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30 10:35: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孩子算术最好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家有“入园宝宝”,家长的心情可谓是五味杂陈,既有期待、也有担忧;既有惊喜、也有困惑。家长如何与幼儿园老师携手,共同搞好幼儿教育工作,这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总体来讲,家长既不能操之过急、越俎代庖,也不能无所谓、放任自流,应当坚持“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
家长配合幼儿园的“三大纪律”
1、不过分依赖老师
家长应认识到,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各有优势,不能互相替代。有的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后,无论孩子的身心发展还是行为习惯的培养都应由幼儿园负责,极少甚至从不过问孩子在园的行为表现,更有甚者,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了幼儿园和老师,动不动就对老师“兴师问罪”。其实,家长不能过分依赖教师,只有幼儿园和家庭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
2、不过分宠爱孩子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是“非常6+1”(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孩子)的一代。许多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对其无不百依百顺。然而,幼儿园的生活是有规律和有约束的,被家庭过分娇宠的孩子当行为受到限制和约束时,往往无法接受或难以承受,结果难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因此,家长不能过分偏袒孩子,特别是当孩子在幼儿园受到批评和挫折时,要正确加以引导,逐步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3、不过分强调知识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而忽略德育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有些家长把幼儿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向孩子传授书本知识,硬性地给孩子规定学习任务,甚至要求幼儿园教孩子写字、算术、背英语单词等等。为了迎合家长的口味,有的幼儿园采取幼儿教育“小学化”。有研究表明,这种违背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过早传授知识的教育,不但不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反而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要明白,儿童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能力培养、习惯养成等的素质教育,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
家长配合幼儿园的“八项注意”
1、注意摆平心态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心越来越浮躁,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变得急功近利。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一个最好的幼儿园,选择一个最好的班,遇上最好的老师。这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往往容易扭曲自己的教育观,从而对幼儿园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至老师稍有不足就会失望或愤慨。因此,家长应该放平心态,充分信任幼儿园,与老师良好互动,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
2、注意维护教师形象
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崇高的,孩子年龄越小,其“向师性”就越明显。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没有疏忽的地方。作为家长,切忌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更不能在孩子面前贬低教师,否则会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危机”,影响幼儿园教育的效果。
3、注意家园要求保持一致
家庭和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应相一致,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成长。家长要根据幼儿园的作息规律,培养孩子按时睡觉、起床、吃饭、活动。在行为习惯方面,应按要求坚持培养,如饭前便后要洗手,要有礼貌等。此外,家长要根据幼儿园每个阶段的教育主题,在家强化训练,以此巩固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4、注意教孩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孩子的合群意识,提高社交能力。有时小伙伴之间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如,孩子之间你打打我,我推推你等等,家长绝不能为这些小事斤斤计较,更不要直接去训斥对方孩子。如果的确有矛盾出现,也应该通过老师或园方妥善解决。
5、注意及时反馈信息
家长要主动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方式可以有面谈、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填写家园联系手册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以调整家庭教育的方针方法。同时,家长应该主动向老师介绍孩子的优缺点、个性特征以及在家的表现,配合老师因材施教。
6、注意莫损孩子自信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不同的优缺点。家长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切忌用别人孩子的优点来作为自己孩子缺点的参照,否则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7、注意倾听孩子心声
孩子放学回到家,家长要仔细观察其情绪变化,以此判断孩子在幼儿园的适应情况,并给予正面的引导。幼儿园每天都会学习新内容、发生新的事情,一般来说,孩子回到家都愿意向家长讲述和表演。家长要耐着性子倾听并鼓励孩子表达完整,不要打击孩子的表达欲。
误区一:拔苗助长。
早期教育不是对孩子“早早地”教育,也不是片面的早期智力开发,更不是用“会背多少首儿歌”、“会做多少算术题”来衡量的。有些家长把时期教育理解成越早越好,不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一味求早。如有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教孩子写汉字,却没有注意指导孩子正确的坐姿,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发育。这样做无异于拔苗助长,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误区二:盲目跟风。
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家庭条件,随大流,赶时髦,让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电子琴、舞蹈、英语、奥数……什么流行学什么。结果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培养出什么特长,白白牺牲了孩子快乐游戏的时间,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
误区三:攀比心理。
现在很多家长攀比心理很重,并把攀比的对象移位到了孩子身上。“两岁背唐诗三百,三岁认汉字两千。”被一些家长视为培养孩子的目标。如果孩子学得好,就成了家长炫耀的资本;孩子学得不好,家长就会觉得没面子,转而对孩子严厉斥责,甚至打骂孩子。每一位家长必须明白,早期教育是为了孩子将来更好地发展,而这个“更好”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能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
误区四:方法失当。
有的家长在孩子刚刚牙牙学语时,就开始教孩子背唐诗,读儿歌,贪多求快,而没有注意纠正孩子不准确的发音。错误的印象一旦形成,以后很难纠正。更有的家长对待孩子方法单一,态度粗暴,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早期教育真是得不偿失。
误区五:缺乏恒心。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只凭一时的心血来潮,兴致来了恨不得让孩子一夜成名成家。三分钟的热度一过,又把孩子丢在一边,不管不问。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结果可想而知。
误区六:内容欠妥。
