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06 10:11: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生 心理健康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91-02

当前,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理念也不断得以更新,现在的教育已经不再只是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而是在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着重于对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些综合素质包括体能、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也包含着心理健康这一非常重要的内容。初中学生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一个群体,也是国家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把握程度和对其教育的方式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这一代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他们的人生走向,因此,摸清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这期间其生理和心理都刚刚开始发育成长,因此很多时候他们的心理都呈现出过渡性的特点,时而理智,时而任性,时而坚强,时而脆弱。只有正确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够科学地提出与之相对性的教育对策。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多方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制能力较差,容易意气用事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稚气未脱,又已开始步入成熟,常常出现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不能同步的现象,面对很多以往没有面对过的问题,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容易意气用事。往往在其情绪好热情高时,学习成绩就会逐步攀升,而在其情绪不好时,不仅学习成绩出现下降,人际关系、平时表现都会出现下滑。

1.2 因学习压力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初中生由小学进入初中,无论是老师的授课方式还是平时的学习内容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对于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学习压力。如果学习压力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和解决,很容易产生焦虑、厌学心理,进而使学生对自己的认同感越来越低,随着自信的丧失、自卑的滋生,就会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表现出畏惧考试、不愿完成课下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参加班级活动不积极等反应。

1.3 对自身能力估计不科学

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芽,开始有意无意地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是由于生活阅历的缺乏,他们往往会对自身能力产生错误地估计,并且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暗示。一方面,他们容易产生如前所述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一些相对比较聪明外向的孩子,也容易产生自负的心理,一旦产生自负心理,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也往往会出现成绩退步和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而来自外界的暗示也会给这部分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初中生一般都有自己的偶像和目标,这一偶像的确立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很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缺乏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如果确立了好的榜样,他们就会沿着积极向上的道路发展,而一旦确立了不好的偶像,往往就会一蹶不振,很多本来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因为社会青年和低俗电影的影响而走上邪路的例子比比皆是。

1.4 青春期综合征影响较为普遍

青春期综合症是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生理与心理发育失衡而引起的一系列心理症状。表现为浮躁不安、夜晚难以入睡、情绪暴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忧伤、恐惧、自暴自弃甚至厌学、离家出走等。青春期综合症在大多数初中生身上表现并不太严重,但是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青春期综合症的症状,如果不能得以良好的调节,青春期综合症非常容易引发更加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刚刚步入初中的孩子们又往往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

1.5 性意识开始萌芽,容易发生早恋

初中生的性意识开始萌芽,由小学时的男女生之间相互排斥到开始相互吸引,他们依靠自身并不能较好地处理这种变化,往往将自己对他人的好感认为是爱情,由此引发早恋。应该意识到,对异性的倾慕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必然会遇到的一个现象,但是教师如果不能及时的加以引导,他们很可能会走上早恋的误区,这对他们的人生、对他们的学业、对他们的前途都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2 针对初中生心理现象的教育对策建议

通过对初中生所存在的心理现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特征的特殊性,根据这些心理特征,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帮助初中生培养一个积极的心理,帮助孩子们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帮助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2.1 加强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培训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具有可塑性,这既有利又有弊,一方面,他们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从而将他们带上健康成长的道路。而班主任要想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和辅导,就要掌握科学的心理咨询方法,这一点尤为重要。此外,各科任课老师完全可以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融入到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尤其是政治、语文、历史、体育、音乐等,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往往比直接对其进行教育和灌输要有效。

2.2 引导学生疏通不良情绪,加强自身修养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就是沟通的艺术,这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的妙语成珠,而且也表现在课下与学生的沟通技术。教师应当把每一个学生看成独立的个体,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关心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与之沟通,对之倾诉。对于性格比较内向,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同学,可以和其采取写信的方式进行交流,事实证明,相对来说采用笔谈的方式学生更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第2篇

