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30 10:36: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土地规划情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RS;GIS;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应用
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当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历史数据和现实情况,进行土地规划管理工作,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从多年的土地规划和利用的经验来看,数理统计、重力模型、线性规划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比较广泛,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时代的进步,土地规划和利用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RS与GIS成为当前土地规划和利用中最重要的技术,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RS与GIS概述
RS即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器等对电磁比较敏感的仪器,对各种远程目标、非接触目标进行探测,获取其辐射、散射、反射的电磁波信息,如地震波、电磁波、磁场、电场等,并进行判定、提取、加工、分析、应用的一门技术和新学科。RS具有多光谱、全天候、信息丰富等特点,获取信息的时间短,且获取图像的分辨率较高,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气象报告、自然灾害预防、资源有效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工作中。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资源形势非常严峻,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任务也更加重要。遥感技术的利用,在妥善解决人口、环境、土地的矛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土地利用情况的分析和监测,能够精确掌握用地变化情况,为我国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依据。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空间数据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新消息科学、系统工程的相关理论,对各种具有空间含义的地理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管理,为土地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的技术系统。该系统能够支持空间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管理、加工处理、建模分析,能够解决土地管理和规划利用中的各种问题。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促进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规划与利用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设计、灾害预防、环境调查、交通运输、公共设施、邮电通讯等领域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RS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
通过遥感技术而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是土地规划和利用数据的主要来源。就传统的土地调查来看,地面调查需要人员的实地调查和分析,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较大,尤其是南方山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野外实地调查的难度就更大,人员的劳动强度也较大,数据获取的周期也相对较长。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不仅能大大降低劳动强度,也能节省调查的时间和费用。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在获取遥感技术时能够实现多分辨率、多平台、多时相,这也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数据。
将遥感影像和采样数据结合起来,能够对该地的特征属性进行准确表达,这就为土地规划利用及分类处理提供了依据。同时,遥感卫星传感器如果不同,其遥感影像也会有所不同。可以将遥感影像分为高分辨率、多波段、多光谱、全色等遥感影像。在土地规划与利用中,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影像种类或者是对影像进行加工,增强影像的表达效果。在同一地区,可以将多时段影像进行叠加,这样就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土地变化情况,包含了土地在各种地理情况下的变化情况,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依据。
三、GIS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形成一个基础性的土地资源性信息数据库。在该系统中,提供了数据录入、编辑、修改、打印、查询等功能,还能够对各种原文件、原数据进行自动备份,对数据库的各种数据和图形文件还能够进行更新。同时,通过空间数据库,能够与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结合起来,实现数据增加、修改、更新等编辑功能。土地信息数据库的建成,能够实现第土地利用信息的输入、管理、存储功能,为土地决策部门提供各种所需要的信息,如土地利用数据、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土里利用的现状、土地利用到的结构、土地利用到的程度等信息分析功能,生成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各种成果信息。
四、RS与GIS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地规划和利用要求不断提高技术的测量精度,新测绘技术正朝着传播网络化、管理可视化、数据分析自动化、测量一体化发展,土地管理部门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加强人员培训,才能提高土地规划和利用到的效率,提高土地监测的水平。
遥感技术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呈现出三高、三多的特点,即高时相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多角度、多传感器、多平台。我国星载、机载传感器也逐渐形成统一的体系。目前,我国全方位推进遥感技术的发展,形成了高分辨率的测图卫星、雷达卫星、资源卫星、对灾害与环境实时测量的小卫星群,能够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资料。
目前,在土地信息的利用系统上还没有实现数据共享,数据信息的交流也存在障碍,信息利用也局限在某单位、某地区内,数据信息新系统的作用没能够充分发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土地规划和利用信息系统将实现高度的网络化,能够将各种土地信息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智能GIS技术的发展,将遗传算法、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结合起来,GIS技术的利用范围将大大扩展。在多年的实践之中,GIS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成熟,但也应认识到,其应用还停留在空间叠加分析和数据库方面,而不能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判断,因此,为解决土地规划和利用中信息含量大的特点,应将GIS和RS结合起来,这将成为未来土地规划和利用研究的重点。
五、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用地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规划与管理的重点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土地结构的变化需要不断更新各种土地资料,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也对土地规划数据的动态监测提出了要求。RS与GIS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弥补了传统测量技术的缺陷,改变了土地规划和利用脱离实际的情况,使土地规划和利用更加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但也应认识到,RS与GIS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不足,仅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适应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娜木且.浅谈RS与GIS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0,29(3):67-67.
[2]丁莉东.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32-13433,13436.
