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筑工业化施工技术

建筑工业化施工技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03 11:09: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工业化施工技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建筑工业化施工技术

第1篇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内涵;特点;管理;实践;重要意义

引言

众所周知,建筑业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建筑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现象,比如说建筑工程相关技术人员的能力与素质不足、施工设备利用不充分、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比较严重、施工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以及建筑工程的质量不过关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为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建筑业进行工业化管理,在建筑工程中以工业生产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从而促使建筑业走向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工业化的内涵以及特点

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筑工业化实际上是指在建筑生产的过程中,以构件预制化生产以及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同时以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以及管理科学化等为主要特征,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将设计、生产、施工以及开发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综合,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产业链,保证建筑工程形成一种工业化、集约化以及社会化的生产过程,最终进一步的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效益以及生产过程的节能环保,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建筑工业化的特点而言,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建筑工业化可以实现设计施工的一体化。一般情况下,传统建筑业的生产方式都是相关的设计单位首先根据设计任务书以及工程勘察报告、依照国家相关的设计标准和规范进行建筑设计以及结构设计,然后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再根据所制定的施工图纸通过手工劳动进行施工,最终完成整个建筑产品的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建筑产品的生产和设计是相互分离的。建筑工业化在生产的过程中则是将建筑产品的生产和设计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标准化的设计,产品的生产是在工厂的内部进行,最终在现场完成装配。

对于建筑工业化中的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来说,当进行设计方案的确定是不仅需要建筑产品满足结构质量的要求,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现场条件、施工技术以及各个构配件标准等。建筑工业化相对于传统的生产方式而言,其特点为:第一,建筑工业化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在工厂内部标准化的工作有效的提高了工人的专业化水平,同时通过现场的装配还可以提高施工的机械化水平。第二,建筑工业化可以提高建筑的质量。相对于户外作业来说,工厂内部的生产条件更加稳定,有利于为提高建筑质量奠定坚实的保障。第三,建筑工业化能够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建筑工业化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实现节水、节能以及环保,从而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筑工业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一个建筑企业如果要进行大批量的社会化以及商品化产品的生产,那么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同时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也逐步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但是在我国现阶段中很多的建筑企业并没有根据实际的建筑生产制定标准体系,虽然国家针对建筑工业化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及标准体系,对建筑标准化的参数也进行了充分的明确,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缺乏相应的强制措施,从而导致所制定的标准体系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除此之外,在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设计过程中,往往是对部件以及构件等进行标准化设计,同时许多的部件都是直接附加在构件上的,而这些部件以及构件并不是由一下企业进行生产的,众多的部件以及构件需要设计企业、生产企业、建材企业以及安装企业等共同完成的,所以为了保证所有企业加工时的统一性就必须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从而保证建筑产品的标准性以及统一性。

(二)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和多样化之间存在矛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已经逐步的进入后工业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带动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理念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在建筑业方面人们对价格、面积、户型以及环境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的建筑工业化相对来说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各种理论体系以及标准化体系还不是特别成熟,在渐进性标准化设计时还主要强调标准化以及通用化。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设计的多样化以及标准化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设计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建筑工业化属于对建筑生产方式的一种改革,所以建筑工业化涉及到的许多技术与理论都与现有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会出现不兼容的现象,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三)建筑工业化在前期的研发投入成本比较高

建筑工业化之所以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其主要是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时才能实现的。就目前的建筑工业化生产而言,由于众多的结构体系还处在一个摸索和成熟的阶段,所以部分的体系和技术并不能达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需求,进而导致了建筑工业化生产时的成本偏高。除此之外,在进行工业化研究的过程中,在前期为了保证研究顺利以及流水线的建设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这些前期的投资相对来说成本高、收入低,所以这又进一步的降低了建筑企业实行建筑工业化的积极性,不利于建筑工业化管理的实施和发展。

三、建筑工业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建筑工业化管理可以有效的缓解劳务紧缺

近几年来,社会市场中的的建筑行业逐渐出现了“用工荒”、“招工难”的现象建筑企业在建设的过程中很难通过廉价的劳动力进行建筑生产,同时在大量项目出现停滞的情况下,即使工人的工资有所增长,其招工的难度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在这种前提下,建筑工业化在生产的过程中,其构件的生产主要是在工厂内部通过机械化操作进行的,并不需要过多的劳动力,所以实行建筑工业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缓解劳务紧缺的现象。

(二)建筑工业化管理能够提高建筑企业的经营效率

目前许多人对建筑企业的理解都是低盈利、高消耗,生产过程规模大但是实际的效益却并不可观。特别是对于房建企业来说,近年来由于房地产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了房建市场出现很大的滑坡。建筑工业化的出现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企业的经营效率,建筑工业化管理中的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操作以及熟练的人工技术将对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安全、效率以及质量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改善,从而进一步的保证建筑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促进建筑企业的长久发展。

(三)建筑工业化管理可以促进资源节约

随着节能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开始进行改革,从而保证自身的发展与节能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适应。建筑业作为高消耗的行业之一更是改革的重点对象。就建筑行业的改革而言,许多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很早的时期就开始进行节能环保方面的研究,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所以对于我们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而言,其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现象,同时也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相违背。而建筑工业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其节水、节材、节能、节地以及环保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的优势,在建筑行业中实行建筑工业化管理必将能够促进资源的节约,实现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筑工业化管理与实践

(一)工厂―现场一体化管理

工厂―现场一体化管理是指在建筑生产的过程中除了一些特殊的部品外,将所有的建筑构件的工厂生产以及现场装配工作等都进行建筑工业化的管理。

在工厂―现场一体化管理模式中,建筑过程中涉及到的设计单位、监理单位、部品供应商、预制构件供应商以及施工总包单位等分别执行相应的职责,同时对自身进行管理。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单位在进行设计时主要根据现行通用的图纸以及标准体系等进行相关的非参数化设计;监理单位在生产的过程中对总的设计、生产材料、生产设备、以及生产过程等进行监督;部品供货商在生产部品时应该严格的按照国家相关的产品质量管理条例进行生产,同时还要接受国家质检部门的监督,从而保证部品质量的合理性。预制构件供应商在进行构件的生产时应该严格的按照前期所制定的构件设计进行生产,同时监理单位还应该对其进行监督,保证所生产的构件质量合格后才能出厂进行建筑生产。最后,施工总包单位主要负责配合部品以及预制构件的供应商进行施工,同时还包括剩余部分的施工以及管理分包商。

