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劳动教育的缺失

劳动教育的缺失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06 11:03: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劳动教育的缺失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劳动教育的缺失

第1篇

摘 要: 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从高职院校教学现状分析,一些高职学生表现出职业责任淡薄、劳动意识缺失的特征。结合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目标,进一步结合专业,开展高职生劳动教育课程已经成了当前的重点教学任务。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出发,结合学前教学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对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劳动教育课程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同时社会岗位对人才的劳动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需要拥有更高的劳动素养。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劳动素质作为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现状还有待改进。

一、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课程教学现状

1.一些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学校、社会、家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得现阶段学生劳动能力下降,责任意识淡薄。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岗位适应能力弱、岗位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相应的锻炼,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弱的特点。另外,在当前高职学生生活环境中,由于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给大学生生活提供了大便利,但同时滋生了学生的懒惰思想,例如:食堂就餐基本实行餐厅花管理,学生吃完东西直接把餐盘往餐盘回收处一放就走人。加上受到偏颇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不喜欢劳动,轻视体力劳动,把专业技能、文凭获得作为奋斗的唯一目标和最终追求,甚至厌恶和逃避劳动,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都认为劳动是很辛苦的,近48%的人不喜欢劳动或拒绝劳动,部分学生不喜欢劳动甚至厌恶劳动,看不起清洁工人或劳动的学生。刚毕业的一些高职学生找工作,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不是以单位发展前途适不适合自己为标准,而是以“工作越清闲越好,工资待遇越高越好”为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不劳而获可耻”的劳动观念正面临挑战。

2.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呈现出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中,学生学习态度往往消极散漫,认为劳动教育课程没有意义;甚至一些教师未对劳动教育课程加以重视,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可有可无。二是教学体系存在缺陷,教学内容单一,没有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教育方式过多靠学生在扫地、擦窗户中领悟。对于这种简单乏味的劳动教育课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热情,更谈不上从参与中获得劳动素养。据问卷调查统计,69.8%的学生认为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内容形式都过于单一,不能起到劳动教育的作用;50.2%的学生对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的教学方式感到不太满意;58.6%的学生希望劳动课程内容向更丰富有趣的方向发展。甚至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将劳动教育课程等同为岗位实践,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基础操作,这种单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使得高职劳动教育课程枯燥无味,长期发展下去难免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三是劳动教育课程管理体系尚未健全。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其更倾向于实践教学。然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实践较短,相关的管理制度、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不足,使得很多劳动实践教学课程难以开展。

二、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探究――以贵阳幼高专为例

1.强化师生对于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高职院校劳动素质培养的相关内容较为匮乏,劳动素质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有占有一席之地,被排斥在课程体系之外,关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劳动精神的教育则是散落于各门课程教学之中,泛泛而谈,内容甚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贵阳幼高专按照要求,把劳动素质培养纳入教学教育计划,并把其作为一门必修课进行考核。规定学生在每年必须修够一定学时的劳动课学分,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贵阳幼高专开展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首先让师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做好这一点工作,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教师要拟订相应的劳动课程教学计划,以具体教学目标的形式量化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教务处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较好的教师给予奖励,以激励教师切实开展好劳动教育课程相关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培养其责任意识,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未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阐明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2.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并不是任何劳动都能教育人,只有那些按照教育原则组织的、作为教育过程总的体系的一部分的劳动才有教育意义。贵阳幼高专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两个方面考虑,即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为两个部分――共同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和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贵阳幼高专共同劳动教育部分安排学生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社会活动(调查、志愿者等),通过这些公共劳动教育,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在校生平均每学期要以分散或集中方式参加劳动课程学习,有专门的课程表、有专门的机构、有指导教师、有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并以必修课学分制进行规范。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充分考虑到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坚持以实践为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延伸到劳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开始之初,教师规划好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以现场感受(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幼儿园,与幼儿亲密接触,感受其日后的工作环境)、教育模拟(教师模拟幼儿环境,学生客串幼儿角色、家长角色等,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为主,让学生了解幼儿园各年龄段教学班的全日教学活动内容及幼儿园的工作性质与过程。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制度,增加劳动教育课程所占学分比重,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完善课程管理体系将劳动课程纳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范畴,不断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同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校方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相关人员的管理责任,督促其履行好管理义务,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安全性。

