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市场经济竞争性

市场经济竞争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29 09:57: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市场经济竞争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市场经济竞争性

第1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基础性作用。

这意味着新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将是一种通过市场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整的间接宏观管理体制,即政府通过改变税率、利率、汇率、价格和工资等经济变量,调节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影响各个经济主体的决策和活动企业的整个经济过程都与市场活动相联系,无论是生产经营决策还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向等目标确定,都要以市场价格和利率信号为依据,以市场利润为经营目标,并且以市场利润的实现程度为收人分配的体据。人们的生产、分配和交换活动以及消费活动也都离不开市场,都要在市场机制的直接作用下进行在市场经济中,各种所有制、各种经济成分并存,作为具有各自不同利益和权利主体的企业、组织和公民,同时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所有的利益单位都为了争取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经济活动,价格的升降、供给和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梅个利益单位的利益,人们必然随时随地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生产、销售或购买因此,作为协调行政关系的行政法要树立公正的、权威的法律职能,就必须同时反映各种市场主体的意志、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处在发育阶段,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比较快,另一方面管理市场的行政法规不完善不具体,给不法分子和者以可乘之机,在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诸如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投机倒把、走私贩私、哄抬物价、垄断等一系列直接扰乱市场秩序的混乱现象,这种现象使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权益受到损害,所以需强有力的行政法手段来调整他们各自相互间的利益,保证市场主体独立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一系列市场管理法规、明确统一的市场行为规范,将市场逐步纳人依法管理的轨道;通过反倾销反垄断,制裁违法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促进统一的现代化市场的形成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竞争法、实行竞争政策的国家,对于欧洲各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如(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它限制不正当竟争,保证公平的效率竞争,既维护消费者利益,也维护企业集团的利益。同时该法中也明确规定了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权限、任务和机构设置。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不同的是,美国竞争法与竟争政策的实施与监察既有分工.又有相互交叉配合,形成一种竞争性协调合作关系,同时对违法者追究责任。这些措施对于落实行政法规是十分有效的,值得我们借鉴。

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关长期直接向企业下达详细而具体的指令性计划指标,其管理范围貌似广泛,实际上并末能讨企业实行灵活而有效的告理而在市场经济中,只要充分利用市场,对市场机制施加影响,变动市场环境,就能影响到组成市场活动总体的各个企业的市场活动行为。

第2篇

展望2008年,由于美国经济尚处于调整阶段,次贷危机还在蔓延,其经济进一步减速在所难免,这增加了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此外,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加大、国际油价居高、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美元持续贬值等现象依然存在,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不确定因素。综合分析,尽管引发全球经济减速与动荡的因素仍在发展中,但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将强于不利因素,出现世界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可能的结果是世界经济整体呈现继续减速趋势,但仍将处于较快的增长区间,新兴市场国家会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IMF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4.8%,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2.2%的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增长7.4%。

一、美国度过次贷危机尚需时日,经济增长步伐进一步减缓

自2002年持续保持增长的美国经济在2007年遭遇较大挫折。受国内房地产市场泡沫崩溃的冲击,美国次贷危机在8月全面爆发,并迅速蔓延到欧洲,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不仅造成信贷紧缩,而且对市场信心构成打击,给国内及全球经济前景蒙上阴影。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最大影响是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融资成本上升。过去十几年间,金融衍生产品得到极大的开发和推广,全球金融资本的膨胀速度持续快于产业资本,导致经济不断虚拟化。其中,围绕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工具使得最初发放抵押贷款到最终购买抵押贷款产品之间的链条变得很长,而谁将成为次贷危机的最终承担者变得十分不确定,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增加或放大了金融市场的恐慌,导致金融机构收缩信贷。欧洲一些金融机构自身或旗下机构已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遭受损失。次贷危机爆发后,为缓解信贷紧缩问题,欧美日各国中央银行迅速采取扩大流动性供给的因应措施,美联储自9月起也连续三次减息。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仍陷入十六年来最严重的低迷时期,住宅建设投资、住房开工率、新建房屋销量、二手房销量都还在下降,显示其住房市场的向下调整尚未结束。有分析预计,美国房地产市场下跌与次贷危机至少到2008年年中才能降到谷底,甚至可能会延续到2009年。次贷危机无疑对美国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很多贷款买房人受到很大损失,一些投资银行破产,引发了社会和政治等层面的很多问题,但从经济层面看,次贷危机不是全球性因素,不会对世界经济运行产生决定性的打击。

在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波动中美国经济基本面仍然良好,除住房建筑外,主要经济数据表现较为强劲,经济增长较多地依赖私人消费、出口和非住宅投资。2007年前三季度美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速,年增长率分别为0.6%、3.8%和4.9%。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是私人消费支出,前三季度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分别增长3.7%、1.4%和2.8%。同时,失业率一直维持在历史低位(5%以下),在住房和金融领域就业减少的同时,多数其他经济部门的就业保持增加,对消费者信心构成强有力的支撑。随着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显现,初步预计第四季度经济增幅将收缩,2007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在2.5%左右,与2006年2.9%的水平相比降幅不大。

2007年美元持续贬值令人关注。美元弱势已持续数年,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的长期低利率和低汇率是形成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也是造成全球股市、房地产、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处于历史高位的重要原因之一。2007年,美元兑欧元下跌8.5%,兑英镑下跌1.1%,兑日元下跌4.1%。随着美元价格不断下跌,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已跌至历史新低。据IMF最新数据,截止2007年9月底,全球外汇储备美元比例从上一季度的65%降至63.8%,欧元则由25.5%升至26.4%。但本轮美元疲弱对美国经济增长非常有利,美国开始享受美元汇率下跌所带来的利益,比如有助于使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有助于增加海外收入带来的利润,抵消对进口商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助于鼓励制造商进行国内生产,创造更多的国内就业机会。2007年,尽管国际油价攀升,但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需求强劲及美元相对弱势的刺激下,美国对外贸易能力增强,出口增长有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前十个月,美国货物出口同比增长11.8%,出口产品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如电信、软件、电脑等),进口增长4.5%,贸易逆差6590亿美元,同比下降4.7%,预计全年逆差额将出现六年来的首次下降。通过美元的战略性贬值及其他政策,美国较平稳地度过了经济调整期,预计2008年美元难改颓势,但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不大。目前美元贬值属可控制的贬值,而一旦情况出现恶化,各方将会进行干预,因为美元的基本稳定牵涉全球所有国家的经济利益。

