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07 10:04: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区域经济行业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

第1篇

1我国物流运输行业的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物流运输技术、规模等都得到了较快发展,相关的管理制度、理念也更现代化,尤其是将互联网技术和物流运输有效结合起来,使物流运输行业的服务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但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物流运输行业还处于现代物流的初步发展阶段,主要以“小、多、散”为主,还缺乏大规模的现代化物流运输企业。近几年,我国加快了物流运输行业的改革,使其得到快速发展,并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特征。

第一,物流运输行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组成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的行业之一,已被我国老百姓称为“金饭碗行业”。

第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物流行业也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有效提高了物流运输行业的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

第三,网点遍布我国各个乡镇。我国物流行业已经由初期的城市发展到现代的各个乡镇,甚至有些农村也已经有物流网点,极大地满足了我国人们购物、运输和快递等方面的需求。第四,区域范围化。我国的物流呈现出一定的区域范围化,即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以及泛珠三角等一些区域经济与物流紧密结合,使得物流运输行业呈现出一定的区域范围化特征。

2物流运输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分析

2.1物流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物流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逐渐改善着经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等,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一,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其主要是将商业、物流等各个经济活动有效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一方面,物流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能有效降低各商业活动运输的成本,当前我国的物流基本上都是通过各个网点和节点有效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了非常复杂而又紧密的联系网,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物流的运输效率,进而降低区域经济活动的投资成本,这对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物流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相关的各个合作伙伴间的联系也更加频繁,能在一定程度降低相应的交易费用。由此可见,物流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改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各个合作伙伴之间交流、降低企业投资成本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随着物流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企业的资产、规模以及综合实力开始逐渐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经济朝着专业化、现代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另外,物流运输行业作为服务性行业,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这有利于优化我国区域经济结构。

2.2区域经济对物流运输行业发展的影响区域经济对物流运输行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区域经济中心是城市商品交换的中心,其在人才、技术等方面有着巨大优势,且经济发展也较快,在区域化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减少城市周边地区的资源配置不对称,以及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力物流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有利于物流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第二,近几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向外辐射的能力越来越强,进一步加快了区域经济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向外辐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商品、资源的流通,对物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另外,随着区域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也日趋完善,这为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结语

第2篇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在区域产业系统中的地位、作用是不相同的,其中有一个或几个产业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构成区域的主导产业或主导产业群。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加快区域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手段,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经济发展的规律证明,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与扶植日益重要。而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表现为主导产业的更替和发展。区域经济成长的过程,实质上是主导产业部门[]的成长过程。根据主导产业理论,区域的产业系统可以分解为主导产业、为主导产业顺利发展尽可能减少“瓶颈”的辅助产业以及存在于其余产业中的潜导产业。我们分析区域经济结构,目的就是提出适合该区域的产业政策。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和演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区域经济结构、市场取向和资源禀赋的影响,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制定区域产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奠定基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的基本思路就是:选准并优化应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使之有效地承担起全国地域分工的任务,并增强其带动 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配套发展关联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的前向关联产业,尽可能延长产品链条;提高支柱产业的产业素质,保持和巩固其已有的支柱地位,积极发展基础性产业,特别是其中的“瓶颈”产业,克服其对 区域经济的制约作用;扶持一般产业,在原有主导产业因条件的变化、主导产业的地位削弱以后,新的主导产业可以及时接替上来,保持区域经济系统正常的新陈代谢。因此,区域主导产业群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对主导产业的研究,比较明确、系统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他剖析了经济增长的阶段和主导部门的重要关系,并探索了一个产业部门之所以成为主导部门的决定因素。赫希曼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提出,在产业关联连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前项产业和后项产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中关联度最高的产业。徐建中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转移份额分析模型最初由Creamer提出,后经Dunn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该分析方法是将特定区域经济变量(如收入、产出或就业等)的增长分成不同部分,通常用于描述区域经济增长的特性或用于主导产业选择。从地理距离到区域环境的研究在不同的区域研究范式下,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也有明显的不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国外经济学界的罗斯托基准,赫希曼基准。地理学家从定性角度把区域主导产业看做增长极,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主要途径。

上述定量分析采用的统计学中经典方法,都是以现行处理的思想为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的众多影响因素间并非一定是线性关系;而且各因素相互影响,表现出“灰色”关系的特征,在进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更为适宜。论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综合探索区域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研究方法

(一)灰关联意义

传统的数理统计分析法需要选取大量的数据,在数据少的情况下就没有规律性;而且要求数据具有某种典型的概率分布;还会导致系统分析结论的误差和扭曲。而灰色关联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在贫信息、少数据时显得尤为重要与凑效。灰色关联度反映序列曲线几何相似程度,而在此基础上引申出灰色相对关联度、灰色绝对关联度与灰色综合关联度。

(二)灰色关联度

灰色关联度作为其关系密切程度及相互比较的相对指标,它是以分析系统中主行为序列和相关行为序列曲线的几何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为基本思想,以关联度计算为基本手段的一种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其灰色关联度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给出原始数据参数列

x0(k)=(x0(1),x0(2),···,x0(n))

M个比例为:

x1(k)=(x1(1),x1(2),···x1(n))

x2(k)=(x2(1),x2(2),···x2(n))

···

xm(k)=(xm(1),xm(2),···xm(n))

