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8 10:17: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中职生;班主任;心理健康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厌学是目前学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学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不仅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而且自从上学以来就没有培养学习的兴趣,有句名言说得好,兴趣使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如何谈学习呢?可见,厌学是当代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2.自信心不足
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表现出对中职学生的缺点看得多、优点看得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精神苦闷、低落,失去自信心,自暴自弃。尤其一些学困生更是对学业、前途、未来不再抱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更有甚者,扰乱正常教学秩序,顶撞老师。中职学生自小就被认为是不爱学习,不务正业的一类人,外界对他们的评价不高,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没有学习的信心。
3.人际关系不协调
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强 ,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普及,导致学生明天对着手机哭、对着手机笑,忽略了与人交往这一环节。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里听音乐、上网玩游戏”,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忽略了人际交往。
4.“逆反心理”现象突出
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方法,产生例如:“你要我这样做我偏那样做,你说这个好,我偏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不可”等具体表现,甚至有时与家长敌对、与人抬杠,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此时的学生应该采取的是疏通教育,而不是一味的堵截教育。
由此可见,开展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认识了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应引导教师利用各种条件,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经常与学生朝夕相处,最容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最容易表现出真正的“自我”,班主任最容易发现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班主任应加强自身修养,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是根本
班主任应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可以说,学生心理问题最好的医生是班主任。除了具备良好的修养外,班主任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日常工作中也要不断自我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石
班主任要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家庭的结构,父母的文化程度等,这些有助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常学生碰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老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学生的心灵很难畅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往往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班主任,日常要注意多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把学生当做朋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打开心灵的窗户,愿意向老师倾诉真情。有效的开展朋辈心理咨询变得尤为重要,这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3.关爱、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是要点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如果我们都以思想品德有问题来评定学生,教育工作不仅没有实效,还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反抗,有时会造成学生终生的心理创伤。班主任应经常到教室、宿舍与学生交流,真正做到了解、关爱每一位学生。每个人都有被爱的需要和成功的需要,但对于大多数是被应试教育淘汰下来的中职学生来说,这种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中,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指责多,表扬鼓励少;失败多,成功少。这样的学生大多有自卑感,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关怀、同情和理解,更希望获得成功。如果班主任能给学生以极大的关心和爱,时常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在不同场合及时地表扬和赞美,让学生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或其他活动方面取得的成就,就会使他们看到希望,产生愉快、自信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调动他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他们都是需要被尊重的。作为班主任,应该保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和尊重他们的关键是“不当众揭他们的短”,给他们“露脸”的机会。当学生有过失时,切勿当众指责和训斥,更不能讽刺挖苦,要适当的劝解。当学生有问题时,给予宽容和理解。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4.要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是途径
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易冲动,意气用事,遇到挫折时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发泄,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班主任应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较好的方法:如倾诉、听音乐、从事适当的体育活动或课外活动等。
5.班主任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是方法
在有限的空间中,尽可能多的提供多种形式的活动,既给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促进了学生的人际交往,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6.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
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一些大学生都就业无门,更不要说普通的中职生了,面对大多数中职生来说,他们对前途悲观失望,学习目的不明确,生活懒散,只重享乐等现象严重。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市场需求,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及技能,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培养学生是金子总要发光的这样的理念。