工厂―现场一体化管理能够有效的促进工程的开展,在对部品以及预制构件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供应商的直接生产能够进一步的提高产品的专业化程度。同时在整个的生产过程中监理单位进行全程监督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工程的质量。但是相对来说,工厂―现场一体化管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该管理方式涉及到的专业界面比较多,协调工作时的难度比较大,有时甚至会出现分工不明确的现象。

(二)工厂―现场两阶段管理

与工厂―现场一体化管理不同的是,工厂―现场两阶段管理在生产的过程中仅仅将施工部分进行建筑工业化管理,而其中涉及到的部品以及构件等都进行一般管理。

在工厂―现场两阶段管理中,整个建筑的设计、监理以及现场施工分别由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进行负责,业主一般不与部品以及构件供货商进行直接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单位在进行设计时主要根据现行通用的图纸以及标准体系等进行相关的非参数化设计;而监理单位只对建筑设计以及现场的施工进行监督。部品、构件的供应商在进行部品和构件的生产时完全依照国家相关的质量法进行管理和生产。施工单位对这个现场的施工都要负责,协调现场施工稳步的进行。除此之外,部品以及构件的供应商只负责供应商品,不需要参加现场的施工。

工厂―现场两阶段管理相对而言运用更加简单,同时涉及到的界面比较少,在管理方面更加方便。但是工厂―现场两阶段管理过程中构件以及部品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衔接不恰当的现象。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业化管理对于促进建筑企业的资源节约、提高经营效率以及缓解劳动力短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建筑工业化管理极大的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建筑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将由传统的手工生产朝着工业化生产所转变,建筑工业化管理将会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一大主流。

参考文献

[1]徐友全,徐磊. 对建筑工业化管理模式的思考[J]. 建筑经济,2014,03:13-15.

[2]庞瑞,郑德乾,梁书亭. 建筑工业化新进展融入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14,03:32-35.

[3]. 新型建筑工业化――施工管理模式创新[J]. 现代物业(上旬刊),2014,08:47.

[4]戚爱超,王斐斐. 精益建筑理论应用于建筑工业化初探[J]. 山西建筑,2013,34:21-23.

第2篇

“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筑业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1/3,浪费极其严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耗能比例还将上升。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我国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在建筑业必须大力推广“绿色建筑”。2013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制定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标志着绿色建筑已成为最高级别的战略共识。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适用和高效的居住、工作、生活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了未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将遵循绿色、循环、低碳的思路,以促进全社会在更高层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应用标志着我国建筑业将面临一场新的革命,它不仅对建筑的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施工、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从事建筑工程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包括:发展工程总承包、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发展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材等几个方面。绿色建筑要求学生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既要懂结构工程和施工技术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要掌握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同时具备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建筑全过程进行整合的能力。加强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的探索、开发与研究,将绿色建筑理念及相关知识融入专业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专业层面上学习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结合建筑业发展前沿和绿色建筑的生产实践,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将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绿色建筑理念与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广东省第一批高职重点建设专业,为满足广东省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绿色节能技术创新及走向国际建筑市场的需要,以绿色建筑为特色,将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筑工业化、绿色建材的理念及知识和绿色建筑节能构造及施工技术推广有机地融入到了人才培养计划及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推进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的核心的理念是各阶段的技术信息共享,贯通建筑设计、工程施工以及运营维护等阶段,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技术,在可持续设计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并对提升绿色施工的设计和施工效率,改进绿色施工项目的管理模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BIM技术的应用可缩短约8成的造价估算所需时间,且使造价估算的精度控制大幅提高,消除约4成预算外的更改。通过BIM的三维模型技术,在施工前发现并解决冲突,可以有效降低合同价格,使项目工期缩短,尽快实现投资回报。学院在2011年即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企业方提供软件和技术,建成BIM校外实训基地,开发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课程。BIM教学资源库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完成了将BIM技术与《建筑制图》《房屋建筑构造》等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兴趣爱好安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虚拟建造、工程造价确定等实践项目,并通过完成虚拟的BIM咨询项目,使学生体验到BIM咨询服务的全过程工作方法,为今后真实项目的参与和实施打下基础。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在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下参与真实的BIM咨询项目,至今共完成39项,包括“慈溪大剧院”“蚌埠博物馆”等,共同培养具备“工程能力+BIM能力”的人才。BIM教学基地建成至今也培养了一批具有BIM技术的骨干教师,多次为设计院、施工企业进行BIM技术培训同时完成BIM省培项目2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将建筑工业化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建筑工业化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建筑的工业化是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的十大重点任务之一。建筑工业化是主要指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构配件生产的工厂化、建筑施工机械化和施工组织管理科学化四个方面。建筑工业化是按照大工业的生产方式,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对建筑业进行改造,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使建筑业从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现场人工湿作业及手工业生产方式,过渡到以工厂化生产制造为基础,运用预制混凝土结构(PC)构件在现场以高度机械化的方法施工的大工业生产轨道上,使建筑业从目前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实现文明施工、保护环境的目的。建筑工业化区别于传统建筑业设计与建造环节分离的特点,体现出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是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具有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的优势,且工业化建筑施工现场没有传统建筑施工现场的粉尘、噪音、污水等污染。由于目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材滞后于新的国家设计和施工规范,为此,学校采取了多种方式将建筑工业化融入日常教学中。首先,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补充,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了建筑工程技术新进展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可以接触到行业发展的前沿知识,了解到行业发展的前景,从而对建筑工业化有初步的认识。其次,将建筑工业化的相关内容融入相应的课程体系中,如,在《建筑工程概论》课程中对工业化建筑的起源、具体特征、特点、建筑方式和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详细的讲解,观看我国建筑工业化住宅视频等,让学生了解新型的结构体系,包括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和钢结构体系的特点;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中增加了组合式预制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预埋件设计等内容;在《建筑工程施工》课程中增加了预制装配式住宅和装配整体式住宅的建造方式,内容有施工工序的特点、施工中的关键点、预制配件的吊装计算和施土组织设计等内容,还介绍了现场建造的工业化住宅,如,大模板住宅、滑升模板住宅和隧道模板住宅等;此外,在《房屋建筑构造》课程讲授中介绍模数等标准化设计的内容。第三,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关于建筑工业化理论及实训课程的开发,开设选修课,使学校建筑工程技术学院的学生行业视野更加开阔,能够了解国家对建筑业发展的推广方向,对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认识更进一步,从而主动涉猎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和深造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最后,在条件允许时,学院还安排学生在工业化建筑工地进行参观,鼓励学生到相关建筑工地进行实习、实训。

