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2 15:55: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发展趋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内涵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是指在多种族、多文化共存的社会背景下,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不同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国家整体艺术文化的一种教育。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之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是允许文化艺术存在差异,并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进行科学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艺术的尊重。这种多元文化思潮对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台湾学者郭祯祥就曾指出,艺术教育应该涵盖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学生能够通过欣赏不同艺术文化的过程对不同的文化艺术背景及其社会价值进行认知。
二、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相比,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由于我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处在起步阶段,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就整体状况来看,虽然我国在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两种现象:部分文艺工作者过度重视国外文化,认为国外文化才是最先进的;还有部分文艺工作者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才是最好的。这两种极端的一元文化论都是不科学的,会阻碍我国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使我国艺术教育缺乏多元化视角的创新精神,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复制品。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我国高校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整体的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意识在不断增强。我国与其他不同国家、地区日渐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各个高校举办的艺术文化研讨会,都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视。这种多元文化发展意识的增强也符合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宗旨。新课标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不同文化的精髓,逐渐形成平等、尊重的多元化文化观念,进而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这对当前广大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所以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多元文化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
多元文化发展是当今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趋势,其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意义。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来看,多元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促进以往教育模式的转变。多元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冲击我国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无论是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讲授丰富的知识内容,以符合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改变以往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满足当前时代需求的艺术专业人才。
其二,有利于学生艺术情怀的塑造。美作为艺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通过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的内在魅力,这个学习的过程将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学习,进而体会到不同的文化价值与时代特征,这对于学生的自身情感陶冶和艺术个性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三,促进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发展。多元文化的发展对艺术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还体现在促进艺术与其他不同学科的交融上。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内在思想,涵盖了不同的创作历史、人文情感和地理风貌。如,要想理解长城的艺术价值,就要从其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和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最终体会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对埃及的古建筑金字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艺术作品的理解同样要如此。只有将这些艺术作品还原到当时所创立的环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艺术思想。艺术所具有的学科交融性的特点,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四、促进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的建议
其一,改善教学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施教理念,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应该改变以往教师作为主角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一切艺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作为基础,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从学生角度展开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艺术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文化艺术学习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主观意识上渴望追求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操是极为重要的。
其二,重视本土文化,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提倡多元文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本土文化,而是强调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大国,本身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本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本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情感和精神的凝聚体现,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我国当前的一些艺术教育者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存在不足,对西方文化存在过度崇拜,这就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立足于本土文化,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异和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认同价值观。
其三,创新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追求美,而美好的事物总是会让人浮想联翩。在丰富的想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极大的拓展,这也是获得艺术思维的过程,而创造能力的培养便是以这种想象力作为基础的,因而艺术教育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鉴于此,在日常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魅力,创新艺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情感认知,进而由抽象的艺术概念理解转变为具体的艺术价值领悟,发现新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学生创新。
其四,开放思维,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艺术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外延不断得到拓展。这就要求在艺术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前沿知识的传授,设计出多元文化的艺术教学活动,使艺术课堂呈现出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从而提高学生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拓展思维和艺术视野,进而增加对艺术学习的激情。
五、结语
关键词: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趋势
