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3 11:09: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49—02
近年来,景观设计师作为一种专门从事景观设计的新职业群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的当前时期,社会对于景观设计专业人才需求量必将持续增大,这对景观设计相关从业者来说,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提高景观设计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景观设计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课题。
一、我国景观设计学的发展现状
景观设计作为一个专业词汇是由被称为“现代景观设计之父”的奥姆斯特德在1857年创造的。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第一个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距今已有逾百年历史。
国内景观设计一直以来都集中在古典园林式设计学的教育和研究上,现代景观设计课程的开设则要相对晚得多。1997年,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俞孔坚教授创办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开启了景观设计在中国大陆发展的新时期。到目前为止,虽然各个学校专业名称略有差异,但在培养专业性景观设计人才的目标上都是相同的。这学探索和努力极大的推动了景观设计学在我国的发展,为满足新时期社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笼统来讲,景观设计的研究范围非常广。从家庭院落、小型社区、城市活动广场的场地设计,到城市公共场所的整体设计、景区的系统规划都在景观设计的范围内。一般的,根据景观设计规模的大小,可以将景观设计分为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两大类。在高等院校景观设计的课程安排上,一般先通过微观层次的景观设计学习,掌握景观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常用手段,打下良好的景观设计理论基础,并能够独立进行一些小型场所的景观设计实践,积累一定的实际设计经验。由于大型宏观景观设计一般地理面积较大,设计内容复杂,除需具备扎实的景观设计基本功和理论基础外,还应具备宽阔的视野、历史性的眼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生态环境学功底,对设计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因此,宏观景观设计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四或研究生阶段学习,属于景观设计研究的高级阶段。
二、目前景观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景观设计课程在我国开设时间虽短,但其发展却十分迅速。近年来,各高校在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随着计算机软件绘图功能的普及和在景观设计中应用的增多,景观设计教学也逐步形成了以手绘设计为基础、计算机设计软件为主体的双重技能教育模式;同时,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不少景观设计实力较强的高校已经建立了设施一流的校内实际训练基地,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外加强实践锻炼。同时,高校和企业交流合作的加强,也给景观设计学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企业锻炼机会,开阔他们的视野,更有助于他们增强实战经验,将理论知识和企业需要、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然而,在看到取得一系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目前高校景观设计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目标设置和社会需求脱节
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招收的大多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因此,在课程目标设置上也偏重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多以艺术作品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景观设计专业水平。这种课程教学目标和社会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脱节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艺术,以艺术标准来衡量并不为过,但是,艺术性只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现代社会对景观设计的要求更侧重其自然属性和人文价值,追求景观中人文和自然和谐统一。因此,景观设计课程的目标设置不能单一化,要紧密结合社会审美需求,不断改进考核标准。
(二)教学方法单一
景观设计作为重要的综合性课程,教学中涉及内容很广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引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能够针对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限制了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同时,长期运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引起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课堂效率的提高,甚至难以完成教学进度。
(三)课堂教学拘泥于课本
课本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和学生进行景观设计学习的主要依据,是组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工具。认真学习研究课本理论,对我们的学习和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然而,景观设计课程属于工科类范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课本理论学习只是课程学习的基础而非主体、核心。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基础上,还应该指导学生加强实践锻炼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景观设计也是一样,必须要经过无数次的实际操作设计、体验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设计原理,并在独立设计过程中合理应用。
(四)学生综合知识和自学能力有待提高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学科知识比较广泛,任何知识的缺失都可能影响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和对设计理念的理解,影响景观设计作品的效果和高度。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还是应试教育模式为主导,学生对课程外知识的掌握十分欠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偏科现象严重。同时,大多数学生已经从小养成了灌输式的学习方法,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学能力较差。在时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自学能力的不足不仅会限制他们知识面的扩展,也会对今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的局限,难以在景观设计职业生涯的道路上做出出色的成绩。
三、我国高校当前景观设计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减少难以理解的空洞理论,增加实践训练的课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学时间和实践机会。要站在景观设计职业需求的高度,立足实际工作中对景观设计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打牢基础,注重提升能力,促进景观设计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多而杂,但受学时和其他课程限制,实际安排课时相对不足,因此,课堂效率的提高,是决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高的关键。笔者在多年的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发现,针对景观设计学习内容的不同,合理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比如,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景观设计图纸、实际效果、视频效果等,在展示的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每处设计的理念和把握的原则,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效果十分显著。又如,在课堂上没有实际场地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虚拟项目实做法,由教师提出简单的虚拟项目,让学生当即完成景观设计,这种教学方法简单灵活、易于操作,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灵活加以运用。
(三)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景观设计是一个极富创造性和创新性的领域。创新精神是优秀景观设计人才的必备素质,直接决定着其在景观设计道路上能够达到的高度。我国高校大学生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已经习惯了“拿来主义”,普遍缺少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在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为他们提供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平台,鼓励他们打破定式思维的限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倾向。要通过大学阶段开放、兼容的教育,重新活跃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潜意识里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景观设计这个有巨大创新需求的领域中尽情绽放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为我国景观设计学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继之.对高等教育中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学教育,2009(03).
