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31 16:33: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知识管理的好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工程造价 质量 措施 方法
近年来,工程质量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的恶性事故时有发生,工程质量问题目前仍然相当突出。工程造价,是指建造工程所耗用人工、材料、机械费用加利润的总和。同一个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高,不仅所使用的材料质量要好,而且付出的人工劳动也多,技术含量也高。因此,造价与质量之间存在内部矛盾,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片面追求低造价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效益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最大利润是每个独立主体追求的目标与内在动力。工程造价相对施工单位来说是收入,而相对建设单位来说是投入。为此,施工单位千方百计想增大工程造价,而建设单位又千方百计地降低工程造价,导致双方利益的冲突。某些建设单位为了减少建设资金,在招标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对工程造价一次包定,甚至有的建设单位或投资者对合理的工程造价认识不足,片面地追求降价,一再压价。而任何事物都有极限,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无根据地压价,势必影响工程质量。另外,在建筑市场招标投标过程中,一些施工单位为了承揽工程任务,投标报价较低,相对而言盈利不高,甚至要冒着亏本的风险。个别经营状况较差的低等级施工企业,为了保证工人工资,只好硬着头皮将工程承揽下来,其结果是工程中标价严重偏离工程的实际造价,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于是就出现置工程质量于不顾,粗制滥造、偷工减料以弥补工程造价的现象。另外,许多工程招标投标不规范,不公平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大量非法、不合理的开支,从而加剧了施工企业利益损失。
二、现行工程造价体制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低价微利政策。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并未调整造价管理水平和不平等的比价关系,而是在维持原有造价体制的基础上推行招标投标制度,使得造价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更加突出。在实行工程按类别取费以前,我们是按企业技术资质等级来确定取费标准的。同一个工程,由不同资质的施工企业施工,其工程造价不尽相同。往往有些建设单位片面强调低造价,使施工质量好、信誉好的施工队伍处于劣势;后来改为按工程类别取费,避免了同一个工程项目不论由何种资质等级的企业来施工都是一个价格的弊端,并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将工程造价与工程质量相互挂钩。但这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目前工程质量等级只有合格与优良两个标准,尚未完全将质量的优劣与造价的高低联系起来;二是优质工程的优价对施工单位并不具备太强的吸引力,优价有时不足以补偿其在提高工程质量上的付出;三是个别工程质量的优劣不能说明工程项目整体功能运行状况的好坏。
三、改进造价管理体制,切实加强质量管理
1.加强工程造价管理
加强管理,以逐步理顺工程造价背离价值和不适应市场机制的关系。在国家基础价格指导下,根据市场情况灵活地进行调节,逐步推行由企业根据市场行情自主定价,按质论价。
①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途径就是推行和完善招投标制,利用市场竞争达到优胜劣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目的。为此,一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强对招投标的监督;二要不断提高标底、标书的编制质量和评标人员的业务素质,切实防止压标或低价抢标的现象发生;三要严格禁止招标单位利用施工企业找活心切的心理,人为地要求施工企业压价让利和提出垫资施工的苛刻条件。
②制定各项管理办法,大力发展工程造价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工程造价中介机构和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监督、管理,推进工程造价的社会化、专业化,加强对其职业道德、经营行为、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以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③收集、整理建筑工程信息,建立健全工程信息服务体系,为工程造价和管理提供参考数据,引导市场的计价与定价,为最终由市场决定价格提供优质服务。
④定额管理是造价管理的基础,定额的编制必须适应当前各种承包方式的特点,应便于动态调整,而各项规章制度应有可操作性。
⑤大力宣传、贯彻《合同法》和《招标投标法》的内容和精神,加强法制教育,同时参照FIDIC合同条款,不断改进和完善合同标准文本,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工程造价改革提供法律保证。
2.强化监督力度
①首先应强化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要从规划设计、施工、材料选用、设备选型配套、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应用入手,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②确保工程质量,必须完善严格的工程建设标准,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落实工程建设质量责任制;以实施工程建设标准及强制性条文为重点,加大监管力度,强化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质量意识和执行强制性标准的自觉性。
③大力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规定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单位擅自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的均要承担法律责任,施工企业对构成工程主体的材料、设备负有质量检查责任;实行严格的竣工验收制度,鼓励全社会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等。特别是要加大执法力度,迫使建筑业各方强化内部管理。这样,建筑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治“散”、“差”,加强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走“质量兴业”之路。
④逐步全面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积极推进工程建设监理制,对提高工程建设水平、投资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大中型项目和住宅小区建设为主要监理对象,逐步规范监理行为,合理发展监理队伍,加快提高监理人员整体素质,从而大力提高建设监理水平。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最具战略性的资源与资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一种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及更新过程,是对知识的一种创造、应用及规划管理过程。面临市场竞争局势的愈演愈烈,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企业要发展,就要创新战略管理,就要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就要以知识创新推动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就要通过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并以新知识为媒介为企业创造全新的价值,就要以适宜知识经济时展的知识管理策略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
一、当前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令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得复杂和易变,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已经无法适存和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战略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管理方式过于线性化。
在企业战略管理的传统形式中,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相对单一、理性、硬性,相对极端的管理方式无法及时化解复杂的外界环境刺激和企业内部突变时所产生的矛盾。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在管理的思维线路和模式上呈现机械化状态,这种状态下的管理思维对于企业发展的环境、知识文化的传递和员工的激励作用有限。环境变化是影响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预见环境的变化性与复杂性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却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其研究的重点仅仅是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单一性的分析令企业的战略管理理论的自我完善速度减慢,令企业的战略管理理念缺乏一定的科学根基和说服动力。
2.传统的战略管理仅注重显性知识,忽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知识管理被狭义地看待,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以其清晰的特性备受关注,并且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根本;而隐性知识却以其隐藏性的特点被忽视、被忽略,被看作是与显性知识相同的性质而存在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之中,也被认为是可以过渡、交流和传递共享的。这种传统落后的、错误的知识观点令企业的战略管理无法展现成果和达成成就,令企业的战略及战略管理方法和框架无法达成创新优化。
3.传统的战略管理将管理的核心归结在企业的竞争上
由于知识经济的盛行和发展,知识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产要素,传统企业战略管理中以竞争为核心的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已经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养分。知识经济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已经将管理的核心进行移位,已经由以竞争为核心的管理形态转化为以知识的交换转移和交流共享上,企业管理的发展将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与创新程度上。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的战略管理需要在知识操作的基础上进行,需要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就是知识生产、储存、传递和应用的动态性过程,是包含企业所有业务活动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过程。
1.企业战略管理的本质是知识的进化过程。
以传统的经济视角进行分析,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是外部环境的变动和竞争形式的刺激。但是企业的发展不仅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动,还在于企业内部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企业战略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研究,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的产生和积累的动态性过程,就是知识的缔造、认知和肯定过程,就是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竞争力相互整合、相互匹配的动态过程。
2.企业战略管理思维逻辑是知识的创新过程。
