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7 10:04: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要系统化
汉语言文学主要由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组成,汉语言这门课程的学习强调系统学习,要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首先要把汉语言的内容,模块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在脑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架构,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的衔接和记忆。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在编排上一般会按照基础到提升部分,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必须要按照基础——提升,这样的顺序,系统化学习是能够全面地掌握整体知识,系统化学习还讲求对知识的衔接,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对后面较难的部分是关键的,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进一步学习更深的部分,汉语言系统化学习就要求不能够遗漏任何知识模块,否则系统化学习就不完整。汉语言文学的组成成员中,相对比较基础的内容,比如汉字或者词组,要完整地掌握这部分级别较低的组成成员,就像英语学习中,单词是基础一样,没有单词就没有完整的句式和文章。认识到课程的系统性,然后明确学习顺序,知识的结构,学习中才能在脑海中形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蓝图,汉语言系统化学
习就必须对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然后才能够打好基础,以便后续学习中将知识模块串联起来,把相关的知识系统化地联系起来。系统化学习还能够方便我们的记忆,很多人在学习语言时,记忆的东西总是成为一个难点,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记忆技巧,另外,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性地进行记忆,没有掌握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这样他们要记忆东西就会比较难。只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系统化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在学习中把握好系统化学习方法,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
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必须要抓住学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内容丰富,并且理论也很多,要学习好汉语言文学就必须对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总结,要把握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深入学习。其实,任何科目都是有偏重点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也有它的重点,加强对重点的学习,有目的性地学习才能掌握真正有用的东西。汉语言文学中,存在着名词术语较多,知识点多,语言或者句子的表达形式多样的情况,因此,面对这么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我们不可能全部都啃下来,只能是有针对性地抓出重点来学习,抓重点学习又具体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针对名词术语的学习,这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对汉字,词汇,拼音,语法语音等的重点学习,拼音是汉语言的基础,掌握拼音,我们才能实现语言的沟通,只认得字而不会读是没有用的。抓住重点来说,就首先要掌握这些基本的,也是重点的部分来深入学习。另外,语音学习的话可以通过磁带或者录音等来配合我们的学习,磁带或者课本一般会有配套的磁带,它有很全面,正确的语音教学,可以多利用这些东西来学好汉语言基础。第二,是对句子或句式的分析方法。汉语言文学从词汇到句子再到整片文章,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汉语句子句式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汉语言句式分类很多,有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等等,这些特殊的句式对句子的意思是有直接的影响的,同样一段文字,加上不用的标点符号意思就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句式学习不仅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只有搞懂每个特殊句式,才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要掌握句式的含义,必须要掌握每种句式的结构,遇到具体问题还要进行句式分析,经过分析确定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另外,汉语言文学中,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是相对比较难的,文言文的句式其实也都有一个明确的结构,面对文言文时,要分清楚每段话的特殊句式或者句子的含义,分析和探究汉语言文学的句子句式,掌握这个重点,这样对能更好地学好汉语言文学。第三,汉语言中,对关联词,连接词的重点掌握。汉语言文学中,句子与句子之间一般都要通过关联词来进行链接,关联词对整片文章的衔接性或者通顺与否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对关联词的意思不明确的话就不能够搞清楚句子的意思,所以,在学习好汉语言文学时,关联词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关联词就像词汇一样是必须花时间去记忆,积累的。在日常沟通中,关联词的运用也是很多的,关联词应该作为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一个重点来讲,汉语言的学习重点,总的来说,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比如还有理论表述方法等等,但是,归结起来就是要对汉语言文学进行重点模块学习,不能够全部接收也不能全部放掉。只有抓住重点,学习效果才会明显,学习效率也才能够提高。
三、多动手,多做练习才能够掌握知识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
相关资料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各大高校对这一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是从综合素质课程、网络、外语工作课程、专业骨干课程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开始,使该专业具有国际性、适用性与创新性等特色。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回顾与反思
1.教学方法忽视人文学科的特殊性
我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上通常采用的教学方式都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自主学习。因此很容易出现这类现象:教师努力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思考,所以学习成绩无法得到提高。
2.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需要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否则将为建设课程体系带来很多问题。例如,某高校曾经创建的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就是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想要培养能适应现代化社会中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的共和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能够胜任研究人员、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师的人才。
3.考核评价形式比较单一
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多数都是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评价也都是从学习成绩上体现出来的,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在对教师的评价时,通常将教师的教课方法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的趣味性等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以及积极性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4.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
就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本科与专科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上都被定义为师范类专业,属于文科。而其他非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则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增添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相关科目。从整体上来说,无论是师范类学校还是非师范类学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上所教授的都是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写作、语言学等课程,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缺乏符合学校实际的创新性。若长期保持这样的体系而不开设新的课程,就会导致学生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出现傲慢态度,但思想理念却保持落后和保守性。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推进与实施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因为它不仅实现了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还借鉴了许多国内外各大高校的成功案例,将外语课程与计算机心理课程也算在普通的基础课程中。在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也进行了培养。另外,对于课程体系的创新,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实践机会,从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2.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突出特色
想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实现深造与就业共同进行的教学目标,应当把因材施教作为重点,从而提升专业培养高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应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到一起,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
3.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构架
为了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将以参照国内外各大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设置,将学生对于就业的需要作为构建科学合理课程体系的重点,达到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目的。因此,在加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力度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外语已经成为学生就业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需要加强这两门学科的教学力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提前了解社会角色和就业岗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明确就业目标,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加快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脚步。目前,我国教学体系中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上还存在很多教学方面的问题,阻碍了中国汉语文化的传播,影响了教学质量,但是现在这一课程体系的创新已经受到了相关教育部门与学校的重视,在不断努力探索与实践,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谭德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39-40.
