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2 15:18: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java课程精品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软件技术类课程;教材建设;java
作者简介:杨树林,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胡洁萍,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设置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应用性本科在设置上应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就计算机专业而言,应培养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有计算机专业技能和软件工程能力或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培养的人才表现出如下不足:所学知识与实践有较大脱节,运用不够熟练,特别是基本素质及操作能力与应聘单位实际要求差距较大;参加工作后进入状态周期长,工作缺乏主动性。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重视应用类课程的建设和改革。软件技术类课程主要指与学生未来实践接合较为紧密的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用技术,培养学生设计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如软件工程、UML建模、Java程序设计、Java EE企业应用、Web应用、C#程序设计,应用等。加强软件技术类课程建设是十分紧迫的。教材建设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1问题与思路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新一轮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培养能力化,人才培养工程化,素质教育职业化,专业建设特色化。其核心是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
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教材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办出各院校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1.1应用技术类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应用技术类课程的教材数量不少,花样繁多,但普遍存在一些不足。
1) 按传统的思维方式编写教材,教学内容偏繁杂或偏难,重点不突出。
偏重于知识的教材类书籍,内容较繁,细节知识讲解过多,对设计能力的提高支持不足,特别是新的内容引入不及时,与市场缺乏衔接,常用的实用知识和技术突出不够;偏重于技术性的教材,过分强调技术,知识讲解不够系统,难度偏大,不适合于教学。
2) 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或任务驱动教学是应用技术类课程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应用技术类教材偏知识或技术讲解的较多,虽然例子不少,但例子零碎,缺乏联系,难以组成大的系统,因此对学生的技术指导不利,无法适应案例教学。
3) 知识更新不及时,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市场上知识已经有很大更新,而教材却没有紧跟市场的需要。以Java Web应用为例,现在的教材内容还以JSP为主,已经不符合现在市场应用的需要。
4) 教材定位模糊,难易程度把握不到位。
受习惯的学术性人才培养观的影响,教材内容偏难、偏多,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2应用技术类课程教材建设的思路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急需应用型教材,建设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以知识为主的教材,强调知识的系统和全面,而以能力为主的教材,强调知识的应用,在注意一定的系统性基础上,重视案例的作用。
2) 常规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新技术的更新是很快的,原来所用的知识可能现在不常用,而原来没有的知识现在可能常用,比如Java的泛型和标注,以前没有,而现在却是常用的知识。因此,要跟踪技术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精心选择内容,突出重点、强调实用,使知识讲解系统、精练。
3) 教学模式与教材的关系。教材要与教学模式相呼应,教学模式需要教材的辅助,教材也要体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以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更主要强调对知识的应用。案例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模式。
4)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应用技术类课程实践性都较强,局部知识和技术固然重要,但将知识联系起来,应用知识更为重要,要通过案例体现知识之间关系,通过案例之间的联系,体现知识整体应用,使学生具备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软件技术类课程教材建设的原则
国外的教材十分重视教和学的使用,内容强调系统和丰富。以《Java语言程序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教材为例,该教材注重把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遵循人类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脉络清晰、极具可读性,它的风格更像教学讲义,适合课堂授课,同时也是一本很好的自学教材。
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教材大体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系统性教材。基本的设计原则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的,强调讲透理论,重视体系完整,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如:《Java 2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Java 2程序设计实用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这类教材内较多,知识讲解有一定难度,适合重点大学学生。第二类是案例教材。基本的设计原则是,强调语言精炼,实例丰富,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案例内容具体详细,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例如,《Java精解案例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Java语言案例教程》(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Java程序设计案例教程》(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这类教材适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在设计上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知识理论仍然强调较多和细,案例虽然在设计上有一定改进,但案例之间缺乏联系;另一种情况是,强调案例过多,知识的系统性不够,不便于教学使用。
要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应该找到知识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点,将案例与知识的有机会结合起来,重视局部知识有机联系,既体系知识的系统性,也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和新颖性。教材建设,必须体现教学改革的要求,体系新的理念,要正确反映现代教育思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体现改革精神,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用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
1) 精练性原则。
