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6 10:11: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职业教育精品课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体育教育 专业《健美操》 精品课程 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在高校体育改革的号召下,高校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高校体育教学长期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当前的健美操教学依然处于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力度薄弱,在内容上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学质量低下。由此,迫待需要围绕高校《健美操》专业打造一套精品课程,在多种教学手段、模式的作用下提高精品课堂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1 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打造精品课程的要求
高校体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围绕高校《健美操》专业打造一套精品课程,在教学中融入文化性与教育性,结束过去单一的健美操教学,在教学中融入各种元素,从而达到精品课程的标准,本文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1以创新推动课程转型升级
在高校体育健美操精品课程创建中,要不断进行摸索和创新。抛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得课程由体育“技能教学”转变为“社会文化精神传承”,从而提高健美操课程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性。
1.2树立新的健美操教学观
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相结合,树立新的健美操教学观。简言之,将教育与竞技两点充分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健美操课程中人文精神的渗入。以人文精神为落脚点,培养学生健美操、文化、社会等全面发展。
1.3构建新的健美操教学内容
当前所推崇的健美操教学改革的内涵是由深至浅的拓展教学,也就是由观念到技术的教学方式。健美操课程的观念和理论均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原有的教学内容并不符合改革后的健美操课程,因此构建新的健美操教学内容使之与新课程相符也是达到精品课程的重点之一。
2 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精品课程质量提升的策略
2.1模块化教学
实施健美操专业模块化教学主要包含了七个方面:教学模块、健身指导模块、基础模块、组织管理模块、科研创新模块、训练模块以及交往协作模块。其中,教学模块是培养学生健美操教材教法能力、教案编写能力、音乐选择能力、教学应用能力等。健身指导模块是培养学生对操化的运用能力、调动健身情绪能力以及对动作对健身效果的设计能力。基础模块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品德教育能力等。组织管理模块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竞赛能力、组织表演能力等。科研创新模块指的是学生可通过现有的教学内容、动作等加以改进,成为新的内容,也就是创新能力。训练模块的内容包括可合理、科学的设计训练计划、训练实践、训练内容、预测学生可能发生的运动损伤并完善处理办法。交往协作模块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2.2选择性教学
选择性教学是锻炼学生的技术实践,结合学生实践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补充。每位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教师可在教学中划分为难度不一的技术标准让学生进行挑战,从而锻炼自身能力。同时,以学生特性来添加其他专项内容的教学,例如:现代舞、体操等。在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与思考能力。常见的方面有:第一,在课前向每位学生分发不同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后独立练习视频中的动作。第二,在课程中让学生自己演练、展示视频中的动作。第三,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动作进行指导,并指出难点和掌握的诀窍。第四,教师对标准动作进行示范并讲解动作要领。第五,学生完成自学后,存在不同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组训练,教师再进行指导并锻炼学生的教育能力,进而提高其自学能力。
2.3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视频自学能力、剪辑能力、音乐选择能力、动作分解能力等等。从某一角度来说,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将某些技术性难点动作完成了便能够成为合格的体育健美操教师,而是需要具备符合健身指导的能力和体育教师的职业能力。以健美操领操带操能力举例,可将课程划分为实习课堂和一般课堂。在课程中可将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位学生有试教的机会,通过“试讲”、“试教”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课堂可由学校的安排,学生也可以是自行联系。但需要学生在实习中正确地转换自身角色定位,并注意带操时动作的准度,以及对学生情绪的调动。
论文关键词:精品课程;航海职业教育;多媒体课件;网络应用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将社会优势教育资源网络化,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短地域间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在航海职业教育中,精品课程建设凸现出自身的巨大价值。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实际应用过程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不高、内容更新脱节、网络利用率较低和师资培养方面力度不足等。笔者将从几个方面提出具体实践问题并试图寻求解决之道。
一、精品课程应用于航海教育的背景
中国是全球海员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与世界海运业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海员的数量,尤其是高级船员的数量,依然存在缺口,提高中国海员的整体素质,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海员,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运业发展对人力因素的必然诉求。而航海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极具行业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办学自的确立,高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自1988年实施海船船员适任证书全国统一考试以来,海员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各类海员教育和培训机构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航海类院校,大多有完善的培训教学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培训设施、设备和教师素质及授课内容符合国际海员要求,保证了教学质量,但受学校管理体制的制约,缺乏灵活性;二是社会培习“机构,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此类培训机构“重效益,轻质量”的现象较严重;三是航运企业内部的培训机构,主要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培训。这三类培训机构是我国航海教育的主要形式,对提升我国航运企业在国际航运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我国海员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目前航海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分布和发展还不平衡。从整体上看,中国航海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落后于国际航运业的发展,培养的航海人才素质距离国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如不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和改革,我国航海教育不但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内航运业的发展需求,而且不能及时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国际海运劳务市场。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出台文件,提出大力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刚好迎合了发展航海教育的现实需求,为航海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经过5年的开发与实践,精品课程在航海职业教育这片土地上已经收获颇丰。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存在的不足及相关对策
由于航海职业教育实践性极强且航海类专业具有高投人性质,经费投人不足势必影响航海教育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国内各航海教育机构的实验实习设备,除个别国家重点投人的院校外,状况普遍令人担忧。为改善航海教育,必须更新观念,解决体制和效益的间题。教育体制改革早已在航海教育界开始,共建、合建、合并等已成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主要手段。但是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墩而就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下,为在短期内弥补实际的不足,精品课程建设可大显身手。
现行我国航海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调,仍停留在教师在课堂以纯书本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也主要依赖于书本。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升航海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水平,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遇。通过大力建设各专业课程,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由于航海职业教育很多理论知识的理解都需要联系实景,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利用黑板难以表现,给学生理解带来很大障碍。有些问题只能等到学生毕业后到实际工作岗位上,通过实践才能慢慢理解,这样势必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若通过教学期间上船实习,在实际环境中教学,效果当然最好。但是,这样教学成本过高,也不符合我国现实国情。
因此,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正迎合了这个需要,而且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也在于此,优质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优质多媒体课件绝不是仅仅简单地将书本文字变成电子文档或幻灯片,而是要在融会贯通整体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将内容升华,然后再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将其演变成以各种形式的动画、图形、图像等为要素的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
