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9 10:45: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物联网技能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改革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被应用于诸多领域之中。在当前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教师可以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推动物联网专业的教学改革,使专业教学更加符合当前的社会需求。
一、物联网工程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可以使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当前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师大部分为青年教师,年轻、有活力,且具有较高学历。但同时这些教师也有不足之处,即通常缺乏实践经验,因此高校对这些教师进行培训十分必要。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就是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改革,教师对课程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专注,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从而逐渐提升、完善自我。另一方面,对于资历相对较老的教师而言,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生比较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习惯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少进行创新。通过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改革,他们可以接触到新的项目,了解并掌握新技能及新理念,从而积极进行创新。
2.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教学模式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无法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改革,教师在教学初始阶段可以先演示项目,使学生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后,能够独立完成具体项目,从而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另外,对于整体项目,其包含很多模块,在完成每个小模块的学习后,学生可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1.将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编程能力及应用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从而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2.突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并将传感器及无线传感网、物联网体系结构、标签识别技术等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3.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应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内容,其主要包括系统集成能力,实际编程能力,数据的采集、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增加课程设计和实验课程的比例,设置独立环节进行考核,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实用技能。
三、物联网工程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1.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学校及教师应当提供充分的机会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在基础能力方面对其加强训练,内容包括C语言代码的简单编写、操作系统的安装、操作系统的使用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学生需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将课堂教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及应用过程中巩固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另外,教师可以安排计算机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辅导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这样不但能够使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还能使水平较高的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从而有效避免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异过大的问题,这对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
2.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是教学的关键因素,其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若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相对较低,则学生很难提高其实践能力。学校可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可以为教师创造外出深造、访学的机会,鼓励教师继续攻读更高学历,从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并接触到行业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可以为教师提供带薪培训,针对教师在实践技能方面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加强系统化的技能培训。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当中,接触到实际项目,对项目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学校可以借此机会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增加实验课程内容。在项目驱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高校应适当增加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实验课程的比例。例如,“物联网组网技术”课程中可设置8个实验。其中包括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这样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并掌握组网技术的相关知识;另外还应包括组网技术的方式、方法等相关内容。此外,在增加的实践课程中,教师应当进行详细的讲解,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这样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理论课程中的相关基本原理及概念,还能对实物进行实践操作,进行编程,从而掌握实际生产过程中组网技术的应用及操作方法。
4.合理设计教学课程。在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推动项目驱动改革,教师需要对教学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不同的课程所搭配的项目也存在一定差异。依据项目内容,教师应当对课程知识点适当进行调整,使课程讲解和实际操作更加易于理解,在课程顺序中充分体现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使项目驱动教学真正发挥作用。
5.合理构建评价课程体系。在物联网工程专业项目驱动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教学体系评价的设置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于课程体系评价而言,教师应当从多个方面入手。在评价过程中,不能单纯依据教师的评价结果。教师评价只能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而评价的重点应体现在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或企业人员的客观评价等方面,这样才能使课程体系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四、结语
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发展的必要内容。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项目驱动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合理的策略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改革,促进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倩倩,郭亚红.物联网工程专业项目驱动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3(2):19-20.
[2]何冀军,卫兵,潘洁珠.项目驱动的物联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33(6):86-88.
关键词:中职教育;物联网;计算机教学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离不开的一样东西,每时每刻人们都在网上寻找着自己想要的信息,搜索周边的优惠。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要多加强实践教学,尽量使教学信息化、网络化,这样才能适应不断扩大的人才需求量,提高教学水平。在这种物联网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纵观现在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还不能为社会提供足够多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一、物联网的定义及其特点
物联网就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去采集各种人们在互动、监控和链接过程中需要的信息,将其用互联网进行结合,形成一个便捷的传递网络。如此,便使得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便捷地连接在一起,使人们在管理、控制这些物体的时候做得更好。通过把智能感知、各种识别技术、普适计算等技术应用到物联网中,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所以,物联网被称为在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中的第三次发展浪潮。
物联网与互联网相对来说还是不同的。首先来说,物联网就是各种感知的实际应用。在物联网时代,各种感知最终通过互联网相互连接,互联网中的传感器收集网络或传感器存在之地的各种信息,使得我们应用物联网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方便快速地更新所需要的信息。
其次,物联网实际上是基于互联网而形成的一个网络,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其实就是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物联网中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传递信息靠的还是互联网。物联网中信息传递离不开网络。但是,通常传递的信息量过于巨大,难以保证其传递的准确性与安全性,这就要求物联网必须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网络协议。
最后,物联网就是提供一个人们自由交流的平台,使得人与物体,人与人之间方便地连接,这种连接不受任何场景和时间的限制。而互联网与物联网的相互融合,会使物体的管理更加便捷,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如此,人们便能够深入地感受到物联网在工作与生活中带来的便利,引领人们去感受更智能、更便利的生活。
二、物联网在计算机发展中的意义
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日趋成熟,物联网必将和互联网一样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业生产、环境监控、健康医疗、运动健身、交通运输等方面必将出现越来越多的物联网的身影,其涉及的范围也将越来越广。比如,苹果公司的iWatch就可以收集佩戴者的运动量、心率、通话记录、联系人,等等,还可以便捷地通过iWatch与他人进行通话,iWatch可以和苹果公司的iPhone相连接,实现物物互联,为人们在通信上提供了诸多便利,有助于帮助使用者完成高效、便捷的通信。
新一代的物联网技术还有诸多的作用,它必将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在未来的各行各业中我们都将看到它的身影。如果我们将传感器安装到大桥、水坝、楼房、供电、供气系统中,再将其用互联网连接,将信息传递到整个网络中去,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然后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并通过这种分析、研究,更好地对检测对象进行管理、控制。这样人们就可以用更加智能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人的生活必将更加便捷,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将很好地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也将大大提高。但是想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就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心计算机,使这台计算机能够很好地对传感器获得的信息进行很好的整理、分析、研究和控制,只有这样,我们的设想才能够实现。
在未来也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当家里的防盗门非正常打开时会自动报警,并打开家里的摄像头;手机、钥匙、钱包等会感应到与主人的距离,并会自动提醒主人随时携带;衣服会感知周围的气温自动调节温度,等等。物流领域如果应用了物联网技术,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当货车超重时,货车会告诉你超载了,还会报出超载的数字。此外,货车还将就怎样合理地配置货物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当搬运人员卸货时,一只货物包装可能会大叫“哎哟,好疼!”,或者说“宝贝,能不能轻点?”;当司机在和别人扯闲话,货车可能会说:“亲,我等不及了,能不能快点发车!”
