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30 11:17: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古典文学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古典诗词文化 弥合 素质缺陷 人文素养
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并不一定是生活的美好和心灵的幸福。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重物质、轻精神的社会。正处在人生观、社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青年学生,面对巨大的诱惑,部分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素质缺陷:盲目愤世嫉俗,过度消极颓废,心理极度脆弱,理想责任缺乏,思维简单幼稚,想象能力匮乏,精神情感冷漠,独二代三代的心理焦虑等等。在现代文明营养不良的情况下,或许可以借助古人的思想弥合这些伤口。把古典诗词强烈的人文阳光做为引导,发掘中国古典诗词的教育资源来弥补学生的素质缺陷,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善学生的气质性格
中国古典诗词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举凡胸怀天下、嫉恶如仇、自强不息、珍视亲情、修身养性……,包罗万象,这些都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
1.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代的高中生基本是独生子女,从小在众多长辈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容易表现出自私、脆弱、承受能力差、缺乏进取精神等心理的缺陷。他们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往往不知如何处理,有的甚至会走向极端。
古典诗词中有大量诗歌表现出了诗人在逆境中的抗争,在挫折中的奋起,在各种打击下的坚韧与旷达、乐观与昂扬,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后人。苏轼一生处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之中,“乌台诗案”中几乎送命,宦海沉浮,屡遭贬斥。被贬黄州时,他在《定风波》中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他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即使被贬到远在海南岛的儋州,他依然不改自我,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身处逆境而不觉其苦,反而将此当做人生难得的游历机会,苏轼的这种乐观旷达的心态,总能激起后人的唏嘘感慨。像这样在古典诗词里表达进取乐观的诗句俯拾即是: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让人于绝境中看到希望;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人体味执着昂扬的乐观精神;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人领悟一种不懈的追求的积极进取精神。
我们专门把这些类似的诗词名篇单独编辑成校本教材,提供给学生阅读。接触到这些诗词的学生大多身上焕发出的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和坚忍不拔、傲视挫折的执着精神,很明显烙上了古人的印记。
2.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气质人格
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并不一定是心灵的充盈和幸福感的增加。市场化、功利化的风气影响了学生的道德成长,很多学生缺乏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人格,思想浅薄庸俗。
古典诗词里有“长河落日”“骏马秋风”,也有“小桥流水”“春雨杏花”。欣赏古典诗词,学生可以在“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感受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可以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欣赏矢志不渝;可以在《大风歌》中体会志得意满;可以在“力拔山兮气盖世”中品味英雄末路。引导学生在诗歌的王国里感受王维的超脱、李白的洒脱,苏轼的旷达、杜甫的沉郁顿挫。古典诗词就像一个知识的万花筒不管从哪个方面进去,不管从哪方面欣赏,里面都其乐无穷,都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悟,获得内心的充盈,进而养成气质,塑造人格。
二、培养学生的理想责任
1.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意识
在当今物质文明急剧发展、多元化思潮碰撞的形势下,高中生由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产生道德消极、价值观念扭曲,厌恶读书,沉湎网络,得过且过,浑浑噩噩,没有生活目标,缺少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情况。
在中国古典诗词王国里,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无不蕴含着高昂的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意识。《离骚》中的屈原绝不同流合污、九死未悔的执着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淋漓尽致地凸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于谦《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让人感受到为了理想、不怕粉身碎骨的顽强;岳飞《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人产生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激情。
这些古典诗词中的经典篇章正是激发当代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优秀素材,很容易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促使他们努力学习,追求理想,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时代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
[关键词]高职动漫教学;中国古典文学;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9-0118-02
