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风险管理相关培训

风险管理相关培训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01 16:23: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风险管理相关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风险管理相关培训

第1篇

1.1制定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以《患者安全目标》为依据,依据风险控制理论,制定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其内容有:①风险管理对象:新生儿科医护人员。②建立完善新生儿科科内护理风险管理理念制度:参照相关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将管路脱落、护理意外、给药缺陷以及压疮等列入护理风险事件,并实行无惩罚上报制度[3]。③成立护理组织:在不良事件发生后,由各科室的护士长将其事件上报,并第一时间召开本科室会议,集中讨论不良事件的原因、表现,并制定有效的措施,规范实施流程,展开护理工作。并将会议结果记录后进行呈报。④召开质量分析会议:针对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定期召开会议(1月1次)。会议要求护士长、护理主任参加,通报内科发生的各种不良事件,并针对事件进行分析、讨论,进而从中获取教训和经验,以有效避免类似事件发生。⑤考评护理质量:依照相关规定,制定本科室护理风险管理质量评价标准,并按照规定内容,进行质量评价,其包括留置针的维护、检查给药、医嘱执行情况等,并详细记录质量控制内容。⑥采取培训措施:面向全体护士,各个科室由护士长带头,进行培训;建立培训考核标准,将培训成绩与护士利益相结合,以提升培训效果;每月组织各层护士学习专业理论,并进行实践考核。

1.2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χ2进行检验,组间差异以P<0.05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发现,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后,给药缺陷、压疮、意外伤害以及管路脱落等现象明显降低,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升(实施前:89.22%,实施后:96.34%),这说明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3讨论

3.1落实患者安全要求:严格查对患儿身份,包括对患儿姓名、床号等,在落实患儿身份后,针对性用药,提升用药正确性,并按照医嘱进行护理;按照相关规定、流程,护理人员要规范自身操作,并进行条理性操作;加强与患儿家属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患儿病情,并进行严格检查,完成每次巡视;提升对风险事件的认识,认识到风险无小事,及时对各种风险预防控制,将风险隐患降低到最小;展开质量分析会,各科护士长、风险管理人员要对本科室的风险事件进行汇报,并通过讨论、沟通,采取有效的预防和解决措施;对医护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培训,提升其风险护理技能。

3.2落实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率:通过研究发现,在落实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考核制度以及一些相关措施后,预前隐报、瞒报的现象减少,这对于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提升护理风险的识别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如烧伤、烫伤事件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引起其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护理过程中对病房设施、患者病情、知识培训程度等进行检查或是考核,如检查桌头床不锈钢固定托、试管选用、储藏柜关闭情况等,同时,加强护理人员与检验科的沟通,并从质量评价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预防此类事件发生。

第2篇

一、从制度入手,完善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促进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财务风险管理自然也不例外。这就需要环境咨询公司在内部建立良好的牵制体系,通过制度体系的设计,使各个部门做到有效的牵制,在有效强化部门监督职能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各种暗箱操作。环境咨询公司应当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基于自身设计情况与发展现状设计针对性的牵制体系,使得各个部门互相牵制,同时利用不相容岗位,以便在各个流程环节相关的交接过程中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使得牵制体系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2]

为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开展,环境咨询公司还应当主动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一方面,环境咨询公司应当主动建立健全资金相关的规章制度,针对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库存资金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优化管理,并根据环境咨询公司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制定针对性的财务风险制度;另一方面,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全面监管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

为有效保障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环境咨询公司可以尝试建立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小组,安排一些工作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人员开展相关工作,并对内部整体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重大问题启用应急方案快速解决问题,从而更为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并优化内控管理。

二、从信息入手,构建内部信息收集与交流体系

环境咨询公司要想有效展开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交流以及反馈至关重要。全面保障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贯彻落实,环境咨询公司必然需要收集整理各个部门的信息,并保障这些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的高度共建共享。这就需要环境咨询公司领导层综合利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包括员工手册、例会、电话、邮件以及信息系统等,然后根据环境咨询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安全、规范的信息交流、反馈渠道,使得信息资料能够及时、高效地流通,为领导层决策的制定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处在当前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环境咨询企业要想保障内部信息收集与交流体系的顺利落实,就必须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会计电算化。具体来说,环境咨?公司应当给予信息化建设充足的资金支持,主动引入新兴的信息化设备,全面加强硬件建设,为自身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环境咨询公司还应当主动引入先进的财务软件系统,根据自身情况外包业务,保障财务软件系统能够有效契合环境保护企业的要求,以此来提升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

