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2 10:21: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育;审美价值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部分高中并不能从思想上认定美术教学的重要性,这就使得课程安排中美术课程的占用时间较少。另外,就现阶段美术教学开展情况来看,除部分美术特长生之外,大部分高中生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视度及认知范围不全面。长此以往,学生在综合素质教育及审美教育方面的严重缺失,将直接导致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低下,实践能力、创意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反思并积极探索和研究解决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育改革的新教学形势下,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过于重视学生成绩,并通过成绩评价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已经与时展不能相符了。当今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进步时期,学生的学习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当前的人才衡量标准是建立在综合能力为基础上的,因此教学方向也应当做出调整及优化改革。从高中美术课程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鉴赏性审美教学不仅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综合实力的作用,更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艺术感知水平,开拓学生眼界。随着鉴赏教育审美教学的不断优化及完善,更突出了培养学生鉴赏及审美能力的重要性,这只要是为了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美术素养,为学生树立人身观及价值观提供科学性指导,使学生能够运用多种角度及思维感受艺术的魅力,在丰富学生生活及学习的同时,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
高中美术的鉴赏教学的审美价值的课程设计不仅要建立在社会发展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更应当结合经济发展态势及人才需求标准,在对多方因素综合考量的前提下,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鉴赏性审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及家长普遍认为美术教学只是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教学手段,而美术课程主要就是教学生绘画,但是从美术的本质上来看,它可以分为两个层面,首先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美术只是围绕术进行的,这就忽视了美带来的视觉感受及艺术美感,实际上美术中的美才是这一学科的教学重点,而美也是鉴赏与审美的直接体现,它所涵盖的是人文精神方面的艺术形式,但是从字面上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美字之所以在术字的前面,就可以充分说明美的重要性及前伸意义,从而进一步阐述了鉴赏性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三、开展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结合时代需求实时更新美术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
在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教材仍然是老版的,因此教学内容难以与教育改革要求难以契合,不仅内容过于传统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更是不能达到预期水平。例如:普通的高中美术教材内容大多是围绕摄影及绘画等形式,虽然其中涵盖着大量的现代主义及浪漫主义内容,但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数字化及信息化艺术形式却没有在课本中体现出来,并且在社会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以往的浪漫主义已经与数字化艺术形成了相应矛盾点,而当代艺术能够明显赶超传统美学关于艺术的设定,并成为艺术的新型代表,因此高中美术教学应当不断导入新鲜的艺术元素,强化现代艺术的融入感,加强美术鉴赏教学力度,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艺术感知能力。
(二)加强高中美术教师的师资力量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是较为关键的教育力量,但是由于当前高中教学结构中,对美术教学缺少重视及关注度,这就使得美术教师数量上不能达到满足教学需求,不仅出现了师资力量薄弱的显性现象,更存在着教师年龄大,教学形式单一,不愿意接受改变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水平,应当从师资力量入手,为其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在以往的美术教学工作中,教师会更加关注学生绘画水平的提高,所以课堂教学的侧重点也就在教学技巧的传授上,而学生也始终处于较为被动的环境下,这不仅会导致美术教学中缺少对人文精神的知R灌输,更会导致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思想意识存在认知误区,而学习内容也会过于片面、局限。因此,在目前的高中美术教学中,应当打破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被动性及局限性局面,在教师团队中增加优秀、年轻的专业性教师或者非专业性教师,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性及协调性,另一方面能在优化教学结构的基础上,逐渐健全教学机制,提高高中美术教学的实践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总结
综上所述,美术不仅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与艺术的发展创新不可分割,因此高中不仅要将美术教学重视起来,更应当以提高美术鉴赏教育审美价值为依托,创新及丰富高中美术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模式,强化师资力量,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从根本上促进高中美术教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审美教育;中专音乐教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22-01
就当前中专音乐教学来看,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审美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审美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脱离了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很难让学生掌握专业的音乐技能。在中专音乐教学中,必须重视审美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让学生掌握专业的音乐技能。
一、中专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的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就审美教育和音乐教育而言,两者密不可分,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审美教育。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在中专音乐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1]。