[关键词]高职;汉语言文学;写作能力;现状问题;有效策略
在高职教育阶段,写作能力是最能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能力,也是影响甚至决定学生未来是否能顺利就业的关键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应全面了解与分析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多种因素,并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可优化写作教学实效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一些积极因素为高职汉语言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显著提升创造条件。那么,在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培养现状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学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与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现将这些问题总结如下:
(一)写作基础薄弱
与普通院校汉语言专业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写作基础很薄弱,虽然部分高中生源的写作基础还较为理想,但是大多数职高、中专生源的写作基础就不尽如人意,并且这些学生在高职教育阶段对文化课也不够重视,这就使得他们不能积极参与写作训练与学习活动,从而不利于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另一方面,因为生源来源渠道繁多、写作基础差异性过大,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组织写作教学活动时很难制定出符合各个特点学生的教学方案,以至于其写作教学成效一直处于较低状态。
(二)教学方式枯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学质量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式过于枯燥、乏味,难以激起学生参与写作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使得他们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创新与优化写作内容与形式,进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受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不重视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将理论教学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片面地认为只要让学生学习足够多的写作知识与技巧,自然就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了,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对教学成效的巨大影响作用,从而限制了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切实提升。
(三)写作延续性不足
汉语言文学属于一门工具性学科,学生要想真正优化自身的语言素养,就应该从点滴做起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活动逐渐积累写作经验与技巧,而不可急于求成。但是,在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院校与师生都对写作训练的延续性认识不足,比如从高职课程安排方面就可窥视一二:很多高职院校只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新生安排有写作课程,并且课时数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对写作课程报以严肃而认真的态度,只有在教师明确布置一定的写作任务时才会动笔,而自身缺乏主动进行写作训练的意识。在这种缺乏延续性训练的写作教学背景下,很多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都难以高质量、顺利完成,这也不利于学生科学写作习惯的养成。
二、有效应对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问题的策略
依据上文归纳的当前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凭借自身多年从事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学工作经验,在深度剖析出现以上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究了一些解决对策,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加大基础写作技能教学
为切实解决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基础薄弱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写作基础,并刻意加大对学生基础写作能力的训练活动。比如针对作品中条理不清、病句、错别字较多的学生,教师应加大对这类学生汉语基础知识的训练力度,帮助他们增强应用字词句的能力;针对各种常见文体格式没有清晰认识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主动搜集各种文体写作教程,大量阅读范文,使得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扎实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规范。在实际操作中,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1)创新写作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明确认识写作教学的重要性,鼓励他们从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入手,逐步增强自身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从而为写作技能的显著提升奠定良好基础。(2)引导学生梳理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格式,为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素材,鼓励他们通过大量阅读与批量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3)制定健全而科学的写作教学考核制度。考核制度不仅是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法宝,而且也是引导学生如何提升写作能力的指挥棒。因此,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及具体的写作教学目标,恰当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使得学生的写作优点与缺点都能在考核过程中得以清晰体现,从而为学生后期的写作学习提供精准依据,进而使得学生都能更有目的性地参与到写作教学中,最终快速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二)大胆创新写作教学方法
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与教育目标背景下,要想有效提高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应该大胆创新与探究更生动、有趣、形象的教学方法,尽可能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组织教学活动,从而使得他们都能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写作教学中。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过于复杂,学生基础差异性过大,因此“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多个特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写作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就业意愿等情况,在此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合理划分为多个层次,然后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结合具体的写作教学内容,并为各个层次学生制定与其学习需求与学习能力相一致的教学目标与考核方案,从而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写作教学中获得一定的提高与进步,进而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都能以更积极而自信的态度投入到以后的写作教学活动中。教学实践表明,在分层教学法组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很高,他们都能以饱满的热情、活跃的思维分析与探究写作知识与技能,最终的教学成效也十分理想。
(三)鼓励发展个性化的写作
