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行政管理的能力

行政管理的能力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08 11:03: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行政管理的能力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行政管理的能力

第1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成本收益;机制

行政管理工作是各类行政机构的一项经常性、主导性工作,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是行政管理的首要目标。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是指对行政机构的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进行监督检查,看其是否认真贯彻执行了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否认真、正确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是否努力为人民服务,是否降低了行政成本。具体内容包括,(1)是否依法依规办事。即在行政管理中是否执行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办事,是否执行了内部行政管理制度。(2)是否完成计划。计划既是行政管理的指南,又是行政管理的目标,也是行政机构之间的一种定约形式。定约的执行情况就成为评价行政管理效能的一个重要标准。(3)是否合理。即在行政管理中是否合理地、有效地使用了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条件,充分发挥了现有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了理想的行政管理效能。

一、行政管理效能评估的有效性

行政管理效能越来越多地成为考量行政机构行政能力的指标,但是由于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机制的缺位,行政机构进行行政管理效能评估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效能评估不及时,不能有效发现行政管理中出现的低效问题,不能及时对管理方案进行纠正和完善;二是效能评估不到位,不能评估到行政管理中的每个环节。评估了面上的工作,不能深入到点。或者正相反,评估了个别点上的工作,忽视了整个面的工作。

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方法选择的不恰当,往往是由于不能选择成本一收益比最低的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方法。为了更好地发挥行政管理效能评估的作用,就要提高行政机构科学决策的水平,就要设计更好的效能评估工作程序。以成本一收益为核心的绩效评估可以为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提供科学工具,有助于工作程序的科学化,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评估质量。通过成本一收益分析,一是对不同行政管理领域及相应行政管理效能评估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能选择具有最高净收益的行政管理效能评估的目标;二是对不同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方法的成本一收益比较,能选择行政管理成本最低、净收益最高的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方法。

二、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

成本一收益分析是指以货币单位为基础对投入与产出进行估算和衡量的方法。它是一种计划方案,是预先做出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单位在进行经济活动时,都要考虑具体经济行为在经济价值上的得失,以便对投入与产出关系有一个尽可能科学的估计。成本一收益分析是一种量入为出的经济理念,它要求对未来行动有预期目标,并对预期目标的几率有所把握。经济学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是一个普遍的方法。经济学可以用它来研究各种条件下的行为与效果的关系,探究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将成本和收益的概念推而广之,几乎可以无所不包,其他社会科学也可运用它来分析人的行为。

行政管理行为是一种公共物品,是既无排它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是供整个社会共同享用的物品。事实证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不能完全由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来解决,必须由行政机构提供,这就是行政机构行为的指向和价值。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来分析行政机构管理行为的效率是可行的,对于行政管理效能评估工作同样也可以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来考察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行政机构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行政机构管理行为的对象是庞大的社会成员,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分析所用的数据收集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是,不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估机制进行有效地评估,就可能因为无效的行政管理行为导致的行政成本提高,资源浪费更是难以计算。相对来说,建立行政管理效能有效评估机制不失为一项正确的选择。

三、建立符合成本一收益原则的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机制

行政管理效能有效评估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是非常复杂的,其中的制约因素很多,有政治问题,涉及价值冲突、权力冲突;有法律问题,涉及评估机制的法律框架;有技术问题,涉及评估的适用范围、分析方法、以及质量控制和结构设计;还有行政文化传统等等。

借鉴经济领域有效评估的成功经验,在行政管理效能评估中引入有效评估机制要做以下工作。

1.制定法规,确立行政管理效能的有效评估制度。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是行政机构进行行政管理的必要内容,所以,此项工作要依法依规进行,需要相应的法规规范。

2.确定行政效能评估有效评估的适用范围。要充分考虑到分析能力、资源有限性以及效率等,应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确定行政效能评估中有效评估程序的适用范围,可集中在关键部门、关键领域,针对突出问题,从而增强行政管理有效评估的可信度和可用性,由点到面,不断摸索经验,稳步推进。

3.确定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机制的责任,要具体落实到相应部门,明确职责、明确任务、明确方法。

4.使用统一、灵活的分析方法。对所有行政管理效能评估事件都运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具体的分析方法可根据对可行性和成本分析的实际判断来确定。在选择分析方法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因为好的分析需要一定的专业判断,不能拘泥于一种方法,也不可能只用一种方式。

5.寻找有效的数据收集机制。数据收集是有效评估最困难的环节之一,有效的评估取决于有效的数据收集,有效的数据收集是做出正确评估的基础。数据收集的方法是:(1)直接征求公众意见,尤其是受行政管理行为影响的公众的意见,具体方法有公开问卷调查、接待来访、热线电话、网络收集等等,这种收集方法得到的数据要进行认真分析,去伪存真,要保证数据的真实;(2)相关学术机构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工作,相关研究机构也在做一定的数据收集,其中的部分数据是有价值的。

第2篇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职能问题与对策

自党的以来,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在新时期又面临着新任务,当前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事业进入到创新和完善职能的新阶段。这需要在科学定位我国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基础上,梳理我国工商行政管理职能错位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为促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提出建议对策。

一、正确认识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定位

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监管和执法者,对其明确而科学的定位不仅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首先,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依法赋予的职能。市场和政府之间既有明确的界限,又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二者有着各自独特的运行逻辑和发展规律,不可相互替代或侵占;另一方面,只要发展市场经济,政府就有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这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中必然包含着工商部门的职能,即“把好市场主体的入门关,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做好市场秩序的坚强卫士”。工商行政部门的这些职能是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中通过法律确认的,如市场准入法、市场行为法、市场交易法等都为工商行政部门的监管和执法职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支撑。

其次,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向社会提供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良性经营秩序这一公共产品。这里面有三个关键概念:一是“经营”,这就是说工商行政管理的对象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二是“秩序”,这就指明了工商行政管理的任务是提供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其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以维护市场经济正常发展为宗旨;三是“公共产品”,这一概念就确定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政府属性,它只能由国家专门机关提供,全体社会公民从中受益。只有深刻理解这三个概念,才能科学定位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

最后,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具体表现为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市场培育和市场服务。市场准入主要指的是依法对进入市场的主体进行审查、登记、变更等,这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起点。市场监管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相关法律对市场主体的日常经营活动的监督和控制,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构建健康的市场经营秩序。市场培育是在市场监管的基础上对市场发展环境的培育,促进市场各因素不断完善和成熟,不断提高市场整体规范程度。市场服务职能主要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向市场主体和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市场服务,如市场信息、商标注册、消费者维权、企业资质和信用查询,等等。

二、当前我国工商行政管理职能错位的表现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从计划经济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尽管历经了30多年的市场经济考验和锻炼,但在机构设置、制度模式、工作方式等方面难免有旧体制的痕迹和路径依赖的惯性,这些都会影响到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的职能错位,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泛化。从现实情况来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由于没有专门性法律去确认去职能范围,因此各个法律都有可能涉及和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这导致了其职能泛化和模糊化;并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政府、职场主体、消费者乃至社会公众的交集中,致使其职能多样。这种职能的泛化、模糊化、多样化的现象在总体上是对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弱化。