二、中专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提高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在中专音乐教学中,要想向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性音乐人才,教师就必须重视审美教育,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要结合音乐教学提纲,有效地落实审美教育,同时,要树立新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树立全面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就当前中专音乐教学来看,依然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音乐教育工作的需要了,要想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大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欢乐颂》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听《欢乐颂》演唱,让学生分析作品的背景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重视实践。对于中学音乐教学来讲,实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加强实践,既可以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弹奏技巧,提升专业能力,同时,还能不断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中专音乐教学中,要想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实践。例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音乐表演作品的弹奏,在学生弹奏前,让学生熟悉音乐表演作品相关信息,如创作背景、作者的性格特点等,让学生全方面的了解音乐作品,进而在弹奏过程中更好地表现出来。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知名演奏家的音乐表演,进而更好地促进审美教育的升华[2]。
(四)多听、多学、多练。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教授,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多听、多学、多练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音乐水平和审美情感。多听就是让学生多听音乐作品,在听的过程中找灵感、品位音乐作品中的美,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多学就是让学生了解音乐基础知识,了解审美艺术,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多练就是让学生多实践练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多练习,可以让学生找出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3]。
(五)注重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音乐而言,音乐审美能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关键,而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在音乐审美教育,既要注重音乐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要多让学生去鉴赏音乐作品,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开可以通过情境体验来激活学生以前所学到的音乐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用专业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艺术情感[4]。
三、结语
审美教育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我国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中专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红艺.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J].通俗歌曲,2013,(06):40-41.
[2]田丹.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分析[J].职业,2015,(30):96-97.
[3]黄霞.音乐教育在中专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建设对策[J].大众文艺(理论),2009,(07):189-190.
[4]杨显英.浅谈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6):141-142.
一、雷默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
雷默对美国及全世界的音乐教育领域建立一个广泛的、可以被接受的基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国的音乐教育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关注雷默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雷默在1970年出版的专著《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提到:“当艺术被看做是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目的时,那么它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雷默认为,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主要由音乐的性质和价值所决定。因此,他倡导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自律的音乐情感教育哲学。
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主要来自于美国当代音乐理论家伦纳德·迈耶。伦纳德·迈耶提出音乐传递意义的方式,使用的符号不是对物体、概念和愿望的特定所指,在意义及传播方面,音乐与文学、数学、绘画、生物学及物理学不同。迈耶认为,音乐的意义和情绪的心理机制类似于格式塔心理学的“同型论”(又被译为“异质同构”论)。迈耶在音乐意义的心理机制方面主要论证的是学习的重要性。迈耶的结论是:“……一般来说,对文学或造型艺术的理解,须依靠它们使用的指称符号。与之不同,多数音乐经验之所以具备意义,靠的不是对音乐之外的世界所指。一部音乐作品是否能够唤起涵义,在极大程度上有赖于听赏个体的素质和训练,并有赖于可能激发涵义反应的各种音乐的内在的或音乐外在的提示。”迈耶肯定了音乐在情绪、审美和理智方面的意义。
雷默认为:“如果音乐教育要成为审美音乐教育,那就必须首先是音乐教育。”有人说这句话很难理解,实际上雷默在这里想表达的是,音乐审美教育是用音乐的本体价值来进行教育,而不是用音乐的非本体价值来说明音乐教育在现实中的重要作用。这里雷默所强调的是音乐对于人来说是一种审美的情感和认知过程。从音乐的本体价值来说,音乐对于人的情感和认知能力都会产生作用,因此音乐才具有教育的价值。
二、艾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
大卫·艾略特,雷默所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原在加拿大任教,现为纽约大学教授。艾略特强调音乐学习主体主动涉入的实践观点,直接反对雷默的音乐审美哲学观。艾略特提倡音乐和音乐作品的多维度概念、人类生活中音乐价值的多维度概念以及获取这些音乐价值的多样方式。艾略特认为,音乐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强调音乐学习的过程,认为音乐和音乐教育重在行动,主张自律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
艾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被很多学者认为是20世纪初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所倡导的“做中学”的翻版。艾略特对雷默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直截了当地进行了批判。艾略特说:“我们有十足的理由相信,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站不住脚。音乐教育的审美感知就其两个基本的意义而言是简单论。正如我已经解释的,该哲学的起点是音乐即作品的集合这一不合理的主张。”艾略特认为:“这个实践的哲学将论证,所有的音乐创造包括一个多维的思维模式,这也是人类可以获得音乐这种重要知识之一的唯一源泉。”
艾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是在批判、反思雷默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基础上提出和创立的。他认为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前提:第一,是音乐教育的本质取决于音乐的本质;第二,是音乐教育重要性取决于人类生活中的音乐的重要性。艾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与雷默的音乐教育审美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的性质和价值所决定的。艾略特说:“音乐不单单是音乐作品或对象的集合。从根本上讲,音乐是人做的事情。”艾略特提出了音乐至少有四个维度:实施者、正在做的事、完成的事、创造者做事时的完整语境。实施者即为音乐创作者,正在进行的音乐创造称为做音乐,音乐创造出来的东西称为表演、即兴表演和其他听得见的音乐活动。音乐的五种创造形式为表演、即兴表演、作曲、改编和指挥。