三、从人才入手,落实财务风险预测及培训工作

当前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环境咨询公司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自然也不例外。环境咨询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进程中需要积极记录相关的财务收入、支出,同时基于环境咨询公司发展现状、发展战略,对市场经济进行系统的分析,预测可能面临的风险,以便及时上报,帮助领导层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与此同时,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形势,环境咨询公司还需要高度重视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根据环境咨询公司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全面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培训教育的内容不仅要包含财务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当全面纳入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知识,并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意识的培养,全面提升财务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为环境咨询公司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3篇

关键词:PDCA;风险管理;工程施工;应用

前言:风险管理是人们对潜在意外损失的评估,以达到提前预防、有效控制的目的。规模较大、工程复杂等均属于建筑工程的特点,同时,建筑工程建筑周期较长,加之具有生产的单件性,导致施工工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建筑施工面临巨大风险,由此可见,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因此,相关施工企业必须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采用科学手段,加强施工风险管理,达到高效防范风险的目的,促使工程顺利、有序进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工程施工风险基本概述

工程施工风险指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基础上,以具体施工时间为基准,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法律环境影响下,发生损害合同当事人或合同双方利益的可能性,其具有不可确定性。换言之,工程施工风险指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人与承包人在正式施工期间可能发生的不可测事件,例如,现场人员伤亡、安装设备遭到损害、工程材料出现问题、自然灾害导致工期耽误、由于人为原因导致工程质量缺陷等意外事故。

二、PDCA风险管理具体步骤分析

PDCA风险管理具体步骤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风险规划、实施执行、检查反馈以及管理评审。在具体工程中执行风险管理,以检查反馈为基础,及时获得相关有效信息,致使风险控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此前提下,来往反复,实现执行过程秩序化、系统化,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PDCA风险管理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探究

(一)PDCA风险管理内容

针对PDCA风险管理,其在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任务。首先,针对风险规划阶段,其主要任务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以及风险处置。其次,针对实施执行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组织结构与责任、教育与培训,同时需开始实施风险管理计划。再次,针对检查反馈阶段,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风险监督以及反馈和改进。最后,针对管理评审阶段,管理层评审是该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二)风险规划阶段

在风险规划阶段,相关人员应准确分析施工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可能产生的风险问题,并研究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力度。在此基础上,拟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影响的目的,从而节约工程施工成本。

(1)风险辨识:风险辨识属于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整个风险管理的基础,其主要在于确认工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在风险辨识的基础上,明确需控制的变量,探究风险可能造成的风险。

(2)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在已确定风险个案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一定联系的风险分析模型,探讨各类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程度。一般情况下,风险分析必须以实际项目为基础,在研究项目需求、策略以及项目时间和预算经费的前提下,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预防方案。然而,在实际工程施工中,风险发生概率以及影响程度是风险分析的重难点。其中工程施工风险主要包括合同风险、建筑风险两大方面,自然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工期风险、费用风险以及质量风险等均属于建筑风险范畴。

(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掌握风险影响大小以及风险可能性等信息的基础上,以实际项目成本、项目工期等为依据,采用决策树、期望货币价值等措施,达到现有分析结果与可能性结果的高度融合,制定正确的风险因素处理优先级,达到高效调配资源的效果。

(4)风险处置:风险处置即采用正确的风险处理方法,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预先制定对应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属于风险处置的四种基本方式。

(三)实施执行阶段

实施执行阶段,是在风险规划拟定的风险管理计划基础上,项目管理人员将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其中包括组织机构、教育培训以及实施落实三方面内容。

(1)组织机构:为保证风险管理系统得到有效实施,提高风险管理效率,需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与职责,尽量细化职能,保证工作质量有所提高,迫使组织机构更部门各司其职,共同配合。

(2)教育培训:为提升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为提高风险管理质量提供保障,需定期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确保风险管理工作人员顺应时展需求,达到提高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综合能力的目的。

(3)实施落实:在风险规划拟定的风险管理计划的基础上,项目风险管理人员严格控制风险,掌握风险实施计划、资源需求以及时间安排等内容,且在总结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于上级部门。

(四)检查反馈阶段

构建风险监察制度是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指派专人对风险进行监察、控制,并及时反馈监察结果,达到风险重认的目的,从而判定项目是否存在其他风险。在不断重认、评估、矫正、改善的基础上,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与此同时,在监察管理过程中,判断是否产生新的风险,一旦发现新风险,需及时对其进行评估,且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影响,进而改善风险规划,保证全面规避工程风险。