但是,问题在于即使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提高业务水平达到前者要求,可是要想实现后者绝非易事。因为现实中多数教师对于各种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都比较陌生。在这种情况下,要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仅凭各专业教师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而且,往往功能越强大的软件,自学掌握的周期就越长,即使能够勉强会用,制作出的课件完美度也不高。所以解决方法只能统筹规划,将所要建设的精品课程模块化,具体分工,由专业教师编写最新符合职业要求的实用教材,经验丰富的教授编写具体教案。通过集体备课集中间题,并讨论出一套可行的设计方案。然后联合专业软件制作商合作研发一套高品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合作开发培养一些课件开发能手,在以后的课件升级更新中发挥作用,并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研发课件的水平。虽然,表面上学校将为此付出一笔费用,可其投资回报必将是巨大的。而且,实际上对于航海职业教育整体投人而言,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且能较好地解决教学投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
三、精品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
很多精品课程经过国家评定之后,更新率往往不符合要求。多数情况是对精品课程开发目的的误解,以为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一劳永逸,完成之后可以用很长时间,而不用更新内容。教育部为了纠正这种错误认识,特于2004年又发文规定更新问题。其中第一条规定:“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
根据笔者教学实践总结和横向对比分析,更新率较慢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训机构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发文倡导建设精品课程至今,各高校基本上都是以学科为单位,教研室内部讨论闭门造车。这种情况下,很难建设出真正精品的课程。管理层必须对该问题给予足够重视,把精品课程建设与学院自身发展结合起来。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通过教学改革,力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学院的全面发展。
第二,经费投人不足是制约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瓶颈。如前分析,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是教师自己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难度绝不是仅凭教师自己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必须借助社会力量,通过联合开发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经费必须得到保障,不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精品课程建设者对建设目的的误解,是阻碍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直接因素。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特别是核心建设者不能把精品课程建设看做是完成上级任务,也不能认为精品课程建设是一劳永逸的事。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相当长的周期,不同课程其难度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在立项初期,建设者就必须清楚建设的难度,做好统筹规划。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并将任务模块化,做好长期建设目标。
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开发的高质量。
通过上述几点分析可知,精品课程的更新实质上是与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全盘规划和资金支持,就没有精品课程,也就更谈不上更新问题了。
四、计算机网络利用率较低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在这个大背景下,世界海运业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许多先进的科技都集中到现代化的船舶上,对于第七代、第八代集装箱船舶而言更是如此。船舶驾驶台各种资源的信息化速度加快,对海员电子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计算机应用教育还处于基础阶段,与实际需求相差很远。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大多数航海类院校的精品课程缺乏这方面的功能,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材内容的电子化、课堂板书的简洁化上,而在精品课程网络化和网络的实际应用上明显不足。致使精品课程建设的直接结果变成方便老师上课、不便学生学习,更谈不上学生可以提高综合计算机应用能力了。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整合各种资源,特别是对于航海类院校,要把各种资源网络化,搭建出一个教学模拟平台,将各种资源上网,强化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力度。让学生学习、演练实操都能实现在网上完成,大力发展模拟器建设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锻炼,实现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共同提高。
五、加大航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否具备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师资队伍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现阶段航海职业教育的现状是除了办学比较早的院校能够保证教师的学历和水平,大部分航海大专、中专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学历仍以本科为主,职称为讲师和助教居多,无法保证航海教学质量。应当借助精品课程建设,加快年轻教师培养进程,让他们担任某一部分课件的制作,充分发挥其特长,加快技师的成长步伐。笔者曾担任航海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少量工作,对此深有体会。
另外,在航海相关基础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关键一个环节就是实践图片、图像的积累和教学动画的制作,这个环节可称之为课程资料库的建设。笔者认为这也是精品课程特别是航海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和难点。因为大量的图片图像需要到远洋船舶上实地拍摄,单凭某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所以,各教育教学机构应花大力气组织相关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上船顶岗实习,安排他们承担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这样不仅可以收集到大量有用的资料,同时也可以锻炼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分析与研究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部2003年颁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力求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自颁布开始,各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相继下发了通知,提出了建设精品课程的规划和措施。与此同时,我国各高职院校就积极投入到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中来。
一、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调查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方面任重而道远。课程建设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也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质量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隐性因素,也是根本因素。所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不得不承认由于起步较晚,并受各种因素制约,精品课程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应用情况,本研究主要对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也对兄弟院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和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师生进行了调研。
(1)高职院校教师调查。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38份,有效问卷37份,回收率为92.5%。下面通过具体的问题,来分析被调查教师群体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态度。第一,教师对精品课程的知情程度。100%的参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教师了解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和相关政策;而近75%的普通教师虽知情但并没有深入了解。第二,教师对精品课程的应用现状。100%的参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教师,配有所授课程的学习网站,并在网络上共享了相关的学习资源,而普通教师仅占8%;100%的被调查教师同意将课程资源上网,其中有13%的教师认为,应当对网络公开的课程资源采取保护措施,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第三,教师对精品课程的评价情况。100%的被调查教师认同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作用。53%的精品课程教师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能够完全体现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及规模,而47%的普通教师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及规模;100%的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认为,精品课程建设与本地区的行业企业发展密切相关,但普通教师中仅有78%认为二者有关联;所有教师均认同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能够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为核心。第四,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意见与建议。教师认为由于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资源不均衡,使得精品课程推广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尽管如此,还是应当加强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宣传与推广,比如召开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经验交流会、精品课程开发技术培训等。精品课程建成以后需要加强应用,及时对网上资源进行更新,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率。(2)高职院校学生调查。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全部为有效卷,问卷回收率为92%。下面通过具体的问题分析学生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态度。第一,学生对精品课程的知情程度。只有10%的学生熟悉本校精品课程的情况,40%的人仅了解,50%的人完全不知情。第二,学生对精品课程的应用情况。学生中,仅有15%的学生回答本调查问卷时称,其所学课程在校园网上有相应的课程学习资源,而回答没有、不知道的人数各占30%和55%;对于浏览校内外精品课程网站上的教学资源的频率这一问题,回答经常浏览的学生占9%,较为经常的占13%,偶尔的占15%,而几乎从来都不看的占了63%;另外,87%的学生认为学校精品课程网上的学习内容更新频率过低。第三,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评价情况。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10%的人认为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能给自己带来新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对课后练习有所帮助,15%的学生认为用处不大,75%的学生则认为一般化;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这一问题,学生中16%的人认为作用较大,56%的人认为一般,而认为作用较小及毫无意义的占了28%。由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大多持观望态度。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问题分析