三、“德本艺末”对我国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启示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基础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未来的生活与学习打基础。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探讨学生审美教育的几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教学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开展,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人们对审美教育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心和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更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看,“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教育和教育思想基本上仍占据着主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学校审美教育的提倡、重视和研究,更有其迫切性和特殊的重要性。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看,语文学科与审美教育有着许多天然的联系,如都具有情感的、形象的、直觉的等特点。一方面,语文为语言文学,主要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工具,这使它不同于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另一方面,语文虽不是独立的艺术门类,但作为语言文学,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审美性。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诗歌、故事、童话、寓言等都是文学体裁。这些都体现了语文学科兼具实用性、艺术性、审美性的特点。
除此之外,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互为手段。语文教学是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有力手段;反过来,审美教育也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手段,语文学科本来就兼具艺术性,语文教学必须融进美的因素,运用审美的把握方式,才符合它的学科特点,也才能使语文课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鲜活生动起来。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重要的联系,两者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1.钻研教材,发掘“美”
要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老师首先要有审美的眼光,要从美的角度研究教材,处理教学内容,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美的元素。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一本语文教材可以说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是一片五彩缤纷的美的天地:桂林山水、大海潮音、名胜古迹、异域风光——自然美令人赏心悦目;长城、颐和园、藏戏、吊脚楼——创造美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鲁迅、居里夫人——人物美催人奋发向上;《慈母情深》的母子情、《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子情、《难忘的启蒙》中的师生情——人性美真切动人……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中蕴含的各种美的元素细心品味,反复推敲,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元素融于教案中,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分享这种美。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应用的现代教育手段,其应用效果最好的即是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信息容量,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直观有效的信息展现方式,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因此,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描写自然界美好的文章,此时,教师就可以将网络上搜集到的相关图片、歌曲等,按照审美教育需要制成flash,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文章所描写的事物、景色,真正理解文章作者所要展现的美景以及所要表达的感情,产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赞美之情。这样运用现代给予技术使学生感受自然美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不单是要使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美,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感受语言文字运用的美妙之处,这同样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都是教育工作者精心选编的,其中自然不乏语言优美的文章,因此,使学生感受语言运用的美妙也是审美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
3.放飞想象,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品析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要领会意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这就是想象再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例如教学《五彩池》一课,课文的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写了五彩池的形状大小和池水的颜色,其课文意境优美。我在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后,放了一段五彩池风光的录像,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从而扩展思维想象五彩池的美,正是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了意境美。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学生也会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这就是想象美。
4.拓展延伸,学习创造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表演,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再创造;进行写作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训练。