虽然2008年美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增长步伐进一步减缓在所难免,但支持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依然存在。如私人消费支出稳步增长,商业投资增长强劲,失业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长期利率处于低位等。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强劲扩张以及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走低,将继续为美国出口增长创造条件,出口增长又可部分抵消国内需求减弱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过去两年,美国出口到新兴市场的商品的比重已经从38%上升到45%。美联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较强,连续降息有助于阻止金融市场动荡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4.25%,贴现率为4.75%,美联储还有降息的空间,并采取其他措施缓解信贷紧缩,但美联储的政策自主性将受制于通货膨胀的情况。未来美国经济前景取决于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综合作用,其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和世界经济的继续增长能够使美国经济“化险为夷”。预计2008年美国经济适度增长,增速低于2007年水平,在2%左右。

二、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外部压力增大,经济增长力度有所削弱

欧元区经济从2006年步入新一轮上升周期。进入2007年后,欧元区经济表现出色,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季度增长3.1%,超越了美国,第二、三季度分别增长2.5%和2.6%。尽管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到欧洲金融市场,特别是欧元对美元升值幅度较大,但欧元区经济增长仍然保持相对强劲的势头。2007年欧元区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固,得益于就业形势持续改善,私人消费需求强劲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困扰欧元区经济多年的失业问题开始改善,失业率从年初的7.8%降到9月份的7.3%,为十四年的最低水平,商业信心和消费信心都保持在较高水平。据欧盟委员会估计,继2006年新增350万个就业岗位后,2007年至2009年欧盟将再创造800万个就业岗位,预计失业率在2009年降至6.6%的历史低位。欧盟委员会2007年11月的秋季经济预测报告分析,2007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9%,欧元区13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为2.6%。这一增速在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中将是最快的,也是多年来少有的现象。

目前欧元区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美国经济减速使外部环境压力增大;欧元汇率持续升值可能对出口造成冲击;区内通胀率出现上升趋势,2007年10月和11月通胀率分别升至2.6%和3.1%,不仅超过欧洲央行2%的控制目标水平,也创下六年来新高。2008年欧元区经济增速将有所放慢,但持续才两年时间的增长势头不会轻易中断。据欧盟委员会的报告,2008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降至2.4%,欧元区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到2.2%。

从2002年日本经济走出低谷后,历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1%、2.1%、2.0%、2.4%和2.0%,但在这些年的经济复苏中,经济增长进程多次被季度经济负增长所打断。2007年日本经济依然呈现波动走势,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年率为2.6%,第二季度则下降1.6%,第三季度再增长1.5%。从全年经济走势看,经济景气在缓慢扩大,生产、收入、支出继续良性循环。日本经济保持总体增长,缘于企业收益增加、大型企业设备投资增加、雇佣者人数增多和个人消费扩大等因素。其中,个人消费需求保持增长和出口增长,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积极因素。前三季度,私人消费需求一直保持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0.4%和0.8%。出口尤其是对中国出口增长也对经济发挥积极作用,由于对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的出口增加,部分抵消了对美国出口下降的不利影响,使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前十个月,日本出口同比增长9.8%,进口增长5.2%,贸易顺差774亿美元,增长53.5%。随着全球经济减速,2007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会从2006年的2.2%轻微降至2.0%。

2008年影响日本经济的消极因素主要是:美国与全球经济减速、国际油价居高以及通货紧缩的风险。2007年9月,日本消费价格指数已从2006年的最高点1%下降0.2%,使私人消费需求具有不稳定性,这也是日本央行迟迟不敢升息的主要原因。但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经济面临的一个积极因素是亚洲经济高速增长。预计2008年日本经济增长率继续略微下降,在1.7%左右。日本政府最近公布新的经济增长战略方案,其要点是利用和发挥在环保与节能技术的强项,目标是在中长期内保持经济2%的可持续增长。

第3篇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强有力的引擎。我国的农业要在国际农产品贸易领域获取更多利益,就必须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提出新型农业发展战略和灵活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措施,这不仅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国农产品应对贸易全球化挑战,获得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 ]新经济形态;贸易全球化;农产品竞争力;绿色营销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243

1引言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是指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一国(地区)或一个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所生产出来的农业产成品,在买方价值的衡量上超过了特定市场上存在的其他同类产品或该产品的替代品,并由此带来的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和维持一定程度的市场份额,最终给农业生产经营者带来超额利润的一种能力。从宏观意义上来看,它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并非单纯指的是国际竞争力,还包括了国内的竞争力,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力。经济新常态是我国对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的一个准确判断和把握。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农业经济也在这种大环境下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拼资源、拼廉价劳动力的农产品在经济“新常态”下已经不具备竞争优势,这就意味着农产品要提高国内外市场份额,就必须看清新形势,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的竞争力。

2新经济形态对农产品的要求

农产品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禀赋。高度的自然资源依赖是农产品竞争区别于工业品竞争的首要特征。现代经济社会对隐蔽性较强的农产品质量特征又十分重视和关心。因此解决农户产品特性的信息问题成为我国农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的有序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力培育的重要前提。目前,农产品卖方市场已过渡为买方市场,而我国农产品分散的生产格局和规模过小的市场主体,造成竞争行为的极度不成熟。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足以与国际食品业的大集团、大公司相竞争的市场主体。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太小,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性障碍。短期内,农产品供给增长速度高于需求增长速度带来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和农业产业的难度加大。

3新经济形态下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现状

3.1新经济形态下的农产品贸易环境

贸易全球化和新经济形态让享受WTO现有成员国的无歧视贸易待遇,降低了我国农产品贸易谈判成本和交易机会,改善了农产品出口环境,建立和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稳定贸易关系;有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等不公平待遇,促进中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与此同时,也将赋予我国参与制定国际贸易新规则的主动权,有利于我国发挥应有的影响和作用,扭转被动接受和承受其他成员谈判结果的不利局面。

3.2新经济形态下农产品进出口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产品短缺经济的情况下形成了过分偏重粮食生产的产业结构,粮食自给率很高。而之前我国粮食高自给率却是以环境恶化和牺牲经济效益与福利为代价的。新经济形态所形成的国际贸易环境将给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调整带来机遇。贸易的全球化有利于改善我国农产品贸易环境、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关系,扩大土地集约的农作物产品及其初加工品进口,同时将释放出的资源用于劳动集约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并扩大这些产品的出口,这将促进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福利的提高。

