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汉语言专业实践

汉语言专业实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27 10:44: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汉语言专业实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汉语言专业实践

第1篇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建设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世界范围强劲的“汉语热”迅速升温,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人数激增,相应地,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汉语言本科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

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本科专业1994年正式招生,是国内较早开设汉语言专业的院校之一。笔者有幸从汉语言本科专业建立之初就一直参与教学与管理,对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思索,本文试从管理制度、学制、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对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本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加以梳理,以期为进一步推动留学生汉语言学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稍尽绵薄。

一、逐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在汉语言专业设立之初,大连外国语学院就初步制定了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明确了汉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1998年重新修订,正式编印成册,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规范,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995年开始逐步制定教学管理条例,几经实践与修改,于1999年正式颁布

留学生数量变化大,学生学习基础与知识结构不尽相同,而且学习需求呈多元化状态,这就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大连外国语学院采用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年制是通过一定的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学完规定的课程及其教学环节,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和要求,计划性强,管理单一,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及自由选择。学分制是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及其教学环节,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的限制,而是以完成在一定范围内规定的学分量为手段,学分制弥补了学年制的局限性,但管理复杂。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教学制度汲取了学年制的优点,也汲取了学分制的长处,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选课的自由,适应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

实行部分弹性学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统一与灵活相结合。例如,已达到汉语水平考试3级者,经过分班考试和课程认定,可插入二年级学习;已达到汉语水平考试6级者,经过分班考试和课程认定,可插入三年级学习。根据所修学分,可提前或延期毕业,延期毕业不能超过2年。但这种管理模式仍为过程管理,对学生的修业年限还有限制,因而应逐步推行学分制,在弹性学制等方面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二、课程设置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国际社会对既具有较高水平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又懂得一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扩大。另外,根据(《外国入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调查研究报告》(高彦德、李国强,1993)的调查分析,“外国入学习汉语的目的”一项,排序第一位的是“为了解中国”,“从事外交外贸工作”与“从事翻译工作(导游或文秘等)”分占第二位与第三位,可以发现,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即以汉语作为职业工具。

因此大连外国语学院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以汉语为主修、以专业方向为辅修的复合型人才上。目前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专业分设中国文化与国际经贸两个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注重加强专业方向建设,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课程设置总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为基础教学阶段。进行严格的语言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第二阶段:三、四年级,为提高阶段。在继续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侧重专业方向教育,实行专业分流,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如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自1994年创办以来,在培养过程中,除了着重汉语能力以外,还要掌握较系统的经济贸易知识,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从事中外经济贸易交流及相关工作,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由于课程的设置与市场的需求及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能够满足学生学成后就职的需求,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除少部分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外,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与汉语相关的工作,有的回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有的从事中外贸易方面的工作,有的留在中国开公司、办工厂,为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外经济贸易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学习者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中理解与体验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对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实际运用,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锻炼。大连外国语学院在多年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和学生情况,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1 根据教学和实际的需要,在本科的选修课中开设《计算机基础》课

讲授内容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等常用软件的使用。授课方式为老师讲课和学生上机同时进行。电子商务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但是它的发展速度很快。学院为此新增了《电子商务》。这门课首先讲授理论知识,两个月后由老师带学生上机操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由于重视实践教学,并能根据实际对实践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在教学实践中,严格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在四年级上学期安排学生进行实习

实习是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年的试验和改革,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实习工作已经步入

了规范化的轨道。组成由院长领导的实习指导小组负责实习的具体工作。《本科教学管理条例》规定了实习目的、实习方式、实习要求和实习成绩评定等细则,使实习工作有章可循。

本科学生的实习定于四年级上学期,在开学一个月以后。实习时间(包括撰写实习报告时间)为三周。国际经贸和中国文化两个专业倾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不同,所以实习内容和方式也不同。国际经贸方向的学生去公司(或工厂)实地工作。这些公司大多从事加工贸易,有工厂和进出口部门,生产销售体系比较健全,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熟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情况。学生实习两周,撰写实习报告一周。中国文化方向的学生由本校统一选择实习地点进行语言实践,考察当地的民俗文化。学校为学生选择了西安作为实习地。西安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学生通过参观半坡遗址、兵马俑、历史博物馆等景点。对中国文化增进了解。学生实习一周,撰写实习报告两周。