第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越位。这主要指的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了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行使了一些不属于自己的权力,代替市场和社会做了一些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如工商机关背离自己的监管和执法职能,而直接参与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有的工商行政部门甚至公然介入到地方的拆迁工作中;还有的却在从事着一些本应由市场或社会组织承担的工作,如市场消防安全、物业管理等。民间“工商部门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管空气”的说法就是这种职能泛化现象的生动写照,这既不利于工商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进步。

第三,工商行政管理体系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其职能难以有效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之后,如一些该出台的法律未能及时出台,一些该赋予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权力未能有效赋予,一些该废止的法律(违反市场竞争规律的法律)未能及时废止;另一方面,垂直管理贯彻不彻底,尽管我国实行了省以下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垂直管理,但由于这些部门总是生活、工作在特定的政府管理之下,其市场监管和执法必然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影响、干预甚至控制,这严重影响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职能的独立性。

三、全面促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的对策

针对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工商行政管理的科学定位,全面整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全力促进我国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工商行政管理的力量。

第一,整合核心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加WTO之后,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理念,整合工商行政管理的核心职能,这样才能保证不缺位、不错位。这主要包括四大安全体系:生产安全、交易安全和品牌安全和生活安全,涉及市场进出、市场交易、市场竞争、商标管理、市场案件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只有做好这些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核心工作,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核心职能的发挥,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第二,将监管、执法和服务结合起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虽然是政府部门依法授予的监管市场和依法行政的部门,但它并不是冷冰冰的衙门,而应该是将监管、执法融入主动为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当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转变管理观念和思路,依法运用自身掌握的大量市场信息,积极开展一些高端服务,为政府宏观决策、市场主体发展和消费者维权提供职权范围内的服务活动。

第三,提高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能力,努力化解市场经济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一系列深层矛盾不断显现,能否化解这些矛盾直接决定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效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仅担负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等常规性工作上,还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网络市场监管、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商标保护等新任务。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深层矛盾,也是老百姓关注度很高的民生问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在解决这些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上做出更大、更有力的贡献。

第四,紧跟时展,运用新科技成果,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的今天,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应该积极融入这种时代潮流,运用新科技技术来提升履职效果。如,加大网上办公力度,开展网上审批、网上办照等,减少人工审批环节,这既可以节约市场主体的时间,还可以提高市场准人速度和透明度。通过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联机联网,提高办事效率,建立网络咨询、申诉、举报以及消费安全预警、查办案件、行政执法的综合体系,这样既提高了消费者维权的效果,也实现了依法行政的科学化、网络化,全面提升了工商行政管理效能。

第3篇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已经完成了政治统治型政府向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转变,实现了第一次政府转型的跨越。当前,在国外新公共管理浪潮的冲击下,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内在诉求下,我国正处于第二次政府转型时期,即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政府范型是以经济建设型为主导的,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的现实条件已经具备,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社会的超强管控和意识的贫乏,实际上政治统治的色彩仍然存在。经济建设仍然是政府的主导职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因此,政府第二次转型的关键就是实现行政管理职能由以经济建设为主导向以公共服务为主导的转变。在当前经济建设型政府的框架内,理性分析和探讨行政管理职能定位对于我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服务型政府与政治统治型政府和经济建设型政府相比而言,是一种政府公共治理范型,它强调的是行政管理职能从经济建设向公共服务的转变,它涵盖有丰富的内容,集中表现在政府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关系上。第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资源配置上市场发挥主导性作用,政府主要纠正市场失灵,为市场创造好的环境,提供市场不能解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第二,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公共服务型政府不再具体干涉经济领域,而是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这也就要求政府要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利益的均衡发展。第三,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公共服务型政府从传统的官本位、政府本位、权力本位转向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强调法治基础上的公民权利,依法划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权限。可以看出,公共服务型政府在行政管理职能上是要求以公共服务职能为主导,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应以提供维护性和社会性的公共服务为主。经济学只是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主要是从经济效率出发,研究了行政管理职能,但行政管理职能的范围不只限于经济领域,还有社会现象领域。因此,根据治理理论,结合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改革趋向,笔者提出我国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中,其三大支柱是政府管理、市场机制和公民社会自主管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实现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制度基础。这个理论框架改变了社会科学中长期存在的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市场与计划、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两分法,只强调政府与市场二者关系的传统思维方式,国家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界线模糊,它强调的是政府、社会与市场三者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从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多维度、多层面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这为行政管理职能改革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新的理论视角,打破了传统的单中心的政府统治模式,构建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行政管理职能要正确定位,就要厘清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推进社会自治。政府的基本职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第一,政治职能。政府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公平和民主的制度环境,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第二,经济职能。政府的角色是经济宏观调控,纠正市场失灵,加强市场监管,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创造保证市场竞争有效性的公平环境。第三,社会职能。为了实现社会长远发展,政府要有效地解决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要为人民提供义务教育、稳定的就业、打击违法犯罪等社会保障性公共服务,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二、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界定

由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属于国民经济专业管理,它的政治职能体现不明显,因此对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的定位,我们主要从市场和社会方面分析其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对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定位的内在机理,依据实际状况,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剖析。

(一)针对市场缺陷的管理职能

建立市场机制的两个重要条件是完全的竞争市场和充分的信息。信息不对称和不充分在现实中会导致市场失灵,此外还会产生外部效应、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不公平等问题。这些问题,市场自身无法克服,必须通过政府的宏观管理才能解决。

1.市场竞争失效。有效竞争可以实现资源充分合理的配置。企业在充分竞争中实现集中和联合,组织规模进一步扩大甚至发展为垄断。当实行垄断时,产品价格高且产量少,这时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同时,如果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服务和产品的消费者和提供者都可能通过牺牲交易一方的利益来获取高利润,结果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为达到促进竞争,防止市场竞争失效,限制垄断的目的,运政管理必须制定市场竞争规则和行业开放政策,并通过履行监督职能来实现。

2.市场供给失效。由于公共物品的提供是无利可图的,所以市场往往不愿提供。但由于其社会的必需性,政府提供或在政府支持下由市场提供是必然的。运输业是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行业,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其场站、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等属于公共服务领域,所以个体或私人在此方面有效供给肯定不足,此时政府作为社会服务主体责无旁贷要提供或支持公益性设施建设,以有效发挥行政管理职能。

3.市场的总量调节。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形成的物价稳定和暂时平衡常常被不平衡不稳定打破,以及价格规律的内在作用常常受到各种干扰因素的破坏和影响,所以保障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持续发展,靠单纯的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无法实现的。为维持国民经济与部门的协调发展,道路运输业必须由政府从全局对其进行宏观调控与总体规划,以达到运输供求平衡,所以调控职能和规划职能是对运政管理的要求。

4.公平问题。利益是市场机制的导向,市场竞争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会导致两极分化。因为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活动中本是等价和平等的,但由于主体禀赋差异、非公平性、竞争条件不同等原因,竞争主体的经营收入就存在差距,甚至产生两极分化,偏离社会公平原则。资源较多或技能较高的竞争主体获得的利润就高,反之则利润低甚至无利可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运用行政命令、政策等手段在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必要的协调。

