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发展特点

经济发展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08 11:03: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发展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经济发展特点

第1篇

关键词:烟台蓝色经济

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对山东的蓝色经济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烟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入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认真研究烟台的蓝色经济发展,是当前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由此,笔者拟对烟台蓝色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烟台蓝色经济的发展与南方一些沿海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蓝色经济总体规模较小,集群效应不能有效发挥,能够拉动港口经济迅速发展的临港石化和造船企业数量较少、膨胀较慢,新兴海洋产业规模不大,滨海旅游业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科技含量偏低。高科技海洋产业在整个海洋产业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较小,海洋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与海洋开发的高技术特性、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需求不相适应。三是发展投入不足。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受紧缩政策影响,涉海企业融资难度加大。港口建设相对滞后,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四是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以及海上交通事故、突发性油污染等一系列因素,海洋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亟需加强。

一、烟台蓝色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烟台蓝色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现已初具规模。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港口建设步伐加快,港口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目前,烟台市新建、续建港口项目18个,港口工程数量和投资额均创近年来新高。以烟台西港区、芝罘湾港区、莱州港区和龙口港区为重点的大型、深水码头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全市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150多个。疏港交通体系建设拉开框架,德龙烟铁路、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已开工,烟台西港区、莱州港区疏港高速公路已开始建设。随着港口承载能力的增强和疏港交通体系的完善,有力促进了港口物流和海上交通运输业发展,以烟台港集团、渤海轮渡、中韩轮渡为龙头的海洋运输企业蓬勃发展。

2、临港工业规模进一步膨胀,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全市临港工业实现营业同比增长,造船和海洋机械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海洋产业中增速最快的产业,造船(整船)、船段及海洋工程装备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莱佛士船业、大宇造船、中柏京鲁船业、渤海造船以及巨涛海洋重工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成为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点。同时,启动了一批临港石化项目,万华老厂区搬迁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蓬莱安邦石化进入全面建设施工期,海阳核电一期工程顺利推进。

3、渔业结构不断优化,渔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近年来,烟台市大力实施水产良种工程,加快推进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远洋捕捞和人工鱼礁建设规模,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和休闲渔业基地,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逐步形成了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渔业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深入开展药物残留专项检查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五大专项行动,推行水产苗种许可制度,完善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提高了水产品质量水平。

4、滨海旅游业投入持续加大,特色旅游集群初步形成。烟台市以打造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为中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原则,不断加大滨海旅游业培植力度,先后启动实施了烟台大南山生态建设、牟平养马岛旅游综合开发、蓬莱三仙山景区等一大批旅游开发项目,在全市形成了旅游投资开发热潮。目前,全市在建旅游项目42个。随着旅游开发的持续加大,龙口南山、牟平养马岛、开发区金沙滩以及蓬莱、长岛、海阳等海滨度假区特色旅游集群逐步形成,旅游产业发展更加均衡,产品体系更加完整,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

5、海洋新兴产业比重不断提高,成为蓝色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市海洋风电、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猛、后劲足,截止到目前,全市已有大唐莱州风电一期工程、莱州东源土山风电项目9个风电项目全部竣工投入运营,海阳市行村镇的海洋化工产业园、莱州市银海盐化工产业园现已初具规模;烟台东诚生化、布鲁拜尔生物制药、东方海洋、万利生物制药等一批海洋生物制药企业新产品开发也取得实质性进展,逐步进入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二、新视角下的烟台蓝色经济发展思路

推进烟台蓝色经济发展从金融危机等新视角下分析,必须站在宏观的高度上,以全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开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机遇为契机,抓住国家政策调整和拉动内需的重大历史机遇,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实现陆海联动发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扩大投资,加快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临港物流业发展,突破发展临港石化、造船及海洋机械制造、核电等重点产业,提升优化现代海洋渔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培植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进一步膨胀海洋支柱产业规模,提高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发展现代临港物流业,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港口资源优势,以港口为龙头,按照“综合物流区”和“专业物流链”的模式,发展现代临港物流业。加快建设一批临港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全力做好烟台保税港区的规划和争取工作。着力打造芝罘湾港区、烟台西港区、龙口港区、莱州港区等几个现代临港物流园区。采取合并或调整航线等资源整合的方式,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2、重点发展造船、核电和石化等临港工业基地。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的原则,做好临港工业规划和发展。造船及海洋机械制造业要抓住国际船舶制造业加快转移和国家出台《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机遇,加快建设开发区、蓬莱两大船舶及海洋机械制造产业集聚区,重点加快海洋工程船、远洋渔船、豪华游艇等特种船舶和高技术新型船舶的建造,同时着力发展船舶配套企业,培育船舶配套产品集群;核电产业要结合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以海阳核电的建设为契机,积极引进核电通用设备制造项目,搞好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完善核电产业一体化体系,规划建设海阳核电产业园区和莱山核电技术研发集聚区;临港石化产业重点依托现有油品及化工码头、液化仓储基地以及大型石化企业等,启动建设烟台化石化学产业园,重点抓好万华老厂搬迁和莱州至昌邑、烟台至淄博地下疏油管线的建设。

3、优化现代海洋渔业,大力发展深水养殖。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加大科研推广力度、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资源修复,不断提高渔业资源有效利用率、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以海参、鲍鱼、名贵鱼等名优高效品种的养殖,提高水产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实施渔业质量安全监管,加大病害生态防治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大力实施以人工增殖放流、鱼礁建设、深水网箱养殖和保护区建设为主的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工作。

4、整合陆海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科学整合陆海旅游资源,完善产业体系,推动滨海旅游业由数量型到效益型的转变。积极培育“1+3”旅游板块的亮点,整合各板块的优势资源,促进区域融合。通过重组、引进等方式培植大型旅游公司形成集“吃-住-行-游-购”为一体的旅游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城市品牌,积极推出旅游精品路线和产品,丰富海上游、滨海度假游、海岛民俗游、“渔家乐”等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打造富有海洋特色的滨海旅游度假区,提升滨海旅游服务水平。同时,对全国最大的陆连岛――芝罘岛的规划建设加快进度。

三、加快推进烟台蓝色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建议加大对烟台市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烟台市的港口发展对于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烟台港西港区建设处于规划扩建期,德龙烟铁路建设进展缓慢,蓝烟铁路档次低、运力不足,难以满足烟台港发展需要。建议将烟台西港区、德龙烟铁路、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重点项目纳入全国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统筹研究推进,并在土地使用、海域使用金征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推动烟台港持续快速发展。

2、建议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议加大对海洋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整合优势科技资源,主攻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在海洋生物制药、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监测技术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成果,为促进海洋经济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3、建议深化海洋经济投融资机制改革。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建议中央财政增设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将收取的海域使用金省级留成部分全部用于海洋经济发展,真正做到取之于海、用之于海。二是制定海洋经济投资优惠政策,健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快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行政性收费减免政策、贷款利息补贴政策,鼓励涉海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上市融资,积极利用外资或开展国际合作。

4、建议继续纵深推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一是扩大水产品出口。利用烟台现有的水产品生产优势、价格优势、地缘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强水产品养殖、生产、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从源头上提高和监控出口水产品质量,化解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对水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培育出口创汇多、产品结构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和产品,推动优势产业做大、龙头企业做强、知名品牌做优,促进出口持续增长。二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强对海洋企业“走出去”的规划指导。加快制定优惠政策,健全服务与保障体系,努力为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环境,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1、《烟台市海洋史志》

第2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趋势;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8—0066—06

吉林省作为后发省份,县域经济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科学把握县域发展走势,制定可行的县域发展政策和路径,是加快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我国的经济带划分中,吉林省属于欠发达的中部经济带。我国改革与发展始于农村,兴起于县域,无论是大包干责任制还是民营经济,都是如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县域经济的发达程度代表了省域的发达程度。

上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吉林省的县域经济整体上处于较为沉闷的状态。大包干责任制的实施在1982年才完成,几乎是全国最晚的省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潮流里,吉林省起步也较晚,刚刚兴起,1989年就因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而未能持续发展。总体看,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并未形成乡镇企业的产业群体,农村工业化未能给区域经济工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但吉林省仍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国有企业的改造上,民营经济并未获得发展的机遇。直到2000年,吉林省县域经济GDP才达到1055亿元,平均每个县25亿元,而当年浙江省平均每个县的GDP已经达到69亿元,是吉林省的2.8倍。2002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后,吉林省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加快。特别是2005年以后,三次实施扩权强县政策,先后下放政策达1000余项,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自主空间,工业化、城镇化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