不少孩子先学习了英文字母,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对学习汉语拼音产生了不利影响。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首先学好汉语,要让孩子从小学好我们的母语,热爱自己的祖国,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而自豪。
早期教育是对0-6岁的幼儿进行一定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以便为儿童身心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育内容与要求指出:“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教育必须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根据《纲要》的思想,早期教育的内容是广泛而浅显的,它源于孩子或贴近孩子的生活,立足于培养孩子终身受用的品质。针对以上这些误区,每一位想要做好早期教育的家长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目的
家长首先必须明白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0-6岁的孩子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让孩子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才是“早期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真正为孩子着想,为孩子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不是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要知道孩子应该有他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切按照家长画定的轨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他们应该有自己新的生活,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二、学点知识
家长要想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早教知识。比如要学习一点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收到好的效果。
三、制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做好早期教育这一重要工作,没有一个全面计划是不行的。依据个人和家庭的不同情况,计划可以详细些,也可以简要些。最好每天有一段固定的学习时间。教育的内容也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四、长期坚持
有了明确的目的和适当的方法,还需要长期坚持的恒心。离开了这一点,再好的方法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再完美的计划也是废纸一张。
五、全面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指出:“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各位家长在重视孩子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有人指出,现在的孩子是上幼儿园时学小学的知识,上小学时中学的知识,上中学时学大学的知识,等上了大学再学幼儿园的知识――学习基本的礼貌和自理。任何一位家长都不愿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那就应该学会如何去避免悲剧发生。
六、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婴幼儿常常是无意识地模仿,在不自觉中模仿着成人的言行,逐渐形成语言行为的习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让孩子养成诚实守信、勤劳节俭、乐于助人等好的品质,家长就必须自己先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七、因材施教
朋友的孩子因为在幼儿园里中午睡不着觉而遭到老师的批评。从此一到周末,中午吃过饭,男孩就怯怯地对妈妈说:“我不想睡,你别让我睡觉。”睡觉对他而言,已经成了一件很难完成而且心理负担很重的事。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他的情绪还不能好转,很怕老师说他什么,很怕在幼儿园里做错事被批评。
朋友忧心忡忡地问:“他的心事为什么这么重?我怎么才能让他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还有,怎么能够培养他遇到挫折也不灰心,能够克服困难呢?我不希望他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心事重重,情绪低落,我愿意他做一个开朗坚强的男孩。”
是的,虽然童年的快乐“无边无际”,但就像学走路的时候总会摔跤,失败和挫折也总有一天会到来。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摔跤时不哭,更希望他在生活的考验面前微笑。姑且让我们把这种微笑的能力叫做“挫折抵抗力”,它让我们的孩子可以像球一样,每一次被拍打都能高高弹起——不管这种打击是来源于摔坏的玩具还是破碎的家庭。
家长要学会使用“3C”
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曾经教给父母们一个叫做“3C”的办法来帮助孩子们度过困境。所谓“3C”是指control(调整),challenge(挑战)和 commitment(承诺)。
“调整”是为了帮助孩子了解“困难并不等于绝境”——“我知道没评上小红花你很不高兴,但我相信你下学期会更努力,就一定能得到小红花,可能还能评上‘好孩子’呢。”而给孩子“挑战”的感觉则是为了让他学会在不高兴的事情中看到快乐的一面——“转到一个陌生的幼儿园是很让人不开心,但我知道你不管到哪里都能交到很多好朋友。”最后一条是“承诺”,用“承诺”的方式帮助孩子看到生活更为广大的目的和意义——“爸爸没来看你跳舞你一定很伤心,但我们都知道爸爸希望你能跳得非常非常 好。”
5岁的童童没有被邀请参加楼下小朋友加加的生日会,他伤心不已,还抽抽嗒嗒地哭了很久。童童的妈妈一边隐藏住自己对楼下那位妈妈考虑不周的不满,一边想办法安慰儿子。她告诉童童,可能是加加家的客厅比较小,也可能是加加的小椅子不够了,所以才不能请所有的小朋友都参加。“我不确定童童心里是否接受了我这个解释,但是第二天我高兴地看到孩子已经不再伤心,见到昨天参加了晚会的其他小朋友时,他不但不生他们的气,反而和他们一起玩得很开心。”童童妈妈回忆说。
回头再用“3C”的理论解释童童的故事,那么,他是通过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调整”了没有参加生日晚会的挫折,而他所得到的“承诺”是:长久的友谊比一次小小的忧伤的插曲更重要。童童当然不了解我们这个有些晦涩的理论,但我们和他的妈妈一样高兴地看到他找到了一个抵抗挫折的方法。
缺乏“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往往会把他们遇到的挫折或者失败归结为一些看来“无法改变的原因”:“我太笨,我就是学不会数字”;或者“普遍的原因”:“我做不好这个,我什么也做不好”;或者是“自责的原因”:“我在新的幼儿园里找不到朋友,因为没有人喜欢我。”……而“挫折抵抗力”强的孩子看问题的方式就截然相反,在他们心目中,挫折只是暂时的,而且并不一定是自己的错。
两个4岁的孩子受到了同样的打击,哭着从幼儿园回家。一个说:“丁丁不给我玩他的小卡车,因为他不喜欢我。所有的小朋友都不喜欢我。”另一个则说:“丁丁不给我玩小卡车,他真小气。”第一个孩子恐怕就需要在“挫折抵抗力”方面得到更多的帮助。
当然,面对挫折的不同反应与孩子们的个性和脾气也有关系,但是作为父母,你完全有能力帮助自己的孩子增强韧性和对挫折的抵抗力。
给孩子一个遭遇挫折的机会
如果你永远都将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帮他挡住伤害与失败,那他就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在打击到来时独自承受。所以,请稍稍克制你“想帮他一把”的冲动,给孩子一个了解挫折的机会。
春游的时候,妈妈和三岁的女儿一起走在狭窄的山间道上。山路坑坑洼洼,对一个孩子来说很难应付。但妈妈并没有马上拉起孩子的手,而是任由她跌跌撞撞地走了一会儿,甚至看着她差一点被小石子绊倒。这就是一个聪明的母亲,她懂得如何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
大一点的孩子有时会主动拒绝尝试新的或者是他们认为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你确定的目标只是“试一试”而不是“成功”,那孩子们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6岁的朋朋起初很害怕参加学校的钢琴比赛,但是妈妈告诉他:“你不一定非要得名次,我们只是去学习如何在有很多很多观众的时候演奏。”最后朋朋高兴地去比赛了,而且成绩还很好。聪明家长的技巧就在于:即便是一次失败的努力,也让孩子觉得从中有所收获。
先让自己快乐
孩子的“挫折抵抗力”有多强,有时候取决于你自己面对挫折的态度。当你找新工作的时候遭到拒绝,你是会大怒,然后认为自己再也不够资格找到心目中的好工作?还是总结经验,继续迎接下一个新的挑战?
另外,幽默感也很重要,能够以轻松诙谐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这样的父母会是孩子们很好的榜样。但有一点需要提醒你:你可以自嘲,但永远也不要嘲笑你的孩子。在合适的时候,跟孩子讲讲自己的失败体验或者曾经经历过的尴尬事,孩子会从你的故事中了解“错误和失败总是难免,它们会让人很不舒服,但有的时候也会带来好的结果。”
“我会和你在一起!”