3.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投入力度

高职劳动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保障相关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贵阳幼高专提高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投入。学校相继建立蒙台梭利教学、儿童阅读等多个实训中心,建立系统、全面的操作平台,模拟相关专业的岗位操作模式,组织学习在实训平台上进行劳动实践。劳动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拥有教学必需的软硬件设施),才能保障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教学成果。

综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实际情况,紧密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对劳动的重视程度,加强其劳动技能的培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劳动素质培养的新方式、新方法,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劳动意识淡薄,不愿吃苦,怕累怕脏,遇到劳动任务推诿阻塞,不愿意主动承担,生怕吃苦受累,而且此种情形有愈演愈烈之势。该如何端正初中学生的劳动观念,并对其进行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呢?

一、 初中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表现

1.遇到任务挑肥拣瘦,能躲则躲

班级内任务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安排值日表时不可能真正做到“人人平等”。每次分派任务,不少学生都会挑东拣西,要么就推诿,能躲就躲。那些承担繁重、扫尾任务的学生,不但不会得到同学的欣赏,还会被认为是傻帽。

2.没有劳动意识,对任务敷衍了事

在进行劳动值日时,常常会有学生将自己负责的清洁任务完成之后,丢下劳动工具就走了。根本不考虑清洁区是否干净,能否达到清洁的标准和效果。甚至有学生对劳动委员的检查不以为然,执意不改。等到劳动任务完成,整理劳动工具的时候又敷衍了事、随便乱放,或者干脆就扔在原地,或者一片凌乱地堆积在教室里。有些学生虽然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但因为懒于动手,就故意找理由撒谎说自己忘记了。在教师和班干部的追问下,一脸无辜,好像自己根本就没有任务一样。 有的学生值日不做分内的劳动,而强行摊派给其他的学生;更有甚者,竟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雇同学帮自己打扫卫生。

二、 初中生劳动观念淡薄原因分析

初中生劳动意识淡薄,没有劳动习惯,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和家庭教育有关。家庭是培养学生的天然学校。现在的很多农村中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等来抚养或者监护,隔代教育的溺爱元素造就了农村孩子的劳动意识缺乏。长辈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哪怕是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让孩子动手去做。正是由于过分溺爱与纵容,使许多学生眼里看不到要做的“活儿”。再加上家长的片面教育,养成了学生对劳动的偏见,觉得谁干得多就是“傻”。

另外,学校教育也存在缺失。比如在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计划时,没能将劳动教育写入计划中,有的是虽然将劳动计划纳入其中,但并没有在实际操作中好好执行。即使是在劳动礼仪周,也没有机会对学生实施劳动意识的培养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也没有渗透劳动光荣的教学思想。有的学校甚至还将学校的卫生工作外包给保洁公司,学生没有机会在学校参加劳动,学校劳动教育就无法实施。

最关键的问题是,目前在教学中存在错误的教育方式。长期的教育工作中,不少教师在进行惩罚时,往往将劳动当做手段,给学生形成一种劳动的负面暗示:迟到罚值日;损坏公物罚扫地;打架斗殴罚扫厕所。这种惩罚性的劳动激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对劳动严重抵触和厌恶。这本身就是对劳动教育的一种背离行为。

三、 教育对策:从加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

笔者认为,要改变农村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的现状,就要从未来的社会适应性进行引导。要适应未来的社会职业,固然需要足够的知识和较为完善的技能,但个人的劳动意识决定着能力的发挥。现代社会特别提倡劳动者的素质,没有高尚的劳动品质和极强的劳动能力,员工的技术优势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工作质量就得不到保证,从这个角度来讲,早期劳动对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中学生正处在急剧成长阶段,心理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比较容易冲动多变,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未形成,而劳动教育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教师要让学生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劳动美德,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果实、有责任心和团队协作力的品质。另外,在劳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发展了独立思维,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有利于其健康成长。

