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3 11:09: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83-1
1 土地资源管理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实,总结起来便是一句话:发展一定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稳固发展。现今,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矛盾日益显现,例如: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的矛盾;建筑用地与绿化用地的矛盾;农田耕地与建筑用地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必须得到良好的解决,否则便可能严重影响建设和谐社会和发展国民经济。土地资源管理与科学发展观可谓是密不可分,在当下,土地资源管理要想取得成绩、要想做得更好,就必须依赖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以人为本的环境中,把各项资源、利弊等统筹兼顾,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资源管理缺乏预见性
我国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所以不可避免地对耕地、建筑用地等的控制具有强制性,虽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决建筑用地占用耕地的问题,但是把重点全部放在耕地上面便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现今的土地资源管理对用地分配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也缺乏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
2.2 土地资源管理缺乏实用性
现在的土地资源管理,缺乏超前意识和先进理念的指导,就出现了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只执行统一方案的问题,这种土地资源管理模式最大的问题便是不能因地制宜。
2.3 土地资源管理实施不到位
如今的土地资源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不到位,比如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为了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不惜牺牲农民的土地、耕地,再加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与规划没能得到协调,计划仍是按照需求来确定供给,从而增加了规划的难度,这种做法极易导致计划失控、区域规划不健全、城市规划不合理、城镇规划与上述规划不同步,这极易使土地资源管理出现实施不到位的问题。
3 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措施
3.1 树立新的土地资源管理观念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便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树立新的土地资源管理理念。土地资源管理是未来我国土地划分的重要依据,应该充分体现科学的精神和理念。但是,在现实之中一些地方的土地资源管理显然是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大多是管理者的主观观点,同时还是一种目光短浅、只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单纯为获得个人利益的观点。在这些落后、错误的观点下,土地资源管理很难有效进行,有的还对土地资源管理制定了一个完全不符合实际的规划,这样的无特点的发展,是无法做好土地管理工作的。因此,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就必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而后用于统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真正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关系,一定要避免那些为了政绩、为了高位而大批量建设“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还要坚决抵制只追求地区经济发展而完全抛却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错误行径。
3.2 让群众参与到土地资源管理之中
土地资源管理应该让群众充分参与其中,从基层做起,将政府决策彻底转变为民主决策,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为土地资源管理献计献策,只有群策群力、和谐发展,才能够使土地资源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
4 结语
学习、践行、贯彻科学发展观,重点在于落实、实施,还要把科学发展观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定意志和良好品质,从而推动土地资源管理朝着科学、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中科,袁春,段起超,刘宪权,柴书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学研基地的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5(03).
[2] 方世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信息类课程设置优化研究[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3] 于正林,周为吉,汤惠君.论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其展望[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4] 黄贤金,周建春,严金明,欧名豪,王洪卫,吴克宁.论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王万茂教授土地科学学科建设思想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04).