孩子自信的来源不一定是考试第一名,也不一定非要擅长舞蹈或者钢琴,很多时候,孩子们最大的成就感恰恰来自你对他的珍视与骄傲。“我是妈妈心目中最重要的人”,这种感觉非常好。
所以,你一定要留给孩子一些全心全意陪伴他的时间。无论是亲手为他做的早餐,睡前必念的歌谣,还是半个小时的游戏,你一定要从自己忙碌的生活中分出一点点时间来,专门留给你的孩子——哪怕是周末带他一起去超市采购。当这些时间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孩子会知道,不管大家在做什么,不管生活中发生什么事,不管爸爸妈妈有多忙,他们一定会有时间和自己在一起,一起解决碰到的问题。
避免空洞的夸奖
不要小看孩子们的判断和思维能力。你可以对孩子说一百遍“你的画是最棒的”,或者告诉他:“你做什么事都做得最好”,但实际上即便是年龄很小的孩子也能知道自己到底什么真的做得好,什么不行。
5岁的牛牛很不开心,因为他自己用积木搭的高楼又一次轰然坍塌了,而8岁的表姐却每次都能搭得又高又稳。牛牛的爸爸安慰他:“你搭的高楼挺好的。”看牛牛还是高兴不起来,爸爸又说:“要不然,爸爸给你搭一个吧。保管比姐姐的好。”牛牛的爸爸错了,他的这种安慰的方式其实起不到什么效果。他应该对儿子说的不是勉强的表扬,而是应该告诉他:“姐姐搭得好是因为她比你大三岁呢。她在只有你那么大的时候,也不会搭高楼。”
让孩子有机会放出光芒
虽然刚才我们告诉你,对那些孩子明显不可能做好的事情应该诚实地跟他解释,但另一方面,你要努力去发现孩子擅长做哪些事情,并且鼓励他去做。如果女儿的算术总是不如别的小朋友算得快,但是却很有舞蹈天赋,那么你就可以说:“虽然你的算术不是最好,可在芭蕾班你却是最棒的,而且我知道,你最喜欢跳舞了。”在某一领域里有充分的自信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面对来自其他方面的挫败。
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而强迫孩子学习或者参与某项活动。强迫一个喜欢敲鼓的孩子去学小提琴或者在孩子只想和小朋友做游戏的时候给他报了课外英语班,这样的做法只能导致孩子更多的怨恨。
失败长得什么样?
很多情况下,给孩子带来最多打击的往往不是失败本身,而是他对失败的理解。心理学家建议你和孩子一起尝试对失败做个分析:在纸上画个圈代表失败,在圈的边缘拉出一条条线代表失败产生的原因。比如你的儿子没能被选上代表幼儿园参加联欢会,他想到的原因可能是:“我不如别的小朋友。”但也有其他原因,比如“他们需要更多小女孩”,或者“他们要挑唱歌唱得最好的。”这样做不是要你教孩子逃避责任——有些时候导致失败的确实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做这种失败分析的关键在于让孩子看到:那些导致失败的原因都是自己可以改变的。(比如考试没有考好是因为“我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而不是“我比别人笨。)
给“努力”一个A+
教孩子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成功与教他正视失败同样重要。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曾经有心理学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科学家让400名小学一年级生参加了一个考试,然后对所有孩子都说他的成绩很好。但是在表扬孩子成绩的时候,科学家采取了不同的说法。他们对一些孩子说:“你很聪明,你的考试成绩非常好。”而对另一些孩子则说:“你很努力,你的考试成绩非常好。”
几天之后,这些孩子又参加了一次考试,这次,科学家告诉孩子们,他们的成绩不如上次好了。面对这样的结果,那些曾因为“很努力”而受到表扬的孩子表现出了很好的控制力并且愿意接受挑战。这是因为失败对他们来说只是意味着“还不够努力”。而那些因为“很聪明”而受表扬的孩子则显得缺乏对失败的忍受力,因为他们认为失败意味着“我笨”。
所以,当你的孩子第一次独立完成了一幅拼图,你应该告诉他:“我知道你一直很努力,祝贺你终于成功了。”而不要对他说:“我就知道你最能干了。”只要稍稍调整一下你表扬的方式,就能让孩子明白:成功意味着掌握了一项技能,而不是在炫耀一种天赋。
鼓励帮助
具备很强的挫折抵抗力的孩子——也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旧能够快乐前行的孩子往往也是非常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孩子。鼓励你的孩子照顾和帮助他人是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独立意识的好办法。
美国加州大学的儿童心理学家瓦尔纳博士在对700名出生贫寒的孩子的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中发现:那些在成年后个性坚韧不拔的人往往在幼年的时候就很乐意照顾别人,为他人提供帮助。帮助别人的同时会让自己发现自身的能力——如果你可以帮助别人改变生活,那一定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
大一点的孩子,你可以鼓励他陪奶奶到院子里散步,小孩子则可以帮助做一些简单的家务。瓦尔纳博士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地抗击生活的暴风,关键在于你是否给他创造合适的机会。(中科院心理所)
延伸阅读
5个惩罚孩子的巧妙方法
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
只有拥有了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
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3.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4.指明“出路”不含糊: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5.罚了又赏要不得: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中科院心理所)
多数人都知道IQ(智商)、EQ(情商),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FQ(Financial Quotient,财商)。诚然,IQ和EQ对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而要想获得财务自由,FQ则更为重要。《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说:“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会有巨大的麻烦等着你们。”如果现在不培养孩子的财商,未来孩子将会为此付出代价,此言虽有些危言耸听,但不可否认,财商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大影响。正如其他良好习惯的培养一样,对财商的培养宜早不宜迟。然而遗憾的是,学校教育体系对孩子财商的培养却很少涉及,因此这个重任就落到了父母的肩上。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商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家庭的财商教育计划。
让孩子明白钱是什么
朱先生夫妇认为,首先要让孩子明白钱是什么。为了让孩子明白钱的概念,他们每次给孩子买玩具时,都要带着孩子去买单。朱先生说,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钱能够买到他们喜欢的玩具、零食等。在孩子能认识数字时,他们让孩子左手握着一张10元钞票,右手握着10张一块钱的纸币,然后告诉孩子左右两边的钞票是一样多的。这让孩子明白了“兑换”的概念。孩子的这个学习过程可以跟简单的算术学习一起进行。
要让孩子能够认识到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价格,昂贵的商品必须付出更多的钱。不同的孩子也许对这些概念的掌握程度会有不同,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的日常沟通掌握他们的接受程度,并根据孩子的接受情况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越早让孩子们理解这些概念,越能帮助他们理解外面的世界。
让孩子理解钱是怎么来的
知道了钱的概念后,第二步就是让孩子理解钱是怎么来的,教会孩子钱是劳动挣来的。相信很多家长都觉得让孩子承担家务,并给予适当金钱作为报酬,是培养孩子树立通过劳动挣钱意识的好方法。在这点上,朱先生有着不同的见解。他说:“对孩子承担所有家务劳动都给予报酬可能并不是一个好办法,我觉得应该是在孩子承担额外家务劳动时才给报酬。比如,对贝克打扫自己卧室卫生的行为进行奖励是不可取的,本来打扫卧室卫生是孩子应该做的事,但我们的奖励可能让其以为他本来可以不做,或者故意不做而等待家长的示意,这样反而会培养贝克懒惰的坏习惯。”
对于其他家务,家长也应该让孩子明白:作为家庭一分子承担适量家务是应该的,是责任感的体现。对孩子承担“适量”的家务劳动而给予报酬也是不可取的,要让他明白只有超额劳动才能获得报酬。比如,可以通过家庭协议的方式分配家务,而当其承担了额外家务时给予报酬。另外一种可行的方式是,鼓励孩子走出去,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为别人提供劳动赚取报酬,比如卖报纸,或者为邻居做家务等。但要注意与其年龄相适应。
零花钱适量并形成纪律
既然当孩子完成额外家务时才给予适当的报酬,那么是否还给孩子零花钱呢?朱先生认为,作为体现家长抚养责任的一部分,定期给予孩子适量零花钱是合适的。不过在给孩子零花钱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几个原则,一个就是要适量,至于多少是适量,这取决于父母认为孩子在当前阶段应该有哪些开销。不同的年龄段也不一样,这些家长要心里有数,比如对于12岁的贝克他们会把买衣服的钱计算在零花钱内。第二个就是要形成纪律。朱先生带贝克逛商场的时候让贝克自己为其喜欢的东西买单,并告诉贝克自己的花销必须控制在零花钱的范围内。
开立属于孩子自己的银行储蓄账户