3 实践教学效果及评价

《计算机基础》和《电子商务》这两门课由于贴近生活实际,深得学生喜爱,选择这两门课程的学生比较多。学院为学生准备了电脑教室,学生随时可以上机操练。由于准备充分,实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实习效果好。按照教学计划,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严格要求学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由于在选择实习单位上由学校把关,学生能在实习中综合运用国际经贸知识和汉语语言知识,实习过后普遍反映有收获。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找到了不足和欠缺之处,回学校后,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实习报告的撰写,为四年级下学期的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实习内容充实。以国际经贸方向为例,实习单位多为外商投资的出口加工企业。学校在和实习单位洽谈时,要求单位安排学生到进出口、营销、财务、生产等多个部门见习。全面了解公司经营管理的知识。近些年来,随着IT业的发展,学校也开始把学生介绍到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公司实习,使他们了解最新的知识和信息。

第三,实行全程监控,保证实习质量。在学生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结束后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了实习的质量。实习前通过和实习单位沟通,把学校的意图及时传递给实习单位,保证实习单位与学校配合,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过程中,派专人去实习单位检查,使实习单位和学生都感到一定的压力,认真对待实习任务。实习结束后,及时总结,找出不足,为下一年的实习做好准备,积累经验。

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极为重要,没有一支科研教学过硬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一个知识丰富、品格美好的教师能够使教与学双方沟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理解与信任的情感,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涉及语言、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汉语言本科专业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同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也要求教师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大连外国语学院十分注重对教师业务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及敬业精神的培养。每个学年,学院都要组成专门小组对每位教师从德、能、勤、绩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作为教师聘任和晋升的重要依据。多年以来,大连外国语学院教师以敬业、团结、奉献的师德风范,严谨、务实、创新的治学和育人精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汉语言专业的优秀人才。

第2篇

论文摘要:学生不仅要掌握精深的专业性知识,还应养成扎实的实践性知识。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我们希望达到增进学生的实践性知识和提升语文教育实施能力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优化原有课程设置,大力开发实践性课程,加强互动。

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汉语言文学远离社会,就没有生命力。经济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知识,更要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要能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能通过语言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因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学生不仅要掌握精深的专业性知识,还应养成扎实的实践性知识。目前的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上,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实践性课程的不足,导致了高师生实践性知识的普遍匮乏。因此构建实践性课程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本人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有如下的思考。

一、 优化课程设置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按照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创新课程形式,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重点。专业方向主干课程中可以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比如《写作技能训练》、《秘书应用写作》、《诗选及习作》、《词选及习作》、《阅读与评论》、《中小学教师技能》、《文秘技能综合》、《新闻写作》、《速记训练》、《文化活动策划与管理》等。对于毕业生,最后一学年可以结合学生就业这个核心问题,灵活设置“应试“类的选修课程。比如《考研专业辅导》、《中学语文教师上岗考试》、《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公务员应试》、《申论》、《事业单位人员录用考试》等课程,让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拥有实际能力,使学生在社会上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快速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 开发实践性课程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养成,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我们应加强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能得到协调发展。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对“笔杆子”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能说会写也是毕业生就业最好的标签。在写作课的课程设置上,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写作能力为主,根据学生兴趣不同,定制个性化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等课程。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提高教学互动

教师的讲授,主要解决重点、难点和新知识点。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的讲授、讲练结合和实习实训各占三分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增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艺术感悟能力、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写作敏感力和口头表达、临机应变的能力等。例如: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讲述上课稿。即学生把某一堂课教学设计的过程、设计的内容及设计的板书等采用口头描述的方式向其他同学表述. 这是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训练方式;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试讲比赛,让每个学生都有走上讲台的机会、。试讲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试讲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试讲,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四、 加强教育实践

教育实习是学生走向岗位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所学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重要的实践机会我们要好好把握。我们需要细化操作程序,增强实习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从有限的实习中获益更多。比如在学生实习结束后,通过评选优秀实习生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反思,回顾和经验分享,使学生能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选择有经验的老师开展实习讲座或者座谈会。通过这些民主、自由的交流,学生畅谈经验教训,对比各自的差距不足,中间还可以穿插老师精当的点评。因为 “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寻求有意义的细节.并对其进行反思,构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五、 充分发挥教师的实践智慧

很多人都有学车经验,在学车过程中,教练只讲要领,其余的都是学生自己的上车操作实践。师生关系也应该像是驾驶员培训中的教练和学员的关系,教练讲要领,学生大胆实践。教练如果老是坐在驾驶座上告诉学员怎样开车,而没有学生自己的操作是学不会的。作为实践教学,我们的学习也该如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诸如启发式、讨论式、争鸣式等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互动教学中获得某一种成功,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学生的能力。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文学扎实的基础,更要有高尚的情操、严谨的治学、实践性的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发课程,如何更好地互动。

六、 加强语文基本功

语文老师的基本功便是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引导这种良好学风的形成,比如开展“演讲比赛比赛”、“钢笔字比赛”“书画比赛”“散文,诗歌朗诵”。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营造良好的氛围。在课程设置上也需要向这方面倾斜,可以开设一些鉴赏类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语文基本功的培养。这些基本功的巩固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提高学生对教育职业的热爱。也是从一个方便体现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这一系列的引导和训练,希望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巍 教师教育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 课程.教材.教法,2002,(1)

[2] 赵燕. 新形势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化工高等教育, 2003,78(4):90-99.

