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9 10:45: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生态基地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东营市河口区西部,有一条悠久古老的黄河故道。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凭借黄河的古风遗韵传承着文明,酿造着富庶,用那亘古不变的执着奏响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强音,吹响了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开发区中率先崛起的号角。这就是东营市河口区的经济重镇―-义和镇。
如何在黄蓝两大战略中率先崛起,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义和镇在经过充分的考察论证后,瞄准了“实施富民强镇,建设生态和谐文明新义和”这一目标,按照“建基地、树品牌、育龙头”的思路,着力建设粮棉、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三大农业示范基地,打牢了基础、创出了品牌、提升了人气,谱写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优质粮棉基地打牢“根基”。义和镇以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保障,稳定棉花种植面积,注重引进培育优良品种,引导农民搞好科学种植,不断提升粮棉品质,并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切实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通过规划启动、典型带动、品牌拉动、组织推动,抓住市场,挖掘传统引导农民群众调整种植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建设优质粮棉基地,建成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5家,逐步走出“棉花农业”困局,粮棉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基础产业。
特色农业基地打造“品牌”。义和镇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土地流转经营,按照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规划建设了薄家村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等特色种植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该镇在建好基地的同时,深入实施“品牌惠农”战略,走“产业化龙头带基地、标准化生产出精品、生态型产品创品牌”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引进了金太阳杏、金手指葡萄、烟富3号脱毒苹果、藤木1号脱毒苹果、双孢菇、金针菇、鸡腿菇等一大批名优林果与蘑菇新品种,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土肥水、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防治等均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所产“小围子”地瓜、“天丰润景”西瓜、“黄河口”苹果、“老淤地”葡萄等果品全部达到环保型、无公害型果品要求,备受省内外客商青睐。
观光农业基地提升“人气”。义和镇充分利用位居河口区规划建设的西黄河故道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带中心位置的优势,规划建设“五一”生态度假村、宝三珍果园、薄家生态园、梁家富硒苹果园、北大屋葡萄采摘园、小围子地瓜种植基地等近10处各具特色的“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同时,还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了沿线“三网”绿化工程和五个农村社区等生态节点基础设施建设,全镇呈现出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果、常年见绿、水清天蓝”的迷人景象。每到周末和节假日,驱车到各采摘园体验采摘乐趣的市民总是络绎不绝。
[关键词] 乐都县 农业综合开发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建议和措施
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土地治理项目,包括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粮棉油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土地复垦等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草场改良、小流域治理、土地沙化治理、生态林建设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乐都县农业示范园区是在青海省关于建设河湟流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的背景下,借助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政策扶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立足区位优势和农牧业资源禀赋,于2007年启动建设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2010年12月被科技部批准建设的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青海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区两园”建设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快乐都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通过对园区规划与农业综合开发关联度高的区域范围、产业化项目的调研,提出了农业综合开发与乐都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支持示范园区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一、园区规划
乐都县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分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部分。核心区以乐都县雨润镇深沟村、荒滩村和碾伯镇水磨湾村为中心,占地面积333 hm2,规划为“四园一中心”,既无公害蔬菜种植园、特色生态养殖园、农畜产品加工物流园、观光旅游休闲园和科技创新培训服务中心。示范区以乐都县川水、沟岔地区7镇为主,规划面积3333 hm2,主要建设大蒜种植示范基地、长辣椒种植示范基地、地膜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双膜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高原富硒作物种植示范基地、大樱桃种植示范基地和规模化、特色化养殖基地及30个蔬菜生产标准园。辐射区辐射河湟谷地及青海省高海拔农业区,面积33333 hm2。
二、主导产业
乐都农业示范园区以连栋智能温室和高标准日光温室等现代农业设施为基础,通过乐都长辣椒等特色蔬菜制繁种基地、育苗基地和示范种植基地建设,形成了年产各类蔬菜种苗8000万株的蔬菜制繁种和育苗产业。
三、与农业综合开发关联度高的区域范围和产业化项目
1.无公害蔬菜种植园建设
区域范围在深沟村、荒滩村、刘家村,占地240 hm2;产业化项目有蔬菜种苗生产基地,花卉苗木繁育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优质农产品制种基地,设施果树生产示范基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百亩大樱桃种植基地,深冬蔬菜生产基地,高新高效技术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
2.特色养殖园建设
区域范围在荒滩村、水磨湾村,占地33.3 hm2;产业化项目有生态养猪场,仔猪繁育场,良种奶牛场,鸡场,牛羊育肥场,特色养殖场建设等项目。
3.农畜产品加工物流园建设
区域范围在深沟村、荒滩村、刘家村,占地33.3 hm2;产业化项目有大型农贸市场,大型畜产品深加工企业,蔬菜深加工企业,马铃薯薯片加工厂,农机制造加工厂,大型恒温保鲜库,农产品配送企业建设等项目。