3.3新经济形态下的农业国际合作

新经济形态和贸易的全球化将加快我国农业国际合作步伐,尤其是为我国农业外资利用和农业技术引进带来机遇。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其他成员投资与服务自由化所带来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进一步开放投资与服务市场,调整和完善与WTO规则不符的有关政策和法规。贸易全球化将大大提高我国投资贸易政策的透明度和统一性,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国农业投资和技术引进的环境。随着我国国内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投资环境的逐步优化,将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我国农业领域,这将对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4新经济形态下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对策

4.1做好农产品市场营销定位

农产品市场定位的实质是农业经营者取得在目标市场上竞争优势的过程。国内的农产品定位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明确自身潜在的竞争优势。农产品的市场营销首先应了解目标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竞争对手对产品的定位和占领的细分市场的份额、客户对本企业的期望等,依据一系列的分析研究结论来把握和明确自身企业潜在的优势以定位和开发市场。其次,选择相对的竞争优势。从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开发、采购供应、营销能力、资本财务、产品属性等方面与现有和潜在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准确地评价。再次,要努力稳定和强化目标顾客的态度以巩固市场定位。最后,应密切关注目标顾客对市场定位理解的偏差,及时矫正与市场定位不一致的形象,并通过一系列的农产品营销工作,尤其是宣传促销活动,把企业所拥有和即将开发的农产品的独特竞争优势准确、清晰地传递给顾客,在顾客心目中形成独特的企业及产品形象。

4.2改善农产品市场竞争软环境

改善农产品市场竞争软环境,首先,要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做到产品标准、操作规程、实施标准、质量标准以及加工和包装五个方面的创新,建成标准体系、实施体系、服务体系、检测体系和评价体系“五大体系”。其次,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强支农力度、建立和健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并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全面取消农业税,支持发展农业合作社组织,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的经营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的活力。最后,构建高效特色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以国内外市场为向导,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托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及农产品优化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将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有效结合在一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方式。

4.3改善农产品市场竞争硬环境

首先,提高农产品营销基础设施水平。农产品的营销需要交通、网络、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销地的交通设施连接,完善仓储运输配套设施的建设。重视农产品仓储、运输设施的建设。政府应每年从财政中拨款以补贴改善农产品的运输和储存等项目,减少农产品的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其次,加快农村通信网络的建设。政府要明确把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工作列为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加大对农产品信息“高速公路”的投资规模,提高农村信息传输能力。再次,利用网络媒介打造农业营销平台。政府、龙头农产品企业和行业协会可以综合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和平面媒体等媒介作为宣传我国优质农产品的载体,重视农产品的网络国际营销渠道,对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此外,参加相关的展览、展示会,利用媒体推广带动销售,向国内外市场宣传优质、安全、价廉的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名誉度,让国内外消费者信赖我国农产品,成为我国农产品的忠实顾客。

参考文献:

[1]刘嘉珉,薛强.浅析农产品差异化营销[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陈卫平.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体制改革,2011(4):93-97.

第4篇

(一)市场经济离不开行政管理

首先,国家具有经济管理职能。自从国家产生以来,无论任何时期、任何社会、任何经济模式,必然具有经济职能。只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不同,国家经济管理目的和管理方式不同罢了。二战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市场的高度社会化,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经常的干预,国家经济职能随之加强,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行政管理绝对化。其次,市场经济需要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市场经济虽然在提高经济效率、改善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活力、优化配置资源、奠定微观经济基础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不能自动地满足人民所有的需要。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滞后性、盲目性、短期性和微观性。这些缺陷需要政府通过紧急措施来弥补。国家经济调控所具有的超前性、计划性、长远性和宏观性正好弥补了市场的不足。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是:经济发展尽可能地依靠市场解决,国家干预尽可能在必要时进行。只有实现两者有效结合,才能扬长避短,从而合理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二)行政本身具有法律性

国家作为经济管理者,是通过各个具体的政府职能机构来行使其权力的,而行政权是法定权力,是国家意志的法律体现,并以法律来保障执行。根据孟德斯鸿的三权分立思想:“行政者,立于法律之下,除民事、刑事及监察外,为国家一切目的,而为之作用也。”统治阶级建立国家政权后,必然要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以维护其统治秩序,于是将其意志制定为法律,然后以法律授权行政机关来执行法律,同时用法律来限制行政权的行使。现代行政管理首先是一种法律管理。所谓法制,主要是针对国家行政机关而言,它要求一切行政都要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条件、程序、方式等进行。“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原则和核心,也是对国家行政活动的基本要求。

(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法律为边界的法理型经济,它包含了众多的法律内涵。第一,市场经济是一种权利经济,市场主体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经济活动,而人民的权利必须由法律来赋予,同时以法律来保证其权利的实现。国家机关,非根据法律,不得限制人民的权利或课以义务。行政应充分尊重个人的自由,保障人民的权利及财产。第二,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地位是平等的,相互间的经济关系表现为各种合同关系,而这种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法律关系,需要有法律来确认其效力,并依法律来保证其实现。国家机关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并非领导和服从关系,而是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现代横向式的行政管理,也必然使得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行政合同得以大力推广。第三,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它要求市场主体在一个公平、合理、稳定、有序的经济环境中,按照诚实信用的原则,自由地进行竞争。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都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必须依靠强制性的法律来规范市场秩序。这样,既可以保障市场主体合法经营,又可以加强竞争领域内的执法活动。第四,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无国界经济”。随着国际分工与协作的日益加强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经济形成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局面,纯粹的民族经济已不复存在。跨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的经济运行规则必须与国际法律规范相一致。国际贸易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法律为纽带的经济交往。可以说,法律就是商品经济的客观反映。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社会发展的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形成法律。”行政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行政法作为“活动的宪法”,调整着广泛而又复杂的社会领域。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与行政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的进行,行政事务不断增多,经济行政迅速加强,行政法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四)市场经济与行政法密切相关

认为:法与经济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经济决定着法,另一方面法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作为特定的行政法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同样如此。首先,市场经济决定了行政法的产生、发展、变化和内容。产生在法制思想基础之上的行政法,同样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工商业者迫切需要摆脱专制统治者和官吏的束缚,限制行政权的滥用,自由发展商品经济,行政法因而产生。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必然会使统治阶级的意志、人民相互间的关系、社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等发生相应变化,从而最终导致反映这些内容的法也发生相应变化。其次,行政法是对市场运行实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有利手段。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它的运行需要国家予以调节,而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特征则要求这种调节是间接的、适度的,是宏观的、必要的,因此,行政法是最佳途径。但是,如果行政法消极地或被动地调整社会关系,就会阻碍市场的发展。

