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优秀小学语文教学实录

优秀小学语文教学实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06 11:03: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学实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优秀小学语文教学实录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教学质量 应用 提高

随着江苏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整体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

一、新形势的需要迫使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新课程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都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我们北集中心小学在省课题专家的帮助下,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静结合,声色兼用,形象直观,新颖、趣味且富有艺术感染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情境。而教师正是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感性、交互特性,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从实验过程中了解、调查的情况看,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喜欢用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多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具体形象、生动直观,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明晰的视觉形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知道,农村小学生由于受时空、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水平的限制,与一些久远的人、事、景物存在一定距离,由此产生隔膜感,而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能再现现实情境,凝千时为片刻,汇万物于一体,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创设出声像并茂,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以形成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动机。

(二)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课堂效益

多种媒体的综合效应,可创造语文学习的最佳情景,可增进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使课堂教学声形并茂,情趣盎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极大增加文化底蕴的厚度。

阅读教学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我在课堂教学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好多老师能根据教法、学法注意适时、适量的演播,并注意视听与读写相结合。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感知对象,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拓展选择空间,优化教学方式

语文学习必须广泛涉猎,“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学好语文不可缺少的一个侧面。但广泛阅读,多方涉猎,在语文教学中一直难以实现。信息技术在这方面的优势极大,可以极大拓展阅读选择的空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获得极大的选择自由。语文学习需要充分的选择自由,若不能引发学生健康的兴趣,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分可能,学生很难学好语文。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优越性,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学生学习时自己自由地查阅,同时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在同学们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锻炼了同学们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同学间相互协作学习,资源共享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主动与自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信息技术在这里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

(四)改善参与条件,扩大共享范围

学生在语文课上的积极参与(思考、质疑、各述己见、交相问难等),在原来的课堂教学条件下受到诸多限制。凭借网络手段则将大大突破限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所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好的文章、各种例文,精彩的讲授,优秀教学实录,各种独具匠心的课件、课案,各方名家的优秀诵读,都可“整合”进“资源库”。异地可以共享,异步(不同时间)也可共享。这对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产生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

我们对所有的语文分年级备课,实行同年级资源共享,在共享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个人的修改。这样可使教师从烦琐的备课中解放出来,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课前准备。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培优补差。

(五)发展思维训练,探索教学模式

计算机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信息容量大,信息的存取、转换速度快,能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如在学习《春日偶成》古诗时,教师让学生观看录像,感受到诗人当时内心的愉悦。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春日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研究人员经过实践,在识字、阅读、习作、古诗欣赏等方面探索出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模式,这些语文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并在全校得以推广、运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通过研究,我们初步探索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一些基本途径与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我们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努力提升教师素质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为农村孩子撑起一方蓝天。

第2篇

陆华山,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市教学研究年鉴(2009)》年度个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高研班导师。被授予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斯霞奖、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自2006年以来,先后获得南京市阅读教学竞赛一等奖、南京市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江苏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崇尚“走向生本的言语实践”的教学主张,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形成“简单中见深刻,朴实中显灵动”的教学风格。

爱上语文,语文便慷慨地将无限的欣喜与乐趣注入我的血液之中,在不经意间唤醒我的生命,改变我的生活。我愿意用所有的生命激情来焐热这个儒雅而又充满智慧的名字——语文。

追求高品位的课堂教学

(一)特别的“名家磨课”

2008年9月,语文教育专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袁浩老师走进我的课堂,听我执教《螳螂捕蝉》一课。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将自己当成“吴王”,与“少年”对话,写圣旨,课堂上热闹非凡,自我感觉良好。课后,袁浩老师委婉地指出:“你的课堂富有新意、气氛活跃,这是长处,要保持、发扬。但是,语文课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要将学生带到语言文字中间去。”一语点醒梦中人!袁浩老师的话语切中肯綮,掷地有声,重重地敲击着我固有的语文教学思维……我开始从改变自我的语文教学理念开始,重新架构课堂教学模块,将“关注文本,关注语言”牢牢嵌入课堂之中。