通过以上对高职院校相关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可知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各不相同,其课程建设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别于“学科型”教育,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它突出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的是“职业性”和技术的“应用性”。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以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基本依据设定的,以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这与国家倡导的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以就业为导向,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是相吻合的。目前,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进程中,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
(1)课程建设意识薄弱。精品课程是具有最优秀的教师队伍、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符合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系统性、适用性等特色,并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推广作用。由此可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然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一些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把精品课程建设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具体体现在:精品课程入选门槛低,申报程序简单,中期检查、督促工作不到位,申报高级精品课程时,着重形式上的包装和网上资料的整理,忽略了精品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和深远意义。(2)教学团队不够稳定。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是课程开发设计、建设和实施的主体。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要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整体实力要好,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能力素质强,要让对教学管理有一定经验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参与到课程项目中来,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践教师。目前,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进程中,存在着外表拼凑教师团队,内在只有孤军奋斗的尴尬局面,在申报阶段,为了满足申报条件,课程负责人到处召集团队成员,网罗符合条件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形成一个结构优化、战斗力强的教师团队,一旦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也就是这个教师团队解散之时。(3)实践课程数量过少。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实践教学在高职的课程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职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上都要求体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实践类课程安排的学时比例一般都大于或等于总学时的50%,但将实训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加以建设的案例却如凤毛麟角,这与高职教育理念不符,明显落后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究其原因,几乎每所高职院校都受到教学资源、实训条件、校企合作、师资力量、成果体现方式等因素的制约。(4)激励机制严重缺乏。学院虽然制定了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文件,但没有配套的鼓励政策,在精品课程建设前期,学院没有任何扶持资金投入,这就导致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企业兼职教师聘请难度较大,不能保证课程的建设。另有不少教育部门采取只给名分,不给建设资金、或较少投入,造成精品课程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课改措施(包括教学手段、教材)无法实施,大多停留于表面。(5)校企合作难度较大。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此,课程的设计最好让企业参与进来,从而培养与企业零距离的高技能职业人才。但由于目前没有配套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政策扶持和鼓励,企业资深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授课缺乏驱动力,很难全心全意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中来。
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对策研究
(1)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意识。精品课程作为课程中的精品,应当是高水平、特色化、具有前瞻性的课程,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和示范性于一身。因此,应定期召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研讨会、专业指导工作会等,组织学习有关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文件,展开讨论,要深刻认识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同时,精品课程建设必须提高“建设”意识,彻底走出精品课程建设的误区,注重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严把项目立项关、检查关和验收关。(2)发扬教学团队的协作精神。审查精品课程立项时,专家组首先就应考虑到该课程是否有一支精良的团队,这支团队的职称、学历、年龄及专兼职教师数量的结构是否合理,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能否胜任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教学改革与研究能力能否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完成等方面。同时,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督促精品课程组经常组织成员召开研讨会。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目前闭门造车的现象,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团结协作,保证精品课程一流教师队伍的建立。(3)加大实践课程的建设力度。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实训条件和真实的生产环境。首先,要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充分考虑精品课程的实训要求,并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校内实训技能和校外岗位能力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采取顶岗实习等方式,加大实践课程的训练力度。(4)提升激励机制的政策优势。为保证精品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配备教学资源设施,同时支持与精品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等建设;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完善教学软、硬件教学设备的管理制度,保证学院已有的教学设备能充分地发挥作用。(5)凸显校企合作的鲜明特色。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职业指向性。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通过对相应课程的学习达到职业资格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员。因此,精品课程应当以企业中某一特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特定的工作过程作为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必须具有针对性、应用性。通过邀请企业中资深的专家组对申报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进行辅导、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及时解决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Z]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3]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展示[EB/OL].http://125.220.161.100/
[4]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网[EB/OL].http://jpkc.hgpu.省略/
[5]李巧平.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106~107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程建设;人体工程学