应用技术类课程的知识一般都偏多,因此取舍是关键。知识讲解要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如果知识讲解过细,重点不突出,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难度,也无法融入案例。因此,要合理取舍知识,选取与市场应用联系较大的内容,系统、精练地讲解知识,再围绕知识渗透案例。知识内容不强调细而全,有一定的系统性即可,但要精练实用。
2) 先进性原则。
先进性即为教学内容符合和反映科技进步和时展的形式,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新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使教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软件技术课程是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课程,必须及时跟踪软件技术的新发展,注意适应市场需求,及时引进新内容。
3) 实用性原则。
突出实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教学内容与企业、社会现状、IT 行业技术的发展基本相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实用性与先进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先进是以实用为前提的,而实用是先进的归宿。应用技术类教材要体现所对应岗位的能力或技能要求,突出可操作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特色性原则。
一方面,教材要体现本学科人才培养的规律,体现课程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教材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能力训练,突出实践性,在内容选择、组织形式上有特色。
5) 案例教学原则。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尤其对于软件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案例是帮助学生掌握软件工程方法,进行软件开发的最好范例。案例教学也是软件技术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体现案例教学的思想,设计典型、实用的案例,将案例与知识有机组织起来,使知识与案例相辅相承,达到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又有利于指导学生实践的目的。
3 《Java语言最新实用案例教程(第二版)》教材的特色
基于上述原则,笔者近年来编写了《C#程序设计与案例教程》、《Java语言最新实用案例教程》《程序设计与案例教材》、《Java EE企业应用架构与案例》等教材。下面主要以北京市精品立项教材:《Java语言最新实用案例教程(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为例来说明主要的设计想法和特色[1]。
起初的想法是想借鉴IT培训企业的经验,采用案例教学,但大学教学不同于IT培训,大学对知识理论的要求要远高于IT培训,因此不可能完全案例化,但又必须解决学生动手能力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把案例和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典型的案例,将案例分解,融入到知识讲解中,使知识与案例相辅相承,达到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又有利于指导学生实践。按照这样的想法,在实践中应用收到很好的效果。2006年编写了第一版《Java语言最新实用案例教程》,2010年结合精品教材建设,又做了进一步优化,在具体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三点:
1) 适当加强知识讲解的系统性,先系统、精练地讲解知识,再围绕知识渗透案例。知识内容不强调
细而全,但强调系统、实用和精炼,突出市场中常用的内容。同时,为了便于教学和学习,增加了许多辅助理解知识的小例子。
2) 体现案例教学的思想。对案例精心设计,突出其典型性和实用性,使案例更接近于实际应用,同时便于教学和学习。强调案例之间的联系,每部分的案例尽可能是大案例的分解而得,将案例穿插到知识讲解中,使案例与知识相辅相承,形成有机的整体,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又有利于指导学生实践。
3) 跟踪Java新发展,注意适应市场需求,及时引进新内容,如可变参数、枚举、线程新特征等;强调了集合的应用;渗透了一些新思想,如MVC设计模式、面向接口编程、分层架构;使用了新的开发。配备了每章总结和习题,这些习题参考了常见的企业面试题,更具训练价值。
全书共分9章,内容包括Java语言概述、流程控制与异常处理、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组与集合、GUI程序设计、Java数据库编程、流和文件、多线程与Applet、Java网络编程。除包含许多配合知识学习的例子外,全书还包含68个案例。主要特点是:
1) 精心设计知识结构,讲解精炼,重点突出,便于教学和学习。
2) 注意吸收新方法和新技术,强调实用性,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3) 案例系统、典型,将知识内容和案例有机结合,便于指导学生实践。
4) 较好地处理具体案例与思想方法,局部知识应用与综合应用的关系。
4结语
教材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好的教材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必须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使教材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软件技术类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知识更新较快,也是目前教学改革的焦点,因此更容易突破原有模式。笔者通过实践总结了该类教材的编写经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树林,胡洁萍. Java语言最新实用案例教程[M]. 2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I.
Construction of Software Technology Curriculum’s Teaching Materials
YANG Shulin, HU Jiep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Beijing 102600, China)
关键词:教学;实验;实践;课堂教学;教案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131-03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Java Program Design in the Internet Plus Situation
SUN Quan-ling, YAN Hui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work is a work having two-sided, it includes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We can really do a good job of teaching only by unifying the two sides. In today's Internet plus environment, the learning, knowledge acquisition of students is variet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has been unable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Teachers should refor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o adapt to the new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 group membe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for many year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urrent Internet technology widespread application situation, we take courses before teaching, teaching and after teaching and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effect is good.
