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文学素养的提升

初中文学素养的提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10 10:19: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文学素养的提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文学素养的提升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识字写字;写作;口语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阅读与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识字写字能力的提高是学生阅读的基础,也是整体语文素质的基石,因此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便成了语文训练中最基本、最经常,也最重要的部分。而且,通过阅读训练,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学生可以在阅读中认识陌生的字,最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字写字的能力都获得提高。

例如:在教学《羚羊木雕》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也为了使学生在坚持不断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授课的时候,首先,我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课文,并将不认识的生字、生词勾画出来,之后,请学生提出自己哪些字不认识,之后,先由学生进行解答,剩余的那些基本都不会的生字、生词,让学生查字典进行认识。最后,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生字、生词:怦、杈、攥;自作主张、形影不离、满不在乎、仗义、怦怦等等。而且,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二、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写作一直是师生最为头痛的一部分教学内容,不论是哪个阶段的师生都有这种感觉。但是,口语交际能力又是经常被师生经常忽略的一个环节。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搭建口语表达的平台,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教师可搭建演讲平台,给学生以主题,如:“亲情”“生命”“感恩”等等,鼓励学生积极走上讲台,讲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演讲稿,逐渐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获得大幅度的提高。

第2篇

关键词:科学教学;人文素养;培养;方法

基于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是初中科学教学的核心理念。叶澜教授曾说过:对于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教育者做的是,“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不仅要求我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解要以生为本,以生为主体,更重要的是要我们尊重生命的成长,考虑生命的发展,促进生命的创造。

在教学中,我们也必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让学生拥有对环境对自然的正确的态度,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孜孜以求的科学探索精神,拥有科学研究的方法,拥有科学地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建设世界、发展世界的意识与动力。

世界的快速变化是明显的:如全球变暖、臭氧层变薄、沙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损、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耕地急剧减少、自然灾害不断……这些不仅使人们感觉世界的变化,更使教育者觉得担子的沉重。通过科学人文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尤其重要。

为此,我们可以尝试着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对学生渗透科学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现将做法枚举一二。流程图如下:

要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总的方针是以“知、情、意、行”为主线:

一是让学生在了解知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等)的同时,感知科学人文内涵。

二是让学生从一些时事、一些事例中感受科学人文精神、感受人类与环境和谐的重要、感受如何使其和谐的方法与对策。

三是通过一些综合实践活动,以探究一些问题为方式,让学生在行动提升科学人文素养、在行动上植入科学人文精神。

一、植根教科书,在授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知科学人文内涵

通过讲述与教科书中科学家相关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感知科学家的内心世界,了解科学探索需要的方法,需要的“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甘于奋斗”的孜孜以求的精神,了解科学工作者的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治学严谨、不放疑点的科学精神,理解科学发展的真正目标是为人类造福,为世界和谐;了解科技是发展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让学生能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开发资源、能源,如何改造世界,又如何合理地利用资源,具有能源的知识、环保的知识、人口研究方面的知识等等,了解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所需要的基本内容,充实科学人文内涵。

例如:科学家和科学史对科学人文教育起到了桥梁作用。平时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读一读”,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如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布鲁纳、哥白尼用生命捍卫真理的故事;我国的墨翟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的小孔成像实验,并记录在《墨经》一书中,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记载;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 400 多年,等等。

九年级科学下册有两章内容集中讲述生态环境问题,即《生物与环境》、《人类与环境》,在教学中更应作为重点深入讲解。不仅仅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更要让学生明白,课本中提到的所有环境问题如水体、大气污染,地面下沉,区域性的公害病等等,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我们可能已经深陷其中、身受其害了,从而在情感、科学态度上有个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此外,七年级和八年级教科书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也有不少,我们可适时渗透。

七上的第三章“动物世界”中讲到,由于滥捕滥掠,导致大量珍贵动物灭绝,也使近海鱼类面临枯竭的危险,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动物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改造和保护动物,而不能涸泽而渔,人为地破坏生态平衡。