二、加强行政法制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行政法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的行政体制和政府经济管理存在种种弊端。其主要表现有:第一,行政部门林立、机关臃肿、层次众多、程度繁杂、严重。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与商品的高效率发展格格不人。第二,政府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领导意志和行政命令具有最高权威,直接决定各种经济活动,排斥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压制了企业、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经济日益失去活力。第三,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借助手中的权力以履行政府职能的形式对社会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运行进行操纵、封锁,形成行政垄断,极大地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不良现象,关键在于行政系统缺乏行政法的有效约束,致使行政权力自我膨胀。因此,加强行政法制已势在必行。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经济模式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系统。“如果行政系统维持原状或跟不上步伐,就会阻碍经济发展或调控不力。”②这对加强行政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提供了动力。首先,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使社会经济关系、经济结构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必然促使法也跟着发生变化而调整新型的社会关系。传统的行政法已经不符合现存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其次,市场经济扩展了行政法的功能,以往行政法囿于政治领域,经济行政以实现国家政治职能为目的,经济成为行政的附属物。经济体制改革使行政法突破了这个范围,使行政法在经济领域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原先作为行政法的一部分经济法已经渐渐地独立出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再次,市场经济推动人们的行政法律观念日益加深。传统观念比较重视刑法和民法的作用,而忽视行政法的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作用的加强,国家和公民开始认识到行政法的重要性,从而逐步树立起行政法律观念和经济法律观念。

(二)行政法是实现市场经济法制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经济,依靠价值规律和市场进行自发调节,客观上要求我们不能直接地、任意地、过细地干预它。因此,国家对经济的行政管理必须从传统的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从纵向管理走向横向管理。实现这一转化的途径就是通过法律手段,而行政法则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行政企职责分开以后,企业、个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微观经济活动受民法、经济法调整,不受行政直接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则必须受行政法调整。可以说,行政法是将政府、市场、企业、个人联系起来的结合点。即以行政法为中介,将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定为行政法律规范,然后以行政法律规范去调整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这样,既可以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又能保证不损害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行政法是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手段

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手段主要有三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但是,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要求国家经济管理主要依据行政法律手段来进行。首先,行政主体用行政手段组织、管理经济的过程就是依法行政的过程,它必须按照法律的授权,并受法律约束。其次,由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是间接的、宏观的、高层次的,因此政府必须采用行政法律手段,而不能依据民法、经济法去直接规范市场主体的微观经济活动。再次,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时,一方面,政府本身必须依行政法进行各种活动。另一方面,政府的经济决策往往通过立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其中许多便表现为行政法律规范。总之,由于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是一种行政管理,所以行政法注定要起主要作用。

三、行政法对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行政法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总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国家行政来说,依法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以实现国家的经济目的;依法限制行政权的任意行使,以保护市场主体的自由和权利;依法对国家行政进行监督,对违法行政和不当行政进行救济以保障企业、个人财产、权益不受侵害。其二,对市场经济来说,促进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保障市场经济健康成长。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内部行政关系,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内部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对社会的管理职责而对自身进行组织、管理和调节的活动,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利益,与外部行政相辅相成。传统的国家行政由于缺乏行政法的有效规范,致使内部行政比较混乱,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因此,内部行政法明确规定了行政主体的组成、管理及其法律地位,精简机构和人员,克服行政部门层次不清、职权交叉不明、严重的弊端,提高了行政质量和行政效率,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配套的行政系统。

(二)赋予行政机关充分的、适度的经济管理职权

明确行政机关应负的经济管理职责。从而使各经济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履行经济管理职能,以实现国家经济管理目标,保证国民经济蓬勃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通过行政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的经济管理模式,使各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树立市场经济法律观念,真正做到行政为人民服务,为市场服务,确保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

(三)限制行政权力,使市场经济摆脱行政束缚

行政法赋予政府经济管理职权的同时,必须制约政府权力的自由行使。行政法明确规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具有哪些权力,应当承担哪些义务,控制政府权力在法定范围内行使,杜绝行政乱加干预经济的现象发生,避免行政权力泛滥成灾。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法制社会,在这里,任何社会主体的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法制现代化所包含的自由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国家服从法制原则,要求国家行政同样必须遵守法律规定,受法律制约。

(四)行政法明确规定了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

时的步骤、形式和时限,确定了行政权力行使的内容、方法和程序,从而保证政府合理地行使职权马克思说过,程序是“法律的生命形式,从而也是法律的内在生命”。行政程序法在市场行政管理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了行政管理民主化,树立了行政威信,消除了企业、个人对行政机关的疑虑;另一方面避免了市场行政决策的混乱现象,减少了行政违法行为,有利于市场主体对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监督。

(五)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追求的目标是经济利益,保证市场主体的合法财产、权益不受行政侵害,是行政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行政法规定了严格的行政执法活动监督、行政责任和行政赔偿制度。只有规定行政执法活动监督,才能制约行政权的滥用,及时发现和检举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只有规定明确的行政责任,才能使行政主体对其违法行为承担法律后果,从而增强其责任感;只有规定行政赔偿制度,才能使行政相对人因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而造成的财产上的实际损害获得最终救济。

(六)国家通过行政法授权有关行政主体对行政争议进行调解、裁决、仲裁和复议,并明确规定了行政司法权行使的原则、范围和程序

行政主体在国家经济管理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同市场主体发生某些争议。同时,某些民事纠纷、经济纠纷也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加以解决。用行政司法手段实行国家经济管理任务,是发挥市场的必然要求。首先,行政司法有助于更加迅速地解决各种争端,以便于市场主体尽快地恢复自己的权益,投人到激烈的竞争中去。其次,行政司法有助于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从而成为政府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的基本形式。再次,行政司法有助于打击行政违法行为,有效地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免遭非法侵害。

为了保证行政司法的办案质量,行政法赋予市场主体以行政诉讼权,真正做到民可以告官。通过人民法院这样“一个能够迫使人们遵守法权规范的机构”,对政府依法行政实施司法监督,对行政侵权行为予以司法追究,从而切实保障企业、个人和其它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七)规范市场秩序,为市场主体提供一个自由、安全、公平的经济竞争环境,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顺利发展

