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筑科研成果

建筑科研成果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10 10:19: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科研成果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建筑科研成果

第1篇

成功经验

除了先进的项目运营管理机制、多元化的业务架构、优秀的企业和员工文化外,柏克德公司的成功,还得力于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重视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在工程管理上,柏克德公司提出“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保证进度,三者统一于利润”的原则。坚持工程质量第一是公司成功的重要因素,质量在其业务活动中的重要性是至高无上的。

在安全管理方面,柏克德公司领导层认识深入,政策和制度到位,员工参与意识强,公司每个区域部门都有负责安全与健康的主管。柏克德公司在总部建立了强大的安全技术支持系统,投入很多安全专家致力于安全管理研究、安全施工技术和个人防护技术,开展调查事故、分析原因、制定措施、编制计划等流程,为现场安全健康与环境工作提供支持。另外,公司坚持为每个工程建设员工投了相应的工程人身保险,全面保障员工利益。柏克德公司将相当多的资金用于对员工安全的保障和保险,使其工伤死亡率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柏克德公司90%的项目都达到零工时损失的行业领先记录。安全第一的宗旨,不但有助于作业人员的安全,还有利于维护客户安全,因为事故率越低,保险费就越少。

2、先进的信息系统管理能力。柏克德公司非常重视信息系统的研发,信息技术的提升不仅加速了公司工程建设的时间、降低了项目成本,同时也保障了项目质量,实现全球统一管理与运营。柏克德公司不断开发新一代应用程序,创建基于大功率网络导向的物流和协作工具,发展新的网络技术,方便世界范围内的安全沟通,时时了解全世界项目进程、物料价格信息等。特别对一些没有基础通讯设施的地方,创建移动的语音网络通话、数据、语音环境,支持丛林、沙漠内的项目等。先进的信息系统优势令柏克德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提供最好的工程师、项目经理、采购专家和物流专家为项目服务,从而提高了公司处理各类复杂项目的能力,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3、融资能力强。柏克德公司具有很强的融资能力,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也为公司总承包业务奠定了良好的资金基础。BEN是柏克德旗下专门从事项目发展、融资和投资管理的公司,主要提供项目拓展、结构化融资和信贷方面的专业顾问服务。自1990年以来,BEN已经成功帮助客户通过商业银行、多边贷款机构、一揽子国际贷款机构、出口信贷机构和资本市场融资安排了超过340亿美元的融资。除此之外,柏克德公司还提供投资和资产管理服务。通过与业主密切合作,柏克德公司已经成功投资了近80个项目,总值超过320亿美元。

4、较强的施工管理能力。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积累,柏克德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施工管理规范。柏克德公司的一整套集成化软件工具可以加速处理施工组织方面的问题;公司拥有的全球化高速通讯设施使公司人员能够时时保持联系;公司通过3D模型设计、4D工程进程监测技术也让公司的施工管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00年,柏克德公司将六西格玛运用在包括工程建设和区域公司的管理上,组织近一半的员工进行培训,并在企业经营的各方面提升了绩效,为公司和客户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目前,公司已具有近10年的六西格玛管理工具的应用实践经验,未来也将运用在更多的项目中。

5、创新。柏克德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创新优势,向高科技工程项目转移,不断进入企业较少、利润率相对较高的行业,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如今,柏克德公司承接的创新项目主要有波士顿主干道和隧道工程、英吉利铁路隧道工程和汉福德环境修复项目等。

柏克德带给中国建筑企业的启示

柏克德公司的成功,对中国的建筑企业有诸多可借鉴之处,简要摘列几点如下。

1、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在社会竞争中,企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研发能力的好坏决定着工程建设企业是否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中国的建筑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重视对相关材料、技术、工艺、产品的超前研发,通过研发创造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研发的同时,要注意借助信息管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强化开发与应用智能技术,利用专家库、知识库、高水平的3DCAD辅助设计系统和集成化的项目管理系统,构建更易于操作的施工环境,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重视培育工程总承包能力。在产业分工中,我国工程设计和施工是相对独立的。施工和设计相分离的状况在总体上造成我国工程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不能满足国际上通行的获取大项目的资质要求。同时,由于企业能够完成的承包工程项目范围比较窄,因而对某类工程项目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一旦获取该类项目受阻,就会陷于被动。我国企业要强化施工和设计两方面的能力,可采取两种发展方式:一是内部扩张,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施工管理优势,向相关产品和产业发展;二是外部扩张,通过资产购并、重组,逐渐整合工程设计业务,把建筑和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承揽EPC总承包项目的整体实力。

