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灾害治理项目管理

灾害治理项目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02 10:21: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灾害治理项目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灾害治理项目管理

第1篇

【关键词】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结构;质量控制体系;质量控制措施,PDCA环。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含义

自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来,该理论逐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范应用。尤其是在需要大批量生产的行业中,例如手机、电脑行业等。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该理论对于提高产品质量管控的结果,保证产品品质具有很高的有效性。

建筑行业的产品作为多方(施工方、建设方、供货方等)协同作业的结果,具有影响因素多,质量隐蔽性强等特点,对于其质量的控制一直是个难点。长久以来很多专家学者试图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到建筑行业中,以提高建筑产品的品质。作为建设方的一名工程师,本人试图将该理论在“上海海航大厦”项目中的应用加以总结,对于符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部分予以阐述说明,对于没有体现该理论的部分以本人对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理解加以补充,来阐述该理论在把控并提升建筑作品质量方面的实际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全面”一层含义就是该理论应该贯穿于产品的市场研究、研制、设计、制订标准、制订工艺、采购、配备设备与工装、加工制造、工序控制、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在一个建筑作品的形成过程中,全面质量管理也必然应该贯穿可行性分析、初步设计、细化设计、施工、维护等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囿于岗位限制,本文着重讲述了在施工阶段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应用,对其他阶段仅略有涉及。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核心要点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这个概念和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核心有三点:“全面”一词首先是相对于统计质量控制中的“统计”而言。也就是说要生产出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单靠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是很不够的,必须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的作用,从而更全面地去解决质量问题。其次,“全面”还相对于制造过程而言。产品质量有个生产、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市场研究、研制、设计、制订标准、制订工艺、采购、配备设备与工装、加工制造、工序控制、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他们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最终的质量水准。仅仅局限于只对制造过程实行控制是远远不够的。再次,质量应当是“最经济的水平”与“充 分满足顾客要求”的完美统一,离开经济效益和质量成本区谈质量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三.上海海航大厦项目概况

“上海海航大厦”项目用地位于浦东新区,地块东至浦明路,南至规划的1-11,1-12地块,西至沿黄浦江规划公共绿地,北至1-8地块,距东方明珠直线距离约3km,距世博会址直线距离约1.5km。占据一线江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具有不可复制性。总建筑面积为87943 m2,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50234.5 m2,地下总建筑面积37708.5 m2。建筑高度为89.33m,其中主楼地上20层,裙房地上5层,地下室3层。本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人民币,是海航集团在上海的总部办公楼,建成后将极大地提升海航集团的品牌影响力。

四. 全面质量管理在工程中的运用

对于上海航海大厦项目进行质量把控的制度、措施等有很多,综合起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质量管理体系:对于该工程,公司非常重视,要求项目部按照海航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起针对该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以该体系为基础,进行产品质量控制,进而保证每个生产环节都严格按照体系要求进行生产、改进、持续改进。

组织结构:工程实施中,项目部根据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建立了如下组织机构,项目部以建设方项目组为核心,下设各专业工程小组,与项目其余各参与方协调工作。项目部向上可直接与公司管理层沟通,便于信息的上行下达。在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按照(图1所示)组织架构对工程质量做了管控。

质量控制体系:质量控制体系的基本运转方式是PDCA循环管理方式。这种循环管理不仅存在于各个专业小组中,也存在于建设方项目组中,还存在于整个公司内部。在建设方要求下,在项目部其余参与方的质量控制中也有体现。整个项目组就是通过这种循环管理的模式达到阶梯式上升,并循环前进。下面举例说明单个循环过程:

a. 开工后,按照项目质量目标提出工程质量目标计划;组织项目参与方全员了解该计划,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b. 该质量目标计划的实现方法和保证措施应体现在施工方案中,并由施工方施工人员依照方案实施;

c. 要求施工单位加强自检;监理单位落实监理实施细则的内容,并合理运用各种监理手段来加强对施工结果的检查;

d. 对施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追查原因,对不同问题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进行讨论,并产生改进意见,并讲这些改进意见并入下次循环。

为了保证质量控制体系的顺利运行,公司提供了充足的专项资金、必要的设备、专门的质量管理人员。另外还在每周各方项目例会中设立质量分析专题。这一切都为质量控制体系的顺利运行提供了保证。

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就是为了把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影响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可归结为:人,机,料,法,环。任何一个因素出了差错,则势必会影响工程质量。在实际施工中,项目部要求各方,尤其是施工方严格控制各个因素,保证工程质量。

“人”是质量保障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生产管理中的难点。贯穿整个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也是目前所有管理理论中讨论的重点。建筑工程项目中的人包括所有参与方的人员,像设计方人员、建设方人员、施工方人员、勘查方人员、监理方人员等。毋庸置疑,其中设计人员和施工方人员的管理是质量管理对“人”的管理的重中之重。施工方人员包括现场的管理人员和现场的施工人员。在“上海海航大厦”项目中,通过以下各方面保证对“人”的要求。

1.具有一定的资质和专业经验。

本项目的设计单位是GMP和中森。GMP负责本项目的设计人员是“德国注册建筑师”、中森负责本项目的设计人员是“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总包项目经理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总包的技术负责人为工程师。监理方项目总监为工程师资质。另外,施工单位殊工种操作人员要求有上岗证并经考核合格才可上岗。

2.岗前培训

a.要求施工企业对现场施工人员有一定的培训制度。

b.开工前技术交底,逐层安全交底;

c.每半年一次的消防演练;

3.合理的组织结构。

“机”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设备、工具等辅助生产用具。生产中,设备的是否正常运作,工具的好坏都是影响生产进度、产品质量的又一个要素。好的设备能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对设备的控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设备的选型和数量:设备选型与施工组织设计相适应,设备数量与施工进度网络图相适应。

2. 设备的布局与安装:设备的布局要合理,尽量减少二次搬运。一些特殊设备的安装和调试,例如起重设备,需要具备专门资质的公司来承接和实施。

3. 设备的维护和维修:设备的维护和校准需要按照设备自身的使用频率和需求来决定,要按时维护。

4. 设备的使用:要严格按照设备的使用手册来进行设备的使用。

5. 设备的校准:要按照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定期对设备做校准。

“料”指物料,配件、原辅料、涂装材料等产品用料。合格、及时的物料保障是施工品质基础。对原材料的质量管理应从采购开始,历经运输、进场存储、入库出库等各个环节。

1. 物料的采购:采购的物料需要满足建筑工程设计施工要求,且符合现行材料标准的规定。对物料的采购进货时期应按照项目进度计划来定。应根据项目物资保证计划来执行。尤其对于水泥等容易受潮的关键材料,太长的存储期对产品的品质不利。