企业战略管理,主要表现在企业战略管理思维的适应性、创新性与演进性,是思维逻辑的一种创新与创造形式。企业的战略管理思维逻辑与战略理论过程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趋向于一致,战略逻辑的思维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已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是在松散化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发展过程。企业战略管理方案的拟定、实施等都是在知识积累与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优化改善的。
三、以知识管理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
21世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量,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以知识管理的视角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是企业环境复杂性与多变性的适应要求,是企业能够正确做出决策和应对市场变迁的根本,是企业重新确定竞争优势的驱动力,是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的不竭动力。
1.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思想的创新。
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根本过程,是以创新的知识推进企业发展的系统循环过程,是对企业战略思想进行重新定义与建树的关键内容。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中,持续不断的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而从知识形态的角度来讲,知识创新就是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作为企业,要将企业发展中客观有形的显性知识进行梳理,让其以清晰、完整的状态传递给企业员工;针对复杂、隐含的隐性知识,企业可以采用人文战略将其对外传播与共享,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的社会化。企业要处理好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与过程,要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要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要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合并积累,要对纷杂的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与总结,并将归结的知识体系融入于企业战略管理思想之中,要摒除以竞争为核心的传统观念,树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战略思想,以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实现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创新性研究,实现战略管理思想及时转变。
2.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制定的创新。
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战略制定是系统行为的交互式动态过程,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知识创新过程。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战略的制定要以企业知识的理性分析为基础,要从全局、最大化企业价值的角度对企业内外知识进行管理,要对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和统一分类,并将这些知识资源作为企业创新管理决策的依据,作为企业战略创新制定的源泉。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要根据企业的特定需求进行企业知识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析与归纳,要用实效性的观点看待企业知识,要注重企业知识的外部引进与内化吸收,以此挖掘出对企业发展和战略制定有价值的知识。企业还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不断地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及时进行知识缺口的补充和管理,以知识缺口发现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阻碍因素,并以理性的分析实现企业战略制定的有效创新。
3.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实施的创新。
以知识管理为导向进行企业战略实施,就需要企业以智能化的方式进行知识管理,需要将信息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融入到企业的知识管理之中,要利用技术进行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深入挖掘,以技术形式应对知识的多变性、复杂性与分散性,以此实现企业知识的创新管理。作为企业,要对企业知识采取内部创新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策略,要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内部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学习,以学习提升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文化水平;企业还要充分信任内部员工,以信任提高员工知识转移的能力,实现个体资本递升为组织资本,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过渡;企业还要注重外部人员的引进,要以薪酬与福利吸引外来员工的加入,将新员工、新知识作为弥补和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以新员工、新知识作为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以此完善企业行为主体的知识管理和员工的行为机制,以此实现企业战略的顺利沟通与实施。
四、结语
总之,知识经济发展鼎盛的环境下,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已经成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关键。作为企业,要充分认知企业知识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要评估好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要确定好企业知识管理的正确方向,规划好知识管理的复杂过程。只有将知识管理充分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之中,只有将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只有将企业的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只有将企业知识与员工知识相互统一,才能推进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文波.浅析企业的“知识管理”[J].现代交际,2010(09):52.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当前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趋于和成熟,而国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从管理纬度来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论对知识经济持何种态度,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介入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包括学者、专家、企业家等,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促进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论文摘要:文章就在数字化校园下环境大学生如何实施知识管理做了探讨,总结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分析目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步骤与具体工具,并在最后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这种教育的努力方向。
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校园网上可以查询各种各样的教学、科研资料,如数字期刊、精品课程、教师课件、试题库、教学软件等等。这些资源都是开放的,几乎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然而海量的信息获取渠道往往又使得学习者束手无策、无所适从,甚至还有可能被错误信息引入歧途。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吸收信息和运用信息成为每个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思想在个人层面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一、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及其现状
1.概念
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的概念最早是由Paul Dorsey教授提出的,原文为“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hould be viewed as a set a problem—solving ski11S that have both a logical or conceptual as well as physical or hands—on component.”,
中文意思就是: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较多,但基本认同个人知识管理实质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个人层面上的应用,是将个人将获取的各种零散的和随机的信息转化为可系统利用的个人知识,并帮助个人将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构建起个人知识库,以利于现在和将来个人知识的存储、使用和交流。
2.重要性
个人知识管理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个人的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竞争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来说有以下作用:
(1)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
学生可以在知识管理的思想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以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搭建起符合个人现状及发展需求的知识框架,以一名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例,他想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物理教师,根据这一目标,他构架了图l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框架包括物理专业的知识和教育专业的知识,也包含了其他的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由于针对性强,往这个框架中填充的知识也就越发有效。
(2)培养起终身学习的习惯,持续性地学习与知识更新,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