1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经典的文学作品精彩纷呈。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辞令、雄辩的智慧,汉赋恢弘的气势、华美的铺排,唐诗宋词瑰丽的辞藻、华丽的语言,明清小说波澜起伏、曲折动人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刻画等等,这些古典文学作品均是经历时光淘洗的优秀作品,时至今日仍然保持着生命活力,正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丰富的人生意蕴。古典文学作品重要的精神内核之一即是推崇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忠、信、节、义、孝、悌、勤、谨、仁、礼、廉、爱,从治国安邦之官品到兴家宜室之人品,其优秀的文化精神浸透在古典文学诗词歌赋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丰富内蕴的根底所在。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各种来自古典文学的经典故事经典人物都深入人心,耳熟能详。以《三国演义》为例,这部作品无疑获得了历史的检验以及广大读者的充分认可。它所表现的人物无论是桃园结义的刘关张、赵子龙,还是曹操、孙策父子、吕布、周瑜、黄忠、黄盖、姜维等人,都早为妇孺皆知、脍炙人口。
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步伐的加快,中国正在逐步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风也随之席卷全球,特别是中国文化元素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动漫行业的关注,许多具有中国元素的动漫影视作品也在创下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例如美国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系列等,日本的以中国美食烹饪为题材的《中华小当家》,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三国志》,以西游记为题材的《七龙珠》,以及最近一直热播的动画《火影忍者》中出自《易经》的“八卦六十四”掌、阴阳五行。这些例子无疑都表明中国古典文学具有丰富的可以攫取的创作源泉。
中国动画初创时期,当时的动画创作大部分来源于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早期的《金猴降妖》取材于《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原文中对于白骨精幻化的女子的描述“在那山坳里,摇身一变,变作个月容花貌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再比如蔡志忠先生的漫画《老子说》、《孔子说》、《孟子说》、《庄子说》就是将中国古典文学中诸子百家的要义用通俗易懂的漫画手法准确地表达出来。
2 动漫教学中引入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意义深远
笔者作为一个工科院校的教师,对于现在大学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实用性、技术性的专业教育,忽视文学修养培养的通识教育的教育现状有很多感触。特别是对于动漫专业的学生来说,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底蕴无疑是他们日后创作的源泉。所以笔者认为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引入到动漫的教学实践中来具有深远意义。
2.1 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加深对于中华文明的深刻理解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学生的精神和灵魂世界会得到升华。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韵律、修辞等方法,如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屈原骚体,唐诗宋词的格律。学生们可以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和意境,体会古典文学作者对事、情、景的把握。学生通过阅读中国古典文学,逐步体会和把握文化精髓,进而提升文学修养,汲取创作灵感。
2.2 有助于培养学生由文字到形象的想象力,并为日后的独立创作积淀文化底蕴
将中国古典文学引入到动漫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寻找可以创作的素材。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精髓用学生的视角加以诠释。这本身也是动画作为一个载体所应当承载的文化传承的责任。
当学生们真正沉浸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海洋中,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动漫设计的巨大的资源宝库。跟“米老鼠”“阿童木”“白雪公主”一样,水浒梁山好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中的红娘等,都是可以直接转化为优秀动漫作品的形象,关于他们的古典文学就是动漫剧本的创作来源。
2.3 有助于培养动漫设计专业学生的意象思维能力
意象思维是动漫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艺术思维方式。我国古典传统艺术创作强调“立象以尽意”,意象是艺术家将某一想法关注到某一物象之后,使其具有一定情感特征和价值取向的精神形象。动漫设计是通过典型意象进行艺术构思和创作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意象思维的培养对于提高动漫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教育质量有积极作用。
中国古典文学中囊括了本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艺术行为、价值观念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学生可以从中吸取到最宝贵和精华的部分,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同时得到发展。
2.4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底蕴和语言表达能力
笔者作为一个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从教的这些年中,发现这一代学生在快餐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长大,能够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已经是凤毛麟角。许多高职艺术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经常词不达意。特别是动漫专业对于学生的叙述描述能力要求较高,比如如果在创作动画剧本的时候,连自己的意图和想法都没有办法描述清楚,让观众或者合作者弄明白的话,后面的制作过程必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所以将中国古典文学引入到高职动漫教育中,这种文学精髓对于学生内涵素质的滋养是潜移默化的。相信通过饱览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有长足进步。
3 结 论
将中国古典文学引入到动漫实践教学中不仅能够充实自身的人文知识,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而且能够在掌握动漫创作技法和技术的基础上,提高艺术修养、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和原创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掌握并能充分挖掘本民族文化资源以服务于自己的创作。
参考文献:
[1]蔡艳艳.日本动漫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及其启示[J].电影文学,2012(21).