由图1可见,吉林省县域GDPl998年仅为934亿元,此后的7年增长速度并不快,到2005年,GDP总量才达到1840亿元,900亿元的增量用了7年的时间,之后开始加快,每增长1000亿元所用的时间逐年缩短,由3年缩到2年、1年。可以说,2006年以来吉林省县域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总体看,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经济增速普遍加快。吉林省40个县(市),加上参加县域经济考核并享受县域经济政策的长春市双阳区和白山市江源区,共42个县域发展主体,尽管县域之间在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存在诸多差别,但在“十一五”以来的发展中,普遍都呈现较快的发展速度。不仅基础条件较好的大县以较快的增幅增长,而且一些基础较差的贫困县也同样出现较快的增长。如,镇赉、柳河、洮南等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但近年来的GDP增长速度都在14%以上,地方财政收入稳步提升。依托本地资源进行产业开发,县域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开始形成。2008年以来,全省县域经济平均增速达16.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其中21个县增速超过20%。

2.资源型产业是县域经济成长的基础。从全省40个县(市)的产业类型看,大都是依托本地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这些资源主要包括粮食、畜产品、特产品等农产品及各类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依托本地生活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发展起来的生物药业。以粮食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整个90年代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处于初级产品加工的阶段,大量的玉米主要加工成淀粉,人参鹿茸等特产品主要进行简单的初加工,以输出原料为主。近十年来,玉米加工产品开始进入较深的层次,逐渐形成重要的产业。以生物制药为主要平台,人参加工开始走出以初级产品为主体的加工阶段。各类矿产和矿泉水资源以及风电资源相继成为县域中的资源型产业。目前,绝大多数县(市)都以资源为基础搭建产业发展平台,这完全符合吉林省的省情。在不具备区位优势、特殊政策优势的条件下,以资源为依托是工业化起步的最有效路径。

3.经济区位效应愈益显著。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在整体上并不具备区位优势,但就内部县(市)分布格局而言,经济区位所导致的发展差异性开始显露出来。省内县域间的经济区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主要反映在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力;二是交通位置,在重要交通节点和主要交通干线上,可占据有利的人流和物流优势。就前者而言,以长春市为主要中心,周边一小时经济圈内形成了明显的产业辐射带动效应。如,公主岭、农安、九台、德惠等县(市),承接汽车、轨道客车等产业项目,其中公主岭市的范家屯、大岭,农安县合隆、烧锅等围绕在长春周边的城镇,已经形成一汽和长春轨道客车的产业配套基地。长春市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县(市)招商环境显著优于其他县(市),大项目频繁落地,项目是优中选优。就后者而言,目前表现较为显著的除哈大公铁线上的县(市)外,梅河口市的交通区位优势表现突出,作为县级市每天的流动人口可达5万人,且物流产业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4.经济强县格局显露雏形。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六五”到“十五”期间,吉林省县域经济整体上处于大县不强、小县更弱的落后状态。特别是中部主要产粮大县在较长时期内县域经济表现出“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特征。这种状况进入“十一五”后逐渐开始发生变化,尽管目前还不能构成强县格局,但一批发展较快的县(市)的强县势头开始显露。2010年前,吉林省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只有延吉市,到2011年,增加到8个,2012年增加到13个。10亿元的地方级财政收入还算不上强县,但这些县(市)却具备较优的潜质,预计到“十二五”期末这13个县(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可能接近或超过20亿元。届时,全省至少有一半的县(市)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

可见,吉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快的时期,伴随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新的裂变。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将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将会发生质的变化,一批经济强市将会在县域发展中脱颖而出。努力推进县域发展,必然成为今后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十一五”以来吉林省县域经济出现较快的发展趋势,但总体看,这种发展尚处于较低层面,还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工定化发育不足

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过去,县域经济表现为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发展不足。2006年以来,县域工业每年以不低于14%的速度增长,增幅之大既说明发展之快,又说明原有基础之低。在工业化进程中,通常用工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衡量工业化的程度。一般认为,当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足40%时,属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以此判断,吉林省尚有近一半的县(市)工业增加值比重没有达到40%。这说明目前吉林省县域经济整体上还未走出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因此,至少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工业化发展不足仍是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工业化为主导,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十二五”期间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产业层次不高

由于县域工业化的历程较短,目前已经发展起来的产业在层次上并不高,产业链较短,尚未走出初级产品的生产阶段。尽管已有大成集团这样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和一些生物制药企业,但尚未形成较大的产业群体。无论是粮食加工、特产品加工,还是矿产品加工,都存在产业链不长、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2012年,吉林省规模相对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8900多户,具有深加工能力的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不到500户,仅占5.6%。从品种看,美国和日本稻米深加工产品已经超过350种,加工业对稻谷资源的增值率已达1:4,而吉林省深加工的稻米产品不到10种。玉米加工产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比例为5:1左右,而发达国家玉米精加工比例达90%以上。这种状况一方面会造成产品竞争力不高,另一方面会导致利益外流。

(三)民营经济发展落后

上世纪80至90年代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完成经济基础构建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以乡镇企业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为主体,先后发生两次工业化浪潮,实现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国有企业沉重的包袱下,未能分享两次工业化浪潮的成果,直到2002年,吉林省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仍占82%。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吉林省的民营经济开始成长,特别是2006年后,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直到目前,吉林省的国有经济比重刚刚降至50%以下,比全国35%的平均水平高10多个百分点。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各县比较重视引进外部资本,特别是亿元以上的大项目,但对本土小微民营企业的发展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本土民营经济发展仍处在相对落后和脆弱的状态。

(四)中心城市辐射能力较弱

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县域经济主要体现为农村经济。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发挥中心城市的拉动作用十分重要。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吉林省实行市管县的体制,意在发挥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但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至今能够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的城市仅限于长春市,其他地级市的带动作用十分微小或者基本没有。从吉林省中部各产粮大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看,距离长春市较近的大县多数都有了较快发展,并且承接较多的长春市重要产业的延伸项目,包括汽车零部件和轨道客车相关配套项目,对农安、公主岭、九台、德惠等县(市)表现出了较强的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由于区位的优势,这些县(市)已走出芝麻西瓜一起抓的“招商”阶段,进入以发展主导产业为平台的“选商”阶段。而其他县(市)由于所在区位的关系,得不到中心城市产业辐射作用,使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本地资源和自身的努力。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以农业大省的地位闻名全国。每年以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贡献给全国,满足国内对商品粮的需要。在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一是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上世纪80年代以来,耕地施肥以化肥为主,有机肥使用很少。国外的玉米带大都实行秸秆还田或轮作,但吉林省仅实施了根茬还田,土地有机质下降。绝大部分玉米都是多年连作,无法实现作物间的能量循环,中部玉米主产区的黑土地面临退化的危险。二是耕地污染严重。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对土壤造成侵害,土地质量明显下降。三是水资源透支使用。小井种稻和西部半干旱地区农田灌溉过量使用地下水资源,有的县农田灌溉井深已达80米以下,造成灾难性的地下水超采。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侵害后代人的资源,破坏代际公平。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下降,势必影响未来的粮食供给能力。

三、加快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吉林省40个县(市),从行政区划数看,在全国处于偏少的省份之列。县域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其中14个县的人口在50万以上,县域幅员占全省幅员的90%。县域经济的兴衰直接决定全省-经济走向和成长质量。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然是吉林省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以工业化为首要任务实现强县建设突破