[2]刘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景观设计课程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地矿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编号:JG10058)。
景观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密切关联,同时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型的专业,如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体现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改革和实施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关键。
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2007年开设的新专业,专业开设以来就依托我校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优势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的安排,同时积极引进规划行业人才,进行城乡规划实践课程的开设,景观设计课程即为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鉴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丰厚、动手能力普遍较弱等特点,本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讨该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如何综合学生知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景观设计的方法、技能等,着力培养理论结合实践的现代新型应用型人才,为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课程的开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景观设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当前,国内的景观设计课程主要针对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建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开设,景观设计相关联课程的开设也主要以规划、园林、建筑和艺术为主,而与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衔接相对较少,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也主要以培养设计型人才为主。[3]但景观设计课程本身是属于文科和理工科相互交叉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知识结构复杂且综合性较强,需要初学者具有深厚的相关专业知识积淀。[4]
而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城镇规划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了AutoCAD、ArcGIS、3DMax、Photoshop等设计专用软件和辅助软件,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已经形成,并掌握了设计必备软件。在大三大四期间开设景观设计课程,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育社会需要的景观设计人才和城乡规划管理人才,将大学教育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双重功能有效结合起来。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景观设计课程考虑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质,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室内轻室外、重计算机轻手绘等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尽管我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遵循的是课堂理论教学+实例设计的教学方法,但在学时的安排上理论教学占据了绝对的主导,以48课时为例,理论讲授占据了40课时,设计实践仅学期末的8课时。
这种教学模式的安排使学生更多的获得的是对景观设计的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但因为设计实习安排在学期末,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不免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于陌生,不能够将理论很好地应用于具体的设计中。同时,景观设计的内容包含居住区景观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街道景观设计、滨河景观设计等多种主题和类型,但鉴于课时的安排,只能选择一种类型的选题进行设计实训,很难培养综合性、高素质景观设计人才。
2.重室内轻室外
景观设计的理论教学均以室内为主,对景观案例的赏析、景观美学的体现、景观要素的结合均以图片和幻灯片的形式获取,但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很难反映实际情况。如对景观空间尺度、景观要素尺度和人的尺度很难准确把握;学生很难获取以自身尺度为标准的景观空间感受;同时对于自然要素作用下的很多光影色彩也难以获得真实的直观的感受。[5]缺乏了实际观察和体会的景观设计作品往往是理想化的设计成果,其现实操作性较差,这也就是当前学习过景观设计的学生甚至景观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不能一走出校园就能进行实际景观设计的原因。
3.重计算机轻手绘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手绘功底普遍较为薄弱,故而在景观设计实训中更多的是借助计算机进行相关图件的绘制。但手绘仍然是从事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必修课程,手绘表达是设计思维从大脑向手的延伸,并最终艺术化表达出来的过程。手绘表现是判断把握环境物象的空间、形态、材质、色彩特征的心理体验过程,是感受形态的尺度与比例、材质的特征与表象、色彩的统一与丰富的有效方法,其对环境空间的远、中、近景层次的先后处理、体面与体量关系的掌握、色彩与色调关系的理解、环境气氛与艺术效果都能做到缜密的安排。计算机手段固然在很多设计效果图的制作方面更有表现力,在手绘仍然是进行景观设计所需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
1.教学内容多元化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设计方案;参考依据
注重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有利于拓宽景观设计工作思路,保持其良好的设计效果,丰富景观地狱性文化内涵。因此,在开展景观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地域文化在其设计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并加强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为现代城市发展注重活力。同时,景观设计中引入地域文化的设计方法时,需要在有效的方法作用下实现对地域文化素材的高效利用,促使最终得到的景观设计方案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1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分析
1.1地域文化分析
地域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借助自身的脑力、体力劳动所获得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沉淀的精神及物质方面的所有成果。在对地域文化进行分析时,需要了解其所涉及的自然环境,并从社会风俗、生活方式、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入手,对因自然环境所造成的文化差异给予必要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提高对具有地域特色不同文化的正确认识。地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丰富:既包含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地理状况,也对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等进行了阐述,且地域文化会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1.2景观设计分析