3、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网络信息平台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支撑,建立以企业总部为核心的网络与通信系统,有利于对项目进行动态控制。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施工企业进行跨地区承包及国际工程承包,分散性日益成为施工企业活动的特点。通过逐步建立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承包商与业主之间及项目分包商之间的有效沟通,优化材料功效。另外,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企业管理信息化也是实现资料互换、信息共享,整合企业合作资源,进行成本控制的关键。中国建筑企业还要着手推广应用管理软件,这将使项目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过规范作业流程,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有效控制质量,并通过对进度和费用的综合监测,提高资金管理与运作水平。

第2篇

关键词:建筑科研;档案管理;资源共享

一.前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建筑行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必然会对建筑科研单位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的深化发展,形成档案管理现代化体系。建筑科研单位的科研档案是综合类建筑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从事建筑科研工作中所形成的文本、影像、声像资料等,主要包含建筑行业所涉及科学研究中从项目立项、课题申报、具体研究进程、科研成果总结、结题报告以及科研成果鉴定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它是建筑行业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建筑科研和生产资源。

目前,我国建筑科研领域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科研成果,但这些成果分布于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企业,隶属于不同的地区的组织,无法发挥它的集成效应,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如何科学管理建筑科研档案信息资源,进而促进我国建筑科学研究的发展服务,是目前建筑科研单位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我院的重中之重,而基础就是做好现有建筑科研单位的科研档案管理,完善、健全建筑科研档案的存储及资源共享机制,为建筑领域科研、生产人员提供简便的获取信息通道,进而电子化,最终进行知识化管理。因此,本文分析了建筑科研单位的科研档案管理特点,并就当前建筑科研单位的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现代化管理思路提出一些看法。

二、建筑科研单位科研档案管理的特点

1科研档案专业性强

建筑类科研档案的专业性强,一般的课题都是按专业分类进行研究的,如材料类、绿色建筑类、结构类、设计类、检测类等。一般的课题研究都是在这些专业范围内分方向进行的,而建筑类科研档案是按各自的专业自然形成的。在建筑科学研究中不同学科专业的科研工作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建筑类科研档案的分类应体现出专业性的特征。

2建筑学科综合性强

建筑科学研究本身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随着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领域的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使建筑研究已不是一个学科或专业所能完成,必须多学科的综合应用才能形成高度集成的协同创新成果。

3学科连续性强、周期性长

建筑科研课题由于其内容丰富、涉及领域较广,建筑科研档案从立项到课题结束都要经历一个相对长的周期。因此,建筑科研档案的管理必须从项目开始就要保持科学的管理模式,对科研文件归档、保持其固有的联系,为其他建筑科研工作者避免和少走弯路奠定基础,从而使建筑档案管理不受科研周期的影响。

三.建筑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档案管理重视度不够

建筑行业由于其工作量较大,建筑科研单位对科研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贯彻力度不够,认识不足,导致建筑科研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制度落实不到位,忽视了对建筑科研档案的全过程管理,只有在课题结题及成果鉴定的时候进行资料收集归档,未能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建筑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进而造成科研档案资料的断档、缺失。

2档案管理的创新性不够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各项事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现阶段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应使建筑档案管理工作在制度、方式上有所创新,进而使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

3档案管理衔接性不强

目前建筑科研单位档案管理部门人员相对较少,而且缺少对后备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导致建筑档案管理在人员不足情况下无后备补充,临时接手的档案管理人员由于对业务不熟,易造成科研档案管理无法正常进行,进而导致建筑科研档案出现断档现象。在建筑行业中,档案管理人员涉及的档案领域甚多包括建筑结构、地基、建筑设计、建材等,不是专门的建筑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对建筑科研档案管理的一些业务知识不了解,不能与其他建筑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实现有效的衔接,造成建筑科研档案在收集整理过程中不能实现同步收集,也易出现断档现象。

