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会计核算工作亮点

会计核算工作亮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04 09:31: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核算工作亮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会计核算工作亮点

第1篇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 基建 管理 核算

2012年12月财政部修订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以下简称“新制度”)。自 2013年1月1日施行以来,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其中一大亮点是将基本建设投资纳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这既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又满足了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的特殊要求。笔者在基层财政部门从事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工作,通过总结工作实践,对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基建项目管理与核算提出如下见解。

一、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要求

(一)财务部门要承担建设项目内控职责

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求,事业单位应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为保证基建数据进“大账”的完整、真实,财务部门要摒弃“纯财务”工作理念,牵头建立建设项目内部控制机制。实务程序一般可划分成6个步骤,一是梳理基建财务活动业务流程;二是按时间或逻辑顺序明确业务关键环节;三是根据环境对内部控制的负面影响分析风险点;四是确定风险点并选择应对策略;五是依据策略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六是督促基建和财务人员认真执行,人是最活跃因素,执行是决定性因素。

(二)通过资金管理提升建设项目管理水平

新制度规定基建会计核算在单独核算同时,要将基建数据定期并入单位“大账”。这为事业单位加强基建资金管理、加强建设项目关键环节控制起到了支撑作用。一是建设项目概预算控制。财务部门要参与审核,最好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造价评审,对资金需求进行前期控制。二是建设项目资金和工程价款支付控制。财务部门应当与基建部门及时沟通,掌握建设进度,加强价款支付审核。月末要按照新制度要求,及时将基建账务数据并入“在建工程”科目反映。三是竣工决算控制。财务部门要及时了解工程完工情况,定期复核“在建工程”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等科目,以便督促建设单位按规定时限及时办理竣工决算。切实解决基建投资支出长期挂账,不转增固定资产等问题。

(三)财务人员素质顺应制度改革要求

多数事业单位是基建部门负责项目全程管理,资产交付使用转增固定资产时才转入单位“大账”。造成很多财务人员对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知识了解较少。随着新制度全面实施,财务部门被推向项目财务管理前台,财务人员每月都要对基建数据进行分析,并转入单位“大账”。这要求财务人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要加强自身素质。一是财务部门要认真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等规范制度,财务人员能以此约束自己。二是财务人员要主动学习如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定额、招投标、合同管理等一系列知识,便于判断工程预结算审核的正确性,材料用量及各种费用支出的合理性。

二、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要求

(一)体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根据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2013年及以后发生的基建收支均在每月月末登记到基建账和单位“大账”。基建账会计核算要明确服务于单位“大账”,作为“在建工程”项目的明细账。并账过程中,基建部门要认真审核基建数据并做好解释工作。目前并账操作细则尚未出台,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两种模式做账:一是定期汇总登记单位“大账”,基建核算单位根据原始凭证,逐笔登记基建账。月末基建核算部门将基建会计科目发生额及余额汇总后提供给单位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对应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登记到单位“大账”。二是对于基建业务量多的事业单位,也可以逐笔或逐日在单位“大账”登记基建数据。

(二)做好事业单位会计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两个制度衔接

新制度下基建数据并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实务中主要是会计科目合并。对此《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中没有详细描述。笔者通过实际工作中理解,将科目合并分为直接合并、调整合并和分析合并三种。

一是基建会计科目中,如“现金”、“固定资产”、“其他应付款”、“应付票据”等科目内涵与事业单位会计相应科目基本一致,可直接并入事业单位账套进行核算。二是基建会计科目中,如“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等科目是成本核算科目,与事业会计科目“在建工程――基建工程”核算说明要求一致;“待处理财产损失”科目核算不能形成投资和产权,与事业会计科目“待处置资产损溢”核算内容相近;“库存设备”、“库存材料”等科目是核算材料物资成本,与事业会计科目“存货”核算内容相近;“预付备料款”、“预付工程款”科目是核算预付备料款及工程进度款科目,与事业会计科目“预付账款”核算内容相近;“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科目,与事业会计科目“应付职工薪酬”核算内容相近。三是如基建科目“交付使用资产”核算已交付或结转单位的各项资产,按照性质应分别并入事业会计科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基建拨款”科目核算的各类基本建设拨款要根据资金性质分析合并,属于中央和地方财政的预算拨款并入“财政补助收入”;地方主管部门拨款并入“上级补助收入”;其他单位、团体或个人无偿捐赠等并入“其他收入”。

第2篇

1.1 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 原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除部分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余的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经济业务的日渐复杂化与多元化,仍采用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显然不能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的需求。为此新制度适度地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规定“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的核算按财务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1]。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能够克服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更准确地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更准确地确认和计量收入、费用、成本,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有利于进行绩效分析与评价。

1.2 规范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 在原有制度下,固定资产不需计提折旧,无形资产也无需摊销,导致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脱节,高校资产账实不符。新制度创新性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使高校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核算更加合理规范,客观地反映了资产的损耗和实际价值,有效地避免了单位资产价值虚增严重的问题,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高校资产情况,从而规范了国有资产管理。