在学生基础写作能力得意提升的基础上,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写作需求得意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参与写作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使得各个层次学生的写作学习需求得意满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核心,尽可能为学生组织出有助于其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提升的写作教学内容。比如,有些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希望自己毕业后能成为编剧、有的希望自己能做企业的文案、有的希望自己能当一名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法等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学习需求进行全面而清晰的掌握,然后以他们的就业特点为核心精心设计恰当的写作教学内容与形式。在实际操作中,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应重审自身的教学引导者与组织者地位,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鼓励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充分发挥他们自身主观能动性高效率学习写作知识、提升写作能力。比如,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相关写作课程,从而使得学生所学习的写作知识与自己未来的职业需求更为契合,进而使得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各种写作训练活动中去。总而言之,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学阶段,其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就业意愿,并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尽可能为他们组织出符合他们学习需求的写作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在重视对学生基础写作能力提升的同时,还应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愿望的满足,并可于与时俱进地将先进性的、生动的、有趣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日常写作教学活动中,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写作教学活动的兴趣与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学习平台,才能循序渐进地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俊霞.对高职汉语言文学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2]吴国忠,牛静,刘小禾.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学理论,2012(36).
[3]李丹.加强写作训练,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2):37-38.
[4]张培.试论高职汉语言文学学生写作能力培养[J].知识经济,2013(20):145.
[5]李小亚.如何提高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2):45-4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职业化教育 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历史久远,早在十九世纪时就已出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众多高职院校开始设置该专业。一方面是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教师力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汉语言的世界影响力。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化、专业化的教育快速发展,我们应紧跟时展的步伐,顺应形式发展要求,对汉语言文学的职业化教育进行改革,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提高高职院校人文学科的影响力。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概述
汉语言文学实际上就是指中文专业,有些高职院校称其为中文教育专业,基本上都属于中文系。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高校建制的不断完善,一些高等师范院校以及综合性的大学建立了文学院,并与历史系、哲学系等合称为人文学院;但也不尽相同,有些院校还将其与历史系、哲学系、法律系等合称为文法学院。虽然隶属于不同的学院,但汉语言文学始终保持着相对独立完整的地位,在学校的学科划分中也独树一帜。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开设了语言、文学与教育等三门主要的课程,其注重对学生中文语言素养、语言教育热情的培养,旨在使学生熟悉中文语言知识、了解语言的文化、熟练掌握从事汉语言教育的基本能力;以期调动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热情,使其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增强他们热爱汉语言文学、致力于投身于汉语言文学研究中的热情。
(二)汉语言文学职业化教育的特点
1.民族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民族特征鲜明,是中华文明教育事业的传载者。该专业教学的内容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传授教育的基本技能,增强学生对汉语言的研究兴趣。这样的教育既能增强学生以及教育从业者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能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学及其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2.时代性
教育的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应随着社会及人民价值观念、文化观念以及社会评价标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样才能及时为社会的需要培育高素质的汉语言人才,推动人文教育的发展。而且,汉语言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方法以及教育的观念都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可以说,每一时代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无不反映着这一时代的鲜明特征。
3.情感性
人文学科本就是一个饱含感情的学科,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是以传达、表现感情为基础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生动语言的描述、跌宕起伏故事情节的渲染以及个性鲜明主人公的述说,这样一种教与学的过程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增强了他们的人文情怀,为其从事汉语言文学教育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职业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当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中,长年采用同一种课程体系,最多也就增加几门相关的教育类课程。这样的叠加并没有发挥汉语言专业教育的应有功能,也没有实现这些课程所应发挥的作用,过于细化的课程设置难以发挥课程合理的作用,以至于汉语言教学的效果不佳。知名院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应该是: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这样才能既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又能增强其实践操作的能力。汉语言文学职业化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文类人才,为国家教育的发展服务,否则是难以体现该专业的教育价值的。
(二)未体现师范教育的特色
汉语言文学职业化的教育要特别强调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见习实习已流于形式,学校缺少对学生实践的监督、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而且,一些学生忙于找工作、考公务员等并没有实地去教学实践,而是任意找一些单位盖了章;一些高校甚至取消了教育见习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去联系实习的学校,这无疑又打击了学生们实习的积极性。有些高职院校即使组织了汉语言教育专业的学生去实习,但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事前的培训,实习的过程中缺乏老师的指导与监督,以致难以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专业教育实践中去。缺少实践教学的环节,难以增强学生教学的技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师范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