4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设施落后

由于建筑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一般都是非盈利性的科室,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度不高,导致对建筑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进而许多建筑科研单位存在存储空间较小、设备陈旧、设施运行速度较为缓慢等问题。在建筑科研档案存储和保护措施也没有按要求进行设置,例如档案库房无通风、防潮、防虫、防火措施等,易导致建筑科研档案的损坏、缺失。

5建筑科研档案的共享和利用不够

一般的科研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往往只重视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等工作,缺乏对科研档案的分类归档、研究成果的说明,各个科研单位的相关档案管理人员认为档案只要不丢失,保存到一定年数就行,而忽视了各单位对建筑科研档案成果的的有效利用以及资源共享,进而造成建筑科研档案利用率和共享程度较低。建筑科研档案是珍贵的科研资料,对促进我国建筑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应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让这些档案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价值。

四.建筑科研档案现代化管理思路

1重视建筑科研档案的归档

下转第179页

上接第177页

应将建筑科研档案进行系统的归档,实现统一化的管理模式,是实现建筑科研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建筑科研档案的归档是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关的研究人员对科研成果的保密意识较强,担心被剽窃或泄密等,这不仅给科研档案归档工作带来了麻烦,更可惜的是给国家和科研单位造成无形资产的损失。为了保证科研档案归档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相关课题的研究人员应组织专人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在课题结束后,应由课题负责人对所形成的全部资料进行审查并归档。同时,为了保护研究人员对科研档案归档的积极性,应确保建筑科研档案不泄密,确保科研成果的保密性,让研究人员放心科研档案的归档。

2重视档案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随着建筑行业科技的发展,建筑领域所涉及的知识面越加广阔,而目前相关建筑科研单位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和知识技能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建筑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质量。因此,建立一支能与实现档案现代化相适应的档案队伍,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而加强对现有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和技能培训尤为重要。具体参考方法如下:一是有计划的组织学习《档案法》、《档案管理办法》,学习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等;二是组织相关档案管理人员参观、学习外单位对建筑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方式。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相对较窄,相关单位应加强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和新型的档案管理人才。要尽快培养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使他们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3重视档案管理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仅靠传统手工操作,难以满足建筑科研档案管理的需要。建筑科研档案的管理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全程管理,并适时实现了科研信息资源的远程共享。在科研档案的各项管理工作中,以电子文档的传播速率最为快捷,电子文档有着纸质资料无可比拟的优势,电子文档可随时保存、修订和查询。因此,增加建筑科研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投入,例如满足需求的计算机设备、文件存储空间、配套设施等,提高设施运行的效率、资源管理的便捷性,才能使科研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和标准化。

4重视档案管理的资源共享

目前,对于科研档案管理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表现在能否实现资源共享的速率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流和传播提供的良好的媒介。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建筑科研档案利用范围扩大。相关建筑研究单位再传统管理科研档案技术的基础上,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实现科研档案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共享。

第3篇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海外承包业务已发展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有50余家企业进入全球最大的225家国际承商行列,建筑业总产值已由1980年至今增长了170余倍。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提高建筑企业科技水平、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成为建筑行业共识。为了促进工程建设企业的科技进步,国家对建筑企业的资质认定进行了修订。特级企业资质认定标准中专门设定了一些具体指标,如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科研经费投入、专有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等。突出了对企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考核。然而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现有特级建筑施工企业中,年科研经费支出占营业额的比例低于0.5%的企业占总数的58.9%,一半以上的企业没有开发研制过企业工法或专有技术。不少企业为了取得特级资质,不是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而是通过几家企业简单合并拼凑规模。因此,重视科技进步,重视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满足资质标准的要求,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由于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建筑企业要满足新的资质标准的要求,实现企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目标,必须进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有效提高科技水平的发展模式。产学研结合是一条有效途径。只有建立有效的产学研结合发展模式,才能使我国建筑业有一个崭新的自主创新的面貌。