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发展大国,在国际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艺术教育,中、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出现了多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和载体,只有充分利用多元文化,才能促进我国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一、多元文化发展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多元文化互相包容、共同发展已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并对当代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具体而言,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多元文化对传统艺术教育模式造成了严重冲击。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交融、碰撞,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出现了新型的教学方法,也新增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并且使顺应时展、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成为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其次,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审美特征越来越突出。审美是进行艺术教育的本质目标,艺术教育可以为学生带来审美感受与体验。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审美特征变得越发突出,学生可通过分析艺术作品蕴含的文化历史,了解文化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民族概况、地理环境,从而不断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最后,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和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实现了一体化发展。艺术教育中,会涉及许多历史、自然及地理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从不同角度去考察艺术作品的价值,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得到了进一步还原。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时,还能积累其他学科的知识,实现知识的一体化发展。
二、当代艺术教育多元发展的现状
艺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为我国培养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人才。但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文化教育观念落后、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工作正处于发展阶段,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而这种差距最主要的表现为文化观念方面的差距,并且与现下多元文化的发展存在一定悖逆。我国现下的艺术教育还处于“一元化”状态:在教学中会发现有一些教育学者将欧洲古典艺术当作现代艺术的文化形式,过分地推崇国外的艺术文化,忽视了本土文化;还有部分教育学者故步自封,只注重传统文化,漠视世界文化,文化视野狭窄。这两种现象是“一元化”概念的具体表现,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为此,2014年的国际艺术教育学会特别提出,要增进世界文化交流,将我国的艺术教育转向全球,从而加快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相信此举一定能促使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将我国艺术教育改革提上日程。
三、当代艺术教育多元发展的措施
(一)注重生本理念,感知多元文化情怀
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对当代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新推行的《艺术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理解多元文化概念作为重要的教育要求,并且提出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对多元艺术文化精髓的学习、了解多元文化的价值,从而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努力奋斗,这是对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最新教学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即把学生当作艺术教育的核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这有助于激发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吸纳多元文化的意识,不断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创新艺术形式,感知多元文化情怀。如《孽海波兰》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对原昆曲的改造,在这个曲目中,梅兰芳先生通过改变头饰及妆容,为曲目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使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因而红极一时,这是艺术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此为例,让学生大胆地对《孽海波兰》进行改造,为其注入多元文化元素,在创新中提升学生的艺术涵养,从而感知多元文化情怀,促进艺术文化发展。
(二)认清本土文化,确立正确艺术价值观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注重外来文化的引入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本土文化的发展。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进行艺术教育时,让学生认清本土文化十分必要,其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民族文化,拥有强烈的民族情怀。如带领学生鉴赏国外油画艺术品时,使其在感受西方油画写实或抽象主义带来的美好意境的基础上,明白中国传统的笔墨山水画也有营造独特意境的方式,通过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让学生感知西方绘画艺术的写实与中方绘画艺术的写意,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绘画艺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显然,以往的教学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使许多学生过分地推崇西方文化,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因此,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艺术教育教师应首先对多元文化有更充分、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本土文化和其他多元文化,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三)注重文化创新,培养学生的多元发展理念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对于艺术的追求越发浓烈,因此,艺术教学除了要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著名艺术家阿恩海姆曾经说过:“艺术形象诞生需要一定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使其符合时展要求,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文化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元发展的理念,并使学生多方位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把创新应用到实践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时,可从一些中外艺术大师通过多元文化融合取得艺术突破的感人事迹出发,引导学生肩负起文化创新的使命,帮助学生形成多元的文化发展理念,不断创新艺术形式,从而推动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四)开拓文化思维,扩展学生艺术视野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进行艺术教育时应改变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更多艺术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艺术内涵的理解。首先,要注重新型媒介的运用,如利用网络或媒体,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艺术前沿知识的传播,赋予当代艺术教育更多活力与生机,为学生营造更加开放的教学氛围。通过引进新型媒介,对学生进行直观的艺术教育,拓宽学生感知艺术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全新认识。其次,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一些与艺术现象有关的艺术活动,如在上课前,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谈论当下热点的艺术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多元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对旧的艺术形式进行创新,赋予艺术作品新的艺术形象,这些开拓学生文化思维的教学形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让学生走在艺术教育的最前沿,促进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当代艺术教育要紧随时代形势,注重不同文化的交融和应用,抓住多元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不断丰富艺术教育形式,推进艺术教育改革,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和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推动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家炳.多元文化、文化多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辨析——以美国为例[J].史林,2006,(5):185-188.