关键词: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3.086
1当前农村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如今社会逐渐向着信息化的社会转变,及时、准确并快捷地得到信息是完善各项工作的最终目标。档案资源的使用者对于档案资源信息的基本要求也是一样。若农村国土资源的档案管理相关部门一直使用效率极低而且原始的手动记录与管理模式,这将会造成资源管理部门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整体面前无法稳步发展甚至难以立足。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渐普及,技术也不断的成熟,电子形式的档案已经成为档案记录的普遍模式。电子档案是有着信息和载体能够相互分离、能够进行信息传递的载体,有着大容量存储和易修改内容等较方便的优势与特点。因此,农村国土资源档案的管理部门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的适应当今档案记录工作的形势与前进方向。
由于档案方面工作的法律法规得到了逐步的完善,依法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环境逐渐变好,因此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将面临较为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农村国土资源档案对按照法律治理土地、对土地进行合理开发,在土地问题纠纷上进行调节、农村的土地承包的问题、对于土地利用的规划以及土地租金的缴纳、土地使用税款的缴纳等多种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最近颁布了新的土地管理法案,农村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制度与方式都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对农田的保护、土地利用的方向、国土资源部门相关负责人的工作方向、在矿产方面的管理等工作都得到了提升,农田的保护、农田的开发与利用、土地的审批、实施征用土地等各种方面的工作都颁布了新的条例以及规章制度,从而形成的农村国土资源方面的文件档案数目日益增长。要如何开发与利用这些内容繁杂而又丰富的农村国土资源档案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所负责的工作中的一个大问题。
新时期对于农村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兴的技术推进了产业的发展,但是管理人员的技术问题决定了本项工作的进展。现代化的国土资源档案的技术层面逐渐提高,对于管理者的要求也相对变高,学历与技术的要求随之得以提高,因此工作节奏应与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同时岗上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周期性的组织专业培训,以便熟练掌握现如今的工作操作系统。
2加强农村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业务的措施
2.1业务基础建设亟需加强
针对当今农村土地资源档案的管理部门所制定的目标,将基础业务建设扎实的建设好。一方面,在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之中,要形成规范化的档案、档案的整理需要系统化、档案的保护需要科学化、档案的管理方式需要现代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对电子档案管理的新办法进行探索,在电子档案的档案管理的范围中添加、形成、积累、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各环节,并进一步纳入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的工作中。
2.2加强系统建设
处于办公自动化的时代,想要加快土地资源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就必须充分地利用计算机保存、计算、互联网的多种功能,加速档案信息系统的建立。建设电子影像形式的档案数据库,意在对于电子影像档案的维护与管理,与此同时将其具有地籍管理信息的土地进行登记,将提出申请的材料文件进行扫描记录,完成申请登记之后,便可以直接生成地籍电子影像档案,同时形成纸质与电子两份数据进行存档。
2.3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提升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整体素质
不仅要着重于档案管理部门的基础工作,更要重点提升档案管理的技术水准与科技含量。农村国土资源档案的管理工作人员要积极研发或引进较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认真学习国内外新技术与装备配置,不断更新对档案现代化管理所必须的扫描仪、功能刻录机、电脑等具有科技含量的办公设备,运用现代设备去探索对农村国土资源档案进行转录、存档与管理。在办公楼的建设方面需要合理规划,实用与科技结合,着重规划农村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相关的工作环境,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运用库房自动化监控以保证安全系统、保证库房的温度与湿度适应资料保存,以免其受到伤害。
2.4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积极开展
在宣传形式上可以有多种多样,对《档案法》可以加大力度进行宣传与教育工作。领导与干部职工的参与性要高,并且要做到具有主人翁意识,这样才能让下属受到鼓舞;依法治档要在每一个工作流程中提及,牢记规章制度,依法治档要落实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中。
2.5加强档案管理的干部队伍建设
关键词:农用土地资源;分类;合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04-1
1 农用土地资源的分类
用于农、林、牧、渔各种农业生产的土地称为农用土地,也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用途及利用状况,可概分为:
1.1 耕地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称为耕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及种植农作物的主间有零星果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其中能灌溉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叫水田;具有灌溉条件种植旱作物的地叫水浇地;没有灌溉条件,靠天然降水生长农作物的地叫旱地。常年种蔬菜的耕地,包括温室、塑料大棚用地,叫菜地。
1.2 园地
园地是指连片种植、集约经营的多年生作物用地,如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等。
1.3 林地
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灌木、竹类、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其中树木郁闭度大于30%,以乔木为主体的天然林和人工林称为森林或有林地,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竹林,以及特用林如名胜古迹林、以森林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等。以灌木为主体,其覆盖度达到40%以上的称灌木林地。树冠覆盖度达10%~30%,且树木的覆盖度大于草本植物覆盖度的称疏林地。树冠覆盖度为10%~30%,但小于草本植物覆盖度的则称疏林草地。造林成活率大于或等于合理造林株数的41%,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新造林地叫未成林造林地。森林采伐或火烧后,5年内尚未更新的土地称为迹地。固定用培育林木幼苗的土地则称为苗圃。
1.4 草地
草地是指生长草类可供放牧或刈割饲养牲畜的土地。我国通常习惯称北部和西北10个牧业省、自治区大面积连片的草地为草原;称南部和中部各省、自治区主要分布在山丘地区较为零星的草地为草山、草坡。
1.5 内陆水域和沿海滩涂