[3]关新,唐韵,王韧等.GIS在土地资源动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硅谷,2009,(8):39.
[4]孔次芬,李月臣,简太敏等.基于RS与GIS重庆都市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及预测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2):205-209.
在城镇化建设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建设用地的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而统筹规划作为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主要手段,其面临沉重的任务,并对乡镇土地规划工作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虽然,各个地区依照国家标准编制了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一、乡镇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1.1规划方案单一
在第二轮土地规划修改和整编中,依据国家的相关要求来对用地规划进行设置和详细划分建设区,虽然增加了规划的灵活性,但因物质条件、人力资源、资金、科学技术等多项内容的制约,使得原本繁琐的土地利用问题太过简单,加之规划自身具有一定的制约性,部门规划仅仅制定了一种实施方案,且尚未编制针对性的预案。一旦物质条件等制约因素发挥作用,将会导致规划无法有效实施。部分政府忽略土地规划,且乡镇抱着应付的态度,单纯地分解上级指标,形成了土地规划工作脱离现实生活的局面,大大降低了指导作用。
1.2缺乏创新性以及可操作性
在土地规划工作中,片面强调评价,过度关注农业用地评判,忽视资源整体优化,忽略空间布局,其中在未来项目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因土地规划缺少创新性,各部门之间衔接不到位,固步自封,观点陈旧,大大阻碍了项目的开展,体现不出来土地规划的合理性和现代性。另外,部分乡镇土地规划缺少对当地民俗风情的考虑,导致地方特色不明显,缺少可操作性。
1.3部门之间衔接不到位
部门之间衔接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引导力度不足、落实不到位、规划不完整和沟通不良等方面。国家针对乡镇土地规划工作在交通运输、生态环保以及水利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保证有效衔接,然而在具体的规划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随意性,待土地规划批准通过后,一些乡镇重新进行乡村规划工作,再次开展集镇规划。同时,这两者还和乡镇土地规划存在衔接不到位的问题,有些甚至将基本农田作为乡村建设目标,使得基层执法人员面临较大的操作难度,群众极度不满,干部不认可。上述规划的不协调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制约了规划工作的正常开展,最终无法实现预期目标。还有一些规划刚刚审批完,需要重新修改,外加规划严肃性的制约,导致部分项目无法实施,毫无规划指导意义。
1.4乡镇建设实施困难
在乡镇土地规划工作中,虽然不同级别部门协调工作,且人民群众也有所参与,但在实施环节却存在地方政府片面关注文明建设、重视招商引资等事项,忽略意义深远、经济利益不明显的工程的建设,例如,在美好乡村建设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土地调整问题,村干部对这一问题均持有回避态度,群众建房需求比较严苛,形成了一种房屋建设依赖公路修建的局面,犹如一条线,失去了乡村建设规划的意义。
二、做好乡镇土地规划工作相关建议
2.1制定规范化的技术标准
依照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水平、文化建设等众多影响因素,着重探究乡镇发展态势,借助先进的方法深入研究、科学分析,编制合理的动态可行性规划。通过动态方法来分解规划,同时,每一阶段应配有清晰的任务指标和可行的预案,从而无论出现何种情况均可正常实施规划,全面彰显规划的发展性和指导性。因此,各级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工作人员,仔细研究,编制科学的技术标准规划,通过实践活动,不断优化,最终形成健全、成熟的土地规划标准与规范。
2.2建立规划监管机制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在高度发展时期,城镇建设进程较快,只有依托实际情况,不断整改土地活动,才能确保土地规划的正常开展。虽然,每一年国土督察局均会按照常规对土地利用情况和管理水平进行检查,但是还应围绕规划实施编制完整的长效机制,主要包含政府机构主导、部门监管、人民群众参与、及时公开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土地规划按照正常轨道不断实施。乡镇土地规划具有繁琐性,且十分紧迫,还要求应具有发展性。因此,规划人员应推陈出新,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主动参与学术研讨会,掌握最新技术,切实提升规划水平,全面保障规划质量,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权益。
2.3做好各个部门衔接
在乡镇土地的实际规划和管理活动中,充分利用先进方法,进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管理活动的规范性。乡镇土地规划不仅是调整和控制土地利用率的有效手段,还是乡村建设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应有效完成规划建设工作、合理规划村庄格局,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灵活应对村转改造问题,禁止一刀切,固定的建设规划不便于实施操作。同时,还应合理衔接集镇、乡村和乡镇规划,确保规划的效力,一旦通过批准,则应全面实施。各地政府应参照实际情况,逐步开展一户一块田工程,并提高土地流转速率,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促进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2.4加大监管力度
2.4.1优化土地管理。在土地管理工作中严格遵守“有效调控、改进结构、有效利用、集中集约”的原则,严格遵守政策法规和经济体制,确保土地规划处于正常轨道,进而构建一套健全的监管体制,以免在规划实施出现中断的现象,恰当运用先进技术,构建合理的数据库,针对规划实施编制科学的查询体制和可行的检测制度,确保乡镇土地规划的正常开展;
2.4.2强化监管。在落实乡镇土地规划阶段,提倡构建综合性工程,在该工程中依托乡镇政府,以乡村为基本单位,坚持业务部门的引导,全体村民均参与;提倡当地政府在年度考核指标中,将违法用地治理情况和违法建设整改效果列入其中,并以此为依据来开展评优评先活动,采用一票否决体制;提倡参照土地违规处理规范,着重监管乡镇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将耕地保护情况列入干部考核指标中,签订合法的目标责任书,一旦出现违规违法现象,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进而提升国土监察工作的权威性,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只有有效结合疏通和堵截,才能保障乡镇土地规划的正常实施,严抓违规违法现象和规划落实情况,有效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土地几率,实现当地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结语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规划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很多的土地资源在利用上都是不合理的,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所以需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规划整理,使其充分的发挥功能,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概论