美育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作欲,将单一的语文知识学习转换成全方位的真善美,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力、阅读力、写作力、表达力。因此,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艺术教育 审美素质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13-01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艺术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推行以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更是日益凸显出来,在此背景下,研究艺术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分析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均有着重要的意义。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审美素质对于扩大艺术教育的影响,是使其融入人们的行为、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此外,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之间有着很强的一致性,这集中体现在艺术感受与审美感受的融合性上。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对艺术教育和审美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1 艺术教育是养成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艺术教育也不例外,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美育的范围并不限于几个科目,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而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美育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对于发掘各个学科中的美育潜力,以及提升美育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审美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其涉及因素也十分广泛,个人阅历、社会人文环境、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等等均是影响一个人审美素养的重要因素,而校园生活作为高校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有着最为深远的影响。
作为美育的重要实现形式,高校艺术教育是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形成形象思维能力,启发其思想,诱发其审美创造,挖掘其艺术潜能,同时通过科学的艺术教育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原理、方法和理论,进而提升其对美的鉴赏能力,均是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审美素质促进艺术教育影响最大化
艺术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培养人的审美素质,它对促进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智力、知能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从本质上说,艺术教育是审美的教育,审美功能仍然是艺术教育最本质的功能,益智和辅德的功能是艺术教育的派生功能,艺术教育对人们道德、智力的积极影响是间接的也是整体的,而在这一影响的实现过程中,审美素质是一种重要的介质。
通过艺术教育,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得到积极的影响,在形成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自主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学生还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和优秀艺术的熏陶,可以说艺术教育并不是专门的、狭隘的艺术技巧教育和艺术理论教育,而是一种全面提升人的艺术素养和优化人的心理、思想的教育。审美素质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产物,也并不仅仅是审美理论知识和艺术技能的简单组合,同时也包含积极的社会感知、积极的情感积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和谐而完整的心理结构。
正是因为审美素质内容的广泛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艺术教育中无需刻意杂糅道德教育、益智教育,便可在这些方面乃至更多领域中展示出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说,艺术教育只需较好地完成培养学生审美素养这一任务,便可将其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渗透到德育、智育领域,实现更大的影响力。
3 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的一致性
艺术体验与审美体验有融合性,艺术和审美都需要情感的介入,整体化的思维模式,艺术的审美素质需要在艺术教育中得到提升,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以一种感性的、整体的方式,与自然景色和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共同创造一种感受美和体验美的情境,以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和统一。在艺术教育的开展中,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及后天的相互作用下,教学的有效互动中,得到不断的挖掘,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式的融合,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性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具有人性化、个性化、开放性的艺术教育课堂中,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特长才艺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升。可以说,艺术体验与审美体验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产生协调发展的。
3.1 情感的融合性
情感需要是一种人类特有的高级感情现象,其特点表现出内隐、稳定,并带有先天性,代表了人类的基本的社会性的需要,也是在不同的阶段、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自我价值的追求。
感情的表达要依靠艺术形式,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感情的表现,这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的表现,所有艺术的表现都要渗透着情感与思想的元素,学生在获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使情感得到升华,并逐渐如何运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情感,提升艺术的表现和创造能力,审美体验的形成要经过欣赏、描述、探究、反思等活动,对各种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进行融合,从而实现整体把握的目标。
3.2 认知的融合性
认知包括三个不同的水平:感觉、知觉和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活动。在感觉阶段中,外界的信息通过感官被主体接受,这时得到的是生动、具体的印象,但也是事物个别的、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谓之感性意象。在知觉阶段中,感觉在神经系统和大脑中的生理活动中作名词解释时,(意指人和动物通过感官获取事物基本属性(或部分属性)信息的一种能力时),它又为人类的知觉和其他更进一步复杂化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基础。如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在思维阶段中,思维和联想在审美活动中大大扩展了心理空间,增强了审美感受和艺术感染力。
在这些不同的阶段中,又有三种不同性质的认识: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艺术体验和审美体验一起进行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形成了一个和谐整体,使感性、知性、理性的特点得到融合。
4 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和审美素质之间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艺术教育的实施与审美素质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审美素质的存在对于提升艺术教育的成效又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艺术教育在本质上也是审美的教育,因而艺术教育和审美素质有着一定的融合性。为了提升艺术教育的成效和影响力,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艺术教育和审美素质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迪.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新思考[J].神州,2012(26):100.
