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

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10 10:19: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

第1篇

㈠准确把握我区学校文化建设现状。

⒈我区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取得的成效。回顾我区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自主探索阶段。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有思想的校长,早就开始重视,一直在探索、在思索。如三中、一小等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室内外布置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当时提出的“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等思想,就已经显现了学校文化的雏形。那时虽然没有上升到学校文化的高度,但它确实对师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所以说,我区的学校文化建设是有基础的,不是零起点。第二阶段,区域推进阶段。20*年以来,我们以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为契机,提出了“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指导思想,并将它纳入了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之中,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学校整体育人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学校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一批典型学校脱颖而出,如一小的书香校园、小集小学的诚毅教育、二小的爱的教育、新庄子小学的金苹果激励机制、戟门小学的莲洁苇毅、黑西小学海之韵、于庄子小学的乒乓球文化、黄各庄中学的责任教育、稻地中学的枫叶文化、黄各庄小学的陶艺文化、黑沿子中学的海洋文化等,都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银丰学校、胥各庄学校、四中、钱营一中、钱营一小等一大批学校,在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上有明显提升。以20*年我区承担的河北省学校管理现场会为标志,我区的学校管理水平跻身河北省前列。到目前为止,我区已经接待了省内外同仁的参观考察2000多人次,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一小、银丰、小集小学、黄各庄中学等学校在唐山乃至河北已经小有名气。第三阶段,全面提升阶段。20*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通过外出学习考察、参加全国首届学校文化建设研讨会(李怀志在会上交流发言)、请专家到一小参与学校文化建设设计等,我们对学校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确定了“以凝练学校核心理念为重点,构建办学理念系统,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工作思路。刚才交流的三所学校,他们在核心理念以及理念系统的建构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有深度、有高度、有灵魂、成体系的理念系统,符合自身特点,具有鲜明个性;另外,电大、小集小学和南孙庄中学的环境文化卓有成效,令人耳目一新;视觉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一小的视觉文化设计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这四所学校的文化建设虽然还不够完美,但毕竟为全区学校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提供了比较宝贵的经验。

⒉我区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我区学校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得到上级领导和同行的认可,但是我们深感盛名之下,其实难负,应该清醒看到我区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我们很多校长也都同样外出参观考察,看了很多先进学校,可是有动作、有想法的很少,为什么只有少数学校能做到现在的程度,成为丰南的样板呢?主要就是思想没有上位,认识程度不够。二是缺乏个性鲜明的核心理念,找不到学校文化的“魂”。我们一些八星级、九星级甚至十星级的学校,如果放在全国、省、市比较,真正成为名校的还微乎其微,拿不出手。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符合学校特点的办学思路,缺乏个性鲜明的核心理念。如果让我们的校长用三两句话概括出自己的核心理念,恐怕80%以上的校长不能娓娓道来,有的即使能够表述出来,也不能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这是很危险的!三是没有形成以核心理念为灵魂的学校文化统一体系。随着依法治校的不断深入,各校的制度文化日趋完善;20*年迎接省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以来,校园环境文化也得到了极大加强。但是学校文化中的理念系统、行为系统、视觉系统和环境系统各自分割,缺乏有机统一,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建设体系。甚至有的学校只关注环境文化建设,而对其他方面缺乏深刻认识。四是环境文化育人功能不够,艺术性、激励性欠缺。比如求真、务实、创新、拼搏这样的校训,放之四海而皆准,没有个性和特点,更没有自己的理念,失去了教育的鲜活性,所以办学水平不高,育人效果不强。更有甚者,学校仅有一座教学楼,却在上面只写着三个字,教学楼,毫无意义,缺乏教育性和激励性。环境文化设计不成体系,布置不能做到合适合宜,艺术性差,缺乏美感。五是重静态轻动态,只重视挂牌子,忽视各种活动的开展。六是表象上的东西与内涵两层皮,不能完全融通。七是科学元素匮乏。八是学校文化没有达到互动状态,没有达成师生共识。

㈡充分认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⒈学校文化建设是推进我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性决策。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校舍建设、内部装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常规管理水平已经居于省市前列,在全国也占有一定位置。但是我们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并不高,当前制约我区教育进入良性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学校普遍缺乏清晰的科学的办学理念支撑与指导。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其实是一种“软实力”。它虽然不同于学校中的硬件设施等办学条件,只是一种观念性的办学软件。但正是这种理念却要在将来的学校硬件条件相差无几的竞争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愈来愈发挥它的巨大威力。因此,学校文化建设是引领和推进我区教育健康发展的战略性决策。

⒉学校文化建设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需求,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这个目标只能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才能实现。而理念的引领作用只有以学校文化为载体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在这一点上,教育理论专家、名校长和名教师都已达成了共识。学校要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就必须要走文化管理之路,进入文化管理的层次。教育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多次开会研究论证,并下了很大决心,决定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新的增长点,下决心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寻求学校发展和学校文化的契合点,牢牢抓住学校文化建设这个“纲”,以此助推学校的内涵发展。现在我们抓住了学校文化建设,就是抓住了教育发展的根本,就是抓住了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校长们必须清楚,学校文化建设晚抓不如早抓。无论是唐山各县区的,还是外地市来我区参观,大多是指明要看我区的学校文化建设,这说明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现在停滞不前,就会被动、就会落伍。“以凝练学校核心理念为重点,构建办学理念系统,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早抓我们不具备条件、不会抓出成效,晚抓错过大好时机、会犯历史性错误,现在抓不论内部硬件还是外部环境都是正当其时。应该说我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加上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经费很充足,不需要校长再去为校舍建设而奔波、为经费不足而发愁,就应该潜心思考我们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可以这样讲,谁先抓住这一点,谁就抢占了发展的先机。如果过了一两年,校长还是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你这个校长就落伍了,就会被淘汰。

⒊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对于一个企业、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发展和振兴都是至关重要的。比如,以南湖生态公园为中心的唐山文化新城的打造,决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善,它将对唐山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精神修养人格品位的完善,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点会逐步被证实。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就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所学校只注重升学率和分数,就像搞经济只注重GDP的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一样。升学率上不去,校长不称职,但是只注重升学率,一样也不称职。大家应该清楚的意识到,只靠分数打造学校品牌的途径已经走不通了,因为时代已经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标准,而学校文化建设正是契合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是学校从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升华到文化管理的质的飞跃。我们校长要有全新的教育观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前途。把学校特色建设和办学理念融为一体,才能独树一帜,立足于时展的潮头。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推进全区学校文化建设纵深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首先要明确建设方向,才能把握并制定出可行的建设规划。《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通知》深刻指出: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应以学校核心理念为灵魂,来设计规划学校文化建设工程的蓝图。

㈠抓住重点,确立核心理念。治理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经营一个企业、一所学校,都离不开自己核心理念的引领。就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国家的治国理念一样,每所学校也要有自己的治校理念。一所学校的核心理念,就是对办学思想、办学思路的高度概括。核心理念要通过深刻反思、综合分析、研讨推敲、实践完善等大量工作才能确立。核心理念有几种来源:一是学校办学传统的积淀和升华;二是校长经过长期办学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可成为提炼核心理念的思想基础;三是在广泛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学校教育和发展产生一种新的哲学思考;四是学习和借鉴企业和兄弟学校的管理经验,获得一种新的理性认识并尝试用于学校改革与发展;五是在教育专家的帮助下,总结有效的办学经验,设计和提出适合本校发展的思路与策略。学校在提炼核心理念时,应系统思考整合以上来源,确立符合自身特点并具有时代精神的核心理念。学校情况不同,确立核心理念的方法也不同。例如,一小就是通过把自身多年的文化积淀充分挖掘筛选并糅合了校长多年的办学经验,最后确立了“传承经典、培育君子、润泽人生”为核心理念。南孙庄中学的核心理念是“细节决定成败”,它是对先进办学经验通过实践尝试筛选吸收而确定的。小集小学以“享受传统文化、培育儒雅学生”为核心理念,是校长在学校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学校发展的新思考和新定位。各学校在确立核心理念时,要从实际出发,规模大有底蕴的要尽量挖掘,规模小底蕴薄的学校不要牵强,要深刻思考,给学校的发展定位。天津津南区咸水沽第四小学地处城乡交界,学生不讲卫生、不讲礼貌、恶习很多,家长粗鲁蒙昧、素质低下,学校周边环境秩序混乱,新任校长在对学校现状和发展目标进行理性思考后,确立了“三雅”核心理念,即育文雅学生,做儒雅教师、创高雅学校,并以此为核心,建构起一整套理念体系,经过治理,教育质量跃居津南区前三名,成为天津地区的名校,不但改变了学校的落后面貌,也改变了家长的风气。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改校园文化为学校文化的原因,虽然只是一个词的变化,但内涵丰富了,外延扩展了,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学校内部,也体现在对社会风气的改变。