另外还有内陆水域和沿海滩涂,这都属于特殊的土地资源。此外,凡适宜于开垦种植农作物或牧草的天然草地、疏林地与其他荒地称为宜农荒地;适宜于营造森林的疏林草地和荒山则称为宜林荒山荒地。这些,称为农业的后备土地资源,沿海滩涂也是属于农业后备土地资源。
2 合理利用农用土地
多年以来,我国对各类土地资源及内涵尚缺乏详细的勘测,通常应用的有关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统计资料大都是不完全统计或粗略估算的,并且每年因利用状况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变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以及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比重较小,所以按人平均占有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都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工矿、交通、水利等各项建设都在向耕地范围内延伸,且被占耕地多为城镇周围良田和平川好地。今后,对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地,风蚀沙化严重的旱薄地,以及不合理围垦影响蓄洪的湖田,要有计划地逐步退耕还林、还牧、还渔。但城乡基建占用耕地仍是有增而无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占有的耕地将是越来越少,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耕地是我们国家国土资源的精华所在。由于非农占地日益增多而且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仍会不断地减少,而且我国荒地资源也已经为数不多了,即使全部开垦,人均仍然不会多出许多了,且多在边远地区或开垦难度较大,而且我国已处于开荒过度状态,甚至有一些陡坡地需要逐步退耕。因此,既要有计划选垦一部分质量较好的宜农荒地,但亦不能对开荒补偿占地抱太大的希望。
地球物理学是一个融地球物理、现代测绘于一体的新型地球物理专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属于交叉边缘学科。地球物理学可细分为固体地球物理学与空间地球物理学两大方向,前者研究地球本身,后者研究太空星体。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与地震密切相关,主要是学习地球物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掌握地球内部构造、地震预测、地球物理工程、能源及矿产资源勘察等研究与开发的基本技能。本专业主要课程有地球物理学(地震学、重力学、地磁学、地电学)、地球物理观测、地质学、连续介质力学、计算机及信息处理等。除此之外,一般还会安排主要课程的实验和实习、野外地质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创建于1956年,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历史最为悠久,注重夯实学生数学、物理基础,培养其深厚的外语与计算机能力,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从事现代地球物理学研究的能力,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多方面工作的需求。
值得考生注意的是,该专业需要学生怀有极大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能够埋头研究历史数据,耐心观测和搜集新数据。因此,考生在报考前要慎重考虑,切忌随波逐流。此外,由于高度的专业化,学生未来的就业大都是从事与地震相关的工作,职业选择面相对较窄,也致使该专业拥有比较高的深造率。除了继续深造之外,本专业的毕业生其他主要去向是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能源与资源部门、灾害预测预报部门、通讯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工程技术与业务管理等工作。
地质工程(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一看到地质工程专业,不少人往往容易望文生义,认为这个专业就是要去找矿藏、石油,跟石头打交道。实际上,地质工程属于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专业着眼点在于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地质工程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和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比较有特色的院校有: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吉林大学等。主要课程为:基础地质学、矿产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地貌学及第四级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勘探、岩土工程勘察、钻掘工程学、基础工程施工、环境地质学、地质工程学等。这些都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因而该专业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该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广泛,如地质调查、油气及固体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与评价、大型工矿企业和水利水电建设、公路和铁道建设、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勘察及监测等。就业前景是考生选择专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据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中的“就业前景最看好的本科专业”调查显示,地质工程名列“绿牌”专业(绿牌专业是指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属于需求增长型专业)的榜首。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属于地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其前身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专业。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
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该专业注重培养掌握国土资源整治与开发、生态环境评价和规划、城乡区域建设规划等方面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涵盖自然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经济学等。
由于这一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报考之前,考生还需要留意其开设院校是否有体检要求。如长安大学明确提出该专业色盲、一眼矫正视力大于800度者慎报。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较高,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高校与科研单位、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及管理部门。考生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报考土地资源管理、环境工程和自然地理等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测绘工程(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测绘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行业,从总体上来说属于服务行业,专业技术含量较高。而测绘工程,主要是研究地球空间信息的一门学科,是国家基础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支撑技术,属于当今世界非常具有发展前途的三大高新技术之一。