(五)管理评审阶段

管理评审环节主要工作内容在于定期开展风险管理评审工作,以正确、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为保障,检查评估管理系统是否发生异常。针对风险管理评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风险管理办法、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成果、风险管理技术以及风险监督过程等。(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控制;实施

风险管理策略是指公司依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选择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适合的风险管理总体策略,并确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资源的配置原则。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应包括风险解决具体目标、所涉及的管理及业务流程、所需手段、条件等资源,以及风险事件发生前、中、后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危机处理计划等,并明确责任部门或责任人[1]。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需求和收益

1.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

(1)保障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公司规章制度和各项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贯彻执行;(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集团公司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3)不断优化现有管理体系和内控流程,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4)强化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内、外部信息沟通真实可靠;(5)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

2.全面风险管理的收益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对风险、资本和盈利性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管理;对公司的风险转移策略进行合理化,可以产生二个方面的主要收益:(1)增加机构效率。风险总监(CRO)的任命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设立为各部门有效工作提供自上而下的协调,更好处理风险之间的依存关系,提高效率;(2)改善风险报告。全面风险管理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来看待总损失、政策异议、风险事件、主要的风险敞口和早期预警指标。这点可以采取简明的风险管理指示板形式,将公司主要风险信息及时、简明、清楚地表示出来。

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内容

1.企业治理风险管理

对企业治理“硬”的要求是企业应构建适当的组织结构和风险控制,“软”的要求但却是最重要的方面是风险融入企业的文化中。这一点和所有的文化问题一样,涉及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执行问题,即管理层能否做到“钉是钉,铆是铆”。高级管理层的决定和行动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比任何纸上的规定作用更大[2]。

2.部门管理

部门管理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总体业务和风险文化的主要驱动力。如何构建良好的业务单位和风险管理的健康关系,获取并维护好业务单位的信任和支持,把风险管理实务融入部门管理中,并帮助他们实现业务目标,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成功的前提。

三、实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措施

1.推行职业道德规范

企业采取以下措施推行职业道德规范:(1)建立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企业应制定《高层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并使其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章程、企业精神与宗旨、企业核心经营管理哲学等保持一致,成为企业对各层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主要道德准则。同时企业还应制定《高层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制度》,将对高层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宣传作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工作。企业最高负责人是企业职业道德的倡导者,具有表率作用。

2.企业全面风险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手段。企业应根据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相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及效果相平衡的原则,定期全面梳理业务流程,制定风险解决的内控方案,针对公司风险所涉及的各项管理和业务流程,制定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确保有效管控风险。内控措施一般包括内控岗位授权、内控报告、内控批准、内控责任、内控审计检查、内控考核评价、重大风险预警、企业法律顾问、重要岗位权力制衡等制度。

3.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下几点:(1)企业注重建立以绩效为标准的激励机制,针对同层次的员工,制订相应考核和评价办法,包括《总班子年度绩效考核办法》、《高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办》、《中层及以下管理人员考核办法》、《员工考核办法》相关制度。(2)企业通过与高层管理人员签订业绩合同的方式,高层管理人员应完成的主要任务作为关键绩效指标,并此进行考核。绩效指标的选择和目标值的确定应注重短与长期相结合,具体明确,重点突出,覆盖高层管理人的主要工作内容。(3)企业将绩效考核作为员工薪酬、奖惩、升降及用的依据,使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达到权、责、利相统一[3]。

4.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

第一,应大力培育和塑造全员参与、企业特色鲜明的风险管理文化,在各个层面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二,应营造合规经营的制度文化环境。将风险管理文化融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在相关政策和制度文件中明确规定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要求和内容,在各层面营造风险管理文化的氛围。第三,应建立各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风险管理培训制度,采取外部专家培训、内部交流学习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的培训。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培训工作纳入集团本部及各控股企业年度培训工作计划。

结论

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守伟.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0(08).