朱先生在银行上班,他带着贝克去银行开立了一个属于贝克自己的储蓄账户。一旦贝克得到了一些零花钱,就带着贝克把钱存到银行。其目的是要让孩子明白,今天的储蓄是为了明天的消费。家长可以规定,孩子得到的每笔钱,至少要有某个比例存到银行,这样能培养孩子储蓄的习惯。
朱先生说:“很多家长会给孩子准备漂亮的储钱罐,他们认为教会孩子储蓄,储钱罐就够了,这是对的,但银行储蓄账户能让孩子较早地接触银行,明白跟银行打交道的整个流程,这对孩子更好地认识外面的世界是很有帮助的,家长还可以趁此机会跟孩子讲讲钱存到银行里后会到哪里去,从而引出贷款的概念。但要记住,当孩子想从银行取出一部分钱来买某样东西时,家长不应该禁止,这样会伤害他们储蓄的积极性。”
让孩子学会如何安排自己的钱
教会了储蓄仍然不够,还要让贝克学会如何安排自己的钱。朱先生会鼓励贝克把一定数额的钱捐给慈善机构,同时确定储蓄与消费的比例。通过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可以培养贝克社会责任感,而合理的安排储蓄与消费也能让贝克受益终身。朱先生会鼓励贝克设定大额的消费目标,比如购买一辆山地车,并帮助他制定储蓄计划。“这能让贝克真正明白今天的储蓄是为了明天更好地消费。”
明白量入为出
带贝克去商场时,朱先生始终把握的一个原则是,孩子必须用属于自己的钱来消费。对于超出孩子消费能力的商品,朱先生从来不会自掏腰包满足其要求。他认为,这样能让孩子明白量入为出的道理。在贝克的消费能力不能实现时,朱先生会引导孩子进行储蓄来实现。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够攒足这笔钱,或者在此前提下尝试借钱给贝克,并收取“利息”。朱先生说,教会贝克如何借钱也非常重要,要让孩子明白“钱有借有还,而且要付出成本”的道理。
当孩子到初中或高中时,就应该跟孩子讨论他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了,也许可以通过适当的储蓄来解决一部分,这也可以纳入孩子日常预算的范围。当然,朱先生在很早的时候就告诉过贝克如何通过基金定投来储备未来的教育费用。
自己做出消费决定并记账
朱先生鼓励贝克自己做出消费决定,无论是好的还是差的。在做出选择之后,朱先生会跟孩子讨论支出是否合理,鼓励他理性消费,包括在消费前做足研究,并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方去买。同时朱先生还会告诉贝克什么是必需品,当预算有限时,如何在必需品与想要的其他东西之间进行取台。
当贝克有了第一笔储蓄后,朱先生就让贝克养成记账的习惯,就跟写日记一样,告诉贝克如何记录收入、储蓄、支出等。这些信息能够帮助贝克做预算,也能检讨其消费行为。
关键词:活动设计;情趣;童趣;风趣;有趣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96-02
朱家雄教授曾说过:“活动设计是幼儿园教师的看家本领。”我相信每一个从事幼儿教育的人都会思索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有效的课程设计?什么样的活动能让孩子的眼睛灵动、个性飞扬?当然,一个优质高效的活动,要有明确的设计意图、正确清晰的目标定位、简单适用的教学准备、科学合理的环节设置和巧妙有效的指导策略。除此之外,我认为教学活动还应注重趣味性、游戏性,让孩子玩得快乐、学得轻松,正所谓“趣味中学习,游戏中成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纲要中指出:“从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幼儿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一、以“快乐”为前提,激发幼儿的情趣
快乐是学习、探究的原动力。孩子因为快乐所以学习,因为学习所以快乐。我们说,“快乐老师造就快乐儿童”,智慧型的老师是自己快乐,同时也能把快乐带给孩子的人。当然,幼儿教育工作比较琐碎复杂,但是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教育者也在快乐着、喜悦着。让教育工作者高歌一曲《劳动最光荣》,把“快乐”情绪带到工作中,为孩子讲好每一个故事,组织好每一次活动,让孩子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每一天。
如果说内容和形式是活动的主干和四肢,那么情趣和情感则是活动的灵魂和血肉。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分析孩子、挖掘教材,激发孩子的快乐情趣。比如,在组织小班的孩子唱《小毛巾》这首歌曲时,首先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夸张大胆的动作来范唱表演,从而带动孩子的积极性,接着呈现在孩子面前的,是形象鲜明的图画式图谱,从而让声音“看得到”、图画“听得到”。孩子们很好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境,边看图谱边快乐地演唱,他们挥动着手中的小毛巾,像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进入了音乐中美妙的境界,那一刻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放飞快乐的心情”。
二、以“尊重”为原则,接纳幼儿的童趣
尊重孩子,必须是从心底发起并自然流露在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交往中。比如,耐心等待、真诚聆听、接纳孩子等,让孩子深切感悟到他们是为成人所尊重的。正如学者高震东所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在孩子面前,教师要充分展现自己高贵的神性与人性的光辉,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幼儿。
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还要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幼儿学习的特点是“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孩子,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带着童真、携着梦想在教师无痕的支持与帮助下,自由自在地生活、学习、成长。而不是简单地教孩子唱几首歌、做几道算术题、写几个汉字等,更不是将各种知识和技能强硬地塞满孩子的小小头脑。正如李季湄教授所说“不尊重幼儿的教育是不人文、不人道、不人性的”。我们要“让幼儿以幼儿的方式学习、让幼儿像幼儿那样生活”。
不可否认,教育改革的推进,让我们意识到并努力实践着对儿童的尊重。上小班美术课“颜色宝宝的舞蹈”时,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用小手蘸着五彩的颜料在透明的塑料纸上快乐地“舞蹈”,音乐或舒缓或激昂,孩子们的动作随之或缓慢或狂烈。看着孩子们色彩斑斓的画作,人们惊叹不已。针对个别孩子黑乎乎、不入眼的作品,老师没有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否定孩子心中的美,而是接纳孩子的童趣,耐心倾听孩子的“画外音”――“颜色宝宝跳着,跳着,下雨了,许多颜色混在一起就成了黑色。”听着孩子的个性表达和奇特想法,老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样,在数学活动中,面对个别孩子的暂时“不开窍”,我们应以平和的心态原谅孩子目前的不成熟和不乖巧,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一点点小失误,只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小浪花。要使孩子们以适合他们的方式去学习与发展,使孩子们保持童趣,和谐发展。
三、以“幽默”当佐料,给活动添风趣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集优雅、幽默、博学于一身,经常听孩子说喜欢某位老师,是因为这位老师经常逗得孩子哈哈大笑,由此可见幽默的教育价值。《颠倒歌》《天才大傻瓜》等经典的幽默教材总是让孩子百学不厌。另外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以巧妙的构思、滑稽的表演或者故意颠倒是非、假装糊涂等来制造“笑点”,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心情愉悦,使孩子在身心愉悦的同时印象深刻,并且更加专注地投入活动。“猜猜小动物”的活动中,老师故意以哑剧表演的形式,只做夸张的动作却不用言语提示,此时无声胜有声,孩子们瞪大眼睛,在开怀大笑中了解了动物的特征和习性;美术活动“我喜欢的鹿角”中,孩子们欣赏了各种各样的造型奇特的鹿角后,老师提供了真实的树枝,让孩子和同伴们一起摆鹿角造型,瞧,孩子们头上戴着树枝多么神奇、多么好笑,滑稽的音乐声中一群鹿爸爸、鹿哥哥、鹿妹妹在奔跑着、体验着,多么风趣,为后来的创作积累了经验和素材;音乐活动“爸爸的鞋”中,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穿上爸爸的大鞋,诙谐的喜剧表演总是让孩子念念不忘、兴味犹存。让我们追随幼儿,尽可能地创设幽默情景,为活动增趣增彩。
四、以“应变”为策略,助推教学趣味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教育过程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常会碰到不可预测或节外生枝的现象,这是对教师智慧的最大挑战。这时,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点,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捕捉教育契机,及时调整活动甚至重建教学过程,让活动妙趣横生。