随着科技的进步,班主任也要与时俱进,应利用好网络工具(QQ、微信等)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减少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另外,还要加强与家长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一)厌学问题
厌学心理是中职生最常见、最普遍的心理问题、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而产生学习无成就感的心理、情绪消极、自卑。主要表现在:1.缺乏学习动机、一些中职生对学习认知的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且不重视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课的学习。。2.学习情趣不浓、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基础理论课、因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抽象等、使得中职生学习兴趣缺乏。
(二)人际问题
人际关系是中职生主要的问题、许多学生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而引起不良的情绪、主要表现在:1.亲子关系存在一定的隔阂。2.师生间的信任感缺乏、朋友关系不能良好处理.3.异性间的交往存在一定的误区。4.网络关系不能正确对待。
(三)情感问题
情绪和情感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良好的情感和情绪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而当前中职生青春期的情感问题主要有:1.情感心理趋于稳定、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不良影响。2.感情较为冷淡、缺乏应用的朝气和热情。3.情感压抑、但不懂得如何正确宣泄。4.异性间亲密度增强、容易产生早恋。同时、对两性不能正确看待、而产生性心理问题。
(四)个性问题
积极向上的个性是中职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关键、但是中职生因自身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性格心理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缺乏兴趣特长和爱好、使得他们上进心不强。二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
二、中职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一)加强心理教育、普及心理知识
应设立心理咨询和教育中心、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跟踪监测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并开设心理课程、要重视心理教育。首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每学期安排心理教育的课程、并要强化心理课程教育的师资建设;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安排相应的心理课程、不同年级的侧重点不同、一年级进行适应心理教学、包括中职校园生活、学习;二年级则开展人际关系、学习方法、情绪调控等;三年级则以就业指导和社会能力培养为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
(二)组织心理课堂、加强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规律等要适时的开展心理课堂、实现团体性的心理辅导、比如、青春期心理知识讲座、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了解自身的特点、以建立良好的方式平稳度过青春期;组织开展关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讲座、网络健康教育讲座、职业生涯规范讲座等、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各种人际关系、促进他们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开展团体活动、强化心理训练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及技能培养为基础、积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的团体活动。根据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可从“适应能力训练——人际关系、学习动力及情感引导——就业指导”这一过程来进行。每个阶段进行相应的心理训练活动、比如、心理知识专题讲座、成长小组及团体心理游戏等、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和训练;同时、还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让师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广播等形式进行心理教育的指导。
(四)结合家庭教育、提高教育效率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因此应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父母应营造温馨、有爱、融洽的家庭环境、让子女能够感受家庭的关爱。其次、价值应以身作则、调整自我态度、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性格水平、因为家长的态度、性格和素质对子女有着极大的感染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心理。最后、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端正教育态度、不能采取粗暴、打骂等形式来教育、应建立一个民主、科学的教育模式。
三、结论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中职生 心理问题 对策
1.引言
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都是心理问题。严格来说,心理问题无褒贬之意。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对中职生造成负面影响的心理问题。
当今的时代,是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时期,人们较以往承载了更多的心理压力与考验。而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中职生来说,更成了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面对着身心、家庭、学业、人际与大幅度变动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冲击,有的畏惧退缩,有的混乱反叛,有的处于亚健康状态。
2.当前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2.1心智仍在发展,但尚未成熟。
这一阶段,是人生心路历程中最为躁动不安的阶段。中职生们正在经历着生理上的快速成长,外界对他们提出了不少社会化的要求。这一时期,中职生们的情绪经验与语言表达逐渐丰富,开始有划分明显的情绪反应,如:忧郁、气愤、嫉妒、厌恶等。可是跟成人比较起来,还是比较模糊、不太肯定,有时还不会很清楚的划分。
2.2对应激的接受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在这个阶段里,中职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发展、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要经历巨大的变化,摆在他们面前的不仅是学习、交往、发育、就业等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而且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给他们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与考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孩子成为“留守”子弟,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越积越多,没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
