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30 10:36: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

第1篇

一、地方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地方文化的形成是当地居民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在满足日常基本生活的需求下,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积淀,使他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地方文化的形成可以是一座有着丰厚历史积淀的文化古城,也可以是留有风云变幻痕迹的自然风貌。因此,可以将地方文化大致分为四个部分:(1)自然景观、文物遗迹、古建筑等历史方面;(2)以现代文化为代表的艺术方面;(3)民俗民风、节日庆典等原生态表演;(4)宣传宗教文化伦理的道德方面。

地方文化的形成不仅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其本身的个性和内涵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社会发展繁荣的基础和前提,地方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也被逐渐认可。除了有利于开发旅游文化,同时也能使其本身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传承。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地方文化不得不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渗透,这就要求地方文化除了保持本身的自然与原生态之外,更重要的是丰富本身的文化特性。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文化旅游的概念,而不是一味的停留在欣赏传统的文物遗迹,或者文艺表演。这就要求除了满足游客基本的审美需求之外,优化环境质量,努力拓展知性美、满足旅游者日益膨胀的好奇和求知欲。

二、地方文化发展的困境

(一)评估规划不科学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化的今天,多数采用普遍的产业化经营方式,但地方文化却没办法按照产业化进行开发与发展。因为虽然地方文化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其自然属性难以改变,一味的产业化只会降低资源的禀赋力,从而增大投资风险,难以获得预期的收益。地方文化资源在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就像山东水浒文化城的产业发展,水浒基地被济宁、菏泽、泰安和聊城四个城市包围,这就加大了对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估和规划难度,无法彻底发掘本身的地方文化资源,导致浪费资源或者重复开发等不必要的损失。

(二)各地地方文化发展不均衡

由于地理位置和社会发展,势必导致不同地域的地方文化发展失衡,而情况日益明显。例如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因素导致可供发展的旅游资源稀少,从而影响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

(三)形式重于内容

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地方文化的发展出现普遍存在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各地文化形式大同小异,无论是主题内容,或者周边辐射都呈现出一种未完全摆脱重制造轻研发的守旧模式,缺乏创新主导力。

(四)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地方文化的发展处于成长期,人才是文化产发展的推动力,只有将所学知识有效的应用于实践,才能更好的适应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旅游产品是一种无形产品,通常以服务的形式表现,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素质,但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向国际化都市,导致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方面,人才紧缺。

三、地方文化影响下旅游管理的现状

旅游作为一个依靠接待与服务而发展起来的行业,如何在保护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在产业竞争中获胜,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之一。旅游管理的对象是“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促进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充分了解旅游需求的前提下,适时有效的对人员进行管理,从而对需求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为了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必须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的同时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管理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是通过再生产的方式推进,从而带动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地方文化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只有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保持本土化与特色化的相互协调,通过从不同的旅游项目中开拓新业务,实现再发展,从而扩大社会影响,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保持自身品牌的同时,使特色文化得以继承和延续。

作为旅游业发展内容之一的地方文化,始终以地方文化作为基石,打造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景线,使游客可以了解不同的地方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风格。原生态的民族风情与文化信仰相结合,是景区的建设和改造成为旅游产业链的必备环节之一,进而得以衍生出不同形态的特色文化旅游,从而提高景区极其周边地区的经济收入。同时,地区饮食的独具风味刺激了游客的消费欲望,正逐步取代单纯的自然风光游览,成为一道特殊的旅游风景线。

四、地方文化影响下旅游业管理问题论述

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发展。相反,在保护地方文化的同时,旅游管理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旅游管理与地方文化之间存在许多难以明确的关系,使得在许多地方文化开发保护的过程中,受到旅游管理的促进或者阻滞。另一方面,旅游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许多地方文化的流失或者过度开发,同时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第2篇

[关键词]黔中经济;地方文献;主题特色馆藏

在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务院提出要培育黔中经济区、滇中经济区等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贵州省委、省政府抓住机遇,着力打造黔中经济区,并提出黔中经济区发展战略。(1)地方文献特色馆藏是一个图书馆馆藏的一种,它依据独特的地方文献资源进行收藏,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利用价值。立足“黔中经济区”发展战略,建设地方文献特色馆藏,有利于拓展特色馆藏建设的新领域,满足读者对地方经济信息的不断需求,推动地方经济的研究与发展。

一、建设地方文献特色馆藏的意义

(一)地方文献的定义

地方文献是文献的其中一种,按照文献的定义,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切载体,地方文献则是在“文献”定义的基础上,加上地域性,即“地方文献是记录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2)因此,“地方文献”则是由“知识”、“载体”、“记录”和“地域”四个要素构成“地方文献”的全部含义。

(二)建设地方文献特色馆藏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三大支柱之一,图书馆的硬件、软件都得以长足的发展,如:馆舍面积越来越大,馆舍环境越来越优雅,人员学历层次越来越高,在主流方向上各高校图书馆的建设都在同步发展,因此要想把图书馆建设得更加有特色和优势,建设地方文献特色馆藏就是其中的方式之一。地方文献特色馆藏是依据独特的地方文献资源进行收藏,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利用价值,对于学校的学术研究和学科的发展都起到很好的资源保障作用,形成自身的馆藏特色,对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发展,乃至社会发展将有重大意义。

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的“省情文献室”作为本馆的特色馆藏,要建设出更有特色的“省情文献室”,就要立足于贵州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黔中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提出,正是引导了本馆省情资料室的建设方向。不仅有利于拓展特藏室建设的新领域,有利于丰富特藏馆藏体系;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深度的研究与发展,有利于满足读者对地方经济信息的不断需求,有利于加强本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并提高学科发展水平。

二、黔中经济区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级区域规划的密集出台,黔中经济区被列入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培育经济区,黔中经济区也因此成为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以及重要经济增长极。黔中经济区是以贵阳为黔中经济区增长极,通过对安顺、遵义、凯里与都匀等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其他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积极推进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目标的主导战略,以区域性中心城镇和工业经济中心为重点,以产业园区和特色优势产业为载体,科学合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加快黔中经济区快速发展和产业快速转型,实施点轴开发,由轴到面的全面开发和建设。(3)

根据我省的经济发展区位优势及产业发展水平,我省将发展重点产业,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烟草工业,能源工业,花絮额原料级化工制品制品业,有色工业,绿色食品业,医药制造业,旅游文化产业和物流业。

针对黔中经济区的重点发展产业,发展建设有特色的“省情文献室”。文献资源内容将涵盖我省各级产业,为我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提供智力支持。

三、建设地方文献特色馆藏的措施

(一)我馆地方文献特色馆藏的现状

我馆开设具有特色的“省情文献室”,收集反映贵州经济建设、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各种文献类型和载体资料,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画册、地图以及有关省情的光盘和缩微胶片。“省情文献室”从1999年建立至今,已藏有8600余种16000余册图书资料,建设依照我校的多学科协调发展方向以及学科发展方向进行文献收集工作,收藏定位是以收集经济类文献为主,相关学科为辅,实行采访、分编、阅览一体的服务模式。在省情文献中,以经济类和历史地理类为主,两类文献占省情馆藏的65%。“灰色文献”占有一定的比例,成为省情文献室的特种资料。

