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学生课外阅读研究

中学生课外阅读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06 10:11: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生课外阅读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学生课外阅读研究

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文学经典;阅读;大众传媒;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103-02

文学经典是人类知识的宝库,蕴含着人类一切文明的精华,以其独特的魅力滋养着一代代人的精神世界。在高中阶段,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是增长知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借助文学经典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指导是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高中的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经典篇目。学生在语文课上受到良好的文学经典的陶冶,但是在课外,由于时间和兴趣等多种原因,学生更喜欢读娱乐杂志、漫画、科幻小说等既快捷又有趣的文字,没能把文学经典延伸到课外。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寻找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课堂上阅读文学经典的基础上,为学生的课外文学经典阅读指明道路,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把文学经典植根于学生的意识深处。

一、文学经典与高中语文教育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有了自己的文明,人类运用语言记录了人类发展的思想史、文明史,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经典文本。这些经典文本是经过世世代代的人类所检验的,是能经得起岁月的淘洗,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永恒的价值。赫钦斯说过:“经典著作乃是每个时代都具有的当代性的书籍。”阅读经典是每个人精神成长史中必修的一门学问,只有经过经典的涵养,人才能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才能造就高大的灵魂。

高中生正处于增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文学经典的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起点,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影响人的个性人格,是贴近生命、融入血脉的精神享受。托尔斯泰曾经和日本作家德富芦花探讨过文学经典与灵魂塑造的关系问题。他用手杖在地上划了一个圆,又在圆里画了三条线。意思是:真理永远是浅近的,就像悬在每个人头上的太阳,把光和热带给你;圆里的三条线是同情心、正义感和斗争性。这就表明了经典文本对人类灵魂塑造的重要作用。真正的经典是作者灵魂的写照,作者把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文本中,用于照射出读者的心灵世界,使读者的心灵得到净化。处于青少年期的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确定,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因此语文教学就成了学生能否正确对待经典,能否借助经典塑造灵魂的关键。

二、高中生课外文学经典阅读的现状调查

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习许多学科的知识,紧张的学习之余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语文课是学生接触文学经典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经典、解读经典,为学生增长知识、涵养精神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据某些调查显示,70%的学生没有在课下阅读文学经典的习惯。学生课下阅读的通常是娱乐新闻、体坛快讯、漫画等表面上看更简单有趣,更能吸引学生眼球的图文并茂的作品。这些东西显然是学生枯燥紧张的学习生活的调味剂,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如文学经典般原汁原味的营养。还有一部分学生沉浸于一些新生代的文学作品,如郭敬明、韩寒等的小说作品,这些显然是迎合了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也不能给学生正确持久的灵魂导向。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喜欢阅读文学经典,但是迫于学习压力不得不放弃,或者囫囵吞枣式的粗读一遍,也不能满足自己的文学理想。

基于以上高中课外文学经典阅读的现状,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外时间有效的阅读文学经典尤为重要。要使学业非常紧张的高中生得到良好的文学经典的侵染,就必须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经典,利用有限的时间阅读最有价值的文学经典。

三、高中生课外文学经典阅读缺失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现状来看,高中生课外文学经典阅读的状况不容乐观,是文学经典抛弃了学生,还是学生抛弃了文学经典?我认为,这与高中生的学习特点、教师的引导和大众传媒的导向都有关。

(一)紧张的学生迫使学生放弃了文学经典

高中时期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到学习上,学习时间又被分配成多门学科,学习语文的时间都被限定在语文课上,课下时间学生都用来背诵老师讲解的知识和做练习题,如果花很长时间阅读经典就浪费了许多时间,相形之下学生都会选择更快捷的记诵法来提高自己的成绩。仅有的一点点课外时间学是都用来浏览娱乐、体育新闻,这些多彩的画面能放松学生紧张的神经。

在语文课上讲经典时出现了许多无奈的事情。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由于学生没有对《红楼梦》的知识积累,很多学生不知道林黛玉为何进贾府,更不能了解整部小说的真正内涵。虽然背诵老师讲解的知识能快速提高成绩,但语文考试中越来越重视自主性阅读,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阅读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再紧张的学习也不应该放弃对文学经典的品读,文学经典给人的力量是持久的、永恒的,有了文学经典的滋养,学生的阅读水平、人格魅力都会提高。