第5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对策

一、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程序和策略

1.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程序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过程必须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1)风险的识别;(2)风险的衡量;(3)风险的控制与处理;(4)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与预警。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主要是为了控制与处理风险,减少和避免损失,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目标的指引下,探索出各种识别风险类型、估计风险的大小的方法和工具,然后采用各种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进控制、规避以及转嫁风险,实施风险管理,最后进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此外,企业应该建立起一套合理、完整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预警管理体系,把握风险的动态,以实现风险管理的目的。

2.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策略

(1)风险规避策略。风险规避就是将可能产生的风险扼杀于无形之中。以避免造成损失。例如某位员工存在一定的风险,可以进行辞遇人力资源招聘的时候进行合理筛选,不录用可能会有风险的应聘者,这些风险也就不会产生,这也是面对风险最有效、成本最小的处理方式。但是由于人力资源风险产生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无法完全去避免所有风险。(2)风险控制策略。风险保控制就是尽可能控制风险发展趋势,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例如企业通过采取合理安排车间布局、进行职工安全教育等风险保护策略,就可以减少员工发生工伤事故的可能性。科学合理地采取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就会减少人力资源非正常流失的可能性等等。(3)风险减轻策略。风险减轻策略是指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例如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关键部门的关键人才,企业管理层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应该逐步培养有潜力的人才,能力和忠诚度俱佳,能够随时接班。当出现关键人才流失的局面,接班人可以顶上来,能够减少损失。同时在签订工作合同时,可以规定员工在非工作时间不得参与与本企业竞争活动,人员流出后在若干时间内不得进入同行业企业等条款,也是企业用来减少风险损失的有效策略。(4)风险转移策略。风险转移是指事先以合约或者协议的形式将部分可能产生的人力资源风险转移给其它组织或个人。比如现在很多国有企业采取了人力资源外包策略,这样风险就不必自己承担。(5)保险策略。保险策略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策略。从风险管理角度讲,它是以一种合同形式来进行风险的转移,从社会角度讲,这不仅是风险转移而且是风险的减轻,这是保险中的科学性所确定的。企业可以结合风险和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状况来选择哪些风险参与保险。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对策

1.提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意识

国有领导层应该正确、客观地对待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树立风险意识,并在企业中建立风险管理文化;成立专门的调研小组,对企业发展历史中的人力资源风险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摸清其形成原因、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势;成立相关的领导班子,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塑造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监控,提高企业应变人力资源风险的综合能力。

2.健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机制

(1)建立一支高效的风险管理团队。由于人力资源风险的形成因素很多,涉及到各方各面,需要企业内各部门、各单位的合力完成。因此,一个蓬勃发展的企业应该有一支高效、快速的风险管理团队,而这个团队的组成主要有两部分:高层管理人员和各方面优秀的人才。企业平时的人才资源储备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在面对风险时的表现。(2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对于风险来说,最好的处理方式是预先识别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遏制。但由于人力资源风险的必然存在性,制定一套合理的风险管理计划,未雨绸缪,是必须的。这样当风险来临时,便能够从容地采取有效地措施使损失降到最低。(3)进行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员工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由员工来完成,企业的发展也是由员工来推动。人力资源风险的一部分来源于员工。因此有必要定期开展风险管理讲座,专题报告,对员工进行风险管理培训,一方面向要强化风险意识,深刻认识风险的危害性,防微杜渐,从小事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要提高员工对风险的事先控制,事中处理,事后总结的能力。(4)建立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在进行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及时的监控风险的动向,关注其变化,采集有用的信息,分析和判断风险的状态,为企业的经营者进行风险管理提供合理、及时的决策依据。(5)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人力资源风险的关键因素,因此应该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并不断进行完善,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和考评工作。系统信息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企业内部信息包括:在职员工信息、在职管理人员信息、离职人员信息、员工工作动态跟踪信息、管理人员工作动态信息、人才储备信息等,能及时反映人力资源信息,进行风险预警。企业的外部信息包括:竞争对手人员的信息、行业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人才供应状况信息等。这样,企业可以准确了解竞争对手和同行业中的人力资源信息,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3.全面管控人力资源各模块的风险