3.将绿色建筑节能构造及绿色建材发展与应用融入教学过程

第3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方式;建筑工业化;实施

1.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新技术在建筑方面的应用,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我国的一些传统建筑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新技术前进的步伐,我国建筑正一步一步的走向工业化。

2.我国传统建筑的方式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木架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它之所以如此长期、广泛地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是因为它与其它种类相比,具有不少优势,如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抗震性好、施工快捷、便于修缮等。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采用榫卯结合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 力、地震的,墙本身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斗式和抬梁式两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2.1抬梁式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迭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时,则梁头搁置于斗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2.2斗

斗是我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 出檐部分的重量。古代的殿堂出檐常达三四米,如无斗支撑,屋檐将难以保持稳定。当建筑物非常高大而屋檐伸出相应加大时,斗挑出距离也必须增加,其方法是增加和昂的数量(即跳 数),每增加一层或昂,斗即多出一跳,最多可加至出五跳。

3.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实施

建筑工业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房屋,即将现代工业生产的成熟经验应用于建筑业,像生产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用机械化手段生产建筑定型产品。我国最早提出走建筑工业化道路的文件是在1956年,1966以前,主要采用标准设计,即采用标准的构件设计和配件设计,这在促进我国建筑工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80年代以后,建筑工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部门,单纯采用标准设计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因为设计与施工基本上脱节。要真正实现建筑工业化,必须走工业化建筑体系的道路。

3.1建筑工业化的实施体现

3.1.1建筑设计的标准化与体系化

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将建筑构件的类型、规格、质量、材料、尺寸等规定统一标准。将其中建造量大、使用面积广、共性多、通用性强的建筑构配件及零部件、设备装置或建筑单元,经过综合研究编织成配套的标准设计图,进而汇编成建筑设计标准图集。标准化设计的基础是采用统一的建筑模数,减少建筑构配件的类型和规格,提高通用性。

体系化是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特点、材料供应和设计标准的不同要求,设计出多样化和系列化的定型构件与节点设计。建筑师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不同的定型产品,组合出多样化的建筑体系。

3.1.2建筑构配件生产的工业化

将建筑中量多、面广,易于标准化设计的建筑构配件,由工厂进行集中批量生产,采用机械化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批量生产出来的建筑构配件进入流通领域成为社会化的商品,促进建筑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成本降低,最终推动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3.1.3建筑施工的装配和机械化

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构配件生产的工厂化和产品的商品化,使建筑机械设备和专用设备得以充分开发应用。专业性强、技术性高的工程(如桩基、钢结构、张拉膜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等项目)可由具有装用设备和技术的施工队伍承担,使建筑生产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和社会化。

3.1.4组织管理科学化

组织管理科学化,体现在生产要素的合理组织,即按照建筑产品的技术经济规律组织建筑产品的生产。提高建筑施工和构配件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也是建筑生产组织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方面。针对建筑业的特点,一是设计与产品生产、产品生产与施工方面的综合协调,使产业结构布局和生产资源合理化。二是生产与经营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3.2.建筑工业化实施的技术路线

3.2.1现浇工艺与预制装配相结合技术

预制装配建筑的主要特点是构件在工程制作,然后运送到现场,用机械或人工进行安装。这种方法,比传统方法可节省25%~30%、降低造价10%~15%、缩短工期50%左右。由于构件是在有较好设备、一定工艺流水线上加工生产,因而有利于广泛的采用预应力等技术,既节约生产原料质量又稳定,还可以大量的利用工业废料,如采用粉煤灰矿渣混凝土,选用轻骨料混凝土。将现浇工艺与预制装配相结合,这种技术是梁、柱及框架构件均为现场浇筑,楼板、墙体及小狗见采用预制。其优点是建筑物整体性强,平面布置灵活,简化大型构件的运输工作。例如,高层建筑中墙体、电梯井筒等采用滑膜现浇工艺或大模板现浇工艺,楼板采用预制装配或装配整体式、迭合式楼板等。

3.2.2大板建筑

大板建筑是装配式大型板材建筑的简称。除基础以外,地上的全部构件均为预制构件,通过装配整体式节点连接而建成的建筑。大板建筑具有装配化程度高,建设速度快,可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施工现场湿作业少,施工较少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大部分工作可在工厂进行,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板材的承载能力比砖混结构高,可减少墙厚和结构自重,对抗震有利,并扩大了使用面积。

3.2.3滑升模板建筑

滑升模板建筑是指用滑升式模板来现浇墙体的建筑。滑模施工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专设与墙内的竖向钢筋作支承杆,将模板系统支承其上,用液压千斤顶系统带动模板系统沿支承杆慢慢向上滑移,同时浇筑混凝土墙体,直至顶层才将模板系统卸下。其中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内外墙全部滑模现浇;第二种是内墙滑模现浇,外墙预制装配;第三种是滑模浇筑,其余部分用框架或大板结构。

4.结束语

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要借鉴多方面的经验,整合各种资源,在我国建筑人才的努力下,会很快走上一条“又好又快”的建筑工业化之路。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 节能环保 可持续发展

