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7 11:28: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寓水产类专业思想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积极的人格,逐渐适应社会,并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格。在进行大学教育中,学生的全面提升,不仅需要专业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而这正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对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也需不断充实到大学教育中,使学生逐步与社会接轨。然而,普遍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完全适应一些特殊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农业相关专业。水产类专业作为农业专业的一环,其更具地域性、特殊性,其本质上要求学生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而从现阶段的水产类专业学生的发展来看,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较大挑战,诚然,这也是由于专业固有特点导致,一方面,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远低于其他专业,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水产类两个专业,即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为例,81%的学生并非第一志愿选择该专业,并且畜牧对口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内陆地区,对水产方面知之甚少,客观上导致学生专业学习不积极,同时也对思想政治学习丧失兴趣;另一方面,从招生的生源来看,该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在入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与城市教育有较大差异,其更加迫切希望通过在大学教育中改变其原有生活方式,而水产类专业在社会外界看来并非优势学科,其未来就业方向也并非理想,无疑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
由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在加深专业认知的基础上,稳定学生专业思想。
二、“以学生为本”,加强新生的专业适应性
从渤海校区目前的实践来看,每年新生入学之后,学校都会广泛开展入学教育、专业认知教育等活动,介绍水产类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并在新生入学前,选拔较为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帮助新生更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然而,在对水产类两个专业的观测中发现,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习实践中,其专业思想教育仅在入学时接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具有普遍化特点,导致大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仍不稳定,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学生的适应期较长,可见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力度较弱。为尽快推进学生适应大学专业教育,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方面必然要全面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加强其专业适应性。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探讨:
(一)加强“双师型”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水产类专业辅导员不仅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也应了解所带专业的专业教学、专业实习以及社会实践的基本情?r,特别是在教学安排中,新生较少接触专业课教师,对所学专业不能形成宏观认识。这必然要求辅导员要明确本专业课程安排、实习情况及未来就业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才能深切了解学生的基本诉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遇到各方困境。
对于思想政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在水产类专业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可结合水产类相关行业规范、职业精神等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本行业的典型应用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切合专业学生实际需要,使得教学更有导向性。
(二)优化朋辈心理辅导教育模式
在学校以往的教育管理实践中,由于学生有较强的同辈归属,特别是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寄期望于较强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带动其适应大学生活,因此,同辈心理辅导在推进新生适应性工作成效显著,而作为一把“双刃剑”,同辈的影响之大,其消极思想必然会阻碍新生的专业适应性,因此,必然将水产类专业思想融入到朋辈心理辅导教育模式中。就是要在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时,选择成绩优秀、专业认同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并在系统培训中,着重加深专业思想再教育,使其更加清楚深刻地认识本专业的发展特点以及职业需求,客观地向新生传达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三)推进水产类专业通识教育
水产类专业学生在入学时适应力较差很大原因就是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丝毫兴趣,这是由于社会大背景下,农业一直处于受“歧视”的状态,大众对水产类专业存在相当大的误解,这也就致使学生不能客观认识本专业发展状态,而水产类专业通识教育能够很好弥补这片空白,让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水产特色和海洋特色知识,在扩大知识面的过程中也拓宽自身思想认识,使其在专业教育中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才能够正确认识本专业的发展特点,以现代化眼光看待水产类专业的发展,到达观念与专业学习的高度统一。
三、“实践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社会实践全过程
作为理论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水产类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现阶段专业培养模式来看,水产类专业采取产学研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大学期间要进行为期至少四个月的生产实习,这也是该专业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形式。这个阶段即为学生进入社会生活的过渡期,在面临相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条件和相对艰苦的实习环境中,学生也呈现出较大的思想波动,因此,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容忽视,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实习的整个过程中。
(一)提前做好实习前期思想动员
以往专业实习动员工作大多由专业教师承担,其主要向学生阐明生产实习的学习作用以及在实习过程中需要了解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安全注意事项,并传达相应的经验教训,然而其实习动员也仅仅在实习前期进行,并未给予学生较多的时间进行思想的调试。笔者认为,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加强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沟通联系,结合水产类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从思想上要求学生在实习前应该掌握相应职业道德,并结合行业特点,向学生介绍水产类专业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并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帮助学生结合就业岗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其明确要想成为水产类专业优秀人才,必然要从基层做起,如此才能让学生在岗位实习前,尽快树立其职业观。
