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商管理范畴

工商管理范畴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30 11:17: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商管理范畴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工商管理范畴

第1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在于应该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重构的基础是深入理解“工商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同时强调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

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模式的分析当然可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业务培养要求等方面去进行,以形成培养模式的构架,并在内容上突出专业特色。事实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市场需求与培养模式构架的结合点,同时也是市场需求与专业特色的集中体现。

第2篇

1、EMBA是属于硕士,是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的宗旨在于培养具有高度政治素养、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中、高层管理者。

2、EMBA是按照全国统一的硕士研究生入学标准来进行管理的,不管是从学历上还是从管理模式山来说,EMBA都是属于硕士范畴。相关部门还规定,EMBA的所有学费,都需要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定价、收费,严禁乱收费,杜绝EMBA收费乱象。

3、EMBA和MBA不一样,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官网于2016年4月发文明确规定,自2017年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EMBA)将纳入全国统一的硕士研究生入学,依据教育部划定统一专业学位分数线招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的培养特色取向管理类专业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应用型专业,因为高等工商管理教育属于管理学教育的范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将管理学知识在企业中转换为效益的高级人才,毕业后主要到企业第一线从事管理工作,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现行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1.共性趋同

不少高校制订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看大致相同,甚至有些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

2.培养目标定位偏高

现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本质性内涵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性缓解,毕业生的工作流向更多地转向了公司、企业等单位。从生源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很难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

3.针对性不强

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即中专、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多大区别,层次性不明显,从而使毕、并生特色不鲜明。

4.适应能力差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教育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行业教育或岗位教育,无论在教育基本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开设以及课程结构等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计划经济色彩极浓的“专业”性质,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因此,急需我们加快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系统改造,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1.特色培养

要确定以“面向企业,立足岗位;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的“工商企业管理岗位群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商企业管理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为依据,合理定位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规格,构建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结构体系和专业技能训练新模式。坚持基础课为培养学生素质能力服务的思想,强化外语、计算机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坚持以科学管理技能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强化实践性、应用性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针对性培养,加强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许多管理、财经和经贸院系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验室,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人事管理、经营决策等实验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南京大学将投资建立“商学院实验室”,项目主要涉及理论经济学、世界经济、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等领域。

3.实践与理论并举,措施得力,注重实效

(1)领导协调工作。实践教学改革需要根据学校的统筹规划和部署,得到教务、规划、人事、财务、设备、科研等部门的协调与支持。

(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使每位教师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人才中的地位与作用,充分调动全体教师投人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鼓励教师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考取经济管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深人社会、企业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挂职锻炼、培训服务等活动,获取第一手资料,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技能。还可以聘请一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

(3)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工作。应在建立整体实践教学结构体系的基础上,组织各学科、课程组、教研室分工协作。组织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结合课程建设,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编写实验的指导书。这是基础层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个层次,由各相关学科、课程组(如:经济理论、管理营销、财会统计、公关策划、经济法规、金融投资等)进行系统协调与衔接;第三个层次,组织进行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做好校内综合实训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教学活动的组织工作。

第4篇

1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生综合能力内涵界定

1.1工商管理专业涵盖范围界定

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都被误认为是单一的管理专业。根据我国的《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以及《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所列示的具体学科类别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而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当中才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并且在该专业下设若干子类专业因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是集合多门学科的管理专业,它本身存在就是以多门学科综合为基础所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就应该是以综合管理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各大高校所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来看.如北京大学MBA项目的专业方向就包括会计与财务管理、金融管理、决策与信息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战略与国际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②: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1、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③。

由此可见.各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界定并没有明确界限因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界定从一般工商管理类技能考虑.根据技能培养需求进行设计。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

1.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界定

从上述专业界定来看.本文所界定工商管理专业范围对应的综合能力,从人才能力需求方面上来讲能够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求。故此,其对应的综合能力培养,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2.1综合个体基本素质能力培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审美观、计算机操作基本能力。这些能力主要体现的是个人基本素养.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其培养过程从学生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进入高校之后.主要培养方式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拓展: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学习训练。

1.2.2综合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基本管理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条文的理解与应用这些能力最终表现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运作.属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能力培养的重心而本文主要是针对高校阶段的综合能力训练.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综合管理能力培养。