“十一五”以来,虽然吉林省的县域工业化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但毕竟起步较晚。总体上看,县域工业化尚处于初期阶段。因此,工业化发育不足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必须不遗余力地大力推进县域工业化,在“十二五”规划期内,使全省县域经济稳步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县域工业化务必从省情和县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从全省的视角看,县域工业化应主要依托三种类型的产业:一是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是吉林省县域经济工业化起步中的主导产业,其优势在于回避了区位资源的劣势,从资源的可获性角度开辟了成长和发展的条件。在资源型产业方面吉林省县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既要继续将既有产业做大做强,又要培育新产业。二是支柱产业的延伸型产业。主要围绕汽车、客车、化工等产业在产业链延伸上做足文章。“十一五”以来,长春市周围各县(市)的经济发展,较多地是在汽车、客车领域发展支柱产业的延伸产业,进而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发展趋势良好。以这些产业为基础,范家屯、小合隆、烧锅等一批卫星城镇快速成长。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朝阳产业,把握机遇,适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不能以为县域经济产业层次不高,就不具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条件。事实上,多个县域都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和外部条件,如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生物产业、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会把县域的产业提升到一个较高层次。

(二)以“五大工程”为载体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落后是吉林省经济成长的先天性不足,直到2002年,在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中,民营经济的总量尚不足20%,而此时在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已占很大份额。从一定意义上说,吉林省经济的落后在于民营经济的落后,吉林省发展的差距在于民营经济的差距。2013年初以来,吉林省将突出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无疑是符合吉林省情的重大政策选择。“全民创业、招商引资、素质提升、集群发展、市场培育”五大工程是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支撑,要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推进“五大工程”实施。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改革和完善适合本地的招商引资政策,开展招商、养商、稳商、强商、孵商系统工程建设。开展县域“全民创业”制度创新,培育全民创业文化,创新小微企业成长政策,企业初创保护制度。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运行机制创新,探索产业集群发展规律,培育工业集中区产业集聚和企业集中功能。通过“五大工程”的实施,切实实现县域民营经济突破性的发展。

(三)以“五个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吉林省的农业可从国家宏观视角和本省视角进行分析,从国家宏观经济视角看,吉林省的粮食生产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居重要地位。全省40个县(市),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达25个,占县域行政区划数的62。5%,生产的商品粮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0%以上,有21个县(市)被列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年生产肉类产品245万吨,生猪年调出量在800万头左右,有16个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从本省经济层面看,吉林省的农业发展主要涉及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吉林省农户家庭纯收入的65%来自家庭经营,即主要来自于粮食和畜产品的生产。农业的丰歉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农产品加工业的稳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吉林省的第三大支柱产业,也是县域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主体原料是粮食和畜产品,粮食和畜产品的生产规模直接决定加工业的发展规模,特别是在国家粮食安全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扩大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必须建立在粮食和畜产品增量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加大现代农业建设力度,强化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从吉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来分析,主要应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抗风险能力、农民科学种田能力、农业组织创新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五个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基础设施支撑服务能力、农业再生产协调能力的体现。农业抗风险能力既包括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也包括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民科学种田能力指农民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从事农业生产的能力,核心是培养现代农民。农业组织创新能力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农业生产环境,防止资源透支性使用,实现资源分配使用的代际公平。

(四)以产业集聚为平台培育县域中心城市

在一定意义上说,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县域中心城市成长的过程。以广东省为例,在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中,不仅像深圳这样当年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国内第四大城市,而且像珠海、东莞、中山这样的县也发展成为经济强市,像顺德这样的县发展成为GDP超千亿元的经济强区。同样,在长三角地区也成长起一批像张家港、昆山、宜兴、义乌、绍兴等县域经济强市。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前就有较高的城市化率,上世纪80年代初吉林省的城镇化率达3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吉林省的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差距逐年缩小的趋势,到2012年吉林省的城镇化率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这是吉林省工业化发展滞后的必然结果。

从沿海发达省份的经验看,城镇化的发展走了一条由小城镇开始发展的路子,这是与当时的国情和当地的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就吉林省的情况而言,无论在发展的背景还是在资源禀赋和地域文化上与发达地区都迥然有别,不能复制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模式。在吉林省的城镇化框架中,与其说缺少小城镇,不如说缺少中等城市。在目前8个地级以上的城市中,除长春、吉林外,其他六个城市的经济活力都较弱,基本没有区域经济辐射能力,从而没有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吉林省40个县(市)中95%的县(市)幅员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47.5%的县幅员在4000平方公里以上,17.5%的县幅员在6000平方公里以上。而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绝大部分县(市)的面积在2000平方公里以下,还有相当一部分在1000平方公里以下。因此,吉林省在较为辽阔的区域内,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对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十分必要。特别是中部人口在100万左右的粮食大县,只有实现县域中心城市的繁荣发展,才有利于转移农村过剩人口,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目前,在吉林省424个建制镇中,县城以外5万人口以上小城镇只有7个,绝大部分不具备发展产业的能力。具有显著产业聚集能力的小城镇主要在县城、重要节点镇和长春市周边的小城镇。积极发展县域中心城市,特别是将一批有较好基础的县城和县级市发展成为中等规模城市,将大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其中,尤其要重视中部地区以长春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的发展,这将有助于中部产粮大县向工业强县的方向发展。

(五)以省直管县为突破口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有效的经济体制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如何通过县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县域经济释放出更大的活力,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2005年以后对县域的放权,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宽松的空间,但并未触及更深层的内容。目前,除需要继续为县域发展松绑之外,在体制上需要做的文章是加快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步伐,彻底消除实施多年的市管县体制给县域发展带来的束缚和低效率。当初,市管县体制设计的出发点是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但多年的实践证明,除长春、吉林两个特大规模的城市外,其他六个地级城市经济发展薄弱,并不具备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直到2012年,有五个地级市的本级市区财政收入不足20亿元,而有的经济大县已经超过这五个地级市市区经济总量。从发展的效率角度看,即便地级市有一定的辐射带动能力,过多的层级管理也严重降低了运行效率。从国内已实施省直管县体制省(市)的经验看,省直管县将明显提高县域经济运行效率,对经济发展已产生明显效果。就县级行政区划规模而言,吉林省属于小省,只有40个县(市),除去延边州的8个县(市),可实施省直管的县只有32个,完全具备实施的可行性。

(六)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走生态立县之路

第3篇

关键词:虚拟经济;发展;特点;重要性

引言:

近期“中国股市”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词,与股市相关的报道铺天盖地,而股市“潮起潮落”更是牵动着亿万股民的心。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金融衍生物的不断创新,虚拟经济正以不可抵挡之势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虚拟经济起步晚,并且存在不少问题,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虚拟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使其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做贡献。

一、虚拟经济的发展历程

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一方面,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促进虚拟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是随着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革新,虚拟经济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呈现独立化发展的状态;虚拟经济经历了:闲置资本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坏氖谐、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五个发展阶段。

(1)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闲置资本的资本化

虚拟经济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私人间的商务借贷行为。如甲现在需要一笔资金来购买原料或雇佣劳动力,但是他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但是,乙有一笔闲置的资金,于是甲向乙借一定数额的资金,并开出借据,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偿还借款,并支付一定的利息。通过这以借贷活动,甲获得了这笔闲置资金的使用权,可是将其通过实体经济的运作取得盈利。但是,这笔资金的所有权仍然属于乙,并且乙可以凭借其手中的借据得到除了本金以外的利息。这是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雏形,而甲乙之间的这种借贷活动,就是虚拟经济的开始,即闲置资本的资本化。

(2)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生息资本的社会化

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总是需要大规模资金的支持,个人之间或小群体之间的借贷是小规模并且缺乏方向性的,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于是产生了将闲置资本集中起来利用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了银行这一中介机构。银行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资金收集,并以还本加息的方式借贷出去,这是生息资本社会化的一种方式。企业可以通过银行间接融资,但是这样的成本较高,于是出现了债卷这一直接融资的方式,这样不仅融资成本较银行利率低,而且投资者收益也会比银行存款利息高。同样,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来进行融资。生息资本的社会化产生了银行、债卷和股票这些不同形式的虚拟资本。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可以使社会上的闲置资金转移到能将这些闲置资金运用到实体经济的人的手中,并可以使分散的资金集中进行规模较大且经济收益好的经济活动,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1]。

(3)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有价证坏氖谐

虚拟资本有利于闲散资本的聚集,但是缺乏流动性。有价证皇谐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虚拟资本的预期价格进行自由买卖,从而产生了虚拟资本交易的金融市场(债卷市场、股票市场、货币市场等)。有价证坏氖谐不仅可以使人们手中的虚拟资本可以随时换现,从而加大虚拟资本的流通性,而且可以引导社会资金向效益高的行业、领域流入,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加快资金的流通和利用,但是同时也为投机创造了条件。