4.观光旅游休闲园建设
区域范围在深沟村、荒滩村,占地46.7hm2;产业化项目有河湟民族风情园,农业生态观光园,樱桃采摘园,水上乐园,休闲娱乐农家院建设等项目。
5.科技培训服务中心建设
区域范围在深沟村、荒滩村建设,占地13.3 hm2;产业化项目有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农业科技展示馆,农博馆,专家大院,信息服务中心,餐饮娱乐服务中心,研发中心建设等项目。
6.示范区基地建设建设
区域范围在乐都县川水、沟岔地区7镇为主,规划面积3333 hm2;产业化项目有大蒜种植示范基地、长辣椒种植示范基地、地膜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双膜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双垄全膜栽培示范基地、高原富硒作物种植示范基地、大樱桃种植示范基地和规模化、特色化养殖基地建设等项目。
四、农业综合开发与园区建设相结合,支持示范园区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应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投资政策。根据调研情况,就乐都县农业综合开发与园区建设相结合,支持示范园区建设提出如下建议和措施:
(1)以土地治理项目为重点,抓住国家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的机遇,加强农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园区投资环境。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经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批准立项,利用财政设立的专项资金以及其他有关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区域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活动。农业综合开发赋予了农业园区建设新的活力和新的发展机遇。加强部门协调,促进水、电、路、气、林等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绿化,力争使园区环境达到美化、亮化、净化要求,为入园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以蔬菜制繁种和育苗基地建设为核心,推动乐都县蔬菜产业规模和效益。
(3)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园区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4)以加工企业建设为主体,促进产业“链条”延伸。
【摘要】根据重庆南川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状和重庆市发展“五型农业”规划及围绕“四化”同步发展的定位和城乡统筹先行的要求,为重庆南川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创新型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 五型农业 创新 城乡统筹 重庆南川
重庆南川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重庆南川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面积达到280平方公里,涵盖5个乡镇,建成了优质粮油、茶叶、花卉苗木等3个万亩示范区,333公顷中药材、333公顷精细蔬菜、333公顷精品水果等20个千亩产业园。发展农民合作社20多个,培育农业企业70多家。园区内农民收入增长明显加快,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重庆市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布局是:“一园六带五基地”。“一园”即南川生态农业大观园,为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包括大观镇、兴隆镇、土溪乡、河图乡和木凉乡,幅员面积246平方公里。“六带”为优质粮油产业带、优质畜禽产业带、优质蔬菜产业带、优质笋竹产业带、优质中药材产业带、优质茶叶产业带。“五基地”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农产品物流配送基地、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休闲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总部基地。
根据重庆市发展“五型农业”规划,城市发展新区需要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业,潼南、荣昌、南川等示范区将先行先试。围绕“四化”同步发展的定位和城乡统筹先行的要求,在该区域用工业理念打造现代农业,形成城乡互融共生产业互助共赢的样板,构建城乡连通的和谐走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建成产业链健全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高效农业,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为南川生态农业得到有效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将科技融入农业生产,打造重庆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如开展农作物生态安全、清洁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攻关,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使用效率。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实践。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整合、建设农村民生、农业生产、科技创业、市场流通等信息服务资源;2、产业与产能的协调发展。改善灌溉设施,完善路网配置,以稳定的产能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机制。4、政策激励。不断健全完善高效化的、作用功能分类的农业补贴政策和三权抵押扶持政策。构建规范高效的技术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带动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一、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生态利民工程,加快湿地公园建设,充分利用湿地森林景观资源,挖掘生态文化内涵,打造森林生态旅游精品。新建户用沼气池3000户、村级服务网点30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7个、生态文明示范村11个,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优化农村用能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湿地公园建设
1、规划设计阶段(2月—6月)。聘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部门按照国家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标准要求,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规划区合理定位,制定《国家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提出湿地公园的发展战略和总体功能分区布局,编制详细的湿地保护规划、修复规划、科普宣教规划、合理利用规划、管理规划等,并对规划项目投资及效益进行概算和评析。
2、征求意见阶段(7月—9月)。就《国家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向发改、住建、人社、环保、水务、镇等单位及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各项规划设计后,提交市长办公会研究确定规划。
3、组织评审阶段(10月)。与上级业务部门加强协调,对接沟通,邀请各级专家,组织召开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论证会,通过专家论证。
