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市场的概念

金融市场的概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08 11:03: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市场的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金融市场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分形;幂律;惯;本质特征;研究展望

一、 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分形理论来研究金融市场,结果表明金融市场中存在分形现象(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分形现象,近期研究主要是针对多重分形现象)。那么该如何去理解金融市场中的分形现象?金融市场中分形现象的本质特征到底又是什么呢?迄今为止,现有文献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鉴于理解金融市场中分形现象的本质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以便更好地加以利用。因此,对金融市场中分形现象的本质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十分有价值的,本文将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尝试深入探讨金融市场中分形现象的本质特征,并基于此提出几点未来重点探索的方向。

二、 分形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分形(fractal)一词来源于拉丁语fractus,含有“碎化,分裂”的意思。迄今为止,分形尚未形成一个确切的统一定义,通常是从分形现象所具有的一系列特征来刻画分形。一般地,分形应至少具有以下若干性质:(1)分形具有精细的结构,即具有任意小尺度的细节;(2)分形是如此的不规则,以至于它的整体和局部都不能用传统的欧氏几何语言来描述;(3)分形通常有某种自相似性,可能是近似的或统计意义的;(4)一般地,分形的分形维数(以某种方式定义)大于它的拓扑维数;(5)在大多数令人感兴趣的情形下,分形以非常简单的方式定义,可能由迭代产生。

由此可见,分形具有不规则性或复杂性,具有任意小尺度的细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某种自相似性。由于分形具有任意小尺度的细节,因此在观察分形的时候往往没有特征尺度。但是,尺度是认识世界的基石,因此,寻求尺度变换中的不变量或在不同尺度下观察结果间的联系便十分重要。标度、标度不变性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这个作用,因此它们常常作为理解金融市场中分形现象的核心概念

关于标度、标度不变性在金融市场中该如何理解,现有文献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一些学者指出金融市场中存在标度不变性,但未对其本质特征进行阐述。部分文献在讨论我国股市中的分形结构时,对金融市场中的标度不变性做了如下定义。所谓标度不变性,是指在分形上任选一局部,对它进行放大或缩小,这时得到的图形又会显示原图的形态。对于实际的分形体,这种标度不变性可能只在一定的范围内适用,通常把这个适用的空间称之为无标度区。注意到,分形通常具有某种自相似性。系统的自相似性是指某种结构或者过程的特征从不同的空间或时间尺度来看都是相似的;或某系统或结构的局部性质或局部结构与整体性质或整体结构是相似的。在金融市场中,上述这种对标度不变性、自相似性的描述容易让读者混淆。

目前,关于标度不变性和分形在金融市场中的最为深刻的认识和最为直白的表达是:标度不变性相当于幂律分布,分形通常指具有标度不变性的复杂图形或结构;从数学上讲,任意的分形都可以用幂律分布来刻画。这种观点通俗易懂,但不够严谨,也不够全面;同时,他们并没有阐述标度在金融市场中的本质特征。鉴于此,本文将尝试深入探讨金融市场中分形现象的本质特征并据此提出一些研究展望。以期为投资理论与实践界更好地深刻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以及加以利用该规律进行投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三、 分形的特征――标度、标度不变性、自相似性

第2篇

随着市场经济和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民营银行有了迅速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民营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但是民营资本参与程度较低,制约了民营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展民营经济已势在必行,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和市场经济环境,选择什么样的模式经营和发展民营银行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1 民营银行的概念 

"民营"是我国特色的模糊不清的经济概念。民营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形式的泛称,而民营银行就是由此概念衍生出来的。当前关于民营银行的概念,主流观点就是,民营银行是由民营资本出资、实行市场化机制进行经营管理、具有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商业银行,是民间资本控股的产权结构规范化、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机结合形成的新型金融产物。我国第一家民营银行,就是中国民生银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民营银行越来越多,比如:兴业银行、交通银行等,还出现了区域性的民营银行,比如:北京银行、南昌银行等。 

2 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1)金融市场合理竞争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因历史原因忽视了民间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使得金融市场仍以国有银行作为垄断,不存在真正的市场经济和竞争。民营银行的参与,活跃了银行市场,强化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促进金融市场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1]。 

(2)现代金融组织体系构建的需要 

个体、民营等形式的经济已经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增长点。但是由于体制、政策等因素,使得个体、私营经济的融资环境不完善,制约了这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很好的实现金融业务和经济所有制结构相统一。 

3 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模式选择 

(1)增量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的金融行业的相关制度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以增量作为民营银行的发展模式,主要通过"新建"的形式建立民营银行。即通过放宽行业准入标准,让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建立起中小型金融机构体系。开放民营银行建立,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为我国的个体、民营等中小型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同时通过民营银行制度的创新可以为国有银行提供一个参照对立面,优化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按照增量发展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民生银行的发展模式、民企为主建立的股份制公司发展模式。"新建"民营银行的增量模式,虽然是制度的创新,但需要考虑众多利益分配问题[2]。一方面,增量发展模式是更为彻底的爆炸式发展,必然会使得不同利益集团在分配上出现诸多的摩擦和矛盾;另一方面,新建民营银行风险相对较大。因此,以增量形式发展民营银行仍是不成熟的。 

(2)存量发展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通过产权结构的改造来发展民营银行,也就是把现有的银行进行民营化改造,重新调整产权结构,遵循"政府推出,民资跟进,转机改制"的发展思路,实行全部或者部分的建立民营银行,打破金融体制中的垄断格局,强化金融业的竞争,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以民营资本参与的形式对现有的中小型银行实行民营化的改造,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民营银行改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银行和农村信用银行。产权改造的民营银行的核心股东必须是有经济骨干作用和支柱地位的企业,还需要合理配置股权[3]。 