这一时期,中职生们对情感的反应比较敏感,对微小的刺激会反应很大,还增加了一些情感上的特点,即容易有激动性、风暴性的反应,而且容易以躯体化的方式或以行动代替情感的表达。处在这种现实中的他们,面对挫折和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不高,经常伴有焦虑不安、精神抑郁、冷漠、恐惧、易怒、自卑、多疑、逆反心理等症状。
2.3自我认识不全面,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自我认识”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在别人的眼光里究竟如何。
职校生们从别人的反应与评语中逐渐了解与体会自己是怎样一个人,由于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青少年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情绪多受他人的反应影响。
在长期的猜疑、忧郁的情绪压力下,相当一部分人变得极端、反叛,对社会、对所处环境充满敌意,抱怨人与人之间虚伪、互相欺骗,很难与同学、同事沟通,对生活感到厌倦、绝望。这些人人格偏执,遇事不善于换位思考,对社会和他人有很强的攻击性。这表明他们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不愿承担责任,面对事实,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
3.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3.1建立互相信赖的友善关系,为教育打下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是职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团队组织和教育部门要充分正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改变当前空对空的说教方式,在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工作方法、活动渠道等方面大胆进行创新。
要建立互相信赖的友善的师生关系,在高起点上塑造教师的完美人格,增进师生感情;要依靠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和工作网络,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适应能力训练。
3.2帮助中职学生正确缓解压力。
痛苦、挫折、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面对,而要正确引导中职生以积极的健康,愉悦的心理正确认知和评价压力,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快乐与痛苦并存,生活中的挫折、冲突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要正确引导他们掌握一些虽不能治本,却在具体情境中有其实用性的生理放松的方法,如通过控制呼吸、心跳等生理反应从外到内改变情绪;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磨炼意志,培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要注重同伴之间的关系。同伴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父母、教师的影响,要通过有效的外部干预和帮助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3.3注重父母的辅导与教育。
要培养中职生健康的心理,就要注意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这一时期,随着认知与判断能力的增加,子女对父母的行为与作风开始以批判性的态度对待,以求得独立。但是一旦遭遇困难,又容易退缩,则要父母帮忙。
此时,父母要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避免外在的、强制的、过度的教育,并给孩子以情感上的支持。还要不定期地给予赞美和肯定,平时要多多发掘孩子的优点,这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动力,这段时间,孩子可能会有一些焦虑情绪,家长这时不要明显地流露出过分的关注和担忧,否则容易使他的焦虑扩大化而变成压力。
3.4提供生活经验,促进模仿与认同。
父母、老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不妨以平等的姿态,向青少年介绍自己或是他人的人生经历,帮助他们做好自己的人生设计,促使他们客观地看待问题,提高把握情绪的能力。
中职生还应该多与朋友、同学谈心交流,学会真心实意地关心别人,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试着学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断完善自我、发现自我。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呈上升发展趋势,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国内有关机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所做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问题,例如某一职业学校进行了一次心理测试,受测学生602名,221名存在心理问题,占36.7%,有14.2%的学生有心理障碍倾向。测试表明心理问题中以人际交往困难和强迫症最多,其次为偏执和抑郁,第三是敌对和焦虑。其中二、三年级高于一年级,提示二、三年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更多问题。另有资料表明,在综合性医院住院的躯体病人中,60%-70%的都有心理问题,而医学心理学认为,有50%的疾病,是由精神与心理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品德、行为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这也决定了他们心理问题多发,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而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应给把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堂堂正正的抓起来。
1 当前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1 中职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自律意识差,自尊感不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远大志向和理想,不重视学业;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学习无动力;意志薄弱,承受挫折、困难能力差;心理脆弱,视一点小事为不可逾越的难点;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弱;对人对事漠不关心等。
1.2 影响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一是,社会环境因素,比如社会生活中各种宣传媒介的不良刺激,如电影、电视、网络游戏中的暴力的夸张性渲染;报纸、书刊、杂志、广告、手机短信上的不良信息的影响;二是,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个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家庭会给青少年良好地影响,有利于其个性、社会化的进程,而问题家庭则易引起品行障碍,甚至会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据资料反映,一个家庭的结构、家庭的氛围、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家长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等,对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常见问题家庭如:缺陷型家庭,即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不道德和犯罪型家庭,冷暴力型家庭,管教不严型家庭,苛求型家庭,不和睦型家庭,离婚家庭,托管型家庭等,总之,问题家庭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三是,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教育思想方面。如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当,很容易造成学生紧张的心理, 以致厌学,逃学和对抗情绪,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其次,教师的心理状态也对学生的键康起着重要的影响。如教师将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对学生如果采取讽刺挖苦、简单粗暴的态度,那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