第3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

一、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概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更是高等院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近现代大学中又称中文系或国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称中国语言文学系。

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众多高校中,民族院校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国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所,其中国家民委直属6所即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各省、区属7所即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此外还有一些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综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较早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学1956年设专科,1957年设本科。

相对于各类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既有相似的问题,更面临着各自特殊的难题。首先,民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诸多方面本来就无法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其次,在我们民族院校内部强调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不够,无论是经费还是科研项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倾斜;第三,民族院校内其他专业的同志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强调各自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忽略了汉语言文学对其他那些应用性、实用性专业的支撑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意义。

(一)对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民族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来讲,汉语文是他们必备的工具。民族院校的学生无论在学校选学什么专业,都离不开汉语文这根拐杖。如果汉语文的基础比较差,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将必然会面临许多困难,肯定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研究。

其次,汉语文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当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假如学生只是精通某种民族语文而缺乏汉语文的表达和书写能力,学生毕业时就会感受到比别人更大更多的就业压力。

第三,汉语文对于中华大家庭各民族共同交流和经济建设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华大家庭中有55个少数民族,党和政府一贯主张“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宪法也明文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文是民族地区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所必需的。但是汉语是我国最广泛的交际工具,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更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语言之一。因此,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就离不开汉语言文字学的学习。有少数民族学者早就指出:“少数民族懂得汉语文的人越多,运用汉语文的能力越强,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就发展越快。”

(二)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首先,汉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语言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形成和变化的,在形成、发展、变化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都会对汉语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汉字不单单属于汉民族,而且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

其次,汉字文献也不仅仅是汉族文化的载体。浩如烟海的汉字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综合知识的总结,也记载着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甚至许多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经验、文学艺术也主要靠汉字文献而得以流传至今,换言之汉字文献成为中华多民族交流的见证,也为保存各少数民族文化做出过积极贡献。

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树立在中华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观念,树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意识,从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稳定与发展少数民族人才学好汉语言文学,可以更好地对外交流,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从而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省、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做出更大贡献。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和愿景。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已经开始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上作思考、探索和改革。

第一,文学院近些年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并从学理上进行探讨,在实践中进行改革。比如徐希平早在2003年就发表了《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2007年又发表了《加强实践、突出特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等论文,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思索和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各学科的老师都在积极探索、踏实改革、认真实践,学院在2007年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办学50周年之际,特地将全院师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相关论文结集出版。

第二,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文学院从2006年期每年定期举行“文学院教学活动月暨教学艺术研讨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全院师生共同参与,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第三,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校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美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特色专业。

第四,在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前提下,认真调查研究,切实修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修读指南,突出汉语言文学在民族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其中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坚持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拓宽对民族文化、民族文学以及民族交融有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其次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对各民族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再者增加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介绍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即重视过去被忽略的各少数民族代表性文学作品和许多保留在汉字文献中的少数民族作品;最后注重基础课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第五,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增大各门课程的信息量,有效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有课程都已实现多媒体教学。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我们和兄弟院校还有差距,我们也还有许多困惑,所以我们殷切期望通过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实现如下愿景:

其一,加强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进一步突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适应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对多民族人才的需求。

其二,希望由此搭建一个平台,将研讨会办成一个可持续的、松散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联谊、交流和沟通的论坛。我们希望由今天开始,以后大家轮流、不定期地举办此研讨会,增进友谊,互相学习,使我们办出各自特色。

其三,推动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建设。过去因为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我们不得不选用“权威”教材,可是这些教材却不适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我们希望组织力量编写立足于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实际情况的、适合多民族学生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

其四,推动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召开研讨会,有幸请到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文学院、中文系的各位领导、专家,希望能不吝赐教,毫不保留地将您们好的办学理念和思路,成功的改革实践经验传授给我们,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化我们的教学改革,推动我们的专业建设,从而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使文学院办得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绵英,阿旺措成。略论藏族地区的‘双语’教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民族语言文学研究专辑)。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3]徐希平。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0)。