八年级下中讲光合作用意义,其中之一是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保持稳定。在此我们可作拓宽,列举上世纪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几个数据:1900年,二氧化碳的浓度为300PPM,1970年为320PPM,现在已达到375PPM,而二氧化碳气体浓度的增加可以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它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严重的影响,威胁着整个人类。因此我们应珍惜每一株绿色的植物。

八年级上教材中提到电冰箱的制冷原理时,我们可以插入“绿色环保冰箱”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破坏臭氧层带来的影响。

二、依托时政实例,有效拓展人文教学内容,培养科学人文品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有较强说服力的而又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是开展科学人文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可以用一些身边发生的实例来让学生的情绪上有所感、有所动,并促进情感的升华,真正让科学人文精神植入心灵深处。

例如,结合时政渗透科学人文教育。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从2008年初的冰冻雨雪灾害到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从赤潮到太湖蓝藻,从洪涝到旱灾,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通过电视、报刊所能了解、也是他们十分感兴趣的事件。我们在教学这些章节时便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讨论地震、赤潮、蓝藻、洪水等等的成因,还可进一步介绍我国目前对这几方面工作的重视与对策,也了解目前的一些问题,以激发起学生保护环境、为人类发展、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结合生活实际,在行动实践的基础上,强化科学人文精神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让学生从小课题入手,去研究身边的一些小问题,去思考解决身边的一些事例,为解决一些能源、资源、环保问题提供自己的所学所思的策略。

例如,我们开展了《校园周围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研究》、《某某城中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某某河道水质变迁的成因研究》等课题,将学生从课题延伸到生活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中,以便更有效地提高科学人文素养。

随着经济发展,破坏环境的事情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发生,教师可以选择影响比较深远,破坏性较强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展开课外调查。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让学生提出处理意见,然后整理出来,写成调查报告的形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又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的某一课题是对某村附近的一家油脂厂每天向外排放大量的废气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在学习了一些环保知识后,笔者向学生提出了暗中调查这家油脂厂的要求。苦于每天被熏得头昏脑胀,学生们对这一要求显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秘密考察了油脂厂,并走访了周围的居民。回来后,凭借自己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后来经学校和镇政府的干涉,该油脂厂安装了废气装置。通过这一次调查,学生深切感到,要保护自己身边的环境,应该人人参与。

任何教育,最终都要通过行动才能得到体现,也只有通过行动才能不断地得到体验和强化。科学人文教育也是如此。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影响学生的今后,甚至更远的发展,让那些沉睡于字里行间的科学人文思想、科学人文精神通过我们教育者的努力植入学生的心中,真正影响其今后的工作与研究、生活与创造。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忽视了人的发展和科学人文性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鹏.世界最新科技[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2]杨广军,吴玉红. 21世纪科学探索实验文库[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第3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心理素质 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中,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基础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实行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利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心理健康。营造地理课堂的良好心理环境最切合实际的做法,就是依靠课堂教学,融入心理教育。

1.地理教师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心理环境

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过程。所谓言传身教,教师的心理、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影响着课堂。我时常鼓励学生“只要你们有认真的态度、进取的心,老师就是高兴的”,而且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搞一些如“环保知识竞赛”“你对西部大开发的构想”“我来播报天气” “我来当导游”等活动,让学生各展所长,积极乐观地学习。

2.地理教师要善于以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心理训练的过程,地理教学可以结合学科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讲解一些具体问题训练学生心理。问题设置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发现、解决问题和判断的能力。例如“亚马逊热带雨林开发的利弊问题” 辩论赛,活动中学生们主动参与,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

此外,我时常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时事,使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积极对待生活,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学到知识。例如,通过分析日本的地震,不仅了解到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同时让学生建立起灾难意识和勇敢的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意识。

3.地理教师要发挥语言的魅力有效改进地理课堂氛围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创设课堂氛围,构建良好学习心理的工具。如果教师的言语不当,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需巧妙运用语言,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

二、利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意义

利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提高地理教师本身的能力和素质。

1.通过地理教学中心理教育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地理教学效果

教学中注重心理环境的营造,更有利于学生主导性的体现,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更轻松、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增强地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地理教师教学技巧,有利于改善地理教师的心理。