第二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法或初值法无量纲化计算

第三步:求参考数列y0(k)与比较数列ym(k)之间的差别Δt

Δ1=|y0(k)-y1(k)|=(Δ1(1),Δ1(2)···Δ1(n))

Δ2=|y0(k)-y2(k)|=(Δ2(1),Δ2(2)···Δ2(n))

······

Δm=|y0(k)-ym(k)|=(Δm(1),Δm(2)···Δm(n))

第四步:分别求两个层次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第五步:代入公式求关联系数

式中P[0,1]为分辩系数,取为0.5,i=1,2···,m,t=1,2···,n,

第六步:求关联度

在此基础上引申出灰色相对关联度、灰色绝对关联度与灰色综合关联度。

(三)基于灰关联的驻马店市主导产业选择

驻马店三次产业内部分20行业,与GDP灰关联度考察见表1-2。

表 1 驻马店三次产业结构分行业产业群布局及潜导产业选择方案

表2 驻马店市产业群布局

四、结论分析

(一)依据驻马店20行业与GDP灰色关联度分析,R>0.7的产业为化学医药 、交通服务业、棉花 、水泥和纸业为主导产业;R>0.6的产业为玻璃 、芝麻 、小麦、蔬菜 、卷烟 、改装汽车 、旅游为支持产业;饲料、 花生、 化肥 、电工仪表产业为一般产业,驻马店市产业群布局见表2。

(二)取α=0.2时,灰色综合关联度能反映序列相对起点变化速率的相近程度。取R>0.85 的产业为布业、油菜籽、电业、啤酒业,为驻马店市幼小产业、需要政府大力扶植的行业,这些行业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育与发展,这些行业将通过新陈代谢的方式演进为驻马店市主导产业,故选择布业、油菜籽、电业、啤酒业为驻马店市潜导产业,见表2。

(三)通过表1-2看出,驻马店三次产业结构与GDP灰色关联度第一产业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关联度最小,也反映了驻马店市工业化水平不高。

(四)驻马店市在制定相关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时,要重点发展化学医药 、交通服务业、棉花 、水泥和纸业等主导产业,充分发挥这些产业的带动与辐射作用;注重培育玻璃 、芝麻 、小麦、蔬菜 、卷烟 、改装汽车 、旅游等支撑产业,这些产业是确保驻马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大力扶植具有发展潜能的布业、油菜籽、电业、啤酒业,为产业间的更替与新陈代谢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

第3篇

【关键词】房地产业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一、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带动效应是指一个产业发展所需的各项生产要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对其他产业的拉动。在区域经济中表现为,房地产业及其直接或间接产业的经济技术关系,即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连锁反应,从而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影响。这一带动效应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房地产发展对区域经济相对后向产业的带动;(2)房地产发展对区域经济前向产业带动;(3)房地产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旁侧带动。

(一)房地产发展对区域经济相对后向产业的带动

这一带动效应又称向关联效应,是指房地产业发展对其直接或间接提供生产要素产业的带动,如金融业、建材业、冶金业、建筑业、劳动力等。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产业为其提供原料基础。而就某一具体地区看,若房地产业的发展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则该地区的这些产业必然产生繁荣发展的景象。相反,若房地产业发展萎靡,则该地区的这些产业则会相应的产生衰退。

(二)房地产发展对区域经济相对前向产业的带动

亦称房地产业前向关联效应,是指房地产业发展对直接或间接需求本产业产品或服务的产业产生的影响,如装饰装修行业、厨房设备行业、卫生设备行业等。尽管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建筑业、建材业等为其提供基本生产要素,但由于现代化市场经济的需要,房地产业的发展对装饰装修、厨房设备等行业的需求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房地产业的旁侧带动效应

旁侧带动主要指的是由于房地产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对区域内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产生的较大影响。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房地产市场的良好发展对消费者的生活形成有利保障。从而对改善区域内的人口素质、社会制度、消费结构等提供可能性。

房地产业正是通过以上三种形式的带动效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能简单的看作是积极的,同时这种效应也有自身的限度。由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健全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加之我国不同地域具有的较大区域性差异,使得房地产由满足人类基本生活所需的必需品,逐步演变成可以增值的投资理财产品,尤其是在大中城市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这一方面说明,房地产的发展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有效动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经济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也给区域经济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区域经济对房地产业发展的推动效应分析

房地产业通过带动效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反过来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也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这一经济现象表现为区域经济对房地产业的推动效应上。

(一)国民收入增长对房地产业产生的推动效应

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国民收入与房地产业之间存在着倒U现象,即在人均收入较低的发展水平下,由于住房难以成为大众化消费物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房地产业所起作用就很小;但随着收入的增加,住房需求则不断扩大,国民经济中房地产业的促进作用则增强;而到后期,由于住房高度普及化,区域经济对房地产业的推动效应则变弱。由此可见,房地产业一味的突飞猛进并非能完全促进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只有把握好两者的发展比例关系,才能够实现两者合理发展的关键目标。

(二)区域经济内投资水平对房地产业产生的推动效应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内投资水平之间保持着及其密切的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正向相关的关系。增加区域经济的投资水平,尤其是增加对固定资本的投资力度,会直接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相反,投资水平的降低,特别采取相关措施抑制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业的发展则会出现收缩。但这种关系并非绝对,而是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三)区域消费水平对房地产业产生的推动效应