我国的土地规划自 1986 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以来开始步入正轨,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规划任务上可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从规划层次上一般可划分为国家、省、市、县、乡 5 级规划。各种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规划的核心和龙头,对其他规划起指导和控制作用,在不同层次的规划中,上一级规划对下一级规划起控制作用。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土地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合理、高效和永续地利用土地资源,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一直以来人口基数大,土地面积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非常突出,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市场潜力巨大,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土地规划已经开始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由于河南省土地规划起步较晚,理论还不十分成熟以及规划在实施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到位等,加剧了河南省的社会环境问题。
二、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在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农村经济成了河南省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也有所进步。在发展小城镇经济的过程中,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土地的规划利用等问题。其中对于土地的规划利用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在河南省现有的小城镇中,大部分都是由原来的自然村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在地域分布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分散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由此建设速度有所提升,在建设用地面积上不断的增加,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人均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土地供应出现紧张的局面。
2.2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很多的新鲜事物不断的出现,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在居住条件上也不断的进行改善。在很多历史比较久远的城镇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口迁移现象,这些迁出的人口需要建设更多新的住宅,由此增加了土地的占用面积。而旧的住宅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出现了大量闲置的城镇建设。在新建设不断增加,而旧城镇又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的形势下,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出现了矛盾的现象,直接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减少。
2.3 在城镇建设不断加快的同时,城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人口也在不断的增加,由此就需要对现有城镇进行扩建。由于过去人们择居的习惯,城镇建设的位置一般都是交通比较便利,土壤肥沃的地域,对于农田发展占有巨大的优势。因为小城镇的扩建,就需要占据大量的良田,不仅在扩建面积上占有了土地资源,同时也对优秀的土地质量产生了危机,对于全国的耕地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2.4 小城镇的居民点小而且比较散乱,要缩减或者迁并比较困难。河南省的城镇特别是一些自然村落,大部分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存在着规模小、数量多、零乱分散的特点,受当地经济水平以及农民恋土情节、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以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低等诸因素的影响,小城镇的缩减或迁并多年进展缓慢,举步维艰。
2.5 建设与粮食难以保持平衡。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各地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重点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而对农业生产却重视不够。所以,在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首先考虑的是建设用地,使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屈从于地方局部经济建设。还有一些乡镇村干部只顾自己开工厂、办企业,发展经济。对当地土地违法不予过问,全面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三、土地规划管理的对策
3.1 对规划人员实行培训, 提高规划能力
土地规划管理人员是保证整个规划质量的最重要的人员,要招收具有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管理人员是否具有高的综合素质决定着这个土地总规划的质量是否合格。拥有一个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有利于保证土地规划能够加快开展,让地方政府能够彻底执行土地总规划的要求。这是因为土地规划的管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对有关土地规划的法律、经济、行政、技术都要有一定的认识,要自己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管理人员还要全面参与到土地规划的全过程中去,管理土地规划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对于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
3.2 运用科学的规划方法进行规划
规划人员在进行土地规划时,应该摒弃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或者是动态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就是通过定性分析得出来的结果再利用数学关系式、数学模型等方式来进行演算推理的分析方法。而且土地规划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必须采取动态分析方法。运用科学的规划方法来对土地进行规划有利于增强对土地规划的管理,还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3.3 建立完善的规划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规划管理体系,主要工作就是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从总体上来说,就是将全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业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实现土地规划管理的信息化有利于提高规划管理的效率,减少管理费用;有利于社会和政府加强对土地规划的调整和实施管理;有利于提高土地规划的作用,让人们重新认识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和国家财政的发展。而且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时,要处理好内网和外网之间的关系,构建全国统一的管理网络。
3.4 树立规划管理意识
在土地规划设计完成后,要主动向规划地的人们进行广泛宣传,不仅让广大居民了解到土地规划的指导思想、任务措施和规划目标,还要让地方领导认识到土地规划的实质精神,提高这些领导干部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意识,从而提高土地规划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学勇.试论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规划利用[J].科技信息,2011(25)
关键词:农村土地;规划管理;问题研究