第4篇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培养模式 焊接专业

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教育教学设计、实施及评价,优化体现五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创新教学做和工学结合方式,以及教学管理与考核评价形式。

要构建完备的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解决好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五年制焊接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焊接结构制造生产、管理与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培养焊接技术应用、焊接工艺编制与实施、焊接自动化及智能化设备的操作使用与维护、焊接质量检测与分析、焊接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高技术人才。五年制高职教育按照五年一贯的要求,统筹安排各类课程,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触到专业知识与技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焊接技术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各领域中,各行各业纷纷引进了各种先进的焊接技术及设备,对各类焊接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导致近几年来焊接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然而虽然现在每年毕业的各类焊接专业学生人数并不少,但总的来说,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脱节。

我校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教学的理念,创新并探索理实结合的改革,建立与健全校企合作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我校五年制高职焊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和创新进行总结。

1 按照社会需求及岗位要求,进行专业设置

据调查发现,在汽车、锅炉、造船、机车车辆、工程机械等制造业中,普遍缺乏专业焊工或现有焊工的素质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新需求,有的已严重影响新产品的开发、产品质量和生产任务的完成。而根据一些省市劳动部门的有关调查和分析预测以及人才交流市场反映的信息表明,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招聘中,焊接工人特别是高级以上的焊接人才是缺口最大的工种之一。与机械加工不同,正确掌握和运用焊接操作技能的难度要比其他加工过程复杂,而培养一名熟练掌握高操作技能的焊工难度就更大,并且不同制造业需要掌握不同专业技能的焊工,如汽车制造业中,需要的焊接工种就有15种之多。从目前已持有各级职业资格证书的焊接从业人员的技术现状来看,技术落后和知识老化现象已经出现,特别是中级资格以上人员,亟需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目前我国焊接专业人才教育主要分本科、高职和中职教育。其中,本科教育主要侧重于工艺和设计方面的培养,中职教育则侧重于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而高职侧重于高技能操作和新技术应用。

为此,我们对焊接专业岗位需求、各类院校焊接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见图1和表1。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五年制高职焊接专业的人才培养完全符合市场岗位需求,培养的是适应生产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它不同于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因此,在培养模式上,它既不能借用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又不能照搬中专学校的方法,应有自身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 结合五年制教学优势,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五年学制涵盖了中职、高职教育两个学习阶段,避免了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因职业方向不明确而导致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的重复,便于系统安排教学内容,统筹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体现出独有的教学连贯性和系统性优势。

五年制高职焊接教育培养的是能够从事焊接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体现“以高技术应用为主线,以高技能培养为主体,以高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化人才,掌握多种焊接方法并具有较强的工艺实施能力,达到高级工水平。

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企业专家参与编写《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基于毕业生主要工作岗位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列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基于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的职业分析、教学分析,克服了传统教学计划的模糊性,便于教学,有利于培养目标实现。

3 结合岗位能力要求,按照能力进阶规律,分阶段培养专业技能

结合五年制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优势,按照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三个层次,面向就业岗位进行能力结构分析和分解,建立能力保障体系。我校五年制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技能模块见图2。

焊接操作的各项技能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学生对焊接技能的掌握也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根据学生技能考核的总体要求,进行合理的分阶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十分重要的。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把焊接教学分为以上三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逐项落实技能训练的阶段目标。

4 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结合学校特色,我校广泛与企业开展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双赢多赢。其主要有以下举措:

(1)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根据发展需要制定人才引进计划,与校方共同讨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如:将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融入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确定学校学习、实训和企业教育实践的进程,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零对接”。

(2)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实习实训。学校的实习实训资源和条件有限,通过学校搭台,企业参与,将相关的实习实训放到企业中,既减轻了学校的负担,也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和人力支持,实现了互利双赢。

(3)双师交融,优势互补。一方面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工程师和技师来校进行教学及操作指导和技能考核,传授实践技能和现场经验。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中参加实践锻炼,同时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实现优势互补。

5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职业学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一个就业者来说,既有职业层面的素质要求,又有社会层面的素质要求。就业者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立足本职、适应社会、持续发展。为此,职业技术院校应将就业导向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中,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和符合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

我校结合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能力素质培养。首先,加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通过校规校纪学习、军训等强化学生的纪律观念,平时要求进行早读和晚自修,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创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举办板报比赛、辩论赛、编织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鼓励学生参加社团和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再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增强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和氛围,使其在平时学习中有目标。开设创新大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第5篇