景观设计是在一个特定的思维时空连续体中,将选取的视觉事物或事件以组合表达的方式进行针对性处理,促使景观形式、内涵等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得以体现,保持景观良好的设计效果。在对景观设计进行分析时,需从其形式层面、意象层面、意义层面三方面入手,加深对景观表面性、空间布局、文脉意义的理解,丰富景观设计内容的同时赋予其深层次的文化含义。与此同时,景观设计中需在形式方面实现自身的有效表达,并通过对其设计内涵的丰富实现与人类之间的情感交流,促使景观设计水平能够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除此之外,景观设计有着自身的特点,具体包括:①综合性。由于景观设计中融合了多种元素,本质上是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在环境规划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需在景观设计综合性的指导下,了解其对人的心理、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②开放性。在落实景观艺术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为确保景观设计具有良好的艺术表达效果,需将其视为开放型的、公众参与的场所,满足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实际需要。因此需从艺术的角度进行考虑,突出景观设计的开放性;③民众性。在不同的区域内,通过对景观的有效设计,能对特定区域内的民众一定的影响,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因此景观设计中应考虑自身的民众性特点;④独特性。受到区域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景观艺术设计中独特设计风格的形成,有利于保持自身良好的艺术表达效果,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⑤延续性。城市的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延续。因此景观设计中需要建立符合多种事物共同存在的兼容、协调关系,在历史的脉络影响下形成独特的文脉与现代人文特色相结合的景观。
2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
为了实现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保持地域文化良好的实践应用效果,需要加强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使用地域文化素材
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对地域文化素材的使用,可以为景观设计提供创作源泉,使景观艺术设计中实现对地方文化、价值理念、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再现,并表现出相应的历史文脉,将不同的学科(人文科学、艺术等)融为一体,提升景观设计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景观设计人员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入分析,结合自身的创作理念及实践经验,能够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出地域文化精髓,丰富景观设计形式。
2.2重视地域文化研究
景观设计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需要重视地域文化研究。在景观人员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理清人类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时,将会实现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诠释及弘扬,给予设计人员更大的创作空间。因此,需要重视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
2.3充分考虑地缘文化
景观设计中通过对地缘文化的充分考虑,能够对不同场景中事物内涵的丰富、信息的传达等提供保障,促使人们在欣赏景观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对相应历史的认知水平,实现历史场景再现,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2.4设计中引入地域文化
景观设计中为了使其能够散发一定的历史气息,并给予人们必要的审美情趣,需要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地域文化的引入。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基于地域文化景观设计方式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实现传统价值观的有效表达,并强化人们的审美意识,突出景观设计中的艺术性。
3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基于景观中的载体研究
为了使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应用中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在理解地域文化的基础上,重视其作为一种设计符号作为景观中的载体研究。具体表现在:①由于地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符号,像自然凤物、历史人物等,因此,景观设计中可从地域文化符号中汲取营养,实现景观地域性设计效果的有效表达,并保持人与自然之间情感的正常交流;②借助符号学理论,将地域文化视为一种设计符号,通过对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与分析,了解其与人类实践生产活动的关系,促使景观设计中能够体现出地域文化符号;③通过对符号学与艺术设计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将地域文化符号作为重要的设计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完善其设计方案,实现景观艺术设计创造,并使不同区域的景观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历史底蕴。
3.2挖掘历史文化方面的应用
在实施景观设计作业计划时,为了使地域文化能够在其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需重视地域文化素材收集方式使用。在此基础上,实现景观设计中的历史文化挖掘。具体表现在:①景观设计人员可通过对当地的历史事件、民俗习惯、风土人情等资料的收集,将不同的地域文化素材应用于景观文化设计中,保持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良好应用效果;②在了解景观设计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城市景观建设实际概况的深入分析,从保护地方文化方面入手,从《地方志》、《县志》等丰富的地域文化素材中提取地域特征元素,最终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③结合历史文化的潜在价值,在景观设计中考虑其所在区域的地貌特征、等,实现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再现,确保文脉与现代人文景观的融合有效性。
3.3设计元素汲取方面的应用
景观设计中通过对地域文化素材的搜集,能够为其设计工作开展提供参考资料。实践过程中需要在收集地域文化素材的基础上进行素材整理,实现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设计元素汲取。具体表现在:①景观设计人员需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对收集到的地域文化素材进行提炼、加工,以便得到丰富的设计元素,满足景观地域性文化设计要求;②对收集到的地缘文化素材中的文字、图片进行整合处理,并采取素材图片化的方式,将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素材信息作为景观设计元素,确保其设计内容丰富性;③对景观设计中得到的地域文化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分析,并从典故、色彩等方面进行合理运用。
3.4设计符号创造方面的应用
在符号学理论及原理的支持下,将提取到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过程中,实现具有地域特色景观的构建。因此,需要景观设计人员能够采取转换元素的方式,实现其设计过程中的设计符号创造。具体表现在:①注重借代手法的灵活使用,将地域文化元素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视为景观符号元素,促使景观设计中能够体现出不同区域景观特有的文化符号特征;②重视景观设计中对传统地域文化元素的针对性处理,用景观设计符号改造的方法实现景观优化设计,确保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精髓能够得到深层次的表达;③用地域文化中民间图案雕塑化、历史典故场景化、文字图案化等方式增强景观设计符号改造效果,确保其设计效果良好性。
4结束语
新形势下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发展中的环境景观建设非常重要,需要给予景观设计方法、设计理念等更多的重视。因此,实践过程中为了满足景观设计的实际需要,提升其整体的设计水平,需要在其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因素、地域文化素材等,实现景观地域性特色文化设计,为景观设计工作开展提供科学指导。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注重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并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实现三维空间内景观设计方案的动态模拟分析,从而为我国景观设计目标实现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田斌.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2]季晓莲.地域文化在环县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3]王亚琳.邯郸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4]李刚.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5]李奕萱.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6]于焱.论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3):253-254.
[7]张京宇.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探析[J].南方农机,2017,48(4):174.