(1)招聘风险管控。招聘风险主要来自工作分析、人员需求计划、员工测试和员工录用四个方面。应对招聘风险,首先应做好详细、明确的工作分析,包括工作空缺以及适合该项工作的人才类型等。这也是最后评价招聘工作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其次进行人员需求评估,除了生产和销售需求之外,还要考虑其他几个方面的因素:可能的雇员流动比率、雇员的质量与性质、与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或进入新市场有关的决定、导致生产率提高的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变化、本部门能获得的经济资源。员工测试是对员工个人特质进行评测。(2)培训风险管控。培训风险主要来源于员工频繁的跳槽。跳槽频率不断升一方面,应选择对企业忠诚度较高的员工进行培训,避免在有跳槽想法的员工身上投入资金和精力。另一方面,不建议在试用期内培训员工,单次培训投入人力和无力也不宜太多。还有,为防止受训员工的流失,可以采用协议或者合约的形式进行约束,比如接受培训后一定期限不得跳槽,跳槽后腰给予公司一定的金额赔偿等,并保留相关凭证,以备不时之需。(3)绩效考核风险管控。工作绩效考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评估工作实际要求、评价工作绩效、提供工作总结。因此,国有企业应选择正确的评价工具,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指定相关评价制度,始终以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绩效评价,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防范绩效考核风险。(4)离职风险管控。这是人力资源风险管控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在离职或者即将离职的员工中,很多存在着对公司的负面情绪,不满待遇、工作条件或者怨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部分对企业产生报复的心理,比如在即将离职工作工程中有意损害企业设施、散布不当言论,或离职后跳槽至同行业竞争对手,泄密企业有用信息等都会危害企业。这种情况下,对于即将离职的员工,可以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手段,以防止其对企业造成的破坏。而对于重要部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离职,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限制其违法、违纪的行为,签订离职相关限定条款。(5)激励风险管控。激励的最终目的在于留住优秀人才,并使人力资源效用最大化。从策略上进,可以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正向激励以激励、褒扬等方式为主,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奖金、提成、带薪休假、期权等物质奖励,另一种是信任、表扬、提拔等精神奖励,而负向激励的目的在于使员工产生危机感,督促员工始终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行为习惯,主要形式有批评、罚款、降职、淘汰等。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在激励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在于合理和公正。合理是不进行无效的正向激励和过度的负向激励,公正则是激励尺度上要采用同一标准,同工同酬、同绩同赏、同错同罚,特别是薪酬待遇上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让员工能争取评估自己的价值。

第6篇

内容摘要:国内企业信息化风险管理现状不管是从内部防范还是外部监管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有严重的不足,其原因是思想认识偏差、实施技术粗糙、保障体系缺失。本文认为,要规避此现状可通过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构建外部风险监督环境、建立长效风险管理机制的路径,以提高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成功率,为降低信息化风险发生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项目 风险管理 对策

国内企业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现状

(一)企业自身风险管理的问题

当前国内企业对实施信息化项目的高风险性已有充分的认识,并在实施过程中借鉴国外的风险管理经验展开了一定程度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技术、理论和工具也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风险意识淡薄。目前,我国企业普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对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凭主观判断或外力推动来实施风险管理,属于被动型风险管理。且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暂时的、间断性的,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分析、评估和监控。

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多数企业都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和传统项目的安全问题,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厂内显眼的位置书写“质量第一”、“安全第一”诸如此类的口号,并且在召开的不同级别的会议上反复强调这一理念,为此,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专设有质量检查部门、安全检查部门去防范产品质量和安全等风险的发生。纵观这些风险管理部门发现,这些部门的风险管理范围通常不包括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管理。

企业缺乏自身风险管理策略。基于上述分析,国内企业与国外相比,国内的企业对风险管理策略无论是在方法的选用上还是在管理的机制上,都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戴明环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在国外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上己经被广泛采用,而国内多数企业还处在学习阶段。

(二)社会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实施应用过程中的诸多风险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来管理,有时是无法奏效的。企业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提高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率。

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有关信息化实施的相关法规,IT行业、信息化服务业也制定了一些规范,专门从事信息化监理的机构逐渐增多,信息化监理队伍不断壮大,实施人员素质不断提高,风险管理培训教育日趋成熟。但是,与国外的国家信息化管理制度、行业规范和专业监理机构等方面相比,国内在风险监管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各级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相关制度、规定,但只是浅层次的一些规定,覆盖范围和涉及深度不够,而且在这些规定当中,很大程度上是对政府信息化也就是电子政务方面的一些规定,对一般企业的信息化监督监管方面,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需继续完善。

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和素质测评制度不完善。目前,很多行业都开设了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考试和行业执业资格考试。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审计从业资格证、建筑工程师,会计师、审计师、工程师等相关从业资格证和专业水平证书,还有注册会计师、注册工程监理师等专业监理执业证。但是对信息人员的从业资格要求、专业技能认定和相关监理行业的执业要求很不规范,还处于探索期。可喜的是,工信部已经2010年1月1日开始开展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程师资格认定,并要求各省市工信厅推广,但是考试内容和考评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监理服务公司信誉不佳。由于当前信息化监理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较低;信息化监理行业的主管部门不明确,有的是在科技厅,有的是在工信厅,比较混乱;监理公司服务效果不明显、责任心不强、协调能力差、职业道德低,甚至出现与厂商联合欺骗业主的现象。以致于客户怨声载道,出现问题又投诉无门,从而企业在实施信息化项目中不愿意请监理部门介入。