学校核心理念的提炼一般要通过以下四个步骤,一是总结反思、研究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二是开展学校发展基础环境的分析,主要分析与其他学校相比较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三是广泛研讨与深入论证;四是科学合理地表述办学理念,如重庆谢家湾小学“六年影响一生”的理念,就展现了其强大的思想冲击力和情感冲击力。学校核心理念要避免冗长而偏颇,才能便于记忆、理解和把握。

㈡突破难点,建构理念文化系统。学校理念文化系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工程,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不是简单的外在植入过程,也不只是仅仅体现校长的办学思想,而是一个追求教育本质的过程。学校文化建设应通过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理念文化系统,形成学校精神。由此可见,提炼建构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理念文化体系,是学校文化建设工程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学校理念文化系统,一般包括基本理念、办学理念、治校理念、口号誓词四个部分。其中,基本理念主要有核心理念、学校精神、学校使命、学校价值观、校风、政风、教风、学风、校训、学校座右铭、学校形象定位、学校发展愿景等;办学理念主要有办学方略、办学特色、办学宗旨、培养目标等;治校理念主要有发展理念、管理理念、用人理念、质量理念、服务理念等;口号誓词主要有学校口号、教师誓词、学生誓词、学校宣言、校长寄语等。在上述学校理念文化系统范畴中,条目繁多,各校在实施过程当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参考一小、小集小学、南孙庄中学的做法,从中选择其中适合自己的内容来设计,但有一点是必须遵循的,所有内容都要紧紧围绕核心理念来确定,切忌盲目罗列。

㈢以理念系统为核心,全面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目前关于学校文化的论述说法很多,为便于今后深入的研究和交流,我们统一按四个方面去表述,即理念文化系统、行为文化系统、视觉文化系统和环境文化系统。其中理念文化系统为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上面已作专题陈述,下面就其他三个方面做简单提示。

⒈环境文化系统。学校环境是一部内容丰富、形式立体的教科书,它有助于陶冶师生们的品格情操,塑造师生们的美好心灵,激发师生们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师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不但要创优学校环境,更要提升学校环境的文化合力,优化学校环境的育人功能,形成学校的环境文化。学校环境文化系统由两方面构成,一是自然环境,即学校建筑、文化设施以及景观小品等基础设施,在这个方面,我们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学校的绿化、硬化、美化、净化有了扎实的基础,今年我们在学校的绿化又投入了较大资金,今后的工作主要是养护和管理,打造和保持花园式的学校环境。二是人文环境,它也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中的软环境,它最能够体现一个学校的品位和特色,是学校办学思想的外在体现,因此,今天我们在进行人文环境的打造时,要高度重视核心理念的体现,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深度、成体系,养成教育、依法治校、廉洁文化及专用教室布置等根据师生学习、活动、生活不同的空间,选择适宜的内容,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在表现形式上要精心谋划,突出艺术性,给人以美感,给师生以艺术熏陶,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到过学校的人可以想不起学校名字,但能够想起学校的某一景观,今天我们参观的三所学校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⒉行为文化系统。它包括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两个方面。学校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运转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认识导向、情感陶冶和规范行为的作用。作为一种学校文化,学校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上,为自己的学校精神文化服务,并很好地体现和融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好的制度,要从文本走向文化。而制度是不是文化,最主要的是看体现学校办学思想、理念、精神的制度能否得到实实在在地执行。例如,山东孔府小学,在制定教师出勤管理制度时,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允许每月有三次迟到,这项制度看似宽松,执行起来却很严格。久而久之,全体教职工都养成了自觉遵守出勤制度的良好习惯,形成了一种文化。而我们好多学校正好相反,制度严、执行松,没有内化为师生自觉的行为。因此,在全面推进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与“加强完善相应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两手抓,落实好学校各部门的职能分工,加大对各项制度的监督执行力度,让制度深入人心,并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行为规范,形成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活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最有活力的部分。诸如系列德育活动、主题活动、节日活动、社团活动等等,在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中践行我们提出的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的互动。学校的核心理念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各种活动来落实,因此,围绕核心理念,学校要有规划的安排设计好全年的各种活动,是学校文化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⒊视觉文化系统。学校视觉文化泛指诸如校徽、标牌、字体、颜色等具有个性化、标志性的文字、符号和图形。各学校可参照一小的设计思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行安排。像一中、二中、职教中心、胥各庄学校、银丰学校等大校,尽量全面细致,涉及到各个领域,细化到每件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其他学校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重点,但要保证校徽、标志牌等最基本的视觉文化要素完备。

㈣精心谋划,分步实施。学校文化工程庞大,并且对文化品位、艺术效果、专业水平要求极高,因此,一定要精心谋划设计,万不可盲动,一定要严格按照下面的要求去做。

⒈制定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各单位在制定方案时,要根据自身实际,对学校基础、工作量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通盘考虑,按以下要求去制定。⑴学校理念文化系统,其中核心理念要有确定的依据和内涵的解读。⑵学校环境文化系统,要有总体规划和具体设计,标明完成时间和预算资金。⑶行为文化系统,列出各项制度的目录,按学年安排师生各项活动。⑷视觉文化系统,根据学校规模和办学条件选择性的完成规划设计。各校的方案初稿于9月底之前报教育局学校文化建设指导小组审批后方可实施。

⒉分步实施。一是各校在今年暑期内完成粉刷等基础性工作。二是明年5月份之前,必须取得阶段性成果,每个乡镇要打造一所样板校在全区进行交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他学校至少要完成理念文化系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不要等靠。经验告诉我们,即使是专家设计的,也不一定科学合理,符合你自己的特点。各位校长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亲自主持制定和实施,同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发动领导班子和广大教师参与其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三、加强领导,确保学校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㈠建立组织,领导到位。为确保学校文化建设在人力、物力等方面落实到位,教育局成立了张全胜同志为组长、刘天悦、王树玲、于善光同志为副组长的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史长生同志担任;同时成立学校文化建设指导组,由王树玲同志任组长,成员有史长生、肖泽亮、徐小杰、董求实、刘阿奇、李怀志、孙世尊、杜亦国等同志,负责对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各学校根据实际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明确分工,负责到人。

㈡强化过程、督导到位。一是教育局学校文化建设指导小组加强对各校文化建设工作的跟踪指导,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谋划与实施。二是教育局将于10月份组织一轮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由原来的五个督导组交叉进行,以便加强横向交流,取长补短。三是教育局各科室在平时指导工作时,要与学校核心理念对接,上下一致,形成合力。四是修改完善星级评价标准,将校园文化星改为文化建设星,教育局各科室对所负责评估内容的标准也要经性调整,要充分考虑学校理念文化要素,对各方面工作进行合理评价。五是建立奖励机制,对成效显著的学校予以资金倾斜,以奖代补。

第2篇

[关键词]进化教育论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周登超(1968- ),男,湖北监利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校长,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和英语教学研究。(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00-02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高职教育虽发展迅猛,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不够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创业的物质与人文环境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笔者近几年接触到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涂宏斌教授提出的进化教育论,并见证了该理论应用于高职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从而得以对进化教育论进行深入地理解与探究。笔者认为,进化教育论的核心理念,即自主成长、环境优化和多元融合,对推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有很大的启发。

一、进化教育论简述

所谓进化教育论,就是在教育过程这个系统中遵循进化规律,运用杂交优势原则,改善、优化育人环境,从而孕育学习主体(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学原理。进化教育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优化人的成长和人的认识发展。学习主体的自主成长和育人环境的决定性选择,构成了进化教育论对教育本质的描述,即教育的本质过程是:作为自组织系统的学习主体具有自主成长的潜能,在育人环境的选择下,使其自主成长的某些特质得以释放和保留,从而使学习主体的素质得以改变。进化教育论包含自主成长、环境优化和多元融合这三个核心观念。