景观设计与现代美学的渊源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设计和艺术都是分不开的,美国的汤姆林逊在其20世纪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始于艺术,也在开篇就提到“在整个西方世界的历史上,园林设计的精髓表现在对同时期艺术、哲学和美学的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园林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圆厅别墅巴西利卡,从法国凡尔赛宫到英国画家园林都是当时社会、经济、艺术、绘画、雕塑等的间接体现。其中更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决定了当时园林景观的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从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中获取灵感也不失为当时景观设计的一大灵感来源。各个时期的景观园林设计都受到了当时美学思潮的影响。当代国外的景观设计中多可找到绘画上的抽象主义,印象派,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等思潮影响的痕迹。而我国的景观设计也与国画、书法等有着不解之缘。例如我国古代名园至今仍是旅游胜地的拙政园即使明朝画家文徽明为王献臣设计的一处私家园林,处处体现着国画之美艺术之精粹。要想充分认识乃至理解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必须先了解设计年代的文化背景、艺术背景、社会背景、人文背景等等,没有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师是一个毫无艺术修养,孤陋寡闻的白丁。那些已经成名的景观设计大家无不是对多种学科涉猎广泛,造诣颇深的。
现代艺术影响下的景观设计
现代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艺术观念上的影响,其次是艺术形式语言的影响。自莫奈的印象派产生以后,西方艺术的模式和标准不断受到挑战,同时艺术家呼吁的要以自由的精神投入艺术创作成为西方艺术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最后,单一的标准被,“多元”成为艺术的核心观念。各种艺术思潮层出不穷,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等都在不同方面拓展当代艺术的内涵。在新的艺术观念的推动下,新的景观艺术观念也得到了发展,相应的新的景观形式语言也开始在园林设计上的得到不断的应用。
低碳美学下景观设计的实际案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大环境的不断恶化,低碳已成为越来越多人提出的观点和关注所在。从北京奥运到上海世博近几年国内景观设计一直围绕着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进行。如何让自然做功,如何让景观设计既保持现代美学的特点又符合当代低碳环保的概念,对于当下的设计师而言是一重大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俞孔坚大师无疑是国内低碳景观的代表人物和领军人物。从稻田大学到世博会后滩公园等都是一个个低碳美学景观设计的代表佳作。尽可能地保持原有状态最少地进行人工干预,使设计施工中释放最少的二氧化碳。以生态为目标的景观设计和低碳环保的城市湿地设计是近几年来的主旋律。在这些方面俞孔坚从切身体会到身体力行,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使得低碳艺术美学成为影响当下景观设计的主要因素。当代城市的景观设计已不仅局限于美,而且要实用要让设计说话要让自然做功。使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空口号,而是真正作为城市的环保系统和城市名片的VI系统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主角。
关键词: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
Abstrac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a comprehensive art creation of human environment, its mission is to provide a good atmosphere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njoy the natural beauty to the peopl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eople living environment are increasingly high requirements,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s also more and more owners attention. The speed of city construction accelerated, real estate has also been rapid developmen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but also to let the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Therefore, landscape design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林设计不是纯粹的绿化设计,也不是单纯的绘画艺术,而是集适用、艺术与环境生态等于一体的学科。小区园林设计更需如此。一方面富有创造性、艺术性,愉悦人们的精神与心理:另一方面符合生态科学与适用性原理,使户外环境成为居室环境的延伸,成为露天起居室,满足人们生存与行为的需要。因此,小区园林设计既要处理场地、空间等物质要素,也要考虑人的审美心理以及人的生活与环境、社会的关系,要将艺术性、适用性以及环境生态综合考虑,缺一不可。园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种造园艺术,是一种美的体现,予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因此园林设计首先要具有艺术性。
1小区景观设计的意义
设计发展更高阶段的人性化设计,是人们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在以人为中心的问题上,人性化的考虑也是有层次的,因此,小区景观人性化设计应该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
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它会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理解它。同时也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人活动的特点,所以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人性化设计更大程度地体现在设计细节上,如各种配套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尺度问题,材质的选择等。
小区景观设计对于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不像物理层次上的满足那样直观,它往往难以言语和察觉,甚至连许多使用者也无法说明为什么会对它情有独钟。人们对景观的心理感知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才能作出由视觉观察得到的对景观的评价,因而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观感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景观的心理感知过程正是人与景观统一的过程。无论是夕阳、清泉、急雨、蝉鸣、竹影、花香,都会引起人的思绪变迁。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成为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2 园林景观设计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
2.1 根据建筑的特征实施个性化园林景观设计
现在风景的园林设计,已经从传统的庭院走向了现代的城市中国的园林文化已经不单代表贵族的别院或者是文人的风花雪月、兰梅诗竹,但是,中国园林的文化和精神却依然传承,它的讲究天人合一和自然是永远的追求。在现代的城市住宅景观设计中,要注意避免单纯的克隆和抄袭,而是要认识到园林的深刻内涵,理解园林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与建筑的风格和类型,与当地人的心理和追求,都有着很大的联系。针对不同城市不同小区的不同特色,应该设计出不同的园林景观,同时在视觉及建筑语汇上保持一定程度的连贯性,精心处理开放空间和建筑地区交界的边缘线,使之富有变化,以创造一个充满趣味的空间和生动的环境。只有避免园林景观的彼此模仿和抄袭,深刻地理解中国的园林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园林文化,才能将其更好地应用了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城市住宅区的开发和设计中。
2.2 顺应空间层次设计园林景观以加强功能性