非常欣赏发生在一位教师身上的一则教学故事:学习使用毛巾的儿歌时,老师给每个孩子一块毛巾,毛巾可以“躲猫猫”,老师一声“喵”,他们赶快用毛巾将脸遮住。几个来回,他们已经笑得弯下了腰。接着开始学习儿歌,并学习如何使用毛巾。几遍之后,他们有点厌烦了,老师马上让他们把毛巾当马鞭子甩,一下子教室里又沸腾了,“得儿驾”,他们喊着、跳着,甩着小手,刚才的厌倦感消除了。接着,又开始变戏法,在老师的口令下,一会儿变绿,一会儿变白,他们专心极了,没有一个出错的。注意力、专注力、愉快的心情以及使用毛巾的方法,都在玩中得以培养。说实在的,老师和孩子在一起简直就像是“疯子”,而恰恰就在“疯”的游戏中,孩子们找到了安全港,找到了他们的“同龄人”,找到了他们所希望的生活。“疯”使教师和孩子距离近了,“疯”可以让孩子不厌烦学习…… “疯”不但不会使班级一团糟,还会使课堂充满乐趣。这位教师充分品尝到了“疯”的甜头,品尝到了“疯”带给孩子的积极影响,还要再“疯”下去,要“疯”出水平来。
这则教学故事,体现了教师善于捕捉孩子的兴趣点,灵活调整教学计划的智慧,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投入精神,一种忘我、全身心的投入。
教育不是塑造儿童,而是释放孩子的天性。教学活动是一种科学活动、一种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活动。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智慧,让教学有趣、让活动闪光,也让我们的孩子在活动中乐此不疲、探索无限。
参考文献:
[1]葛玲秀.幼儿园艺术综合教育途径初探[J].甘肃教育,2007(13).
[2]王亚萌.让幼儿在玩中快乐地学习[J].河南教育,2006(10).
[3]贾惠芬.教书育人德育为先[J].中国教育学刊,2014(06).
[4]王慧莲.传统游戏对培养幼儿情感的促进作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3(03).
[5]吴月.幼儿园英语儿歌教学浅谈[J].新作文,2010(02).
[6]高文.如何加强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0(31).
幼儿自主学习是以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发展幼儿个性为宗旨,以更好的发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用心性和主动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幼儿园教育心得,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教育心得1在必须的环境中,幼儿按自我的意愿主动地学习,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陶艺活动中教师在努力摒弃以往传统的美术学习方式:“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强调被动理解旧模式时,又应如何充分调动幼儿的用心性,发挥幼儿在认知、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陶艺的主人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乃是激起学生对所学的资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可见,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幼儿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使幼儿全面发展。所以,应对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幼儿用心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
1、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
幼儿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利用直观演示法能够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我们运用电教设备再现教学资料情境或收集与资料相关的实物、图片创设情境等,让幼儿入情入境,借境悟理,进行自主学习。如:在陶艺制作《各种各样的汽车》活动中,我与幼儿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汽车的模型玩具、图片,并布置了《中华汽车展》环境,幼儿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汽车发生了兴趣,以愉快的情绪用心参与到直接感受各式各样的汽车中来。由于每个幼儿对汽车都有必须的认识,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热情,在制作中,十分自如,用心主动,想象力也十分丰富。于是,一辆辆形态各异,造型可爱的小汽车便呈此刻大家面前。
2、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
幼儿爱听故事,老师能够借助故事的魅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简单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幼儿从富有情趣的故事之中,有事可想,有事可明,有事可认,为幼儿自主学习带给了条件。如:在制作浮雕《神奇的手》时,我运用这个故事:“一天,有个小姑娘做了一个梦,梦见自我的手忽然变成了许多小动物,有孔雀呀、蝴蝶呀,还有小飞鸟呀,好多好多的动物,他们在由手变成的山呀,树林里呀……”。透过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及时地、进一步地打开孩子们的想象之窗,有力地启发和引导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幼儿表现的欲望十分强,小朋友们个个制作出了他们心中的完美世界,有的幼儿制作出了一座“手”房子,有的幼儿制作出了“手”汽球,有的制作出“手”花瓶……。
3、小品表演,创设实践情境。
爱表演是幼儿的天性,他们每当在表演情境中,十分兴奋,会产生强烈的表演欲望,容易融入主角学习的情境中。如:有一次,在小品《可爱的猫》中幼儿们用自我的身体语言来表演猫在不一样时候的神态和表情。快乐的表演和模仿使他们不仅仅感受到快乐,同时进一步了解猫的形象和生活习性。在实践基础上,幼儿制作陶艺《猫》时体现了更丰富的资料。作品中有睡觉的猫;有玩耍的猫;有生气的猫;有高兴的猫……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直接体验。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使教育资料具体化,更能使幼儿从简单愉快的氛围中领悟道理,学到知识,到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大胆放手,给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我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方创造条件,为幼儿主动学习带给时光与机会,让幼儿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等之间进行多维互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幼儿透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努力去发现,探索新知,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会学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给幼儿亲身体验感受的机会。
纲要中指出:幼儿美术活动应以幼儿为本,应注重活动前的体验,让幼儿在实地、实物、实景、实情中进行情感受体验,发现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感受力。如:在《蔬菜》制作中,我先让幼儿参与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并让幼儿参与布置“蔬菜天地”环境。并引导幼儿用各种方式进行自由探索:我除了引导幼儿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鼻子闻,并鼓励幼儿剥开豆夹、剥去芋头的皮、切断莲藉等方法“解剖”蔬菜,还引许幼儿边观察边与同伴交流讨论,使幼儿充分体验、感知蔬菜的特征。幼儿说:“黄瓜摸上去会刺刺的”“空心菜的梗中间有个洞”“莲藉切开有许多洞洞”“芋头爱穿一件衣服”“四季豆长得像泥鳅”“青椒长的像灯笼,中间是空的,里面有很多籽……”这是多么生动,真实的体验啊!幼儿透过自身的用心探索,获得了有关蔬菜的名称与外形特征以及内部构造等知识,为幼儿的陶艺创作积累了经验。
2、给幼儿自由创作的机会。
在陶艺制作时幼儿能够用自我表达的方式,来塑造不一样的艺术造型从而让幼儿能自由表达自我的情绪、情感及思想等。因此,教师要为幼儿陶艺创作带给多种展示方式,让幼儿有充分的机会根据自我的兴趣及水平来表现、交流、分享。(1)给幼儿自由选取表现形式的机会。如:在《蔬菜》制作中,允许幼儿自由选取表现形式。能够制作成平面的、立体的、组合的。(2)给幼儿自由选取不一样材料进行组合的机会。如:为幼儿带给了牙签、棉签、广告颜料、橡皮泥、各种色纸、卡纸等各种材料,允许幼儿根据自我的喜好选取,调动幼儿的学习用心性。(3)给幼儿自由结伴的机会。在活动中,允许幼儿自由选取同伴进行合作,允许幼儿个人创作。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度大了,学习的用心性也提高了。
三、启发、引导,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幼儿是一个个体,个性不一,潜力有别,知识经验缺乏或认知策略不当,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或陷于困境,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探究。所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即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提出问题,起辅垫导向的辅助作用。