人类正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的数量成指数级增长,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淘汰周期日益变短。为了避免被社会淘汰,大学生必须持续的学习,及时掌握和更新所需的专业知识,达到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的目的。但是,随着知识资源数量不断增多、类型日趋复杂,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成为大学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在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两个方面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效地方法就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3)有效率地提取知识,更好地展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借助良好的知识管理技能,大学生可以快速有效地从个人知识库中提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资源,应用到学习工作之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展示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收获自信。并因此成为知识交流活动中的活跃分子,获得许多潜在的机会及更好的事业发展机遇。
3.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
虽然个人知识管理非常重要,可是目前大学生的PKM现状确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1)缺乏认识
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管理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对这个概念的了解只限于相关专业的同学(如信息管理专业)或者有过专门研究的同学,谈不上重视知识管理以及应用了。
(2)对知识(信息)缺乏良好分类,没有系统管理
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信息(知识)的存放都是比较杂乱的,随意存放,命名缺乏规则,经常出现找不到或不能及时找到有关资料、存储的文件或者忘记密码等情况。加上没有备份资料的习惯,如遇病毒或系统故障,经常导致信息永久丢失的后果。
(3)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工具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目前大学生可以用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有很多,如传统的纸笔,电脑,MP3(MP4),手机,U盘,Blog,E-mai1等等。但大多数仅限于其基本用途,没有将它们的功能应用到知识管理上,如手机几乎人人一个,却很少人有充分利用它进行日程安排;QQ人人都在用,却很少人有用QQ空间来存放自己在网络上找到的资料,或用QQ硬盘存放收藏夹等等。
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
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PKM)主要包括个人信息管理(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IM)、关系管理(Relationships Management RM)、内容管理(Content Management CM)以及资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 IM)四个部分,按照“收集、组织、编辑、存储、检索和共享”六大环节,在简单有效、经济的原则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
1.分析知识资源的需求,建立个人知识框架
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大学生需要对个人在学习中所需要掌握和以后工作中要应用的知识资源进行具体的分析,以确定相关知识的分类和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这个工作非常重要,但也比较困难,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由于对本专业的认识不足,加上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清晰的规划,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的知识需求。这项工作可以在辅导员、专业老师或者是临近毕业的学长指导下,根据个人特点、兴趣以及最有可能的就业方向,搭建起个人的知识框架。这个框架的主体部分越早定下越好,但不宜进行大的调整,枝节部分可以随着自己的学习不断深入,加以调整。
2.选择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建立起知识框架后应选择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平台。在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下,可以采用“手机(PDA)+Blog+知识文件夹”的组合方式来实施,其中手机可以完成PIM和RM的工作,包括对自己日程的管理、联系人的管理,与同学,老师的联络工作,财务管理等等,并且可以通过手机管理软件将PIM信息同步到电脑的outlook等软件中,完成数据的备份操作。而知识文件夹主要完成cM和IM的工作。这个方案非常灵活、简洁、经济,不管有没有自己的个人电脑,起码可以通过u盘(MP3,MP4)来存储。而Blog体现在知识的存储与共享上:大学生可以将重要的资料发表在自己的Blog或者是QQ空间中去,在存储知识的同时,也将经过自己刷选的优质信息出去,借助日益扩大的Blog影响力,实现知识的共享。并可以定时通过Blog备份软件将Blog数据备份到知识文件夹中,双重保险确保了数据的安全。
3.建个人知识管理的准则
在没有专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支持下,大学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工作前必须建立起个人的知识命名及编码准则,以便知识资源在分类存储和提取使用时均有章可循。其中文件夹的命名按照知识框架中的分类进行,图2为一名学生所建立的教学资源文件夹系统。文件名的命名建议采用“文件名=来源+类型+内容+时间”的规则,这样可以让你不必打开文档就可以从文件名了解文件的基本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维护及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
在选择好PKM的系统(软件)及准则后,进行的就是个人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工作了。包括添加新的知识资源(包括知识类别);更新、修改或删除部分知识资源和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管理的各项准则。此项工作的最大难度在于“持之以恒”,即长期有序地按照既定的“准则”维护及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
数据的安全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学习和工作积累就是两个脑,一个是自己的大脑中的隐性知识,一个就是我们使用的电脑。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资料如果不能找回将是一场灾难。买个好电脑是个前提,定期备份是一个好办法。备份常用有几种方法:是光盘刻录备份;二是借助电子邮箱,Blog、网路硬盘等网络应用技术备份;三是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实现重要文件备份。
5.应用知识以及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活动
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在实际工作及学习中获得良好的绩效。由于采用的是自建的知识文件夹来进行知识管理,可以利用操作系统提供的路径检索和简单搜索功能从知识库中提取所需的知识资源,并能从文件名中的“来源”寻找出相应的知识获取渠道,获取系统以外的知识资源,达到应用专业知识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此外,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提供了BBS,Blog,QQ,E-mail,MSN等众多交流方式,利用它们,大学生可以与相关的专家及其他用户进行知识交流,从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创造出理想的绩效,争取到良好的事业发展机遇。
关键词:烟草行业 卷烟制造 动态知识管理
中国的烟草行业如今正面临转变,传统行业较多依赖于资源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的加工装配型产品,现在逐步在向打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烟制品方向发展。尤其在烟草工业企业中,单纯依赖原料资源的方式已经开始显露不足,技术能力及人员技能、基础管理能力等方面成为了新的竞争力增长要素。烟草行业虽非知识密集型企业,但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知识与技术要素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知识管理也逐渐在国内烟草行业企业中得到了青睐,已有烟草工商企业率先开始了知识管理的实践探索。
作为伴随了中国多家领先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合作伙伴的AMT咨询,也与我们的烟草行业伙伴一起,面临着这样的思考——烟草行业的知识管理实践核心使命是什么?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展?本文主要以烟草工业企业为例,着重探讨如何构建卷烟制造企业动态的、有活力的知识管理体系。
命题一:烟草行业知识管理实践的核心使命为何?
在全国禁烟呼声日益高涨,国内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中国烟草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国家局领导审时度势,顺应整体市场环境及行业发展趋势,明确提出“卷烟上水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烟草行业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卷烟上水平”是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是促进烟草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随着“卷烟上水平”的推进,行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要素流动、资源配置将会发生重大的变革。
本质上,“卷烟上水平”就是以品牌上水平为核心,以提高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为主要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或更大范围内促进行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整个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推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
行业发展大环境以及国家局的战略发展要求,对中国卷烟制造企业而言,是一项严峻考验。他们将不光面临着整体中国制造企业发展模式由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向品质、技术和品牌优势转化的历史任务,更将直面卷烟行业内部品牌发展以及市场的检验。同时,当前形势也是督促所有卷烟制造企业积极转变经营模式,发起管理变革,打造全新核心竞争力的一个良机。
顺应知识经济时代潮流,知识、技术、人才要素作用力被广泛发现,未来企业竞争力的比拼不再依赖于单一要素,而需要全面综合地来考量企业的各项软硬实力。在此趋势下,知识管理也必然成为卷烟制造企业进一步实现管理提升,打造新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力手段。知识要素将渗透入企业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人才要素中,触发企业所有其他生产要素的聚合效益以及资源利用率。
烟草行业知识管理实践的核心使命,是顺应企业的发展使命,让知识管理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升华个人知识为组织智力,盘活和发挥组织整体知识资源效益,促使企业人才、技术、基础管理和文化能力的不断更新,跨越新的增长台阶。
烟草行业的知识管理实践核心使命的分析与提出,明晰了我们在烟草行业开展知识管理实践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核心问题:
首先,知识管理引起的企业管理提升与变革,不是打破原有管理基础,而是管理要素的完善与补充。我们是在补短板而非空降一个新管理方法和思路,因此需要关注的是知识管理如何更好地融入到企业原有管理体系与运作流程中。
其次,知识管理要不断地推动、升华个人知识为组织智力,这需要我们同时关注事(企业核心生产经营流程)以及人的两条主线开展知识管理,并通过串联“知识、流程与人”,构建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来盘活企业核心知识资产。
最后,要使知识管理能够作用于企业人才培养、技术发展、基础管理能力提升和企业文化加强,首先需完善知识管理体系内部的小环境,包括人员激励、日常管理运作流程、信息技术平台以及知识管理文化的培育,核心在于构建可长效运作的知识管理体系。
这引出了我们本文将着重探讨的议题:如何构建动态有活力的卷烟制造企业知识管理体系?