关键词: 西方电影; 国当代电影;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J9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81-01
近几年,相对于美国电影大肆抢占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我们的国产电影却迟迟难出国门,无法获得更多的海外电影市场,尤其是西方电影市场的认可。虽然近几年中国市场也不乏好片出现,如2010年影院电影的叙事空间中,最成功的作品当属《让子弹飞》,这部电影以其封闭的空间造型与开平碉楼的借用使电影剧作的叙事空间得以垂直立体发展。但是纵观近几年我国的电影,不禁让人深思:为什么美国电影可以打进中国市场,而中国电影却难以在西方电影市场立足呢?究其原因,除去中国电影在海外得不到公正的宣传和推广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得从中国电影自身找原因,找差距。
一、中国当代电影存在的不足
1.摄取题材落后,缺乏时代色彩。近年来,国内一些在国际上获奖的作品往往热衷展现古老中国的东方式奇观,刻意迎合西方电影节评委及观众的猎奇心理,以及关于东方的先入为主的想象。然而这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国家民族形象的提升并没有什么好处。真实地反映人的生存状态不应该只表现愚昧落后的东西以博得一笑,时间一长,西方观众就会失去好奇感,产生鄙视和厌倦,从而堵塞中国电影的西方发展之路。
2.情节脱离现实,创新意识不足。最近几年来,接连有国产大片问世,你方唱罢我登场,放映前铺天盖地的宣传,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导致这些所谓大片在上映之前就已经家喻户晓,备受瞩目。然而等到公映以后,观众总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总感觉言过其实,这跟电影情节内容的空洞乏味有很大关系,从《十面埋伏》到《英雄》,再到《无极》,这些所谓的商业大片,演员阵容十分强大,让观众备受期待,为什么得不到较高的评价,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扎根于现实的土壤,给人空洞虚浮,远离生活的感觉,西方观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知之甚少,更无法理解电影背后所包蕴的内涵。此外,很多电影情节类似,表现手法也都极其相似,也激不起观众的观赏欲。
3.电影制作水平存在差距。看过《哈姆雷特》和《变形金刚》的人都会有深切的体会,中国拍不出这种高水平制作的电影,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国产电影的制作水平,尤其是高科技水平要远逊于好莱坞电影,这对于看惯高科技制作水平电影的西方观众来讲,在感官上缺乏吸引力。
二、中国当代电影发展趋势
1.中国电影要有效地走合拍之路。中国电影要想进军西方电影市场,必须有效地走出去,而合拍片已经成为“走出去”的主力。拍合成片不仅可以集中优秀资源,降低市场风险,扩大市场份额;同时,还能学习到海外先进的电影理念和制作手段,从而大大提升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和整体水平。2008年,中国电影共推出406部影片,合成片仅有10%。然而,在2008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的25.28亿美元中,合拍片收入所占份额高达95%。”这说明,中国电影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大力发展合拍片。当然,合作拍片并不代表向境外投资方一味妥协,而应平衡境内外利益,达至双赢。
2.中国电影要反映现实生活,发扬创新精神。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源于生活,脱离现实生活的艺术,也必然不会有长久的魅力,中国当代电影在片面追求高票房的同时,应进一步反映中国的国情现状,反映百姓的真实生活,而不应整天纠缠于古人的生活,沉浸在虚无的哲理世界。此外,在电影的构思和制作方面,要敢于突破常规,大胆创新,通过别样的视角展示电影的魅力。整个2010年度,算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新的创作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以文学改编的影院电影,如《唐山大地震》《赵氏孤儿》《山楂树之恋》《让子弹飞》《杜拉拉升职记》等等,这些于2010年度在电影荧幕上风光无限的电影,以其扎实的生活气息和情节丰富生动而备受瞩目。
3.中国电影要提高科技含量。对高科技的运用是美国好莱坞大片的优势所在,也是其抢占中国市场的重要武器。中国电影要想走出中国,打进西方电影市场,必须提高电影的科技含量,这是电影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影本身就是声光电影的艺术,只有给观众强大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才能凸现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彰显电影的优势所在。《阿凡达》为什么能够连续创造票房奇迹,关键就在于电影对高科技技术的娴熟运用,为我们展现了衣服美轮美奂的外星场景。
4.中国电影要凸显人性的闪光点。人有种族、国家、年龄和性别之分,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然而有些东西却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品质,比如正义、善良、英雄主义。常看西方影片的观众应该了解,西方电影非常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在曲折离奇的故事当中,人物的崇高品质会无限放大,人性中美好的东西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阿凡达的不畏强权,功夫熊猫的坚韧执着,这些人性中的闪光点通过影片直接撞击着观众的心灵,引起共鸣,形成电影特有的魅力。中国电影在此处往往做得不够,中国电影制作人似乎受中庸之道的影响,在电影中喜欢玩一些玄奥,难辨是非的东西,缺乏对人性美好一面的强烈宣示,似乎观众人人都是理论家,都能够猜透导演的良苦用心。而现在的观众,更希望通过电影感知人的美好,去感受强烈的心灵震撼,而不是看一堆玄奥的理论,回家再慢慢的思考。
5.中国电影需要大力开发本土市场。西方电影,之所以抢占中国市场,是因为西方电影市场已经是他们的天地,他们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电影却不没有发展到完全占领本土市场的地步,虽然我们在国际上参加了一个又一个电影节,虽然国内的金鸡、百花等电影节也是名目繁多。然而市场却无人开发。中国的电影发行远远落后于电影市场。很多好电影没人宣传没人放,可惜可悲。中国的电影工业至今尚未形成规模。在与好莱坞甚至韩国片的竞争中都处于下风。与此同时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却逐渐强大。香港,韩国,美国的制片公司都在打中国内地市场的主意,抢占市场,赚取高额票房收入。面对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自己不去开发,便宜他人,这是中国电影的悲哀,我们不应该让这种悲哀演变成悲剧,应该积极努力地开发本土的电影市场,让中国电影获得更多中国人的喜爱。