民办高校韩国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办高校教育基本思路是“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于学生就业为前提,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可见,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市场需求,是否具有竞争力,决定了民办高校能否生存和发展。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存在的综合性教学方式。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只有在大量的外语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大学外语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外语实践环节,增加学生外语实践的机会。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韩国语专业一直在探索实践教学创新之路,创立实践教学特色,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作为专业建设和办出专业特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经过不断的实践,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初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训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通过分析我校韩国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结合现行的几个具有特色的教学环节,对民办大学韩国语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并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为民办高校韩国语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模式借鉴。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环节

1.校内实训基地的形式及其功能

(1)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地球村之韩国村。地球村是我校综合性语言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落实以能力为本,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实训场所,目前全国只此一家。并经吉林省教育厅批准为2011年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即“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地球村之韩国村内部采用传统韩式房间的装修风格,并配有韩服、韩国乐器、韩国餐具等传统韩式风格的装饰物。韩国概况、韩国语会话等课程均安排在这里授课。充分利用地球村的幻灯片和实物进行直观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及综合素质。另外,韩语专业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也定期在这里开展活动。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文化,通过文化熏陶语言,将语言和文化相互融合,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够感受韩国文化,领略韩国风情。同时,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

(2)特色专业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优势特色专业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特色专业建设,韩国语专业于2011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十二五特色专业”。为了把翻译理论付诸实践,韩国语专业的部分课程已在同声传译实验室授课,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实验室是一个具有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等语言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课件演示及制作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室,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同声传译设备模拟真实会议场景,让学生进行跟读、概括及口译实战练习。同时,还可以模拟真实的国际会议场景,使学生更加熟悉会议的模式。

(3)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校园网建设始于2002年,目前已完成一、二期建设。韩国语专业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教学大纲、习题、试卷及参考答案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于老师进行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模拟及网络教学,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网上自主学习的条件,并可享受网上教学资源。通过视频广播、视频点播和WEB教材等形式,丰富韩国语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专业教材科学化、学生主体化、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和学生素质合理化,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韩国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我系培养出的韩国语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东北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多媒体教室。我院韩国语专业的“综合韩国语”“韩国语翻译”等重要课程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在这里,教师可借助先进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课件、音视频材料,形象生动地展示韩国语言及文化知识,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将大量的信息高效传递给学生,极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力,提高教学效果。

(5)外文图书及资料阅览室。这里备有多语言、多种类的外文期刊、报纸,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需求和爱好,查阅最新印刷版的韩文文献以及有关韩国经济,历史,文化的书籍和各种音视频材料,使学生增加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学习韩国语的兴趣,提高韩语阅读能力。

2.校外实习基地的形式及其功能

(1)在建设国内校外实习基地方面,韩语专业与吉林省外事办、省商务厅、省外事服务中心、省经济技术合作局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韩国锦湖轮胎(长春)有限公司、印度塔塔集团(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互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白山信诺贸易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书,为韩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平台,为实现该课程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语言文化实习基地。在吉林市丰满区二道乡金丰村、九台市的新立村、梅河口市福民街幸福村(均为朝鲜族村)建立了3个语言实习基地,从2007开始,每年春季组织学生赴实习基地进行语言文化实习,由韩语系教师带队指导。实践证明,此项实践活动有极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与当地村民同住、同吃,在体验朝鲜民族文化的同时,还能通过与村民的对话进行口语实践。学生反映,实习是口语的锻练的最佳方式,每个人的口语进步十分明显。实习期间,每天安排二个小时,请当地朝鲜族教员分小组辅导口语,使用本课程的口语教材。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商品交易会。我系组织学生参加上海世博会、东北亚博览会、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长春瓦萨国际冰雪节等各种国际交易会,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相关商务知识,还有机会接触外商,面对面和外商交流,提高口语能力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专业社团、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及其功能

(1)韩国语专业开设了“韩国语演讲与主持人社团”“韩语呐喊剧社”“韩语双向翻译社团”“韩语编辑部”“韩语影评社”“韩语freetalking社团”“韩语交流社团”等十几个专业社团。涵盖了“听、说、读、写、译”等几大外语技能,有效地配合了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了语言实践平台,对于学生积极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大有益处。

(2)在课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韩语角、地球村主题日活动、以及举办各种与韩国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和讲座等。在每周的韩国语角活动中,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把在课堂上所学的语言知识转换成语言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不定期举办与韩国文化相关的专业竞赛,使学生在准备及比赛过程中去理解文化,并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邀请专家进行一系列的与韩国文化相关的讲座,使学生开拓眼界,从专家视角去理解韩国文化。

(3)结合学校的“国际文化艺术节”每年都会开展一次“韩国文化节”,其中的内容囊括了韩国文化展示、韩国文化体验、韩国文化知识竞赛等方面,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总结提供了便利条件。