(4)虚拟经济发展的第四阶段: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在国际间交易,国内金融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一部分。金融市场国际化后,国内资金可以在更广阔的市场上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可以吸收国外的资金,参与国际资金运作的大循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能够引导资金流向经济效益高的行业、领域,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5)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五阶段:国际金融的集成化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经济活动联系更加紧密,相互间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大;其次,随着美元脱离金本位导致浮动汇率制的产生,以及金融的不断创新,使得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虚拟资本在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增大,流量也增加。这三个因素促进各国间的金融市场、各国国内和国际的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附增强,逐渐集成。

二、虚拟经济的特点

(1)复杂性

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复杂性科学,其主要内容是科学的研究要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人的主观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决策的影响。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性系统。复杂性系统自身由于各组分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而容易产生混沌现象,但是系统的自组织作用(即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可以让系统在宏观上和长期内保持一定的有序性和稳定性,从而得以发展。虚拟经济是复杂性系统,其发生、运作和发展是由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人的主观述求的改变等因素一起作用而产生的,所以,复杂性是虚拟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工具得以不断发展和创新,更新速度也十分快,加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的理性有限、知识有限、获取的信息以及对信息的把握都十分有限,投资项目存在的风险等,这些因素都加大了虚拟经济的复杂性。

(2)介稳性

介稳性在经济上可以认为是,经济系统因为外界或自身内部的变化而处在一种游离于稳定和介稳定状态之间,但是从宏观上看是稳定的一种状态。远离于平衡状态的经济系统可以保持稳定,是因为其具有耗散结构,即远离于平衡的系统要保持稳定的条件,就要保持系统的开放性,必须要和外界保持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例如,当股市交易量减少时,其稳定性就会降低。1997年在泰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因为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降低所造成的。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介稳系统很容易受到外部市场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所以,在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为了确保其介稳性,一定要有意识的注意金融危机的预防,从而降低发生风险的可能。

(3)高风险性

经济活动的风险性在于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的差别,这种风险性一方面来自于未来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来自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局限性。这种风险有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造成:从客观方面来看,经济活动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有其自身运动规律的活动。虚拟资本的价值是其未来价值的折现,取决于投资对象的经营业绩,在中国更是无一例外的受政府的政策的影响;从主观方面看,风险来自于人们对预期收益的错误估计。例如,投资者因为其内心贪婪的想法,总是会过于乐观的估计股市的未来走向和股市收益,还有一些投机者,投机者也是因为对投资对象的乐观估计,才会有投机行为和经济泡沫。此外,现在我国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针对部分领域是监管不到位的,相关企业信息披露不真实等违法行为也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增加了虚拟经济的风险性。

(4)寄生性

虚拟资本的寄生性体现在其市场价格受投资对象的经营状态的影响;虚拟经济的寄生性体现在其运作周期受实体经济的运转的影响,但是短时间的背离是可能发生的。所以,可以看出虚拟经济是需要依附于实体经济,两者联系密切不可分离,

并且,随着现代经济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联系只会越来越紧密。因此,如果将实体经济系统看成是经济系统中的硬件,则可认为虚拟经济系统是经济系统中的软件。

(5)周期性

虚拟经济系统的演化大体上呈现出周期性的特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周期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螺旋式的向前推进。

三、研究虚拟经济的重要性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2],而且虚拟经济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更好的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3]。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如何更好的利用虚拟经济来引导资金向新兴和高效益的领域流动,这是我们现在应该重视的问题。当然,更重要的是如何趋利避害的利用虚拟经济。由上文提到的虚拟经济的五个特点,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虚拟经济自身自带的虚拟性,所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出现经济泡沫,如果监管不当,还有可能会出现泡沫经济,甚至是发生经济危机,从而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虚拟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发展。英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虚拟经济起步早,发展也比较成熟,累积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引入他国发展经验的同时也需要结合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合理吸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经验,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要多参考和鉴戒,从而找到一条适合我国虚拟经济发展道路。

(1)美国虚拟经济的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起步较晚,要特别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监管机制的建设,使其更符合我国国情。在发展中要注意按虚拟经济规律办事,尊重市场的主导作用,相关的调控措施只能是辅助的。在注意金融创新和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的同时,还要注意预防潜在的金融危险,保障金融安全,构架起金融危机的防火墙,以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4]

(2)欧洲虚拟经济的对我国的启示

2008年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而出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是极大的打击,欧元区国家由于无法及时达成一致的意见,也未能及时采取果断应急措施,使得债务危机国家逐渐步入了深渊。因此,在我国经济虚拟化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设立统一的监管和协调机制,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国家有关部门强化监管,同时在面对风云变化不定的国际金融市场,也可以及时的调整相关政策,从而更好的应对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3)日本虚拟经济的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渐进式的虚拟经济发展,虽然稳妥、需要付出的代价小,但是容易错失经济改革良机,机会并不是随时都有的,一旦错过就很难在重演。因此,这对于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带来的重要启示就是:我国在坚持渐进式发展的同时,在关键时刻,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应该要果断的采取爆炸式的改革方式,迅速破解金融改革的瓶颈难题,实现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4](作者单位:海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春娟.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与虚拟经济[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11期,总252期.

[2]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南开学报,2003年第2期.

第4篇

[关键词] 林下种植业 发展特点 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040-01

林权改革以来,我市林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发展林下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耕地这一小空间利用上,我们实现了超级稻的丰产栽培,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经济作物的高产避害栽培,充实了农民致富的口袋。依靠高科技农业技术作为智力支撑,我们实现了耕地利用上的极至开发,耕地利用潜力越来越小,增产增收的幅度越来越小。而林地是个大空间,目前全市可供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有3481万亩,是目前传统农业尚未开发利用的空白区域,利用潜力巨大,增产潜力也无可限量。因而充分利用林下资源环境条件,大力发展以林药、林菌为主的立体种植模式,把林下闲置的土地高效地利用起来,可有效缓解林农矛盾,促进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筑我市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我市重点发展的两种林下种植模式

1.林药模式

我市位于云贵高原伸向广西南岭丘陵的过渡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相成独特的立体气候,素有“土特产仓库”和“天然中药库”之美称,中药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是全区药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我市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很少,究其主要原因是与水稻、蔬菜、甘蔗、木薯、烤烟等大宗农作物的用地矛盾突出,习惯了传统大宗农作物种植的广大农民在一定时期还不能完成观念上的转变,将好田好地用来种药材,中药材产业要迅速发展必须走套种模式,寻求狭缝中的“广阔”生存空间。

目前,很多中药材的套种模式都在逐步实践中,并取得的很好的种植效益。成功的模式有:毛竹林+南板蓝;毛竹林+草珊瑚、鱼腥草;香蕉林下种穿心莲;杂木林+砂仁;杂木林+天冬;高寒山区杂木林下种桔梗;林下有灌木的水沟旁种何首乌、鸡血藤;杉木林下水沟旁边种铁皮石斛;桉树(或别的树种) 下种穿心莲等。

2.林菌模式

利用林地生产食用菌的优点:1、林地资源丰富,取之不尽,可大面积规模化种植;2、林地枝繁叶茂,树冠遮荫,搭棚简单,减少了设施投资成本;3、林间氧气含量充足,比林外温度低、温差大、空气湿度大,适合食用菌生长,生长条件来源于自然,无需人工创造气候条件,管理粗放,省工省力;4、林地空气清新,没有污染,可以生产无公害食品,生产的食用菌品质好,菇味浓,营养丰富;5、食用菌生产用过的废料可直接为林木生长提供有机肥,既促进了树木生长,也减少了废料处理,达到林菌相互促进,互为有利,共同发展的目的;6、在巩固生态林建设成果的同时,又充分利用了林下土地资源,可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协调了生态建设和农业建设在土地需求上的矛盾,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达到林菌优势互补,弥补了因种植速生林周期长,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的不足,兼顾了农民利益,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适宜林菌间作的食用菌品种:香菇、平菇、双孢菇、黑木耳、毛木耳、白灵菇、鸡腿菇、风尾菇、猴头、灵芝等。