经过百年的发展,世界电影逐渐走向成熟,走向完善。在世界电影之林里,不应该是美国电影的一支独秀,而应该是百花齐放的瑰丽胜景。中国电影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坚信中国当代电影一定能够成功地走向西方,走向世界,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愿我们的电影人,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为这个伟大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
[1] 王斌.当代电影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上大网2009年10月10日.
[2] 王翔宇.中国灾难电影的形态与现实主义美学风格[J].当代电影,2008,11.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发展趋势
企业文化建设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2l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也有新的发展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知识要素不仅仅渗透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还使其使用价值成为劳动过程诸要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知识就是力量,在新经济时代得到充分的证明和体现。正因为如此,尊重知识,重用人才,知识共享成为现代企业共同的信条。在此大背景下,企业文化出现了以下几种趋势。
1企业文化要适应新战略发展的要求
“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的2l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这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其特点是优势企业抱成一团,目的是为了把竞争对手挤垮,或者使对手实力受创。虽然其责权关系是宽约束,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界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战略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结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层出不穷。近三年,世界上有3.2万家公司进行联盟。这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这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因为企业联合、兼并的过程中,不能只从经济和财力方面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异各个企业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创业历史、发展目标、经营理念、所处环境、队伍素质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异。所以,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联合兼并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2)双方都应注意克服排斥对方的自大心理,加强相互的了解与交流,吸纳对方文化的精华,发展成为经过融合后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要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
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它不仅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其管理的核心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及它的灵活运用、潜能和智慧的开发”。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受到进一步关注。
3企业文化与生态文化有机地结合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生态文化属于生态科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生态精神。而企业文化则属于管理科学,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质上二者都属于一种发展观,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都强调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努力认真地探索;从狭义角度来看,都是观念形态文化、心理文化,而且都以文化为引导手段,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并且企业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需要以生态文化来与之相结合。因为:1)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现代消费群体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也想通过“绿色浪”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3)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后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4企业文化将更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就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周围邻里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21世纪,企业竞争除了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谁最先发现消费空档,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之心,谁就能占据市场,不断扩大经营效益。
5企业文化更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要努力培养“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海尔的文化建设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典范。海尔集团极具远见,公司对职工的工作不断给予鼓励,使他们对工作经常保持新鲜度,责任感无形中得到加强。
(一)文化多元化教育的内涵
多元化文化教育是指教育者为了使受教者公平、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在尊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对受教者不分性别、民族、种族、、文化水平、语言、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所属社会群体等的差别进行教学,达到促进受教者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实现全人类的文化发展的教育。