第3篇

有家长质疑这种做法,并给校长写信提出反对意见。可是,该校校长称,不因升学压力而改变,仍将坚持传统。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成人成才”,“成人”是教育的第一要义。而缺失或拒绝劳动教育,在“成人”上是要打折扣的。这样的道理恐怕没有家长不认可。可为什么学校坚持劳动教育传统,就有家长质疑呢?这应该是“功利意识”和“狭隘成才观”使然。在有些家长心目中“成人”教育重要,但要让学生在出力流汗中体验,还要让学生花费时间,那就不行了。于是,“时间不够,耽搁学习”成了理由。果真如此吗?劳动3天就会“耽搁”学习,又能“耽搁”多少?笔者找不出科学的依据,成都20中多年来的实践也没有此类案例。因此,这种担忧真有点“杞人忧天”。

有人曾感慨,为什么我们的某些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就业了,又须‘回炉’”?这种现象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囿于知识一隅不无关系。有的高中,一些学生本该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甚至是参观考察活动,早已经“被忘记”了。更有甚者,某小区为了给高考的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竟毒死了一池塘的青蛙。这广受诟病的案例让我们警醒,当生命不被尊重,优秀永远都是浮云;劳动和传统不被尊重、书本以外的广阔世界不被尊重,优秀同样是浮云。“高考”早已走下了神坛,“一切给高考让路”的思维也早就受到了质疑。连学生对这种“过分关心”都不领情了。有考生说:“过分的关心增加了我们的心理压力,全社会这么照顾,如果考不好,能对得起谁?”

话又说回来,即便高考制度改革持续进行,高中生的课业负担依然很重,成都20中自然也不例外。此时,让学生暂且放下书本,走出教室,放松大脑,舒展四肢,对困于书城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解脱。这有什么不好?而且,我们欠学生的活动时间又何止3天。

成都20中的现任校长说,要通过劳动体验引导学生关注星空,也关注大地;关注学业,也关注生活;关注能力,也关注责任。指导学生做好身边事、细小事,教给学生做事的智慧、务实的态度。当年的校长说,就算是少考几个北大清华,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也要把这件事做下去。这是怎样的胆略、胸襟和气度!由此可见,优秀传统需要传承,更需要坚持。

令人欣慰的是,即便学校对打扫的要求越来越高,多数学生还是和学校站在同一立场。有学生说:“三天时间看上去有点长,但只要自己安排好学习进度,没什么影响。”还有学生说:“劳动课累是累,但感觉还是收获了不少。”这不由得让笔者感慨,和学生相比一些家长的眼界就有点狭隘了。这三天,在有的家长眼中是多么的漫长!好在这样的理念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支持,据报道,某班班主任通过QQ向全班家询意见,有34位家长回复,其中有28位家长没有异议。

国外这样的劳动体验活动也很多。英国学生上初中时就开始学习职业技能,不仅学士,就连硕士、博士就业前都必须拿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的Orgo之夜,有机化学专业期末考试的前一晚,游行乐队会冲入图书馆演奏,“影响”集中精神的学生,告诉他们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别的生活。这都值得我们借鉴。

其实,成都20中的校长并不糊涂,他比家长更知道学习的紧张、竞争的激烈。但是,该校对传统的坚守,是指向了培养完整的“人”,指向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这样的办学传统还告诉我们,学生在前进的征途中需要短暂的停留和思考,这样的停留是为了捡起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把这样的东西放进行囊,能帮助学生走得更好、更远。

第4篇

一、“中考”有待改进,素质教育应该全面推行

素质教育应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所谓徳就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包括: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思想的逐步形成,包括学生法律观念、道德思想、纪律意识,民族,家庭的光荣传统;还包括:热爱祖国的思想和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辨别是非的能力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思想品德课中设置已很全面了。但是由于一些学校“应试教育”思想严重,把有些年级的思品课“边缘化”了,造成德育内容、思想的缺失。所谓智就是各科知识的教育,这部分内容在小学、初中课程中很系统了。“中考”已得到重点检测,各级部门已很重视了。所谓体就是体育,身体素质好是知识的载体,身体好才能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一点很多学校体育教育已做得很好,但是还有一些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体育,表现为体育课安排较少,或者体育课被占用,或者“放羊式”教学。所谓美育,一方面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美术技巧,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这美育教育更是被更多的学校、教师淡化了,甚至是摒弃了。所谓劳就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热爱劳动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的能力。这一内容的设置在许多学校几乎很少,甚至为零,使学生的劳动思想、技能的不到培养,缺乏劳动的思想、习惯、能力。