(3)模式的选择 

对于增量发展模式和存量发展模式的选择,应该根据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以及发展的需求综合考虑,现阶段,我国民营银行发展应更为倾向存量发展模式,也就是"改造"要比"新建"更为合适、更为优选。因为,当前我国的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数量相对较多,通过"新建"民营银行,增加数量很难解决发展的根本问题;同时,"改造"的成本明显低于"新建",对现有银行改造在资金、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要比新建的成本有大的降低,并且"改造"的风险也低于"新建",新建的民营银行作为新的产物,在管理规范性、业务标准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改造"是逐步推进的发展,其风险性相对较低。所以,当前民营银行应以存量模式作为主要的发展模式。 

第3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 问题 策略

引言

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加入WTO已经多年,金融市场将不断对外开放,随时都会面临着来自于其他国家金融风险的冲击。特别是在近些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9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难以平衡,这些都是因管理不当所引发的金融灾难,庆幸的是我国在这两次危机中艰难的挺了过来。近几年来,在风险管理中虽然有所成效,但是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我国由于受到国际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及国内食品供应短缺,造成通货膨胀率持续上涨,央行为了控制物价,不断加息,导致我国当前利率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利率风险逐步增长,同时也加大了央行监管压力,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

一、金融风险管理概念

金融风险指与金融市场波动有关的任何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是未来收益不确定的波动性,主要包括信誉风险、市场风险、人事风险等。

金融风险管理是调节金融投资安全性与收益性均衡的金融管理方法,通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组织来对风险进行衡量、控制及回报之间的得失。充分认识和衡量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与处置方案,保证货币资金筹集与经济活动平稳运行,从而将风险的损失降低最低,使企业达到经济目标的利润最大化。

二、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我国金融机构缺乏风险概念,对待金融风险的观念意识较差,法律意识淡薄。商业银行为了扩大和争取资金规模造成许多不良贷款,各种理财投资业务的开展较为盲目,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金融风险。投资者为了获得经济回报忽略了风险防范,许多法规还没有深入到金融体系,造成了金融风险监管力度不足。

(二)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改革开放多年的经济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还未建立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金融组织结构也不完善。央行信贷资金管理与金融监督工作更重视业务范围控制,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落后,无法适应当前金融市场运作。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善,大量不良债权导致信用风险,金融资产质量较低。此外,我国大部金融机构还未建立独立的风险管控部门,从而给金融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金融市场信息不透明

金融产品是信息咨询的结合体,只有透明的信息才能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信息缺乏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造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失真,存在许多内部交易,导致市场资金流向的内部操纵,甚至会引发市场混乱。

(四)金融产品单一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主要是存贷款、理财与期货交易等业务同时开展,混合经营,实行全球化运作。而我国金融市场仍然以存贷款为主,中间业务开展较少,金融产品单一,还处于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满足投资者需求。我国金融企业指令贷款较多,从而导致利润降低,加大了金融风险的概率。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民间监管为主

通过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实行的各项核心监督政策不仅对银行业发展和效益没有帮助,而且也无法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反之,大力提倡和鼓励民间直接监督银行反而是最具效力的监管方式。引进和加强民间与银行业发展效益,民间监督越健全,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就越低。政府应该大力鼓励设立民营银行,逐步减轻对国有银行的依赖。同时银监会要保持监管的独立性,逐步放松直接管制,可以适当降低市场准入标准,放宽银行经营范围。

(二)完善风险管理体制

金融机构不仅受到外部金融风险威胁,其内部风险管理的缺失也影响着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金融主管部门必须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防范意识,完善结构设置。通过对内部监控体制的建立来达到有效的内部管控。同时要建立责任制度,包括金融业务及产品的风险责任制,明确责任人的管辖范围及权力,此外,管理者应具有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的能力,并能够应对解决,从而使金融风险率降至最低。

(三)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

当前世界金融业发展已经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因此,其混业经营与监管已经成为当今金融业发展的必要趋势。我国应在掌握了世界金融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分析评定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随着适应市场的需求,各家金融机构每日经营管理的业务交叉较多,各监管部门的合作要求也越来越频繁。我们可以效仿欧盟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模式,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家金融监管部门整合成为金融监管的大部门,达到金融风险监管的集中化和一体化。

四、结束语

金融业在现代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众多潜伏的金融风险。随着我国金融风险扩大的趋势,必须要深入研究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国情状况,建立一套合理的金融管理机制,规范金融市场,尽最大努力改变我国金融风险规避能力,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1 简要叙述国际金融创新的相关内容

 

关于国际金融创新的相关内容的阐述和分析,该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国际金融创新具体概念;第二个方面是国际金融创新具体内容。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1.1 简述国际金融创新具体概念

 

国际金融创新的主要概念就是将金融行业中的各种组成部门进行重新的整合,让金融重新具有实际竞争力。细化的阐述金融创新就是就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这两个方面来重新考虑金融业的组成部分。这其中包括了:第一金融机构;第二金融制度;第三金融产品;第四是金融市场;第五金融技术。上述的五个金融业组成部分的机构性变革和采取的实际开发活动就是金融创新。

 

1.2 简述国际金融创新具体内容

 

国际金融创新内容包括了五个部分,即第一个部分是金融产品的创新;第二个部分是金融技术的创新;第三个部分是金融机构的创新;第四个部分是金融市场的创新;第五个部分是金融制度的创新。上述的五个创新内容就是国际金融创新的主要创新内容。

 

2 简要叙述国际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力点

 

关于国际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力点的阐述和分析,该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国际金融创新依靠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持续增长;第二个方面是国际金融创新依靠现今科技的飞速发展;第三个方面是国际金融创新依靠金融产品的不断需求;第四个方面是国际金融创新依靠现有金融市场的放松管制和放松监督;第五个方面是国际金融创新依靠现在金融市场的不断激烈竞争;第六个方面是国际金融创新依靠巨大的利益驱使。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2.1 动力一:国际金融创新依靠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持续增长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不断发展和推进,世界的经济格局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会导致世界的金融出现变化。金融的生存形式和金融行为,主要是金融的供需关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上述的原因就直接的导致了国际金融进行相关的创新,以适应经济形式的不断变化。

