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统计学同质的概念

统计学同质的概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11 09:18: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统计学同质的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统计学同质的概念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统计学;统计思想;认识

【论文摘要】所谓统计思想,就是在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等思想。文章通过对统计思想的阐释,提出关于统计思想认识的三点思考。

1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2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2.1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2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如下:

2.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2.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2.2.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2.2.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2.2.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2.2.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3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3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3.1要更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3.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新晨

参考文献:

[1]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05).

[2]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3).

第2篇

【关键词】统计学;统计思想;认识

1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2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2.1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2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如下:

2.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2.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2.2.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2.2.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2.2.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2.2.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3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3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

3.1要更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新晨

3.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05).

[2]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3).

第3篇

【关键词】概率论 描述统计 推断统计 统计思想

一、概率论引入统计学的意义

(一)方法的突破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拓展。引入概率论后统计学研究对象的拓展表现在外延与内涵两方面。外延上,导源赌博问题研究的概率论以随机性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它的应用将统计学思想方法带到自然科学领域,甚至用于研究人类心理活动、思维现象,拓展了原来始于社会经济现象研究的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另外,联姻前统计学对现象的描述、分析只能止于其确定性方面,有概率论新工具后,其不确定性方面也能描述分析,拓展了作为统计学对象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信息内涵。研究对象的拓展,使得在此基础上统计学成了一门具有通用性的定量分析工具。

统计学研究方法的进阶。概率论联姻“统计”的突出意义表现在方法上—由描述走向推断。“描述统计”(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主要是通过图表形式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显示,进而综合、概括和分析得出反映客观现象规律的数量特征;“推断统计”则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统计总体的未知数量特征作出以概率形式表达的推断。联姻之前的古典统计学主要就是初级的“描述统计”(简单的计量、分组、图表、推算等),现代统计学则以“推断统计”为其核心内容。这里“描述”与“推断”的划分一方面反映统计方法发展的两个阶段,另外也反映应用统计方法探索客观事物数量规律的不同过程。“描述”是基础,“推断”是主要内容。

推断统计的现实性意义。统计学从描述发展到推断,反映统计学发展的巨大成就,也是统计学成熟的重要标志。一方面,它是重要的认识工具。正是由于有了“推断”,科学借助统计这一定量分析工具取得了巨大成就。象著名的基因论就借助推断统计方法而得。

(二)思想的腾飞

矩:统计学早期便有“平均”即一般代表值的思想,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一般性。引入概率论后,“平均”引申到“期望”,描述随机变量的集中趋势。与“平均”相对应,有对数据偏离“一般”程度的描述即“变异”,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引入概率论后其内涵扩充到对随机变量离散程度的描述。“矩”源于力学研究,均数、方差同重心和转动力矩之间的类似促使统计上用“矩”来描述数据特征。其概念涵盖前述的几个参数,并扩充到多阶、多维随机变量特征的描述。“矩”体现了统计“求同察异”的思想,即在了解差异的同时认识事物的同质性。

估计:估计是据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所作出的“猜想”’其实质是一种类比,将对已知事物的认识拓广到更大范围。实际上有一个假定即样本、总体的同质性(同分布)。由于样本的随机性使得估计带有不确定性,便给出“区间”来对其描述。

检验:检验即先对总体特征作出一种假设,然后根据样本信息对这一假设的支持程度作出描述(假设正确性的判断),主要运用反证法、小概率原则等思想。检验与估计构成统计推断内容的两面,鉴于思维上推与证的不同而分别提出。

拟合:拟合就是对现象之间的联系、发展规律、变化趋势给予定量描述,是对事物间关系表现的一种抽象。也就是以一定的模型来反映现象及现象间的联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出联系的显性方面而抽象掉非显性方面。

相关:相关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在统计上的具体化。统计所研究的对象之间往往表现出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相关便是对现象间这种联系的数量表现的描述、分析。通过对比关联现象变化的方向与程度,来研究它们之间是否有联系、联系的紧密程度和形式。

惯性:哲学上,客观现象都是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运动过程。任何运动都具有惯性,这种惯性表现为系统的动态性即记忆性。它反映现象未来行为与过去的行为有关这样一种动态思想,是“动态相关”,也是预测的思想基础,反映现象本身及现象之间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二、概率论引入统计学的启发

概率论引入统计学,使统计学思想方法有了质的飞跃,并成为统计学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也给我们启发:统计学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而发展,不断完善方法体系,与其它定量分析工具、计算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科学结合融会。

研究对象泛化:统计学是定量分析工具,首先便表现在对所研究的对象(社会经济现象、自然现象、精神思维等)的定量描述上(对象信息数据化),然后再做定量分析。最初统计学只能局限于现象数量信息做确定性的数量描述、分析,引入概率论之后,对研究对象便可以做随机性描述、分析。而实际工作中有时还必须对定性的、模糊的、混沌的甚至突变的等研究对象做定量的描述与分析,概率论便会有所局限,必须引入新的工具。比如引入模糊数学,对模糊性现象做定量描述分析;引入灰色理论,形成灰色统计思想等等。

电子技术发展: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数据处理的手段得到提升,并对统计提出了新挑战。电脑、网络的出现一方面使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总体)成了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另一方面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变成了算法。同时在我们面对的数量信息超大量化后,统计的“收集、分析数据”的任务、统计推断意义也就必然发生变化,等等。这一切都要求统计必须与计算机及其它科学联姻,如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理论等。

应用领域扩张:现代统计学是一多层次多门类的学科,几乎所有的科研都要借助这一定量分析工具。应用领域的不同,对这一工具的要求必然不尽相同。比如生物统计、保险统计与统计地理学在基础性方法一致的基础上各有与其相联系的实质性科学的特点。现代统计方法(包括概率论的成长、壮大)很大程度上来自一些实质性科研活动,这也就要求我们坚持以概率论等数理工具为基础的前提下紧密联系应用领域的实质性科学。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生命力强大的科学,也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科学。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借鉴其它方法科学,丰富统计方法,拓展应用领域。

第4篇

[关键词] 概念图;护生;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R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4(c)-0153-03

Influence of pedagogics of conceptual graph method on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 nurse students

ZHANG Wei-xin YANG Li-qun LI Qiang TANG Mei-ling ZHANG Hai-li

School of Nursing,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Qiqihar 161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edagogics of conceptual graph method on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nurse students. Methods 84 nurse students from September 2015 to December in our schoo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42 students in each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pedagogics of conceptual graphs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pedagogics method.The scor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the score of self-management ability,learning and cooperation ability,information quality dimension after interven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Conceptual graph;Nurse student;Autonomous learning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领域越来越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护理教育者也在积极探求有效的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概念图(concept map)又称概念构图,是以命题的形式将概念作有意义的连接,借助组织、分类、分析、评估以及推理的过程进行思考,通过图示将概念进行连接,使思维可视化,其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思路,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总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兴趣[1]。国外研究[2-3]显示,概念图可用于培养和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概念图教学法在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12月本校护理学院2013级护理四年制本科的84名已完成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学习、自愿报名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0名,女生74名;年龄21~24岁,平均(22.32±0.79)岁。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名。试验组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成绩分别为(82.26±16.29)分和(85.89±10.04)分,对照组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成绩分别为(81.97±18.22)分和(85.44±9.87)分。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和对上一节课的知识进行提问,课上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后布置思考题和预习内容。

1.2.2 试验组 采用概念图教学法进行病例分析,具体如下。①教师讲授:教师首先介绍概念图的相关知识,重点讲解如何用概念图表示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概念图的本质和作用,激发学生用概念图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如何构建概念图;②学生分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为7组,自行确定组长;③确定主题:课前告知即将学习的主题,学生根据主题初步构建概念图;④课堂合作构图:小组成员共同探讨,组长汇总,注意将主题放在中间,各类不同概念用不用颜色表示,并置于不同的图形中,合理排列各个概念并注意正确选择连接词;⑤成果展示:绘制完毕后,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讲解,其他组员可补充,学生向教师及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绘制的概念图,大家讨论;⑥反馈评价:教师再进行反馈评价,补充讲解,完善构图。