2. 物料的检验:进场检验非常重要。一般先检查“三证”齐全,然后对产品的外观质量做检查。并对产品性能做抽检。对涉及主体结构、防水保温的关键材料要做现场见证取样检验。对各分包商经业主、监理、总包认定的材料,采取样品“封样”制度,待大量施工材料进场后鉴别。不合乎原样品质量的材料退货处理。

3. 物料的贮存:针对存储的材料不一样,要按照要求分门别类的贮存。入库出库要及时填写物料入库、认领单。

4. 物料的使用: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尽量杜绝物料浪费现象。

“法”是指法则。具体指生产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规章制度。包括施工方法、施工顺序、施工措施、进度计划、生产记录、检验标准、质量标准、各种岗位职责、管理规程、标准操作规程、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他们能及时准确的反映产品的生产和产品质量的要求,严格按照规程操作,是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的一个条件。

“环”指环境。生产环境是质量保证的重要部分。建筑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例如温度、湿度等有严格要求。例如有如下等规定。混凝土浇筑不能在温度最高的时候浇筑,雨雪天气混凝土不得施工等要求。装修工程中的刷浆、饰面和花饰工程及高级的抹灰、溶剂型混色涂料工程不应在低于5摄氏度气温下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保证施工质量。

根据施工进度的不同,施工质量控制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3种。施工开始前的质量控制属于事前控制,主要控制措施是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制订各种管理制度,配备各种检测设备,并编制检验计划。进行设计交底、图纸会审工作,并根据该工程特点确立施工流程、工艺及方法。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属于事中控制,主要控制措施是及时检查和审核质量控制结果,抓住影响质量的关键问题并促进各方及时解决。具体包括做好隐蔽工程验收工作,审核设计变更和图纸修改等。施工完成后进行的质量控制属于事后控制,在建设工程项目中,主要是主要整理各种文档资料,便于后续对工程的保养与维护。

五.总结

综上所述,要在建筑行业中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提升产品品质,首先,要从制度上保证,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其次,要从人员上保证,建立适宜的组织结构,并保证人员专业资质;再次,要有合理、良好的质量控制措施,对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分别采取适宜的措施,并按照正确的体系来循序渐进,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另外,要保证质量体系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有效地实施,必须做到领导起头,全员参与,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统一的质量目标。而且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方针,只有长期稳定的运行质量体系才能使该体系确实有效地作用于产品质量,且体系本身也能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 桑德霍姆. 全面质量管理.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09

【2】 龚益鸣. 质量管理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11

【3】 陈铁华. 建筑施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及应用实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5

【4】 W.爱德华兹.戴明. 戴明论质量管理. 海南出版社. 2003,7

【5】 石强,朱仕友. 全面质量管理实操手册.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4

【6】 盛一芳,李晓良.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实训.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01

第2篇

【关键词】矿产资源 矿山环境 问题 破坏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2

矿产资源开采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烛光,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却造成了矿山环境的破坏,尤其是部分省、区露天煤矿的开采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矿山地质环境恶化,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束缚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透视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环境的破坏问题,旨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循环经济原理,指导矿产资源综合开发,促进延伸矿产资源产业链,实现固体、液体和气体废气物的零排放,通过长期的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重建进而达到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整治双赢的目的。

矿山环境问题,是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各类环境问题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矿产资源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而相伴而生的大量矿山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严重影响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社会安全。

1 矿产资源开采带来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矿山环境问题较多,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即采矿活动破坏了大量耕地和建设用地;采矿诱发地质灾害;采矿使矿区水均衡遭受破坏,产生各种水环境问题;矿山开采中废气、粉尘、废渣排放,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采矿破坏自然地貌景观,影响整个地区环境的完整性。据2004年度《

3 治理矿山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都积极开展了一些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基础资料还很欠缺。由于我国的矿山种类比较齐全,矿点分布广,采矿企业众多。针对同一矿种,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成分的采矿企业在采矿水平和采矿方式上相差很大,对环境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调查难度极大,从而导致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现状基础资料还不完善。

第二,矿山恢复治理目前虽然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但投资主体仍然还是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社会资金的投入还有待加强。

第三,在治理项目管理上,除了参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外,还无其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办法出台,给项目的组织实施带来一定困难。同时,由于缺乏一套成熟、可行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规程和一套适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预算定额标准,治理项目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各项目技术工程手段与费用定额还亟待规范。

4 进一步加强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对策措施

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历史悠久,历史遗留下的矿山环境问题严重,因露天采矿、开挖和各类废渣、废石、尾矿堆置等,直接破坏与侵占大量土地;矿山开发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有增无减;采矿疏排水破坏了地下水系统,井泉干枯,人畜饮水困难。这些都严重影响矿区周围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也使得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十分艰巨繁重。同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持续、稳定的阶段,对矿产资源的需要将持续增加,由此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加强矿山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已刻不容缓。进一步加强矿山环境治理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及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和科技三部委联合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矿山废弃物资源化水平,努力提高矿山环境治理水平。同时坚持“强化法治,综合治理,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基本原则,“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第二,加快编制《全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鉴于目前我国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形势,为科学、合理地指导和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全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必须着手开展全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要根据确定的目标,按轻重缓急提出与治理的主要任务。主要任务包括:对矿山开发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矿山开发利用的“三废”处理、矿山土地复垦、矿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及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等。

第三,明确重点。在目前国家财礼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实施重点突破以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进来。目前,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的一大特点是历史欠账太多,治理工作要以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为重点,提出具体的包括矿区损毁土地复垦,矿产开发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和地下水位下降、边坡失稳、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防治,矿山废石、矿渣、尾矿等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以及矿山环境监测等在内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

第四,加快全国范围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努力摸清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的“家底”。

第五,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和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进一步拓宽矿山恢复治理产业化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

第六,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规程》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预算定额标准》的建设,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各个恢复治理项目的工程质量。

解决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问题,必须明确指导思想,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延伸相对资源产业链;全天实行矿山生态经济管理,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矿产品综合开发;要把矿山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决策管理,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最终实现矿山废渣、废气、废水的零排放;积极进行矿山环境整治,高标准立体式复垦、恢貌、绿化、美化被破坏污染矿山,达到资源开发效益明显和矿山环境双赢。

第3篇

【关健词】世行项目 防洪 流域管理 经验 探索

西宁市防洪及流域管理利用世行贷款项目是青海省第一个独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的项目,其中世行贷款资金为1亿美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防洪工程、参与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污水收集工程和能力建设四大部分,治理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河道53.8公里,治理28条山洪沟道,修建排洪渠35公里,敷设污水管网72.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严重的17条小流域(治理面积100平方公里),建设先进的防洪预警系统和加强项目管理能力建设等。通过项目的实施,西宁市将构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减轻洪水灾害影响,改善生态环境,有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湟水谷地是青海省省会。市内电区平均海拨2261m,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