1.2.3战略与决策管理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战略决策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拓展的能力项目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发展做好铺垫。此项综合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综合能力的拓展部分,为学生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1-3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简评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各方面的能力.体现在专业上应该是以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能力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分为若干专业,分别设计相应培养方案.在课程安排方面同样分专业由各个专业教研室独立承担此类培养方案在高职院校中并非不存在,其最大弊端就在于忽视了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需求,容易造成学生只懂某一个方面知识面.限制了学生多向发展空间,从而降低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根据本文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范畴。本文认为就学生能力培养应该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除了各个专业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系部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形成“精~项技能.通多项技能”的综合培养目标。

2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设计

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学制的限制,只有三年时间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把整个培养阶段分成三个部分。

2.1理论积淀阶段

在理论积淀阶段.各个专业分别针对本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将本专业技能从精尖目标出发.完成各个专业本职技能的培养.完成总目标中的“精一项技能”要求在此阶段可以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将基础理论与本专业技能“理实一体化”模式反复锤炼学生的本职技能.同时为后期综合能力拓展做好理论铺垫

2.2校内实践阶段

本阶段则是以实践为主导,时间跨度设计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时间里不仅要完成本职技能的反复锤炼.使其进一步提高.而且要涉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技能。对于其他专业技能,同样按照本专业技能知识一样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培养.效果不十分明显.且容易反客为主,缺乏专业重点,且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若能够实践锻炼中进行训练,能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方式主要通过大量实训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本文将校内实践阶段分成两个小阶段:

(1)分项实训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本专业技能的提高训练,主要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学生主动进行技能操作占80%以上.教师为辅助.在实训中的作用占20%左右通过反复不断锤炼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让学生在操作中反复理解操作原理内涵,从而真正掌握本专业技能。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的实训.通过教师制定详细实训要求.明确实训目标.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训,了解相关专业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操作原理及应用效果。此阶段教师辅导在初期要占到50%。随着实训的进行.教师辅导比重逐渐减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样分项实训锻炼,完成了对相关专业的“通多项技能”目标。

(2)综合技能实训阶段在此阶段.主要通过将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专业能力进行整合,通过综合实训完成综合能力的综合应用。在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也给学生提供认识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接线图及日光灯基本工作原理的认识。项目器材的准备和确定项目实旌步骤等内容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实践

工商管理专业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如何应用现代管理思路和方法培养相关人才创业精神与能力,已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关注的焦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涉猎的领域相对广泛,课程内容较为复杂,涵盖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众多内容。因此,在培养本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要结合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增强学生创业本领和就业本领,以便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练就一身创业的“好本领”。

一、高校创业教育价值分析

高校创业教育是培养新时期优秀人才的一种手段。创业教育能够增强相关学生创业意识及技能,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创业素养,有利于高校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创业教育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具有下面几种特点。其一,高校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新时期高素养人才的教育形式,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可以归属于人才培养教育范畴。其二,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专业人才素养,包含增加专业人才的社会阅历及对创业机会的洞察力,令其形成知行合一思想,并不断锻炼其创业能力。其三,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固定运行逻辑,以培养在校大学生素质为目的,促使相关人才在学习过程中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社会及国家发展作出一定贡献。总结起来,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素养,高校需要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思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教育内容和方式,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有机整合,从而促使知识培养向能力培养及素养培养等方向转变,进而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品质。在现有的高等院校教育框架下,结合创业教育及专业教育展开创业教学。例如,针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创业教育,通过建设专业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联系企业和社会机构拓展人才培养空间,以此增强创业教育效果。

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积极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工商管理专业和创业教育的融合,意味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进以传统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与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保障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能够累积一定的工作经验,从而为日后尽早地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前期铺垫。实际上,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起步时间较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仍存在理论教学比实践教学多的现象。一方面,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欠缺支持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载体和机制,大多创业教育都存在重视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所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不能有效调节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导致教学多为纸上谈兵,实践流于表面,实践教学课时及内容有限,不符合培养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的标准[1]。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时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课。无论出现上述哪种情况,都会影响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效果。因此,在后期教学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教师要想方设法避免出现这些问题,否则就会使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学以失败告终。

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背景

(一)学科及资源融合

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涉及创造学和创业学等内容,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部分内容重叠。一方面,在教学财务管理、社会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内容时,普遍以交叉学科设置方式进行教学,这不但更有利于提升高等院校创业教学效率及成效,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为创业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社会资源的进一步融合,密切联系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及学生培养目标。因此,社会科学课题研究可以提供充足的社会调研与实践机会,更有利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二)创业教育实践存在实践短板