一、目前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

1.产学研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目前的产学研合作,基本上都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往往是建筑企业与某个教授或某个课题组合作,合作的前期主要局限于提供实验材料、提供部分经费等,研究后期主要是提供应用场地等,没有形成企业与学校、研究单位间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体系。这种合作能够解决企业的一些技术问题,但是深度和广度有限,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成果与需要存在差距一般而言,高校是以学科建设为重点来带动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上更多的是注重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而企业往往需要现成的技术,拿来就可以应用马上创造效益。高校的成果多数只是实验室里初步的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还需大量投入,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和实践,且存在相当风险,科研成果与企业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

3.成果得不到保护企业和高校对许多科研成果往往不注意知识产权保护,在专利申报和获得上更是寥寥无几;高校应用于工程的科研成果,许多都是来自于工程,为企业需要解决某个问题而提出的,知识产权有争议。成果若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会影响产学研合作积极性,并降低了产学研合作效果。

二、产学研合作的创新途径

1.以提高认识为先导建筑行政主管部门、建筑企业、高校三方应提高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各地建筑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提高建筑企业科技水平的急迫性,利用政府的服务性和桥梁作用,构建合作平台;建筑企业应充分认识提高科技水平的艰巨性,例如国家级工法要求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一个工法应该有相应专利技术做支撑,在一般工程中仅靠企业自身很难提炼出国家级工法,建筑企业与高校结合将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巨大的技术支持;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目前机遇,明确开展实践性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按照培养人才、发展学科以及教师可能投入科研的实际力量,来确定兼顾学术、教学、经济三方面且与工程实际结合的科研方向,实施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实现教学、科研、经济协调发展。

2.发挥行政主管部门的协调作用由于我国科研、教学与工程实践长期存在环节脱离、成果与需求有差距的问题,产学研结合处于自发状态,其临时性、散漫性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建筑企业科技进步,因此产学研创新应改变以往模式,使产学研合作模式由短期合作、松散合作、单项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合作、系统合作的转变,充分发挥行政主管部门的协调作用,建立相应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性和长期稳定发展。建筑行政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和桥梁作用,构建合作平台,引导和激励地方企业高度重视并推进自主创新,促进高校转变思想观念和办学模式,真正面向社会经济发展主战场,在高校内部和科研院所上下形成服务社会经济的共识,促进产学研合作。

3.创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投入一定启动资金,在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充分交流和协商下,在完善合作机制、保护知识产权条件下,建立本区域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技术市场交易与推广平台、“产学研”合作信息服务网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4.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为确保“产学研”合作的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企业和高校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主要包括:(l)建立产学研组织协调体系,实现企业与高校的无缝对接;(2)建立政策支持体系,统筹经济、科技和教育等各项工作,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3)创建产学研合作活动的基本支撑单元,包括建立产学研基地、企业科技中心、高校研究中心、产学研合作实验室、科技创新团队等;(4)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共同组建以引领产业技术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科技力量为主要技术依托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联合开展产业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5)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既能搞科研又能搞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在深人调研、了解高校科研教学、地方企业和产业需求基础上,结合学校、企业人才智力和学科、专业优势,由地方企业、高校联手攻克企业技术难题,引进新技术,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第4篇

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课程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重要专业基础课,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课程作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学位课程,于1998年开设,已有10多年的历史,通过多年建设,在课程内容、知识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体现智能建筑特色

沈阳建筑大学是辽宁省唯一的一所建本文由收集整理筑类院校,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智能建筑技术为学科特色,智能建筑技术的核心计算机控制技术。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控制理论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但多年来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课程教材内容上没有太大变化,教材内容陈旧是主要问题之一;其二,计算机控制理论课程与实际脱节,就理论讲理论,内容枯燥,不易理解;其三,很难能找到适应建筑类院校研究生培养的教材。

为此,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1.1 引进前沿技术

结合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和最新成果,引入计算机控制研究的前沿技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学习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1.2 注重基础教学

按照“基本原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思路讲授课程,结合实例分析和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具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和设计能力。

1.3 反映智能建筑特色

结合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实例讲授,使计算机控制理论与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融合,体现智能建筑技术特色。