1、当学习活动出现困惑时,教师提出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
幼儿在制作陶艺中有时会被单调的制作手法感到厌倦和困惑时,会对学习陶艺失去必须兴趣。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点拨,能为幼儿扫清参与学习的障碍,以将鼓励幼儿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当然,我们说得“点拨”不是传统的讲授法而是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注重启发式,在幼儿踮着脚?夜徊蛔诺淖纯鱿拢?教师给予点拨。如:在一次制作《蝴蝶》活动中,毛毛用陶泥来做蝴蝶的身体,按以前的方式我们还会同样的材料来制作它的翅膀。这时她说:“还用陶泥做蝴蝶的翅膀那多难看!”她开始表现出焦虑和困惑,同时失去了制作的兴趣。这时,我对她说:“我们还能够利用哪些东西来做它的翅膀使蝴蝶更漂亮?”经我的启发,她在区角找来了很多不一样的材料,透过不断的尝试,最后用透明塑料薄膜来当蝴蝶的翅膀,毛毛解决了?烟猓?同时在突破了旧模式时也获得了成功。教师的适时介入,给予点拨,次引发幼儿继续学习、探索的兴趣,并让幼儿明白了陶泥与其它材料共同制作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
2、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继续参与学习的兴趣。
在活动中,教师可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幼儿想象与创造,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推向新的。而我们教师所提的问题应能引起幼儿探索的需要,能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同时能让幼儿运用自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能将原有经验和获得的新知识整合起来,促进各方面潜力的发展。如:在制作头像《搞笑的表情》,当幼儿造型好头部的轮廓时,我就提出了启发性的问题:“在你哭的最悲哀的时候眼睛会怎样?”“生气时又有什么变化?”“个性高兴时脸又会怎样变”……幼儿在这些语言的启发下,思维得到拓展,出现了创作的。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脸部表情:有的笑的弯了嘴;有的哭的肿了鼻子;有的生气的五官都皱在了一齐……。
3、正面评价,增强幼儿自主学习的信心
信心是幼儿发展的推动力。评价的科学合理,能够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用心性。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自由地思考探究,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才有新的发现和创新。我们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核心放在推荐性的指导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的创新思想和动手潜力等多方面的潜力上。对幼儿活动中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用心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表扬、赞赏的评价语言对幼儿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不仅仅能激发幼儿用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投入学习,而且能让幼儿在不断受鼓励的情感体验中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给予夸奖。
幼儿的世界是幼儿自我去探索去发现的,他们自我所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们自我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更多地给幼儿以自由,让他们有进行创造活动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心得2透过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体会到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也感觉到我们作为幼儿教师身上的担子很重,我们就应踏踏实实的在自我的岗位上工作,用自我的热心去培育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我们要为他们的一生打好基础。
在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之后,使我感觉到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每个幼儿,所以我们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安全的环境,让幼儿自由自在地在这环境中生活、游戏、学习。老师与孩子相处应是和谐的,我们就应尊重每个幼儿的人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要结合本班的实际状况,结合本班的发展水平,思考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语言方面的发展,还有包括每个幼儿的作品。记得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不留意弄坏了一个小朋友在区域中完成的粘贴画,当时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种行为就足够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对孩子造成不尊重,严重的话,说不定还会给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我无意中听到一个幼儿在说:“老师都不珍惜,不重视我的作品,嘛还要粘贴作品呀?”足以证明孩子跟成人也是一样的,他们也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别人的赞美,作为幼儿园老师,就得具备与孩子一样的心跟孩子相处,就像与自我的朋友相处一样,用动听的语言,不能用命令式的语言。
我认为教书育人的关键是教师本身的素质问题,幼儿教育工作者务必具备现代化的教育,所以在今后我更就应提高自我的业务教育水平,多透过各种教育活动的观摩,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发展。
作为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尊重和关心幼儿。教师应从领导者的位置上走下来,蹲下身,带着一颗充满好奇的童心与孩子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所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把教师视为他们中的一份子,他们才愿把自我真实的想法告诉老师,师幼之间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幼儿都具有好动,好奇,好问的特点,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成天总是问东问西,摸摸这儿,碰碰那儿,一不留意,就会犯错误。教师应以理解、宽容的心态对待幼儿的错误,心平气和地帮忙幼儿分析错误的原因,幼儿也就能心悦诚服地理解教师的批评。
这是我学习《纲要》后的一点体会,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将不断的更深入的学习,把《纲要》精神逐步落实到自我的工作中去。
幼儿园教育心得3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需要爱心,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的孩子们更需要爱心,记得一位名人以前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作为幼教老师,教育好孩子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
孩子上幼儿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他从那里开始了真正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对于刚刚脱离父母怀抱的他们来说,幼儿园是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环境。他们期望得到认可、赞赏、同情、关心和爱护,期望得到老师的爱。在那里,我不妨先举一个例子。康康是小班里一个十分聪明能干的小家伙,自我吃饭,自我尿尿,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那种小大人型的,但不知怎样的,最近一个星期己经连续尿了三次床了,问他的妈妈,他在家里最近一段时光从来不尿床。这可怪了,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呢?之后才明白,原先这个小家伙是故意的,他只是不满意老师对他的“不在意”,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引起老师的“在意”,他是想从老师那里得到关心和爱护。这是一颗多么天真而善良的童心啊!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同时也是十分脆弱的,这就需要教师用自我一颗真诚、热爱、赏识孩子的心去唤醒、去呵护。多与孩子交谈,多给孩子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爱心来浇灌和呵护他们。哪怕只是一道温和的目光,也会让其争当“好孩子”,“乖孩子”的信念倍增。