二、两模式发展现状

1.产业现状

林下种植业在我市还处于起步阶段,从2009年底开始发展,至2011年我市林下种植业(只包括林药模式和林菌模式)面积达40567亩,超额完成市里下达的年度任务。其中:林药模式完成面积38322亩,示范片面积达34030万亩,主要种植的中药材为金钱草、迷迭香、草果、鸡骨草、金银花、高良姜、草珊瑚、薏谷、火姜等,种植面积较大的县份为右江区、德保、那坡、田林、西林县等;林菌模式完成面积2245亩,示范片面积达1496亩,主要种植的食用菌有平菇、凤尾菇、灵芝、金针菇、香菇、黑木耳等,主要分布在田阳、田东、凌云、乐业、田林等县(区)。

2.呈现特点

2.1形成“以林药模式为主,林菌模式为补”的模式格局

林药模式为我市林下种植业的特色产业,我市许多大宗的传统道地药材都可在林下进行人工种植,根据不同药材的需光性选择不同遮光程度的林木进行种植,可有效解决我市中药材由于与其他作物争地而无法大面积发展的瓶颈问题。林菌模式是有效补充,促使产业的多渠道发展。

2.2以果树下的种植模式居多,真正意义上的林下种植业模式较少

我市目前的林下种植业多为以芒果、柑桔、葡萄、大青枣等果林下的种植,且多为在幼龄果树下种植的模式居多,此种模式也可以定义为一种果园的间套种模式,此种种植模式中,两种作物各自立地生长,不产生相互间的制约影响,真正在林地下的树荫条件下进行逆境生长的模式还很少,林下空间的有效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2.3大规模发展与零星分布发展并存

目前,我市发展规模比较大的产业有那坡的9500亩林下种植大红草果;西林2000多亩林下种植薏谷和14000亩林下发展套种药用火姜;德保在幼林地下套种药用高良姜2000多亩、林下发展套种药用草珊瑚1000多亩;右江区四塘镇发展林下种植金钱草种植面积3000亩;其他中药材如绞股蓝、迷迭香、小叶千斤拔、三叶蔓荆、山栀子、鸭胆子、一点红、砂仁等均有一定面积的零星分布。虽然总面积较大,但实际情况多为零星分布面积的总和,成片大面积人工种植的不多,更没有形成产业化,只是农户的自发种植,规模化水平低,还远不能形成强劲的产业发展势头。

2.4适合大面积发展的珍稀、道地品种种植面积不大

在我市,林药模式还是林农自发的发展模式,在品种选择上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多选择种植经济效益低、成活率高的大宗产品,而我市道地的中药材种类很多,都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资源正在一步步枯竭,濒临灭绝的境地。

目前适合我市林下发展的极具发展潜力,传统、道地、珍稀、市场缺口大,因而价格不菲的药材种类有铁皮石斛、山豆根、七叶一枝花、三叶青、何首乌、田七、牛大力等;适合林下大面积推广种植,栽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当年即可收获的药材种类有:广金钱草、小叶鸡骨草、迷迭香、穿心莲、薏米等;不可当年收获,极具市场前景的有:草珊瑚、天冬、草果、砂仁、南板蓝等。

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1.重模式,促产业

要摒弃以往政府扶持资金的传统注入方式,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为“政府引导+科研支持+企业带动+农户种植”,产业发展的主体有:涉地林农或药农、中药材种植企业、中药材种植老板(大户)、中药材生产协会、中药材生产购销公司或科研部门的市场服务机构等。合作模式可灵活多样,政府部门负责牵线搭桥,制定优惠政策,包括前期扶持启动资金的注入等,吸引外来资金注入。药农或林农则通过当地政府的正确指引及外来资金的注入进行林地开发,可出租林地供药材生产大户进行规模种植,也可实行片区内自主经营,由药材种植企业等技术部门提供种苗服务、全程技术跟踪服务等,在产品收购方面签订收购合同,畅通销售渠道,实现订单生产,解决后顾之忧,确保效益。知名中药材种植企业或种植老板(大户)也可根据主推品种道地性到当地进行连片中药材种植,与产地药农建立合作开发关系;有实力的中药材种植企业或科研部门、科技公司等也可通过向基地提供优质种苗、全程技术跟踪及收购、销售方面的服务融入合作开发的热潮中来。

2.重试验,慎发展

林下种植业在我市,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民对此种经济模式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积极性都不高。需要将适合我市发展的几种林下种植模式进行集中展示,通过展示区的试验、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积极投身林下经济发展。

3.重示范,巧带动

各地应在重点发展区域谋划和建立一批不同类型的林下经济示范园区,园区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科技运行。积极培育一批典型企业和大户,及时总结成功范例,发挥其在模式、技术、管理、效益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推广。

4.重科技,强支撑

一是狠抓主导药材种类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推广。积极引进推广在林下种植容易实现高产、高效益的药材新品种、新技术,根据不同种植区的农业生产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各种栽培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适合本地发展的成熟新技术。二是推进科技协作。加强协调与组织,为企业及药农与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体系之间的合作搭建平台,引导和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机制。

第5篇

关键词:越南;外经贸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1

一、对外贸易的新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外贸对象国日益增多,对外贸易额逐年增长,越南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到目前为止,越南已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伙伴关系,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贸易协定。

二、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新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和地区对越南的投资数额不断扩大,越南利用外资高速发展,但是从2009年开始,越南吸引外资逐年下降,始终在走下坡路。

进入新世纪后,跨国公司陆续进驻越南,大型项目明显增多,主要集中于房地产、油气、钢铁、化工、矿产、电子、汽车和服务业等领域。外资成为越南经济特别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992年,外资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仅2%。2001年至2005年,年均贡献率提高至14.5%。2005年越南吸引外资合同金额仅有58亿美元,越南自2006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济日益开放,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2006年的外国直接投资额比2005年增加1倍多,为122亿美元,2007年达203亿美元。2008年越南吸引外资创历史最高纪录,达717亿美元,是2007年的3.53倍。外商直接投资额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日益增加,约占社会总投资的25—29%,外资成为越南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动越南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力量,为越南经济改革、增加税收、技术引进作出积极的贡献。

但是从2009年开始,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和越南自身在吸引外资方面存在问题。2009年越南的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只有214.8亿美元。2010年越南吸引外资合同182亿美元,相当于上年的82.2%。其中,新批外资项目合同额172.3亿美元,未实现年度190亿美元的目标。2011年,越南外资实际到位资金110亿美元,与2010年持平;2012年,越南全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27.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4%。其中,新增项目1097个,合同金额77.97亿美元,增资项目406个,增资金额49.25亿美元,实际到位金额104.6亿美元,下降5%。吸收外资最多的领域是加工制造业,合同金额81.9美元;其次是房地产业,合同金额18.5亿美元,分别占外资总额的70%和14.5%;日本是最大外资来源地,合同金额51.27亿美元,占越南吸收FDI总额的40.3,其次是新加坡,第三是韩国。