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素质教育,素质培养,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智育受到很好的重视,而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受到程度不同的歧视,致使教育方针规定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得不到全面的提高,所以,“中考”指挥棒应该改进,对学生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几个方面要进行综合考量,评价学生成绩,确定升学与否。这样做,学校的教育、培养工作才能全面,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才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初中一、二年级思想品德教育课有待重视和加强

受“中考”这个指挥棒的影响,许多学校只重视升学考试相关的学科和内容,多安排上课时间,只考试这些学科,考试后重点排名、评价,而初一、初二的政治学科,有的学校安排上课时间少,不检测,不要求,甚至有的学校不开设课程,这样就造成学生和教师不重视,初一、初二的政治课程的内容学生不能系统的学习,更不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学生的健康成长令人担忧。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初一、二年级思想品德教育,是这一部本内容教育不能缺位,有和其他学科一样的地位。

三、学生学的政治理论知识不与自己行为结合,应该纠正

由于有些学校政治课教育不开设,缺位,学生学不到安排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知识,还有的学生学了一些政治知识,只学不用,理论不联系实际。比如:课堂上讲:学生要爱护公物,不说脏话,爱护环境卫生。下课后,有学生骂人,乱扔垃圾,损坏桌椅等。针对此情况,学校应该开齐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品德教育,并教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行为,学校政教处和班主任对学生的行为要适时追踪,建立档案,表现好的给予表扬,表现差的要批评、教育,使学生学用结合,健康成长。

四、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统一,各自为阵,甚至缺位

第5篇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有针对性的对养成教育方式进行探讨,对于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独立学院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当代的大学生们表现出来的意志薄弱,诚信缺失,心理脆弱,创新不足,自理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责任意识不强,人际关系不协调等现象,使得社会上有识之士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深感忧虑。而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的独立学院,因为其发展规模、生源质量和市场竞争等因素,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因此原本在中小学教育中实施的养成教育成为了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

1实行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现有教育体制的弊端及教育改革的不彻底,在小学与高中本应完成的养成教育与素质培养被无限的推迟,教育实践处在与生活逻辑与自然逻辑的双重背离之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今天的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种种素质问题,与青少年时期养成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同时,由于大学是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过渡阶段,我们的大学教育成不成功,人才培养的素质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都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与未来,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我国大学生素质培养出现的问题及现代大学生实际,以养成教育为载体,将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与其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体验相结合,通过有目的的引导,使大学生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2实行养成教育的主要方式

2.1礼仪教育中推行养成教育

讲究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此,在学生中普及礼仪知识,加强礼仪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塑造良好个人形象是非常有益的。讲究礼仪和文明行为,是一个人的教养水平的标志,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在进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介绍必要的礼仪知识,培养高雅的情趣,严格规范一切公共场所的礼仪与文明行为。使学生增强文明行为意识,从一点一滴做起,自觉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步养成讲礼貌讲文明的行为习惯。

2.2责任教育中推行养成教育

责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可以说离开责任教育,就谈不上道德教育。何谓责任感?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意识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也是现代大学德育教育的“核心”,从社会发展的进程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当前学生的教育状况来看,更需要责任感教育。只要具备了基本的责任意识,其它规范要求的养成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3学习生活中推行养成教育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尚处于身体和心理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我们要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做到每天生活有规律,严格遵守学校作息制度,坚持锻炼身体、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引导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真正地“学会生活”。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健康体魄,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而且有利于他们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培养创造能力,这关系到他们的全面成长。

2.4社会实践中推行养成教育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同时也是检验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唯一标准。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养成教育的宗旨之一。社会实践能使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锻炼自身的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和行为习惯。通过开展社会考察、咨询服务、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实际,解决一些思想认识问题,而且对学生的作风训练、劳动观点、吃苦精神、基础文明的培育和养成都是大有益处的。