 

2.2 动力二:国际金融创新依靠现今科技的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将发展成果渗透到每一个相关的领域中,金融领域也不例外。高科技不断地应用在金融活动中,为了适应高科技的渗透和应用,金融机构只有进行相关的创新来面对和解决。高科技应用下的金融领域,能够在交易成本和工作效率方面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因此,要求金融管理不断地创新,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

 

2.3 动力三:国际金融创新依靠金融产品的不断需求

 

金融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是金融产品的特质。伴随着和全球范围的经济格局出现变化,导致了金融投资者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这样就迫使金融领域进行金融创新来适应金融投资者关于金融产品的需求种类和数量

 

2.4 动力四:国际金融创新依靠现有金融市场的放松管制和放松监督

 

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形式在不断的变化,导致了各个国家对于金融领域的相关管制力度和监督力度不断地变化,总的趋势是松管的趋势。这种改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经济体制和金融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出现变化;另一方面必然会随之改变。

 

2.5 动力五:国际金融创新依靠现在金融市场的不断激烈竞争

 

现在金融市场已经全球化,这样就直接的导致了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竞争不断提升,同时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金融领域进行创新和改变,以应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

 

2.6 动力六:国际金融创新依靠巨大的利益驱使

 

影响利润的因素很多,包括宏观经济政策、金融管制以及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等,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金融企业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促进发展。

 

3 简要叙述国际金融创新的相关影响

 

关于国际金融创新的相关影响,该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国际金融创新带来的正面影响;第二个方面是国际金融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3.1 国际金融创新带来的正面影响

 

关于国际金融创新带来的正面影响的阐述和分析,该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国际相关金融机构的运转效率不断提升,同时拓展了金融机构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第二个方面是金融市场中的金融交易种类不断地增多,同时还有效地提升了金融投资者的金融抗风险能力;第三个方面是促使政府相关的金融部门不断地强化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不断地推进金融市场的改革,进而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发展。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1)国际相关金融机构的运转效率不断地提升,同时拓展了金融机构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当代金融创新具有密集型和广泛性的特点,是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和商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消费者的生存空间。

 

(2)金融市场中的金融交易种类不断地增多,同时还有效地提升了金融投资者的金融抗风险能力。金融创新创造了许多新型的金融工具,提供了多功能、多样化和高效率的金融服务,降低了持有和交易金融工具的成本,方便了投资者之间的交易,使其防范风险的能力增强,促进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

 

(3)促使政府相关的金融部门不断地强化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不断地推进金融市场的改革,进而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必然会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创新会使国家监管难度加大,政府会实施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加大监管力度,保证了金融市场的顺利进行。

 

3.2 国际金融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于国际金融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阐述和分析,该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金融货币相关政策不断的出现时滞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金融货币的管理难度;第二个方面是金融货币的工具效力不断的被弱化;第三个方面是致使金融市场不具备很强的稳定性能;第四个方面是很大程度上增大了金融市场体系的风险。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1)金融货币相关政策不断的出现时滞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金融货币的管理难度。

 

大量的金融创新活动使金融资产的替代性明显加强,作为货币的货币和资本的货币难以区分。

 

(2)金融货币的工具效力不断地被弱化。

 

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规避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约束,极大地限制了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金融机构派生存款的效果

 

(3)致使金融市场不具备很强的稳定性能。

 

金融创新和管制的放松及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导致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从而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下降。

 

(4)很大程度上增大了金融市场体系的风险。

 

国际金融创新在被广泛使用之时,改善了金融市场的效率,也使商业银行从中获益,但是创新活动既能防范风险和增加收益,又会增加风险和降低收益。

第5篇

【关键词】经营管理 商业银行 产品定位为题 反思

与市场定位不同,产品定位是指企业通过相关产品来满足目标消费者或者目标市场的相关需求,从而将目标市场的选择与企业产品进行有机结合,以达到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产品定位的概念和任务进行研究,并针对商业银行产品定位中出现的问题,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商业银行产品定位的策略进行了具体阐述。

一、商业银行产品定位简述

(一)商业银行产品定位概念

所谓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位是指在商业银行确定目标金融市场后,通过对自身的产品进行分析、研究和开发,使其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特色,从而激发客户对商业银行产品和银行自身的认同感,以此来促进银行的经济发展。

(二)产品定位的主要任务

所谓产品定位的主要任务是指通过对多个银行产品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从而将本银行自身的产品与其他银行的相关产品进行区分,因此,商业银行产品定位的实质是通过取得取得自身产品在目标金融市场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得本银行的产品在金融市场和目标顾客中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增加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二、经营管理对商业银行产品定位的影响

经营管理是指为了使企业内部的生产、营业、劳动力和财务等各种业务可以按照企业本身的经营目标顺利执行而采取的相关的管理和运营活动。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在行业中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相关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在生产和营业环节中,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与其在市场中的优越性,有必要利用经营管理的相关办法强化产品的研发工作。另一方面,在对相关产品进行定位的过程中,需要银行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对产品投入市场后的各方面信息进行跟踪调查,从而全面掌握自身产品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从整体上提高商业银行的行业竞争力。

三、商业银行产品定位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一)营销产品过于传统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营销的金融产品过于传统,且主要以与存款和贷款业务相关的产品为主,传统的产品和经营模式不仅局限了商业银行产品的种类,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负债类业务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产品主要以定期和活期存款为主,并不能较好地满足客户对产品的相关需求。有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商业银行由于缺乏市场经济中的实际运营经验,使得相关营销产品的开发和定位均是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出发的,忽略了客户和市场对相关产品的真实需求,从而阻碍了商业银行自身的经济发展。

