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发展形势

经济发展形势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26 11:29: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发展形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经济发展形势

第1篇

界经济复苏的进程将十分缓慢。同时,国内经济虽总体向好但回升基础仍不稳固,而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结构性调整也将会对全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基于这样的宏观背景,并结合成都的实际,2012年,成都的经济增速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内需增长将会有所减缓,对外贸易趋紧形势将有所缓解,物价水平保持小幅上扬。

一、金融危机以来的成都经济运行特点

(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市企业经营效益出现较大下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较下降4和4.9个百分点,虽仍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但已为以来的最低。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耕保基金补贴农民参保机制、实现征地农民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率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全域结算、报销比例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感”,为我市消费在严峻的宏观形势下仍能保持20%以上的增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近期成都经济运行应关注的重大问题

(二)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启动民间投资。民间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内在活力与动力的主要源泉。我国今年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我国将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展民间投资的渠道。去年我国经济复苏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造成各地政府债务急剧增加,通过政府追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难度加大,我国将抓紧出台并落实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关措施可能在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等领域提出更具体的安排,并在民营企业兼并重组、财税支持、金融服务方面安排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拓宽、扩大民间投资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将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政府投资推动型向民间投资拉动型转变。

(三)房地产需要保持平稳发展。去年的房地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作用不可低估,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艰难复苏的微妙形势下,房地产发展既直接涉及当前的经济复苏,又涉及社会稳定的大局。国家近期密集推出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政策,主要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对自住型购房和改善型购房持鼓励态度,政府将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房建设速度。未来房地产的调控将兼顾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的结合,处理好投资复苏政策、扩大民间投资政策和房地产市场本身政策这

三者调整关系的搭配衔接。再则,支撑房地产市场未来二三十年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政策”,大规模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在即,房地产很难出现大幅度下跌。对成都来说,蓄积的刚性买房需求在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而投机投资性买房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控制;2012年下半年以后住房供给面积将较快增加,因此预计房价不会快速上涨,仍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四)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力度。随着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下降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消费率持续走低,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我国居民消

费率和政府消费率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投资与消费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为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我国将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五)管理好通胀预期,给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可以传导到国内,今年货币的供应可能影响到通胀的预期,明年物价有一个“翘尾”的因素,现在还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但是我们要预见到通胀有可能出现。当前,成都经济处在逐步回升好转的态势,但还需要加快发展,进一步巩固回升的基础,巩固经济持续回升的势头,又要防止物价上涨过快,把物价上涨保持在一个温和可控的范围内,管理好通胀预期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2012年成都经济运行态势预测

第2篇

基本态势

经国家统计局审定,2013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260.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25.61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3579.03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9256.13亿元,增长9.9%。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粮食、油料产量实现七连增。其中,粮食产量3387.1万吨,比上年增长2.2%;油料产量290.5万吨,增长1.4%。主要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出栏肉猪7314.1万头,增长2.0%;出栏牛264.7万头,增长4.2%;出栏羊1583.6万只,增长1.3%。

工业平稳增长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1%,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主要特点:

新增企业拉动有力。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8户,实现工业增加值231.3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15.7%。

重点支柱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计算机通信设备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1%,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0.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23.6%,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12.1%、12.4%和8.6%。

外贸出口企业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2687.1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24.8%,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13.7个百分点。

工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13.3%,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的17.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省的25.8%,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传统资源型产业占13.2%,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

服务业较快发展、

在金融、旅游等行业发展较快的带动下,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256.13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金融业增加值1581.5亿元,增长19.4%。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877.4亿元,增长18.2%。

投资规模扩大

2013年,成功举办“民企入川”、“港澳企业四川行”、“央企入川”以及世界财富论坛、第十四届西博会等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全省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两万亿元,达210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7%。主要特点:

产业投资保持增长。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7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5%;第二产业投资7103.4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投资13370.3亿元,增长20.8%。

民间投资拉动有力。民间投资突破万亿元,达115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增速比全社会投资快2.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54.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1.9%,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10.3个百分点。