(二)教师的引导失误

语文课是学生接触文学经典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文学经典神秘庙堂的钥匙。但语文课堂教学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文学经典,在语文教材之外还有许多值得学生仔细品读的文学经典。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热情燃烧到课外。但是我们非常遗憾的看到,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枯燥的讲解并不能引起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兴趣。当今的语文教育虽然摆脱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的束缚,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花样翻新,但是教师仍未改变在课堂上的话语霸权,教师的一言堂在表面上已无影无踪,但实际上学生仍然处于教师解读的统治下。学生是隔着教师看文本,就好像隔山看海,已无原来的气魄。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只是教师解读的接受者,没有自主性,也就失去了对文本的兴趣,更不用说把文学经典阅读延伸到课外。学生对文学经典不感兴趣,教师即使布置学生课下阅读经典,学生也只是当作作业来完成,不能深入地阅读,也就无法进入文学经典的意义世界。

四、大众传播媒介的误导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迅速进入现代人的视野,这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方式受到多数人的青睐。许多文学经典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几十万字的文字被压缩成几十集的电视剧,还有网络小说、绘图形式的文学、时尚阅读等等相继出现,丰富了人们的视界,给当今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高中生处于青少年期,正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事情,大众传播媒介的方便、快捷、多姿多彩更是深受高中生的喜爱,他们自然想放弃冗长的文学经典,寻求更快速形象的阅读方式。

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使人类的信息更加便捷,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但比之文学经典,只能算是快餐,不能像文学经典一样给人带来丰富的营养。当《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被搬上荧屏后,人们都争相收看,有些人还买来原著细细品味。这也可以当作是传播经典文化的一种方式。但如果在阅读文学经典之前先看了影视作品,就会被先入为主的影视作品所牵制,再阅读文本时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期待视野。更有甚者,有些电影、电视剧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把原著改编的面目全非。高中生的分辨能力还不是太强,如果接受了错误的引导,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会很不利。

五、高中生课外文学经典阅读的实施策略

高中生课外文学经典阅读的实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是学生接触文学经典的介绍者,教师的正确引导会对学生的阅读起到关键作用。大众传媒对学生也起到导向作用,正确的引导也会使学生喜欢上文学经典。阅读要和写作结合,两者互相促进才能促使学生爱上阅读文学经典。

(一)教师的正确引导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特有的魅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是一位博学者,要精通许多文学常识,其次要懂得语文教学的艺术,还要用自己的“书缘”感染学生的“书缘”。语文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经典教育的只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总揽大权,必然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只等着教师的解读来背诵。语文学习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如果学生能真正的进入文本的意义世界,能想象出文本的情境,无需教师的解读学生也会理解文本。学生都非常喜欢知识面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神采飞扬的老师,老师的活力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的就进入了课堂情境。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如果只按教材中的篇目来教,就会使学生如井底之蛙不能看见广阔的文学天空。

(二)正确使用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对人类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也对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较之经典文本还是不够持久深入,要想获得持久的营养,必须阅读文本。有些老师热衷于在课堂上借用荧屏上的形象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直接把电视剧中林黛玉的形象放映到幻灯片上,学生头脑中林黛玉的形象就定格为演员陈晓旭的形象,再也没有想象的空间。殊不知,人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孱弱多情的林黛玉形象,如果让学生先接触文本,每个学生心目中的林黛玉都是荧屏上的形象吗?

大众传媒有其缺点,但也有优点,它不能给人带来纵情想象的,却能可以引发人们阅读经典的兴趣。当百家讲坛易中天、于丹大放异彩的时候,经典著作的销售量也大幅上升。当电视连续剧《水浒》《三国演义》播放的时候,人们也在不停的讨论其中的情节。大众传媒是在普及经典知识,高中生在紧张的学习时间之余很有必要接触一些类似的大众传媒作品,以此引发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兴趣。

六、读写结合激发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兴趣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根藤,互相缠绕,互相促进。阅读积累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写作的技巧,还能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读诗会激发起学生心中的跳动的浪漫主义情节,萌发写诗的冲动;读散文会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对散文跃跃欲试。每读一部文学经典就会有许多感想,许多冲动,鼓励学生写下来,不论是读书笔记的形式,还是其他形式,都是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都非常宝贵,你会发现,没读完一部文学经典著作,学生的精神世界就会又上一个层次。