测绘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空间定位、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知识,并研究利用这些技术测定地球与其他星体形状、建筑物(构筑物)的三维特征及其与指定参考系的关系、地球重力场及其内部物理特征、运动物体的特征及其多维参数,研究这些技术在工程、工业和人类生活中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掌握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与应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现代空间测量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坚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良好业务素质的高级测绘科技人才。
地球化学(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一)建立课堂教学效果交流机制,逐步提升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培养的中心环节。在课程组建设推进的同时,学院拟紧紧抓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工作重心,逐步提升教学质量。1.沟通学院各系,筛选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整理个人教学效果体会,准备交流。2.拟定于每年4月召开学院人才培养及课堂教学效果会,进行教学经验效果交流。3.建立课堂教学效果定期检查考核机制。拟经学院教指委通过,建立定期、定人、定系随机听课制度。4.定期开展院、系两级校外名师交流活动,拟请教学名师进行示范教学和教学效果经验交流;定期开展院、系两级学院课题教学效果反馈活动,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完善。
(二)建立课业检查考核机制,逐步提高学习质量
针对国内外以慕课(MOOC)、翻转课堂(FlippedClassModel)等为代表的国内外教育方式深刻变化、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学现实情况,学院拟逐步建立每一门课程的课业检查和考核机制,加强过程管理,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1.要求学生完成课堂笔记。拟经学院教指委通过,要求学生准备课程学习本,根据任课教师的安排记录课堂教学内容。2.要求任课教师及时检查课堂笔记,并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予以打分。3.要求各系定期检查该系课程修读同学的课堂笔记并整理汇报。
二、探索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系统目标创新实践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学院力图实现“三协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三协同”(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课堂内外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三者协同进行)的培养目标,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授课水平。
(一)根据教育部2012年最新专业目录调整院系设置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系有不同专业系、所合并而来。为理顺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系,于2012年进行了全院人员调整,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以教育部专业设置为基础,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1.根据“学科建院、专业建系”原则理顺学科、专业、课程归属关系,据此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规范运行流程。区域经济学科按照申报国家重点学科要求确立研究方向和建设重点,公共管理学科按照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要求完成学科布局和建设重点,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交叉学科按照交叉学科博士点申报要求完成学科布局和建设重点。2.根据教师本人意愿,确立归属单位。根据学术成果和专业兴趣申请职称、岗位和研究生导师资格归属学科,学术委员会审议。根据教学业绩和教学效果申请加入课程组、教学项目和人才培养各项工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3.以专业和研究兴趣为纽带,以课题和科研平台为依托建设开放多元的柔性科研团队,如研究中心或研究所,设中心主任(所长)和副主任(副所长),便于开展学术交流和团队培养。4.以“课程组”建设教学团队,“课题组(平台)”建设科研团队,形成由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建设负责人—后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后备力量、专业建设负责人—专业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专业建设负责人—课程组负责人—主讲教师—授课教师等多种形式多元发展的学科建设梯队,在全院范围内实现两大学科相互借力、优势互补,稳定和支持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经过全院参与,顺利将学院调整为行政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系、城市经济管理系和区域经济系,分别对应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和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等专业(方向)。
(二)选拔行政管理国际班
行政管理(国际班)是学院特色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一环。学院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并经多次讨论拟定了《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行政管理国际班选拔办法》。该办法指出办班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理论基础扎实,熟悉国内国际公共管理理念、规则与实践,具备良好理论基础与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适应国际化发展环境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由于自2013年开始设班,根据招生工作需要,经和学校教务处协商,学院拟定了《致2013级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生的一封信》,并随录取通知书发放到学院2013年录取的新生手中。所要求的国际班学生报名资格如下:1.热爱祖国,热爱专业,有国际交流愿望或出国深造意向。2.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达到一定水准,北京市口语测试成绩在4分以上,或英语高考成绩在110分以上,或具有IELTS、TOEFL、PETS等参考成绩。3.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宽裕,能够负担出国交换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截至2013年8月10日共报名20人,经审核符合考试条件19人。8月29日,由学院行政管理系负责,在学校外语系教师协助下,经集体抽签、英语笔试、无领导小组面试等环节,选拔工作顺利结束,最终确定录取14人。由于行政管理国际班试点2013年首次举办,鉴于选拔标准、宣传力度、报名过程、专业方向等因素,录取人数不是很多。但本着公平公正、宁精勿滥和重点培养的原则,经学院讨论并充分征求行政管理系意见,决定不再进行补充录取,即按14人单独成班,精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适应国际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2014年3月,根据国际班发展情况,学院又提出了在全校范围内选拔9名同学补充到国际班的决定,随学校大类分流时间表进行。