首先,高等院校缺少双师型教师,大多教师并未参加过创业实践活动。同时,负责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教师,通常由工商管理专业理论课的教师兼职,这一类教师大多没有创业背景,欠缺社会阅历,在创业实践方面不占优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水准提升。其次,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有待改进。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虽然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但并非仅仅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实践课程就能取得理想的创业教育效果。现阶段,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并未进行系统性考虑,创业教育教材相对短缺,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再次,创业教育实践明显不足。大多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依旧停留在学术教育这一层面,理论教学时间足够充裕,但是实践机会较少。另外,工商管理实验通常利用其他软件模拟实践活动,远不如在创业园区或者是实践基地中亲身实践取得的成果更有实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高等院校创业教育面临众多困境

新时期,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届毕业生创业比例较低。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水准,同时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寻求政府的支持。然而部分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并未将学生、高校、企业及政府有机联系起来,创业教育体系存在众多漏洞。另外,高校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关键主体,本应不断优化创业教育方案,但部分高校对市场情况关注不足,导致创业教育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相关策略

(一)开展创业项目,培养创业素养

高等院校创业中心一方面需要为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自主创业场地,结合工商管理产业发展情况、行业需求与企业用人标准,聘请专业的企业人士和行业专家组建创业中心指导委员会,由其科学制订符合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需求的相关目标。另一方面,应优化创业项目,组建完备的项目实施评审制度,分年级、分课程、分环节进行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每一次实践教学活动。同时,结合创业项目全面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推动产学研模式的有效落实,强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知,明确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管理能力[3]。创业中心创业教育的工作量较大,既要反复确定创业项目,科学制订创业实践方案,还要监督学生创业过程,并针对学生创业结果予以正确评价。因此,创业中心的教师需要利用不同的方式及渠道为学生搜集切实可行的实践项目。比如,“学校后勤服务”“学生茶饮”“学生朗读亭”等。鼓励学生自主经营小实体项目,积极参与进货、销售、服务与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中,从而增加学生经营管理的趣味性,使其感受创业过程的乐趣,并通过小项目累积创业经验,真正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此外,创业中心应积极发挥社会力量为学生创业实践牵线搭桥,主动寻求外部机构和企业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与场地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在“工学交替”过程中逐渐掌握创业技能[4]。

(二)加强校企交流,增强结合程度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直接受益人不仅包括学生个体,还包括企业。因此,高校可以创建专业的交流沟通机制,以保证企业能够了解创业教育的优势,进而全面调动企业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通过强化校企结合,高校可以参照企业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拟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以“量体裁衣”的方式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在这一过程应突破传统理论化教学模式的制约,培养学生求实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使学生通过应用相关知识及技能,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与动手操作,在感悟之余积累更多创业经验。例如,工商管理专业创业中心可与相关的企业组建合作联盟关系,创建校外实训产业园区,以创业中心创业教育项目为大纲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并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将学生送至企业进行实训,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营销知识、管理知识、财务知识。同时,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系统性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对市场和社会的全新认知,从而逐步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和潜力[5]。

(三)优化评价体系,提高参与热情

高等院校开展创业人才培养工作需要重视启发性教学和现场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高等院校应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创业教育灵活性和开放性,全面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更多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应用,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将其掌握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变为实践经验。同时,使其通过实践学会自强自立,了解社会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商业决策技巧及商业规划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保障学生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落实。一方面,高等院校要重视监督及考核,通过指标化管理方式提高学生能动性。在这一过程中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应用多元评价方法,不仅要关注结果性评价,还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和学生对创业项目的执行情况、态度、创业体验、创业反思等,关注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参与的全过程[6]。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应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在优化创业教育方案过程中增加创业效益获取学分的相关规定鼓励学生创业实践。

(四)完善服务体系,营造创业氛围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应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营造优良创业氛围,促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升自身创业热情及能动性,以提高创业教育成功率[7]。此外,相关部门要重视优化创业服务机制,营造浓厚的社会创业氛围,为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中的展开奠定坚实基础。