区域竞相发展。在五大经济区中,川南经济区投资增长最快,比上年增长25.7%,比全省投资增速快9个百分点。其次是川东北经济区,增长23.0%,增幅比全省投资快6.3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房地产投资3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增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商品房施工面积32165.0万平方米,增长7.7%;商品房竣工面积5108.9万平方米,下降12.9%;商品房销售面积7312.8万平方米,增长13.3%。

消费平稳较快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万亿元,达103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主要特点:

乡村市场发展快于城镇。全年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83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035.7亿元,增长14.9%,增幅比城镇快1.2个百分点。

商品零售主导地位突出。全年商品零售88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5.3%;餐饮收入1517.6亿元,增长10.1%。

主要商品销售保持增长。限额以上企业16大类商品零售全面增长。其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比上年增长24.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3.4%,日用品类增长18.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1.0%,家具类增长23.4%,汽车类增长17.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0.2%。

城乡居民增收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781.1亿元,同口径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8元,比上年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7895元,比上年增长12.8%。

金融运行平稳

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7667.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597.3亿元,增长16.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9542.7亿元,增长15.6%。

就业增加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3.5万人,比上年增加3.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0.1万人,增加1.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0.2万人,增加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与上年持平。

物价基本稳定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月度涨幅(CPI)稳定在2.3%~3.3%之间,物价运行总体平稳。全年CPI比上年上涨2.8%。类商品及服务价格项目呈现“六涨一平一跌”。其中,食品类价格涨幅最大,比上年上涨4.8%,其次是居住类价格上涨3.7%。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受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趋紧,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拉动效应减弱等影响,四川自2011年经济总量迈上2万亿台阶以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经济增速从2011年的15%回落至2012年的12.6%,2013年继续回落至10%的较快增长,经济从高速转向较快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明显。2013年,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增速呈逐季小幅放缓的趋势性回落,上半年GDP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进入三季度以来,受暴雨洪灾、企业停产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经济指标回落幅度较大,7月份跌至年内最低点,8月份以后又呈回升势头,但回升幅度不大,全年GDP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工业生产回升基础尚需巩固

主要行业增长乏力。从四川规上工业比重前10位的行业看,有4个属于高耗能行业,面临持续结构调整压力,生产上行空间有限。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产成品同比增长45.7%,库存积压严重,利润下降明显,增长压力较大。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汽车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已经超过1400亿元,若无新增产能,难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停产企业增多,企业经营效益下滑。12月份停产企业1386户,比上年同期增加333户。1~11月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长9.3%,增幅比全国低3.9个百分点,且利润增量集中在少数大类行业,有16个大类行业利润负增长。亏损企业达到1288户,较上年同期增加61户。市场需求减弱,价格低位徘徊。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20个月同比下跌,2013年下降1.3%。工业投资增势回落。全年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9.1%,比上年回落4.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3.5%,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工业的增长。

餐饮收入增速回落明显

2013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累计增速基本稳定在13.5~13.9%之间,比2012年16%左右的增速低2个多百分点,也明显低于前几年的增速。其中,餐饮收入增速大幅回落。全年餐饮收入比上年增长10.1%,回落6.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餐饮收入比上年仅增长2.4%,回落25.3个百分点,特别是高档餐饮企业和星级宾馆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

城乡居民增收乏力

受停产企业较多、企业利润增幅回落、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量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增幅回落。白酒等产品产量下降、餐饮等行业增速回落较大,影响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增势减弱,增收难度加大。