(二)、针对黔中经济区发展态势的馆藏建设措施

高校图书馆建设地方文献特色馆藏是目前各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省其他高校图书馆也在建设文献特色馆藏室。要想把我馆的“省情文献室”建设为我省高校图书馆具有独特性的省情室,需要根据我校财经类综合性大学的定位以及学校学科发展进行建设,我校作为我省唯一一所多科性的财经类大学,要为社会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性、政策性的知识。因此,针对黔中经济区发展态势,我馆可在省情文献室现有基础上,建立“旅游文化产业”、“工业经济之贵州企业”主题特色馆藏。

1.“旅游文化产业”、“贵州企业”主题特色馆藏的建设理念

作为西部的多民族地区,黔中经济区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黔中经济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我省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还不够突出,要把我省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为打造旅游文化产业提供文献保障。

工业化是推动经济增长、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是欠发达地区谋求经济自立与发展的驱动力量。黔中经济区以培育具有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工业企业,走工业化发展道路。我馆依托文献采集优势,挖掘企业内部宝贵文献资源,建立文献资源共享的综合平台,进而为省内企业及政府决策管理、研究分析的科学性及前瞻性提供文献保障。

2.建设特色主题馆藏的措施

第一,特藏室要确保旅游资料、企业资料收集全面而完整。凡涉及本地区与旅游文化产业,企业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料都应收集入馆,应以多渠道、多途径方式征集,除采购正规出版发行物,还可通过非正式渠道如资料交换,接受捐赠、网上下载和信函、广告、上门等方式,甚至可直接到我省各旅游地区收集资料,如:镇远历史古城里就有一些小型书店出售与当地旅游文化相关的书籍;加强与企业联系,广泛搜集与企业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日积月累,丰富馆藏。只有特色文献收藏丰富,更能促进我校相关学科的发展,才能担负服务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

第二、深层次开发二、三次文献。重视对已有文献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评述,形成二次、三次文献,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同时,搞好专题咨询服务,如对旅游业的图书可以做书目、索引、文摘、题录;对各企业经济发展指标做数据手册;还可以做专题述评、动态综述、学科进展报告、学科总结报告等。

第三、建立“特色数据馆”。特色化和数字化是当代图书馆发展的两大主流,特色文献数字化能够把图书特色馆藏的利用推上新的高度。同时可以依托CNKI机构馆的丰富资源,设立“贵州旅游文化馆”及“贵州企业馆”,不仅能突出特色,而且可以利用网络为特色文献创造现代化的管理平台,为读者提供更完备的、多角度的检索系统,从而充分提高图书利用率,并为远程利用打下基础,实现资源共享。

总之,我馆要不断弘扬地方特色,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不断注人新的动力,以推动贵州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明勇,李波.黔中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C].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1:53-111.

[2]冯晴君.现代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

第3篇

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功能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将所有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为公众提供切实的文化信息服务,从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达到对外宣传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目的,营造良好的文化投资环境和建设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因此,建设好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1.2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重要性

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普及以来,各省级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展了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但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使所有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体系相关、业务数据融会贯通的技术协同平台还没有出现。随着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必然会出现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和交叉。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省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本地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通过搭建网络文化平台,丰富网络文化信息量,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2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目标定位和信息资源内容

2.1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政府网

作为政府网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文化网站,旨在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借助因特网这种高科技手段宣传本土文化,传递文化娱乐信息,将文化作为资产来盘活,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也不仅局限于政府机关的工作内容和简单的信息,而应将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内容融人到网站中,努力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本土文化网站,最终把这个网站建成海内外人士了解本土文化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窗口,为资源共享打好资源基础。

2.2地方文化信息网主打地方文化信息

随着文化信息网站的逐步建设,各地都在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公共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所以地方文化信息网在资源建设定位方面,应该充分整合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地方民俗资源、旅游文化、舞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加工,这样各地方文化信息网才能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样的文化信息网才能吸引读者,增加点击率。

2.1开发地方民俗资源现今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已成为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又一亮点,成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成为地方民族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各类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声像化采集与利用,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地方民族文化宣传有着潜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于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学科资源建设、民族的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多样化、电子化、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方略。

由于地方民俗内容丰富多彩,诸如民族的衣着打扮习俗,居住、饮食习俗,生产、旅行习俗,买卖交易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姓名、称谓习俗,人际交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信仰、迷信习俗,礼仪、禁忌习俗,游艺、娱乐习俗,结盟、议事习俗,财产分配与继承习俗等等。所以数字化方式可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录音、摄像、扫描、拍照等。

2.2.2开发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献,发挥旅游信息中心作用,是人们认识各地区的重要工具。其内容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它记载着本地区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如本地秀丽风光、历史上本地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历史遗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等。图书馆可根据旅游经济的需要开发馆藏资源,按照不同的主题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献,建设旅游特色数据库。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使本地文化更全面地予以展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本地。

在网页制作方式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图片、音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使页面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2.2.3本地舞台艺术的数字化本地舞台艺术包括地方戏曲、民歌、戏剧、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的民间群众文化艺术,是本地区的特色艺术。比如山西的道情、罗罗腔、碗碗腔;福建的闽戏、高甲戏、莆仙戏、歌仔红戏;湖南的花鼓戏、荆河戏、辰河戏等等。这些地方戏曲只有依照地域划分,进行本地化的数字化加工,才能全面具体的展现给广大群众,并且对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加以保护,得以长期流传。

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可采用摄像、图片采集、原声传送等方式。

2.2.4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一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其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的界定,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公约》从概念框架上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颂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川并进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促进、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较抽象化,其内容与上述地方民俗、旅游文化、舞台艺术三方面有关联也存在一些重复,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和标引。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也可采用摄像、图片、扫描等方式。

2.3地方文化信息网的栏目设置

根据对现有的16个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研究,地方文化信息网在栏目划分方面要以表现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为基准,栏目设置要根据本地资源类别进行分类。以我馆负责建设的三晋文化信息网为例,共分十二个栏目,分别是:三晋纵横、文化艺术、旅游观光、人物春秋、文物博览、地方民俗、山西特产、魅力山西、晋商文化、锦绣太原、古籍珍品、三晋文苑。基本上全部都以本地资源进行加工建设的。有部分地方文化信息网是以服务宣传为目的的,所以加设了一些服务公众的栏目。

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要坚持实际性和特色化的原则,为资源共享提供平台

资源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而坚持世纪性和特色化建设原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在进行文化信息网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设备和网络环境配置计划,引进优秀的软件平台;要遵循技术能力和社会需求优先的原则,先易后难,从小到大,要有步骤、宏观有序进行;在具体实施中各地要在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分散建设,同时突出各资源库在统一标准下的专有特色,突出本地资源特色,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3.2要积极关注基层文化生活,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的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之间已经架构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已经可以跨越时空瞬间完成。但是,在我国的基层村镇,知识的贫乏导致的贫困仍随处可见,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认识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就成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在进人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新世纪的图书馆将是一个高度网络化、共享化,对全社会信息资源具有保障功能的崭新体系。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3.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有力的统一与规范

我国的网络化建设一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缺乏有力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使得信息网建设各行其是,造成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在同一区域内各个专用网络系统间互不相通,相互独立的局面。在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上,资源开发分散,重复现象严重,浏览一下各个网站的资源目录就会发现,大多数站点都存在着设置的信息栏目贪多求全,提供的信息内容大同小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文化信息网建设重点在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建设,如果没有统一与规范,在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会产生障碍,不利于资源共享。重视文化信息资源的内容结构、调整,优化其内容构成不仅是网络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3.3.1形式的统一通过对各地的文化信息网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政府网的形式出现;二是文化信息网,以地方文化信息为主打但其中也有政府网的职能;三是数字文化网,以数字化图书馆为主打。如果将这三种形式的网站加以规划整合,规范成统一的形式,可能更趋于合理化。