就目前来看,我国网络已经得到了大面积的覆盖,高覆盖率的优质网络是物联网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些安装在各种设备上的传感器都需要通过互联网络来实现传递,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使得物联网中许许多多的物品产生的信息能够很好地去分析、控制管理,使得便捷化、即时化的管理变成可能,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将变得更加有趣、更加智能化。
三、未来物联网发展趋势
物联网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另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有专家认为,物联网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厚的收益,而且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也许物联网可以肩负起全球经济复苏的重担。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按照对物联网的需求,需要数以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物联网拥有业界最完整的专业物联产品系列,覆盖从传感器、控制器到云计算的各种应用,包括产品服务、智能家居、交通物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各种领域。
四、物联网时代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融合策略
在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与发展。下面我阐述一下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一些建议:
1.为了适应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有必要调整计算机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紧跟时代潮流,找准企业发展方向,了解物联网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积极地去建立新的培养体系,健全人才培养过程,大力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学生的特点入手,积极地去带领学生学习新兴技术课程,完善教学课程设置,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充分适应新时期对于物联网技术人才的需要。
2.我们要培养优秀的教师
所谓“名师出高徒”,要想让学生学到紧跟时代步伐的物联网技术,我们必须要建立健全优秀的师资力量,定期举行教师技能培训,增强教师自身素质,在教学实践中,举行各种教学质量评比,对教学质量优秀的老师,学校要适当给予奖励,对教学质量欠佳的老师,学校要努力帮助其找到问题所在,及时纠正错误。在增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教师师德的培养,使教师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扎实的学术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应对时展对物联网技术人才的需求。
3.我们要努力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实践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计算机技术不同于其他知识,课本只是辅助作用,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要想使得实践教学能够很好地进行,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智能化、模拟化、数字化等特点。要对计算机专业人才进行一技多能的培养,必须通过物联网实训模拟设备来进行,利用模拟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切实提高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优化教学资源与环境,使传统教学与虚拟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以优秀的能力迎接物联网时代辉煌的明天。
五、物联网实践教学平台现状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兴起了许多开发应用于高校的物联网实践平台,这些平台存在着部分问题:一是由于公司研发人员没有实践教学经验,其开发的软件很难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导致实践与课程脱节的现象。二是各公司开发的物联网实验平台采用的都是高端的ARM处理器,而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开设的是51单片机课程。这些公司开发的软件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过大。三是各公司开发的物联网实验平台都只提供物联网感知层和网络层的相关实验,没有应用层的相关实验,即使个别的公司提供了这类实验,但是实际上很难与信息技术课程中所学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各公司所开发的平台大多价格昂贵,每套价格都在万元以上,学校的资金投入比较大。
物联网是时展的新趋势、新方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通过社会考察、学习和调研,探究课题研究方向,紧跟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准确找好物联网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向,反思当下物联网技术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许多不足,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为信息技术专业向物联网专业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应紧抓物联网蓬勃发展这一机遇,为未来庞大的物联网产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超.基于物联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16).
[2]刘鑫国.浅析物联网背景下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J].福建电脑,2013(4).
[3]高立静.浅谈物联网产业背景下中职计算机的发展[J].职业,2013(14).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学业导师;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29-02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型社会战略的确立,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快人才培养的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问题。作为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业导师制的引入为人才培养的多渠道、宽口径、重实践的要求提供了可行的选择。特别是专业导师的科研平台和科研课题的真实氛围的训练,弥补了传统学生培养模式在科研技能和专业发展上的不足。论文重点论述了学业导师制对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并对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学业导师制对新兴技术的前瞻引领
学业导师制引入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业导师专业技术上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学业导师的专业技能得到更深入的挖掘和运用,学生的科研技能得到进一步的训练,最终达到双赢,特别是对工科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和科研基本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2]。
(一)学业导师制对新技术的适应
学业导师制的引入是对新形势下新技术发展的准确把握和应用。专业导师独特的科研视角、扎实的科研基础、宽广的科研渠道,以及对科研动态的把握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学习应用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所急需关注和迫切需要的,学业导师制的引入,可以充分发挥学业导师的技术优势,通过创新平台建设,能够从源头上实现学生与新技术的对接,对于他们快速把握专业前沿、深入理解专业内涵、快速掌握新技术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业导师制是创新平台的主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目前高校加快人才建设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高校推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一线专业教师承担着重要职责,是创新的主体。通过学业导师制,可以快速搭建人才创新培养的通道,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成长的土壤与环境。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不仅需要资金和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学业导师的项目课题作为学生实践的实境平台,使学生在真实的科研氛围中快速提高创新水平[3-4]。