引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土地用途的重要依据,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土地规划管理,尤其是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是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对土地进行宏观规划管理了,尤其对于占我国土地面积多数的农村地区,对于其土地的计划管理更加重视,随着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土地的整顿和计划,土地管理趋于科学化和有序化,但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不断发展,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为了做好宏观调控,达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更好的进行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一、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原则
(一)保障农村土地质量和数量原则
由于我国隶属农业大国的现实情况,因此保证耕地质量和数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我国现在在国际社会属于“第二大经济体制”,但是现实情况也不容忽略,农民人数占我国人口比例大部分,要保证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可以满足其生活的条件的同时,也应该最大限度的让土地为农民以及我国带来最大收益,所以在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时候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保障土地的质量和数量,以此保证农业收益,维护社会稳定。
(二)节约土地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房子越来越大,占地面积自然也就会增大,无形中就会增加土地压力,我国虽然占地面积广,但人口众多,导致人均面积减少,因此如果房子面积占的过多,耕地面积就会减少,因此在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中应该要遵循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
(三)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由于南北发展有较大差异,对于土地的规划管理也有较大区别,在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事业中应该正视地域差异,尽量做到不同地区不同对待,将土地资源利用率发挥到最大水平,减少因为地域差异引起的规划不合理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因此在土地规划管理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二、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体系不完善
土地作为一种必备的生产要素无时无刻地不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而且土地利用还担负着社会性,因此,必须以政府干预调控土地利用,对土地的利用进行管理。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形式是总体规划加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但是在总体规划之下的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略显不足,造成这个原因主要是由于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相对总体规划来说不具备强制性,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偏差。
(二)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
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乡镇部门为主,由于我国土地所有制的问题,在土地规划管理问题中,主要涉及县、乡镇两个级别,而且其中总体规划由县级执行,导致在具体的土地规划管理中,乡镇府部门对于各个过程的工作落实不到位,而且表现出来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也不够高,这也是因为乡镇部门对于规划管理工作不能落实造成的。
(三)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的城乡统筹不足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水平的差异,再加上地域差别也较大,因此在土地规划管理问题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是经济水平越是落后地区对于土地规划管理的水平就越低,不能很好的对土地资源进行利用,导致资源浪费。
(四)规划计划管理信息化水平区域差异巨大
由于农村经济滞后于城市地区,科学技术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土地计划规划管理问题中,农村地区对于管理系统、硬件设施、人员配备、资金投入都表现出了不足,甚至人们对于土地计划规划管理意识都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
三、提高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体系
针对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体系不完善这个现实状况,有关部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个级别在土地规划管理当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总体规划的时候,要对于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进行细化部署,并采取强制措施,保证规划可以有效进行。
(二)完善管理机构设置,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水平
在土地规划管理中,直接管理者是乡镇部门,因此对于乡镇部门的责任划分应该具体化,在县级政府总体规划之后,乡镇部门还应该对于土地规划管理进行编制、实施、以及一些后续工作,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强管理,防止制度和政策走空的现象。另外,针对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土地规划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在组建规划小组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专业水平,并且要尽量熟悉当地土地形式的成员,而且要对小组成员进行专业培训,对他们提出的规划管理计划要进行评估,不能盲目实施,避免出现问题。
(三)统筹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
由于我国经济水平地域差别较大,在土地规划管理的问题中,一些经济水平落后的地方表现出来管理不足的现状,要改善这些地区的土地规划管理水平,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同时借鉴经济水平较发达,土地管理水平较高地区的先进经验,也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这些经验进行调整改变,以此发展本地区特色的土地规划管理。
(四)减小土地规划计划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区域差异
针对规划计划管理信息化水平区域差异巨大这个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从宏观调控上进行改善,在土地规划管理的过程中,上级部门要专门针对经济落后地区制定专门的计划,并且要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帮助,为他们配备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解决硬件设施不足导致土地规划管理问题的情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于经济落后地区人们土地规划管理的意识,要让他们意识到土地资源的宝贵,在建造房屋的时候要尽可能选取不适宜耕地的土地,尽量不破坏原有的耕地,而且要控制房屋的建筑面积,不能因为房屋占用过多土地资源,而造成我国耕地面积减少,导致农业收益降低。
结束语