3.3.2数据格式的统一文化信息网的数据格式多以视频数据、图片数据为主。不同的平台使用不同的格式,给数据交流造成很多不便,如果各信息网提供唯一的元数据接口,相信用起来可能更方便一些。

3.3.3后台数据尽可能用大型通用型数据库如SQL,ORCLE等。

第4篇

旅游业是低消耗、低污染、多关联、可持续、投入少产出高的优秀产业。有关资料显示,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比为1:4.6;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相关产业可增加收入10~20元;每增加1个旅游从业人员,可增加相关就业人数5人以上。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带动区域经济的群体增长,旅游事业构筑了一个向外界展示地区风情风貌、资源配置情况、经济建设状况的平台,通过游客的流动展现地区的整体形象,提高知名度,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来促进旅游事业的繁荣。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在2003年9~10月份,就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节会活动,其中规模较大、效果较好的有:永康中国五金博览会、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东阳横店农民旅游节、金华黄大仙文化旅游节。通过各种节会的举办,营造旅游品牌,开拓客源市场,提升旅游事业。同时向外界充分展示了金华市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状况及其优势,形成强势产业群体,吸引资金和人才,推动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金华市委市政府为了促进本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团队前往香港、上海、南京、杭州、温州等地举办各种展示会,展开各种宣传,做大做强金华的旅游产业。

旅游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目的,也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通过充分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使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才能招徕众多的游客,促使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并非凭空臆想而为,需要通过搜集相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开发出具有高档次、高品味的旅游产品。承担着"保存文化遗产,传递科学知识"职能的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支持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可分为3类:一是以山水风貌为主体的自然资源,二是以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人文资源,三是包含民俗风情、民间曲艺在内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针对这3类资源的开发。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文化资源,都需要充分的考证、挖掘,才能得到开发利用。即使是怡情怡性的以名山大川为主的自然风貌,也只有注入文化内涵后,才能显示其魅力。图书馆长期收藏积累的文献信息资源中蕴含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信息,能很好地支援旅游资源的开发。

1.1图书馆支持旅游景点的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旅游景点的建设,只有建好旅游景点,才能凝聚人气,开拓市场,获得经济效益。旅游景点的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对古寺名刹、文物遗址的重建和修复,如杭州西湖景区重建雷峰塔、修复净兹寺。二是依照景区的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说增建相关景点,如金华双龙洞景区黄大仙故宫的建设。三是主题公园的开发,如绍兴柯岩风景区"鲁镇"的建设。旅游景点的建设都必须通过规划、设计和实施三步实行。在进行旅游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利用相关的信息进行查全、考证,才能建设成蕴含文化内涵的景点,重现景点的历史和文化风貌,才能构成人无我有的吸引力。图书馆应运用信息资源和人才的优势,积极参与旅游景点的建设,为景点的规划、设计提供相关的图片、资料等有关信息,帮助相关部门快、好、省地建设旅游景点。金华市鉴于黄大仙(原名黄初平,东晋时浙江金华人,传说于金华赤松山修炼成仙)在港澳及东南亚一带的影响力,决定在黄大仙修炼得道之所--赤松山修建黄大仙故宫,以吸引港澳及外资的投入。金华市图书馆闻讯而动,搜集、整理有关黄大仙的资料以及浙中一带道观建筑风格的图片,提供给相关部门,使黄大仙故宫在短时间内就建成,并对外开放。并通过今年的黄大仙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取得了旅游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双重丰收的效果。

1.2注入文化内涵,深化文化旅游。

旅游者是因为了解异质文化的需要才产生旅游动机,实施旅游活动的。现时,城市人喜欢到农村旅游,农民以到过大城市为荣,吸引双方互动的原因就是农村简朴的生活、淳厚的民风和城市的繁华所体现的文化本质。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景区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寺名刹记录着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文物遗迹跳动着历史的脉搏;名山大川则诉说着各种传说、朗诵着古诗名赋。缺少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只能短暂地吸引游客的目光,无法震撼游客的心灵,缺少生命力和竞争力,最终会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被淘汰。发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记录着历史长河中点滴事迹,积淀着各种文化。图书馆应结合各地的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信息,为旅游景区注入文化内涵,增添景区的文化魅力。东阳横店影视城里建有各种古致而宏伟的建筑,如秦王宫(仿秦阿房宫而建)、清明上河图,初听其名,令人神往。可走进秦王宫一览,里面只见亭台楼阁,水池和回廊环绕其中,而楼阁廊柱间却是空白一片。如果在建设秦王宫时,有图书馆的参与,通过查找相关历史图谱及相关资料,各幢建筑分别给予宫名,在各处门口或廊柱间配上对联,使游客置身其中,或赏联玩味,或触景联想,在游玩的过程中定能增添许多乐趣,也将吸引更多的客源。

1.3挖掘民间曲艺,充实旅游内容。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景区的景色和相关的文化内涵,各地的民俗风情、民间曲艺更具吸引力。笔者在北京游览民族公园时,就被其中的民族节庆活动和歌舞的表演所吸引而流连忘返。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中,详细地记载着各地民俗风情和民间曲艺。图书馆应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充分挖掘这份财富,通过编排,在旅游景区内进行表演,定能增强景区的竞争力。浙江永康的"十八蝴蝶"和"九狮图"就是挖掘出来的民间曲艺节目,它们相继在法国桑特民间艺术节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走红。如能通过缩编,在永康方岩刚开发出来的南岩广场上进行表演,不但充实了方岩景区的旅游内容,而且能提高景区的影响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2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1促进了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各类网络信息服务系统风涌而起,冲击着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市场中的主导地位,造成了信息服务体系的重组。图书馆只有具备自己特色的馆藏资源,提供特色服务,才能显示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在信息服务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地方文献是图书馆最显自身特色的馆藏资源。某一地区的地方文献是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缩影,它包括记载着与某一地区有关的人、事、物的所有文献资料。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针对地区的人、事、物进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正是地方文献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契合点。由于各地的关联性和人物的流动性,地方文献中有很多重要的资源流传于本地区之外。图书馆在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仅仅借助于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完整的文献信息,比如通过网络查寻、走访外地的名人或者名人后代、馆际互借,等等;挖掘流传于民间的传闻、传说及其相关的曲艺节目等。通过搜集、整理,不断完善本馆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促进图书馆的特色文献建设。杭州西湖景区的主要景点环湖而设,在南线有西湖十景中的"南屏晚钟"、"柳浪闻莺",更有与北线的岳坟齐名的于谦墓。"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说明了当时环湖景区的风光。不知何时起,南线景点逐渐冷落,游客渐稀。对面的岳坟却是热闹胜过往昔。为了重振南线旅游风光,杭州市有关部门决定从重塑于谦形象而起。"于谦史迹万里寻踪"就是在此背景下由杭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政协牵头,由相关部门实施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行动,于2003年9月9日启动。图书馆应跟踪而行,为有关单位提供于谦生活的足迹,以便更好地实现"寻踪行"的目的,并在"寻踪行"的过程中求得相关文献信息,充实馆藏资源。