第一,在市场主体管理方面,严厉打击和取缔各种违法经营,任何人未经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许可不准私自经营。第二,在市场客体管理方面明确规定市场客体的范围,整顿流通秩序。第三,在市场行为管理方面,禁止不正当竟争和垄断,保证产品质量,对违法者坚决予以行政处罚。第四,在市场监督方面,加强行政对市场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第五,在市场纠纷的处理方面,迅速地、合法地解决各种经济争议、行政争议,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八)培育和发展市场

首先,通过行政法正确地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之间的利益和权责,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垄断,加快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其次,确定市场客体的流通范围,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市场、消费资源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再次,通过加强工商、税务、公安、海关、文化教育等行政部门的公共行政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5篇

一、国内外汽车造型设计现状

全球有三个明显的汽车设计区域,它们是美国、欧洲、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美国主要是通用和福特两大集团,呈现出明显的特征:车体庞大、线条硬朗、装饰性强、善于创新。这种风格可以说贯穿了美国现代汽车发展的始终,直到现在,美国风格依然是世界车坛别具特色的流派。欧洲车的设计主要是围绕品牌做文章,非常强调品牌特征,设计大气沉稳、坚固尊贵、注重细节,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如发动机调效,底盘悬挂等方面。日本主要是针对国际市场来进行设计,设计风格较单调,没有突出的特点,这样比较容易进入国际市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已经逐步往中国转移,未来若干年内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将越来越快。如何接受这个“重心”并对其消化将至关重要。中国的生产制造能力从来不需要怀疑,成功建立研发体系才是保证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造型设计是研发体系的前端,也是容易被轻视的部分。企业真正的“用”好造型设计,才能建立起健全的研发体系,避免“巴西式”的沦为生产基地,进而被后崛起的汽车产业区取代。就在最近,大众收购了乔治亚罗90%的股份来充实自己的设计力量。大众的研发不可谓不强大,即使如此尚要以造型设计见长的乔治亚罗来强化,本土车企的决策层和研发力量又该做如何想法呢?

目前,本土车企对于造型设计的地位其实是缺乏认同感的。其一表现为只愿意对商业项目进行投入,对研究性的储备项目和前瞻项目缺乏投入的热情,甚至对不能带来直接经济利益回报的项目则根本不会投入;其二表现为缺乏对自有品牌造型的系统规划,对造型设计既缺乏决策时的科学性也缺乏换代时的继承性。其三表现为造型决策的非理性和不科学性,往往根据权威人士的个人偏好来修改和决策造型,导致造型质量的不稳定性;其四是对造型设计储备力量培养的缺乏投入,对造型设计教育的投入缺乏,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造型设计体系往往前沿到院校中,以资金赞助的方式来进行前瞻研究性课题,既为企业研发提供新思路也进行了合理的人才储备。

上述四个方面是造型策略的重要框架内容,也是自主研发体系的组成部分。只要车企稍许的政策和资金倾斜,即可建立起完善的造型策略体系为自己所用。评心而论,本土车企对于自主研发的投入正逐年大幅增长,尤其是2010年,车企的研发投入更是风生水起。但在具有强烈工科背景的研发圈内,似乎更趋感性的造型设计往往被视为对产业无足轻重。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通过实践建立车企对于造型地位的认知。

二、汽车造型设计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据权威调查数据显示,中级以下轿车消费者购车最重要的选择依据依次为品牌、外观、价格。从中外汽车广告史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汽车广告画面的主角是汽车外观的展示。从我国力年来的加价车现象说明,汽车造型对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轿车造型之所以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是因为轿车与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又是一种使用可见性非常高的商品,因此对消费者的审美和社会形象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比个人的穿着打扮还要大得多。在汽车产业山雨欲来的背景下,造型设计作为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界面,正确的认知造型设计地位和用好造型设计,对于每个本土车企都尤为重要。丰田的汉兰达在上市时就很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车型定位没有直接竞争对手。一辆25—40万价格区间内的大SUV,可以带来宽敞舒适的空间,看着也足够气派有面子,它的亮点无不压在中国内消费者最在意的地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办法尽可能增加产品的销售量:一是将目标顾客定位于对本车形满意度较高,而竞争车形品牌力较低,竞争较为不激烈的消费者市场;二是将“缺点”转化为“优点”。以威姿为例,通过车形分析我们知道,它在车形设计方面的最大不足是整车动态感过于强烈。小型两厢车消费者本来就是较为喜欢动感较强的车形,威姿只不过是超出了他们所要求的动感度而已。所以,如果通过广告传输强烈动感给人带来的“好处”方面如给生活带来激情、表现出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话便可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增加产品的销售量了。

三、造型设计是销量的第一要素

第6篇

华泰证券

10月份券商行业的整体涨幅36.3%,沪深300指数涨幅11.0%,行业超越同期沪深300指数25.3个百分点,券商股估值出现了快速修复。预计上市券商未来走势仍然决定于市场整体走势和交投活跃程度。

尽管影响券商股估值的因素众多,但是归根结底,市场对券商盈利能力的预期决定券商板块的后市走势。伴随指数上涨和市场交投的活跃,券商三季度业绩出现了明显好转。除国金证券之外,三季度上市券商营业收入环比大幅增加,东北证券、长江证券、西南证券和广发证券的增幅超过50%;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环比也出现了环比快速增长,东北证券和太平洋证券实现扭亏,西南证券、长江证券、华泰证券和国元证券的增幅超过50%。另外,业绩环比出现向上拐点,为券商的未来走势创造了有利条件。三季度业绩预示券商板块正在走出业绩下滑的泥潭。

华泰证券分析师贾津生等首次给予券商板块“增持”投资评级。个股关注:中信证券、辽宁成大和吉林敖东。

农业行业:农产品价格整体保持上涨

大通证券

发改委数据显示,10月份猪肉价格稳中略升,鸡蛋价格有所回落,牛羊肉和鸡肉价格继续小幅上涨,食用油和蔬菜价格上涨较为明显。

国庆期间,猪肉价格总体平稳,节后略有回落,进入下旬肉价稳中小幅上涨。10月份,36个大中城市集市猪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为每500克12.38元,比上月上涨0.57%。国庆过后,随着市场供应增加和需求相对减少,鸡蛋价格在连续上涨四个月后出现回落。10月份,大中城市鸡蛋平均零售价格为每500克4.49元,比上月下降3.85%。10月份,大中城市牛肉、羊肉、鸡肉平均零售价格分别为每500克17.07、19.60、7.99元,分别比上月上涨0.47%、0.77%和2.045%。受国际市场油料价格持续上涨影响,10月份国内食用油价格上涨较为明显,大中城市散装豆油、菜籽油和5升桶装大豆调和油、花生油零售价格分别为4.74元/500克、5.29元/500克、53.50元/桶、93.86元/桶,分别比9月份上涨4.41%、3.73%、1.49%、2.45%。10月份,大中城市黄瓜、西红柿、油菜等15种主要品种蔬菜平均零售价格为每500克2.41元,比上月上涨10.1%。

