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08 10:17: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

第1篇

[关键词] 多次痰培养;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

[中图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a)-059-02

The value of multiple sputum culture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JIANG Yuping,TAN Weihong,MA Chao

(1.Dongguan Dongche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Dongguan 523001,China;2.Dongguan Dongcheng People's Hospital,Dongguan 52300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approuch the value of multiple sputum culture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diseases.Methods: To do multiple sputum culture to 120 patients,then compared effect of single and multiple sputum culture, making statistical. Results:Detection rate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single sputum culture were signifficantly lower than multiple sputum culture.The pathogens Structure were different also. Conclusion:Multiple sputum culture was worth in identifying the cause of respiratory infection and exist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as so as doing medication guide.

[Key words] Multiple sputum culture;Respiratory disease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痰培养在诊断和治疗呼吸系统的疾病中应用广泛。根据痰培养结果可明确感染的病原菌类型,还可以与药敏实验一道进行,以明确抗感染如何用药。但临床上一次痰培养有可能结果为阴性,故需要做多次痰培养,使诊断和治疗更明确。笔者对120例患者进行痰培养检测,对比一次痰培养及多次痰培养的结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2008年10月1日~2009年10月30日本中心内科门诊和东城医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20例,临床症状为反复咳嗽、多痰或少痰,均为自愿接受痰培养检测者。其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10~84(42.8±7.3)岁。

1.2 取痰及培养方法

1.2.1 标本采集患者晨起刷牙,清水漱口,用力深咳,弃去第一口痰,将第二口痰咳入无菌瓶内,在1 h内送检。

1.2.2 致病菌检查采用痰定量培养技术,将痰标本初种于5%~10%羊血琼脂平板,菌落数>104/ml者,视为致病菌可能,再进一步接种、鉴定、分离菌种。怀疑有致病菌生长者进行生化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

1.3 数据统计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统计,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用t检验。

2 结果

经单次痰培养致病菌检出率显著低于多次痰培养的检出率(P=0.023 1,P

3 讨论

3.1 呼吸道感染的病因

多次痰培养可为临床诊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根据痰培养可以查明引起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而一次痰培养结果可能为阴性,多次痰培养的敏感性更高。X光摄片及胸部CT等影像学检查可判断下呼吸道是否有感染及渗出,判断肺部感染的部位,但无法确定感染的病原菌类型,所以影像学检查宜和痰培养同时进行。有研究回顾性分析老年肺部感染误诊为肺结核复发的临床资料,认为忽视痰培养的检查,盲目依赖X线检查是误诊的主要原因,也与老年肺部感染的不典型性及临床医师的倾向性相关[1]。痰涂片也是监测病原菌的方法之一,通过痰涂片可初步筛查,但笔者认为敏感性较低。患者处于经济状况的考虑,如不能接受多次培养的费用,痰涂片作为一种更简捷、便利、便宜的方法也可以接受[2]。有研究观察痰涂片与痰培养结果的相关性,认为痰涂片与痰培养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对二者进行卡方检验发现痰涂片检测结果敏感性较低,能初步判定病原体的种类,初步筛查痰标本是否合格,从而提高培养的阳性率[3]。

3.2 查明患者是否存在院内感染

多次痰培养检查还可查明患者是否住院后存在院内感染。近年来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部感染位居医院内感染的首列,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皆有上升趋势[4]。笔者经验,患者入院1个月后应复查2次痰培养,如出现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提示存在院内感染。有研究用多次痰培养的方法检测住院患者,培养出细菌1 123株,阴性杆菌与阳性球菌分别为81.2%和 18.8%,不动杆菌感染率为17.7%。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三代、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等抗生素对以上大多数致病菌敏感[4]。对于长期住院的患者,靠痰涂片检查或单次的痰培养可能很难找出致病菌,不利于医生治疗。用多次痰培养的方法检测住院患者是否存在院内感染及明确用药,有利于临床诊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3.3 为抗感染用药提供依据