2 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班主任因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应利用班主任的工作优势,肩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工作,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
2.1 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2.1.1 能及时觉察学生心里的需求与困惑
由于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2.1.2 能调动多方力量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可协调家庭、学校、社会与学生的矛盾,并调动多方力量共同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2.1.3 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
班主任可联合学校、教师、家长,直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2.2 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2.1 协助心理课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课落到实处
据了解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主要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班主任应和心理课老师就班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沟通交流,这样心理老师在上心理课时就某个学生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将心理课教学落到实处。
2.2.2 敏锐发现和觉察学生的心理异常,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一旦发现学生情绪有问题,就应及时沟通、引导,及时帮学生清除心理障碍,医治“心病”。
2.2.3 家校联手,建立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制度
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和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班主任在学校扮演者学生家长的作用,学校和家庭是学生进行社会化的两个主要的场所,如果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经常沟通联系,就可以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状况,及时了解子女的思想问题,及时引导子女心理健康的形成。
2.2.4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如组织学生参加足球、排球、篮球、舞蹈、合唱比赛,卡拉OK大赛,棋、琴、书画大赛等,增强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及良好的心理状态。
2.2.5 班主任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强化学生的耐挫训练,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
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首先,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认识到挫折对个人来说,具有“利”与“弊”两重性,对挫折的全面认识,有利于学生在挫折面前采取理智的、积极的态度。其次,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人生如“之”字路,并非一帆风顺。再次,在实践中体验挫折,如有意让学生的愿望不能实现;提高预期让学生体验达不到目的的挫败感;在恶劣环境下求生存的练习等。
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无病无痛,而当前,人们的健康观念为整体健康。就现阶段来说,我国对于心理健康还未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不过,大体来说,健康主要指的是人们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众多方面都维持这一个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则认为,健康不但指的是人们生理上没有疾病,而且还保持心理健康,且能很好的适应社会。概括来说,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能够控制以及合理发泄自身情绪;②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做出合理的评价;③可以保持人格的完整;④适应力良好;⑤人际关系良好;⑥具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⑦不与现实环境相脱离;⑧在不危害到机体利益基础上,可以将自己个性发挥出来;⑨在于社会规范相符的基础上,可以对个人基本需求予以满足。
二、中职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存在严重逆反心理
大部分中职生均处于青春叛逆期,其具有强烈的成人感与自我意识,想迫切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并向往自由独立,情绪往往存在较大波动,情感细腻且丰富,不愿意受到外界因素的束缚,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较为抵触学校纪律和班级规章制度,不听从与接受教师的教育与批评。不仅如此,因为中职生没有升学上的压力,加上年纪较小,所以仍然缺乏良好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极易受到外界诱惑而出现罔顾组织纪律、缺乏时间观念、不对行为后果进行考虑等各式各样的问题出现。
2.存在自卑心理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使得我国中职教育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为了扩大生源,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都逐步放宽了入学门槛。就现阶段来看,大部分中职生都是高考成绩较低或是家庭经济不太宽裕的学生,其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各方面能力稍显不足,往往难以有效作用已学的理论知识与知识技能,久而久之就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会自暴自弃。并且受到社会上一些歧视与偏见的影响,如若现实与其理想出现较大偏差,其容易无法理性认识自己而破罐破摔,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
3.存在自我表现的问题
部分中职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往往由于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而对自己评价产生偏差。有的学生没有正视自身不足,过高评价自己;有的学生由于自卑心理作祟,将自己的弱点夸大,妄自菲薄,认为自己前途一片渺茫。并且缺乏自制能力,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被打击,进而导致各类心理问题的出现。例如,焦虑,包括挫败感、恐惧感、愧疚感等;攻击、破坏公物;产生幻想,靠主观想象能够完成自己某个目标;逃避,将原制定目标放弃等。
三、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对策探究
针对上文所述中职生心理健康所存在问题,笔者在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认为广大教师应采取下列对策予以解决。
1.针对中职生逆反心理问题的对策