土地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可以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全取决于是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综上所述,土地规划管理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确保农业收益,并且遵循保障农村土地质量和数量原则、节约土地原则以及因地制宜的原则,应该做到完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体系、完善管理机构设置,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统筹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以及减小土地规划计划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区域差异,通过这些切实提高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水平,为经济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土地规划管理;应用
测绘新技术在近年来经济社会的推动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该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过测绘领域人士的不断努力,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应用已经逐渐趋于成熟。然而,就我国当前测绘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而言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因而还不能满足当前日益发展的土地规划与管理领域的需求。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强测绘新技术应用的重视和研究,在促进测绘新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不断的推进我国土地规划与管理的进步。
土地规划与管理是指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国民的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方面,在该地区进行实施的土地资源经营管理的一种综合性措施。随着计算机一级空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我国在土地规划与管理方面亦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中常用的规划软件主要包括:AutoCAD、cass、mapinfo以及Arcgis等等。
一、遥感技术概念及其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
遥感(Remote sensing)简称为RS,"遥"是对RS涉及的空间上来说的,其针对的目标位置甚至可以是在宇宙空间内,距离系统本身位置相当遥远;"感"指的是信息系统,其中包含了目标信息的获取和传输、加工、整理、分析,最后形成可视化的信息系统;遥感的目标可以是地层、矿产、也可以是地质事件;物体本身对电磁辐射的作用特性,遥感技术利用这样特点,根据不同物体的波谱差异达到辨别目标的目的。遥感的具体类型如下图所示:
2、遥感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土地监测能够有效的掌握土地资源以及使用状况的现状;对土地使用历史以及趋势进行动态分析;揭示土地利用规律;为政府进行土地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并反映出前一阶段的工作效果。其对土地规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动态遥感监测则是土地监测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其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是,利用遥感的图像处理以及识别等技术,掌握我国耕地或者建筑用地的变化情况,并且,定期的进行信息更新。通过对这些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掌握耕地、建筑用地的使用变化情况,从而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宏观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对于一些涉嫌违法用地的目标或者是地区可以采用频繁的日常监测,及时的对违法行为进行惩处,并对某些突发事件的责任认定提供判断依据。
二、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上述研究可知,我国当前的测绘新技术无论是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还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都是极为先进的。并且从技术的内容上我们也很容易看出,这些技术都非常的适合应用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之中。因此,我国土地管理领域的相关人士要加强对测绘新技术的重视和研究。笔者在此对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可以为测绘新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而献计献策。
1、应用于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有很多,首先就体现在土地利用方面的更新调查上。也就是对当前土地利用的情况,在原有土地利用的基础上进行调查,例如使用定位系统等对于某一区域的土地情况进行调查,进而在参照原有土地利用情况、数据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进行更新,进而推动我国土地利用管理的及时性、以及规范化。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大,在当前的农村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已经有效的使用了测绘新技术,例如利用遥感技术来获取土地的实际影像资料、对农村土地利用进行内业处理等等,各种测绘新技术的利用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土地利用的更新调查。
2、土地规划设计
土地规划设计是进行土地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因而,做好土地规划设计工作至关重要。然而,要想做好土地规划设计,首先,就要获取足够的土地信息、数据,并且对土地的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而利用测绘新技术,不仅能够达到上述目标,同时还能对土地的质量、土质等情况有清晰的了解。
3、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无论是外业前端数据采集,还是内业图形数据处理,均可采用测绘新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的外业工作中,可使用GPSRTK技术进行定位,将基准站的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接收基准站数据,并采集GPS观测数据,形成差分观测值,通过相对定位原理实时计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
4、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测绘新技术除了可以有效的应用在以上几个方面外,还可以将测绘新技术应用在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上。土地管理与利用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我国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及时的整理和更新,进而有利于相关单位的管理与规划。因而,在土地管理与利用中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传统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在数据的准确性上有一定的欠缺,并且监测的过程中也比较被动。而测绘新技术的应用,例如在检测中应用遥感技术等,不仅能提高数据获取的精确度,同时,还可以对数据的获取进行核对。