1.自主成长从哲学意义上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学生的自主成长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效率。进化教育论认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该学会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不断自我进化、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与提高,既需要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由教育者进行诱导、帮助,更需要学生的自主活动。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在学习、发展中变“被动”为“主动”。

2.环境优化是达尔文的环境决定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在高等教育这个系统中,人才不是被机械地加工出来的,而是育人环境培育出来的。教育的大环境是由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构成的,教育的子环境主要指校园环境。办教育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优化的育人环境。

3.多元融合是把杂交优势原理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体现。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模式而言,多元融合是指教育的开放性,兼容并包,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取长补短,以达到教育成功的目标。如教育投入的多元融合、教育模式的多元融合、教师队伍结构的多元融合等。

二、当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明显高于本科院校,但很多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创新创业不是高职生所为,他们只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就足够了。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更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高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潜能。

2.缺乏有利的创新创业环境。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可以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是指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教学物资设备和师资人才队伍;软件环境是指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因为缺乏足够的重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远远不够,物质设施不足,实训基地匮乏,创新创业导师稀少;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文化氛围。缺乏有利的创新创业环境,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3.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单一,与企业、行业、地方政府等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与融合力度不够。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仅仅依靠学校自己的力量,发展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封闭,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以及长远发展。因为和企业没有充分地融合,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在产学合作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大,优惠政策还不够完善。

三、进化教育论核心理念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1.尊重学生自主成长规律,树立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根据进化教育论,受教育者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具备自主发展的本能。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自主教育,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优秀潜能。据研究发现,多数高职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潜能,这种潜能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创新创业的内在需求和个性品质。高职院校不能因为高职学生的入校门槛低、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而忽视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潜能。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其纳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完善的课程培养体系。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成长的规律,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高职院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担负起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培育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进化教育论核心理念之一“环境优化”,指的是育人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形成和谐的育人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学校要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意义和价值,宣传全民创新创业观念,使创新创业的思想深入人心。学校要引导各类社团组织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这一主题来开展活动。此外,加强对本校毕业生创业典型的宣传,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弘扬创业精神,形成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勇于进取、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3.多元融合,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第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融合学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单靠学校的一己之力是无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立较为集中的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

第二,教师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根本。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集实践性、经验引导、专业知识传授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对师资水平的要求非常高。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都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经验相对薄弱,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元融合的教师队伍结构。除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让教师走进企业挂职锻炼,高职院校还可以从企业及政府中聘请一些既有理论又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能够担当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成功人士、管理人员等为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合作讲授一些创新创业课程,给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

第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创新创业意识贯穿到专业教育过程中,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每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强调创新创业的重要性,融合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努力推进。目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进化教育论原理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启发我们如何更好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进化教育论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实践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柳翠钦,顾红.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职业教育研究,2004(5).

[2]郎名华.在高职教育中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6).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2010-05-04.

第3篇

[论文摘要]:校本文化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依靠师生,面向师生的自己的文化,是具有独特魅力和无限活力的生命力很强的学校文化。浯溪二中把校本理念作为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根本,从地方文化、个性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入手,在校本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尝试。

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怎样才能避免文化建设的“千遍一律”和“千校一面”,怎样才能提高文化育人的实用性和长效性,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走自己的路,创造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的校本文化。校本文化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依靠师生,面向师生的自己的文化,是具有独特魅力和无限活力的生命力很强的学校文化。浯溪二中把校本理念作为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根本,从地方文化、个性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入手,在校本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尝试。

一、用浓厚的地方文化充实学校文化,体现本土文化特色

本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之根,要使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利用好、发扬好本土文化是应该优先做好的课题。

浯溪二中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将最能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人、物、景引进校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热爱家乡、宣传家乡、建设家乡的志向。

首先,学校在醒目位置精心设计了一组主题为“知我祁阳、兴我家乡”的宣传专栏,使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概况、发展渊源、历史文化等有个较为详细地了解。

其次,每一幢建筑物最显眼的墙面分别张贴了浯溪公园、祁剧、文昌宝塔、潇湘古楼等本地最典型的历史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城市新貌的巨幅照片,向师生以及来宾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

再次,将全国四大碑林之一的浯溪公园的石刻文化全方位引入校园。在校园内布置了众多文化石,根据浯溪名称的起源赋予相应的文化内涵,例如,“吾镜石”注解为“吾日三省吾身”,“浯溪石”注解为“闻道浯溪水亦香”,既把每一块石头变成了会说话的生命体,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浯溪文化、学习浯溪文化、把浯溪文化发扬光大。

另外,还精选了省、市两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配上相应的简介或诗词歌赋进行展示,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引导学生既立足于家乡,又立志走向四方。

二、用丰富的个性文化装扮学校文化,追求鲜明的校本特色

个性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之魂,要实现文化建设校本特色的最大化,必须先有文化个性的最大化。

首先,要用“只学思路,不走老路”的思想对待学习和借鉴,切忌简单模仿和复制。以给建筑物进行文化命名为例,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做法,如何才能做出新意,体现自己的个性?浯溪二中用“力”字将所有楼房的命名串起来,分别称为“活力楼”“潜力楼”等;用“吾”字将所有石刻串起来,“吾师”“吾镜”“吾真”等系列化的命名既具有深刻的内涵,又具有独到的新意。还有,“创新大道”“国球中心”“和谐花园”等场所的命名,充分结合了这些地方的地形特征、育人功能,又非常富有时代意义,具有较高的文化寓意,极大地提升了感染力和影响力。  其次,必须坚持以师生为主体,注重文化建设的过程。“学校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不仅要看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更要看学生参与建设的程度。”浯溪二中校园内布置了大量文化石,但没请一个名家或专业人员参与,从书写到篆刻,全部由本校师生完成。在文化石布置过程中,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学习石刻艺术的,无形中生成了一道新风景、新文化。单纯追求“让每面墙壁都说话”还不够,而是要让它说师生自己的话,说大家愿意听的话。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师生的个性作品、创意布置、温馨祝福等,跃动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千姿百态又各不相同,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文化场。还有,校标完全由本校师生共同设计,很多地方的命名是从老师和学生那里征集来的,每一处文化设施都是依靠大家的共同参与,反复推敲才定下来的。

另外,要积极创造可供师生表达个性、释放个性的文化空间。从“阳光体育”起源,浯溪二中提出了建设“活力校园”的理念。不仅添置了相当多的在一般校园看不到的新式文体器材,而且各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甚至是“非主流”的活动都可能在这里看到。最经典的当数“校园狂欢节”和“校园泼水节”,校长亲自为学生献歌,扮成圣诞老人给学生派送礼物,与学生一道肆意泼水等等,让学生深深为之陶醉,同时也是一道最为独特的文化风景。再比如,学校设置了“生日祝福台”“校园贴吧”“涂鸦文化墙”等可供随意张贴、涂写的文化设施,不但相当受欢迎,每一天都被师生自发地更新着,而且成为个性表达、即时交流的重要渠道以及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三、用独特的精神文化支撑学校文化,构建深层的校本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芯”,只有具备了与众不同的“芯”,才可能实现学校文化深层次的校本文化,以及整体的和谐统一与健康发展。

首先,要注重对文化积淀的继承与创新,确保精神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历久弥新。历史文化是每所学校最好、最独特的个性,一所学校个性是否鲜明,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提炼和继承。走进浯溪二中,一定会首先被一幅精美宏大、充满古韵的巨幅校志所吸引,一定会对集厚重与生动于一体的校史馆留下深刻印象,也一定会被一处叫“足印”的文化设施所震憾。这些无不时时刻刻向每一个师生和来宾用最生动的方式诠释着历史,用最有效的方式延续着精神财富,成为最富吸引力的文化名片。

其次,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确保“血肉”与“灵魂”的统一。“物质文化也好,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也好,如果没有以学校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文化的支撑和渗透,都将会失去灵魂,”成为空洞的“躯壳”或者杂乱的“碎片”而已。浯溪二中以“尊重生命活力,培植发展潜力”为核心理念,提出建设“活力校园”和“活力课堂”等系列目标,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随时坚持以“活力文化”为指南针和基本准绳,紧扣中心主题来展开和构建,因此,学校整体文化氛围给人最大、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整体协调,充满活力。