2.5劳动锻炼中推行养成教育

目前大学生缺乏劳动观念,没有劳动习惯,有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立和自理能力,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连简单的叠被子,打扫卫生都不做,一些学生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些问题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校的育人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进行劳动教育,使大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与行为习惯,是关系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课题。因此,我们要在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6遵纪守法中推行养成教育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违纪 教育转化

人们的传统观念历来是“重普高、轻中职”。中职学校往往是学生的无奈之选。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社会上对中职学校的印象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但是改革不是一蹴而就,改变人们的思想也非一日之功,中职学校生源现状在短期内仍无法改变。一定时期内中职学生存在的问题也依然会存在。

一、目前中职学生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困难

有的家长对中职学校不了解,对于他们来说中职学校是无奈的选择,孩子上不了高中就上中职,这样不至于让孩子过早地进入社会。家长没目标,学生也没有动力;即使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学得一技之长,将来能找个合适的工作,但是学生自己本身厌学。学生没有求知、上进的愿望;不想上课或上课不认真学习,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吃苦精神和学习毅力。上课迟到,考试作弊。尽管这些年学校加强了对这方面的管理,然而学生上课不听课、扰乱教学秩序、考试作弊等现象仍是屡禁不止。

2.缺乏自信,有自卑感

受传统的社会认同度影响,中职学生和普高学生比,优越性差,不被社会认同,还因为一直以来总是落在别人的后面,受到家长的埋怨、教师的指责、同学的歧视,导致他们自暴自弃,形成了自卑的心理。这些学生长期生活在一种颓废、抑郁的情绪中。

同时,有些家长的言行举止和教育方法不得当,家长制观念至上,不问事由、用粗暴而又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教育观念和方法失当。甚至很多离异家庭、父母外出打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等,更加导致了学生违纪行为的恶性循环。

3.心智不成熟,容易违纪

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其行为是受其心理活动制约的。他们对学校的思想品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教育等,基本上是认可的。但由于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某种需要或情感得不到满足或受压抑,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并容易受环境影响而犯错误。某些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容易和同学产生矛盾,双方大打出手后造成不良后果。

另外,在一些学生眼里,学校各种条条框框实在太多,他们长期负重,没有自由,郁闷压抑。在学校里,他们组织纪律涣散,不愿接受校规校记和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随心所欲,经常迟到,在自习课大声喧哗,熄灯后在宿舍高声谈笑,有的甚至有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违纪行为。

二、如何开展违纪后教育

1.丢掉思想包袱,讲清道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时犯错误也是难免的。关键是有错认错、知错必改,才能成为一名好学生。如果知错不改、拒绝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向错误的方向发展下去才是危险的。老师要讲清道理,使有错误而坚持己见的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能够接受老师的批评,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2.适当的教育方法

合适的方法,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宜。批评是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常使用的方法,运用批评方法要和学生沟通情感,让学生提升自尊、树立信心并解决问题,就需要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过后,当天或者一段时间后,等学生冷静下来之后,再对他们进行温和的教育。这样做,既可以巩固前一次教育效果,又可以发现新问题,进行补充教育。

3.家校联手全程教育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也是最可靠、最温馨的港湾。时下有一种说法:最不了解学生的人是家长,其次是他的老师。这个说法虽不是完全准确,但的确反映了一个很严重的事实:家庭和学校教育两个环节是脱节的。一部分学生之所成为问题学生,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欺骗父母、欺骗老师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果家庭和学校能经常联系,交流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实际表现,那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监管的真空,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大化的教育实效。

4.积极开展多种教育活动转变学生观念

作为学校应该为违纪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和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理解,以弥补违纪学生长期以来所缺失的教育,开展体系化教育。目前笔者正在实践的对违纪学生的转化教育收效很大。积极开展三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开展法制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开展拓展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开展劳动教育,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开展军事训练,培养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

三、小结

第7篇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协调问题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目标、任务都是一致的。但是,在当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不一致地方。首先,从学校教育来看,目前基本上还属于封闭式的,为此,变学校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势在必行,而且已成为教育改革件必然趋势。其次,对外开放又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新的矛盾,面临这种新形势,新情况,给学校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再次,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望子成才心切,只注重青少年的文化学习,单纯追求升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