在园林的设计中,其功能性的实现可以通过不同的层次来进行,避免单纯为了促销或者是为了满足客户的要珍贵的树木而导致园林功能性下降。无论是住宅的楼顶还是楼与楼之间的绿化,在小区内的道路的绿化、小区中的小花园、中心花园以及各种主题花园的绿化,它们都要相互联系,在保持各有特色的同时又形成有机的主题。在城市住宅景观的设计中,除了大型的城市住宅小区,一般的小区应该根据小区的实际功能和作用,多建立一些小的花园,使居民可以就近亲近绿色,接触到绿色的大自然,并享受到由这种绿化所带来的好处。有些园林在小区造好几年后,原有的树木死掉、花儿不再生长,只剩下茂盛的野草,这都是园林设计的一种严重损失。同时,园林的功能性作用若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园林也难以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道明艳的绿色,也不能成为改善小区环境的重要欣赏性和实用性的双功能的载体。
关键词: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线上线下教学;混合式
“互联网+”技术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也可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授课,打造线上线下混和模式教学,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深度融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的完成,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上教学并不是教学活动的辅助,而是必备活动,线下教学已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而是基于线上学习的基础,实施的更深入、更贴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难以理解的问题,可立即反馈给教师,教师综合学生的问题在线下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完成重点知识的教学,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景观设计课程作为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从理论及实践方面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这门课程以课堂理论讲授方式进行,以场地调研、资料搜集及分析,制订一些课题要求等。然而,景观设计专业具有综合性、时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传统的线下教学过程中常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1景观设计专业开设的现状
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是高校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各大高校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教育,降低对传统教学的依赖,缩减各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学时。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对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的学时有大幅度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学时都有所减少,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新课题,在缩减学时的情况下,课程教学中出现教师侧重点不均衡的现象,有的教师重视理论、有的则重视实践,这样会剥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或影响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随着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增加,高校相继开设景观设计专业,国内开设的景观设计专业的院校也有不少,有交通类院校、建筑类及艺术学院等,也有不少的生物、地理等院校也有开设景观设计类专业。景观设计类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景观设计理念、设计创造能力与设计表现技术。根据培养侧重点的不同开设的学科也就不同,有的院校景观设计专业以设计为主,将景观设计作为艺术设计或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的一个方向。有的院校景观设计专业都是以园林景观设计、植物栽培为主要科目。还有些高校是由景观设计专业分化而来,景观设计专业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建立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培养高素质的景观设计人才是必经之路。
1.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思想与理念也随之更新,“互联网+”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者基本技能、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绝大优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最大优点就是学习时间灵活,可保证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主导的学习将更具针对性,真实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将知识碎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授课方面将授课视频化增加趣味内容,形象生动,容易理解,借助多种信息技术实现授课内容的趣味化、教学网络化,网络教学覆盖面广,教学对象多元化,对本校学生及社会人员的管理定量化,将视频、作业、笔记及讨论融入教学中;另外,授课教师也很好地组织教学素材,其材料框架能更好地体现出教师的授课意图,甚至可开发作业、笔记讨论等交互式环节。线上课程的出现大大缩短教师的授课时间,弥补线下课程授课时间不足的问题。教师有很多时间在课上和学生互动、交流。比如教师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扬长避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优秀师资队伍的暂时短缺也困扰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互联网+”教学环境下,高校根据自己的需求选配名师课程,快速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节约院校资源,共享其它院校优秀教师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将名师的授课内容、专业知识、教材教辅等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不仅方便传播、使用,同时也实现长久保存,成为院校的战略资产。
1.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趋势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未来教学发展的趋势,线上主要的课程是理论基础知识,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采用互联网模式,通过学生、多媒体与教师间的互动关系,在互联网平台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传授共享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后疫情时代,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授课,发现线上授课的优势。首先,线上教学打破传统授课教学的局限性,学生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不同的通信设备,随时都能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其次,线上教学资源广泛,不仅局限于书本及教材,学生可更好地运用网络资源,自己选择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最后,线上教学的学习评价更加的透明、公正及多样化,学生能更直观看到学生与学生间的差距,进而更好地促使努力学习,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但线上教学也有不足之处,教师与学生面对线上教学都有个适应度,就目前疫情期间情况看,线上教学的开展状况并不是很乐观。线上教学在技术上需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需更客观的硬件设施,但因地区差异,不同地区、不同线上教学的开展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家里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很难进行线上学习。