一、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课程是一种文化传递,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重要手段和平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独一无二的根本性和重要意义,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精品课程作为我国大力推进的示范性课程,其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课程体系、效果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切实制定出人才培养培养计划,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一般来说,学校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都是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目前来看,很多精品课程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对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精品课程的建设还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向上的教学氛围和风气,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十分有利的。另外,精品课程的建设还有利于学校对于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管理,从而推动教学改革,实现教育创新。
通过网络共享来实现精品课程的巨大的内在价值。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高校学生和老师学习和借鉴起来十分方便,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教育资源的价值,而且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其建设团队的成长,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老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精品课程评价,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借鉴学习,发现不足,改进教学,还有利于改变老师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法、模式的创新。除此之外,对于学生或者学习者来说,精品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可选择性等特点,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要,有利于更好的提升学习者的综合能力。
二、《人w工程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
《人体工程学》课程在高职院校的专业里,适用于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等相关专业。尤其是对于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相关专业,人体工程学是专业基础课。此课程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是否能顺利展开。人体工程学解决的是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等课程中,设计的艺术性与技术性结合的问题。并且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人体工程学的课程在相关专业更应该受到重视。具调查研究表明,高职建筑装饰以及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往往更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艺术表现,不重务实性设计。学生对设计容易生搬硬套,对人性化设计考虑不足。人体工程学,作为这些专业的必修课,将其建设成精品资源共享课,对该课程服务于高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应该具有高职教育的自身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本门课程建设内容的重点。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想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对《人体工程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精品课程共享课建设离不开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应该具有经验丰富,能力强,素质高,学术造诣深厚等品质;二是,鼓励校企合作。将企业实际需求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更新教学内容,实现理沦与实践零对接;三是,更新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课程大纲、教案、实训手册等教学内容,放在互联联网平台上,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建设一精品课程相适应的一体化教材;五是,是建立适用于网络课程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
三、《人体工程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实施方法
(一)教学团队建设
在“一流的教师队伍”的标准下组建的原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水准,各个学科都必须拥有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学术带头人,由学术带头人牵头负责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主力军也是由具有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教师担任,建设团队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要趋于合理,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的专业课建设团队还应该体现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建设
对于课程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技能、典型案例等一系列内容,教学过程中应当必须较全面的涵盖上述知识点,课程内容不仅要包含学科中基本、经典的知识,同时也反映出本学科前沿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要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新颖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各个教学方法的特点,根据教授课程内容的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要特别强化学生在线学习,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实现学习者为中心,高效的互动模式。
(三)教学资源建设
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式中以实际教学需要为准绳,将服务课程教学做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课程资源需达到具有较多优质资源,并且资源开放程度较高的要求,另外必须重视的一点是需注意网络教学资源的易用性和有效性。基本课程资源需能够全方位的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内容。拓展资源能够反映课程特点,补充基本资源在教学环节的不足,加强教学成果,是具有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的辅助教学资源。
(四)网络技术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上,诸如云计算等新近出现的技术。建设的精品课程共享系统不仅需要具备教学的功能,同时需要具备学习者和教师进行互动的功能。通过对先进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精品资源共享课能够为高校师生以及其他学习者提供一个更加高校、便捷的教学与学习平台。
(五)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教学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重视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能,勿以学生单一的考试成绩为作为反映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网络资源共享课程面对的受众也许不是单纯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可能是社会上对《人体工程学》的学习有需求的社会大众。因此需要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让老师评价学生,还能够让学生评价老师以及学生互评。同时还应该重视学习过程的平价。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过程中逐步掌握的知识是体会最深刻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价体系更应该注重过程评价和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六)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要载体,教材内容对教学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材建设是重要环节。如果想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教材的建设应该与网络精品课程保持一致。这种一致性,包括教学整体设计的一致、单元设计的一致、内容的一致、以及评价的一致。同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材建设既要体现传统的教育改革思想,又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建建O必须与之相对应。教师要深入市场,对市场人才需求充分调研理论联系实际,加入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内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摒弃陈旧、明显滞后的教材。
教材的建设要系统化。传统的教学中,一门课程就是一本教材,这是远远不够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材建设并不是一本教材的选定,而是教材一系列从书的配套建设。随着互联网的突飞猛进,教材建设要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配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引进动画、音频、视频等清晰形象的课件形式,对教学内容做有益的补充。
(七)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优秀资源交互共享
基于现代互联网络平台的共享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必须加强精品课程与学生的互动性,刁-能达到资源共享的最终效果。借精品课程建设,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共享,是全面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是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教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和教研室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精品课程建立有效反馈机制,实现建设者和使用者的有效互动。校园内外、同类院校、兄弟院校、专家学者,老师学生通过学习资源,分享学习资源,发现并提出意见,进一步优化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补充教学内容。
四、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随着互联网平台上精品网络课程开发的日益成熟,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一定可以探索出更多的能够适应高职院校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学习方式。国家对精品课程的扶持力度会逐年加大,教师队伍的水平会越来越高,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也会更加的系统和深入。
【参考文献】
[1]唐阿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代价分析[D].苏州大学,2009.
[2]黄祝明,胡亚联.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理工高教研究,2006(06).