命题二:如何构建动态有活力的卷烟制造企业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一经形成,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便具有相对静止的特性,如何使知识管理获得自我茁壮成长的生命力?如何使组织静态知识能够活起来?从企业管理层面,需要明确如何构建起企业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使知识管理活动成为日常一项管理活动,得以长效运营。而静态的知识能够活起来,则需要我们在做知识内容结构规划设计的初期,就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出发,以终为始地建立组织核心知识的动态应用能力。
企业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构建
知识管理初步导入企业,就像呵护一颗种子,需要阳光、土壤、空气和养分。落到企业管理层面,我们可以对应为战略引领、技术平台支持、企业文化引导、管理机制推动这四项举措,为企业知识管理找到对应管理体系构建的动态能力要素。
1.战略引领实现知识管理的价值动态能力。
服务企业战略目标始终是知识管理实践的前提,是知识管理这颗“种子”能够发育好的关键资源“阳光”。这要求我们始终找准知识管理实践的目标与方向定位,不可让企业被知识管理。只有在“明方向”的基础上,体系化推动的知识管理,才能确保知识管理形成自我的价值驱动能力,是知识管理工作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2.技术支持实现知识管理的技术动态能力。
当前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更多地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更新发展,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重要支撑作用。信息技术为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工具,好的技术手段可更为有效地推进知识的传递与复用,使组织知识从技术上实现积累、存储、共享与应用全过程的现代化的运作支持,成为了知识管理这颗“种子”生长发育的“土壤”。技术平台的驱动力量是企业知识管理不可忽略的一个能力要素。
3.企业文化引导实现知识管理的组织人员动态能力。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最难以转变的深层特性,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文化将有力地作用于组织所有人员,推动或者阻碍企业的一项管理变革。知识管理也是一项管理变革,需要引导企业所有员工参与的管理活动,需要良好的组织人员基础。因而,如果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将有力地保障知识管理的实施。倘若企业文化完全不能支撑知识学习、共享、应用与创新的活动,那么要想长久地实施好知识管理那几乎是不可能。培育好适应于知识管理开展的企业文化引导对知识管理而言也至关重要。
4.管理机制推动构建知识管理的机制动态能力。
构建企业日常知识运作的配套管理机制,是构建知识管理常态化运作的保障力量,使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日常运作流程的一环。良好运作的管理机制,可以成为知识管理常态化运作的有力支持,使知识管理不断地成长为参天大树,产生出持续长远的知识效益,庇护企业的发展。这里知识管理机制包括:构建推动知识管理有序运营的组织力量;构建评估考核与奖罚机制,以引导员工与组织行为;构建运作紧密、自成循环的日常知识管理运作流程体系,以规范员工知识管理行为。
组织知识的动态应用能力的构建
在具备阳光、土壤、空气和养分的基础上,我们的知识管理种子能否破土发芽,也甚为关键。企业导入的知识管理是否能成功,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对知识内容的规划,要使知识管理能活起来,我们首先需要在内容规划时,让静态的知识首先能够被激发,构建知识动态应用能力。知识的动态应用能力更多地体现在知识应用与更新层面,包括变化感知、吸收、整合、配置。使知识能被动态感知、吸收、整合、配置,我们首先需分析知识应用触发的场景以及需求特性,构建知识关联。
做好知识内容规划,不能仅仅以为企业知识建立一个结构化存储维度的知识分类为终点,更需要从知识应用层面考虑如何使静态知识“活”起来,盘活企业知识资产。这要求我们不仅仅是管理静态的知识的存量,更需要我们在梳理盘点的时候,能够分析出知识的各种应用需求属性,建立知识应用关联。在本文前面内容中,我们明确了以服务战略目标为导向,需要关注“人与事”两条主线开展。“人”的知识主要体现为各种经验方法,以及价值观念,更多偏向于隐性知识的层面;“事”的知识则关注与企业核心生产经营流程,以及企业员工根据实践经验已经显性化了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表单信息等。简单说,就是需要建立“人、流程、知识”三者的多重关联,才能使原来单一静态的知识,通过各种属性或应用条件的触发,得到知识需求者更广泛的应用。
如何构建这些关联?对于卷烟制造企业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以企业流程及流程节点为枝干,串接各类知识,包括制度标准、法律法规、工作指引、模板工具、经验方法等。再配合其他知识维度,通过信息平台,使原来无序,零散的各类知识,以一定的结构附着在流程枝叶上。同时我们也以流程为干,挖掘梳理对应流程关键节点的隐性知识以及对应可以求助的专家,如此为“流程、知识以及人”建立强的应用关联。
流程串接知识,形成了企业核心知识链条,同时企业中多条流程都会整合串接多类知识,最终交叉形成网状的知识应用体系,从而有效明确了组织各类核心知识的多种应用场景与使用需求,有力推动知识的共享应用。真正地使企业静态存量知识以及隐性知识的载体——专家资源,因这些关联而被全面盘活。
总结与推广
我们在本文的分析及探讨虽然以卷烟制造企业为主,结合了我们与卷烟制造企业合作伙伴一起形成的知识管理实践经验,但这些实践经验与思路也可以被推广应用到整个烟草行业的工商企业中去。
如何构建烟草行业企业有生命力的知识管理,我们可以总结出企业需要开展的主要知识管里任务,分以下三个核心步骤:
第一、通过全面诊断与调研分析,明晰知识管理如何支撑企业战略,明确定位及近期管理的重点,并明确与企业原有管理体系的融合。
关键词:知识管理 高校图书馆 影响因素
“知识管理”最初由管理学大师彼得·F·德鲁克在《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中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本和动力。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的不断成熟,知识管理被引入到许多行业中,为更好地服务于用户并保持高校图书馆的竞争优势,在上世纪90年代末,人们把知识管理引入到图书馆界中。本文以一个具体的高校图书馆为例,探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分析知识管理实施的影响因素,为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具体运用提供参考。
1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把知识管理的理论运用到高校图书馆中,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人”这个因素,并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充分的利用以及充分的创新,使高校图书馆资源能进行更优的配置,使图书馆员工的职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使知识得到充分的共享,并且使图书馆能更好得为师生服务,充分地满足师生对知识需求,并且通过知识管理的应用,提高高校图书馆的职能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2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特征