(三)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A
土地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
一、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现状
从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来看,国土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少,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从我国目前的土地规划来看,建设用地的需求猛增,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资源总量供需和时空布局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加快,但在实施过程中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现状严重脱节。
二、土地利用规划面临的问题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问题是动态的,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严重阻碍土地的合理规划,乃至对国民经济产生一定影响。
(一)土地规划信息库不完善
规划是一个时期过程,但从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的现实来看,土地规划所依据的土地信息制度并不完善。土地利用信息是各类用地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我国大部分土地与规划部门对土地的利用情况掌握不够,基础数据不翔实,据此制订出的规划只能是空对空、假对假、相关统计数据不能及时更新;归档的资料缺失严重、缺乏系统规范的整理,很难将现代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与土地数据的管理相结合。因此造成土地规划借以参考的信息具有很大的波动性,相应的土地规划就处于一个变化、不稳定的状态。
(二)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滞后
在规划的专题研究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应用并不多见。土地利用规划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方法,即定性研究的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以经验判断为基础,在对客观事物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规划指标,然后进行各种数据推算达到综合的平衡。而规划所以依据的土地信息本身就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有的规划实施不久,客观情况就已发生重大变化,这种方法的最大缺陷是用静态的方法处理动态的结果。这样一来,土地利用规划就不能很好的指导用地调整。预期的规划难以发挥效用,缺乏科学性,造成规划在某些方面的严重滞后。
(三)土地利用规划僵硬
土地利用的动态性决定了土地规划的灵活性,但灵活性并不意味着调整的随意性。所谓动态性,是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和对未来用地的科学预测,而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表面文章,使得土地规划在实质上成了“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附属品,结果导致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滞后,丧失了统筹规划和参考的意义。灵活性,不是说随意的更改规划,而是参照当地的历史和现状、自然与文化等更好付诸于实施,也就是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目前很多地方把二者生硬的割裂开,造成了土地利用规划丧失活力,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形同虚设。
(四)土地利用规划的欠缺法律保障
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保障条款的制订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空白,在权威与震慑的法律效果上达不到立法的目的,规划的法律效用难以形成。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随意性很大,实用性欠佳,缺少本身的独立性和新颖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再加上其规划本身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难免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各级规划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规划体系不够灵活,规划协调与衔接性差等。
(五)土地利用规划执行困难
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面,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缺少,使得相关部门在处理有关问题时滥用权利,从而损害了国家的公信力;规划是保障公民土地权益的依据,也是公民履行相应义务的准则。但是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在现实生活中只流于形式,民主参与较少,民众对于这些规范很模糊、很陌生,土地利用规划真正实施起来矛盾阻力重重。
三、土地利用规划的出路所在
土地利用规划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城乡建设合理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为更好利用国家的土地资源,找到土地利用规划的新出路,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土地信息制度
土地利用规划起调节、分配、控制土地资源的作用。我们应加快体制的技术创新,应用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科学技术含量,进一步核查基础土地统计数据,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变定期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为随时动态修编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模式;其次,完善土地信息档案项目,及时更新有关数据,尽可能详实记录土地规划的情况;最后,加强工作人员的考核激励制度,要求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奖惩分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二)开拓创新土地利用规划方法
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在德国科学分类方法常应用于规划中,比如建造用地一般划分居住用地、混合用地、工业用地、特别用地共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又有次一级用区、片构成,如核心区、混合区、居住区等,而这些区片的有关具体规划思想,具有较为明确的意向性和指导性。另外,近年来我国有的学者推崇的沟通式的规划方法,它的操作使土地规划编制更合理、可操作性更强,利于社会公平。这些方法给我们的理念带来新的冲击,我们可以集众所长,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灵活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有效手段,因此协调好规划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土地,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生产资料需要保持好稳定性,规划的市场变化必定会损伤有关部门的公信力;但我们所依据的客观事实却是在时刻变化的,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真正做到在变化中发展,而不是教条的仅把规划当作教科书来使用。