1.4 重在能力培养

将计算机控制理论学习与工程案例分析、科研成果相结合,通过课堂讨论、专题报告、专家教学、科研活动等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丰富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2.1 收集相关资料,充实课程内容

注意学科发展动态,收集国内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相关资料,特别是控制理论方面的有重要价值的论文、参考书籍及控制理论方面的原版教材,将计算机控制技术中最新、最先进的知识引入教学,大大充实了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2.2 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

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结合科研工作研究成果,将科研中成功应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程实例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对计算机控制系统实例进行解剖分析,从硬件设计到软件控制程序,从软硬件接口电路到大系统连接,从常规的控制方法到先进的智能控制方法,结合实际系统设计中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1 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创造性思维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以国内外典型计算机控制工程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师生交流;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和探索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改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研究型教学,开展学科前沿知识研讨、理论难点研讨、系统设计难点研讨等专题讨论。具体方法是:事先布置研讨内容,让学生查阅资料,针对实际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每个研究主题指定主讲述人,并进行专题研讨,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与学生互动,包括课程介绍、图片和录像资料、系统实例分析等教学资料,进行深度思考。

3.2 案例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将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实例分析等按模块化进行归类,采用模块化教学分析方法,每章归纳出知识结构,从知识结构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

转贴于

系,以及模块中的各个知识单元到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浅出,由理论到工程应用,使学生易于掌握。

3.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入实际: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科学家花园智能工程现场等单位进行现场教学。事先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把课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请专家讲解计算机理论在机器人控制、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技术,并通过现场的演示和实际操作,从理论到实践,展示了计算机控制理论在实际对象中的应用情况,更真实、直观,使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了计算机控制理论的重要性。

专家讲座:聘请有智能建筑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到校内做学术报告,做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国内外发展状况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技术中的应用方面的报告,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将现代技术与教材有机结合:现代技术与教材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软件、文字引导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学生自主选题,搜集资料,开展科研训练计划,鼓励研究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巩固学生课程所学知识,并使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激发他们的科研和创新热情。

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如课本文由收集整理堂讨论教学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学科前沿知识与教材基本内容相结合,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大大提高了讲课效果。

(1)采用模块分析方法,深入浅出。系统设计要结合科研工作实际,从理论到实践,通过工程实例讲述,使设计更贴近实际;(2)将抽象的理论描述转化为形象化的描述。利用图形、图像信息资源使学生能够尽可能的接近实际系,从而提高学生认知度和学习兴趣。(3)在分析系统特性时,采用对比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各种分析方棕的特点、区别、适用条件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3.4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5篇

英文名称:Progress in Steel Building Structures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9379

国内刊号:31-1893/TU

邮发代号:4-72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6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8)01-0014-02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下,对于俄罗斯来说,西方世界的不确定性在加强,提高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具有特殊意义。组织俄罗斯的科研机构与世界上最具潜力的科技产品市场――中国市场展开合作,发展在高科技领域的互利合作,是促进俄罗斯经济发展和有效开展对外经济联系的重要条件。这要求俄罗斯政府、俄罗斯科学院和一些大公司作出一系列原则性的决定。为了使这些决定符合俄联邦长远的国家利益,对其要进行全面的论证。

中国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上位居世界第三位(从2007年起居美、日之后),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目前,中国在技术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和俄罗斯,而美、日、欧盟限制先进技术的转让。中国国内经济活跃、经济一定程度上过热。在此情况下,由于实行开放的政策,中国致力于发展同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合作。

保证俄中在投资、技术及创新领域的有效的互利合作,组织俄中联合生产,特别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为目的的联合生产,是我们两国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在俄罗斯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较大的科研中心,其科研成果在中国获得广泛好评。足以说明问题的是,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科学中心的活动领域可以与中国领土面积相提并论,甚至可以说超过了中国全部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最近合作方向进一步拓宽。

中方有强烈的兴趣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合作,无论是在购买或者联合使用西伯利亚分院研究所取得专利权的技术和科研成果方面,还是在进行联合研究方面。在俄方感兴趣的领域,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及中国公司准备提供自己的科研成果在俄联邦和中国境内联合生产。分析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科研单位和企业情况,评价国内总体经济形势,特别是东北地区经济形势,可以看出以下科技合作的优先领域:

1.新材料,特别是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生产以及在高效粘合物质基础上的工业和农业废料的生产)

2.生产动力燃料(特别是从非传统原料――煤、天然气及沥青中提取)

3.地质学和稀土元素化学

4.催化过程

5.工业和医学激光

6.动力学,包括热动力学以及在有效利用煤燃料和充分利用城市、农村肥料基础上的热能供应

7.软件技术,特别是研究游戏程序,研究现代系统适用于中国汉字的情况

8.光学

9.力电子学

10.购买和组织生产碳纤维

11.地质勘探工作,开发和供应石油和天然气

在组织与俄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时,中方关注的是:

1.以适应中国的经济需要为目的,对俄罗斯先进的科研成果进行排序。

2.建立与俄罗斯的学者及组织的直接联系,来组织科技交流。在国家财政预算内,获得许可优先利用俄科研成果(核技术、地质学和稀土元素化学、石油加工、石油化学工业等等)。

3.组织出口中国的高技术产品供应俄罗斯市场(从药品制剂、医学设备到现代建筑和装饰材料)。

4.利用俄罗斯的技术生产产品(新材料、激光和催化剂等),并将其供应到中国市场和其他国家。

5.按照中国和西方技术组织生产产品,以俄商标和联合商标把产品供应到俄、中和其他国家市场。

6.获得按俄技术(以及独联体国家的技术,特别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生产产品的许可,在获得许可证和技术专利的条件下,以联合商标把产品主要供应到中国市场。

7.组织进口对中国必需的俄罗斯产品,其中包括国家订货的石油和石油产品、木材、黑色和有色金属、生物制剂、工业和医用激光等。

作为发展与中国科技合作的重要方向,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研究在俄中境内建立联合的技术园。

2004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与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西伯利亚分院院长多布列佐夫院士签署了意向备忘录,与此相适应,为使中俄科研成果得到有效利用并使之商业化,双方采纳了关于建立中俄科技园的建议。

2004年12月在《吉林省人民政府、中科院长春分院、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州政府、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四方联合声明》的基础上,确定在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科技园。2006年5月在吉林省长春市中俄科技园区正式创建。在2006年9月,双方签署了《科技园章程》。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长春市人民政府科技管理局、长春科技发展公司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成为科技园的创办人。从2007年4月开始,根据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主席团的指示,中俄科技园成立了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代表处。

西伯利亚分院代表处成立后,很多感兴趣的中国学术机构和商业机构在制定自身计划的条件下,通过代表处获得了许可在俄罗斯或在中国境内与俄罗斯伙伴合作。双方进行了多次谈判,已达成广泛合作的共识。

可以期待的是,为中俄科技园划拨出的7万平方米土地中,在2007年年末将建成2万平方米的办公区、生产基地以及仓库区。六层楼的办公区面积达7 500平方米,还有5万平方米预计在2008―2009年建成。现在,该科技园正在研究科学生产综合体的规划,已与战略投资人达成协议。

为了创新经营管理方式,中俄科技园于2007年初注册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主要采取与企业合作方式进行经营,企业出钱、出人,科技园出地,占一定股份,双方进行合作。靠为政府做事、为企业服务、入股分红等收入,科技园解决了运转的费用。来找科技园的企业很多,主要是民营企业。目前,该公司承担着七项政府间合作,协助、组织各个研究所、大学、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科技合作。

中俄科技园第一像企业,第二像政府,最后才像研究所。中俄科技园利用它的多重身份、掌握的多重资源把政产学研等各种创新要素搅拌在一起,为企业提供土地、资金、立项、政策、信息、窗口、技术合作等服务,是一家卖服务的企业。科技园与企业的关系是平等与服务的关系、经济上的关系、股份的关系。

从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与中国科学院在长春的中俄科技园合作的具体成果来看,该项合作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指出以下主要情况:

1.中俄科技园建设了3万平方米的大规模的生产和办公基地并于近期内投入使用。

2.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无机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联合规划、组织染料生产技术的研究,并在中方的预算内得以实施。