(三)学业导师对人才培养的推动
学业导师的引入对于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尽管高校在技术创新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必须清楚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科研训练过程和创新培养的手段要提高效率,加快进度。在这一要求下,引入学业导师制,将学生的科研创新技能的培养直接划入创新平台的范围,充分发挥创新平台的育人优势,无疑对促进学生在短期内的快速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全新的思维,在目前的条件下实现新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充分重视专业前沿的深入研究,大力推进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践训练,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实践性
物联网工程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实践性的加大增强。众所周知,物联网的诞生就是实践累积的产物,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它们在行业应用中的深入实践,其为物联网技术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极其深厚的基础背景。纵观物联网技术,其发展脉络与工程实践的路径不无重叠,特别重视实践及基本技能的锻炼。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能力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将掌握的知识熟练应用在实践中。
(二)应用性
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面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诸行业均可以成为物联网的应用环境,无疑为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视野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应用技能,更要求能够快速针对行业应用提出解决方案和实施细则,物联网专业应用的复杂性、进度的紧迫性、问题的现场性、解决法案的多样性均对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5-6]。
(三)创新性
物联网工程专业特别强调创新,其应用领域的宽泛性决定了具体的方案没有现成的章法可循,必须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实际分析,要求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现场处理能力,特别是针对新问题的创新应用能力,这是其他专业所不具备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本身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朝阳专业,其发展的速度之迅猛、覆盖行业之全面、专业知识之宽广是专业人才必须深入领会的。
三、学业导师制下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复杂性和宽泛性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目标。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因循旧路,故步自封,必须开拓新途径、充分调动现有的资源优势和综合各方群策群力,只有如此方能较好地应对复杂问题。
(一)以学业导师制提高物联网专业的培养起点
学业导师制的推行,为物联网过程人才培养提供了更高的起点。学业导师立足于专业实践,从更高、更专业的视角为该行业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起点。依托学业导师的科研经历和创新思维,能够促进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快速摆脱旧有思维的束缚,迅速提高专业思想和应用起点,快速实现在行业内的熟练运用。
(二)以学业导师制拓展物联网专业的创新平台
学业导师在自身多年的科研经历中形成了特有的科研方向和创新平台,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技能至关重要。通过学业导师的引导帮扶,学生可以在科研平台内迅速成长,加快发展。创新平台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物质场地、实验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科研平台,学生获得了与专业前沿直接对接的渠道。
(三)以学业导师制加快物联网专业的应用过程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应用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实际项目的历练。这一过程必须在学业导师的创新平台引导下才能快速构建实现。物联网不同于其他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只有听过实际项目,才能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应用过程,并快速积累经验,获取第一手知识。在学业导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快速提高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发展的能力。
四、学业导师制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业导师制作为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新问题,如何保证科研平台人才培养过程的时效性,如何确保学业导师在科研指导过程中发挥专长确保知识传递的可行性,如何在增加科研导师工作任务的情况下确保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受影响,如何通过科研平台实现师生双向共赢,应当充分考虑如下问题。
(一)引入量化考核机制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切实实现社会急需的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使人才能够在毕业后直接对接社会创新体制下的大环境。为此,需要为在校生的培养质量设立量化考核指标,以实现对人才培养的原则指导。量化机制应当突出学生的项目参与程度、自主思考能力、科研实操水平,可以通过月度目标、年度目标加以范围界定,以代码量、论文等实际载体为考核依据,以社会认可、同行评价为评价标准进行量化设置,确保量化目标的实际可行。
(二)健全激励机制
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学业导师的精力投入。由于客观原因,学业导师原本已经承担许多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社会压力大,有些导师不愿意再次增加负担,即使有些导师愿意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由于时间限制和工作精力不足,难以保证实际指导过程的质量。因此在引入导师制时,应当充分考虑学业导师的实际情况,适当减轻他们其他的工作要求,并适当增加激励因素,保证科研导师的权益,确保指导过程的质量和效率,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贯彻和实现。
(三)完善监督机制
学业导师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保证双方的权益,应当设立双方认可的指导监督机构,并将其作为日常管理和考核的执行方。其可以挂靠在教务处或者科技处,也可以由各学院的委员会承担,该机制应当能够及时与科研导师和学生互动,获取第一手信息,作为科研创新平台顺利推行的保证。
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发展是个新课题。学业导师制可以为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科研指导,快速提升学生的创新技能。但是作为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的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学业导师的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科研导师的工作量的保证、科研教师的自身权益的维护以及客观公正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戴长雷,孙思淼.大学生学业导师导学方法实践与思考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4).
[2]闫涛,李O,潘恒健.学分制下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 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9).
[3]瞿启发.本科生学业导师教育管理模式探讨[J].管理, 2015,(16).