(二)音乐文化多元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多元文化教育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由当时少数民族要求教育平等而提出来的教育理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由此各国文化部门相继开展了在对世界先进文化学习的同时对本国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讨论和呼吁。
音乐作为这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现象也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种类繁多,为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肥沃的土壤。同时,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领域将成为一种主流发展趋势,非西方的传统音乐将在西方音乐教育中逐渐获得认可。比如,在美国的威斯廉大学采用非西方的音乐认知方式和音乐传承方式及音乐价值观,已开设了印度、非洲、中国、印度尼西亚、美国黑人的音乐教学。在欧洲,一些国家也意识到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21世纪音乐教育的新起点。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发展趋势
(一)音乐教育内容多元化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比较注重以西方音乐尤其是欧洲音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比如西方的乐器,钢琴、小提琴、吉他、大提琴等;西方的乐理,钢琴的五线谱、吉他的六弦等;美声唱法,高音、中音、低音等;歌剧,视唱练耳,和声学等。而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随着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加速融合,音乐教育领域对各民族音乐的深入研究、音乐文化理念的完善及音乐教育多元化理念的传播,使得我国在音乐教育中开始关注并引入其他国家或民族的音乐教育内容。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民间音乐概论、音乐史等内容多样,此外,还有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欧洲等世界各国的音乐理论和实践精华,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全球文化的融合被引入我国音乐教育内容中,以丰富教育内容。如武汉音乐学院在理论教育内容方面就开设有《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民族器乐概论》《戏曲音乐概论》《钢琴发展史概论》《说唱音乐概论》等融合不同音乐文化的教育内容。
(二)音乐教育形式多元化
我国传统音乐教育在教育形式上多以学校—班级—教师—学生为教育模式开班教学,在共同音乐志趣的条件下,按照所学音乐知识的教学形式要求,学习相同的音乐知识。比如钢琴课堂上,全班学生坐在一起听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学生到钢琴房去练习,教师加以指导。而在多元化文化的背景下,音乐教育形式也日趋多元化,电化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教育领域,尤其是音乐这一抽象性学科引入电化教学模式,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地球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音乐教育中将越来越多地实现教学内容的资源共享。此前有哈佛教授在互联网上开设课堂,讲授公开课。虽然目前还没有教授开设音乐课程的公开课,但笔者相信这将成为一种趋势。将来,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世界各国名校的音乐教学视频。
(三)教育方式的细分化和小众化
与音乐教育内容多元化相对应的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方式将呈现出细分化或小众化。因为音乐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即意味着多而杂,而要做到杂而有章,多而不乱,则需要对音乐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细化。此外,这样也是满足越来越多的音乐学习者小众化要求的途径之一。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古典音乐,有的偏爱民族唱腔,有的则两者兼具。学校在教学课程的开设中将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细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全方位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单向性、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四)深入贯彻多元化教育理念
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中将深入贯彻落实多元化的教育理念。首先,有了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才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正确把握音乐教育和教学的方向;其次,对多元化教育理念的贯彻还体现在具体的环节,如音乐学校将进行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器材和方法的教学改革。教师将转换教学理念和职能,较快地实现角色的转变,适应角色的需要。学校扩大投资,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大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图书或音响资料的出版将丰富音乐资料,注重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平衡等。最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将对整个传统社会的个人行为和价值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服务于音乐教育的文化将得以发展和再造。
参考文献:
[1]张磊.论多元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J].鄂州大学学报,2009(4).
[2]任洪胜.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疆高校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J].青年文学家,2008(5).
[3]刘晓静.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1(7).