5.外部性问题。当存在负外部性时,完全竞争就不能有效配置资源,此时对个人或企业决策最优,而对社会不一定决策最优。以运输污染为例,私人或企业的环境污染成本由大家分担,所以社会成本高于其私人成本,正因为此,政府要严格地管制危险品运输等具有负外部性的领域。

(二)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

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依靠市场自身调节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很困难。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1.推动道路运输生产力发展。国家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职能,包括制定道路运输发展规划和战略;协调、缓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渡期内的各种利益矛盾,并提供一定的补偿,保证经济平稳转型;直接投资建设对经济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重要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促进道路运输发展的产业政策。

2.培育道路运输市场。市场发育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关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道路运输市场发育处于市场分割,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运作缺乏组织性,市场规则不规范等较低程度。此时,政府就应该担负起培育道路运输市场的责任,通过有效组织和规范市场竞争,推动市场发育。政府培育道路运输市场主要包括:通过制定规则有效监督,为道路运输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培育道路运输市场主体,提升道路运输业组织水平,建立自主的企业制度;对道路运输市场依法进行组织,建立市场运作方式,市场准入及退出,市场服务标准等行业运作机制;发展道路运输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协调沟通作用。

3.发展道路运输中介组织。在道路运输市场完整的体系中,道路运输中介组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市场中介组织。它包括汽车驾驶员培训、装卸维修、货运信息配载服务、仓储理货、运输等组织。沟通承托信息是中介服务组织的主要功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有利于缓解运力与货源之间的矛盾,提高运输的效率,促进运输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监管市场中介组织主要是对其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包括界定服务质量、资费标准、经营范围;提高网络化组织,提高其服务能力;适应运输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坚持合理布局尤其是对货运网点合理布局。(2)行业协会组织。行业协会组织的功能有:协助政府制定行业法规政策;协调行业内外部关系;参与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参与价格制定,认证产品质量;经授权后,参与或承担运输企业资质、资信评定及登记工作,解决行业矛盾纠纷,执行社会监督;为协会会员提供咨询、培训、经验交流服务。行业协会的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是:首先,行业协会是由运输企业自愿参与组成,它代表的是协会会员的利益,所以要去除其官办色彩,突出企业代表的作用。其次,从政策法规上要严格界定其职能,主要开展协调、服务、技术性工作,这部分工作是从政府管理职能分离出的部分管理职能。

(三)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道路运输行业中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也显得更加重要。政府不但要维护公共秩序,以管理者的面目出现,而且要保障公民的基本需要,以服务者的面目出现,并具体提供那些道路运输市场无法提供的服务和需求。如道路运输对灾害救援和救助,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道路运输引起的环境污染的治理,道路运输公共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提供,以及其他社会需要而社会自身无法提供的服务等。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不断地提升和改善道路运输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

1.加强道路运输危机管理。根据各级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方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在道路运输领域,应当建立科学、统一、高效、规范的道路运输应急处理指挥体系,提高预防和处置道路运输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这样,才能确保道路运输部门在突发状态下,能够以最佳的效能和最快的速度实施救援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大力推行道路运输公共服务市场化。由于建设资金不足,枢纽、场站发展缓慢且服务能力差是当前我国道路运输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由于其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政府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运输枢纽、场站的建设。

第4篇

关键词 :     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提升办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dministrative work of enterprise office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to the direction of integration.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many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and management functions, and the importance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has gradually become prominent. In the current market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enterprise office administrative work is facing a lot of difficulties.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analysis, reduce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office administrative work,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office administrative work of enterprise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nterprise office administration, and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for reference.

Keyword: enterprise office; administrative work; improvement methods;

1 、引言

行政管理工作在企业办公室内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基础。在办公室行政工作中包含非常多的工作内容,而且综合性较高,涉及范围较广,行政管理工作对于企业上下级工作起到了桥梁作用,关系着企业的正常运营。所以,企业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加大对自身工作职责的分析,探讨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促进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2、 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的特点

2.1、 服务性

企业办公室行政工作具备着较强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为领导服务。行政工作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企业决策人员完成相应的工作内容,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为各职能部门服务。行政工作人员需要保持各部门之间的紧密沟通与联系,做到各部门的相互配合,确保企业内部工作的高效开展。行政部门在企业内部发挥着关键作用,促进了企业内部管理的协调性,让各项工作开展更具效率。

第三,为员工服务。结合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积极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充分调动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真正实现行政工作的落实与优化。

2.2、 复杂性

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着极强的复杂性,在实际的企业运转中,行政部门需要做到对企业内部各个事物的分析,虽然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都是小事,但是过多的小事堆叠在一起,造成了事物处理的繁杂性,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到工作效率,还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加大对行政工作的正确认知,做到对各细节的分析,无论事务大小都应该保持正确的工作态度,尤其对待一些复杂的事务处理时,需要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注意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科学开展。

2.3、 困难性

企业办公室行政工作具备着非常强的开放性与系统性,而这一情况增加了办公室行政事务管理的难度,每一位办公室行政工作人员都需要积极处理好各项事务之间的关系,配合企业决策人员的工作,做到行政管理的优化,积极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其面临的主要困难包含以下方面:首先,行政管理工作需要保持其时效性,针对工作复杂程度展开分析,对于一些需紧急完成的工作要做到马上执行,不允许出现延误。其次,落实科学的沟通和交流。在企业发展中,行政工作人员需要协调好上下级部门之间的关系,注意企业内部关系的掌握。行政工作人员主要做到的工作内容是上传下达,让企业各部门凝聚力提升,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最后,工作职责较大。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包含为企业决策人员安排会议、对物品的采购和发放等,为确保各项工作的积极开展,行政工作人员需要做到对各领导层和员工的需求分析,认真落实工作职责。

3 、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

3.1、 协调职能

办公室行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上传下达,属于企业内部信息的中转站,及时做到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与传递。在协调职能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上下协调。上下协调就是指根据企业内部的工作重点和决策方向展开分析,做到与相关部门的科学沟通,及时了解基层工作状况,将信息准确传达给上级领导,并且将企业决策传递给相应的职能部门。

第二,横向协调。横向协调就是指在企业内部的所有职能部门,由工作人员负责做到对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配合,加强合作。

第三,内外协调。内外协调主要是指办公室内部和外部的协调作用,既要掌握企业内部发展状况,又要明确外部发展形势,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第四,应急协调。企业应急协调就是指在企业日常工作中面临的突发事件,行政工作人员需要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跟踪和报告,做到对各项资源的科学分配,积极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

3.2、 参谋职能

行政管理是企业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同样也是企业决策人员的重要辅助,所以需加大对行政工作的重视力度,并不能将行政工作归结于简单的文件收集与整理。在企业内部开展办公室行政工作时,需要具备较强的全局意识,结合企业发展重心进行分析,将有效信息及时进行提炼并上传给领导,做到对企业发展的全面分析。

3.3 、服务职能

行政工作非常复杂,包含各类细节服务功能,也是办公室行政工作中的主要功能,必须要明确服务质量,保障各项工作的及时开展。办公室行政工作不仅仅要为企业领导服务,还需要做到对每一位员工的服务,也就是相当于后勤工作。办公室行政人员应做到对企业发展状况的分析,实施对基层部门工作状况的调查,通过工作报告总结,采用合适的方式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辅助。另外,各职能部门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掌握每一位员工的需求,做好桥梁工作。