[4]李琳琳.数字校园中学业导师平台的搭建与研究[J].黑 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3).
以创新中心粘合企业
当下正是中国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企业都在“新常态”中寻求突破的契机。而作为一家跨国公司,微软已经在“互联网+”时代付出实际行动,融入中国并与中国共同创造。在中国他们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与新创企业,是GDP的“增长引擎”。但面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趋势,转型中的中小企业更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拥有一个更加良好的生存环境。
为了帮助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营造一个开放、领先的技术服务平台和成长环境,从去年开始,微软相继在全国多个城市投入大量资源,与政府、本土企业合作,建立创新中心。服务于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土壤,同时也以聚合的方式帮助形成高新技术生态圈,释放企业潜力。
为软件市场提供“聚合力”
一直以来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都充满活力,不论是在传统软件行业还是互联网服务领域,不断涌现的创新企业,正在逐渐成为中国信息产业的中流砥柱。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为身处信息产业提供了一个二次爆发的新契机。“互联网+”时代,信息产业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将让中国信息产业走上一个新的高度。
面对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兴企业,石景山区政府牵手微软共同打造“微软技术实践中心”、“石景山互联网游戏创业平台”,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战略目标,合力打造一个一流的创业生态环境。通过微软新创企业扶持计划(BizSpark)、微软线上虚拟学院、MSDN等平台,为区域内的游戏开发商提供知识分享、技能培训、免费工具、专家指导等服务,还将利用全球领先的微软云Azure保证开发商的生产力得以最大发挥。在中国,微软一直致力于与政府共同扶持并打造本土互联网软件生态系统,与石景山区政府的合作并不是个例。不久之前,微软还在深圳同光明新区管委会合作,落地中国首个“云暨移动应用孵化平台”项目,推动“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在深圳光明新区微软将于光明新区管委会共同提供,云暨移动应用孵化平台、产业孵化扶持、技术培训及创新展示、众创公共服务、合作项目公有云平台建设。
不论是微软与石景山区政府的合作,还是在深圳光明区的投入,都是希望能够聚集更多优秀互联网创业企业。全力推动国内信息化行业的发展,从而帮助互联网企业夯实基础,引导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予力游戏生态推动创新
而作为当下倍受关注的新兴领域,游戏行业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市场快速成长的一只新军。2014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约为270亿人民币左右,同比2013年增长100%以上。而包括手游在内的中国整体游戏市场,在2014年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4亿人,预计2016年中国将以250亿美元的规模成为全球最大游戏市场。
从中能够看出在互联网时代,游戏以其清晰的商业模式和极强的盈利性,逐渐成为这两年的市场主角。为了聚合游戏创新人才,扶持、孵化游戏创新企业,从去年底开始,微软相继在河北廊坊与厦门集美支持合作伙伴和当地政府成立了“大厂游戏创业基地”和“厦门游戏创新中心”两大游戏创新基地。
“大厂游戏创业基地”和“厦门游戏创新中心”以领先的微软技术平台为基础,借助微软技术团队的大力支持,通过微软与合作伙伴和当地政府的合作,为有志于游戏开发事业的开发者、企业提供具有先进技术和理念的配套齐全的受益平台,促进移动游戏产业的发展。“互联网+”的精神不仅仅在于改变传统,同时也是希望以聚合理念实现资源优势的最大化。游戏创新基地这样的形式,让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能利用微软技术、政府资源,实现自己的业务规划,创造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
在这样的游戏创新中心,一方面当地政府能够提供诸如政策上的支持,“厦门游戏创新中心”集美区政府将为互联网游戏领域的小微企业提供创业空间、政策支持、行业指导等服务;而微软则能够帮助企业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例如“大厂游戏创业基地”借助基于微软技术的Azure云服务,开发者能够得到最为理想的开发测试平台和运营服务支持,解决基础设施、开发工具、测试环境等技术环节上的后顾之忧。
一、科学管理,促进精细化管理上台阶
按照国家和省粮食局的部署,深入开展全省规范化管理“示范粮库”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加强粮油仓储管理的新途径。组织各储备库按“示范库”标准,逐个环节、逐个岗位细化量化业务流程、工作标准,科学设计管理制度,落实考核评价机制,推进储备粮管理科技化、规范化、效益化发展;建立指标考核体系,促进仓储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提高应用低温隔热等先进储粮技术的覆盖面,年内,力争除当年入库新粮外,50%以上库存粮不熏蒸,使储备库库存小麦轮换期内熏蒸不超过2次;积极发挥市科技储粮指导组的作用,深入研究和全面推广应用低温、低药等绿色储粮技术,每个储备库都要落实研究课题与项目,及时整理研究成果,发表2篇以上高水准的论文,提升我市仓储行业竞争力;根据市场行情和政府调控需要,合理确定辖区内地方储备粮油库存规模,切实抓好储备粮油轮换工作,把握轮换节奏,提高轮换效益。
二、落实政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引导粮食仓储企业,正确运用国家各类扶持引导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级财政资金补助,有规划、有步骤地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树立长远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对全市基层粮所进行全面维修改造;严格执行国家《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和《省粮油仓储单位备案管理办法》,落实粮油仓储单位备案管理制度,利用粮油仓储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全面掌握我市粮食仓储设施基本信息;加强市粮食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实施电子结算、信息网络、检验检测等配套工程,着眼“大粮食、大市场”,构建区域化粮食仓储物流平台。
三、整合资源,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市粮食调控及储备业务智能管理系统”功能,提高基层单位粮食仓储管理效率;通过整合行政办公、执法、社会粮食统计、粮食经纪人管理等子系统,强化库存粮食监管,提高行政效能;积极争取与全省粮食仓储管理系统对接,努力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和资源共享;指导仓储企业探索粮库管理信息化与智能化的集成应用,积极研究在仓储管理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大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逐步实现系统的更新和冗余配置,提高信息系统运行质量。
四、服务民生,扩大农户科学储粮覆盖面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落实配套资金,稳步推进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全年推广科学储粮“示范仓”4500户。认真贯彻国家《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管理办法》,修订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确保专项建设规范高效。严格专项资金管理,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对“示范仓”中标价格、补贴金额等内容要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质量管理,从原材料采购到“示范仓”加工实施全程监督,为农户提供质量可靠的产品。强化政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提高全社会对农户科学储粮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农户参与科学储粮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普及储粮知识,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农户科学储粮水平。
五、以人为本,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决客服麻痹思想,居安思危,把各项安全生产工作措施抓细、抓实、抓好;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操作规程,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个管理环节、岗位;强化药剂管理,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和技术规范,按国家粮食局“熏蒸作业负责人应由高级及以上资格的粮油保管员担任,环流熏蒸设备应由中级及以上资格的粮油保管员操作”的规定,切实加强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确保熏蒸作业安全;加大安全生产设施设备投入,落实安全生产费用,杜绝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一)人才素质低