气候,年平均降水量401mm,年蒸发量1683mm,年平均日照2473小时,全年平均气温6℃,最高气温32℃,。其特点是: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有“夏都”之称。全市总面积7665km2,市区面积350 km2,建成区面积75 km2,常住人口212.7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9.24万人,农村人口86.12万人。有汉、回、藏、蒙古、满、土、撒拉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4.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49%。西宁是黄河上游第一个2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现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和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

项目区地势高亢,气候恶劣,特别是气温普遍低,风大且多,气象灾害频繁。生态十分脆弱,被破坏了的植被很难恢复,植被生长缓慢,生态失调,恶性循环。项目区内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形和气候特点容易引发山洪、同时,城镇地表径流污染比较严重。项目区群众出于对山洪威胁、水土流失的忧虑,以及对恢复生态、整治环境的渴望,并有参与项目的热情和愿望。

二、世行项目经验可贵

1.领导重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是世行项目顺利进展的重要保障。

世行项目启动一开始,省、县各级都成立了世行贷款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办公室,及时研究决策世行项目的重大事项。各省、县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倡导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彰显中央“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对项目实施工作精心指导和全力支持。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仅给世行贷款项目顺利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还为项目建设办了很多实事。广大农民既是项目实施的主体,也是项目受益者的主体。通过“杜区参与式”方法,让广大农民更新了传统观念,提高了自主决策的意识,使项目活动内容的设计更加符合农民的意愿,增强了世行贷款项目的民主参与和科学性、可行性。由于广大农民积极参与项目施工和管理,还可以提高项目施工质量。

2.世行项目官员及专家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实施经验

在项目准备和项目实施阶段,世行官员、项目经理和咨询专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银行先后向项目区派来5个督导团和40多名工作人员,对项目实施鉴别、认定、准备、评估、以及项目实施时检查情况,能够及时客观、中肯地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为青海带来了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和理念,建立了有效的项目统一管理机制和项目管理程序,推动了我省不断加强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也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给予了很大的指导和帮助,协调解决影响项目实施的重大问题,例如,参与式流域管理、安全保障政策、管理信息系统(MIS)、监测评估系统(MES)等。世界银行管理工作人员为项目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们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帮助我省持续改进项目管理,使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确保了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3.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注重安全保障政策

根据世行项目所涉及的安全保障政策,分析其相关性。依据世行相关业务政策与中国现有政策法律框架,在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村民权益、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和可持续发展基础等方面,目标一致。通过项目的关联性,制定“尊重受影响人员的意愿,保持他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传统习俗”的移民行动计划、少数民族发展计划、社会评价报告、大坝安全评估报告;项目结合当地的自然水文条件等特点,坚持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本着边建设边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病虫害防治报告。通过安全保障政策的制定,增强本项目对相关群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最大限度减少本项目可能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以充分体现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保护和增进村民权益的政策精神。

4.世行项目特别重视强化技术培训,通过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技术水平。对今后西宁及三县乃至全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项目的实施也将为我们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4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注意事项

一、前言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非工程性重要措施,其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区域发展及中长远规划提供基础背景资料;为评价建设工程用地的适宜性及基础设施布设提供依据;为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制定应急措施以及为保障生命及财产安全提供工作基础;直接为科学而经济地组织实施防灾减灾工程服务;为灾害保险及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及损失提供参考依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也是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认识地质灾害灾情、制定防灾政策、规划防治区域、实施防治措施以及优选防灾项目、进行项目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在一些领域进行的灾害评估,已经在减灾、防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我国一些区域或城市完成的洪水灾害评估、地震灾害评估等,不但为国家经济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直接指导了减灾工作。

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在减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国土资源规划,重大工程选址以及地质灾害治理、监测、预报及制定救灾应急措施和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我国已相继开展了全国和区域性的风险评价与区划;开展了部分地区-多发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危险性评价;部分建设用地的危险性和风险性评价;重大工程(如三峡水库、青藏铁路等)的危险性和风险性评价。

1、为国土资源规划和重大工程选址提供依据。通过对地质灾害进行全国和区域性的风险评价与区划,可以为各种重大工程建筑的选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各种工程活动和土地开发利用,都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各种重大工程建筑应建在地质灾害风险程度较低的地区。

2、为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依据。通过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对发生规模不同的地质灾害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进行治理或综合治理。如果地质灾害危险性低、易损性小,则宜采用工程防治措施;如果地质灾害危险性高、易损性大,则应采用躲避或搬迁措施;在无法躲避、无合适搬迁地址,或不允许搬迁时,则宜采用高标准的工程措施。

3、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提供依据。通过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期望损失分析,可以为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站的选点提供依据。对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对各种地质灾害信息进行分析,作出预报、预警,使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4、为地质灾害的应急措施提供依据。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风险评价,提出在发生不同规模地质灾害时的应急方案,并为灾后重建提供依据。

5、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地质灾害除受自然因素控制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环境而引起,因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环境、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或减小地质灾害损失是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地质灾害评估级别

1、一级评估是指重要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或委托单位提交危险性评估报告书,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地质灾害是否危害建设项目安全、建设项目是否诱发地质灾害、预测评价工程建设可能诱发的灾害类型及危险性、因治理地质灾害增大的项目建设成本等进行全面的评估。一级评估由省级国土资源厅组织,邀请专家5~7 人,最少不低于5 人,省级国土资源厅备案。

2、二级评估是指较重要的建设项目。与一级评估一样,由建设单位或委托单位提交危险性评估报告书,对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对建设项目的影响或危害以及建设项目是否会诱发地质灾害进行分析或专项分析,基本查明评估区内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模,以及对拟建项目可能产生的危害、影响。对评估区内重大地质灾害应参照一级评估要求进行评价。二级评估由市级国土资源局组织,邀请专家 3~5 人,最少不低于 3 人,市级国土资源局备案。

3、三级评估是指一般建设项目。可以从简,由建设单位或委托单位提交危险性评估说明书,县级国土资源局备案。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

1、现状评估是指已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任务是根据评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稳定状态、危害对象进行危险性评价。对稳定性或危险性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作较深入的分析,判定其性质、变化、危害对象和损失情况。

2、预测评估是指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预测。任务是依据工程项目类型、规模、预测工程项目在建设中和建成后,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及影响,评价是否会诱发地质灾害以及灾害的范围。以郭屯煤矿为例,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采空塌陷、砂土液化和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以可采 3 煤在全部开采的情况下,预测评估工程建设遭受采空塌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遭受砂土液化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遭受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3、综合评估的任务是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情况,采取定性、半定量的方法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场地的建议。

五、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的编写

1、建设单位要委托有资质的勘探设计单位编写报告书。勘探设计单位首先要根据建设用地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确定评估范围和评估灾种,如煤矿则以采空塌陷和地面沉降为主要评估灾种。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充分收集资料,分析研究评估区附近气象、水文、地质、水工环等地质资料。