3.4、 组织职能

根据企业内部的工作状况,为相关部门和企业领导做好会议准备工作,做好重要客户的接待,做好相应的组织管理,让企业管理体系更加科学,促进企业的发展。

4 、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制度规范不完善

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非常复杂,涉及内容较多,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办公室行政工作容易出现问题。因此,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制度和规范,但是目前,一些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并不能确保行政工作的科学开展,再加上近年来很多办公室行政工作人员的压力较大,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着工作职责划分不够清晰的现象,造成了工作质量低下,无法满足日常的管理要求。办公室行政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将会造成日常工作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造成了工作效率下降,甚至会制约整个企业的发展。

4.2、“以人为本”原则未落实到位

办公室行政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的职责过于集中,再加上现有的管理制度无法落实对工作过程的监督,造成了办公室行政管理存在漏洞。办公室行政工作本就复杂,在工作过程中如果并未充分考虑到基层职工的意见,将会让行政管理工作失去价值,无法满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增长,甚至会无法落实企业领导层下发的政策,对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极为不利。

4.3 、行政人员能力欠佳

在当前的企业发展中,企业职能部门在进行员工招聘时,并未针对员工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分析。办公室工作内容和重要性逐渐凸显,这也就提升了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但是仍有很多能力和素质无法满足要求的工作人员进入企业办公室行政工作中,这些工作人员具备的专业知识不足,也无法做到对问题的科学处理,最终导致工作处理方式无法得到管理层和职能部门的认同,降低了企业效率。

4.4、 精细化管理意识缺乏

通过对当前大多数工作人员实际情况的调查,发现行政工作人员具备的综合素质并不高,而且还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等现象,造成这一现象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企业内部精细化管理理念的融入不足。首先,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意识不足,造成了企业内部工作的疏漏,不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其次,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不足时,会让工作人员对现有的工作流程存在争议,很多工作人员无法有效完成自身的本职工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存在漏洞。这些问题在实际的管理中得不到解决,将会酿成企业内部的不担当和不作为现象。

4.5、 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应用不足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也需要融入更多的信息化技术,促进信息的高效传递。但是,在当前的企业管理中,办公室OA系统还在持续优化,很多信息集成并未落实,尤其是信息的填写和报送模式存在漏洞,造成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延误。

5、 提升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实效性的方法

5.1、 建立完善的行政工作管理系统

在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大对管理制度的规范,降低办公室行政管理中出现的失误。首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利用管理制度形成对工作人员行为的约束,引进先进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模式的更新,结合企业自身情况,确保建立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其次,在办公室行政工作中明确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职能交叉,也减少工作人员处理问题的懈怠现象。最后,制定办公室物资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各项物资的采购、保存与发放,避免办公室物品使用不当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5.2、 强化行政人员能力

人员能力是提升办公室行政工作效率的基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加大对能力低下等人员的科学处理,坚决不允许出现功劳冒领的现象,做到办公室风气的公平与公正。针对办公室内部一些能力较强的员工给予鼓励,让其具备更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在实际工作中不会因得不到鼓励而丧失工作的热情。为满足办公室行政工作的积极开展,需要融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加大对行政管理人才的融入,选取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行政工作中,同时对现有的行政工作人员展开专业培训,提升其能力和素养。另外,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评级制度,针对工作人员日常表现进行考核,以促进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5.3、 健全行政工作管理制度

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企业想要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当前的时代背景属于信息化时代,在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工作重要性愈发凸显,企业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做到对问题的核心分析,与企业发展状况相融合,建立符合办公室行政工作内容的规章制度,做到对各工作的引导,减少办公室工作中出现的漏洞。同时,利用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约束,提升工作人员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另外,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展开科学管理,可以通过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融合的方式,保障企业办公室内部风气的优良。通过完善的薪酬管理方案,激发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薪酬考核中,企业可以配备随机机制,防止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资历至上等现象。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范畴作为考核指标,强化工作人员薪酬体系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5.4、 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行政工作难度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技术已经融合到了各个行业,既提升了工作效率,又增强了工作质量,所以在办公室行政工作中也需要加大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减少繁杂工作给行政工作人员造成的压力。首先,企业需要结合实际的状况,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大信息处理力度,保障资金投入的合理性,结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挥智能化管理的优势。其次,在信息化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加大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重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各类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更多支持。最后,在企业内部开展信息化技术应用时,企业工作人员可以在管理过程中加大对各类办公软件的应用,如邮箱、钉钉等软件,做到对各类软件的科学维护,整合企业内部的现有资源,促进各类资料和档案的数字化整理,从多个角度开展各项工作内容,促进行政工作的科学开展。

5.5、 明确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目标

首先,工作流程优化。在企业内部结合企业的经营状况,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工作流程进行优化,结合工作性质将工作任务进行划分,确保各工作流程制定的科学性,既做到对任务的简化,又做到对各项工作任务的科学安排。其次,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的严格执行。在办公室行政工作中包含程序性工作和非程序性工作,通过对工作内容的执行,加大对各类指标的分析,确保指标量化具备较强的科学性,让员工具备更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实际的考核中做到公平与公正,奖罚分明。

6、 结语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受到高度重视,通过科学的行政工作的落实,能够推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保障企业更具竞争价值。因此,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加大对日常工作问题的分析,通过不断总结优化办公室工作内容,做到对工作职责的科学划分,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常树才提升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实效性的方法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4):39+41.

[2]柴晓华国有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办公室业务,2019(10):5.

[3]龚媛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的路径选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09):98-99.

[4]卫姝桥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策略探究[]现代国企研究,2019(08):61.

[5]李军军浅谈做好企业办公室行政事务管理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9(04):7.

[6]刘雪锋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的路径选择([].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3):26-27.

第5篇

[关键词] 行政执法;效能;问题

具体来讲,行政执法是执行和实施行政法律规范,并将行政法律规范适用到具体人和事,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从而实现国家管理职能。现代行政法的重心是服务行政,现代行政法的实质是服务行政法,它的价值取向在于维护社会正义,增进社会福利,实现法治社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实质也应是服务行政,目的是增进广大民众的社会福利,推动依法治市进步,实现依法治国目标。本文拟从上海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能力存在的问题切入,详细分析目前上海城市管理执法效能低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对其成因进行初步探讨。

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能力存在的问题

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一种委托一关系,公民同意推举某人以其名义进行,但是必须满足公民的利益并且为公民服务。为此,必须要认清导致执法效能低下的痼疾,痼疾的治愈过程也就是执法效能提升的过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能低下凸显出执法能力的症结。从社会利益关系的角度看,执法效能低下在一定程度上是执法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利益冲突的客观反映,而从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的角度看,过度的、无序的政策执行博弈行为暴露了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组织体系不同程度存在的执法能力不足问题。当前上海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能主要存在执法信息传播力不足、执法方案抉择力不足、执法资源调配力不足、执法行动协调力不足、执法过程监控力不足问题。