于是,我在“江浙沪第五届新生代名师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中,又一次执教《螳螂捕蝉》,课堂上紧紧扣住“被”字巧妙设问,精品细析,以“趣”和“疑”为导读路径,带着学生去勾前引后,深入体悟,细细揣摩言语表达的精妙,静静感受人物形象的鲜活。将学生的阅读视角牵引到对“表达形式”的体悟上,效果出奇地好,特级教师薛法根在现场点评中给予了较高的褒奖,特级教师周益民饶有兴致地为这一课的教学作了书面赏析,本课的教学实录与评析还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受到了一线教师的好评。

这一次“磨课”的经历,让我刻骨铭心,也使我更加坚信:教学研究要向专家学习,要敢于改变和突破自我,要在实践中扎根。我开始沉醉于追求高品位的课堂教学,积极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的最新走向,敏锐捕捉前沿信息,理性地审视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的“失语现象”,我响亮地提出了“亮语精神”;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思维缺位”,我果断地支出“批注式阅读”这一招;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臃肿的“课件组合”,我又大声疾呼“简单地教”……

(二)建构“教学主张”

随着实践的深入,2009年11月开始,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也渐渐清晰起来,逐渐构建了属于自我的教学主张:崇尚“走向生本的言语实践”,即探寻“怎么写”的秘妙,体验“言语表达”的乐趣,发展“言语生命”的个性,指向语用层面的语文教学,指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指向语文素养的提升。

围绕“言语实践”,我展开了系列的教学研究,学习《语文:表现与存在》《语文教学本体论》等大家专著,从中汲取理论素养,提炼出言语实践的“五个关注”:在教学目标上,变深挖“写什么”为探寻“怎么写”;在教学内容上,变学习课文内容为学习语言表达;在教学要求上,变理解是重点为语用是重点;在教学方法上,变单一的问答为多维的对话;在教学思想上,变瞄准个体为面向全体。随后,通过执教《夹竹桃》《青海高原一株柳》《滴水穿石的启示》《埃及的金字塔》等各种题材的文本,又总结出“走向生本的言语实践”的一般性教学策略:通过感性复活、移情体验、“文”“意”交融、真说多写等策略,追求思想和精神的自由,追求主体的和谐发展,追求言语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梦圆飞天》,我敏锐捕捉到文本中关于十秒钟倒计时的描写,将学生的目光引到极易被忽视的这十个数字上:文中从“十”一直写到“一”,通常情况下,完全可以将中间的数字省略,为什么要将十个数字全都写出来,是不是画蛇添足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现场的情境去思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样贴切的表达能凸显人们紧张的心情,更具现场感和真实感。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我完全抛开课文内容本身,而是引导学生从“如何将观点说清楚、说明白”的视角去阅读文本语言,在语言文字之间反复行走,借助具体的表达形式体味“选择典型事例”“正反论证”等易为学生理解吸收的表达方法。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我引导学生围绕“背过脸去”展开合理想象,写出当时的表情、动作,然后启发学生:“这样写更具体,更有画面感,课文为什么不写?到底该不该具体地描绘出来?”经历一番辨析之后,学生顿悟:有意的留白,给读者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更能真切地感受爱大黑骡子,但是为了战士们,不得不杀大黑骡子的痛苦、复杂的心理活动。

“走向生本的言语实践”的语文课堂,循着“表达本位”的路径前行,让我的课堂更具生命活力,更具开放性,呈现出蓬勃的气象。2010年5月参加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执教《灰椋鸟》一课,我大胆践行“走向生本的言语实践”的主导思想,引导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言环境中展开扎扎实实的言语历练,将学生完全置于言语实践的前台,去读语言、品语言、学语言、练语言、用语言,整个语文课堂洋溢着师生“倾诉”“应和”的情意美,飘散着师生咀嚼文字精髓、感悟语言魅力的浓浓的语文味——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句子写得生动形象,把它圈划出来。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读——“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这一句话中的“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写得非常壮观,形势非常壮大。

师:好一个壮观。

(板书:一批一批 浩浩荡荡)

生:我找的也是这一句。我觉得这样的画面都在自己的脑海里了。

师:我觉得你是真正理解了这一句话。

生:“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我觉得这一句写得十分生动,特别是“倾诉”这个词语让我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板书:倾诉)

师:假如你是灰椋鸟,你会向同伴倾诉什么?