1.3 研究设计

本研究历时1个学期,采用胡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4版《护理研究》教材,选取第2章中的发现研究问题、第4章中的实验性研究、第5章中的抽样方法、第13章中的质性资料的收集方法共4个部分作为概念图教学法的教学内容。

1.4 评价指标

1.4.1 测量工具 ①概念图教学方法评价表:自行设计,共9个条目,前8个条目按照Likert 5级评分法表述,即非常不同意(1分)、不同意(2分)、一般(3分)、同意(4分)、非常同意(5分),每个条目得分越高表示学生越认可该教学方法,第9个条目为开放性问题。②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采用中国医科大学硕士毕业生张喜琰[4]编制的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该量表包括学习动机(8个条目)、自我管理能力(11个条目)、学习合作能力(5个条目)、信息素质(6个条目)4个维度,共30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即完全符合(5分)、基本符合(4分)、一般(3分)、基本不符合(2分)、完全不符合(1分),反向陈述反向计分,量表总分30~150分,分数越高表示自主学习能力越强,总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822。试验前随机抽取试验对象以外的20名学生进行预调查,得出总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807,提示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适用于本次研究的人群。

1.4.2 资料收集 评价表在课堂上集中进行发放和填写,不明白之处对其进行解释说明,当场发放和收回。共发放概念图教学方法评价调查表42份,有效回收率100%。课程开始和结束后共发放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问卷168份,有效回收率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课程开始前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分析

课程开始前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分情况如下:学习动机(28.17±1.68)分,自我管理能力(37.16±2.56)分,学习合作能力(16.10±1.47)分,信息素质(19.18±2.11)分,总分(101.22±7.21)分(表1),提示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总体水平不高。

表1 课程开始前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分析(分,x±s)

2.2 两组干预前后自主学习能力评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干预后的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概念图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

试验组护生对概念图教学法效果评价总体在4分以上(表3),提示护生对概念图教学法持肯定态度。

3 讨论

3.1 概念图教学法的优势

概念图教学法由康乃尔大学的Novak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被欧美国家护理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其理论依据是皮亚杰的图示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4]。概念图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好方法。概念图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自主构图为主[5]。学生在应用概念图进行学习时,可以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价,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6-7]。在护理教育领域,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起到推进有意义学习的作用,是一种很好地评估护生学习效果的工具[8],并且是一种提高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9-10]。

3.2 概念图教学法有助于培养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表1可知,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水平不高,尚有较大的提高空间。从表2的研究结果可知,试验组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动机、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合作能力和信息素质四个维度评分及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概念图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与国内外的研究[11-12]结果一致。从表3的研究结果可知,学生对概念图教学法持肯定态度,各项评分均>4分。学生认为概念图有助于知识的梳理和记忆,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喜欢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同意应用于其他课程当中,这与相关研究[13]结果一致。

3.3 实施概念图教学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概念图的构建对认知学习能力要求较高,一个理想概念图的构建,需要反复思考和修改,因此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在回答开放性条目时觉得有些复杂,总结时有些困难,刘桂娟等[14]建议在进行概念图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当教学内容简单时,可以让学生自行绘制概念图;当教学内容复杂时,可以让学生绘制部分知识点的概念图,或直接使用教师制作的概念图进行授课。

综上所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概念图教学法为护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培养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5],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桂娟,费素定,郭玲玲,等.概念图在案例教学中促进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8):687-689.

[2] Harpaz I,Balik C,Ehrefeld M.Concept mapping:an educational strategy for advancing nursing education[J].Nurs Forum,2004,39(2):27-31.

[3] Chen SL,Liang T,Lee ML,et al.Effects of concept map teaching on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nd approach to learning and studying[J].J Nurs Educ,2011,50(8):466-469.

[4] 张喜琰,李小寒.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工具的研制及现状调查[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7.

[5] Artino AR,Cleary TJ,Dong T,et al.Exploring clinical reasoning in novices:a self-regulated learning microanalytic assessment approach[J].Med Educ,2014,48(3):280-291.

[6] 杜静.概念图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2(24):2291-2292.

[7] 赵燕利.概念构图教学法及其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14):1223-1225.

[8] 黄万琪,程清洲,杜丹丹,等.护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全科护理,2013,11(4):1043-1046.

[9] Giddens J.Concept mapping as a group learning activity in graduate nursing education[J].J Nurs Educ,2006,45(1):45-46.

[10] 杨丽华.概念图教学法在五官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3):665-666.

[11] 朱源源,李南,孙水英.概念图教学法在培养实习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报,2009,16(11):31-33.

[12] Raisa BG,Jeanette AB.Concept mapping:a strategy for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in nursing education[J].Nurs Educ Pract,2006,6(4):199-206.

[13] 汪凤兰,张小丽,邢凤梅,等.概念图在本科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1):837-840.

[14] 刘桂娟.《急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应用概念图培养护理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1.

第5篇

[关键词] 临床 研究设计 原则

健康网讯:

三、重复(Replication)的原则(一)重复的概念和意义 “重复”即要求研究样本对于相应的总体具有代表性,它包含研究样本应具有与相应总体的同质性和足够的样本含量的两个条件。这是为了保证从研究样本所获取的信息、研究结论能外推及具有同一性质的别的病人。 从上面叙述可知,样本的代表性既具有“性质”方面的特征,也有“数量”方面的要求。临床研究中,选取什么性质的样本,代表什么性质的总体,是由研究目的所规定的。不同的研究目的要求纳入不同范围、性质、特征的研究对象。而同一的研究目的,则要求纳入具有相同范围、性质、特征的研究对象,这也称研究对象的“均一性”。与其说,研究样本对于相应总体具有“同质性”,不如说,从研究样本所得到的结论只能推及于与样本具有相同范围、性质、特征的人群。 为了使从研究样本获取的研究结论具有外推性,除了“同质性”外,还必须有足够的样本含量。由于临床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物学的差异是普遍地存在着,并且无法以人为的方法加以控制和避免。同时,社会因素、自然环境、个体的思维、情感等也都对个体的健康或疾病状况起重要影响。即使是同一疾病,不同个体的差异也常常异常明显,表现为不同的临床过程、类型和预后。因此,如果仅仅从少数或极有限的研究对象获取关于疾病病因、临床过程、诊治效能的信息,并据此推导结论,显然是片面、不完整的,有时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临床研究结论只有建立在足够的样本含量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尽量减少偏倚和控制或识别机遇的影响。(二)临床研究实施重复原则的常用措施 1、严格按照研究目的规定研究对象的性质与范围 临床研究常是以疾病作为研究的客体。对此,有关研究对象的性质与范围涉及下列几个方面。 (1)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指能够正确诊断一个疾病或证候的现行公认的标准。其来源有: ① 国际统一标准: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会(ARA)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② 国内统一标准: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全国性学术组织制订的诊断标准; ③ 地方性学术组织制订的诊断标准; 研究者可根据实际情况按上述先后顺序进行选择。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常以中医病、证为主体,或病、证结合为特征,因而中医病、证的诊断标准是需要首先考虑的,如评价对于现代医学疾病的疗效时,同时也要有关于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标准。 (2)纳入标准(Inclusive Criteria):指合格受试者所应具备的条件。在一项具体研究中,被纳入研究的对象,除应符合诊断标准外,研究者还必须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及实施的可行性,对纳入研究的对象的其它条件同时作出规定。一般包括: ① 对于病情、病型、病期、病程的规定; ② 对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的规定; ③ 对职业、居住地、个人嗜好状况等的规定。 (3)排除标准(Exclusive Criteria):指不应该被纳入研究的条件。其目的在于排除其它情况对于研究结论的影响 ① 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 ② 虽符合诊断标准,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a同时患有其它病、证或合并症者; b已接受有关治疗,可能影响对效应指标观测者; c伴有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它生理或病理状况,如月经周期;心、肝、肾损害,影响药物体内代谢者; d某些特征人群如被纳入研究则有悖于医疗道德者,如孕妇、婴幼儿、未成年人、高龄患者、过敏体质、病情危笃或疾病的晚期患者; e不合作者,如不愿意接受研究措施或因患有精神病未能合作者; f其它:如住地过远,未能随访者。 上述“排除标准”并非是绝对的。不同的研究目的常有不同的排除标准。如果一项研究旨在观察药物在肝肾功能损害人群中的剂量选择,自然,排除标准中就不应该将肝肾功能损害者列入其中。 值得指出的是,临床研究常需设立对照,若是不同总体间的比较,则对照人群也应有相应的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某些研究,以健康人为受试者或对照人群时,必需根据具体研究目的,予“健康人”以定义和标准。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是确定合格受试对象的互为补充、不可分割的必备条件。研究者在临床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必需十分严格地按照已制订的标准选择研究对象,避免选择性偏倚的产生。可以设想,当进行一项旨在治疗湿热泄泻的临床试验时,将脾虚泄泻者也纳入研究,必然影响对于该药的疗效评价。2、保证临床研究足够的样本含量(Sample Size)(1)决定样本含量的有关因素:一项临床研究,样本含量应该多大才能使样本对总体具有代表性,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通常需要根据研究目的、设计类型、专业要求和统计学要求而确定。例如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对样本含量大小估算要求不一样。两样本比较和样本与总体比较的样本含量也不一样。现通过对临床试验样本含量大小的估算加以说明。一般来说,随机对照平行试验所需的样本含量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 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差异程度: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所需观察的病例数越多;反之,若个体之间差异较小,则所需观察之例数较少。例如,对于某一个疾病的研究,若包含了病情程度不一的轻、中、重型病例,则对比于仅观察其中单一的某一型所需的病例数要多。 ② 组间效应差异的程度:组间效应差异越大,所需观察病例数越少;反之,则所需观察病例数较多。预期两组有效率差异为30%时较20%时所需的病例数为少。当然,不能为了减少观察病例数,不切合实际地过高估计试用药物的预期疗效,因为这样无补于事,无法获得有意义的阳性结果。 ③ 统计资料的性质:以计数资料或等级资料作组间效应比较时,所需的样本含量较以计量资料作比较时要大。 ④ 统计推断的严格程度:即以显著性检验为基础所进行的统计推断所得出的结论与真实情况相符合的程度。用下列指标进行衡量。 aⅠ型错误:统计推断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无效假设(H0)。Ⅰ型错误的概率用α表示,故又称α错误。在这里,Ⅰ型错误指的是,组间差异实际上是不存在,统计推断的结果,却错误地承认组间差异的存在,又称假阳性。进行统计推断时研究者需要对容许犯Ⅰ型错误的大小作出规定,通常是P≤0.05,因为在这一范围内, 若作出拒绝 H0的推断,其所犯的Ⅰ型错误概率已很小,故承认这一推断的正确性。P值越小,所需样本含量越大。 bⅡ型错误:统计推断的结果不拒绝实际上是不成立的H0,其出现的概率用β表示,故也称β错误;或者说当组间的差异确实是存在时,统计推断却不承认该差异的存在,故也称假阴性。β值越小,则所需的样本含量越大。根据实际情况,通常规定β≤0.10,必要时可取β=0.