大通证券分析师张喜表示,根据上述分析,维持农业行业“增持”的评级。维持天宝股份、獐子岛、登海种业的“增持”评级。

基础化工:纯碱大涨 聚氨酯产品值得关注

招商证券

上周聚氯酯产业链相关产品、三酸两碱及相关伴生产品、煤化工产品等均处于价格涨幅的前列,其中纯碱、硝酸铵、烧碱和纯MDI等的涨幅显著。

烟台万华、拜耳、巴斯夫等均大幅上调11月份纯MDI的挂牌价,上周纯MDI的市场价到23000元/吨以上,大幅高于万华的挂牌价。未来由于限电的影响依然存在,万华宁波二期开车暂无确定时间;而下游氯纶及浆料企业需求较旺,预计未来纯MDI价格将继续向上。而聚合MDI在成本和纯MDI市场氛围的推动下,也重拾升势,上周华东市场价微涨至17000元/吨左右。其他产品来看,供给、成本及部分需求的原因上周也推动DMF上涨8%至6300元/吨,BDO上涨3%至23300元/吨,硬泡聚醚上涨7%至13700元/吨,软泡聚醚上涨5%至15400元/吨。从价差水平看,上周纯MDI的价差大幅上升2000元/吨左右,基本接近2009年以来的高点;而BDO不管是价格还是价差均已达到2007年以来的新高。

招商证券分析师李荣耀等认为,在国内限电节能影响化工品供给和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的大宗商品上涨两大因素影响下,国内化工品价格呈从上游往下游逐渐传导、各个环节价差普遍扩张的特点。维持行业“推荐”评级。

金融街:未来增长可期

中金公司

公司前三季度录得主营业务收入32.6亿元,同比上升15%,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同比上升113%。

公司主要受结算均价上升以及租金上涨影响,房地产开发、物业租赁和经营业务的毛利水平均有提升,上升6个百分点至37%。期末预收账款52亿元,比年初增加83%;第四季度公司推盘项目的集中放量将带来充裕的销售回款。财务压力增加,主要源于土地购置和工程款支出较多。期内土地和工程款共支出109亿元,相当于去年同期4倍,因此经营活动现金流下降27l%至负60亿元,在手现金也比年初下降34%至87亿,而净负债率上升42%至69%。按照公司经营计划,今年四季度为集中竣工结算期,计划竣工交付的项目大部分将在四季度完成,预计全年收入同比将有20%以上的提升空间。而商业项目方面,公司大部分商业项目竣工后租金将逐步提升,预计未来两年公司租赁收入将维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商业物业较为充裕的资金流入有助于支持公司稳健扩张。

中金公司分析师白宏炜预计公司2010-2011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52、0.61元,市盈率分别为14.3、12.2倍,维持“推荐”投资评级。

精达股份:竞争优势独特 盈利能力一流

申银万国

2010年公司销量突破13万吨,在高端市场占有率超过30%。预计到2015年,公司产能有望从17万吨扩张到25万吨,未来将成为全球特种电磁线行业龙头。

公司生产的200℃以上等级耐高温电磁线是热泵压缩机的关键部件,经过长期配套测试后预计将于2010年底投入大规模商用。受益于国家电网“十二五”特高压电网建设拉动,异形工程线的总需求量有望达到25万吨/年;公司研发生产的异形工程已成功切入国内市场,预计在2011年通过1000kV等级测试、进入国网采购目录,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此外,公司积极切入新能源汽车电磁线、风电机组电磁线等新能源节能低碳的蓝海市场,并在传统家电电磁线市场上引领产结构升级。公司具独特的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业绩持续增长具有确定性。公司掌握拉丝和涂漆模具核心技术,通过合资引进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形成产品性能质量优势。公司业绩成长的首要动因在于持续低成本扩张产能,上市8年产能扩张7倍,并通过产品优势和客户渠道不断拓展新兴市场需求,最终转化为业绩的持续增长。

申银万国分析师吕琪预计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45、0.56、0.68元,市盈率分别为29、23、19倍,首次给予“增持”评级。

国电南自:订单充足 定向增发即将完成

华融证券

公司1至9月份实现营业收入13.82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2.82亿元增长7.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4258万元,同比去年的3947万元增长7.9%,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15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9%。

公司上半年传统业务订单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电厂自动化和工业自动化这两个占据公司营业收入超过四成的传统优势领域上半年订单分别上升了77%和25%。虽然由于国家对于电网的投资今年以来有所下滑从而导致主力收入领域电网自动化上半年订单增速只有8%,但是随着其他两个领域的订单逐渐在四季度转化为营业收入可以弥补电网自动化领域的较缓增长。华电集团为公司的控股母公司,今年公司完成了从公司387家三级单位之一上升到共有46家单位的二级单位。华电集团装机容量占据国内市场10%左右,随着华电集团对国电南自管理层整合完成,华电集团对于公司的业绩支持作用将愈加明显。上半年华电集团对国电南自电力自动化业务的扶持体现了母公司对于国电南自发展的重要性。总额7.8亿元的定向增发或于年内完成,届时将重点投向七个领域,根据预计将给公司带来2.6亿元的利润增加。

华融证券分析师姜江预计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37、0.41、0.65元,市盈率分别为60.78、54.42、34.86倍,维持“推荐”评级。

首开股份:资金优势明显 销售情况良好

国泰君安

公司前三季报实现每股收益0.92元,同比增长160%。前三季实现营业收入44.6亿元,净利润10.6亿元,同比增长67%、160%;三季度单季实现净利润1.86亿元,折合每股收益0.16元。

公司预收账款较二季度末增加22亿。加上未并表的权益50%的首城国际项目,预计截止三季度末公司锁定的未结算销售金额超过100亿元。季末现金127亿元,在A股地产公司中仅次于万科保利,与金地持平。季末资产负债率75%,扣除预收账款的真实资产负债率56%,净负债率56%;资产负债率较中报略增2个百分点,净负债率增12个百分点。公司销售情况良好,四季度可售量也相当充裕,预计总可售货量达100亿元。并且北京的限购政策在上半年即已出台,相对新出来限购政策的其他城市,市场已有一定的消化,同时相对而言北京市场的需求更为旺盛。北京住宅土地市场的招标方式继续进行中,为公司在京的持续拿地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公司是北京地产国企老牌龙头,目前是市国资直属唯一地产公司,在地价下行和招挂拿地情况下具有拿地优势。