(五)整合课内课外资源,优化实践体系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本专业创业教育的必要环节,能够促使本专业学生全面了解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和更多的创业能力。因此,在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时,高校应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机制,以满足创业教育的实际需求。在课内实践方面,高校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加以改革,购置专业的培训软件和设备组建虚拟网络平台,支持创业教育实践操作类课程的顺利开展,如通过开设“企业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创业之星”电子沙盘课程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在课外实践方面,可以创建专业的实训基地,将教学过程和学生创业实践加以融合,通过课外教学为创业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另外,高等院校还可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等策略执行工学结合教学计划,与企业进行合作,以此保障教师、企业、学校、学生多方主体共享资源及利益[8]。

五、结语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易于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利于学生练就创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教育水平。然而,工商管理专业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相关创业教育教师抓住机遇,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优良的创业氛围,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以此为学生成功创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枫,雍飞.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创新实践: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2021(12):105.

[2]张敏.“互联网+”视域下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实践:评《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119.

[3]卫星.实践育人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研究:以中北大学“新动力梦工厂”创新实践平台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2):87-89.

[4]朱思因.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框架构建与实践:来自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案例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2):242-243.

[5]贝翠琳.互联网时代高校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探索: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互联网+视角》[J].中国科技论文,2021,16(11):1286.

[6]董雪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探讨[J].时代经贸,2021,18(10):125-128.

[7]卓婷婷,苏彤.基于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1):122-123.

第6篇

刁振嘉 通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属于软科学范畴,是专门对赢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进行研究,并探讨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以及技巧的一门学

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只不过它实质上更加强调的是对于实践技能的培养,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的。然而随着社

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就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验教学

目前,发达国家对于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模式向来都比较重

视,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之后,主要发生在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美欧大学商学院,在改

革中,他们将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这与

我国一直强调的案例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和创新。在更早的时候,

国外许多院校都已经对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并且在那时就已经开始管理学科实验室的建立,发展到现在已经

有相当的规模,此类院校主要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

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密西根大学等院校,他们在一系列管理专

业的实验中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对未来工

作环境中的实际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还能在实验和案例学习

中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实际操作技

术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这就为他们毕业之后在社会上进行工

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在

其教学工作和教学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为学生

提供感性材料,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

一起,加深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对学生单

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

独当一面,同时还能够从整体上将同类管理学科课程的教学水平

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一、构建六大商务技巧开发训练系统

实验教学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有比较

广泛的应用,商务技巧是商务人士在职场中进行各类商务活动时

应用的谈判技巧,它主要包括有商务沟通和人际关系拓展两个方

面的内容。实用型的沟通技巧,新颖的人际关系拓展方法,能够

使沟通者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根据实验教学和案

例教学相结合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六大实验教学系统:一是建

立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场景的模拟演练系统。在不同的环境下,

商务谈判具有不同的特点,推销技巧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实

验教学中,教师设立不同环境下个体谈判与团体谈判的模拟演

练,使学生对两种形式的商务谈判特点进行学习和分析,使他们

在个体谈判中能够独当一面,而在团体谈判中也能够合理、灵活

的运用团体之间的写作能力圆满完成谈判活动,锻炼他们驾驭谈

判过程的能力。另外,可以加强在这种场景下某种产品或者服务

推销的模拟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加接近真实中的推销过程,并充

分认识到时间与空间、方法与技能还有个人的情绪和态度等方面

对推销成功率的影响,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在工作中的自信

心、独立性以及灵活性;二是建立决策过程与策略规划能力训练

系统。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在学习中学生通过各类决

策者角色的扮演,对不同决策环境下的决策特点、决策方法以及

对决策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解和掌握,培养和锻炼学生各类管

理决策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走向管理层奠定基础;三是建立

人际沟通与冲突训练系统。沟通情境主要可以分为正式沟通情境

和非正式沟通情境两种,其中通过正式沟通情境的模拟,使学生

对沟通中信息传递的渠道以及规范进行熟悉和了解,掌握高效沟

通的方法,而在非正式沟通情境模拟中,学生可以对明示和暗示

的信息进行熟悉和掌握,并充分认识时间和空间距离在沟通中的

重要性,掌握沟通的诀窍。另外在沟通中冲突问题的训练也非常

重要。通过对人际冲突、组织冲突以及团体冲突等冲突问题的模

拟,使学生对冲突发生的原因以及表现形式有一定的把握,能够

思考出解决各类冲突的方法以及技巧;四是建立公关交际礼仪与

形态语言训练系统。公关在商务技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公

关技巧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交往目的下的言

行举止以及仪表形态的正确把握,通过各种公关专项活动的模拟

演练,使学生掌握公关的技巧并锻炼组织技能;五是建立会议模

拟系统。商务会议分为很多种,主要包括研讨会议、决策会议、

磋商会议以及执行会议等,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对这些会议

场景的模拟演练,掌握各类会议的基本知识,正确把握和利用会

议的组织者、参与者双方之间的关系;六是建立创新意识激发系

统。创新意识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因素,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和发