[2]刘瑞.中国古典文学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方面的重要作用[J].剑南文学,2011(12).
一、对比教学,领会古诗的魅力
在中华历史悠久的古文化中,古诗文具有一定的代表作用,它能反映出当代的风土人情,同时每一首诗歌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魅力。在古时候,诗人只能通过古诗文来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思想情感,当然古诗的写作风格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授课,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比如,笔者在教学中对古诗风格讲解时,讲解到婉约派和豪放派的时候,就让学生说一说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区别,其中有几个学生的回答让笔者印象深刻。
学生1:我认为婉约派和豪放派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不同的。婉约派是以一些男女之间思念之情、风花雪月为主;而豪放派则是以一些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为主。
学生2:婉约派的语言委婉含蓄、清丽脱俗、语言圆润,仅局限在个人的情感之中;豪放派的语言气势磅礴、不拘小节、意境雄厚,更突破了儿女私情的限制,是对诗词的一种革新和发展。
……
笔者通过让教师学生自行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让他们自主地去探讨,而不是由我平铺直叙地讲理论,学生不会觉得无聊,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技校生在课下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途径,他们可以进行资料的查阅,学生把这一途径运用起来,无形深化了学生对这两个写作风格的理解。
二、解读词眼,领悟练字的妙处
词眼一般是一首诗词的点睛之笔,是精华之处,是一句话当中的凝聚点和升华点,往往这一个字,点亮了整首诗词。而语言的凝练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有着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比如,笔者在给学生讲解古诗中炼字的重要性中,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述理论的知识,而是针对技校生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进行了一场探讨活动,让学生们对古诗中炼字各抒己见。下面截取了一个其中一个小片段。
学生1:我认为炼词是诗人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决定的,而诗人选的这个词,往往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使整篇文章得到了升华。
学生2:我认为炼字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最合适、最恰当的词,去贴切而生动地表达人或是某一事物。
学生3:我认为炼字能够很简单地表达出诗人想要的氛围,同时也是对诗人写作水平的一种考验。
……
炼字在古诗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笔者让我的学生们了解古诗文炼字的重要性,不仅能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还为他们日后创作时,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同时也是为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做准备。
三、扩写训练,领略古人的意境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只能大致理解整篇诗文所讲的内容,但是,让学生走进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有少数能理解的,也大多是夸夸其谈,这样,诗歌中真正精华的地方学生并没有学到,再加上技校生语文综合水平不是特别高,如果笔者只是一味强调教材,可能学生们也理解得不透彻。所以,笔者就对学生进行了扩写诗文的训练,以此来达到我的教学目的。
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笔者并没有一上来就照搬教材,而是带着学生们在郊区有大片农田的地方进行了户外活动,让学生们体会了不同于城市快节奏的一天。当下午笔者再向学生们讲解这首诗的时候,显然学生们都兴奋了不少,都争着想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中就有几个同学根据当天的体验试着对诗词进行了扩写,其中有的学生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学生1:一直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依恋着曾经居住的林子,一直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着曾经生活过的深潭。
学生2:我依稀能够看到那融和在暮色中的村落,村落的上空升起了炊烟,随着风变换着形态。
……