(二)校企联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学生正式进入实习岗位后,其生活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创新工作方式,指导老师和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指导学生学会“干中学”,在实习过程中善于总结、勤奋钻研,严格遵守实习纪律,保障安全生产学习。除此之外,辅导员应建立实习学生网络阵地小组,提早发现学生思想波动,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其克服心理困难,转变思想观念,帮助其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同时,借助实习企业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再教育,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企业组织的相关活动,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岗位实习。
关键词:空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足;对策
在中国大学教育当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和文化素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现代的人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践。笔者重点研究空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解决对策。
一、空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1.重视专业,忽视思想。空乘专业大学生和一般大学生不同,有极强的专业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非常容易重视专业,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有可无的科目,学校把主要的教学实践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上,认为只要学生的成绩好,其他科目无所谓。本来空乘专业大学生就实践机会多,实习早,教学时间紧凑,如果还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程安排少,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弱化。2.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知识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其他学科不同,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塑造学生灵魂,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在空乘专业中,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做知识教授过程,学生获得了知识,但是没有真正获得灵魂上的塑造。3.学生受外部环境影响大。空乘专业学生有较好的外表和身材,大部分学生家里条件优越,在家里娇生惯养。因此,普遍存在傲气和娇气,善于攀比,容易受到外来环境的影响的问题,尤其是在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养成错误的观念。针对以上所述的空乘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如何加强空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我们研究和思考。
二、加强空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新形势下,面对空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学校首先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第一,学校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空乘专业大学生要求有高素质,而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有重大作用。学校应该多安排思想政治课程,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地位。第二,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坚持以德为先。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服务观念,教师要言传身教,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做示范者。第三,发挥出全体职工的作用。充分调动空乘专业所有教师的积极性,把育人宗旨融入各种课程中,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与学生积极沟通。2.创新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除了教材上应该讲授的之外,教师还应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应有作用。第一,结合本专业特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应该局限于教材内容,还应该与本专业的特点相结合。空乘专业属于服务行业,对于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服务素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更应该加入为人民服务的内容,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空乘专业的学生以后适应社会,面对各种突况。第二,以学生为主。现代教学的方法虽然多,但还是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应该重视启发,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为主,学生只有正真理解,才能够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营造课堂轻松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还需要注意教学的语言应该幽默风趣,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兴趣。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环境对于一个人有巨大的影响力量,因此,学校应该营造出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发展。第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进步。学校应该定期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比如,演讲比赛和读书周等。丰富学生内涵,提高学生素质。第二,利用网络等科技。学校可以建立官方网站,通过微信和QQ等社交平台,有教育意义与内容的文章,营造一个良好氛围,促进学生理性发展,防止被不良信息影响。第三,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开展和空乘专业相关的活动,比如举办礼仪知识大赛等,加强职业就业精神。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比如去敬老院和孤儿院,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耐心。
三、结语
根据空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学生为本,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以便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瑞.浅谈空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对策[J].卷宗,2013(1).
[2]宋响文.浅谈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08-15.