三者协调发展的对策

近些年来,虽然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各界都认识到开展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作的重要性,但在加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作的具体措施方面却还存在着诸多欠缺,本文为加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间的合作提出了几点对策。

1、提高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校方面,学校相关领导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明确合作目标,将德育和智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认识到同家长的积极配合,社会教育的大力支持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应该采取正确、合理的沟通方式同家长、社会之间建立一种友好、和谐、合作的关系。

(2)家长方面,要彻底抛弃那种教育只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的思想,家长应认识到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家庭基础教育的奠基作用,更离不开家长的监督和榜样作用教育,所以家长与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平等、积极和主动的关系,不再是责任分离,依附于学校、被动的关系。

(3)社会方面,社会教育方面应采取主动、针对性的措施,以其社会教育的形象性、具体性和多样性的独特特点对德育教育发展,特别要以德育的显著性成果来吸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共同参与,避免学生出现问题时,学校和家庭教育怪罪于社会教育的恶劣影响,而社会教育质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2、明确责任,发挥合作力量

(1)夯实三者合作中家庭教育基础地位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对孩子品德人格初步形成、对生命爱心教育,劳动教育、智育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有利于孩子在以后的学校和也社会教育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力、意志力和自信力的养成。

(2)加强三者合作中学校教育主导地位

学校教育的可控性和组织性最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者合一的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一方面,良好的学校德育教育是学生思想品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另一方面,在学校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明智的教育管理指导下,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向家庭及时宣传教育方针和政策,向家长传输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介绍正确的教育技巧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以促进家长和教师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合作。

(3)巩固三者合作中社会教育补充地位

随着科学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外界环境复杂化,多样化,把学生单纯限制在学校和家庭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己经不适应于时代的发展需求了,需要让学生多多参加校外的各种有益的社会社会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第8篇

【关键词】认知失调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69-02

一 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汀格在《认知失调理论》中指出:“失调理论的核心是颇为简单的。它认为:(1)在认知元素之间可能存在着失调或‘不合适’关系;(2)失调的存在产生了减少失调和避免增加失调的压力;(3)在这些压力下,操作上表现包括行为改变,认知改变,以及慎重地接触新信息和新认知。”鉴于本文的角度是研究认知失调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下选择几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较为密切的观点加以论述。

1.“失调”的内涵及产生原因

费斯汀格认为,元素就是认知,而“失调”和“协调”这两个术语指的是存在于成对“元素”之间的关系,这些成对元素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无关、失调、协调。当一个认知元素对某个其他元素全然没有含义,它们之间就存在着无关的关系。当一个元素紧跟着另一个元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元素处于失调关系中。相反,当一个元素紧跟另外一个元素的同方向,那么,这两个元素间存在着协调关系。为什么人们的认知会产生失调?费斯汀格认为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1)发生了新情况或者知道了新信息,它们同已经有的知识、观点或行为有关的认知产生了至少暂时的失调;(2)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不出现新的、不可预见的事情或者信息,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产生失调的现象;(3)逻辑上的不一致、文化习俗的差异等都可以产生失调现象。

2.减少失调的方法

失调的出现,产生了减少或消除失调的压力,促成了减少失调的行动,费斯汀格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减少失调:(1)改变一个行为的认知元素。如果有关环境的某些知识的一个元素同一个行为元素之间存在着失调时,通过改变行为的认知元素,使它与环境元素相协调,能够消除失调。(2)改变一个环境的认知元素。通过改变与该元素相应的环境,有可能改变一个环境的认知元素。(3)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3.来自强迫服从的失调

强迫服从是指由提供奖励或由威胁性惩罚所产生的表面上的服从,但内心观点并未改变的情况。这样,一方面存在着与所涉及的观点或信念相应的认知元素,另一方面存在着与外在或陈述相应的认知元素。这两组认知元素明显地彼此失调。很显然,奖励或惩罚的程度,即提供奖励的吸引力和希望程度,或威胁性惩罚的不愉快和不希望程度,是一旦服从表现出来后产生失调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太大的奖励或惩罚只会产生很少的失调。