指导高中学生的经典阅读,扩大阅读视野,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发展思维能力,重要的是丰富情感世界,涵养人文精神,建构精神家园。阅读经典就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站的越高看得越远。文学经典对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起到不得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学经典以其够重的文化底蕴滋润人的灵魂,构建人的精神家园。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在沉沉的夜色下,挑一盏孤灯,或伴一杯香茗,细细阅读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文学解释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 课外阅读 初中学生 养成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课外的阅读量,初中阶段不少255万字”,这样看来,初中学生每学期应该阅读不少于43万字,每个月不少于8.5万字,每周不少于2万字,每天3千字。这一要求为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定下来硬性指标,也为中学语文教育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阅读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你会发现他们的阅读量非常匮乏。这也给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外阅读?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实践,对指导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有一些心得体会,以期给中学语文教育者以借鉴和启发。

一.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养成教育离不开兴趣激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课外阅读首先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对学生而言,有了阅读兴趣,才会努力寻找阅读机会,得到阅读满足。因为初中学生感性思维比较强烈,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以吸引学生,告诉他们这些故事就在课外书中,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注重课内外结合。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可以介绍他的其他经典散文作品,如《背影》,还有和当下流行歌同名的《荷塘月色》,让学生主动阅读;介绍老舍时,可以讲他很遗憾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进而说到他的文学创作中有名的《骆驼祥子》,选择有趣的情节激发他们阅读兴趣;在讲《论语》十二章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有关学习和道德修养的成语大比拼,告诉他们《论语》里聚集了大量的这方面的成语,让大家下去寻找搜集,达到阅读论语的目地。只要老师心中想着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多介绍多拓展,相信学生会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朝着你预设的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激发阅读趣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建立阅读的信心与兴趣,让阅读真正成为他们的精神活动,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地成为阅读的主人。

二.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养成教育离不开优越阅读条件的创设

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养成离不开优越的阅读条件的创设。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阅读教育过程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

首先,教师要详细了解《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初中学生所推荐的课外读物,搜集调研各个学校的经验丰富的老师所推荐的书目,进行了整理分类,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推荐、指导。譬如,针对阅读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指导他们选读篇幅较短、内容连贯、内涵适当的作品,如《上下五千年》《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汤姆.索娅历险记》《羊脂球》等作品;而对那些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推荐推荐他们阅读篇幅较长、历史背景复杂、内涵丰富、隐含哲理、手法新颖独特的读物,如《寂静的顿河》《白鹿原》《家》《春》《秋》《边城》《雷雨》《人间喜剧》《哈姆雷特》《百年孤独》等,这些读物即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特色,即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其次,还可以利用班级文化建设推广阅读养成教育,比如建立班级读书角。调动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拿到班里与同学分享,让语文课代表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列举好书目,还经常鼓励学生少吃一点零食多攒一些零用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图书进行阅读,以弥补读书角书源不足问题。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养成教育当然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开家长会或家访的机会,向家长宣传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处和重要性,并指导家长科学购买图书,指导他们多购买诸如文学、自然科学、历史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图书,不要只局限于作文书。

三.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养成教育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

经过多年的读书角活动开展,笔者发现很多班级的读书角建立后,学生的确对读书感兴趣了,但他们在书的选择上和读书时间的安排上却走向了误区。学生并没有按《课程标准》要求或老师推荐的书目买书,而是常常会把自己拥有的只要不是课本的书都带来,漫画、港台杂志、言情小说、科幻小说、恐怖小说等等成为了很多班级读书角的常见书目,从而导致了课外读物内容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学生的思维。这就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科学有效地引导,必要时可以采取措施,以纠正片里的方向。

书目的问题解决后就是要知道学生如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他们的课外阅读才能真正的收到实效。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因为,学生在阅读方法上很容易走入误区,他们会一味的讲数量不讲质量,一天就看完一本书,有的同学连下课时间也不放过,那种读书的热情值得肯定,但往往会是事与愿违,反而会收不到成效。那么如何利用时间阅读呢?可以要求要求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如周末放假时间,这样也利于写读书笔记。至于如何阅读,可以指导学生把语文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具体来讲,一般的课外读物,学生可以通过泛读、略读、快速浏览,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短而精的书,要多读几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的书,要多读若干遍,以增加知识积累;篇幅比较长,或者内容复杂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写阅读提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要求学生在读完整本书后,以周记的形势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把自己读书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整理出来,这样还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四.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养成教育可以尝试建立定期检查制度