痰培养可与鉴定加药敏试验一起进行,为抗感染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菌株的变异、耐药性的产生是呼吸科重视的问题,痰培养检查加药敏试验可明确致病菌的种类分布,致病菌的耐药问题,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或其他相关药物。既往医院对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常规经验用药是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但有报道通过痰培养加鉴定加药敏的方法检测医院致病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平均耐药率为34.29%,不动杆菌属、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和假单孢菌属的耐药率分别为58.83%、56.35%、52.00%和49.83% ,沙门菌属和变形杆菌属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仅为6.83%和7.87%[5]。这正是未经过痰培养加药敏检验,仅凭经验用药,疗效不满意的主要原因。还有报道用痰培养的方法观察病菌的耐药性,从下呼吸道分离出992株病原菌,分离菌株中,革兰阳性细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占37.17%,表皮葡萄球菌占16.75%。革兰阴性细菌中以大肠埃希菌最多,占20.82%,铜绿假单胞菌占17.38%,醋酸钙不动杆菌占11.31%,枸橼酸杆菌占16.72%。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总检出率为17.20%,其耐药性明显高于非ESBLs[6]。如果缺乏多次痰培养的实验室支持,则临床用药缺乏针对性,一来不利于患者康复,二来不合理用药促进了菌株变异[7]。呼吸道感染常见细菌有:葡萄球菌属、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尤其对于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的患者,因为病原菌种类繁多,混合感染也较多,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所以多次痰培养检查非常重要。如培养出类酵母菌则考虑是否在感染期间使用抗生素不当或过量,应当立即停止使用抗生素,改用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克霉唑等。

3.4 痰培养需要注意的问题

痰培养检验需要留取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留标本步骤对检验结果有很大影响,如在留标本过程中混入了因操作不当带来的杂菌或患者口腔内其他定殖菌,则痰培养结果的准确性大大降低。有学者认为在取下呼吸道分泌物时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下一次性保护性标本刷可提高痰培养结果的准确性[8],也有学者认为用负压吸引器连接管接上一次性痰培养标本杯的采集方法效果良好[9],值得临床借鉴。

4 小结

多次痰培养在查明呼吸道感染的病因、查明患者是否存在院内感染、指导临床有针对性地用药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但痰培养标本的留取需要注意方法,以免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杜建勋,陈黎,董淑芳.老年人肺部感染误诊肺结核复发32例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14(4):44.

[2]李敏菁,温业良.下呼吸道感染中痰涂片与痰培养结果的相关性探讨[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1):31.

[3]张国俊,刘景春,张淑彩.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及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4):45.

[4]李庆兴,潘发愤,王邦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对4666株医院致病菌的耐药情况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0,3(5):7.

[5]涂学亮,党亚龙,王坤,等.1419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24(9):8.

[6]谭海森,曹华.医院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41-43.

[7]卢晔,邱星,吴玉环,等.保护性标本刷技术与痰培养诊断下呼吸道感染病原71例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4):78.

第2篇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纤维支气管镜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应用临床,已成为成人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不可缺少的工具。由于小儿的气道狭小及不合作等因素,现患儿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术采用随机局部麻醉复合静脉镇静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我院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6例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5个月~14岁。主要临床表现:咳嗽者48例,明显气促者34例,有异物吸入史者14例,因支气管肺部感染而就诊者33例。

1.2方法 检查前对患儿充分了解并争取配合,明确检查目的,作好处理可能并发症的准备。>2岁的患儿,术前禁食8 h;1~2岁的患儿术前禁食6 h;6个月左右的婴幼儿术前禁饮、禁食4 h,可由静脉补充一定量葡萄糖。阿托品不作为术前常规用药。>6岁的儿童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任书平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天津 301700)

摘要: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诊治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6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小儿行58例次的纤支镜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 明确诊断气道狭窄15例;食道气管瘘7例;肺出血6例;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25例次,18例次有细菌生长,阳性率72%;肺不张16例,以炎症为主占85.1% ,治愈率为92.2%;反复性肺部感染13例,治愈率87.1% 。结论 纤支镜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具有诊断及治疗双重作用,而且其安全性好,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中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小儿;呼吸系统疾病采用局麻;

1.3支气管异物钳取 根据异物种类,部位及周围情况选择不同方法如骨片,笔帽类异物时选用鳄齿钳,塑料、气球碎片类异物选用钢丝钳,异物表面光滑如植物类(花生,黄豆)等,则选用网状套篮,糊状粉末状异物通过多次多部位生理盐水灌洗清除。对有反复咳嗽或呛咳、反复发生憋气或呼吸困难、反复发热、反复肺部感染以及不明原因反复发作哮喘患儿,尤其对婴幼儿,应高度警惕气管支气管异物等。有可疑病史应立即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明确诊断[2]。