1.3 基建数据定期并入高校会计“大账” 在原制度下,高校基本建设投资核算只在基建账务中反映,游离于高校会计“大账”之外。新制度规定,高校基本建设投资除按国家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外,应至少按月并入高校会计在建工程及其他相关科目,明确基建数据定期并入“大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有利于高校加强对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2 新制度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新制度对推动我国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意义重大。但也存在固定资产核算存在障碍,基建账与财务账合并账务处理有一定的困难,会计报表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2.1 固定资产核算存在障碍 新制度虽然规定高校固定资产应当计提折旧,却未明确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规则,折旧方法只笼统规定按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年限则要求高校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导致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实际操作难度加大,且各高校的固定资产品类繁多,分类标准不统一,折旧方法及年限等的确定具有较大随意性,各高校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参照或制定不同的标准与规则,大大降低了高校间固定资折旧信息的可比性。此外,高校需要对有关固定资产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补提折旧,也增加了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工作的难度。

2.2 基建并账存在一定的困难 高校会计核算和基建会计核算分别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基建并账意味着对同一经济业务或事项依据不同的规定进行两次核算,无疑加重了高校基建核算工作量。基建并账涉及许多理论和实务问题,使得账务处理更加繁琐,加大了实际操作难度,如基建账中的已交付使用固定资产与事业账中的固定资产抵销、内部往来业务的调整、内部收支业务的调整、内部资产的调整等等[2]。此外,在账务处理中需要考虑基建实际进展情况及虚增虚减因素等,也加大了账务处理的难度。

2.3 会计报表体系还不够完善

新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财务报表体系,包括优化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和项目,细化收入支出表项目,新增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增加会计报表附注等。但由于绝大部分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高校会计报表的报送对象一般是财政等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编制会计报表只需满足政府相关部门的需求即可,新制度在会计报表信息公开方面并无突破,而随着高校的发展,社会对高校越来越关注,社会对高校财务信息的需求却在日益增加。此外,会计报表体系既没有包括高校基建投资有关情况的报表,也没有借鉴企业管理经验,要求编制有关现金流量的报表[3]。

3 新制度在实施中出现问题的对策研究

3.1 明确固定资产折旧规则,做好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针对新制度中因固定资产核算要求而出现的问题,省级财政部门应尽快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计提折旧的具体办法,明确高校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折旧年限以及折旧方法等。高校则应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更为完善的固定资产登记管理系统。为做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做好固定资产分类及清查工作。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建立开放性固定资产管理共享平台[4],加强固定资产从购置、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管理,健全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和清查制度。高校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应加强业务沟通,共同做好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工作。

第3篇

1.细化对资产的分类,突出了对资产的实质性管理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细化了对资产的分类,将原“固定资产”科目中包含的资产内容,按照经济业务的实质,分类列入“存货”、“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累计摊销”、“待处理财产损益”、“公共基础设施”、“受托资产”等科目。这一重大修订,一方面完善了行政单位的资产分类,强化了对不同功能、不同类别资产的区别管理,提高了资产管理活动的针对性,方便行政单位管理者依据资产报表做出管理决策;另一方面,也适应了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下,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提折旧政策,从原有“固定资产”科目中分离出了符合计提折旧要求的资产,进行依规计提。避免了误提折旧,导致例如委托管理资产等不属于本单位折旧计提范围的资产价值核算不准,影响行政单位的资产管理和资产处置。

2.计提折旧政策对资产管理与处置的影响

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计提折旧与摊销,是本次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修订的一大亮点,更加客观地反映出了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使用消耗情况和实际价值,对提升我国行政单位财务信息质量有重要的作用。计提折旧和摊销政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来说,是一项新接触的业务,在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无论是从计提的方法到进行账务处理都有巨大的变化。在资产处置时,不仅仅要考虑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科目的余额,同时还要考虑“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的余额。这样的核算规则需要财务人员更加注意资产处置的核算方法,防止遗漏相关业务,而影响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因此,行政单位财务人员要不断学习和熟悉计提折旧和摊销的会计核算技术方法,能够正确运用计提规则,了解会计科目间的逻辑关系,实现会计业务处理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3.相关净资产科目的调整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另外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将原“固定基金”科目调整为“资产基金”科目,同时完善、细化了资产基金科目,包含“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无形资产”等几个二级科目。这样的调整既实现了与资产科目的对应,形成一套完整的核算规则,也优化了净资产的内部结构。行政单位财务人员应该加强对净资产与资产的逻辑对应关系的了解程度,在资产采购核算、资产计提折旧管理、计提摊销管理和资产处置管理等资产核算各个环节,要全面综合考虑,保证资产业务核算的完整性。

二、应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处理以及管理影响

1.资产处置时的会计处理方法

行政单位资产处置分为资产折旧计提足额和未计提足额两种情况,两者情况处理方法有所差异,需要注意分录的差异和科目的运用。采用计提折旧的政策要考虑折旧年限和资产净残值等因素,本文就以通用的折旧年限,并且忽略净残值来举例说明固定资产处理的会计核算方法。

(1)足额计提折旧时的处理办法

行政单位资产核算与企业资产核算有很大区别,管理使用目的也不同,会计核算技术也不一样。购买资产时,首先,对新增的固定资产,借记“固定资产”,贷记“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然后,借记经费支出科目,贷记“零余额用款额度”或者“现金”。对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的计提折旧时,借记“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无形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核算方法与固定资产一致。在资产报废处置时就要考虑“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等3个科目的余额关系。对于足额计提折旧的资产进行处置时,借记 “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同时对于收到的资产处置收益,借记“银行存款”或者“现金”,贷记“应缴财政款”。