通过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诗人的环境充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而且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无趣,反而会兴致勃勃地去用自己的感受来感知诗文的奇妙。
总之,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古诗歌就是一颗最闪耀的星,而我们提高学生对古诗歌的鉴赏能力不仅能增长学生们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水平,相信在教师们的努力下,一定能显露出学习诗歌所带来的好处。让古诗的精髓深入学生们的心中。
关键词:宏阔视野 比较方法 诗意行文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95-02
作者简介:师星三(1977―),女,山西和顺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山西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诗性智慧是全人类最原始而又最本质的一种智慧,丰富广阔的想象性和十分强烈的感受性是其主要特点。“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1] (P.2 )然而,多年来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驱使,从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教学,用理性思维、理科方式教学的倾向越来越严重,相反,文学的形象思维、诗性智慧越来越被挤到角落。如何激发、培养和引导人的诗性智慧呢?教育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李雅君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充满诗意、学识渊博、极富责任意识的教育工作者,多年来,她一直以“诗性教育”的理念引领着自己的教学实践。2012年底,李老师的力作《古典文学的诗意解读》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它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为线索,同时兼顾文体的特征及联系,对古代文学进行了独具特色的诗意解读。
一、体例上体现出宏阔的视野
《古典文学的诗意解读》不同于以前的文学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体例的新颖、视野的宏阔。此书在进行文学解读的同时,涉及历史、音乐、绘画、建筑、舞蹈、书法等各艺术门类,充分体现出文学的人文性特征,给人极为厚重之感。
《古典文学的诗意解读》既兼顾朝代的顺序,更主要的是按照文学作为文学本身的历史来阐述文学现象。例如,在论及唐代古文运动的时候,以往的文学史均把它放在唐代进行阐述,而本书把《唐宋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这样,就把唐代的古文运动、宋代的诗新运动之间的承继关系非常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这本书的体例上还有一个新颖之处就是每个章节前有一段小小的引言,后有延伸思考及相关信息。从流行歌曲《在水一方》说起,引出了《初民的世俗歌唱》――关于诗经的阐述;从楚国曾侯乙编钟说起,引出了《魂兮归来》――关于楚辞的解读;从《簪花仕女图》说起,引出了《唐诗江山》;而且,每章后的延伸思考都体现出作者极为宏阔的视野。比如《理性主义的光芒》一章的延伸思考题二是:“在甲骨文中,一年是用‘春’‘秋’来区分季节的,‘冬’‘夏’指称季节的用法要略晚一些。当时,农耕文明所在的中原地区其实是四季分明的,为什么古人独对‘春’‘秋’敏感?由此形成的‘春秋’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有怎样的含义?传统意象中,‘春’与‘秋’的象征意义,情感倾向又有何不同?”[2] (P.35 )在《文坛巨擘坡》一章之后的思考题之一是:“苏轼是北宋‘湖州竹派’画家之一,他对文人画的贡献在哪些方面?与他的文学观有何联系?”诸如这样的思考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从广阔的文化视角来观照古代文学,对于读者,有助于拓展视野,激发灵感。
二、在比较中突出不同的文体特征、作家风格
《古典文学的诗意解读》注重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文体的特征。在第十三章《宋词庭院》中论及词的美学特质时,不是就词论词,而是与诗作比较分析。
从外观形式上看诗词的区别。诗的句式整齐方正,庄重大气;……从音韵层面上看,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间平仄相对,对称工稳,秩序谨严,给人以稳定感、归属感,像中国的宫殿建筑,庄严、宏阔、大度,易抒发豪迈刚健之情。词则不同,有长有短有错落,是谓“长短句”。长长短短、曲曲弯弯,最契合情意缠绵,尤其是表达矛盾的、复杂的、委婉的难言之情。……一句话,诗庄词媚。庄,宽阔大度;媚,婉转曲折。诗之体如壮士,词之体如美人。诗词之不同体制,如郎才女貌,相得益彰。[2] (P.138 )
如此分析,一语中的,将诗词不同的美学特质说得清清楚楚。作者还注意通过品味作品的色彩来区别不同文体的特征。在十六章《元气淋漓》中有一小节《宋词元曲色彩之比较》,作者说:“诗词与曲的不同意蕴,可以通过音乐与语言来领略,也可以通过作品呈现出来的色彩来感知,这也是通常欣赏诗歌作品容易忽略的一个角度。”[2] (P.174 )作者认为,研究分析作品,不能固守于一般的角度和方法,这样不容易创新,如果换个角度去看,很可能会有柳暗花明的境界。当然,达到这种境界的前提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拓展知识面。只有站得高了,才能看得远,看得清。