再次,要善于使精神文化“物”化和“活”化,从而促进内化和升华。在浯溪二中进校门最显眼的位置,以国旗为中心,以校标、校训为主体,校旗、团旗、队旗和40面班旗组成了一个色彩缤纷、规模宏大的旗阵,给人强烈的审美观感和视觉冲击力。学校还创新传统的升国旗仪式,增加了升校旗和班旗的内容。每个教室门口张贴有相应的班旗图案和班级名片,学校各种管理手册封页甚至是会议室的窗帘上,都印有校标。除此以外,学校还经常性举行以校训、校标、校旗、班旗等精神文化为主题的系统教育活动,使无声的静止物变成了鲜活的“生命体”,真正走进了师生心里,达到以物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诗性教育;诗歌教育课程;课程基地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A-0058-05

2012年,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诗歌教育课程基地”获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并于10月正式启动建设。建设诗歌教育课程基地,是基于学校对诗歌教育的认识:首先,诗歌教育是大胆的教育尝试,旨在把素质教育、文化育人及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从口号层面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其次,诗歌教育是学校建设的重要方面,旨在通过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呼唤对美育的重视,改变异化的育人理念,创设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育人环境。第三,诗歌教育是新奇的精神畅游,旨在以诗歌为切入点,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人文基础,积淀人文底蕴,让学生在精神的滋养中发现自我,改变自我,完善人格。建立“诗歌教育课程基地”,也是践行“诗性教育”的实际行动。诗性教育并不是诗歌或诗性与教育的简单拼凑,而是教育与诗性的融合,是素质教育特色化、个性化、校本化的具体实践与实施。

一、十中师生的“诗源”之地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位于清代江南织造署旧址,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典雅秀美的校园和百年名校的流脉成为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百余年来,贤达名流之士垂注有加,“诚朴仁勇”之风薪火相传,品学兼优之才灿若繁星,荦荦大者如、何泽慧、李政道、杨绛、彭子冈等。“名园办名校,名人办名校,名校育名人,名校彰名园”是学校办学特色的精练概括。

学校以“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教育境界和情怀,倾力打造具有“书院气、书卷气、书生气”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情感体验、文化浸润”的育人功能,践行“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位师生的本色人生”的教育发展理念,创设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探究、建构、交往、对话与反思的育人情境;开展诗性教育教学实践,追求“超然、本真、唯美”的教育情怀,为师生营造宽松融洽的成长环境,为师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实现学校和师生共同和谐发展,成就师生的本色人生。

2008年,学校被《人民教育》誉为“最中国”学校。此后,《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权威教育媒体又以“诗性教育”为主题,对我校的教育现状作了深度挖掘和充分展示,学校“诗性教育”因此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深厚的文化底蕴,“最中国”的校园文化,“本真、唯美、超然”的教育情怀激发了每一位师生的诗情诗性。师生读诗、写诗,已然成为学校常态。

2009年至今,每年5月的“放飞青春”校园诗会、10月的“我和我的祖国”校园诗会,都是全校师生的盛大节日。2011年,我校提议创立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首届诗会在我校举办,吸引了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50所一流中学的热情参与,并被列为《中国教育报》2011年全国教育文化之旅上的十件大事之一。《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等诗坛媒体也特意开设版面与我校展开交流合作。近年来,共有全国各地的近百所学校、近万人次参与了学校的诗歌活动,创作作品数万首,出版《放飞青春》《瑞云诗刊》《我和我的祖国》《放飞理想》《星星降临》《柳袁照诗选》等诗集。诗歌课程丰富多彩,更为学子们争相遴选,整个校园纸墨飘香,诗情洋溢。

二、诗歌教育课程的基本性质

(一)诗歌教育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宗旨,以诗歌教育课程基地为平台设置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课程系统

诗歌教育课程基地是综合性教学平台,它遵循课程基地建设的宗旨,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建设课程基地旨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以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二)诗歌教育课程是现行国家课程系统的延伸和补充

诗歌教育课程坚持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突出科学性、实践性、互动性、实效性,实现课程内容、手段、方法的创新,形成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开放、创新、互动的课程体系,诗歌教育课程以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结合的方式,对国家课程作出拓展、深化和补充。

(三)诗歌教育课程对高中教育应试教育倾向的矫正

诗歌教育课程依托课程基地建设,立足于改变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应试导向、千校一面的不良现象,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纠正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不良倾向,以多样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实践和创造的潜能,强化学生诗意情怀、人文精神的培育,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理念

在诗歌教育课程基地的规划与建设中,学校明晰了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理念:

首先,以诗歌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怀,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养育学生的独立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创新人才培养积淀人文底蕴,奠定人文基础。

其次,以诗性矫正教育的时代病,消解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以诗的形式探讨教育的本质,追问教育的终极价值。把素质教育、文化育人及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通过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来呼唤对美育的重视,使教育回归本真。

第三,以诗歌活动为核心,创设开放的对话、探究、建构与反思的育人环境,在阅读、鉴赏、访问、创作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与经典作品、与前辈诗人交流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精神滋养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培育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

第四,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建设以诗歌教育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条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五,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等核心内容,通过物态和非物态相结合的模型展现,改进知识表达方式,以形象直观的体验,引导学生在模拟的历史现场和形象演示的环境中浸润,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获得更形象的感受和更深入的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四、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行动

(一)统筹课程基地管理

我校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成立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工作小组,由校长作为第一负责人任组长;统筹协调各个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建立了高效的建设管理机制,制定了一系列建设、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细则和办法,确保课程基地建设有序进行。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断审视调整,细化建设蓝图。借助合作高校与社会资源,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对建设方案进行多次修正,使其进一步完善。基地建设有专人负责,保证建设落实到位,按期实施。

(二)建设课程基地环境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占地面积小,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场地条件有限。我们挖掘潜力,因地制宜,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课程环境建设。

学校对杏园南北两层小楼及庭院作整修改造,构建有江南风情的小庭院,将小楼改造成课程基地的办公和教学场所,设立了课程研究室、诗歌研修室、创作活动室、微视频制作室、诗社活动室、名师工作室等等。同时,典雅秀美的校园和百年名校的文脉是得天独厚的校园资源,我们依托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了多个专题“情景教室”,连点成片,使整个校园都成为课程实施的教学场所。

诗歌的历史几乎等同于人类语言的历史,我们在长达图书馆内设立了“诗歌长河”情景教室,选取五个历史节点,画出一条时间轴线,表现东西方诗歌发展的漫漫长河。用这样的情景浸润,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不同时代的诗歌作品,以国际的视野去观照不同地域的文学现象。

苏州历来是文化源远流长之地,我们将苏州诗歌发展沿革变化的历史编成简版的“苏州诗歌史”,依托杏园建设了“姑苏诗情”情景教室,在充满苏州风情的氛围中,给学生一个苏州(吴地)诗歌的整体印象,给他们补上苏州文化中“诗歌”一课,让他们得到苏州地域文化的熏陶。

学校是清代江南织造署旧址,曹雪芹可能的出生地,我们在当年行宫花园瑞云峰旁建设“红楼诗画”情景教室,把“红楼梦诗歌研究与欣赏”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平台,坚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保护原生态遗迹,弘扬和发展宝贵的精神遗产。

百年老校校园内的每一座小楼、每一块石碑、每一条小径都蕴藏着动人的故事,一草一木、一石一砖都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极富诗意的韵文碑刻中凝聚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把整个西花园作为现场情景教室纳入基地设施建设中。

课程基地的专题情景教室的建设本着实用性原则,遵循为课程服务、为师生服务的理念。每一个情景教室都有相关的配套课程,并编写有校本教材。如“红楼诗画”情景教室配有《红楼诗歌》,“西花园”现场情景教室配有《校园碑文选读》,“姑苏诗情”情景教室配有《文学苏州》,“诗歌长河”情景教室配有《诗海巡览》。每个教室都配备了信息技术设备,都有人机互动的资源。

我们还计划在杏园北楼建设四个功能教室和情景教室,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设影视制作室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自助、互动学习的“未来教室”等。