2、评估报告在综合分析全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报告书力求简明扼要、相互联贯、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附图规范、时空信息量大、实用易懂、图面布置合理、美观清晰、便于使用单位阅读。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征地地点及范围;②项目类型及平面布置图;③评价工作级别的确定;④地质环境条件;⑤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⑥工程建设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⑦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⑧综合评价与防治措施;⑨结论与建议。

3、评估报告提交国土资源部门指定的委托审查的专家会评审,形成审查意见。国土资源部门对专家审查意见和所报资料进行审查备案,出具《×项目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成果备案证明》,以文件形式印发。

4、专家审查意见是国土资源部门行文备案的主要依据,在一定意义上是代表政府进行审查,审查专家认真负责,审查意见规范、实事求是。审查意见对评估单位评估报告所确定的评估范围和评估灾种是否合理、预测评估方法是否正确、危险性评估结果是否可信、评估依据是否充分、结论是否可靠、报告中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建议是否可行等要明确表明。

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评审通过后,及时上报国土资源部门审查,同时填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一并上报审查备案。

六、结语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和减灾管理的基础。针对不同目的实施不同种类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包括点评价、面评价和区域评价。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结果,依据风险程度的不同,管理部门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减灾政策,部署实施减灾工程,使减灾管理做到有的放矢。风险评价成果可以为国土资源规划,重要工程选址,地质灾害治理、监测、预报及制定救灾应急措施和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发展趋势是其研究理论与方法不断完善,并将与多种自然科学相融合、交叉,特别是与社会科学紧密相结合。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总体上是向着内容越来越丰富、评价定量化和模型化、以GIS为技术支撑的管理空间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崇福.模糊信息优化处理技术及其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145-159.

[2]向喜.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11(1) :38-41.

[3]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自然灾害学报,1999,8(2) :21-30.

第5篇

1)投入现状:截止2010年,中央共投入我省地质灾害预警专项经费总额3312万元(大调查经费);我省每年投入1个亿的资金,作为地质灾害治理经费;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央及省本级投入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数量大,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四川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下发了《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川财投[2009]29号)、《关于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川财投[2009]65号),同年8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指导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的管理,替代了此前的有关文件。2)管理程序:省国土资源厅安排项目承担单位开展野外蹋勘工作—项目承担单位申报项目—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技术专家对项目设计进行审查(或比选、或公开招投标)—省国土资源厅召开厅务会议对经过专家审查后的申请项目统一研究(网上公示中标单位)—上报省财政厅审查—省财政厅下达批复预算—资金按财政集中支付管理程序拨付项目承担单位(或指定账户统一拨付)—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实施并组织项目会计核算—项目承担单位提交项目成果—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技术专家对项目成果进行审查—项目承担单位按专家意见修改后按技术规范要求修改后进行成果归档—接受省国土资源厅及财政厅、审计厅专项资金检查或审计—省国土资源厅或财政厅组织绩效考评。

2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重分配轻管理

在《地质灾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上,主要规范了项目申报及项目资金分配,而缺少与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相适宜的财务核算及资金使用的相关规定。各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中控制意识薄弱,许多单位把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只是赋予会计核算、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把财务管理完全游离于业务管理之外。财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支出无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各项费用基本上是实报实销,专项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和专项资金的效益是符合预期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不予过问,严重弱化了财务控制意识,造成了财务管理在专项工作中始终处于盲从地位,无法发挥监督、控制职能。如:地质调查项目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它从项目的立项、生产组织、成果资料汇交、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的验收等,它把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而在实际项目的立项、生产组织、成果上报及财务管理上,各项目偏重项目立项管理及成果管理,忽视项目财务管理。以预警调查为例:2001年中地环(2001)43号文对邻水县等11个县市地灾调查与区划作为一个项目下达至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批复预算220万元,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作为总站的上级主管部门,对项目极为重视,为保证项目进度及工程质量,省厅以川国土资发(2001)176号文分成11个子项目下达给6个单位,即4个地勘单位和成都理工大学,省地环总站,各子项目经费20万元,总站按要求下拨项目经费至项目具体承担单位,各单位开据行政事业性收据在该项目中列外协费。各子项目早已提交了地质成果,而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因缺资料汇交回执单(电子文档)无人问津,一拖多年,不利专项经费管理。再则,分散下达多个承担单位,其性质不一,所执行财会制度不同,增大了财务管理的难度,要按现行国调办理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存在客观困难。

2.2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批复约束力不强

1)预算编制标准及编制办法缺失,项目申请立项编制预算时,借用相关预算标准及编制要求,不能客观准确反映具体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特点,出现预算标准不能全覆盖地质灾害相关工作手段,存在漏项和重复预算两方面的问题。如地质灾害勘查项目设计预算按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建设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修订本》中“岩土工程勘察”标准进行编制,而地质灾害勘查设计项目中1:5万比例尺等工程地质测绘无费用标准;地质灾害防治施工及施工图设计项目概、预算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组织编制,而水利工程主要由枢纽工程(水库、水电站等)和引水、河道工程部份组成;地质灾害基础调查评价,按中国地调局地质大调查《关于印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标准》编制;地质灾应急抢险及预警预报项目按我省财政项目管理等。2)主观上项目承担单位预算编制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单位内部部门协调好,注重预算编制质量,项目立项时技术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沟通好,且预算编制人员对单位所从事的主业生产流程熟悉,预算编制水平较高。国有的单位生产组织和预算两张皮,主要表现在单位领导思想意识方面,重项目技术方案及是否能够把项目资金引进来,只要能把项目拿下来,生产组织方式是可以改变的,有的单位预算编制人员对项目生产流程、生产组织方式、工程技术手段无基本常识,有的单位预算直接由技术人员按项目工程手段编制,根本不管项目预算有何要求,认为这才是理所当然申报资金形式。3)财政预算批复存在随意性。由于缺乏明确的核定标准,对于申报项目预算资金超过控制额的项目,财政预算批复时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来平衡预算,导致某些按实际申报预算的单位得不到充足的资金,致使工作难以开展,同时也使的项目单位为避免预算被削减虚高预算编制,助长超额申报预算现象。