一、传统产业的硬约束与文化资源的适时开发
《大趋势》一书从山西、云南等具有产业发展特殊性的区域人手,充分剖析了区域传统产业发展的约束条件,深刻认识到能源和重化工业基地的建设给山西这样的能源大省带来了沉重的代价。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我国的产业结构具有粗放性、低效性等特征,基本上以依靠传统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使产业结构呈现出“三高一低”的特征,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低附加值、低就业并存。相当多的能源和矿业基地在经历了长期强化开采后,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效益急剧下降。在生产技术水平稳定,其它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其中某个要素,虽然短期内产量会增长,但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再增加投入量反而会使边际产量逐渐减少,追加投入的新增生产能力大多必须用来递补原有生产能力的递减部分。
对于传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种种矛盾,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重点要考虑产业的增长速度、高关联系数、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率和收入弹性情况,应选择那些能带动经济全面增长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能够使资源达到更高的配置效率,这表明它是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我国区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像山西这样一个文化省,具有“地上古文物博物馆”的称谓,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弥补传统能源性产业资源趋近枯竭的不足,有利于延伸传统产业链条。同时,文化产业本身具有可塑性高、适应力强、富有历史继承性和沉淀性(一次投资长久收益)的特点,作为新兴的绿色产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迅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结构的效益评价
《大趋势》一书从理论上剖析了文化产业替代传统产业的先决条件:其一,与本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匹配,即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基础和资源优势,并能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其二,与本地区的需求结构相匹配,能够满足最终的文化消费需求。其三,相关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比较平衡。其四,能够满足就业、资本吸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此外,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要完全进入市场,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法则,注重成本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未来的效益正是符合了产业发展的利益优势:首先,文化产业在区域发展中具有绝对优势。如同其他产业一样,由于市场的地域性分化,遵循地域分工原则,资源、劳动力、资本等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使所创造的财富得到最大可能的增长,获得文化产品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产品生产成本而带来的绝对利益,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文化产业中蕴含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巨大无形资产,且属于绿色产业,生产过程中,在成本上必然比其他行业占有更多的绝对优势。其次,文化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由于文化产业的劳动投入相对成本较低、具有相对的产业利润,其产品通过市场规则与其他产品进行交换,从而会获得高于其他产业的比较利益。文化产业在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等)的增长速度上具有极大的潜在优势。再次,文化产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在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与其它产业相类似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及相关的经济利益优势,成为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主要动力。由于整个文化产业关联性比较强,各个链条具有不可分割性,且具有一定的市场容量与巨大的潜力,因此在规模利益的获取方面,具有动态的扩张性与发展弹性。
三、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大趋势》从经济变迁、国家意志等方面,通过对欧美文化产业发展的梳理,将经济发展状态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联结起来;从广东模式――经济强省、消费大省的文化市场分析,总结了文化产业高增长率的推进因素;从上海趋势――经济变迁、规模文化产业到知识服务业的分析,挖掘了知识要素作为文化产业的先导的积极作用。在上述横向比较基础上,作者用SWOT分析法具体论证了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作者认为,从产业发展顺序看,主导产业总是从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向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转换,然后又从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向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转换。文化产业近年来在山西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其它产业转向文化产业时的调整转换能力、适应性和应变能力都很强,没有或很少遭遇转向其它产业时经常遇到的转换刚性,而且国民的现实需求很高,政府也具备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控能力。像山西这样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域,在文化发展模型上应是立体的,即同时发展资源型基础文化产业、创意型文化产业及制造型文化产业。