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涉及的内容有很多,所以对于测绘新技术在该领域应用的研究就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而以上仅仅只是笔者对于该技术应用的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并且由于笔者对于土地规划与管理方面的研究能力有限,所以,以上研究也比较粗略,因而仅仅凭借这些研究来提高测绘新技术的应用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应用的研究还有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三、总结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逐年增大,而由此带来了城市规划问题也逐渐的凸显出来,城市为了容纳更多的外来人口,大量的绿地变为了高楼,周边的工地也成为了工业园区,这些表面看起来增添了城市的繁荣,但是,由于在开发的过程中,没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城市的格局完全处于混乱状态,这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相关部门在土地规划管理过程中,对土地的具体信息的掌握情况不能做到准确、及时和系统化,从而无法正确的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再加上所使用的技术较为落后,无法在当时的条件下,真正的实现土地调查、分析的准确、及时。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土地规划工作一定会更加的科学、合理,进而促进我们尽快的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杨兴叶.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与土地开发管理[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0
[2] 丁莉东."3S"测绘技术在现代土地科学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0,10
摘要:在对土地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有许多的问题需要处理和完善,本文针对我国土地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规划 问题 对策
土地利用规划是综合评价土地和水资源,分析土地利用,经济和社会条件,以选择和做出最佳的土地利用选择。目的在于更好地适应人们的需求,同时保证资源在未来的利用。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向题尤为突出,这就对作为政策工具的土地利用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土地的用规划存在的问题
1.刚性、静态的规划理念与连续动态的市场需求不适应
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为了保护耕地,满足我国人民生存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才对每年的土地利用设定计划。但是土地又是一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下,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是受到市场的配置的.然而,多年来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指标层层下达,实行分配式的计划管理模式,在特定时刻,国家根据粮食安全需要测算耕地保有水平,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分解到省(市),省(市)再逐级分解直到乡镇来加以贯彻底。从宏观上来看,确实是控制了建设用地的数量,保障了动态平衡。但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体制存在这很大的弊端和不科学性。因为以行政命令作为资源配置手段,不能及时、准确的反映市场的客观需求,不仅出现了计划与市场相脱节的局面,而且是一部分需要保护的土地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在总体上达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2.信息不充分使得土地规划与现实背离增大
信息不充分往往会造成指标分配的依据不足的严重后果。合理的分配指标能够很好地协调经济建设与资源保护的矛盾,但必须建立在充分、准确掌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并能够综合平衡的基础之上。然而,事实上,由于编制时间的仓促,上级政府包括规划编制者很难全面掌握规划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律,只能是相对平均求得各方平衡。而且由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在一定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突发性时间,是的对未来经济发展情况难以把握.所以如果不及时了解,考虑到这些突发性因素带来的影响,那么规划将偏离现实。因此,信息的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指标分解的科学性,那么土地利用规划就会存在先天不足。
3.土地规划技术的落后制约了土地规划的科学性
虽然在第二轮土地规划过程中,已经采用AEZ进行耕地预测和分析、利用经济分析方法探讨村镇用地的预测方法、采用GIS技术进行全国土地利用分区的研究等等,但是编制人员在规划的过程中仍然跳不出一些误区。例如,他们认为规划仅仅是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的平面分配,而没有考虑到土地利用的空间立体性、可塑性和资产性等非资源因素对整体规划方案的影响。过分重视了土地面积的分配.而没有将土地利用的容积率、投资强度、密度等因素考虑在内。我们目前的建设用地预测技术,对规模的预测往往借助于一定的定额标准或数学模型并结合部门用地的需求确定,对布局的预测主要参考其他部门规划和政府意图进行,却忽视了对上述问题的考虑。这种规划技术的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规划的科学性。最后,土地规划管理机制不健全。到目前为止,规划的理念还没有深人人心。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时由国土资源局编制的,政府本来是规划实施的管理者,但是“圈地热”却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是违反规划的带头者或默认者。
二、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的政策建议
1.将“引导动态型”指标代替指标刚性,并与规划体系相结合
刚性、静态的规划理念反映的是一种计划的思想和模式,它与动态、连续的市场需求不可调和。土地规划期一般很长,有十到十五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由于经济的波动、体制的变革、经济环境的变化等种种原因会导致原来的土地规划指标不适合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加人引导、动态的理念,在指标下达时,不要管的过死,统的过死,而是应该在考虑到将来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非控制因素的基础上,加一个浮动性指标,给土地规划的未来变动留足了空间。同时应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在中央和地方的土地规划指标灌输以不同的规划理念,进行完善。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具有宏观的政策性,属于政策性规划;省级、市(地)级规划具有指导性,主要任务是在国家级规划的指导下,协调区域内部的矛盾,选择土地利用格局,采用土地利用分区的方式;而县(区)、乡(镇)级规划属于实施型的规划,具有刚性,采用土地用途管制分区的方式。
2. 完善土地规划管理方法
规划本身的科学性是其可操作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的重要基础。与评价的方法、部门用地需求预侧的方法、公众参与方法同样重要的是综合协调的方法,即在用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的博弈中做出综合的选择。美国的城市理性增长模型和土地评价与立地评估模型等都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这些是值得借鉴的。
3. 加强规划监测和评估
作为一门应用的科学,规划本身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而得以发展。FAO的十步骤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包括:确定目标;组织规划工作;分析规划的难题;寻找解决的途经;自然适宜性评价;环境——经济——社会适宜性评价;选择最佳方案;撰写规划报告;规划实施;规划监测和修订。规划的监测和评估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环节.