走势分析

第3篇

我国经济正在进入最困难的时期 一是外部需求下降,出口更加困难。今年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4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9%,其中出口904.5亿美元,下降17.5%;进口513.4亿美元,下降43.1%。尽管自去年8月以来,我国已经多次提高了出口退税率,但由于外部环境日趋恶化,我国出口额已经连续3个月下降,且同比下降幅度逐月扩大。 三是国家财政收入同比大幅度下降。1月,全国财政收入6131.61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265.03亿元,下降17.1%。国家财政收入自去年10月出现同比下降以来,除了在12月稍有反弹、出现3.3%的增长外,其他月份同比下降幅度呈现扩大态势。 五是价格指数同比升幅急剧下降,通货紧缩的危险不断上升。到今年1月,cpi同比升幅已连续3个月低于3%,其中1月的同比升幅只有1%。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和能源原材料动力购进价格已经连续4个月下降。价格总水平趋稳或呈现下降趋势是总需求不足的表征,也是通货紧缩压力上升的信号。 以上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总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经济增长由下降到回升的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经济严重下滑、市场机制失灵、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不足的时候,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决定经济下滑的深度和持续时间至关重要。针对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急剧下降的新情况,去年9月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作用会有一定的时间滞后。况且4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0%左右,经济增长主要靠社会投资带动。但是,去年我国

世界经济衰退必然通过贸易渠道影响我国经济

自从2007年8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崩溃引发大规模信贷危机之后,全球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并于2008年9月爆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当前全球正经历着上一个世纪 经济衰退导致各国进口需求大幅度下降,预计2009年全球进口需求增长率由上一年的18.9%下降到-3.9%,其中,发达国家由14.7%下降到-10.4%,亚太地区由24.7%下降到-1.6%;北美地区由11.4%下降到-7.1%,欧盟由14.9%下降到-12.9%。现在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显著大于1998年,且对美国、欧盟、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70%以上。去年世界进口需求下降导致从去年11月开始,我国出口和进口同时大幅度下降,且进口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出口。由于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有较高比重,同时不少即使未被列入加工贸易的出口产品的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也多需要进口,因此进口的大幅度下降,预示着未来出口将会继续疲软。由于我国经济基本已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在世界经济没有出现明显复苏之前,我国出口将会持续低迷,继续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回升的重要因素

我国有望成为率先复苏的经济体

第4篇

一、新常态下,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CPI涨幅进一步收窄是必然趋势

如图1、图2所示,2014年全国GDP增长幅度预计仅为7.4%,增长势头进一步放缓。回顾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GDP由之前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幅度一下回落到2008年的9.6%和2009年的9.2%,同期CPI变化则相对滞后一些。2008年全国CPI涨幅还在5.9%的高位上,到2009年一下转为-0.7%的负增长。伴随后来“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措施的实行,GDP增幅则迅速回升,随后CPI涨幅2010年达到3.3%,2011年则达到又一个峰值5.4%。因此,比起2009年和2010年的剧烈波动,2014年在GDP回落到8.0%以下,经济呈现进一步放缓的状况下,全国CPI仍然保持在2.0%温和上涨的态势是正常表现。从另一个角度看,GDP7.0%以上涨幅仍处在高速增长阶段,目前CPI涨幅还相对较低。

二、CPI变化背后的经济实质因素

从CPI包含不同消费类别情况看:从全国情况看,食品类价格仍然以2.6%领涨CPI。但其涨幅比起2013年的4.7%、2012年的4.8%、 2011年的11.8%、2010年的7.2%,明显出现大幅收窄。此外,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涨幅都显收窄趋向。衣着类价格涨幅持续平稳,烟酒类、交通和通信价格呈持续下跌趋势,唯有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涨幅呈现扩大态势。

食品价格涨幅减小原因比较复杂。从供需方面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供给充足,除个别粮食作物外,大宗粮食作物需求处于平稳阶段,供需促使价格上扬的动力不足。从价格传导方面看,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类商品价格走低,使得农业生产成本,以及食品的运输成本有所下降,也使成本对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力有所减弱;由于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靠房地产作为主要动力之一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过时,居住类价格涨幅呈现收窄趋势;中央反腐行动取得成效,使得烟酒类价格呈现下降趋势。除此以外,值得注意的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衣着类价格呈现微涨,涨幅较以往没有明显扩大;交通、通信类价格呈现长期下降趋势;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价格涨幅有所扩大,也主要因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费增加所致。而且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中,人工费用等成本推动因素所占的成分较大,而需求不旺的状况仍在延续。