一、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误区

1.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是学校追求的最重要目标,因此,抓好学生文化课学习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可有可无,少数学校安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几乎为自习课或其它主科的补课。部分初中管理者观念较为落后,甚至部分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心理问题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善,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即使部分班主任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学习成绩压力及缺乏连续、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无法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仅在班级有学生因学业压力诱发心理疾病或突发精神障碍时求助于相关精神心理科医生。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有调查研究表明,虽然90%的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但62%的初中于初一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且只有少数学校将其设为必修课,多数学校将其列为选修课或活动课,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5]相对于初一而言,初二、初三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职业生涯规划及心理发展冲突更为明显,而在这一阶段却没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辅导。此外,多数学校即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仅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教学效果完全依赖教师的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在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互动教学、实践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的条件下,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对于部分较为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观点,初中生确实难以理解和掌握。

3.心理学相关师资缺乏,业务能力相对欠缺。受制于教师编制限制及中考压力,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师资不足,从事心理学工作的教师多为政治、德育、团委等教师兼职,其从事心理咨询仅为个人兴趣爱好或学校任务要求,未受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仅经历短期培训,对于心理咨询难以整体把握,无法保证心理咨询效果。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但因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咨询偏少,缺乏足够的咨询实践,专业技能有所减退,难以达到有心理咨询需求学生的期望。笔者甚至接触过因初中心理咨询教师对心理咨询整体把握存在问题造成求助学生心理问题恶化的个案。

4.社会对心理咨询存在误区,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在我国,多数人习惯上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受社会偏见的影响,许多初中生认为接受心理咨询就等于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因此,即使部分初中生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受制于其他同学的偏见也很难求助于心理咨询教师。而接受心理咨询的初中生也反复要求心理咨询教师不要将自己心理咨询经历外传,以免“丢面子”。同时,初中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学生没有大段空余时间前往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而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雷同,造成心理咨询室主要用于处理各类心理问题突发事件。从整体来看,初中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仅用于应付上级检查,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开放不定期甚至不开放,形同虚设。[5]

5.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重治疗轻预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初中心理健康工作重心多在学生突发心理疾病的处理,而对于初中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压力、人际关系调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青春期性冲动等心理问题根源并不重视。因此,不妥善解决潜在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忽视日常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能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可能使心理问题长期积累,在生活事件诱因下恶化。

6.忽视性心理健康教育。性是青少年最受困扰的问题之一。在初中阶段,随着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初中生对自身性器官的变化产生好奇、不安及恐惧感,适当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缓解初中生的不良情绪,适应其自身性器官变化,同时有助于减少早恋、婚前甚至早孕等不良现象。然而,我国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讲解性生理知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内容较为枯燥,对学生吸引力不足[6],部分学校甚至对性问题避而不谈。如果学校不能对初中生性发育现象和性冲动予以合理教育、引导,初中生会将性神秘化,或产生性刺激,造成不良结果。

7.心理健康关注对象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教育界习惯于将学困生作为心理健康工作对象,但相关研究表明,学优生同样受困于心理问题。[7]学优生因学校、家长及自身过高的期望,使其相对于学困生更容易从学业中体会到压力,对成绩波动敏感,过分关注周围人群对自己的评价,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二、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重视,构建高效心理健康管理机构。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在初中设置相应的教师编制。同时,学校有必要成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切实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经费、场地需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间及相应师资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除招聘心理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以外,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还要经常选派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教师定期参加心理诊断、常用心理测验的使用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培训、进修,邀请相关心理学专家讲座、指导。同时,由主管部门定期组织辖区内各初中的心理学教师参加案例讨论会,针对近期各学校心理咨询个案提出心理干预方案,提高其临床诊断与心理咨询技能。此外,多数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没有医学背景,对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部分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临床特点及其与一般心理问题的区别把握不准,因此,有必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前往相关医院见习,使其了解相关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免误诊。