(三)实施诗歌教育课程

校本课程建设是基地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学校对诗歌教育课程建设做出了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制订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诗歌教育课程基地课程标准》,让全校的诗歌教育课程设计有章可循,有本可依。《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强调诗歌教育要关注全人发展,以语文学科为主,形成全校性全科课程。

遵循建设“全科课程”的理念,我们以语文学科为主,动员全校力量参与课程建设,给各学科布置任务,进行诗歌课程实施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目前各学科已初步形成诗歌教育整合课程设计初稿,并进行了教学实验,语文学科更是开发了30多个学科集体课程和教师开发的选修小模块项目。

1.国家课程中的诗歌教育

诗歌教育课程是现行国家课程系统的延伸和补充。我们以必修教材中“向青春举杯”“历史的回声”“笔落惊风雨”“此情可待成追忆”等专题为基础,结合读本中“青春颂”“韵”“故乡诗情”“热爱生命”“深情的歌唱”“大写的人”“时代的一个孝子”“公民,一个伟大的词”“爱情的绝唱”“永不褪色的友情”等专题,并辅以自编校本教材《诗海巡览》《我坐在窗前》等,共同构成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资源,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利用“诗歌长河”“星河诗梦”等情景教室实施课程教学。

2.诗歌教育校本课程

(1)“文学苏州”(诗歌作品部分)

我们选编了历代苏州籍文学家的作品,并与苏州文学史配合组元,编成一部展示苏州文学发展与苏州文学作品的《作家作品及文学发展》教材,开发并实施了“文学苏州”课程,以期让学生得到苏州文化的熏陶。这对学生作为一个苏州人的文化认知是很必要的。该课程分为“名胜流响诗文中”“姑苏的唐风宋月”“吴中自古多才情”三个模块,共计20课时,安排在高二下学期开学初开设,主要利用“姑苏诗情”情景教室来进行教学。

(2)校园碑文选读

我们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百年来,先辈学子的精神一脉相承。漫步在校园总会让人为历史而感慨,为学校的创办者以及前辈学子的精神所感动。漫长的历史中,校园内的每一座小楼、每一块石碑、每一条小径都蕴藏着动人的故事,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这些都凝聚在振华学生毕业时留下的许多极富诗意的韵文中。我们把这些编纂成册,引导学生在丰富深厚的文化背景之下进入作品意境,领略文学的魅力。借助相关资料细读碑文,学生们不仅能感觉到前辈爱校、爱师、爱友的情谊,甚至仿佛走进了几十年前的校园,眼前浮现当年的学生们在教室勤勉苦读,在西园玩耍漫步,“臧修焉,息游焉”的生动情景。他们对校园、学校突然有了新的感觉,浓浓的情谊涌上心头,对读书学习和人生意义也有了新的理解。该课程在高一年级上学期开设,教学地点为“西花园”和“校园诗韵”情景教室,分三个阶段进行,采用课内课外结合的方式,时间为两个星期,共计10课时。

(3)诗与人生系列

该课程设置四个模块:诗与人生、匹夫不可夺志、感发的魅力、诗情画意,共计12课时。课程实施注重体悟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人的情感走向自己的生活,寻找彼此间情感的触发点,倾听心底深处的声音。课程以心育心,以诗情带动美育,以诗歌承载、传承文化基因,以诗意引领精神养成。诗歌一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和快乐,用诗歌记录他们的生命体验、生存状态、内心情感和理性思考。借助诗歌来解放想象力,与现实对话,与自我心灵对话,从诗歌的感知与发现出发,走向对生活、生命的感知与发现。

(4)写我真情系列

该课程设置三个模块:古体诗创作、现代诗歌创作、诗歌与写作,共计9课时。课程把握诗歌感性的特点,在诗歌欣赏与创作中锻造一颗“敏感而纤柔的心”。诗歌是内心情绪或想法的自然流淌,是“敏感而纤柔的心”观照外在世界的结果。学生在诗歌写作中体会生命,思考生活,丰富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切实提升人文素养。诗歌也是一种创造,诗人必须有独特的价值观,不苟同于现成的社会、历史等答案,必须有自己的回答,表述自己的自由创造。那是对人生的一种认识,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对生命的一种真诚。因此,写诗也好,写作也罢,其实都是在写一个“人”字。

(5)诗歌全景系列

在该课程中,学生通过读懂一定数量的诗文名篇,学习古典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和现当代中西方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6)杂花生树系列

诗歌教育不是语文单一学科的课程,而是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诗歌教育课程旨在以诗歌为切入点来培养和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化与科学素养,为现代社会培养创新人才奠定科学基础,积淀人文底蕴。关于杂花生树系列,各学科已经开发并实施了“诗词与中国革命”(历史)、“在诗歌中解读经济与社会发展”(政治)、“诗情‘花’意”(生物)、“诗歌中的科学”(理化)、“诗与桥”(地理)、“诗与画”(美术)、“古诗吟唱”(音乐)等课程。

(四)开展诗歌实践活动

1.校园诗会系列活动

学校的诗会是有传统,有影响的。在课程基地建设的引领下,学校结合诗歌创作和诗歌吟诵的活动课程,每年组织5月的“纪念五四――放飞青春”校园诗会(高一年级为实施主体,全校共同参与)、10月的“庆祝国庆――我和我的祖国”校园诗会(高二年级为实施主体,全校共同参与),参加每年金秋举办的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等等,使学生能通过诗歌去观察、倾听、阅读、思考,从而产生不断发现的渴望与冲动,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我们还与苏州市教育局共同承办了苏州市“收获未来――教师原创诗歌朗诵会”,展现教师的诗情诗性、诗意人生,讴歌人民教师无私的奉献精神,展现我市教师奉献教育事业的骄傲与自豪。

2.“感悟人生、抒写诗情”系列活动

每年,在高一学生中开展“90后的新――曙光行动,春天行走”活动(入选首批苏州市直属中小学德育品牌项目),在高二学生中开展“冉旭苍穹,勇攀高峰”活动,在高三学生中开展“挑战自我,激发潜能”年级拓展活动。通过活动的切身体验,激发师生用诗歌表达挑战自我、克服困难、成功喜悦等感悟。

(五)推进课程教学变革

在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这样,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变化,在实践中形成了情景体验式、历史现场式、讨论式、活动式、校园巡览式、视听结合式等教学新方式。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从课堂的绝对领导者转变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成为和学生一起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主体。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具合作性,也更有个性。

Philosophy of Poetic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Poetry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

XU Si-yuan & QI Ying-qing

(Suzhou No. 10 Middle School, Suzhou 215006, China)

第5篇

一“、1349”育人模式概述

“1349”育人模式是指:坚持1个理念,即“让学生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机会”;围绕3个维度,即“改革第一课堂、活跃第二课堂、延伸第三课堂”;积极搭建4个平台,即“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三创育人”;让学生参加9个活动,即参加一周公益劳动、完成一次素质拓展、加入一个社团、走进一次街道社区、加盟一个创业团队、主持一次主题班会、接受一次心理咨询、参加一次志愿活动、挑战一次自我极限。“1349”育人模式不仅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目的,而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1349”育人模式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当下,多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缺乏整体性,未形成统一体系。要想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必须进行素质教育平台的组织形式创新。“1349”育人模式正是我校提出的特色平台和统一体系,该模式围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工作实践,提出了更为具体、朴素的素质教育践行方式,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具有较强的契合性。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思想趋向多元化,偏重理论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1349”育人模式从社会实践出发,让学生走进社团,走进社区,了解我国的社会形势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社团活动的开展中体会团队交流沟通与协作的内涵,从而思考如何塑造自己才能符合社会要求。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提升人文素质

实践证明,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复旦高材生毒害室友的事件,为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要通过各种方式完成对大学生灵魂的陶冶,使其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儒雅的风度气质。“1349”育人模式提倡搭建“文化育人”平台,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从劳动中感受生命的存在价值,从街道社区生活中体验社会对个人道德伦理的要求,从主题班会的交流讨论中认识社会主流的情感道德观念。这些内容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