(二)产品种类较少

由于受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无论是资产业务产品、负债业务类产品还是金融类产品,其不同产品所包含的产品种类都过于单一。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定位和研发的过程中,经营者并未对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相反的,其只是从促进自身经济利益增长的角度出发进行产品的定位和研发活动,其中,部分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虽然名称新颖,但却只是对传统银行业务的简单加工,并未形成对产品结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整合的完整体系,因此,经营产品种类较少不仅忽略了顾客和市场在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三)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由于受到和技术的限制,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产品的智能化和电子化水平较低,产品中所蕴含的的现代化知识和科技含量不高,一方面较低技术含量的产品逐渐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另一方面,研发技术和银行经营管理体制上的缺陷使得商业银行产品的内部管理与研发工作止步不前,久而久之,使得商业银行失去了在市场中的行业竞争力。

三、经营管理视觉下商业银行产品定位策略

(一)市场产品领先者定位策略

所谓产品市场领先者的定位策略主要是指银行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需要根据其所在银行在行业中的整体发展情况和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市场和客户的相关需求,选择尚未被其他商业银行发现的目标金融市场,并加大符合新市场发展的相关产品的研发力度进而抢占市场先机,通过强化营销人员素质,从整体上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二)市场产品跟随者定位策略

所谓产品市场跟随者定位策略是指包括营销人员在内的银行所有员工通过对金融市场的长期观察,在发现目标产品的金融市场和相关的金融产品已经被他行先行抢占和应用后,为他行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从而本银行也通过引进符合目标金融市场的相关产品的研发技术进行产品的定位工作。

(三)产品市场挑战者的定位策略

产品市场挑战者的定位策略是商业银行利用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产品定位的主要方法。首先银行需要改变和创新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使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其次,通过强化对业务人员和产品研发人员的技能培训,从而提升银行整体的综合实力,在保证银行具有稳定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对当前已经被占据的相关金融市场发起冲击,并加大符合目标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的产品研发力度,从根本上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结论

本文通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位的概念和任务进行分析,并针对产品定位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从市场产品领先者、跟随者和挑战者的定位策略等方面为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定位问题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可见未来加强经营管理视觉下商业银行产品定位问题的解决力度,对于促进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曾薇.金融监管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3.

[2]李爱喜.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博弈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第6篇

关键词:离岸金融市场 风险 监管

1、离岸金融市场

1.1、概念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专门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或投资、贸易结算、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外汇及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的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具有高度的国际化与经营自由、先进的结算方法和独特的利率体系。

1.2、离岸金融市场风险

1.2.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离岸金融市场的首要风险,即交易一方或双方因某种因素而未履行合约中的义务而给对方带来的经济损失,即资金的贷方因某种因素不能还本付息,造成资金借方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偏离。非居民性的特征导致离岸金融市场存在信用风险。鉴于离岸金融的运行环境比较复杂,离岸金融机构很难对非居民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交易方的道德水平、所借资金的规模、交易方的运营情况和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都会影响信用风险的发生。

1.2.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导致的风险。市场风险可以通过利率、汇率等波动体现。当市场预期发生变化时,外资会抽逃,导致本币汇率下降。为了应对资金外逃,金融当局提高市场利率,增加了离岸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给经济金融的运行造成巨大冲击。

1.2.3、流动性风险

关于流动性风险的概念,银监会将其定义为:流动性风险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离岸金融机构的现金支支付能力较低;另一种是离岸金融机构不能满足企业等机构的转账需求。

1.2.4、法律风险

市场主体在经济运行活动中因无法满足或违背法律需求,使得市场主体无法遵守合同约定,给市场主体带来的风险就是法律风险。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的缺失和制度的不健全进行投机,破坏市场秩序。

1.3、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模式

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包括市场准入、业务准入和退出监管三方面。各国当局根据国情选取了不同模式。根据业务范围,离岸金融监管的模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即:避税港型、内外一体型、内外分离型、分离渗透型。

2、我国离岸金融市场

2.1、1989年,招商银行经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批准经营离岸金融业务,标志着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始。按照离岸金融的开展情况分为:

(1)离岸金融业务的初始阶段(1989年一1994年)

1989年,招商银行获批成为国内第一家经营离岸业务的银行。初始阶段只有招商银行经营离岸金融业务,为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开辟了良好开端。1994年,招商银行的离岸存款为32283万美元、离岸贷款为43766万美元,是1991年对应的3.12.倍、2.23倍。

(2)离岸金融业务的迅猛发展阶段(1995年一1998年)

国家外汇管理局积极批准其他银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1994年,工行深圳分行、农行深圳分行获准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到1996年,我国共批准了6家银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不过1997年12月底,工商银行的离岸逾期率为13%,暗示着资产质量有恶化的趋势。

(3)离岸金融业务的整顿阶段(1999年一2002年6月)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香港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香港的低迷也使得离岸金融业务进入举步维艰的境地。离岸贷款远远超过离岸贷款,银行的呆坏账比例过高。1999年央行叫停了离岸资产业务。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进入清理整顿阶段。

(4)离岸金融业务发展新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6月,央行恢复允许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交通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四家银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200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还将将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逐渐推广到全国。政策为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保证。

2.2、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监管问题

(1)监管内容不全面

我国尚未建立成熟的法律体系,尤其是针对离岸金融机构退出的标准,还没有明确离岸金融机构出现哪些经营问题或者哪些离岸金融机构应该退出离岸金融市场。在业务监管方面也隐藏着一些缺陷。有的离岸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收益,超出标准经营离岸业务,给离岸金融市场带来隐患。

(2)尚未以风险控制为核心

国际离岸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就是风险控制。巴塞尔资本协议更是突出强调了银行监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持资本充足率高于8%。目前我国还未达到这一安全的国际标准。我国在市场风险方面还没有涉及到资本充足率,信用风险中也只涉及到初级的资本充足率。对于资本充足率,相关监管部门尚没有法律规定的明确的干预权力。

