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1 10:11: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骨折术后的康复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骨创伤治疗仪;下肢关节恢复器;膝关节功能康复
下肢骨折后病情、固定方式、开展康复治疗的早晚、方法正确与否等都会影响膝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我科采用电脑骨创伤治疗仪结合下肢关节恢复器(CPM)治疗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以了解其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与分组
外伤性股骨下段骨折、髌骨骨折和胫骨腓骨上段骨折住院患者62例,其中股骨下段骨折30例(合并髌骨骨折6例,合并胫腓骨骨折3例),髌骨骨折12例(其中合并髌韧带损伤4例),胫腓骨上段骨折13例,胫骨上段骨折4例。所有病例外伤后立即就诊,骨折患者在8h内行骨折切开复位伴钢板内固定术,3例髌骨骨折合并髌韧带损伤者行髌骨骨折切开复位伴内固定、髌韧带修复术。损伤均为单侧,排除合并神经损伤及病理性骨折病例。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 18~57岁,平均37.2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 17~63岁,平均37.9岁。两组间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具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前,向他们解释康复治疗的目的、方法、步骤,以求取得合作,调动患者主动参与意识,并教会一些基本的康复方法,要求患肢在不负重、避免在骨折端承受较大应力的情况下进行。如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主动屈伸膝关节或在医务人员帮助下配合被动屈伸膝关节,在患者家属帮助下被动牵拉髌韧带,同时作踝关节和足部其它小关节活动锻炼,每次要20~30 min或更长,每日3~4次,根据病情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量,休息时抬高患肢。健侧肢体尽可能保持正常活动。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在术后1周内(通常第3天)开始使用CPM进行膝关节功能训练,每日2次,每次30 min,应用时肢体牢固固定于CPM机装置,防止松动和恶性悬空,避免活动时出现骨折端剪切力和成角力,亦避免肢体神经受压。根据膝关节被动屈曲角度开始,每5 min增加1°,下肢治疗采取的角度根据病情和上次屈曲的最大角度开始,增加到120°,维持数天,一般2~4周,在CPM间隔时间里仍需主动和被动屈伸膝关节。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在术后第3天用PT980IA电脑骨创伤治疗仪(珠海市普天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在骨折处进行脉冲磁场治疗,磁场强度一般为1~2档,频率5~8档,每日1次,每次30 min,治疗到伤口完全愈合(一般约3周)。
两组均于治疗1个月后总结疗效,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和观察疗效。 疗效评定:治愈:局部肿胀、疼痛消失,关节活动恢复正常,关节活动度≥120°;显效:局部肿痛基本消失,关节活动度90~120°;好转:局部肿胀疼痛减轻,关节活动度60~90°;无效:局部肿胀疼痛改善不明显,关节活动度≤60°[1]。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有序分类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和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均P
3 讨论
近年来,下肢骨折和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由此引起的膝关节功能障碍仍很常见,且患者多为青壮年,治疗要求迫切。骨折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很多,如创伤严重、早期处理不当、未能接受及时正规的康复治疗都有可能引起膝关节功能障碍。术后早期正确的康复锻炼是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能减轻肌肉萎缩、肌力下降和关节粘连,而康复治疗应在不影响骨折愈合的前提下进行得越早越好[2]。骨折导致的机体血液流变性紊乱和骨折局部微循环障碍,直接影响骨折周围组织愈合的时间和质量[3]。电脑骨创伤治疗仪是利用微电子技术产生与人体生物电活动相适应的脉冲磁场,适合于局部有金属内固定患者;治疗组患者在骨折处进行脉冲磁场治疗,对软组织损伤具有消炎消肿促进伤口愈合作用,促进骨折处血肿机化,断端血循环重建,加快纤维软骨骨痂密度和刚度增长,有加速骨折愈合和骨连接的作用。CPM机以持续被动活动的方式模拟人体自然运动,激发人体自然复原力。早期使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可增加关节软骨的营养和代谢活动,加速关节软骨和关节周围组织的损伤修复,刺激具有双重分化能力的细胞向关节软骨转化,并可缓解关节损伤或术后引起的疼痛,起到痛苦小,消肿快,消除关节粘连,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损伤软骨自身修复,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降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4]。用电脑骨创伤治疗仪结合CPM治疗。从表1及表2可见,治疗组治疗后的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郑桂芬,王玉, 姜珂.系统康复治疗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 22(10):934935.
[2]武永彪,袁淑娟.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 2008, 37(5): 464465.