1.执法信息传播力不足。首先,上海各区执法信息管理规范化水平较低,信息管理的机构和制度不够完备,缺乏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其次,执法信息调研实效性偏低,大多数政策法规研究机构具有政府背景,官方色彩浓厚,往往根据行政上级的意图开展工作,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一定程度上失去可信度。最后,各区执法信息透明度较低,少数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缺少信息公开意识,管理意识强,服务意识弱;在制度建设上,信息公开还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尚未上升为公民维护信息权利的自觉行为,相关法律法规配套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执法信息传播力不足。导致信息传播的广度、深度受到一定影响,甚至发生扭曲、残缺、失真、屏蔽等现象,破坏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合法性,阻碍了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众对城市管理领域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支持。

2.执法方案抉择力不足。一方面,少数领导干部法律水平偏低。虽然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我国各级政府的机关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干部队伍的素质状况与现代社会治理的法律实践需求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之处,这也直接导致少数城市管理执法者未能准确把握法律目标、领会上级精神实质,进而难以作出科学的执法方案决策的结果。另一方面,执法方案抉择民主化不足。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是现代社会对政府决策工作的基本要求。民主决策既有利于集思广益,又有助于赢得理解和支持,推动执行。当前“拍脑袋”决策、长官意志,听不进不同意见等情况,在少数领导干部中间仍然存在。民主决策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已经制定的决策机制和程序落实效果不够理想。

3.执法资源调配力不足。城市管理执法涉及的资源包括人、财、物、制度、权威、管理等多个方面,当前城市管理执法资源调配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资源调配力不足,执法信息质量缺少保证。上海各区县信息资源调配力差异较大,受硬件和技能限制,个别偏远区县的部分执法者缺乏信息意识,科学调配和合理使用法律信息的能力明显偏低,许多重要信息在烦琐冗长的行政环节中被延误、失真,直接导致其使用价值的降低和丧失,甚至最后误导执法行为。二是权威资源调配力不足或者使用不当。由于法制不健全、制度不规范等现实条件的制约,或者因行政权威使用不当,导致违法行政、侵害社会公众合法权益等事件的发生,个别区县、个别部门的政府组织行政权威受到损害,社会支持度下降,从而间接增大了执法的阻力。三是财力资源调配力不足。政府财政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健全,导致执法任务得不到必要的财力支持。

4.执法行动协调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的协调不畅:一是执法人员协调不畅。改革开放以后,军事命令式和政治服从化的执行管理模式已在上海逐渐淡化,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保护和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体绩效的提高。但由于上海一般是以组织整体的形式充当执法主体、履行执法任务的,因此,团队协作和绩效整合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随着独立性和自由度的逐渐提高,执法人员的协调、管理和整合难度进一步增大。二是执行组织协调不畅。组织的协调性取决于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经过多年的行政体制改革,虽然上海城市管理领域的各级主体的行政体制设置和运行机制设计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机构运转的平顺性显著提高,但组织内部的责、权、利还不够统一和匹配,组织之间的权责边界还不够清晰,交叉、空白、重叠、冲突等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推诿塞责等执法不畅现象还时有发生。

5.执法过程监控力不足。一是部分监控主体存在虚置现象。由于行政隶属关系的制约和人事财务方面的联系,纪检监察部门对同级城市管理部门的执法监督存在一定难度,其监督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切实体现;受职责权限和操作程序等方面的影响,地方人大的监督效力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虚置现象,执法过程的监督控制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二是监控内容有失偏颇。执法过程监控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执法全过程的监督,及时纠正执行偏差,将执法行为始终控制在合法范围内,确保法律法规意图得以有效落实。因此,执法监控的内容应当覆盖执法的全方位、全过程。但上海城市管理执法监控的现实情况是:各类监控主体对执法的监督事后多于事前、结果多于过程、形式多于内容,监控力度分布不均,监控效果不够理想。三是缺少行之有效的执法绩效评估方法及其指标体系,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评估结论,从而使得以此为依据的执法监控活动有时难以取得实效。

二、执法效能低下的集中表现

城市管理执法系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和社会公众对部分执法的不理解、不支持都使预定的城市管理执法效能面临困境。许多法律法规因种种原因在执行过程中被过滤、被扭曲、被抵制,甚至陷入法律目标完全落空的境界。上海目前常见的城市管理执法效能低下集中表现有以下几种类型:

1.执法附加。所谓执法附加,是指执法主体在

执法过程中人为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使法律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了原本的要求。影响了原法律法规精神的真实表达。执法附加表面上看起来是区县大队和分队结合实际贯彻落实法律法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其实质是利用附加不合理的条款为法律法规强行增添若干新的目标,变相扭曲法律法规精神,从而达到谋取自身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2.执法替代。当执法主体与上级执法主体之间出现较大的利益冲突时,执行主体利用法律的抽象性特征和自由裁量权,以本地区或本部门具有特殊性为借口,作出不同于原有法律法规精神实质的解释,从而扭曲上级精神,甚至以自行制定的“土办法”直接替代原要求。执法替代的实质就是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打着实事求是的旗号对上位法律法规搞阳奉阴违,因此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和破坏性。

3.执法残缺。城市管理中一项法律措施都是由若干相互配套的具体条文和措施所组成的,从而形成一个多层面、多因素的有机整体,共同指向特定的政策目标。在执法前,应当对法律内容全面领会、整体把握。但个别执法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法律条文是否符合以及多大程度符合自身利益为依据,对法律条文分别采取积极执行、消极执行、拒绝执行等行为,使原本完整的法律措施在选择执行中残缺不全。影响了法律整体功能的发挥。

4.执法敷衍。执法敷衍即在执法过程中执行主体只做表面文章,不落实具体措施,使执法行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实践中执法敷衍常常表现为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贯彻执行停留在一般性的宣传号召曾面上。导致执法敷衍行为的根本动因是该项规定有损执行主体利益,或者无损利益,但执行起来耗费人力财力,得不偿失。执法敷衍使法律规定成为一纸空文,在阻碍法律目标实施的同时还极大地浪费了公共资源,严重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5.执法合谋。当某项制度规定同时影响到执法主体和部分目标群体的利益时,此两类主体可能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实施执法合谋,联合抵制上级部门的制度。执法合谋的最典型表现就是合谋双方结成利益联盟,互通信息,共同进退。由于在现行的行政体制环境下,制定政策的上级部门获取执法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过分依赖于作为执行主体的下级部门的单方面汇报,因此,在执法主体与部分目标群体结成利益共同体的情况下,更容易加剧执法信息的不对称程度,进一步加大执法监控的难度。

三、利益冲突是影响执法效能的根本动因

1.法律和利益二者的关系。利益是指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的不同需要,法律在保护利益的同时,利益的不断变化也推动着法律不断发展。例如,当出现新的利益需要保护时,法律就要作出调整,以确定对这种新的利益是否加以保护或者保护到何种程度。同时,利益的多元化使得各个利益集团之间不断进行着权力的博弈,当某一方的力量占据上风的时候,就会通过修改法律,调整现有的利益格局,把自己所代表的利益放在优先保护的位置上。其实,任何一种权力也都是受到利益支配的,并且是为实现一定的利益而服务的。而法律,正是这种权力意志的体现,因此从根源上来看,利益对法律的发展,是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的。法律正是在利益格局不断被打破和重整过程中逐步向前发展的。由此,笔者认为城市管理法律的实施过程就是对各种利益间的博弈和平衡。