因此,从CPI角度看,当前宏观经济的基本状况为,中央促改革、调结构的方针初现成效,过去主要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的模式,正逐步向消费拉动转变。但受固有经济模式惯性影响,投资主导向消费转主导变,以及集团消费主导向居民消费主导转变则需要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短期内不会出现工业消费品价格快速上涨,市场迅速蓬勃的情况。医疗、社会保障、住房、教育仍然是制约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三、与全国对比,内蒙古CPI变化的特性也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

从2005-2014年的10年间内蒙古与全国GDP增速对比看,内蒙古GDP增速始终高于全国,但从增幅的走势看,内蒙古却与全国有很大不同(见图 1)。首先,相对全国,内蒙古GDP增幅几乎呈现连年下降趋势;而全国GDP增幅却波动较大。其次,内蒙古GDP增幅呈现与全国逐步靠近的趋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内蒙古与全国不同的经济结构特点。

从CPI走向的对比看,2005-2014年10年间,内蒙古CPI的走势与全国基本吻合,说明了全国消费市场的统一性。但从2012-2014年近 3年变化看,内蒙古CPI涨幅由高于全国转变到了低于全国。从不同消费类别价格变化看,单就2014年,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这8类消费价格涨幅均低于全国,其中低于全国最多的是居住类,低了1.1个百分点,也印证了内蒙古整体房地产市场要比全国低靡。从近3 年情况看,食品、衣着价格涨幅是由2012、2013年高于全国转变为低于全国,食品价格涨幅下降快,缘于2014年内蒙古羊肉价格下降剧烈,羊肉及其相关畜产品价格走低对内蒙古畜牧业产生了明显影响。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虽然前几年涨幅一直比国家低,但2014年均呈现明显拉大的趋势,工业消费品需求不旺在内蒙古显得更加突出。从CPI数据体现出来的内蒙古经济形势大致是这种状况:经济增速回落较快,消费市场旺盛程度受到明显抑制,羊肉等畜产品价格走低开始影响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

但就数据看,内蒙古全年CPI仍维持1.6%的涨幅,总体情况还不错。但从结构分析,还是有所隐忧。1.6%的涨幅中,2014年新涨价因素仅为 0.4个百分点,影响程度仅为25.0%;而翘尾因素就达到1.2个百分点,影响程度达到75.0%。也就是说,1.6%的涨幅中75.0%是2013年影响的,仅有25.0%的成分是2014年上涨的。因此,价格上涨动力不足是目前最大的隐忧。如果连续呈现负涨幅PPI,这种隐忧就更显更加深厚。从目前数据推算看,2015年全年CPI涨幅中翘尾因素将只有0.3个百分点,即使实现2.0%的涨幅,也需要2015年新涨价因素达到1.7个百分点,在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难度可想而知。

在调结构、促发展,以消费作为拉动经济主要力量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下,作为以能源、重化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内蒙古经济模式,遇到的挑战更多;转型难度更大。因此,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培育内蒙古消费市场至关重要。

四、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培育内蒙古消费市场政策建议

(一)努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渠道,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内蒙古现有经济模式一方面是由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决定,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内蒙古资源禀赋优势决定,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模式的转变是非常困难的,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内蒙古虽然具有能源优势,又是重化工基地,但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基本建设仍有潜力可挖。尤其是涉及民生的医疗、城市基础设施、教育、文化、环保等方面公共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也可以将投资着眼点放在产业升级改造上,为下一轮经济发展做好准备。另外,我们要充分利用内蒙古农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在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对健康食品的需求,解决长期困扰内蒙古大城市鲜活食品大量外运,价格偏高的困扰。同时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审批环节,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简化办事环节,取缔不合理行政收费,使社会上通过劳动创造财富的人越来越多。