地区差异现状
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分析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
发展数量上的地区差异
由表1可知,太原市作为省会城市,拥有29所高职院校,占全省高职院校总量的59.2%,而其余10个地级市所拥有的高职院校总量只占全省的40.8%。可见,山西省内高职院校的地区分布不均衡。
发展质量上的地区差异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高等教育实践关注的焦点问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上的地区差异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地区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均衡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平衡等问题。从山西省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的地区分布状况、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地区分布状况以及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地区分布状况三方面来分析山西省内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质量上的地区差异状况。
一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地区分布状况。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高职院校由于国家的重点扶持,建设资金大量投入,在院校质量上会大大高于普通高职院校。有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原来的448651.65万元,增加到876129.315万元,增长了95.28%;生均预算拨款标准由原来的3295.05元/年,增加到5322.97元/年,增长了61.54%;校内实训基地(室)由原来的6269个,增加到10606个,增长了69.18%;校外实习基地由原来的12951个,增加到25998个,增长了100.74%;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由原来的82.29%,增长到90%,平均增长9.37%。因此,分析山西省内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地区分布状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山西省内高等职业教育入学机会质量上的地区差异状况。由表2、表3可知,太原市作为省会城市,拥有全省全部的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而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在院校办学质量上又优于其他普通高职院校,这种状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太原市所辖的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较省内其他地级市占绝对优势。当然,省内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具有以点带面,辐射全省,带动全省高职院校共同发展的使命和责任,但从微观环境来说,首先被带动或受惠的是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所在市的普通高职院校,然后才依次是省内其他市的普通高职院校。
二是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地区分布状况。教育部自2003年启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2007年,教育部专门制定了高职教育精品课程评审标准,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累计建设高职国家精品课程800余门,覆盖高等职业教育所有专业。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带动下,各地、各高职院校加强了课程建设的力度,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提升了高职院校整体课程建设水平。2008年到2011年山西省高职院校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情况如表4、表5所示。可见,近4年山西省高职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共有18门,省级精品课程共61门。其中,太原市所辖高职院校拥有100%的国家级精品课程, 95%的省级精品课程。山西省其余10个地级市所辖高职院校中没有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而只有阳泉市拥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占全省精品课程总量的5%。可见,山西省高职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分布不均衡,太原市作为省会城市占有绝对优势。
三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地区分布状况。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专门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通过比较2009~2011年山西省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地区分布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上的地区差异状况。由表6可知,2009~2011年山西省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共17项。其中,太原市拥有12项,占全部实训基地项目的70.6%,而其余10个地级市只拥有总量的约30%。可见,太原市拥有的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较省内其他地级市占有绝对优势。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如果有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那么将拥有大量的建设资金得以发展,院校依托建设优质的实训基地,将更好地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完成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而现有的状况将造成山西省内不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差异,导致省内不同地区高职教育发展质量上的较大差距。
相关分析
目前,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状况主要表现为:
一是从数量上看,太原市作为省会城市,所拥有的高职院校数量占全省总量的59.2%,而省内其余10个地级市所拥有的全部高职院校数量只占全省的40.8%。可见,山西省高职院校数量的地区分布非常不均衡。
二是从质量上看,太原市拥有全省全部的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近四年来其所辖高职院校拥有全省100%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和 95%的省级精品课程;近三年来其所辖高职院校拥有全省70.6%的中央财政支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可见,太原市占有全省绝对优质的高职教育资源,而省内其余地级市与之相比差距很大。
几点建议
制定扶持省内落后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的政策
山西省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对待省内高职教育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应积极制定一系列帮扶落后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对策。资助落后地区高职学院进行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特色实训基地建设等,对落后地区高职院校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审、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与落后地区高职院校合作的学校或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等。
加大对省内落后地区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
政府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落后地区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省级财政应加大与落后地区的市财政共同承担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的比例;市级地方政府也应加大高职教育在当地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确保对当地高职院校的投入逐年增长;省级财政还应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落后地区高职院校的建设。
充分发挥省会城市高职院校的帮扶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
作者简介:李兴洲(1965-),男,山东莒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基本理论;王丽(1990-),女,山西大同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精品课程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路径研究”(编号:DJA130333),主持人:李兴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4-0033-04
教师团队的发展并非仅仅是促成若干教师的简单集合,在此基础上建立共同愿景、激发团队合力、实现个人成长的长远规划是团队发展的专业方向。“精品课程建设”秉承着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以及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特质逐步成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院校合作的典型载体。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在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课程建设中关注共同的主题、合力解决问题、打磨教学设计、分享课堂教学,由分散的单打独斗到汇集的齐心协力,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团体。“精品”意味着对“一流教师队伍”的高要求,促使教师合作走向不断创新与突破。
一、教师团队的理论维度
(一)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参照
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彼得・圣吉对团队作出了具体阐述:“英语‘team’这个词可以追溯到印欧语系中的一个词:‘deuk’(拉或牵引的意思);它一直包含着‘一起拉’这样一层意思。”由此,他定义“团队”是“相互需要达到某一结果的人所组成的群体”[1]。劳伦斯霍普在其《管理团队》一书中将团队定义为:“一个组织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相互合作、一致努力的有若干成员组成的共同体”[2]。圣吉首次提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将“自我超越、共同愿景、心智模式、团体学习、系统思考”作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要务。同时,认为其中的核心是系统思考[3]。
(二)实践共同体的理论参照
温格等人在《实践社团: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一书中,具体研究了实践共同体的结构模型以及培养原则,较为系统地描述了实践共同体的独特之处。“领域”、“共同体”以及“实践”是构成一个实践共同体的三种基本元素。明确的“领域”是共同体存在合理性的前提,“共同体”是学习的社会结构,“实践”是共享的方法和标准,为共同体内的其他活动创造基础[4]。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提出实践共同体的特性,即共同的文化历史传统、相互依赖的系统以及再生产的循环,强调共同的目标、协商的意义,突出个体与更大集合的关系以及新手与老手更替的共同体维持机制[5]。
“学习型组织”与“实践共同体”的研究虽然分属于不同领域,但对于由若干人组成的团队,对于个体成长下的团体力量激发,对于群体与个体关系的处理却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为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师团队发展的契合