生: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

生:有意思的新鲜事。

生:飞在空中见到的人类做的一些事情。

师:这些内容写出来,会更具体更生动!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呢?

生: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生:不写出来,想象的余地更大了。

生:如果都写出来,就没有意思了,神秘感也就没有了。

师:说得多好呀!这是有意的“留白”,更有表现力。这段话中还有哪些词语,也像“倾诉”这个词语一样表达着鸟儿的情感呢?

生:应和。

生:呼唤。

(板书:应和 呼唤)

师:“呼唤、倾诉、应和”这些词,本来是人的动作,没有感情,但这些普通的词语,作者用在这儿,把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所以这句话也就有了感情。普通的句子,因为有了作者大胆的想象,而变得多么富有情趣。你们再读一读,体会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彩。

…………

课堂气氛活跃,浓郁的语文味漫溢,这节课获得全场所有参赛选手课堂教学的最高分,并脱颖而出,最终获得特等奖。课后,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平凡中显匠心,平实中有深意,是一堂扎实厚重的语文课。陆老师引领孩子们在深幽的言语意蕴中浸润,在深邃的言语意趣中徜徉,在深远的言语意境中沉醉,教学思想极其鲜明,教学效果极其显著。”

《灰椋鸟》的教学,进一步增强了我的信心,更加坚定了我十多年来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和实践,坚定不移地以“语言”为核心的教学内容铺展教学画面,将教学推向纵深处,从而引导学生亲历探寻言语秘妙的快乐之旅,为我个人教学风格的锻铸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追求高品性的教育科研

(一)钻研“个人课题”

对于教育科研,我一直怀着一颗崇敬之心去正视它、观照它,因为我坚信教育科研的力量,坚信它是教育教学的引擎。当南京市教科所策划极具个性魅力的“个人课题研究”时,我便积极响应,期期参与,步步实践,提升了自己对于教育教学的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总结的能力。我将个人课题的研究主题与自我的日常语文教学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个人课题引进课堂,以一年的时间为一个周期,确定每个月的突破重点,邀请名师及一线教师走进我的课堂。研究中,我积累了大量的过程性资料,自始至终将研究融于教学之中,有力地促进了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在真实的研究中,我创建了非常适合一线教师操作的《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三点一路,自主互动”的教学模式》,“三点”为开始阶段的切入点、中间的语言训练点、结尾的迁移点形成一条发展的线,“一路”为编者的编路、文本作者的文路、学生的学路、教者的教路融成一条和谐的路。将“三点”与“一路”巧妙地熔于一炉,形成一个既有固定教学结构又能创造发展的有机体。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种操作策略。它是实现“自主互动”这一目标的有效抓手与途径。

(二)践行“个性化备课”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路径。在我看来,它最大的魅力在于能够促进教师永远不停地去思考,去追寻现象背后的本质。

近年来,我突破传统的备课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化备课。这项研究得到了特级教师、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戚韵东校长的大力支持,让我深受鼓舞。我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备课思维从容行走,在自由的备课空间里自如地渗透个人的教学主张、挥洒个人的教学智慧,为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无尽的可能,开启了个人专业化成长的强力引擎。我摒弃传统备课的条条框框,将备课的重点放在“关键教学环节的精心预设”“课堂教学活动的精确记录”“课后教学反思的精深剖析”这三个方面。我认为,个性化备课的前提是“精备”——经历细读文本、精心备课的过程;特质是“个性”——使得课堂灵动、富有生命气息;发展是“沉思”——让个性化备课之路越走越丰盈。鉴于此,我构建了彰显个人教学气质的个性化备课模式,具体做法是:脑中——充分进行常规备课的设计;书上——对文本关键之处的预设记录;心里——进行超越性的自我反思。

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第二、三自然段后,我首先对课堂教学中的实录进行集中处理,接着又围绕“以词带段”的教法进行如下的反思:

“蓄谋已久”一词的开掘,就似一眼活力四射的泉眼,不停地向外冒出情感之泉、意义之泉。可以说,这就抓住了文本的关键之处、传神之点,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奇效。在“提领”的过程中,巧妙地将第二、三两个小节的内容串联、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丰盈的圆球,折射出绚烂的光泽。在“整合”的过程中,自然地丰富了“蓄谋已久”的外在形象和内核意义,给这一词语赋予了情感,赋予了血肉,赋予了呼吸,“蓄谋已久”也获得了由表及里的生命体征。学生在一次次螺旋上升的体会中,深深感受到由“蓄谋已久”而深藏的日本侵略者的险恶用心和罪恶行径。这样的词语,是裹挟着情感、形象和意义立体进入学生的血脉之中、灵魂深处的。

通过“记实录—深反思—炼教法”的步骤,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将反思融入了教学活动之中,为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久而久之,教师个人鲜明的教学特色也会渐渐形成。

(三)点亮“反思周记”

反思,成了我的研究方式,更是实践方式。我反思教学过程,反思学习方式,反思“教”,反思“学”,坚持“每课反思”“每日反思”,并养成写“反思周记”的习惯,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思考、随感形成文字,呈现于个人的博客上。每到一个月的下旬,再将这些文章进行推敲揣摩,整理归纳,并最终定稿,再邀请专家予以指导。特级教师潘文彬一次又一次地对我的文章进行指导和修改,让我受益匪浅,也触发了我诸多的灵感。针对课堂提问的繁琐低效,我以《给课堂提问“通磁”“带电”》一文对提问误区的矫正提出相应的对策;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臃肿”“芜杂”“旁逸”等矫枉过正的现象不断出现,我又以《眼底尽是山水色》一文加以深入剖析;《从“被参与”走向“我参与”》一文理性洞窥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关键原因在于学生始终处于“被参与”的状态,通过引导学生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的参与学习活动,唤醒主体意识,强化生本实践,激意志趣,彰显整体效应,提高教学效率……2011年10月,因为对教学研究的热爱以及丰硕的科研成果,我被南京市教研室评为《南京市教学研究年鉴(2009)》年度个人。

追求高品质的语文生活

教了十多年的小学语文,获得过全国的教学竞赛大奖,也发表过上百篇的教育教学类的文章,更出版了个人的语文教学专著。学生喜欢我,同行认可我,家长信赖我……渐渐地,觉得自己的教学理念是新的,教学方法是活的,教学手段是优的,不免开始沾沾自喜起来。

突然有一天,收到了一封来自本班学生集体写给我的“控诉”的信:

尊敬的陆老师:

我们高度尊重您的教学劳动,深知您在为我们呕心沥血,更知道您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为此,我们都引以为荣。

但是,您知道吗?沉重的作业负担(不仅仅是语文)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就说语文作业吧,单单一项预习作业,没有20分钟绝对完成不了,再加上《补充习题》……我们渴望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期待人类精神食粮的滋润,可是,我们有时间去读吗?

最为要命的是,很多作业都是重复的、低效的、无用的。

您最能了解我们的心了,能否从您的语文开始,为我们“改一改,减一减”呢?

六(1)班全体同学 敬上

读完信,我完全震惊了!孩子们的话语如同一支利箭,深深地刺向总是自以为是的我。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可是看看当下的孩子,毫不夸张地说,童年正在一点点消逝,“童年恐慌”之说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做不完的题目,上不完的辅导班,考不完的竞赛,拿不完的证书……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小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憔悴,娇小的身影终日不停地忙碌,我的心里泛起一种说不出的痛:孩子们太累了,为什么不能给予他们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尽情地享受童年的乐趣呢?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一直频遭诟病,饱受质疑,归根结底在于教学偏离了“语文”和“学生”的跑道,大量重复低效的机械训练,扼杀了孩子们语文学习的天性和灵性。