(三)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高职院校培养的汉语言专业学生,就是为了能够使他们迅速地走向工作岗位,适应岗位的需要。可以说,该专业教学的实质就是教育性,既是一门非常专业的教学学科,又是一门教学艺术,体现着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专业性。但是,当前许多高校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上过于强调学术性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其培养师范类人才的本色,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致出现了老师强令学生从事教育科研而忽视了提高自身的基本教学技能。这样的教学及培养侧重违背了该专业设置的目的,既不利于学生教学素养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文学科人才的培养。师范性的教学不仅是师范教育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其整体教学艺术以及教学素养的培养,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才是师范院校汉语言职业化教育培养的重点。
三.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职业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感悟性
汉语言文学职业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感悟性。汉语言文学作为人文科学的一种,饱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学生不仅要领悟到专业知识的内容,也要领悟到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内容。汉语言的文字、情感、形式都需要自身在领悟的基础上才能有所想法、有所实践。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多教育学生少进实验室,多进图书馆,多找一些本专业的书籍著作、核心论文阅读,做到博览群书;不需要为了考试做多少练习题,但是应该注意时刻思考领悟所学到的知识;在老师讲课的时刻认真学习,熟悉讲课的方式方法、学习老师讲课的艺术。对于一个悟性很差的人来说,要想真正领略到汉语言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是很难的。通过自己读书以及领略老师讲课的风采,可以在扎实自身基础知识、增强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对汉语言文学的领悟能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读的书应该远远超过其他专业的学生,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计
汉语言文学职业化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科学合理的培育,合适的课程设计、优质的教学方式、高效的教学效率等都是培养高素质语言教育人才的基础。首先,高职院校应优化课程设计,除开设语言、文学与教育等课程外,还应该开设相关的教育基础技能、教育心理学等,增强这些课程之间的协同性,以合力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促进他们教学素养和心理素养的提高;其次,要注意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践能力提高的结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相关的著作,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推理分析,与老师进行相关的探讨,听取老师的讲解,从教师的介绍中弥补自己理解的不足之处,并自己试着进行讲解,反复训练,增强自己教学实践的能力。最后,老师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讲述的过程,应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探讨、交流,多采用问答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调动学生自觉参加到学习中去的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注重实践性教学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职业化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育更多的师范类人才,为国家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因此,该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课下多做准备,课上由学生进行讲述、老师点评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走上讲台,锻炼自己表达和语言组织的能力和信心;其次,学校可以组织毕业季的学生到合作学校进行教学实践实习,这一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指导和监督,使他们真正走向讲台教学,增加自己教学实践的经验;最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到校外的辅导机构担任辅导老师、做家教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体验,树立自己从事教育职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家莲,叶新源.试论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原则与思路[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学习;专业
引言: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他告诉我们中国文学的美好,相对来说,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为了自己在汉语言上的深造与前途,将会更加投入并理解到这个专业当中。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难点分析
在这这个专业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深入后,我发现汉语言文学在学习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点,根据我个人的了解与经验,我把它分为三部分:第一,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双重学压力。在对中国汉语探索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现代文学,同样对于古代古典文学也要有充分的了解。汉语文化的学习中具备一定的历史性,根据不同阶段的汉语去理解不同文学时生的事情,因此在这方面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发现,不仅仅对于我本人,其实对于我周围的同学来说,在古文方面的学习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我们大多数都停留在死记硬背这个困局里面,认为古文只要多背多记,就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其实不然,这往往会造成学习更大的压力,因为我们没有深入的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古文学习的压力是其一,现代文学也紧跟而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所有中文学习的综合化,对学生带来的学业压力可想而知。第二,汉语言文学学习更看重实际能力。虽然我们还是处于高中这个阶段里,但是对于未来专业的选择上,我认为进入大学阶段之后,汉语言文学学习看重的不仅仅是考试,而考试只是其中最小的一个方面。它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学习上的难点,我们的思考是如何把汉语言文学专业摆在实际的位置上,而非用空谈或者死记硬背去理解它,因为它的学习与我们未来进入社会的工作息息相关,所以这个时候对于专业的了解已经不仅仅是考试,而是未来的就业问题。第三,知识面要不断的扩大。在这之前我深入的看了一下这个专业的主要知识内容,它分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和文学等多个方面的融合。也就是在以往,我们总是根据课本知识点去构造自己想要的文学常识,但是进入到大学阶段以后,我们所接触的书籍会变多,在专业课本的基础上也会接触到不少外来书籍。
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要点分析
1.充分的做好基础知识的培养