(四)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保障
法律的保障将土地规划提到一个政治高度。土地利用规划实行公众参与的公开性和民主性规划体制,这就要求在规划的编制和调整中,要建立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规划公示制度和规划实施监督制度等。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公众潜力和主动意识,赋予土地使用者知晓、参与、决策、监督规划的权力,从使用者的角度来对规划的编制提供意见,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政府部门编制的规划更加切合实际,同时制约和避免各种违反规划行为的发生。(五)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力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种公共产品,需要在公共管理思想范畴内,引入公众参与理念,了解公众对土地利用问题的认识、对重点项目和政策效应的意见等,从而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使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六)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的模式
土地利用是一个生态系统,是一种摆脱过去只考虑土地量化的新的规划模式。这种模式遵循协调共生、多样性、协调面积空间结构协调的原则。将土地规划纳入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制度发展的核心。
结语
就现状而言,土地利用规划推进是遇到许多困难和自身的不足。土地规划必须吸取先进理念,如控制城市向外扩张、保护农田、合理高效持续利用土地等。展望未来,创新理念,真正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
[2] 欧名豪.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3(17)
[3] 李沙.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理论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4] 吴次芳.国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治;农业现代化;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 [Z-00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8-06-1
土地整治是国家对土地进行计划补充耕地量和耕地保有量的具体安排,分为土地开发补充耕地指标和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指标。土地开发整治是通过将农业财政的专项经济投入,开垦农村宜农未利用的土地、废弃地等,全面整理农田、水资源、道路、树林、农村等,从而实现耕地面积有效增加、耕地质量显著提高的过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提出:“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这是我国首次在法律文件上提出“土地开发整理”一词。根据“十二五”规划,要求我们要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注重耕地质量建设问题,大范围地构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有利契机。
1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土地整治重点是扩大耕地或其他农业用地面积,还忽视了将生产能力、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上,土地开发整治过程中耕地质量管理问题一直影响工作的进展。国内大部分区域的荒地都被开发了,但是土地整治的脚步很难停下来,只要是荒地就进行开发,表面上显示土体开发不断进行,离目标似乎不远了,但停下来研究发现开发整理的土地质量参差不齐,目标不仅没有实现,还严重破坏了土地质量。土地整理不能只看重数量而不看质量,土地面积不断在增长,土地质量同时也应该得到保障。土地开发整治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烈。在我国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为了满足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为了建设新农村美化村民居住环境,设计者们绞尽脑汁设计规划方案,将大面积的钢筋混凝土灌溉水渠修建在土地上,虽然灌溉水渠满足了农作物水资源的需求,但是混凝土构造的水渠无法涵养水源,影响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生物群落稳定性下降、生物种类越来越少,给农业生产带来安全隐患。
2 农村土地整治措施
2.1 强基固本实现土地整治,推进农业现代化
“十二五”规划为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及推进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有利契机,强基固本是实现农村土地整治的有效途径之一。政府相关部门在面对农村土地整治时,在权衡耕地占补平衡时所关注的数据不能仅仅局限在耕地面积上,还要严格监控耕地的质量,只有当耕地面积和耕地同步得到发展,才视作土地整理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步。为了确保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有效实施,必须实现整治体系的推陈出新,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监管内容,明确责任分工,严格奖惩制度。
2.2 土地整治与环境协调发展
政府应组建专业小组,对各个地区的不同地形提供技术支持,真正做到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对等。在全国范围内,土地整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耕地受工业、乡镇企业、农药污染面积达到2190万公顷左右,大约是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耕地受污染影响,一些直接荒废,一些能够被利用的耕地生产的农产品也是被污染的,最终给人类造成身体危害。面对这种现象,党和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加强人们对耕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将耕地环境保护列在土地开发整理的首要位置。全国各地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必须重视耕地开发规划与土地保护规划,并不是每一片土地都是以开发整理为目的,必须结合当地特有的气候、地形、人文等综合因素,明确开发地的可开发区域和不可开发区域,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每一片土地,提高土地使用率。
3 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现阶段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和稳步推进,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农村土地整理的内容必将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不断的完善,从而稳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志峰,刘荣章,郑百龙,曾玉荣.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2):12-13.
