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02 15:55: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物流工程专业定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物流工程专业定义

第1篇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4]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C

[5]高和鸿,郝建彤我国物流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C

第2篇

随着城市化以及铁路、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土建施工企业的工程业务快速增长。同时,施工企业物流管理也获得快速增长。但是,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理论仅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实践上物流管理业务有明显的差异。下面就从土建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定义、特点说起,进而分析其发展现状和需改进的措施。

一、土建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定义

土建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属于物流管理的一种类型,如果按照物流管理的定义,土建施工物流就是对土建工程所需材料、设备等物资进行的包括采购、运输、仓储、现场管理等环节的管理。

二、土建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特点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1][2],可以总结施工企业物流有如下特点:

1.一次性实施

建筑业施工地点的一次性决定了施工企业物流管理方案及实施的一次性。这一点工业品和消费品物流的连续性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2.技术的复杂性

相较于商业物流和工业物流,工程物流属于非标准化作业,工程项目所需材料设备种类庞杂,很多辅助材料用量较少,但却必不可少,因此工程物流的整体协调显得十分重要,增大了实施的复杂性。

3.外包的瓶颈

按照经典的外包理论,独立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能够有效促进主产业和物流的发展,降低物流成本;但是这种情况在工程物流领域表现的尚不是十分突出,在业主供料的模式下,所谓的物流外包更多的是分散的运输服务、装卸服务;在施工方供料的模式下,物流外包也存在同样的缺乏系统性的问题,都是零零散散的运输、装卸。能够提供一揽子工程物流服务的企业较少。

4.实施地点的特殊性

这里讲的特殊性,是相较于商业物流和工业物流的而言,施工项目尤其是公路和铁路项目交通不便,这对工程物流的运输和装卸工作提出了挑战,此时的工程物流运输已经扩大为多式联运,所以运输对供应的保障,库存和运输的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

5.与工程承包模式密切相关

工程承包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3]:传统设计~招标~施工模式,DB模式,总承包模式,全过程承包模式,从这些承包模式的发展来看,施工企业已经从简单的劳务、材料承包,发展到全方位的融资、设计、采购、施工、调试承包。不同的承包模式对工程物流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在传统的劳务、材料承包阶段,施工企业的着眼点在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的约束。工程物流只是一个能保障施工需求的附属品。而随着承包链条的增长,工程物流已经可以在早期的融资、设计等环节参与到项目的全过程承包,专业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有更多的合作空间,施工企业内部的工程物流专业化也将进一步发展。

三、土建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现状

从普通物流业发展的历程来看,结合外包的理论,基本都经历了一个企业内部分散化――企业内部集约化――外包的过程。然而,施工企业的工程物流却迟迟难以实现内部集约化以及市场外包。

总结施工企业物流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工程物流的传统化问题比较突出

项目上的物资管理工作,传统上就是按照物资采购、运输、仓储、使用的过程来进行,因为项目的分散性,所以根据物资的重要程度,分为主要材料,辅助材料,零星材料,一般说来,主要材料都是局集采,项目的采购主要针对的是辅助材料和零星材料。因此物资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从保障施工供应的角度来开展工作。

2.工程物流外包控制的难度大

工期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是具有杠杆效应的变量,工程质量对施工企业也具有传递效应,因此物资的供应期和材料质量对施工企业有重要作用,如果把工程物流业务外包,那么供货期和材料质量的控制就增加了难度。

3.工程物流实施的的碎片化

工程项目在整个施工阶段,工程物流服务于以项目工程部为核心施工,工程物流的起点是物资需求计划,终点是物资的发放以及最终成本核算。这些工作看似环环相扣,但在执行过程中,又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都是独立来做的,较少有企业能够提供一体化的服务。

4.工程物流风险大

相较于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工程项目因为受到业主变更,天气,劳动力组织等影响。风险往往更大,因此工程物流的风险更大。

四、发展土建工程物流的对策

基于工程物流的实施现状,提出如下对策:

1.以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进一步实现企业内部物流的集约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降低企业自营物流的成本;

2.将现有的集中采购业务进行延伸。现有的物资采购工作,都是按照采购的金额,500万以上由集团公司集中采购,500万―50万之间的局集采,50万以下是分(子)公司集采,这些物资的采购集中相较于以前的各项目分别采购已经是一种进步,但是有必要进一步挖掘集中采购的优势。采用集中运输,及时运输来降低成本。

第3篇

[关键词] 物流措施施工

一、物流概念的产生

1.物流一词的含义。物流(Logistics),我们称之为“物流”的活动本身作为物质资料流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商品经济开始以来便已经存在了。但是,将物流作为企业经营的基本职能之一,对物流活动实施系统化的科学管理则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事情。