2.3项目资金到位及时性差

在现行财政体制条件下,由于申请和审批的时间安排不尽合理,几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都是在次年的三四月份才获得财政批复的专项资金,而地质灾害专项资金常年主要在待分配资金中落实,项目资金下达到单位更是接近下半年甚至年终,项目承担单位垫资现象普遍且增量项目预算资金大,显示出项目承担单位对年度工作缺乏客观预期。拨款进度与项目实施进度的不一致,不仅影响了工作进度和质量,而且影响了财务对资金的有序管理,甚至给项目承担单位导致资金管理失控。比如震后地质灾害勘查资金,投入资金量大,承担单位众多,项目任务重,时间紧,按照《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实行预拨制,项目工作在按规定时间内全面完工,而项目资金至今滞留财政,项目资金保障不到位,给项目承担单位带来了资金和项目核算管理困难。再如:我站主要承担全省地质灾害调查、应急抢险、监测、评价及开展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等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专项,且属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批复与项目开展不一致,项目资金保障严重滞后,对于突发性地质灾害专项资金的保障,往往是拆了西墙补东墙,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政府、省厅立急成立了6个汛期地质灾害督导组,奔赴地震重灾区,我站为组长单位,其他成员由四川省各大地勘局派出,动员会上,省厅业务部门领导要求各组不能给基层国土部门增添负担,经费由总站先支付,我们财务工作必须服从大局,一方面要保障重大项目资金使用,加一方面积极向上级申报项目,当年经费未下达。我站将大调查专项资金垫付于该项目,最终只好采用预提费用列支项目成本,这不仅违背了大调查专项资金核算管理办法的规定,也完全不符合财政集中支付管理要求。

2.4预算执行缺乏规范的要求和标准

预算制定固然重要,但预算的执行更为重要,目前地质灾害项目资金因预算下达滞后,各单位预算执行问题突出。一方面上级拨款难以满足正常需要,导致预算的执行难以按计划完成;另一方面,预算的执行缺乏规范的要求和标准也是一方面的原因。许多项目承担单位都感受到了预算执行上的混乱,但始终没有这个方面的规范要求出台,与逐年加大的预算规模很不相称。

2.5专项资金核算和使用不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了承担地质灾害勘查、设计、治理项目单位必须具备相关资质,这就决定了项目承担单位性质不一,我省地质灾害项目承担单位有行政、事业、地勘、院校、建设集团等单位,各自执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又有所不同,加之地质灾害专项资金管理又没有明确的核算管理要求,项目会计核算存在不规范的现象较普遍。如:项目经费通过往来账进行核算;专项资金之间互相混用;成本划分不准确等。地质灾害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的主要表现:一是普遍存在经常性经费挤占专项资金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经常性经费无保障;二是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专项资金滞留在财政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专项资金的使用缺乏跟踪机制,项目经费节余无分配办法,致使项目承担单位节约意识淡薄,致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2.6购置专用设备的报废及毁损处置存在较大困难

专项资金购置专用设备如何按规定程序实现报损,账实相符有难度。

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

第6篇

关键词:压力管道 检验 技术 研究

瓦斯伴随于采矿活动始终,既有静态特征又有动态特征。近几年,经过治理瓦斯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安全生产的状况逐日好转。只有确定良好的治理瓦斯灾害技术,才能防范瓦斯事故发生于未然。务必认真贯彻“ 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 的瓦斯治理方针,狠抓落实各项措施,加强通风和防瓦斯、防煤尘、防灭火管理,巩固和扩大瓦斯治理攻坚战成果。

1 煤矿瓦斯治理技术分析

1.1 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分析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利用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进行煤矿项目的地下勘探和开采试验,技术参数主要是借鉴美国的技术框架。在技术结构中,主要是垂直压裂井勘探项目、分支水平井勘探项目以及定向羽状水平井勘探项目等,技术应用在渗透率较低的煤层,且应用价值非常大。

1.2 煤矿井下抽放技术分析

在利用不同煤矿瓦斯治理技术的过程中,技术人员要综合分析其发展环境和煤矿基本结构,有效运用煤矿井下抽放技术。我国在技术建立和推广过程中,逐渐践行高透气性本煤层瓦斯抽放技术项目、水力割缝技术项目、高中压注水技术项目以及网格布孔技术项目等,能对不同的环境运行不同的工艺流程,在保护开采层的同时,提高煤矿的产能效果。在推进煤矿井下抽放技术应用效果中,还运行几种比较主流的发展技术,其中包括顺煤层瓦斯抽放技术、采动卸压瓦斯抽放技术和采空区瓦斯抽放技术等。

1.3 地面采空区抽放技术分析

在我国,主要是淮北地区利用地面采空区抽放技术。基于其地理条件和煤矿周边环境,地面钻井抽出采空部位的瓦斯,能有效提升整体技术结构的运行基准,确保实际抽出效果符合项目发展需求。但在实际技术运行过程中,由于地面采空区抽放技术对于距离有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保证开采条件符合项目发展诉求,去报煤层气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2 提升煤矿瓦斯治理技术的方法分析

2.1 创新发展抽放机制

在运行不同煤矿瓦斯治理技术中,管理人员要统筹管控煤矿信息,建立健全完整的项目发展机制,积极落实因地制宜的管控结构。由于地壳结构会影响控制因素和控制效果,管理人员综合分析管控地质条件时,要合理化管理复杂多变的外界条件,建立优化数据库以保证对煤矿成熟结构和发育框架获取有效认知。另外,分析煤层起地质条件时,管理人员要充分结合实际需求和地质条件,合理化控制工程进度和工程结构,积极践行安全生产标准和要求,保证瓦斯抽放项目水平符合实际需求。从而减少煤矿瓦斯爆炸问题的发生,规避大量的瓦斯涌出,实现优质能源的最优化发展。

2.2 建立完善的监测监控系统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先进的网络,建成集数据、语音、视频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加强监督检查,强化操作培训,统一规范管理,健全责任制,实现全局联网,并安排各级管理人员24 h全程动态监控,实行“ 分级管理、分级响应” 的原则,及时掌控井下瓦斯含量及瓦斯体积分数,在瓦斯超限等异常情况发生时,立刻排查和消除重大瓦斯危险源,及时采取措施,化解危机,杜绝事故,必要时制定相应的瓦斯事故应急预案。

2.3 健全抽放技术研发体系和支撑框架

相关企业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具体解决措施,强化煤矿瓦斯治理项目的科技攻关能力,提升瓦斯灾害的防御机制,确保技术结构符合时展诉求,实现控制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另外,管理人员要在完善不同地质条件瓦斯抽放技术的同时,确保工艺技术体系和项目结构的最优化发展,建立贴合于我国地质条件的技术结构和发展框架。一定程度上提高技术的集成能力和创新发展机制,从而保证煤矿瓦斯抽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煤层气地质理论体系研究已经较为系统,企业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建立贴合开采技术体系的项目发展框架,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4 集中强化抽放顺序和操作流程

在推进煤矿瓦斯治理技术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保证操作流程和操作工序的完整度,建立先抽后采的工作原t,保证抽取和采矿工作有序进行,从而提高整体项目的安全系数。在建矿和煤矿开采前,相关项目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瓦斯治理方案,选取有效的治理技术,确保技术参数和运行结构符合实际需求。在保证煤矿内部瓦斯达到一定标准后,减小采掘过程瓦斯治理的难度,确保整体管理流程和管控措施的完整。在处理高瓦斯突出矿井的过程中,保证工作面瓦斯浓度在0.7%以下,减少煤矿的危险性。分析具体方法特点时,管理人员要提升项目处理计划,确保整体操作流程按照执行结构有效落实。只有提升技术流程的管控机制,才能实现生产工序完整健全。