2。 c把握度(Power):或称检验效能。当组间确实存在差异时,按所规定的α水平,能发现组间差异的能力。把握度与Ⅱ型错误互补,两者的概率之和为1。若β=0.10,则把握度=1-0.10=0.90,表示若组间确有差别时,通过100次的试验,有90次能得出组间有差别的结论。把握度越高,则其所需样本含量越大。 (2)样本含量的估算: ①进行样本含量的估算的有关信息: a由样本推及总体的信息:在临床试验中,主要是关于比较组的效应及其差异。如比较两组率时应知道两组的率 P1与P2及它们的总体率之差δ(一般以P1-P2估计之);要比较两均数时应知道两均数u1和u2及两总体均数之差与标准差之比(u1-u2)/δ(一般用 1、 2 分别估计总体均数u1、u2,用两样本的合并标准差估计δ)。 b统计推断的要求:确定a,β(或检验效能,Power);双侧检验或单侧检验。上述参数和信息可以通过查阅有关类似研究的资料,或作预初试验而获得。研究者也可根据专业知识要作出合理的假设。 ②样本含量估算的举例:关于样本的估算,统计学家为此制定了各种计算公式和专用表,各种情况下计算样本大小的方法和原理较为繁复,现仅结合例题介绍两种临床试验常用的样本大小估算简查表。 a计数资料样本的估计(查表法):可查两样本率比较时所需样本含量简查表(见表5-2)在使用此表时应事先做到: ·了解比较组(指对照组)的反应率,P1(%); ·根据所需由研究者自拟试验组的期望反应率,P2(%); ·得两率差值δ,δ=P2-P1; ·根据所需,确定α、β、Power; 查表5-2:表左侧 P1(较小率)栏纵行内找到较小的反应率或相近似数值所在,从该数起向右与相应的δ行相交,按所规定的 Power(检验效能)读取相应数字,即为每组所需的最少个体数。 例:设青霉素治疗慢性气管炎近期控制率仅为20%,现拟用某中药治疗,要求该中药近期控制率须达40%才能有推广意义,设α=0.05,检验效能为90%,问需多少病例才能得到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结论? 已知P1=20 P2=40 δ=P2-P1=40-20=20 a=0.05 Power=90% 因该药疗效可高于或低于青霉素,故应查双向试验用表得:n=105, 则两组共需105×2=210(人),即至少需210人才能得到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结论。 b计量资料样本的估计(查表法):可使用两样本均数比较时所需样本含量简查表(见表5-3)。使用时应事先做到: ·了解比较组的标准差s; ·拟定实验组均数与比较组均数的期望差值δ; ·求出差值与对照组标准差的比值δ/s; ·确定a,β,Power; 例:假定根据以往经验,某型动脉硬化病人血清胆固醇含量标准差为30mg%,现拟用某中药降低胆固醇,要求至少降低胆固醇50mg%才能应用于临床,问最少需用多少病例才能使真正有效的中药能得出显著结果而被应用?(规定a=0.05,Power=90%)。 已知对照组标准差s=30mg% 差值δ=50mg% 则δ/s=50/30=1.7 按双侧检验查表5-3得n=9 共需9×2=18例 即共需病人至少18例。 以上仅简单介绍适合于临床试验时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样本含量估算的查表法。实际上,有关这方面的专用表为数不少,适用于不同情况。实际工作中,常碰到许多情况是不能靠查表来解决的,应借助公式计算,最好是请教统计学家或有关人员。 最后,请大家在阅读医学文献时,对于某些临床试验的结论,特别是得出阴性结论的临床试验,有必要根据试验的样本例数N和所规定的a水平去检验该试验的检验效能是否过低(即样本含量不足)。只有在检验效能较高的条件下,我们才能比较有把握地接受这个结论。表5-2两样本率比较时所需样本量(双侧)------------------------------较小率 δ=两组率之差(%) (%) 10 15 20------------------------------10 260 130 7915 330 160 9520 390 185 105------------------------------表5-3 两样本均数比较时所需样本量----------------------------------------双侧 α 0.05 检验δ/sβ 0.05 0.1 0.2----------------------------------------1.5 13 11 91.6 12 10 81.7 11 9 71.8 10 8 6----------------------------------------四、盲法(Blind Method)的原则 (一) 盲法的概念和意义 “盲法”是指临床研究过程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时,应在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前提下进行。 临床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提出的假说得到一个可靠的,无偏倚的论证。偏倚,如前所述,可以来自设计到结果分析的每一环节,既可以来自研究人员方面,也可以来自研究对象方面。进行盲法的临床研究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克服可能来自研究者或受试者的主观因素所导致的偏倚。此外,在非盲性临床治疗试验中,受试者可能对新疗法尚有怀疑或对传统疗法已失去信心而中途退出试验,使研究结果难以得到正确的评价。(二) 盲法的实施 1、盲法的种类 (1)单盲法:在实施一个试验方案时,对于研究对象的分组或者所施加的研究因素(如选用药物),只有研究者知道,而研究对象不知道。单盲法可以避免来自受试者主观因素所导致的偏倚,但仍然无法克服来自研究者方面的偏倚。在实施过程中,研究者还可能由于心理因素或其它原因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不同的关注;以安慰治疗作对照的研究中,出于某些原因,有些研究者很可能给予对照组添加“补偿治疗”,而影响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2)双盲法:在实施一个试验方案时,对于研究者的分组或者所施加的研究因素(如选用药物),研究者(包括资料分析者)和研究对象双方都不知道。双盲试验大大减少了来自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两方面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偏倚。 2、实施双盲方法的具体要求 (1)关于药物剂型与给药方法:实施双盲方法要求各组的药物在外观的形状、大小、颜色,给药的途径、方法、次数上保持一致。药物临床试验时,若试验药与对照药的剂型不一样,双盲法的实施可采取:试验药+与对照药剂型一样的安慰剂;对照药+与试验药剂型一样的安慰剂,并分别编上密码。这称之为“双盲双摸拟”方法。在不等的随机对照中,可按研究对象接受试验药物或对照药、按研究对象的组别及其进入研究的序号事先混合统一编码。 (2)双盲方法的管理:实施双盲法过程中,需要有“局外”的管理、监督者、他们仅参与设计、药物编码的控制与保密,资料的保管、分析等,他们并不直接参加临床研究的观测和数据收集。临床研究结束并完成数据分析时,密码控制者予以“揭盲”,“揭盲”时应有主要研究人员在场。 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如研究对象出现可疑的严重不良反应或病情发生明显的进展,应予以“破盲”,并同时使用必要的治疗措施。“破盲”应局限在较小范围内进行,尽量减少由于“破盲”对双盲实施的影响。(三)有关问题的讨论 1、“双盲”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的临床研究,有些临床试验只能是非盲法的 例如探讨针灸疗法的疗效;比较手术疗法和保守疗法对某些疾病的疗效;评定生活习性(饮食、运动和吸烟等)对疾病的影响等。中药临床试验,也可能因为药物制剂的颜色、气味等而使双盲方法难以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应采取措施使辅助检查或实验室的研 究人员仍然在不了解研究对象分组的情况下检测和分析结果,以提高对观测指标判断的准确性。 临床试验的终点指标如果是明确的硬指标,如存活或死亡,则可以是非盲法的。 2、临床试验中有所谓改良双盲性,即将试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开期,将获得疗效者留下,无效者弃去;第二阶段为双盲试验期,将“有效”者按随机方法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作双盲试验。如疗效差别有显著性,则表示该效果系所试药物的作用。由于试验在不同的时期进行,改良双盲法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3、盲法实施,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伦理道德问题,应注意其可行性在研究计划中,应针对由于盲法而可能出现的事件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例如,该如何为研究对象提供非特异性的基础治疗;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破盲”;以及“破盲”后的“补救”方法等。 4、避免意外“破盲” 为保证双盲法的良好实施,提高研究人员,尤其是直接接触研究对象者对研究计划的依从性是十分重要的。否则,无论如何严密的盲法都是难以保证意外“破盲”的。