3.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良好的心理素质,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又可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勇于探索,追求自我价值。

(1)可以让学生认识自我

老师在教学中,只要学生作出了努力,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给予积极的评价。例如,在学生的作业本中,给出“你如果写得再工整些就更好了”等类似的评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发现学生的亮点就及时给予肯定,“你答得很准确”“你思考的方向不错”等话语,让学生充满信心,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客观看待自己。

(2)可以让学生学着自我约束

中学生的生理特点使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逆反心理很强。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结构,让积极的情感支配他们,在学习中无论取得成绩还是遇到挫折,教师都应引导为主。

(3)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

21世纪的人才要想面对未来的挑战,一项必备技能就是会合作。教学中,学生们的合作机会是需要老师来创造的,例如,合作讨论、分组研究等活动,这些形式的合作都会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合作意识,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4)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如何去学”。例如,学习亚洲自然环境,就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区域自然环境的方法。填充一个地形图,就要掌握填充地形图的基本技巧等等。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在教学中以此为原则,学生在课堂中也就慢慢建立起不断学习的意识。

地理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阵地,只要发挥学科特点,通过有效而科学的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就可以使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是地理教师为培养全面的人才做的必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为增进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挖掘潜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才能。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过渡内容,是逐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与传承的有力时期,然而当前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存在教学重具体翻译,轻学生领悟培养。

文言文教学不但要注意语言句式、词汇,还要加强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思想内涵的理解赏析,当前在初中阶段教学存在将整篇文言文肢解成字、词、句,将文质兼美的文言文课文分割成破碎的汉语知识点,学生只是机械地笔记、背诵,老师依旧停留在串讲方式,读一句翻译一句,部分甚至在课前给学生准备翻译好的现代文,着眼于具体的字词,教学只是语言翻译的过程,没有教会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学生只懂得教过、讲解过的文章,对首次接触的文言文一片茫然,同时散失了文言文的美感。

(二)存在教学多艺术欣赏,少课本知识升华。

部分初中教师在上文言文课时,存在严重的脱离课本自由随意发挥,对涉及人物故事的古文,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向学生讲授故事发展、人物性格,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听讲兴趣,但对文言文教学的本身帮助意义不大,学生听过则忘,对课本上的知识要求仍是似懂非懂,或者仅记忆人物形象,对文章本身涉及的知识没有掌握。老师在拓展文言文讲授时多在于叙述,没有立足课本,不是在文言文知识上进行升华再提升,而是一种较为肤浅的知识传达,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美感认识不足,难以体会到文言文本身带来的情、道、雅。

二、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要求

对语文新课标要求进行仔细揣摩,创新初中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要求:一是创新文言文教学是使学生具备文言文朗诵能力。通过创新教学,让学生有一定文言名篇积累,具备一定文言语感,在诵读文言文时能比较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语言的优美,领会到写会的独特,发挥文言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二是使学生有初步文言文阅读能力。初中阶段学生要在创新教学下对浅显文言到自由阅读,对常规文言语句、文言句式有适当积累,对基本文言知识了解,奠定进一步文言文深度学习掌握的基础。三是积淀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能力。文言文是中华众多优秀文化的积淀,在初中阶段能够培养文言文朗诵与阅读能力,即培养出初中学生与古代先贤跨时间交流,通过对历代社会变迁的感受,对文化进行初步传承发展,对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直观的理解,将优秀的思想哲理转换成自身的知识修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