作者进一步提出,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应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需求为导向,实施技术引进战略、人才培养战略、资本供给战略和市场主体培育战略,构建文化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在探索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上,《大趋势》一书体现出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探讨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作者提出将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国家整体性深度改革之中,从而使文化体制改革能够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放大效应,消除政策鸿沟,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供一种产业动力机制。作者还指出了建构文化产业创新系统的必要性,从深度融入现代世界体系过程的角度,阐释了如何全面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合理化进程与合理化实现。
关键词:物联网 文博信息化 文化遗产 五大尺度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267-01
前言: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要求人们应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进行,从而使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而物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则恰好为文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因此,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文博的信息化建设中,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是极为必要的。
一、物联网发展趋势分析
1.物联网终端的智能化发展
对物联网时代进行分析可知,其通信主体已由传统的以人为单位的个体或群体扩展到了物品方面,而物联网终端则恰恰是对真实物体进行表征的智能化设备。在当前物理世界中各类物体逐渐发展成为通信对象的背景下,大量的物联网终端也必将得以产生和发展,进而在使物体具有通信能力的基础上,实现人物、物物间的通信[1]。此外,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必将使得低功耗与小体积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规模化应用成为可能,进而确保物联网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物联网应用的多样化发展
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发展和产业链的逐渐完善,使得基于物联网的各类应用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物联网的发展必将以用户的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进而创造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各类应用,并反过来以应用进一步推动需求,以此来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物联网的产业化发展也必将推动物联网应用从行业向家庭、个人转移,从而整体上促进物联网应用的多样化发展。
3.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1年我国十二五规划将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应用纳入到国家科技战略管理体系,且在2013年,我国战略性新型产业便已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11.2%,而物联网产业的GDP总值则占据战略型新型产业GDP总值的20%,由此可见,物联网产业已由初期萌芽阶段逐步进入到了探索阶段。随着我国首个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重庆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的正式建成,我国物联网产业也必将呈现更加快速的发展趋势。
二、物联网在文博信息化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博文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自2005年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重点文化单位率先开展数字化工作以来,全国文物信息网络体系构架也得以建成和完善,且截止到2009年,我国开展信息化工作的省级以上博文单位已占据全国省级文博单位总数量的75.8%。在此背景下,下文则着重对物联网在文博信息化中的应用展开分析[2]。
1.明确文博物联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明确文博物联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是确保物联网在文博信息化建设中得以高校利用的前提。文博物联网应面向全体社会群众,广泛传播文化信息,特别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信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信息的普遍服务作为根本目标,借助物联网和无线宽带等技术,全面开展覆盖文化遗产“五大尺度”的文博信息化建设工作,即不受时空限制的无限尺度、基于城市的基本单位尺度、博物馆建筑尺度以及涵盖大型遗址古建筑的遗址尺度和地区文物尺度,进而建立起多渠道和全天候的文博信息交流平台,在对文化信息,特别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信息进行合理、合法传播的同时,将我国文化价值的内涵逐步向外扩散,使得文化产业的教育功能与价值得到充分发挥[3]。
2.加强文博物联网系统建设
加强文博物联网系统的建设是物联网在文博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的主要体现。文博物联网系统的建设应以国家层、省市层和博物馆遗址层,其中国家层文博物联网系统主要负责执行文博互通计划,即通过对文化遗产信息资源进行完善,借助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促进商用型与公益型文化信息的交流,从而促进文化基础信息资源利用的跨越式发展。省市层文博物联网系统则主要以文博呈现计划为主,将旅游产业与文化教育产业进行有机结合,将城市中的特色文化和文化遗产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无线网络技术、智能终端设备等满足人们参观、博览的需求,促进地区文化交流。博物馆遗址层的物联网系统则主要以智能文博计划为主,与博物馆自身职能进行有机结合,在提高博物馆各项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强化参观者的体验,确保其能够对博物馆进行方便、快捷浏览,满足参观者的学习、交流、研讨等各方面需求。