2.2促使地方文献科学地开发利用。图书馆收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最终目的是被用户所利用。现代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文献单元的服务已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只有通过对文献信息中包含的知识的开发、提炼,提供知识服务,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图书馆在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主动介入旅游资源开发的全过程,通过分析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现时情况,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能力,分析综合地方文献,抽取文献中与当前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信息内容,通过整合、组织,及时地提供给相关部门,为相关部门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节约时间和金钱,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通过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进一步认识到地方文献的价值所在。图书馆应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状况,主动地、科学地开发利用地方文献,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为地方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如:通过分析名人录以及相关媒体的人物报导,将有关地方名人的情况提供给相关部门,为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挖掘地方文献中的传统文化,与有关部门或者社区配合,为社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文化原料。

2.3体现了图书馆的价值。图书馆长期以来深处闺中,只是被看作是收集文献资料和借还图书的场所,其价值不能被人所认识,这种境况严重地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开发,展示了图书馆工作多元性及其价值;通过开发地方文献为旅游资源服务,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展现了图书馆文献信息的作用。所以,图书馆应全力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同时加强宣传,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价值和功用,营造优良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图书馆经历漫长的历程,在今天依然保持着昌盛的局面,正是不停地紧跟历史潮流,不断地深化着内涵的结果。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是一种与时俱进、提高服务层次的具体表现。图书馆在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但加快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提高了旅游景点的品位,其自身也深有得益:通过支持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丰富充实了馆藏特色资源,完善了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加强了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华.论图书馆对《道藏》的开发与利用.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

2刘莉.对西北地区地方文献开发的思考.甘肃高师学报,2002(3)

第5篇

关键词:产业融合;乡镇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4;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2-2966-04

Research on Township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rom Industry Convergence Angle

Taking Zhouwo Music Town as an Example

LIU Dong

(Institute of Arts , Hengshui University,Hengshui 053000,He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the methods,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ownship cultur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integration was analyzed. Taking Zhouwo music town as an example, the local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rategy was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new urbanization.

Key words:industrial integration; township 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线强调城乡统筹、产城互动,以提升城镇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内涵为中心,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了文化创意和观光旅游的双重特征,其强大的资源整合功能和文化内涵将成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1]。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重点分析乡镇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的途径、意义和作用,以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音乐小镇作为实例,探讨了我国乡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以期为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1 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整合框架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优势资源的交叉融合实现相互渗透,建立新的产业链,从而逐步形成新的产业或增长点的动态发展过程[2]。产业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整体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化,传统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正逐渐被技术革新所削弱,只有不断引进、吸收、整合、优化不同产业的优势资源和商业理念,并通过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转化为企业新的增长点,才能不断提升整个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1 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融合

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创意为发散点,一方面充分调动和发挥旅游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又能为地方旅游增添新的内涵和元素,从而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补性融合,扩大地方旅游产业的影响能力,形成全新的产业模式。追本溯源,文化旅游产业首先是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整合。地方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它是地方特色资源、经济、文化和技术等优势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综合产物,能够与传统产业融合,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良好的条件。近些年,随着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的不断提高,将地方文化进行整体包装,形成文化创意产品,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够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准,符合国家政策发展的大方向。另一方面,基于旅游产业的融合性和辐射面,以文化特色为轴线,将地方传统优势工业、农业、商业、地产以及人文景观进行有效整合,可形成多维度和深层次的新型旅游架构,给旅游者以不同的体验,从而提升品牌知名度,形成资源协同效应。以文化旅游产业园为例,特色文化为先导可以丰富整个旅游园区的内涵,奠定旅游产品的文化基调,打造园区核心竞争优势;通过文化带动旅游的发展,提高整个园区的客流量,以达到聚集人气的效果;丰富的客流量又可为当地房地产行业和传统工业、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协同效应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地方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3]。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首先应做好优势资源的高质量整合,夯实旅游园区的文化基础,同时加强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将文化融入到相关行业和产品中,并纳入整体规划,从而形成产业链。

1.2 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机制

文化旅游产业以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为基础,通过旅游项目拓展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其成功的根本就在于整合文化与经济产业的能力。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的不断创新,最终形成资源协同效应。不同产业由于自身功能、作用、技术、优势、特色等方面的差异,同时由于与旅游产业关联方式的不同,将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的途径也各有差异。一般而言,资源整合渠道主要包括资源优势整合、技术优势整合、功能优势整合以及市场优势整合[2]。

不同产业的资源优势各异,基于资源优势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能够使文化旅游产品更加全面,如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整合等。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市场是受供求关系所决定,不同产业或产品具有不同的市场调动功能,整合不同市场的旅游资源能够使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更加丰富,如民俗文化节与地方旅游产业结合等。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较快,而旅游产品的创新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持,高技术含量的优势产品能够为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增添新的元素,它的引入和融合能够给旅游业带来科技含量的提高,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因此,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资源的简单投入,更需要其他资源的不断投入,发挥不同产业之间的连带与协调作用,以点成线,以线带面,以面成片,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旅游产业。

1.3 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创造

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满足人们更高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可以从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精神价值3个方面来衡量。了解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创造功能,有利于更好地制定乡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首先追求物质享受,在满足物质需求后会进一步加大对于精神产品的渴求。文化旅游产品融合了传统旅游产品的基本要素,同时借助地方民俗文化对产品进行重新包装,开发出高附加值产品,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不同层次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如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带动当地传统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还能够有效地传承地方文化,丰富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最短缺的不是工业产品,而是生态环境和精神解放,需要和谐的生态环境。基于此,文化旅游业另一个重要效用就是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将传统农业、工业纳入到旅游产业中,成为旅游产业的一环,其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都能够进一步丰富旅游产业,实现旅游者、投资者与当地居民的共赢。只有将当地传统产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使地方乡镇文化得到有效地传承和流转,才能够持续带动地方相关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地方乡镇及其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生活质量。

2 乡镇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路径

中国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经过不断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产业园,但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国内城镇旅游多集中在休闲和观光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对各种参与式和体验式的文化类旅游产品投资较少,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小城镇旅游产品开发大多呈现以资源为导向、各自为政的状况,片面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了乡土民俗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大大影响了小城镇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区域内各景区之间产品开发缺乏协调与联系,开发建设分工不明,竞争多、协作少,没有形成多样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和综合开发优势,从而导致产品类型重复,特色不明显。本研究以周窝音乐小镇的发展为例,剖析我国乡镇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的路径。

2.1 以文化为主线,注重发展方式的协同融合

融合文化创意元素、充分调动旅游资源的整合效用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打造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手段。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文化特色的主线,围绕文化创意开发合适的旅游产品,以丰富的产品和文化来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明确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交叉点、产品的交会点以及产业的互动点,寻找到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与策略,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形成立体产业体系,从根本上脱离传统旅游业的单维性[3]。周窝音乐小镇隶属于河北省武强县,是我国西洋乐器的重要生产基地,其制造乐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在开发建设周窝音乐小镇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投资方尊重现有民居的历史价值,保留小街小巷风貌,依旧建旧、修旧如旧,最大程度保留民宅的原有风味和形式,彰显北方民居特色。同时,将音乐融入到整个旅游产业园区中,依托周窝乐器产业良好的基础,以拓宽延伸产业链方式实施“产业链”招商,成功引进了德国GEWA和北京璐德文化艺术中心两家知名企业,共同打造了中国武强国际乐器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在建造过程中,对墙体立面、重要设施、村镇夜景、街角节点等地方进行视觉形象设计将都统一在以乐器、音乐为主题的符号中,着力突出了乐器制造的产业特色,让人们体验、享受独特的乐器文化。