[2] 刘艺锋.审美理念的提升及亲历审美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学研究,2012(10):19-20.
[3] 陈义华.让艺术教育“活”起来[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2(12):49.
关键词:高校;美术;通识教育;重要性
高校美术通识教育主要是针对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的公共美术知识类教育课程,这一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共享性,并且包含的方向有很多个,其中重点包括美术史类方向,比如书法史、美术史、设计史等,美术评论与观察类方向,比如现代美术人物及作品评论、世界现代美术观察、书画艺术作品投资等,以及美术技法实践和创作体验类方向,比如中外绘画、中国书法、手工创作等.每一种教育方向都有其独特之处,并且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的课程教育方向也有差异.无论针对哪种专业的学生选择何种教育方向,其根本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情操与人文修养,进而促进其全面综合发展.美术是一门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因为生活中每个细节都存在不同美感,这种美感都可以从艺术的眼光捕捉并升华,进而形成与美术课程相关的艺术修养.在高校实施美术通识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美感,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其从美的体验中感悟生活的美好,从精神层面获得愉悦与满足.整体而言,在高校实施美术通识教育具有很强的重要性,从不同角色来看,具体可以体现在高校和学生两个方面.
1对于高校而言
1.1美术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校培养具有优秀人格的大学生
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根本目标是使其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而进入社会后成为全面型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为其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学习资源,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其艺术修养及人文精神的开发.早在民国时期,先生就曾提出过以美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即通过美育教育培养出德、智、体、美共同协调发展的健康人才,使其既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又具有健全的人格基础.通过美术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帮助高校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学生对各类文化精髓的认识与理解,并从艺术中体会不同文化的魅力,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美术通识教育的本质同时涉及到受教育者的情操、人格及道德等方面,利用这一教育模式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优秀人格的培养,并合理协调个人与社会、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关系.
1.2美术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校营造美术文化氛围并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高校除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责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担任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义务,我国属于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数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博大精深,作为现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当代大学生必须对这些文化有所认识和理解,并能欣赏相关文化艺术作品的美感,从中品味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美术通识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占据很大一部分,比如书法、篆刻、绘画、宗教、历史等,通过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可以在校内营造出良好的美术文化氛围,形成浓郁文化特色,并且有利于帮助学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使学生游刃于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找出两种艺术文明的最佳结合点,并将这种文化修养渗透到更大范围的社会、科技及经济等方面.
2对于学生而言
2.1美术通识教育是培养高校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基础
当前国内高校开设的美术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观赏性课程和实用性课程两类,其中观赏类课程主要是绘画及雕塑等,实用性课程则包括设计、摄影、景观及媒体等方面,无论哪一种课程类型都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特别是观赏性课程能够使学生了解大量具有深刻艺术内涵的作品,并从中感悟到美的启示,形成良好的审美认知,审美能力是每个人需要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类型,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高校美术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完成未来终身教育的重要基础.
2.2美术通识教育是激发高校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键源头
通过学习美术通识教育,高校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审美意识,并能够在生活中捕捉美好,进而达到心灵的愉悦享受.同时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在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因为在美术通识教育课程中不少作品都具备良好的创造性和想象性,只有通过无穷的想象与创新才能体会其中的美感.当大学生在接受这种教育活动时,能够在无形中提高自我素养,尤其是在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更会得到良好启发,并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合理发挥这种创造与想象,获得良好的心灵体验.
2.3美术通识教育是促进高校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有力辅助
在高校内开展美术通识教育的对象不同,这些学生学习的专业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其学习理念与学习模式也各有特点.通过学习美术通识课程,高校学生能够从精神层面获得启发,并在相关美感的影响下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进而在学习自身专业时发挥更大潜力,促进专业课学习进展.