1.4支气管镜检的安全性 与其他医学上的侵入性操作一样,电子支气管镜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患者的配合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组经电子镜术诊治患儿56例,术中、术后均常规进行吸氧,血氧心电监护,多数患儿治疗过程安全顺利,5例术中出现一过性低氧血症,退镜并给予增大氧流量后缓解。3例出现鼻部出血,以鼻腔黏膜出血为主,出血量较少,退镜后未予特殊处置而自行止血。2例出现术后发热,体温均在38.0℃以下,给予物理降温后热退。术中术后均无物过敏,喉头水肿,喉痉挛,呼吸心跳骤停,惊厥,气胸,纵膈气肿等严重并发症。

2结论

儿童支气管镜适应症广泛:①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②不明原因的喘息,纤支镜有助于查明气道阻塞的原因,部位及性质。③取异物,纤支镜在诊断和治疗气管异物方面较影像学检查更为直观、可靠,较硬支镜更为灵活、安全,由于其柔软可弯曲,取异物痛苦小,可深入到硬支镜不能达到的上叶或3~5级深部支气管检查,并取出异物。④不明原因的咯血或痰中带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⑤肺不张,肺部结节或块影,阻塞性肺炎,炎症不吸收,肺部弥漫性病变,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气管支气管狭窄以及原因未明的胸腔积液等异常改变者。⑥肺或支气管感染性疾病( 包括免疫抑制患者支气管肺部感染) 的病因学诊断,如通过气管吸引,保护性标本刷或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标本进行培养等[3]。临床工作中如遇有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喘息、咯血,X线胸片提示肺不张、肺部块影、阻塞性肺炎、肺炎不吸收、吸入性肺炎,疑有食管气管瘘、支气管异物者,应考虑应用纤支镜检查和治疗。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在临床的应用给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迎新,赵芳兴,王玮.电子支气管镜术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05(5):890.

第3篇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2013年,国内关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针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其肺炎、反复喘息和慢性咳嗽、肺结核等等疾病的就诊指南已经广为人知,现将2013年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最为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3年的儿科呼吸系统的病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来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并分析有效的应对措施。

2结果

通过分析,最终决定在肺炎、反复喘息和慢性咳嗽、肺结核、哮喘、肺间质性疾病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3讨论

3.1肺炎 肺炎在儿童中发病的概率较高,发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根据以往的研究,表明组链球菌感染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一直以来,我国对其的研究不够深入,不过,SARS在我国流行后,我国开始深入研究冠状病毒,特别是对病毒的研究更加的多见,有学者通过研究北京周边地区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标本,发现其中有病毒NL63基因,这一研究表明儿童呼吸道感染和病毒NL63基因之间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1]。同时,禽流感病毒肺炎的出现使得人们对此病毒的诊治有了新的认识和经验积累。有密切接触史,如果出现了长时间的高热、剧烈咳嗽、肺部显著变化的儿科患者就要诊断是否为禽流感病毒肺炎。由于以往甲型流感病毒较为普遍,研究人员主要对甲型流感病毒进行了深入研究。支原体、衣原体也逐渐的在儿童呼吸道分泌物中被发现,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支原体、衣原体可以感染呼吸道。这些年的研究也证实了在儿童病患中存在性革兰阴性杆菌肺炎,对于这一点,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2]。

3.2反复喘息和慢性咳嗽 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是非常多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除了哮喘这个因素之外,还有很多的原因会导致气道狭窄。临床上,很容易把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等等的各类疾病判断成是哮喘,所以,对于诊断哮喘,需要明确的知道病因。婴幼儿反复哮喘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分类:呼吸道病毒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健全[3]。一般来说,针对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的病因是比较难以定夺的,因为比较复杂,所以,在病因的诊断中,哮喘患者接受治疗时候的反应,以及是否是阳性家族过敏史,这些因素是区别哮喘和非哮喘的一个可参考的因素。

3.3肺结核 肺结核作为一种慢性的传染病,其原因多由于感染了结核杆菌,这些年,结核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依照有关资料显示,3个人就有可能有1个人患上结核,如果人体遇到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更加容易患上该疾病。儿童的年纪比较小,不够注意个人的卫生,比如,不勤洗手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了感染疾病的概率。儿童在公共场所很容易感染到结核杆菌。针对儿童肺结核患者,要提高治疗的效果,一定要使用正规、联合的治疗用药方法,治疗的时间通常要达到6个月,肺结核治疗药物对于儿童肝脏的副作用较大,所以在用药的期间一定要注意检查儿童的肝脏情况,一旦发生肝脏异常,就要停止用药。同时,要协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4哮喘 小儿哮喘发病率是非常高的,经常是由于微生物的感染、生活习惯、吸入气体等等的原因导致哮喘的发生,随着物化吸入治疗研究的深入,该疾病治愈的概率也得到了提高,死亡率大大降低[4]。