(一)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教师团队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中的指示精神(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方面是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讲(高职精品课程要由本领域影响力较大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鼓励有企业背景的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可见,文件指示中明确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师团队的要求。同时,精品课程建设的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开放性和实际、实用、实践等特点,进一步说明教师合作的必要性。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非一人之力能为之,需要教师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师团队的支撑。
(二)教师团队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得以发展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为实现共同目标并付出高度努力的教师共同体是“教师团队”的内在意蕴。抛开日常工作中教师的“各司其职”,封闭的课堂环境、单一的活动轨迹以及传统课程模式使得教师的个人主义逐步凸显,极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而精品课程建设的工作,一方面,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组织安排进行实施,教师合作有行政组织的保证;另一方面,精品课程的优质要求,使得个人传统思维受到挑战,教师逐步意识到沟通交流的必要性,便自然而然地走向与他人的合作。无论是内在的动机还是外在的安排,精品课程建设为教师合作提供了契机,为教师之间的深入交流创造了条件,教师团队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得以发展。
三、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组织安排下的合理分工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启动、执行与成果验收的整体过程都离不开行政组织的统一规划与安排。在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指导下,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落实离不开资金、时间、设备、人员等各方面的条件保证。在此基础上,教师按照学校领导的安排、依据自身专业特长,参与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通常情况下是由同属于一个院系的教师负责本专业的精品课程,系主任、教学组长、骨干教师等专业带头人的配置,同事教师之间对各自专长的熟悉等都为教师团队的合理分工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目标下的一致行动
精品课程建设为教师团队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即达到“五个一流”,产出高品质、示范性的课程。具体落实到教师的任务,需要经历前期的企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多个阶段,各个阶段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团队一致的行动,特别是在时间的安排上,由团队负责人督促进度,避免拖沓,保证工作的效率。
(三)问题情境下的频繁互动
精品课程是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示范性课程,因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堂教学单元,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注重理实一体,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对传统照本宣科的学科体系提出了挑战。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必然面临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家指导、理论学习、团体协商以及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的过程增加了教师之间的互动,集体的培训、团体会议、课堂教学观摩、成果评价验收等为教师走出封闭的自我环境,走入学习资源丰富的团队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
(四)团体关照下的个体成长
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归根结底是个体发展合力的释放。在团队中通过与他人的协商、磨合,通过经历不同的“案例”,不断积累经验,教师就不会对类似问题感到陌生,而是形成个体的资料库,从新手走向精品课程建设的能手,进而过渡到精品课程的专家。当然,在此过程中,个人主观能动性以及个体高度投入的努力所起到的作用不可缺少,但是没有团队的支持,没有相互的分享,教师个体就会处在一种相对闭塞状态,有时会迷失方向。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与提倡,教师作为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力量,自身的发展取向以及由相对孤立的个体走入合作团队的成长历程,意味着教师需要克服自身的闭塞思想,主动积极地获取团队的信息,输入并输出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四、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困境分析
(一)职业认同感较低――合作动机不足
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最终有赖于个人的内部动机。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为此教师必须投入大量精力,甚至占用周末、寒暑假的时间,加之对成果的高要求,教师面临较多压力。同时,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要做到精品,就要实现与学生需求的契合。而现实中由于课时、学生接受能力、设备等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教师往往会显得“有心无力”;加之精品课程的调整与完善都需要教师在后期的真实课堂教学中得以检验,从而不断调整任务的难度、时间的控制、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精品课程真正得以实施,而不是被束之高阁。如果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实施,也就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意义。因此,教师对于自身的付出缺少成就感,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同,与他人合作动机不强,这是教师团队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互动效果不佳――合作方式单一
精品课程同样需要“接地气”,作为一门课程,能够达到精品,必然经过千锤百炼,这就需要团队的集体打磨。因而,团队成员频繁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而通常情况下的集体会议以及成果展示,虽然能够迅速地传递较多信息,比如工作进展、任务的分配、成果的评价等,但并不能完全给予教师完全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更喜欢在私下交流,免于在公众场合呈现出自己的“无知”。同时,交流过程中容易偏离正题,造成时间的浪费,难以保证效率,这使得教师并不喜欢集体开会的方式,在例行的工作任务知晓之外并不能获得有效的信息。
(三)惯性独立――团队成员同质
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设计者。教师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的组织、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是最有发言权的,要想让精品课程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去,教师亲自参与并自主设计是必要的。但对于自己所负责的专业课,教师具有一种“惯性独立”,表现在:其一,教师具有专业自信,相信自己之力可以独立应对问题,并早已习惯此种工作模式;其二,在与同事的相处中,教师认为请教问题或者寻求帮助是给他人带来“麻烦”,因而并不愿意过多“打扰”;其三,教师最多接触的是同一学校的同事,与领域内相关人员如企业领导、高校课程研究专家、一线技术工人、其他职业院校教师等接触的机会较少,这种团队成员的同质性使得教师接受的信息较为单一。
五、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共同愿景支持,实现自我超越
团队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成员对团队的长期承诺。这种长期承诺的培养非常需要共同愿景的支持。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就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不是因为他们被要求这样做,而是因为衷心想要如此[3]。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虽然有任务的布置,但同样不能缺乏团队领导者对教师真正所需的了解,给予各方面的支持,例如经费、设备、评优、其他教学工作的让步等。最为重要的是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制定短期、长期规划,及时总结与反思,尝试将个人的愿景,转化为能够鼓舞团队的共同愿景。
团队力量的激发根植于个人内心的意愿与能力。教师在团队的积极氛围中获得力量,增强职业信心,获得进步的动力,在与团队其他成员的合作互助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实现自我超越。由此,即使精品课程项目结束,教师团队的发展仍然能够以个人的不断超越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系统思考引领,开启团体学习
“系统思考”以一种新的方式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所处的世界:一种心灵的转变,从将自己看作与世界分开,转变为与世界连结;从将问题看作是由“外面”某些人或事所引起的,转变为看到自己的行动如何造成问题[3]。系统思考强调教师团队的开放性。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团队并不是一个封闭而排外的群体,而是与外界时刻保持连接的开放性组织。教师团队虽然是以学校为单位而形成的,但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甚至相关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够打开视野,互相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教学载体选择、学生管理、课堂评价等方面的经验。同时,系统思考强调解决问题的整体性、关联性。对于同一专业的几门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要协商教学内容的分工,避免内容的重复;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互相出主意,集思广益打破个人想法的局限,更加宏观而系统地思考问题,培养大局意识。
在系统思考的引领下,通过团体学习、“深度汇谈”会增强团队的力量。首先,体现在明确目标、主题鲜明的意义协商。由团队领导者统筹协调,找准“靶子”,高效研讨,生发共识,解决重要的问题。其次,在于形成信任互惠的关系,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使得团队教师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进入真正的一起思考。最后,及时总结经验,收集新的想法,形成团队共同的“资料库”,便于以后“查阅”,节省时间。当团体真正在学习时,不仅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为快。
(三)专家指导保障,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应该不断修炼自身的心智模式,体认自己认知方面的缺失,特别是改变以往的惯性独立方式,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去重新审视自己。“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人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图像、印象。人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3]。圣吉告诉人们,要把镜子转向自己,学习发掘内心世界的图像,使这些图像浮上表面,并严加审视。同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3]。因而,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要认识到个体的局限,需要与多方面的人员进行交流,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高校课程研究专家、企业人员、职业院校教学专家等人员是教师团队不可或缺的指导与保障。