目前,我国使用的“物流”一词,是日本语“物的流通”(意思是具有物理性质的流通)的简称。英文原同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以下简称PD,PD也可直译为实物分配)20世纪直接从日本引进了“物流”词汇,由于日本也使用汉字,物流一词也就被直接引用过来。

20世纪70年代初,“物的流通”一词又被简称为“物流”。“物流”作为一个新兴词汇不仅是“物的流通”的略语,而且也包含着新的内容。随着词汇的变化,物流领域由过去的单纯以机械化和省力化为对象,开始向以企业的管理为对象转变,企业的物流管理意识初步形成。

对“物的流通(PD)”最一般的理解是,物流是商品流通的一个侧面,与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商流,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商品流通活动。商流的任务是完成商品所有权从卖方到买方的转移,而物流的目的是完成商品实体从卖方到买方的转移,克服商品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创造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

物流的基本功能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以及信息等活动。然而,物流并非上述功能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信息为中介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系统。

2.物流的定义。尽管物流概念已被广泛使用,但是,对于物流的理解会因所处的立场不同而有所差异。下面列出的是日本和美国的有关经济组织对物流概念所下的定义:

(1)美国营销协会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物流是对从生产阶段到消费或利用阶段物资的移动及货物处理活动的管理。

(2)日本通产省物流调查会的定义(20世纪60年代)。物流是制品从生产地到最终消费者的物理性转移活动。具体是由包装、装卸、运输、保管以及信息等活动组成。

(3)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20世纪80年代)。物流是将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由生产地送达至消费地的所有流通活动。其内容包括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系、物料搬运、订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弃物处理及仓储管理。

(4)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20世纪90年代)。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半成品、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他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在中国,为适应物流管理发展的需要,原国家国内贸易局组织部分专家、学者编写了《物流术语》,这些物流术语已作为国家标准(GB/18354―2001)于2001年4月正式颁布,2001年8月1日起实施。在《物流术语》中,对于物流概念做出如下表述:

物流(Logistics)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二、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

1.对物流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物流管理作为一种较新的管理概念和管理方法已被广泛的应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之中,正在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但从建筑施工行业来看,目前却仍有一部分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甚至物流管理差距很大.损失浪费严重,企业处于半停产的边缘。究其原因施工企业对科学管理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物流管理的认识没有选到应有的高度,存在模糊认识。

2.物流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由于长期以来对物流管理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有些施工单位即使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但当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时这些措施和制度很难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 而且外部市场的变化和企业内部的改革都为这一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使非常脆弱的物流管理基础更是雪上加霜。

3.施工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不稳定。在建筑业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合作多是临时性或短期性的,往往竞争多于合作。选择供应商成为建筑业传统采购过程中的核心工作,供应商的选择消耗了施工企业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4.物资管理体制落后,物流管理的观念不明确。虽然不少施工单位对原有的物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真正理顺体制,体制设计缺乏科学性、前瞻性,没有考虑运用物流的管理原则,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去整合和优化。施工企业的物资供应部门仍是只承担满足施工物资需要的职责,而没有去利用自身优势,把单纯的采购保管业务,扩展为采购、仓储、配送、加工的全过程服务,提高供应工作的附加值

5.物流的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物流的功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物流”,对生产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视,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生产领域以外的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环节顾及甚少,可控能力有限。加上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体制,“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制”等传统观念,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物流模式仍在影响着企业和社会生产。另外,由于体制的原因,项目在“采购黑洞”、“物流陷阱”中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难以计算。

6.配置在物流部门内部的设备和物流技术陈旧落后。服务水平低,满足不了项目的需要。现在,我国一些建筑企业所拥有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仍处于2O世纪7O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很多成熟的物流技术也未能采用。从总体上看,除了一小部分功能和技术标准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以外,其余大部分则相对落后,物流服务功能单一,服务能力跟不上现场要求。这些都大大影响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成本。

三、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措施

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引入物流管理思想,依据施工企业发展战略和改结合施工企业物管理的现状,对症下药,融入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提出一些加强物流管理,降低工程成本的建议。

1.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认识。企业经营者是物流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他既是决策者,又是组织者,他对物流的重视程度关系到企业物流管理的结果 所以必须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认识水平,从根本上加强物流管理,同时每个参与管理者也要提高物流管理的认识.使物流管理工作真正纳入企业的系统管理、科学管理之中。

2.供应商共同管理库存,减少资金的占用。在社会生产中,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链首尾相接,因而现代物流强调由供应商和采购商共同管理库存。根据施工现场的物资材料流动快的特点,可合理选择供应商,依据施工计划使生产所需的建筑材料由供应商定时、定点、定量配送,定期结算,基本实现施工现场“零库存”,可大大降低储备资金的占用。