我国煤炭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综合素质偏低,是煤炭企业的现实情况。
(二)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科学的分析
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的战略认识不到位,缺乏长远的眼光和战略思维,人力资源的机构设置上不合理。
(三)培训形式单调,效果不佳
培训形式缺乏创新,只是一味的采用“上面讲,下面听”的形式,呆板、枯燥,提不起学员的兴趣,导致学员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培训效果。新招聘的员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接受新知识水平较慢,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内部授课教师不能满足培训工作需要,授课技巧有待提高,制作课件缺乏创新。岗位技能培训“师带徒”效果不佳,流于形式。一线煤矿多媒体教学器材欠缺,培训教室设备需要添置。
二、我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不够
培训人员观念缺乏超前思维,培训投人不足,只是作为工作内容中的一个部分,没有作为人力资源的开发来对待,缺乏长远眼光,认为对员工的投资不会或者在当期内很难见到效益,而且员工的流动性很强,尤其是高素质的员工,因此不愿意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和投人。
(二)重视不足
其一,人才应该作为人力资本来对待,应该作为企业的资产,提高重视程度,加大人力资源的培训力度和开发水平,不能或者只是重视物质资源的投资和投人;其二,人力资源的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特点,不能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普通人员的管理或者劳动力的管理等同视之,要按照人力资源的自身规律和管理规律进行管理;其三,在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中,没有全局思维,只是重视干部的培训和培养而忽视对于一般人员的相关发展规划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对于高级能工人的开发更有甚之。
(三)机制不健全
其一,存在培训的过程与实际效果之间的脱节,对于培训之中的过程中的效果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考核和检验的问题是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其二,没有重视考试和考核的技术问题,考试和考核是对培训效果的有效控制,但是考核和考试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得以体现,如何进行培训的延伸和提高是重要的一个问题。其三,对于考试和考核的管理缺乏有效和高效专业的人员以及管理,大多数企业没有进行完整的记录和整理,即使进行了整理也缺乏有效的分析。
(四)师资缺乏
企业没有形成自身完整的师资体系和师资团队,部分国有企业的职工培训等企业学校,分布很分散,没有进行全国一盘棋的布局和调整。很多进行培训的学校由于历史欠账和显示发展机制等原因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配套装备和配置,基础条件较差。
三、我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行思想观念和思维的变革
转变过去的就有的不适合时展的观念和理念,完成管理思维的升级和再造。改变过去井下人员的粗暴式管理模式和方式,改变过去只是进行管物的思维,改变过去管理方法,改变只是重视口头的管理方式,真正实现人本管理的转变,真正实现从劳动管理到人本管理的飞跃,真正将思维提高到人才资源的角度和人才资本的高度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观念的转变是发展的先导,没有观念和思维的真正转变不会有大的发展和提升。
(二)加强对于培训和开发的资金支持
除了进行硬件的投资之外,更加注重对于人本软件的投资和投人,提高高度和投资水平,将每年计提的教育培训经费真正能够应用到员工的身上,使更多的员工和企业受益,尤其要重视对于培训实体的投资。
(三)创新培训的方式和方法
应该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视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而且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是简单的管管人而已。要注重学习过程与效果的有效结合,有效转化,来做到培训使用的全过程控制和管理,并且将培训和员工升迁发展相衔接,同岗位的收人相结合。将现代培训引人企业的发展过程,积极开展第三方培训,积极发展外包培训,将本企业不适合或者不熟悉的培训外包给专业的机构进行开展,提高专业性和技术水平。改变培训的方式方法,开展现代远程培训,开展好基于现代卫星技术的培训、开展好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平台应用,借助于专业的机构进行培训,灵活使用光盘等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培训。变革培训的效率和频率,确保实现一定量的员工始终处于培训状态。
(四)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
关键词:PPP项目 养老产业 云计算 大健康 养老云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达10%。按照联合国对人口老龄化社会标准划分,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中国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联合国曾作出预测,到2049年,中国将有近三分之一人口超过60岁,老龄化程度继续加重。针对日益严峻的养老现状,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养老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提出,国家也在逐年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速审批多项养老项目。而在建设养老项目的过程中,政府往往承担了较大的财政压力。国务院于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并于2014年在湖南、内蒙古、吉林、江西、山东、安徽、湖北、甘肃等8个省份开展以社会资本合作、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试点,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一、国内PPP养老项目的现状和问题
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是一种以合同方式确立的,基于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之间的长期合作机制。其相对于传统的单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而言,具有效率高、减轻财政负担、优化风险承担降低成本、服务质量高等优点。
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为例,该项目为全国第二批PPP模式示范项目,于2015年6月正式落地,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1.6亿建设72个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中心,以实现城乡养老服务全覆盖的目标。在章贡区政府的监管下,社会资本同赣州市市场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注资组建养老服务中心项目管理公司。项目全部建成后,将为全区11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配餐送餐、医疗陪护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除了该项目之外,全国各地也有一批PPP模式的养老项目开展,而在开展过程中发现存在老年人去养老机构意愿下行、居家养老意愿相对强烈的情况,因此PPP模式的社区居家养老为目前主流方向。而现行PPP模式下的社区居家养老依旧存在不能提供有效供给状态。主要体现在:1.过度依赖政府资源和行政运作,容易陷入行政福利陷阱;2.社会资源整合不足,未将政府、社区以及民营养老机构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信息共享。导致三方各自独立提供服务,造成资源重复和服务盲区。3.同专业机构间的互动不足,目前社区医疗保健工作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健康咨询和身体康复护理等需求;4.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待提高,缺乏相关职业教育以及相关技能培训。5.提供的服务形式较单一,未将老年群体进行细分,不能提供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方案和服务。6.监管不及时,目前监管形式为事后监管和应急监管,监管信息滞后;7.盈利模式和渠道单一,未能扩展出衍生产品。