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在实施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两周或三周作一次检查,而不是放任自流。在每次语文课前可以尝试用三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阅读的课外书籍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分享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让学生体验到到阅读带来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还可以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故事会,如:神话故事会、名人故事会、寓言故事会等,让学生展现阅读成果,并且评奖奖励,维持学生阅读兴趣。

第3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写作能力 结合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依据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因此,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尴尬现状,我们可以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阅读;意义;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199-01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研究来看,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1、阅读取向不合理。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课外阅读对提高成绩没有明显的帮助,甚至认为会耽误文化课的学习,很多学生因此认为没有必要购买阅读课外读物,即使购买,也只是一些与考试有关的辅导资料、参考书或试题集锦等。

2、阅读目标不明确。调查统计:90%的中学生认为应该有课外阅读,66.72%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70%的同学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有帮助,而能真正明确阅读目的的学生只有10%左右。一般来说,他们看课外书随意性大,阅读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对时尚的一种盲从。

3、阅读策略不科学。在阅读方法上,不少学生毫无策略可言。在阅读中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精读、泛读、快读、慢读等方法,不动笔,不作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整理、消化,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谈读书》(Of Studies)中说过: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阅读作为学生“学习权”的首要内容,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在英语学习中,语言的输入是指听和读,而语言的输出是指写和说,当我们希望学生能说会写时,我们首先必须给他们足够的输入,输入推动输出,这是公认的语言学习经验。必须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英语阅读机会,发展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英语阅读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人掌握英语语言这一工具所必须的,而且是造就有人文素质的、有教养的人所不可缺乏的。因此,可以说英语阅读的意义是深远的。

初中英语新课程大纲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单纯通过教科书中的课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按照年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显然,仅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宽阅读范围,提高阅读速度。“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因而下课铃声绝不是教和学的休止符,而是让它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新启点。而课外阅读不仅能巩固课文中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不管课文教学效果有多高,没有课外阅读的配合,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效的。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语言的首要任务是保证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在国内缺少英语自然环境的条件下,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由于班级人数多,课时有限,在学生中全面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显然是有很大困难的。大量阅读则是一条便捷的途径,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尽早地强化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本文中课外阅读的教学亦即泛读教学。课外阅读的“课外”不是相对于课堂或课内而言,不是时间上的概念;而是相对于教科书上的材料而言,它不是来自课本上的,是教师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所选择的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课外材料。我们知道,泛读材料多,情景复杂,所提供的语言现象极为丰富,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感,认识一定的语言规律,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三、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中学生正是形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然而受年龄和思维的限制,学生迫切需要指导。调查显示有72%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给以指导。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而缺乏切实有力的措施,少数教师甚至放任自流。因此,如何加强指导,使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激发兴趣策略,让学生爱读书。课外阅读兴趣指对自身从事课外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课外阅读兴趣受阅读者的年龄阅历、知识、爱好及阅读目的的制约,读物本身的内容形成也会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英语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要从认识着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辅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以酷爱书籍,通晓各学科间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体会广泛涉猎的必要。

2、推荐书目策略,让学生多读书。我们提倡的课外阅读。绝不是“放羊式”的阅读。也不是只要数量不要质量的任务式阅读,学生由于年龄、认识水平等原因,许多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具有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给学生,明确阅读内容与范围。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注重借鉴与学习外国优秀文化。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还要有梯度。

(1)结合课堂教学推荐,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联系,内外联动,相得益彰。 (2)结合课程标准推荐。《课文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文质兼美,又结合了学生的学力、智力、心力等实际,要逐步让学生阅读。(3)结合时尚热点推荐。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必能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开放的世界,愉悦身心。

第5篇

关键词:引导;初中学生;课外;阅读

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对于从事教育的人来说,普遍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初中学生“不好教”。他们对于世界依然充满好奇,却不愿意开口去问,而愿意自己细细的思索。他们开始“质疑”,他们想要知道的更多。如何引导这样的学生群体?笔者认为就要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再有,学生具有阅读能力又是所有学科实现高效教学的基础。所以阅读教学成为了语文的教学重点。那么,在初中学段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除了在语文课堂实现高效阅读教学之外,就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