【关键词】跟骨骨折;依从性;护理干预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足损伤,占跗骨骨折的60%,较难处理,长期以来临床对手术治疗持谨慎态度,近几年来对于移位较重、形状变化较大的跟骨骨折倾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一般都能获得理想的疗效。为此患者需长时间卧床休息,而长时间的关节和肌肉活动被限制,局部血液和淋巴淤滞,会造成肌肉失用性萎缩,关节的活动度和牢固性的改变,甚至残废,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术后早期康复可以促进骨折处的愈合,预防失用性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已被临床接受,但对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依丛性了解偏少。笔者将跟骨骨折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后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开展护理干预,探讨护理干预对早期康复的影响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干预。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院在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共收治跟骨骨折并行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的患者共52例(9例是双侧)。按Sanders分型,III型41例,IV型2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骨折分型、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予以跟骨骨折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予以跟骨骨折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针对患者和家属实施联合护理干预。“护理干预”是指加强健康宣教及督促,内容包括:制动对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抬高患肢小腿使后跟悬空禁负重的意义,早期康复锻炼对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的作用,早期康复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心理指导、饮食指导、精神调节和自我放松方法,正确用药、定期复诊指导。观察组除常规健康宣教,还由专人负责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对观察组患者设立档案,由临床工作经验丰富、较高健康教育能力的护士负责实施整体护理及全程用药督导。具体措施:实施就医环节管理,由专科护士接诊;患者出院后定期电话回访(每月1次)或督促及时复诊(早期1次/周,1个月后改为1次/2周,3个月后改为1次/月,直至痊愈,不适时随诊);发放病情记录卡、健康教育卡,以方便复诊,强化患者及家属早期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1.3评价标准参照有关文献设计依从性评价标准:①了解康复知识;②掌握锻炼方法;③每日完成康复计划;④保持心情愉快;⑤进食和休息正常;⑥正确用药;⑦按时复查。达到以上前3项者为依从性好,反之为依从性不好。疗效评定标准:按马元璋的疗效评定标准:优:步行及活动时患足无疼痛,足外观正常,贝累角>30°;良:患足行走较好,跟距关节轻微疼痛,能坚持正常工作,足外观大致正常,贝累角>20°;差:步行及活动时跟骨及跟距关节、跟骰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疼痛,足弓明显减小,贝累角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
2结果
2.1治疗1年后2组患者早期康复依从性情况,(见表1)。
2.2治疗1年后2组患者的X线检测,调查自我症状,按马元璋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结果比较,(见表2)。
3讨论
3.1依从性由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术后早期康复依从性与对照组比较(P
本次研究发现,术后早期康复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康复知识缺乏、康复方法不正确、沟通不够、害怕疼痛、怕麻烦、耐力不够、内固定的影响,缺乏社会支持,复查就诊不方便,经济拮据等。
3.2依从性与疗效纵观表1及表2,2组患者术后早期康复依从性程度不同,疗效也是不同的,由表2可知观察组患者术后治疗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3提高依从性的措施针对本次研究发现的原因,一方面加强健康教育,做好沟通工作,发挥联合护理干预潜能。医生、护士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患者产生信任感,乐于接受医生、护士的术后早期康复指导。再根据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沟通、健康教育,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减轻患者痛苦,术后早期疼痛仍明显,使患者不敢活动患肢,害怕牵拉伤口加重疼痛及增加出血,影响内固定效果。所以早期减轻患者痛苦,做好沟通工作,循序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运动量,以不引起疲劳为度,达到早日康复效果。部分患者因麻醉反应及卧床等影响,肠蠕动减慢,营养吸收稍差,故应加强饮食指导,减少对病情康复的影响。另有部分患者复查不方便,可就近复查,及时汇报结果给医师,便于随时指导康复。
【关键词】人工人工髋关节置换;护理;康复;功能锻炼
【中国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35-01
髋关节骨折是成人常见的骨折,占肘关节骨折的12%,在成人所有骨折中占0.9%-3.2%[1]。成人严重髋关节骨折常伴有软组织损伤,如内侧副韧带或骨间膜破裂,骨片明显分离。致伤原因:跌伤、车祸例、坠落伤等。
一、 护理与康复
1.1 术前护理:(1)术前全面详细健康教育由于患者及家属缺乏相关知识,对手术信心不足,患者及家属对术后功能活动及手术效果等问题存在许多顾虑,护士需耐心向其讲解此手术在国内外的疗效、优点, 包括手术及治疗的方案、手术过程、手术风险、康复训练方法、术后家庭康复计划,让患者认识到最佳的手术结果依靠术后良好的持续的康复锻炼。
1. 2 术前准备:术前全面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血管、肝、肾、肺、膀胱等方面的疾病。床上大小便训练 目的为了患者术后习惯床上大小便,避免因不适导致尿潴留及便秘,放置便盆时应注意避免患肢过度内收、外旋。
1.3 指导排痰 :避免患者术后因长期卧床引起坠积性肺炎应指导患者学会主动咳嗽排痰
1.4 心理辅导:与别人及其家属充分沟通,使别人及其家属能清楚了解可从手术中获得什么,了解术后的长期疗效并不意味着能完全恢复所有的跑跳动作,可以访问曾做过髋关节置换的病人,以增加病人对手术的认识和信心及对困难的估计和心理准备,以配合治疗。
1.5 术前一日准备: (1)洗澡,保持清洁 (2)术前8小时禁食、禁饮 (3)充分休息,调节情绪,消除紧张心理。
1.6 术后护理生命体征及伤口观察:注意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伤口引流管引流通畅情况及引流量,必要时复查血常规。及早拔除伤口引流管,一般不超过48小时。
1.7保持:术后患肢外下方垫入适量厚度的软垫,使髋关节稍屈曲,患肢穿丁字鞋避免下肢外旋,双下肢中间夹枕头,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深静脉血栓预防:深静脉血栓[1]是髋关节置换一个重要并发症,术后应该用抗凝药物预防,以及理疗促进双下肢血运循环。
二、一般护理
并发症观察及创口护理 术后感染是常见的短期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早期失败的原因之一,一般发生率为9%以内。因此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创口、肢端血循环及皮肤感觉、手指运动、肿胀程度及全身情况,每4小时评估1次。本组未发生上述情况。
疼痛护理 术后肘关节冰袋冷敷止痛1~2d,4~8次/d, 15~30min/次。使用时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严格防止冰袋漏水浸湿伤口。1~2d后改用西乐葆口服止痛药物应用2周。止痛的效果良好,无感觉迟钝、呼吸抑制、排尿困难、恶心、呕吐、过敏反应副作用等。尤其是康复训练前半小时就给于止痛药,以减轻训练时的疼痛不适,提高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2.1 康复护理:及早进行康复训练,具有消除肿胀、减轻肌肉萎缩、恢复关节功能等作用。在训练过程中,向患者讲明训练的意义与方法,只有患者了解到主动训练是恢复肘关节功能最好的途径,才能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坚持循序渐进,避免急于求成。
2.2 术后功能锻练:术后应该鼓励患者尽早行患肢功能锻练[2]:(1)术后第一天,撤除软垫,尽量伸直患肢,继续穿丁字鞋,开始作踝关节的主动屈伸练习;股四头肌、绳肌的等长收缩练习,臀肌的等长收缩练习。(2)术后2~3天,除重复第一天的肌肉练习外,可适量延迟运动及运动量。拍X片证实假肢位置好后,可开始髋膝关节的小范围屈曲练习和髋关节的旋转练习,逐渐由起始的被动向主动、辅助到完全主动练习,但臀部不能离床。(3)根据病情,三天后已拔除导尿管、伤口引流管,就要准备起床,这个阶段应该相当注意,起床的过程特别容易引起脱位,进行中务必尽量避免髋关节屈曲,首次需要医生指导。(4)学会起坐后,下一步就是行走,要注意使用步行器或拐杖支撑重量[3],小步行走。如为生物型人工髋关节,则需4~6周骨痂形成后才可下地行走。
三 讨论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增加,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性越发得到体现,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围手术期的护理不但能促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更快康复、加速患肢功能恢复,并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是与手术质量密切相关的部分。所以,要完成一例成功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就必须很好的做好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0.