[3]张锐瑞.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3-05-0.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G647?摇?摇?摇?摇?摇文献标志码:A?摇?摇?摇?摇?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06-02
精细化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他以自己的工作经历总结了一套适合工人的工作方法与原理,进而提出精细化概念。二战以后,这一管理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台湾学者最早将其引入教育学理论,提出了精细化教育的理念,将追求精细化的过程以及效果确定为当代教育管理的目标之一。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做精、做细、做实”的原则,真正瞄准大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以精心的态度、精确的把握、精致的过程,对大学生进行细心的教育、细心的辅导、细心的服务,真正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具体、做扎实、做出成效。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包含以下几个内涵。
1.精细化是一种工作理念。精细化倡导“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关注人的思想、人的心灵,需要体现“人本”和“人文”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不因循守旧,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育,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精神生活。可以说结合了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优势,形成一种以文化为特征的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内在价值。
2.精细化是一种工作方法。精细化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观操作等具体的执行层面。它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坚持从细节入手,不仅强调育人的效果,也注重育人的过程,强调教育的针对性、艺术性和有效性,强调对育人过程的精雕细刻和周到细致。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注重各种教育资源的协同配合,注重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的综合运用,通过对各种工作任务和过程的规范化和细化,通过有效的手段,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3.精细化是一种工作态度。精细化倡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工作境界和价值追求。它要求教育者坚持创新思维,不断完善工作过程和内容,努力改进工作方法,与时俱进地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不断提高工作层次、工作方法和能力素质,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精细化就如同安装在身上的一台“发动机”,激励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
4.精细化是一种工作评价。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制度来制约和考核。制度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精细化管理的结果,是实施精细化管理最核心,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当然,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它不同于通常的精细化管理。那种希望用不断细化的规章制度来控制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把学生当成流水线上的一个个零件和等待组装的产品,甚至认为精细化管理就是量化管理的做法显然是片面的。但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期望和要求,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认真、细致程度进行评价的一种表现。
二、精细化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1.精细化是当代大学生群体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面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激烈转型与大学生自身情况的显著变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然要面对多种冲突与挑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等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确定的培养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才能达到。精细化所倡导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管理氛围,以及与此相关的管理绩效评价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精细化是当前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粗放型、经验型为主,还缺乏让大学生愉快接受的管理方式;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简单的形式和理论的灌输,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务虚、整体的动员教育多,务实、“打动人心”的内容少,偏离了学生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展开精细化的工作。
三、精细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声的巨大力量,能以深刻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精神是引导、鼓舞、激励学生人生理想的一面旗帜,极大塑造着学生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气质,是影响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内在动力之一。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建设,做好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顶层设计,寓无形的大学精神于有形之中,渗透到每个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和评价体系,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2.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作用,利用专业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影响,使专业教育中也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目前各高校实行的“两课”情况上看,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灌输,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要顺应信息化趋势,充分发挥QQ、微博、飞信、短信等新媒体和新手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高校要不断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短信平台系统、校园网络化办公系统,提高工作信息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水平,有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校园稳定大局。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能力和业务有相当高的要求。当前,首要任务还是通过高质量的培训,提高各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现在各个相关部门和机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的各类培训,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政策宣讲、理论解读和经验交流等形式,培训效果不够明显。从精细化的视角出发,培训一定要针对不同工作层次、不同工作职责、不同工作方向来开展分门别类的培训工作,重视和增加技能性的培训项目,从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要在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潜能和能力方面,应多安排些互动性、体验性强、技能性强的培训活动,多安排些操作性强的实践培训活动,从而提高培训的效果。
5.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构。(1)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配备比例要适当。目前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现状是大到学生的理想信念,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纪律,事无巨细,无所不管,致使其陷入大量繁琐的日常行政管理事务之中,而这类事务往往又是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载体,因此,如果没有适当的人数比例,很难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精细化。(2)教育者的专业结构应该多元。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遵循人的思想活动规律,综合运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审美教育、艺术熏陶等方式或方法来疏通人的思想,净化、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觉悟。
6.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精细化工作必然要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精细进行“制度化”、“指标化”,并以适当的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考核和评价。因此,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就必须重构合理的评价体系或考核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应当注意以下两点。(1)应注重过程评价。要根据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工作评价体系,着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手段、方法、投入、成效等来进行动态考核和过程评价,从而得出完整准确的评价结论。(2)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的考核过程中,必须力戒繁琐哲学,防止盲目追求“细致入微”和“巨细无遗”,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参考文献:
[1]林林,铁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致化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教育,2010,(4).
[2]王筱棠.基于精致化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兰州学刊,2010,(7).