鉴于此,我开始大量的调查研究,以学生的作业量为突破口,在深入细致的比照分析之后,我发现学生完全可以从机械重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于是,我勇敢地进行了“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的实验,将重心落在“海量阅读”和“自由言说”上,设法通过课内提效节省时间,鼓励学生大量地阅读优秀书籍,大量地进行说与写的言语性实践。

孩子们的作业负担轻了,脸上的笑容也回来了。实践证明,心系儿童,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源,就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书面应试能力不降反升,其阅读能力整体提高,1分钟默读速度达400字左右,习作表达也明显超出同龄孩子的水平,到了六年级,学生都能在35分钟之内流畅地写出500字以上的习作。最为重要的是,在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环境中,他们爱上了语文,收获了语文学习的信心,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过上了高品质的语文生活。

面对学生自然、自由、自如地成长,我时常在想:倘若我也随波逐流,倘若我不去做深入的教学研究,我也许永远也无法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绚烂多彩的语文生活。

那封“控诉信”,我一直珍藏着,它时刻在鞭策着我要将儿童放在心坎之上,用不懈的努力和勇敢的变革去构建绿色生态的语文生活。

第3篇

关键词:小班教育;儿童多彩学习生活;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A-0033-05

一、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研究缘起

(一)基于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基于儿童身心发展。首先,儿童是多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个性,我们要对个性迥异的儿童实施不同教育。第二,每一个儿童自身是多彩的,他们各自的素质、发展可能性都非常丰富,这也决定着教育必须是多元的;要针对儿童以感性为主的特征,给儿童多方位的刺激,激发他们某一方面或多种发展潜能。第三,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交融会形成新的多彩,我们要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有规律,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机会,儿童一定会发展得更精彩。我们追寻儿童多彩学习生活,不仅是基于学校本身的一种现实,更是基于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二)应答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建构主义理论也告诉我们:任何学习,不经过儿童的内化和吸收,是无意义的。我们强调“学习生活”,而非“教学生活”,就是因为新课程所依据的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育要以儿童为本,要以儿童的学习为本,以学定教。因而多彩学习生活课例研究,要从儿童出发,站在儿童角度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既然是以儿童为本,我们面向的就是每一个儿童。每一个儿童又是不相同的,所以每一个儿童的学习生活也是不一样的。由此,我们要面向每一个儿童设计多彩学习生活,这也是“多彩”的应有之意。在儿童与多彩学习生活中自觉形成儿童观,课程改革就能逐步走向成功,“儿童发展”也会从理想逐步成为现实。

(三)聚焦“四色学习单”的文化生长

2009年初,我校以小班化教学为背景,立足课堂,构建了以“四色学习单”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四色学习单是用四种颜色鲜明标识的,四种颜色可以代表不同的学习角色,可以分成不同的学习内容等。四色学习单在研究中不断发展,它由最初的四色作业单,生长为四色任务单、四色交流单、四色探究单、四色创意单……成为学生多元适性成长的文化载体,其所蕴含和表达的教育理解在于――每一名儿童都是独特的、个性的、精彩的、亮丽的,每一个小组都是独有的、生动的、变化的、美好的。[1]可以说,我校课堂研究中颇具特色的四色学习单,正悄悄地生长着为儿童设计多彩学习生活的教学文化。

(四)突破小班化探索的研究瓶颈

虽说很多学校加入了小班化研究行列,但关注的多是理念建构和教师怎样“教”,对儿童学习生活尤其多彩学习生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小班化最大的优势在于,小班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地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小班化是一种班额的变化,更是基于班额变化的一种教育理念、行为的变化。针对小班化和小班化教育之间存在的距离,我们提出“面向每一个”的教育理念。多彩学习生活就是让每一个孩子过不同的学习生活,而小班化教学环境下,就可以让每一个孩子获得多彩的学习生活,小班化教育就应该建构儿童多彩学习生活,小班化教育能更好地实现多彩学习生活。我们作为小班化教育示范学校,有责任、也必须引领儿童过好多彩学习生活。我们的课题就是以小班化教育为背景,立足课例研究,研究“儿童多彩学习生活”,推进学校小班化教育的发展。