[2]肖玉芳.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围手术期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5,24(3):347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64岁,因车祸后左肩部疼痛、肿胀、功能受限2天于2011年5月4日收入院,CT示左肱骨头粉碎性骨折,查体:左肩部肿胀及大面积皮下淤血,左肩有压痛,左肩功能障碍,左肘、腕、手功能正常,左桡动脉搏动良好,无感觉障碍。2011年5月11日在全麻+臂丛麻醉下行左侧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后留负压引流管1根、留置导尿管1天,术后第2天拔除伤口引流管开始功能锻炼,5月18日出院,左肩部外展架固定4周,术后两周拆线。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突发事故引起骨折,并且对有关疾病知识的缺乏,对手术的期望值较高,同时病人及其家属对将置换的人工肱骨头存在许多顾虑,并提出有关假体的性能和愈合后的功能活动及远期效果等问题,害怕手术失败将带来更大痛苦,存在紧张、恐惧和矛盾的心理。护士要让病人及家属了解手术的目的,耐心讲解这种手术在国内外发展、应用的疗效、手术的优点,同时指出只要术后积极配合治疗、练习,肩关节的功能基本能恢复,假体不会松动,生活能自理,使患者了解有关疾病防治、护理、愈合及功能锻炼重要性的知识,从而消除顾虑,树立信心。
2.2 术前护理 针对老年病人,术前应了解病人既往史,做好全面检查,注重有无糖尿病史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改善心肺功能,控制高血压,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以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术后患者取半坐卧位,患肢用悬吊巾固定,置于70°外展和10°外旋位,抬高患肢,以利消肿。避免患侧卧位,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重患肢皮温、色泽、感觉、运动、肿胀及伤口敷料渗血情况,警惕有无手指麻木、肢体青紫、出血等神经血管损伤症状出现,重视患者主诉,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3.2 引流管护理 术后伤口引流管负压引流积血,引流管于24~48h拔除,在护理中应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通畅,严密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量,及时记录,术后2h内出血量应在200~400ml内,如术后10~12h持续出血超过1000ml,需引起重视,关闭引流管,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引流液过少而患肢局部肿胀明显时应考虑引流不畅,须及时查明原因,引起引流管不畅的主要原因有:引流管扭曲、折叠或受肢体压迫,血块堵塞,引流瓶内负压消失影响引流效果,因此必须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有效的负压引流。
2.4 功能锻炼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其具体情况包括:骨折类型及损伤情况,骨折疏松程度,假体的位置,有无其他合并伤,有无内科合并症,有无术后并发症。
2.4.1 术后第1天:主要是主动活动,患侧肘、腕、手诸关节,被动及辅助活动肩关节,被动活动须在病人能够耐受范围内,切忌超越术中肩关节活动范围,活动时病人可采用健侧辅助主动运动的方法,不应主动屈曲或外旋肩关节,也不要依靠患肢,术后手臂用肩外展架固定在70°外展和10°外旋位,固定3周。掌指关节、腕关节主动活动,肘关节被动屈伸运动,肘关节主动屈伸运动,握松拳训练。最大限度握拳,持续10s然后过伸掌指关节,持续10s,10min/次,8次/天,护士协助患者最大限度屈伸肘关节,5min/次,2次/天,健肢协助患肢最大限度屈伸肘关节,10min/次,4-6次/天。
2.4.2 术后第3天:被动活动肩关节,坐起、下地行走在15°范围内,被动前后摆动肩关节,8次/天,手、肘的主动活动增至12次/天,也可用CPM机进行肩关节被动屈伸,自15°始增加5°/天[1]。
2.4.3 术后第5~7天开始,患肢主动屈伸肘关节,10min/次,4-6次/天。增加肩关节外展、内收,自10°始增加2°/天。冰敷在术后3周之内肩关节康复治疗后局部实施。方法:化学冰袋置于肩关节前侧60~90min,以达到止痛、消肿、减少水肿渗出的目的
2.4.4 术后2周:去除肩外展架,换用三角巾,在40°范围内主动伸、屈、内收、外展肩关节。指导督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患肢,鼓励患者应用患肢进行免负重的日常生活练习,发挥患肢功能,定期到医院复查。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康复练习需持续12~18个月[2]。
3 小结
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的开展,除了医生手术操作水平熟练外,护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术后需要长时间康复练习,应避免患者急于求成,过早主动活动而引起肌肉修复不当,导致活动无力,肩关节失稳。术后病情观察,尤其是康复练习,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持续有效的康复练习。同时针对患者的情况提供个性化服务,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对术后病情的早期恢复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苗凤珍.骨科疾病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222
[2] 姜春岩.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中华外科杂志,2003,41:649-653.