作为幼教老师,最大的过失莫过于对孩子没有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了对孩子的爱。在幼教的日常工作中,爱心的体现无所不在。帮忙孩子系好带子、穿好衣服、盖好被子是爱心;尊重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是爱心……爱心是重要的,有了爱心,我们就会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把这种博大而宽宏的爱心不断地转换成日常保教活动的耐心,职责心。从有利于孩子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不断加强自身幼教专业素质的提高,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活动计划,让孩子在幼儿园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孩子”。给孩子爱心,他就会认可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亲近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喜欢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感到幼儿园如家一般温暖;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关爱别人。请不要吝惜我们的爱心,让我们在幼教岗位上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让孩子在爱的海洋里不断茁壮成长。
幼儿园教育心得4在忙忙碌碌的教学中,一个学期也接近尾声了,回顾到我们幼儿园这一学期自己的工作,真是有喜有忧,幼儿教师的职业是琐碎的、细小的,但我热爱我的职业,在工作中,我对每一件事情都认真负责。现将这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保教工作上,我力求从每件小事做起,耐心细致,时刻将安全放在首位,从班里的常规抓起,把教学环节之间的连贯模式化,使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同时我学习了《赛格幼儿园员工手册》,并严格按照《手册》来要求自己。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的完善自身修养,不断吸取教学经验。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并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上我根据幼儿不同的个性与兴趣,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工作的意义与欢乐。
二、在教学工作上,本学期加强了幼儿阅读、写字、讲故事、算算式等各方面的培养,提前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在学期初我们就为幼儿准备了:田字格本、数学练习本、拼音本,充分利用了餐前、离园前这段时间,组织幼儿早期阅读、识字游戏、练习写数字、做算术题等活动。开展了“学习星”评比活动,通过活动,幼儿说话的语言表达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情,讲故事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幼儿对做算术题的兴趣也更浓了。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们对幼儿做了各种训练。如:遵守时间的训练:训练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独立性的训练: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规则意识的训练:要求幼儿听上课铃声准备上课,听下课铃声再去小便、喝水、自由活动等。在日常生活中和课堂中,也反复强调严格遵守行为规则,课堂规则。这些训练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相信这些孩子到了小学一定是最棒的孩子。
三、在家长工作方面,本学期我们更加注重了和家长的沟通,及时会面了解每位幼儿的思想变化,并给予及时的建议和意见,如发现幼儿有不好的行为或家长对幼儿有更高的要求,我们会及时与家长进行更细致的交流,最终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我们发动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组织的丰富多样的家园活动,如:“亲子活动”、“六一活动”、“毕业典礼”等,家长对班级工作支持度高,能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有了家长的参与,我们本学期的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了家园共育。
总之,这学期来,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但在工作中也难免存在不足,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扬长避短,继续努力,把工作做到更好,力争更上一层楼。
童年时代,我渴望着有一天,许多孩子像一群小鸟围在我的身旁一起唱歌、做游戏,争先恐后的喊我“老师”,现在我实现了这个愿望,并且在我所热爱的岗位上默默奋斗工作已经六年,班主任工作也正一步一步有序的展开着。
一、注意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以提高孩子的自我服务水平。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由于现代家庭的特殊环境,使得不少幼儿失去了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在幼儿园主要表现为:一顿饭吃完后满桌都是饭菜;洗手草草了事,有的洗下来后身上、袖口、地上都是水;玩具玩好乱堆放,弄得满地都是等等。只有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为基础,才能让他们在幼儿园愉快地开展一日活动。培养自理能力时,对幼儿在不同阶段应作出不同的要求。如在指导幼儿洗手时,对于大班的孩子则要求他们能将袖子卷好,按顺序、正确的洗手,能保持盥洗室地面无水。有些自我服务的内容对幼儿来说比较难掌握,也挺枯燥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应该怎样怎样做,逼真孩子一次一次练,这种效果一定没有提高孩子兴趣,引导他们自发的去练习见效的快。例如,看似一个简单的系鞋带动作,其实这需要大脑与左右手的小肌肉高度配合。孩子系鞋带时要么打了许多死结,要么索性不系,拖着鞋带到处走,有时就把脚往老师眼前一伸。后来一想,何不编个小儿歌,让孩子边念,边学着系鞋带。于是就教孩子们念起了:“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变成两圆圈,再来握握手。”的系鞋带儿歌,小朋友们十分乐意的接受了。当然培养幼儿良好的自理能力需要贯彻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当中。
二、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观念及习惯。幼儿的行为,充分反映了他们参与社会交往,适应周围世界的能力,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对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身心发育和成长有着重要而长远的影响。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对正处在成长期的幼儿,教师的表率作用对他们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常常会在家里或幼儿园里听到孩子们说:“我们老师就是这样做的。”或者“老师教我们这样做的。”可见,幼儿观察是何等的细致。这些都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一定要做到事事严于律己,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平时也要注意经常检查自己,一旦发现自己做错了的时候,要敢于在孩子们面前承认错误,这一点,对幼儿的教育意义是非常重要的。针对个别幼儿的情况,我加强了个别教育。徐宇超小朋友从农村转学而来,各方面行为习惯较差,我们在平时的点滴行为中对他进行督促、教育和鼓励,现在他已经能有意识要遵守班级纪律。潘鹤亭小朋友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老师通过一次次谈话、接触,先培养他与老师的感情,慢慢引导他为班级体服务,如分发餐具,搬桌椅,增进他与小朋友友好相处的机会,慢慢的小朋友的告状声就少多了。