消费水平与房地产业之间往往保持着正相关的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房地产的需求则会变大;反之则会缩减对房地产的需求。同样,这种推动效应的前提是,消费水平的提高与房价的变动保持在一定的合理比值上。如果,房价过高或由于消费水平的变动而导致边际消费倾向发生显著变化时,区域经济的消费水平则会对房地产业的发展产生抑制作用。此外,像信贷规模、利率等对房地产业同样产生较大影响。投资量大、收益率高、投资风险大等特点,使得房地产业开发对于信贷规模和利率变化极为敏感。通常情况下,信贷规模扩大、信贷门槛降低时,有利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样,利率的降低一方面不但降低了房地产的开发成本,同时另一方面低利率信贷间接扩大了市场需求,进而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

三、结语

从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看,房地产业都是一个具有较强区域性特点的基础性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往往起先导性作用。但国民经济的区域性特点使得并非每个地区都适合把房地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甚至支柱产业。相反,房地产业发展过程当中产生的区域性差异又反作用于区域经济,因此只有正确研究、把握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内在规律,才能够实现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顺全.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作用[J].产业经济,2010(6):77-79.

第4篇

关键词:公路交通 区域经济 发展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事业,我国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内陆地区铁路交通有很多地区无法直达,便捷的公路运输已经占领消费终端的必备条件,成为地区间更直接、更有效的主要运输方式。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公路交通发展水平的要求不同,如果公路交通应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将有力的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势必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消极的负面影响。

一、公路交通的定位

公路基本属性是社会公益性的基础设施,是由公路主管部门验收认定的城间、城乡间、乡间能行驶汽车的公共道路,它是实现交通运输的重要物质载体。公路的建设、养护管理是手段,交通运输是目的。因此,公路行业的产业定位为服务业,是决定于交通运输业的定位。在新形势下,国家为拉动国内消费需求、转变增长方式,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优先发展服务业,为公路行业发展赢得新的战略机遇,拓宽了公路行业发展之路。当前,国家把交通运输定位为服务业,并作为产业政策引领公益产业发展,公路需要从统一的模式向个性化模式发展,来满足公众对公路服务更多、更新、更高、更细的要求。因此, 以公路系统创设的环境、条件满足公众出行的需求,包括合理的路网、适行的技术状况,提供合格的公路产品和合意的出行服务,是构筑大公路战略的内质。

二、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一,在区域范围的竞争具有速度、质量、灵活性、知识和网络等特征,并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 是企业速度与网络的基础和平台, 关系到企业服务的质量和灵活性。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实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交通运输市场管理政策等软环境建设要素实现对接,二是公路、场站等对外运输硬件基础设施形成统一的网络。区域交通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

三、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内涵分析

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包括公路交通与经济两个系统,在构建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时准确把握“适应性”内涵,因为其中任一系统的变化都会导致适应程度的变化,适应性评价指标的选取与“适应性”的内涵紧密相关。目前,较为典型的研究是《山东省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和《“十五”末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交通部规划研究院从规律性、阶段性与可持续性三方面深化了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内涵。山东省报告“适应性”内涵分析则从公路网的规模、功能特性要与该区域的规划、资源、发展战略相匹配进行的。任何一个时期或阶段,交通运输自身的发展,脱离不了所处时期经济环境所施加的各种影响。笔者认为,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是指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在发展度、协调度、可持续度三方面的适应能力;其内涵是指公路交通在发展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发展度、协调度、可持续度三者关系,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不断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达到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资源等多方面的动态协调,最终实现公路交通效益型、可持续型等多方向的发展。

四、研究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一)提高区域竞争力

所谓的区域竞争力是一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在一定外部环境条件下能够创造价值、财富,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能力。为吸引投资与发展本辖区经济的政府间竞争,它需要两个以上的行政区域政府竞争性地提供公共产品。因为交通运输的发展对资源的吸引、整合作用,对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进行认真的研究,有助于合理有效的为区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公共产品, 便于政府部门科学的规划区域发展,以提高区域竞争力。

(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市场经济开放性所要求的

交通状况和经济结构等因素很大程度上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正是这些相关因素的影响决定着区域经济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的特征。因此,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合理有效配置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搞好区域间的协调和合作, 就要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才更好地解决国民经济统与区域经济相对独立性的矛盾,实现两者的最优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要使区域融入到现代化大生产中, 就要加强区域与外部市场的物资与信息沟通,在大市场中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而建立统一市场需要区域间的分工合作、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以及各个企业之间自由的竞争等因素,而交通运输就是连接这些要素的渠道。

第5篇

本文首先对生产业和区域经济进行了概念的界定,阐述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对协调度测度模型进行综述,构建了生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最后,以江西省2004-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江西生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作用一般。

关键词:

生产业;区域经济;灰色关联模型;协调度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生产业:目前学术界对其并无统一的定义,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定义,例如Hubbard认为其是为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提供相应中间服务的行业,如物流服务、法律咨询等。Howells认为其可分为金融、保险、仓储、旅游、娱乐健身、运输、采购等服务。我国的研究则主要将其分为金融、信息、商务、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共五个产业。这里笔者为了便于数据的采集,参考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分类标准,将其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共6个行业。区域经济: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指一定区域内的生产综合体,是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受外部自然条件、所在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空间结构以及政治制度改革的经济增长,是一个量和质的增长,探讨的是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体制和文化水平的变动。