4.完善土地规划管理机制
在土地规划指标引人“引导、动态”的理念之后,土地规划在诞生之日,就会与社会经济相适应.那么怎样将土地规划落实下去,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因此,为了避免前几轮土地规划落实不好的情况,我们应当加强对进一步完善土地规划管理机制。首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规划管理的范围从全面管理走向公共管理,提高管理的深度和有效性;其次,从过去的技术导向走向技术与制度的综合;再次,从服务于经济发展为主导走向满足自然条件适宜、经济有效、环境可持续的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方向。
参考文献:
[1] 田晖晖. 浅谈当前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规划与设计,2013(2).
【关键词】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问题;措施
土地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摇篮,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以它为载体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土地的规划利用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评价更是给予极大的重视。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数量也随之快速增加,在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规划中,要注重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有助于进一步做好生态建设。
一、土地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
虽然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同时也面临很多环境问题,比如泥石流、沙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以及酸雨等问题。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对土地的利用没有考虑到其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在进行土地规划时规划过程和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要密切的配合,经过探析得出有利或是不利的影响。
对土地进行规划主要是对土地资源以及其用途的组织再利用,这样就会打破其固有的状态,对环境必然产生有利或是无力的影响,进而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或是人们生活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土地在规划利用前要采用科学的依据,全面、理性的分析研究,以便使土地规划和环境协调发展。
1、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深远。它对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且也是日积月累的,甚至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果是不计环境破坏后果的,很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甚至给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危害,也容易引发水资源的枯竭。因此,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科学性为原则,科学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往往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样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有积极的影响。
2、土地规划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近些年,虽然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目前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水土流失现象严重;②土地干旱严重,沙漠化现象不断扩展;③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人类的居住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等。
二、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我国只是着重于小区域范围内的对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主要考虑的是土地建设对当地的土壤、地质酸碱度以及水质等方面的影响,只是很小范围内的影响,所以,仅仅靠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很难对其影响进行大范围的研究。
2、对于负面影响没有有效的治理措施。环境保护评价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预测评估,对不同的土地规划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这些措施只是存在于评价结果中,缺少对实际解决措施的专门研究。我们应该了解的是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面对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并且深层次的探究土地规划给环境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在这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科学的理论成果,比如可持续理论、地质环境学、生态学等,进行深入的、全面的综合分析。
3、目前的情况是,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人们对此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所以,这就使这项研究变得更加紧迫,急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地规划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层次、多因素全方位的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使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更加的科学、合理。
三、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在国内外已积累了丰富经验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做法,就是综合评价前需要对建设项目的环境要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可以借鉴国内外比较有效的针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理论,举例子来说:回归分析法、加权比较法、灰色预测、有无对比法、费用效益分析法、有无对比法以及敏感性分析等。
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依据区域范围的大小,把图形叠置法和指标法紧密结合的方式。图形叠置法主要反映的是土地规划的空间布局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而指标法主要体现的是土地结构数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国家级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可以着重采用指标法。
四、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的类别
土地规划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项目规划。根据以上类别可以把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相应的也分为三种类型。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规划就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它居于最高位,是其他两项规划的主要依据;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手段便是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项目规划这两项规划,这都是一些经常性的工作。
五、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
我国的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环境指标数据的定量化和难获取性以及我国土地规划指标自身的综合性这两大方面。我国的土地规划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刚刚起步,还属于探索阶段,在很多方面的研究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1、建立相对完善的土地规划利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库。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那么从广义上来说主要有四大类型,即土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土地规划利用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
2、对于土地规划环境评价的应用基础要强化研究。土地规划环境评价是一门应用性科学技术,而基础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这三大方面是评价效果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对土地规划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土地评价的方法研究都极其重要,因此,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应该进一步加强。
3、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需要多学科之间的密切配合的,与此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公众参与进来。多学科人才,多学科知识,多学科的力法的结合才能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的需要,土地的使用主体要积极的参与到对土地的规划利用中来,这就是要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意识。
4、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众所周知,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也比较宏观,所以导致很多定量指标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结合案例的研究探讨规划的方法,然后在对比、分析不同评价方法适用性的基础上加以采用。
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关于它的评价方法、评价体系、技术方法等各个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本篇文章主要是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现存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措施加以简要的论述,希望可以对我国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朱新华,贾燕,侯湖平.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2):97-99.