一、装配式建筑简介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和深入,人们对环保的认识以及对环境和舒适度的要求都在逐渐深入和提高,各行各业也都在进行“绿色化”产品的研究和生产,作为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民生产业的建筑行业来讲,显然节能环保是未来的发展路线。以人为本,发展绿色建筑,特别是住宅项目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的位置,大大地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建造速度快,建筑质量高,节约劳动力特点的装配式建筑无疑在众多传统建筑形式当中脱颖而出,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接纳率较高。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我们渴望建造房屋也能像制造汽车或其他设备一样,成批制造零件然后把预制好的构件直接运送到工地装配起来就完成。甚至在很久以前我们曾有过一种构想,房子可以随时拆装,像拼积木那样简单方便,如今,我们正在向这个方向走去,实现不是梦。

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概况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日本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建筑方面研究工作比较先进,近年来建造了许多装配式结构体系建筑工程,它作为日本建筑业三大建筑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钢结构体系和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之一共同支撑着日本建筑市场,像英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建筑工业化程度也很高,特别是瑞典建筑工业化程度在国内到达80%以上,是世界上建筑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在我国,万科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国内前列,据了解公司内部已经有一套相对成熟的装配式建筑体系。据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说,万科从2014年起所有的住宅都使用装配式建筑技术施工。国家也不断出台相应政策鼓励装配式建筑发展,以达到节能环保并建造高质量建筑的目的。因此就目前来看,装配式建筑拥有着强大的潜力和市场需求。

在我国,有七天建成一个酒店,甚至三小时建成一个别墅以及完成装修的例子。西安曾用三小时建成一个别墅,引众多市民围观,建成后的别墅与传统建筑的房屋并无二致,屋内容纳四十名参观者毫无压力,别墅质量良好,据分析,移动钢筋混凝土的别墅大概要多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而3D模块化别墅从下单到进入工厂生产大约十天到二十天就可生产完毕,现场安装只要三小时左右,主要承重结构及连接处采用了钢结构以保证别墅承载力和质量。该案例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装配式建筑的优越性。

三、装配式建筑的优越性

装配式建筑采用构件工业化生批量生产,大大减小了尺寸上的误差,提高了生产质量,此外,工业化集中生产便于经营和管理,使得整个建筑过程分工更明确,任务型更强,筑施工技术使施工现场作业量减少、使施工现场更加整洁,采用高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大大减少了噪音、粉尘等污染,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让周边居民享有一个更加安宁整洁的无干扰环境。装配式建筑由干式作业取代了湿式作业,现场施工的作业量和污染排放量明显减少,与传统施工方法相比,建筑垃圾大大减少。

此外,装配式建筑为冬季施工提供了方便,由于现场浇筑的构件较少,因此不需要过于考虑寒冷的气候条件对原材料性能的影响,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施工进度,拜托了季节的困扰。

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高、耐火性好、隔音效果好。装配式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与传统建筑使用材料同体积相比质量较轻,建筑物自重低,同时大多数构件已连接成一个整体,增加装配式的柔性连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装配式建筑墙体中间放置保温隔热材料,即使着火后材料也与外面火源隔开极难燃烧,所以耐火极限可以达到国家A级标准,属于非燃烧物体,满足建筑物耐火极限要求;装配式建筑构件隔声量大于50dB(A),满足建筑物隔声要求;能够为室内外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产环境。

装配式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非常好,可以达到节能的效果。由于装配式建筑保温隔热材料放置在墙体中间,而材料本身也满足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的要求,这样使室内采暖能耗大量降低。正是装配式建筑构件的低导热性,使其可以满足建筑墙体保温隔热的使用要求。因为它可以避免产生热桥,在采用同样厚度的保温材料下,热损失减少约1/5,从而节约了热能,因为墙体内部的热容量大,室内能蓄存更多的热量,可以使室内温度变化减缓,室内温度较为稳定,冬暖夏凉,生活较为舒适。

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制约点

虽然与传统相比较,装配式建筑优点很多,但是其发展仍受实际因素的影响。第一,预制率越高,在一些情况下成本可能就越高,一些小型企业难以负担,而建筑行业的领军企业的项目覆盖率毕竟有限,因此成本问题可能成了中小型企业难以选择装配式建筑的原因之一。第二,装配式建筑对施工的精度要求较高,因为预制构件的尺寸是恒定的,如果由于施工原因导致预留孔洞尺寸与设计或预制构件有出入,那么将给施工带来一定的麻烦。因此装配式建筑能发挥其缩短工期的优势的前提条件是满足一定精度的施工技术,就我国目前来看,技术上虽然发展迅速但并能够保证高的施工技术水平覆盖完全。所以,这也是选择装配式建筑的问题所在。