(二)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水平,解除抑制消费的后顾之忧

一是在加大对低收入居民生活救助的同时,努力培育其造血机能,使其投身社会经济生活中,成为拉动经济的有效力量。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增加社会福利。三是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投入,扩大免费教育的范围,坚决杜绝乱涨价、乱收费行为,使广大居民能花钱、敢花钱。

第5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经济形势 经济发展 影响 对策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深化的影响下,治理变革已成为各国应对危机的主题,金融市场也将持续不安,面临着变幻莫测的国际金融环境和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既应看到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应善于从中寻找发展契机和潜力,以此将不利的挑战转化为良好的机遇,进而促进我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一、国际金融经济形势概述

虽然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金融危机得以缓解,像美国、欧洲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开始缓慢恢复,但由于并未从根源处解决危机,所以当下的经济复苏只是暂时性的稳定,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依旧存在,如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世界贸易不断下降,世界经济增速缓慢等,因此国际金融市场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会将持续处于波动状态,由此引发新型危机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也意味着必须加快国际金融体系整改、合作与监管的步伐。

二、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述几点:

一是严重冲击了我国金融市场,直接导致金融机构经济受损,加之国际市场复杂多变,不但使我国难以顺利进行宏观调控,也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最终影响部分金融机构的工作业绩。

二是造成我国贸易出口增速缓慢,由于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而采取的压价措施以及美欧日等国家的削弱的消费需求势必影响我国外贸出口,此外还可能增加我国进口商品的成本。

三是使部分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在市场需求降低、要素供给紧缺、成本增加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下,造成不同行业不同程度的利润大幅回落,甚至出现亏损现象,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是造成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在贸易出口量的下降、企业经营困难、以及海外人员回国等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企业岗位流失严重、用工需求下滑,而新增就业人数不减,致使就业困难问题突出。

五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速缓慢,其实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放慢了增长步伐,而其对我国金融、外贸、企业、就业等的不利影响势必继续制约我国经济增长。

三、新形势下,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控制对策

国际金融经济形势之所以会演变为当下这种局面,深究原因,无非是经济结构长期失衡导致的,因此我国应充分认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战略意义和实际价值,把握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进程,以此提高综合国力,从容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金融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体可从下述几点着手:

1.立足我国国情,优化产业结构

一要牢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应深化种粮直接补贴政策,加快农业科技普及和创新,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等,以此实现粮食稳定生产,构建绿色、高效、现代化农业。二要转变工业发展模式,应强化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降低能源消耗,保护资源环境,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下,发展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以此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并减少对国外某些产业的依赖性。三要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应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大力发展面向生产、民生的服务业,完善现代服务体系,同时注重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从而实现服务业比例提高,以此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2.扩大内需,形成经济增长新优势

新形势下,我国外需减少、出口下降、发展动力削弱,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因此可以切实扩大内需,形成经济增长新优势,从而提高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加大对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的财政支持,同时还应适当的推行税收减免、降低消费税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深化“三农”政策、调控房价、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等服务产业等措施,以此扩大内需,消化国内产能,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3.重树金融市场信心,深化配套改革

国家应积极推行综合性、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如推行合理的货币政策、适度扩大信贷规模、降低利率等,针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特别加大对其的信贷支持力度,并建立信任危机防范体系,动态、实时掌握金融市场动态,以此及时调整政策,正确引导投资,降低金融风险。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力度,重点发展公司债、三板、企业债、主板等,以此避免虚拟经济偏离实体经济,进而重数金融市场信心,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稳定运行。此外还应深化配套改革,为经济平稳发展提供动力,应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质取胜,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多元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以此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抵御国际金融危机。

4.鼓励企业创新,强化经营管理

国家应积极倡导和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并加大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为其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重要保障,以此提高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淘汰落后的生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化要素结构。企业应立足于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产学研资源配置,苦练内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此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同时企业还应切实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优化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强化财务管理,谨慎投资,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以此提高风险抵抗能力,有效应对金融危机。

5.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

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在国际金融经济形势的影响下,这些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国家应根据区域特点差异制定相应的规划和部署,进一步落实和深化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促进管理、技术等要素和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共享、梯度转移和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同时针对城乡差距问题,应坚决落实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方针,加强小城镇与大城市的沟通与协作,实现生产要素在城市、城镇、农村的流动与共享,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用于收购和加工农产品,提高农村经济收入,加快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如公共交通、医疗服务、公立学校等,以此改善乡镇公共服务水平,减少城乡差距。

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当下我们既应看到世界经济复苏的一面,也应明白其深远的影响和潜在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阅军.浅谈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中国城市济,2012(25).