[3]王铁军.精致化:学校管理的新理念、新策略[J].江苏教育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关键词:可雇佣性;就业;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08-02
一、可雇佣性内涵
“可雇佣性”一词是“Employability”一词的意译,也可译为“就业能力”。“可雇佣性”可以简单理解为具有获得最初工作岗位、维持工作和根据需要获得新工作的能力。对于个人来说,可雇佣性的评判主要依据于3个方面,包括知识技能的储备量、向雇主展示知识和技能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的运作发展空间等。因此,可雇佣性可以简单理解为“个体维持工作的能力”。从大学生个体的角度出发,可雇佣性则可以理解为“是大学生毕业更好就业并胜任其职业的能力和技能”。
可雇佣性的概念最早是为判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状况而提出的。现在,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类不同的劳动力群体之中,在高龄劳动者、新入职的员工、缺少必要工作技能的员工、女性、残疾人等低能力劳动力群体中应用更加广泛。可雇佣性的研究对大学生就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可雇佣性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一方面,高校经过大规模的扩招,造成了当下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由于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在大大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也导致了学生的层次及水平与以前相比有所降低,造成我国普通人才相对过剩、高精人才数量不足的状况。同时,社会的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提供那么多的工作岗位,也就是说,社会用工的需求量跟不上大学扩招的步伐,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增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另一方面,高校的课程设计不合理、教育与社会脱节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原因。
思政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以来,适应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的需要,获得了较好的的发展。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加快,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它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向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形成其自身“重理论、少实践”的特性,导致思政教育专业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难以找到与经济建设所需求的专业性契合点,缺少必要的就业竞争力,陷入就业困境。其具体问题如下。
1.课程设置较陈旧,培养方式相对滞后,针对性不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设立以来,在课程培设置上几乎没有大的趋时改动,专业的定位也不够准确。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模式下,几乎每个专业都有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知识,专业的设置是为培养不同领域“专才”服务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专业技能上相对模糊,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培养“通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课涵盖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储备,但是在宽阔的知识面下却也存在着各种知识都不精通的现象。同时,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在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中也有一定的趋时更新,但是课程的安排在增强学生的可雇佣性、提升学生竞争力等方面仍有所欠缺,针对性不强。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会处于不利地位。
2.社会实践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用工单位的岗位需求
基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通才”培养的定位,学生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操作及实践能力,应熟练掌握人际交往、商务礼仪等必要的素质能力,同时也应有较强的文字处理、计算机操作等能力。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尽管当前许多院校都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如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能力,但从学生目前的自身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仍存在很多不足,如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不会操作打印机、复印机等基本的办公设备,不懂迎宾及会务礼仪安排,难以完成基本的活动策划案等现象普遍存在。较差的操作及社会实践能力,使得本来就缺少专业技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更加难以适应用工单位的岗位需求,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就业时期的竞争力和职业生涯的晋升空间。
3.学生创业素质不高,对就业理解单一、准备不足
高等教育的意义在于提升大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当前社会大环境提供的就业方式包括进一步升学深造、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任职、企业和社会组织任职、参军入伍和自主创业等。但是,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就业竞聘的理解和准备不足,不注重对自己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就业竞聘期间,往往也只了解其中一部分就业方式,而忽视了创新创业这一就业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面与技术类专业相比,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较低,选择面也较窄。因此,自主创业是思想政治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是,在现在培养过程中,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创新概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相对欠缺,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可雇佣性人才培养可行性培养方案(解决方案)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探索,推进课程改革
高校对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培养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当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说,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培养是解决就业困境的重要途径。而推进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培养必须从课程改革入手。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适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性培养体系,并规划和树立好可雇佣性培养的长期发展目标,真正将可雇佣性培养融入日常学生培养计划之中。
具体地说,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开设具有明显特色的、具有针对性、注重开发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如企业文化、逻辑学、传播学等课程);其次,还应多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的特色课程(如办公自动化、应用文写作、公关礼仪等课程),从而开展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培训。最后,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多地重视思维方式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创造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在日常教学中,应根据专业特点,更多地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体验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的可雇佣性,为大学生获取工作创造良好的前提和基础。
2.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能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应顺应其“通才”培养定位,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知识构成。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既要提供有效的课堂教育,也要注重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可以通过团学组织等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提供社会调研、模拟谈判、外联交际等形式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高校也可以与一些厂商企业、党政事业单位等开展联系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一些文案、行政等符合其就业方向的实习岗位,以练代学,实现课堂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从而达到在实质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增强其可雇佣性,更好地为就业服务。
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
第一,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任课教师的思想理论培训,提升教学水平。应对任课教师进行相关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对可雇佣思想具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促进其具体的课程设计。从而,通过强大的思想政治师资队伍和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形成结合专业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可雇佣性培养方案,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由单纯学术教学模式向提高学生可雇佣性综合能力教学模式的转变。
第二,高校应充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就业指导课程研究。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和举办相关讲座的途径,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引导大学生去分析自己。要让大学生充分了解现阶段行业和职业特点,了解行业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工,为其做好初步职业选择提供充足的选择空间,从而使其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对他们加强就业指导,包括怎样去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如何撰写求职信和求职简历、如何合理地进行面试等就业技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应聘能力,提升求职的成功率。