3.提高材料一次利用率.减少材料的二次加工。材料到了施工现场,由于规格尺寸与工程建设的要求不一致,需要进行二次加工的工作量很大,特别是大型钢结构制作、大宗混凝土钢筋配制等。随着生产资料供给的社会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来料加工、定型定尺制作等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前提的供应形式已经出现。使得施工企业从采购环节人手,通过变更采购要求,为企业增收节支.创造更多的效益的努力有了现实的可能。

在组织材料招标采购时,结合工程施工预算所提供的材料质量、规格和工艺要求.要求供应商按照约定的数量、质量和型号规格,组织生产或供应。保证工程所需要的材料.一到现场就能投入施工生产. 不再进行材料的二次加工。

4.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筑产品的需求物资类型较少,品种相对简单,而同一类型的物资使用量较大,所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限制供应商的数量,不经常变换供应商,对于施工企业是非常有利的。比如,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伙伴关系,不再需要双方询价、报价的反复协商,减少了合同谈判的费用和时间,降低了交易成本。

5.提高仓库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使得信息共享及时准确的传输反馈成为可能,从而提高库存的自我调控能力,实现施工物资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直接供应,减少中间商和各仓库之间的流转过渡,加快了库存物资的周转,使得企业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

6.强化物流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应对照国内外物流管理的先进水平和先进经验.针对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找差距,查原因,订措施,不断完善改进加强物流管理的基础工作。努力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 加强物流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企业应在生产、供应、消耗环节推广计算机信息管理,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装备,同时与之配套引进各类专门人才,有针对性地搞好全员培训,这样才能使企业物流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第4篇

关键词:物流能力;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3-00023-02

随着国家西部战略的展开,东部先富带动西部后富政策实施,城市带动农村步伐的加快,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两条主线的交汇点。而发展位于我们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不能照搬中部东部的发展方式,因为不同的区位与地理条件决定了西部农村的经济发展一定要有他的特色。同时,西部农村发展又可以借鉴其他地区农村发展的经验,同为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之间在发展道路上有诸多的相似点。其中,物流服务能力的发展对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有突出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总结了多种对物流服务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最终通过对物流效果的影响进一步反映为农产品创造价值的能力。西部农村地区由于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资源产品特点,经济条件,人力资源组成等,对各因素的作用效果又各有不同。本文结合地区的特定现实,分析了物流对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了影响西部农村物流发展的各关键因素是怎样对物流效果起作用,并对西部农村物流的发展模式提供一些建议。

1 物流能力与西部物流的特点

对于物流能力,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不同的定义。我国著名专家马士华教授等给出的定义更贴近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更具实践意义。他认为,物流能力是指某特定的物流系统,从接受客户需求、处理订单、分拣货物、运输到交付给客户的全过程中,在响应速度、物流成本、订单完成准时性和订单交付可靠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而我国西部广大农村地区,这个物流系统又有什么特点呢,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西部地区地处偏远,地广人稀。西部农村的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大,人力资源相对匮乏,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产品产量巨大,产地分散,地理条件多样,故对物流服务水平要求高,对如何提高物流效率的研究更具意义。

其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更多的依靠产品和资源的输出。西部农村地区本身对农产品的消费能力有限,本地销售利润低,产品外销竞争力强,外销附加价值高。而消费地距离产地空间距离大,要实现西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长距离外销物流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

再次,西部农村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决定了输出产品以农业成品,半成品为主。农产品的季节性和不便储藏运输的特点要求物流服务运用先进的技术,执行更高的标准,保证物流服务的准时性和交付可靠性,从而保证产品价值得到更高效的实现。

最后,西部地区的专业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物流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农户自发,或政府主办的物流组织为主的物流方式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效率偏低,服务灵活性差。这些特点又造成了物流成本的急剧上升,挤占了农产品的利润空间,影响农业发展,又进一步抑制物流发展,造成不良循环。专业化物流人才构建起充分竞争的物流服务市场显得尤为迫切。

2 国内外先进农村物流建设的经验

国外农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荷兰,农业物流的发展程度也最高。从物流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来看,优势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政府搭建良好平台

①制定针对农业物流的完善法规和制度。美国非常重视农业的地位,他对农业市场运输制定了完善的法规制度,并放开了对农业运输市场的直接干预,营造了自由竞争的农业物流服务市场,为农业物流企业提供便利,有效促进了它的发展。

②从宏观角度规划物流建设。日本建设了世界一流的物流硬件设施,同时也非常注重电子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为农业物流提供了硬件保证,从更长远和全面的角度引导农业物流的发展。

③输送专业人才。荷兰政府大力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并规定相应物流工作的人员必须获得上岗证书才可以从业,这为物流专业化运作提供了保障。专业化人才是荷兰农业物流一直能保证相对高效的关键,也使发展过程中的改革更为顺畅,成功。