2.2 联合周边产业链,有效整合不同产业资源

产业融合的实质是通过优势资源替代或互补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资源的整合开发中应充分调动不同产业的优势资源,特别是要充分挖掘文化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以乡镇文化作为特色,将文化元素融入传统农业和工业,创新原有产品体系,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图1),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开发相关产品,丰富旅游业的产品形式,拉长整个产业链。在联合周边产业时,要有整体思维才能够充分调动其他产业的积极性,通过整体宣传、整体开发、整体促销等统一手段将产品的开发、发展和销售纳入旅游业发展的系统中,与文化特色进行有机整合,成为整个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还应以旅游资源为纽带,以主题文化为切入点,构建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路线,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档次,打造旅游地的文化旅游品牌。周窝音乐小镇的建设遵循“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将本土居民分期分批迁出,将原有民居统一包装,建设了以各类乐器展览功能为主的博物馆16个,以各类商业经营功能为主的门店80余个,以餐饮住宿功能为主的旅社200余个。同时,结合乐器之乡、木版年画发源地的特点,打造一座民风古朴、原汁原味,集吃、住、行、娱、购、游一体的旅游景点。同时,周窝音乐小镇还创办了全国最大的麦田音乐节,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狂欢,将音乐制造、音乐旅游、音乐演绎完美结合,借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

2.3 协调统筹,完善和提高相关配套保障机制

配套保障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政府作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重要力量,应当加强协调配合职能,形成相互协同、相互搭台的保障机制,做好旅游产业的配套服务[4]。由于文化旅游产业涉及到多个产业和政府部门,这要求当地政府建立一个统一的联合协作机制,共同确定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讨论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共同筹划文化旅游产业的宣传工作,使其在思路、目标、措施、步骤和产品开发的类别设计、时间安排、空间布局等方面能够有机结合和有效配合。周窝音乐小镇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政府部门的直接协调统筹,形成了统一的发展思路,保持一致的发展步调,使乐器产业、音乐文化节以及生态农业能够协调统一发展。另外,当地政府注重对传统文化和原有民居的保护,通过租赁的形式与当地居民达成协议,将小镇民居转租给音乐人,将现代音乐文化与周窝传统音乐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发散点,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传统产业、文化创意特色和旅游资源的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从根本上摆脱了产业的单一性和旅游业的片面性。产业功能范围不断拓宽,形成了相互渗透的产品体系,以满足人们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各个层次的需求,为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3 地方乡镇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所融合的资源范围越来越广,一方面使旅游业边界更加模糊,另一方面也使旅游业成为以服务为核心的庞大产业群体。在发展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地区现有资源,结合国家宏观政策,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

3.1 统筹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行业联动协调机制

多头领导是管理中的大忌,也是影响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文化旅游产业涉及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及其他传统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干预,只有实行统一管理才能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出产业融合效应[5]。目前,我国打造文化旅游概念的乡镇不在少数,但资源整合不到位,分管部门各行其道,没有统一的规划。因此,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当统一部署,建立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旅游、工业、经济、城建等协调机制,制定符合产业大局的整体方案,尽量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利益最大化。

3.2 挖掘乡镇特色文化,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创意含量

无论产品形式和商业模式如何变化,归根结底,文化才是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挖掘乡镇特色文化的途径非常广泛,包括旅游规划、项目建设、产品开发等。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与国际旅游大城市相比,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这要求加强对旅游规划的重视,更多地引入国际或国内先进文化元素,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文化体验;重视对旅游产品的细节开发,确保旅游项目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提升旅游者的体验和感受,充分发挥产品创新效用;不断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提升旅游产品的创意含量,提升旅游产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3.3 创新商业模式

除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好的商业模式也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影响着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功能的发挥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弄清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制定商业模式的关键,只有相关产业都能够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分享收益,旅游产业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商业模式可以参考国际上成功项目的开发模式,针对大型主体旅游项目,应当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专长,由专业文化公司、大型旅游投资集团、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投资组建成立项目制股份公司,综合运营产业园项目,实现创意产品、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合作共赢。同时可以不断拓宽产业发展边界,推动项目执行的积极性。

3.4 重视旅游配套功能和服务质量

配套设施及服务质量是制约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旅游产业也不例外。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主要包括创意园区、大型文体活动、创意建造以及大型展览等观光旅游和体验旅游,这对地方旅游产业的配套功能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让旅游者能够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打造地方旅游品牌,必须能够有相应的条件让旅游者获取更好的体验[5]。文化创意产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行业,而是一种横跨多个行业的价值实现过程,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当不断开拓思路,促进文化产业向旅游业和传统产业延伸。

4 小结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中心日益向大中城市聚集,这一现象已成为当前经济改革、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而地方乡镇在此轮发展过程中则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这不仅体现在经济资源的不断流失,还有人力资源的持续输出,乡镇后续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地方乡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道路,更是地方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本研究从产业融合和资源整合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乡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地方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文建,陈 琳.产业融合框架下的农业旅游新内涵与新形态[J].旅游论坛,2009,2(5):704-708,716.

[2] 单元媛,赵玉林.国外产业融合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进展[J].经济评论,2012(5):152-160.

[3] 黄细嘉,周 青.基于产业融合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2(9):131-133.

第6篇

旅游商品文化需求创新体系

河南省旅游商品开发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学者、社会、政府的关注。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业的纵深发展,不能只依靠门票收入这种单一的经济模式,而要大力发展弹性较大、地方文化价值较高的旅游商品。然而,旅游商品开发者文化需求的缺失,使我省旅游商品经营、开发受阻,如不尽快解决旅游商品开发中的文化需求问题,假以时日,必将影响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势头,阻挡我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加大旅游商品开发者的文化教育、加强对河南丰厚历史文化的学习,提升对河南旅游商品文化的认识,提高其文化创新能力,促使旅游商品开发主体较快从重经济利益转到传承、开发地方文化的建设中来,是解决旅游商品开发中文化需求缺失的重要途径,对旅游业产业升级、深化结构调整、构建旅游业发展新引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深化对旅游商品文化价值的认识

经济是旅游的基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商品的开发必须以文化为核心才能提高竟争力。目前旅游商品各方已经形成一个非常明显的共识:近几年来,我省旅游商品开发中最大的问题是地方文化特色不明显或没有文化特色上,对旅游商品潜在的文化价值认识不到位,它制约了旅游商品的发展。具体来讲,河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五千年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国古都居其四,人文资源优势十分突出,河南人理应对文化价值有较深的认识,理应将河南文化资源的开发列为重中之重,可在旅游商品实际开发中,政府强调的是旅游商品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旅游商品与提高农民收入直接挂钩,注重的依然是经济价值,其文化价值从属于经济学范畴,这决定了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忽视文化创造的引导与扶持。从旅游景区来看,河南景区将大量的人力、财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上,人造景观旅游地产、度假村建设成泛滥之势,但对能够代表景区文化、体现景区文化符号、传播景区文化的旅游商品投入较少,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旅游商品是宣传景区与地方文化的有效载体。从目前河南旅游商品开发主体来看,大多是从价格来考量旅游商品,根本不清楚旅游商品所要体现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其表现在旅游商品本身的文化价值十分浅显,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有些商品根本不能称上是旅游商品。