我们老师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万变不离其宗。我认为对于这个专业的学习要把握这种精神,所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基础知识的培养。尤其针对行业这方面来说,无论是词汇、阅读量,还是对古文知识的理解,这些基础知识的把控,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巩固与学习,并不是一味的要求去死记硬背,而是紧紧把握知识点,再去了解知识点,然后进行充分的归纳、总结和分类,这样才能将自己的基本技能更上一层楼。所以我认为了解好这个专业的学习方向,就是先从基础做起,先做到深入教材、了解教材,然后再去突破教材。
2.理论结合实际、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范类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需要把控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理论必须要与实际结合。比如如果进入到这个阶段以后我们一定会接触一些更具有文学代表性的作品与古典文学历史。那么对于这点来说,我们需要学习的不仅是从文学的角度欣赏它,同样也要借鉴于好的内容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举一个例子,比如写作方面,从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我们接触到许多作家的作品,他们每个人的作品从结构、场景和层次上来讲,都存在不同的特点。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运用我们所学习的知识点和对于作品的欣赏力,去构建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风格。
3.告别机械化的学习模式
其实我们处于高中阶段的学习时,对于语文来说,存在的压力比较大。但是当充分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了解后,我觉得如果我们进入到大学阶段后,面临的学习模式要有一定的改变。也就是我们不能让学习机器化,而是进行分层化,分层化学习是我最近学习的一个新的方法,就是根据难易程度将知识点进行分类,从最低点到最高点进行排列,先从基础的知识学习,再逐一地锻炼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艺术表达能力。
结语:
为了让自己成为一名汉语言文学的素质人才,而并非一项充满压力的学习任务,我认为应该让大学专业的学习压力变成一种动力,让动力在变成一种才华,从才华这方面出发,进而达到自己想要的标准。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其主干内容是我国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关切,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甚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和社会责任感。随着就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中职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针对复合型人才需要量的日渐增加,这就促使中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要进行一场教学改革,在创建好学生的道德系统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中职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应用性能力的培育。
二、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模式因循守旧。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旧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提高。长期在这种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未能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知识老化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
2、教学观念落后。由于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学校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专业课程的教学上,而不少学生和家长也认为学好专业课是未来找个好工作的敲门砖,他们认为汉语是母语,只要会说,会读,会写,就算是懂得汉语言文学,而不用浪费时间将精力放在对汉语言文学的专门学习上。结果,汉语言文学被边缘化,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愿意教。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等单一教学手段,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运用不够到位,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1、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完善课程结构体系,使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具有经济实用性,是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形势,也是新课改的全新要求以及与时俱进的重要举措。课程结构体系是课程之间及其内部各成份的结合方式,它的优化与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到学校课程整体功能的发挥以及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只有树立科学的课程结构观,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内部结构,为优化课程设计、增强课程的整体功能提供理论保证,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在进行课程结构的设计中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归根结底,学校的课程设计就是要依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尽可能做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需要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此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点,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感情,对东方文化亲合力和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形成。所以,中职汉语言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教师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志,思想上要勇于拓展,力求指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归纳和进步。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传声筒,要适当通过文化评论等各种形式激励学生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实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各种文化传播形式均能够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
3、转变教学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有所改变,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扎实的基础,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分析,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新课改不但为其提供解决方案,还对教师教学观念的及时转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教学活动围绕着教师展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视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来展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程度,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前提下,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以往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去摄取知识。
4、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以确保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改变过去的“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运用实际训练、软件教学、多维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使得以前枯燥的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充满学习的美、人文的美,让学生冲破枯燥而令人窒息的学习气氛,让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真正地走进中职学生的内心。因此,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努力让学生们真正意识到学有所得的价值,让学生们有拓展自己思维的空间。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学;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提升