(2)未足额计提折旧时的处理办法

未足额计提折旧,也就意味着“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中还存在余额,因此,当处置时,借记“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如果存在资产处置收益时,同样借记“银行存款”或者“现金”,贷记“应缴财政款”。

2.计提折旧政策对资产处置的影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普遍都是第一次接触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进行计提折旧的工作,在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和资产净残值率的选择上还缺少一定的经验,普遍简单采用通用的折旧年限和净残值率,折旧方法也选择直线法。但是,行政单位资产的使用年限和频率是与资产的用途和经营管理现状相联系的。例如安放在公园或者广场的公共基础设施,因为使用的人多,磨损较快,采用通用的5年折旧年限就显得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而应该缩短折旧年限同时采用加快折旧的办法来处理折旧计提业务。这样能在资产报废处置时,减少资产余额与实际资产价值的差异,较准确地反映资产的使用状况,也能公平客观地评价行政单位的资产使用效果。所以,在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和资产净残值率的考虑方面,行政单位财务人员还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从实际角度出发,摸索出一套适合单位资产管理实际的折旧计算体系,从而提升管理资产的水平。

三、应对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管理要求,强化对资产的日常与处置管理

1.加强对新会计制度的学习,提高计提折旧核算技术的水平

鉴于行政单位财务人员较少接触计算资产折旧技术的现状,财务人员要努力学习相关知识,了解和熟悉与资产相关会计科目的规定和使用说明,实现会计科目的灵活准确运用。也可以借鉴企业计提资产折旧的核算经验,制定适合行政单位的折旧政策,从而保证行政单位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2.正确计算资产折旧,注意保持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的一致性

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不要求对资产进行计提折旧,相应地不会按月调整固定资产卡片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管理相对较为简单。新制度要求行政单位每月要正确计提折旧,不仅要保证折旧额计算准确,并且能够正确计入会计帐套中,还要对固定资产卡片和信息系统进行及时更新。这样体现了会计工作的完整性,也为资产报废处置提供完整的财务信息,保证资产处置工作顺利进行。

3.强化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完整的资产处置信息资料

行政单位财务人员应该注意变化了的资产处置会计核算方法,特别是增加了“累计折旧”科目之后,会计分录的变化。注意会计分录间的逻辑关系,提高对资产净残值的估算水平,合理预计资产处置收益,完整地核算资产处置业务。及时、准确地更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算报表的资产信息,向财政部门提供准确的资产存量和资产耗损情况,使得财政部门掌握行政单位的资产使用情况,并能够合理安排资产的处置和更新,保障了行政单位提供优质的公共管理和服务。

第4篇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会计核算 会计假设

一、引言: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必要意义

2013年1月1日,财政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正式实施,这将进一步规范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首先在公共财政体系中,满足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在公共财政体系的改革中,涉及到很多会计科目的调整,相应的会计核算方式也跟随者一起调整,这满足了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其次,通过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从而在实际执行中配合《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实施。最后,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对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做了进一步的规范,这对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有着良好帮助。因此,从这三方面而言,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具有现实的必要意义。

二、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大变化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整体上补充了会计制度的内容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整体上更加完善,包括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会计核算内容都一应俱全。其中的亮点就是从企业会计准则中引入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其次,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首次明确规定了基建数据并入会计账中,从而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规定了加强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这包括对财政补助收入范围的界定,统一口径的进行会计核算。同时,对非财政类补助的结转、结余和分配的核算也做了规范。这就为新事业会计制度在实施部门预决算的作用提高有效的途径,能更为科学的发挥基础性作用。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计量进行了重点阐述

新制度包括对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意在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这些都是从局部上对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进行完善补充和规范。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立足务实原则

新事业会计制度又回到了初始点,从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科目的使用对事业单位进行说明指引,从而为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操作供了更为科学、全面的依据。在报告体系中,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财务报表体系也进行了系统的改进。结合新增的内容和调整的会计信息内容,合理的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报告和披露。

综上而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必然会使得我国事业单位的在新的改革浪潮中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自身的财务质量,这对我国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现存的问题探讨

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不断执行和实施, 现就其存在的一些不健全的地方和问题共同探讨一下.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假设的问题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缺少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进行阐述。我国事业单位被业内默认为会计主体,但新制度并没有就此内容进行阐述。会计假设之持续经营也没有在新制度中解析。由于事业单位是社会服务所必要的机构,其存在的意义大多数并不是为了盈利,所以本文认为有必要对我国事业单位的持续经营时间进行相关定义的划分和解析。此外,明确的会计分期才有意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核算。少了三者,这就对于使用主体对制度的理解会出现偏差。

(二)会计基础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问题

会计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要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此处虽然明确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一般收付实现制,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出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情况或者举例说明,这就会给以后事业单位在核算中可能变更会计基础提供了机会。而会计基础一旦发生变化,整个会计信息质量就会受到质疑,甚至完全不能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要素分别是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以及及时性。虽然事业单位不同于商业、制造业企业,但是其会计信息质量也应当有要求,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并没有出现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核算除了本职的核算功能外,还应该是一种有用的信息。如果对于事业单位缺乏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那么提供的会计信息就会出现失真的情况,就无法对决策有用。那么会计核算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就成了一种机械式的行为。