[2]毕吉耀.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中国经贸刊,2010(23).

第6篇

1.政府管理制度缺陷

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政策管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不仅能有效促进干群关系的良性发展,还能更好地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但在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政府管理工作不仅水平较低,而且管理制度混乱,制度上存在较大缺陷。很大一部分国家公职人员只求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缺乏竞争,这使其在带动农村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大。同时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但由于对这些资金管理上存在缺陷,使这些资金为部分人员提供了机会,导致农村发展专项资金无法落实,当前农民收入普遍偏低,无力承担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

2.农村基础设施设备落后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支持。当前我国农村水利、电力和交通等一些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当前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高新技术设备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也较少,加之技术和资金缺乏,导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较慢,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同时农业产业链薄弱,市场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具有较大风险,这都给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阻碍。

3.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当前我国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专业人才缺乏,农业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同时我国农村地区教育较为落后,农民收入较低,长期的贫困加之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导致农民只能看到眼前利益,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缺乏深入认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而且在长期贫困的环境下,农民致富的思想意识较弱,一些不良的习惯和爱好在当前农村较为普遍,这不仅导致农生活水平下降,还会导致农业经济出现下滑。因此,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对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

1.建立一个高效、廉洁政府

在当前政府管理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确保管理人员具有较好的竞争意识和高效意识,建立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更好地调动起人员工作的积极以及主动性,并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作为保障,强化公务人员之间的竞争意识。政府管理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监督,确保国家各项农业资金和政策都能够落到实处,并强化对资金的管理。通过减轻农民的负担,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避免农业生产中各种乱收费问题的发生,为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加快推动科技创新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通过对管理机制进行创新,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同时还要积极引进社会力量,为农业经济发展开避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为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离不开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扩大对外人才的交流和合作来有效的引进科学人才,针对市场需求来加快推动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确保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不平衡,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逐步解决。优化产业结构需要科学技术来做指导,传统的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过于单一。我们要做的就是丰富传统产业种类,改变单一的产业格局。在丰富产业格局的同时还要利用地方特色和农村地区的优秀资源,使农村产业具有名牌效应,规模生产和品质保证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品牌,每个农村地区都有不同特色,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地方特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利用地域特色还不够,还要学会用新产业来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以求能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4.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从思想意识上让农民摆脱贫困,通过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为农业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农民劳动者整体素质提升后,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就会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观察力,具有一定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协作能力,为构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农民通过对各种先进经验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对行业信息进行捕捉,针对市场的需求来及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确保农业产出量的提升,有效地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7.02.048

中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自我改造能力比较弱,需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用现代流通和经营方式改变传统网络。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薄弱环节,积极开展各种农产品促销活动。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培育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组织。形成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和帮助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济队伍。利用智能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精准干预、精确记录,加快乡镇企业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

1 农业经济发展概述

农业是我国发展其他产业的前提条件之一,需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发展农业经济,发展特色经济并提升传统产业。作为世界级的农业大国以及人口大国,要引导和扶持农村各种经济组织。加强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调整农业结构。改善高投入、粗放式的发展,发展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名特优产品与绿色食品。