第5篇

摘要: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国家将加快推进预制装配式住宅发展。本文从国内外工业化住宅发展现状,着重提出装配式住宅的设计研究工作和示范工程的推广应用。笔者通过中兴建设有限公司(国家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从事预制装配式住宅研究的经典实例,较为详细的向读者介绍了当前国内工业化住宅设计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工业化住宅、装配式、预制构件、住宅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我国住宅建筑飞速发展,其建造和使用对资源占用和消耗都非常巨大。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住宅建造周期长、施工质量差、能源及原材料消耗大、产业化程度尤其工业化程度低等问题,迫切需要采取工业化手段来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开发符合产业化发展要求,工厂化、标准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节能省地、经济性好的新型工业化住宅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 、工业化住宅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背景 1、立项必要性 我国“十五”以来,对住宅产业化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关键技术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至今没有形成配套的工业化技术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已建成的示范小区工程多是现浇混凝土结构,不具有高效环保的工业化节能减排特征。研究实施装配整体式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符合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实施的住宅产业化政策要求,不但可以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和装修品质;而且可以最大限度满足我国倡导地 “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要求。 2、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发建设的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存在许多问题,照搬过去的经验已经不适应现时期我国住宅建设的实际需求。目前开始进行的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和工程试点,主要从性能和功能两方面完善提高工业化住宅的技术经济性。由于多年来我国缺乏工业化住宅的研究积累和工程实践,结构构件和部品的工业化率仍然很低。 3、主要研究内容:1)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结构性能、抗震性能等关键技术研究。2)建筑配套部品的系统研究、产品开发、设计配套技术研究。3)构配件生产、施工安装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4)技术标准的研究与编制。5)较大规模的示范工程。 二 、住宅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1、基础理论与试验研究: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研究:包括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主要研究装配式叠合楼盖结构性能;装配式框架节点受力性能、抗震性能;装配式剪力墙节点受力性能、抗震性能;构件承载与变形性能,装配节点大直径钢筋浆锚连接构造的承载及连接整体性能等。2)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的建筑性能研究:包括墙体保温隔热性能、接缝防水性能、建筑防火性能、外墙装饰性能、墙体耐久性能及隔声性能等。3)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经济性能研究:包括设计与施工总体策划管理,标准化设计与施工技术,项目实施的时效性与规模效应对比等。 2、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三点技术:1)结构体系选择与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我国的住宅建筑工业化结构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通用结构体系和专用结构体系的协调配合还没有解决,标准化概念和设计技术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目前工业化住宅设计方案实施成本高、周期长,最大的原因是缺乏有经验的设计咨询人员。2)构件及装配节点的深化设计:工业化住宅的关键是要解决构配件的标准化定型和装配节点的构造详图设计。3)工业化专用三维设计软件开发:由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构造的自身特点,要求设计方案必须在施工前检查复核,确保各专业的交叉重复在设计阶段解决,提高工业化设计的准确性。 3、构配件优质高效加工制作技术应制定采用机械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预制工厂取代目前无质量保证的分散的小厂认证管理办法,鼓励预制工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水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完善运输安装过程服务。实现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主要研究开发三点关键技术:1)构配件高效生产技术:采用机械化生产线可以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2)构配件清洁生产技术:采用工厂化定点批量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垃圾及废弃物排放,满足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对建筑业推广绿色施工要求。3)构配件节能生产技术:采用自动控温的节能养护窑可有效降低能耗,加速模板周转,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4、专业化施工安装技术:1)工业化施工安装软件管理系统开发:应针对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开发施工安装管理软件,规范指导预制构件的施工装配。2)安装设备及配套机具开发:结合具体工程示范开发标准化定型化住宅配套设备安装机具。3)工业化定型模板配件及支撑系统开发:配套模板及支撑固定用脚手架的开发与完善。4)装配节点专业化施工及配套材料开发:连接套筒及高强无收缩灌浆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三、住宅工业化实施方案1、政策引导与行业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研究、建立或完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针对装配式工业化建筑的特点,建立推广装配式建筑体系的构配件工业化生产、专业化施工安装的管理体系;建立设计研究、构配件生产、安装施工队伍的培训体系;走专业化、集成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2、预制工程标准规范体系建立与完善 建立以科研院所、高校、设计单位、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构配件生产企业、施工企业组成的“产学研”团队;建立符合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要求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结构体系,并建立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建立适用于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的节能配套技术,保证装配式建筑的能耗低于现浇混凝土结构。 3、设计、制作与施工的专业一体化公司模式 确立以企业为中心,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产业化链条,建立“研究―设计―预制―施工”一体化的专业化房屋工厂模式,带动一批传统建筑企业向专业化房屋工厂企业的转型,长期从事住宅工业化的设计与施工业务。进而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大规模试点工程的推广应用,形成专业一体化管理模式为主,预制构件专业化加工为辅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培训出一批新型建筑工业化企业,为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和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良好的住宅体系。 

结束语目前,根据我公司对于工业化住宅的研究,一方面预制装配式住宅的设计节点控制、抗震性能已有很大改善,并且我单位也参与编制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技术规程》和预制构件相关的标准规范,从技术体系上具备了推广的基础。随着国家鼓励政策日益明朗,工业化住宅建筑的法规和规程逐步健全和完善,政府也积极的推广工业化住宅的房屋,大面积搞试点工程,工业化住宅设计作为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提高,为推动工业化住宅更快,更好的发展持续助力。参考文献[1]纪颖波.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2011.[2]吴东航、小见康夫.日本住宅建设与产业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2011.[3]李忠富.工业化住宅及其生产过程.住宅科技.1999.[4]钱志峰.对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思考.江苏建筑.2008.

第6篇

【关键词】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节点;连接;施工技术

1 前言

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技术是国际上一项相对而言比较成熟的混凝土结构预制装配技术。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已应用了接近20多年,这种技术体系在世界上多个国家有多个成功的具体工程实例。经专家进行相关的考察,确定了这种体系在主要的技术方面是可行的,而且可行的同时也符合国家的绿色建筑的要求,对于建筑工业化和现在的住宅产业化的大的发展趋势,这种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中必定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与此同时,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这种技术如果想在中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和实践发展就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的相应建筑方面的标准规范和工程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和试验,首先应该进行一些试点工程,并且在试点工程的研究下总结出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具体的施工工艺和验收规范。现在,由于全球都大力倡导低碳经济,而我国又面临城镇化持续发展,在各个城镇都在大量兴建商品住宅以及保障性住房。但现在国内房屋建造的方式陈旧落后,建筑资源消耗巨大,产生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这些原因都促使我国建筑业要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的道路。

2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的具体的工艺流程

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的主要的施工的工艺和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定位放线与施工准备;校正预留插筋;校正竖向构件与竖向构件吊装;临时安装支撑;灌浆处理浆锚节点;吊装水平构件;绑扎水平构件节点钢筋;绑扎叠合板钢筋;绑扎竖向构件节点钢筋;安装节点模板;混凝土浇筑叠合板和节点。