展。通过在模拟情境下的训练,锻炼学生各种公关、营销以及创

造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在产品的市场开拓、危机管理以及公关

等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创新能力。

二、构建企业以及市场运作模拟系统

企业的运行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

体。在企业运作模拟系统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培训内容,一方

面是通过对企业营销管理、物料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模拟,使学生对于企业的实际运作模式有

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若干个决策环境,

让他们在实验中扮演不同的决策角色,通过对企业运作决策系统

的模拟,培养学生对满意决策制定的能力。而在市场运作模拟系

统中,主要是通过市场需求、供给以及价格机制的变化方面的调

控,使学生对于市场的运作有一个直观形象的了解和认识。在市

场决策系统的模拟中,通过对多个竞争主体以及一系列决策变量

的模拟,训练学生在市场的综合决策中通过决策对经营绩效进行

控制的能力。

总的来说,实验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其引入到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工作中,通

过对各种商务技巧开发训练系统以及企业和市场运作系统的模

拟,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效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

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不足之处,

对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季鹏.如何在《工商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实践性教学

法[J].教研教改,2007,(7):112.

第7篇

关键词:资本运作;学科范畴;课程对象;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4-0049-02

一、《资本运作》学科范畴的思考与界定

资本运作的实践开始并发展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至20世纪末才传入我国,《资本运作》作为一门新课程近几年来在各高校逐渐发展起来。《资本运作》一般是作为管理学科体系的运用课开设的,已经开始成为不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有些高校把它作为管理专业公司理财方向研究生的选修课, 或作为经济学科体系的课程开设。经过几年的发展,《资本运作》课程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课程设置及定位等方面仍然存在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资本运作》所属学科范围的认识不同。

究竟是把《资本运作》定位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是近年来课程建设过程中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通过对国内外《资本运作》课程设置的调查发现,西方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没有“资本运作”这一独立概念。究其原因,是因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产权制度、资本市场、市场中介、政策法规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企业家自然而然地进行资本运作活动。西方经济学认为有关资本的各种运作是一种平常的经营活动,通过对资本本身进行技巧性的运作来实现资本最大程度的增值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也就没有必要专门对此展开研究。但在我国,经济体制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在此转轨过程中虽然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人们对“资本”认识的不断提高,为“资本运作”在我国的诞生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但由于我国的产权制度、资本市场、市场中介、政策法规等方面还很不成熟,因此有必要对其研究。在国内,这一专业课程或设在经济学下的金融学院(系),或设在管理学下的会计学院(系)等。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以从金融学的发展变革中得到一些启发。

从理论渊源上看,资本运作与金融学密切相关。而金融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起点是从宏观层面开始的,其核心内容就是货币经济学和国际金融等问题。直到20世纪40年代前后才逐渐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研究的范围逐渐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延伸。微观金融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资产定价与资源配置, 主要包括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两部分。在许多人看来,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都归属于金融学,涵盖了诸如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公司财务、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子学科的学科体系。在专业设置中应将这些内容设在同一个学科分类中。但在实务中,以美国为例,货币经济学和国际金融一般设在经济系;公司财务和资产定价通常设在管理(商)学院。这种现象看来是“学科定位与专业设置的逻辑混乱”,其实产生这种疑惑的原因在于“金融”这一概念在中西方的含义不完全一致。钱颖一(2001)教授认为,在我国“金融”通常指的是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和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这两部分在国外都不称作金融(finance)。在国外,金融(finance)指的是公司财务(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两部分。为了避免混乱,钱颖一教授将国内的“金融”称之为“宏观金融”,而将国外的“finance”称之为“微观金融”。