三、加强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措施

(一)做实初中文言文教学思想创新,激发学习动力。

要使初中文言文教学取得实效,首先要创新教学思路,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内需和潜力动力,对文言文价值进行深入认识,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出击,让文言文学习变得不是任务,而是兴趣,有效迈开创新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应用价值。作为古代书面语言,文言文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对积累文学知识、运用语言能力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对成语、俗语的理解上会因文言文学习更加透彻。文言文学习对写作素养提高帮助也很大。实质上古今汉语为一脉相承,白话与文言关系千丝万缕,在布局谋篇、思想情感上文言文更加倾向于精华表达,值得借鉴的地方很多。文言文中《记承天寺夜游》等经典小短文情景交融,可以很好地指导写作写景抒情文;《陈陟世家》等可以增加历史人物写作素材;在写作中多借用文言文中至理名言、经典论段可以使作文更加出彩,更加形象传神。其次,带领学生感情文言文文化价值。老师要切实利用好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文上进行拓展,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化对现代人生的重要意义,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最后,帮助学生挖掘文言文德育价值。古代文言文包含了很多道德、美德、价值观念。如谆谆教导为人世处治学的《论语》,说理艺术气势磅礴的《孟子》,引人逍遥忘我自由的《庄子》;这些思想博大精深,在初中阶段给学生进行文言文哺育,将极大增强学生探求文言文的求知欲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做细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提升学习实效。

在初中文言文具体教学中要创新多样教法,注重实效,创新性地利用诵读法、探究法、质疑法、合作学习法等,根据文本特点灵活结合选用。一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缩短古今语言距离,加强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讲授课程,实现文言课程生活化。例如在讲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询问学生们生活中有无与之相适应或相背离的行为,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对自身态度进行反省修正,进而引申出“见贤思齐”,教学效果将会非同一般。二是要多借用网络信息媒体,增强文言文教学的生动性。现在网络上有较多与文言文、古代文化相关的音乐、图片、视频等,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在初中这一阶段结合媒体资源利用,将会加深学生对文言意境的理解,更加有兴趣深入,课堂不再那么枯燥,初中学生对古文作用的思想情感与文言魅力将会感触得更深。

(三)做深初中文言文教学组织创新,增强自学能力。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组织要进行层次施教创新,按照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语言积累、表达能力、文言语感的不同层次组织安排不同目标教学。对全体同学有基础型目标,对文言疏通大义,理解文言主要内容,识记主要文言词意思;对中等偏上的有理解型目标,对作者思想情感能体会,对文言实虚词含义知悉;对基础好的同学有运用型目标,对文言文章有分析监测评判能力,能联系所学进行课外阅读。在组织上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学习习惯,借助工具书籍,执行课前预习,经常诵读,会归纳整理发现规律,让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有适当的自学能力,在文言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有成效。

第5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考和探索

文言文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和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精华所在。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文言文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但是从目前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文言文并没有真正地展示出其本应具有的文化魅力,而且所展现出来的教学效率也极其低下,这在大多数的中学院校中都是非常普遍的。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也是因为文言文在真正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但是学生却很难真正从中领悟到相应的道理,因此这就很容易给学生的内心造成巨大的压力。文言文通常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含义,主要讲述了作者的丰富情感以及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情况等。所以,对文言文进行熟读已经很难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方法,但是如果放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许多错误的方法就必然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就必须找准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初中文言文教学难的问题也获得了高度的关注,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其所具有的多种有效作用也开始获得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具体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陶冶学生的情操

课程改革以后,大多数中学所指定的教学目标不再只是针对应试教育的需求,而是开始不断地强调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方面的发展,而文言文在促进这两个方面的发展和有效发挥就有着十分强大的功能和作用。文言文能够针对中学生的思想来进行教育工作,特别是在爱国主义的教育方面,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能够真正入选到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都属于精品,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内容必定非常健康和纯正,不是对我国的大好河山进行赞颂,就是对未来的人生进行极富哲理和智慧的点评,或者直接表达出作者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通过这些经典的作品来反复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浓厚韵味,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2.拓展学生的眼界

我国是承载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如今更是在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来充实和发展自己。在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以及有志人士的发展和创造之后,中华文化变得愈加繁荣和深邃。而这一切的成就都是通过文言文的形式流传下来的,这将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因为中学时期是学生形成独特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所以,在这个时期学习文言文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促使他们充分了解历史,并开始走向更加久远的未来。

3.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

语言系统不论古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我国古代的汉语和如今现代的汉语都有着大致相同的语言类系统,这都是一脉相承使然。古代的文字语言是当代文字语言发展的重要源泉,这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在真正使用现代汉语的同时,也无法磨灭和忽视古代汉语的重要性质,因为文言文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对语言追求本源的过程。所以,在对汉语进行研究的同时,必须要研究汉语的去处,并以此来不断促使现代汉语语言的发展。另外,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也能够有效地解决语言断层的情况,因此,要想真正运用好现代汉语,就必须高度的重视文言文的教学过程,必须要从文言文当中吸取到真正有利于促进汉语发展的因素。而且学生大量的学习和接触文言文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文学方面的素养,并成为学生往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以下几种重要意义。