(三)会计核算科目中出现的问题

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创新,但是其在对固定资产和无形摊销进行核算时,仅仅是规定了事业单位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却是忽略了年限总额法和加速折旧等方法的引入和运用举例。而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应折旧金额为其成本,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此处明显与市场脚步不跟进。且对于国定资产的摊销方法的选择也没有进一步的做规定。具体而言是什么类型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采用平均年限法或者工作量摊销法也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规定。如此模糊的解析,对于从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事业单位多少会造成会计处理上的困难。无形资产核算科目不完备,只是给出了总体的处理要求,并没有深入的阐述。此外,无形资产摊销科目也同样出现此类问题。会计核算应该以事实事项为依据,而不是用制度来对此问题进行禁锢。对于拨出经费的科目取消也没有对使用者做任何解析,这对于使用者新旧制度的会计处理会造成相当大的麻烦。

(四)修购基金安排去向问题

原制度中,修购基金的作用是事业单位设备修购费用和维修费用支出的资金储备。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旧制度时期留下的修购基金没有安排去向。这就给事业单位留下一个难题,可以预见可能出现的三个重要问题。一是,前留修购基金充当单位管理层的小金库,因为新制度中对该基金的去向说法不明,这就给管理层创造了很多处理的机会。二是,转入单位旧制度中出现不明损失的账户中,抵消事业单位的不明损失,这就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出现偏差。最后,为挪用和占用单位资金留下隐患,因为这是一批无法明确去向的资金,只需要财务人员在账面上做些处理,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这部分资金转作他用了。

(五)财政拨款补助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会计核算的问题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重点规定了加强对财政拨款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这包括对财政补助收入范围的界定,统一口径的进行会计核算等。当财政拨款补助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时, 单位预算中正在进行的本应由财政补助资金实施的项目,却不能停止实施,从而要先使用非财政拨款补助资金支出,这样就势必影响到财政拨款补助资金收支的会计配比核算。当财政拨款补助资金后期到位时,就要做大量的重新核算调整,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重点增加的财政补助收支表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得不到保证, 严重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四、结论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顺利实施。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初期,对于会计基础使用,应该进一步明确使用方向和使用方式;应该给事业单位予以具体的例子进行指引,避免事业单位在新旧会计制度下,进行会计基础的变更时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同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应该征求事业单位的意见,以事实可行的原则进行增加。既要满足事业单位的要求,又要体现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最后对于会计科目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前留科目问题,相关部门应该有一个缓冲期给其适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尽量健全引入和帮助事业单位解决新旧会计科目接洽的核算问题,做到有效而实用,具体的措施可以根据各事业单位的反应情况作一个行之有效的补充意见稿,以解决出现的问题。

另外,各事业单位在深入领会新制度修改、实施的必要性同时,也应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大变化的角度来理解新制度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并不断进行理性思考,在以后工作中不断注意、修订、进行反馈,从而使事业单位能够更加快速的适应和使用新制度,实现事业单位的功能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鲁航,吴耀姝.浅议财政资金管理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完善[J].财务与会计, 2010(4):32

第5篇

1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1.1原《制度》未能与时俱进地反映新形势的变化与改革成果

一方面,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难以与改革成果相衔接。首先,原《制度》中一些规定如财政周转金、基建拨款等有关规定,随着改革深化已经失效,与实际情况脱节,需要将已废止执行的内容加以删除,避免执行上的错误。其次,如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偿债准备金的设置使用,在现行的总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中还没有做出规定,存在新业务类型的规范盲区。然后,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修订,以及新《预算法》的执行和国务院对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出的许多新要求,如果不及时修订《制度》,这一系列改革成果就无法全面、完整、准确地通过会计记录予以科学反映,也就无法满足各有关方面对财政信息的需求,更不利于维护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统一完整。

另一方面,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体系碎片化。自2000年以来,财政部先后制定了15个补充规定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调整,这种修修补补的方式使得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体系过于分散,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这样不利于相关财务人员对整体的全面把握、因此,需要将这些分散的规定加以统一,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如此有利于加强和规范财政总会计管理。

1.2原《制度》所依据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局限性

近年来,审计署在对中央财政出具的审计意见中多次提出,政府会计核算相关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一些属于中央政府的资产和负债无法在会计账表中反映。原因在于,原《制度》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侧重于核算反映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因此无法全面核算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情况。

何谓收付实现制,指在会计核算中,以实际收到或支付款项为确认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的标准。即凡本期内实际收到的收入和支付的费用,无论其是否应归属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而凡本期未曾收到的收入和未曾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本期,亦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予以处理。因此在收付实现制下,总预算会计对本期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现金的支出,或在以后年度应偿还的债务本金或利息,会计上得不到反映,从而导致不能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状况,形成了很大的隐形赤字,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另一个重要弊端则是造成了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在会计期间上的非配比性,不利于评价收支结余的真实情况,从而影响预算信息的真实性。