2.1施工准备以及定位放线

结构和连接节点的一系列相关的试验表明,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承载能力是非常强的,其抗震耗能能力也与现浇结构体系相当,所以可满足许多大型工程的需要,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同时还能够降低现场用工量,从而减少产生质量通病,又可以降低原材料和相关的周转材料的损耗。与此同时,还具有降低施工场地的噪声、防止施工时发生扬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清洁运输、实现文明施工等的特点,非常符合国家对于节能、节材、节水和环保的相关要求,也比较符合国家建筑工业化以及住宅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并且对推进我国进行绿色建筑以及绿色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在具体的施工准备时候,应首先做好定位放线,经校正确定主控线无误之后,应当运用经纬仪把主控线逐步引入各层楼面,之后按照经纬仪以及竖向构件布置图所要求用标准卷尺所测出建筑物墙体构建边线、测量控制线、剪力墙暗柱位置线、建筑柱轴线、剪力墙、墙体洞口边线,最后用墨线在结构面上弹出痕迹。用墨线在500毫米处的竖向预制构件下端将标高线弹出,并且用油漆做出具体的标记。

2.2预留插筋校正

在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建筑过程中,在叠合板混凝土浇筑之前,必须采用钢筋限位框对预留插筋限制位置,从而保证钢筋位置的准确性。在混凝土浇筑之后,对其进行检查工作。

2.3竖向构件吊装以及竖向构件校正

在建筑过程中,竖向构件吊装以及竖向构件校正程序中,需要根据抄测的标高控制线的要求要在竖向构件安装部位的设置相关的垫片进行找平,在找平过程中垫片厚度需根据水平抄测获得的数据来确定。在矫正过程中,使用塔式起重机进行建筑的竖向构件吊装,并且将构件下口注浆管与预留钢筋进行相互的插入,然后根据墙柱定位线用撬棍等工具将墙柱的根部就位进行确定,准确安装了相应的构件就位后就应该立即安装斜向支撑固定部件,并且调节支撑上的那个可调螺栓来进行垂直度校正,在安装过程中,一块墙板构件至少需要安装2根斜向支撑。

2.4构件节点钢筋绑扎以及叠合板钢筋绑

在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建筑过程中,在预制构件吊装就位以后,需要根据结构设计的相关图纸,进行绑扎剪力墙垂直连接节点、梁、板连接节点钢筋的工作。在钢筋绑扎以前,首先应先校正预留锚筋、箍筋的位置和箍筋弯钩角度。此外,剪力墙与受力钢筋和节点暗柱垂直连接,并采用搭接绑扎方式,其搭接实际长度应和相关要求及规范相符合。在绑扎纵向受力的暗梁时,应当采取帮条单面焊接方式。在具体的焊接当中应当及时的进行清查,平缓过渡焊缝余高,并且应当填满弧坑。必要时还可以选取分层流水焊接方法或者间隔流水焊接方式。在绑扎暗梁钢筋时,应当将上排纵向受力钢筋穿入到箍筋内部,并且位于次梁及主梁钢筋交叉处,此外还应使次梁钢筋位于上部,主梁钢筋位于下部。绑扎楼梯节点钢筋时,应分别搭接绑扎支座处锚筋和楼梯处锚筋两部分,并且搭接长度应当与相关要求及规范相符合,同时必须确保负弯矩钢筋具有有效的高度。

2.5节点模板安装以及叠合板混凝土浇筑

在工程的进行过程中,在节点模板安装之前,必须在模板支设处楼面还有模板与结构面结合处两个地方粘贴30ram宽的双面胶带来固定,并且在模板使用时需要使用对拉螺栓进行紧固工作,并且对拉螺栓外部需要套上塑料管来保护,在塑料管两端以及模板接触处需要分别加设塑料帽,并且在塑料帽外加设海绵止水垫来进行防水处理。应使对拉螺栓间的距离小于800mm,而且上端对拉螺栓与上端模板上口间的距离不应大于400 ram,同时,应使下端对拉螺栓和模板下口之间的距离比200 ram小。在实际的建筑当中,在用混凝土进行浇筑之前,应当把叠合面和模板中的垃圾清理干净,并且将叠合面松动的浮浆或者石子进行剔除。在将一些构件的表面清理完毕以后,应当在浇筑混凝土之前的二十四小时对叠合面以及相关节点进行全面的浇水润湿,应当注意的是,在浇筑之前的一个小时应当把所有积水吸干。相关节点应当采用没有收缩能力的混凝土来进行浇筑,其中混凝土的等级应当和比原来结构的等级高一个级别。在对节点进行混凝土浇筑的同时,应当使用ZN35型插入式振捣棒加以振捣,并且在用混凝土对叠合板进行浇筑时,应当使用ZW7型的平板振动器来对其进行必要的振捣,并保证混凝土振捣的密实。最后在用混凝土对叠合板进行浇筑之后的十二小时以内,做好相应的覆盖浇水养护工作,若外界气温低于5摄氏度,那么就需要采用剥膜来加以养护,并且养护时间应切实的满足相关要求及规范。

3结束语

在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的工程施工时必须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并且每个工程都必须有其具体的施工情况,而且在施工的过程中还需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从施工的技术性、获得的经济性、施工步骤的合理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然后进行确定,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施工方案以及施工措施。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整体装配率已经达到80%以上,因此要求现场构件安装精度高,从而才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品质。这样对推进我国绿色建筑以及绿色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也会产生十分明显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陆建忠.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施工技术,2011(11).

[2]张军.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住宅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0(7).