2.4美术通识教育是提高高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前提
在高校内开展美术通识教育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艺术情操、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的提升,并提高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代替的.从目前国内高校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来看,仍以理论知识的传授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培养出很多具有丰富专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确保其进入社会之后能够在各个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专业技能.但是从长远视角来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隐患,并可能会为社会带来一系列非技术性问题,比如当今不少年轻白领都有焦虑倾向,整体精神压力较大,并常发生因压力过重引发出一系列包括自杀在内的社会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些年轻人员心态相对紧张,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很多始终存在的美好.而美术通识教育的实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现象,通过美术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在大学阶段就对年轻群体实施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其在不断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精神修养及承受能力,并放松心态沉浸于美感世界,长此下去就可以全面提升他们的心灵高度,使其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出强大的内心,最终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养的全面人才,进入社会之后更能快速适应社会并发挥出自身作用.
2.5美术通识教育是保证高校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究其根源,美术通识教育属于视觉类教育形式,虽然在此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相关理论内容,但是归根结底实施美术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种审美主要是通过视觉来实现,所以在开展该课程的过程中也会贯穿很多与美相关的感知型训练.从根本上而言,只有通过大量的相关艺术作品激发,受教育者才能够从中获得预期审美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独特敏锐的艺术美感.因此,美术通识教育属于潜移默化性质的教育类型,主要是通过软性方式达到教育目标,而非硬性理论知识的强制输出来完成.通过合理全面的美术通识教育课程,能够使高校学生同时获得身体上的放松和心灵上的享受,在课堂上对美好艺术作品的感受、鉴赏与临摹都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层面的良性发展,进而达到身心的协调.随着当代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加,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困难,这都会对其精神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无法在看似枯燥的生活中及时发现美并欣赏美,会进一步增加人们的心灵负担,还可能因此引发一系列不健康心理,对个人或社会安全带来危害.近年来有心理学家就曾明确提出,当今社会的最大威胁不是环境危机或经济危机,而是某些人的心理危机,这充分表明知识经济时代下人们身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高校内开展美术通识教育无疑对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一定机会,可以从学生时代就培养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模式,使其形成良好正面的心理状态,进而在身心协调的基础上稳定走向社会.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开展美术通识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都有很强的重要性,通过这一教育活动的实施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文化素质,使其获得艺术欣赏能力和基本审美能力,并能促进其对不同类型文化艺术形式的理解与享受,从不同美术作品中体会丰富精神内涵,进而使其成为更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王琨 单位:赤峰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岑.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艺术素质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62-167.
(1)儿童在早期以艺术创作为主。儿童越是积极地介入到艺术创作中去,艺术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而且,年龄尚小的儿童在绘画构图上很有艺术家的天赋。(2)艺术感受、艺术史教育和其它外在于艺术的活动要与儿童的创作联系起来。(3)艺术教师要精通艺术思维。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音乐思维,视觉艺术教师要善于运用视觉空间思维。(4)艺术学习要尽可能围绕有意义的专题进行。(5)艺术教育的课程必须以螺旋式发展的特点为基础,反对制定连续性的艺术教育计划。(6)艺术学习并不仅仅是掌握某些技巧与概念,而要进入个人和他人的情感世界。(7)反对向学生传授如何判断艺术,但应让学生懂得艺术品传播跟流行的艺术品位和价值有关。(8)艺术教育并不仅仅是艺术教师的任务,它还需要艺术家、管理人员、研究人与学生自己密切合同。(9)艺术教育要坚持“宁精勿滥”的原则。每个学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艺术形式。学生只精通一种艺术形式,比对多种艺术形式只一知半解要好。