(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

纪律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正解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当下,许多不良思想对大学生纪律意识的破坏不容小觑。请客送礼获己所需、老实人吃亏等各种不良意识渗透到了很多大学生的潜在思维中,对其职业生涯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处理好自己与社会以及社会、群体与自我关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1349”育人模式提倡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在团队中培养大学生遵纪守规的习惯,遵守交往合作秩序。在创业团队中,掌握利益蛋糕的分配原则,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在社区街道中,感受社会关系的复杂性,锻炼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几点问题

(一)传统教育模式与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拥有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是新时代的人才需求标准,我国目前的大学生教育体制与此要求存在较大冲突。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好学生与坏学生的区分标准主要是“分数”与“是否听话”,这样的价值导向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进入大学,学生及家长甚至一些学校普遍抱着“松口气”的心态放任对学生的约束管理,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缺乏素质提升的主动性,致使走出校门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教育不能区别对待,对问题的学生个性特点处理

价值观、人生观是指导一个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理念,当下很多大学生对“集体利益为重”“奉献敬业”等起码的道德理念持怀疑态度,工作与生活消极,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道德水准要求。但大学教育却将这种思维归于个人的性格差异,未给予有效矫正。

(三)重说教、轻实践

传统的“课堂说教”缺乏参与性与互动性,导致很多学生对课堂有较大的抵触情绪。偏重说教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得不到提升,知识得不到巩固,这与素质教育中实用人才的培养要求相去甚远。

四、正确实施“1349”育人模式的建议

(一)优化机制和路径,做好“1349”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任何好的制度,出台是前提,落实是关键。在“1349”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应由学校党政联合牵头,制定并分解目标,按照分工负责制,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另一方面,要优化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以党团、教学、学工、社团4条路径为主要渠道。党团侧重增加学生的党团知识、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教学侧重将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学工侧重学生日常德育和事务管理,通过心理咨询、学生资助、就业创业服务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积淀,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社团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协作意识,锻炼交往能力。

(二)教师要加强指导

“1349”育人模式使学生极大限度地与社会对接。教师应该积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做到有的放矢。“1349”育人模式虽然要求比较具体,操作性强,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保障工作。将课堂延伸至社会实践层面,教师的工作更加繁重,需制定培养目标,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思想变化,研究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点,评估实施效果,改善实施计划,拓展活动形式。

(三)优化社团管理,提高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在“1349”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社团不仅起到了活动的组织作用,还能够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载体。因此,学校应加强社团管理,为“1349”育人模式的实施提供良好环境。应建立多元化的社团发展格局,推动各类社团均衡发展。学校应积极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包括场地、设施、经费、指导教师等。对社团成立进行严格把关,引导并帮助社团做好自身建设,利用社团活动以及社团成员交流沟通机制,更好地实施各项教学要求。

(四)深入调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优化实施形式

“1349”育人模式坚持“让学生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机会”这一理念,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迎合学生兴趣,提高参与积极性。教师作为“1349”育人模式实施的设计者与指导者,应针对每次教育活动的目的,积极搜集学生对活动的建议及要求,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激发学生思考,寓教于乐。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园文化 自信教育 自信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65-03

文化立人,文化强校。中职学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是学校的灵魂,更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驱动学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是学校获得凝聚力、竞争力和打造学习与技能培训共同体的力量源泉。“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而且要培养出具有创造力、文化力、适应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文化“软实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中职学校校园文化所肩负的时代使命。目前,大部分中职学生由于学习自主性比较差,学习起点低,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缺失,出现自信心不足、敏感、自卑、焦虑的状况;也由于对生活和学习缺乏积极性和能动性,因而失去就业、创业的勇气,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现象;这些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中职生自身的发展。本文以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通过对中职学生自信心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从校园文化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研究,探索构建以自信心教育为基石的自信心校园文化体系的方法与途径。

一、中职学生自信心现状与原因

为深入了解中职学校学生的自信心状况,课题组从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玉林一职)一到三年级中随机抽取 150 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 150 份,回收 143 份,有效问卷140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93.3%。课题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围绕中职学生升学、就业、创业、校园文化等核心内容,编制了关于自我认知、挫折认知、社会认同等方面的调查问卷。同时,课题组还与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兄弟院校进行了师生访谈调研,随机抽样 20 名在校学生,10 名毕业生,40 名专业核心骨干教师,就中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访谈。从综合问卷调查与访谈调研的结果来看,中职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条件的制约与家庭教育的缺失。玉林一职学生问卷调研统计显示,有 92% 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玉林市 2015 年人均 GDP 为 25549.5 元,在广西排名较后。家庭经济条件制约了其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发现,“读技工学校早日工作为家庭减轻负担”的学生不乏少数。尽管每年有助学金等政策性的补贴,但是由于学生中贫困家庭占有较大比重,补助仍然是杯水车薪。家庭的贫困对学生的视野、自信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家庭教育环节,中职学校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家庭教育缺失。玉林市是广西劳动力输出主要地区之一,2015 年的数据显示,每年向东部、南部地区输送劳动人口 50 万人以上,由此形成了大量留守学生家庭。由于学生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温暖,学生因此对外界较为敏感,自我保护意识极强,且较自卑。他们非常在意同学、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同学的一句批评,老师的一次责罚,都可能因自信心缺失而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出现顶撞老师、同学间大打出手的现象。

(二)基础知识较差,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受到伤害。中职学生中的入学新生在初中时大部分是学习后进生,他们之中普遍弥漫着一种挫败感。在一切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过分强调和崇拜学习分数的初中阶段,学习上的暂时落后,使他们不受人关注、关心,甚至被歧视,导致他们的自我认知与价值认知发生了偏移,严重伤害了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开始怀疑自己能力差、不聪明,形成“我笨”“我不行”等消极的心理暗示。也因为学习上的失败导致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与长处得不到认同,诸如动手能力强,能歌善舞等优点。在一切向学习成绩看齐的教育背景下,他们被贴上了“坏学生”“成绩差”“爱捣蛋”的标签。他们为此怀疑自己、贬低自己、否定自己,在潜意识里产生自卑和压抑的心理。也由于教师和学校对这些学生不够关注、关心、关爱,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而且比较敏感,对自己、对未来迷茫。直接表现为厌学,组织纪律性与团队意识差,缺乏自律和感恩意识,有些学生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情绪,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

(三)社会上的傲慢与偏见。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傲慢与偏见有历史、文化的双重原因。从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来看,过去 10 多年推进的教育体制改革,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投入的不足导致骨干师资流失,生源质量下降,生源萎缩,就业困难,也造成社会对职业学校、中职学生产生不良的看法,以至于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在学校学不到一技之长,学生就业只能从事低端的工作。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有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文化价值观,缺乏“劳动光荣”的认知。许多家长宁愿多花几万元钱让子女读自费高中,也不愿让子女读职业学校,甚至以读职业学校为耻,认为“读职业学校没什么出息”。在子女上职校期间,不闻不问,不重视孩子的学业与个人发展,只是等待子女在学校待到就业的年龄后,让其进入社会就业。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产生片面的价值导向,使得中职学生的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发生了严重的偏离。这种不恰当的社会导向和偏见导致学生对职业教育缺乏自信,对自己专业技能等核心竞争力与就业前景极不自信,人生观和价值观走不出误区。

二、中职学校自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具有建设系统性,规划长期性,内容多样性,涵盖广泛性,展现创造性等特点。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从学校实际情况以及自信心教育理念出发,针对学生自信心缺失的现状,从自信心静态文化、自信心动态文化出发进行整体顶层设计与体系化建设,重点突出自信心文化内涵、职业教育特色,着力打造精神理念引领,动静相生的自信心校园文化生态系统,以唤起中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自信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的特点,文化需要积淀,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三重境界:第一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第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第三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不少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大都停留在第一层次上,重在加强学校环境硬件的建设或者校园文化建设的某一个模块,缺乏顶层设计与规划,只见一斑不见全豹,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发生偏移,建设内容缺乏系统性,校园文化特色难以凸显。以文启道,以文化人。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秉承“学生出路决定学校出路”的办学理念,坚持“满足市场需要设专业,根据企业要求育人才”的办学方针,以“自信心教育思想”为核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自信心理念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线,贯穿学校静态文化与动态文化,辅助学校品牌传播,构建立体、交互的学校校园文化系统。通过自信心精神理念文化与静态自信心文化、动态自信心文化三维文化构建,使得校园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实现文化的“气态化”,让文化弥漫在校园的空间,取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育人的效果。