4、申报审批阶段:(11月)。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的各项材料,逐级上报,力争11月底省级湿地公园晋升国家级湿地公园工作通过国家林业局审批。
(二)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1、在建沼气池积极性较高的村,选择3000户符合条件的农户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每户建设一个8-10立方的沼气池。户用沼气池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同步施工。
2、按照“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建设村级沼气服务网点30处,配置相关进出料设备、检测设备和维修设备,进一步完善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能力,解决广大建池农户的后顾之忧。
3、结合品牌特色农业,在我市中北部镇(街道)建设7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面积达到5000亩。在基地园区内建设沼气池、沼液储存稀释池、田间沼液输送管道,沼液出料车、设备,太阳能杀虫灯等设施。
4、在村容村貌较好的村,结合农村沼气池建设、太阳能路灯安装工程,在我市打造11个生态文明示范村。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市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湿地公园建设筹建、运作工作。健全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制,强化生态农业日常管理,加强协调服务,成立专门技术指导小组,跟踪服务,加强质量监管。
一、工作目标
按照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目标,以科技、生态和安全农业为重点,健全体系,创新模式,强化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突出农业总部经济发展,在全面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同时,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努力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六大设施农业要素中心,形成世界蔬菜中心。
一是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中心,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建设规模化农业园区,普及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开展绿色、有机生产和品牌申报,力争绿色有机园区达到10万亩以上,建设绿色有机园区化生产体系。
二是国家设施农业标准形成中心,支持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订,加快技术创新和标准建设、推广及应用,引导园区、企业按标准规程生产标准产品,健全完善农业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安全等标准体系,力争成为设施农业行业标准形成中心。
三是全国农产品冷链加工配送中心,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冷链加工配送模式,力争全市90%以上的园区农产品以品牌的形式直供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超市、社区等中高端市场,实现优质优价。同时大力发展外埠基地,建立内外联动、相互支撑的冷链直供配送体系。
四是全国设施农业实用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引导市内大型农业企业与科研机构、专家开展合作,建设种业研发、病虫害防治、生态农业技术、日光温室改造技术和设施农业测试等研发中心,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五是全国设施农业技术管理团队技术培训中心,积极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团队,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模式,面向全国各地开展设施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等知识培训,将模式和生产标准推向全国。
六是中国蔬菜育种中心,推进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建立商业化蔬菜育种体系,力争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30个以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突破性新品种5个以上,引进、建设科研机构、研发型种子企业15家以上,全力打造中国蔬菜种业硅谷。同时推进中荷农业合作项目,加快荷兰现代农业新技术、新设施引进,向世界蔬菜中心迈进。
二、重点任务
抓住省部共建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的有利时机,按照全省“两区”特色产业园的要求,明确农业功能区划,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重点打造羊青路、羊田路、大沂路三条现代农业走廊,加快推进41个重点农业项目建设。
三条现代农业走廊:
一是羊青路现代农业走廊,核心区南北长12公里、占地3.5万亩,规划建设“一基地(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四园(国际交流合作园、设施标准示范园、生态循环示范园和高效农业示范园)、两区(南、北综合配套服务区)”七大功能区,着力打造高端农业聚集区。目前已入驻科技型、生态型农业项目30个。下一步重点抓好高端项目引进,加快绿港、国际生态农场、中荷共建示范园等项目进度,抓好冠宇、海德等水产工厂化养殖基地建设,改善提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力争率先建成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
二是羊田路现代农业走廊,南北长10公里,占地2.5万亩;南部重点建设300亩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配套建设专家公寓;北部重点发展蔬菜育种试验基地和绿色有机生产农业园区,着力打造蔬菜育种研发和绿色有机农业聚集区。下一步,重点搞好总体规划编制,尽快启动路网、电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组织有关镇街加快土地流转,为项目落户创造条件。
三是大沂路现代农业走廊,南北长15公里、占地3万亩,主要承载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园区、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标准化生产聚集区。下一步,以沿途镇街为主体,编制特色园区发展规划,积极吸引畜牧、蔬菜等各类高端农业项目落户园区。
41个重点项目:(见附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对新建拟建的现代农业项目,优先在三大走廊内安排和落户,促进项目集约、集聚发展。并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对落户在三条走廊的41个重点项目,给予一定额度的贷款贴息,引导他们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开展科技研发、绿色有机生产和品牌配送,配套沼气、冷链、水肥一体化等新型设施设备,使三条现代农业走廊尽快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示范推广中心、科技研发创新中心。同时,制定出台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搞好规划建设。三大走廊沿途镇街区要尽快对各自辖区内的农业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制定园区建设规划,经市政府同意后,加快落实推进。羊田路、大沂路沿途镇街要加快土地流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形成项目集聚效果。对走廊内的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由市财政统一解决;以镇街区为主,抓好高端农业项目的引进工作,有关部门搞好指导和服务,全市农业招商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大招商工作推进力度,力争引进项目尽快落户、尽快建成、尽快投产。