第6篇

关键词:经济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抽象方法,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现象的本质上,归纳影响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对主要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回答各主要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各主要因素间的抽象关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比较适合个案在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的和多侧面的分析研究。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分析的主观性而言的,定量分析基于经验事实,可以通过数学或计量模型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结构的严谨性,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状态趋势给予客观的分析,并立刻做出相应的判断。但由于并非所有的经济现象都能够以数量或数值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必然造成了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一、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是对事物或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

所谓质,即指事物成为其自身并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呈现出多样性,是其自身与他物相区别,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质。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而只有清楚地认识事物本身并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才能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现象、性质来确定概念,判断其未来的发展程度,对事物进行非数量化的分析。如对方针、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价格调整引起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形势的影响,国际化贸易带动下购买力投向的变化等,这些都难以准确地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计和判断。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经验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的,主要依靠个人主观经验和直观材料来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未来事件和趋势的发展性质、发展程度。它对长期远规划、重大问题的发展前景、市场形势的估计和判断,以及制定工作计划和企业经营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量是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是用数量指标来分析研究事物的实践结果和发展趋势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学、计量学、概率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方程、摸型、图表和计算机等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方面。它可以应用于经济活动中的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经营动态分析、商品调运分析、库存分析、成本核算、费用效益、经济效果、劳动效率、市场动态分析等各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学研究中数理与计量分析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因素量、时间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定量分析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确性和客观性。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数学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数学的抽象性可以使复杂的经济关系变得清晰。数学的精确性可使经济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精确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经济范畴得到精确的定义。数学的严密的逻辑性可使经济学理论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论中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数学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数学方法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好坏全在于人对它的使用。同时作为进行量的分析手段,数学分析的运用必须以质的分析为前提。再者,在现实的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经济现象很难简单的运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和说明。强性使用数学模型将一些因素量化反会导致与经济想象的偏离、失真或者脱离研究的现实意义的状况。

然而,当今的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对于量的认识和处理出现了不少的偏差。国内外许多学者由于在经济学研究上很难迅速出成果,就纷纷在数学形式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所研究经济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缺乏对经济现象的直观判断和价值的认识,只注重数学分析的花哨的表面和模型的复杂性。定量分析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它本身只是对大量样本的部分特征的精确研究,所以只能对经济现象的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但无法对其深层的原因和具体的细节进行深刻剖析。经济研究的正确取向应建立在对经济学本身的内容和研究对象的本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不同质的事物拥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范围。一方面,质决定着一定的量,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必须以一定的量作为必要条件,它决定于数量的界限。量变超过了数量的界限,事物的质就会改变。所以,质和量是互相结合、互相规定的,并形成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即度”。同样的,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质上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认识的起点。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认识的精确性。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理解和解释,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整体意义和价值关系的,它揭示的是教育现象中的价值性、历史性和社会性。

第7篇

【关键词】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经济学研究

研究是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对事实或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思维活动。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对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家不断引进别的学科研究方法或开创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为之服务。这些研究方法的引进和创新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理论及相关科学理论的发展,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然而我们也必须正确的认识和运用经济学方法论中的研究方法,把握正确的尺度和方向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事半功倍。但由于经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关于经济研究中的两种分析方法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哪一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在经济学界,主张定量分析的观点认为,采用数学语言,遵循数学所固有的逻辑程序,有助于清晰地表达思想,使概念精确,论证富有逻辑性,避免曲解和混乱,混乱,如经济学家施蒂格勒认为这种转换不仅值得搞,而且非搞不可。其转换有助于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与其对立的观点认为,虽然严格地遵循数学逻辑程序,能使混乱的思想呈清,但数学只是经济认识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质的分析,滥用数学手段,也会产生许多谬误。着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认为,这种转换不仅无益,而且涉及到一种陈腐的智力几何学。结合国内经济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对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争论,本文试图就定性、定量分析的定义其各自的特点入手,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相互关系。

一、定性分析的定义及特点

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是对事物或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所谓质,即指事物成为其自身并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呈现出多样性,是其自身与他物相区别,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质。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而只有清楚地认识事物本身并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才能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现象、性质来确定概念,判断其未来的发展程度,对事物进行非数量化的分析。如对方针、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价格调整引起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形势的影响,国际化贸易带动下购买力投向的变化等,这些都难以准确地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计和判断。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经验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的,主要依靠个人主观经验和直观材料来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未来事件和趋势的发展性质、发展程度。它对长期远规划、重大问题的发展前景、市场形势的估计和判断,以及制定工作计划和企业经营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抽象方法,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现象的本质上,归纳影响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对主要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回答各主要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各主要因素间的抽象关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比较适合个案在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的和多侧面的分析研究。如专家调查法、主观概率法、意见集合法、相互关系分析法、历史经验分析法等等,都是属于定性分析的一些具体方法。

定性分析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加以引用。它的不足之处是,缺乏量的分析,是粗放性的,不够具体,有一定的主观成份因此容易受分析、判断者的情绪和形势气氛的影响。