四、结论
[论文关键词]整体意识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构建合力
在高校,有两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一支是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干部;另一支是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专职教师。虽然这两支队伍都在努力工作,可教育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收获甚微。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究其根源,在于这两支队伍在思想认识、心态和情绪上存在问题,而学校则在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问题,由此便导致了这两支队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现象。长期以来,这一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形成,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整合。因此,本文将试图探讨如何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问题。
一、用整体意识统领思想政治教育全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队伍,之所以会出现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现象,与这两支队伍缺乏整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密切相关。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和知识分子的特点来看,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本不应该出现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现象。归根结底,其根源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形成整体意识,缺乏全局观念。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只有工作意识,而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只有教学意识,他们都不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出发,来看待自己的职责,不能在认识上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统一起来。
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统一的。二者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教育的内容和价值导向等方面都是一致的,都是运用的理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的形式不同。也就是说,不能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理论课教学视为两种不同的教育。它们是一种教育的两种形式,是一种教育下的不同分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则主要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两者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意识统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是解决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说,要求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员,都应该站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高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诸如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处理突发事件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实践操作性更强,但也应该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意识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对大学生进行实践形式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者则是对大学生进行课程形式或理论形式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二、用良好的心态和态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在诸如思想政治教育论坛的公开场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队伍都强调要团结合作,联合作战,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但在事实上却存在着不愿意合作、隐形对立的情绪。这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队伍无法形成合力的心理因素。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就必须要用良好的心态来对待彼此。
一是要树立相互肯定的意识。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要相互肯定,克服仅仅强调自己工作重要性,而忽视另一方工作重要性的不良习惯。长期以来,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都存在着轻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认为日常教育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和理论性。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存在着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情绪,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并质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确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确实有以“管理”替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改变思维定式,克服互相抵触的心理,学会发现对方的长处和优势,取长补短,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转贴于 二是要沟通和团结协作。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队伍,以不同的方式在做同一件事,这就需要双方勤沟通、多交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适时地给予配合。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也应及时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在对学生的管理及其他活动中给予支持。两支队伍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协同作战,把合作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三是要联合攻关,开展合作研究。高校的两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各具优势,而长期的不完全合作无法将其优势发挥出来。他们在面对相同的教育对象时,能从不同角度深刻剖析学生的情况。基于此,若在申报科研课题时能做到相互沟通,以形成合力,必然能够显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一步说,各高校若能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机构,吸引两支队伍的人才参与,必定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三、用健全的管理体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由党委领导的,当前绝大部分高校都是由一位党委副书记分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缺乏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有些高校主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党委领导只负责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则由教学副院长主管,这种管理体制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形成。为此,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就必须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分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党委书记要提倡思想政治教育“一盘棋”的理念,树立全局意识。院系领导层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一盘棋”的工作思路。要使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日常的班级管理理念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主动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以检验理论教学的实践效果。
四、用新型人才观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
高校的两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输送了两类人才,一类是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干部;另一类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前者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养成了在日常管理和各种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习惯;而后者则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养成了偏重于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观念。这一特定的工作习惯和思想观念给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形成制造了障碍。要消除这一障碍,就必须培养新型的思想教育人才。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112-02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总体形势是好的,但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大量存在。加之各种思潮的涌入,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社会上还有极少数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社会阅历少、思想不够成熟、易冲动的特点,打着各种幌子煽动学生闹事,企图破坏社会稳定。认真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对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法制纪律和安全教育,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适时采取应对措施,化解和抵御负面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辅导员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承担大量日常管理事务,跟大学生接触最直接、最频繁,更容易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更善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辅导员利用这种优势,主动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勤奋努力、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风气,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有效抵制各种有害文化、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安全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影响辅导员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情况来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还明显滞后,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辅导员数量不足,工作任务繁重,缺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保证