(二)提炼自信精神理念文化,加强文化自信。校园文化理念文化(MI)是校园文化建设之魂,是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价值追求、育人特色的集中体现,是被学校大多数成员认可而遵循的共同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信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灵魂所在。

1.以先进文化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有、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将其与学校自信心精神文化紧密结合,通过大力宣传、学习,不断强化师生对国家的自信,对发展的自信,使之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有的精神品质,并渗透到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中。

2.锻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文化自信。2016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而且体现了要不断吸收前沿技术,创造出新思想。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坚持”的文化内涵落在职业教育领域,就是要求学生形成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自信。

3.以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为支点的文化自觉。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创新,而且更需要传承,使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校当前在校人数为 5368 人,98% 为玉林本地人。自信文化建设从学校“凤凰涅,浴火重生”精神出发,结合玉林传统文化与当地本土文化来进行建设。充分利用玉林市区域人文和历史资源,和文化部门深度合作,提炼自信心文化,开发文化课程,开展文化活动,唤起学生的文化自觉,从而形成文化自信。

(三)建设自信心静态文化,打造学校品牌自信。静态文化是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外在、直接的表现形式,自信心静态校园文化遵循职业学校特有的文化品位、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从视觉文化、听觉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来构建学校形象基础体系,遵循美学、创新、合法等原则完善与提升学校形象及基础建设。

1.构建视觉文化的自信。以校徽为核心的视觉文化是学校自信心文化的核心载体,是从视觉层面进行文化识别的基础。在构建视觉文化体系中,学校在自信心文化的指导下,注重育德功能、人文精神与技术内涵相互融通。在玉林区域文化基础上,以代表“凤凰涅”精神的凤凰作为文化图腾元素,以象征“立折桂之志”的桂花作为辅助文化元素,结合工匠精神等职业文化元素进行综合设计,形成深厚的自信心文化内涵,设计出职业教育特色明显的视觉文化w现。学校在校徽的基础上,对学校 160 多个视觉应用元素进行规范设计与建设,为学校营造独特的自信心文化的视觉形象氛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文化感受,彻底解决了之前学校视觉文化不统一、不规范、乱贴乱画乱安装的问题。

2.构建听觉文化的自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让师生“目染”,而且还要让师生“耳濡”。以校歌和铃声为主体的听觉文化是自信心文化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维度,可促进自信心文化传扬,让师生多维度潜移默化地接受校园文化的熏洗和滋养。学校以自信心文化为主体,进行歌词的创作与谱曲。创作了《卜算子慢・凤鸣玉林》的歌词:“南来胜景,都会玉林,人杰地灵含蕴。一职英华,志学善思勤恳。砺技能,厚积而争奋。凤栖梧,甘泉练实,金羽浴火重振。十载磨霜刃。各德艺兼修,握瑜怀瑾。意气方遒,少年自强自信。相鸣和,立业成才俊。待翌日,中流击水,浪高展翼进。”校歌经学生团体演绎,并形成铃声,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共鸣。

3.打造自信文化的环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会说话。校园的文化环境是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环境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打破常规和一成不变的模式,融入自信心文化,赋予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使校园环境承载工匠精神、专业文化、传统文化的精髓,蕴藏无穷的智慧和高雅的情趣,赋予其生命力。学校根据东、南两个校区专业设置的不同,进行校园文化的规划与建设。根据学校情况,因地制宜,沿中轴线打造自信之门、工匠长廊和代表凤凰涅精神的自信之树;核心打造了以优秀毕业生、优秀校友、优秀教师、专业建设、专业荣誉为一体,开放互动的校史馆,以增强师生荣誉感与自信心;把室内文化建设着重于包括服装、电商、幼教等专业文化的打造,以提升学生对专业,对技能的自信。

(四)践行自信动态文化,赋予文化灵动。以德育为中心的文化活动是自信心文化“活”的载体,是文化育人功能发挥的主要形式。传统的动态文化常陷入形式,且缺乏统一的规划,难以形成文化的张力与感染力。学校动态文化从两方面进行入手:其一,为围绕自信心文化的核心,在原有德育活动基础上重新梳理与规划,着重打造自信心文化活动体系;其二,为树立师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开发系列自信文化课程,与学生的精神产生共鸣,触动内心情感,改变外在行为,从而产生导向、引领、启迪、陶冶、熏染与浸润的功效。

1.文化活动,动出“自信”。学校通过以树立学生“自信心”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表达、领导、审美、创造”为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比赛、各种大型活动以及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优质服务的环境下,充分地获得自主、和谐、多元地发展,以个人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围绕“四我”:“我是”“我想”“我能”“我行”开展自信文化活动。要求学生做到“四个一”,即“一日一口号、一周一行动、一月一超越、一年一弘扬”。我是:“我是一名中职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是一名中职学生,作为一名中职学生并不丢人,也可以有所作为,也可以很优秀,同样可以上大学。我想:“我也有远大的理想”,作为一名中职学生,我们也有理想,也想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我能:“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也一样能做”,我并不比别人差,我甚至能做得更专业、更优秀。 我行:“我行,我一定行”,每天告诉自己“我行,我一定行,我一定会成功的”。“一日一口号”:要求每个班级制定一个关于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的口号,每天早读课前先集体喊出该口号,形成常规,增强学生抗挫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一周一行动”:要求学生给自己每周定下一个目标并付出行动,努力完成,并对自己的成功进行总结和记录。“一月一超越”:每个月制订一个大的目标,通过每天的努力,不断超越自己,并与伙伴一起体验和分享成功的快乐。“一年一弘扬”:一个学年结束,收集统计表现特别突出的,自我超越明显的典型个体,进行大力宣扬和表彰,鼓励学生。让老生影响新生,将学校自信文化代代传承、弘扬。

2.文化课程,改革课堂。自信校园文化不仅仅是风景,而且还是愿景,同时更是能将愿景“落地生根”的课程。学校文化课程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出发,开发《自信教育专题课程》和《自信特色德育活动课程》,创设全方位自信教育环境。其中,《自信教育专题课程》从心理健康角度切入进行了建设,《自信特色德育活动课程》从传统文化、职业文化、本土文化的角度切入进行了建设。传统文化课程包括六艺教育、孝文化教育、尊师重教文化、爱国文化教育等内容;地方文化课程包括地方方言、民俗风情、特色美食、民族工艺、民族歌舞等内容;职业文化包含职业规划、职业礼仪、职业道德、职业实践、创就业指导等内容。在地方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上,学校改革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向老师的角色转换,就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等校本文化课程进行讲解、互动,激发学生的自信。

三、自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与反思

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经过三年的建设,校园文化初见成效。学校在以自信心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为引导,打造了特色鲜明、内涵深厚、文化有力、焕然一新的学校品牌形象,形成了文化素养、技能素养“双火车头”拉动的学校新局面,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的软实力。校园整体充满活力,洋溢着积极、向上、青春的文化庀,学校的整体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明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自信心校园文化的顶层设计的方向指引下,探索、总结、调整,不断积累与积淀,从而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校园、生态校园、绿色校园,形成良性的内循环与外循环双机制,发挥文化载道与文化立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东娇.学校文化管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齐爱平,窦秀明.论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 2009(25)

[3]王凯荣,辛 涛,李 琼.职业中学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

[4]禹四明.农村职业教育生源困境的成因及解决策略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重大课题“中职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实践研究”(2015JD107)研究成果之一;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能学、想学、乐学”对改善流失问题的研究”(GXZZJG2015B197)研究成果之一;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中职学校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实践研究(GXZZJG2015B193)研究成果之一。

第7篇

关键词:旅游;人文素养;习育;化育;情育

旅游业涵盖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旅游业从业人员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其人文素养折射着旅游文化的魅力。因此,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除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三个方面

《周易》里讲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人文”一词的最早出处。“以化成天下”是说懂得社会制度,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做一个文明的人。文明与野蛮相对,荀子也说:“不敬文,谓之野;不敬文,谓之瘠。君子贱野而羞瘠。”(《荀子・礼论》)人文素养就是指人的一些内在修养及其外在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方面,包括应具备的理论知识、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的理性方面是指运用已有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智慧地分析判断,以促使人之精神信仰更加优秀;以健全的头脑通过语言(符号)等方式对人文世界科学正确地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丰富的人文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其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旅游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从人类自身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旅游业,发展旅游业。