2.利益冲突是影响执法效能的根本动因。人性假设是社会行为分析的基石,它决定了理论研究的理念、思路和范式。在政策和法律研究的现有文献当中,曾出现过“经济人”、“政治人”、“社会人”、“公共人”、“比较利益人”等诸多人性假设。我们认为。相对于“经济人”和“公共人”假设,“比较利益人”观点更贴近政治与公共行政领域的行为人特征。

就组织整体而言,按照社会契约论的观点,政府是全体公民的人,其权力来源于代表民意的立法机构的授权,其合法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戴。因此,在城市管理监察组织身上承载公共利益既体现了现代政治的民主理念,又具有推进政策和法律实践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城市管理监察组织的存在、运转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人、财、物资源支持。因此城市管理监察组织及其下属组织也必然存在其他社会组织所共有的组织利益,这种自身利益既有法律允许的合理成分,也有法律虽未禁止,但有悖道德规范的利益。

就组织个人而言。执法人员具有承担社会公职、行使公共权力、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义务和职责;另一方面,执法人员又是社会的一份子,具有其他社会公民所共有的个人利益。地方政府自身利益的扩张必然导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上级与下级执法组织之间、同级执法组织之间利益冲突的形成与累积。

社会利益的进一步分化使得上层群体、强势利益群体往往能够利用其资源优势,对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施加更大的影响,使得法律内容发生进一步倾斜,从而带来利益分化的“马太效应”。处于阶层排序末端的社会群体得不到充分的政策关注,民生问题逐渐积累,社会群体间矛盾由此进一步激化,利益分化的“马太效应”造成了弱势群体救济不足。因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能提升的研究应以“比较利益人”为人性假设基础,必须认识到利益冲突是对执法效能的客观影响。执法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比较利益”问题、执法机关间利益的冲突和社会利益的进一步分化,直接影响执法效能的高低。

[参考文献]

[1]陈泉生.论现代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5).

[2]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6篇

关键词:管理者角色象征性管理者万能型管理者

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

关于管理者的象征性和万能型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管理基础课程的热点问题,经过相关资料总结,管理者可以简单的归属为这二者的综合体,而管理者在何时进行角色的转变或管理者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如何进行二者的切换,当前研究还比较少。

而这二者关系处理的结果不仅是对管理者管理水平的考验,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管理的实际工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理论上主要是从绩效考核角度分析管理者的象征论和万能论。在绩效考核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管理象征论和管理万能论。管理象征论认为因为存在大量管理者无法控制的因素,组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这些无法控制的因素,管理者对管理成果的影响是象征的。而管理万能论则持不同的观点,即把最高管理者视为组织的中流砥柱,有能力运行好组织,组织的管理是否成功直接由管理者负全部责任,主要表现出一种结果导向,而后有所发展。

笔者认为,无论从这二者的词眼来说,或是当前研究的方向,已经不能够单就绩效考核的层面分析,众多研究者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层面,而是从企业的整体和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分析,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

就此本文分析后认为,管理者角色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反映不同特点。管理者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外部环境,和其所在企业的不同管理层次,管理者象征性和万能型的特点也就表现不同。同时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工作中,还受企业内部企业文化和外部企业所处的地域文化的影响,以及企业管理者个人性格特点的影响。

简而言之,本文主要使用定性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对管理者角色的影响因素做简要分析,从而使管理者更好的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以及现实的客观环境的变化研究和切实履行好自己的管理角色,更好的为企业管理目标服务。

影响管理者角色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企业发展周期与企业管理者角色

企业发展初期,百废待兴,企业的很多局势需要企业管理者力挽狂澜,全面出击,甚至会发现自己的时间和才能储备还不够,需要运用各种手段以使企业在市场前做出快速的抉择。此外,企业开创初期,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不够健全,企业员工管理以刚性管理为主,管理者需要扮演万能型的角色。

企业逐渐发展到成熟期时,企业的各项制度和文化建设走上正轨。企业管理者各项工作和业务也更加熟练,同时培养了更多的中层管理者,企业员工受到成熟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影响工作。因此企业管理者逐渐成为象征性的领导,主要从事战略制定和企业资源管理工作,具体如图1所示。

随着企业发展开始进入衰退期,企业家发现企业的管理成本已经逐渐超过企业所得到的收益,企业所处的环境也开始急剧的变化,企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决策阶段。企业家可以选择退出该行业的决策,企业生命终结。或者企业家如果认为市场还有新的发展空间,企业就需要一个转型,或者说是蜕变。管理者此时站在风口浪尖,企业的发展命运由管理者的决策而决定,因此管理者角色逐渐由象征性转为万能型。

当企业的发展重新进行市场的细分和升华,企业又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中,而与此相关的企业管理者角色又开始新的循环(见图2)。

(二)企业管理者所处的层次与管理者角色

对于较为成熟和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企业管理者根据其所在企业的管理层次不同,其扮演的管理者角色又有所不同,如图3所示:就高层管理者,具有战略制定、企业对外谈判和企业资源整合的各项职能,其管理的角色更多倾向于象征性的角色。而在业务上能力角色扮演需求较少。

随着管理层次往下层发展,管理者所需要的专业知识需要越来越多;同时随着层次愈小,管理幅度更小,不可控因素减少,因此,管理的结果受环境影响偏小,而直接受管理者管理和决策有关,管理者对其的负责程度更高。同时在作为中、基层管理者还必须具有向上和向下的沟通交流技能,在平时工作中,管理者除了必须的管理知识储备外,在其工作的本身领域还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够更好的为管理服务。因此,基于以上特征,企业在中下层管理者更具有万能型特点。

(三)企业管理者所处企业内部环境与管理者角色

企业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和企业组织结构。一般情况下,企业建立了完整的企业制度和文化体系后,企业员工依靠制度管理和文化约束,管理者可以自由的分权和授权,企业在良性的系统下运转;反正,企业的制度体系缺乏,员工精神涣散,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的发展方向不明确,这就导致管理者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很多情况下只能够单打独斗,铸就了全能的管理者。

在集团组织公司的特殊情况下,企业多建立项目制的组织结构。根据组织结构矩阵的强弱,又影响到项目经理的管理者角色扮演,如图4所示。

a象限:企业组织结构强,企业制度和文化健全,因而项目管理者只需要做项目的规划、范围管理和进度管理工作,员工受强组织结构和强组织制度和文化控制,管理者象征性特点居多;c象限:组织结构弱,同时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也较缺乏,为了使得项目成功,管理者不仅要进行加强组织的管理工作,同时要更多的督促和监控员工的工作,因此管理者以万能型特点居多;b和d象限:二者皆有所偏向,而受二者强度的差异,各自向各组方向发生偏移。

(四)企业管理者角色与管理者本身性格和所处地域文化

管理者具有个性特点:无为而治和亲力亲为。前者希望企业员工依靠自身约束,找寻到工作的价值,从而实现企业优化发展,而自身管理只是象征管理;后者的个性特点,则希望凡是在自身掌控范围之内。同时企业所在地域特点不同而有所不同。