郑州市先行先试,积极适应新常态,探索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提升农业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
在主导产业培育上,郑州市突出区域集中布局,围绕优质良种、绿色蔬菜、现代渔业、花卉、大枣、石榴、草莓、休闲观光和山地特色农业等主导产业,在全市规划建设10个面积在3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托沿黄渔业、林果、花卉、休闲观光等示范区,规划建设生态景观农业公园、黄河湿地生态露营公园等多个生态农业主题公园,打造100公里长的沿黄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带。在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推广应用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启动建设农业投入品追溯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和农田资源智能监测站,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
在具体项目摆布上,按照“基地园区化、园区景观化、田园生态化”的建设理念,规划建设100个1000亩到2000亩的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100家休闲农庄(园),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把休闲农业纳入全市旅游规划布局,打造滨河风光览胜游、果岭山水体验游、天地之中养生游、慢享生活休闲游、田园风情观光游等5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开发农业全产业链体验游,初步形成三全、思念食品加工体验游,大枣、石榴风情游,黄河鲤鱼、雁鸣湖大闸蟹美食游,生态农业园区采摘休闲游,乡村民俗度假游。
安阳:全面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
安阳是农业部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国家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耕地面积415.4万亩,规划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粮田185万亩,支撑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50亿斤以上。
去年,安阳市高标准粮田建设遵循“六个高标准”的要求,按照“三统、三高、四整合,六良、八化、三超过”的工作目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85亿元,集中打造了广润坡10万亩示范区等“五大重点片区”,新建高标准粮田面积30.99万亩,完成全年计划任务30万亩的103%。高标准粮田规划区建成农技推广区域综合服务站14个,开展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活动,全面推广统一供种、精准施肥、统防统治等集成技术措施,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内良种覆盖率达100%,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00%,秸秆还田率达100%。今年,安阳计划整合资金3.86亿元,高效推进,高档次新建高标准粮田30万亩,进一步提升粮田基础设施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
鹤壁:全方位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
近年来,鹤壁市把信息化当作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全方位、多举措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管理、农业服务等方面的示范应用,推动了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融合。2013年,鹤壁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整体推进型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201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
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鹤壁市规划建设了大田物联系统、设施农业智能物联系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并在粮食生产、设施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已初见成效。物联网的全方位、多领域示范应用,为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南阳:多策并举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
南阳市注重培育做大龙头企业,提升集群聚集能力;拉长产业链条,提升集群发展层次;建设标准化基地,提升集群原料供给能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集群持续发展能力;开展对接服务,提升保障支持力度。去年,南阳市重点培育的20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实现销售收入579.99亿元,直接带动种植基地234.7万亩,畜禽养殖场(小区)175个,涉及62.58万农户,原料供给率70%以上,就地加工率90%以上。
今年,南阳市将完善联结机制,通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组织模式,做好20个重点集群与农产品生产原料基地的联合、合作,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培育壮大科尔沁肉牛、牧原生猪、赊店酒业有机粮食三大产业集群。
济源:改革创新求突破 务实重干促发展
去年,济源市按照全省农业工作会议提出的“培育壮大‘一个主体’,精心实施‘三大工程’,完善提高‘五个体系’”发展思路,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引领带动,坚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稳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城、一廊、两带、四区、五大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273元,增长11%,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预计达73.6%,均位居全省前列。
今年,济源市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抓好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实现粮食稳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生产方式转变“一稳两转”作为基本途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支撑为引领、以依法护农为保障,全面发展生态、效益、智能、品牌、开放、安全“六型农业”,走技术先进、产品安全、规模适度、资源节约、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力争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59-03
当前,随着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郑州新区“三区”建设的叠加推进,中牟进入了 “三化”协调发展的黄金期。“三化”协调发展背景下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出路又在哪里,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2010年3月25日,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极为迅速,目前全球共有50万以上人口城市961个,其中中国就占到了236个,城市化率达47%。”城市高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诸多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导致了人口膨胀、空间狭小、交通拥挤、空气污浊、竞争激烈等随之而来的问题。深受“城市病”之苦的人们迫切想要回到大自然怀抱,返璞归真的愿望十分强烈。另一方面,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也在逐渐增多。目前,中国居民除了享有每周的双休日,还有“五一”、“十一”等法定假日,每年都有较多但时间较短的休息日,这就意味着近郊旅游将成为人们外出游玩的首选。