作者简介:
段冬颖,延边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护士长,本科,主管护师。
【摘要】
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家庭康复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就诊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出院时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纤维性僵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家庭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出院后家庭康复组开始接受家庭康复治疗计划,对照组则不受约束,两组患者均于3个月后进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ROM)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3,P<0.05),家庭康复组膝关节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范围(ROM)在出院时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于研究结束时差异较为明显,家庭康复组优良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30.0%)。结论 实施家庭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术后活动范围,恢复肢体功能,减轻残疾,使患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降低。
【关键词】 膝关节术后;纤维性僵直;家庭康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Family Rehabilitation with Non-Family Rehabilitation on the postoperative knee joint with fibrous stiffness.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frature around their knee joint were enrolled from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and the Ningxia People's Hospital. All of these patients had a stiffness knee joint when they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after the reconstruction opera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wo groups:Family Rehabilitation group(3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30 cases).The Family Rehabilitation group began to accept the remedy of family rehabilitation,while the Control group didn't do it when they leave the hospitals. The two groups were assessed by the Lysholm score system and ROM(range of motion) of the knee joint after 3 months. Results The two groups ha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ysholm knee score results(t=7.13,P<0.05). The score of The family rehabilit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stinction of ROM was not very obvious in the discharge ,but at the end of this study i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the Family Rehabilitation group(96.7%)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30.0%).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ami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ange of knee activities, restore physical function and reduce disability,make the limb dysfunction to a minimum level.
Key words:the postoperation of knee joint ; fibrous stiffness; family rehabilitation
膝关节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非常常见,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谢业东等人[1]认为造成膝关节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手术损伤、长期制动、术后并发症、疼痛影响或限制等方面。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研究较多,康复治疗在膝关节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已得到了共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住院期间的康复治疗。随着康复治疗模式的转变,家庭在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关于患者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治疗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家庭康复对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及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家庭康复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2007年9月-2009年1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就诊的6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27~53岁,平均年龄(35.6±8.5)岁。所有患者于住院期间均接受过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外固定架治疗、内固定(钢板螺钉、张力带、髓内针)治疗等,其中外固定架固定6例、钢板螺钉内固定34例、张力带固定13例、髓内钉固定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h~10d,平均为7d。出院时所有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僵直,病程均>3周,膝关节活动范围10~60°不等,最小屈伸度数10°,最大58°,平均32.5°。致伤原因为机动车车祸伤31例、高处坠落伤18例、压砸伤11例。骨折类型包括股骨下段骨折、胫骨上端骨折、髌骨骨折、浮膝损伤等,个别患者同时合并有一定程度的韧带软组织损伤。
1.2 分组
根据随机数字表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家庭康复组(以下简称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骨折类型、手术方式、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接受康复指导治疗时间、出院后在家中开始接受治疗(或观察)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自入组至研究结束两组患者均无脱漏。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过由骨科护士、手术医生指导的简单的早期康复治疗,患者出院回家后,康复组开始接受由康复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切实可行的个体化家庭康复治疗计划。治疗计划包括[2]: 第一阶段 (术后4~8周) 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及膝关节屈伸活动功能锻炼,鼓励患者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肌力训练以耐力-力量的练习为主,训练时间可适当延长,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可进行渐进式抗阻及负重训练,开始练习时负重不可过大,以免影响骨折愈合。第二阶段(术后9周~3个月) 进行渐进性完全无支持地负重练习,灵活性和耐力性练习,直至恢复正常活动。治疗过程中可附加沙袋负重练习、自我牵引练习等,并让患者根据计划的内容及时间严格执行,要求患者及家属每2周来康复门诊评估指导一次,传授有关的康复技术及康复知识,根据患者情况随时调整康复的项目及时间、强度等,并于治疗期间康复师不定期电话跟踪督促,力争有效地完成每天的康复治疗计划。而对照组不受上述康复治疗计划约束,在每天训练与否、每天训练的时间、内容及训练的强度等方面完全由自己掌握,所需的技术主要为患者在住院期间由骨科的护士、医生传授及由出院指导获得。 所有患者分别于入组时及治疗3个月后由同一位康复医生完成康复评定。
1.4 评定标准
本实验入选的所有患者在出院前24h内应用双臂量角器测量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范围(ROM)并作记录,在实验结束时康复组和对照组均采用以下两种评定标准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