2.2 农业物流主体积极运作

①成立农协或农业合作社。日本和荷兰的农民结成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便于组织和规划,提高了物流设备的运作效率。在与第三方物流谈判过程中有更大的话语权。

②建立物流园区。在合适的地区建立物流园区,对农产品物流进行细化分工,提高了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③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在现代的物流与供应链中,寻求链条上每个环节的增值成为共识。农产品生产方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不仅高效,规模效应还会使物流成本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第三方物流的灵活性也是极高的,能很好的适应农户的各种需求。

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决定了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有独特性。产地与消费者的距离远,城市消费能力强,消费人口多,内陆面积大等条件下,我国农产品的物流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随着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农村物流逐步建立起来,菜篮子和果篮子越来越丰富,物流成本越来越低,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市场的繁荣。我国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物流集散地建设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今后也继续成为西部农村物流发展的模式。

3 影响我国西部农村物流发展的因素

通过对西部农村物流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将制约西部农村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政府层面

①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政府服务水平。随着国家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自主性加强,同时带来的还有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发挥主导性作用,通过全面掌握和分析市场信息,结合具体情况,给予农户正确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生产计划,物流部门根据计划合理调配资源,配合农产品的一系列物流工作。

②农产品物流相关政策和法规。西部农村物流行业要发展,需要政府法规的保驾护航。现今西部农村物流发展遇到两种极端情况:物流成本过高,抑制农产品的输出,挤占农产品的利润;物流利润过低,行业缺乏活力,得不到健康发展。政府需要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在物流方面的投入,同时监督控制行业合理的利润空间。当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完全放开,形成自由竞争的市场。

③政府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而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大,见效慢,政府主导的建设投资是解决的重要途径。

3.2 物流主体方面

①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农业摆脱了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尤其在西部农村地区,机器大生产的模式和复杂的地理环境条件使农民更多的依赖第三方的物流企业来帮助他们实现产品的运输等工作。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优势是解决西部农村物流难题的重要方式。

②农民结成互助合作社。作为甲方的农民个体间分布广泛,农产品种类多而数量有限,这给物流服务带来了难题。通过合作社或农协的组织方式将农民组织起来,有计划有步骤的以集体形式承担物流工作,通过自建物流或外包第三方的形式可以很大程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此过程中还能间接的提升农民的物流专业知识,使农民更好的观察和理解物流的重要作用,形成良好的群众基础。

③物流中介组织的配合。物流中介组织可以很好的链接农民和物流企业,提供最适合的信息,帮助双方寻找最适合的合作伙伴,达到三赢的目的。

④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在物流科学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的环境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专业人才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敏感,能在必要的时候变革物流运作方式,始终保持物流服务的高质量。

以上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政府的作用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制定规范,由专业人才组织建立起的物流队伍间相互配合,提供优质高效低价的农产品物流服务。

4 西部现代农产品物流的现实途径

①现代农产品物流支持系统的建设和完善。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脚步的加快,城市反哺农村进程的推进,国家对农业农村的大力投入,已为西部农村物流建设提供了可喜的条件:国家对农资的优惠和补贴政策;“十一五”期间对95%农村地区行政村通电话和网络接入的工程;万村千乡工程,信息化村示范工程,5520工程,新合作工程等。西部农村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支持系统。进一步加大西部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物流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宏观的调控机制和发展规划;推进物流标准化运作和先进农业物流技术的运用;搭建农产品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村总体劳动力素质,着力培养和引进物流专业人才。

②现代化的物流园区的建设。建设一定数量和规模的物流园区,将分散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集中起来,实现高效率的农产品运输,深加工,交易的物流供应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相当长时间内是我国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形式,是推进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强大动力。

③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城市物流体系中有很重要的示范作用,起到了积极的效果。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信息,需求预测,仓储运输,成本控制,物流方案设计方面提供了高层次的全程服务。第三方物流的最大优点在于促进了生产和流通的分工,提高了物流的效率,降低了物流的成本,促进物流的标准化运作。这种运作模式是我国现今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方向和主流。提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落后地区;土特产品;物流特点及瓶颈分析

中图分类号:U6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007-02

1 中国落后地区物流发展状况

1.1 “落后地区”定义 目前我国一些具有优质旅游、物质资源的地区经济仍然较为落后,这些交通较为落后、经济结构单一、经济没充分发展起来的地区可以定义为落后地区。

目前,全国人均收入53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6500万,主要分布在592个贫困县,其中,老区县105个,少数民族县201个,这些地区绝大多数处在西北、西南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原区。落后地区区,不仅仅指西部,还包括在东、中部较发达的环境下,经济没有及时跟上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地区。这些地区大都处于环境闭塞的山区,区位偏远,可达性较差,与外界信息、物质流通较少,因而也保留了比较原始的生活状态,原始的自然风貌。这些原始的生态与文化一方面构成了环境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又充分表现了这些地区环境的脆弱性和经济的单一性。因此,经济落后地区以土特产品为带动,对解决区域经济问题有重要意义。