二、基于云计算和大健康的养老PPP项目的新模式的探索
云计算和大健康平台均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模式。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而大健康平台实际上也是指利用互联网整合各种资源,将不同的医疗机构甚至保险单位等进行联合,进行信息共享以便机构为个人用户提供可持续的个性化服务。
将云计算和大健康概念和技术引入养老PPP项目,并对现有项目模式进行改进,获得以政府为主导、养老云信息平台为凭借、以社区养老中心为依托、以大健康平台为辅助的新型健康养老模式――“健康养老云”模式,以实现老人“安养―乐活―善终”的生活目标。
“健康养老云”产业内主体有政府公共部门、第三方社会机构、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以及PPP项目管理公司筹建和管理的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图1为“健康养老云”产业的结构设想。
“健康养老云”产业的运营模式如下:
(一)政府公共部门、社会资本共同成立PPP项目公司和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
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签订合同,成立PPP项目公司。政府提供土地和政策,社会资本负责筹建和管理PPP项目公司并成立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PPP项目公司筹建并负责管理社区养老中心。政府对PPP项目公司以及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进行监管,对项目进行风险管控。
(二)老人/子女、智能终端企业、社区养老中心以及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构成基本居家养老配置
智能终端企业与社区养老中心合作,保证智能终端入户。社区养老中心采集老人基本信息以及日常需求录入居家养老云信息平_的用户信息管理系统。子女可通过智能终端和社区养老中心了解老人居家养老情况并可对养老服务、老人健康等信息进行反馈。社区养老中心可通过智能终端以及信息反馈对老人养老情况进行实时更新和监管,消除养老服务信息滞后引发的资源重复浪费以及服务盲区,实时监管及时处理问题,也可避免由监管滞后引发的养老项目风险事件。
(三)由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整合其他服务机构同社区养老中心资源为老人提供个性化居家养老服务,形成有序的养老产业链
老人依据自身情况不同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同,如只单靠社区养老中心提供养老服务,不仅需要多样化专业在职人员,而且还需要丰富的专业资源。而要实现该目标,则将大大增加社区养老中心的运营管理成本,也增加了相应风险。因此,引入其他服务机构,例如教育文艺机构、饮食餐饮、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家政服务甚至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机构的养老设施等第三方服务机构,不仅可提供丰富的服务种类,而且还可利用养老云信息平台针对个人提供多机构的个性化服务套餐,充分整合各机构资源,实现收益最大化。并可从中衍生新的服务产品,增添盈利渠道。
(四)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搭载大健康平台为养老人员提供多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老人因年龄以及身体状况,对医疗知识科普、健身保健、康复保健、大病重病护理,临终关怀等医疗相关服务有迫切需求,但因科普力度不足,公共t疗资源偏集中于大型三甲医院,大病重病就医和护理存在难度,临终关怀等公共服务机构运转不良,其他医疗信息不明等原因,导致经常出现老人受骗、重病老人子女财力人力负担重、重病后康复保健措施以及临终关怀不到位等情况发生,无法达到“安养―善终”目标。大健康平台可通过从智能终端科普医疗知识、智慧医院信息平台、慢性病防治管理系统、健康管理系统、康健护理管理系统、互联网急救系统、互联网中医诊断系统、互联网肿瘤筛查系统等提供医疗信息服务和医疗机构健康服务,以多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医疗健康服务协助实现“安养―乐活―善终”目标。
三、“健康养老云”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结构主体缺乏参与积极性
我国PPP养老产业目前处于发展初期,盈利模式尚不完善,产业链单一,完整产业链形成需社会资本的财务成本以及时间成本较大。因此,企业等第三方机构缺乏长期参与积极性,影响产业链的完善和持续发展。
(二)智能终端配套设施不完善
国内智能家居和智能终端设备尚在发展阶段,而且同老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待摸索和优化,经常存在智能终端操作过于繁琐,老人完全掌握较困难。往往出现智能设备安装后老人不会使用的情况,久而久之智能终端成为摆设。
(三)云信息平台的信息安全隐患
健康养老云产业中信息共享除为机构带来便利模式之外,也存在安全隐患。如何有效保护老人隐私、维护老人信息安全成为平台建立必需解决问题之一。
(四)大健康平台处于事业发展期,同养老相关产业的结合方式尚待摸索
大健康平台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型事物,目前广泛用于普通群体的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如何针对老年人推出针对性的系统性特色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关于“健康养老云”养老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积极监管并反馈。加大互联网信息安全领域的资金投入,建立互联网信息安全国家标准,促进网络安全行业健康发展。
(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健康行业
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大健康行业,促进医疗健康咨询行业、康复保健机构、临终关怀机构等同养老相关的特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促进民营机构同公共医疗机构的信息沟通和合作交流,推动大健康平台的快速发展。
(三)新型养老特色主打的智能终端的研究以及加强社区养老机构人员的针对性宣传培训。
鼓励企业针对老年人特点研发简便操作,甚至VR等体验式智能终端。社区养老中心定期针对居家养老老人举办智能终端,以及养老云信息平台的宣传培训,甚至采用入户宣讲等方式,以期提高智能终端和信息平台的使用率。
(四)大力培养跨界人才
PPP项目公司应对社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进行资质考核和技能培训,使其具备互联网知识和养老服务知识,并有简单的医疗救护技能,能及时应对突发的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措施。
养老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任务重,形势严峻。因此,一个符合中国国情,且可实现良好持续性发展的养老产业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健康养老云”养老产业模式不仅可促进经济发展,更可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实现“安居―乐活―善终”这一养老目标。因此,探索并完善该模式对我国养老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懿嘉.以PPP模式进行养老产业投资的探究[D].苏州大学, 2015.
[2] 胡桂祥,王倩.PPP模式应用于养老机构建设的必要性与应用条件分析[J].建筑经济, 2012(2):101- 104.
[3] 李卿相. 赣州市章贡区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PPP项目考察[J]. 预算管理与会计,2016(3):40- 41.
网络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决定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应该采用何种方法加以贯彻实施?这种教学思维可以叫做“目标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故此,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当今社会移动互联网与移动终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商务等新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是什么?经过对珠三角地区就业岗位的考察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与网络相关的就业岗位未来几年(5年左右)对如下六个方向需求比较旺盛:
1.基于网络的程序设计
2.移动智能终端开发
3.网络工程设计与施工
4.网络安全平台的构建
5.移动商务网站建设
6.物联网(智能家居与家用机器人)应用
二、民办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具备的教学条件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上述六个目标是完全适用还是部分适用、或者是还有其他目标?要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除了就业岗位需求外,还必须基于现实的“教”与“学”两方面的条件,切不可好高骛远和夸夸其谈。那么,民办高校(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具备怎样的“教”和“学”的条件呢?