[2] 闵庆文,何露,张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进展与展望(英文)[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1(01):16-17.
[关键词]信息化;土地档案管理;模式;转型
文章编号:2095-4085(2016)09-0141-03
国家在针对国土资源进行整治时,应当以更为严格的方式来管理土地档案,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有效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国土资源同土地档案的共同持续发展。
1土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直至今日,土地档案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土地档案的记载根据历史时期进行划分,从而将不同时期的管理水平进行详细划分,对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土地档案在管理方面即有不足又有优势,通过对比分析可以为未来国土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更大程度上提高管理水平。所以,土地档案资源为国土资源的未来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价值。
对土地档案进行储存和应用的时候,往往离不开土地档案的管理,整合并开发土地档案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土资源的利用率,为国土资源利用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服务,同时,档案资源也离不开土地档案的有效管理。对土地档案进行管理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有效利用,同时还具备了一整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土地资源的建设以及优化效果非常明显。
2土地档案管理模式转型的必然性
现如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准备途径,由此产生了电子文件,它作为土地档案的信息来源不仅迎合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土地档案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便捷,信息化电子档案管理模式正在获得不断的发展。此外,即使电子档案管理的发展异常迅速,然而,其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这两种模式仍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共存的状态。
所谓的纸质档案即为国家对国土资源进行管理的时候往往会形成许多具有储存意义的管理方案或途径,通过文字以及图表等形式对其进行记载,我们称之为土地纸质档案;所谓的电子档案即为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有效识别以及处理,那些具有储存意义的管理方案或途径会以某种规定的格式储存于计算机硬盘或者光盘当中,同时还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有效的传递,最终以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归档,从而形成档案,我们称这样的档案为土地电子档案。
然而,电子档案同纸质档案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前者虽然便于利用,但是却很难对其进行永久的保存,后者虽然便于永久保存,却在利用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便,它们既相对统一,同时又相互独立。土地档案信息电子化资源的形成主要是以传统土地纸质档案作为基础,国家在对国土资源进行开发以及利用的时候,通过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形成了土地档案信息资源,作为真实的历史记录是不可能自动的以电子化形式存储于网络当中的,部分信息资源除外,只有当活动的参与者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供信息时,信息资源往往会自动电子化进入网络。一般情况下,信息资源档案需要通过传统的纸质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后期加工,从而转录信息资源档案为电子档案。除此之外,电子档案形成之后同样需要传统的纸质档案进行相关的信息管理,从而构建完善的电子档案信息数据库。为了确保土地电子档案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原始性以及电子档案的长久保存性,传统的纸质档案必不可少。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国土资源不断向政务、商务办公普及以及应用等方面不断发展,此外,土地文件档案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电子档案与传统的纸质档案这两种管理模式仍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共存状态,怎样才能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构建出一整套标准的管理体系对土地档案进行合理管理已经成为了国家重点研究方向。作为国土信息资源管理的根本保障,土地档案管理体系不仅为国土资源信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使用环境,同时还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通用语言,在对土地档案管理体系进行制定的时候遵从一定原则、战略以及流程,这也是文件管理系统当中一个主要的功能要求,从而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以及风险。
尤其在窗口服务上,是体现土地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要标志,因此服务窗口对档案资料管理情况的好坏是体现土地档案管理的重要因素。档案管理模式转型也正是体现服务窗口升级的必要途径。