第一,学校应当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将该内容融入到各个学科中。只有进行科学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克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所以学校可开展全面的生理卫生教育,让学生能够对个体在情感以及生理上的变化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帮助其能够在该种变化中而产生的恐惧与逆反心理消除掉。第二,在各班级中,班主任应建立起学生心理档案,从而能够全面的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此外,还应增进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情感世界,及时发现中职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引导对策。而不同学科的教师则应主动找到学科知识和心理教的契合点,加强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如此,还可开展心理健康的教学活动,主题班会等来不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第三,应设立心理辅导中心,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与引导。与此同时,还可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开展心理咨询,提供一个安全、便利以及值得信赖的平台来给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与治疗,帮助其克服与消除逆反心理等心理问题。
2.指导学生如何构建良好人际关系
针对部分中职生存在自卑心理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广大教师应指导他们如何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第一,交往意识地建立。结合实践来看,人际交往属于一个主动性的行为,因而这就需要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建立一个交往意识。对此,教师通过平时观察与交谈中确定出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后,对其进行一对一的谈心交流,并且为了提高沟通有效性可以选择户外场所,交流的重点在于使得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人际交往对自身成长所具有的重要性及意义,鼓励他们建立起交往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要想确保自卑心理学生建立起交往意识,教师应根据他们实际情况开展多次一对一谈心交流活动。第二,掌握相应人际交往技能及克服偏见。在中职生建立起交往意识后,为了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质量,教师应教授他们相应技能及克服偏见。首先,要求学生应以平等友善、真诚待人以及律己宽人为原则,并辅以一定的谈话、倾听等技巧。其次,教师应告诫中职生在交友过程中切忌带着“有色”眼睛,而应全面客观的去对待自己所交的每一位朋友,如此一来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质量。
一、设置安全教育课程,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中职学校由于其人才培养方式的特殊性,在校内有大量的实训和操作性课程,而且学生要在校外参加大量的生产实践和服务实践,学生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实践经验,在突发事件中自救自护的知识和能力很有限。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安全教育必须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学校应按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设置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使之规范化、制度化。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合理安排不同年级、不同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课间安全、实训安全、运动安全、集体活动安全、宿舍安全、人身财产安全、校园交通安全和常见传染病预防等,包括校外实习安全、饮食安全、娱乐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公共场所安全、消防安全、社会交际安全等,还有择业、就业安全、禁毒、反传销、反等;同时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实际需要,适时增加新的教学内容。要坚持将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施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等相结合,从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结合不同教育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在安排好常规系统的安全教育课堂教学的同时,中职学校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学生的思想动态,从新生入学开始至毕业生离校为止,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安排一些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特别是在开学初、放假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的安全制度和安全规范,通过理性灌输,强化安全意识,让学生不但知道怎样去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可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安全演练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做到安全工作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人人讲;还要利用图片、投影、影像来演示安全情景、防范事例,大力宣传安全知识,为学生提供直接经验,拓宽学生视野,并善于利用各处发生的安全事故对学生进行警示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安全意识真正深入学生心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二、落实全员育人措施,加强校园安全管理
中职学校由于招生门槛低,毋庸置疑,部分学生思想素质不高、行为习惯差,所以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安全管理任务重、压力大,在安全教育和管理方面需要充分调动学校各方面力量,发挥全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强化全员育人措施,全面强化学生德育和以安全为重点的学生管理工作,保持优良的校风和平安的校园秩序。
在学校安全管理中,要严格落实校园安全工作责任制,制定、健全有目标层次管理的安全制度。,学校校长、政教处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门卫、保安以及学生家长要根据各自的职责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做到层层落实。在安全管理措施上,中职学校要落实校园24小时无缝隙、无死角的管控,及时对校园各个部位进行排查和解决各种隐患,认真抓好安全防范环节,落实各项防范措施,特别要突出教学楼、宿舍楼、餐厅、校门等重点部位的检查、巡查力度,强化安全管控职能。要做到定人定岗定责,防止管理“死角”、“盲区”,通过疏而不漏的人防管理网络有力控制学生严重违纪和打击犯罪活动。要加强课间、课外活动、就餐、就寝等重点时段和要害部位的监控,落实校园电子监控系统建设,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防范机制。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
1.1心理未发展成熟中职卫校学生大部分年龄在17-20周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中后期,生理发育上即将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但心理发展上却跟不上生理的成熟,他们渴望成为独立、有能力的个体,却发现自己缺乏面对现实的能力,仍必须依赖着家长与教师,内心产生成人感和心理半成熟状态、独立要求与心理依赖的强烈矛盾。