二、生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的产业结构都在加速调整,以人才智慧投入为基础的生产业迎来了迅猛发展时期,生产业的快速发展,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剂”,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就是最好的证明,我国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低下,各地区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有关。国外开展关于生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较早,而国内学术界开展对生产业的研究则较晚,主要是从2005年开始研究成果才逐渐增多。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较多的是从不同角度探讨生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或是其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例如高觉民、李晓慧(2011)从产业的视角,以资本和劳动为变量,构建了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模型,并选取我国30个省8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两业”之间是呈现互动发展关系;同时,提出通过确立产业结构转型,营造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环境,培育产业集群和服务外包,促进两者积极互动。张梅青等(2012)则通过构建物流-区域经济的互惠共生模型,得出二者彼此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两者不协调的原因则主要是缘于发展不同步,致使物流的供应与市场的需求不对称。总之,国外探讨生产业较之国内要早半个世纪。目前,探讨生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是空白,所以笔者试图探讨两者在江西省的发展是否协调,鉴于二者的发展受到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利用灰色理论,通过构建灰色关联模型来探讨两者的发展协调性,以便探讨生产业更好得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三、生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水平测算

(一)协调度测算模型综述关于协调度的测算,比较代表的测算模型如邵波和陈兴鹏(2005)构建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西北地区内二者能否协调发展展开了分析。陈西蕊(2013)构建了陕西省境内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协调性及其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并利用陕西省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范铁芳、杨励雅(2013)构建了协调度测度模型,并以我国1979-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进行了测算。计东亚(2011)通过构建制造业与物流业相关性模型,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两业”的联动发展协调度进行了测度。

(二)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生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测算本文所要探讨的生产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受到内外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且对两者协调度的度量需要借助十年的数据,涉及变量组合共77对,所以在数据及指标因素皆存在较大误差的情况下,单纯利用严格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计算是不妥当的。灰色关联分析则弥补了数理统计的缺陷。因此,本文采用江西2004-2013年这十年的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来度量江西生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关联度越高,则两者的协调度越高,反之则越低。1.指标选取。考虑到评价生产业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而且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所以笔者在指标的选取时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客观性以及数据的易得性,本文从产业的规模、结构、增长、效益四个方面来构建生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如表1和表2所示。鉴于官方并无生产业增加值的统计数据,而本文只需要了解生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具体数值并不会影响研究的结果,故为了便于计算,本文所列生产业增加值仅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金融业行业产值。2.模型构建。设生产业发展水平的二级评价指标为参考数列。这里令分辨系数ρ=0.5,根据灰色系统理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强弱度如表3所示。3.模型计算及结果分析。本文依据国家统计局和江西省统计局公布的表1和表2各项指标2004-2013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出生产业与区域经济两者各项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关联度矩阵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生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单个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其中最小值为0.4727,最大值为0.7539,根据表3的关联度强弱划分表可以看出,关联度大部分处于一般的范围。表4的最后一列的均值反映的是生产业各项指标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度,其中γ(X4,Y)和γ(X6,Y)的值分别为0.6425,0.6084,其余均值都是处于一般范围,说明指标X4和X6与区域经济之间协调作用较强,其余指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一般;从表4的最后一行的均值来看,所有均值处于0.5240-0.5986,说明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与生产业的关联程度较为均匀,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与生产业的协调作用一般;可见江西省生产业的发展未能与时俱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发达国家来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生产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均在七成以上,所以促进生产业快速的发展是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对策建议

从上述的实证分析可知,江西省生产业呈现出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占GDP的比重较低,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社会制度不够完善,行业发展滞后,未能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应探索生产业集群式发展新模式。围绕江西全省工业产业集群周围进行合理布局,为其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技术研发、法律咨询、信息交流、融资贷款、人员培训、物流服务等,进而降低工业产业集群的交易成本,优化企业经营环境。其次,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生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人才,所以应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当地高等院校、职业类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积极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优惠政策。再次,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引导、协调作用,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制度和经营环境。政府应该依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制定适宜本地生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以充分发挥政府对生产企业的引导和协调作用。最后,强化生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融合,促进生产业与区域经济各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生产业的支撑,通过加快二者的融合,促进生产业与区域经济各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保险业,探索发展外包服务业以及提升商贸会展业等。

参考文献:

1.孙攀.中国生产业竞争力研究:以美国生产业为参照系[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4,14(1)

2.高觉民,李晓慧.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6)

3.张梅青,周叶,周长龙.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2(1)

4.邵波,陈兴鹏.中国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状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5(1)

5.陈西蕊.基于距离协调度的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动态评价——以陕西省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3(1)

6.范铁芳,杨励雅.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3(6)

第6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环境;区域物流;发展机理

DOI:10.16315/j.stm.2016.03.008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在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中,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水平之间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快速、稳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区域物流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物流主体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正在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增长。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区域物流的整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涉及的合作方涵盖了交通运输、制造、仓储、批发零售、餐饮配送等各行业,这些经济要素在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组成部分的同时,也使区域物流面临的竞争更加严峻。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正确认识区域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物流发展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间的关系、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3个方面对区域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物流发展机理进行分析,明确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内在依存关系,并在此背景下分析了区域物流发展的条件,进而确定出影响区域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笔者期望从这个角度来推进区域物流的健康及长远发展。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1区域经济环境与区域物流发展的关系分析