4.国际交流的形式及其功能

(1)建立国际友好学校关系。为配合实践教学,韩语系积极与韩国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目前已经与韩国建国大学、江原大学、全南大学等十六所韩国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签署互换留学、“2.5+2”“2+2”“4+2”等项目。每年都可从二三年级中选送80%的学生到韩国进行为期一年或两年的语言实习及双学位学生、本硕连读生等。

(2)促进学生国际交流。自2007年开始,本专业每年都派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为期2~3周的韩国友好交流学校举办的国际交流项目和大学生论坛。如韩国庆南大学年度汉马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韩国语语言能力和对韩国文化的理解。

(3)学术交流。韩语系每年派两名教师利用寒假和暑假到建国大学进修,学习韩国语教学法等相关知识并与其它学校的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与研讨;从2011年开始与韩国庆南大学的韩语系合作编写教材。

5.毕业班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及其功能

给学生以完整的教育,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足斤足两”的教育是高质量教育的体现,是教师高尚道德的体现。根据学校的要求,毕业班的学生实习归来后,在学校进行为期8周的综合技能训练。学生根据在实习过程中的体会,在总结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之后,利用8周综合技能训练的机会,补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知识,在毕业之前能够进一步自我完善,使他们在当今竞争如此争激烈的职场上能够多一分自信,一份把握。因此,任课教师高度重视综合技能训练,始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这一训练。明确了训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各种专业和礼仪知识,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要求教师一定要实训、具体、实用、以技能训练为主,知识讲授为辅,使学生觉得受益匪浅,能将在实习期间欠缺的知识技能有所补充和完善,最后的一段大学生活过得充实,有收获。

二、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监控

1.建章立制,规范实践教学环节

韩国语专业在制订和修改实践教学方案时,充分结合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方向知识的应用能力,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教学。韩语系近年来先后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如《实践教学实施细则》《实践教学指导大纲》《第二课堂指导大纲》《大学生专业实践调查手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课外阅读管理办法》《专业竞赛活动实施管理办法》《综合技能训练指导意见》《毕业实习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的教、学、管理、建设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与规范,为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高标准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

2.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狠抓落实

构建科学而又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通过建立健全学校教务处、学院(系)、教研室、教学督导团、教学质量调查员和信息员等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全程检查和监控,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加强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实施技能训练的基本保证。这就要求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能够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练。但是当前,一大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成了高校教学的主力军,虽然学历很高,但是他们大多受到的教育基本就是理论教育,本身没有经过职业技能训练,在指导学生训练时很难实施实践性教育。所以,把培养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师资队伍作为建设的目标,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教师除自主学习专研、进修提高外,学校还要提供条件,让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外贸公司等相关单位学习、体验、实践,使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具备双师素质,更好地胜任实践教学工作。我校韩国语专业非常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已先后派出5名教师到韩国进修,并派3名教师6次到韩国企业或对韩贸易公司进行实践,并且已有两名教师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四、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对建立韩国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研究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变革,对韩国语专业教学改革必将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和积极影响。但由于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如何开发海外实习基地;如何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如何改革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如何实现海外实习基地与校内以及国内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如何将本专业的国内外实践教学成果和我国同类专业作交流,以达到经验相互参照、资源共享的目的,等等。笔者希望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走出自己的特色,为我国其他同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向洁.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5).

第6篇

关键词: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思考

我国作为文化强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文化课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我国文化底蕴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对高校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要合理的计划,将培养成实用型、一专多能型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培训原则,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1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背景

汉语言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出现后较早设立并繁荣的一门专业课程,汉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文学培养知识面较宽的专门人才,为各行各业输送优秀的人才,汉语言专业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各行业和领域,为行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汉语言专业由于其教学知识设计的广泛性,曾一度成为各高校争相设立的专业,在当时就业前景非常广。但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汉语言专业因为泛而不专的原因,导致其逐渐变为冷门专业,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汉语言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能力需求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的行业已经不仅仅是具有审美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的单一型人才所能适应的,行业逐渐偏向于实用性,对汉语言人才的培养方案就应作出相应的改革。

2省属高校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注重理论而不重实践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汉语言专业由于其偏理论方面的学习,已经逐渐受到报考人员的冷落。究其原因仍然是高校在培养汉语言专业人才时,由于一直以来坚持理论教育大于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弱,面临着逐渐被社会边缘化的严峻形势。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4年学制的本科专业,一种是2年学制的专升本专业,由于本科设立时间短、基础缺失,汉语言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学校的专业课程太多,使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保证,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不足,很多高校的汉语言课程的主修课程被文学赏析和文学写作占据,学生的自身能力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