二 认知失调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契合”

“失调”的内涵、原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相契合。“失调”即一个元素紧跟着另一个元素的反面,而造成失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发生了新情况或者知道了新信息,这些信息同已有的知识、观点或行为有关的认知产生了至少暂时的失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水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政治表现总是同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有距离,很难完全一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逐步缩小这一距离,使两者趋于协调。在某种程度上讲,“失调”的内涵、原因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它们只是在不同学科上的表述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实质。

社会支持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契合。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群体是个体认知失调的重要来源,也是消除和减少可能存在的失调的主要来源。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如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认知失调理论中的社会支持理论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所传递的思想政治观点,正是引起人们认知失调的来源,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正是消除或者减少人们认知失调的主要来源。

减少失调的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契合。在实际应用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是减少失调的方法。减少失调的方法主要有改变行为认知元素、环境的认知元素、增加新的认知元素等。而这三种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指导行为,行为反映思想,而当通过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在活动中改变人们的行为,从而改变人们的主观世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 认知失调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利用认知失调理论,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认知结构的不协调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认知或认知结构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的总和。认知失调将会造成特定的心理压力,并使人们产生一种求得协调的动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使教育对象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而是怕他们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因此,就造成了老师说什么,他们听什么、记什么,从来不问为什么。这种“师道尊严”,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一部分学生不能在言语与行动上产生不协调。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使教育对象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只有这样,教育对象才能产生学习与认知的积极性。首先,应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内化的能力,才能使教育对象自身的认知图式产生由不协调到协调的过程。其次,发挥课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尽量把课外活动组织成“三贴近”实际内容,来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学生只有接触、了解社会,接受丰富的信息,产生信息与信息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对社会、对道德认知的不协调,激起求知的欲望,达到认知协调。

2.利用认知失调理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第一,激励原则。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处于强迫服从情境中的失调,往往是因为有奖励及惩罚措施在制约着人们,使他们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遭受惩罚而“违心”地做出外表上服从的行为,这样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这种认知失调因奖励和惩罚而产生,也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消除或减少。认知失调理论研究指出,太大的奖励或惩罚只会产生很小的失调。因此,在奖励和惩罚过重的情况下,从改变个体内心观点的角度来讲效果并不理想。与惩罚或奖励过重相比,当惩罚或奖励相对较轻时,常常更容易发生紧跟着公开服从之后的内心观点的改变。这样,如果除了公开服从之外,我们还想使教育对象的内心观点得到改变,那么,最佳的方式就是:提供的奖励或惩罚刚刚足够引发外在的服从。实施严明的奖惩措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但为了收到最佳的效果,在实施奖惩时,既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要把握好一个度,使人们真正在思想上有所转变,做到表里如一,从而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理想效果。

第二,渗透原则。根据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处于被动接触信息的情境时,人们是否避免或规避会产生或增加失调的信息材料,要取决于他们对材料的预期或对材料的早期判断。那么,如果能够创造出这样的情境,对某些信息的预期和早期的判断能减少失调,材料本身实际上是增加失调的,促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更大的失调。这样可能更容易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观点,接受新的观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受教者认知不协调的地方,发现其思想状况的薄弱点,找准症结,精心创设特定的教育氛围,对教育对象进行特别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

3.利用认知失调理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

通过改变行为的认知元素,行为元素所代表的行动或情感也就改变了,失调就能够消除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大量涌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劳动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如参加义务劳动、实习劳动、家务劳动等。只有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加劳动,不断总结在劳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与认知,巩固劳动锻炼所取得的成果,才能使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并在价值的实现中感受愉悦。

通过增加新的认知元素,而这些认知元素又能产生新的协调关系,就会减少失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引入新的认知元素,使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趋于和谐。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人们的认知结果不稳定,极易变化,也缺失一些必要的认知元素。尤其是青少年,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发展还不完善,对自我和外界对象的认识缺乏客观性,评价水平较低,新的认知结构正在构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其某些认知元素的缺失,及时地引入新的认知元素,增加那些能减少整个失调的新信息,从而减少失调的程度或消除失调。

参考文献

[1]〔美〕利昂・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郑全全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琳.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绥化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