精品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规律,新的课程理念的讲授、课程开发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有赖于高校课程研究专家的培训。在理论的学习以及科研课题的完成中,高校专家能够确定较为适合的主题,对于学习的内容也有所把关,提供学习书目、指导教师参与课题,使教师团队的团体学习有理论的方向指引。
精品课程内容的根源来自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企业管理者的成长经历、一线技术工人的真实工作过程能够为课程建设提供最为直接的借鉴。通过与企业管理者的交流,教师提炼出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为课程设置的系统化以及科学化提供基础。对学生职业道德、安全操作、职业认同以及成本意识等方面的细节指导是教师与企业人员深入交流的结果。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不能直接用于教学,需要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并进行教学转化,使之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具备丰富教学经验、资历较深的职业院校校长、教师等教学专家对课堂以及教学具有较多的发言权。精品课程既然是精品,是以“规范”为前提的。优秀的课程既能够符合课程标准对知识点覆盖的要求,又能合理地设置项目以及载体,既能够在教学目标上保持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全面到位,又能够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学专家的评价与把关,给予细节方面的指导。
由此,在高校课程研究者、企业专家、职业院校教学专家的指导下,避免团队成员同质性的单一,成员能够接收到更为丰富的信息,促进团队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实践篇(上)[M].张兴,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41.
[2]劳伦斯霍普.管理团队[M].林涛,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15.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8-11.
【关键词】 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
《基础会计》是财经类中职学校财务会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是后阶段会计专业课教学的基石,也是整个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把精品课程运用到《基础会计》课程建设中,无疑是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推动会计实践教学的有效手段。
一、《基础会计》课程建设的现状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财经类中职学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尽管许多学校都非常重视课程改革,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主角,处于主导地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扮演着听众角色,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进行机械被动式的知识吸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
(二)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播,忽视了会计实践教学
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格局与会计学科的特点不相适应。会计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脱离了实践,其理论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目前,虽然很多财经类中职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但仍然存在模拟实验设备和设施还不健全、硬件设施配备不足、会计实践教学内容简单、会计电算化程度不高、实验教材更新滞后等诸多问题。
(三)教师的实践经验普遍不足
会计教学实践性强,这一特征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目前,中职学校会计教师多数是走出学校就走上讲台,缺乏实践经验,而有的教师则常年从事会计理论教学工作,实践知识和专业技能得不到及时更新,难免与会计实际工作脱节,特别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法规等发生变动时,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二、《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可以转变职业教育观念
通过《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一是可以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具体、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可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要凸显职业教育实践技能特色,对实践技能部分有明确的内容和要求,体现中职教育的实践性、技术性和职业性。实施《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规范化教学道路,进一步转变我国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传统。
(二)通过实施《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加强中职学校会计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严重落后于中职教育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实施《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广大会计教师的积极参与。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对会计教师的执教能力、专业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通过实施《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可以进一步完善会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中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把实践技能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申请获得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大会计实训基地的投资力度,增加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设施设备,建设完善的实验实训基地。
三、《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针对中职学校《基础会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按照国家对精品课程的要求,结合中职学校的实际,笔者认为,《基础会计》精品课程的建设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中职学校应建立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除具有教师系列职称,还应具有“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及计算机等级证书。因此,要建立一流的“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内部培养
要加强会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工作,着力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会计学专业名师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参加省级及以上计算机等级考试,加强会计实用软件应用的培训;鼓励教师积极报考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或脱产进修学习,提高会计教师的专业水平;定期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实践、锻炼,广泛收集新的经济案例和交易事项,不断扩充会计案例库,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2.外部引进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注意培养与引进两手抓,建立开放型的人才管理模式,拓宽师资引进渠道,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可以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一方面可以到发达地区直接招聘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直接从企业会计岗位调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到学校任教;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历、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会计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从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二)建立明确的课程目标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因此,首先应根据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中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建立明确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为后续《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做好相关知识准备
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特点、对象及其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一般要求;理解并掌握会计要素、科目和账户、借贷记账法的内容及其具体运用;学会会计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为后续《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做好相关知识准备。
2.能力目标――掌握会计基本操作技能
学生可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根据凭证或其他凭据登记账簿;根据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是对会计人员基本的职业能力要求。
3.考证目标――为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准备条件
《会计证》是会计人员进入会计行业的门槛,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不得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专业职务的评审。而《基础会计》就是会计证考试的最重要的课程。