(3)较大的国际差距

国际典型的离岸金融中心建立了成熟的监管体系。与国际相比,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经营离岸金融业务的,还有段时间中止了离岸金融业务,因此我国的离岸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监管手段和技术方法也较为落后。

3、加强我国离岸金融监管的措施

3.1、外部监管

我国外部监管的监管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银监会、社会组织等。离岸金融市场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政府要继续保持离岸金融业务最具优势的特点:优惠的税率。银监会在监管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社会组织的监管是指具有专业学识的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对离岸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我国的监管主体必须加强市场准入监管。对于申请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可以采取在网上公布其信息。金融当局可以借助外力更充分的了解金融机构,还可以不定期抽查申办的离岸银行的经营情况。

对于业务监管方面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设立银行分级制度。根据业务的开展范围,对申办银行发放不同的执照。不过根据离岸银行和离岸市场的发展,离岸银行的级别可以晋升,从而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亟需加强离岸金融退出监管。首先需要制定规章制度确定退出监管的标准。比如可以规定离岸银行不同的利润标准,连续几年未达到安全标准,金融当局可以采取劝退的方法。其次需要规范离岸金融机构退出的形式,尽量较少因退出而导致的损失。

3.2、内部监管

离岸银行人员是离岸金融业务的直接参与者。防范离岸金融风险最基本的是提供员工素质。与国内传统的金融相比,离岸金融面对的环境更加复杂、隐藏的风险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离岸银行人员具有更高的素质。目前我国银行工作人员还和这一要求有加大的差距。严格规范员工的基本素质,未达到审核标准的严禁参与离岸金融业务。

离岸金融机构自身需要完善行业自律机制。离岸金融机构要集中更多的精力建设风险监控部门,提高自律水平。建立全面的银行考核机制,实时对机构的资本、存贷款业务、经营利润等进行考核。加强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行业组织对成员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3.3、国际合作监管

国内金融管理当局可以和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结合,更全面的防范风险。在国际合作监管方面,可以借鉴伦敦离岸金融市场的经验。我国监管当局应增加和其他国家监管当局的联系,强化对国际设在我国分行的监管。各国监管法律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加强合作可以共同规避离岸金融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连平.《离岸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第1版,2002.1.1.

[2]沈光朗,宋亮华.《我国离岸金融发展和监管问题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5.12.

[3]崔光华.《论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与监管》,《华北金融》,2008年第10期.

第7篇

关键词:品牌生产力;品牌资产测量;品牌价值链

一、 品牌生产力的概念界定及内容

Rust等人(2004)认为品牌塑造过程就是品牌价值创造过程;品牌塑造的结果就是品牌资产。Hammerschmidt 等人(2010)提出品牌生产力是品牌价值链上各项活动的投入-回报能力,以及品牌价值链上整体的投入-回报能力。它将量化品牌价值创造过程中各环节的活动,探讨品牌活动影响企业价值的机制,旨在精准地提升品牌活动对品牌资产和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的大小。Rust等人(2004)从品牌价值链的视角,认为不同的品牌资产测量模式是品牌价值创造链中(品牌营销活动中)的不同环节,不同的品牌资产测量方式是企业的品牌生产力高低的衡量方式。品牌生产力的衡量涉及品牌资产和品牌价值链两个方面。

二、 国外有关品牌生产力衡量研究

1. 国外有关品牌资产测量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企业并购现象日益盛行,许多品牌以高于其有形资产的数十倍的价格被其他企业并购的事件频频发生。另外,由于日益成熟的市场导致严重的价格压力和残酷的同质化竞争,这使得企业更加重视品牌的市值和增值,从而推进学术界提出了品牌资产的理论概念。比如,Farquhar(1989)最早清楚地阐述品牌资产(品牌权益)的概念,提出品牌资产是“与没有品牌的产品相比,品牌给产品带来的超越其使用价值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p35)。自此之后,有关品牌资产的研究主要分成三个流派:(1)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测量(主要代表有:Keller,1993;Aaker,1996);(2)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与产品市场产出变量连接(主要代表有:Chaudhuri和Holbrook,2001);(3)基于金融市场产出效果的品牌资产(主要代表有:Fischer,2006)。

(1)国外有关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测量研究。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测量的重要研究是Keller(1993)提出“基于顾客(或消费者)的品牌资产”(CBBE)的理论框架。同时,Aaker(1991;1996)是从顾客认知和产品市场两个视角提出的品牌资产的五星模型或品牌资产十要素模型。他的品牌资产的五星模型是指品牌资产包括品牌忠诚、品牌认知、感知质量、品牌联想和其他专有资产(如专利、商标、渠道关系等)5个维度;而品牌资产10个要素是指忠诚度(溢价、满意度)、品牌认知(品质感知、领导性)、品牌联想(价值、品牌个性和公司联想)、品牌知名度、市场状况(市场价格、市场份额及分销覆盖面)。Yoo和Donthu(2001)提出基于消费者的多维品牌资产模型。他们调查来自三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对三类产品(运动鞋、胶卷和彩色电视机)共12个品牌的评价,得出这个具有心理学基础、跨文化、可推广的消费者品牌资产模型。但是,此研究的效应层级模型表明品质认知次于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联想,品牌忠诚度又次于品质认知,这观点似乎有待进一步的论证。另外,Netemeyer等(2004)认为品质/物有所值(PQ/PVC)、品牌独特型(Uniqueness)、意愿支付的溢价(Willingness to Pay a Price Premium)是最可以表现品牌资产的变量。该研究说明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与产品市场产出之间有一定的结构关系。但是,该研究检验的产品市场产出变量数量有待提高。