资本运作实践20世纪末才传入我国,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公司作为一种兼容现代商品经济特征和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向各个经济领域蔓延,并逐渐成为中国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之一。面对纷至沓来的经济变革,面对经济主体多元化,企业改制上市、收购与兼并、上市公司的重组、股权资本运作、吸收合并、债务重组、可转换公司债券、股份回购、杠杆收购、公司重整、破产重组等一系列经济活动,迫切需要资本运作技术的传播与推广。这种商务实践的需求,一方面促使财务管理从会计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或方向,资本运作则成为财务管理专业或方向的一门课程;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开设金融专业的院系,其研究的范畴逐渐从宏观金融学向微观金融学延伸,其课程设置也越来越重视微观金融(finance)教育,也开始设置《资本运作》课程,不同专业背景设置的《资本运作》课程带有其各自专业的烙印。

赫伯特・西蒙教授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决策”。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个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如果将管理学的思想运用到资本运作活动中,那么,资本运作就是从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两个方面对资源各构成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通过资源的流动和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资本运作目标和价值的增值。当然,资本运作并不是简单地借用微观金融学、管理学中一些现成的原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应用这些原理和结论指导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决策。这就是为什么植根于经济学的资本运作会成为管理学科体系运用课程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资本运作在研究资源优化配置时,需要借助于其他学科,诸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企业经营战略、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法律、社会学等学科的各种分析工具和概念,搜集各种必要的信息,以便在不确定条件下选择最优方案。在这些学科中,又数财务管理对资本运作影响最大。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运作与财务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不少高等院校把《资本运作》课程作为管理学科体系运用课程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资本运作根植于经济学但却归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畴。

二、《资本运作》课程开设的对象

我们认为《资本运作》课不仅要对工商管理类财务管理方向的学生开设, 还应对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工商管理类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和掌握资本运作的基本原理、模式和方法,学会如何运用它们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并与今后学习的其他课程相结合,逐步提高管理技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随着金融专业研究的范畴逐渐从宏观金融学向微观金融学延伸,其课程设置也越来越重视微观金融(finance)教育,所以我们认为经济学类金融专业学生也应设置《资本运作》课程,以适应当前实务界的迫切需要。

三、《资本运作》课程内容的建设

慕刘伟(2005)提出,资本运作具有双重内涵:其一,从宏观上讲,资本运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对资本层次上的资源流动,可以达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结构的目的;其二,从微观上讲,资本运作是利用市场法则,通过对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实现资本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 他认为资本运作的主体除了企业之外,也应当将政府纳入其中,因此政府资本运作的行为成为了其教材编写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我们认为,如果该课程为经济学类金融专业学生开设,则资本运作的主体不仅应立足于微观企业,还应当将政府纳入其中,这样更能体现金融专业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的特点,也更能发挥金融专业学生的特长。但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资本运作的定位、目标,政府资本运作与企业资本运作的关系等内容。如果该课程为工商管理类学生开设,则资本运作的主体应立足于微观企业。

就工商管理类专业《资本运作》课程的内容建设来说,应该突出中国企业组织资本运作的特点, 立足于我国实际,反映我国丰富的企业组织的资本运作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类企业组织创造的新鲜经验,并展望未来,探讨资本运作的发展趋势;充分引进外国有代表性的资本运作思想和操作模式,并对我国有用的资本运作理论和方法,加以重点评价。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资本运作实际上是企业产权主体为适应变化着的市场环境而采取的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调整过程。有效率的资本运作要求整个经济体制形成一种动态调整机制, 这包括了实体资本或资产配置结构的重新调整、产权改革与产权交易、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建立、金融投资衍生工具的创新、无形资本价值的增值以及一个竞争性市场环境的确立等方面。在以上思想指导下,我们认为企业改制上市、收购与兼并、上市公司的重组、股权资本运作、可转换公司债券、股份回购、杠杆收购、公司重整、破产重组等应成为该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既包含企业资本运作的策略,又包括资本运作的融资决策;既立足于我国实际,又引进了国外有代表性的资本运作思想和操作模式。另外,对企业资本运作的中介机构―投资银行,对企业资本运作的场所―资本市场等内容也应有所涉及。

四、《资本运作》课程的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资本运作》课程的突出特点。在课程安排中,要留出一部分时间作为案例分析之用,案例分析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好方法,也是本门课程的突出特点。所用案例由任课教师自行选用。同时,采用“活模块”课程设计模式,目的是为学生自我设计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活模块”课程内容既可以根据培养目标安排案例分析课堂教学内容,也可按照应用型课余选修内容设计。既要考虑“学科本位”的特点,又要考虑“能力本位”的需要;既要考虑不同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又要根据不同的实务要求设计不同的模块内容,使课程建设在整体上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资本运作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方面的差异所提出的特殊需要。

参考文献:

[1]钱颖一.经济学科在美国[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6):23-29.