一、意义分析

任何教育教学手段在实施之前,教育者都需要先充分了解学生资源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中学时代被称为“黄金时代”,该阶段的学生,多数求知欲比较强,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兴趣。因此,为了适应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我们可以更多地为他们提供课外阅读书籍,并采用一定的鼓励措施来引导他们参与更多阅读。长此以往,他们的学习潜力就能得到激发,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课外阅读对初中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都有很好的帮助,因此,中学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努力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从学科性质来看,语文是一科内容丰富、教学重点比较分散的学科。因此,数量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课程难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带来较大的提升。在这种条件下,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就显得很有必要。而为了提升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水平,教师就需要在课堂当中设计专门的环节,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引导。也就是说,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课外阅读引导能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他们更多地参与课外阅读。事实上,在如今终身学习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更应该努力提升阅读能力,并逐渐养成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帮助。而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积极引导初中生参与课外阅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实施策略

(1)尊重学生选择。课外不同于课堂,学习氛围有着明显的差异,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希望能够获得“自由”。所以在引导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利,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阅读的内容。例如,男生可以自己选择《三国演义》《水浒转》等感兴趣的名著,女生则可以尝试《红楼梦》《繁星》《春水》。也只有在强调学生主导地位的基础上,课外阅读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否则,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很难在缺乏教师监督的条件下做好课外阅读。其实,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为了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去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在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初中学生很容易对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兴趣,在课外闲暇时候,就会因好奇而去阅读。这样一来,他们的阅读兴趣就容易被激发,最终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养成。

(2)积极进行推荐。课外阅读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不过这里的引导往往从向学生推荐“好书”开始。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年龄和阅读层次,不能强行为他们提供理解难度太大的文学作品。例如,像《平凡的世界》《时间简史》等作品,在阅读和理解上都有着比较大的难度,因此没必要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必须了解。当然,在部分学生感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粗略的引导和讲解,以帮助他们去完成阅读。一种简单的设计思路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再结合基本的教学理论,首先给初中学生介绍一些符合他们年龄段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通常可以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排列,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当学生完成简单的文学作品阅读,并在教师那里得到认可之后,再继续学习新作品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给学生设定阅读的数量要求,学生只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认真学习即可。

第6篇

一、 阅读介质“图像化”

近年来,现代网络技术的进步使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读图”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和阅读方式,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被大量的图像所充斥,文字在读物中似乎已变成了辅的内容。不少中小学生重“读图”轻读文的风气日益盛行,图文书、“口袋书”盛行,似乎“读图”时代已经到来。过去,书籍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而现在光盘、录像、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渠道接受方式多样化,它们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能满足人的感官刺激,同时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也削弱了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导致恶性循环。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信息时代和读图时代所特有的产物,就是一种以图画代替文字为主要内容,以数字资源代替印刷资源为主要载体的一种阅读方式。大众传媒时代,以未加筛选的海量信息,颠覆、恶搞传统的消遣方式,交换互动的对话式阅读,跳跃的非线性阅读方式,使得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色彩纷呈的图像信息面前,中学生的阅读注意力无法集中,经典名著阅读的式微也就在所难免。

二、 阅读思维“浅薄化”

眼下的青少年越来越习惯于电脑阅读。在内容上,数字化多媒体信息量大,在形式上又具备互动性、方便性和参与性的特点,让大家在阅读时根据需要即点即看。这种快速阅读方式,符合青少年追求个性、效率和时尚的心理特点,同时也改变了青少年的思维方式,没有逻辑、没有深度,跳跃性强,没有分精读和粗读,阅读不经过思考,跳读,囫囵吞枣。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卡尔就针对这种现象提出,“网络造成的结果是,我们从网络得到的是知识的宽度,失去的是深度”。他引用一位剧作家的话说,我们正在成为“煎饼人”,跟无限的信息网络连接后我们的知识变得又大又薄,我们正在失去阅读严肃作品所需的持续、深入思考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重现变成了数据处理器。他指出,“我们正在经历的是,回到文明演进的早期:我们在从个人知识的耕种者变成数字数据丛林里的打猎者和采集者……为了换取互联网所蕴藏的宝贵财富,我们正在舍弃卡普所说的‘过去那种线性思考过程’”。面对信息的海量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们的深度阅读减少了,浏览式的浅阅读在增加。这种浅薄的阅读方式,就会导致很多同学读书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缺少个性化的眼光和创新意识。