2.5 完善管理系统

全面加强企业管理,责任明确。要健全本煤矿的瓦斯治理工作责任制体制,成立瓦斯治理组织机构,切实做到不折腾;保证瓦斯治理规划、目标、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细化安全责任,加强对干部和职工的培训,保证对规章制度的切实理解和掌握,提高执行力;尤其要抓紧特殊工种的安全技术培训工作,落实工程、资金、负责人及完成情况,做到规划详细、分期推进,全部走规范化、制度化路线,做到有章可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严厉惩处违章行为。

建立瓦斯抽采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监督机制,实行瓦斯抽采与效益挂钩。督促责任人认真对通风系统工程、瓦斯治理工程、监测监控系统、瓦斯抽采与利用系统定期分析总结, 对各系统存在的隐患,逐项地分析,逐步地查找原因,排除一切障碍,并积累新经验,使得煤矿的机制更加趋于合理和完善。

更新观念,开展走出去战略。通过走出去参观、学习、培训,参加文化交流,组织本部门有关人员尽可能参加各种会议,引进先进的瓦斯治理的理念、技术,结合本矿的实际,大胆应用并创新,使瓦斯抽采工作由过去的被动抽采变成主动抽采,应抽尽抽变成能抽尽抽。

3 结语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煤矿瓦斯处理技术,就要结合实际项目运行环境和参数,提高技术结构的实效性价值。并优化采矿过程中安全项目的维护机制,结合瓦斯抽放模式,利用不同层面指导原则逐级推广项目原则,提升综合治理的实效性,从而助力我国煤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亮,林柏泉,杨威. 我国煤矿水力化技术瓦斯治理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煤炭科学技术. 2015(01)

[2]袁亮. 瓦斯治理理念和煤与瓦斯共采技术[J]. 中国煤炭. 2010(06)

[3]秦绪元,于家润. 改进通风系统 综合防治瓦斯[J].科技资讯. 2006(15)

第7篇

关键词:泥石流灾害;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P642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贵州省望谟县频繁发生特大的山洪泥石流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分析该县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成因,总结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措施,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1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历年统计数据、实地调查及1999年遥感数据,望谟县水土流失面积1299.0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3.22%。其中轻度侵蚀(即每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500~2500吨)面积844.42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65.00%;中度侵蚀(每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2500~5000吨)面积423.06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32.57%;强度侵蚀(每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5000~8000吨)面积31.55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2.43%。按照平均侵蚀模数计算,则土壤年侵蚀总量为305.82万吨(平均侵蚀模数为2354.22吨/平方公里・年)。属中度水土流失区。

2山洪泥石流成因

2.1特殊地形地貌造成

望谟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打易镇跑马坪,海拔1718.1米,最低点为昂武乡打乐河口,海拔375米(龙滩水库淹没水位),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沿河两岸有大小不等的坝地,东西部岩溶地貌发育较典型,以石灰岩峰丛山地为主,西南为非岩溶地貌,呈立体状展布。地形地貌复杂,千沟万壑,坡面陡峻。全县山地面积占76.8%,丘陵占20.4%,河谷盆地仅占2.8%。因为,全县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坡度较大,遇到暴雨时,雨水迅速汇集到河道,所以,容易造成山洪泥石流灾害。

2.2特殊地质构造造成

望谟县境内出露有泥盆系至二迭及第四系,除部分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沉积于沟谷、河谷盆地外,主要出露中生代的三迭系碎屑岩和泥盆系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占幅员面积的72.4%,碳酸盐岩占23.6%,该岩泥岩含沙量较重,胶结性差,抗压强度低,抗蚀力弱。在强降雨的情况下,因为土壤含沙量重,胶结性差,抗蚀力弱等原因,所以容易造成山洪泥石流灾害。

2.3特殊气候因子造成

望谟县地处热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雨水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22.5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丰水期占全年雨量的74.9%,而5-8月雨量更为集中。因为,丰水期雨量大而集中,所以容易出现土壤被强降雨水冲刷而流失,形成山洪泥石流。

2.4人为破坏植被造成

望谟县境内森林覆盖率为53%,但分布不均匀,部分地方植被稀少,对地面保护性较差。主要是由人为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铲除草皮、放火烧山等不良行为造成的。由于植被少,土壤或岩石,使其阻缓水蚀和风蚀能力低,不能很好地截持降雨、减缓流速、分散流量、过滤淤泥、固结土壤和改良土壤,降雨时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遇到强降雨就会造成山洪泥石流灾害。

2.5不合理开发建设造成

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了对该县基础设施建设,重开发轻治理,部分开发建设项目没有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有的编有水土保持方案,但是不抓好落实。如:不合理开采砂石、矿;不合理修建公路等。因为,这些开发建设项目没有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没建设有弃物、弃渣场地。在雨水的冲刷下,把弃物、弃渣带到河道,在河道沉积,使河道抬高,降低行洪能力。遇强降雨时,极有可能出现废弃物、废弃土方坍塌,滑入河道,从而造成山洪泥石流。

3减轻灾害对策和措施

3.1加大水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结合望谟县的实际情况,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水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水法宣传活动,发放水法律法规宣传手册、画报、挂历等,悬挂宣传标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等进行宣传。常入村庄、矿山、砂石场、施工现场等进行宣传水法律法规知识,努力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人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和水土保持工作,让每个人都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构建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美好家园。

3.2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

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该县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治、依法防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落实责任的原则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搞好小流域的治理工作,应着手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堤防工程建设和河道整治力度。如,修建50年一遇以上的防洪堤工程;拆除影响河道行洪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等。二是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和现有水库的除险加固,调节泄洪流量,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三是建设防洪非工程措施。在洪水易发地区安装天气雷达站和自动气象站,修建水文站,完善水库防汛报警系统,制订河流和水库防洪预案。四是开展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查清重点防治区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完善相关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并实施搬迁避让和重点治理。五是在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拦沙坝等工程,阻拦泥石冲到下游河段,同时有效调节泄洪流量,使河道能正常进行泄洪。六是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减轻水土流失。七是加强河道疏竣清淤,提高行洪能力。