国泰君安分析师孙建平预计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25、1.73、2.33元,市盈率分别为14、10、8倍,维持“增持”评级。

国投新集:业绩增速加快 区位优势将显现

浙商证券

公司1-9月份实现营业收入54.0亿元,同比增长44.69%,其中7-9月份营业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75.4%,增速突然加快;实现净利润9.86亿元,同比增长69.9%,折合每股收益0.53元。

前三季度公司煤炭产销出现量价齐增的良好局面。其中商品煤销量1030.35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174.08万吨,增幅20.3%,产量增长主要是由于今年刘庄矿实现满产;商品煤综合售价为498.01元/吨,较上年同期上升83.51元/吨,增幅20.1%。四季度是煤炭销售旺季,且出现严寒天气的可能性较高,公司靠近华东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煤炭业务将继续保持量价齐升的良好势头。公司板集矿设计产能300万吨/年,因井简突水而延期,乐观估计2011年可贡献半年产量;口孜东矿设计500万吨/年,施工进度已完成逾70%,预计2011年下半年可建成投产;公司还有口孜西、刘庄深部、罗园一连塘里、展沟等储备煤矿,未来5年公司煤炭总产能将达到3000万吨以上。

浙商证券预计公司2010-2012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74、1.03、1.36元,市盈率分别为21.6、15.7、11.6倍、维持“买入”评级。

湘电股份:配股顺利完成 发展前景可期

中邮证券

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33亿元,同比下降11.1%,毛利率24.89%,较上年同期22.78%升高2%,实现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5930万元,同比增长34.41%。前三季度合计营业收入44.68亿元,同比增长26.74%,毛利率20.47%,较上年同期21.01%略有下降,实现每股收益0.64元,同比增长21.05%。

第7篇

优衣库被称为是日本服装品牌的神话,而创始人柳井正,也被公认为是日本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商人之一,近年他已经顺理成章地超越丰田汽车,成为日本的首富。

1984年6月,日本山口县宇部市一个名为Men’s Shop OS、专门销售男性服饰的小公司,在广岛市开设了第一间店面,名为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有趣的是,原本写做UNI-CLO的简称,却在1988年于香港登录法人时,误被填写为UNI-QLO,于是将错就错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红色方型的色块中间,放着大大的品牌英文名称的白色字体,让人对优衣库的印象深刻,1991年,公司名称正式变更为迅销公司(Fast Retailing)。

原本虽然仅是贩卖成衣的小商店,但是优衣库利用宛如美国风仓库风格的装潢,以及中国自营的优良工厂制作之低单价为特色,逐渐在业界打响名气。1997年,优衣库开始以美国成衣大牌GAP为模仿对象,转变品牌形象,明确地将销售策略定为低单价、高质量。1999年,优衣库一件1900日圆的羊毛衫,甚至创下单款销售850万件的惊人纪录。随后在2000年,优衣库推出51种颜色的羊毛衫,再次创下2600万件的销售纪录。

在日本成功建立了成衣王国后,信心大增的优衣库开始积极向海外拓展,第一个目标市场首选英国,但好景不长,优衣库在日本当地的商品库存量激增,受其影响,英国市场业绩远不如预期所想,首次海外拓展可谓是惨遭失败。中国有句古话,“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虽然在英国市场失利,但这却成为优衣库日后发展的分水岭,可以说,没有这场挫败,也许优衣库只能在日本市场成为霸主,而未必能成就如今这番局面。

优衣库的总监胜田幸宏曾经说过:“过去的优衣库只以廉价且高质量、大众化的成衣为品牌核心,然而就在从英国撤军后,优衣库才惊觉,原来今日的服装品牌要永久经营,还必须添加一项重要的元素,那就是‘创意’”。

加入“创意”元素的优衣库,开始强化品牌成为流行指标的意图,不但举办T恤设计大赛,也积极与时装界的各大品牌联名合作,邀请时尚名人代言。重要的是,优衣库的服装款式本身看似简单,实际上却能跟上最新流行趋势,比方当时流行的彩色窄管裤、长版T恤等,充满时尚特性的商品都可以在优衣库货架上轻易找到。

随着创意策略的成功运行,优衣库的伦敦店开始获利,随后优衣库将市场触角再次延伸。2006年,优衣库宣布进军纽约,并请到国际知名室内设计大师片山正通为纽约旗舰店设计操刀,当时的纽约街头随处可见ZARA、TOP SHOP等知名成衣品牌,而优衣库的出现让竞争的氛围更加浓厚。2007年,优衣库将东京原宿店改装为专门销售T恤的专卖店,不但持续与漫画家、插画家、造型师、摄影师跨界合作,店面的装潢以及将T恤放进饮料罐的创意,这些都在当时引发了时尚话题。如今的优衣库,已经与GAP、ZARA、H&M、TOP SHOP等世界级的快时尚品牌齐头并进。

尽管如此,优衣库的营销策略仍然与同类的快时尚品牌存在很大的差异。竞争对手西班牙的Zara对时尚的追求可谓不失时机,但优衣库始终坚持高质量、低价位的产品策略,比如羊毛衫和牛仔裤,一年四季都有产品销路不断,从而可以保证大规模的生产状态。但是,分析家认为,优衣库还远没有实现品牌的国际化。据摩根士丹利东京分析师的分析,优衣库品牌的所属公司日本迅销公司(Fast Retailing),目前的销售额仅是其两个最大竞争对手(印第纺织和瑞典H&M集团)的60%。据预测,优衣库服饰在亚洲区扩大规模将会促进公司的盈利有所提升。

对此,柳井正坦言,优衣库的品牌形象在国外市场要好于日本国内。由于这个原因,2012年3月16日,优衣库在东京最繁华的时尚购物街东京银座上开设了其史上最大一家购物店。在纽约,优衣库也如法炮制,开设了一家大型的店面,为品牌营造更大的声势。正像其他快时尚品牌一样,柳井正也非常重视亚洲地区的市场。今年,他计划在亚洲区开设100家品牌购物店(日本本土除外),随后还将以每年200-300家店铺的数量递增。“以前,优衣库在中国生产,并在日本进行销售,但是现在,我们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制造和销售我们的产品。”柳井正的目标是。在四年内使优衣库的品牌服饰在海外市场的利润额得到大范围增加。

对于开发中国市场,柳井正认为优衣库具有三大优势。首先,日本在地理上比其他竞争者更加靠近中国,在文化上亦是如此。其次,日本民众的身材和着衣风格也与中国人相似,甚至连季节变化都差不多。优衣库的高科技含量服饰可以解决气候给亚洲人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出汗。第三,在亚洲的时尚圈内,不乏推崇日系服饰的明星名人,从而给品牌带来无形的宣传效应。

高端访谈

Q:要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您可能会尝试让企业实现有机增长或进行收购,您认为什么是正确的合并?