1.3原《制度》缺乏统一的政府财务会计报表制度

和企业会计不一样,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的格式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当前我国政府预算报告只是一种反映政府收支预算决算的单一模式,没有对政府债券、债务及资产情况的反映,不利于公众对政府财务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不利于政务的公开化;对于财政内部管理来说,由于缺少对政府资产与负债的完整会计信息,难以对政府财务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使财政政策的选择和预算编制缺乏充分的依据;对于财政外部管理来说,预算会计信息传布形式过于简单,造成政府财务状况透明度不强,容易滋生腐败。

2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的亮点分析

2.1重新定位总会计核算目标和核算基础

一方面,考虑到修订《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服务,因此新《制度》明确了今后总会计核算目标既要准确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也要全面反映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另一方面,会计核算基础部分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内容,要求“总会计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按照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所谓权责发生制,即凡是在本期内已经收到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一切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和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更能准确、真实和全面的反映出在会计期间的财务与预算执行的情况,更符合财政管理体系改革的需求,可以有效防止各级政府部门在途资金与浪费限制的情况,极大提升各级政府的工作绩效。

2.2改进会计核算方法

新《制度》参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做法,广泛采用“双分录”会计核算方法,在核算预算收支的同时,也核算反映与预算收支变动密切相关的资产负债情况。“双分录”会计核算方法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的资产、负债等会计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对收入、支出等会计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如果一笔业务同时存在收入、支出和非货币资产或负债变化的,则采用“双分录”分别进行核算,这样既能反映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又能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例如对于外购不需安装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时,按其外购确定的实际成本,一方面编制分录,借:固定资产,贷: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实际支付的款项作,借:经费支出,贷:财政拨款收入等,这样,通过“双分录”核算既反映了固定资产增加,又反映了预算支出增加,提供了真实的财务和预算执行情况。

2.3完善会计要素核算内容

新《制度》最大的特色包括既核算了全部的财政预算收支,又全面地核算了政府财政的资产、负债;既规定了原《制度》没有规定的国债预算收支的核算,也增加了很多过去没有核算的债权债务(如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及转贷过程中产生的债权资产和负债),财政部门管理的股权资产,以及承担的政策性负债等。具体而言,一是完善资产核算内容,增设用于核算反映政府财政持有的债权、股权等资产的会计科目,如借出款项、应收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股权投资等;二是完善负债核算内容,增设用于核算反映不同类型政府财政负债的会计科目,如应付长期政府债券等;三是完善净资产核算内容,增设“资产基金”和“待偿债净资产”科目,分别反映因资产、负债的增减变动对净资产的产生的影响。同时,修改部分净资产类会计科目名称。

2.4完善会计报表体系

新《制度》规定总预算会计报表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7张报表。其中,资产负债表将资产和负债按照流动和非流动进行分类反映,一方面在编制政府财务报告时,比较容易衔接,减少调整报表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反映资产负债结构。新《制度》执行后,政府财政管理的资产负债都得到核算,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所需要的政府财政管理的资产负债数据将更完整、可靠,为报告提供基础数据。

就收入支出表而言,新《制度》设置了一张涵盖全部财政资金收支的收入支出表。收入支出表按照不同类型资金分别列示收支余情况,既可以看到财政部门对外部的实际资金流入、流出,也可以看到财政部门内部各项资金之间转移产生的某种资金的收入、支出,还可以看到按照权责发生制列支(资金实际尚未流出财政部门)的部分。总之能反映全部财政资金收支情况,也能反映某种类型资金的收支余情况,反映的信息更加全面丰富。

第6篇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该所非常注重会计法规及会计业务知识的学习,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和严格的学习纪律,坚持会计法规和会计业务知识学习制度化、经常化,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几年来,他们组织干部职工系统学习了《会计法》、《预算法》、《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会计法律法规,参加了县财政局组织的会计法知识培训、会计电算化培训等活动。全体干部职工都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珠算等级证书和初级以上会计技术职称,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为进一步做好全镇的会计工作,服务边贸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会计服务于经济发展为宗旨,努力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汊河镇是安徽省边贸重镇,近几年来,外来客商投资办企业十分红火,经济发展呈现快速迅猛势头。汊河镇的会计工作如何适应市场要求,是摆在汊河镇财政所面前的现实课题。他们深深意识到“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因此,他们与时俱进,改变观念,把为外来客商和民营企业做好服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做。对每个来汊河投资的企业,从筹建开始,他们就主动派专人前去了解其是否及时建账,会计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等情况,并协助企业建好账,主动为其提供咨询等各种服务。一方面使客商感到投资环境的优越,另一方面也杜绝了企业不按规定建账、核算带来的种种不良隐患,不知不觉的寓监督于管理之中。他们还定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在会计人员、会计管理、会计核算、会计培训等方面存在哪些困难,主动帮助企业及时聘用有资质的会计人员,联系会计人员培训,解答疑难问题。同时也为企业在改善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也可以说为汊河镇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促进经济跨跃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认真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强化会计核算与监督