监理项目收费不明确。在国内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由于相关法律条文和行业标准不明确,加之信息化项目评估标准不同于传统工程项目,收费价格混乱,没有一个明确的价格标准可供业主参考。调查显示,当前信息监理机构的收费价格混乱和价格较高、预期效果较差成为很多企业不愿意请监理介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任何一种科学技术都只有通过有效的应用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信息化也不例外。因此,研究和探讨制约信息化在我国应用与发展中的那些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并取得共识,这对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信息化应用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认识偏差。一是部分企业认为信息化工程源于国外,其管理思想和方法具有先进性,无所不能;另部分企业则认为信息化虽然具有先进性,但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故敬而远之。二是把信息化项目只看做简单的信息化建设工程,没有把信息化应用同规范企业管理、深化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创新联系起来。三是多数企业风险防范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价格、品牌的选择上,对是否适应本身和相关技术方面的培训教育不够重视。

技术路线不成熟。一是对实施前期的准备不够充分,项目分析、需求分析、后期风险预测等处理粗糙。二是信息化所需的基础数据环境薄弱,不够坚实,存在有数据缺失、逻辑混乱、管理散乱等现象。三是实施过程中对风险的关键点监控不全面。有的是过度关注成本控制,降低了功能实现、硬件配置、员工培训等方面的要求;有的是过度关注进度控制,降低了工程质量、系统测试、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相关要求;有的是过度关注细节功能的实现,忽略了系统的整体性、成本控制和进度要求。

保障体系缺失。保障体系的缺失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内部保障体系的缺失。缺少专门针对信息化项目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监控措施、风险评估体系、风险管理机构。二是外部监管体系的缺失。国家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行业监管还不到位、监理机构还不健全。

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的完善策略

基于上述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的分析,我们可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笔者认为,为了做好信息化项目的风险管理,降低信息化失败率,提供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成功率,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笔者建议,国家政府引导,行业规范要求,企业组织落实,认真组织信息化风险培训教育,使参与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高风险性,信息化是把“双刃剑”,既要认识到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到信息化项目实施失败给企业带来危害性。培训相关人员,不仅要掌握精湛的信息化项目实施技术,还要加强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和工具运用的学习。

(二)构建外部风险监督环境

政府和相关行业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抓好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严格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资格要求,认真组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考试,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实施技术、风险管理技能和职业道德。对于造成重大事故的企业和个人要严惩不贷;对于表现优秀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其次,尽快推进信息化监理机构的建设和规范,提高监理人员的执业操守和风险评估、控制能力。

(三)企业内部建立长效风险管理机制

组建信息化风险管理部门。随着国内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和信息化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地位在不断凸显,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企业尤其是国内大中型企业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信息化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评估体系。风险评价体系是风险防范的前提和基础,风险评估体系要做到详实地细化出风险发生的关键点和权重指数,尽可能用量化指标表示。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做到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全过程、动态性。风险的防范应覆盖信息化项目实施的广义周期,即从项目的筹备开始,包括项目实施和项目后续整个周期。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风险、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三个环节。根据风险发生的性质和特征,不断调险预警标准和风险处理方案,形成动态处理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方案。

参考文献:

1.何志昂.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不足及其完善[J].商业研究,2006(6)

2.袁亮.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低成功率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4)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2年全院25个临床科室病房药柜质量管理发现的问题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不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根据我院病房药柜质量管理统一模板来记录2012年和2013年两个年度临床科室病房药柜管理质量检查的分值。

1.2方法 针对2012年检查中发现的现存或潜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自2013年起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临床科室病房药柜管理中。

1.2.1问题分析 对2012年度病房药柜质量管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出现不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临床护士风险意识不足,缺乏对药品使用风险的识别及预防能力;②临床用药种类繁多,更新速度快,护理人员的药物相关知识更新落后于临床药物发展;③对高危药品的管理不规范,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④护理工作者责任心不强,未及时对药品质量进行检查,对药品数量的清点不重视,导致药品过期变质或使用后未及时补充;⑤临床护士为非专业药学人员,对药品的储存要求掌握不全面,对药品的贮存不当,导致药效降低,严重者还会导致药品产生毒副作用。

1.2.2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1.2.2.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制定出相应的药品管理制度。要实现药品的规范化安全管理,首要的任务就是制定出相应的药品管理制度。医院药剂科应与护理部进行通力合作,要求制定相对应的药品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成立医院三级药品质控体系,对各临床科室病房药柜的管理质量进行检查和督导,采用不定期检查的方式;病区的护士长应保证每月对药柜药品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一次检查;各临床科室的质控小组成员的检查频率为1次/w,三级质控体系的建立可以实现药品质量的层层把关,出现问题追责到人的管理目标。三级质控并不仅仅停留于检查出问题,更重要的职责是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重点检查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