强调个人主义的国家更强调员工的个性特点,员工能够依靠自身奋斗获得更多的报酬,管理者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依靠自身的优秀才能带领企业在市场风暴中遨游强调。集体主义国家以东亚儒文化国家为例,企业内部有浓重的非组织文化存在,员工和管理者多以维持和谐的组织氛围和集体的稳定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因此管理者更希望能够象征性管理。

从二者角度考虑,其具体的管理模型如图5所示,此处不再赘述。

需特别指出,管理个性化特点的成分比例有所不同,同时,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虽然跨国企业也愈加重视本地化趋势,因此二者维度总是交叉和发展变化的影响企业管理者角色。

综上,以一个系统看待企业,企业管理者做好制度、文化的建设,适应企业长期战略的决策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结合,从而象征性的管理企业是企业管理者最终的目标,也是企业运行的最好状态。

但是现实中,企业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管理者用理性的思维进行详细的判断,同时考虑感性的因素。企业发展受内外各种因素和时间空间的不同发展过程影响,以及国内外各方发展趋势的不同而需要管理者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作为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最终实现企业的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亨利?明茨伯格,陈阳群.管理者的角色[J].IT经理世界,2003(22)

2.徐鸿武.从老子“无为而治”思想说起[J].中国行政管理,2004(02)

第7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人工智能;证券公司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证券行业也稳步前进,并且在我国的资本市场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在当下人工智能被普及与发展的环境中,证券公司需要有效地兼顾自身的效益与发展,在公司内部还需要承受巨大的管理压力,尤其在自身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在当下科学技术愈发先进的环境中,较为传统的财务管理已经慢慢不能符合证券公司发展的需要,甚至造成了一定阻碍。因此,当下怎样有效地使财务会计演变为管理会计是人工智能视域中证券公司需要思考的课题。

1人工智能推动财务管理工作者转型,进而促使财务管理转型

证券行业是金融行业的重要支柱,涵盖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券资信评估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上市公司证券部、银行投资部、基金部,且多与数据打交道。同其他行业的区别在于证券行业具有强烈的数字性和虚拟性。因此公司内部的财务数据十分庞大。人工智能技术是当下信息技术的重大成果之一,人工智能下证券公司财务管理能够对传统财务管理进行以下改善:其一,能够把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者从烦琐的财务工作中解放出来;其二,能让基础财务工作的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让其数据更具有科学性与精准性;其三,能有效地为证券公司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其四,人工智能技术的引用还能有效降低证券公司内部人为操作利润情况的出现概率,进一步提升证券公司会计工作的质量。人工智能的财务管理具体表现在:首先,能够通过智能化管理相关的知识、经验、技能,将尤其复杂的财务知识转化为多个简单问题;其次,能够科学地将财务数据进行识别,然后进行有效分类;再次,能够对有关工作人员实现相关的财务信息共享,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与处理高效性;最后,能够模拟人类神经网络,进行危机预警、数据挖掘、风险投资评估等分析工作。当下,伴随人工智能普遍应用带来的后果是有关的财务数据突风猛进式的提高,而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形式已然无法完全适应,但人工智能终究不能彻底地代替财务管理人员,同时财务管理工作者是财务管理的主体,也是转型的重要因素,人工智能下的财务管理人员所负责的领域也会慢慢向统筹、预测、分析等方面靠拢[1]。也因此初级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量会逐渐地被缩减,更高级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充分满足证券公司经营决策层所需信息需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1管理型财务专家

证券公司的运转必定会出现庞大的原始经济数据,而这类数据需要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解析、整理与合理地预判,这是当下人工智能所不能代替的。因为前端数据的搜罗与分门别类是目前阶段人工智能能够处理的范围,而针对数据作出后续的判断依旧需要人类来执行。所以精通计算机技术与会计知识的当代会计人员会有较大的概率成为管理型财务专家。

1.2风险控制专家

如果证券公司需要良好的运转需要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帮助。尤其当证券公司处于一定的发展阶段或发展规模时,其经济活动与生产运作会呈现出复杂性,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将会发挥出较大的功效。如果再基于人工智能上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帮助下,辅以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监管会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用。

1.3智能化顾问

兼具信息系统应用与会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视域下的人工智能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复合型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把需要模式化,进而能够让财务管理智能化,在这个过程中复合型财务管理人员也发挥着指导作用,以便保障人工智能化的财务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其在证券公司诸如信息共享、数据识别等作用[2]。

2人工智能背景下财务管理转型的意义

2.1有利于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形势不断向上发展,证券行业的竞争也越发的白热化。证券公司想要突出重围就必须拿到更大的经济效益,持续地革新并优化自身的管理理念,让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比如通过智能运算与大数据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取客户企业或行业的具体情况,还能根据知识图谱生成生态定位报告,使证券公司能够更有效率地从得到的有效信息中了解到目标客户的真实需要,再配合财务管理转型中出现的管理会计人员能够更为深入地掌握客户的情况,从而为客户开展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增强客户的黏度,有效地突出公司的竞争优势,最终打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为证券公司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有利于证券公司科学配置风险与收益

证券公司同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其风险系数始终维持着较高的水平,即使是同金融机构进行比较也同样如此。而证券公司若能有效地利用财务管理转型中出现的管理会计,则能够让公司自身的风险与收益配置得到更优的处理。此外,再有效地配合风险管理控制平台就能够让证券公司在有效接受风险时,还可以最大化地提升自身的经营绩效。风险管理控制平台也能够发挥出缓释与控制风险的功能,进而提升证券公司资产的安全系数。

3人工智能背景下证券公司财务管理转型的策略与分析

3.1强化管理会计的应用

在证券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分析即是公司管理层与有关的财务人员在证券公司内部财务报表数据中找出一定的规律与发展走向,并有效地利用得出的结果来拟定科学的战略计划,还需要将证券公司的每一个资源做出最优化的分配,找出当下营销的关键,以此来推动证券公司内部综合收益的最佳效益出现。在人工智能深入发展的当下,证券公司需要加强对公司内部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出管理会计在财务分析当中的优势,以此来提高财务分析的工作质量,提高财务分析的科学性[3]。如果证券公司需要针对财务部给出的月报数据、季报数据、年报数据做解析,需要判明目前证券公司的经营成效,以及需要系统性地评估证券公司中的财务情况,这些都需要在管理会计的帮助下完成。证券公司也需要让管理会计围绕公司现金流情况的分析来找出当下公司于经营中的长处与短处,让管理会计围绕证券公司发展的现况来给出对应的科学的解决方案。

3.2强化信息化建设

先进的科技支撑是财务会计朝管理会计演变必要的元素[4]。在当下信息化的时代中,互联网技术是必要。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工作量如若仅让人工去操作,将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物力、人力,性价比较低,因此,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同样是必要的。证券公司的信息关系网是十分杂乱的,而使用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则能够有效地将这些驳杂的信息分门别类,让信息的查找变得更为便捷。并且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还能把证券公司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的保存和进行相应的分析工作,在一些特别的技术辅助下全方位地把证券公司当下的情况与经济状况呈现出来。证券公司需要将理念先行的原则贯彻始终,构筑好前沿的信息技术平台。此外,为了能够及时且充分地利用好证券公司的信息,需要证券公司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作为综合绩效考评的工具。证券公司在拟定计划时,需要在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将证券公司的发展与战略管理作为侧重点,进而科学地设计出符合证券公司自身情况的建设计划。并有机结合公司自身当下的发展情况与未来规划来科学地配置职工人数,以此来规避证券公司投入的资源浪费或是资源过剩情况。证券公司需要创建专属的信息管理系统,为操作人员及时地获得所需的精准信息提供保障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给证券公司创新与金融活动提供信息支撑。