3.加强心理咨询室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心理咨询工作,保障其有效运行。多数初中心理咨询室较为简陋,缺乏心理咨询的环境和必备的硬件设施。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需要引进必要的专业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人员以外,还应加强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咨询室墙壁应以淡黄色等柔和色调为主,避免教室的白色,配置沙发、茶几等家具,使心理咨询环境优雅、舒适,易于产生信任感和放松感,避免使咨询室环境与教室或教师办公室过于相似,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尽可能配置心理测验软件,辅助心理咨询教师初步诊断各类心理问题;此外,心理咨询室还应该尽可能远离学生教室,以免使求助学生感到周围同学的歧视和偏见,产生心理压力。同时,切实保障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在学生自习课、午间或晚自习前安排相关心理咨询教师值班,使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能够在其课余时间寻求心理帮助。

4.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避免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模式。多数初中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在初中一年级完成教学,这种安排在适应初中学习、人际关系协调、情绪调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概述的认识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初中生年级的上升,学业、升学压力逐渐加大,性困扰逐渐出现,人际关系逐渐复杂,自我意识矛盾出现,却没有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初中生适应其心理发展,帮助其了解自身的变化。因此,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每学期均开设的课程,根据不同年级面临的不同心理压力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初中生更好的完成学业,维护心理健康,顺利成长。如可以在初一学生入学时开设初中生心理特点概述、心理健康概述、学业压力调适、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二年级开设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青春期心理矛盾、职业生涯规划、情绪控制与调节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三阶段开设考试焦虑、人际矛盾处理、压力释放等方面的专题教育;中考前两个月开设考前压力调节与放松训练,必要时考虑安排考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如有可能邀请心理学专家开设考试压力与情绪缓解方面专题讲座。根据不同阶段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善初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好的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避免灌输式的理论教学,尽可能采取易于被初中生所接受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初中生性格特点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卡特尔16因素人格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人格体液问卷等心理测验,要求学生完成测量并将相应的测验结果予以恰当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自身性格特点,达到塑造良好性格的教学目的;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教学专题中,除教授学生自我调节及人际关系调节的技巧,促进学生与他人和谐共处、有效交流外[8],还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或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中完成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在心理疾病方面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临床症状的理论讲授方式难以使初中生理解,可以通过电影教学的方式,通过对影片中人物表现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各类常见的心理问题初步认识,达到教学目的。

5.尽可能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依赖于相关心理学课程教学和心理健康辅导,还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通过在其它相关科目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功效的最佳选择之一。例如,在地理学科教学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9];在生物学科教学中,通过实地调查,训练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青春期发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变化的生理基础,同时对初中生的性心理特点予以合理的解释,使其对性发育有客观的认识,避免将性神秘化;在遗传与环境相关章节教学中,教育学生在挫折、冲动、愤怒时,能够客观分析内因和外因[10];在人体生理卫生中神经系统相关内容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心身相关的含义;在体育课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培养团队合作等。[11]

6.重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与学生接触较多,相互较为熟悉。因此,通过对初中班主任简单心理培训,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能够初步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能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结合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将相关信息报至校心理咨询室,提供参考意见,便于心理学教师做出准确判断。让班主任参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局面,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相关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12]

7.开展丰富的校园心理活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学校通过开展一定数量的校园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初中生的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如心理健康征文比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主题签名活动、心理图片或心理影片展等。同时,开展校园活动提倡集体创作、表演,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心理特征,改善人际关系。

8.定期举办家长培训,寻求家长配合。学校有必要举办家长心理培训,使家长了解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和青春期心理特点,能够识别逆反心理的表现,并掌握简单的心理沟通技巧,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3]

参考文献

[1]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姚树桥,傅文青,唐秋萍,等.临床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郑亚楠,魏泽红.某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状况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7).

[4] 辛永林.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吉林教育,2012(8).

[5] 侯一波.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

[6] 唐晓君,钟朝晖,汪海英.重庆市中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和现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15).