对旅游商品文化价值认识的不足,对旅游商品开发影响深远,要想改变我省旅游商品开发落后的局面必须深化认识、全社会、各层面关注其文化价值的意义。首先政府要转变思想,从旅游商品的文化价值入手,以满足人们文化需求为抓手,在政策制定上,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突显文化交流、文化认识的意义,搭建地方文化展示平台,利用政府资源宣传河南地方文化资源,如前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三年期间利用两会向全国宣传“好想您”、“信阳红”“杜康酒”,加深国人对河南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其次引导旅游景区转变经营模式,将人力、财力向旅游商品开发上转型,让景区意识到旅游商品开发与经营是旅游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又一引擎,有条件的景区设立景区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或地方旅游商品产业化孵化基地等。再次,将旅游商品开发列入我省五年或十年规划,在宏观及战略上加深全社会对旅游商品的认识,并将规划的重点向地方文化创新倾斜,所订立的目标要符合地方文化特色,体现旅游商品文化价值,争取三到五年内在旅游商品开发投入比例不低于旅游其它项目的投资比例。最后,地方政府要建立起直正的旅游商品开发标准,将旅游商品与普通商品区别开来,将文化价值纳入到旅游商品开发标准中,对不能体现地方文化,或庸俗化的旅游商品实施淘汰的政策。

2建立河南地方文化向旅游商品转化的机制

市场的竟争最终体现在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上,新颖、有创意的旅游商品市场潜力最大,最受顾客青睐。而河南是旅游文化大省,文化资源丰厚,只略显古老,其如何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符号化于旅游商品之上,在笔者看来需要建立河南地方文化向旅游商品的转化机制。

2.1河南旅游商品中必须融入河南地方文化与能代表河南艺术内涵的作品

河南地处中原,地理与文通都处于全国的中心地带,从古至今都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主场地,其诸多文化符号都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如唐三彩、商鼎、老子的《道德经》等,其河南地方独具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没有突显出来,如开封朱仙镇的竹板年画,它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江苏桃花坞曾并称全国四大年画,其开发力度较之开封的汴绣相差甚远,而在开封还有一种旅游商品叫黑老包花生,其文化内涵不低于开封的汴绣,包拯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又蕴涵了中国民间对为官清清廉的期许,加上权知开封府,开封府的诸多故事与其有关联,如果将其系列化为开封的旅游商品,其个性化特点就会显现出来。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旅游商品开发者过于偏中个别名人,没有将河南多文化融合的特点表现出来。在今后的旅游商品开中必须较多地融入地方文化内涵,将河南多元文化因素浓缩于产品之上。

2.2进一步提高河南旅游商品的审美特点

河南历史文化厚重,历史尘封久远,考古发掘的地下文物因与游客主观的审美价值相差较大,如一味的仿制,很难引起旅游者的美感,旅游者较高层次文化需求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旅游商品开发主体在创新与设计时必须融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将河南的历史文化与时尚、前沿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提高旅游商品的档次,如安阳的“甲骨文”,南阳的“地动仪”的旅游商品开发,开发者都是按照原样而模仿的,其工艺水准很难说达到了较高层次的需求,突破仿制的局限,就必须吸纳现代工艺,将时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较高层次的旅游商品。又如“许慎均瓷笔筒”就是设计者将笔筒的审美、纪念、收藏功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3引导河南日用品企业注入河南文化的机制

文化的转化必须有其基础,这一基础必须立足于河南日用品企业,这些日用品企业建立时间较长,在河南、甚至于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使我们在开发、设计旅游商品时思路更开阔,基础更扎实,从而奠定文化转化的物质基础,也与旅游者的多层次文化需求。旅游商品与非旅游商品没有明确的界限,在日用品中巧妙地融入地方文化即可成为旅游商品。例如河南新郑大枣,就是将寻根文化融入小小的颗粒饱满的红枣之上,取名“好想您”,对游子的思念之情融入其中,借寻根文化这一把钥匙打开了游子的思想世界,新郑大枣突破了固有原素。引导河南日用品企业与河南文化的转化,河南旅游商品必将各具特色,从而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

3加大河南旅游文化创新扶持力度

在我省文化产业化的道路上,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商品企业进行政策、资金、管理方面的扶持力度。旅游商品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它包括对当地文化的深度认知、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定位、现代设计理念元素与地方文化的融合、甚至还要考虑价格、材料、旅游者的体验等因素。所以政府应当对文化创新进行扶持和培育。

3.1将文化创新列入国民发展序列

政府应从全局性、长远性的战略需求着手,协调相关部门统一认识,系统规划,将文化创新列入国民发展序列。旅游商品具有经济与文化两重属性,经济是文化的基石,而文化创新是旅游商品开发的核心,不能将旅游商品文化的创新附属于经济的发展,应将文化的创新提升到与提高城市品味、增强国民素质的高度来认识。我省各级政府都应将文化传承与创新列入部门的规划,不能各拿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所以政府机构需要将旅游商品列入国发发展序列,鼓励创新,并将旅游商品文化创新列入到各有关的规划之中,最大限度地为旅游商品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2政府应在资金上对旅游商品文化创新进行支持

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文化创新的孵化。据笔者的调查,河南大部分地市对旅游商品企业的支持停留于政策方面的宣传之上,而在旅游商品文化创新的资金上投入较少。如河南原有一些工艺美术生产企业,本应成为旅游商品开发的主力军,但因资金的匮乏而停产,大量的人才流失,一些传统工艺失传。一些掌握传统工艺技术的艺人,由于身处民间,资金不足,又缺乏市场推广能力,使那些在今天很有市场的一些传统工艺品至今得不到开发,后继无人,即将失传。即使部分旅游商品企业在文化创新中少有建树,推出了一些有创意的旅游商品,但往往也是将大量的资金投于销售上,在文化创新的资金比例也相对不足,使我省旅游商品企业缺少系列化的产品。这需要政府在文化创意之上,投入部分财政资金,扶持企业发展,孵化中小微企业茁壮成长。

3.3拓宽河南旅游商品设计大赛

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是促进旅游商品开发、生产、经营的品牌活动。对加速我省旅游商品文化创新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它将引导、带动我省企业参于到文化创新中来,提升我省旅游商品设计、生产水平,增强河南旅游商品文化创意的意识,尤其是我省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与交易会结合起来,不仅扩大了我省旅游商品的知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获取了一定的经济益,拓宽了文化创意创转化商品的途径,对旅游商品设计者来讲,也有了与消费者沟通的平台,对了解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有一定的帮助。笔者认为河南在继续办好大赛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拓宽渠道,将河南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在多层面、多角度进行绽放。

参考文献:

[1]石美玉.旅游购物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2]蒋冰华.基于“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河南旅游商品开发模式分析.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5).