二.运用心理学理论指导艺术教育实践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们认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心智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儿童自然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发展心理学在对人的成长和变化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关于人类发展的原因和目的假设,正是这些假设极大地影响了艺术教育领域。其最重要的假设之一就是假定人类的成长是一种固有的趋势,认为人类能够选择自己的体验并能作出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各种决定。该假设的启示在于,要让儿童自己指导自己的成长,成人的干预越少越好。发展心理学又假设,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着顺序相同的心理转变,即人们成长的各个阶段是普遍存在的。发展心理学还假设,人类的行动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认为儿童天生富有探索性与好奇心;一方面对世界有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又通过增进技艺获得对世界的理解。发展心理学家将这些假设应用到艺术教育领域,为艺术教育提供心理依据,并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艺术教育实践。比如发展心理学关于人类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发展与非普遍性发展之间的区分,就为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此同时,美国还采用认知发展理论指导艺术教育。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类心智各方面的成长。这种理论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程度。帕森斯认为人类对艺术的理解是依阶段循序发展的。儿童对绘画内容的理解基本上相同,即使年龄增长,其理解方式也基本相同。人类具有一种普遍的审美能力发展顺序,顺序中的后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进步;每前进一步,对艺术的理解就更进一步。
三.注重发挥艺术的价值功能
一般而言,人们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得到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和理解美,因而导致人们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由于将审美的观点与艺术教育混为一谈,致使许多人认为艺术与艺术教育只是简单的美的创造与美的学习。而越来越多的美国艺术教育人士认为,美只是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把艺术教育仅仅局限于审美愉悦上,就容易忽略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艺术的认知功能。诺思菲尔德的艺术教育理论以儿童的成长为中心,主张艺术教育的任务并不在于培养审美体验,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艺术家,而是要让儿童获得其他课程无法提供给他的成长机会,使儿童富有创造力,使其心智获得健康发展,从而能够学会创造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哈佛大学艺术教育“零点项目”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认为艺术与科学一样,是人在理解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增长知识的手段。将艺术视为指涉世界的多种符号系统中的一种,因而特别看重审美经验的认识性。另外,艺术教育能开发人的音乐、空间、语言、身体运动等各方面的智能,对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帕森斯主张艺术是一种自我表现。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优化人的审美体验,增强对人的自我与本质的认识。正是由于美国艺术教育既重视了内在于艺术本质的艺术教育目标,也看到了艺术外在功能的重要性,才使得当代美国艺术教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四.营造艺术教育多元化发展格局
当代美国学校艺术教育最初以学校画室艺术教育为主,关注的多是学生的创作实践。随着艺术教育观念的演变,艺术发展史、艺术批评与美学等学科已发展成为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并成为艺术创作的有益补充。艺术教育中所涉及的艺术种类也不再仅限于视觉艺术,而是形成了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门类艺术形式并重的局面,从而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当代美国学校艺术教育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为主要学习对象。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艺术教育界开始关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并把这种融合文化多样性的艺术教育视为促进不同文化人群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最佳手段。此外,美国的艺术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艺术学科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学科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也都有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法与目标。
五.美国艺术教育实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口腔医学技术;审美教育
美是人类生命本能的追求,它与人类社会相伴始终,而口腔医学技术工作与美的关系十分密切。口腔医学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以美学和口腔医学的基础理论作为指导,应用先进的医学技术手段,维护和增进口腔颌面部美观的一门科学,是医学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审美教育与口腔医学结合的初探
不少学者认为,口腔审美教育刻不容缓,要使学生在医学美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审美实践活动等途径,在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品质、审美创造等方面,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但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空白点,国内学者针对这些空白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口腔审美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关于口腔医学美学的专著相继问世。1990年孙廉教授主编了国内第一本口腔医学美学教材,1991年又主编了《美学与口腔医学美学》一书,对口腔医学美学的内容和层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1994年孙少宣教授主编了《口腔医学美学》一书,更为全面地阐述了美学、医学美学和口腔医学美学的相关内容。1996年郭天文主编了《口腔颜面美容医学》,对影响面容疾患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以及有关美学的基础理论进行了介绍。1999年潘可风、蔡中主编了《美学牙医学》,从美学角度阐述了牙医学的特点以及美容治疗和保健。这些教材和专著的问世,为我国口腔医学美学教育的创立、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2]