[7] 薛晖.高中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教学与管理,2009(5).

[8] 阚学章.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教育探索,2007(4).

[9] 刘若静.地理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8).

[10] 张志俭.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理科:综合,2008(2).

[11] 赵光权.学校体育教育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吉林教育,2009(8).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班级活动;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12-01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日趋复杂,但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且缺少有效的措施。文章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班级活动的重要性进行探讨,为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现状和问题

(1)学科化倾向。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像其他科目一样安排作业甚至考试,这样做违背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其目的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无法帮助学生真正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烦恼,学科化倾向严重,无法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2)医学化倾向。许多学生认为只有患上心理疾病才可去心理咨询室,这种医学化倾向的思维扭曲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与学校的错误引导及教育相关。事实上医学领域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与初中生的心理问题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主体对象却是完全不同的,二者不能混淆。

(3)片面化倾向。有些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科,把过多的精力关注在测验与分数上面,这样会让学生压力过大。其实,每个人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因人而异,不要本末倒置。此外,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教师也需要关注。教师的心理、情绪、态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初中班级活动中若没有认清片面化的问题,就很难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活动中得以有效开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具体实施

(1)树立科学的心理教育新理念。对于那些心理有困扰的初中生,学校要因人而异,一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预防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让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少数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要给予关怀与爱护,解决他们的困扰,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升自我能力。

(2)减轻对学生的学习压力,调整心态,消除与预防学生关于学习的心理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学习。例如,某初中女生一向成绩拔尖,升入初三后,升学的压力,加之父母期望过高,导致考试恐惧。考试前身体出现各种不适,记忆力也大不如从前,莫名的紧张,最后考试成绩不理想。不仅父母焦虑,她也忧虑不安。显然,该同学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面对过大的心理压力,教师可在班级开展以角色扮演和游戏为主体的班级活动,如运动、游戏、向朋友倾述,或者写日记、师生谈心、听音乐等。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不仅需要学校科学排课和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更需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不再恐惧考试。另外,教师与家长也需要调整心态,不要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

(3)积极开展自我意识及青春期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同的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也是不同的。例如,某初二学生,一次偶然机会老师发现他看不健康书籍,这对他的心理发展无疑是不利的。面对学生这种不正常行为,家长与教师都不能掉以轻心。首先,要了解该事情的原因,然后共同商讨对策,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教师可在班级开展“展现青春自我,营造奋发向上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成立心理咨询处,由班上威望高、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担任心理咨询师,在同学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负责对其进行宽慰和初步的心理干预。其次,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青春期知识讲座,而不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最后,可在活动中进行自由发言,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喜欢的明星和公众人物,并让学生分析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和自我意识。

(4)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焦虑、人际焦虑、自责倾向等,都和学校教育相关,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例如,某初三学生,由于平时性格内向,加之老师对其关注也不太高,导致他自暴自弃,成绩急剧下滑。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把每个学生的名字牢记在心,同时要利用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投入,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护与关注,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此外,在开展班级活动时,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平时乐于助人,性格开朗的同学与内向的同学一组,在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前提下,让内向的同学逐步敞开心扉。例如,在进行“青春滋味、任我体会”的班会活动中,教师可先让内向的同学发言,口头发言和书面发言均可,然后让同学们对其观点进行反思,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从而营造出和谐的班级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对于改善学生内向性格及自暴自弃的心理问题很有帮助。

三、结束语

初中生心理健康极为重要,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会起到积极作用。在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可结合班级活动,将正确的心理认知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促进学生心理素质逐步提高、人格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05).