2.1 人力资源是核心 在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是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它决定了知识管理实施的成败。图书馆中的“人”主要包括图书馆内部员工以及师生用户。图书馆员工是图书馆的建设者,是知识资源的获取者、传播者,他们是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纽带。除此之外,他们自身就是一个“知识库”,他们饱含许多学问,拥有许多知识、技术和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好坏在于他们,师生对知识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也和他们有莫大的联系。而图书馆员工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使图书馆工作者可以从用户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对工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使图书馆的服务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2.2 互动管理是方法 在知识管理模式下要求以互动模式为方法进行知识的传递。主要包括馆员内部之间的互动,馆员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本馆与外馆之间的互动。馆内员工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他人优秀之处,改善自己不足之处,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助于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并且有利于相互之间的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馆内员工与师生用户之间的互动,有助于用户得到更多知识,还能够使馆员得到用户更多的信息反馈,有利于对工作不足之处的改进和优秀之处的保持;本馆与外馆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文献的共享和馆员之间的经验交流,促进彼此更好的发展。
2.3 知识创新是目标 高校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目的不仅是要对知识进行传播,更重要的是要对知识进行经常性更新,促进知识的共享,并且在知识共享过程中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创新,实现知识真正的价值,这就要求馆内工作者在工作中要重视对知识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共享—更新”这个过程,建立一个能使知识迅速汇集、及时提炼、便捷传递的知识管理系统。
2.4 信息技术是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有效进行知识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3 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以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
知识管理在推广和实施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知识管理理论的接受程度、员工的素质、信息技术、员工间的交流程度以及信息更新的速度等因素。因此在实施知识管理之前,我们应当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把握,这样才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实施。
3.1 图书馆员工的知识管理理论接受程度 知识管理理论的接受程度直接决定了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好与坏。在进行知识管理之前,所有参与知识管理的工作者都必须清楚地了解知识管理。在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中,90%的工作人员都或多或少了解知识管理这种新型管理方式,然而他们大多依然是按部就班的按照现有模式和方法进行管理,要在该馆实施知识管理,就必须首先要使员工不仅要了解知识管理,而且能够愿意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接受这种新兴管理模式。可见,图书馆知识管理要顺利实施,员工对知识管理接受程度至关重要,否则可能会导致知识管理的实施得不到更多支持和认可,进而可能会导致知识管理不能顺利的进行,而且即使实施后,也可能导致图书馆员工不能很好的用知识管理模式这种方式进行管理工作。
3.2 馆内工作人员的素质 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大量知识型人才的参与和支持。对于学历偏低和年龄偏大的人员来讲,他们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及学历高的或者年纪轻的人,这样就会延长实施知识管理的初期准备工作时间。从学历层次看,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除主管院长和图书馆领导的学历是研究生以上,其他工作人员均是本科或本科以下学历;从年龄段来看,其中90%工作人员的年龄均在30岁以上。本科以下且年龄偏大的工作人员在图书馆工作者中所占比例较大。很大部分的员工在知识管理理念的理解上、知识创新的能力上以及信息技术素养上都需要提高,才能适应知识管理的管理模式。
3.3 支持知识形成和知识分享的信息技术 在知识管理理念中,图书馆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人们比较容易获取显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只有通过共享、交流,让隐性知识显性化、融合化、社会化、才能形成源源不断的知识泉,这就需要的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的信息技术主要是集中于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包括电子数据库建设、公共检索服务平台建设、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建设、网站的超链接服务建设等。但就现在的技术而言还不能较为全面的进行知识共享和创新,尤其是在本馆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有价值的知识挖掘和知识地图等技术均未使用。可见,图书馆要较好进行知识管理,应充分利用更多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对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最终才能实现知识的创新、再造。
3.4 组织交流程度 组织交流程度也是影响图书馆有效实施知识管理的因素之一。因为组织的交流也是传达隐性知识的方式的一种,是知识共享的方式之一,同时组织交流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组织是否融洽,组织是否能顺利开展工作。
一般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结构都是传统的金字塔型,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的组织结构也是如此(如图1),这种传统的组织结构不利于组织的交流,上情下达或下情上达都同样要经过中间层层结构传递,而且由于部门独立性高,跨部门流通困难。如果部门与部门之间可以进行平行移动,比如资源建设部的人员长期从事内部工作,大多是精英骨干,却很少有机会与师生用户进行直接交流,如果他们可以在领导的安排下进入服务部工作,直接面向用户,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的提供资源,同时师生用户也能从这些工作者那里获取许多平时在馆员那么无法获得解答的一些专业性问题。
3.5 信息更新速度 师生用户对知识资源的需求能否持续得到满足取决于资源是否得以及时、有效地更新,同时资源能否得到及时更新也决定了图书馆建设的好坏。资源及时更新,新的知识就能快速地进行传递,并能让师生用户得到最新的知识。这里的信息更新不仅包括学校实体图书馆的资源更新,而且包括数字图书馆以及服务信息的更新速度等。大部分图书馆容易忽略对于服务信息的更新。例如,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其馆务公开网站中一些制度说明是旧有的信息,对于“读者意见箱”中的读者意见也不能够进行及时地解答与处理。而且信息具有时效性,如果不能及时把自己所掌握的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他人,那么就会失去了知识共享的真正意义,也就不能实现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朱伟珠.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探索[D].天津大学:天津大学,2007.
[2]郑芸.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探析.甘肃高师学报[J].2010,15(1):61-62.
[3]图书馆概况介绍.EB/OL.http:///dzzy/dzzy-gkjs.htm,2012-10-30.
[4]图书馆机构设置.EB/OL.http:///dzxz/dzxz-jgsz.htm,2012-10-30.