三、争取外来援助的新特点

新世纪以来,越南在争取外援方面显现出如下一些新的特点:来源广泛、数额剧增。外国的开发援助资金对越南经济保持较高增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国际对越南提供的ODA(officialDevelopmentAssistance)即官方援助。官方发展援助(ODA)是越南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对越南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ODA的承诺资金连续创新纪录,2005年为37亿美元,2006年增至44亿美元。2007年越南接受ODA正式发展援助取得新突破,全年签订使用ODA合同额约为31.57亿美元,同比增长12%,2008年,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承诺向越南提供ODA援款50.14亿美元,其中双边援助14.26亿美元,多边援助33.38亿美元,非政府组织援助2.5亿美元。世界银行为最大援助方,承诺提供16.6亿美元;亚洲发展银行其次,承诺提供15.66亿美元;欧盟第三,承诺提供8.93亿美元。在2009年12月3—4日于河内举行的2009年援越国际咨询组(CG)会议上,各国和国际组织承诺2010年向越南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ODA)总额达80.6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世界银行(WB)承诺向越南提供的ODA援款额最高,为24.98亿美元;其次是日本,援款额为16.4亿美元;再次为亚洲开发银行(ADB),援款额为14.79亿美元。排第四位的是欧盟(EU),援款额10.82亿美元。在总额80多亿美元的ODA援款中,有14亿美元为无偿援助。2010年12月7日至8日,世界银行牵头在河内举行第18届国际援越咨询会议(CG)。会上,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承诺2011年将向越南提供官方发展援助(ODA)78.8亿美元。其中,双边援助32.8亿美元,多边援助45.9亿美元。在双边援助中,最大援助方仍为日本(17.6亿美元),其次为韩国(4.12亿美元),第三是法国(2.21亿美元)。在多边援助中,最大援助方仍为世行(26亿美元),其次为亚行(15亿美元)。2011年,对越南提供的ODA承诺资金将再创新高。2011年越南ODA实际到位资金将达36.5亿美元,高于2010年的35.41亿美元。2011年共有51家双边或多边机构向越南提高ODA援助资金。2011年各援助机构与越南签订ODA协议金额为83.42亿美元。其中,ODA优贷占87%,无偿贷款占13%。国际对越南的ODA援助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培训、改善社会民生和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等。这些资金将帮助越南稳定宏观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这么多的外援资金的涌入,也证明了国际社会对越南经济的乐观态度,资金到位也有了诸多积极转变。

四、小结

第6篇

【关键词】LED节能灯;特点;发展前景

1. LED节能灯的特点

1.1高效节能省电。跟白炽灯相比节能90%,跟普通日光灯相比节能60%,LED灯1000小时仅耗1度电,普通节能灯100小时耗1度电,普通白炽灯17小时耗1度电。

1.2LED灯的光亮度大。

1.3超长寿命。低光衰、使用寿命理论可达5万小时以上,普通节能灯使用寿命6千小时,普通白炽灯使用寿命1千小时。

1.4超低发热。光效率高、发热小,90%的电能转化为可见光,普通白炽灯80%的电能转化为热能,仅有20%电能转化为可见光。

1.5发光面积大,光照集中,光线均匀,无任何亮斑。

1.6直流驱动电源,无频闪,能防止眼睛疲劳,保护视力。

1.7光线健康。单色发光,无紫外线红外线的辐射,对人体无伤害。

1.8绿色环保。不含汞和铅等有害元素,得利于回收和利用,而且不会产生电磁干扰,普通灯管中含有汞和铅等有害元素,节能灯中的电子镇流器会产生电磁干扰。

1.9安全系数高。所需电压电流小,发热较小,无安全隐患,可用于矿场等的危险场所。

1.10具有一定的防尘防水功效。

1.11色温恒定,显色指数高,显色指数高达80%~90%。

1.12外观优美,不用时可当做装饰用。

2. LED节能灯产业发展前景

我国13亿人口,约4.3亿个家庭,每个家庭每年只用3只LED节能灯,每年有300亿元的市场规模,即使只有50%的家庭消费,每年也有150亿的巨大市场蛋糕。除了城市居民的需求外,9亿人口农村市场,更是一座巨大的财富宝藏。另外,我国每年将有1800万平方米的公共场所建成,需求必然旺盛。

目前我们LED节能灯普及率不足10%,而在不久的将来,凡是用电脑的地方都会用到LED节能灯。毫无疑问,小小的LED节能灯蕴藏着以千亿计的巨大商机。

2.1LED照明之优势。

2.1.1节能和环保。

(1)在能源危机,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节约和合理利用有效资源的形式势不可挡。这一切形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和价值观。中国的能源危机日益凸显,能源紧张问题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势必是耗电量大户,因此,要想缓解国家用电紧张以及降低能耗,就要推广绿色光源的使用。目前城市乡村道路将越开越多、越开越宽,需要大量各种节能灯具相配套,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色、高效、节能,长寿命的LED 路灯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LED作为一种绿色光源,体现我们新型社会环保理念,是随着社会潮流趋势发展而来。所谓绿色光源是指具有节能,环保,使用寿命长,体积小等特点。

(2)节能与环保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两项基本要素。国务院在07年7月下发《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当中明确指出各级政府在使用财政资金进行采购活动时,在产品的技术,服务等指标满足采购需求的前提下,要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对部分节能效果,性能达到要求的产品实行强制采购。8月,建设部又明令要求,个城市不得在城市区主干道大范围使用多光源装饰性庭园灯,景观照明严禁使用强力探照灯,大功率泛光灯,大面积霓虹灯,彩泡等高亮度高耗能灯具。08年1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保实现“十一五”期间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全面推广高效节能照明产品。这些国家政策都有利于LED的产业发展,并且推广LED绿色照明已成为发展趋势。

2.1.2寿命长。目前市场上的节能产品众多,但无论在技术还是环保节能方面,LED等行业都是首屈一指的。LED灯即半导体照明灯,比白炽灯省电80%,比荧光节能灯省电50%。白炽灯的寿命为1000~2000小时,而LED灯的理论寿命长达10万小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陈良惠估算道;“只要目前三分之一的白炽灯被半导体灯所取代,每年就可以为国家节省用电1000亿度,相当于三峡工程一年的发电量”。根据十一五固化,未来我国将开展是大节能工程,其中绿色照明,推广高效节能电照明系统将是一个重要内容。

2.1.3清雅舒适,光线柔和。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道路照明以及夜景照明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城市的夜景繁荣不仅是美化城市形象,鼓舞民心,振奋精神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并且夜景形象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象征。但是普通的城市照明以及霓虹灯,无论美观上影响了城市的景观,并且从它散发出的强大热量和不断的闪频对市民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伤害。LED新型照明工具是把电流直接转换为直电流,光色柔和,光照度均匀不会产生闪烁现象和散发大量热度,并且不会产生紫外线,因此不会像普通照明那样吸引很多蚊虫围绕,保证了城市的干净整洁,更加保证了市民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绿色的宜居城市具有推动作用。

2.1.4应用市场的灵活性。一个好的产品要想成功的销售除了它与生俱来的良好品质以及独特的性能之外,还需要有广阔的销售市场,才能带动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们作为光电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以客户为向导,找准市场的定位和切入点,创新发展突出特色,才能做的更强大。

光色照明的市场主要包括室外景观建筑照明和室内装饰照明。室外景观建筑照明成为半导体照明的新兴力量,由护栏灯,数码墙,彩灯等构成,是目前国内较热的一块市场,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和2010年伤害世博会还将进一步拉动LED光色市场的成长。室内装饰照明充分利用智能控制,色彩丰富等特点,在酒吧,商场等地均能起到制造气氛的效果。

2.1.5色温的可调性。LED照明最具特色,独树一帜的地方就是色温的可调性。它可以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下下智能的变换色彩。LED光源可利用红、绿、蓝三基色原理,在计算机技术控制下使三种颜色具有256级灰度并任意混合,形成不同光色的组合变化多端,实现丰富多彩的动态变化效果及各种图像,这样的话,它就可以满足不同客户对个性光环境的需求。当它的色温在3300K一下,光色偏红制造出稳重的气氛,给人带来温暖的感觉。当采用低色温光源照射时,能使红色更加鲜艳。当色温在3000~6000K之间时,显示出清凉的蓝色,人在此色调下没有特别明显的视觉心理效应,但是可以带来爽快的感觉,并且在这种光照条件下对人们的视觉是最有益处的。目前我国大部分学生教室都采用的是普通的荧光灯,而荧光灯灯源的视觉效果较差,当电压不稳定时而使作业面照度发生微妙变化时,可能引起学生视觉工作效率的突然降低。学生们长期在这种光谱环境下,大量刺激所带来的视觉疲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若我们要改善这种对学生不利的学习环境,可以在教室内尝试采用中色温的LED照明灯,更多的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当色温超过6000K时光色偏蓝,让人兴奋,集中注意力,带给人清冷的感觉,很适合工作区域照明。LED变幻多彩不仅带给人们丰富的视觉的享受,而且能够有益于人们的身心,这在照明领域可谓是一次不同凡响的飞跃。