2.3教学方法传统无创新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结合时代在不断进步,在汉语言教学中应结合当今社会的普遍情况实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然而,很多高校的汉语言专业教育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教育水平,课堂教学按照传统的汉语言赏析和汉语言文化写作只是单纯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与当今实用性人才需求理念相去甚远,使得汉语言专业整体就业率低,就业水平不高。

3对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几点建议

3.1开展汉语言拓展课程

汉语言拓展课程是指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和最新经济发展趋势开展相应的拓展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模块:

3.1.1考研深造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根据汉语言专业的文学和语言两大模块来设置,在课程设置上提供汉语言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等语言课程;在文学课程设置上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化赏析、唐宋诗词赏析、明清小说研究等文学课程。

3.1.2教师教育类课程。

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较多的选择教师行业,在教师教育类拓展课程,开设教师素质教育、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学解读、经典文学理解与赏析、教师礼仪、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演讲与口才等教育类课程,使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行业时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努力拓展教育知识水平,力求培养多方面知识技能的教师人才。

开设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等课程,这类课程适合汉语言专业学生以后从事文员和公务员;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文学编辑、新闻学等课程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后从事媒体、记者、文案类工作。

3.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汉语言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时,要注重人才实践能力的开发,结合理论进行相应的实践,在实践教学课程的开设中,分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三个实践类别,主要实践课程包括文学采风、学年论文、文化资源调查、非线性编辑、报刊排版、教师教育、新闻采写和文书档案管理等具体实践课程,并且针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综合考查。

3.3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

学生一到高年级,提问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很少主动向教师提问,即便有问题也是自己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得到模糊的答案,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课程知识讲解,才能使学生得到进步。

3.4加强实践,重视学生实习过程

汉语言学生一直以“高理论低实践”的状态而被用人单位诟病,要改变这种认知,就应该强调学生实习的重要性,在汉语言学生毕业前,高校应该设立相应的实习考核毕业检验过程,只有通过对实习的评价结合学生表现予以毕业。学生可以通过在初高中课堂、新闻媒体、企业文化部门等进行就业实习,提高汉语言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4结语

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是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人才的培养要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围绕如何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核心,构建就业目标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培养出实用型、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翟瑞青.关于构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2]沈昌明.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3]陈灵强,徐凯,王欣.地方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分析及转型策略[J].台州学院学报,2013(02).

第7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就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许多高校中十分常见的一门专业。该专业继承了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并将这些优秀灿烂的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正在与西方文化不断交融,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则体现出了更加强大的影响力。汉语言文学在文化的不断交融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具有了更艰巨的发展使命。通过汉语言文学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使世界对中国有进一步认识,才能够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扩大影响力。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改变原有的观念,不断完善专业含金量,提升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这样才能实现该专业人才的顺利就业。

1、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就业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做到不断创新和改革,才可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展现中国民族的精神。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就业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如下。

1.1偏重文学教学,学生难以融入社会

尽管汉语言文学集大家风范与一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过于文学化的特点已经影响到了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写和说的能力,一些课程就是根据培养这两种能力而设置的,比如文学作品鉴赏等文学色彩十分浓厚的课程。只有文学灌输,缺乏技巧运用和实践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总会面临各种碰壁,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实践能力,这就是平时课程中缺乏对各领域的深入分析造成的,造成学生的本领仅限于“纸上谈兵”,思想不够新颖和变通,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显得格格不入。

1.2人才培养手段目标单一,学生视野不开阔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与时俱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知识丰富全面、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面非常宽阔,从作家到编辑,从教师到企业文案,各行各业都会有这一专业的学生发挥的空间。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以来仅限于一些文学化的课程教学之中,造成人才培养手段和目标单一,学生视野狭窄,在就业中很容易找不到方向感。这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致命的,而这也正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需要有综合素质和高效的办事能力才能够胜任本质工作。而这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无疑十分具有挑战性。

1.3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思维缺乏新意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的一些内容早已与实践相脱节,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当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轨、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缺乏创新意识,那么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将会极为不利。一些教师认为汉语言文学就是传授文学知识,无需结合现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源于生活,只有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接触现实,不断实践,才能够不断拓展思维,具备创新意识,对生活具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对于学生的文学创作大有裨益。

2、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就业培养建议

2.1合理设置课程

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生而言,专业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

第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设置考研课程,这对于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而言很有必要。考研课程可设置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设定,这样在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这两种可能主要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二,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将会从事多方面的工作,因此,如果是从事编辑出版等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就需要设置应用性比较强的课程,重点锻炼学生的技术能力和专业能力。对于一些要求写作能力较高的行业,专业课程就需要突出写作,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可以使学生未来就业更加具有竞争力。