中牟是一座历史悠久、民风纯朴、生态秀丽的中原新城,西距省会郑州市25公里,东距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市24公里,属于郑州市和开封市的“半小时经济圈”。县城北距连霍高速11公里,南距郑州国际机场28公里,京珠高速、郑州绕城高速、机场高速在县域西南部交汇,交通十分顺畅便捷,中牟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有充足的客源。
中牟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拥有西瓜、大蒜、蔬菜、畜牧、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县南林果牧、县中瓜蒜菜、县北水面种植和水产养殖”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设施农业、精品农业、标准化农业、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相继形成规模效应。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园艺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县、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先进县、北京市“场地挂钩”蔬菜生产基地县和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农业“十强县”之一。
中牟主动把握假日经济全面升温的大好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以雁鸣湖森林公园生态风景区、东湖庄园开发建设为龙头,发展壮大特色旅游产业。雁鸣湖生态风景区、东湖庄园、森林公园、四牟园、官渡古战场、潘安故里等景区串点成线,初步奠定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基础。
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成为市民的“菜篮子”;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成为优良生态环境的所在地三大功能需求,围绕产业聚集区建设,抓好农业专业园区建设,把农业做专、做大、做强。着力建设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康养生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其总体思路主要是:打造“两区一城一滩五大产业”,力争实现“一年打基础,二年保开园,三年成示范”。“两区”是:在连霍高速以北,规划建设180平方公里的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渔业、花卉、蔬菜等产业,打造以赏花品花、垂钓休闲、采摘体验为主的各类园区;在郑民高速以南,规划建设450平方公里的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高档花卉、优质林果等产业。为加快进度,在每个核心区内率先启动1个5平方公里的先导区,辐射带动示范区产业快速发展。“一城”是: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总规划占地5300亩,计划总投资90亿元,建成中原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城。“一滩”是:黄河滩区生态再造、产业转型工程。 “五大产业”是:蔬菜、花卉、渔业、林果、畜牧。
二、中牟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
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等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1.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旅游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结合,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开始。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按照统一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目标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林木、果树、花卉以及加工等产业,有机融合第一、二、三产业,形成三产联动[1],促进农业结构优化,与传统单一的粮食种植相比较,其经济效益能够提高数十倍。
2.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旅游观光农业属于服务性很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相配套的度假村、饭店、商店、游乐场等部门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比如厨师、售货员、安保人员、维修人员等,可优先在周边区域农民中招聘,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从而大大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
3.为市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及农业知识教育的基地。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可向城市居民提供体验农业生产及农耕文化、参与农家文化娱乐、学习农业知识、了解农民生活等服务,使人们在休闲的同时,能享受到农村的田园风光,感受丰富的农业资源,享受农业生产的乐趣,体察农家特有娱乐活动的风情。因此,可以将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市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及接受农业知识教育的基地。
4.加强城乡交流,促进乡村文明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能带动周边农村交通、通信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善农村人文生态环境。通过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广大农民可以学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并能受到大量外地游客和现代文明的熏陶。城市游客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现代观念和生活习惯辐射到农村,可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互动,推动乡村文明发展。
三、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合理规划。高品位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需要有高标准规划。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要和郑州新区规划相结合,和城市“菜篮子”工程相结合,和新型城镇化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地方政府要出台政策,搭建平台,统筹安排,打造产业。可以用打造第二、三产业的理念去打造农业,把中牟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成生产基地、示范基地、教育基地、旅游基地、加工基地和科技基地。