3.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无机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签署关于创建进行稀土元素研究的联合实验室的协议,这在拓展双方互利合作的领域上是非常有前景的。俄中科技、经济合作取得的显著成果,俄中科学家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方对于开展合作在资源上的巨大投入,在这些条件下,双方的互利合作将继续深入开展下去。

在继续发展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与中国合作的情况下,应确定下列最有前景的机制和合作方向:

1.进行教师和大学生的交流活动。俄罗斯对于专业的汉语教师非常关注,在实际交往中都是一些没有专业知识的只是懂汉语的人;中国主张吸引俄语专业教师、石化经济专业的教师以及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

2.在中国境内的中俄科技合作区或其他有优惠政策的自由经济区内,在俄罗斯投资基础上建立生产企业,像来自美国、日本、欧盟以及韩国等的投资人所做的那样。对俄罗斯企业来说,中方的优惠有:廉价的生产要素(首先是劳动力)、税收优惠、广大的销售市场、有利的重复投资条件、在中国拓展商贸领域的潜能。

3.在遵守知识产权和保护俄联邦经济利益的条件下,利用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研究所取得专利权的技术吸引俄罗斯和中国投资者。

4.研究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的先进成果以及技术,挖掘在俄中境内运用它们的潜能。

5.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进行联合科研。

第7篇

而新兴的数字设计媒介包括图像格式、音频视频格式、数字信息模型、多媒体等。数字设计媒介的特点是准确直观、复杂多样、信息共享。第二,是以图像研究为对象的系统建构,即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图形与图像发展出各种类型,以适应绘图、编辑、传播的需要。第三,由于建筑模型数字化的发展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手工制作建筑模型的传统。目前常用的数字化模型包含了(1)三维模型例如AutoCAD、3DMAX、Sketchup、GooleEarth等。(2)虚拟现实模型例如WorldToolKit、MultiGenCreator、VRML97等。(3)信息模型例如ArchiCAD、Revit、Triforma等。第四,设计思维模式的发展变化依赖于科学技术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首先,体现了从传统图式思维到数字化思维的转变。其次,科研成果对设计方法和过程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单向线性转向整体信息模型、构思借助科研成果得以实现、资源共享方便了不同群体的协作。再次,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对建造阶段的支持使得过去无法实现的建筑形式和外观构思变成了现实。

上述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建筑设计行业的影响其实可以看做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建筑师可以借助电脑进行模拟和思考得到传统方法无法得到的成果,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散性思维,极大地拓展设计的可能。同时由于数字加工技术与数字设计技术的对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复杂异型构件的可能。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运用前沿科学技术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缩短设计周期,节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绘图建模软件也可以得到手工绘图和制作模型较难达到的精确度。三维立体模型的制作和利用BIM技术碰撞检查等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把控,在建造前期及过程中掌握预测的主动权,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减少损失。另一方面,高度依赖计算机和数字技术也使得传统手工绘图、制作模型的工艺受到影响,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很多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软件顺利的做出设计方案,但却未必能够将自己的设计理念通过手工绘图很好的表达出来。

而事实上,传统的手工绘图过程是设计思路完善和创新的一个过程,相信很多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都感受到过一种现象,即不少有创意的念头和灵感是在手绘的过程中一闪而过的,通过手绘我们可以及时的捕捉和记录它们,这是计算机技术无法取代的。与此相类似的是手工制作建筑模型,手工模型制作有助于设计师理解建筑形式与建造构造之间的关系和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设计师和建造环节的脱节。同时,需要重点指出的是由于计算机技术有其固定的程序和普遍使用的设计模块,造成了现代建筑的大规模雷同,即使由不同的设计师进行设计,如果使用的是同一款设计软件,最终的成果可能仍然会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一过程的一再重复导致相当多的设计师及其作品缺乏创新思维和特色,使众多的建筑沦为复制品,众多的新建城市区域缺乏其应有的特点和文化传承。

第8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Jilin Institute Architectural & Civil

主管单位:吉林省教育厅科技产业处

主办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0185

国内刊号:22-1288/T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