第7篇

关键词:预制; 叠浇;PC墙体;混凝土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Coal 33 base residential districts for example, introduced stack poured and precast PC technology process, aimed at improving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level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improve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reform of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important.Key words: prefabricated; stack poured; PC wall; concrete

中图分类号:TU75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绪论:近年来,中国的建筑产业处于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尤其是在住宅类的建筑中更是呈现活跃性的发展,然而目前国内的住宅产业依旧重复 “土地本位”和“规模型”的单一开发模式。不仅如此,建造过程中的每一步离不开人的手工操作,建筑嫣然成为了一种“手工艺品”,这与现代产品的工业化生产背离。如何使住宅产业更加理性和有序发展、注重品质与效率,这是关系到中国住宅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住宅工业化生产是一种技术手段。工业化,表现为pre(预先)与fabrication(制作)的组合,即通过预制生产,在现场进行机械化、装配式施工。充分的实践可以证明,预制可以实现建筑构建质量的标准化、数量的规模化,也可以大幅减少人力所耗用的成本。衡量一个

国家的住宅工业化水准,即是用预制混凝土(即PCa)的水泥量在整个水泥的消费量中所占的比率来反映。

也许,到此有人会不禁提出质疑:预制装配式结构能否满足建筑质量要求?诚然,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也发展了大量诸如空心楼板、装配式楼梯、过梁等预制构件,它们不仅没有服务于中国人民反而留下了不良的印象,这是由于当时我国底子薄、工业化生产环节不健全造成的。现如今,随着国家诸多重要法规政策及鼓励措施的相继出台,一系列新的设计方法和研究成果、新材料新产品得以应用,这一切都促进住宅建筑的全面更新换代,一个住宅工业化道路即将到来。

本文以中煤三十三处基地住宅小区工程为例,主要介绍了大型预制PC墙体技术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对于建筑工艺施工技术的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工程概况

中煤三十三处基地住宅小区,位于宿州市东关,占地面积20000平米,小区住宅建筑共计11栋,每栋6层、层高2.9米。施工起止时间为2010年5月1日至2011年10月15日,历时530天。

施工之前,先根据设计图纸将建筑划分为“梁、柱、楼板、墙”四大块。其中,建筑墙体(含内外部分装饰)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楼板等水平构件采用叠浇(预制+现浇)法,柱采用传统现浇法施工;综合考虑建筑立面和加工、运输、吊装等施工因素,单一预制构件总重控制在5吨/块以内。

主要构件施工工艺

2.1 叠合楼板(梁)施工

在按照常规方法施工完柱之后,即可进行叠合楼板的施工。叠合楼板是将楼板划分成“预制和现浇”两部分分别施工,其中“预制”部分是指楼板厚度的下半段,在地面预制完毕后运输至现场组装(需留出桁架筋)。将预制PC楼板安装完毕后,再覆梁混凝土与梁、柱结合成一个整体之后再绑扎钢筋、浇注上半段现浇部分混凝土,这样预制部分的楼板还起到了充当后浇楼板的模板作用。图1为叠浇楼板安装后的施工图:

图1

叠合式楼板不仅保证了钢筋位置的准确度,而且加入了各种功能管线,比如线管及灯位较传统工艺板面更加平整,功能管线位置更加精确。楼梯、阳台同样采取叠浇的方式进行施工。

2.2预制PC墙体施工

PC墙体采用卧式加工,工艺中置入外饰面层、粘贴层、保温层,周圈布有刚性连接接头,可以与柱梁等构件一体连接。PC墙体在现场装配的时候需要用可伸缩的斜撑杆进行临时固定,斜撑杆的一端与PC墙体上部铰接,另一端用固定螺丝埋入叠合楼板里以提高安全性。普通一字型PC墙体一般可以采用“单机两点”吊装法,个别L型、T型等异形墙体采用“双机多点”吊装,吊装过程中需要注意协调统一性,如果不能一次准确就位再重新起吊,不可操之过急。图2是一字型PC墙体的剖视图,图3是预制完毕待吊装的PC墙体图。

图2

图3

2.3 细部节点连接构造

预制装配结构最需要注意的是各构件连接的紧密性,主要体现在“墙柱节点,墙板节点,墙墙节点”三方面。

2.3.1墙柱节点

墙柱节点,尤其是PC外墙与柱连接直接关系到防水效果,需要更加注意。最好的方法是在节点处设置“材密封胶、空腔构造和膨胀止水条”三道防水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外墙渗漏。如图4所示。

图4

2.3.2墙板(梁)节点

墙与板(梁)通过位于预制PC墙体端部预留的闭口箍筋相连接,板(梁)钢筋穿过闭口箍筋内部,闭口箍筋选用直径10mm圆钢,间距200mm一道,节点处混凝土与叠合梁板一同浇注。图5为墙板节点构造。

图5

2.3.3墙墙节点

墙墙节点是影响建筑外观主要部分,如果连接位置不精准,可能会造成建筑出现外墙折断视觉效果。同时节点部分的二次处理也很重要,一般将墙墙节点粘贴上泡沫塑料胶条,一部分起防水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充当建筑腰线使用。墙体之间是通过其两端预留出钢筋接头相互连接的,钢筋接头采用钢筋接驳器、套筒或者焊接的方式。节点处混凝土采用小导管高压注浆方式浇注。图6为上下PC墙体连接构造。

图6

3 结构安全性试验

衡量预制装配结构安全性可通过对结构施加静荷载并测定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结构应力及相关技术指标发展情况获得。

3.1叠合板静载试验

叠合板进行竖向静载试验,取平面尺寸为2750mm*2250mm叠合板,厚120mm,其中预制部分60mm,叠浇部分60mm,混凝土等级C30。叠合板试验采用堆载施加均部荷载,分级加载每级荷载持荷十分钟,加到设计荷载值后停止加载,持续荷载12小时后,楼板卸荷,获得楼板卸荷曲线。楼板加载最大值25 KN每平米,整个加载过程中,楼板处于弹性阶段。跨中最大挠度0.35mm,小于极限挠度值。加荷结束后持荷12小时卸荷,跨中挠度增加0.06mm。楼板卸荷曲线也为直线,证明楼板依然处于弹性阶段,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楼板底部及边部均未出现裂缝,钢筋应变没有达到屈服应变。

3.2阳台静载试验

阳台悬挑板厚度为150mm,堆载荷载设计值13.1KN每平米,最大挠度0.085mm,钢筋应变等均小于规范允许最大值,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3.3楼梯静载试验

楼梯按照节点位置划分成梯梁、梯段、平台,试验中采用三分点加载法。试验结果为:梯段在50KN处于弹性阶段,继续加载至130KN于跨中位置出现一道贯通裂缝,达到极限荷载后裂缝宽1mm,梯段板钢筋未屈服。梯段与平台连接位置处在115KN时发现小裂缝,达到128KN时候裂缝贯通整个截面,支座位置钢筋达到屈服,跨中钢筋应变不大,梯段平台在极限荷载时挠度为2.5mm,满足规范最大允许值要求。