第4篇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健全人格

我校地处甘肃陇中贫困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学生较多。由于种种原因,初中生心理问题多,但又缺乏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也导致了教育教学高耗低效。2010年笔者开始构想在初中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以作文的写作主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为主要突破口,对初中生作文过程中的立题、指导和评改这三个环节进行改革,在整个作文过程中科学合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而改革初中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

一、初中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要进行的所有作文训练,都有周密而完备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紧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既注意到写作全程训练的连续性、层次性,又注意各写作阶段训练的重点,训练要求,训练模式,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要作详细的规定,以克服过去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地处西部偏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缺乏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初中学生心理辅导严重缺失,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及相关理论,从中总结出有针对性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作文教学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为突破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分年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作文课堂,通过课内外的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以形成课题实施的基本流程。

七年级阶段:七年级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建立与培养的基础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作文结合心理健康的训练重点是提高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一阶段让学生懂得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自觉抵制书刊,不健康的书报杂志,音像制品等精神污染。

八年级阶段: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立志乐观豁达,积极进取,广泛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使之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的友谊。

九年级阶段: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培养坚韧不拨、顽强拼搏的意志品格。初中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激发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能成为一个生理、心理上真正逐步成熟的人,使之社会无论对他如何挑选,都能良好的适应,愉快地接受,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意识日趋完善的境界,成为一个心理健康、能自强自立,积极向上,趋向成熟的人。

二、初中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内外阅读材料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兴趣。同时,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将心理教育与阅读材料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搜集符合初中生阅读的时文,推荐给学生阅读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作文命题中渗透心理健康因素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喜欢发表个人见解,同时自我评价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经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因此,作文命题一定要考虑到初中生心理特征。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态度对待多元化的思想,但是学生毕竟有他们不成熟的地方,容易走向极端,教师应从社会发展、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作文命题要含蓄的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图。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日常作文教学有多种形式,各类形式都可以尝试渗透心理教育,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除了常规作文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日记中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有助于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初中生通过日记这一写作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另外,还可以通过书信等作文形式进行训练。

(四)在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文批语应当是师生之间凭借学生作品而进行的敞开心扉的心灵交流、情感畅谈和生命对话,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段宝贵的精神生命历程。老师对学生作文中心理健康方面的偏差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心,提出自己的真诚看法,并对学生的转变和健康发展寄予热情的鼓励。

赏识性的评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肯定性的评价,凸显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得到肯定后他的心智模式就行到了调适,对作文的态度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就被激发起来。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作文就成了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学生每次作文都是他们创造性的劳动,作文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都期待得到老师肯定和表现,所以在作文评语中要多写赏识性、肯定性的评语。

三、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笔者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写作实践,促使家长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科学、合理地了解及理解学生。把学生提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建议,及时向其家长汇报,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及配合。学生和家长互相倾吐自己的心声,使错误的家教方法得以纠正,使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得以发扬光大,从中选取优秀的经验加以推广,促进中学生健康地成长。通过作文教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让学生家长懂得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作文教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有趣的训练形式,不仅使学生有写作兴趣,而且把作文与生活、作文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提高了作文与做人的综合素养,达到了作文修身的目的。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强化情感,敏锐思维,健全人格,增强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应把作文教学置于一个全面开放的系统中加以理解,放在初中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来认识。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让学生大胆写作、合理宣泄情感的平台,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强化情感,敏锐思维,健全人格,增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语文教改的角度深化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这样不但对学生心理健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二者相得益彰。

第5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标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1.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人们的心理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上的变换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有积极的影响,更有负面消极的影响。由于初中学生的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处于形成阶段,没有辨别力,这些负面影响会造成初中学生的困苦、迷茫、认识上的混乱,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教学实践的要求。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处于青春反叛时期,将会面对很多的问题,然而他们会由于碍于各种因素不好意思向教师和家长请教,自己在迷茫中挣扎。如,初中生刚刚意识到男女有别,对男女之间的接触和交往非常敏感。如果有男女学生之间的交往密切一点,就会被其他同学传绯闻――早恋。这势必会造成当事人心理上的困惑。事实上,在初中阶段男女之间确实会存在着喜欢,但只是一种简单的好感,如果错误地引导学生,势必给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势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对他们进行适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教学目标的要求。初中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心理健康成长,学生才能够正确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避免各种消极的态度,顺利地度过初中阶段,更为以后的学习的生活奠定基础。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立足于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初中教育目标,运用多种手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课堂教学法。课堂教学不仅是初中实施全面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最经常和最实用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会向学生传授各学科的科学知识,在这些知识中包含着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只要充分地挖掘教材本身的心理健康因素,才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实践锻炼法。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仅仅有认知是远远不够的,认知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阶段,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要实际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教师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心理实际,进行具体的心理训练,做出正确的心理判断,逐步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集体教学法。初中学生已经生活在班集体中,班级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教师要通过建立优秀、团结的班集体,在班集体中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气氛,利用集体的力量对每个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要同时注意把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结合起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个别问题,促进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