1.2.2对临床科室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培训,提高护理工作者的药物相关知识及药品管理风险意识。培训的内容包括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护士条例,临床药品使用指南等,为了获得更专业的知识培训,可以邀请药剂科的专业药师开展药物知识讲座,通过多形式多内容的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临床护士实施安全用药的能力和对临床药品管理风险的识别和预防能力。重点加强高危药品的管理,所有高危药品均应统一标识,标识要清晰醒目,药品应定点放置,并有专人进行管理。

1.3评价指标 以实施风险管理前后各临床科室病房药柜根据我院病房药柜质量管理统一模板来记录的检查得分值为评价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病房药柜检查得分值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风险管理前后各临床科室病房药柜专项检查得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护理风险管理后的病房药柜检查得分值显著高于风险管理前,(P?0.05),见表1。

第8篇

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由于汇率的频繁波动会导致银行自身无法获取预期目标的收益成果,进而导致银行经济效益受损,这种就是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问题。随着整体国家汇率机制的健全完善,外汇市场的成熟,央行在汇率的干预上相对缩减,汇率波动幅度会相对处于正常化状态,进而会导致商业银行在汇率波动中产生的经济损失可能性提升。由此,做好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商业银行常见的汇率风险情况

首先,汇率风险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状况。资本金属于商业银行在日常业务的运营管理中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防范经营风险的基本保障条件。商业银行中的外汇资本金的数量会逐步扩大,如果汇率产生一定波动,就会引发相关资本金价值的波动。银行资本金没有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审批则不能进行私下的结汇或者币种转换,所以商业银行自身所保有的资本金会由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而产生逐步严重化的缩水趋势。如果要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的汇率风险,考虑到银行运营的稳健安全性,只有选择具有较高保值价值的国家债券来进行资本投资的渠道。但是我国范围内的商业银行资本金数量是巨大的,可以保值的债权投资也无法有效抵抗汇率风险,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资本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不断缩水,从而导致银行自身资本充足率产生一定威胁。

其次,汇率风险会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状况。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所涉及的交易账户会因为汇率的变化而导致银行盈利情况的波动。银行负债项目集中在存款、借款等内容。汇率的上下浮动情况中,特别是人民币处于持续性的升值状态,居民与企业都会感受到升值引发的负面影响能力,进而减少外币保有量,部分情况下会将外汇存款结汇成人民币的形式来降低因为汇率波动引发的经济损失。处于这种状况下,则会导致商业银行外汇存款量不断减少。

第三,汇率风险会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结售汇业务属于商业银行中日常最为典型的外汇中间业务类型,在近些年人民币不断升值的状况下,对私与对公客户为了降低汇率波动引发的经济损失,都会提升结汇业务量,从而将汇率风险转接给银行方。商业银行中外汇头寸会由于客户办理结售汇业务而产生较大的上下波动状况,会存在大量的外汇敞口进入。在我国范围内缺乏欧美发达国家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场状况,缺乏充分多样的金融衍生品,金融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流动性不足,从而在外汇市场中缺乏行之有效的风险对冲途径,进而导致商业银行外汇敞口头寸无法有效平盘。

二、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缺乏汇率风险全面认识与管控意识

部分银行领导层缺乏对外汇风险的管理意识,并不认为外汇风险会冲击银行稳健运营状况。其中部分人认为外汇业务与人民币业务相比,占比相对较少,因此对整体的冲击性较小。相比于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而言,他们对于外汇风险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部分银行管理人员对于外汇风险管理没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储备,进而对于外汇风险敞口头寸等缺乏充分了解的基本意识与概念,同时也没有对相关风险设置风险限额的意识与执行操作。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缺乏足够认识,主要采用业务有限、业绩效益先行、事后管理与事后补救等管理理念。其次,缺乏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识别、计算与管理能力。在汇率风险管理上的滞后与传统我国早期采用固定汇率制度有密切联系,因此在汇率风险方缺乏全方位的认识,该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二)缺乏完善的内部管控体系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缺乏相对独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对应的风险测评与管控的评估监测方法、制度都并没有得到完善,具体的操作手段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外汇资金交易与信贷等较为重要的业务方面缺乏风险的评估与动态监测。部分银行内部也缺乏专业的汇率风险管理部门与专业操作人员,缺乏内部的审查体系。甚至在汇率风险管理上缺乏专业有的培训单位与技术支持,导致相关人才的匮乏。