区域经济是由特定区域内与区域间的所有经济活动共同构成的,区域物流既是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又在其他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区域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存在及发展是以物流设施为基础,不断地提高物流发展中的各项效率,进而来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一般情况下,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初期,区域内的其他产业发展会带动物流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为实现区域物流的快速发展,政府应该为改善经济环境而加大对区域物流各环节的建设,以使物流体系的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区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时,快速、通达的区域物流业能为其他产业中产品的地域输送创造便利条件,并降低其运输成本,从而带动其它产业快速发展,来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1.1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区域经济表现为一定地域内各项生产要素通过协调、综合地运作逐步地实现经济的规模化发展,这种发展趋势会促使工业、农业与加工制造业的产品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如果在物资无法有效流通的情况下,因经济规模化目标的设定而使产品的产量不断增多,这将很难实现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最终会致使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停止。因此,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区域内物流系统的存在及其合理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1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从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现有规律来看,服务功能的高效化是区域经济结构发展的总体趋势。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看作是整体性的存在,区域物流则作为局部性的存在。因此,物流产业为实现其功能上的优化,就应以立足于区域经济,致力于提升物流服务功能的高覆盖率,实现各功能要素高水平的协调化和专业化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区域物流应提高专业技术的应用,实现技术、资本密集型趋势的推进,完成物流基础设施及网络化覆盖的协调性建设。物流业作为经济产业中生产需求的产物,区域物流的发展即受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影响,同时物流产业的发展还能影响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首先,在现实的区域发展过程中,物流产业的存在还能促进区域内经济的总体发展,并且对其他产业发展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再者,通过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新技术力量的有效结合,区域物流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发挥出高效的物流服务功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并最终促进区域内各产业的整体发展及结构优化。

1.1.2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每一个城市相对于周边经济较弱的地区而言,是作为经济中心而存在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城市往往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而且基于城市的增长极作用,使城市的经济扩散效应长期存在,这就为以城市为经济枢纽地位且与周边地域联动的整体市场区域得以形成。这个区域市场的发展是基于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备及网络架构为平台的,而城市内的交通状况和经济发展较快,并不断实现由城市向周边区域的经济与交通网络的辐射作用,使区域市场得到最大的发展。区域市场在物流业的作用下最终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的形成,并有利于其协调发展。

1.2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物流的影响

区域经济应在区域内实现其快速发展的理想效果,引导各产业伴随其良性发展,这种良性引导往往表现为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对区域物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1.2.1规模方面的影响

物流业的存在及发展是以区域内的工业、农业及加工制造业等产业为基础的。因此,区域内经济发展规模越大,其物流发展的空间也越大,那么区域物流的发展规模就越大。在区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时,快速、通达的区域物流业能为其他产业中产品的地域输送创造便利条件,并降低其运输成本,从而带动其它产业快速发展,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区域物流的发展程度,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与区域内整体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在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其物流发展所需的设施及信息化水平也能够达到相应的高度。因为从发展角度来说,区域经济需要物流业能够达到与之发展高度相应的状态。

1.2.2结构方面的影响

由于物流产业服务属性的存在,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对物流结构(物流类别、基础设施、服务范围、水平等)有着极重要的影响。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且极具发展潜力。目前,各个区域都在开发能助其发展的物流中心或基地,以实现各类行业不断增加的物资运送需求,这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再者,从其设施的空间结构及功能服务要素来说,也是为配合经济的发展有目的性的进行相应建设的,这也是能够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要求的,这可以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空间部局及网络架构等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必然决定了区域物流空间及功能结构的整体构建。

总之,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可以起到基础辅助作用,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物流业服务功能的发挥。通过在物资流通过程中保持低成本运营,达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理想目标,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

2区域经济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过程及发展条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区域物流经历了其产生及发展的过程,在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催生了区域物流发展的过程及条件。

2.1区域经济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下,物流业在我国开始出现并发展。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物流需求快速上升,物流的重要性逐渐被各级政府及行业所重视,物流企业纷纷出现,建成了一定规模的物流基础设施,但这一时期的物流业呈现着点性的分散布局,并不属于区域物流发展范畴。为促进经济的总体发展,我国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主体战略目标,发展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区域物流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及发展起来的。区域物流是现代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作用下,在原有的物流产业建设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性的产业发展模式,有其特定的发展轨迹,它是物流网络体系的合理构建,是物流由点到线及面的空间发展过程。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不仅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还影响着区域经济及其他经济形式运行的稳定性。随着经济区域内外经济合作和贸易数量不断增加,由中心城市到附近区域不断辐射,形成一定的产业聚集范围,此时物流呈现点的分布现状使各方物流成本不断增加,且效率较低,并不能满足区域经济随着产业资源整合后而不断增加对物流需求的发展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区域结合其地点、交通等资源因素,在物流发展中引入网络技术,进行物流信息联网,使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联网配套利用的情况下,实现区域内物流功能的合理组合及互补,对区域内外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些现代化的物流服务网络使区域物流的要素能力与运作能力得到高效的发展,实现了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高效的物流模式又不断促进着经济带范围的扩大,使区域经济对物流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区域内多方主体(地方政府、物流企业及市场)的协调运作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枢纽,不同城市间的物资流动形成了运转联络网,同时各方主体在对区域物流网络体系内的组织制度及运行机制进行科学设置的情况下,最终使区域物流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各级政府出台的物流发展规划作用下,区域物流发展体系中的要素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我国已形成九大物流区域物流及实现其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同时,区域物流也引入及应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中国区域物流已进入转型升级期,向集约式增长为主线的发展新阶段。