1.能够促使文言文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当代社会是一个以白话文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文言文的社会地位被不断地减少和削弱,甚至如今很难真正看到文言文在社会发展当中流动。白话文能够快速地发展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使用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但是白话文的发展却促使我国几千年沉淀的文言文受到了严重的轻视。有专家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文言文在社会的发展职能中已经丧失了它本应具有的日常生活使用价值。因此,文言文就只能够被极少数的老学究或者是受过正统教育的知识分子所掌握,而多数普通民众则无法将其当作思想交流的主要工具。但是,语文教学是一种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教学行为,因此,文言文所具有的工具性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文言作品以及古老的中华文化进行阅读和学习。如今,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全世界有很多国家都被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所吸引,其中,文言文就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所以,我们必须不断传承和发扬文言文,并努力让世界了解和认识文言文,促使这种古老的语言表达形式能够在全球范围焕发光彩。

2.能够提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传承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

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就曾明确提出语文教学除了需要促进学生对于语言知识运用和掌握之外,还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加以培养,并以此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具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而文言文就明确记录着中华文明文化的发展和成就,蕴含着古人丰富的优秀思想和博大的智慧,也直接体现出了古人非常高超的写作技巧。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但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其自身的审美眼光和能力,最终提高其文学方面的素养。如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个行业对于人才的追求也越来越激烈,他们都急需拥有自身独特思考意识和认识的人才出现,因此,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致力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激发学生本应具有的潜能,促使学生能够对文言文真正了解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3.能够促使中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延续和发展到现在,这与我国传承已久的中华文化的道德精神息息相关。虽然我国优秀的中华道德精神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在人们的实际行动和我们所学习的文言文中都有直接的体现。初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篇目的选择都是遵循道德意义的原则来进行选择的,因此所选取的文章大多数都是能够深入体现道德教育意义的文章。所以,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文化和素养,具体所体现的道德主要有:(1)学会坚持的毅力,坚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在困难面前永不言败,一直坚持奋斗,这种优良的品质一直流传至今。例如,《愚公移山》就是很好的例子,愚公面对智叟的劝说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坚持,决定与子孙一起挖山,且最终获得了成功。(2)学会承担的精神,承担即是担当,表示一个人必须要勇于负责,这种担当的精神通常是建立在儒家的入世基础之上,主要强调在涉及一些重大事情的时候,勇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从而保全整体利益。(3)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真理的原则,人们对于真理的不断追求,促使整个文明不断地向前发展,比如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等,这些都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3.1教师方面

教师在进行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应当重视课前准备工作,很多语文教师都认为自己教学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好。而这项课前准备工作不仅仅包括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准备,同时还包括了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的准备。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并以此来预设出教学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对自身的教学时间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2)教师需要重视知识的储备,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和经验,如果教师自身知识量不够的话,就很难对学生实施有效教学。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吸收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3)教师需要重视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课本来获得,而且也可以通过社会方面的历练来获取。但是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经验的获得就来源于教师长时间的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文本要义,促使教师能够找到更好的教学切入点。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通常使教学具有一定的层次感,而且更加地符合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所以教学经验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3.2学生方面

学生在文言文的教学课堂当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学生做好知识的储备,这都是教学实践过程的基础,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学生的自主合作也必须要和接受性学习相结合起来。因此,学生要想储备知识就必须先学会自主学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这个道理。(2)学生应当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够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通常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性格和命运,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则直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成败。所以,学生必须要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这是作为一个学者本应具有的良好品质,这样也能促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学习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教学双方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都是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3)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一种教无可教的境界,因此,教学不仅是为了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提高能力,更是促使学生增强自身智慧和能力。新课改高度的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当中也需要不断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文言文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难点所在。因此,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既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巨金冕.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4(24).