1.4.1 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3]
共有8项,满分为100分:跛行(5分)、需要支持(5分)、绞锁(15分)、不稳定(25分)、疼痛(25分)、肿胀(10分)、上下楼(10分)和下蹲(5分)。膝关节功能正常在84分以上,66-84分为尚可,低于65分较差。
1.4.2 膝关节活动范围测量(ROM)[4]
共分为四个等级,屈膝>100°为优,80~100°为良,50~80°为可,<50°为差。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活动范围测量结果出院时采用χ2检验,而实验结束时根据ROM等级进行优良率比较。
2 结果
2.1 康复组和对照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1。表1 康复组与对照组实验结束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略)
2.2 康复组和对照组膝关节活动范围(ROM)比较
见表2。表2 康复组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范围(ROM)测量对比(略)
3 讨论
3.1 骨折术后家庭康复治疗的必要性及目前的治疗现状
家庭康复治疗[5]泛指患者出院后应该接受到的一些治疗措施,要求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共同参与,创造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而且经济的治疗环境,努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使其自食其力参加劳动,实现康复的最终目的。家庭在病人康复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由于经济原因、家属照顾不便等等的现实情况,大多数患者不可能在医院待太长的时间,多数患者会在手术伤口拆线后回家,部分患者可能由于个别原因等不到拆线即要求回家,由于住院时间短、没能接受太多的康复知识,出院后在家中也没有继续进行系统的或巩固性的康复治疗,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造成了终身的残疾。对于家庭康复治疗,国内研究较少,现有的家庭康复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儿脑瘫、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脊髓损伤等方面,而对于骨折后的家庭康复研究的很少,多数患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康复知识以至于不能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通过我们的调查,对照组中约有85%的患者家庭康复主要以“散步”为主,没有具体的时间、强度的限制,因此效果较差,Lysholm膝关节评分仅为(55.7±24.6);相比之下,康复组由于具有严格的家庭康复治疗计划,且有康复医师督促、指导,Lysholm膝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ROM在实验结束时康复组ROM优良率(96.7%)明显好于对照组(30.0%),提示指导下的家庭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纤维性僵直的膝关节功能,且针对此类患者家庭康复治疗非常必要。
3.2 影响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家庭康复治疗的因素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家庭康复治疗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指导下的家庭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总结影响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家庭康复治疗的因素,我们认为心理问题及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是影响患膝功能提高的重要因素。
在我们的随访中发现治疗效果较差的16例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等级<65分)中,有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安于现状的情况非常普遍,他们认为骨折创伤对他们来说是不幸的,能保住一条腿已经很不错了,不敢奢望太多的功能恢复,满足于已获得的功能,消极地对待康复治疗,失去了最佳的康复时机,造成了残疾。因此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康复,心理康复是机体康复的枢纽[6],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体康复,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其增强信心、缓解负性情绪、指导和鼓励患者表达意愿。下肢肿胀是在家庭康复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一些患者由于住院时间短,出院时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尤其是手术部位的肿胀,住院期间有医护人员督促指导下肢抬高,出院后则不遵医嘱,随意摆放肢体或不正确的抬高、热敷等导致了肿胀增加,以至于害怕活动而造成了恶性循环,直接后果是关节活动度的丢失。还有患者是由于急于求成、过度或者不正确地活动膝关节而造成渗出明显导致了下肢肿胀的发生。相比之下,康复组由于康复治疗师的及时指导,下肢肿胀较少发生,而且一旦发现下肢肿胀及时处理,对患者的康复影响较轻。此外,疼痛也是影响康复效果的重要障碍,16例效果较差的患者中有7例曾经出现过疼痛,部分患者因为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动或不敢增大范围活动,长时间在一个无痛的、既定的屈伸范围内活动,因此收效甚微。
3.3 我们以后的工作
精湛的手术只有结合完美的康复治疗,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7]。针对患者的需求及目前的情况,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工作:①医护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特别是康复方面的知识,尽可能在患者住院期间传授较多的康复知识,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②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尽可能细化,特别是针对此病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简单易学、标准化的家庭康复程序,指导患者出院后在家庭进行治疗;③加强患者的管理,督促患者定期复诊,以评估及指导下一步治疗。
综上所述,家庭康复治疗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较为明显,实施家庭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及其功能,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谢业东,袁华军.股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硬的原因[J].骨关节康复杂志,2003,17(1):589.
[2]黄东锋.临床康复医学[M].广州: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340-341.
[3]姚雨,徐本明.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治疗与康复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7,2(14):73.
[4]于俊.微创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僵直的临床及相关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9:2.
[5]王俊华,聂斌,刘悦.家庭康复计划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8):677-678.
关键词:骨折;距骨;康复锻炼;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02-02
距骨骨折是足踝外科严重的创伤之一,发生率占足部损伤的3.4%,占全身骨折的0.3%,其中距骨颈骨折占距骨骨折的50%~80%,是最为常见的距骨骨折损伤。Canale和Kelly[1]认为对于距骨颈骨折若移位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01~2009-03,共治疗距骨颈骨折患者30例,随访28例,随访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19~52岁,平均34.5岁。致伤原因包括车祸伤12例,占42.8%;高处坠落伤11例,占39.2%;足额重物砸伤4例,占14.3%;机器绞榨伤1例;占3.6%,其中合并踝部骨折8例,合并颅脑、胸腹部损伤2例。所有患者均常规拍摄正、侧位以及Canale位X光平片,并行CT及三维重建,按Hawkins分型:I型2例,II型16例,III型8例,IV型2例。并放性骨折6例(Gustilo分类:I型2例;II型4例),无陈旧骨折病例。本组共有18例合并有不同部位的损伤,其中踝部骨折8例(双踝骨折2例),颅脑损伤2例,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2例,腹部闭合性损伤2例。
1.2手术方法:28例患者采用克氏针或3.5mm皮质骨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6天(1~14天),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静脉复合麻醉,患者采取仰卧位。I型采用经皮闭合2枚皮质骨拉力螺钉内固定,II型经皮或者切开直视下复位克氏针以及皮质骨螺钉内固定。III、IV型均采用切开复位,常用的切口为前外侧、前内侧切口以及联合切口,后者优点在于可充分显露距骨颈的内侧和外侧面以及部分距骨体。本组有13例采用联合手术入路,其中Hawkins II型6例,III型5例,IV型2例。