第7篇

(一)旅游文化产品的概念

在我们熟知的旅游商品点主要包括:

1.旅游纪念品,主要指以旅游点的文化古迹或自然风光为题材,利用当地特有的原材料,体现当地传统工艺和风格,富有纪念意义的小型纪念品。

2.文物古玩及其仿制品,主要指不属于国家严禁出口的古玩、文房四宝、仿制古字画、出土文物复制品等。

3.土特产品,主要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农副产品等。

4.旅游日用品,指旅游者在旅游话动中购买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生活日用品,包括洗漱用具、鞋帽、地图指南、箱包、防寒防暑用品等。而丽江的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主要重点就在于旅游纪念品和日用品上。

(二)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纳西族文化的再创造与艺术加工,主要就少数民族中所流传的神话传说,宗教文化中的故事进行分析比较,用艺术的手法再创造,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价值观,焕发出新的活力。开发设计旅游产品,立足于传统文化,开发设计出全新的旅游产品,结合现代技术,创造出新奇有趣的文化产品,玩具。旅游文化产品带来的变化与价值,强烈的民族地域文化能促进产品的销售与开发,是产品推陈出新的灵感源泉,是取之不竭的资源。由于产品本身带有地域文化特征,能很好的代表当地进行宣传,创造经济效益,提高社会影响。

二、旅游文化产品的现状

(一)旅游文化产品欠缺设计和包装

现在国内多数旅游文化产品生产者做工粗糙,缺乏设计,给人低劣感。产品缺乏设计,很少融入传统文化,很难代表当地的地域和文化特色。包装与旅游产品价值不相称。很多店铺都是将旅游商品直接出售,包装只是简单的盒子或者袋子,有些商品甚至跟没有外包装。很多游客因为产品没有包装,无法运输大件的和易碎的商品,如木雕,瓷器等这样的商品,从而放弃了购买。旅游商品还存在设计缺乏地方文化特色的问题。在相同类型的商品面前,人们更愿意选购那些视觉语言丰富,能够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商品。旅游产品设计缺少创意,对产品的特色、品质、价格、体积、使用功能、包装等因素考虑不周,市场定位不准确。

(二)旅游文化产品缺乏地域特征

丽江旅游局组织开展的旅游商品市场调查表明,区内八成以上的旅游商品并非“丽江制造”,旅游商品市场缺乏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本身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品牌意识,致使经营的商品单一;另一原因是具有丽江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少,游客难以在铺面林立的街面上买到能代表丽江特色的商品。这一现象不但存在于丽江,全国的旅游景点都普遍有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全国的哪个城市,所贩卖的旅游文化产品多数大同小异,还常常是同一市场里批发处来的商品,缺乏当地特色。

三、丽江纳西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前提条件

(一)传统文化正在被重视

近年来国内民俗文化的复兴,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都彰显出人们和政府都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丽江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丽江市政府曾举债10多个亿对古城进行保护,还曾举债400万出版了《东巴文化历史全集》,进行文化保护。成立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建立多个东巴文化传承点。从2008年开始,丽江市政府还将从每年的旅游资金中拿出1000万元用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人们对蕴涵有传统文化的商品和事物也表现得越来越有兴趣,有的人自发的学习传统文化,有的人开设了传统文化的学习班。这些现象表明政府和群众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正在逐渐重视。

(二)丽江旅游市场需要更多新的旅游文化产品

现在丽江旅游市场上出售的商品主要有毛纺织品,皮毛革,小饰品、民族手工艺品、农特产品、古玩等几大类。在从丽江开发旅游业至今的这几年内,商品品种变化较小,虽然有很多从外地引进的商品进入丽江旅游市场,但民族气息和地域特征不够,不足以代表当地的旅游商品。当地生产的如围巾,风铃等商品,已经形成一定的形式,再创新的空间不大。所以,丽江的旅游市场需要更多新的旅游文化产品。

(三)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蕴藏丰富

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其祭司叫“东巴”,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其实,东巴文化就是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艺术品及东巴祭祀活动等。其中现存的《东巴经》约4万册,其中不雷同的书目约1千多种。其因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多国博物馆收藏。经书中的故事如纳西族创世故事《崇搬图》(又名创世纪),英雄史诗《东埃术埃》(又名黑白战争)、悲剧长诗《鲁般兽饶》等,从中可以充分反映出东巴经典内容的丰富和题材的广博。涉及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医药等等各方面内容,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将这些文化素材运用到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中,势必将创造出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四、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对策和办法

(一)应用丽江传统文化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给旅游文化产品带来了严峻的生存挑战。当代旅游商品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革新,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丰富内容为丽江旅游文化产品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纳西族东巴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丽江旅游商品事业的兴旺发达。东巴经里的故事为旅游商品设计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泉。

(二)优化旅游文化产品包装设计旅游文化产品的包装给人的第一映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件商品的受欢迎程度,好马配好鞍,做好产品的包装设计,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开发地方特色产品,从地域特点和地方文化内涵入手,改进包装的设计。在世界信息流通快速,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产品包装的科技和质量问题已得到保证。如何让产品以视觉语言在最快速的时间内抓住旅游者的眼睛,在同类型的商品中脱颖而出,如何明确的表达出地方文化内涵,这都需要加强产品的视觉包装。对旅游产品设计者来说,需掌握国内外文化流行趋势,体味地域文化特点,切中产品包装设计要害,让普通商品融入当地文化特征,印上文化思想的烙印,使旅游文化产品包装设计更加生动、深刻。对于旅游者,很多游客都想在领略自然山水的同时也感受到人文旅游的魅力,由于各人社会、生活、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远离家乡的旅游区,就产生了奇妙的旅行体验,往往带有地方特色的商品更能吸引游客。所以旅游产品包装上融入地域文化内涵是必须的。在制作工艺上要注重材料和造型的合理运用,装饰手段多利用地方特点,丽江拥有独特的东巴文化,应通过对旅游产品包装的精心设计,着力创意,把地方特色提炼出来。用明快的造型和色彩等手段表现为包装的视觉语言,唤起游客的购买意识和欲望。

2.包装运用绿色环保设计理念,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以便开发出更加环保便携、保护产品、节约资源的包装设计。(1)游客喜爱自然风景,也会喜爱环保绿色的旅游产品包装,所以在包装选材上要利用当地自然材料,因地制宜。如自然植物的茎叶、木、石和东巴纸等当地特有和与当地风景文化有关系的材料。(2)旅游产品包装普遍呈现轻便小巧、便于携带的特点,游客在选购商品的时候,除了个人爱好、造型美观、纪念意义等因素外,更多会考虑携带和运输的安全和便利。因此,要根据旅游产品的特点设计,方便游客携带,食品类的包装还要注意食物保存的特殊要求。

3.旅游文化产品包装设计定位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细分。设计者、生产者应做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国内外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情况,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包装设计,在缘由产品基础上开发调整出更加适应国内外游客需求的商品和包装。做到多层次和定位的设计,以满足不同消费能力旅游者的需要。

4.将旅游文化产品包装通过视觉形象设计,形成系统化品牌。因市场竞争与营销、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造、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消费者适应方便等因素,旅游文化产品包装适宜以系列化的形象出现。统一的视觉形式给消费者郑重强烈的印象,促进了产品的销售,树立了品牌形象。一个良好的产品形象,也代表了产品优质的服务和质量,因此设计中必须将品牌作为重要考虑因素。统一视觉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与消费者进行深度的沟通,建立起心理认同。旅游文化产品在市场中起到了推广品牌和宣传旅游地的作用。

五、结论

第8篇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十二五规划;海南省图书馆;图书馆工作;思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海南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形智力支撑”“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考虑当地居民与游客的需求,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进一步完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的设施设备条件……”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国际化水平高、本土文化魅力独特、创新创意性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文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海南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努力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成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示范区,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软实力。