3.3切实抓好生态修复和林下经济工作

结合该县实际,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编规划、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建绿色望谟”的发展思路,抓好生态修复工程,科学合理实行“山、水、林、田、路、村”的综合治理,以“山顶造林种草,山坡建设坡面水系,坡脚营造缓冲林带,平缓地实施保土耕作,河谷平地实施防洪堤工程”的建设思路为指导,构建“天蓝、地绿、水清”的望谟。加强易灾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恢复其生态系统功能。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大林草植被保护与恢复力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搞好该项工作,必须抓紧抓好如下方面:一是有效利用多项扶持政策,搞好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把农田水利建设、退耕还林、土地整治、扶贫开发、易地搬迁等资金统筹结合,统一规划,整体推进的综合开发建设。二是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倡导打工经济、旅游经济、工业经济等,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实现农民增收。三是抓好生态修复工程,打造绿色经济。大力发展经果林和经济林,对现有的经果林进行高枝嫁接、品种改良,加强栽培管理。栽种符合当地的树种,如种植板栗、核桃、杉树等树种。四是发展林下经济,培育林下产业。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在林下种植矮杆作物、林下养殖、林下种植中草药等林下经济,即能减轻水土流失,又能增加经济收入。

3.4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监督检查工作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该县各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及矿产资源的开采、土地开发等,使表土被扰动,降雨时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生产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的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和监督工作。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贵州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管理办法》的规定实行方案的审批、监督等工作。对生产建设项目未编编水土保持方案或水土保持方案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不得开工建设。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经常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作,以防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又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抓好该项工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建立水土保持方案督察制度。重点督察开发建设单位(业主)水土保持管理机构和管理措施、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水土保持设计变更、水土保持工程监理、水土流失监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进度、水土保持工程投资落实等情况。二是建立水土保持工程汛前检查制度。汛前开展重点开发建设项目检查工作,对存在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工程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加快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使弃土弃渣得以有效防护,确保工程发挥效益,消除存在灾害的安全隐患。三是建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情况公告制。定期公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情况、水土流失监测情况和监督检查情况。对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水土流失防治成效好的项目进行表扬。对不落实水土保持方案,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除按法律规定进行处理外,还向社会公告其建设项目法人、主要投资者、施工单位和监单位,督促开发建设单位认真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义务,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四是建立开发建设项目管理数据库。对各项开发建设项目要进行登记在册、整理归档和电子管理工作,便于查阅。

4结束语

只要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水法律法规知识深入人心;抢抓机遇利用各方面资金加大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引导农民抓好生态修复,创建林下经济产业;严格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和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责任和义务,防治水土流失,构建“天蓝、地绿、水清”的存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地质灾害现状

我市山地特征普遍,地质构造复杂,地形起伏大,岩石软弱破碎,这些条件决定了我市是一个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属全国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域之一,全市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暴发频繁、危害严重,特大地震后,使全市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

根据各县(区)国土资源局和各乡镇排查,地震引发我市次生地质灾害点7507处,造成147人遇难,468人受伤,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8.51亿元;省内外地质灾害专家共159人协助我市共对1659处重要次生地质灾害开展应急排查评估,其中:滑坡589处,崩塌456处,泥石流22处,地裂缝108处,地面塌陷3处。根据以往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全市地震前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1506处,地震后专家排查的地质灾害隐患1659处,其中地震前已有加剧的420处,地震新引发的1239处,目前全市经专家排查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共2745处。

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在全市八县一区均有分布,区、为极重区,其他县区为严重区。受地震和长期余震、降雨等影响,震前地质灾害易发区部分老滑坡复活加剧,同时引发大量新的滑坡、崩塌和地裂缝,

(二)地质灾害分布情况

我市地质灾害在区域分布的总体趋势是西南密集、向东北逐渐减弱,地震使这种差异性加剧,全市地质灾害密度由北向南呈递增趋势加大,根据排查结果,在以下区域集中分布:

1、白龙江流域集中分布带:

主要分布于白龙江沿岸、、一带,为地震极重灾区,全市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区内山高坡陡,重力侵蚀强烈,岩石软弱破碎,植被较差,地震后崩塌、滑坡数量约占全市的60%以上,主要以基岩滑坡、堆积层滑坡和第三系、白垩系红土层滑坡等类型为主,大中型滑坡数量众多,大多不稳定,尤其在化马——角弓——外那——临江一带,以及北峪河流域安化——马街(汉林)——城区一带最为严重;泥石流沿白龙江河谷连续分布,以白龙江两河口——透坊段和支流北峪河流域最为发育,有较大泥石流200多处,如北山9条沟、北峪河、汉林沟、甘家沟、石门沟、火烧沟等;透坊——临江段岩层较完整,渐为减弱,有较大泥石流40多处,其中临江东风沟、尚家沟、蒋冯沟、桥头燕儿沟等泥石流沟危害最为严重。

2、白水江流域集中分布带

主要分布于白水江沿岸石鸡坝——城——碧口一带河谷及近山区,为”地震极重灾区,全市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崩塌、滑坡数量众多,以基层滑坡为主,受持续余震和降雨影响,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多次发生较大灾情险情,如南山、北山滑坡崩塌群;泥石流以稀性泥石流为主,以——石鸡坝、碧口——中寨之间最为发育,如关家沟、贾昌沟、铁楼沟等,地震后多次爆发,造成严重损失。

3、西汉水流域集中分布带

主要分布于西和、、段西汉水流域河谷地区,为地震重灾区,全市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域。大多数滑坡系第四系堆积坡残物组成,分布密度高,以漾水河流域、西和东南部土石山区、东南部黄土丘陵区和西南部土石山区最为发育,地震后造成灾害较严重。泥石流主要有粘性、稀性和黄土泥流,以西汉水干流的顺利峡——建村河段及其支流白家河,漾水河沿岸及雷家坝——之间的黄土泥石流区最为发育,爆发较为频繁,受地震影响较大,危害也较为严重。

4、嘉陵江流域集中分布带

主要分布于包括、两当、和部分区域,嘉陵江支流河谷及近河谷山区,为地震重灾区,全市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域。地貌以山区盆地、丘陵、中低山为主,山体岩石较为坚硬,植被较好,滑坡、崩塌较不发育,灾害一般.但地震后该区域地质灾害明显加剧,一些原来不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坚硬岩分布地段也引发了数量巨大的崩塌、滚石;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嘉陵江流域及其支流永宁河、青泥河、燕子河等支流河谷及两岸地区,暴发频率低,危害一般,部分区域较为严重。

5、矿区和公路沿线易发区

公路沿线一直是我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地震后山体滑坡、崩塌、坍塌和滚石数量众多,毁坏公路设施、堵塞交通,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如212国道、江武公路和各县(区)主要县乡公路沿线山区地段。矿区因露天开采、矿石、废渣不合理堆放,加上地震致使土石松动,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西成矿区的六巷、厂坝、毕家山、洛坝等铅锌矿区,等金矿区。