1.3术后处理:术后所有闭合性骨折患者术前后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3天,开放性骨折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1~2周;术后进行系统功能锻炼[2],①术后3天抬高患肢30°,止痛、脱水、对症治疗,主被动活动足趾。②所有患者术后给予踝部支具中立位固定6~8周,根据X光片的结果,8周后拆除支具,部分负重功能锻炼,以后逐渐完全负重,直至康复。
1.4评估标准:主要结果观察指标:1)Weber踝部骨折的功能评分,2)手术并发症。采用Weber踝部骨折的功能评价标准,随访患者有无疼痛、步态是否正常、活动情况以及X线片并记分,每项0-1分优;2分良;3分中;4分差。
2结果
随访28例,其中3例随访4.5年,15例随访3年以上,10例随访1年以上。平均随访时间2.8年,根据Weber评分标准评估。本组患者治疗后评分优12例(42.9%),良9例(32.1%),中5例(17.9%),差5例(7.1%),优良率为75%。再根据典型病例术前、后X线片。距骨体缺血坏死5例(17.9%),踝及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3例(10.7%),畸形愈3例(10.7%),所有患者骨折完全愈合,无骨折不愈合病例,有1例发生伤口感染,1例发生切口皮缘坏死,经换药处理后伤口愈合,未行皮瓣转移。
3讨论
对于距骨颈骨折的治疗,近年来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其目的在于恢复距骨的完整性。常用的切口为前外侧、前内侧切口以及联合切口,其优点在于可充分显露距骨颈的内侧和外侧面以及部分距骨体[3]。本组有13例采用该手术入路,其中Hawkins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2例。随访结果显示:发生距骨缺血坏死5例,创伤性骨关节炎3例,并且多数是Ⅲ型和Ⅳ型患者。在随访中我们还发现,克氏针固定的8例患者,有1例发生距骨缺血坏死,虽然关节活动正常,但负重行走时出现轻微疼痛。克氏针仅有旋转作用而没有折块加压作用。因此,笔者主张内固定物最佳的选择方式仍为加压螺钉或松质骨螺钉,尽量避免单一使用克氏针。
传统的前外侧、前内侧切口仅能显露部分距骨,而对复杂距骨骨折(主要是Ⅲ型和Ⅳ型),则不能达到这一目的。有报道中采用内踝截骨治疗复杂的距骨体骨折[4],术中充分显露骨颈及距骨体,使距骨骨折完全解剖复位,短期临床随访疗效满意。Garcia [5]等报告中微小钢板辅以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23例粉碎性距骨颈骨折,认为该技术可降低足内翻畸形的风险,无骨折不愈合发生,但病例太少也及随访时间太短,无法评价其功能结果。
既往有学者认为,严重粉碎性距骨颈骨折Hawkins Ⅲ型和Ⅳ型患者,常需一期关节融合,张弛[6]等认为急性创作阶段主要治疗的目的是维持后足的高度,对于Ⅳ型骨折治疗采用外固定支架而不是一期行胫距或距跟关节融合。笔者赞同这种观点,
伤后他伤性骨关节炎的严重度并不与影像学的观察一致。临床上出现踝关节疼痛,不能行走,以至影响工作和生活,才是关节融合的手术适应征。
在术后的恢复方面患者的健康教育很重要,让患者明白早期锻炼的意义。由于肌肉肌腱挛缩,关节滑膜肥厚,瘢痕粘连、挛缩所致踝关节骨折后关节僵硬,严重影响了踝关节的功能,带来不必要的功能障碍,严重的需要再次手术。另外,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避免早期负重,可以明显减少术后骨坏死、骨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7]。
参考文献
[1]Sinha S, Kelly CP. Fixed angle locking plates for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fixation[J].Annal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2010,92(8):631-634
[2]张卉. 优质护理模式对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576-577
[3]李晓刚,杨茂清. 闭合复位小切口支撑植骨治疗跟骨骨折[J]. 当代医学, 2010,16(36):94-95
[4]何锦泉,马宝通,庞贵根. 距骨体骨折的手术治疗[J]. 中华骨科杂志, 2011,31(3):233-237
[5]Garcia EJ, Treatment of 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 with a biosynthetic scaffold: a report of four cases[J]. 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2010,92-A(8):1774-1779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假体脱位;前瞻性护理;髋关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05-8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reason analysis of the older patients after hip replacement prosthesis dislocation and prospective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12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arthroplasty for exploring object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approved by the ethics committee. After prosthesis dislocation, the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normal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and forward-looking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social function, psychological function, physical function, material life, limb function recovery time, pain in the hip joint function score, rate, incidence of prosthesis disloca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Hip replacement; Prosthesis dislocation; Prospective care; Hip joint function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常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其不仅具有创伤性小、安全性高等优势,还可稳定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关节稳定,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感,但多项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术后存在并发症,其中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假体脱位,其不仅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还可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影,因此面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关键在于控制并发症的发生,而前瞻性护理对策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可做到防范于未然,加快患者病情恢复速度。本研究旨在探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后护理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20例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经伦理委员会通过,对研究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前瞻性护理对策;60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对策;60例),所有患者均在2014年8月~ 2016年8月期间收治。
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8.5±5.0)岁,22例为男性患者,38例为女性患者。合并症:24例患者合并糖尿病,21例患者合并高血压,5例患者合并阿尔茨海默病,10例患者合并帕金森;骨折部位:35例患者为右侧关节置换,25例患者为左侧关节置换;骨折类型:42例患者为股骨颈骨折,18例患者为股骨头坏死;麻醉方式:20例患者为全麻手术,40例患者为腰硬联合麻醉。
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8.5±5.4)岁,23例为男性患者,37例为女性患者。合并症:25例患者合并糖尿病,22例患者合并高血压,4例患者合并阿尔茨海默病,9例患者合并帕金森;骨折部位:36例患者为右侧关节置换,24例患者为左侧关节置换;骨折类型:43例患者为股骨颈骨折,17例患者为股骨头坏死;麻醉方式:21例患者为全麻手术,39例患者为腰硬联合麻醉。
两组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脱位原因分析
高危人群因素:(1)术前存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有髋关节手术史患者:由于患者的长期卧床和活动量减少,可造成患者肌肉萎缩、髋关节周围肌群变薄,从而导致髋关节软组织张力过低,最终引发脱位;(2)高龄患者:经研究统计发现,患者年龄越大,发生脱位几率越大,其主要是由于高龄患者术后依从性较差、合并症多、软组织张力低,从而导致脱位风险加大;(3)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大部分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肌肉神经控制力较差,因此容易出现脱位症状,同时加上高龄患者术后容易出现烦躁、谵妄等现象,从而加大脱位几率。
