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9 09:57: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酒桌上的礼仪实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灰色技能;灰色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001-02
灰色是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的一种只有明度而没有色相和纯度的颜色。如果将自然界的十二种基本颜色以同等比例混合,就能调制成灰色。“灰色”本只是颜色中寻常的一种,却常常被用于描述一些暗淡、无趣、失落、沉闷、僵硬、单调的东西,或者是不能见容于阳光的事件,如“灰色地带”、“灰姑娘”、“大灰狼”、“灰心丧气”、“灰头土脸”、“灰溜溜地”、“灰暗的天空”、“灰暗的心情”、“灰色收入”等。“灰色技能”就业指的是当前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是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而是一门心思研修一些与专业无关的所谓的“职场必杀技”,如练习抽烟、喝酒、唱歌、跳舞、打麻将、打高尔夫球等“技能”,以期能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实现成功就业的社会现象。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298名群众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64.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具备“灰色技能”,并且20%的受访者认为在职场竞争中具备灰色技能“非常重要”,70.7%的受访者认为“很重要”;91.5%的受访者坦言,身边存在刻意培养“灰色技能”的人,其中49.4%的人表示身边这样的人“很多”。诚然,作为大学毕业生,努力提升自己的情商、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等是实现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然而,如果大学生更多地将精力放在练就这种“职场必杀技”,反而忽视专业理论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那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来说,无疑是舍本逐末的行为。“灰色技能”是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物,不良的社会风气是大学生灰色技能就业现象的“催化剂”。如何纠正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值得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深刻思考。
一、大学生灰色技能就业现象的弊端
1.荒废学业、浪费最美好的时光。大学是一个人一生精力最旺盛,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不把精力放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上,而是将精力过多用在学习《厚黑学》,研究《读心术》,练习抽烟、喝酒、唱歌、跳舞等灰色技能上,势必浪费最好的学习时光。也许他能获得暂时的、表面的风光,但是从长远看,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只会是有害无益的。
2.灰色技能就业现象误导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职场中,靠“灰色技能”成功就业的现象确实存在,这样的“成功案例”会让大学生觉得与其努力学习英语、学习计算机、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不如善用“灰色技能”。“灰色技能”的盛行使得大家将注意力转向经营“权谋之术”和“旁门左道”,忽略积累真才实干的重要性。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现象导致年轻人不再重视树立脚踏实地的精神与规则意识的建设。这样的思想会让大学生急于求成、心浮气躁,逐渐变得不学无术,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3.灰色技能就业现象严重伤害大学生的身体,消磨人生意志。灰色技能的主要技巧集中在“能喝”、“会玩”、会拉拢关系上。为了“练酒量”,必须大量饮酒;为了陪领导或客户打麻将,必须熬夜……长此以往,容易罹患“三高”以及脂肪肝、酒精肝等病症,对员工的身体也是非常大的危害。更为重要的是,年轻人长期沉溺于这样的环境中,容易消磨意志。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没有积累知识和能力,反而一身伤病,悔之晚矣。
二、大学生灰色技能就业现象出现的原因
1.社会因素。当前,“灰色技能”悄然成为大学生心目中的“职场敲门砖”,这与不良的社会风气是分不开的。“灰色技能”的流行曝露了世俗社会由于缺乏正确的评价体系带来的焦躁情绪。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念在高校盛行。有调查显示,是下列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社会现象:①“人情社会”的必然结果(72.4%);②当下“酒桌上谈生意”现象普遍(65.4%);③职场竞争激烈所致(41.8%);④应试教育无法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41.2%);⑤应聘者所获证书缺乏含金量,使得企业看重“灰色技能”(36.8%)。2013年6月,重庆晨报舆情调查中心联合腾讯大渝网和966966公众服务中心热线,对1210名重庆居民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发现59%的人表示,身边不少人会主动学习和培养“灰色技能”。受访者中,近六成人(59%)直言自己会在生活中苦练酒量、牌技。62%的受访者认为,谙熟“灰色技能”更能在职场中凸显优势。仅10%的人对此持不同见解,28%的人觉得“不好说”。不可否认,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在商业竞争中,一些企业,尤其是销售、公关、外贸等岗位,为了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不惜采用一些“非正式”的手段,加强与客户的“交流”。因此,在招聘员工时,自然对这些有“特殊才能”的应聘者青眼有加。这种过度强调“软实力”的风气无形中误导了大学生的职业信仰。
2.大学生自身的因素。①灰色心理作祟。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果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灰色心理就是指介于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亚健康状况的心理状态。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个性原因、家庭经济情况不良、专业基本功不够过硬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导致其存在着“自卑”、“焦虑”、“抑郁”、“怕挫折”等灰色心理。这些“灰色心理”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希望能运用灰色技能弥补自己的不足。②一些学生从媒体或者师兄师姐那儿学到一些关于灰色技能的“成功经验”,认为这是一条“捷径”,甚至觉得很“时髦”,也就容易不加辨别地学习运用起来。
三、大学生灰色技能就业现象的引导
1.作为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打破隐性就业壁垒,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平台。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强化社会责任心,勇敢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尽可能多创造机会增加岗位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招聘过程中,改变浮躁、急功近利的用人心态,更加重视专业技能的体现,不以“灰色技能”的强弱为标准来衡量应聘者。对于初入职场的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宽容、理解、帮助,减少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恐惧,尽快让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2.作为学校,“灰色技能”在校园的蔓延,凸显了大学“社会教育”的缺失。作为学校,要意识到这样的现象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要切实改变当前的不正常的风气,必须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社会化教育。由于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更加看重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其他社会技能的训练。很多青年学生在毕业时对社会知识一无所知,一片茫然,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感到恐惧。于是当获得这些“职场神器”时,便认为这样的技能可以迎合用人单位的喜好,可以为自己加分。其实这样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学校有义务引导他们正确区分“灰色技能”与“情商”、“正向交际能力”的区别,引导学生放弃“走捷径”的歪曲想法,扎实练好专业基本功。另外,学校还可以开设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职业培训课程,如人际交往、社交礼仪、求职技巧等有益于增强就业软实力的、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培养学生踏实肯干、艰苦创业的作风,帮助学生提前对职场生涯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大学生从小事做起,牢固树立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勇敢迎接社会挑战。
3.作为大学生自身,职场生涯离不开人际交往。“灰色技能”是一种和谐人际关系的技能,运用得当,的确可以增加职业软实力。然而,“灰色技能”充其量只是一种“职场剂”,而不是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用人单位,归根到底看重的还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更何况,并不是所有的用人单位或岗位都需要灰色技能。因此,大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出色完成工作任务才是真正的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来为社会服务,为公司创造价值才是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如果一个员工的能力长期只能体现在灰色技能上,最终也只能换来一个灰溜溜的职场人生。
四、结语
工作中,用人单位对于社灰色技能确实有一定程度上的需要,然而这种需要是有限的。在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相近的情况下,也许用人单位会适当考虑灰色技能的加分。然而,对于长远的职场生涯来说,这仅仅是起步阶段的短暂的“优势”。作为当代大学生,不应该将目光集中在灰色技能的培养上,而应该着力打造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靠自己的实力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和尊重。如果大学生因此就把“职场必杀技”看作葵花宝典,盲目地、狭隘地认为只要掌握灰色技能,就能过关斩将,所向披靡,那就是可悲的误解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