2.1.6灯具效率高。灯具的效率主要是指有效发光率。普通的荧光灯是360度发光的,而在反方向发出的光就没有什么用处,造成了不必要的光源消耗。所以荧光灯通常采用一个白色的灯罩,可以把相当一部分的反向光射回来。LED日光灯则是120度发光的,所以全部都是有效光。尽管有的时候会觉得120度发光角度窄了一点,不过大多数情况还是够用的,而且这个发光角度是可以根据需要来加以调整的,非常的灵动适用。

2.1.7安全可靠。众所周知,凡是有灯丝的灯源经常会出现炸丝现象,这也是导致部分火灾的罪魁祸首。热能是火灾,烫伤等的根源,而LED 照明灯无灯丝,比一般的卤素灯的发热量降低了50%,大大减少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普通的荧光外观的都是由玻璃制成,但玻璃易碎,而局部照明大部分表面都是嵌入在天花板上,经常有砸伤人体的可能。像这种机械冲击与振动在现实生活中是时有发生的事情,在科技与室外的灯具中更是屡见不鲜。所以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安全第一是首先考虑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LED照明灯具能够改善之前普通灯具的不安全因素,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是照明史上成功的质的飞跃。

2.2LED前景光明。

(1)整个节能照明行业,按技术先进性可以分为普通荧光灯、节能灯、LED三大类产业。在世界各国白炽灯禁令之下,作为其替代品的节能照明市场需求将迎来快速增长。我国的LED产业经过几年的快速成长期后,2010年将迎来新的更快地发展。

(2)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发电大国,每年照明用电达到3000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2%,如果把现有在用的白炽灯全部替换为节能灯,一年可节电 480亿千瓦时,占2008年三峡电站发电量60%。而我国目前用于普通照明的白炽灯约30亿只,节能灯却只有4亿只,两者比例约为7.5:1,与全球大约4:1的应用比例相比,国内节能灯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

(3)业内人士认为,在国家推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在消费者节能、节约环保意识提高、节能灯产品性能不断提升等多层面推动下,LED的应用具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在路灯、汽车灯、液晶显示背光源等新兴应用市场,LED将成为市场增长的新动力。

LED绿色照明时代已经到来,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新兴的LED照明产业发展潜力无限大。

2.2.1LED照明突出的节能优势预示出其未来不可撼动的行业龙头地位。当前,照明约占世界总能耗的20%左右。中国从2003年开始,就已经频频遭遇电力短缺的危机,由此也引发了社会对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的思考。有统计数据显示,仅LED路灯节能一项,每年就能为中国节省约一座三峡大坝所发的电力。在全球能源危机紧张的今天,LED照明产品的节能优势则预示了其不可撼动的未来行业龙头地位:据业内人士以1支11瓦优质节能灯为例,用数字证明了产品的绝对优势:这样一支节能灯在6000小时的寿命期内,将比具有相同效果的60瓦白炽灯少耗电294千瓦时,节约支出160多元。

2.2.2中国的LED照明市场潜力巨大。根据中国光学电子协会光电分会的统计,我国的LED照明产品自2003年起,正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超高亮照明LED更以每年50%的速度飞跃发展。到2013年,阅读灯、橱窗灯、户外照明、投光灯、家用照明、家用电器光源等传统灯具将逐步被LED取代。业内专家直言,仅中国民用照明市场来讲,存在的商机就达400亿元人民币。

2011年2月底,国家相关部门在中国半导体照明市场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机会暨“Green Lighting China 2011 展会暨论坛”的新闻会上透露,将于近期出台传统白炽灯的退出时间表,预计内地将于2013年完成白炽灯的退出工作。

这一信息预示着LED照明市场的繁荣期即将到来!

2.2.3产业政策支持产品发展前景广阔。

(1)中国政府在以越来越坚决的态度推行白炽灯的淘汰计划的同时,也在引导和推广LED照明节能灯具,例如,2008年年底中国科技部、财政部启动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简称“十城万盏”)试点工作,以及利用财政补贴支持使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集中的场所等。

(2)2011年,国家发改委首次将LED照明纳入国家节能计划,今年2月下旬,交通运输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启动,与去年发改委所启动的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等,都对LED在公车辆、地铁、城市照明、商业连锁、以及酒店照明等应用有相当大的帮助。政府不遗余力支持绿色照明工程的政策信号,预示着LED照明产品的前景无限广阔。

2.2.4国内LED照明技术发展迅速,价格越来越平民化。LED用在室内照明特别是气氛渲染上,拥有以往其他任何光源都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之前LED上游绝大部分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国内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因此LED光源单价偏高,在国内不易普及。随着国外LED巨头的专利技术的大范围陆续到期,专利保护费从制造成本中大幅度降低,LED的价格必将平民化。

3. 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数字电视;应用;地面广播技术

1 数字电视以及和广播技术标准分析

所谓的地面数字电视,就是指应用数字技术处理、压缩、码活动图像和声音等信号,经过存储或实施广播为用户提供接收、播放的电视系统,它也属于数字电视技术范畴内的一种。电视机通过专用机顶盒接收地面数字电视信号,当然前提是电视机具备那种能力。此外,也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将模拟信号转换到老式模拟电视上。

国外目前主要有欧洲的DVB-T标准、美国的ATSC标准和日本的ISDB-T标准三种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在1998年2月DVB-T标准被批准通过,它在欧洲DVB系列标准中是最为复杂的DVB传输系统。它以MPEG-2数字视音频压缩码为核心,即采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的调制方法对在大范围内多部发射机8k载波都适用的方式。MPEG-2数字视音频压缩码可向高清晰电视传输大于20Mbps的净荷码率,也可通过简单天线室内固定接收信号。此外,它也可向标清电视提供传输大于5Mbps的净荷码率信号的服务,也可支持在车的移动中移动接收信号,并且还具备单频率组码的能力。2007年8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了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它将清华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两种技术充分融合,具备良好的支持移动接收、单频组网以及高清数字接收能力。与此同时,在频谱利用、同步速度、支持单天线移动接收、室内接收等方面,它也能够表现出的性能比DVB-T还更好。

2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特性

首先,依据电视台的天线发射的方式,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将数字信号覆盖在电视用户上,客户终端如果需要收视节目的话,可以通过天线与数字电视机接收信号。而作为数字电视广播最根本、最本质的网络传输形式,地面广播能够向广大用户提供学习、娱乐等公益服务并且由于它的普遍性、可控性和抗毁性等被公认为是国家安全性措施,因而它也是在紧急的情况下和国民沟通中最为可靠、直接的政府工具。

其次,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可收看多媒体节目具体表现在地面数字电视市场的开发。数字电视的发展,不但能够使人们对于收看内容的量满足,而且可以在随意时段内、任何的收看地点观看节目以满足人们需求。

再次,地面数字电视服务的开展有益于充分利用当前大量闲置的无线频谱资源,从而采取更多的应用业务有利于提高频率效率。广播运营单位在开展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业务的时候可以利用原有的电视频道或者闲置的无线频谱,从而有利于移动接收数字电视和接收服务便捷。为了提高频率以及经济效益,我们也可以提供高清电视。此外,如果能够实现接收机定位、双向交互业务以及定时接收、用户个性化信息加大等业务与普通数字电视业务与数据广播的开发同步,那么对于无线频道的业务能力的拓展将会加大,同时也会给无线电视台以更为开阔的发展机遇。

3 分析地面数字电视应用的前景与可行性

3.1 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建立的可行性

近几年来,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工作发展迅猛,并且硕果累累,不仅使自己具备了制作、生产和播送数字电视节目的能力,而且在数字化节目、卫星数字广播与多媒体节目的制作上已形成了规模。自2004年河南采用清华DMB-T标准实验组建单频网国内地面数字电视业务就掀起了建设。各省市经过几年的建设,均纷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地面数字电视播出平台,在此基础上也逐步摸索出一个与自己特点相适合的经营模式。与此同时,后续企业在逐步扩大的市场的背景下获得了许多数字电视接收设备生产的经验教训,因此在开发新技术和生产能力上取得了重大的提高。尤其是最近几年迅速发展的CMMB为运行了很多年的时间并仅仅采取公交的模式的方式开展运营提供新思路。因此,从总体上考虑,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用相对较小的代价去对整个地面数字电视行业去进行规划,大力建立数字电视广播网,这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它是以加强我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并推广应用为根本,以此去推动促进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