1.2 落后地区的物流瓶颈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物流发展受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局限;政府物流政策缺位、调控不到位、科研管理水平落后;落后地区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模式粗放,管理体制不完善。从物流发展的软硬件设施来看,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投入不足,设备装备差。从物流产业发展来看,物流产业结构不合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等物流要素质量低,发展不平衡,整合困难;流通加工程度低;物流专业化、网络化、社会化水平低,规模经营难于发挥作用;现代物流业不发达;物流企业“低、小、散”特征明显;传统储运管理落后、现代化配送体系不完善;物流信息化程度低。从观念和物流人才结构来看,一方面,落后地区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这些地区物流观念淡薄;另一方面,物流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短缺、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2 土特产品定义、特点及分类

2.1 土特产品定义 我们这里研究的是落后地企业或机构在产品功能、包装、制作工艺以及销售渠道上所采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与众不同的方法制作出来的带有地域特色的产品。

2.2 土特产品的特点 ①落后地区土特产品供应具有分散性。②土特产品的经营方式和一般商品有所不同。除了本地居民消费外,主要是游客外带,因此受游客流量大小、旅游市场波动影响大,供给需求波动大。③土特产品具有使用性、经济性,有些还是当地手工艺人制作的艺术品,具有民族性、地方性、艺术性和纪念性。④土特产品销售网点大多布局在游客活动区域,如旅游景点区、风景名胜附近、宾馆饭店及商业繁华的地带或大的商业中心。⑤消费者对土特产品认识模糊,离特产地越远,认识越模糊,导致消费者往往只看重地域品牌,不太看重企业品牌。⑥土特产品用途和购买习惯存在多样性。

2.3 土特产品的物流分类 我们根据物流模式把土特产品分为以下几类:①易于包装、运输的土特产品。例如黔南地区的干货系列、各种名茶。②对包装、运输有特殊要求的土特产品。需要对该类产品进行冷链运输,或在其他比较特殊的条件下进行运输储存的产品。③易腐败的土特产品。例如黔南地区著名的荔波米片、老干妈火锅底料、贵州的特色腊味。

3 落后地区土特产品物流特点

根据落后地区物流发展状况以及土特产品的特点我们得出了土特产品的物流特点:

3.1 供应零散,集货成本高 许多土特产品的供应商为零散的手工作坊甚至是家庭作坊,他们生产的产品很有地方特色,但是供应零散,搜集货源困难,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

3.2 需求零散,季节波动大 由于土特产品主要销售对象是游客,游客回到住地后将分散在全国各个角落,外界对土特产品的需求非常零散。土特产品旅游旺季淡季本地需求波动很大,导致对外界的供应能力也相应的波动。

3.3 整合运输困难 由于供应商零散,客户需求零散,无论是收货还是送货,整合运输,降低成本都很困难。

3.4 包装要求高 首先,土特产品的需求既有实用性也有礼品、纪念品性质,对商业包装要求高,要凸显商品档次、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其次,由于外界消费者分散在不同地区,运输距离较长,装卸搬运条件不一,对运输包装要求也很高。

3.5 配送难度大 土特产品品种多、购买批量小、批次多、分布地域广,整合订单、分拣、发货调度、送货上门难度较大,要求效率高,能快速响应。

3.6 仓储运输要求灵活 由于土特产品种类繁多,为了适应不同产品仓储运输的要求,物流条件和运作也要足够灵活。

3.7 需要进一步标准化、品牌化 零散供应商质量控制难、打造地区品牌观念薄弱、缺少标准化流通加工流程。需要在长期稳定质量、标准化加工流程,打造地区品牌。

第6篇

关键词: 逆向物流;农业机械拆解;标准规范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18

我国农业机械保有量多年的稳定较快增长,提高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精细化、高效化和现代化水平,有效促进了传统生产方式的科学转变。随着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加,农业机械在全国各地被广泛使用,其更新换代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农业机械类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对逐渐缩短。为了满足顾客的个性化要求,增加购买几率,农业机械制造商和销售商在产品销售中普遍采用相对宽松而灵活的销售策略,使得其物流供应链竞争能力不断提高,行业稳步发展壮大。同时也应该看到,农业机械制造行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随着全球性资源稀缺性问题的日益显现,节约能源、材料循环利用等开始成为农业机械行业逐渐关注的热点方向,逆向物流和废弃物物流的问题也因此受到了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的农业机械逆向物流行业仍处于初始萌芽发展阶段,相对其农业机械正向物流其行业发育程度较为弱小,废旧农业机械再利用率、回收率、环保水平都比较低,行业竞争比较混乱无序,各级政府对回收废旧农业机械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并不完善。尽管我国相关部门逐步制定了一系列相对零散的政策来规范农业机械逆向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总的看来我国在构建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网络体系方面,仍较为落后。论文在详细阐述了农业机械和逆向物流的相关概念和涵义的基础上,在认真的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行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逆向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如何合理优化现有的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系统,提高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的供应链服务效率和行业效益,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和行业发展的参考路径。