第三,还有一些学生会从事教师职业,因此,专业的课程需要设置教育类。教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比较钟爱的热门职业,在这个职业的课程设置上要高度重视课程的实用性,突出训练学生的讲课技能,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加强教学实践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因此,加强教学实践势在必行。教师要形成先进的教学观念,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教学实践活动体系。

第一,组织学生开展实习,在实习中感悟专业的魅力,增强实践能力。实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在运用知识的同时不断思考问题,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方式,能够巩固原有的知识点,还能够通过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践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十分必要,但不宜过度进行,只需结合学生需求开展活动即可。

第二,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与就业链接,为走向职场做好铺垫。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在同一企业实习的可能性不大,这样可能就无法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边需要在实习中获得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在不断考察学生是否适合这一岗位。

第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够在社会立足,因为这一行业需要有源源不断的精力和灵感。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就业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尽管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如果认真加以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能够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秦晶,王涛.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考察与建议――基于对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分析[J]. 长春大学学报,2011,09:114-116.

[2]廉串德,石璐.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状况及对策探析[J]. 中国市场,2014,09:122-123.

第8篇

1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背景

汉语言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出现后较早设立并繁荣的一门专业课程,汉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文学培养知识面较宽的专门人才,为各行各业输送优秀的人才,汉语言专业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各行业和领域,为行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汉语言专业由于其教学知识设计的广泛性,曾一度成为各高校争相设立的专业,在当时就业前景非常广。但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汉语言专业因为泛而不专的原因,导致其逐渐变为冷门专业,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汉语言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能力需求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的行业已经不仅仅是具有审美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的单一型人才所能适应的,行业逐渐偏向于实用性,对汉语言人才的培养方案就应作出相应的改革。

2 省属高校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注重理论而不重实践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汉语言专业由于其偏理论方面的学习,已经逐渐受到报考人员的冷落。究其原因仍然是高校在培养汉语言专业人才时,由于一直以来坚持理论教育大于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弱,面临着逐渐被社会边缘化的严峻形势。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4年学制的本科专业,一种是2年学制的专升本专业,由于本科设立时间短、基础缺失,汉语言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学校的专业课程太多,使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保证,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不足,很多高校的汉语言课程的主修课程被文学赏析和文学写作占据,学生的自身能力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

2.3 教学方法传统无创新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结合时代在不断进步,在汉语言教学中应结合当今社会的普遍情况实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然而,很多高校的汉语言专业教育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教育水平,课堂教学按照传统的汉语言赏析和汉语言文化写作只是单纯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与当今实用性人才需求理念相去甚远,使得汉语言专业整体就业率低,就业水平不高。

3 对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几点建议

3.1 开展汉语言拓展课程 汉语言拓展课程是指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和最新经济发展趋势开展相应的拓展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模块:

3.1.1 考研深造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根据汉语言专业的文学和语言两大模块来设置,在课程设置上提供汉语言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等语言课程;在文学课程设置上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化赏析、唐宋诗词赏析、明清小说研究等文学课程。

3.1.2 教师教育类课程。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较多的选择教师行业,在教师教育类拓展课程,开设教师素质教育、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学解读、经典文学理解与赏析、教师礼仪、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演讲与口才等教育类课程,使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行业时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努力拓展教育知识水平,力求培养多方面知识技能的教师人才。

3.1.3 文秘编辑类课程。开设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等课程,这类课程适合汉语言专业学生以后从事文员和公务员;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文学编辑、新闻学等课程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后从事媒体、记者、文案类工作。

3.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汉语言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时,要注重人才实践能力的开发,结合理论进行相应的实践,在实践教学课程的开设中,分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三个实践类别,主要实践课程包括文学采风、学年论文、文化资源调查、非线性编辑、报刊排版、教师教育、新闻采写和文书档案管理等具体实践课程,并且针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综合考查。

3.3 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 学生一到高年级,提问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很少主动向教师提问,即便有问题也是自己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得到模糊的答案,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课程知识讲解,才能使学生得到进步。

3.4 加强实践,重视学生实习过程 汉语言学生一直以“高理论低实践”的状态而被用人单位诟病,要改变这种认知,就应该强调学生实习的重要性,在汉语言学生毕业前,高校应该设立相应的实习考核毕业检验过程,只有通过对实习的评价结合学生表现予以毕业。学生可以通过在初高中课堂、新闻媒体、企业文化部门等进行就业实习,提高汉语言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