3.4梯梁静载试验

梯梁破坏属于受弯破坏,在160KN时曲线发生转折,梯梁四分之一跨位置产生裂缝,跨中挠度1.5mm,继续加载,最大挠度为2.1mm,满足极限挠度值要求,且连接位置处没有发生较大裂缝,叠浇部分情况良好。

结语

预制PC构件技术可以实现:以机械代替人力资源投入以实现建筑产品的低成本、以工厂标准化模式生产代替手工操作以实现建筑结构的高质量。根据现有数据统计,采用预制PC技术施工建筑,可以减少人力资源投入30%,减少了现场施工模板50%,加快施工速度30%,对建筑工艺施工技术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名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第8篇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建筑工业化 应用 趋势

一、机电一体化概述

随着传统的机械和电子技术的交叉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得以诞生。借助于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入高速发展通道,成为一门融机械、计算机、信息、传感检测、自动控制与伺服传动等多专业技术于一体的系统技术。

二、建筑工业化概述

建筑工业化,指运用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技术与管理方式来改变传统建筑业的生产方式;它的主要标志是标准化建筑设计、工厂化构配件生产以及机械化施工和科学化管理。

三、机电一体化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

国内部分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建筑工业化的整体发展方向包括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等。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这些发展内容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应用。

(一)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机电一体化是一个单独的专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标准化设计的推进,其要求相关人员在设计阶段就需要考虑相关设备的安装位置与安装方式;通过选用模块化设备提高整体设计的效率;通过选用先进的小型化设备提高空间利用率等。这些都要求相关人员能够系统地考虑各专业的需求,将整个建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对机电一体化做系统的设计。

(二)在生产阶段的应用

建筑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方式,其多数作业在构件厂内进行,实现了工厂化制造。由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其实质是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厂家通过投入流水生产线、安装智能化设备(机器人)等措施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自主决策;通过布置三维扫描等设备实现产品的自动检测。这种方式的主要构件产品包括PC墙板、隧道管片、预制桥梁、桥墩、盖梁等。此外,有的生产企业还布置了智能物流系统,生产出的构件由无人运输车自动送至堆场。

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地降低了劳动者的作业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因人为操作不当而带来的风险,保障了工程的质量。

(三)在施工阶段的应用

在建筑工业化形式下,现场施工的主要作业内容就是吊装。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通过采用盾构机普遍实现了隧道施工的自动化,在城市综合管廊的安装上也已有厂家着手研发成套设备来进行自动化施工。而在施工作业量较大的住宅施工(PC墙板安装)方面,因施工环境复杂、工艺繁琐,目前仍鲜见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出现。在相关工程机械中对其主要系统和部件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如果在施工中发现异常情况,就可以自动报警并提示异常部位;从而有利于进行程序化地维护、检查工作,减少维修投入,缩短维修时间,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从根本上确保施工安全。

(四)在运行和维护阶段的应用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推进,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运行和维护的方式将发生极大的改变。目前,绝大多数的建筑消防通过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了自动报警、喷淋等;很多重要桥梁也都引入了自动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控与预警。此外,在城市综合管廊运维中已经开发出了智能巡线机器人,通过视频分析与传感器数据收集,其能对各种管线进行外观观测与发热监测,还可对管廊内气体成分进行监测与分析诊断;用先进技术手段辅助管廊监控,有利于提高管廊管理效率。并且,这些类似技术的应用必将进一步推动机电一体化运行和维护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四、机电一体化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发展趋势

同主流机电一体化技术一样,其在建筑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一)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相较于一般机械自动化的重要进步。智能传感器的出现为机电产品提供了更为智能的硬件基础。近年来,飞速升级的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了软件基础。这些智能技术可以促使机电产品更智能,通过算法使它具备部分人的思考、判断等功能。

(二)微型化

通过与微电子技术的融合,可以缩小部件尺寸,向着纳米级的方向推进。这些产品性能高、重量轻,可运用于各个的行业,拥有广阔的前景。

(三)模块化

出于标准化设计的需要,各功能部件需达到较高的互换程度,这就要求各部件必须高度模块化。

(四)网络化

伴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的演进,网络技术被大面积地应用到各个领域,而其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交叉应用也将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会带来机电产品协同、自主作业的可能。

(五)系统化

在这方面主要是要求目前的机电产品采用更为开放的架构,通过组合各个功能模块,提高产品的拓展能力,使其可以与其他智能部件协同工作,发挥“1+1>2”的作用。

(六)环保化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工业化进程中得到提高,但这也消耗了Y源,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绿色产品这一概念。环保化是时代的趋势,其目的是将产品在其整个生命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到最小,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无污染,结束使用时可以回收并能重新利用就是机电产品环保化的主要发展方向。

五、结语

在建筑工业化的进程中,机电一体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改变了传统机械的形态,优化了设备功能,同时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它和工程设备的融合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并将在智能监控、智能维护等方面有所运用;它改变了传统建筑施工的方式,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不断适应要求逐渐提高的建筑工业化,提升机电一体化水平十分必要;企业应积极探讨、大胆尝试,以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建筑工业化进程中的深度应用。

(作者单位为中铁二十三局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邹志慧,李瑞,陈相霞.浅析机电一体化应用的优点及发展趋势[J].电子世界,2014(16):456-457.

[2] 王娟.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居业,2015(10):101-102.

[3] 隆富国.建筑工程中机电一体化的运用与发展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16):161-162.

[4] 李俊峰.建筑施工领域中的机电一体化[J].机电一体化,1995(S1):2-6.

[5] 陶格兰.机电一体化在国外建筑机械上的应用[J].建筑机械,1986(11):14-18.

[6] 李胜.国内机电一体化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价值工程,2013(08):110-111.

[7] 姜新嘉.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2013(0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