2.2区域物流发展条件分析

2.2.1经济条件

社会的需求往往是经济不断发展状况下物质生产条件的反应,区域物流业的产生也是得益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现代区域物流的整体发展不断地受区域内经济的水平及其规模的影响。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乃至增长速度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物流总体需求,经济发展趋势同样决定着物流发展的趋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因此,经济发展给区域物流业的需求和供给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即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增长空间越大,对货物的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服务的需求量就越大,形成区域物流集群效应。这种产业集群的产生会使物流需求的内容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并对物流服务的技术层面的提升要求越来越高,这都为区域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2.2技术条件

在当今经济发展中,科技投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而且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单单给各产业带来了物流需求的额外增加,而且还在不断地催生潜在的物流需求,并且为推动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贡献着巨大的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力量在经济活动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发挥,这种技术的出现对物流服务功能及网络架构等方面也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在此基础上出现的物流技术的自动化及网络化的利用,可以有效整合资源,为物流企业的信息流提供服务,致使成本降低,从而使物流行业及其他经济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保障区域物流体系的健康发展。

2.2.3交通条件

交通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物流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实际交通是区域经济的直接表现,它的通达程度是由区域经济的发展高度所决定的,这又在另一个层面出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内在联系。如果将物流系统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那么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就是维持其生存的命脉。这种命脉的存在表现出来的作用,就是依靠交通的运输实现商品的空间转移。可以这样理解,没有交通运输,就没有物流的发展。从物流本身的发展来看,发展物流的最终目的是利用物流资源,按照企业要求实现物尽通达的效果,因此交通设施的建设及路线的四通八达,是保证物尽通达的关键因素。

2.2.4政策条件

物流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辅产业,对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功能上的作用,所以为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各区域内物流政策制度的出台对物流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持及保障作用。物流业的发展依赖于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且在基础设施方面涉及到的交通路线及运输工具等都具有公共属性,所以区域物流的发展不可能依靠自身机制实现其协调发展。那么为实现区域物流的全面协调发展就需要政策制度发挥其导向作用。总之,政策制度的完善,既引导着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及规模扩大起着重要的行业引导作用。

3区域经济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中,上文所提到的区域物流发展过程及条件催生了区域物流的发展模式,而在其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因素,影响着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的完善及其优势的提升。

3.1市场需求因素

区域物流能否实现规模化发展取决于区域经济对物流的市场需求,物流市场需求是由经济产业在生产环节完成后,为保证产品在交换活动中顺利地达到预期目标,不受流通环节所制约,进而产生了大量物流需求的结果。在区域经济活动过程中,物流市场需求的表现是,一定区域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区域内的各个经济总体的产品总量在物流需求方面体现的总体数量,这个数量是物流需求的绝对值数量与相对值数量的集合。区域物流需求量与经济结构变化密切相关,所以随着区域产业结构及规模的改变,对物流的需求量也不断变化,最终影响着区域物流的发展速度。对于这种情况,物流业应该抓住市场机会,对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第三方挖掘“第三方利润源”,使物流服务功能得到全面发挥。

3.2政府作用因素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政府相应管理能力在区域物流发展中产生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首先,政府为保障区域物流的长远发展,会进行全面地规划,对影响物流业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统筹安排,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这能为区域物流及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为扫清区域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障碍,促进经济的合理发展,政府在行业协调及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并能够为物流业的发展在区域外及国外的企业合作中争取更多的机会,为区域物流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3物流基础设施

物流基础设施属于区域物流发展中的内在基础要素,对物流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区域物流的发展必然包括仓储、运输及配送等必要环节,为实现物流企业的存在价值,完成货物与客户间准时安全地传递,必然依赖便捷的物流基础设施及设备。物流设施包括交通(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及物流配送中心等服务设施,这在区域物流的发展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是物流供给能力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物流网络及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备,即物流供给能力的提高,才能实现区域内经济产业的全面发展,为物流业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因此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备对区域物流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3.4管理体制

区域物流为保证高效率、高秩序化运营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的现代管理技术及相应的管理体制,采取先进的管理手段对区域内物流的运行过程进行指导与规范,能够从管理体制上保证业务规范、有序发展的实现,并实现提高服务效率及效果的目标。再者,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区域内及区域间物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采取科学的管理体制及手段,能够使物流企业与时俱进,实现物流从业者服务质量的提高及服务范围的扩大,并最终提升市场竞争力及适应力,保证区域物流的良性及可持续性发展。

3.5信息平台

现代物流是提升各种经济活动时间效用价值的服务行为,而信息在这种价值的创造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帮助区域物流发挥更多的服务功能,以保障区域物流体系的健全发展及市场反应能力。准确的物流信息能够为物流企业或相关企业的物流服务给予可靠的保证,可以使运输空载率有效降低,这有利于实现物流业的低成本运营,对于建立物流服务体系有着极大的作用。通过专业的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及完善,可以实现全面的各种物流信息的宣传,而且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合作者,创造更大的需求量。但是,在创建及完善物流信息平台上必须遵循公平诚信的原则,否则就会对区域物流的健康发展产生制约作用。物流信息化还体现在物流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这对实现域物流全面发展的预期有着积极的影响。