二、定量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量是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是用数量指标来分析研究事物的实践结果和发展趋势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学、计量学、概率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方程、摸型、图表和计算机等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方面。它可以应用于经济活动中的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经营动态分析、商品调运分析、库存分析、成本核算、费用效益、经济效果、劳动效率、市场动态分析等各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学研究中数理与计量分析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因素量、时间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定量分析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确性和客观性。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分析的主观性而言的,定量分析基于经验事实,可以通过数学或计量模型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结构的严谨性,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状态趋势给予客观的分析,并立刻做出相应的判断。但由于并非所有的经济现象都能够以数量或数值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必然造成了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数学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早在“边际革命”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瓦尔拉斯、帕累托、埃奇沃斯等人就大量的运用了数学方法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李嘉图在其代表作《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对等级地租、工资、资本周转和比较成本等问题的论述,就多次运用了数学图表分析。20世纪初,计量经济学鼻祖费里希·丁伯根也将经济理论、统计学和计量数学结合起来,运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周期,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学的抽象性可以使复杂的经济关系变得清晰。数学的精确性可使经济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精确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经济范畴得到精确的定义。数学的严密的逻辑性可使经济学理论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论中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数学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数学方法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好坏全在于人对它的使用。同时作为进行量的分析手段,数学分析的运用必须以质的分析为前提。再者,在现实的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经济现象很难简单的运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和说明。强性使用数学模型将一些因素量化反会导致与经济想象的偏离、失真或者脱离研究的现实意义的状况。凯恩斯在其《通史》中,也批判了“将经济分析体系形式化了的符号伪数学方法”,认为“在令人自命不凡但却无所助益的符号迷宫里,作者会丧失对于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性与相互依赖的洞察力。”

然而,当今的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对于量的认识和处理出现了不少的偏差。国内外许多学者由于在经济学研究上很难迅速出成果,就纷纷在数学形式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所研究经济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缺乏对经济现象的直观判断和价值的认识,只注重数学分析的花哨的表面和模型的复杂性。更有甚者,为了使论文和研究满足数学逻辑一致性,编造经济数据,并拼凑参数范围,从而得到“理想”的实证结果,最终不是使经济研究的内容脱离现实或失去研究的真正意义。定量分析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它本身只是对大量样本的部分特征的精确研究,所以只能对经济现象的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但无法对其深层的原因和具体的细节进行深刻剖析。经济研究的正确取向应建立在对经济学本身的内容和研究对象的本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不同质的事物拥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范围。一方面,质决定着一定的量,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必须以一定的量作为必要条件,它决定于数量的界限。量变超过了数量的界限,事物的质就会改变。所以,质和量是互相结合、互相规定的,并形成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即度”。同样的,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质上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认识的起点。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认识的精确性。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理解和解释,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整体意义和价值关系的,它揭示的是教育现象中的价值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理论建构、假设验证、结果评价都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定量研究中的逻辑命题、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都自然应当建立在对基本问题或理论假设的理解和解释基础之上。定量方法研究的是事物的量变过程,并通过研究事物所具有的度,即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和范围,来把握事物相对稳定的本质特征。因此,经济学研究中,不应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应把它们统一起来,通过对经济学现象本身的量变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达到对于经济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

四、结论

总之,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研究在既定资源约束下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科学。人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社会性和主观性等非理性特征,不是所有都可以用理性逻辑来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解释的。同时人类社会又是一个多变量、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单一,而应该容多角度的不同侧面进行求证分析,经济研究需要更加精密的研究理论加以深化。因此,决定了经济学必须兼容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作到定性与定量分析想结合。

参考文献

[美]唐·埃思里奇.朱纲译.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l.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廖士祥.经济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社会利学院出版社,1991.

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l.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卜卫.方法论的选择:定性还是定量[J].国际新闻界,1997(5).

沃野.关于社会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学术研究,2005(4).

董瑞华,傅尔基.经济学说方法论[Ml.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第8篇

关键词:内隐异质性;跨层次;交互作用;团队断裂带

分类号:B849;C93

1、引言

团队已经成为组织开展活动的基本单位,有关于团队运作和团队管理的研究层出不穷,而异质性研究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团队异质性(或者说团队多样化)包括外显异质性(如年龄、种族、性别等看得见的异质性)和内隐异质性(如专长和职业背景等看不见的异质性)两种类型(Harrison,Price,&Bell,1998)。传统团队异质性的研究主要基于社会分类视角和信息加工视角(Williams&O’Reilly,1998)两大视角。社会分类视角(social categoriza-tion perspective)认为通常个体将同质性和异质性作为对自己和团队内其他成员进行归类的标准,进而区分其自身的“圈内人”和“圈外人”(Williams&O’Reilly,1998),从而降低团队凝聚力,影响沟通和绩效;它强调的是同质性团队的价值,关注焦点在于成员关系。信息加工视角(information/decision making perspectivel认为异质性的团队成员能够带来不同的信息和观点,深化对团队任务的理解,从而促进团队绩效提升(van Knippenberg&Schippers,2007);它强调的是异质性的价值,关注焦点在于任务完成过程。信息加工视角表明了团队成员在任务完成中由于自身认知差异而形成的合力影响,是异质性团队的优势所在。因为内隐异质性的内涵维度通常是与任务完成相关联,所以内隐异质性研究偏重于采用信息加工视角来解释。

由于内隐异质性比外显异质性对团队结果有更稳定和更显著的影响力(Harrison et al.,1998),而且内隐异质性的研究更强调团队管理中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而外显异质性研究则通常只是回答团队管理中不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因此更多的学者还是把注意力转向了内隐异质性,内隐异质性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了团队异质性研究中的主体。深人探索团队中内隐异质性问题可以更好地了解异质性团队成员在互动过程中的关键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解释和预测团队过程与结果,从而来指导团队设计和管理。因此有必要对团队内隐异质性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地梳理。本文对团队内隐异质性内涵及其效能机制,包括内隐异质性作用于绩效的中间过程因素,不同类型异质性之间的交互作用、团队断裂带以及跨层次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团队内隐异质性的未来研究框架。

2、内隐异质性研究新进展

在内隐异质性的研究初期,学者们主要关注团队成员的知识异质性,专长(职能)异质性、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异质性(Jehn&Bezrukova,2004;Bantel&Jackson,1989;Bunderson&Sutcliffe,2002;Dahlin,Weingart,&Hinds,2005),对其他影响团队成员认知差异的心理特征所形成的异质性有所忽略。近年来,学者们对内隐异质性这一方面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探索,主要表现在感知内隐异质性内涵的丰富化、内隐异质性与团队绩效间作用机制的清晰化、内隐异质性情境干预的综合化、以及外显和内隐异质性的交互作用研究、团队断裂带的探索以及跨层次研究的出现。

2.1 内隐异质性内涵的丰富化

由于过往内隐异质性研究所涉及的知识异质性,专长(职能)异质性、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异质性基本都可以通过所学专业,曾经经历的职能部门等客观指标来测量,因此本文将这类可以通过客观测量的内隐异质性称之为客观内隐异质性。而还有一部分内隐异质性如时间个性异质性等并不能用客观指标来测量,只能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来测度,因此本文称此类内隐异质性为感知内隐异质性。感知内隐异质性往往和团队成员的心理特征相关,这恰恰又是以往研究所较少涉及的,因此,近几年,学者们从感知的角度进一步拓展了内隐异质性的内涵,从时间个性异质性、目标导向异质性、认知异质性、人格异质性和工作价值观异质性等角度不断丰富和充实内隐异质性的研究。

时间个性(time personality)这一概念最早由Kaufman,Lane和Lindquist(1991)提出,是指个体使用时间的风格。时间个性可以分为时间紧迫性(time urgency)、节奏类型(pacing style)和未来时间理念(future time perspective)三个维度(Mohammed&Nadkarni,2011)。时间个性异质性是指团队成员在有关时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方面的差异(张钢等,2012)。在仔细研究团队成员的时间个性异质性与团队绩效的关系后,Mohammed和Nadkarni(2011)认为时间的权变领导力(timetemporal leadership)能调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时间的权变领导力越显著,时间紧迫性和节奏类型异质性对团队绩效的正向作用就越显著。我国学者张钢等(2012)也对时间个性异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该研究表明,团队成员的时间个性异质性与团队绩效显著正相关;任务冲突与团队绩效正相关;时间个性异质性与团队绩效受到任务冲突的完全中介作用。杜殉(2012)在沿用传统的“差异-冲突-绩效”研究构思的基础上,对时间个性异质性与团队创新绩效进行探究后得出结论:时间个性异质性对任务冲突和关系冲突都有正向影响,任务冲突有助于提升团队创新绩效,而关系冲突则会抑制团队创新绩效。时间个性异质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团队理论的丰富和深化,同时为团队领导者如何管理团队,尤其在团队时间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思路。