[2]周文君.浅析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意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

[3]孟娜.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07).

[4]许瑞军.浅谈发现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

第6篇

论文摘 要:阅读名著,是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提升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结合初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的现状,积极探索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方式和有效途径。 

 

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初中语文作为基础语文教育,其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完善的人格。但是从当前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情况上看,阅读教学效率较低,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和意愿也不是很突出。而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传统语文教育尤其是阅读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教师的光荣使命和职责,要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并勇敢地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而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是让学生吸取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下面,笔者对当前初中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困境 

 

文学名著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文学名著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必要环节,是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初中生的文学名著阅读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1.重视程度不足,阅读量不够。意识是思想的先导。人们只有在意识的指引下,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但是当前的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存在这样的状况,即教师重视程度不足,学生阅读量不够。这是当前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初中生的名著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影响到了初中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毕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文学名著阅读并没有成为考试的重点,课文对文学名著的收录只是一些章节和片段,无论是量还是度,都是不够的。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就使得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变得无足轻重,部分教师甚至都忽略掉了文学名著阅读的教学,而只是以课本的文本阅读教学为主。 

2.阅读能力有限,理解模式化。阅读是为了扩充视野,增长知识,提高个人的素养。初中生的文学名著阅读也是如此,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知识和文学素养。但是,前提是学生的阅读理解必须透彻,必须能够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必须能够吸取其中的文学和文化精神的内涵,否则阅读就不会起到任何效果。同时,在阅读理解的问题上,初中生也必须具有个性化的理解,必须要经过个人经验的建构,这样才能够将人类的文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但是,当前的初中生在阅读文学名著时,其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都是模式化的,都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或者他人的观点,这必然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产生消极影响。 

二、解决的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时,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笔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以下对策: 

1.教师转变角色,将名著阅读教学常态化。我们知道,初中生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很难有专门的时间来阅读文学名著,教师也不可能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毕竟,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有大量的文学名著,在初中教育阶段,教师不可能进行大量的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但是,如前所述,文学名著阅读是必须进行的。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即不应该以文学讲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阅读导师的身份出现,从对文学名著的解读,转变到对文学名著的介绍,让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之下,对文学名著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阅读。而这样的方式应该是要常态化的,不是一两次课后作业能完成的。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可以通过每周一个问题设置的形式,如:关羽为什么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火烧赤壁对三国局势的影响是什么,等等。同时,将文学名著的阅读和作文写作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等,以此加强学生日常对文学名著的阅读量。 

2.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倡导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不是为了向学生解读文本,不是为了向学生讲述文学名著的内容,更不是讲述文学名著那些经典的故事情节。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我们的教育向来提倡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我们教师教学要关注的。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个性理解的能力,也就成了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教师应该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和理解能力,避免阅读方式和理解方式的机械化和模式化。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引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英雄好汉”是否真的符合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观,是否符合“正义”的化身的标准。学生在认可梁山好汉的造反精神的同时,也要反思他们也有滥杀无辜,甚至吃人肉这样野蛮的行径。这些理解都需要学生个人的把握,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都是“盛赞英雄”,这不利于学生客观地看待小说人物和社会背景。 

 

三、结束语 

文学的力量是强大的。阅读文学名著,是学生不断吸取文化和文学精髓的主要途径,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往直前面对人生的原动力,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源泉。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名著的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学生阅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余应源主编.语文教育学.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第7篇

关键词:方法;初中语文;文言文;质量

所谓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与学的目标而选择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总称,也是直接影响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应试教育下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仅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一直都是在死记硬背中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有意识地借助多种教学方法重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为文言文课程存在价值的体

现、为学生健全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法。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质量进行论述,以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一、自主翻译法

自主翻译法是课改下所倡导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也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文言文教学一直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仅是在被动的学习,死记硬背地掌握知识,应对考试,严重不利于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文言文学习质量的提高。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要认真学习自主翻译法的核心思想,要通过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语文文言文学习质量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质量,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相信学生,要鼓励学生自主结合下文的注释,自主从自己积累的文言文知识入手进行翻译,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质量。所以,在本节课的自主翻译法的应用中,我组织学生自主对文本中的一些重点句子进行自主翻译,比如,“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等。组织学生自主对这些句子进行翻译,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质量,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提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确保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小组汇总法