二、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内涵与特征

小班环境实际指的是小班化教育的背景。小班化环境是在常态化的学习与生活中,关注“每一个”的环境,重视“这一个”的环境,融合“我们的”环境,是散发浓浓“儿童文化”味道的环境,是儿童尽各自所能“生长”的环境。[2]可以说,小班环境是内涵丰富的环境,始终追求每一个儿童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目标,始终追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儿童的发展。

儿童多彩的学习生活是基于儿童个性化学习的特征,通过生动、精彩、适性、快乐的教学组织,和多层次、多渠道、多平台、多形式的学习情境,使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个性化发展。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不能局限于教室,可以走出班级,走出校门。儿童学习生活不仅有集体的生活,还有个体的生活;学习生活本身不只是上课的生活、作业的生活、考试的生活,还有发展兴趣、张扬个性的生活。

课题组从儿童的角度、生活的角度、学科的角度等多个方向进行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特征的研究,认为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内涵特征是有童趣、有意义、有选择、有个性。这四个“有”的逻辑关系是递进的,是有内在关联性的,多维的关系也促进了儿童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有童趣”指小班化教学要站在儿童立场,激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和学习激情,引发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人去领悟、去探索,使学习生活充满趣味。

“有意义”是指多彩学习生活是一种以素养为核心的学习。学习者在学习生活中全身心投入,不仅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情感和人格也获得了丰富和完善。

“有选择”是指儿童在多彩学习生活中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自由选择能让人身心放松,更好地投入学习。

“有个性”指教师应尊重儿童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儿童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儿童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研究载体与分析

(一)课例的呈现与分析框架

“课例”是研究的抓手,它以攫取实际发生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通过对教学问题和教学现场的再现和描述来揭示教与学的改进过程,讲述改进背后的观念和认识。儿童的学习生活融合在一个个鲜活的课例之中,课例研究承载着对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分析与思考,同时也更有利于推动儿童的多彩学习生活。

1.课例研究的类型

(1)问题呈现型: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学科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设法找到恰当的理论和策略来解决问题,以问题唤起反思和变革的行动。

(2)经验分享型:强调利用故事和叙事来获得知识和沟通能力。整个课例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资源、开发资源、拓展资源、共享资源的过程。

(3)理论验证型:尊崇理论价值,认为教学是将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际的结果,课例为印证理论、检验理论提供了实据。

(4)研究反思型:课例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课例真实地记载了教师成长历程,其中包含甘苦与困惑、迷茫与挣扎以及反复探寻之后的豁然开朗。

2.课例的分析框架

课例分析由以下四方面的要素构成:

(1)主题与背景

课例是一个个真实的教学案例。首先要交代背景,然后要阐明研究问题,即研究的主题。这个主题应围绕“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来确定,要有现实的研究价值,切口要小,便于掌控和深入。

(2)情境与描述

课例研究基础是课堂教学实录和对实际教学过程的描述。可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反思几方面,描述课的改进与变化。其中,可以有选择地运用《汉口路小学多彩学习课堂观察表》等,做定性定量分析。此外,还可对课堂教学中的轶事和突发事件等,采用教育叙事手法进行描述,力求准确、客观、生动。

(3)问题与讨论

围绕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特征,结合课堂观察中所发现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执教老师有什么困惑或两难的问题,师生之间发生了什么冲突,不同学生之间有何不同意见等,所有这些问题是如何发生的、怎样解决的,都有必要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在此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对关键片段的分析和讨论。

(4)诠释与研究

对课例的解读,除了具体的描述,还需要对其核心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和理性的诠释。课例研究试图以课说法,发现和提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核心问题。比如:在研究设计中是否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符合儿童个性化特质的学习任务与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体现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四个有”。

(二)课例的深度分析

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学习生活的多彩,是从一节节多彩课堂开始的。我们着力通过一节节课例研究,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彩学习课堂。多彩学习课堂以儿童学习活动为中心,围绕儿童实际需求,创设符合儿童个性化特质的学习情境,提供多种参与机会,引导学习过程;通过恰当评价和反馈机制,帮助儿童掌握学习过程,督促有效学习的发生。