1 农业机械逆向物流

1.1 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规模的发展壮大,农业机械制造业和流通市场也以年均10%的速度态势稳定成长。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11749.9万kw,拥有的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数量分别为74.5万台和136.9万部,小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数量分别为187.4万台和219.1万部,农业排灌柴油机数量为289.9万台;发展到2013年,对应的数据是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103906.8万kw,我国拥有的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数量分别为527.0万台和826.6万部,小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数量分别为1752.3万台和3049.2万部,农业排灌柴油机数量为1259.4万台[1]。 农业部的相关数据表明,2014年全国农业机械的总动力达10.76亿kw,同比增长3.57%。虽总动力增幅有限,但是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数量分别达572.3万台、894.1万部,同比增长率都在8%以上,保有量增长率高于总动力增长率一倍有余,我国农业机械的应用仍然明显表现为配套化和大型化的趋势特点。伴随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我国的农业机械相关产业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2008年7月中国农业部(农业部第1062 号公告)颁布并实施了农业机械分类行业标准[2],进一步规范了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对农业机械的分类及统计,提供了行业管理可参照、具备更高透明度的依据。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发展取得了最为辉煌的10a连增的成绩,但也应清醒看到,整个行业供应链仍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不均衡,农业机械制造和流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报废农业机械并未充分融入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废弃和报废农业机械回收业并未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1.2 逆向物流的涵义

国外学者对逆向物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出现在学术文献中是“逆向流”、“逆向渠道”这样的定义。美国的Stock(1992)首先提出了“逆向物流”的定义,将逆向物流概括为:这是一种集合了产品回收、物料再循环、回收再利用报废产品、维修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Carter(1998)结合循环经济理论,给出逆向物流的进一步定义:是物品在渠道成员之间的反向流动,企业在这一流动过程中为了获得环境保护上的优势,对其中再循环利用的物料进行有效的管理[3]。

相对而言,我国对于逆向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晚。2006年颁布并实施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给出了逆向物流的权威定义:逆向物流也称反向物流,是物品从供应链下游向上游的运动所引发的物流活动[4]。广义的逆向物流包括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通常回收物流是指退货、返修物品和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等从需方返回供方所引发的物流活动。废弃物物流定义为: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的物流活动。相比2001年的《物流术语》,新版物流基础术语明确了物品是经济活动中实体流动的物质资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回收品以及废弃物等。对于农业机械行业而言,逆向物流一般是指废弃物物流,报废的农业机械虽然是在农业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适用价值的物品,但仍有再利用的潜在价值。

2 农业机械逆向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的现实意义

农业机械行业实现逆向物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人口大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国土范围内人均资源占有量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58%,后备资源储存严重匮乏。由于大量资源的粗放型使用,我国的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节约资源,实现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农业机械制造业是高能耗产业,面临日益减少的资源,逆向物流的实现是十分必要的举措。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的开展为报废农业机械的回收和再利用架设了桥梁,节省了社会资源。农业机械逆向物流也是行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实现顾客价值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逆向物流对报废的农业机械进行重新拆解,将可在循环的废旧材料回收利用,可再使用的零部件翻新,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缓解制造业企业当前所面临的成本压力,提高企业在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树立环保意识,提升企业形象也是必要和关键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企业对逆向物流给予重视,把报废农业机械的回收工作做好,体现了企业高度社会责任感,塑造企业的绿色形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2.2 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的瓶颈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开展了报废农业机械的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示范试点工作,力争通过政府先行资金引导、市场规范运作整合等措施来发挥农业机械逆向物流业的规模效益,推动相关企业做大做强,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农业机械逆向物流行业效率低、小而散、竞争无序等特点没有得到实质性改观,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2.2.1 农业机械逆向物流行业标准缺失的制约

我国目前除拖拉机规定不得使用超过9a外,没有规定其他农业机械的使用期限。农业机械分类行业标准将现有的农业机械共分14 个大类,57 个小类和276 个品目,拖拉机保有量只占到农业机械保有总量的30%左右。对于数量巨大的配套农业机械而言,只有新疆、江苏等少数省份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规定了非强制性的农业机械报废标准。行业规范的兼容性不足,市场、技术标准的缺失,成为制约农业机械逆向物流产业链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2.2.2 行业管理政策和发展规划引导的制约