(三)选择科学、实用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打造精品、提升质量的先导。教学内容决定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一个结合点,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学生阅读量最大的是教材。因此,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首要问题是选择内容新颖、实用性强、符合中职教育的优秀精品教材。会计专业应该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及对会计人才的需要,针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来选取《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础会计》教材应选择符合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要求的精品教材,同时可以根据学校实际,编写校本教材。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应融知识性和案例性为一体,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更多地采用“立体化”的形式,即以纸介质教材为主体,配以音像、电子和网络形式教材,既传授知识又引导能力的提高,然后配合教材编写相应的案例习题,让初学者不至于一开始就因大量的专业术语而对会计学丧失兴趣和产生畏惧心理。此外,还应把会计资格证考试的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中,并针对学生毕业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要求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组织施教。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会计证考试,为学生考取初级会计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四)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一般比较抽象,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形成全面直观的认识。说明该课程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优化与改革,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仿真模拟的实验效果,形成课程整体优化研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体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1.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结合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应建立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教学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基本知识部分,“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开展启发性教学,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借贷记账法运用部分,以案例教学、课堂实训为主,知识讲授为辅,学做合一;基本方法部分,以讲授、课堂实训与会计实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同时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网络在教学中的运用,扩展了教学空间和时间,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2.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突出会计职业教育特色,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与行业合作办实训基地,坚持工学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实行会计单项实训、会计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实践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
3.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以赛促训,以训强技
会计专业应参与并开展各类专业特色浓厚的技能竞赛,如:会计业务操作技能竞赛、综合计算技术竞赛、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竞赛、点钞比赛、珠算能手竞赛等,将技能竞赛作为一项教学常规工作,以竞赛的方式强化技能训练,检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师资、学生、教材、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中职学校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为依托,优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老师参与《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基础会计》精品课程的建设步伐,使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许淑琴,黄琼,邱辉.会计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模式设计[J].会计之友,2008(3).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五个一流;特色;内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147-02
当前高职院校已处在由规模扩大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具有职业特色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我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它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职业性”和技术的“应用性”。精品课程是高水平、有特色的优秀课程,是具有示范性和辐射作用的课程,是课程建设向更高目标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目前的评价中,高等学校是否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反映学科前沿的精品课程,是衡量一所学校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精品课程是一所学校在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特色及办学质量的集中体现”。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1.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一流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体系的关键和核心。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就是需要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学术上造诣高、教学能力强、行业知名度高的课程带头人与主讲教师;二是要有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课程体系的“一流”、“精品”及可持续发展;三是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开拓校企之间深度合作,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
2.更新课程内容,构建以培养岗位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流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和实践教学等三个方面的科学合理性。从课程设计和定位上,高职课程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行业企业真实工作岗位、正式工作任务为前提,同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从而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努力使该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方面,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针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内容以教学为主,针对基本技术方法的内容则以实践为主,并设计相应模块进行实践练习。仿真实训、模拟实训和网上实训是精品课程不可分割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高职教学要重视实训教学,严格按照培养目标,不断修改和完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形成新的职业教育特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适合教学规律和高职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良好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课程特点运用灵活的方法实施教学,有针对性地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讨论式、项目导入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在“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指导下,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优质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及时解答学生的咨询,提供自学材料和有关教学文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4.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教材。教育部高教司[2005]195号文件指出: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精品课程所选用的教学教材要反映国内外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适用性。在高职教材编写过程中,应邀请同行专家、教授、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共同研讨编写大纲,使内容既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又要符合教学内容和体系的要求,并适当引入本课程领域中的一些前沿科技内容、新工艺和新方法,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反映课程的特色。
5.加强精品课程的科学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项目,它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并应有足够的政策支持。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努力架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由课题组申请,经院系推荐,学校评审的办法进行。
精品课程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由于建设时间较长,所以在管理上采用前期组织申报,中期检查和整改,后期评估验收,“立项”是关键,重点评价其客观性和基础性,如课程的发展历史,是否为核心课程,是否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项目负责人的专业水平和专业领域的影响力;教材的使用情况及特色。中期检查以教学内容和手段为主;终审阶段由专家组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指标的要求,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
三、高职精品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特色与创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只有把握这个灵魂,精品课程才能成为真正的“精品”。高职精品课程特色和创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课程定位准确,突出职业特色。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课程定位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二是课程设计新颖,突出工学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设计思路,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以一个完整的项目为载体来完成课程整体设计。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创新,从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中选取最适合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建立仿真、真实的教学环境,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现代化共享平台。四是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是高职精品课程最突出的特色,要围绕行业和企业的需要,按照工学结合要求,根据岗位需要设置与实际工作情况相一致的实训项目,形成带有本课程特色的、内外兼容的实践教学模式。
四、结语
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促进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个长期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从而形成一批辐射力强、影响力大、效果显著的精品课程,同时促进精品课程教材交涉,优秀教学团队交涉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水平,使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