高危时段:(1)首次下床:患者控制不严、使用辅助工具不熟练、对下床方法掌握度不足均是导致脱位发生的主要原因;(2)麻醉后搬运:麻醉容易导致患者肢体控制力下降,肌肉松弛,从而加大脱位发生几率[1]。
手术因素:(1)髋关节假体大小:有研究表明,患者稳定性与股骨头直径大小有关,且肢体异物残留和多余组织也是导致患者髋关节脱位的主要原因;(2)手术入路:后侧入路容易引起患者后脱位,前外侧入路容易导致患者前脱位。两种入路方式对比,后外侧入路脱位率更高,其主要是因为后侧入路需切断股骨外旋肌群和部分臀中肌,从而破坏了关节囊结构,且术后肌张力小,肌肉萎缩,从而并发脱位现象;(3)髋臼假置:若髋臼假体安置位置不良,也可导致脱位的发生,对此应尽可能放在安全区域[2]。
1.3 护理方案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策,包括术后功能锻炼、用药护理等。
观察组采用前瞻性护理对策,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成立前瞻性护理小组。小组成员主要包括责任护士、康复护士,将康复医生、手术医生作为顾问,定期开展髋关节置换术预防脱位相关事件培训和其康复知识的考核、培训,从而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确保患者体验到优质的护理服务。(2)术前干预。①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康复方案应根据患者年龄、耐受量、假体类型、损伤部位、患者自身因素、手术方式等方面制定,从而有效的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同时在制定康复方案时,需考虑到锻炼时间、幅度、角度;②术前肌肉训练:术前嘱咐患者每日进行四头肌收缩锻炼,从而提高患者肢体控制力,选择性在患者两腿间摆放梯形枕;③术前指导下床方式:教会患者助行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可通过图片、影像技术加深患者的认识,同时告知患者行走时的注意事项,如保持肩与双下肢同宽、屈膝保持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肢体功能恢复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率、假体脱位发生率。
髋关节功能评分采用Harris量表评分[6],最高分值为100分,若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越差,分数越低。
生活质量量表评分[7]共分为四个维度,每个维度100分均为最高分,若患者生活质量越好,分数值越高。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肢体功能恢复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躯体功能、物|生活采用t检验,用()表示,疼痛率、假体脱位发生率采用χ2检验,用(%)表示,以P
2 结果
实施前瞻性护理对策,能够降低患者假体脱位发生率,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髋关节功能评分,改善疼痛症状,两组对比存在差异(P
观察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属于临床常用手术方案,其疗效虽显著,但仍存在术后并发症,且有研究统计,其发生率占人工髋关节发生率的3%,对此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其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住院费用,严重时可造成护患纠纷,因此对于行使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加强临床护理干预,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病情恢复[8-9]。
我院对假体脱位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发现主要并发因素为手术因素、高危时段因素、高危人群因素[10]。而通过分析因素后,本次研究实施了前瞻性护理对策,主要措施包括成立前瞻性护理小组、术前干预、高危患者的预防、高危时段的干预,其不同护理措施可达到不同护理效果[11]。其中成立前瞻性护理小组能够确保护理方案的有效性,同时在无形中可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确保日后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到位[12];通过术前干预,能够将并发症对机体的损害降至最低,提高患者依从性,防止肌肉萎缩[13];通过高危患者的预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假体脱位发生率,提高患者软组织张力,从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14];通过高危时段的干预,能够在各个时段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确保各项护理措施的针对性[15-16]。
通过分析表格,可发现观察组患者社会功能评分(96.58±2.36)分、物质生活(95.68±2.01)分、躯体功能(96.38±1.24)分、心理功能(95.79±2.58)分、肢体功能恢复时间(28.65±5.48)d、髋关节功能评分(92.36±1.25)分、疼痛率(5.00%)、假体脱位发生率(1.67%)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总而言之,导致患者并发假体脱位的原因较多,而通过了解并发因素后,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够做到防范于未然,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Schiffern AN,Stevenson DA,Carroll KL,et al. Total hip arthroplasty, hip osteoarthritis,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nd knee osteoarthritis in patients with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A kinship analysis report[J].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2012,32(6):609-612.
[2] 李晓玲,王连英.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体脱位的循证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8):1314-1315.
[3] 缪中平,吴云霞,陶苏文,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体脱位的护理进展[J].浙江临床医学,2013,15(9):1388-1389.
[4] Kleinert K,Werner C,Mamisch-Saupe N,et al. Closed suction drainage with or without re-transfusion of filtered shed blood does not offer advantages in primary non-cemented total hip replacement using a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J].Archives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Surgery,2012,132(1):131-136.
[5] 林顺英,梁丽萍,陈爱,等.应用护理指引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3):2056-2059.
[6] 潘海燕,陈琪,周兴芳,等.中医分期康复理念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护理中的运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0):70-72,76.
[7] 刘向荣.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2003-2004.
[8] 林丽贤,章映丽,林宝珠,等.阶段性护理干预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效果评价[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3):194-196.
[9] 钟润冰,关渐明,吴西英,等.管理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防假体脱位的护理效果[J].临床护理杂志, 2013, 12(2):23-25.
[10] 廉军孝,王燕,宋国敏,等.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的国内外护理文献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5):74-76.
[11] 张洁宜,刘克,翁琼英,等.人文关怀性护理在髋关节置换病人中的应用1)[J].护理研究,2014,74(18):2220-2221.
[12] 孟昭梅.一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旋股外侧动脉出血介入治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0):960-961.
[13] 沈爱莲,吴世雯.优化护理方案在围手术期髋关节置换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85-87.
[14] 史燕燕,张敏,王秋菊,等.延续护理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3):1871-1875.
[15] 盛誉,陈石玉,陈彬,等.尿毒症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观察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58(18):1669-1670.