汉语言文学在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系中是一门基础科目,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决定其未来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在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也成为了必要的目标之一,必须要明确教学要点,找到优化教学质量的途径,以保证完成教学目标,培养更多语言素养优秀的学生。
1汉语言文学科目概述
汉语言文学,是职业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专业分支,也是该专业的主干学科。这一科目的教学,关系到学生未来在文艺出版部门、媒体领域以及教学领域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是这些领域人才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其培养目标是为了让专业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素养。其一是要了解原理以及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包括汉语言的发展史以及语言应用要点等。其二是要掌握关联学科的知识,包括历史、新闻、教育、艺术等等。其三是要具备文学鉴赏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文学创作能力等。其四是要掌握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了解各个时期的汉语言文化研究成果。其五是掌握古今表达的不同技巧,掌握文献应用的要领。其六是要具备自主开展汉语言文化研究的能力与热情。其七是要一定程度了解教育法规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基本理论与语言沟通技巧。可见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要点体现在许多层面,意在培养综合性高素养人才。为了真正让学生在毕业前具备这样的水平,就必须要从多个层面去思考教学目标,进而确保学生对于语言知识与应用技巧的理解更深刻,且形成与多个领域相关联的更加完善的认知网络。为此必须进一步分析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明确教学手段,保证教学的推进更顺利[1]。
2高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提升途径
2.1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能永远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在高职阶段,多数学生已经成年,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自然应当具备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知识、独立开展汉语言文学研究的能力,即是说要有主观能动性,不能只是被动的受教师牵引,因为教师不可能时时伴随学生,自己的学习热情,才是支撑学生进步的原始动力,自己的能力,才是竞争中致胜的筹码。为此必须要以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为目标去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思考、表达、质疑的自由,掌握主动权,进而学的更加深入,更加专精。为此应当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教学规划。1)身份的调整,教师不能再一味以自身思想为转移去引导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学着掌握主动权,甚至可以将自身的身份转换成教师,以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去表达。为此应当适当转换定位,教师可以适当让学生去开展课程试讲,参与试卷的制作,自主选择理论切入点或是知识点,甚至可以挑战教师的观点,学生被赋予了更大的自由,学习热情自然更高。2)是评价基准的转变,语言不是非对即错的,每个人都有权利以自己的角度进行理解与创作,这也正是语言的多元化魅力所在,所以单纯的追求正确并无意义,教师如果以对错与好坏去评价也是有失公允的。在课堂上,教师要站在更加客观的角度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展开评价,实质上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评价,应当更加倾向于学术探讨,教师进行评价,但同时也要给学生反驳的机会以及与其他同学进行互评的机会。3)要更加注重研究,应当激励学生自主开展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研究,这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养成研究的意识,教师应当注重对课下时间的分配,可以将课后的作业,设置成研究作业,例如对于某个作者个人背景的调查,或是对某一首诗词产生背景的调查等等。通过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研究才能摆脱被动局面[2]。
2.2强化学科关联
汉语言文学知识存在于所有的学科当中,渗透各个领域的发展,各个领域的工作与研究,都离不开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支撑,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也都在汉语言文学知识范畴内。所以实际引导也要注重汉语言文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与领域知识的关联。历史、地理、教育等不同科目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文献当中都包含了许多专业名词、历史背景等。所以要体现出学科交叉的特点,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鉴于汉语言文学教材当中不能全面融合各个领域的知识,教师应当通过一定的启发让学生去从不同起点出发拓展认知。例如关系到历史领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要从历史背景出发进行分析,其他领域的知识也是如此,只要有关联,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开展进一步研究分析。
2.3明确就业指向
就业是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要发展导向,特别是对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就读于同一专业,但是未来的就业方向选择却可能完全不同,因为汉语言文学与多个领域。多个岗位都有关联,都可对口,包括教学领域、科学研究领域、文艺出版领域、影视媒体领域等等,这使得学生有更大选择面,但是最终学生必须要确认其中一个方向,而无法同时就职于多个行业,多个岗位。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融入就业指导相关内容,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鉴赏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养出发,为学生指出方向,例如主持方向(口语表达能力为主)、文字编辑(学写作能力为主)等,学生会最终明确自身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而更有针对性的去学习[3]。
关键字 汉语言文学 应用型人才 培养建议
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从大三开始分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意向,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添加实践内容。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落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公务员、教师方向的,其秘书学、行政管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设置三分之一的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一边讲理论,一边带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实习,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见习、实习让学生查找理论学生中的不足,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加以弥补。
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进一步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