三、 阅读内容“浅俗化”

现在中学生的阅读的品味普遍较低,阅读面窄,更倾向于阅读娱乐性的休闲读物,“浅”读物更容易受到欢迎,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但是经典的文学名著、哲学类、科普类等严肃类的“深”读物却受到冷落,更多的学生只是把它看成是老师布置的强制性任务来完成。他们表示,这类作品枯燥乏味,不喜欢读。所以,走进学生课堂,我们仍能发现他们的课桌上赫然摆着卡通漫画、粗制滥造的武打言情小说、“搞笑”作品或写当代影视歌星、媒体主持、体坛明星之类的“时尚”杂志,甚至新生代的“另类文学作品”。

虽然休闲读物能够让我们实现精神上的放松,但它绝对不能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它的意义与经典作品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由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中学生无法正确判断事物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很有可能存在盲目性、随意性,选择的对象会有很大偏差。因为缺乏选择与鉴别,盲目追随“流行”,造成中学生课外阅读资源浪费,阅读品位不高。

四、 阅读目的“功利化”

由于教育改革中教育评价机制相对滞后,高考仍然是目前教学的重心,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严重,在这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下,中学生阅读的目的较为功利化,首先是很多学生为了应试而勉强开展课外阅读,或为了赶潮流、和同学有谈资而读书,独独不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为了自己的求知欲而读书。如果学生长期依靠这些外部的压力强迫自己读书,那么丧失读书的兴趣是迟早的事情,一旦这种外部压力被解除,他们的阅读行为就很难继续,甚至会排斥阅读。其次是不少家长和老师学校也常常用世俗与功利的心态来看待课外阅读,动辄就要与考试挂钩,不让学生去接触过多课外书籍,这无疑是一种人才培养上的“短视行为”。以这种阅读方式开展课外阅读,毫无审美和欣赏的目的,学生往往以被动的态度来“吞咽”名著,为了考试而来阅读名著,这不仅会导致对文化经典的误解,也是对孩子自由天性以及对文学的爱好、崇敬感情的扼杀。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当采取的对策是:

一、 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动机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生对所读的内容感兴趣,阅读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多途径和方法,针对现在的社会现实,可以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出发。萨特有一句名言,存在就是合理的,不可否认,有一些网络文学之间还是包含了一定的人生智慧和作者独到的见解,通过阅读适当的合适的网络文学作品,学生也能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们喜爱读书的习惯,这是提高中学生阅读水平的前提条件。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奖励措施来增强兴趣和关注。教师既要使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更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进行激励。阅读质量好的,阅读速度快的,阅读数量多的都可以给予正面鼓励。尤其是对语文基础差的学生,过分的指责只会进一步加重排拒心理。提高自我效能感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二、 发挥语文课堂的引导作用

建构主义要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进行意义建构。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协作活动,指导学习者建构有意义的知识结构。因此,语文课堂的文本阅读方式就要发生变化。文本是师生间进行对话交流的媒介,也是师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媒介。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好坏,不仅影响到教学水平和效果,更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将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引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一些阅读实践活动,这不仅能激发巩固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自觉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一方面,老师上课时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深刻的影响。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老师能够体现出很高的文化魅力,也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出于对老师广泛的阅历、渊博的知识的敬佩,有可能促进学生以老师为楷模,对这种文化魅力产生强烈的追求和渴望,这就无意识地诱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欲望。为此,老师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涵养,并在课堂上将这种涵养自然而然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对课外阅读的渴求之中。

三、 营造良好课外阅读氛围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环境条件,如客体、人、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要想在这样一个大众传媒时代真正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就要善用现有资源,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学习者置身的情境、活动或社群爱好读书,学生透过观察、模仿及一连串的实际活动,也会逐渐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可以对学生施以同伴影响和家庭影响。如果周围的同学都爱好读书,势必会督促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并且和同伴共同体会、探讨、切磋和促进,如此良性循环,不仅阅读数量会得到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水平也能迈上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家庭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家庭是学生课外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家庭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每个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读书氛围的营造直接影响着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如果家庭的文学气氛浓郁,文学资源丰富,父母文学水平较高,一定会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这种作用甚至比学校施加的压力更为有效。