成员目标导向异质性是指影响团队成员在如何处理任务、目标和成就方面存在的心智框架的差异(Pieterse,van Knippenberg,&Ginkel,2011)。Pieterse等(2011)考察团队成员的目标导向异质性和团队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团队反思分别正向调节了团队成员学习目标导向异质性和绩效目标导向异质性与团队绩效之间的负向关系。换而言之,随着团队反思活动的推进,团队目标导向异质性与团队绩效之间的负向关系将逐渐减弱。Russo(2012)则将目标导向异质性中的绩效目标导向异质性分为获得性绩效目标导向异质性(diversity in performance-approach orientation)和回避性绩效目标导向(diversity in performance,avoidance orientation),更为细致地探讨了目标导向异质性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学习/绩效目标导向异质性越显著,团队信息深化过程越弱,团队绩效表现越差。总之,目标导向异质性与团队绩效的研究能够促使团队的目标设置更具合理性,增强团队活动之间的协同性。

认知异质性是指个体感知团队内的其他个体成员在思维方式、知识、技术、价值观和信念方面的差异(Dahlin et al,2005)。以往对团队成员个体创造力的研究多从团队结构(如正式化和集权化)、团队领导风格和个体特征(如学习导向)等方面探索促进或制约个体创造力的因素(Lira&Choi,2009;Gong,Huang,&Farh,2009;Hirst,vanKnippenberg,Chen,&Sacramento,2011)。Shin,Kim,Lee和Bian(20 12)关于认知异质性的研究阐述了其与团队成员的个体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两者并不存在直接的正向关系。这一研究表明,认知异质性并不能直接促进或抑制个体创造力。这启发管理者:必须施加一定的手段进行干预和控制,单纯的认知异质性的团队设计并不能促进个体创造力。

在人格异质性方面,黄海艳和李乾文(20111通过对大五人格和团队创新绩效的研究后认为团队成员的人格异质性对团队创新绩效有积极作用。工作价值观异质性是指个体用来识别工作或工作环境中“什么是正确的”或用来评估行动或结果偏好重要性程度的衡量标准(Dose&Klimoski,1999)。Dose和Klimosk认为工作价值观在团队形成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重要作用(如相似的工作价值观能够有助于抑制人口学异质性对团队绩效的负面影响,增加团队沟通,促使团队规范的形成,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团队形成)。Klein,Knight,Ziegert,Lira和Saltz(2011)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团队领导风格能够调节价值观异质性与团队冲突之间的关系,即团队领导通过关注任务、明确规范和角色分工等方式抑制团队成员价值观异质性对于团队冲突的负向影响。Woehr Arcinieea和Poling(2013)三位学者对价值观异质性进行了分维度研究后认为,虽然价值观异质性整体不能对团队绩效产生直接影响,但价值观异质性的某些维度确实能对团队过程和团队结果产生负向影响,如成就价值观不利于团队凝聚力,从而抑制团队绩效。

除了感知内隐异质性外,近几年在传统的客观内隐异质性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知识异质性(knowledge diversity)是指团队成员在所拥有的知识结构、知识背景和知识类型方面的差异性(倪旭东,薛宪方,2013)。Buyl,Boone和Matthyssens(2012)认为高管团队知识异质性从广义上而言可以分为可直接观察测量和可建立间接指标两种类型,前者如职能背景、教育背景和先前的组织关系,后者如关系网络、信念和价值观偏好等。在此基础上,Buyl等(2012)认为高管团队的知识异质性会影响关注焦点的平衡性,而这将会决定组织采取探索式行为还是开发利用式行为,最终关乎组织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我国学者则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团队知识异质性能对团队创新产生积极作用(倪旭东,2010;王颖,彭灿,2011;王颖,彭灿,2012)。除了探讨团队内不同知识结构和知识类型等对团队产出方面的影响,也开始有学者研究因知识异质性而产生的天然外部知识网络对团队创新等团队结果的影响(倪旭东,薛宪方,2013)。倪旭东和薛宪方(2013)提出将团队外部网络作为知识异质性团队的知识储备来源,通过有效整合团队内外部知识以满足完成复杂任务的需求。这种将团队外部知识纳入到团队的知识体系中的做法,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将知识异质性的触角伸得更远更广,也为管理实践者们在知识搜寻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

专长异质性(expertise diversity)是指团队成员所掌握的知识类型、技能和能力的差异情况――而这些差异的来源来自于教育、经验和天生的才能(van Der Vegt,Bunderson,&OosterhoC 2006)。van Der Vegt等(2006)的研究表明,成员对于团队内部专长程度更高的成员承诺度更高,同时也更乐于向这些成员提供帮助。换而言之,成员们更倾向于向团队中最具有专长才能的提供帮助,而不是向最不具有专长才能的人提供帮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往往没有得到帮助。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团队成员心理安全较低时,专长异质性会抑制团队绩效(Martins,Schilpzand,Kirkman,Ivanaj,&Ivanai,2012)。张钢和熊立(2008)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地区的41个工作团队进行研究后发现,团队任务越复杂,常规性越低,团队成员专长异质性通过交互记忆系统积极作用于团队绩效之间的效用越显著。

2.2 内隐异质性作用机制的清晰化

一般而言,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隐异质性能够有效提升团队绩效。传统的机理研究常常从冲突(包括关系冲突和任务冲突)、沟通和团队学习行为等角度对团队异质性和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Jehn,Northcraft,&Neale,1999;Pelled,Eisenhardt,&Xin,1999;Ancona&Caldwell,1992;van Der Vegt&Bunderson,2005)。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学者们开始更加注重从团队信息深化、交互记忆系统等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角度对这一关系进行进一步探索。

团队信息深化(tearn information elaboration)是指团队成员交换、讨论和整合任务相关信息的过程(van Knippenberg,Dreu&Homan,2004)。Homan,Knippenberg,Kleef和Dreu(2007)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团队信息深化能够部分中介信息异质性团队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即信息异质性团队较之于信息同质性团队能更好地对任务相关信息进行精致阐述,加深对任务本质的理解,从而提升团队绩效。Russo(2012)研究了目标导向异质性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后认为,团队信息深化能够中介目标导向异质性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目标导向异质性越高,团队信息深化的程度越低,团队绩效就越低。

交互记忆系统(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是指对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检索和交流活动的共享认知劳动分工(Wegner,1987)。在工作群体中,当个体了解到其他成员的专长时,获取和编码与专长相关信息的责任就会通过内隐或外显的方式分配给最合适的专家成员,此时交互记忆就产生了(张钢,熊立,2008)。黄海艳和李乾文(2011)将这一概念运用到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研究后发现,交互记忆系统能够部分中介人格异质性与团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人格异质性和团队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人格异质性越显著,交互记忆系统越成熟,团队创新绩效也就越卓越。

2.3 内隐异质性情境干预的综合化

团队内隐异质性对团队绩效的作用往往会受到一系列情境因素的影响,先前关于内隐异质性调节变量的研究大多只考虑组织和团队层次的情境因素(Kirkman,Tesluk,&Rosen,2004;Kochanet al.,2003)。随着对团队的认识逐步加深,学者开始将团队异质性研究置于更多样化的环境之中,探索团队领导风格、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团队反思、异质性理念、团队内部环境和团队外部的职业和产业环境对“内隐异质性-团队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

领导是团队研究中的关键变量。团队研究必须关注不同类型的领导风格或者领导者的人格特质对于团队异质性与团队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Mohammed和Nadkami(2011)在对时间个性异质性进行研究时就注意到了时间的权变领导力对于团队绩效的作用。时间的权变领导力(tearntemporal leadershipl是指团队领导设定截止日期,协同团队成员行为,分配时间资源的个人偏好。研究表明,时间的权变领导力的强化能使得时间紧迫性和节奏类型异质性对团队绩效的正向作用得到强化。更引人注意的是时间的权变领导力能够对团队绩效产生正向的直接影响。Shin等(2012)在研究认知异质性与团队成员个体创造力时也关注了领导风格对于这一关系的影响。该研究表明,变革型领导能够正向调节这一关系,即当变革型领导所发挥的效用越大时,认知异质性对团队成员个体创造力的正向作用越显著。Kearney和Gebert(2009)的研究表明,当变革型领导风格更突出时,团队成员国籍和教育背景异质性程度越高,也就越能促使团队领导者形成关于团队绩效更积极的长期看法。类似地,领导者的人格特质同样会对团队结果产生重要影响。Buyl,Boone,Hendriks和Matthyssens(2011)通过对高管团队的研究分析表明,当CEO并不是组织创始人,或CEO乐于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经验时,高管团队职能异质性能够对组织绩效产生更积极影响。