1.3传统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的区别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都是根据课程大纲制订教学内容,课堂上采取多媒体播放与材料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内容的讲解,并对学生都是随机提问方式。根据学生接受的知识程度及课后作业效果看,这种教学方式已然达不到最优教学效果,要想课程上真正实现最优的效果,就需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景观设计课程进行改革,以此检验在教学上能否得到更好的效果。
2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
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优、缺点,采用“课前预习、课中研习、课后复习的混和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制订,设计教学资源,学生的自主学习,课上展示学习成果,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知识的探索,以达到内化知识的结果,课后学以致用,完成在线作业,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2.1教学理念设计
教学理念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基础与拓展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部分采用分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可充分参与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运用任务驱动法和小组讨论、案例等教学法,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及思维性。教学设计理念包括课前知识传授、课中知识内化、课后知识提升三方面内容,课前通过在学习平台线上的自学任务,学生在课前查看学习任务并很好地完成自学,教师通过学生自学情况及时作出教学调整;课中主要通过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并结合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思政、基础要拓展进行教学,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对生活中案例的引导开展对其重点知识讲解,对难点知识,通过实验内容的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等,总结及分享难点知识的理解,课堂上注重开展互动式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思考;课后通过在学习平台线上自学情况及思考题,在讨论区域可进行线上讨论,便于巩固课上所学的内容。
2.2混合式教学组织情况
2.2.1课前知识授课教师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做好课程规划,阅读目标导学,明确学生学习的要点,提炼教学重点,录制微课程视频,梳理好章节内容,编写微课程字幕与课件美化;将所有准备好的课程上传到微课的平台上,在线解答学生的疑惑和追踪学生学习的进度,同时通过进行在线测评总结学生的疑点,明确课堂教学方向。学生将要完成目标导学,明确学习要点,通过自学教材、微课助学、合作互学掌握学习内容;完成以上在线测评,并发现不懂之处加以巩固学习。参见图1。2.2.2课中知识内化课中内化知识,针对课前的预习中学生可能遇到难点设置一些挑战性和创新性问题,层层把关追问,引发学生思考、探索。对一些重点需解答的问题组织分组进行讨论及汇报,评价颠簸,结合景观园林设计案例,将课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最后在开展随课堂测评实验和课堂小结;学生参与小组的讨论案例,互动交流,完成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2.2.3课后的提升知识教师在关于学生在线学习情况下,及时批改作业,运用引导式解答,鼓励学生线上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知识提升。开展出景观设计作品进行持续改进。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并完成线上测评与作业,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巩固。
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景观设计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充分利用线上资源
在景观设计这门课程中,内容繁多、涉及范围也较广,由于线上线下教学学时有限,如何利用线上资源补充知识是目前需解决的问题。该课程根据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需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将内容梳理成32个知识点,再将每个知识点分为8-15分钟的微课视频,每个知识点下的设置课件和附件将供学生自学,测评和作业包括客观和主观进行练习内容,目前此方法是检测学生微课视频学习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在线讨论话题是微课视频和课堂活动的延展和深化,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课后的深度拓展学习,巩固学生的理论方面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3.2将案例分析及翻转课堂引入教学模式
在讨论中认识真知、分析中联实际将翻转课堂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河流生态污染教学中,设置四个挑战性问题及创新性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要掌握三个阶段性的特点。课堂教学中重点是从关注教师是否完成知识点的传授转移到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知识点并将其准确运用。课堂展示的任务由易到难,此时的课堂不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方式,这样才会实现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教师也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辅导学生完成成果展示,并且给予客观的评价及指导;同时,还可对成功的“生态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4结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传统授课与网络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丰富课程内容,改善学习氛围,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对课程中难以理解的原理、抽象的概念更易掌握。景观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仍有某些不足之处,后续建设需及时更新和互补课程教学内容,要将慕课堂、雨课堂等辅助工具引入教学实践中,编写与混合教学课程相适应的新型教材,打造持续改进在线课程与本院校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混合式“金课”。景观设计实践课程具有政策及实践性强、专业化程度高、涉及园林景观设计要素多且领域广等特点。教学内容构成需全面且自成体系,更要强化应用及实用性。通过环评全过程的梳理,形成以导则为纲,指南与规范为翼,考试真题强化理解为辅的教学体系。并通过环保经理人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关注力,提升学生对景观设计专业的认知力及内涵延伸,不断提高对景观设计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边青.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分析[J]现代园艺,2022,45(04):29-31.
[2]张佩佩.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1):71-73.
[3]唐晓亚.园林景观设计与公共建筑规划的融合分析[J].居舍,2022,(01):111-113.
[4]韩丽莹.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学的思考———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J].艺术教育,2021,(12):276-279.
[5]侯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中探索与实践[J].现代园艺,2021,44(19):172-173+177.
[6]张伟宁,温立国.园林景观设计与原生态环境保护———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9):2808.
[7]张玮缨.基于智慧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1.