[2]陈龙高,陈龙乾,杨小艳.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11(6):27-28.
[3]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土地规划管理 测绘技术 应用分析
土地规划管理工作是政府主管部门将一定区域内的土地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综合考虑,进行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推广,以及空间技术的应用,使得土地规划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充分的将遥感技术(RemoteSensing简称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技术)、全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技术)等技术应用到了土地规划与管理当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 土地规划管理中测绘技术介绍
1.1 遥感技术(RS技术)
遥感技术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遥感技术在进行测绘应用时有其独特的优点,能全天候的获取信息,并且信息量非常丰富,费时短,尤其是当高分辨率的遥感技术出现后,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如社会资源的规划、灾害防治以及土地的利用等等领域中,具有相当的时效性以及高精度的特点。遥感技术不断的成熟,也使得现在国内外的许多部门将其应用到土地动态监测分析中,遥感技术能够准确的掌握土地的变化及其变化趋势,获取的信息也能为土地的规划管理提供必需的帮助。
1.2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GIS技术能够对地球表层空间的图形数据、空间定位以及遥感图形等数据进行处理,各种数据的整合处理能够对某片区域内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处理,为技术人员提供必需的参考资料。GIS技术充分利用了空间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它能够在城市规划、资源调查等等领域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并且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在我们的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中,GIS技术能够对特定区域内的土地建立数据库,将空间图形与属性数据整合在一起,实现了数据与图形一体化,我们在对土地进行规划管理时更加方便,形成了一种信息化、数据化的管理。
1.3 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全天候、实时的进行全球的定位导航。它也从最初的纯军方运用发展到民用的领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GPSRTK技术的出现,它具有作业时间短、精度高以及实时定位的能力,在资源调查、地质勘测以及城市的规划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 测绘技术的土地规划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2.1 对土地的利用进行调查
当前已经利用的土地现状情况的调查主要是通过采用遥感技术来完成,一般有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通过对调查区域的测绘,我们能够获得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随时对其更新,这也能为我们的国土资源部门提供必需的基础。
在进行土地调查工作时,我们可以对农村及城镇土地进行分别调查,操作过程为:采用RS技术获得制定区域的遥感图像,然后进行实地调查,然后进行遥感的内业工作,对该区域的土地信息进行分析汇总,根据获得的信息可以对当地的土地进行管理工作,最终形成一个土地动态的监测系统。
2.2、土地的规划设计
土地规划设计是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规划设计工作需要大量的实际数据来完成。因此在进行设计前,必须要对区域内土地的详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在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后才能进行设计工作。我们在对土地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区域内土地的质量以及性质,然后能精确的对土地进行划分。
目前来说,通过3S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对土地的信息进行准确实施的收集,并且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先通过遥感技术获得区域内土地的信息,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就能获得土地的图像及相关的属性信息。GIS技术的应用可以对该区域的土地进行空间信息的建模,在未来土地进行规划时可以有具体的数据资料提供依据。
2.3 土地勘测定界
对土地在使用过程中,其范围的界定,如出让、开发、征收等相关程序,需要测定其具体的界定位置,测绘土地的现状,计算土地面积,这就是土地的勘测定界。当前,我们国家已经为国土资源部门提供了相当先进的技术,为用地审批以及地籍管理等工作提供了必备的技术支持,也使得工作的开展更加科学与精确。
土地在进行具体的勘测定界工作中,先是要进行外业的测绘数据收集工作,然后将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内业工作的数据处理及绘图工作,当前,内业与外业工作都能通过3S技术来完成,这些技术在测绘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比如,在外业的勘测定界作业时,GPSRTK技术能够精确的测绘土地的各种数据,同时,测绘数据能通过基站向流动站发送,完成对GPSRTK数据的收集处理,利用定位技术对坐标进行集中的计算,完成测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