三、转变教学观念,在活动中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随着社会进步,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改进,现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观念,即幼儿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应主动适应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本学期我园继续配合江苏省教研室开展了《幼儿园综合活动》的课程改革,在教学中打破了各个科目领域的划分,根据新课程教材的要求,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有机地将各个领域知识加以融合。这不光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幼儿来说也更加注重了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根据教材中各个主题的目标,精心地进行每周的集体备课,在课前的准备方面,打破了以往的由教师一人准备到底的情况,而是充分发挥幼儿和广大家长的积极性,一起收集资料,往往是在主题开展以前,就收集到了许多方面的材料。在收集的过程中,增加了幼儿的参与性,他们多了一次了解的机会,潜移默化地丰富了幼儿这方面的知识。在课上更加注重让幼儿将学到的本领加以展示、总结、归类,从而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大家的知识。在新教材的指导下,活动中加强了幼儿的动手训练,让每个幼儿都有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每次活动结束后,我们并没有彻底得告别这个主题,而是通过主题墙,让幼儿把收集到的资料、活动中的成果展示出来,把主题活动进行延伸,让孩子有一个体会、回味的机会。
四、教师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做到家园同步。我园的办园特色是家长工作,因此我把家长工作同样也放在班主任工作重点来抓。幼儿大多数的时间还是在家中,前面提起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单靠教师在幼儿园引导,取得的效果一定不会很明显,只有家长在家中配合老师继续进行教育、引导,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我就通过家长园地将一定的教育方法、经验介绍给家长,以便让他们在家中能正确的引导、教育幼儿。通过家长来园接送孩子的时间,简短的谈话能让家长们及时了解幼儿在园情况,每月不定时的家访,则能让我仔细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更全面的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对于工作比较繁忙的家长,家园联系册便是老师与家长交流的最好方式。有的家长非常留心孩子的一言一行,但由于工作忙,与老师见面少,他们就在家长留言上仔细将幼儿的言行如实反应,并向我提出一些问题?作为老师我有责任给他们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就认真翻阅有关资料,有时还向其他老师讨教,争取给家长最满意的回答。
五、教师互相配合,使班级工作顺利进行。今年我和顾鹃老师一起管理班级工作。两人是第一次搭班,在管理工作中,我们二人互相适应着对方的管理习惯。学期初,根据我班情况商量制定各种计划,在环境创设中更是有商有量。由于我们二人工作经验都不是特别丰富,在教育、教学等方面总是有些漏洞,老师们看到了,总能及时、耐心的进行指导,使我班能跟上全园的水平。班主任的工作细碎而又繁琐,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工作中一定有不足之处,今后我将会更加努力,注意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争取在下学期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幼儿园教育心得5幼儿园处于孩子成长的懵懂期,调皮、好动、想象力丰富,但理解力有限。照顾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了解孩子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要有无限的爱,否则,还真容易被孩子的不听话气坏呢。小朋友喜欢的老师长头发的,可以梳辫子、漂亮的、年轻的、知识多、懂科学的、有本事的。
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我都向家长介绍老师的工作是非常琐碎和清贫的,这是由幼教的任务和性质决定的。幼儿园是保教机构,既要保育又有教育,保育包括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教育是指让孩子在幼儿园健康地成长发展。幼儿园教师还有解决家长后顾之忧、支持家长工作的任务,所以对幼教来说师德更重要。幼儿园阶段处于一个奠基的阶段,从大的方面说要对孩子终身可持续发展负责,从细的方面讲就是对孩子人身安全、喜怒哀乐、当天的心情负责。
如果没有爱心,幼教工作可能根本不能干下去。孩子非常需要老师关爱,比如经常要抱着他们,小朋友也特别喜欢老师,可能鼻涕、眼泪就都蹭到老师的衣服上了,这是很正常且经常发生的事。这就是孩子,他们就是这样的,这就需要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呵护。
幼教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一天8个小时都得目不转睛地跟着孩子,必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小孩子很多事情需要老师帮助才能完成,下班时间还要给孩子做教具、备课、布置环境,周末还经常组织亲子活动,自己的业余时间非常少。一个孩子出现问题对幼儿园来说是1/400,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100%。所以无论在生活照顾还是教育教学上都要精益求精。
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他一出生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并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成长,我们的教育也会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与个性特点。比如:小班宝宝的思维是形象具体的,他们的思维必须依据形象生动的参照物,并且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小白兔,红萝卜是他们易于理解的,而抽象数字1、2、3的实际意义,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起来就很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会使用孩子易懂易于模仿的语言,使用简单不会让孩子混淆的概念,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具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等等。
幼儿园教师就像百宝箱,什么知识都要通晓一二,要有较强的综合艺术素质,包括对色彩的理解能力、对音乐的感觉能力,包括穿着,怎么样穿着得体,让小朋友喜欢又符合教师的身份,这些都是幼教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还有语言表达能力也很重要,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幼教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桥梁,对小朋友说话要简练,听得懂同时注意层次性。对家长的建议要有指导意义,对孩子的评价措辞要准确、委婉。
作为幼儿教师,我认为理解、爱和尊重是与孩子沟通必不可少的方面,因为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再有,爱和尊重是贯穿教育始终的,肯定与支持孩子按照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对他们的自然发展表示尊重,为他们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精神与物质环境,我们的总园长朱敏女士就提出过这样的教育思想“蹲下来讲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这一切都体现了我们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同时让孩子在自然发展中体验到了无尽的爱和自由,这对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格,铺垫辉煌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幼儿的学习活动与日常的游戏、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游戏和生活中不断出现在幼儿面前的真实问题情景使他们不断调动和运用已有的经验,并在不断地面临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经验。因此在我平日的工作中总是将教育生活化———让孩子不知不觉地会了,让环境问题化———让孩子玩着玩着就学了。这种说法看似简单,其实对老师的观察、分析、提炼、创设能力则有着较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在幼儿园的环境中支持幼儿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幼儿将经验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去。
幼儿教师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只要会唱歌跳舞就可以了,作为幼教必须要有事业心、爱心、责任心。幼教是通往儿童心灵世界的桥梁,是孩子的忘年交,老师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作为教师应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关注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