关键词: 课程开发 环艺专业 景观设计 工作导向
一、引言
景观设计课程作为支撑环境设计专业的“双翼”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系统性、操作性,知识覆盖面广,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对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所占比重和具体教学内容尚未达成共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随意等问题。德国不来梅大学的费利克斯・劳耐尔教授上世纪80年代首创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构建,将一项工作的完整流程作为一个学习内容,使学习与专业实践直接对接,学生学习过程更符合或接近企业的工作过程。本文借鉴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与方法,对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研究和实践,为完善环境设计学科体系和教育方法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工作过程导向的景观设计课程开发方案
1.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通过到多家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对不同规模的景观设计公司进行整体、全面的景观设计职业分析,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以理论知识讲解为基础,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景观的概念和涵义,以培养学生基本景观设计能力为目标。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以下三种能力培养:设计思维能力、场地空间意识和设计表达能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具体来说,就是在理解景观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景观设计的一般规律、方法和操作流程,能够绘制设计方案图纸,编写设计方案文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中小尺度景观项目的设计任务。
2.选取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1]。现代景观设计涵盖了从中小尺度的庭院、广场、公园与休闲景观设计到大尺度的旅游风景区规划、生态恢复建设等海量内容。学生在景观设计课程开始前通过一系列室内空间的学习和相应的设计实践,已形成比较强烈的室内空间感和微观细致的思维方式,并养成了利用透视图直观表达设计思想的习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上,应根据学生能力、课程性质、社会实际需求综合考虑。选题首先要偏重于新颖、趣味性、可变性较高的设计任务,力图培养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兴趣和创新精神,拓展思维,体会内涵;其次,尽量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锻炼学生对空间氛围和尺度的把握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结合前述因素并确保在有限时间内接触综合性设计内容,最终确定居住小区的规划与景观设计为典型工作任务。
3.转换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依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来确定[1]。景观设计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接受任务、方案设计、扩充设计、施工图设计与概预算等,按照工作过程整合、教学内容序化的方法,将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领域设置为任务书解读、设计准备、初步设计、深化设计、方案展示、总结评价等若干主题教学单元。
4.创设学习情境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非常重视教学中对类似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根据工作分析和能力要求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活动内容,使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学习,切实掌握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表1)。
表1 居住小区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学习情境设计
5.建立评价体系
成绩评定是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在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成果的同时看成对课程教学的间接反馈。以往设计类课程大多是根据学生上交的设计作业进行考核,评分标准以设计的图面效果为主导,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和随意性。景观设计课程的评价体系对课程考核项目进行了细化,包括资料搜集情况或调研报告、设计理念、设计创意、设计说明、设计方案草稿、CAD设计图表达、模型、效果图表达、整体效果等多个内容,实现对过程和结果的兼顾。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设计作业成绩按一定比例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设计作业成绩占60%。这样在最终成绩判定中,不仅考虑学生的设计能力,还对学生其他一些方面的能力有所反映。
三、教学成果小结
1.系统化的教学内容
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应有别于景观学科的专业课程。在让学生了解景观设计专业范畴及相关知识的前提下,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应以微观意义上的、中小尺度的景观设计内容为教学实践对象,如庭院、广场、街道、居住小区、城市公园等,以人的平视和步行为度量标准,以人的感官体验特别是视觉感官体验为主要依据进行设计,即“视觉景观设计”[3]。通过强调设计中的创造性和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既发挥了环境设计学生的优势,又与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和期望相一致。
在课程案例设计阶段,将综合性大课题分解成若干小课题,各小课题之间保持相互关联,考虑系统性、层次性和阶段性,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由浅入深、举一反三。根据课程整体课时安排和内容结构,控制每一个任务的尺度和难度,将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分解为中心绿地(含集散广场)、宅间绿地和步行商业街等三个阶段性的设计任务。对每个任务安排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小专题,例如宅间绿地景观设计的任务包括场地认知、空间结构与分析、景观要素分析三个专题;集散广场景观设计任务包括基地环境认知、空间结构、场所精神和细部营造等四个小专题。虽然各个任务包含的小专题比较接近,但具体内容和深度是不一样的。通过反复练习,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景观设计内容和程序,锻炼构思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习惯,提高设计实践能力。
2.突出实践、开放持续的教学过程
景观设计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开发过程中应始终注意保持“系统化、过程性、 开放式”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激活学生创新能力[4]。具体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尝试:首先是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对设计过程的关注和引导,而淡化设计结果。如在学生针对居住区景观设计不合理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采用现场勘测、调查问卷和类比研究等多种方式展开调查,培养学生调查和分析能力;其次是利用多媒体定期在课堂上汇报和展示阶段性设计成果,师生共同针对设计课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汇报者针对教师和同学的疑问与点评及时做出解答和回应。通过设置“居住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这样一个较大的课题为课程考核作业,在讲课之初就制订好详细的任务书和工作计划,并明确各阶段可供考察的设计成果要求,既对设计过程进行考察、展示和评价,又锻炼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讲解的能力。
3.启发互动的教学方式
传统“讲、练、评结合”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般来说,在动手实践之前先讲解有关课题设计的知识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课题设计的目的,更好地开展设计。但就艺术类学生而言,纯理论学习既难以理解又不会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合到设计案例中,通过案例讲解和评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大有裨益[3]。教师可以借助一系列设计分析图和设计草图,以及对设计过程的细致描述,引导学生从功能、结构和艺术形态等方面深入、理性地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了解设计究竟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还有遗憾之处,如何理解、学师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手法,培养学生研究设计意识。
讨论式教学法在加强教学互动上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组织、启发、引导、串联的作用。学生不再被动等待老师来改图,而是主动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容易发现学生在学习和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二来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锻炼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应注意与学生适时换位,引导学生问教师答,督促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并通过多种讨论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
此外,还可以广泛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利用网络系统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包括校园网、FTP站点等)建立网上教学平台,将课件、图片、视频、评述等融为一体,并链接专业网站、论坛、设计大师的博客等,使课内教学向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课外学习延伸,拓展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强化教学互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J].职教论坛,2004(24):61-64.
[2]葛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考――寻找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形式[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7):108-110.