二、审美教育在高职口腔医学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口腔医学技术在口腔医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需要从业人员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致力于培养从事口腔修复工艺技术工作的人才,主要进行各类口腔修复体的设计与制作,与美的关系十分密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口腔健康需求的日益扩大,日常的防病治病和健康服务已经升华到审美境界,对口腔修复体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口腔修复技术工作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容需求;同时,口腔医学技术近几年迅速发展,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日新月异,尤其是口腔工艺方法的不断完善,新材料的开发应用,新设备的出现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研究面临一体化,使得行业对口腔医学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及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包括审美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在行业中优胜劣汰,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中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素质和能力势在必行。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高职口腔医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为了探究实施口腔审美教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我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口腔工艺美学”课程,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的学习中。使口腔修复体既要兼顾患者实用要求,又要考虑艺术的审美需求,再现造型视觉艺术,使之成为富有功能和美感的人工器官。
1.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融入了色彩学知识,系统地讲解了天然牙的组织结构和色彩、天然牙的表面特征与色彩、天然牙的透明度和荧光效应以及牙齿色彩的测量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结合专业理论和口腔美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色和讨论,如学生天然牙相互比色、烤瓷熔附金属全冠的色彩学讨论,全口义齿的色彩学讨论等,使学生的美学知识和修养在审美实践中得到新的升华。
2.全口义齿工艺技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全口义齿的制作既要符合解剖生理原则和生物力学原则,恢复咀嚼、发音等功能,又要讲究美观,具有美学价值。全口义齿的工艺流程基本上是按美的规律来进行设计的,它综合了雕刻、绘画、书法的空间艺术、色彩艺术和线条艺术,能体现出美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法则。比如它具有流畅的曲线美、对称均衡的形态美、尖窝相错的结构美、红白相间的色彩美,同时还具有功能美和形象美。[3]一副好的全口义齿还具有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和谐、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的特点。[4]针对全口义齿的美学特点,在全口义齿制作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渗透,例如前牙的选择要多注重美观,要与患者的皮肤色泽和年龄性别等情况相协调。女性患者多选择切角较钝、唇面近远中向和切龈向较圆而突的人工牙,以体现女性温柔之美;男性多选择切角较锐、唇面近远中和切龈向较方而平的人工牙,以体现男性刚劲有力之美等。
3.可摘局部义齿工艺技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可摘局部义齿由固位体、人工牙、基托和连接体组成,其中固位体的金属色泽与天然牙齿的色泽不一致,这就使得位于天然牙面的固位体有碍美观。为了保持可摘局部义齿与口腔组织及天然牙列的整体和谐之美,固位体应尽量设计在较为隐蔽的部位,或采用最具美学意义的套筒冠、附着体及高强度的透明树脂卡环。在基托的设计中,塑料基托的色泽和表面形态近似口腔黏膜但不坚固;金属基托强度高且较舒适,但其色泽不美观。根据美学要求,可以设计为金属-塑料联合基托,既减小了基托覆盖的口腔组织面积,增加了基托的舒适性和坚固性,又展现了塑料的色泽美与形态美,使义齿的美感锦上添花。
4.固定义齿工艺技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固定义齿制作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形态美的要求,要培养形态美学的直观能力,将艺术审美融入修复体的制作中,使每一件人造冠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观赏价值。牙合外展隙是牙冠外形塑造的重要步骤,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外展隙的大小,利用视错觉的作用,使人造冠获得与对侧同名牙或邻牙的大小、形态相一致的效果。为了表现自然牙列中的个性特征,需要加大或者减小人造冠唇(颊)和舌侧近远中牙合外展隙,使牙冠向唇(颊)或者舌向移位,能够改善患者的面容[5],恢复患者缺牙前的风采,达到“以假乱真”艺术效果。
四、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介绍,可以看出口腔审美教育在口腔医学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渗入口腔美学的相关知识,大力发展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美的感受、提高运用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审美教育和口腔医学技术教学相结合,丰富口腔医学技术教学,为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廉.美学与口腔医学美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1.
[2]周大成.中国口腔医学史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8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