3.6专业人才因素

当今社会的经济竞争,其核心为人才竞争。为提升区域物流的服务能力,需要有物流方面的专业化人才,而且为实现区域内物流管理效率的提升,也离不开物流行业的人才作用,不过这里的人才作用不等同于简单的人力作用。在物流行业中人才结构合理与否对物流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物流发展来说,不应只注重从业人员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从业人员的质量。首先,物流企业要实现战略目标,实现其高效、快速的发展,就离不开行业中的骨干人才。再者,在区域经济的推动下,区域物流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行业中还存在着高级人才短缺的现状,这已制约了我国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若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最终将无法实现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4结论及建议

第7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 区域物流 区域物流协同系统 区域物流规划

中图分类号:F259・27文献标识号:A

Constructs in the region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thing to flow theplatform

ZhuHuaiho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Shenzhen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already formed “the thing interaction, middle the impetus, promoted the region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new pattern. Region economic integration trend of development request modern logistic service regionalizing, simultaneously, the region physical distribution development promotes take the city as the central region economy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proposed constructs in the region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physical distribution bridge, the boost region economy development.

Key words:Region economic; region logistic; region logistic coordination system; region logistic plan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区域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们在促进区域贸易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快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卓有成效。

一、我国区域物流现状分析

区域物流是指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的物流活动,它的一般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结合物流辐射的有效范围,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进行有效的实体流动。根据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将多种运输方式及物流节点有机衔接,并将物流基本活动有机集成,以服务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提高本区域物流活动的水平和效率,扩大物流活动的规模和范围,辐射其他区域,提高本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

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为59万亿元,同比增长17%。物流业增加值为1.4万亿元,同比增长12.1%。运输费用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库存上升与配送业务增加,保管费用上升16.7%。物流业呈稳步、快速发展态势,物流业的基础和外部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2007年一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15.6万亿元,同比增长23.8%。物流业增加值完成3616亿元,同比增长16.7%,继续快于GDP的增长,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的17.1%。社会物流总费用为9337亿元,同比增长15.3%;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为18。6%。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10亿元,同比增长21.1%,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 随着各地纷纷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物流能力明显增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东北地区加强联合与协调、统筹规划,合力营造区域物流发展的“大环境”。连锁零售、汽车、钢铁、医药、煤炭等专业物流迅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现代物流整体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运行效率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更加明显。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物流领域对外全面开放的第一年,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明确和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对物流行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深远的影响。随着物流需求的增加,物流供应企业服务将从低值基础转向高附加值服务,物流基础设施、综合物流业、交通运输及快递业务都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和投资价值。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区域物流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的今天,物流业“遍地开花”,重复建设严重;物流企业内部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低;经营分散,产业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低;此外由于资源的分布不均衡,造成物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极大,“北煤南运”、“南粮北调”、“西气东输”等,导致我国物流费用较高。

二、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密切依存关系

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表现出密切的依存关系。从世界范围看,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已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实,特别是近年来,物流的系统、集约作用,又展现了它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共生共荣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一个区域只要具备某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这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就会形成一种优势,产生一种引力,有可能把相关企业和生产要素吸纳过来,在利益原则的驱动下形成产业布局上的相对集中和聚集,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具有“中心地”与“增长极”的地位,齐备的基础设施和物流设施,大量集中的消费需求,交通与信息发达等优势,以其为核心枢纽将其他地域“极化”成一个商品流通整体,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和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必然将更多的资源用来发展其核心业务。其他业务通过外包的方式完成,而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系统作为其跨国生产和营销的服务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荣。

2.现代物流企业有利于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协调理论,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产业结构的基本演进方向是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以城市为中心的物流中心正是适应区域经济理论和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的要求而生的。

现代物流的实现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培育并集中物流企业,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促使区域物流业形成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将对第三产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既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税收,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此外,现代物流业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合理的物流系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2]

另一方面,现代物流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物流业之所以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主要是因为,现代物流业的主体是由诸多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网络体系。以点状松散存在的要素组成物流网络后,原来点和点、要素和要素之间偶然的、随机的关系随之变成网络成员之间的稳定的、紧密的联系。一个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物流网络,不仅可以减少组成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还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

三、构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平台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正在逐步形成“经济一体化、物流区域化”的格局。科学地规划、系统地设计、整体地控制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原则,也是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可谓物流促进区域经济整合,区域经济与现代物流共生共荣。

1.优化物流发展的法规政策,营造区域物流发展环境?