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内容涉及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与学生有关的一切事务都需要辅导员的组织和参与。按照教育部对专职辅导员与学生1:200的配备标准要求,许多高校都还达不到这个比例,有的学校按照1:400的比例配备,有的甚至比例更低。辅导员数量不足,但是工作任务繁重,使得辅导员每日陷入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之中,无暇顾及其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没有时间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这严重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优势的有效发挥。
2.辅导员年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能力
高校辅导员绝大多数从应届硕士毕业生中选拔,年龄较轻,缺乏必要的人生阅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威信不高,遇到问题不容易说服学生,较难提供有效指导的困难,严重挫伤辅导员自信心,使之不能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多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很少,很多辅导员根本没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也很难得到及时的培训,导致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辅导员专业学习和工作交流不足,缺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业务技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工作技巧,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实效。近年来,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确实开展了许多辅导员培训,但培训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主要问题是培训大多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依旧停留在讲座、报告等传统方法上,缺少交流和创新的环节。而且由于名额或经费有限,有机会参加培训的辅导员始终是少数。长此以往,导致辅导员知识结构单薄,科研能力薄弱,缺乏对工作中所遇到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能力,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4.辅导员待遇不高、发展空间不足,缺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辅导员所承担的重大责任和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完全不亚于专业教师,但在工资待遇、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培训进修等方面与专业教师却存在较大差距。近些年,国家非常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相继出台多个文件,把高校辅导员定位为具有教师与管理干部双重身份,这使得辅导员既可以参加职称晋升,也可以竞聘行政职务。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高校辅导员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事务性工作中,无暇进行科研,很难达到职称评定的科研要求。而且学校行政职位少,竞争激烈,竞聘难度大。不少辅导员对自身发展感到担忧,对现状产生不满,不能安心开展工作,也导致辅导员队伍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许多辅导员在工作几年之后,选择离开辅导员队伍,转岗到其他岗位,这不仅无法保证辅导员的数量,而且严重影响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用的途径
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就需要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方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切实增强实效性。
1.增加辅导员数量,明确岗位职责,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基本保障
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配备辅导员,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尽可能地把辅导员从繁杂的工作事务中解脱出来,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情况,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增强方向性和有效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2.完善专业和年龄结构,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各高校在选聘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把德才兼备、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高等人才选聘到队伍中来。还应当进一步强调对其专业背景的要求,尽可能聘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应聘者。对于已聘用的其他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应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为保证队伍的稳定性,优化队伍结构,要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待遇,明确发展路径,减少人才流失,形成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的辅导员队伍,这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保障。
3.加强培训和科研,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技能支持
作为工作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辅导员,其业务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专项培训,为辅导员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各高校还要加大对辅导员的科研投入,组织辅导员积极申报课题,分析、解决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强化学习、交流和科研,有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完善辅导员考核体系,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方向和依据
设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制定规范的考核细则,探索一套合理的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辅导员考评体系十分必要。在考核中,要坚持将工作业绩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还可以采取新形式、贴近辅导员工作实际的考核方式,如举办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知识问答等方式,以赛代考,将考核切实落到实处。
视辅导员考核结果的不同,应当给予不同对待。对于考评为优秀的辅导员,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岗位聘用、干部选拔、培养进修等方面予以优先推荐。还要树立先进典型,发挥优秀辅导员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增强辅导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对于不够优秀或不称职的辅导员,要制定方案,采取措施帮助其成长,使其努力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家靠拢。
5.提高辅导员待遇,完善发展路径,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生活保障
要改善辅导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解决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和生活困难,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一部分有志于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或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提升他们的学位层次和理论水平。还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提高了,职称也就上去了,有了发展事业的平台,辅导员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工作队伍中来,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还应把辅导员作为高校后备干部选拔和培养的重要来源,根据辅导员的能力和表现大胆进行提拔,建立从专职辅导员中选拔管理干部的长效机制。提高待遇,完善发展路径,能够全面提升辅导员对其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6.鼓励辅导员创新工作方法,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渠道
辅导员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新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阵地,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有效引导,是新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工作中还要定期开展相关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总结经验,努力拓展工作途径,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各高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把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10.
[2]董慧彬.浅谈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专业工作发展的路径[J].教育科学,2012,(10).