中牟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必须根据示范园的资源、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立足中牟,立足沿黄生态湿地和灌区资源,中牟旅游观光农业要发展多样功能的示范园区,强化优质果品、精品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生产,彰显地方特色,建立生态功能完善且稳定、生态效益理想的示范园生态系统,建设集农业生产、生态会议、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于一体的、高效农业与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
2.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新机制。为服务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要多方筹资,保障投入。在中牟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中,要以政府投资引领撬动企业投资,县财政每年预算投入不低于1亿元,连续投入5年,支持示范区建设;搭建投融资平台,吸引金融资本投资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各类支农惠农项目资金,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向核心区和先导区建设;还要做好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支持旅游观光农业发展。
3.建立开发多种旅游观光农业形式。旅游观光农业集观赏、品尝、娱乐、采果、劳作、农技学习、乡村文化欣赏、农民生活体验、特色农产品选购等为一体。在众多旅游观光农业形式中,要特别强调:其一,在众多的功能中,具有地域独特品质的农产品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发展特色物产是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重要元素。一种名闻遐迩的农产品,就是一张地方的金质名片。其二,涉及农业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农业旅游开发的关键内容。农业人文景观类型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特殊农田、茶园、牧场、自然保护区、特色村寨等,都将成为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4]。
4.培育龙头企业,创立旅游品牌。要深入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招引食品加工业、外向型加工企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企业,着重招引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要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密切联系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着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等较为完整的产业化经营形式[5]。同时,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要有品牌意识,要引导企业创立旅游品牌。品牌是高质量、美形象的代名词,当旅游地、企业或产品成为知名品牌,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者就会乐意反复消费及不断宣传,使名牌实力进一步巩固,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旅游风光农业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5.大力引进培养旅游观光农业专门人才。旅游人才培养有不同的主体,主要包括旅游院校、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相关行业组织等,相关主体之间要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6]。要以旅游院校及科研机构为基础、企业及行业为主导、政府宏观规划指导、社会力量配合支持,形成工作合力,提振教育信心,进一步完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其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整合资源、推动合作与对话方面的优势,为国内外旅游院校及旅游企业间进行人才培养与教育合作牵线搭桥,指导和推动旅游高校和旅游企业之间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并为其提供相关便利和保障。
其二,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创新校企合作内容和方式。校企双方共同建立研发中心,共同进行课题攻关,以项目和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旅游学科为依托,既积极鼓励和支持旅游院校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又鼓励企业接收师生顶岗轮岗实践和实训,实现优势联合。学校与研究单位也要在研究资源上实现优势共享,如教师或研究人员互聘或兼职,书籍和网络数据互借,从而达到人力、教育、信息多种资源共享。
其三,农业旅游企业应根据员工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特点,通过开展工作分析、职位分类、绩效考评、职位调动和提升等方式,将每个人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用其所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加强对旅游企业员工的培训,为其创造更多进修机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竞争力。另外,应鼓励旅游企业进行相应岗位证书开发,积极探索岗位培训与持证上岗制度、薪酬制度相衔接的有效机制。
其四,扩大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进行开放式人才培养。根据中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应在坚持以自主培养开发为主,培养和使用好本土人才的同时,重视引进海外人才。既要加大旅游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请进来”,也要努力搭建桥梁,大步“走出去”。
6.从游客需求出发设计乡村旅游产品,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带动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深度加工的方向调整和发展,延伸和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7]。
其一,选择旅游商品开发作为突破口。乡村旅游者以城市居民为主,他们对乡村的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往往情有独钟,很乐意购买一些价格比市内便宜又新鲜的农副产品和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带回家。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以当地农产品加工为龙头的企业,对当地土特产和手工艺品、纪念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力求上规模,上档次,为旅游者提供多样化的旅游商品,来刺激旅游消费,拉动市场需求。
其二,采用旅游与果园、菜园、经济作物、家禽家畜养殖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向游客提供绿色无污染的粮食、蔬菜、家禽,带动相关农副产品的销售,吸引游客进行餐饮消费。
其三,深入挖掘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生态环境、乡间小道、节气农事、喜庆民俗、果木花卉、种植养殖、四季时鲜、采摘收获、农民画、传统手工艺、土特产制作等皆可为资源素材,形成四季型全年候的产品,产业链链接的要素越多,时间越长,收益也就越多,对农村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也就越大。
参考文献:
[1] 张德纯.休闲农业与农产品地理标识[C].2012第二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暨北京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会论文集,2012:82.