3.5肺间质性疾病 间质性肺炎是肺部感染性疾病,按解剖来进行分类的话,算是比较罕见的,但是从发病率来看,有不断攀升的趋势,病死率也比较高,对于患病比较轻的患者能够存活3~5年,如果发病比较迅速,有可能在六个月内就出现肺广泛纤维化,从而导致死亡。通过统计分析,在儿童中的发病率也在攀升,导致感染的因素是微生物感染、药物、吸入粉尘、大气污染,同时,有可能会出现继发结缔组织类的病症。国内对儿童肺间质性疾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今后,对该类疾病,要多家单位、多学科的联合起来研究和分析,有必要的时候还要和成人呼吸科进行联合研究,从而深入分析儿科肺间质性疾病的分类、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并分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

4结论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作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因此,在今后的医学发展中,要对儿科呼吸系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完善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体系,提高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再历.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03.

[2]李静,陈正贤,王首红,等.纤维支气管镜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13,04:12-14.

第4篇

【关键词】 儿科; 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90-03

儿童的免疫力极低,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儿童易患的疾病,大都是在春季发病,主要症状有咳嗽、喘息、发热、缺氧、呼吸困难等,且大都是急性的,如不及时治疗,对儿童的呼吸系统有极大的危害,甚至会导致幼儿发生哮喘。通过科学的临床治疗,能够使儿童的呼吸系统疾病得到控制,病情得到改善,但是想要彻底康复,临床护理也是非常关键的[1]。本文笔者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不同临床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希冀能够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3年接收的20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115例,女85例;年龄3个月~7岁;喘息性支气管炎84例,哮喘52例,小儿肺炎35例,咳嗽变异性哮喘11例,急性喉炎18例。笔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3个月~6岁,平均(4.7±1.1)岁;喘息性支气管炎35例,哮喘32例,小儿肺炎17例,咳嗽变异性哮喘7例,急性喉炎9例;基础症状评分(4.3±1.2)分[症状评价标准为呼吸困难(指吸频率>35次、发绀、三凹征)记3分,喘息记2分,咳痰或咳嗽或发热(腋温>38 ℃)记1分]。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5.1±0.9)岁;喘息性支气管炎49例,哮喘20例,小儿肺炎1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4例,急性喉炎9例;基础症状评分(4.1±0.9)分。两组患者年龄、基础症状评分、病情等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了常规检查及诊断,并根据病情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了抗感染、抗病毒等药物的综合治疗,其中抗感染平喘药应用的是普米克令舒和博利康尼,抗感染化痰药是60万U红霉素、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10 mg地塞米松配成的溶液,将5 ml此溶液和1支α-糜蛋白酶进行融合,利用面罩或者喷嘴对儿童进行喷雾,将氧流量调至5~7 ml/min,再利用喷射式的氧雾微粒随儿童呼吸进行呼吸道、肺部,每次进行10 min,2次/d,3~7 d为一疗程[2]。通过相同的治疗方法,保证了两组患者各项条件的相同。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100例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笔者采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式,即对病房进行清理、定期对儿童进行检查等。而对观察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用的是人性化的科学式护理方法,包括环境的护理、语言行为的护理、并发症的护理等,具体如下。

1.3.1 环境护理 为了促进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将病房温度控制在8 ℃~20 ℃,而且还定期清理病房,保证病房的空气清新、无烟、无尘,每天都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并对病房进行通风换气[3]。

1.3.2 儿童呼吸道护理 儿童呼吸道护理就是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病情对其采用相应的,并及时清理儿童口鼻内的分泌物,保持儿童呼吸系统的通畅,减少他们的呼吸困难状况[4]。

1.3.3 心理护理 除了做好常规护理外,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还主动与儿童进行沟通,即使是幼儿,他们也主动与其进行肢体上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感情,使其能够配合医务工作者的护理工作[5]。