作者不仅注重不同文体特征的比较,还注意对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进行比较。在比较李白杜甫之不同时,单看章节题目就基本把握了二者的风格特征――《青春李白》《沧桑杜甫》。另外在《沧桑杜甫》开头又进行了二者的比较,“比较李白,杜甫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忧国忧民。如果给两人分别画像的话,李白飘逸洒脱,衣袂飘飘,玉树临风,仙风道骨;杜甫则青衫布衣,面容清瘦,一脸沧桑”,两人同处盛唐,形象迥异的原因是安史之乱作为时代的转折点,使唐诗“由人间的艰辛代替了理想色彩,中年的思虑送走了少年情怀”。进而得出结论:“同处在盛唐诗歌的顶峰,李白的人生和诗歌折射出的是唐代极盛时期的伟大风采,是积极的浪漫主义;而杜甫的人生与诗歌却因盛唐浪漫自信情调的戛然而止,变得沉重而现实。”[2] (P.114 )这样的比较不仅将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特征展示出来,而且对为何不同也进行了分析,让我们对唐诗中这对双子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通过比较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各自的特征;使读者便于分辨、理解、记忆和掌握。本书既注重纵向比较,又展开横向比较,通过比较和归纳,总结出文学现象的共性与区别,使古典文学知识更加系统化。
三、行文中体现出极强的文学性、诗意性
《古典文学的诗意解读》通过对音乐、绘画、建筑、书法、舞蹈等艺术门类旁征博引,从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文化本质出发,构建起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历程充满诗情画意。本书具有极强的人文因素,更容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丰富情感体验,拓展情感世界。本书给人的感觉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僵硬的,而是流动的;不是枯燥的,而是生动的。捧读此书,宛如走进长长的诗意盎然的画卷中,调动起来的不只是我们的视觉,我们似乎从中能闻到茶香,听到昆曲,正如作者所说:“捧一盏春茶,看卷曲的香叶在氤氲水气中渐渐舒展,让忙碌的耳朵在水磨昆腔中静静开放,让心灵穿越悠悠几百年的时光,慢下来,慢下来……”[2] (P.196 )
中国文化本身应该是极富诗意的,这些文化特质由李雅君老师那极具灵心慧性的文字一表达,倍增姿色。仅看看各章节的题目,就足以让读者啧啧称奇了,《重归桃花源》《唐诗江山》《宋词庭院》《浪漫传奇》《世俗风情》,哪一个不是诗意十足,如此,则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最本真的诗意情怀,并让你流连忘返而丝毫不倦,甚至沉醉不知归路。
《古典文学的诗意解读》是一部以提升人文素养为旨归的力作,该书展示出宏阔的视野,给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面,给人极为厚重之感,以诗意的情怀、诗意的行文,引领读者徜徉于诗意的文学中。
参考文献:
教学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可以通过创设一个具有文学氛围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文学素养。比如,在课堂中开展“文学知识之星”活动,让学生自己在阅读和学习中积累文学知识,每个月的月末在语文活动课中形成一次评比,表现最好的学生和进步最大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文学知识之星”称号。通过语文课和课外的积累,让学生有着对文学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适合此年龄阶段的名著,并与同学们分享,教师可以开出相应的书单,指导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环境熏陶,学生在一个有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中,通过文学知识的积累和课外名著的阅读,稳步地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采用引导和鼓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不同学生在学习中接受能力不一样,学习兴趣也不同,教师要在承认这种差距的前提下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对于班级中文学素养较差或是对文学兴趣不大的学生,教师应当对他们表示关心,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态,适时的进行鼓励和引导。如有一个学生在语文课上不认真听讲,对教师有意识的古典文学的引入也无动于衷,教师在发现这一情况之后,迅速跟学生家里进行联系,了解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兴趣爱好,经了解发现,该名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其他科学习情况也不理想。在了解这一情况之后,教师针对这个学生的情况设计了一次谈话,在谈话中教师了解到学生家庭环境不是很好,学生想在游戏中找到归属感,同时还发现,该名学生对游戏内容游戏背景介绍等十分了解。因而教师推荐了学生玩一款新出的“三国杀”,让学生了解各位任务的背景故事,了解游戏的整个内涵,并可以和老师一起游戏。