长期以来,该所一直坚持不折不扣的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不断规范会计核算和强化会计监督。首先,加强自身建设。在财政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先后建立了《财务收支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会计稽核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等,细化管理内容,强化管理手段,完善管理机制。多年来,该所内部从未发生一起违反财经纪律的事件,财务账目清清楚楚,会计人员清清白白,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多次表扬。其次,加强镇直事业单位及村级财务管理。一段时期,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汊河镇镇直事业单位及村级财务较为混乱,群众反映比较强烈,该所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及时介入,用两个月时间进行人员调整、业务培训、财务清理和健全制度,使汊河镇镇村财务面貌焕然一新,全面走向正轨,成为全县财务管理的一个亮点。为维护稳定、促进会计工作法制化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规,规范财经秩序

第7篇

摘 要 2010年1月18日,财政部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联合了《医院会计制度》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等五项制度,内容包括新修订及新制定的我国医疗机构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审计等五项制度,并宣布自今年7月1日起试点及正式运行这些新医疗机构财会制度。本文主要进行医院财务制度中权责发生制的运用探讨

关键词 新医院会计制度 预算管理 权责发生制

2011版《医院会计制度》已于2010年末正式,并规定2011年7月开始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2012年1月开始在全国执行[1]。本文拟就新旧制度对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供参考。原《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在预算管理、成本核算方面也存在诸多弊端,这就要求对《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进行完善。为适应基层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的属性,须设置两套不同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必须明确公立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要进行成本核算、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三级医院需设置总会计师,兼顾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加强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会计报表体系要求更加完整,新增成本报表和现金流量表,并要求写会计报表附注,这样以便更全面的反映医院的经营状况,特别是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加强医院对现金的规划和管理,从而提高医院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率。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与医院会计制度中使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必要性

权责发生制原则亦称应计基础,是指以取得收到现金的权利或支付现金的责任权责的发生为标志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及债权和债务。即收入按现金收入及未来现金收入――债权扫生来确认;费用按现金支出及未来现金支出――债务的发生进行确认。而不是以现金的收入与支付来确认收入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 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因此,权责发生制属于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它解决收入和费用何时予以确认及确认多少的问题。权责发生制的实践依据是,在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中,经济业务的发生和货币的收支不是完全一致的,即存在着现金流动与经济活动的分离。由此而产生两个确诊和记录会计要素的标准,一个标准是根据货币收支是否来作为收入和费用确认和记录的依据,称为收付实现制;另一个标准是以取得收款权利付款责任作为记录收入或费用的依据,称为权责发生制。

医疗机构对药品、医疗设备等大宗物资设备进行采购,而此种采购行为多数以賖购形式进行。随着政府的惠民政策力度加大,城乡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民政救助医疗、孕产妇住院分娩医疗补助等国家补助项目,均要求各医疗单位先垫付患者就医期间的上述资金,然后再到相关部门报账。这就要求医疗机构在每月会计结算时,及时准确结算各类医疗垫付款项,在同期反映医疗业务收入的同时,反映应收医疗款各明细。对上述会计处理,事实上就要采用权责发生制才能及时准确反映。

二、基层医院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及优势

1.优化经费的使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成本核算制度,将使财务部门和单位领导对财务行为的控制,业绩管理的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加注意到加强经费使用效益,做到“跟踪问效”。只有权责发生制才能较客观地反映会计期间的经费使用效益。

2.适应基层医院后勤保障供应的社会化。

3.促进财务信息网络化,多维化。基层医院财务部门正在大力加强财务信息的网络化研究和建设。实现基层医院财务会计信息的网上传递,不但可以缩短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报告时间,同时也可以节约上报成本。信息化对基层医院财务信息的透明化要求越来越高,与生产企业,服务性公司,政府部门的沟通越来越多。指标口径的一致性要求基层医院会计采用与国家经济主体相同的会计处理信息系统。同时,会计报表和账目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将不仅仅局限于收与支的平面二元化模式,而是呈现立体多维的特点。不同时点,不同单位的数据综合组合,以提供适合的不同决策的需要。这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开发,提高会计信息的适应性。

三、权责发生制应用程度大大提升

财政部把“医院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写进了制度中,并明确医院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而不再要求医院的会计核算除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均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一般原则和本制度的规定进行。医院同一般的事业单位不一样,它需要通过成本核算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事实是,尽管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要求部分采用权责发生制,但是由于处在事业单 位会计制度这个框架下,医院执行权责发生制不是很到位,待摊费用等并没有完全使用,资本化支出和权益性支出也划分不准确。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会计信息不 能满足成本核算精细化的要求。因此,在成本核算方面采用权责发生制显得尤为突出。新医院会计制度取消了修购基金,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让资产负债更加清晰。

四、一个会计系统同时体现预算和财务两种信息

新出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非常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在一个会计系统中同时容纳了预算信息和财务信息,这也就确立了兼顾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双目标、双基础的会计模式。强调医院的公益性是一个热点话题,因为医院服务的对象是广大普通民众。今后国家将增加对医院的财政补助以提高其公益性,这样一来就涉及到预算管理的问题。目前,我国已经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这次出台的新医院会计制度就设置了一些和国库集中收付相对应的会计科目。其实,此前的征求意见稿曾经把会计制度分成两个系统分别反映预算信息和财务信息,但考虑到医院财务人员工作量问题,新医院会计制度最终将两种信息在一个 会计系统中同时进行反映。新会计制度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创造性地提出了采用“待冲基金”这一会计科目,以此来解决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兼 顾满足预算管理需要。以前,用财政性资金购买资产时形成支出,它反映的是预算支出的发生,没有办法计提折旧。而现在同时对这部分资产计提折 旧,预存到“待冲基金”里。等到资产要被摊销或者存货被领用的时候,不再反映为成本费用,而是冲销待冲基金。这样的话,医院就可以把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 形成的资产区分开来,通过“待冲基金”对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进行过程性管理。同时,又在一个会计体系中体现了预算信息和财务信息。