(2)国外有关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与产品市场产出变量连接的研究。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对产品市场产出影响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消费者对品牌的心理联想可以说明品牌资产产出(如有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或对营销活动产生差别化(比如相对于价格;Smith和Park,1992;Bello 和Holbrook,1995;Baldinger和Rubinson,1996)。但是,集中于此主题研究的数量相对较少。比如,Chaudhuri和Holbrook(2001)的研究通过在品牌信任(Brand Trust)、品牌喜爱(Brand Affect)与相对价格、占有率之间建立中间变量:品牌购买忠诚度和品牌态度忠诚度。他们的这种方式连接了消费者心理层次上的品牌资产与企业层次上的品牌资产(如占有率和相对价格),也证明前者可以解释后者的变化。他们还发现,品牌信任和品牌喜爱共同决定购买忠诚度和态度忠诚度,后者再分别决定占有率和相对价格的高低。特别是他们的研究还从测量角度证明品牌忠诚不能只停留重复购买或连续性等层次,还应加入态度因素。因为有的重复购买可能源于没有其他品牌可供选择,而不是建立在品牌感情基础上的。

(3)国外基于财务金融视角的品牌资产测量研究。基于财务或金融的视角测量品牌资产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此主题的研究旨在探讨将品牌资产如何较为准确地体现在财务表上,主要研究有Interbrand(2002)和Fischer (2006)。比如:Interbrand(2002)的品牌资产是通过专家来评估有关品牌的未来现金流收入。由于启用专家来评判有关品牌资产的这种测量方式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似乎不可行。所以,Fischer(2006)提出更为完整易测量的模型。

2. 国外有关品牌价值链的研究。测量和诠释营销绩效的最有效工具是品牌价值链。通过跟踪品牌价值链中的品牌价值创造过程,就能更好地理解品牌活动投资的财务产出效果(Rust et al.,2004)。国外有关品牌价值链的研究理论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以顾客价值创造的角度探讨品牌价值链(比如:Reinartz et al.,2005;Rust et al.,2004)和以财务或金融市场的视角探讨品牌的相关信息对金融市场股价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价值(Fornell et al.,2006; Luo & Donthu,2006)。以顾客价值创造的角度探讨品牌价值链的研究已有不少,比如,Reinartz等(2005)详细地分析了品牌活动如何影响顾客忠诚度的过程,从而创造品牌价值,即顾客赢利性。他们认为获取顾客的可能性和顾客重复购买的关系保持时间影响顾客赢利性。但是,许多早期的有关品牌价值链的研究并没有对股东价值或企业价值的探讨。

但近几年来许多关注价值链的效果模型的学者开始着重于品牌活动对股东价值或企业价值的影响的研究(Rust et al.,2004;Keller,2006)。比如:Rust等(2004)认为品牌活动投资改变顾客终身价值,也就改变了顾客资产(实现第一次的投资回报)。顾客资产的改变影响现金流、利润,也就影响企业价值(资本市场)。同时,他们还进一步提出在识别营销活动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影响效率(Efficiency)和影响效果(Effectiveness)的基础上,把营销行动分为策略的(Tactic)和战略的(Strategic)两个方面,从这两方面出发,采用营销生产力(Marketing Productivity)或营销生产力链(Marketing Productivity Chain)的概念来归纳营销价值链及其影响路径。但是,Rust等(2004)的模型并未涉及具体的实证方式证明品牌活动对股东价值的影响。

另外,Keller(2006)提出更为详细的品牌价值链模型。该模型的品牌价值创造过程分为营销项目投资、顾客心智、市场业绩、股东价值四个阶段;而品牌价值增值阶段分别是项目增值阶段、市场增值阶段和投资者情绪。Keller(2006)的模型也并未涉及具体的实证方式证明品牌活动对股东价值的影响。Fischer(2006)的模型是基于Rust等(2004)和Keller(2006)理论,从实用性和可测量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品牌价值的创造过程是市场活动建立品牌知识(比如:品牌辨识度、品牌形象)。然后,顾客根据自身的因素对这品牌产生反应,实现效用的最大化,从而做出品牌选择。通过顾客做出品牌选择实现品牌收益(短期)和顾客保留、顾客流失、顾客返回(长期)。最后,通过顾客保留、流失、返回量预测品牌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但Fischer(2006)研究并未涉及品牌资产对企业股票的影响,从而影响股东价值或企业价值

此外,但从财务或金融市场的视角探讨品牌的相关信息对金融市场股价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价值的研究还很少,主要以Fornell等(2006)、Luo和Donthu(2006)为代表。比如,Luo和Donthu(2006)通过营销活动的多元投资(媒体广告费用、促销费用)与营销活动的多元结果(销售业绩、销售额的增长、企业名声)来探讨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率等的营销生产力,以及营销生产力怎样影响股东价值。但Luo和Donthu(2006)的理论并未详细的检测品牌价值的创造过程上各个环节的效率或效果。

三、 国内有关品牌生产力的研究

国内有关品牌资产测量研究主要集中于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范秀成(2000)、符国群(1998)和卢泰宏(2002)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开始涉足品牌资产(或品牌权益)概念及测量的探讨。品牌资产的测量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基于消费者的概念模型、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和财务会计概念模型。

从品牌形象(范秀成和陈洁,2002)、品牌信任(于春玲等,2003)、品牌关系(周志民和卢泰宏,2004)、品牌个性(卢泰宏等2000)等方面研究品牌资产。这些研究基本是基于中国的文化情境下展开探讨,所以获得许多有关中国消费者典型的品牌知识。比如,范秀成和陈洁(2002)的品牌资产测量把品牌形象分为产品维度、人性化维度(含品牌个性和顾客关系两个亚维度)、符号维度、企业纬度(或称组织联想)。其别是企业纬度(或称组织联想)反应了中国消费者的品牌知识结构有别于西方,具有典型性。又如,周志民、卢泰宏(2004)的研究发现:含承诺/相关度、归属/关注度、熟悉/了解度、信任/尊重度、联想/再认度五个引子的品牌关系。再如,卢泰宏等(2000)的研究显示:在中国背景下,品牌个性体现为仁、智、勇、乐、雅5个维度。蒋廉雄(2008)从认知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品牌特征和整体性四个角度,对品牌知识进行了述评性研究。