我国《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将“城市矿山”示范工程列为重点工程,从技术创新、环保达标、管理规范、产业集约、辐射功能等几个方面来推动城市废旧物品回收拆解工作,从而带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幅员辽阔的农村,尤其是针对每年数百万台(部)的报废农业机械,相关政策几乎是空白的。如果实施更加积极的财税政策先导,金融、土地、招商等综合配套措施并进,带动农业机械逆向物流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具有宏观意义,同时对制造企业等微观方面也具有正向作用。

2.2.3 农业机械行业重视程度的制约

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把重心放在正向物流上,而在逆向物流方面,企业还没有充分的投入热情,部分甚至是直接在正向物流的运输基础上开展逆向物流的运输。我国现有的农业机械回收物流企业拆解设施设备条件差,工艺粗放落后,材料回收再利用率极低,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3 促进农业机械逆向物流发展的建议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

参照废旧家电逆向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针对整个农业机械逆向物流行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体系不健全、市场竞争混乱等情况,尽快出台统一的优惠政策和实施细则,支持全产业链的规模发展,构建集回收点、检测中心、选址、和回收数量监控一体化的农业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体系。

3.2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打造逆向物流云平台

农业机械逆向物流回收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过程,单一企业信息既可能无法满足实时的信息需求,又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而建立起企业间大数据共享的云平台,使行业内的交流便利,信息传达及时,同时又节约了社会资源与劳动力,实现共赢的目的。

3.3 优化管理运营模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农业机械逆向物流企业的技术改造,引进对报废产品的检测和拆解处理所需专业设备,建立起适合的管理模式,对员工进行专业化、知识性培养,建立起激励、协调机制,逐步完善企业的集成化管理,不断提高其物流服务绩效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EB/OL].http:///.2015-03-18.

[2] NY/T 1640―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行业标准:农业机械分类[S].

[3] Carter. Reverse Logistic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framework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98, 19(1): 85-103.

[4] GB/T 18354-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S].

第7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物流管理 配送体系 供应链

一、物流对电子商务的重要意义

在许多关于电子商务的定义中,对电子交易过程中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电子化有较多的描述,大多没有提到物流的概念。这是因为电子商务的概念首先由美国提出,而美国的物流管理技术经过80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善,故在对电子商务进行定义时对电子商务过程中物流的电子化就相应比较简单。而在我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物流现代化的水平也很低,所以在发展电子商务时,必须要注意配备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模式,否则电子商务就难以开展。因此,我国的专家在对电子商务的定义中包括了物流电子化的过程,认为物流电子化是电子商务的基本组成部分,缺少了现代化的物流过程,电子商务的过程就不完整。

电子商务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商务活动。从广义上来讲,电子商务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外延也是十分广泛的。它不仅可以进行无形商品的商务活动,也可以进行有形商品的商务活动。近几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环境的不断改善,电子商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电子商务活动对物流的基本影响与作用,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的:一是电子商务这种交易方式对物流的影响。有形商品的网上商务活动作为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构成方面,在近几年中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何在交易完成后,保证交易的对象――商品在消费者所需要的时间内送到消费者的手中,不仅是电子商务的需要,而且是物流的职能,物流的职能要求它应完成这一运动。二是电子商务技术对物流所产生的影响。电子商务不仅作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而且也是一种新工具、新技术的应用,对于物流来说,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它也需要新工具、新技术的支持,并将其应用于自身的活动之中,以提高物流的效率、降低物流的成本。

二、电子商务时代中物流管理的趋势

1.由顾客服务转向关系管理

过去的商业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卖家与买家面对面的交易,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客户服务这一块。物流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主要做的是按时交付订单,保证供货率,而当前电子商务活动中企业所涉及面更宽,物流企业的快递员往往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企业的客户维护者,也逐渐将客户管理这一概念融入工作范围中,要将过去单纯的对商品的传递转移到更大的附加值上,如商品介绍,随商品附带广告、赠品等,还可以向客户咨询对商品的意见建议,将这些一手信息转达给客户,并由此获得了更稳定的客户群体。

2.由垂直整合转向虚拟整合

过去的很多企业往往采取垂直整合方式,认为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力量集中,然而实际效果说明了这种策略的劣势,即分散了企业的资源,并将主业削弱。今后企业必须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专业管理公司,形成虚拟企业整合体系,为主体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在虚拟整合趋势下,供应链体系得以成功发展,物流产业也得到很大支持,得以配合主体企业商流之需,不断开发新的增值服务项目,形成更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为市场提供更好、更多和更有价值的服务。