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明显发现,该同学在课上表现好了许多,和他进行交流之后了解到他对游戏各大人物背景以非常熟悉。教师当时对该学生进行了鼓励,并且提醒该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有点,不能妄自菲薄,没有自信。通过此次对问题学生的引导和鼓励,也达到了培养文学素养的目的。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传统的教学重点一般放在知人论世,详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重点还在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重点强调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并以此来理解文学史的演变过程。而在新闻与广告专业古代文学教学中,应该结合新闻学广告学的理论知识,把教学研讨的重点放在二者相结合的地方。首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看到新闻传播广告的内容。例如《西厢记》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重点一般放在反封建的思想、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等等。而对于新闻与广告专业来说,教学的重点不妨放在由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演变过程,用传播学的理论解释其中的原因。元稹的《莺莺传》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并受到时人的称赞。《莺莺传》的思想观念是唐朝门第观念和门阀制度的婚姻观念下的产物。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创作于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追求。所以产生了以“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为主题的《西厢记》。从中可以看到,对于作品的改编也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与时代的影响息息相关。同样,还可以引述后人对于王实甫《西厢记》的评价,启发学生思考《西厢记》的传播。同样,在《梧桐雨》教学中可以介绍引述《汉书》等资料,联系王安石《和王介甫明妃曲》等昭君题材的作品分析梳理昭君故事的演变过程,结合传播学理论分析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于昭君的不同理解。其次,在新闻广告专业古代文学教学中,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新闻广告素养。现有的古代文学教育多反映的主流思维,大学生尤其是新闻学、广告学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文化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换句话说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以《西厢记》为例。主流观点认为该部作品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在选读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的时候,不妨让学生提前读一读司马光给王安石的来信《与王介甫书》。司马光曾说当时朝廷上下对于变法的态度是“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赐参政知事王安石不允断来章批答》)。并给王安石写了一封长信,即《与王介甫书》,来反对变法。王安石在回信中言:“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可见悔故也。”说明王安石决定抛开其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坚持推行自己的既定方针。结果,变法还是失败了。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后人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讨论。而对于新闻传播与广告方面的学生来说,不妨从舆论舆情的方面讨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二、教材引申
面对新闻与广告专业的学生,除了让他们了解一些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该关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新闻广告元素,对此要发挥引申。例如讲《诗经•卫风•氓》,可以讲讲“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中包含的古代实物交易中的广告元素:实物广告。讲白居易《曲江》“细草岸西东,酒旗摇水风”的时候,可以结合张籍《江南行》“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李中《江边吟》“闪闪酒旗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谈谈其中的酒旗文化,谈谈古代的招牌广告。关于教材的引申发挥,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现代新闻广告对于古代文学的运用。