国内从产品—市场产出角度和从财务的角度测量品牌资产的研究数量颇少。比如,王海忠、于春玲和赵平(2006)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品牌资产建设的三个逻辑阶段,即影响品牌资产的前置因素、品牌资产结构及测量、以及品牌权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该研究用股票价格体现品牌资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王海忠(2008)和黎晓林和王海忠(2010)从品牌价值链视角,把不同的品牌资产测量模式视为品牌价值创造链中的不同环节,提出品牌资产影响企业价值的两个主要途径:即商品市场途径和金融市场途径。

四、 国内外品牌生产力研究的比较及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以上有关国内外对品牌资产测量、品牌价值(链)的路径研究的比较,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有待国内学者展开研究。首先,就有关品牌资产测量的研究而言,国内外以往的研究中都集中探讨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测量的理论模型,但是从财务的角度探讨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的财务价值的研究颇少,除Fischer(2006)以外。Fischer(2006)从基于顾客品牌价值创造的过程,从财务的角度把将来会重复购买的顾客价值以贴现后未来现金流的方式体现在财务会计报表上,又称财务品牌资产。因此,国内涉及品牌生产力研究的学者将可以从财务的角度以重复购买的顾客价值的视角采用贴现后未来现金流的方式,使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体现在财务会计报表上,从而得出财务上的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

但是,Fischer(2006)的品牌资产研究仅仅是对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进行探讨,并没有从金融市场的角度研究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如何影响股票价格,股东价值(企业价值)等。国内外从金融市场的角度研究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如何影响股票价格,股东价值(企业价值)等的研究颇少,除国外的Fornell等(2006),Luo和Donthu(2006)、 Sullivan和Abela(2007)的研究和国内的王海忠、于春玲和赵平(2006)的研究除外。Luo和Donthu(2006)通过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率等变量来探讨营销活动的多元投资(媒体广告费用、促销费用)与营销活动的多元结果(销售业绩、销售额的增长、企业名声)如何影响股东价值,从而探讨营销生产力的高低情况。王海忠、于春玲和赵平(2006)从影响品牌资产的前置因素、品牌资产结构和测量,和品牌权益对企业绩效三方面以品牌投入影响股票价格,从而影响品牌资产、影响企业绩效的方式评估品牌资产。但是Luo和Donthu(2006)和王海忠、于春玲和赵平(2006)研究并未详细的探讨品牌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效率或效果。因此,从金融市场的角度研究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如何影响股票价格以及企业价值的研究而言,国内学者将可以研究品牌价值链上品牌投入的各项活动(价格、产品、渠道、传播费用)怎样影响品牌品牌知识(品牌辨识度和品牌形象),品牌收入(品牌溢价、溢量)和顾客盈利性(获取顾客可能性和顾客挽留时间),企业股票价格,从而影响企业价值增值。

国内外产品—市场产出的角度研究品牌资产的研究颇少,除国外的Srinivasan和Park(1994)的研究外。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此外,国外有关品牌资产的研究还未涉及从顾客、财务金融、产品—市场产出三个角度一起评估品牌资产。因此,从产品—市场产出或者从顾客、财务金融、产品—市场产出一起的角度评估品牌生产力高低是国内学者有待研究的议题。

国内外有关品牌价值链的研究理论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以顾客价值创造的角度探讨品牌价值链(比如:Rein-artz et al.,2005;Rust et al.,2004)和以财务或金融市场的视角探讨品牌的相关信息对金融市场股价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价值(Fornell et al.,2006;Luo & Donthu,2006)。基于顾客的品牌价值链是指企业通过品牌(营销)活动建立顾客的忠诚度,从而创造基于顾客的品牌价值(或称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的过程。许多早期的有关品牌价值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顾客的品牌活动对品牌资产的影响,而没有涉及基于顾客的品牌价值链上的各项活动如何影响股票价格、股东价值或企业价值的探讨,除Fornell等,(2006),Luo和Donthu(2006)、Sullivan和Abela(2007)等研究以外。

国内大量的研究集中于以顾客价值创造的角度探讨品牌价值链,但以财务或金融市场或顾客和金融市场的视角研究品牌价值创造过程的文献寥寥无几,除王海忠(2008)、黎晓林和王海忠(2008)的研究外。王海忠(2008)和黎晓林和王海忠(2008)从品牌价值链视角,把不同的品牌资产测量模式视为品牌价值创造链中的不同环节,提出品牌资产影响企业价值的两个主要途径:即商品市场途径和金融市场途径。因此,呼吁更多的国内学者从以财务金融市场或者顾客和金融市场的视角对品牌生产力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从基于顾客和财务金融的视角对品牌生产力的评估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因此,本文概括了国内外有关品牌生产力内容研究的理论知识,提供了从多个角度研究品牌生产力的思路和途径。虽然一些抽象研究主题或许在统计上未能得到验证,但从实际出发,这些抽象的主题不仅为立志集中于此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一定的研究方向与思路,也有利于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更合理地处理品牌生产力问题,更好地平衡品牌价值链上各成员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Aaker, David, Measuring Brand Equity acr- oss Products and Market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6,38(3):102-120.

2. Fischer, Marc Valuing brand assets: A cos- t-effective and easy-to- implement measurement approach,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Report,2006:07-107.

3. Hammerschmidt, Maik, Tomas Falk, Frank Ge- rmann, William T.Ross, Jr.and Hans H.Baue, Exploring the brand productivity gap, the 2010 Winter Marketing Educators' Conference,2010.

4. Keller, Kevin,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 Luo, Xueming and Naveen Donthu, Marketi- ng's credibility: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productivity and share- holder value, Journal of Marketing 70 (October),2006.