[关键词]大学教师 知识管理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06―04
[作者简介]王会亭,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江苏淮安223300)
一、高等教育知识管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诉求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滑坡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政府、高校及研究者等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对如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但由于研究视角和方法论的局限,致使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均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正如有学者所说:“对任何一个时代问题作出适当的解答,都绝对不能只靠迫切的愿望和渊博的知识,还需要真正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的根本创新。”从知识的视角来审视高等学校的性质和高等教育质量,正是这样一种理论视角的转换。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机构是“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机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也。”无论从历史发展还是从现实情况来看,高等教育活动首先是传授知识以及创造知识的过程,知识始终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加工材料。因此,如果说高等教育存在固有特性的话,那么高等教育质量首先考虑的要素――即需满足高等教育活动过程中对知识系统性和高深性的诉求。换言之,无论怎样讨论高等教育质量,都离不开知识这个核心内容,任何一种高等教育活动都必须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来展开,否则高等教育活动的质量便会大打折扣。
一个组织在从质量走向卓越经营的过程中,“知识管理是构建持续改进质量体系中用到的关键技术之一:它使员工能轻而易举地获得信息,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它提供了知识库,用来存放对持续改进非常关键的所学经验和其他信息”。与传统的科学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范式相比,基于高等教育和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知识管理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从学习型组织的视角还是从信息型组织的发展趋势看,大学都是实施知识管理的理想组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可以说大学是未来社会所有组织发展的一种理想类型,理应成为其他社会组织实行知识管理所应效仿的典范。也有学者指出:“大学是最卓越的信息与学术组织,是社会主要的系统知识库,也是未来科学与人文知识的主要贡献者,大学就是为这些使命而设计的。其他类型企业和机构需要特别重视大学,把大学作为它们的基本组织原型,因为探索和传播知识是大学存在的理由,也是大学能够长期令人满意的原因。”因此,要提升以“高深知识”为核心要素的高等教育质量,就必须对高等教育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所谓高等教育的知识管理是指高校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高校最重要的资源,通过对高校内外知识的识别、获取、传播、扩散、创造,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流通共享,发挥高校教职工的集体智慧,提高其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及组织绩效,从而在全球化的教育市场中提高核心竞争力,有效实现高等学校的战略目标。由于大学教师在高等教育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既是“高深知识”的拥有者,同时又是各种知识活动的运作者。因此,高等教育知识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大学教师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
二、大学教师知识管理:内涵释义、要素构成及理论基础
(一)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
大学教师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与拓展,是大学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对专业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评价等过程的管理。具体包括三层含义:(1)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2)对个人已经获取的各种零散信息进行管理,使其转化为可系统利用的个人知识;(3)对已有的知识和观点及他人的思想精华进行加工处理,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进而推陈出新,并构建起个人知识库,以利于个人知识的存储、使用和交流。
(二)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构成要素
Arthur Andersen公司曾将知识管理表示为一个著名的公式:KM=(P+K)S。其中,K(Knowledge)是指组织的知识,P(Person)是组织的成员,“+”是指技术,而S(Share)是分享。这个公式所要表达的是“组织知识的积累,必须通过将人与技术充分结合,而在分享的组织文化下达到乘数的效果。”知识管理的表述公式对分析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要素构成颇有启发意义。
1 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管理的根本性要素。当然,从不同视角可以把大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不同类别。尽管分类不同,但这些专业知识却是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管理的重要对象和内容,而且大学教师正是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共享和传播、交换和创新来实现知识增值的。
2 知识人员。知识人员是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管理的主体。由于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管理分为学校组织和教师个人两个层面,因此知识人员也相应地包括大学领导和大学教师个人两类主体。这两类主体由于角色、性质和自身素质的差异,导致他们在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管理中的行为方式、任务与作用也不尽相同。
3 知识设施。知识设施是指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管理中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及设备,它是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管理中的资源性要素。毋庸置疑,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和设备作依托。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管理的手段日趋多样化和现代化。当前,计算机技术及各种社会性软件已成为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
4 知识活动。大学教师知识管理是一种主体的活动过程,是主体对对象进行组织和协调,使其规范有序、良好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对高校所有教师的知识或教师本人对自身知识进行管理,内容涉及知识的获取、存储、分享和应用等活动。
(三)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
组织或个人要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明晰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至关重要。大学教师知识管理主要建基于知识螺旋理论――SECI模型之上。SECI模型(Socialization社会化;Externalization外化;Combination结合;Internaliza―tion内化)是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光隆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知识创造的完整模型(见图1)。SECI模型认为知识的创造包括以下四个过程@:
1 社会化。即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通过个体之间分享经验达到创造隐性知识的过程,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
2 外化。即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通过对话和反
思,让隐性知识“说话和发声”。这一外化过程的实现,通常以隐语、比喻、类比以及讲故事或者图像等手段将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呈现出来,使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得以分享。
3 结合化。即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是显性知识向更复杂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转化,个体抽取和组合知识的方式是通过文献、会议、网络等实现。
4 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在这一阶段,组织成员个体可以通过组织进行的培训来获得蕴涵于组织中的隐性知识,通过反复地实践使组织中的隐性知识内化为组织成员自身的知识。
三、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策略的择取
(一)组织层面的大学教师知识管理
1 制定合理的知识管理目标。制定适当的知识管理目标,对于提升知识管理能力,顺利实施大学教师知识管理至关重要。大学组织在设定教师知识管理目标时,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其一,一致性原则。即必须使大学组织的战略目标与大学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目标相一致。因为大学是教师个人的实践场域和专业发展的归宿,只有当大学组织的知识管理目标与大学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目标相吻合时,大学教师才能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大学组织有关知识管理的各项规定和要求,才能确保大学教师的知识管理行为落到实处,进而实现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知识的增值。其二,差异性原则。大学组织要针对新手型教师、适应型教师、成熟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不同发展水平、职业年龄特征、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制定不同的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目标,以增强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2 创建积极有效的大学文化与激励机制。一种崇尚创新、团结、开放、民主、学习的组织文化较保守、封闭、单干型的组织文化更有利于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一种积极的大学文化中,知识主体的创造活动能得到同伴和组织的认可和赞同,组织中的不同成员之间可以广泛、平等地交流思想和看法。因此,大学领导在大学教师知识管理中,创建一种宽松和谐、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就显得极其重要。为了使这种文化在知识管理中达到预期效果,建立恰切的、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建立激励机制时,应做到激励与评估考核相结合。对大学教师在知识获取、积累、共享、创新等知识管理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绩效评估,对于考核优异者予以奖励,从而激励教师去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实现知识管理目标。