[2]芮明杰.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2.

[3]罗珉.资本运作―理论模式与实践操作[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出版社,2002:1-8.

[4]慕刘伟.资本运作[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3.

第8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工商管理;路径;环境保障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价值理性

高校创业教育是对接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高素质的人的教育,其对象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属于人才培养教育的范畴。二是高校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人才开拓性素质的教育,这些素质包括丰富的社会阅历填充、发展机会的敏锐感知和捕捉、知行合一的实践思想养成与能力锻炼等,是一种以现行高等教育基本素质培养为基础且又增添时代要求的主体超越性教育,并不与专业教育、学术教育孤立,而是站在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依托高校教育框架体系进行战略性思考和规划,以追求创业教育目标的发展和分步实现。三是审视创业教育的运行逻辑,其逻辑起点为高等教育受体的素质培养,以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能推动社会前进的人的培养为终点,中间环节即是联结起点和终点的创业教育:不断培养和提高高校学生现在和未来开创事业所必须的开拓性素质。

“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高等学校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从注重知识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现行高等教育框架体系下,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途径。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为开展创业教育,相继设立了实验室、实训基地,强化学校与社会机构、企业的合作,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综观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成果与经验的取得,皆因教学与实践的协同运作。为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业教育,应审慎选择发展路径,关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与资源整合,推进创业教育。

二、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环境

创业教育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领域协作、多方面资源整合,为创业教育实施奠定基础。

(一)学科互融与资源整合

学科体系便于融合。创业教育是通过包括创业学、创造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教化与社会实践锻炼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体系,与工商管理专业存在学科重叠和交叉,比如管理学、社会经济学、财务管理、综合实验等学科,诸多交叉学科的设置与开展,利于提高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效率,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创业教育的顺利推进提供良好的实体基础。

社会资源整合优势凸显。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联系紧密,加之该专业一般具有优越的资源优势: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提供的社会调研与实践机会、丰富的校友企业家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校企合作带动等,为实践创业教育创造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二)创业教育实践短板并存

“双师型”教师资源短缺。很多教师未从事过创业实践,部分持有一些行业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也多是通过考试取得,且从事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教师多由相关学科理论教学的教师兼任,教师群体知识背景受限、社会阅历粗浅与实践认知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

课程设置有待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创业教育虽然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但并不代表集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实践》等几门创业课程即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当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缺乏系统性考虑,完整的创业教育教材短缺,使得“两张皮”现象经常出现,学生开拓性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影响。

创业教育实践不足。多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处于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术教育阶段,理论教学时间充裕而实践机会短缺:工商管理实验室多处于借助软件虚拟实践水平、实训基地缺乏、创业园区建设不足、学生创业实践培养体系尚待健全、创业活动流于形式等,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实现受到限制。

(三)发展机遇与实践挑战同在

面对当前亟需解决的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创业比率较低、高校学生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高校专业教育体系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等问题,综合考虑国际化发展需求、政府扶持推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等发展环境的改善,各种“推-拉”因素围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对各种资源调整、优化和集聚,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提供了契机。

实践创业教育,高校重视、提高教师水平固然重要,强有力的政府支持、企业帮扶和社会互助也不可或缺。当前,“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诸多领域工作尚需继续努力,比如学校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营造、全过程的培养与评价体系建设、政府扶持创业教育和支持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制定、完善的社会创业体系支撑和创业思想孵化基地建设等。另外,作为创业教育实施主体的高校应从创业教育本质和运行逻辑上加以区分并澄清认识,对创业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将创业教育片面理解为技能培训与就业教育、违背创业教育开展初衷的“目的与手段倒置”等现象加以引导和纠正,以促进创业教育有序开展。