例如讲杜甫时。可以联系《杜甫很忙》事件。杜甫很忙是2012年3月发生在新浪微博上的一个涂鸦、恶搞语文课本插图《杜甫像》的网络活动、话题,“杜甫很忙”成为3月末中国互联网的热词之一,并被商业广告利用。某公关团队和新浪微博先后声称此次网络行销为其策划。从传播的角度看,可以看到现代网络对于经典的解构,反映了当下人们的解构心态。此后。“杜甫很忙”事件继续发酵。众多商业人士继续演绎“杜甫很忙”的创作,推出各种各样的广告。例如:2012年4月2日,杭州市,街头出现了“杜甫很忙”的广告。被恶搞的杜甫推着一辆购物车,旁边配着文字称:“杜甫很忙,现在买钻流行去卖场。”4月,在京东商城首页,杜甫成为三星笔记本的“代言人”。沈阳华邑世纪城的房地产广告打着杜甫很忙的图片,配着“安得广厦千万间,买到现房才欢颜”。除此之外,长春中冶蓝城、重庆金悦城、重庆中房千寻等项目也运用了杜甫形象进行宣传炒作。尽管,这种恶搞的经典人物的方式有待商榷,但至少说明了古代文学与现代广告的结合。再如讲白居易《长恨歌》的时候,可以引申发挥到西安华清池的大型历史实景山水歌舞剧《长恨歌》。该剧斥资5000万元,打造具有亚洲唯一的全天候折叠式全色真彩LED软屏、国内首创水中机械组合多变式立体活动舞台和户外演出设施全隐蔽式设计,成为中国最大的水上舞台,并请来了国内一流的音、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大师和阵容庞大的专业演出团体,倾力打造这美的演出。该剧以骊山山体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做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台组合元素,以白氏《长恨歌》为歌舞剧情节线索。集历史文化之韵、山水自然之美与科技之奇为一体;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文化、人间与仙境、传统与时尚交融一起,较好地演绎了该诗主旨,给人无限遐思。由此,可以启发学生引申思考当代旅游业与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化的结合:随着张艺谋发展了中国第一台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后,中国各大景区都对当地古典文化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比如三峡艺术团的《盛世三峡》,张家界的《天门狐仙》《魅力湘西》,西安的《大唐芙蓉园》《梦回大唐》等。启发学生把古典文学与广告结合,经典的古典文学本身已经为人所熟知,广告在古典文学与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发挥,自然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在讲《西游记》的时候,可以联系近年来对于《西游记》的影视剧改编。1982年,用六年时间拍成了25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轰动一时。上世纪90年代,香港TVB电视台分别拍出了《西游记》(1996)和《西游记2》(1999)。到了2002年,台湾电视台与香港中天公司联合投资,再次拍摄了《齐天大圣孙悟空》。接着刘镇伟和周星驰合作了《大话西游》系列。
但是,庆历以后,文风丕变,流行五百年的《文选》的影响,呈式微之势。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呼‘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于此可见宋代文坛风尚的变迁。
庆历前后文学趣味的转向表明,一个时期以为雅的东西,到另一时期则可能走向它的反面。虽然《文选》曾经是、现在仍是最高典范,但它毕竟已被文人用得“烂熟”了。任何一种风尚,一旦至于烂熟,必归于俗,必遭厌弃。否弃《文选》,是符合美学上所讲“陌生化”理论的。
而否弃《文选》之所以发生在庆历以后,其原因在于,宋代文学经历了七八十年的发展,随着宋代文人时代感与文学自信的进一步加强,随着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等当代典范的树立,宋代文人已不屑于步唐人之后尘,而以学《文选》为陈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并且,这些文章巨公周围,已然生出大批追随者,成长为具有转移风气意义的文学群体。因此,必然产生文学的代际,从而与前朝文学取向拉开距离。
带头唱响《文选》时代挽歌的,正是后来成为宋代文学巨擘的苏轼。苏轼对待《文选》的态度具有典型性。他几乎凌驾于这部被前人极力推崇的文学经典之上,敢于批评其不足。在他眼里,这部书不仅没有因数百年被推崇而增加些许神秘感,反而彻底揭开了其被唐人及宋初文人膜拜的面纱。“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又说“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苏轼这种平章古今、睥睨《文选》的姿态,标志着宋代新文学的成熟和新的文学审美标准的形成。
宋诗之所以在整体上能够走出以《文选》为祈向的古典时代,还在于宋代文人切入生活之深。他们太熟悉这个时代,在他们笔下,平凡与不平凡,平淡与不平淡,雅与俗,都随缘自然,在在共存。它们洗净了六朝的绮靡,选择了素朴淡雅的主导风尚。
关键词:文学词汇 园林美学 教学应用
《园林美学》课程的功能是通过给学生传授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体现艺术性的理论和技巧,使学生了解园林的基本知识,掌握园林造景艺术和技巧、园林空间构图艺术,具备对园林景观艺术性的赏和初步的设计、组织能力,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要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园林艺术美的鉴赏和创作水平,为后续“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与小品”、“园林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文学词汇在园林美学教学中的应用必不可少。