小组汇总法是指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是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的有效方法之一,而且,汇总法的应用对学生主动求知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质量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词语”进行汇总;对“通假字”进行汇总等等,以确保学生在知识汇总和思考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质量。以“之”字的用法为例,在文言文复习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文本中出现的“之”的不同用法进行整理汇总,比如,

具答之。(陶渊明《桃花源记》)代指桃花源人。这里的“之”字为人称代词。

渔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代指桃花源的情景。这里的“之”为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对“之”的不同用法进行汇总,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理解,而且,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对文言文价值的体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鼓励学生在零散知识的整理和汇总中确保课程价值实现最大化,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直观教学法

所谓的直观教学法是指借助多媒体视频、图片、微课等辅助工具将抽象的文言文知识形象化,这对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文言文学习对很多学生来说是枯燥的、是难理解的,所以,缺乏兴趣是主要现状,而直观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将抽象的文本直观地借助图片、视频展示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隆中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视频,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直观的视频展示中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下自主地走进本课堂的学习活动中。

总之,为了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质量,锻炼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时,我们要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真正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文化教学;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

1.讲解文化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传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为迎合应试教育,教师常采用“学生查阅―教师翻译―学生记忆”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学习阅读知识,没有意识到“阅读中蕴解释的文化知识、文化背景学生是否能理解”这个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且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对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阅读文化背景的讲解,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初中英语“This is my sister.(这是我姐姐)”这一教学内容为例。首先,教师应深入阅读资料,挖掘资料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借助互联网查询相关的知识,并将其渗透在阅读教学中。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相关阅读资料之前,可以为学生介绍西方国家家庭成员及家庭成员称谓等文化知识,并借助课外延伸材料为学生补充讲解西方家族及家庭等文化背景:美国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自力更生”,并学会对自己的决定与行为负责;18岁以上的美国孩子被鼓励离开父母生活;美国孩子叫父母、长辈的名字以表示亲昵等。通过这些知识的补充讲解可以为学生之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加深学生对英语阅读的理解。

2.讲解文化差异,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传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没有意识到为学生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必要性,导致学生经常以“中国式”思维思考阅读内容。为改善这一情况,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为学生讲解渗透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英语思维的形成。

以初中英语“I’d like some noodles?”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讲到这一内容时可以以“Diet culture(饮食文化)”为切入点为学生讲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如“beef(牛肉)”,中国人用牛肉做菜r,或切成片、丝,或剁成块、泥,或煸、炒,或烧、煮,形式丰富且技法多样,百菜百样;而西方人用牛肉做菜时,不是切成大块,就是剁成小块,或者烤制牛排,或是做成牛肉汤,粗而不俗,经济实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中国人擅长手工,看重技艺,但机械能力不高,而西方人擅长机械,所以手工能力相对粗糙。通过以上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3.导入文化环境,深化学生情感认知

与中文阅读相同,英语阅读中同样蕴含作者的情感,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脉络,疏通文中结构与条理,加深学生对英语阅读的理解。同时,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文化环境的导入,借助阅读内容体现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深化学生的情感认知。

以课外阅读“what should I do”为例,阅读材料中探讨了意见咨询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介绍了西方国家“advice columns are popular and entertaining(建议栏目是最受欢迎且具有娱乐性的)”和“people write to these columns to ask for advice on every problem(针对每一个问题,人们都会给这个专栏写信征求意见)”。针对以上阅读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导入相关文化:相对于中国人,美国人比较倡导人际交往的沟通表达,所以这样的心理机构非常普遍,人们通常通过电话就可以进行预约服务。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查询相关的视频、电影片段等为学生介绍讲解,将阅读中的文化知识以十分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环境的了解。

总之,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的渗透。教师可以深入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文化知识,为学生讲解相关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等,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导入文化环境,以深化学生对阅读知识的情感认知,进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小卉. 关于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考[EB/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5).

[2]周国芬.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0):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