其次,可以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营造出爱好读书的氛围。学校和社会的一些图书馆可以采购和大量提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或者可以举办讲座、体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机会。大众传媒也要承担起教化的责任和作用,不能单纯为了吸引眼球和经济效益报道过多负面内容,要为中学生阅读树立正确的导向作用。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目标一致,才能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促进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步入正轨。

四、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中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在阅读内容和方法上会产生疑惑,这就需要加强对课外阅读内容的指导。在内容上,要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课外读物,才能有利于心灵和人格的完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陶冶他们的性情,增长他们的知识。在方法上,要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科学的阅读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让他们学会选择精读和泛读,对于难度大有价值的书应该精读、多读,而题材较次或者意义不大者,则可大体涉猎,粗读即可。此外还要教会他们学会记录、做读书笔记,把握书中关键词句和主题思想,评论书中内容,提出自己有创造性的方法等等,逐渐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

总之,在一个文字式微、图像繁荣的后现代工业社会中,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正在暴露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小而言之,学生个体的语文素养难以有效提升,大而言之,就会产生精神和文化的断层,传统文化得不到传承,新兴文化不能健康发展,最终导致精神家园的荒芜。所以,我们要明白问题的严重性,重视课外阅读的作用性,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强自己的知识底蕴,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①尼古拉斯・卡尔著《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②叶敏著《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探略》,《教育评论》2003年第3期

第7篇

[关键词] 课外阅读;语文教学;阅读兴趣;措施

人们只有通过阅读层面的不断扩展,才能够逐渐了解整个世界变化发展过程,进而结合自己的意识产生对事物的深层思考。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开始形成的阶段,阅读优秀的课外书籍可以帮助他们提升自我素养,养成思考问题和自我反省的良好习惯。

一、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对课堂语文学习所做的拓展和延伸。由于课外学生缺乏老师的监督指导,再加上初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课堂之外的阅读活动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据问卷调查表明,初中学生每天利用2个小时之内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活动的人数比例仅有8%。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教育体制下初中学生整体的阅读水平很难得到较大的提高,对培养学生朝着全面性高素质人才方向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校过于忽视语文课外阅读活动

在初中的教学活动中,语文课程作为一种人文知识很强的学科,更加贴近具体生活,相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的学习说,学生要想取得一个满意的语文考试成绩是较为容易的。这种情况就直接决定了学校将更多的教学精力投入到提高学生数理化成绩中来,忽视了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在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利益的驱使下,逐渐变得名存实亡。

2、社会环境对学生阅读活动的影响

当今现代信息的飞速发展,图书行业逐渐成为夕阳产业,取而代之的是电子化的阅读方式。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对于网络上传播的复杂信息无法进行有效地甄别,很容易就会沉溺于网络上各种娱乐游戏等方面的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危害极大,更不要说抽出时间来进行语文的课外阅读活动了。

3、课外图书阅读资源严重紧缺

尽管越来越多的中学开始筹备校图书馆的建设,以满足学生和老师阅读课外书籍、查阅教学资料的需要,但是校图书馆的建立更像是一个流于表面的面子工程,图书馆内所配备的图书非常有限,涉及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图书十分稀少,并且书籍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实用性。相反,那些关于校园建设的内部刊物被摆在突出位置,根本吸引不了中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强化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措施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适应学生需要,改变人们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贯彻初中生在课外进行阅读活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阅读教学活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兴趣是保证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的成功事迹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引用讲述小故事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泼,培养了学生们学习阅读的兴趣。总之,老师要为学生灌输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语文学习的内容仅仅局限在课堂短暂的时间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课外知识。只有在教学中重视阅读活动,老师以扮演一种“百事通”的角色来影响学生,告诉学生更多的知识隐藏在课外阅读当中,这样才能彻底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创造健康的阅读环境,鼓励学生多渠道方式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课外阅读的手段也逐渐变得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书店、图书馆阅览书籍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电子图书阅览室进行课外的阅读活动。电子图书阅览室相比于传统的图书馆场所而言,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学生接触到的阅读方式也不止是文字的阅读,新媒体条件下的阅读方式更加宽泛,欣赏图片、收听广播、观看视频都应该被归纳于阅读方式之内。学校需要利用这些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并且鼓励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络搜索他们所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同样,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监督之下运用网络阅读不仅拓宽了更为丰富的知