A:“我们希望有机增长,这也是我们企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多年来,我们已经考虑了许多公司,一些公司具备相当规模的销售网络。但如果我们收购一个大公司的话,我们必须合并成一个整体。而只有当这家目标公司具有扎实的管理原则,并与我们的企业文化相契合,才有可能使合并成功。若非如此,我们就不得不在合并的过程中改变一切,两个庞大的实体,合并成一个,其中要投入的精力和人力简直是难以想象。我们不得不思考,是否能够完成这一切。

第8篇

出版集团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实现了集团化。集团化不应只是企业间的简单叠加,集团化发展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整合的能力和整合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整合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把分散的事物转化为集中的事物,第二是把无序的事物转化为有序的事物,最终达到资源的协同化共享与集团化利用。本文基于西部某出版集团(以下称该集团)整合案例,按照整合内容涉及的层面不同,就集团整合层次性策略做如下探讨。

二、整合层次性策略

(一)在微观层面,做好集团内部的整合

组织整合。组织整合即组织重组,其中组织结构的整合又是组织整合的首要任务。该集团是以原来的行政隶属关系为主,由政府授权管理组建而成,和多数地方出版集团一样,都是“先有儿子后有老子”。通过行政力量,该集团完成了资产的迅速聚集,并已经由事业集团转为企业集团,但实质上只是若干个成员企业捏合在一起的企业集团,虽有政府有关部门对集团成员企业国有资产经营和管理的授权,但实际在经营上未得到落实,对成员企业的资产并没有处置权,未能真正建立起以资产为纽带的经营体制,从而限制了集团的资本运作和长远发展。组织整合应该是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建立母子公司体系,由集团(母公司)对于成员企业(子公司)的人事、财务、整体出版规划、重大投资项目及重大经营活动实行集中统筹管理,使各成员企业之间产生有机、协同的化学反应,这样才能为集团进一步做大做强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人力资源整合。出版集团势必要加强自身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即实行一套吸引人才和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并对集团内部人力因素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和激励活动,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首先,灵活用人机制,引进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整合内部现有人才,做到人尽其用。其次,推行激励为主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建立薪酬、参与、激励、晋升为内容的多维化激励体系,丰富现有的激励模式。再次,始终重视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完善培训体系,注重员工在职教育,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财务资源整合。该集团成立以前,各成员企业都是关联度不高的独立法人,在资金投向控制、筹资管理、对外担保等方面难免存在无序性和盲目性,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的隐患。集团建立内部资金结算中心后,以吸收存款的方式把各成员企业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统一调控,统筹安排。通过集团内资金的有偿调剂,实现了各成员企业资金存量的合理调整和优化配置,提高了集团整体的资金运作效率。通过内部资金的融通,将集团各成员企业的结余资金留在体内循环,降低了因对外借款支付的利息,节约了财务费用。

核心竞争力整合。核心竞争力整合的本质是对原有企业个体各方面的打破和重塑,是原有企业个体竞争力向集团核心竞争力的过渡。该集团个别出版社具有较强的组稿能力,个别出版社在行业细分市场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就整体而言,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等各种载体的出版功能齐全,需要进一步优化配置各企业的出版业务资源,把资源不断集中到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项目上,改变在集团各成员企业间平均分配资源的方式。对各出版企业应按照产品线进行专业分工,支持有潜力的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努力提高各出版企业的专业能力和盈利能力,在新竞争环境下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在实施重点出版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时,也能集中推出系列出版物,发挥规模效应,在提升集团出版品牌形象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双效益的最优化。

(二)在中观层面,做好出版产业链之间的整合

出版产业链是一条由出版、印刷、发行这3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环节来共同创造出版物价值的资源通路。出版、印刷称为“上游”,发行称为“下游”,上下游若不能形成良性互动,就会导致产业链的割裂与破坏,就不可能很好地实现出版产业的价值。长期以来,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出版、印刷、发行三方分开的状况,但不能说习惯的就是对的。鉴于发行企业并不决定出版物的内容,我国发行体制改革始终走在出版体制改革的前面,该集团所在省份出版和发行形成了相互分立,互不隶属的独特格局。从出版产业的宏观发展来看,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市场共有,利益共享,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只有通过打通纵向产业链,连通上下游,才能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内耗,形成合力,实现整个出版产业的发展。对于该省出版业来讲,出版和发行两个核心环节之间能否整合好,直接决定着整个行业秩序的形成和其能否实现科学良性的发展。两个集团除了在出版发行的主营业务上进行深度合作,更高层面就是展开渗透式的资本合作,通过股权重组,以资本为纽带,实现资产、资源和业务整合,搭建该省出版发行共同发展平台,形成完整高效的出版产业链,同时增强两个集团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实现双赢。

(三)在宏观层面,做好跨地区、跨行业的整合

在宏观层面的整合主要是通过资本杠杆,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一系列企业兼并与重组行为。200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谈到要推进联合重组,鼓励转企后的大型出版发行集团公司跨地区兼并、重组,以股份化为重点加强联合,扩充资本,做大做强。地区与地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相互兼并、渗透已经成为今后几年出版集团发展的主要趋势。

过去由于管理体制的障碍,出版业与其他文化产业互相割裂,无法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降低了各种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出版业已经被深深融入到传媒产业中。在产业集中度空前提高的同时,文化产业的关联性和异业兼营现象也凸显出来。传统的各行业画地为牢的观念势必被打破,文化资源将在更大的产业范围内整合,出版资源等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必将更高。

纸张生产虽然属于轻工行业,但纸张经营历来是出版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向纸张资源的上游即纸张生产进行投资,可视为出版产业链的更进一步延伸。如果出版集团通过跨行业整合能够拥有控股的纸厂,不但能保证原材料供应而且可以在采购上节省开支,使集团生产经营中的非系统风险大大减少,经营成本也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