除团队领导因素之外,团队成员本身具有的心理特征和与之相关的团队行为同样也会影响团队绩效,如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和团队反思。团队成员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是指其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程度(Tiemey&Farmer,2002)。Shin等(2012)认为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影响个体成员对团队情境因素的回应情况进而作用于个体成员创造力:即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越强时,团队成员的认知异质性水平越高,成员的个体创造力就越高。团队反思(tearn reflexivity)是指团队成员对团队目标、策略(如决策)和程序(如沟通)进行公开反思,以使它们适应当前或预期的环境变化(carter&West,1998)。Pieterse等(2011)认为通过团队反思能够有效降低团队成员在任务表征方面的认知差异,进一步明确团队目标及团队所期待的个体成员的行为和表现,从而削弱目标导向异质性对团队绩效的不利影响。

异质性理念(diversity beliefs)是指个体团队成员持有的异质性之于团队运行成效的价值的理念(van Knippenberg&Haslam,2003),即对于异质性的价值评价。Homan等(2007)认为由于所持的异质性理念的不同,对于异质性团队的偏好和支持程度就不同,从而影响团队异质性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Meyer和Schermuly(2012)发现,只有在团队成员任务动机较高且团队成员对异质性的价值持肯定态度的情况下,团队才能够克服团队断裂带对团队绩效的负向影响。

团队内部环境(team intemal environment)是指团队成员所感知的团队内部支持或不支持的程度或氛围(Carson,Tesluk,&Marrone,2007)。当团队内部环境为支持性时,学习目标导向异质性与团队信息深化之间的负向关系将减弱(RUSSO,2012),即支持性的团队内部环境能够有效地削弱团队成员学习目标导向异质性对团队信息深化的阻碍作用。

Joshi和Roh(2009)整合了宏观和微观的理论视角,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检验了团队异质性研究中的情境因素后认为,影响团队异质性和团队绩效之间关系的情境变量可以从职业人口、产业环境和团队层次三个方面进行考虑。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职业人口异质性负向调节了任务导向异质性和团队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在高科技产业中任务导向异质性与团队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略强于制造业和服务业;而团队任期则负向调节任务导向异质性和团队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职业人口这一调节变量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某个团队的人口学特征,而是人们对于这一行业的人口学特征分布的感知。这一感知会导致团队中被忽视群体即使有正确的意见也难以得到表达和重视,从而负向影响团队绩效。

2.4 外显异质性与内隐异质性的交互作用

虽然学者区分了外显异质性和内隐异质性,并分别对这两种类型的异质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对于这两种异质性同时存在的复杂情况却缺少相关探讨。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这种情况才是最常见的,因此对于外显异质性和内隐异质的交互作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Phillips,Mannix,Neal和Gruenfeld(2004)进行了有关于内隐异质性和外显异质性问交互作用的基础研究,定义了持异议的多数成员(socialcategory majority members或作dissenting socialmajority members)这一概念,即团队中持有不同的任务观点却至少与一个团队成员有着相同的外显异质性特征的成员。在外显异质性团队中,团队成员对于不同观点的接受和容忍度高于外显同质性团队中的成员。换而言之,外显同质性的成员比外显异质性的成员对其他成员有着更高的内隐同质期待。因此,在外显同质性团队中,持异议的多数成员在提出不同意见后会感受到更多的负面情绪和更低的团队接纳程度。这种负面情绪势必会影响持异议的多数成员在表达其观点时的坚持和信心,从而影响其在决策制定和团队绩效中的表现。但实证研究表明,虽然团队外显异质性较之于外显同质性的团队会在团队任务中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更加深刻地讨论任务相关信息,但是两者的绩效却相差无几(Phillips&Loyd,2006)。Phillips,Northcrafl和Neale(2006)认为这有可能是没有考虑组织环境中的背景因素而造成的(如团队成员的社会地位差异)。这一研究的本质是持异议的多数成员对内隐同质的期待和背离过程。

Phillips等(2006)通过三人团队的实验所开展的另一项研究也表明,外显异质性的团队与外显同质性的团队相比更能容忍团队中不同意见的出现。因此,外显异质性团队成员对于任务相关信息的讨论会更加深入,从而有助于制定更合理的团队决策,提升团队绩效。将团队内隐同质性作为一个调节手段会影响团队成员对于不同意见的接受和认可程度。虽然Phillips等(2006)认为,内隐同质性会减弱外显同质性团队成员对于独特信息的接受程度,因而不利于团队决策的制定和团队绩效的提升;而内隐同质性增强外显异质性对于独特信息的接受程度,从而有利于制定令人满意的团队决策,提升团队绩效。但该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内隐同质性并没有对外显同质性或外显异质性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差别(Phillips et al.,2006)。

2.5 团队断裂带及子群体

Lau和Murnighan在1998年通过对人口异质性的动态研究指出,团队外显异质性和内隐异质性的交互作用会产生团队断裂带(team faultlines)。Lau和Murnighan(1998)认为由于传统的团队异质性的研究所采用的是单一的人口统计指标,从而导致学者们对于异质性与团队绩效问关系研究结论不一致的现象。当不同维度的异质性聚合时,差异的协变将会产生团队断裂带,用以区分子群体(subgroup)中的“我们一他们”。因此,两位学者提出采用指标组合来取代单一人口统计指标的传统做法。为此,Lau和Murnighan(1998)首次提出了团队断裂带的概念,即一组假想的分割线,基于一个或多个特征将群体划分为不同的子群体。Lau和Murnighan所说的“一个或多个特征”是指人口统计学特征。

Gratton,Voigt和Erickson(2007)认为团队断裂带不应仅仅局限于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组合,更为重要的是对成员的个性特征、价值观等内隐异质性因素的考虑。在此基础之上,Bezrukova,Jehn,Zanu~o和Thatcher(2009)将团队断裂带分为基于社会分类视角的断裂带和基于信息加工视角的断裂带。在此之前,Harrison和Klein(2007)曾就如何对团队异质性进行研究做了提纲挈领式的规范性指导。Harrison和Klein(2007)区分了离散型(separation)、类别型(variety)和分化型(disparity)三种不同的异质性类型。Carton和Cummings(2012)将这一思想运用到团队断裂带的研究中,开创性地提出了团队断裂带的三种类型,即基于离散的断裂带(separation-based faultlines)、基于类别的断裂带(variety-based faultlines)和基于分化的断裂带(disparity-based faultlines)以及在此基础上分别形成的基于身份认同的子群体(identity-basedsubgroup)、基于知识的子群体(knowledge-basedsubgroup)和基于资源的子群体(resource-basedsubgroup)。这一研究发展了Lau和Murnighan(1998)基于团队形成过程视角的子群体理论。Carton等(2012)认为子群体的存在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子群体必须同时是某一个团队的子集:二是依据一定的特征所形成的子群体在与其他子群体进行比较时必须能通过这一特征明显区分。