4.情感陶冶法。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情境,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使用幻灯片、录像、电影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录像和电影,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组织学生进行音乐、美术、舞蹈等的欣赏,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5.“两难”教学法。著名教育学家和科尔伯格在论述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提出“道德两难法”,这个方法也同样使用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心理问题,从心理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心理判断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后面对各种问题时也能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关注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达到理想完善的目标就必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注释:

①张立新.21世纪教师素质纲要[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205-207.

参考文献:

[1]林依定,洪俊.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1).

[2]丁志根.初中思想品德“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2).

第6篇

文章针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即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学生控制情绪,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做好长期的心理辅导准备。

关键词: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教师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的思想和心理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心理问题影响工作和生活,这就使得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当前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更应该重视,避免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影响学习和生活。本文就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压力过大,自制力差

初中生承受压力的能力并没有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好,而学生最大的压力就来自于考试。考试带来的压力,不仅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还造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初中生只是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阶段,这时候的学生并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人生的规划也很是模糊,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弱,自我控制力差。这种情绪不加以控制的话,慢慢的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二)与人交往障碍,沉迷于网络游戏、早恋

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难免会过度的呵护。这时候的学生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叛逆,不服从管教,同时又缺乏与人交往相处的技巧,严重的时候甚至还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有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为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就会在网上玩游戏寻找解脱,在网络中寻求刺激,最终沉迷于网络。还有早恋问题,不可否认这个时候的学生处在情窦初开的阶段,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过密的交往就会导致早恋现象的发生,进而影响学业。

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学生控制情绪

心理专家乔治•斯蒂芬森告诉我们:“当你苦恼时,可找你所信任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当你的情感遭到激烈震荡时,宜将感情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忘我地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当你遇到较大刺激时,最好暂时离开你所面临的情境。”[1]在日常教育中,作为教师,要做到细心、认真、有耐心。只有这样才会注意到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一些心理变化,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偏差的时候,要认真倾听,及时指导,使学生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

(二)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

心理研究调查表明,不同家庭的教育模式,直接影响了孩子性格的形成。常常指责体罚儿童的父母会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比较孤独内向,不善与人相处。而时常表扬鼓励孩子的父母教出来的孩子多数都是心态良好,乐观向上的。由此可见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学生在学校的的时候,周围有教师进行指正引导。但是学生回到家中,就需要家长的关心与关怀。父母的关心和关爱对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心理安慰。传统的思想使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与家长无关。事实上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观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父母在孩子心里健康教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三)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中学生活力充沛,积极好动,多鼓励初中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还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课业繁重,学习压力大,学习过程枯燥、单调。这些客观存在的外在因素,导致了部分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而课外实践活动可以舒缓学生身心,调节学习带来的压力,一举多得。