课题组收集的课例覆盖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多彩社团课程。全校1-6年级所有教师参与课例研究,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从“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四个要素进行课例研究,我们的研究步伐正行进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班背景下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和创新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以单纯应付考试取代全面发展,以单一的学习成绩作为判定学生发展水平的最终标准,以牺牲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获取测验卷面的“成功”等,使得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枯燥单一。我们通过一个个研究课例,努力做到:

呈现多种教学资源,创意多彩课程。如南京大学和我校仅一墙之隔,我校教师共同编写的《小学・大学》微型图本,即充分发掘南大“人”的资源和“物”的资源。其中《校训》一课,教学前,先让学生去南大采访,了解校训的由来和变迁,并与我校校训比对,形成问题。上课时汇报讨论:我校校训和南大校训的关联,再上网搜索其他大学的校训,说出感兴趣的校训以及原因。从众多校训中感受什么是校训,为什么要有校训,能否为自己的家庭和小组设计家训或组训。最后进行口语交际《家训或组训诞生记》。这一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调查、研究、发表观点,学习资料丰富、学习方法多样,学习所得多元,彰显了教师利用地域资源进行课程设计的功力。

设计多样教学形式,创意多彩课堂。如从同课异构对比中寻求更有意义的学习、从走班制让学生感受不同老师的教学个性……课题中期汇报时,尝试由三位老师同上一节课《南大的建筑》。三位教师根据学情,提供便于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一节可选择的课例研究就诞生了。本节课尝试将课堂交给学生,选择相同学习内容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分别由三位老师指导“建筑文化组”、“数学测绘组”、“美术创想组”的学习。让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师生在一种互助形式下完成教与学。整节课体现课堂学习的选择性,彰显了学生个性,展示了有趣的多彩课堂学习生活。

建构多种教学样式,创意多彩生活。老师们在研究中创造了多种教学样式,体现了鲜明的教学个性,给学生的学习生涯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如周婷老师的“情趣导引―美读浸染―个性绽放”的魅力语文,王蕾老师的“尝试作画、不断发现”的教学思考,朱静老师的“你动、我动、大家动”的律动课堂,徐皓明老师的“四色分层 五步教学”模式,何世民老师的“多彩 丰厚 灵动”的风格……都是以追求学生自主发展为教学目标,在缤纷多彩的课堂中,学生的个性空间得以放大,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愿望能够因良好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不断得到唤醒和强化。

2.小班背景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建构和践行

学校除收集整理所有老师的课例,还在学生中开展了以“我们喜爱这样的美丽课堂”为主题的课案书写活动。从学生写的课案中发现,学生对开放的、形式多样的课堂很喜爱,尤其对以“四色学习单”为组织形式的课堂活动更加偏爱。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创设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构建民主平等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促进学生获得自由、全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从课例分析和学生的课案中,我们也可以窥见:

有童趣皆有可能。如苏教版第二册14课《鲜花和星星》生字学习,“真”这个生字是难点。从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来看,低年段儿童空间直觉虽有相当大的发展,但是直觉的精确性和分化性发展水平不高。[3]基于这样的学情,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真”就像一个“斜带十字小帽,身穿条纹上衣,脚蹬八字小皮鞋”的娃娃。这充满童趣的比喻,调动了儿童的有意注意,儿童在趣味性学习活动中准确掌握了生字词的书写。

有选择才有个性。小班环境下的课堂,更能体现教学的灵动,这种灵动给师生营造了一种可以选择、彰显个性的多彩课堂学习生活。对学生来说,一次自主选择意味着增加一次塑造个性的经历。如张璇老师的课例《Food》一课,老师将学习分为了课前活动与课堂活动两个部分:

【课前准备】在前一课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相应的小组,课后进行了调查研究活动。

红:Find some photos about the food at the Food Festival.

黄:Find the English names of these food on the Internet.

蓝:Introduce what they are made of.

绿:Show all of these in English.