1.3.4 并发症护理 儿童的呼吸系统非常脆弱,稍一疏忽可能就会导致病情的加重,或者病情的转移,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还定期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并发症的检查,确保病情的稳定,一旦发现病情加重、病情转移,立即请医生诊断,保证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

1.4 观察指标

经在院治疗期间的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在相同的治疗方案下,采用科学人性化护理方案的观察组住院时间(4.8±1.6)d,对照组住院时间(6.6±2.1)d,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在所有入组接受相同治疗的患儿中,共有22例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如过敏性喉头水肿、痰液阻塞、呼吸窘迫等),其中观察组仅2例(2%),对照组20例(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本次分析研究发现,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规护理无论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都逊色于人性化的护理方法,人性化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技巧更加巧妙,对儿童能够进行更全面的护理,保证儿童呼吸系统不被感染,此外,人性化的护理方式还能够有效加强护理人员对幼儿患者的心理、病情的了解,更有利于消除儿童抵制治疗的情绪,使其乐于接受治疗,从而加快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6]。本次研究,笔者所在医院对两组患者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治疗方法,只是护理方式不同,但是却导致了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的不同,由此可见,人性化、科学的护理方式能够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更好的恢复环境,而且人性化的服务能够使幼儿、儿童不惧怕护理人员,能够消除他们的抵制情绪,使他们配合治疗,因而就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进程,缩短了康复时间。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以及人们护理意识的提高,人性化护理方式已经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护理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术前、术中、术后都能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安抚,最大化地满足了患者的情感、心理、生理需求,而且特别注意护理的细节,丰富了护理内容,使医务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距离大大缩短,增强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减少了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护理理念和护理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促进患者手术的成功、缩短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儿童的呼吸系统极为脆弱,导致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大大提高,近几年来,我国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儿童本身自制能力、护理能力的缺乏,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康复起来比较慢,而且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并发症,从而为治疗带来更大的威胁,因此,加强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是非常关键的,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能够有效地加快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而且能够大大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在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7]。通过此次研究,笔者所在医院专家也发现,常规护理方法虽然也能为儿童提供清洁的护理环境,但在一些护理细节上还是比较欠缺的,例如儿童不配合、护理不细致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等,而人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方式就弥补了常规护理的这一缺陷,它能够更加细致地为患者服务,能够想患者所想、忧患者所忧,更好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服务,从而大大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减少了儿童呼吸道发生感染的情况,而且能够促使医务人员与儿童建立良好感情,避免儿童不配合的情况[8]。

总而言之,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人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方式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观察要点,能够在护理环境、护理语言、并发症护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实施系统化的程序护理,有效提高了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质量,缩短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值得在医学领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华,杜晓娟,林丽渊,等.中国人哮喘易感性与染色体5q31~33区连锁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9,52(12):65-66.

[2]李华强.小儿哮喘发病机理和治疗展望[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23(4):47-48.

[3]江沁波,刘玺诚,高红,等.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诊治婴幼儿肺疾患25例临床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10,53(6):36-37.

[4]赵顺英.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2(5):347-348.

[5]赵顺英.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2(11):87-88.

[6]罗征秀,刘恩梅,李渠北,等.婴幼儿反复持续吼喘58例病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52(5):65-66.

[7]邓江红,姚开虎,胡惠丽.新生儿脯炎死亡病例中B组链球菌的检测[J].中华儿科杂志,2010,53(1):77-78.

第5篇

【关键词】穴位敷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64-0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因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沉重等特点,近年来已经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所面对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此类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一般治疗上应用祛痰剂、镇咳、平喘药或抗胆碱药、β受体激动剂、激素等对症处理,但临床上存在疗效不显著、耐药和毒副反应等不足。穴位敷贴疗法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证实,能够很好的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3]。故本研究应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9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住院患者92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所规定诊断标准;其中:COPD患者45例,支气管哮喘32例,慢性支气管炎1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男性35例,女性11例,年龄41~82岁,平均(65.25±9.34)岁,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47~81岁,平均(67.50±9.6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肺功能、症状等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脏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过敏体质、局部或全身皮肤感染等。

1.2治疗方法分别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8年修订的《COPD诊治指南》,哮喘学组2008年修订的《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对照组:控制性氧疗、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症状好转后减量)、祛痰剂、雾化吸入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敷贴治疗,贴敷药物为穴位敷贴治疗贴(上海丰泽园医药研究所研发),贴敷部位:包括肺俞(双侧)、肾俞(双侧),加上大椎、天突、膻中、风门、定喘;贴敷时间:每天上午外敷相关穴位,1日1次,治疗7天,每次贴2~4h,依个人皮肤敏感度不同,可适当增减时间。