五、收支更全,会计科目更具实用性

这次出台的新医院会计制度,在规范会计核算的同时,也满足了实务工作的需要。新医院会计制度反映的收支更全、会计科目更具有实用性,医院的会计核算将因 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医院其实是一个医、教、研三位一体的整体。在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科教资金不纳入收支管理,而作为专用基金管理,或挂在往来款中,这就导致医院整体收入数据不全,也就无法真实反映医院的收支情况。为满足医院管理的需要,新医院会计制度明确了“大收大支”的概念,将医、教、研进行合理分类处理,并将科教项目纳入了收支管理。与此同时,随着医院面临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增、变更、调整了一些科目。业内人士敏锐地发现,新医院会计制度将医疗、药品放在一起进行会计核算,让他们感到这更加符合医院的实际需要。在侯常敏看来,药品管理是大医疗行为的一部分,不应该将医疗和药品分开核算,而且人为分摊管理费用的方式容易造成医院收支结余不准,为避免因数据处理不当造成误解,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规定就显得更加合理一些,也更符合国际惯例。

六、报表体系与企业会计报表对应

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出台,让业内人士充满了欣喜。除了上述亮点之外,被采访者无一例外地强调了新制度下报表体系更加完整,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制度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新制度下的报表体系涵盖了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总表、医疗收入费用明细表、现金流量表和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以及一系列的成本报表。报表体系比较完整,而且,与企业的会计报表已经非常相似,也就是说基本上和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报表都对应上了。报表体系中,最吸引眼球的是这一系列的成本报表,它们可以把医院各种各样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成本通过这个成本报表展示出来。同时,公众可以通过成本报表知道医疗收费是否合理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预算制度;改革;影响

预算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一个分支,区别于企业会计。预算会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其他非营利性组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对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对原有制度进行改革是多个方面的统一要求,不仅仅是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发展的需要,也是各部门各自维持正常运转、寻求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因为现行制度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改革预算会计制度自然会对各非营利组织部门的会计工作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总体趋势是促进我国会计制度更加完善,便于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社会资源高效配置,更方便与国际社会接轨。

一、改革预算会计制度的原因

(一)现行制度存在问题

之所以要对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是因为它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现行制度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较为现行预算会计体制较为呆板、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公开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诸多障碍。以收付实现制为例,我国事业部门一直采用这一核算方法,由于一直以来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比较单一,采用收付实现制有比较方便快捷。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事业部门内部发生的经济活动种类逐渐增多,数量也明显增加,实付实记的收付实现制的弊端日渐显露。现金的支付与收入登记已经无法完全满足部门经济活动的需要,尤其是对一些时间跨度较长的业务,实收实付的记账方式显得太过落后,也更易导致错账,因此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十分必要。

(二)新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需要

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非营利性组织的各部门财务处理工作日益重要,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是无法避免的环节。经济腾飞过程中,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成熟,科学先进的预算会计制度能够帮助政府部门更有效的管理其他事业单位,也能够保证各种公益组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且采用先进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还能确保社会的公平、维护社会正义。同时,逐渐完善的经济体制也需要逐渐发展的会计制度相匹配,相互协调的体制和制度才能齐头并进,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外,科学的会计制度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保证各部门会计工作质量,整体提高各部门的财会工作水平,从而满足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旧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各部门发展的需要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了离不开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各种单位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才能保证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各事业单位是社会公共资源的管理部门,负责调配各种公共资源,提供公益服务,真正体现了人民权益。事业单位在新时期面临由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变,这一转变应当渗透到事业单位的方方面面,包括财会部门的会计制度,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形式变化。服务型的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公益机构需要接受来自社会大众的监督,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然而旧的会计制度无法满足信息向社会大众开放的要求,因此,对部门的制度进行调整改革才能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作为管理者时的官僚制度严重制约了公共部门向服务型部门的角色的转变,部门自身的维护和发展同样需要对制度进行改革。

(四)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公益性组织的工作性质是服务社会、管理社会资源、进行有效资源配置,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让最多的公民获益。这些相关部门的会计核算信息能够为其部门内部的工作情况提供基本的记录,便于管理者及时进行工作调整和制定新的工作安排,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更有效的调配资源、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民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情况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出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目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也非常必要。

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重新确立会计目标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确立了新的会计目标。相较之前的核算目标而言,新目标不仅能够发映出部门日常经济活动中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还能发映出部门对预算的执行程度。并且新的预算制度明确表示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部门的预算会计信息,而不仅仅只是作为政府以其他公益性组织的部门日常经济活动记录。这一新目标明确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只有确立了服务性的新目标、公开日常信息,才能彻底推动事业单位角色的转变,才能更全面的服务大众并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公益性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新目标的优越之处在于,向所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同时能够促进部门内部的自我净化和自我监督,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二)优化核算方法