第一,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要特别注意保护基本农田。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深化农村改革并培育主导产业。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并发挥区域优势。避免乱砍滥伐的现象,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并提高科技含量。按照家庭的人口数量平均分配土地,推广科技、信息、市场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国家将土地赋予长期的使用权,进一步解决农村经济困难。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严格坚持保护耕地。改善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当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发展规模化的种养业生产基础。农业经济当前也在向着科技化、高效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农业经济,实现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第二,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有利于农户之间的合作,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民间的市场化或半市场化的劳务输出服务机构的组建和协作,培训新型农业组织,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延长农业产业链。打破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保障每个人都均等地占有土地资源,强化基本农田保护监管力度。以维护农民对于土地的长期使用权,高度重视和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增强市场竞争力。丰富土地承包的经营关系和内容,加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村土地社会化的程度,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创造物质条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风险共担”。

第三,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并加强土地管理,改变结构性矛盾,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流通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集中投入劳动力的同时加强对农业机械的使用程度。认真落实好各级政府在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融资条件方面的支持政策和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根本效率,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奠定基础。积极扶持发展中介组织,对农业经济的有序发展造成直接影响。完善征地审批程序,鼓励农民参c加工、销售、出口等经营活动,为农业经济的飞跃性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2 基于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当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矛盾,还需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保障农民在土地承包上拥有的合法权益,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改善当前农村土地承包后续工作的瓶颈,加强土地管理。改善农民的土地采取荒废搁置,合理开发土地。避免无偿将土地转交给他人耕种的现象,强化以农村交通和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在进行土地承包时,要鼓励涉农科研单位、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利益最大化,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将土地划分成为优、中、差三个档次,加强农民科研和技术推广。按照人口数量进行平均分配,鼓励农技人员离岗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趋困难,需积极开发和推广以良种良法为重点的各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改善分散的土地经营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的现状,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村土地人与地之间的利益矛盾,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确记录并巩固“两基”成果。

第二,在当前的环境下,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实现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保证现有土地关系不发生变化的同时,通过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形式获取合法收入。实现土地经营权的转移和流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实现农村土地关系的稳定,完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和推选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切实抓好安居温饱工程,打造品牌农业。大力推进重点扶持村,保障农村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建立农产品生长过程追溯体系并提高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在保证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农广校、农函大等各类职业教育。

第三,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必须要公开公正,大力实施“民工培训工程”,加强扶贫工作。土地经营权流转必须要坚持有偿自愿的原则,加强对农民实用科技培训。在流转的过程当中,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尊重农民的意愿,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进以天然林保护、农村能源等为重点的工程建设。尊重主人的意愿,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切实抓好安居温饱工程,打造品牌农业。深入挖掘产品价值,优化城镇供水结构。土地流转作为一种市场性的行为,满足农村对水质、水量的要求。发展要经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再到有序监管的过程,加强对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四,农民在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之后,完善充实和强化与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通过自主合理的支配收益,促进贫困地区社会发展。对土地经营权进行转让,健全和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稳定土地关系,提供全方位服务。在根本上调整经营关系,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与审计。适应农村人口变动的需求,实现生长过程可追溯并加强农村交通运输、能源、科技推广设施、通信、环保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村土地人与地之间的利益矛盾,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批量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开展销售业务。使农产品能够迅速走进消费者的视野,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直接。

3 结 论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要明确职责,强化服务。依靠常规方法,规范土地征用行为。各个领域和产业利用互联网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民间营销组织。在由互联网引发的新一轮产业融合和调整中,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应用互联网技术深度改造农业全产业链,带动能力强的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实现农业产业模式的根本变革,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促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使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心合.论传统农业及其改造[J].农业经济问题,2015(4):39-44.

[2]杨彩莲.论“互联网+农业”的新经营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5(19):63-65.