3 建立富于凝聚力的学习型组织。大学要加强教师知识管理,建立学习型组织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学习型组织是具有共同愿景的教师间为了实现自我超越,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升自我,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而在成员之间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提高教师学习能力、激发教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组织。一般而言,学习型组织具有如下特征:(1)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知识创新性组织,依靠知识的创造、获取和转移创造价值;(2)学习型组织支持个人发展,强调人的价值,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激励和保护;(3)学习型组织强调合作,组织成员在一起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学习;(4)学习型组织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能对环境变化作出迅速反应;(5)传统组织向学习型组织的过渡是一个过程,需要在组织机构、管理模式、组织文化等方面做出持续不断的变革。当然,学习型组织可以由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不同教学水平、不同高校的教师组成,且每个大学教师的身份都是平等的。在学习型组织中,大学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分享对方的观点,相互帮助,最终促使大学教师在专业上共同发展。
4 构建便捷的大学教师知识库。构建教师知识库是大学组织进行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策略。知识库是知识储存、分享、应用与创造的重要系统平台。大学通过构建教师知识库,可以把共同体成员本来处于自然状态的知识聚合起来,实现有序的存储和分配,使每一位共同体成员都能够方便、快速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当然,知识库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和构建的方式。因此,学校应将优秀教师的知识与经验,无论是结构化或是非结构化的,包括教材、教案、参考资料、个人学习心得、研究论文、教师个人独特的教学方法、对某个问题独特的解决方法等等,以文件、报告形式外显出来并对其进行电子化,再经系统分类、整理,建成教师知识库,作为支持教师教学或研究之用。需要指出的是,大学教师知识库的构建,大学组织必须充分调动教师、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信息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通力合作,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方能顺利完成。
(二)个人层面的大学教师知识管理
1 运用多种知识管理工具。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应用到的技术主要有:知识发现技术、知识共享技术、文档管理技术、信息查询与检索技术、推理技术、群件技术、中间件技术、联机分析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推拉技术、存贮结构技术、元数据技术、多媒体技术、文本挖掘技术0等。而知识管理工具则是实施上述信息技术的重要载体,是大学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极为便捷高效的手段。所谓知识管理工具,是指实现知识的生成、编码和转移的手段和方法。从知识的生命周期来看,知识处理可以分为知识的生成、编码与共享。相应地,知识管理工具也可分为三类:知识的生成、编码和共享工具。当前,比较适合教师使用的有Blog、Wiki、Mybase、PowerKM、Moodle和知识地图等个人管理工具。为了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率,每位大学教师必须努力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熟练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学会使用各种常见的个人管理工具,把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设计、课件等加以整理和升华,或者建立知识共享平台。总之,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大学教师可以便捷地获取各种来源的知识,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实现显性知识在大学教师个体和团体之间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为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创造条件。
2 强化教学实践反思。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的自我改造。教学实践反思是大学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一次再思考,是大学教师与复杂问题情境有意识的交互。事实上,教学反思的过程也是大学教师对自身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通过教学实践反恩,既可使大学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又可使大学教师的显性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进而实现知识的增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关于教学实践反思的重要作用正如有学者所言:“当教师以反思行动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学理论与现实问题,并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充分体现和发展反思意识和能力,进而实现专业自主和自身解放,富有刨新性的、具有独特价值的教师知识就生成于其中。”一般而言,大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可分为行
动后的反思、行动中的反思和为行动反思等三种类型。虽然不同类型的教学反思在反思的时机和具体适用情境方面不尽相同,但是在大学教师知识管理中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大学教师可通过个人备课、课堂教学、写教后记、建立教学档案、撰写专业日记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3 开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大学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大学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一种直接指向实践、重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所研究的问题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学生中发生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现场的,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学教师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必须将群体所共享的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自身知识系统的拓展、延伸和重构。开展行动研究,能使大学教师省察自己学习的教育理论与自己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能不断地应用、修正、更新与活化知识。大学教师在开展行动研究时,一般应采取以下四个步骤:(1)制定指导研究过程的计划;(2)收集能深入阐释问题的资料;(3)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解释;(4)付诸行动0。
4 进行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又一重要途径。案例研究是大学教师的一种定性研究,是大学教师把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大学教师开展的案例研究,从案例的形成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都体现了对教师知识进行管理的行为:其一,案例的撰写是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其二,案例教学活动是知识的分享活动;其三,案例教学是显性知识内化的过程。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大学教师从事案例研究,对教学案例中的不同类型知识进行反思、提取、转化和总结,不仅是大学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应然之举,更是实现大学教师知识管理极为有效的手段。
5 开展大学教师专业生活史研究。大学教师的行动与其个人过去的生活历史密不可分。大学教师过去所发生的一切生活历史内容,会逐渐发展成为足以支配其日后理念与行为的要素,对其后续的经验选择与重组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开展“大学教师专业生活史”研究,对大学教师个人知识的来源与形成进行分析,是促成大学教师知识重构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一种必然选择。“教师专业生活史研究是个人回溯记录的一种重要形式,很像是自传、日记、日志、个人故事小说。但是,它与一般的自传、日记不同,它所研究的应是教师教育生活的成长史,是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理论如何形成的历史~。大学教师专业生活史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大学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回顾,发现教师自身的人格和认知特性、知识结构、对个人成长的决定性影响、形成个人专业成长的转折点和关键、个人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成功案例和教学诀窍。总之,经常进行大学教师专业生活史研究,即对自身教育活动及成长进行回顾的大学教师,能有效管理好自己的知识,会选择与建构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经验,并对其专业成长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注释:
①黄启兵,毛庆亚.高等教育质量的知识解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
②查勒斯G・库博,从质量到卓越经营:一种管理的系统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68
③弗雷德里克・E・博德斯顿.管理今日大学:为了活力、变革与卓越之战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④姜建明,马竟飞,试论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⑤野中郁次郎等,创造知识的公司――日本企业如何建立创新动力学的[M],北京: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1999:132
⑥王健,促进教师个人知识共享的学校知识管理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8)
⑦王润良,郑晓齐.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9)
⑧邵晶晶.教师知识管理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⑨寺久雄.教师的心灵与风貌[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63
⑩刘旭东.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反思与重建[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