【关键词】 骨折治疗;运动康复一体化;股骨粗隆间骨折;预后影响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下肢骨折, 多发于老年人群,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由于骨质疏松、外伤损伤、病理变化等原因引起的骨折发生率也在不断升高[1]。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常表现为局部疼痛、牙痛、肿胀、功能障碍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需根据患者病情具体情况及时治疗并辅助科学合理的运动康复措施, 否则患者患肢会出现萎缩、变形, 且会出现术后并发症[2]。本次研究中对比分析采取常规治疗措施与采取骨折治疗联合规范、科学、系统的运动康复治疗措施的效果差异, 探讨运动康复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预后的影响,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抽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间本院收治的6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骨折治疗措施,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运动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男19例, 女15例, 年龄46~76岁, 平均年龄(58.1±3.2)岁。受伤至入院治疗间隔时间2~48 h, 根据《骨折患者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量表》进行评分, 以100分制计量, 其中≤40分患者8例;41~70 分患者20例, >70分患者6例;观察组中男18例, 女16例, 年龄48~77岁, 平均年龄(58.3±4.1)岁, 受伤至入院治疗间隔时间2~48 h, 根据《骨折患者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量表》进行评分, 以100分制计量, 其中≤40 分患者9例;41~70分患者21例, >70分患者4例。两组患者入院治疗时患肢均未接受过任何手术治疗, 且伤前肢体活动能力正常, 研究排除严重心、肺、肝、肾等原发异常患者, 排除病理性骨折等影响骨折治疗效果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病程、病因、病情状况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骨折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骨折治疗方法, 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为皮牵引或股骨髁上牵引术, 以减缓患者髋内外旋及畸形;手术治疗主要分为股骨近端l内钉(PFNA)、髋螺钉(DHS)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法。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患者对外科手术耐受程度选择骨折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后均辅助消肿止痛、抗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等药物治疗, 并进行常规临床护理措施。
1. 3 运动康复方法[3] 根据患者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分制定规范、科学的康复训练措施。①对于评分≤40分的患者, 运动量不宜过大, 这类患者存在再骨折及固定物松动、断裂的危险, 需延迟负重练习时间, 首先进行相关组织长收缩练习, 待患者肌力恢复良好后再行抬腿练习、关节练习、负重练习及正常行走训练。②评分介于41~70分的患者其运动机能状况相对较好, 术后可直接进行股四头肌、N绳肌等长收缩练习, 30次/d, 每天练习45 min, 先轻度练习再逐渐加强练习力度, 手术治疗1周后进行直抬腿练习, 50次/d左右, 10 s/次左右, 然后进行50次左右侧抬腿练习, 10 s/次左右, 再进行后抬腿练习, 100次/d左右, 10 s/次左右, 每组动作交错练习, 注意动作难度逐渐升高, 谨防拉伤。手术治疗4周左右开始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练习, 并重复前几周的肌肉张缩和抬腿练习。手术3个月后开始进行负重练习。③评分>70分的患者其运动机能状况优良, 手术治疗后即可参与康复运动训练, 相对于前两类患者, 本组患者可加大练习力度, 相关肌肉长收缩练习次数可提高至600次/d, 1周后在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的情况下开始进行抬腿练习, 帮助腿部肌肉血液循环, 恢复机能, 练习方法同上, 但在以上练习基础上可适当增加练习次数和力度。根据患者练习情况术后2周可同时增加髋关节、膝关节屈伸练习, 并逐渐增加练习时间和次数。手术治疗1个月后, 行X摄影检查, 根据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开始负重训练, 骨折愈合情况不好应推迟负重练习时间。负重练习由25%体重量缓慢增加至30%、45%、60%、80%, 直至100%体重量, 每2周增加1次负重量。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练习时间, 最终使患者恢复主动行走功能。
1. 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全身并发症发生率及关节预后情况。一般切口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切口血肿及切口皮肤坏死等病症, 全身并发症包括褥疮、泌尿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溃疡、肺部感染等。
1. 5 疗效判断标准[4] 根据髋关节、膝关节活动相关标准将骨折患者关节预后状况分为3个等级, 即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髋关节、膝关节无疼痛, 行动无困难, 关节活动能力基本恢复到伤前水平, 髋关节的屈伸活动能力达到正常人关节活动能力70%以上;有效:患者髋关节、膝关节无明显疼痛, 能够依靠外力缓慢行走, 关节活动能力较之前有很大改善, 髋关节的屈伸活动能力能够达到正常人关节活动能力50%以上;无效:患者髋关节疼痛严重, 生活不能自理, 关节活动能力较差, 需卧床休养, 髋关节活动能力只能达到正常人的0~49%。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6 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愈合及并发症情况对比 经过1年的随访调查, 观察组患者股骨骨折愈合率为94.12%, 明显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率85.29%,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切口并发症发生率11.76%、全身并发症发生率5.8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切口并发症发生率23.53%、全身并发症发生率17.6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髋关节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髋关节预后总有效率为91.18%,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关节预后总有效率79.41%,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下肢骨折的康复治疗应遵循“早运动、晚负重”的治疗原则, 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骨折所遵循的“动静结合”原则与之异曲同工, 都体现了早期运动康复治疗的理念。现代部分人盲目的将骨折治疗机械的定义为“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三个阶段, 在康复阶段医生护士也仅提供简单的指导, 没有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 容易造成骨折愈合慢、能力恢复晚, 有时甚至会引发再次骨折, 而过分强调静态休养而忽略功能锻炼的治疗方法同样也不利于骨折患者的康复, 对骨折端进行适当应力刺激, 能够促进骨折端组织快速愈合及关节活动能力的恢复。
下肢骨折患者治疗初期都需要卧床休息, 这有利于患肢的愈合, 但是骨折除引起骨组织本身损伤外还影响了周边的肌肉血管和组织, 卧床治疗一段时间后进行适当运动训练能够帮助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首先早运动能够减少褥疮、静脉血栓及关节僵硬的发生, 适当的运动康复治疗还能够帮助下肢关节和肌肉活动能力的恢复, 促进下肢静脉及淋巴回流、消除血肿、改善血液循环, 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多营养, 促进骨组织的修复和愈合。而前期肌肉长收缩和舒张练习能够矫正轻微的骨折移位现象, 并为早期下地活动提供肌肉机能基础。
另外, 下肢骨折的患者也会出现应激性消化道溃疡[5], 卧床期间胃肠道功能明显减退、肠蠕动缓慢、胃酸及唾液分泌量减少,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发现运动康复治疗除能够帮助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还能够促进胃排空, 增加胆汁的合成和分泌。早期卧床运动能够帮助胃肠道功能快速恢复, 尽早排便、排气, 减缓临床消化道溃疡症状。
本次研究中采取骨折治疗与运动康复一体化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预后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其髋关节恢复总有效率达91.18%,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曹兵.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 23(2):594-595.
[2] 夏志刚,杨铭华. 综合康复训练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锁定钢板断裂的临床价值. 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20):118-120.
[3] 马焕林. 骨折治疗与运动康复一体化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预后分析. 医学综述, 2014, 20(2):366-368.
[4] 张斌,戴闽,唐亚敏,等. 骨折治疗与运动康复一体化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2, 26(12):1453-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