2.感性方面,包括应有的情感、道德观念

人文知识的感性方面就是带着人的观念看事物,理解他人。人文观念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人。成长中的人以人的成熟的情感,而不是麻木、自私自利、僵化、世故的情感,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关怀,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素养为其内在支撑,唯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会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才懂得如何热爱旅游事业,关心旅游者,才能引导旅游者与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

3.实践方面,包括旅游实践、人文行为

旅游实践就是旅游中的知和行的统一。一个人人文知识的学习必须内化并外显为自己的行为,这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即是人文行为。我们学生的人文行为应该表现在:融入自然,学会善待自然;行为举止文雅有礼,遵从社会规则,懂得善待旅游者;知识丰富,懂得调整心态,善待自己。

二、提升旅游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1.人文素养的“教”育

人文素养的“教”育首先是教学育人,表现在课堂上,这是最直接的育人途径。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比较漠视,一味追逐市场导向。那些可直接、快速产生效益的知识反而受到普遍重视。不少人总是以有用为标准,有用则选、学,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缺乏历史的观念、民族的认同感。职业教育中,教与学双方出现的这种功利主义倾向,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偏重于学生技能的训练,没有有效地把科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挖掘并整合起来,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形成整体人文氛围,而学生的人文传统则被淡化,人文教育被削弱。

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状:授课内容不够科学合理,体系不够系统全面,缺乏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设置缺乏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僵化,教学方式单一。 功利驱动性要少些,发展的远瞻性要多些。由此,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势在必行。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人为的加以分割。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文教育应高度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掘专业学科中的人文、历史背景,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目前,职业院校都在大力开发校本教材,增开旅游信息课程、旅游电子商务课程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从教材内容本身做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并且增加人文关怀的内容。量上可以缩减,质上必须严格要求与引导,教育与授课的形式趋向多样化。

2.人文素养的习育

习育指行为上的培育,就是从最小最普遍的习惯慢慢过渡到最根深蒂固的习性。意志、品德都是靠这种习育来完成的,它最终形成人的行为范式,也就是为人处事的态度与程序。“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中,如果习育这个基础没有打好,教育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正如一句名言说的那样:一个人种下去行为,收获的是习惯;种下去习惯,收获的是性格;种下去性格,收获的就是命运。

“习与智长,化为心成。”一旦范式不好,再去改正是非常困难的。基于此,我国古代的教育对习育格外重视,曾有过不少精彩的论述。颜之推说人在幼时可塑性很强,周围的环境对其濡染、熏陶,影响作用很大,周围人的言行举止,孩子虽不是有意识地用心去学习,但久而久之,就会耳濡目染;“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颜氏家训・慕贤》)。墨子也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人文素养的化育

化育指人的精神上的培育,这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成败的关键。《礼记・中庸》中说:“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旅游专业的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旅游者,是禀赋各异的人,他们之间的差异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为什么旅游景点经常出现游客乱写、乱画、乱题字、乱刻名等破坏文物、有碍文明的行为呢?又比如,人们看天安门升国旗时为何有随手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呢?书本的教育为何教育不到人心深处?关键在于人的精神世界没有这些观念、规则!化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化如滴水击石,生生不息。化滋润万物,它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旅游专业人员是化之引导师,要先净化自己的精神世界,心灵深处有遵守规则意识,慎独而慎思、慎行。

4.人文素养的情育

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而情是人融于自然和社会不可或缺的最珍贵的内容,情怀教育对一个人的素质和品格的培养非常重要。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直接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经济发展等,要寄予最基本的热爱之情、积极的态度。正如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家梁启超所说,如果一个中国人不懂得欣赏《楚辞》,就枉为中国人。如果我们不懂得唐诗宋词,不了解传统文化,那就叫胸无点墨了。所以,情怀教育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极为深远。旅游专业人员面对祖国的名山大川、人文名胜、社会遗迹等,要充满挚爱之情,把热爱向往化为责任。把这些专业知识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使之发扬光大,并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思想与行为,以产生情感的共鸣。情育是一种沉淀。旅游人员对中国、世界文化背景内涵了解得越多,这种感情就越深刻、丰富。总之,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养教育的显性方面(课堂教育)和隐性方面(习育、化育、情育)相互补充、相互影响。

第8篇

一、和谐大学校园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现代大学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谐大学校园是现代大学自身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大学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是对现代大学基本特征的概括提炼,是现代大学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的综合反映。这种理想状态一是办学目标明确,办学特色鲜明,管理科学规范,校园平安稳定,服务体系完善,育人环境优化,学生全面发展,教职工安居乐业,广大师生尽享发展成果;二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一切力量充分地凝聚,一切活力竞相地迸发,一切创造知识的源泉充分涌流,学校充满蓬勃生机;三是办学民主得到发扬,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得到落实,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内外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全体师生员工平等友爱、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同舟共济;四是学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与社会和谐互动、双赢互利,学校不断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科研成果。

按照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结合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和谐大学校园大致可以分解为反映不同内涵的层面,即民主校园、法治校园、科学校园、人文校园、创新校园、特色校园、平安校园、节约校园、生态校园等等。民主校园就是大学民主办学,让教师和学生一同参与学校的校政,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达到师生共治的目标。法治校园就是大学依法治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形成精干高效、职能明确、关系协调、运行顺畅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校园就是大学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激发师生的求知欲、探索心,营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人文校园就是大学体现人文内涵、文化品位,使师生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树立崇善、审美的风尚。创新校园就是大学以创新为灵魂,以思维的创新、观念的创新促进制度的创新、工作的创新,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特色校园就是大学在教育理念、学校精神、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品格,打造优势品牌。平安校园就是大学政治稳定、治安安定、文明有序,形成有纪律又有自由,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节约校园就是大学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厉行开源节流,禁止铺张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蓄持续发展潜力。生态校园就是大学实现绿化、净化、美化,创建整洁、清新、优美的校园环境。民主校园、法治校园、科学校园、人文校园、创新校园、特色校园、平安校园、节约校园、生态校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与和谐大学校园,基本涵盖了和谐大学校园的全部内涵和特征,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关注人――教育――环境的和谐与平衡,共同促进现代大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关键任务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抓住根本。其关键在于治校,根本在于育人。治校就是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育人就是要环境育人、实践育人。

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基础和保障。首先现代大学要依据法律法规来从事学校活动、规范办学行为,进行学校事务的治理、学校与外界关系的处理以及学校制度的安排、规则程序的制定等等,实现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其次现代大学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建立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奖惩激励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活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保证学校工作在有序的状态下开展。决策、执行、监督要坚持程序化、民主化,决策要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同时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统战等组织的作用,推行校务公开,实施“阳光工程”,实现公开、公正、公平,保证干部职工的清正廉洁和学校的健康发展。要注意处理好学校行政与学术的关系以及学校与院系的关系,积极培育和壮大学术力量,强化学术权利的地位和作用,扩大系部办学自,增强院系办学活力。

以德治校可以提升和谐大学校园的品质和境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大学要树立“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许多大学把“厚德载物”、“明德至善”等古语定为校训,充分说明了德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大力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在全校师生中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发展的氛围;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精神,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环境育人就是以优良的环境教育人、感染人、发展人。优化育人环境主要是指优化学校的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外部环境。自然环境要体现优美性和生态性,使师生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物质环境要突出功能性和实用性,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设施和条件;人文环境要强调民主性和学术性,校园充满博爱、责任、学术之气,使师生体验追求知识的快乐;学校还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开放的视野和心态,加强国内外联系,主动走向社会,广泛寻求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风是育人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传统风尚、精神文化、品格形象的综合反映,是领导作风、工作作风、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的有机结合,一所有影响的知名大学必须有优良的校风。

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现代大学要以学生发展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核心,崇尚实践,坚持知行并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探索和建立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项目化组队、社会化运作、基地化建设的“三化”运作机制,加大实践投入和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加强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德育实践等育人环节的管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保证大学生自主活动的自由空间,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和潜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为大学生从“学校人”转变为“社会人”做好思想、素质和能力上的准备。

三、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终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