面,而且还掌握了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丰富教学实践,强化课外阅读活动

语文教师做不到每时每刻都要强制性地监督学生课外所完成的阅读量,要想检验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是否按照理想的计划顺利进行,可以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做一次课堂实践活动,比如安排一次演讲比赛,让每一位学生谈谈自己阅读过的印象最深的文章。这样就能使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学生在演说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客观地促使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结束语: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仅仅靠十几天或者几个月时间突击训练就能完成质的飞跃的,它需要人们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日积月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从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参考文献:

[1]陈学应.语文课外阅读“自读自悟、自我创新”模式探索[j].新一代(下半月), 2012(5).

第8篇

关键词:铺设“阅读之路”;施行“弹性阅读”;加强“动脑动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04-001

有学生或家长经常问起: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我们还是从一则俄罗斯寓言故事开始说起吧。

深夜,一个疲惫不堪的路人行走在深山巨谷中。黑暗中传来一个声音:“尽量多地捡起你脚下的石块。”冥冥中传来的声音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夜行人就随手捡起了几块小石头。“再捡一点!”这个声音再次传来。夜行人没有办法,只得弯下疲惫的身躯,又捡了一块最小的放进了口袋。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夜行人也走出了山谷。此时他忽然想起了昨夜发生的事情,他急忙掏出口袋中的石块,一看,石块全部变成了钻石!这个结果让他感到既惊喜又后悔。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太多的教育智慧,值得我们仔细地咀嚼品味。既然课外阅读对中学生朋友的成长有着如此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我就与中学生朋友和家长们谈谈他们最关心的三个话题。读什么?

这是中学生朋友和家长们提问频率最高的问题。阅读有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分,课内阅读基本上指阅读语文课本。课外阅读范围太广,对中学生朋友而言,能有机会接触的,一是报刊杂志,二是中外名著等大部头作品。另外,还有一条阅读的途径,我们称之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例如我们带领孩子学习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时,特别介绍了作家王安忆和她的作品:《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米尼》《小鲍庄》《上种红菱下种藕》等。还为孩子们介绍了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你想,中学语文课本上的经典课文近200篇,涉及古今中外名家近百人,难道这不是一条很好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阅读之路吗?

当然,中学生朋友的甄别能力还不强,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作好他们课外阅读的“参谋”,为他们把把关。甄别的原则是“去粗取精”,选择适合中学生阅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读物;“去冗存真”,毕竟孩子还有功课这项沉重的负担,平时不太适合读大部头的长篇,可以选择中短篇作品加以阅读,要想过长篇阅读的瘾,还得等到寒暑假。相信只要思想上重视课外阅读,并且科学理性地对待课外阅读,孩子们一定能读到他们应读的、喜欢读的、高质量的课外读物,让好书陪伴孩子们一生。

何时读?

许多家长和孩子深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他们苦于孩子功课的压力,一致反映没有时间读。在调查中,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孩子有时做作业到夜里十点、十一点,那还读什么,只能洗洗抓紧上床睡觉。是啊,功课要紧,书又不能不读,真是一组矛盾!既然这样,那也只能“见缝插针”了。课外阅读执行“弹性政策”,功课少则多读,功课多则少读,这像不像同志的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啊?哎,本身课外阅读就像在“打游击”,她和功课相比,始终是退居次席的。但是,同志的游击战术可是越打越起劲,最后还解放了全中国。这不也正暗示了课外阅读的巨大作用,克服眼前的困难读下去,孩子们今后的人生之路会越走越通畅。

当然,课外阅读还得持之以恒,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原则上可以定在晚上功课做完到临睡前这段时间,一般15-20分钟,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我们称之为睡眠前的大脑“思维体操”。你大可不必担心会引起孩子大脑的兴奋,造成失眠。据调查,对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失眠是何滋味,只有看着看着睡着的,少有一夜看到天亮的。长期坚持下去,有助于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有助于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而新课标规定的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目标可以轻松完成。

怎么读?

有家长反映,我的孩子读的书也不少,可阅读写作水平就是不见提高。课外阅读除了要制定计划,定时定量完成阅读内容外,还应采取一定的方法。这位家长提出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值得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当做课题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