[关键词]高等院校 校企合作 思想政治工作 耦合机制
[作者简介]祝胜男(1976- ),女,黑龙江铁力人,东北林业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宋惠东(1963-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教育。(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一般项目“校企合作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耦合机制研究――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项目编号:DL10cc68)及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校企合作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耦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253xs4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53-02
“耦”古义为二人并肩耕作,即通过合作实现共同进步。“耦合”来源于物理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通过相互作用、彼此影响而最终实现联合。总体上讲,“耦合”是指不同对象为同一目标而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过程,在共同参与、协同配合中实现双赢或多赢。而校企合作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诸多耦合要素,随着两种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二者之间必然呈现出相互影响、彼此联合的趋势。
一、校企合作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条件探析
(一)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相符
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专业技术方面,其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高等教育来讲,对学生政治态度和高尚情操的培养是校企合作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追求。关注大学生对我国当前政治形态和社会思想的认识状况,引导其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和正确的政治取向,进而为社会培养品格高尚、行为规范、思想合格、政治过硬的优秀人才是校企合作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标。对于企业来讲,其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当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更应当具有良好的个人品格和正确的政治取向,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胜任其工作岗位,并通过个人奋斗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而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具有帮助大学生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问题的作用,能使学生形成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问题的正确立场和态度,进而使其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因此可以说,校企合作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方面具有一致性,因而二者的耦合具有实际意义。
(二)思想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合辙
社会实践性是高校校企合作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性,只有在自身与集体、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当中,大学生才能有效地接受政治教育和先进思想的影响,进而形成积极的政治情感和完善的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使其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技术。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当前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日趋社会化,人才培养的理念日趋实用化,高等院校开始逐步侧重于学生就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更加频繁、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更加密切,由此其便会更多地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因而高校今后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具体认知需要、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的思想引导。这种引导更加关注学生的应用能力,力图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工作中自我调节、自我认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可以说,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未来实践服务的,从这一角度看,校企合作教育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育者的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层面合辙,这也是二者耦合的一大条件。
(三)所处的教育境遇与面临的教育问题相通
高校校企合作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和所处的境遇具有相似性。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较大成果,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这对于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养成、社会公德的维护、政治取向的选择都有着重要意义。但也必须承认,近年来学校与社会中出现的不正之风也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些不良影响体现在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校企合作使得其接触社会的时间较多,而学校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有限,实施校企合作的用人单位出于对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得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被及时重视,会对学生的求学之路以及今后的生活、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校企合作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所处的境遇来看,二者具有耦合的必要性。
二、目前校企合作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原因
(一)教育者发生了变化
一般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学校派遣专门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完成理论方面的教学与考核。而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需要由学校的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和企业安排的生产实践操作教师共同承担。然而,由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专业教师与企业安排的生产实践操作教师在学生教育管理的要求、内容、时间、形式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致使很多学生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一些学生出现一系列的思想异常、心理焦虑、心理逆反等问题,这些问题无疑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重重困难。
(二)受教育者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之中,教育对象的身份只是单一的学生,教育的结构也较为简单。但是在校企合作培养的模式下,教育对象的身份发生了本质变化,除学生身份之外,受教育者也是一名普通企业员工。双重身份使大学生一方面接受学校中较为集中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要适应企业相对分散的管理,而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文化制度、教学要求、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学生不能及时适应学习的变化。而企业中的一些负面思想观念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养成,进而引发多种问题。
(三)教学情境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在学校教室内完成,而在校企合作培养的模式下,思想政治教学的情境变为了复杂的企业车间。一方面,学生在学习各种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锻炼操作技能,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学生便会认为学习与专业知识和未来就业无直接关联的思想政治理论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当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在企业的教育培养内容往往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会相互冲突。因此,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会由于负担过重而产生厌学、紧张、逃避等不良心理,最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和企业培养双双失去应有的效果。
三、校企合作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的途径探析
(一)转变教育理念,构建校企合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下,应当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首先,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学、学生生产实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关注每一个细节的完成,而不仅将思想政治教育看做课堂上的理论教学。第二,学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应明确规定企业方面应当承担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便做到在合作中权责分明。第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具体来讲,应当根据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学进行调整和改革,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理论教学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实践教学关注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理论教学由高等院校专业教师完成,实践教学由带队实训教师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员完成。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努力,实现校企合作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
(二)改革教育方法,构架开放式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背景下,企业在学生培养中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这一责任不仅包括对学生专业技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包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人员都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学校应当及时吸纳企业人员动态参与到教育工作之中。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易于和社会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交流并受到各种社会思想的影响,因而其思想会更趋复杂、多元,也更贴近社会和现实生活。这便要求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模式,由单一教育转变为多样教育、由封闭教育转变为开放教育。因此学校应与企业密切合作,引导企业方面利用工人、管理者的积极思想教育学生,利用工厂、车间里的真实事例教育学生,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自身专业和未来职业的积极情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以此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耦合。
(三)优化教育内容,根据学生职业需求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实现校企合作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根据学生的职业需求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模块。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体现了高等教育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应针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课程建构。具体来讲,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着力于培养学生社会公德、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纪律等。对一年级学生,学校应当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和形成道德意识;对二年级学生,要侧重于其专业技能提升和综合素质拓展;对三年级学生,要着眼于其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对大四毕业生,则要着力开展学生的求职培训。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学校应对繁杂的理论知识进行压缩和提炼,选择那些真正适合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内容进行教授。此外,针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际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采取“教育导师制”即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一名专业技术导师和一名思想政治导师。专业技术导师由企业人员担任,思想政治导师由学校专业教师担任。通过导师制,对学生的教育做到时时抓、事事抓,以此协调校企合作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校企合作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践操作能力。二者的耦合能够使大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业务素质,又具有正确的政治取向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企业应当加强联系,从实际出发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机制,以实现校企合作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耦合,为国家培养更为全面、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彤,汪晓萍.利用校企合作开展高校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
[2]李雪艳.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探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6).