[3]宋立民,谢明洋,王锋.视觉尺度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传统文化,城市规划,景观设计,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含义是指人们以征服自然、获得物质财富为目的,采取各种方法和形式产生的思维;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产生的艺术享受、生活乐趣;是指人们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创造的行为规范;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创造出的价值观。也指人分地域、种族而存在的爱国思想和乡土感情的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和”为核心,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的各方面表现都表现在“和”,意思是在表达人与自然、社会、人的和谐,中国与世界的和谐。和谐是美好的东西,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发展的一种追求。
二、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2.1传统文化元素的具体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积累和发展,其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有表象元素和隐性元素。表现方式各具不同:表象元素主要有琴、棋、书、画、剪纸、面塑等民间工艺、服饰、动植物、饮食文化等;隐形元素主要包括有宗教哲学、神话传说、民风民俗等。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运用比较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有书、画、民间工艺、传统建筑、服饰、宗教哲学、动物植物等。
2.2表象元素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
2.2.1 中国画
中国传统书画文化与当代景观设计文化的交融性使得传统的书画艺术转化成为现实中的如诗如画的美景。特别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传承传统园林设计中的障景、借景、框景等手法,结合月洞门等构筑物很好的表现另一个空间的深远意境和景观效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景观设计中北京北海公园内长廊的设计,结合圆形的门洞和湖水对岸的景观形成一定的角度,每一个门洞都是一幅构图优美的中国画,步移景异。不仅仅丰富了景观层次,同时在另一方面增加了游人的兴致和联想与想象。是不可多的的好作品。很好的体现出了中国画框景的美以及深远的意境美。
2.2.2动植物等的运用
在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各种习俗和文化中也赋予了动植物各种吉祥和美好的寓意,来表达人们的一种心理寄托。比如在景观设计别是在传统的民居内的装饰上,多采用蝙蝠、石狮、白鹤、青松、石榴、柿树等祈福长寿、多子多福等美好的祝福。同时在江南私家园林的一些植物配置的设计上,常常采用竹子、梅花、荷花等植物来表现文人的高尚气节。例如在江南私家园林中有一处景观名叫“古木交柯”的处理上就是通过植物的选择来表达主人的美好寄托的,造园者在一面粉墙之前采用一棵云南茶树还有一棵百年青松。正是一刚一阳,一强一弱,一大一小很好的表达了在家庭中男女和合的寓意,是百年好合的象征。还有就是利用形似云彩的青石作为进门的台阶,寄托了主人想要平步青云达官显贵的寓意。在现代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城市市树、市花的植物选择也体现了这一点,如广州的木棉花、西安的石榴等
2.3隐性元素在景观中的运用
2.3.1中庸的生活方式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中正和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存方式。例如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中雕塑等景观小品的设计大多采用的是对称的手法,建筑的围合性、色彩选用上的朴素及与气候环境的和谐在设计中的应用比比皆是。于对称中展现变化、于朴素中包含韵味,这种看似中庸平和的生存方式中有着非常深远的理想追求和文化内涵。在现代的很多景观设计作品例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和北京的香山饭店。并没有采用特别夸张的造型,也没有特别华丽的色彩,但是却引人入胜,意韵深长,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温和中庸的民族气质。把现代的材料和技术结合中国书画意境及中庸和谐的民族精神很好的找到了他所设计建筑与所处环境当地文化特色的结合点,把传统文化的神韵灌注于时代精神之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3.2景观设计中儒、道、佛哲学思想的运用
中华民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融合,缔造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内涵,影响比较大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及其特色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处事的一门哲学―儒学思想。也是中庸的一门哲学,讲究礼制。例如在传统皇家园林建筑及其他的雕塑等的设计中对建筑的开间数、柱子的数量以及其上的浮雕采用何种图案和样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室内的陈设品及其摆放位置、屋顶的色彩的选择、形制的大小等制定了一系列严格完备的规范,具有强烈的阶级色彩。
修身的一种哲学思想―道家思想。在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中国传统造园之中就有这样大的规律:因地而建、曲径幽通、朴素自然,轩窗生画,尺幅无心,追求身心与道合一,技巧动作纯乎自然,追求疏淡与天人和一。例如,在景观设计中古代的造园家在设计的时候采用自然石材湖石等作为台阶的铺砌材料,同时和软质材料植物进行自然地结合就很好的体现了“道法自然”这一道家思想在设计中的集中体现,而这些造园规律存在的内涵,对当今的设计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修心的一门哲学―佛教思想。园林空间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美好境界既体现了这一点。为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无限的审美体验。
三、传统元素和现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的融合
现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中充斥着许多景观视觉垃圾,或者只是简单的运用传统元素的一个外形,没有将传统文化的精髓理解吸收到设计当中去。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将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最初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把传统文化的神韵与现代设计融合起来,找到一个最恰当的结合点使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语言符号相互沟通和互补,实现传承历史,服务社会的设计目的。达成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的完美结合,实现一所城市特有的城市景观特色。
综上所述, 把传统的图形艺术与现代的景观设计标志结合在一起,是景观设计有主张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标志的重点。然而,如此结合,是更深入的了解传统图形,而非简单粗暴的对传统图形进行复制和抄袭,应该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挖掘、改变、创新模型,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寻找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创造出新的富有生命力量的现代标志,。例如,凤凰卫视的台标,就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彰显了传统图形与现代景观设计在一起体现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含义丰富,本文从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三个方面来探讨,以期对景观设计人员在实践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方面提供借鉴,同行们任重而道远,共勉。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