作为海南重要文化平台、窗口的海南省图书馆,如何给力国际旅游岛建设?可谓任重道远。

海南省图书馆成立于2007年2月2日,是全国最后一个建立的省级图书馆,成立几年以来的建设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但仍存在很多不足。本文总结了存在的主要几点不足,浅谈建议,希望海南省图书馆能更好更快发展,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地方文献匮乏,缺少特色

原因除了新馆无原始积累,与搜集方法、力度也有很大关系。虽然地方文献一直在征集中,但宣传范围不够广泛,力度不够大,主动性不够强,奖励措施不够有吸引力。导致征集收效甚微,错过很多获得地方文献的机会。对此,图书馆应该变被动为主动,走出家门,全覆盖式积极收集地方文献,除了定期在各媒体上征集公告,长期在图书馆网站首页、图书馆门口、阅览室门口醒目公告征集信息。还应组织专门人员走入群众,走入海南各个角落长期收集而不应仅限于与其它图书一样的搜集、购买方式,可兼之流动图书馆行动。这样既便于地方文献的收集,也可以借此与海南人民交流,了解海南群众的文化需求,宣传海南省图书馆,让“海南省图书馆走入海南人人,让海南人人走进海南省图书馆”。亦可以直接间接地了解到特色文献的藏身之所,然后可以争取获得捐赠,如果不能获得捐赠,就争取交换、复制或者租借等方式获得特色文献。这个过程要辅于有吸引力的奖励措施,包括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在图书馆的能力范围内,以尽量满足特色文献提供者的需求为准;编制海南地方文献目录,由海南省图书馆协会组织,向政府申请支持,组织、联合社会各界力量编制海南地方文献目录(包括正式出版、非正式出版、公开的、不公开的地方文献),目录包括各地方文献的题名、内容、藏身处及收藏者,此目录根据内容变动定时更新。海南地方文献目录的编制工程很大,但借此行动,对海南特色文献是一次很好的调查、摸底、收集机会,有利于特色文献的收藏、利用、保护,有利于海南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海南地方文献展览,召集拥有地方文献的团体和个人拿出个人收藏的文献集中展览(借展),这是海南地方文献的聚会,也是一个很好的地方文献采集机会;把海南地方文献内容扫描、拍摄等,复制制成电子文献,相当于给纸本文献作个备份,既有利于文献的长久保存,也有利于文献的共享;海南省图书馆组织人员免费为各团体、个人收藏的古籍和地方文献提供修复、维护指导。

另外,对于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吸纳读者藏书也是一个丰富馆藏的很好方式,也是全民共建图书馆事业、文化事业的很好方式。除了众所周知,普遍采用的读者捐赠,我这里要说的是读者文献寄存和流通。就是号召读者把舍不得捐赠的文献寄存到图书馆的专门文献库,让图书馆的专业人士代为管理,供其他读者阅览或者借阅,寄主可以随时申请把寄存的图书取回。大家都知道有“理财”,我们来一个“理书”。“理书”的可行性:一来很多人家里有藏书,买回来的书看过之后放着,很少再看或者根本不会再看,放在家里很占地方,现在房价又贵,不是每个人都一直有足够的空间存放图书,但是,扔掉或捐赠又舍不得,如果有个地方可以寄存,想拿回来的时候拿回来最好了;二来图书馆有专业的图书保存设施与人员,有利于图书尤其是老书、古籍等的修复和保存;三来很多人想从事公益事业、做善事,一直找不到很好、很方便的方式,让私人藏书流通起来,供大家利用,就是寄主在从事公益事业,做善事,何乐而不为?四来图书馆对于寄存图书的人有奖励措施。如颁发荣誉证书,载入芳名册、赠送图书、借阅卡或者别的奖励措施。可见,“理书”的可行性与意义是很大的。但是,要签定寄存协议,明确协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图书馆有决定文献寄存和流通的权利(意思是并非每一文献图书馆都得寄存和流通,图书馆有选择权),寄主有权取回文献、寄存风险寄主自担等等。当然,首先要作好宣传工作,要让人人都知道文献可以寄存到图书馆和寄存的好处这回事,大家才会纷纷把文献寄存到图书馆。

二、馆藏体系不完善,采访方式有弊端,人员配备不科学,采书质量难把控

海南省图书馆目前尚未形成科学、完整、有序的馆藏资源体系,馆藏资源建设还处于随机、盲目、零散的无计划状态。应先进行科学调研、评介,构建完整体系,再根据体系科学建设馆藏,计划采集文献。海南省图书馆目前的主要文献采购方式是图书政府招投标方式。图书采购政府招投标方式已被实践广泛证明,有优势,也存在弊端。要解决它的弊端,图书馆要与招标人员积极沟通;做好调查,标书要写好,让不法分子没有空子可钻;政府招标集中采购与日常零购相结合,零购的灵活度高,可以保证馆藏的及时更新及新书、畅销书、读者荐书、精品书等高品质图书的采购。日常零购是对于政府招标的一种很好的互补方式。另外,采访人员的素质对于图书采访至关重要。对于采访人员的选择及培养也很重要。采访人员的选择着重三个方面――综合素质、人品与责任心。采访人员的培养除了采访人员个人的不断努力,单位应给其创造各种学习提高的机会。而且,采访人员宜固定、多元人才化,而目前海南省图书馆的固定采访岗位只有一人,图书采购的人员常换,采访工作如同一盘散沙,没有系统、规划、连续性,很不利于馆藏建设。解决办法应该是成立长期的、固定的采访小组,采访小组人员经过严格挑选,由高素质高人品高责任心,多学科领域的人才组成(亦可吸纳社会大众力量,邀请社会各领域专家、学者、其他读者参与到采访、资源建设中来,形成共力。这样不仅有利于馆藏资源建设,也有利于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有利于读书宣传,营造社会读书、文化氛围。

三、宣传不足

很多市民都不知道图书馆在哪。应该定期借助媒体宣传,除了电视、报纸、网络,还可以借助流动图书车(流动图书车上安装LED,方便读者,有效宣传)、手机、宣传海报、向新生儿免费赠卡、走进街头社区免费办卡等多种方式宣传。

四、人才不足,专业人才缺乏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简化工作,节约人才,如图书加工可以考虑采取条码与磁条、磁粉、馆藏章合一的方式,省人省力省资源。二是要积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善用人才、留住人才。在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应再引进一些专业人才、多语种人才,人才培养也要逐渐向国际化提升,如进行外语方面的培训,到国内外学习、交流等等,做到“能让人才走进来,也能让人才走出去”。

五、少儿阅览室改造成功,但仍有很多功能有待开发

少儿教育至关重要,所以海南省图书馆很重视。尝试把社会上受小朋友欢迎的服务项目吸纳进图书馆的服务当中来。比如,少儿游乐场、少儿社会生活角色模拟、少儿夏令营、各种学习角、作业辅导、各种培训等与图书馆的服务相结合,满足小朋友“边玩边学”的特性。让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如“大型超市般”品种齐全,家长与小朋友需求的东西在图书馆都有,使图书馆成为家长和小朋友的首选。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省级图书馆,海南省图书馆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如设备、管理等等。应该多与国内外先进图书馆交流,再根据本馆情况总结、改进、创新,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本馆的发展道路。相信只要不懈努力,海南省图书馆必将在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