二、地质灾害威胁对象和范围

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威胁着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城镇、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厂砖企业、电站、通讯和输油管道等生命线工程的安全。地震发生后,根据各县(区)国土资源局和和乡镇排查,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点7507处,造成死亡147人,受伤468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51亿元;根据专家组《市地震灾后应急排查总结报告》,全市排查地质灾害1659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共有30.9万人受到威胁,占全市总人口275.75万人的11.2%,威胁资产44.15亿元,按照威胁对象和范围,主要有一下三类:

1、威胁人口密集区的地质灾害点:共有1178处,典型地质灾害如南山崩塌群、北山泥石流,严重威胁和城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威胁生命线工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396处,以中小型居多,大型零星分布,地质灾害的稳定型以不稳定居多,基本稳定的仅有少量。险情等级以小型居多,中型次之。主要威胁212国道以及大部分呢的省道及县乡道路。

3、威胁重要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有6处,威胁对象主要包括水库、矿山、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地质灾害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稳定性差,险情等级以小型为主,但需及时进行应急处理。

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近几年全市极端气象现象多发,据气象部门预测,全市降水量明显增多,大范围大到暴雨和连天集中降雨天气增多,加上地震和持续余震影响,预测爆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加大,根据地质灾害的形成特点和主要诱发因素,确定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重点防范期为:

1、滑坡、崩塌、地裂缝主要防范期:该类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降水诱发引起的滑坡、崩塌、地裂缝等灾害具有稍滞后于降水的特点,6月一10月为主要防范期,强降雨和持续降雨多发,当降水达到一定强度时,就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灾害;2—3因冰雪融化、冻土消融,目前已发生几起滑坡、崩塌灾害,以北部雪冻严重的西和、、等县较为严重;人为因素和其它自然因素造成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应当全年防范。

2、泥石流主要防范期:泥石流的形成与大雨、暴雨同步。根据我市的降水特点,确定泥石流的主要防范期为6月至10月。因地震造成江河沟谷中积聚了大量的固体物质,预测暴发灾害性泥石流的危险增大。

3、地面塌陷的主要防范期:我市已发生的地面塌陷灾害基本为地下采矿引起的,其发生、发展与采矿的强度、开采规模、开采形式等有关,该类灾害全年均应防范。矿区应加强监测与预报、预警工作。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地质灾害防治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今年是我市《地震灾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年,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工作任务艰巨。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务必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实施管理和汛期地质灾害防范两项核心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及早部署安排,进一步落实责任,明确职责,全面实施、全力抓好和完成本年度年度实施计划确定的项目建设任务,切实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抓紧拟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结合震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本年度工作任务,会同发改、财政、建设、水利、交通、预警、防洪等部门,加快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编制、报批与工作;要在总结震后应急救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应急救援的职责,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切实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对辖区内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区域,要按照《地震灾后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报告》中专家提出的防治意见,制定具体隐患点的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全力做好方案的实施工作。

(三)全力抓好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中央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是全市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灾后重建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各县(区)政府务必要充分认识项目实施的艰巨性、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编报好项目年度实施计划,科学统筹、合理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协调推进,全面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力争尽早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政府主要领导要对项目建设工作负总责,发改、国土、财政等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共同做好项目申报审批、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政府及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及时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实施不出问题。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项目实施依法、有序、快速推进,市政府近期将出台《市地震灾后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各县(区)务必严格按照《办法》规定的项目论证、申报审批、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工程验的相关程序和要求,严格执行项目管理责任制、招投标制,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资质备案审查制等各项治理,切实做好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通过项目实施,大力提升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和能力,及早实现防灾减灾的目标。

(四)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7月份市政府印发《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实施意见》以来,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已初步建立,但目前还很不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的责任和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在今年地质灾害年度实施计划中,将群测群防建设列为重要建设项目,安排了专门经费给予保障,各县(区)务必要按照《意见》要求,编制好群测群防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对基层乡镇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指导,将监测预警、防灾避险的责任分解到乡镇、村社以及危险区的学校、医院、厂矿、工程建设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覆盖全市重要隐患点、防灾责任人明确、监测预警措施完善、联络通讯畅通的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五)做好汛期地质灾害巡查监测工作

每年汛期是地质灾害防范的关键时期,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建设、水利、交通、防洪、救灾等部门,在地质灾害应急排查评估的基础上,结合今年地质灾害详查、专业监测点和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在配合专业地质单位开展好详细调查工作的同时,继续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监测工作。要重点排查人口密集的城镇乡村、江河沿线、交通干线、重点设施、矿区渣场、尾矿库等区域,排查要确保不留死角。特别对威胁大、危害严重、不稳定的重特大隐患点,专家排查建议需要搬迁避让的隐患点,要作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重中之重,按照专家组排查防治建议,划定危险区、设置警示标志,下发防灾避险明白卡,制定专项防灾预案,安装管护好简易监测设备,确定专人巡查监测责任人,落实好监测预报、搬迁避让等各项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是地质灾害预防的一项重要制度和措施,也是今年全市实施的重要项目之一,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力争在今年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及早将项目建设成果应用到汛期预警预报中。国土部门要继续与同级气象部门共同配合,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及时掌握雨情、水情、灾情,对所辖区域内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作出预报,广播电视部门要适当增加广播电视播放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时间,使政府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地质灾害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七)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和责任体系建设

各县(区)要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巡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月报制度等各项制度,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制度和责任体系建设贯穿到地质灾害防治的各个方面,分级负责、层层落实,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每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确保各项防灾措施及时、有效落实。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国土资源部门在汛期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报警电话(市、县(区)国土资源局汛期值班电话见附表),保持24小时通讯联络,一旦出现灾情,必须迅速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立即组织应急调查、险情评估、群众转移等抢险救灾工作,同时按照灾情速报制度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立即将灾情速报上级各有关部门。对有灾情险情不及时报告、接到灾情险情报告不及时处置、防灾制度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发生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员责任。

(八)加强对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监控

各县(区)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关于“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规定,加强灾后重建项目、集中安置点和各种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工作,为建设项目施工和运营安全提供保障。要加强对各重点矿区、公路沿线、水库、河道、削壁建房、挖土采砂等工程建设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监控,对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特别是矿区地质灾害恢复治理工作,要按照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和《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做好本年度保证金提取和缴存,加大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监管力度,确保今年全市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取得较大成效。

(九)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

各县(区)要要将宣传培训工作作为地质灾害预防的一项重要措施,组织专门技术力量,继续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宣传培训力度。要加强对基层乡镇、国土资源所、重点村社干部和监测预警人员的培训,使基层干部群众掌握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提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责任感,增强了抗震救灾各部门之间配合协作和应急反应能力;要重点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农村、山区和人口密集区的宣传,力争做到人人知道地质灾害前兆、监测方法、报警方式、躲避路线、自救常识等基本防灾知识,切实提高人民群众防灾意识和能力。特别是灾后重建点的宣传,要以认识灾害、避让灾害、安全选址建房为主,确保群众灾后重建的房屋不受地质灾害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