3.制定同文化遗产五大尺度对接的文博物联网实施方案
基于物联网的文博信息化建设需要以文博资源传播的五大尺度作为基本依据,根据国家政策,结合地区文博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确保文博信息化建设同其资源传播的五大尺度能够良好衔接,提高为参观者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水平。例如,在“无限尺度”方面,博物馆应加大对物联网平台的引用力度,通过引入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打破传统文博行业对参观者游览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全面提高物联网在文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结论:本文通过对物联网的智能化、多样化和快速化等发展趋势进行阐述和分析,分别从明确文博物联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加强文博物联网系统建设和制定同文化遗产五大尺度对接的文博物联网实施方案等方面对物联网在博文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物联网在文博产业中的应用能够较好地满足文博产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对于促进文博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群,张翔,杜呈信.基于物联网时代的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J].机械制造,2012,04(12):1-5.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17-01
随着当今经济的发展,社区文化在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的倡导下,依靠街道办事处,发动社会力量,组织社区群众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文化服务,满足社区范围内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新形态,也是社区文明程度的象征。
一、社区文化的规模
社区,通常指现行的行政划分。社区文化,是具有文化部门协助,由该社区民众主办文化的性质。所以,社区文化区域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划分,大体是按人们活动方便,民众意识确定的一个城市自然区域。可以把一个街道居民区的文化视为社区文化,也可以把几个街道居民区的文化视为社区文化,还可以把一个住宅小区的文化视为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既然是“一片地域”,那么它的规模就有大有小,社区内的人群就可能是多种行业的人,是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二、社区文化的复合特征
在一个特定的社区,一般不指一个校园、一家工厂、一个企事业单位的地域和民众。社区是混杂于多行业人群生活与工作的区域,构成社会中的一个文化小区域,人群的复合性决定人员的复合性,单一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等都可以复合在社区文化之内;但不能简单地说搞好了某一单项文化就是搞好了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城市的综合文化现象。单一的文化活动,只具有个体的行业特征,不具备社区的复合特征。社区文化的复合性,又决定了它的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
三、社区文化的活动内容
社区文化活动几乎可包括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部内容。但由于每一个社区的条件不同,文化活动又各有侧重。改革开放后,城市居民人群结构复杂起来,人们的多种文化思潮碰撞,使民众的思想起了相应的变化。就经济而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了大款老板,一部分人还处于相对贫困,下岗职工增多,就业矛盾突出,加剧了民众思想的复杂化。处于贫困状态的群体,一些人容易产生低落情绪,对文化活动冷漠,对前途悲观失望,正需要催人上进的先进文化活动刺激他们振作起来。处于较为富裕的群体,容易产生骄妄,对利欲的追求胜于思想追求,缺少自我调控,同样需要先进的文化给予校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化的先进,不是文化设施的高档,是指教育导向功能,寓教于乐的文化高品位,通过搞各种教育功能强的文化活动,去占领社区民众的思想阵地,提高民众自觉抵制不良行为侵蚀的能力,给民众创造一个美好的、安稳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这也是民众本能渴求的社会公德,社区文化的教育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社区文化的群众文艺创作,也要面对社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确定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深入到社区民众中去,了解群众的真实生活,创作和演出贴进他们生活的作品。组织群众能够自觉参与活动,着力开展有效的各种社区文化活动,安定一方,树立正气,弘扬民族精神。
社区文化不可忽视老年文化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条件,卫生条件,医疗条件的改善进步,人们的平均寿命增大,老年人群体增多,社区老年文化活动应占较大比例。在别的文化活动中,老年人因身体关系参加活动较少,社区文化要针对老年人的特点,举办些老年读书,老年休闲娱乐,老年健身运动,老年心理卫生,老年琴棋书画,老年文艺小型演出等活动,都是社会文化活动的内容之一。
四、社区文化的联手共建
社区文化的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都是该社区人,所以社区文化一般不是政府行为的国办主体文化。如果这个社区是一个行政居民区,组织发动文化活动相对容易;如果这个社区是复合区,组织活动就要有相关的人大力配合。由于社区地域相对较小,人力物力财力都有限,需要多方相助的联手共建行为。
一个城市里的大型文化标志性建筑,如风景点、广场、雕塑等,尽管坐落在某个社区,但并不属于这个社区的文化设施。社区文化的建设投入,除政府必要的投资,更多的经费是社区自筹和找企业厂家商家赞助。每一个社区经济实力不同,设施建设就要考虑不要搞大而全,要综合利用场所,根据自己的财力决定项目。要立足于长期活动,长期受益,花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根据社区的文化队伍状况,扬长避短,搞自己能承受的活动。
城市的每一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强项,这个社区的文艺演出队伍整齐,那个社区的创作队伍可能见长,取长补短,联手开展活动,可以促进人才交流,作品上档次,扩大相互的影响。还可搞社区之间的文艺比赛,专题性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