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和制定规范的物流业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改进对物流相关领域的管理方式,对不适应物流业发展的各类规定和政策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通过法律法规规范整个物流行业的运行和发展。美国在1991年通过了《陆运多式联运效率法》,为物流综合运输方式的有效联运提供了重要指导;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制定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以确保中央部门、地方政府、物流企业、货主等各方面能够合作实施有关政策;澳大利亚联邦政府2002年7月正式《货物运输行业行动纲要》。这些国家加快发展物流的法律法规等各项政策措施对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我国虽然在2004年8月5日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九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并从完善物流企业税收管理、简化通关手续、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明确了支持现代物流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同时建立了由发改委牵头、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和协会参加的全国信贷物流工作协调机制。试图我国物流行业的条块分割,建立一个开放、公平、有序的物流市场环境,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一个有形的政府实体部门来进行实施和落实,中国的物流区域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2.建立区域协同物流系统的框架体系,保证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区域物流具有企业群间、产业内部、相关产业间、区域内、区际间等更为复杂的关联,具有更强的社会性、经济性以及环境性,更强调系统整体性运作。整体区域物流概念系统的构建,有助于区域物流研究和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物流系统,在功能层次上应保证区域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物流作业能力,具备高效的运输、保管、包装、搬运和物流信息等功能要素;在消费层次上应保证本经济区域内商品流通及其他物流服务的供应与各类消费者物流需求的吻合;在产业层次上涉及物流产业规模数量等组织构成,物流产业服务领域范围、水平等因素,应保证经济区域内物流服务力量;在资源层次上应保证区域内、区域间为实现物资时空转移所直接或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性和整合性。它包括物流功能子系统、物流企业子系统和物流产业子系统。通过建立完善的区域协同物流系统的框架体系,谋求系统资源“1+1>2”效应。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完备的第三方服务,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3]

3.积极做好区域物流规划工作,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我们应在对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的辐射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分析确定区域物流规划的目标。然后将区域物流规划目标的定性描述与区域物流需求量的定量预测相结合,运用系统优化理论和方法,在物流体系的构建中,理顺物流与区域各相关产业的关系,从政府、市场与需求、基础设施、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技术与网络的角度通盘考虑物流的布局,制定出包括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物流政策平台规划和物流产业主体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具体规划。在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服务于经济发展方面作出积极地贡献。[4]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经济系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7-2010年中国物流行业发展预测与投资分析报告(1月版).2007. 8.

[2]钱平凡.“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J].调查研究报告,2003,125:55-58.

第8篇

[关键词] 公路运输 区域经济 影响 相关性

在这个新经济时代区域的范围内,竞争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速度、质量、灵活性、知识和网络。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一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把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完整的连接在一起就是所谓的交通运输,而这四个要素正是经济生产生活所必须具有的。交通运输是企业速度与网络的基础和平台,企业服务的质量与灵活性还受运输状况改善的影响,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实现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区域交通一体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外运输硬件基础设施形成统一的网络;二是软环境建设要素实现对接。

一、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首先,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企业经济活动离不开公路运输、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正是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的存在使得市场的运行效率得以提高。运输相对距离可以通过交通设施的建设和运输状况的改善得以缩短,并且企业的运输成本也就会相应地有所降低,尤其是对于那些以公路运输作为主要成本发生点的企业,只要公路运输成本降低,那么企业的成本就会随之变化。当某地区交通状况良好时,就会流入大量的资本和人才,那么本地生产要素的成本就必然会降低。同样,交易费用也由于交通设施服务降低了,企业间的物资、人才、信息、商品等的交流由于便利的交通状况更为快捷、方便,企业的仓储费用也由于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从而使生产者在商品贸易中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作出更快速的反应。可靠的基础设施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且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投资。

其次,对企业的物流规划和生产布局的影响。物流管理具有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它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组织方式,同时它也受到了企业的重视。区位的相对改变是造成交通对企业发展战略与物流体系影响的重要因素,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企业与原料市场的相对距离也发生了改变,因此企业战略布局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高速公路从建成那天开始,已经迅速成为了主要的经济增长因素。

二、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相关性分析

1.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适应度分析

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度就是指通过相应的计算方法对相适合的现象进行描述。

适应度分析中的一种方法就是弹性分析,就是指通过弹性系数对公路运输增长速度和区域经济总量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映,从而对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适应度进行判断。弹性系数: ,其中弹性系数用来表示,区域经济的相关指标用y来表示,也就是GDP,公路运输的相应指标用x来表示。综合弹性E表示为:。

2.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对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预测的分析,本文主要采用回归分析来进行。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因变量Y与自变量X之间数量变化规律直接的研究,并且用一定的数学表达式来对其进行描述,从而对一个或几个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进行确定。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因变量与一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回归模型为Y=A+BX+,其中X与Y的关系系数是A和B,残差项或回归余项用表示。

未知参数估计。对的方差可以采用样本随机误差项e的方差来进行估计。。

拟合度评价。对样本回归曲线与样本观测值接近程度的反映就是通过拟合度来进行的。一般情况下,常用来表示拟合度,越趋于1,说明样本回归方程对样本的拟合度就越高。

F检验。F≤Fn(1,n-2),表示总体回归方程中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线性关系不显著, F>Fn(1,n-2),总体线性关系明显。

t检验。t检验是用小样本检验总体参数,对因变量和自变量的线性关系的检验可以通过t检验来进行。假设:H0:B=0,H1:B≠0。变换回归参数B的估计值b,得到服从于t分布的t统计量,并通过t检验来检验参数B。。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当 时,假设H1成立,因变量与自变量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当 时,假设H0成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不存在显著线性关系。

三、结语

通过对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相关性的分析,可以表明公路运输区域经济的关联性较强,其中公路里程和全社会客运总量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趋近于1。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在货运领域中竞争较激烈。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存在着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在制定相关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1)当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时,公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要给予充分考虑,同时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给予高度支持,从而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公路运输在发展目标、生产力布局等方面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符,从而使区域经济能够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巍,黄民生. 福建省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2] 刘秉镰,赵金涛. 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