Lau和Murnighan(1998)认为虽然团队断裂带和人口学特征异质性一样都会引起冲突(人口学特征异质性引起人际冲突,团队断裂带引起子群体间冲突),但是团队断裂带并不能像人口学特征异质性一样对团队创新有积极作用。众多的学者接受这一观点并认为,团队断裂带的存在会对团队过程和结果产生负向影响,从而不利于团队绩效的提升(Lau&Murnighan,2005;Phillips et al.,2004;Thatcher,Jehn,&Zanutto,2003)。但Homan等(2007)却挑战这一共识,认为存在团队断裂带的异质性团队在团队成员肯定异质性价值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利用异质性所带来的丰富资源,从而克服团队断裂带对团队绩效的负面影响。Carton等(2012)则认为每种类型的子群体都能独立地对团队结果产生影响。这一过程通常包括了两种情形:一是某一子群体间作用过程对团队结果的影响与其他子群体间过程相互独立,即形成某一子群体的构念特性与某一团队结果问的关系只能被单个子群体间过程所中介(如在基于知识的子群体中,子群体的数量增多会增加团队备选知识来源的考虑,从而增强团队创造力);二是某一子群体间过程对团队结果的影响与其他子群体间过程相关联,即形成某一子群体的构念特性与某一团队结果间的关系能被两个子群体间过程所中介(如在基于身份认同的子群体中,子群体的数量的增多会降低其成员的团队身份认同威胁而增强团队身份碎片化,而这两种子群体间过程会同时作用于团队凝聚力)。

2.6 跨层次研究的新发现

过去的异质性研究的结果变量多为团队绩效、团队创造力等团队层次的变量,很少关注到团队层次以外变量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团队层次的因素作为个体成员所嵌入的情境因素同样会对个体产出起重要作用,希望广大学者能够从团队异质性角度解释团队成员的个体行为和表现(Jackson,Joshi,&Erhardt,2003)。Choi(2007)通过对韩国的电子行业的实证研究响应这一呼求。Choi(2007)认为团队成员的创造行为(creativebehavior)不仅会受到个体成员本身特征因素的影响,更受到团队层次因素的影响。等级地位(hierarchical status)异质性和绩效水平(performance level)异质性会负向作用于成员个体创造行为;职业背景异质性(functional diversity)会正向作用团队成员个体创造行为(choi,2007)。Shin等(2012)通过对中国68个团队的316名雇员的调查分析,研究认知团队异质性(cognitive teamdiversity)和个体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后指出:前者能够对后者产生重要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表明,认知团队异质性和团队成员个体创造力之间显著的主效应关系不存在;但在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和变革型领导两者的正向调节作用下,两者的正向关系得以显现。Richter,Hirst,vanKnippenberg和Baer(2012)也在团队环境下,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和个体创造力开展了跨层次研究。在这一研究中,Richter等学者提出了由交互记忆系统发展而来的“知道他人知道什么”的“元知识”概念。该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团队成员的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个体创造力受到元知识和职业背景异质性的调节作用,即元知识水平越高,职业背景异质性越显著,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成员的个体创造力的促进作用越突出。这三个研究说明团队环境会影响个体成员利用异质性团队的潜在优势发展提升其创造力。

3、述评

学者们对内隐异质性的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团队异质性理论,能有效解释团队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为异质性团队的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提高团队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首先,对于内隐异质性内涵的探讨不仅在传统的客观内隐异质性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对时间个性异质性、目标导向异质性和认知异质性等基于团队成员心理特征的感知内隐异质性的刻画有助于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理解内隐异质性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

其次,对内隐异质性与团队绩效中介机制的研究能够有助于揭开两者之间关系的“黑箱”。通过引入团队信息深化和交互记忆系统等新视角,深入剖析内隐异质性和团队绩效之间的作用原理能够使得团队管理人员在团队设计和管理时考虑更周全。

再次,内隐异质性对团队活动的作用离不开其所嵌入的社会组织中。通过对影响团队活动成效的环境因素的研究,团队管理人员能够从各个层次考虑影响团队有效性的因素。尤其是将团队置于各个层次与领域之中,综合考虑个人、团队、组织和组织外部因素对内隐异质性与团队绩效间关系的作用。

此外,外显异质性和内隐异质性的交互作用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异质性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内隐异质性与团队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这是近年来异质性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自Phillips和Loyd(2006)开始两者的交互研究后,学者们开始重视于探索这种复杂情形下的团队异质性与团队绩效的关系。

跨层次研究的出现表明学者们开始尝试突破原有研究框架的束缚,实现从团队到个体这一研究层次的转变。学者认为,“团队一个体成员”互动模式越来越普遍,主要是因为跨层次研究与特征激发理论(traits active theory)具有内在一致性(Hirst,van Knippenberg,&Zhou,2009)。该理论认为促使个体成员意向表达的团队情境将会强化个体成员间的差异与团队结果之间的关系fchen,Kirkman,Kanfer,Allen,&Rosen,2007)。同时,跨层次研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嵌入组织和团队内的个体成员行为。

最后,作为团队异质性的延伸研究,团队断裂带为团队异质性的动态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同时,这也为团队异质性研究中众多的非一致性结论的出现提供了新的解释思路。

4、内隐异质性的研究框架及未来研究展望

目前,虽然国内外学者在内隐异质性研究方面硕果颇丰,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值得更深入的探讨。为此,本文提出了关于内隐异质性的未来研究框架图(如图1)。

根据这一研究框架图,本文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展开。

第一,在团队内隐异质性的内涵维度方面,未来的研究可以聚焦于内隐异质性的分类研究和前因研究。借鉴客观异质性和感知异质性(Harrison,Price,Gavin,&Floery et al.,2002)的思想,结合内隐异质性的研究,未来可以从客观内隐异质性和感知内隐异质性这种分类出发,研究不同类型的内隐异质性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客观内隐异质性可以遵循职业背景和教育背景的研究思路进行新的探索。客观内隐异质性的探索方向主要是对于“异质性-绩效”关系结论不一致的再研究,有两种思路:一是概念的重新界定,如Bunderson和Sutcliffe(2002)的对于职能异质性的细分研究;二是加强对机制原理(如中介机制)和情境因素的分析,如Cannella Jr.Park和Lee(2008)对于高管团队职能异质性与组织绩效间关系的情景因素研究;感知内隐异质性则从个性特征、价值观、态度与能力等反映人的心理特征方面出发研究内隐异质性与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感知内隐异质性则更需要深入挖掘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心理认知因素,发现更多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从而解释某一团队成员行为和团队结果。在内隐异质性的测量方面,学者们大多采取两种方法进行:一是用某些人口学特征变量作为代替变量来测度(Hambrick&Mason,1984;Tsui,ERan,&O’Reilly,1991;Wiersema&Bantel;1992):二是针对某一维度的内隐异质性建立专门的指标体系进行测量。前者的做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人口学特征变量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内隐异质性,但是其弊端是不仅仅反映研究所指的内隐异质性,很有可能也掺杂了其他并不在研究范围内的内隐因素,毕竟人口统计变量和内隐异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还有较长的距离。对于感知内隐异质性而言,更恰当的方法则是为每一维度的内隐异质性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指标体系。这也是今后学者们应该努力的方向。除此之外,内隐异质性的前因研究的缺失也应该引起学者的重视。Harrison等(2007)就曾提出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对形成离散型、类别型和分化型三种内隐异质性的前因变量进行研究,以坚实内隐异质性的理论基础。开展内隐异质性的前因研究不仅能丰富异质性理论,也有助于学者从根本上理解内隐异质性与团队绩效间的关系。

第二,在内隐异质性研究层次方面,今后应重视开展跨层次研究。异质性研究的结果变量可以从个体产出和团队产出两方面考虑。团队层次的产出是目前内隐异质性研究结果变量的主要内容,但同时不能忽略对个体层次产出的探讨。Jackson等(2003)就曾呼唤更多的异质性研究能够考虑异质性对个体层次变量的影响。Shin等(2012)认为团队成员的个体创造力会受到诸如外部沟通、社会融合、心理安全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作为团队成员,其认知和行为必然会受到团队层次相关活动和行为的影响。换而言之,个体层次的产出势必会受到团队层次变量的影响。因此,未来学者在内隐异质性的研究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对不同层次的作用与影响,开展跨层次研究。

第三,内隐异质性的作用机制和情境因素仍然是今后学者团队异质性研究的重点。传统的机制研究从冲突、学习角度出发,而今后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基于个体成员心理因素的团队行为(如团队反思和交互记忆系统)。除此之外,Reagans和Zuckerman(2001)指出要将团队异质性研究与社会网络研究相结合,以便更好地解释团队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考虑到团队存在于组织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中,其活动必然受到组织和社会网络的影响。因此,团队内隐异质性的研究要置于更广阔的情境中,充分考虑个体层次、团队层次、组织层次甚至是产业层次情境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