(四)教师做好长期的心理辅导准备

多数人常将心理教育与道德素质教育混为一谈。事实上这两者相差还是很悬殊的。道德素质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学生的素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关心的却是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而进行的教育措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学生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心理会经过很多波折。教师需要在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中做好长期坚持下去的准备。在学生心理辅导教育中,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道理的讲解,心理的安慰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从真实的案例中学到正确的心理舒解方法,帮助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疏导,进而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三、结语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有这样一句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可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健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也承受着各种各样的挫折。有的人在挫折中强大,有的人却在挫折中堕落。日后学生在社会中能否承受巨大的压力,与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学生在校期间,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面对压力,舒缓压力。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07-02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初中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使他们面临很多的心理问题或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必要。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有助于初中学生个性发展:在初中阶段,语文学科以其教学内容具有形象性和教学目的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让语文教师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有效地帮助语文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语文教师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初中学生,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1.2 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的,与同样注重初中生心灵世界的初中语文学科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最大限度发挥初中语文课程的作用。

1.3 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活动效率和质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开发初中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初中学生智力发展,矫正与预防初中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 通过培养语文学习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而且让学生掌握对所有影响学习的因素进行有效调控的方法,特别是心理调节方法。掌握适当的心理调节方法可提高学生的认知活动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

2.2 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过渡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教师的思想情绪,教师的言行、举动无不对课堂气氛产生很大的影响。初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与自尊自爱的心理有关,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受到激励时,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万倍的信心,自觉参与学习。热情的教师易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这些都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开放、民主,富有启发性,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要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维护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教学时要相信学生,研究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如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问题要清楚明确,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将心理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3 通过作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3.1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有些成绩平平的学生有时写出一些有真情实感,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作文,而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作文却写得很一般,很平淡,很让人失望。因为在低成绩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挫折、失败和痛苦比较多,这对他们的成长来说似乎是“坏事”,然而对写作来讲却不能说极其有利。学生积郁在心里的喜怒哀乐以及强烈的爱憎,一旦找到喷发的突破口,往往可以写出很多叫老师兴奋不己、拍案叫绝的优秀作文。所以,语文教师要仔细地寻找表达他们感情的突破口,热情鼓励并指出努力的方向。

2.3.2 通过精心选择文质兼美的课外阅读文章,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他们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但教给他们读书方法,还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阅读感受,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培养良好的自我教育习惯。

2.4 通过初中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中学生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治中汲取完善自我心理的情感力量,通过生活实践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初中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开展,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渠道。可以通过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召开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外实践中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天然的互补关系,实现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高度的融合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境界,让初中学生在求知中得到陶冶,让语文知识成为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对提高民族素质、铸造民族魂魄是不可缺少的,也是社会和时代赋予初中语文教师的使命。心理健康教育己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新世纪的初中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充分发展其心理机能、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沃建中主编.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M].科学出版社,2000(1)

第8篇

一、生涯及生涯发展的演变

(一)生涯的概念我国的生涯概念最早开始于孔子。孔子曾对人的一生进行过生涯规划:人只要本着“仁、义、理、智、信”的行为准则行事,以“克己复礼”的原则约束自己,采取《易经》的辨证思维方法,则可按如下步骤度过人生:“十五治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八十而圣”,如此则有望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4]。西方学者对于“生涯”则作出了不同的定义。Shartle认为,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McFarland指出,生涯是一个人依据心中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以及相关的教育或训练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Webster强调的生涯是指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即个人终身发展的历程[5]。Super认为的“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6]。综上所述,对生涯概念的定义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长期到终身、由静态到动态,由关注个体行为和职业发展向注重个体的心理特质与心理过程,在不断演变,而这一演变历程正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历程。

(二)生涯发展的演变在生涯发展理论被提出之前,职业指导已经为人们所熟知[7],但随着生涯理论的不断演变,“职业辅导”逐渐被“生涯发展”所取代。生涯发展强调个人一生发展的全过程,它包括个体在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是各种角色的协调和整合,是人生发展的全过程。这一概念的转变被Super记录在自己的生涯发展理论之中,从此生涯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最重要的则是生涯发展教育被纳进了学校教育之中,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8]。生涯发展取代职业辅导,意味着从只关注人的学术发展与职业发展转变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该理念的转变在教育中展现的功能将会愈来愈明显,这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迪。对于人的生涯发展的探索研究大约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生涯发展的理论则出现在50年代,此时的理论涉及兴趣、态度与个性发展等因素,人们开始关注经济与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职业发展的影响。60年代生涯发展理论进入其成型的重要阶段,在60年代大批理论涌现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的检验,继续推动着生涯理论的向前发展,至80年代生涯理论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成熟阶段[9]。