3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化数据资料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档案管理模式同样也面临着转型时期,各级国土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到土地档案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基层建设中来。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不同程度的加了对于土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投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同样也有了不错的相关进展。然而实际情况却并不是很理想,比如,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内蒙古地区,因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时间相对较晚,导致了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其他发达地区而言还较为薄弱,土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存在严重的不足,再加上仪器等相关设备的配备严重短缺,即使土地档案网络信息化获得了有效的构建,也很难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其在土地档案管理过程中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充分利用能够很好的与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及其相关特点进行很好的融合,同时还与国家的相关标准以及规范保持了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在结合实际发展状况的前提下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土地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扩大局域网的发展。由于当前信息化数据库尚不能很好的满足大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因此,政府对于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效加强以及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土地档案资源共享观念淡薄的难题,同时还有效的排除了自我实体所存在的一些弊端。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加强以及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构建同样离不开相应法律法规的支持,政府在对电子文件进行归档的时候,应当确保传统介质档案数字化,在对数字化档案进行保管、传递以及利用的时候还要确保其能够有序化的进行,同时也离不开标准化以及规范化,这样做大大排除了重复建设、互不兼容以及各自为政等一系列不良现象的出现。
3.2增强土地档案管理社会服务意识与安全意识
土地档案的社会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的利用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它同样也是土地档案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现如今的状况来看,土地档案的社会意识依然薄弱,这就要求政府机关单位在土地档案工作方面持续不断的加大宣传力度。国家以及地方土地档案管理有关部门需要不断树立其良好的外部形象、公开透明度,土地档案的开放应当更加的合理、适度,土地档案管理有关部门还应当受到整个社会对其工作的有效监督。此外,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和新设备的应用,使得土地档案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革,面对当前时期的不同要求,某些传统的思想理念以及做法已经得不到很好的适应,一系列问题接连不断的暴露出来。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服务理念,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全新的工作思路,并以此树立起我们的主动服务理念以及服务意识。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传统的手工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国家以及地方土地档案相关部门应当将土地档案信息公开透明化,以此来激发社会公众对土地档案信息的需求意识,主动向社会提供服务。国家以及地方土地档案管理相关部门不能自我封闭,应确保信息化水平同社会的发展保持有效的平衡,从而加快当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提高政府自身的管理水平以及服务水平。
伴随信息化时代土地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型,相比传统档案来看,电子档案为了加大其档案管理的开发以及利用,其信息通常会在局域网、政务网或互联网上进行频繁的传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电子档案的安全隐患,因此,土地档案信息资源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安全保障工作需要得到不断的重视,可以通过可行的建立数据备份、限制使用范围以及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来维持信息的安全性。
3.3创建培养复合型管理团队
在对土地档案进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其服务性、管理性以及专业性。由于土地档案相关文件多数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缺乏专业知识就无法根据用户所提供的相关需求进行信息的准确查找。此外,土地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当熟知其内部的相关管理业务,包括相关的管理标准、政策以及规定规范等,通过相应合理的程序以及手续为用户服务。目前,土地档案所涉及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土地建设的原始记录,土地档案急需一个优秀的从接收到编研,再从管理到提供利用的人才队伍。
3.4增强各窗口服务群众的意识
在服务的时候,窗口是直接面向群众的一个重要因素,窗口接待的服务意识直接关系着土地档案资料管理的质量,在调取资料的时候,如何服务是体现土地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有必要增强窗口服务群众的意识,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这样就能更好的体现出窗口服务的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土地档案管理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阶段,在这一阶段不仅具有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敢于及时抓住机遇,克服阻挡在我们面前的各种困难,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由此方可以实现土地档案管理以及利用的持续完善,以便于土地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从而确保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芬.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探讨[J].西部皮革,2016,(14).
[2]吴加琪.多主体参与的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浙江档案,2016,(7).
[3]杨晓光.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模式的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