三、创业教育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创业型人才素质要求与能力形成机制

基于素质结构组成视角,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均为创业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基于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空间的视角,善于学习、强烈的社会角色责任担当、有效的社会沟通与敏锐的机会洞察和掌控能力为创业型人才应具有的特征;而对于上述素质的培养和特征的重塑也就构成了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结合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知识结构宽泛,联系实际紧密”的特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应着力依据创业型人才素质要求,使学生认知性知识、体验性知识和意会性知识水平有所提升。认知性知识和部分管理技能可以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来培养,但是诸如社会适应性、公共关系维护、实体组织经营管理等属于意会性的知识或概念技能则难以通过以传递、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来完成,需要通过实训模拟、经营实战等方式培养。由此,创业教育背景的创业型人才能力形成机制包括四个环节:一是意识强化,通过课堂教学、宣传推动、榜样示范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其创业热情;二是基础知识传授,该环节既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也是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键交叉点。一个人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知识结构越合理,创造能力就越强。三是实战拓展,教育主体通过社会资源整合,协调与政府、企业等组织的关系,为学生的创业设想实现提供实践条件,此环节是创业教育的重心所在。四是环境辅助,通过对创业教育进行科学的定位,形成合理、高效的创业教育运行管理体制,健全创业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创业教育下创业型人才素质需求和能力提升的目标得到实现。

(二)丰富创业教育内容与完善教学形式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生产运营、市场运作等三个方向。在传统教学环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习重点包括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组织管理等内容,企业生产运营人才关注生产运作、流程优化、财务协同等内容,市场运作人才主要学习市场分析、营销策略、管理沟通等知识。

按照创业教育实践开展思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业教育还应在传统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增设创业型课程:(1)一般性创业课程开发,即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创业的相关知识讲授,比如创业学、创业融资等。(2)专业技术领域的创业课程开发,即在原有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增添操作实务性的信息,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市场调研等。(3)体验性课程开发,围绕课程设置,添置相关的实验设备或提供合适的实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知识,锻炼其实战能力。通过课程教学与综合实验、实训模拟相结合,有效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

创业型课程教学应区别于课程讲授式教学,将创业知识融于一般理论、案例分析、综合实验与社会实践,倡导实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支持学生自主型课堂建设。通过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创业兴趣,培养学生发现并有效利用机会的创业实践能力。

(三)创新课内实践方法与重构课外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是创业教育的必要教学环节,旨在让教育对象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熟悉专业技能,优化心智模式,获取管理实战与创业能力。因此,教育主体在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中,应系统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满足教育教学所需。

课内实践教学方面,应依托课程教学改革,购置相关设备和培训软件,创建创业教育虚拟网络平台,开设创业教育实验操作类的课程,比如创业之星电子沙盘、企业管理决策模拟等课程。

课外实践教学方面,应结合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安排,分层次设计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并且在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设计时,转变以往创业教育在学生毕业临近期间突击开展的做法,将创业教育实践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特点与可利用资源情况,课外实践教学可通过以下途径开展:(1)建立实训基地,将教学过程与学生创业实践相互植入,课堂教学为创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创业实践又可以在论证课程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转化能力。(2)组织和参与各类创业大赛,可以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项目设计大赛,也可以是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创业大赛,如ERP沙盘模拟竞赛、创业项目设计大赛等,激发学生创业潜能,促进创业教育水平提高。(3)创新教学模式,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注重产学研合作体系构建和“工—学”教育模式实践,实现教师、学生、企业组织三方合作的可持续与利益共享。(4)广泛开展拓展训练,使学生认识其能力,消减创业惰性,增强团队协作、管理沟通、问题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四、强化创业教育实践的环境保障

(一)推进创业型社会建设与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创业教育的顺利推进依赖于创业型社会的建设。创业型社会是能够催生创新、容忍失败、助力创业的社会,不仅能够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提高创业活动成功率。为此,应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创业理念,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改变传统求稳怕争、失败可耻等落后观念束缚,弘扬终身学习、终身创业的主旋律,注重社会人文关怀教育,切实发挥社会导向的扶助作用。同时政府应完善社会创业服务体系,营造积极的社会创业氛围,为创业教育实践在全社会开展奠定基础。

(二)开展“创业教育四化”建设提升教育主体质量

高校作为创业教育开展的主体,担负着创业型人才培养责任,任重道远。为此,在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中应关注“四化”建设:全程化,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多样化,大力营造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全员化,充分调动学生、教师、企业、校友等创业教育利益相关主体的积极性,提升师资水平,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取支持和配合;层次化,围绕以开展创业教育推动创业活动这个中心,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相融合,对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实现学生“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