在汇率风险的辨别、计量监测与管控能力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长时间以来都采用定性分析操作,没有具体的量化分析研究,从而对汇率风险的辨别、计量与监测操作缺乏应有的科学完全性。而国际跨国银行一般会采用数理统计模型处理,尤其与汇丰、花旗等知名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无法更科学有效地达到风险监测、计量与识别,管控能力相当滞后。

(三)金融衍生品缺乏,风险规避工具不足

在针对汇率风险管理方面,金融衍生品成为较为有效的手段,可以满足市场风险较好管理的措施。然而在我国外汇衍生品上,其发展处于初始阶段,缺乏符合实际需求的真正意义上的金融衍生品,亩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行之有效的汇率风险规避与转移渠道。此外,在金融衍生品的具体品种方面上,类型过少,会导致远期结售汇业务的经营中产生大量问题与不足。

(四)缺乏高素质的汇率风险管理人员

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需要专业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效果。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情况来看,高素质的汇率风险管理人员较为缺乏,从而导致风险管理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与漏洞。要达到汇率风险的良好管理,相关人员需要具备基本的数学、金融工程、计算机等综合专业知识储备,但是在商业银行现状中,即便是专业的汇率风险管理人员都严重的缺乏相关综合知识储备,普通员工也同样如此。

三、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有效对策

(一)引入培养优秀人才

要做好汇率风险管理,首先需要有足够优秀的人才储备,人才是管理中的核心部分。相关工作人员要熟练地掌握金融风险相关管理知识,有纯熟的数理逻辑分析能力,了解掌握金融工程相关环节情况。尤其是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从国外引入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保证其较高的专业能力,同时要在银行内部建立完善人员培训管理制度,依据不同员工展开分级培训管理。例如新员工入职培训、在职人员定期培训,优秀员工派遣到国外深造学习。同时要针对人才管理展开一定激励机制,积极的鼓励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我,优化工作品质,同时达到个人价值的实现。部分时机情况下可以采用末位淘汰制度,将不适宜银行工作需求的员工淘汰出局,保证工作人员积极进取的整体团队工作状态。给予员工优厚的薪资福利,让员工对工作有较强的重视程度,积极在各自岗位上不断优化进取。

(二)建立健全汇率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自身需要建立完善汇率风险管理的高效机制结构,有效吸取国外优秀银行管理经验,同时与本国银行管理与金融市场情况做结合,建立起符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需求的经营管理结构,可以展开董事会-管理领导高层-外汇运营部分、外汇风险管控部门、独立内部审计部门等从上到下的整体风险管理体系。要强化领导层在汇率风险管理上的能力与意识,同时董事会以及相关高层也要充分了解外汇风险管理专业技能与信息,从而为银行运营提出较为合宜的汇率风险管理制度、战略与执行流程,发挥高层在相关工作上的职能。同时要强化银行内部的内控机制,内部审计需要保持独立性,从而提升内控效果,提升内部审计频率与强度,让内控制度的执行逐步清晰明确、细致严谨化操作,让银行能够在符合各部门要求之下达到较为及时有效、全面独立与严谨的内控机制建设。

(三)改善汇率风险外部环境

要积极展开金融衍生市场的开发,加大力度在金融衍生品投入开发上。同时运用外汇市场工具来对汇率风险达到一定化解功效,还可以将封你寻那转移到可以承担风险的一方,展开对应的风险分配机制。金融衍生工具可以有效的分解汇率风险,达到尽可能更小的风险管理效果。但是要充分地意识到金融衍生品所具有的负面效益。

要强化外汇管理局与银监会在风险上的监督管理。在进行外汇衍生市场的开发建设上,需要监管部门针对不同的外汇衍生产品做对应的监督指导措施。目前情况下,人民银行、银监会与外汇管理局都有对应的政策出台,但是在信息交换机制上尚且不足,进而导致政策见缺乏对应的完整统一与关联度。即便在相同的监管机构内部也由于部门的不同产生政策的理解与操作差异,进而对外汇银行具体执行构成障碍。

要加强银行内部的监管。外汇监管部门需要依据情况设立多层级的监督管理结构,做好F场严谨的坚持流程,同时要完善非现场监管系统,优化监管手段与途径,强化监管机构间的有效合作与联系,积极展开科学技术运用来共建信息共享平台,有效地提升外部监管综合能力,达到汇率风险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小欧.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