[2] 张天柱.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园区规划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53.
[3] 杨庆燕.观光农业的景观生态规划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 尹泽生.农业旅游规划中的人文景观类型[C].2012第二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暨北京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会论文集,2012:89.
[5] 廖强辉.兴宁市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9):317.
宝应县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组织网络机构健全。成立有机食品发展领导小组,组建有机食品办公室,列入政府职能序列。县人大、政协定期审议、调研有机农业工作情况。相关部门和各镇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了县、镇、部门联动的组织网络。规划和标准体系较为完善。2003年,宝应率先在全国编制、评审和实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运西、东荡、中部三大有机产业园区。同时,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研究制定出有机稻米、有机藕、有机蟹、有机鸭和有机专用肥五大省级标准。技术服务和政策配套体系基本形成。组建县生态办、部门、镇和基地四级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成立有机种植、有机畜禽养殖、有机水产养殖、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灌排水系和生产资料供应等六个服务小组,编印《有机食品生产指南》,指导基地有机食品生产。出台《关于加快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打造“生态宝应”的工作意见》,设立50万元生态基金和200万元有机食品基地建设风险基金,完善土地流转、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有机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延伸有机产业链条,打造有机生产、加工、检测、集散和观光五大基地。建成有机农业园区22个,总面积10.8万亩,拥有有机食品品牌35个,涵盖稻米、荷藕、畜禽、瓜果、水产5大类12个品种;建成江苏省首个有机农业开发区———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并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合作筹建“中国有机产品交易中心”;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通过国家认监委组织的评审。有机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宝应农业的产业升级,也带动了旅游、观光、休闲等三产的发展,通过发展湿地生态观光和有机农业休闲旅游,2011年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有机农业成为招商引资载体。编制30多个有机招商项目,在县网站上。以中国宝应荷藕节和国内相关经贸洽谈活动为平台,开展对外推介,寻求对外合作,先后有国内外多批客商来宝考察洽谈,宝泰米业、兴泰农牧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
优势。生态环境良好。宝应县历届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工作,关停重污染源、强化污染治理、坚守环保审批底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先后创成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县创建于2012年5月通过国家技术评估。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占比95%以上,重点河流水环境质量符合III类水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良好,为发展有机食品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农业资源丰富。宝应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淡水养殖基地,以水稻、水产、水禽、水生蔬菜为主的“四水”特色明显。荷藕产量及品质居全国首位,获国家原产地保护,是江苏省荷藕产业出口基地。境内盛产鱼、虾、蟹等水产品,是江苏省高效渔业第一县,水产品资源丰富,其中“宝应湖”有机大闸蟹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蟹”。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实施“产业化兴农”战略,将有机农业作为宝应“一主两特一新”的特色产业推进。大力推进水生蔬菜、水产、粮食三大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存在困难。技术人才缺乏。宝应工业不够发达,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现象较普遍。留守劳动力受文化程度制约,对新技术认知程度较差,对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发展的支撑能力、组织实施能力不足,影响了有机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推广普及。资金投入不足。从一般的粮田转变为有机食品基地,需要经过2-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有机转换期”,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压力较大。同时,转换期内部分品种会出现减产,且不能标注“有机产品”,只能以普通农产品价格出售,具有一定经济风险。而宝应财政收入欠佳,对有机食品产业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企业、农户积极性不高。企业有机生产意识有待加强。企业对有机生产标准、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不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识不足,管理不够完善,个别企业在隔离带设置上未能满足有机生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