【课堂活动】学习小组用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形式来展示。

这样的设计为儿童营造了有选择的学习生活。课前准备的四色讨论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通过这些主题进行分组活动。课堂活动中的成果展示环节,学生通过多种学习形式,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凸显个性化学习的成效。这一过程,学生各显神通,自主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以提升,课堂也更加生动。

有意义成就发展。当然有童趣、有选择的课堂并非一味追求“趣味”和学生自愿,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以学习者学习素养养成为核心的“寓教于乐”,也才能真正实现多彩课堂的价值追求。

如《分数除法教学》一课,看似内容简单,其实对学生思维水平要求很高。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数学体验活动:“9/10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可以做3件,做一件要多少米花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画一画、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计、求解、比较、分析、交流、验证、归纳几个环节,从而真正领会分数除法计算的科学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上课例让学生经历、体验,让学生在自由的时空里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发现,自信地表达,快乐地运用,让数学生活充满理趣,正是对理念新课程的有力佐证。

3.小班背景下学校办学理念的验证和丰盈

课例研究的背景是基于学校课堂特色“四色学习单”,在研究中,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四色教育”的构想。四色教育中的“四色”可以指红、黄、蓝、绿四种颜色,也可以泛指四种颜色的共同体、融合体。“四色”其实是多色、多彩,寓意不同人的不同本色和天性,寓意在教育过程中人在人和人、人和环境相互交融中的成长与变化。“四色教育”承认和重视“人”的先天个性与差异,又重视后天教育教学对“人”的改变与提升,由内而外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应然状态,体现了我校小班化教育“在这里,每一个都重要”的价值追求。“四色教育”即在充分尊重学生天性和差异的前提下,通过丰富多彩、不断生成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为学生打造充满童年梦想、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

“四色教育”是“四色学习单”的提升与超越,是一个具有校本特点的教育概念。它是在前期关于四色学习单的教学研究中,和现在进行的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课题进程中,融合学校文化的梳理与反思,自然生成的一种教育形态,是学校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代表。它为学校小班化教育的高品位、高层次发展提供了策源与愿景,是学校下一步发展的整体设计,必将促进学校办学品牌的形成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全体师生的共同成长。可以说,“四色教育”是学校课题研究进入新阶段后的理性思考与愿景构想,更是学校小班化办学新的规划与行动纲领,它倾注了汉小人无限的教育真情与教育智慧,进一步丰盈了“在这里,每一个都重要”的办学理念。

四、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研究成果与反思

一是深化了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认识。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引导和建构老师们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力图深度改变课堂、改变教学,真正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小班化教育环境,努力构建儿童多彩学习生活。

二是撬动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变革。在研究中,以“儿童多彩学习生活”为抓手,形成了适合小班课例研究的呈现与分析框架,催生了教师研究方式的嬗变,撬动了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变革,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是促进了学生的生动活泼的成长。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在有童趣、有意义、有个性、有选择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投入教学过程,品尝获取知识的愉悦,师生在多元、多向、多层次互动中释放天性、彰显个性、快乐学习、自由成长。

四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文本材料。围绕课题前期研究,出版了五本专著――《魅力语文》《四色学习单文化生长》《边玩边学语文》等,还有《小学・大学》《花样可乐・健身足球》两套校本教材,其中《四色学习单的文化生长》一书获得南京市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校本教材《花样可乐・健身足球》已于2014年11月被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收录在校本教材15项推荐共享名录中,《小学・大学》微型图本的创意实践被《南京日报》《扬子晚报》报道。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课例不断推向省、市内外,让兄弟学校老师分享。数十篇论文、课例获省、市一等奖,多篇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研究》《语文教学通讯》等期刊上,其中三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学校形成了论文集《儿童多彩学习生活:一种校本化的理解与认识》与课例集《伴随儿童的成长脚步》。

当然,我们的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

我们的一个个课例是属于课堂的,同时也是学校四色教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让“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课例研究”成为文化脉络的延续、创新和生长?这是我们一直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例研究的呈现与分析框架还不能完全凸显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特质,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在研究中发现,现阶段我们对儿童多彩学习生活内涵的理解与把握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婷,叶海豹.四色学习单的文化生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