3.由对立转向联合

过去一元的商务活动中最讲究的就是竞争,企业多以追求自身利益为本,对同行企业甚至采取压制等不良手段,而当前电子商务中,客户所选择的面变得大了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广告已经失去了指引消费者购买的作用,这时候企业之间更应该加强合作,互相协同提高整体行业的素质和质量,合理规划各种分配活动,建立更高效的供应链模式,从而从更大范围上提高企业的利润。

三、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1.电子商务的本质就是将现实中的商业贸易行为电子信息化,通过信息处理商业贸易过程中的所有环节。举个例子来说,卖家将商品或服务放在网站上展览,而客户在确认购买后,通过网银或银行汇款支付货款或费用,然后物流中心将商品送到客户手里,因此,物流中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如果失去了物流行业的支持,电子商务就无法实现完整的交易。电子商务的任何一笔网上交易,都必须涉及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这几种基本的“流”,而物流活动的质量将对电子交易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网络经济实际上是一种虚拟经济,网络经济将商流、资金流信息化,将信息流电子化,把商务、广告、订货、购买、支付、认证等实物和事务处理虚拟化、信息化,可以说是虚拟经济。物流本身的矛盾促使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恰恰提供了物流行业生存发展的条件,新经济模式要求新物流模式。

3.电子商务促进物流技术的大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物流行业的革新,过往“小米加步枪”小作坊的概念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完整系统化、电子化的配送网络,高效率密度高的配送质量。很多物流企业在近几年业务量猛增的情况下积极进取,在材料配备、技术改进、网络建构、以及客户服务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可以想见的是,电子商务与物流行业一定会共同迎来行业的光明的发展前景。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与发展,电子商务这几年的发展势头很猛,与之伴生的物流业也迎来了竞争、发展、淘汰的快速发展阶段。电子商务涉及面广,包括了信息传播、商业贸易、资金以及商品交易这些环节,其最终行为都是利用物流业的配送网络完成实物商品的传送。因此,物流其实也是电子商务企业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企业的客户服务者,其服务质量、行业规范程度都会反过来影响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完善物流行业、加强配送体系的建设,从而提高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脚步。

参考文献:

[1]陆滢. 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7

第8篇

一、汽车物流定义

汽车物流是指汽车供应链上原材料、零部件、整车以及售后配件在各个环节之间的实体流动过程。广义的汽车物流还包括废旧汽车的回收环节。汽车物流在汽车产业链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二、汽车物流行业特点:

1、技术复杂性

保证汽车生产所需零部件按时按量到达指定工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汽车的高度集中生产带来成品的远距离运输以及大量的售后配件物流,这些都使汽车物流的技术复杂性高居各行业物流之首。

2、服务专业性

汽车生产的技术复杂性决定了为其提供保障的物流服务必须具有高度专业性:供应物流需要专用的运输工具和工位器具,生产物流需要专业的零部件分类方法,销售物流和售后物流也需要服务人员具备相应的汽车保管、维修专业知识。

3、高度的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性

汽车物流需要大量专用的运输和装卸设备,需要实现“准时生产”和“零库存”,需要实现整车的“零公里销售”,这些特殊性需求决定了汽车物流是一种高度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

三、汽车物流行业的现状及发展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中国2018年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79.1万辆和1364.5万辆,同比增长48.3%和46.15%,标志着中国在2018年一举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汽车业产销双双夺冠。从刚刚出炉的2018年1-4月数据显示,汽车产销611.8万辆和616.6万辆,同比增长63.8%和60.5%,据此预测,中国2018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将达到1700万辆,产量分析图如下图所示。

中国汽车物流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1、汽车物流业市场发展空间增长快

我国汽车2018年的保有量为4975万辆,2018年达到6300多万辆,到2018年底,最晚2018年就能达到7500万辆的规模。据保守估计,中国未来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9亿辆左右,届时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为中国汽车物流带来成倍的增长空间。

2、汽车物流外包已成为趋势

目前汽车生产厂家一般都是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运输的。据调查,在车辆运输总量中约有五分之四的是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的,公司自身完成的只有五分之一。通过第三方物流,汽车生产企业能够集中主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能节省费用,减少库存,发挥了资本的效率。

第二节汽车物流的市场调研分析

中国现代汽车物流发展的过程已进入从整车物流为主、向零部件入厂物流以及零部件售后物流方向延伸,形成了一主两重(以整车物流为主,以零部件入厂/售后物流为重)的现代汽车物流的新格局。

一、汽车物流行业发展的配送模式

汽车行业物流配送的主要模式有市场配送模式、合作配送模式和自营配送模式,其中市场配送模式是我国汽车行业的主流配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