一.在园林美学教学中应用文学词汇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美感,增加园林美学的美感。
园林美学本来就要对学生进行美感训练,就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文学词汇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智慧的结晶,既有哲学的美感又有语言的美感。如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有很多优美的语言,千古传诵:《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篇目多以比兴的手法起句,而比兴的内容常常取自自然风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诗句虽是为了抒发感情所做的铺垫,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山水树木等自然景观的欣赏, 此时的园林还未脱离生产实用的特点而成为纯粹的观赏游憩场所,但很显然人们已经产生对欣赏自然的需求了,而这种欣赏正是园林的起源。秦汉时期流行的文学形式是赋。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山水和园林开始从附属地位上升为描写的主体,例如司马相 如的《上林赋》、杨雄《甘泉赋》、班固《终南山赋》、杜笃《首阳山赋》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这些文学知识,把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诗句应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一边学习园林美学的知识,了解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一边感受着园林之美,那么,我们的园林美学课堂将充满文学的气息,让学生既感受到文学之美,又感受的园林之美,并且了解了我国园林发展的历史,真是一举多得。
二.在园林美学教学中应用文学词汇可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园林美学教学涉及很多内容,如对景观进行艺术处理,园林色彩的构图;园林建筑小品等,这无一不与美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教学中如果只用平实的语言,学生难免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形象感。但是如果教师应用文学语言,结合文学名著中对园林美的描写,学生一定会感觉生动形象,犹如身临其境。如,在学习对景观进行艺术处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苏州沧浪亭为例,讲述,“沧浪”二字本身就来源于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亭子石柱上的一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对联,让人感到一种亲近自然的愉悦之情,园中东面临水有一“观鱼处”,取自《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西面有水榭“面水轩”,两面临水,得名于杜甫诗句“屋轩皆面水”。文学作品里描述的美景成为园林造景的依据,这样依典故而造景,人为主动地在园林中加入很多象征意义,使简单的景物具有了更深层的意境。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园林优美的意境,学到了对景观进行艺术处理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对园林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在园林美学中应用文学词汇可以提高学生对园林艺术美的鉴赏和创作水平。
不会鉴赏园林之美,就说明没有学习园林美学;不会园林设计,没有园林创作的实践,就说明没有把园林美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只会纸上谈兵。在园林美学教学中充分运用文学词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和创作水平。如在学习风景园林鉴赏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给学生讲述,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如《游沈道士馆》“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将远处的青山纳入园中,给整个园林增添了无穷的生命力。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空阔无边的长江大大地拓展了黄鹤楼的空间范畴,使其顿生超凡的气势,意境更加开阔、深远。山水园林与山水诗文相渗透,创造出不朽的名篇。这些优美的诗句让学生在欣赏到了园林之美,学习了园林鉴赏知识的同时,也品味文学之美,感受文学的魅力,同时为自己的园林设计创作找到了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