在核算方法方面添加了“双分录”的核算方法,所谓双分录的核算方法就是在事業单位的日常会计科目的资产、负债等会计业务中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入、支出等会计业务中采用较为简单的收付实现制这两种核算制度,当一笔业务的发生同时涉及资产、负债和收入、支出时就采用两种核算制服,即双分录核算方法。采用这一核算方法能够确保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准确性,既可以反映部门财务状况,又可以体现出部门对预算财政的执行力度。新天际的核算方法同时满足了计划和执行的管理要求,保证部门会计工作的质量,维信息的使用者提供高效准确的数据信息,从而便于管理部门做出最有针对性的决策。同时又与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有所区别,突出公益部门的工作性质。

(三)增设核算内容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内容还包括对核算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增加了会计记账的业务内容。例如将政府持有的债券股权等单列为一项,这样可以使政府行为更加明确,政府财政收入支出也会更加清晰明了,对国库资金的管理更加规范。改革之前的预算会计制度没有国库资金收复做具体的划分,但是国库划拨资金或者税收等都会引起公益部门的资金大幅度变动,然而旧的预算会计制度不能详细反映政府拨款造成的资金变动,为日部门日常会计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容易造成实际发生业务登记与预算不符合。在纳入了政府部门的收支管理科目后,可以有效避免资金流通过程中环节接洽部分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保证部门预算会计工作的质量,也能确保向信息使用只提供有效并且精确的信息,助力管理者制定决策。

三、预算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一)核算制度的影响

会计核算制度按的改变对各个公益部门的会计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以权责发生质的引入为例,权责发生制本来是我国的企业会计采用的核算制度,但是相对于收付实现制来说在负责业务的处理以及跨时期业务的会计操作方面拥有很大的优越性。公益部门的会计核算制度向企业靠拢有助于部门的高效运转和合理管理。向企业会计制度靠拢首先就要在核算制度上靠拢,权责发生制是企业会计最鲜明的特征,因此在公益部门采用权责发生制是非常必要的。引入权责发生制可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缺陷,加强成本控制,有效进行资金管理,确保账面与实际资金流动相符合。也能够提高管理者对自己部门的资金状况的了解程度,便于其严密控制风险程度,避免无效损失。最后,权责发生制的引用能够为公益部门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提供内在动力,加强政府对各部门的管理和控制。

(二)部门单独预算的影响

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目的是为了监督资金流动,反映预算的执行程度,将各个门类的部门单独进行预算可以细化会计的记账科目,增加账面的准确性,也能够为信息查阅者提供更加精确的信息。这一改革措施还能够真实反映各个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预算执行程度。同时,部门单独预算对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会计素养更容易得到体现。各部门的责任更加清晰,部门对每个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会更加具体。并且部门参与预算能够明确反映各部门的详细情况,能够为财政划拨的调整以及新时期工作规划提供有力依据。并且部门预算可以为单位整体工作计划提供详细的部门成果,也可以根据部门的工作成果加总得到单位整体的工作情况,方便管理者对自己所管理的部门的整体管控,也为信息参考者提供了多种参考途径。

(三)引入新制度的影响

政府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内容还包括对新制度的引入,例如政府采购制度。顾名思义,政府采购制度就是有关政府采购方面的一套政策和办法,企业通过竞标等方式与政府的基建项目进行合作,通过由政府出资、企业执行的方式进行公共设施的建设。或者政府部门正常运转所需的物资也可由企业直接提供,这种直接采购也属于政府向采购制度的规范内容。由于政府采购制度的引入,事业单位各部门进行采买的资金流动从支出到记账需要经过几个部门的手续,这往往导致显示资金流通与会计账面不符合。而采用政府采购制度之后可以将政府的购买行为集中管理、统一实施,有效避免账实不符的情况。另外,政府采购制度也能够进一步提高信息的公开程度、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公效率。

(四)新资金管理办法的影响

对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也要采用新的资金管理办法,这会对公益部门的会计核算产生不小的影响。以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为例,国库单一账户就是用于政府部门财政资金管理的统一账户。这一制度使得部门资金流动更加规范化,会计人员的记录项目及包含了收入也包含了支出,对会计人员的操作要求更加严格,也提高了各公益部门的资金管理水平,同时也从内部推动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变。例如公益部门的工作人员直接从财政领取工资,人民银行直接划拨,并未经过部门内部的会计核算流程,这时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原则便无法满足部门各项会计业务发展的需要,更容易导致记账遗漏、错误等问题。因此,权责发生制的引入也是改革的必然措施。

四、结语

事业单位以及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不只是影响我国政府部门的会计工作,还影响全体社会成员对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更对我国整体会计体制和经济体系有重大影响。政府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进一步加大,公众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全民监督的目标越来越近。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也会因为监督力度加强而更加严谨,工作效率会由于体制更加健全而提高。另外,由于新的改革措施涉及到细化会计科目,增设核算内容的方面,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也会随之下降,责任更加明确,资金流动记录更加详尽。服务型公益部门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总之,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汪华.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09):63-64. 

[2]沈丽欣.預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探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1):56-57. 

[3]韩晓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经贸实践,2015(13):141. 

[4]郑芳.论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中国总会计师,2015(04):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