1.3护理干预

1.3.1一般护理病房环境安静、舒适;提前准备敷贴材料;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的目的、方法、疗效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疑惑和不安情绪。

1.3.2操作护理操作护士敷贴前需洗净双手,操作时,一般站于病床右侧,贴前清洁患者局部皮肤,确定贴敷穴位,将治疗贴贴于相应位置,将双手拇指指腹在贴有治疗贴的穴位缓缓施加压力至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感觉以酸、麻、胀为宜,按压手法为先顺时针方向旋揉1 min,接着逆时针方向旋揉1 min,每个穴位持续3~5 min,逐次按摩所有敷贴的穴位,共持续15~20 min。

1.3.3操作后护理一般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若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时,应立即取下药膏,嘱患者切勿抓挠,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告知医师,必要时联系皮肤科会诊。

1.3.4情志护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加之社会、家庭、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常常伴有焦虑情绪,对控制疾病缺乏信心。因此,护理人员需经常关心患者痛苦,耐心倾听其主诉,并协助患者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关怀。

1.3.5饮食护理告知患者在贴敷治疗期间,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或软食为主,勿食辛辣、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勿饮咖啡、酒等。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

1.4观察指标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支气管炎”章节所观察的咳嗽、咳痰、痰量、喘息症状、两肺的听诊)及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MRC),治疗第1、7天各评估一次。

1.5临床症状疗效判断(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疗效评定方法:以治疗前后的积分差与治疗前的积分相比的比值来评定疗效:疗效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①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率≥95%;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证候积分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土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或四分位数表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对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Mann-Whnitney U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程长,发展病情迁延不愈,导致患者肺功能明显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亦较明显,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期望于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更大的作用,穴位敷贴疗法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证实,能够很好的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本研究采用的穴位敷贴,由治疗膏、医用胶布和保护膜构成,通过生物波效应和经络穴位效应发挥作用。特别是它能通过吸收人体和周围环境的能量,发射8~14μm的生物波,该波作用人体时通过“吸收”、“透射”、“反射”等过程,产生“生物共振”效应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经络传导发挥其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4]。已有研究表明,人体内确实存在由机体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场,该生物场自人体组织细胞的物理场效应而表现出来[5]。

同时,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已广泛应用于COPD、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评估,与肺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很好地反映患者的临床症状。在COPD全球策略2011修订版,已将该量表列入病情评估体系中,其可靠性和反应性均较满意,可以体现出患者的健康损害[6]。

本研究发现应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临床疗效、呼吸困难指数指标方面均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具有费用低廉、操作简便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姚建义,苗树军,纪雪梅,等.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15-17.

[2]崔宴医.三伏天新加芥辛膏穴位贴敷治疗缓解期哮喘500例[J].中医杂志,2009,50(5):438-439.

[3]王兰娣.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补肺益寿合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1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26(6):33-35.

[4]王超东,邓柏颖,苏莉.经络实质假说的文献综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1):71-72.

[5]张怀亮,潘钰蔚,李晓霞,等.中医经络细胞生物场与生物共振概述[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性病学杂,2009,8(5):329-330.

第6篇

【关键词】住院;疾病构成;顺位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27-017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自我院2004~2008年疾病分类年报表。以出院病历首页为依据,选择第一诊断为主要诊断,按ICD-10标准分类,将出院病人按年龄、性别分类,归纳成出院病人疾病构成及顺位表。

2结果

1.5年间全院共出院116648人,其中5岁以下占13.36%,5~14岁占5.25%,15~44岁占37.31%,45~59岁占20.15%,60岁及60岁以上占23.93%,男女比例为1:0.91。各年龄段病人疾病构成及顺位见表1。

在ICD-10分类的20个系统中,男性患者显著多于女性患者的疾病有:损伤中毒和外因后果、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呼吸系统疾病、围产期情况等;女性患者显著多于男性患者的疾病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精神和行为障碍、肿瘤、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3讨论