1.2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中职卫校学生多数基础知识薄弱,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刻苦专研精神,自学能力较为薄弱、在学习中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其在初中的不良学习经历,也可能使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影响中职卫校的学生兴趣与积极性。
1.3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当今的中职卫校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还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或经济困难家庭,缺乏与人交往、相处的经验,习惯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却又渴望融入群体、得到来自外界的理解和尊重,这种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影响着中职卫校学生的人际关系与生活状态。
1.4面临多种压力中职教育不同于高中的教育,卫校教育也不同于普通的中职教育,中职卫校学生一踏入卫校就会感受到一些属于医学教育特有的在职业培养、工作就业方面的压力,能不能正视、应对这种压力,关系着他们能在卫校三年有多大的收获。
1.5易受外界影响现今社会科技发达,中职卫校学生可以很轻松的通过手机、电脑登录互联网,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未成熟,更易沉迷于网络上的虚拟世界、受网络信息的影响;而学生家庭、社会环境也对学生的产生着不同的影响。面对外界的纷繁复杂的声音,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成长容易受到不良的干扰。
2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中职卫校的心理课教学应有针对性地设计授课方案,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着重向学生讲授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内容;由于中职学生学习情绪不高,应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采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影像、案例材料使原本抽象难懂的概念、原理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联系起来,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2.1强调情绪情感的调控,培养学生情商情绪是人心理活动的重要部分,影响着人的内心体验和意志行为。而中职学生情绪敏感、不稳定且调控能力弱,使其情绪体验更为复杂、受情绪影响更大,往往因消极情绪而出现不良行为、影响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增强中职学生对情绪的调控能力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引入表情-情绪的识别游戏,让学生识别、模仿各种表情,通过情绪与表情之间的交互作用,回忆和体会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自我体验,进而增强其识别自身情绪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常见复合情绪(如焦虑、抑郁、敌意和嫉妒等)进行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情绪的识别。在情绪识别的基础上,分析情绪对学习、生活、健康的影响,再讲授情绪调控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情绪ABC理论,培养学生对情绪变化的自我分析、调控能力。
2.2强调青春期心理特点及发展过程,鼓励学生自我探索青春期的学生内心存在多方面的矛盾,但缺乏自我分析能力的学生往往不了解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影响,若学生不能处理好这些矛盾,必会影响其成长,埋下心理问题的隐患。医学心理学的人格(个性心理)课程主要介绍人格的组成,心理健康课程则侧重于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及发展规律。这两个课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和自我分析、自我探索上是个很好的题材。教师可以将人格和心理健康的课程结合起来讲授,在介绍人格的组成时,让学生了解各组成部分存在的作用、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自省以及进行量表测评,促使学生对其自身进行初步的自我分析;在讲个体心理发展时着重向学生介绍人格发展、自我意识形成的历程,分析青春期的各种心理特点和应对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接纳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进一步成长。
2.3培养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体现,也是个体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保证。而中职学生心理上的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使他们还不能妥当的处理人际关系,在与他人交往中容易出现激烈情绪波动、甚至是矛盾与冲突,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影响生活与学习。培养良好的心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中职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医学心理学中,病人心理、医患关系课程强调了医务人员应本着怜悯之心、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这种“将心比心”的精神进行扩展,让学生运用到日常的人际关系中,学会关注他人的整体心理感受;同时向学生揭示影响人际关系的多种因素、人际交往的原则、技巧和忌讳,使他们掌握基本而有效的人际关系处理、维护方法。心理干预、咨询、治疗课程中关于如何“建立咨询、治疗关系”方面的教学内容上也为人际交往提供一个很好的教学机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课程中学到的一系列技巧运用到与人相处上。
2.4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心理支持中职卫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虽有一定的自知,但寻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学生并不多。在原因上,既有学生的心理锁闭性的影响所致,也是因大部分学生并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不懂得如何寻求帮助所致。
论文摘要: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如何促进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已成为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以期对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整个中职德育工作提供参考,达到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比较严峻,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着他们将以什么样的面貌跨人社会,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是中职学校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中职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和措施,为中职学校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参考,对于中职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中职德育工作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符合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包含有三级功能,即初级功能、中级功能和高级功能。