⑩黄首晶.行动研究:教育实践者创新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⑥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⑩吴卫东.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5,(2)
关键词:企业管理;知识管理;实施;应用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一个企业的知识管理并非是一种单一的职能管理,而是涉及到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和技术管理等多种职能管理的形式与内容,是一种跨越在这些职能之上的综合性的管理。知识管理也并非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还涉及到企业文化、管理机制、运作方式、信息系统建设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寻求的是将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完美结合,核心要素是人,特别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笔者认为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应该是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和应变能力。
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在于:(1)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不仅包含新管理思想,还包含新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流程。知识管理中的协作技术有助于发掘和激发出新的想法和思维,将企业员工大脑中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地加以利用,从而产生新的技术、产品与服务。(2)可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或机会,并需要企业迅速而准确地做出决断。知识管理技术让企业能迅速得到所需要的帮助,并通过确定“谁、什么、何处、何时”等因素,来迅速协调各种资源,并做出正确反应。(3)可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企业的运作效率取决于把职能部门或个人创造出的知识进行收集与整理后供企业内部和外部人员学习与利用的程度,即要求实现企业各类知识的共享,并尽量缩短查找知识的时间和避免重复劳动所引起的知识浪费。(4)可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素质。企业要保持它的竞争能力,就必须提高新员工和现有员工的能力水平,通过知识共享,企业员工可学习到其他员工共享出的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技能。
二、知识管理对传统管理的变革
通过深入理解知识管理的内涵,我们可以明确的是:知识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任何管理,它是一种跨越在企业多种管理职能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管理。知识管理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并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开辟出新的途径。要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必须着力于组织的调整和管理方式的探索,通过消除组织交流障碍、营造知识共享环境、实施扁平化组织结构以激励员工的创造性、建立高效的知识共享平台等方式,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工具,使企业从传统管理型企业转变为知识管理型企业。
要做到这些,必须对传统管理进行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1)管理职能的变革:知识资本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2)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扁平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型知识企业组织结构是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的一种面向市场、扁平的组织结构。(3)领导方式的变革:集体领导,知识管理需要新的领导方式,需要领导方式的转型,让每个成员都有参与领导的机会,在组织中建立集体智慧的动力机制,建立起激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各项经营管理事务的机制和氛围,运用集体智慧,使决策更完善。因为员工参与了决策,也使员工能主动配合决策的执行;(4)企业文化的变革:注重组织、集体知识共享与创新;(5)激励方式的变革:更注重精神激励;(6)发展观的变革: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企业成功实施知识管理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
1.改造传统的企业文化。知识管理能否成功实施,首先取决于企业是否存在一个提倡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知识共享是企业员工进行协作的基础,也是知识实现增值的最佳途径。因此,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要务就是改造其传统的企业文化,建立起有利于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新型企业文化,如采用协同工作手段,培养团队精神,促使员工加强合作、共享知识,使得知识更容易交流、积累和创造。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应当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做出知识贡献的员工进行适当的奖励,鼓励和吸引员工参与知识共享,形成协作与共享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乐于共享知识、创新知识和应用知识。企业可以制定一些知识管理相关的制度,其中包括强制性措施,使知识共享的氛围建立起来后能顺理成章地保持下去,如:突出企业员工对知识库的贡献,使他们获得知识共享的成就感,可将员工对企业知识库的贡献纳入员工的年度考评中,对不能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目标的员工进行相应的惩罚。
3.创建学习型企业。对于一个积极谋求发展、不断创新进取的企业而言,创建学习型企业十分必要。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员工可以与时俱进的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与先进的管理知识,要求企业员工能不断地学习与创造新的知识,以适应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企业在面对机遇或挑战时才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在这个信息爆炸和知识飞速更新的时代,企业员工所掌握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仅仅知道如何做好当前的工作远远不够,员工需要具备更新的技能、更强的能力和更高的素质去面对明天的工作,企业的知识与经验也需要被快速地积累与更新,否则很快就会变成一堆废纸,甚至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包袱,因此,企业拥有知识更新与学习创新的能力比拥有丰富的知识更为重要,这些我们都可以通过创建学习型企业来解决,在企业内部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不仅仅是看书、办培训班,还包括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过程中的学习,做到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和团队学习。
4.建立知识管理团队。由于知识散布于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及企业员工当中,企业中必须有相关的部门和人员来承担知识管理的工作,包括知识的获取、识别、整合、传播、创新,以及建设知识的共享系统与共享文化等任务,因此,企业有必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知识管理团队,并设立知识主管(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一职,由其来负责研究、规划、推动和实施企业的知识管理工作。由于知识管理涉及的范围大于信息管理,知识主管的工作还涉及到战略、技能、培训、奖励等内容,知识主管的工作不是信息主管(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工作的延伸,不应仅将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而应当放在知识的创新和开发集体创造力等方面。
5.明确企业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确定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实施的必要准备工作之一,有了明确的知识结构,企业的知识方能进行有效的存取。通常,我们可将企业的知识根据其来源分为四类:(1)与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有关的知识,这类知识可通过科学实验或通过购买而获得;(2)与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组织力一式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是企业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3)有关企业顾客的知识,如对顾客需求的了解等:(4)有关企业竞争对手的知识。在进行知识管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一般根据企业存在的知识的类型来划分和创建企业的知识结构,在根据内容逐层创建。以笔者所在的企业为例,企业的一级知识结构构造如下图所示:
6.选择适合企业本身的知识管理实施策略。国外有关学者将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归纳为两种模式:编码化策略和个人化策略。编码化策略是指将知识与知识开发者进行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企业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过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并存储于企业的知识库中,以供员工可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个人化策略则是指将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企业可以根据其是计划购买标准化产品还是为企业专门定制知识管理系统、是提供成熟的知识管理系统还是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并综合考虑员工在解决问题时是依靠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等因素,来选择是采用编码化策略还是个人化策略来进行企业知识管理实施。
7.采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企业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内部网站,创建一个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都认同的知识共享平台。以笔者所在的企业为例,为了将企业的知识库向企业员工开放,并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作用,为企业建立了一个基于企业信息门户的知识管理系统,该系统提供了完善的知识管理功能,不但可以灵活定义知识分类结构,还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信息权限与访问权限,按照读者对象进行知识共享,达到保护企业核心商业秘密的目的。此外,该系统还提供了收藏、评论、评分、置顶、栏目焦点、个性设定、知识地图导航等功能,可操作性强。目前,该系统已形成了一个管理系统优化的知识链,将企业各部门与员工的知识以及其它无形资产的电子文档汇集在企业的信息门户上,企业员工不仅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搜索引擎,查询到具体的知识文章,也可通过知识所属的四个不同类型维度(如下图所示),在知识地图导航中便捷的查阅到所需的所有相关知识,实现知识的积累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