第一,在全院患者中,以青年患者(15~44岁)居多,其次是老年人(60及60岁以上),儿童患者(5~14岁)和婴幼儿患者(5岁及5岁以下)较少,此结构与我院仅有一个儿科病区(32张床位)有关,(新生儿科10个床位2008年9月份才开设)。而对于老年人,该人群是各类疾病的高发年龄段,因此医院应重视此类人群的疾病卫生保健和病种质量控制,重点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治疗和抢救。在全院患者的疾病顺位中,消化系统疾病居首位,(占14.35%),其次是呼吸系统(占13.09%)和损伤中毒(占12.18%)。因此,我院应注意加强消化内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呼吸内科等相关科室的技术水平和人员、设备力量的投入,提高治愈率和抢救成功率,减轻病人和社会负担。第二,在婴幼儿住院患者中,呼吸系统疾病居于首位,占47.86%,尤其以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为主。因此儿童家长应在儿童患病前期引起重视,及早带患儿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儿科也应提高此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提高治愈率,使病人尽早康复出院。第三,在儿童患者中,呼吸系统仍居首位,占24.45%,其次是损伤中毒,占21.43%,因此此阶段儿童除要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外,还要重点防治意外伤带来的伤害,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提高儿童、家长、学校预防意外伤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四,在青年患者中,损伤中毒患者居于首位,占该年龄段的18.62%,可见在加强社会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应提高该人群的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劳动章程,加强法制教育,杜绝各种安全隐患。其次所占比率较大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占13.37%。第五,在中年患者中,易患疾病为消化系统和肿瘤,分别占17.36%,13.50%,分析原因多是因为该年龄段人群社会心里压力及家庭负担较大、饮食欠规律所致,因此该人群应合理调整心态,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第六,在老年患者中,循环系统疾病居于首位,占26.52%,所占比率是中年患者的两倍多,可见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好发病种。应引起重视并及早预防,医院应深入开展心脑血管病变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为临床提供依据,进一步满足社会人口日趋老年化所带来的社会医疗需求。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和肿瘤,分别占14.10%和10.37%。

第7篇

本文对我院2007-2010年4年间住院的1883例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来源及统计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病案统计科2007-2010年住院病人年报表,国际疾病分类报表,均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原则,对死亡病例的主要原因、性别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死亡率 4年住院病人死亡率情况,见表1

表12007-2010年住院人次、死亡人数统计

由表1可以看出,4年间我院共收治患者49180人次,死亡1883例,死亡率为3.83%。年死亡率最高为4.17%,最低为3.61%。经X2检验(X2=4.62,p>0.05),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住院患者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

2.2 住院死亡病人性别构成,见表2

表2 2007-2010年医院住院死亡病人性别构成比

由表2可知,4年间住院病人死亡构成中,每一年度男性死亡人数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占53.16%,女性占46.84%。

2.3 住院病人死亡原因构成,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循环系统疾病死因排在首位,其次为呼吸系统、肿瘤、损伤中毒。

3 讨论

3.1 我院是鹤岗地区最大的三级综合性医院,患者死亡情况统计在本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的死亡率和死亡原因调查最新报告显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占死亡总数90.21%。黑龙江冬季漫长寒冷,居民喜好饮烈酒,食高盐、高脂肪的习惯,这些无疑成了脑血管病死亡率居高的原因。根据以上资料表明,鹤岗地区居民死亡原因基本与全省死亡原因相同,呼吸系统取代肿瘤排在第二位,说明鹤岗的空气质量急需进一步改善。由于本地区属于煤炭工业城市,地处丘陵地带,冬季气压低,空气质量落后于全省水平,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3.2 住院死亡性别构成,男性死亡人数明显高于女性,说明男性在社会活动中,从事危险性行业、高负荷行业较多,承担来自家庭、社会各方面压力较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身体健康水平下降,吸烟可导致血管脆性增加,喝酒会诱发一些疾病等等。因此要注意关爱男性健康,严格危险性职业各项操作规程,改善工作环境,有助于降低男性病死率。

3.3 住院死因构成,循环系统疾病位于死因第一位,疾病控制部门每次调查都是如此。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的第一杀手,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预防知识宣传,调整营养结构,注意饮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蔬菜瓜果等食物要洗净再吃,防止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都会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

医疗单位应针对疾病谱情况,努力提高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环保等部门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规律,疾病控制部门加大预防知识的宣传,加强防病、控病工作,这些都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降低此类疾病的死亡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最有效的手段。