(一)生源条件
民办高校学生具有如下特点:
1.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不及一二本院校学生,这是中学教育及高考决定了的。
2.对实用的技术技能感兴趣,特别喜欢使用网络并且愿意掌握网络技术,不太习惯理论学习和逻辑思维(如:程序设计)。这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自身长期学习的惯性使然;二是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进一步深造(如考研)的要求,只想更好地就业。
3.学习上易于冲动,少有恒心和耐力。缺乏自信心,往往遇难而退、望而却步。
4.他们兴趣广泛,思维灵活,表面看起来不想学习,其实“成就感”极强,稍有成果便喜出望外,想迫切掌握自认为有用的知识和技术。如上所述可知,不能强行按一二本院校学生的要求来强制他们学习,应因势利导。否则会适得其反,造成课堂上教师自说自话、学生在下面我行我事,结果是绝大部分学生一无所获,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故此,摸索出一套适合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非常必要。
(二)师资条件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民办高校的待遇不及公立高校,造成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差强人意。目前,民办高校师资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部分构成。专职教师占大部分,其中绝大部分是中青年。在IT业界,技术好且有实践能力的中青年一般去企业工作,拿较高薪水。少数刚毕业的硕士即便第一次择业在民办高校,他们也会“骑驴找马”,瞅准机会奔向高薪企业。而另一方面,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拥有一支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所谓“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这一矛盾已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瓶颈。专职教师中另一小部分来自各个高校的退休教师,虽然他们的教学经验、学识水平可圈可点,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不太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致原有的师资大多数动手能力较差。面对“网络”这种新技术,年事已高的老教师们已无多少锐意进取之心。发挥余热尚可,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就不太现实了。兼职教师一般都是临时聘请,以解燃眉之急。若该老师非常敬业、中规中矩地完成一般性教学任务已属万幸,指望这些兼职教师本身具有较高实践教学能力且能下大力气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太现实。聘请兼职教师的另一途径就是聘请相关企业(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工程师,除了聘请他们担任实践教学任务外,还可以与专职教师组成团队完成一些科研任务,这一模式就是时下非常时髦的“校企协同创新协同培养”模式。但是,此模式也存在一些障碍。首先是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较低,不太容易签约到实力较强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除非企业个中有利可图(注:企业不负有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且有利可图才能生存,没有理由求全责备)。其次是企业考虑自身的工作和发展,不太可能派遣真正的一线工程师长期担任学校实践教学任务,要么是派遣少有项目工程经验的企业讲师来应付教学,而真正的技术骨干只能是进校举办专题讲座(如此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另外,企业看重的是员工的技术和能力,而学校看重的是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校企协同创新协同培养”模式想要取得成效,学校就不应死抠企业工程师的学历条件。
(三)实践教学条件
除了师资条件以外,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不足更是制约实践教学的瓶颈。毋容置疑,民办高校办学经费基本源于学生的学费,学费的增长远远赶不上物价的增长。除去维持正常运转的经费外,实验设备购置和更新的经费投入往往捉襟见肘,致使校内实验条件赶不上公办学校。当然,应该承认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这种差距在慢慢缩小。在民办高校,受学校地位、科研经费、科研实力的制约,教学人员少有机会获得科研项目或参加科研实践,要想用科研促进和拉动实践教学谈何容易。基于上述教学条件,民办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探讨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时就不能完全复制公立院校的模式,应该依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认真思考,走“特色”办学之路。
三、实践教学指向的培养目标
在明确了民办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基于民办高校自身的教学条件,落实到实践教学环节上,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工作呢?首先是要确定实践教学的教学思维,其次是明确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一)实践教学的教学思维
针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该本着如下思维,然后在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落实这些教学思维。这就是:
1.教学理念:因材施教,瞄准就业。
2.教学原则:夯实基础,注重实践。
3.教学路线:以网络(含物联网智能家居方向)设计、施工、装配、设置、构建、销售与维护为主线,兼顾移动开发和程序设计(移动网站建设和移动终端开发),以此为目标进行实践教学。
(二)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在上述教学思维控制下,依据客观教学条件,我们的实践教学应该服务于如下四个培养目标:
1.网络工程设计与施工。
2.网络安全平台的构建。
3.移动商务网站建设与移动终端开发。
4.物联网(主要是智能家居与家用机器人方向)销售、施工与维护。
四、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
针对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确立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将支撑目标所需的实践教学内容归结为若干“技术技能节点”,这些节点的选定必须经过序列课程所有任课老师充分讨论,并征求相关实践教学基地工程师的意见,最终由院系教学委员会确定并将这些“技术技能节点”分配落实到体系中的各门课程中。
(一)网络工程设计与施工对应的课程体系
数字通信原理、网络原理、网络互联与路由、网络工程与组网技术、综合布线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工程综合实践。
(二)网络安全平台的构建课程体系
网络原理、信息安全技术、网络攻防技术、防火墙与入侵检测技术、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治、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安全综合实践。
(三)移动商务网站建设与移动终端开发课程体系
移动商务技术、移动网络营销、移动商务支付安全、移动智能终端开发、网页设计、三维商品影像摄制、移动商务网站建设实践。
(四)物联网(主要是智能家居与家用机器人方向)课程体系
电子电路、智能芯片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概论、无线传感网、射频技术、智能家居网络构建、智能家居销售与维护、物联网应用综合实践。
五、实践教学改革采用的方法与措施
(一)突出“综合实践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1.“综合实践课程”驱动前导课程的教学
前述可知,每一课程体系都以一门综合实践课程结尾。在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检查前导课程所含“技术技能节点”的教学效果,若发现所需的某一“技术技能节点”被前导课程遗漏或精简,将由综合实践课程任课老师报教学委员会认定后追究相应教师的责任。
2.教学内容由项目模块化构成
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应该在相对集中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一个学期内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可以按照学时、学分分割成2-3个项目。比如:“网络工程综合实践”可以由网络服务器的构建项目、组网设计项目、综合布线项目、无线网设计与施工项目等构成;“网络安全平台的构建”可由安全审计项目、入侵检测项目、防火墙构建、计算机病毒防治等项目构成。开出的项目可从两方面征集:一是从专职教师中征集,二是从实践教学基地的工程师中征集,再经系教学委员会审定。学期末网上公布下学期综合实践课程构成的项目模块内容及其各个模块的学时、学分、教师姓名,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上课时间、兴趣爱好、有目的有方向地选择其中的项目模块。总之,综合实践课程是以项目模块为单位进行教学、考试计分的。
3.项目来源于在校专职教师科研活动和实践教学基地的研发、设计、施工活动。
4.教学场地依据实际情况可选在学校或实践教学基地。
5.为了鼓励教师积极性,依据项目教学付出的代价由教学委员会确定给予教师一定的额外报酬,即增加一个课酬系数。
6.改革综合实践课程的考试和评分方式