初级功能主要指通过心理卫生健康知识的学习,消除心理障碍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中级功能主要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应付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高级功能这样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个体的发展与完善,这主要体现在通过心理教育与训练帮助受教育者充分意识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使各种心理素质达到最优化,成为健康、自主、和谐、具有创造性的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从维护心理健康逐步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培养,在未来社会,人们对心理健康概念的认识水平将会有新的提高,独立的个性、健全的人格、重视个人价值、人与社会的和谐、对幸福的体验和追求、充分发挥个人的心理潜能等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对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在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这个方向一般地可以概括为自我实现,或心理的健康成长,他有一种内部的压力,指向人格的统一和自我地表现,完全的个别化和同一性,指向探索的、成为有创造力的、成长美好的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但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发展的方向可能是不同的。班杜拉说过,能力不是固定资产,弹性极大,关键在于怎样发挥它,也就是说一旦学生生而有之的心理潜能被充分发掘出来时,就会成为一个马斯洛所描绘的自我实现的人—一种具有很强的独立民主意识、很强的创造性、智力充分发展和品德十分高尚的人,这的确是心理高度健康以及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体现职业心理教育的主线
职业心理教育是根据国家建设中所需人才的特点及学生个性心理各方面的特征,给予适当的有关职业方向性的指导,使其了解某些职业需要什么样的个性心理品质,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等等,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确立职业定向,做好心理准备,并按照职业的要求和特点培养有关方面的素质和才能。由中职学校的本身的培养目标所决定,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应以职业心理教育为主要内容,学校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既要有自信心,有参与竞争的勇气,又要有做好参与竞争的准备,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和机器,拥有竞争的实力,使自己在竞争中提高。因此,在职业心理教育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等个性特点,结合社会需要和有关职业信息,帮助学生选择适当职业,通过职业心理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在职业选择时,尽量要考虑所选职业和岗位与自己气质特点的适应性,但也不要过于强求其一致性,明白在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气质可以发生变化并逐渐适应工作环境和职业要求。通过职业心理教育,使学生懂得人的性格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求职择业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应努力克服消极的性格品质,发扬积极的性格品质。
三、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应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一)根据年级特点,实行分层教育
根据不同年级层次,体现出主体性原则,着眼于学生心理的整体发展,有侧重地进行教育。一年级新生主要是适应性教育,应帮助新生尽量多地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尽快适应新环境,根据新的环境的特点调整自己行为,克服自卑,悦纳自己,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许多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在更早的时期,因此,在新生人学之际进行心理状况普查非常必要,利用各种心理量表,通过测量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重点登记备案,坚持追踪调查。可以考虑在一年级开设心理卫生保健课,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的能力,以便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迈出自我完善的第一步。
二年级学生主要是人际交往教育和专业学习心理教育。他们心理波动小,这时应让他们了解、激发主动树立良好心理品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交往障碍,提高交往技能,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正确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乐观豁达.积极进取。老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心理发展类的课程,如《性别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供不同需要的学生选择学习,侧重心理发展教育,激发他们的内在活力。
三年级主要进行职业角色教育。大多数学生随着毕业的临近会感到即将步人社会的心理焦虑和心理危机,学校应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工作,引导学生求职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心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学生树立扎根基础,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理想,脚踏实地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发挥,增强学生承受挫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确保毕业生健康人格发展。可开设《择业心理》、《社会心理学》等,目标是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学会做人,终身发展。
(二)针对学生性别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针对中职女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采取讲座、辅导等形式对她们进行适合女性心理专题教育,重点传授一些心理知识、心理调试方法,并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学习、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学会自己妥善地解决。如了解一些青春发育中的性心理卫生问题,了解青春期常见疾病的防治,学会正确对待性角色,学会保护自己。帮助他们清楚男女的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明白男女智力互有特点,但总体发展没有高低之分,树立自尊、自强和自信,使心理教育更为细致周到,讲究教育策略。
四、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活动澡程为主
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是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应拥有与其他学科同样重要的地位。心理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方式方法宜多样化、灵活化。教师根据心理知识并围绕学生特点组织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提高心理素质。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可参与制订计划,参与设计活动,参与自由讨论,充分开放自己的心灵,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助、他助活动中实现学生心理互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