第8篇

【关键词】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分析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270-02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某大型医院2004~2008年住院病人病案,经过微机处理输出的卫统4表《医院出院病人疾病转归情况》统计报表,内容根据 ICD-10 疾病分类编码标准进行分类,资料完整、准确可靠。

2 结果与分析

2.1 某大型医院2004~2008年共计出院人数221070人次,其中收治住院病人数208310例,累计前十位出院疾病人数为177274例,占出院病人数的80.19%,这前十位疾病占全院出院人数比例最大,是该院防治工作的重点。见表1:

2.2 前10 位疾病顺位排序变化:从表2可看出,消化系统疾病 2004~2008年连续五年位于第一,泌尿生殖疾病在前二年位于第一,后三年降至第3;呼吸系统疾病有上升趋势,2004、2005年排位第三,2006~2008年位次上升为第二;损伤和中毒、肿瘤、循环系统疾病位次波动较大:损伤中毒疾病位于第4,肌肉骨骼结缔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神经系统疾病基本上位次不变,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从第9位降至第10位。

3 讨论与建议

3.1 (1)近5年来该院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呈直线上升趋势,并一直居前10 位疾病病种之首,5年来共收治患者26925例,其中以胆石病和胆囊炎、肝疾病病人为主,这种疾病主要与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关。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此种疾病的宣传,广泛开展群众性健康知识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医疗保健知识,合理改善饮食结构,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2)呼吸系统疾病5年来共收治患者23717例,主要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为主,生此种疾患的大多是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在春秋交替时节,由于儿童体质较弱、免疫功能较差,稍不注意,身体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发展到必须住院治疗,建议家长应注意加强防范措施;其次是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随着老年化人群的增多,患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人数也逐渐上升,60岁以上的人群最多,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做好儿童及中老年人疾病的防治工作。(3)居3、4、5位的是泌尿生殖疾病、损伤中毒和肿瘤疾病,泌尿生殖疾病主要以女性盆腔器官炎性疾病最多,病情复杂且多样化,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疾病之一;近几年由于私家车的增加使车流量增大,车辆的巨增、驾驶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交通安全意识淡漠、交通管理水平滞后等等原因,造成伤害所致的疾病迅速上升,5年来损伤和中毒的前2 位外因是骨折、颅内损伤。成为危害居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因素,意外伤害的预防与控制,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意外伤害的发生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因此,根据我区的地理环境,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各种车辆的管理和驾驶员的培训和考核,在对社会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把安全法规教育工作放在首位[1]。肿瘤在前10 位疾病中位居第5,5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肿瘤病人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此类疾病对人类的危害相当大,所以提示我们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层,要重视肿瘤学科的建设,开拓新技术,使肿瘤病人得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2]。这前五位疾病共计111517人次,占全院出院人数的50.44%,建议医院应进一步加强对这五种疾病的技术力量,从人才引进与培养及设备的购置方面均应倾向这些专科。⑷循环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结缔病、传染病和寄生虫、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分别居于后5位,由于居住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迅速加快。近几年来, 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心脑血管、高血压疾病逐渐走向年轻化,患病人数逐年增加;肌肉骨骼结缔病主要疾病是椎间盘疾患;传染病和寄生虫以病毒性肝炎为主,此种疾病虽在近五年排序中稳居第八位,但患此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多,值得我们关注;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居第九位,从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此种疾病呈下降趋势。根据后5位疾病的简单分析,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制、开发和利用,加大宣传防癌科谱知识,注意饮食习惯,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避免水源食物等环境污染。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定时体检,而医疗和科研部门应加大预防、保健工作的经费和人员的投入,以减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生。

通过以上分析,前十位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因此我们一方面应在科室建设、人才培养、设备购置等与医疗有关的工作中,加大对前十位疾病的投入,加快研究对疑难病症诊治的新方法。在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探索新技术、新疗法的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性健康知识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医疗保健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合理改善饮食结构,做到早防早治。另外医院应根据前十位疾病构成的变化规律,及时配备相应医疗设备,加强其疾病的防治和动态研究,保持已有的优势,拓宽服务范围,既要抓重点科室的建设,也要抓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3],以不同的治疗方法来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志娟.2000 - 2004 年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6,13(1) :88 - 89

[2] 邢庆芳,黄慧.我院住院病人主要疾病及死亡原因分析.中国病案, 2007, 8(5):42

[3] 庞翠萍.2001-2005年某院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统计分析.中国医院统计,2007, 14(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