考试是课程教学效果的校验,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指挥棒,综合实践课程的考试与评分必须改革。考试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既考核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效果,也考核学生的设计思维、方案。好的设计方案即便暂时没有效果也要给予肯定。如此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能力。考试成绩由能力效果得分和设计思维方案得分构成,并将该课程包含的各个项目加权平均计算,训练难度大的权重大,使学生不能避难就易。学习态度和协作互助也是考核和计分的因素,以此大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综合实践课程可以分割成实训项目考试计分,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项目应试并获得学分。
(二)加大前导课程的实践教学力度
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课程是尾节点,其后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前导课程中“技术技能节点”的实验内容,必须做到不遗漏、不重复、难度适中,一定要瞄准实践教学的目标,一定要为综合实践课程服务。前导课程中提倡“案例教学法”。收集实际工程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通过这些案例对网络工程技术规范进行深入理解。提高他们对网络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提倡并鼓励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将相关案例开发成课件和网络课程资源,既可用于课堂教学,又能方便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比如:“网络工程与组网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就可以用本校校园网为案例讲述网络设计、绘制校园网拓扑图、配置网络设配、构建各种服务器。然后对照拓扑图进入实际现场参观,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想法在技术规范范围内修改设计(拓扑图)、替换设备,并且在老师指导下分组讨论可行性。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再比如:在“网络攻防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分成若干“网络攻击小组”和“网络防御小组”,每小组3-5人。再将这些小组划分成攻击和防御两大阵营进行实战,由老师讲评并计分作为平时成绩。
(三)教师自编适合本校实践环境的实验指导书
鼓励并督促任课教师自己编写适合本校实验室软、硬件教学环境的实验指导书。此事非常重要,因为引进的实验指导书一般不太适合本校的实验环境,也不一定适合本校学生的学习条件。另外,当一位教师编写出一本实验指导书后,所涉及的所有试验肯定是全部在实验室验证并通过了的。他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目的明确、操作熟练、效果显著提高。当然,给予该教师适当课酬奖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四)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特色教学
特色办学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宗旨,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更是学生就业的保障,在充分调研就业岗位需求的前提下,应挖空心思地开展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下面以“三维商品影像摄制”这门课为例来说明。原来的培养方案中有一门选修课“数码摄影与摄像”,讲授一般摄像摄影的基本常识与方法,学生很欢迎。首先,我们浏览了很多电子商务网站,发现要想将商品三维动态地在网页上展示给客户并不容易,因为这涉及两种技术:一是商品影像拍摄技术和剪辑制作技术,二是要让其多视角转动并配合声音讲解就要运用较高的数字媒体技术。其次,我们访问了部分在在淘宝上开网店的店主,他们有意将自己的商品在网上包装漂亮以供浏览,但苦于技术有限无法实现。由此可见,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这里蕴藏着巨大的就业机会,而我们计算机系又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方向(即将申办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选修了“三维商品影像摄制”后,再选修一两门数字媒体技术的课程,就可以胜任上述工作。另外,此方向属于设计、操作、制作类型,非常适合民办高校学生学习。
(五)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解决实践教学的师资问题
1.现有中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或网络公司挂职一年,提高实践能力
大力鼓励教师进企业挂职,竭力保证其待遇与在校等同甚至略高(因为到企业挂职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取得实效)。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规定专业教学人员参与企业协同的刚性指标,如:实习、实训、调研、横向科研等,将这些指标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于没有完成规定指标的提出诫勉并限期补充完成,取消其评优、晋级等资格。对于协同互动指标完成出色的人员,给予单项或综合奖励。
2.教师短期外出进行技术技能培训
时下,实验设备供应商为了提升自己的设备竞争力,一般都开办与设备相关的师资培训班。要狠狠抓住这种机遇,着力提升校内实践教学人员的能力。除此之外,外出参加短期实践性培训班也是较好的途径。
3.引进校外实习基地生产一线工程师进校担任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工作
这一措施的效果不容置疑,但是要真正做到非常不易。企业有自己的生产计划和安排,一线工程师一般都是生产骨干,不便外出;学校则要遵循自己的教学计划与秩序,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双方都必须下决心才能兼容合作。
(六)学生自主参加实践教学活动
1.创造条件全天候开放网络工程实验室,使学生有条件自主进行实验。
2.以知识和技能基础及兴趣爱好为条件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科技竞赛,选派责任心强的老师加以指导。
3.在校期间,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休学创建小型微型企业,比如:建立移动商务网站。
4.学生毕业时应该持有一两个职业技术资格证书
目前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培训课程已经作为选修课开设,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持无所谓态度,这是不对的,必须纠正。应大力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考试,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持有这种证书是自己具备合格的行业技术和能力的标志,也是上岗工作应具备的条件。
六、实践教学效果考核
实践教学改革成败的标志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是否达标,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如何检测?这个问题在以往的教学改革研究中基本上被忽视了,所以,为了检测网络工程实践教学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建立一套便于操作的毕业生实践能力考核办法势在必行。
(一)院系成立毕业生实践能力考核委员会
聘请用人单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三方成立毕业生实践能力考核委员会,共同制定毕业生实践能力测试标准和实施办法。在每年毕业答辩完毕后,按照统计学规律对毕业生抽样考核。
(二)毕业设计选题模块化构建
长期以来,我国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是围绕一个课题进行系统设计。事实上,面对本科教育大众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局面,民办高校的本科生一律强求进行系统性的毕业设计有些求全责备。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设计中的复制、抄袭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对于我们民办高校的学生,其毕业设计可以量力而行,毕业设计可以分解成若干小型的设计模块,这些模块可以是学生的设计方案、小作品、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及过程的描述等等。总之,多样化、模块化的毕业设计选题值得推广。
(三)考察应届毕业生获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比例
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是毕业生上岗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这种证书包含的实践性技术技能较多,学生获取了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也是对实践教学效果的一种肯定,应该用合适的比例数据作为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
(四)跟踪毕业生的就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