[3]李贞.校企合作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8下).
关键词:思想政治;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3-000137-01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从某种层面上说,新媒体充当了信息世界的媒介,可定性为一个平台,这也表明,新媒体可应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拓宽上。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单一化,是在教室的小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传递交流和沟通。然而,新媒体时代下,可将新媒体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思想症状教育工作融入新媒体中。通俗地说,在新媒体时代,教师可将传统课程搬到网络新媒体中。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收集、查阅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知识及态掌握时事政治,同时,学生可借助新媒体,更加便捷地开展学术交流和学结。新媒体时代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转变了单一的教学形式。
二、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贴近社会、专业、生活,完善内容结构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充分,无论是内容结构安排,还是语言结构描述均存在生搬硬套、晦涩难懂的地方,脱离实际。所以,后续内容优化一定要贴近社会现实。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严重问题就是教育内容和经济发展体制相背离,远远落后于国内外形式变化。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人们之间不再有障碍,人和经济发展的距离日益缩小,人和世界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在上述基础之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创新,紧密关注网络热点及社会现实问题,短期内找寻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符的内容,更好地促使大学生将注意力投放到现实中,以正确的世界观及方法论,理性客观地审视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凭借自身聪明才智找寻问题的答案。其次,满足专业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知识的泛化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同专业知识及技能等同起来,割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其余学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低。新媒体时代下,新媒体传播大量的信息,其中,多数信息和学生专业有关,也即这些信息对学生学习有益。所以,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密切关注学科和专业教育间的互融关系,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密结合专业理论及技能,对大学生择业有益,提升学习及素养。再次,贴近学生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生实际。新媒体时代下,学生信息采集十分全面,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只会让学生感到反感,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有基本理论等知识,学科内容还应涉及有关人们身心健康、道德文化养成,风俗习惯传承及社会焦点热点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开展创新思想教育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教育内容,以新的知识武装学生,让学生切实获得帮助。还需结合学生生活,学生一半是社会人,处于人生成长最为重要的时期,成长过程必要经过质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提升学生现实能力,还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他们提供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鼓励他们探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强化人文意识及全球意识;关注虚拟世界生活质量及现实世界生活质量,捍卫人类尊严,逐步完善道德问题及社会发展问题,同时培养高校学生的国际观念及意识,服务全球,具备融入国际合作及参与国际竞争的知识、能力。只有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可得到学生认可及接受,方能于实践中获得实效。
(二)提高媒介素养,建设集复合型和专家型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媒介素养包含公众接触及使用媒介的素质、修养,涵盖了三个过程:接触媒介、信息的获取、媒介的解读及媒介信息的批判、接受,以媒介生活工作和学习,利用媒介发表自己的心声,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资源混乱,价值朝向多元发展,媒介素养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单单是信息“说服”及“传递”能力的提升,最为突出的是分析、筛选及评价能力的提升。以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满足新的工作要求。首先,不断学习及提升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坚定自己人生信念,把握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的规律。第二,熟练掌握传播学,接触不断学习计算机技术及新知识媒体的有关应用知识,抓住新媒体特征,合理使用新媒体。再者,娴熟地使用新媒体,采用实时天系统、电子邮件,开辟社交板块,如“微信”、“微博”等,和大学生展开思想上的沟通及交流,逐步向复合型及专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