3.2 分析地面数字电视应用前景

上海于1999年5月开始试验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2004年在全国的范围内开始试验网络建设地面数字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对移动电视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充分的验证。地面数字电视是有线数字电视电视、卫星数字电视的补充措施之一,一直以来都只是说的多做的少,甚至还被CMMB这个后来者所赶超。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地面电视与CMMB个人手持终端所包含的私密性特点有所不同的是,它具有一种大众媒体所该具备的播出的不间断性、受众广的特性,更加有利于播放突发性、大众娱乐节目、大众信息。然而当前的经营模式只适应于几个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对于部分地铁平台与各大、中城市的公交平台的经营状况来说大部分都举步维艰。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广电总局限制,在城市公交数量小于200台的中小城市内,私家车、火车、地铁等地面数字电视可涉足但是却没有办法去触及的地方因为很多的外来因素不能采取任何的措施,而硬盘广告却比比皆是,这对整个网络的发展进行了严重的干扰。但是,倘若对以上所提及的场所进行整合、合理规划建设,那么就会有利于改善市场前景。此外,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应用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完全分享各项已经成熟了的技术以及开拓数字电视外的业务并取得相应的成就,采取准确市场定位好业务的方式去扩大其他的移动载体。而且,迅猛发展的终端产品也会对移动电视业务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更多的其他业务的开辟。与此同时,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特征和应用也会成为人们去收视、获取信息方式的新导向,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的手段去开拓、挖掘市场,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军辉, 郁桦.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及应用分析[J]. 科技传播, 2011,(08)

[2]何世光, 周斌, 黄学良. 发展中国数字电视的SOC[J]. 中国集成电路, 2002,(02)

[3]DVB选择Java技术作为其数字电视广播标准的基础[J].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0,(02)

第8篇

关键词:地源热泵;特点;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TU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44-02

一、引言

地源热泵结合了中央空调、家庭取暖、生活热水三者的优势,是一种节约能源、经济环保的建筑供暖制冷新技术。并且因其高效、环保、节能的特点,解决了困扰世界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地源热泵是利用媒介物质来获取相对稳定的土壤内能量的装置,一年四季都可以为建筑物提供舒适的条件,满足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这种供暖制冷技术没有能量的转换,只是一种能量“搬运”过程,因此工作效率高、成本更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传统供暖制冷系统消耗大量能源,造成很大的污染的情况下,研究开发地源热泵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一)地源热泵的工作原理、分类及特点

1、地源热泵的工作原理。地源热泵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获取地能、地下水、土壤等浅层地热资源,为建筑物供热和制冷的节能环保空调技术。地源热泵在冬天将地能作为供热的热源,夏天将地能作为制冷的冷源。在通有少量能源如电能的情况下,可以将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热能转移[1]。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主要由室外地能换热系统、地源热泵机组和室内空调末端装置系统组成,水循环在这三个系统间作为热量传递介质。

2、地源热泵的分类。根据利用热源方式和种类的不同,可以将地源热泵分为地下水热泵(GWHP)、土壤源热泵(GCHP)和地表水热泵(SWHP)三类。地下水热泵系统是欧美国家最常用的地源热泵系统,主要用于商业建筑中,一般采用水-水式板式换热器,一侧走地下水,一侧走热泵机组冷却水。土壤源热泵的换热器埋在地下,一般采用水-水热泵机组或水-气热泵机组,可以和大地进行冷热交换。地表水热泵系统分为开路系统和闭路系统两种,寒冷地区不适用开路系统,具有价格低廉、维修成本低且泵能损耗低的特点,但在公用河水或湖泊较浅的地方,系统管道容易遭到破坏,影响其工作效率和供暖制冷能力。

3、地源热泵的特点。地源热泵是环保和节能中首选的空调方式,在建筑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其特点表现在:(1)地源热泵具有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优点,工作过程中进行水循环时不会消耗和污染水,同时电力消耗量也相对较小。我国在2003年对地源热泵的节能技术成果进行了推广,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2)地源热泵可以同时满足供暖、制冷和提供生活热水的要求,结合了中央空调、家庭取暖、生活热水三者的功能,实现了一机多用。(3)地源热泵机组的工况稳定,运行部件相对更少因此维修成本较低。(4)地源热泵利用转移地能来实现室内的冬暖夏凉,减少了向环境中排放的能量,没有因燃烧过程产生的热岛反应,可以有效维持生态平衡。(5)地源热泵埋在地下的管道为聚乙烯和聚丙烯塑料管,使用寿命至少为45年[2]。(6)可以实现电话遥控和全电脑控制,也可以对室内的温湿度和换气进行调节。

二、地源热泵与传统供暖制冷系统的区别

普通中央空调系统的风冷热泵主机必须通风良好,因此设计中一般放在屋顶或设置于地面,严重影响了建筑的整体美观。如果采用锅炉和冷水机组作为冷热空调,锅炉和冷水机组的设置也是很大的问题。而土壤源热泵主机的设置就不会受这些影响,可以将其设置在建筑物的任何位置。

普通中央空调系统的主机组受天气条件的影响非常大[3]。在建筑物室内需要供暖或制冷时,往往会出现供暖或制冷不足的情况。同时风冷热泵在冬季会出现冲霜等问题,需要专门的设施进行控制。而地源热泵通过“搬运”大地的热量,不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使用效率更高。地源热泵相对传统的供暖制冷系统来说,更加绿色环保,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不会污染外界环境。此外,地源热泵主机的输入功率较小,运行费用相对更低,既可以实现供暖制冷,又能为用户提供生活热水。

三、地源热泵在我国市场中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地源热泵技术在欧美等国家取得了较快发展。地源热泵技术在我国也逐渐得到了推广和使用,但对土壤热泵系统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真正取得地下水热泵工程成功的并不多。自1998年至今,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在土壤热泵系统的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精力。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者建立了相关试验台,对地下换热器和地面热泵设备进行研究,很多房地产商也在一些城市建立了土壤热泵系统示范工程。2001年我国建设部门实施的相关文件对地源热泵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阐述[4]。北京市政府同相关研究机构合作,结合国内外相关专家的“绿色奥运”提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选择使用了地源热泵中央空调。

我国幅员辽阔,具有丰富的浅层地能[5]。目前我国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在建筑用能中加大浅层地能等可再生利用资源的使用比例,浅层地能等可再生利用资源也已经纳入我国的能源发展规划中。目前地源热泵在我国沿海地区和北方地区有广泛的应用,很多商品房都使用了地源热泵设备。通过初步统计,每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能的使用量,大于90亿吨标准煤的燃烧量。未来五年,我国计划完成地源热泵供暖制冷三亿平方米以上,我国整个地热市场的开发利用规模预计在七百亿元。从2010年世界地热大会的统计数据可知,与2005年相比,地源热泵年利用能量在5年中的年增长率超过百分之十九,地源热泵的设备容量也以每年百分之十八的速度增长。随着我国地下热泵工程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专业安装队伍的发展,加上热泵技术的节能环保优势,地源热泵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势必成为空调方式中最有竞争力的技术。

2002年我国铁道部率先在沈阳铁路局职工培训学校开展了地源热泵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并进一步推广了地源热泵技术的示范和应用。实践证明:地源热泵技术可以为铁路建筑供热和制冷,具有几百平方米到数万平方米的应用范围且安装灵活、使用便捷,正好适合铁路系统中大大小小的独立建筑;其低廉的运行费用使铁路能源费用支出突增的势头得到了明显的遏制;其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并提供生活热水的设施彻底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体现了 “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会”的原则。也减少了一次性投资;同时没有任何污染和废弃物排放,这种运行方式有效的保护了铁路周边的生态环境,为建设铁路绿色通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地源热泵相比传统空调系统有很大优势,由于其环保节能、受外界环境影响、系统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等特点,是目前最有效的供暖制冷空调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相信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社会倡导节能环保的今天,地源热泵技术的研究会取得更大突破,这种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也将在世界广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孙士辛,凌武.地源热泵的工作原理及技术经济性分析[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1,10(03):78-79.

[2]于化伦,戴昕.地源热泵技术及经济性分析[J].建筑节能,2011,09(02):56-57.

[3]张俊巧,尚百师,陆曼.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管理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11,07(0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