3.3培养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人员

如若证券公司财务管理要转型,就需要打破过往管理中的陈规,把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进行转变。这个过程中需要证券公司有效地转换财务管理工作者的思维,并在管理会计相关的知识上进行科学的培训,让财务管理工作者的专业性能够得到提升,最终成为一类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人才,让证券公司的发展需要得到满足。证券公司对于管理会计拥有相对较高的要求,除了需要管理会计对会计基本知识充分掌握外,还需要管理会计对证券公司的业务了然于胸,以及具备强大接受与适应能力[5]。除此之外,管理会计人员还需要在各个资金的使用和分配上具有远见性与科学性,在证券公司的业务上也需要足够上心。如此一来便能够让财务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有效地协调各个部门。另外,因为财务管理人员一直是一类需要同外界进行有效沟通的职业,因此这也要求财务管理工作者具有高超的沟通技巧与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财务管理工作者还需要具备优良的总结能力与信息分析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管理与判断能力,并以此来确保人工智能视域下证券公司管理会计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了让证券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尽早地转型并推动人工智能视域下财务管理的转型,证券公司也需要有意识地让财务会计同管理会计有机结合,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第8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职能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主要有对事业单位进行财务计划,并对财务计划的实施实行控制,对财务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财务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财务决策,在这些职能中最重要的是对财务计划的实施所进行的财务控制职能和对财务完成情况的财务分析职能。通过财务控制职能的实施,可以不断强化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意识,使财务风险控制系统更加有效,并能够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消除财务隐患。通过财务分析职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单位的资产负债状况,资金运营效率和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以此准确把握影响单位经济效率的问题,并未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第一,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把关不严格。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大多来自于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的拨款,在对专项资金进行核拨时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使得应办项目和资金拨备脱节,单位的大多支出科目都以专项经费进行核算,使得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存在不确定性和宽泛性。并且在资金分配上存在随意性,资金分配存在不均衡、不匹配问题。第二,对来往款项的管理不严格。行政事业单位的来往款项的账面余额大多占到50%—60%以上,并且呆坏账问题严重。这主要表现为,购置物资财产时的预付账款因为不及时清算所导致的呆坏账;预付账款与采购货物金额不符,又没有及时进行清算,导致的债务纠纷;违规为他人进行贷款担保,由于贷款人违约所承担的连带责任形成的对贷款人的求偿呆账等等。第三,在年度终了时的财务结算不及时,往往导致往来款项需要跨年度结算,不能保证单位年度财务报告真实完整。

2、财务预算管理不严格

(1)首先,预算项目的编制不科学。在对项目进行立项时,一般需要先进行可行性分析,来明确是否应该对其进行资金分配。但是在实际中,很多项目并不经过领导的集体论证,而是由部门领导主导,不经过项目规划,不经实施论证,其次,预算的编制理应由各部门联合财务部门共同进行编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有除了财务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参与的情况。最后,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方法大多不合理,许多单位的预算编制方法依然停留在技术增长预算法上,而对最新推行的零基预算法缺乏使用。(2)目前的预算管理没有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体系,使得预算外资金只能进行体外循环,不能明确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范围,从而使得预算外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预算管理失去了统一性和完整性。(3)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缺乏对资金支出的有效监督机制,许多单位在实际日常收支时,违背预算编制的要求,使得实际执行与预算编制所脱节,预算外资金的使用管理与预算内资金所脱节,对各类经费的划分不明确,对资金定额管理不规范,相关人员任意提高支出标准和支出范围,使得超支现象时有发生,诱导腐败行为的发生,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3、内部控制职能不完善

第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有些单位领导缺乏内部控制意识,往往是用其他的财务制度或者财务管理经验来代替内部控制,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是虽然建立了控制制度,但大多是照搬其他单位的,不能很好的贴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使得内部控制的实施存在很大的漏洞;第二,内部控制方法不健全。由于事业单位的编制有限,在很多情况下会出现一个人身兼数职的现象,使得各个岗位的职责不明确,有时会出现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使得内部控制不能有效实施。第三,内部控制混乱。很多事业单位不能做到专款专用,甚至会出现以项目支出来弥补经费不足的问题,另外,还存在着重预算轻管理的情形,在一些项目上审批报销手续不规范,不完备,存在着浪费现象。以上这几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如果不加强管理,将会滋生腐败现象,很可能会给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带来不利影响。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的建议

1、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需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管理体制和资金运营方面突出体现自身的业务特点,这是行政事业单位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首要标准。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起综合性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财务人员的职责,并落实制度的实施。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要对规范管理专项资金管理,严格把关,要使得财政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加强往来款项的管理,对有可能形成呆坏账的债务关系及时进行跟进处理,避免不良款项的产生。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要规范例如车辆管理制度和接待制度等相关性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财务分析职能

财务分析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不仅可以及时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漏洞,而且可以帮助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提高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个遵守《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法》相关要求,科学地对单位的财务管理结果进行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应该侧重于分析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比如单位预算的完成效率、单位人员的支出比率、经费的结余与支出比率等。

3、提高内部控制力度,完善内部监督职能

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完善内部财务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和财务收支审批等相关制度。要进一步树立单位行政负责人是单位财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合理性、有效性负责。要在单位内部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作用。

内部监督是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首先是事业单位领导提高认识,重视监督机制的重要作用,在单位内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或建立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体系。加强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内部监督控制的要求设置内部结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力与责任落实到职能部门。另一方面建立绩效考评奖惩制度。合理确定绩效考评目标,制定定量定性指标与评价标准,对全体员工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奖优罚劣,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单位更好发展。

4、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合理安排充足的编制时间。预算的编制要摒弃旧的“基数法”,全面实施新的“零基法”,使得预算的编制更切合实际。在预算的执行时,要严格审查经费开支计划,要对部门及所属单位的资金结余进行全面清理并且盘活单位相关资金。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率,要尽量严格资金的审批流程,对那些无明确政策支持的项目结余资金做到不予结转。对预算的监管,事业单位可以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监督小组,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违纪超支行为进行记录,及时制止,并在时候追究当事责任人责任。

5、加强财务管理绩效的考核职能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使得单位在使用资金时的经济效益意识淡薄,重视资金投入而对产出缺乏关注,对资金的使用监管不到位。因此必须对这种财务管理理念进行转变,并且采取恰当的业务评估考核手段,设计相应的考核指标,以此来反映工作的质量和数量,客观公正地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部门应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平台功能,利用核算平台设置的黄色红色经费支出警戒线及指标控制等手段进行绩效分析和考核。(作者单位:辽宁省建平县红山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郭军,浅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的弱化及对策,中国总会计师,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