第8篇

乡镇经济;财源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2—236—02

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府机构,是落实国家农村政策基层单位,在新形势下,乡镇经济的发展和财源建设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乡镇的财源建设与乡镇的经济发展相统一,经济发展得好,就自然建立起了稳固的财源,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2005年免除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后,地方财源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

1 加快经济发展的措施

1.1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加强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订单生产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1.2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乡镇发展的根本出路“抓大促小带中间”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激励促动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同时,高度重视劳务输出,鼓励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发展地方经济。

1.3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结合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等综合因素,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整体推进,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形成布局合理、区域集中、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格局。

1.4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盘活城镇基础设施和闲置资产,对城镇无形、有形资产进行转让、拍卖、租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逐步建立“投资一回收一积累一再投资”的良性运作机制。坚持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引导民营企业向城镇靠拢,加快发展乡镇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服务业,加强各类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繁荣城镇经济。

1.5把推进招商引资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努力造就一批专业招商队伍,实现招商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引资层次的不断提升;围绕上下游项目配套,在产业招商上求突破。围绕木材加工、轻工食品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进行项目包装和对外招商;围绕强化诚信服务,在以商招商上求突破。加大软环境治理力度,健全跟踪服务机制;围绕打造农字号品牌,在特色招商上求突破;把文化特色、人文特色、创新特色和资源特色炒热、品牌叫响、形象提升,通过特色招商,实现资本和产业的集聚,推动乡镇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 加强乡镇财源建设的措施

目前困挠乡镇财政发展的矛盾较多,主要表现:①税源与任务的矛盾。乡镇经济发展不够,原有财源逐渐萎缩,后续财源补充不足甚至没有。②收入与支出的矛盾。财政收入不高,入不敷出,财政压力越来越大,收支矛盾十分突出。③管理与服务的矛盾。一方面是预算内资金紧张,预算外资金失控。④吃饭与还债的问题。由于财政部门承担着担保风险、还款风险,与保吃饭、保稳定形成了新的矛盾。

随着财政体制的改革和不断深化,要解决当今财政所面临的困难,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市场活力,就必须从加强财源建设人手。如何更好地加强乡镇财源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支持经济发展,支持把“蛋糕”做大,以使税源长流不息,是乡镇财政部门要深思的问题和必要的任务。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乡镇财源建设的前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真正把培植、壮大乡镇财源建设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对乡镇财源建设的指导、扶持力度。各乡镇要积极转变理财观念,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注入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经济体制下经济结构单一的现状。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乡镇的实际情况,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以“跳起来”摘桃子的思想推动经济发展。

2.2调整结构、培植财源是乡镇财政建设的关键培植、壮大乡镇财源的根本途径是迅速调整本地不适应市场要求的经济结构,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及比较优势,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和布局,既要考虑眼前利益、又要考虑中长期利益,既要重视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主要表现:①各乡镇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发展地方特色名优农产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并通过政策引导、生产扶持、跟踪服务等措施,引导农民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的大规模经营转变。培育壮大加工、流通型企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增值率,提高农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②乡镇政府要努力营造好良好的群民创业氛围,以创业促发展、在鼓励中创业,对本地的能人志士给予大力扶持,通过能人志士的带动,让农村所有的知识、技术、管理和资金的活动得到充分展现,齐心协力建设美好新农村。③各乡镇对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要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优良经商环境。④乡镇要结合自身的人才、资源、区位等优势,有目标、有计划,大胆利用本地资源、逐步形成一批优势产业。

2.3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是乡镇财源建设的保障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减少财政人员经费开支,清理清退超编人员,提高办事效益,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比例是解决乡镇人员日益膨胀的问题。逐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的主要表现:①乡镇财政体制在落实执行中央分税制改革过程中,在财力分配上要坚持贯彻保护和调整乡镇积极性的原则下,对下划的人、财、物要充分调动乡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②对落后乡镇和发展后劲大的重点乡镇多给予奖励优惠返还政策,促使其加快发展,为财政收入做出应有的贡献。③进一步支持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有效途径。通过招商人市,达到以市活商、以商促贸、以贸活财的目的,不断提高工商税收的比重,培养壮大新的后续财源。

2.4强化征管、合理运用是乡镇财源建设的重点乡镇政府和财税部门要全面掌握本镇的税源情况,税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重点税种的规范管理和分析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的征管办法,积极配合乡镇不断完善征管手段,确保各项税收应收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