二、探索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

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是指把二者结合起来实施,使学生在生涯规划课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主动思考如何在把握自身心理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生涯规划,使它们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不是隶属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属于交叉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它们结合的条件和基础[10]。面对日趋激烈的升学、就业压力,中学生在生活事件、意识形态、成长、家庭、社会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心理问题[11]。生涯的规划同样需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中学生的生涯规划[12]。中学生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下面就中学各年级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阐述。

(一)初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为初中生奠定生涯成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因此,对于初中生的生涯规划内容选择不宜过于专业,应该适合于大多数初中生,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认识、职业认识与生涯规划。同时学校在组织与开展活动时,要注意建立层次递进的活动体系,以适合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促进其身心健康[13]。初中一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认知阶段,同时也处于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的青春期。教育应侧重给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的指导,使之了解生涯规划的一般知识,初步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尤其是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初中二年级:这个阶段应考虑学生的能力因素,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生涯规划的探索与尝试,并逐步提升相应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与合适的职业倾向,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需求并认识自身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理想积淀力量。初中三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们面临就业或升学的压力和选择。一部分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投身工作,但绝大多数学生会继续升学,因此应侧重对其进行就业与升学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相关的职业能力与技巧。

(二)高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身体的主要器官与性发育都趋于成熟,产生了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同时也面临新的矛盾和冲突,形成探索与解决矛盾的过程[14]。高中生需要面对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和高考后的专业选择,这些都是生涯规划中的重大选择,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要重视这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抓住实施的关键时期。生涯规划的实施并不是杂乱无章地传授,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15]。高一年级: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已有生涯规划的知识体系基础上,继续对社会环境进行认知与探索。可以通过组织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会、聆听专家讲座报告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了解相关政策和法律,理性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锚等测试,帮助学生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特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为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做好充分准备。高二年级:学校一方面要强调分科方向,让学生对自身文理各科的学习情况有清晰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分科学习后,也可以对分科结果作出调整,这时就需要得到学校专业人员的指导,让学生能顺利进行调整。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探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高三年级:这一阶段应着重进行专业选择、就业心态等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实施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集中宣传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和填报技巧,举办专业选择、就业程序的讲座;对毕业生提供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与指导;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升学、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升学和就业期望,帮助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社会。综上所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休戚相关,但两者却不存在替代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2]认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个体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生涯教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2]”。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具体设计的生涯规划方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6个“W”问题[16](见下页表3),设计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生涯规划方案。

三、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及启示

生涯规划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评估的出发点不是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授受程度,而是通过学生是否有更明确的自我认识、是否增强了生涯规划的意识等标准进行评估。此外,评估的参与者也不能忽视生涯规划的主体——学生。

(一)生涯规划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建立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的跟踪档案,记录并有效地监督个体在设计生涯规划及其确定生涯规划后的成长历程,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给予其相关的生涯规划辅导,及时纠正偏差,以帮助中学生提高综合素质[15]。生涯规划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能对每位学生提供切实帮助,为生涯规划辅导和心理咨询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这也是评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二)各种心理测验辅助评估开展各种心理测验,如职业兴趣测验、职业价值观及动机测验、职业能力测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和职业性格测验等等,这些测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测验前要先充分学习该测验的使用手册,了解测验用途及使用规则。此外,解释测验分数的时候也要得当,测验是为了初步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是主观给学生“下诊断”和“贴标签”,所以不仅要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还要帮助学生针对测验结果,寻找改进与提高现有状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