第8篇

一、我国金融市场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建设时间比较晚,又加上受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使得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就使得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现出受金融市场影响不大的特点。

1.在我国企业的资金筹措中,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主要是靠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来间接实现资金筹措,没有条件或缺乏压力甚至没有能力到金融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单一的融资渠道给企业的资金筹措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企业的资金供应量紧张,企业资金缺口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大多都受到资金的困扰;银行对企业的软约束,助长了企业吃银行“大锅饭”的状况,不利于企业资金筹措能力的提高,养成了企业对于银行的消极依赖心理,企业财务工作者不关心和研究金融市场,甚至连起码的金融知识都很缺乏,这将使企业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要求。

2.我国资金难以实现向高收益的企业流动。金融市场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资金的供应者和资金的需求者的直接接触,使资金流向资金收益率最高的地方。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欠成熟,管理体制不健全,使企业不愿涉足金融市场,而都向银行伸手,银行又迫于一些政策性的约束很难在效益不同的企业之间做出最优选择。例如,一些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能比较容易从银行取得资金,但一些经济效益不好、产品老化、滞销、利润率低甚至亏损的企业也能够靠一些手段取得借款,而这样的资金投放或者根本无利可图,或者成为“肉包子打狗”。这种状况反过来又使企业不重视资金的合理利用和回收,无法体现在资金运用上的优胜劣汰。

3.金融市场对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培育能力差。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所有企业、厂商的资金筹措和投放都要通过金融市场。由于金融市场是一个开放的经济领域,在这里可以做到公开和公平竞争,能够有效地优胜劣汰,因此它会迫使企业不断加强财务管理,优化财务状况,提高盈利水平,以图在市场竞争中立住脚跟。经过市场的锻炼,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才会真正走向成熟。因此,金融市场对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培育能力是十分明显的。但如果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或企业不参与金融市场,也就丧失了对企业的这种培育能力。

4.企业资金筹措的信用工具较少,且流通不畅。我国金融市场可以运营的金融工具品种不多,数量较少,使用不广泛,即使发行股票和债券,企业也没有自主权。在发行股票的多数企业中,能够上市交易的十分少,大多属于内部发行,无法交易。至于各种短期票据,虽然可以运用的范围很广,但其流通却受到诸多的障碍,例如,由于各企业的资金紧张和信誉低下,普遍不愿接受商业票据的转让;银行对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兴趣不大,企业间大量的“三角债”,使得票据违约现象十分普遍,呆账、坏账大量存在。

5.金融市场对企业价值的反映程度不够。在金融市场发育较为充分的国家里,通过金融市场反映企业价值是通常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企业未来的收益按照金融市场的平均价格水平子以贴现,以此作为衡量企业价值大小的参照物。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人们对企业价值的概念不太关心,企业价值的衡量缺乏标准,这主要与我国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有关。即使是上市公司,由于股民对企业价值和股票的账面实有价值观念不强,进一步助长了本来已经十分严重的股市投机行为,使得股市价格与企业的真正价值偏离较大,甚至失去联系。

二、美国金融市场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

1.美国社会因有着比较健全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决定了美国企业的筹资是以直接筹资为主,财务经理的主要职责就是密切关注和研究资金市场,保持本企业的资金运动与金融市场运行的平衡。企业为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要得到资金;从整个金融市场来看,企业是储蓄的亏空单位,因此,企业财务经理必须研究通过金融市场取得资金的有关问题,例如,可用的筹资方式和来源是什么?怎样才能有效率的取得资金?最节省的筹资组合是什么?对筹资来源的收益和偿付时间及形式是什么?等等。

2.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为企业在资金筹措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企业灵活地保持负债筹资与资金运用之间的平衡(配比平衡原则,mathing principle)创造了方便,相应地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在负债经营的条件下,要以具有相同现金流动的对应资产来抵补负债,或以具有相同现金流动的负债来对应资产,这称为配比平衡原则。一个企业在组织资金的来源和资金的运用时,不但要逐项考虑资产与负债之间的配比平衡,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总体配比平衡。企业运用资金形成资产的时间和期限是连续的,从金融市场上取得资金(负债)的时间期间也是连续的,而不同的资产运用和负债形成又是相互交错的。企业在运用资金时的配比不平衡是永远存在的,发达的金融市场条件为企业解决这种配比不平衡创造了条件。这要比只是或主要依靠间接融资的情况(例如我国目前的情况)对企业要有利的多。当然,发达的金融市场只是为企业解决这种不平衡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至于企业如何通过“拆西墙补东墙”的方法来使用资金,还主要依靠企业财务管理者的周密计划安排,灵活调度资金供需,即不能过于机械而坐受呆滞的损失,也不能不考虑债务到期不能偿还而造成的风险。这就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将刺激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3.美国健全的金融市场,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必须将“违约风险”、“变观性”、“债务偿还期限”和“通货膨胀”等问题作为主要内容之一。

资金通过金融市场在企业间的流转,主要依据用预期收益率来表示的“价格”进行,但资金在各企业间的平衡过程,不仅仅是依据预期收益率,而且同时也依据风险率的大小。不同的金融票据有不同的风险率,各种金融票据竞相争取资金,必须提供不同的预期收益率。在各种金融票据的风险率相同的情况下,金融市场上处于平衡状态的各种票据所提供的收益率也必然相等。但是,不同的金融票据,其“违约风险”、“变现性”、“债务偿还期限”和“通货膨胀”都各不相同,这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为了合理地衡量风险与收益,争取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最合理的配比,就必须研究各种票据的“违约风险”、“变观性”、“债务偿还期限”和“通货膨胀”问题。

因为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企业在筹措资金时或进行证券经营时,就必须拿出足够的精力去研究这些问题。而由于我国工商企业没有面向金融市场的条件和压力,在我国工商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就几乎没有上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