Key words: teaching; experiment; practice;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plan
1 引言
在今的互联网+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模式,获取知识的方式多种多样。现在很多学生在网络课堂中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很多学校也鼓励学生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成绩合格给予学分。这种情况导致很多的课堂教学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学生都同时反映对课堂上课无兴趣,无激情,更无动力。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到课率非常头疼,想出了各种方式进行点名,如:蓝牙手机点名,拍照点名等高新技术手段应对到课率的问题,可最终效果却不甚理想。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上课不积极,看手机的学生多于看黑板的学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等。抽看很多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大部分都反映教师课堂教学不活跃,比较死板,希望教师能联系社会上的新技术新应用。
如今,很多大学都在积极推进Mooc翻转课堂的教学工作,2015年4月13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 》(教高[2015]3号)。在文件中明确规定了7项主要任务:1)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2)认定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4)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5)规范在线开放课程的对外推广与引进;6)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的师资和技术人员培训;7)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
在这种物联网+的应用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导致了师生间关系的生疏或者更严重的情况发生。本人在教学中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意愿变差,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差且无学习意愿,反而选择逃避的现象增多等。一开始,本人觉得不解,甚至抱怨学生,对自己没有做太多的反思。一段时间过后,偶尔看到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感觉是他们想学习,但是是教师没有给他们太多的积极能量,他们觉得教师课堂的知识与现实脱离较远,他们想知道课堂教学和现实的联系。了解了这些后,本人开始思考,如何在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愿意积极地学习。
本人在教授《Java语言程序设计》时,课程中有很多语法知识的章节,但是对于这些知识点,学生反而善于学习,而且对一些语法细节感兴趣,有点喜欢钻牛角尖的感觉。但是在解决实际编程问题的时候却能力明显不足,在课堂讲解一些算法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就表现得很吃力,好像他们无法想象出一个成型的东西,而习惯于教师的灌输。针对种种情况,本人在少量课时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专业性质,对本课程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思考并付诸实践。
2 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的课时非常有限,而教材中对于Java的编程内容又比较多,包括语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图形界面的开发,多线程程序的开发及网络编程等。
而本课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已经有程序设计的基础能力,是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其课程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算法设计的能力,所以教学内容应当根据课程目标进行调整,并且要考虑什么内容由学生自主学习,什么内容要重点详细讲,什么内容是简单带过。在Java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内容安排中,本人将Java的语法知识占课程内容的1/4,课堂中以学生讨论为主,让他们了解在Java中的数据类型及语法知识与他们较之前学过的c语言的异同。课下,对每个语法知识点布置相应的编程练习题,为保证学生作业不抄袭,要求他们的作业以程序运行界面截图的方式提交。如果在编程中出现问题,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或者咨询教师。本校学生在上Java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之前已经上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类的课程,所以Java的面向对象知识点也占课程内容的1/4,但是在课堂中会重点讲述,并配套实例讲解。此部分也作为学生的主要实验内容,在实验课中,每个面向对象的Java实现都以案例形式让学生练习。课后要求学生以编程一个完整的应用课堂的方式巩固知识点。图形界面编程和网络编程知识点占课程内容的1/4,这部分内容主要讲授界面布局的管理和网络编程原理,课后还是以编程形式实现一个较复杂的程序。线程部分知识点占课程内容的1/4,这部分内容有操作系统知识基础,所以还是以编程方式讲解Java如何实现多线程编程。
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安排的,尽量在学校规定的学时中讲述Java程序的精华,为他们的后续扩展知识提供扎实的基础。
3 教案设计
我非常赞同某位导师的教学观点,那就是在教学中要注重技术文化层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对科学探索的激情,加强思想、方法和原理性讲解,使学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专业教育是由专业教学和其他相关工作组成,只有做好专业教学才能做好专业教育,所以在具体课程教学之前要进行合理的教案设计。
针对课程内容的设定,进行充分的教案设计,在教案设计中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管理,选择合适的案例,在讲解案例时先分析问题,再引导对问题进行算法设计,最后再让学生课下进行编码和测,并进行分组讨论。在教学方法中,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多媒体教学和黑板板书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类似类的继承关系这样的知识点,使用多媒体的方式,以生动有趣的图形展示的方式说明Java编程中类与类之间的关系。在语法知识点的讲解中,因为语言基本是贯通的,所以在课堂中采用讨论方式将Java特有的类型选择出,并找出与C语言的相似之处,然后在课堂中以小编程题进行黑板板书,在板书的过程中听取学生的意见,然后再分析讨论。因为我们学校在Java编程开发这门课程的课时安排中给的学时实在很少,所以没有办法再在课堂中进行开发环境的编辑编译,所以针对我校的特点,选择讨论+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此类问题。具体的编程还需学生课下练习。
整个教案的设计过程中都要在每个知识点中设计问题,再在课堂中集中解决问题,然后再告知学生相关原理,这样进行启发式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状态对学生的听课效果产生一定影响,教师要有激情并且声音洪亮,并适时地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但是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本人有种无奈的感受,现在对手机的滥用,导致学生上课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远大于教师和课本,他们可以十分钟不听课,但是好像一分钟不去摸手机都做不到,手机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对知识点不懂,喜欢查看手机,但对知识的应用及相关的知识却不愿细究。这样导致他们在课后咨询问题的时候对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掌握的非常肤浅,稍有错误,网上找不到答案的情况下就来问老师,而且能连续咨询相似的问题。这是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造成,我在课堂上就已经告知过他们,网络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为我们扩展知识提供帮助,如果依赖它的话,会导致我们学习内容零散,不能融会贯通,所以在求解具体问题的是却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很多学生对我的话也很赞同,但是还有部分同学却不以为然。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在课堂中尽量以点名形式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有时候让学生讨论,但是他们表现不积极的话,我会点名让某个学生带头提出问题或者回答问题,然后让其他学生根据这个学生的回答来讨论,一般而言,计算机编程类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针对讨论结果,我会让他们课下将讨论结果以编程方式确认。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下自学和编程,并且可以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注重编程思维训练,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
5 实验教学
实验课程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方式,学生对实验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在Java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实验的内容中,我根据实验大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实验内容进行扩展。
在实验课程的开始阶段,学生对所面临的任务不知如何下手,无法将所学内容具体应用在实际问题中,针对此情况,我在实验前两周时间会给他们程序阅读类型的题目,让他们提前看程序,完善程序或者进行问题描述。在实验时,给出任务描述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编程实验。在实验中后期,会给学生一部分综合性编程实验题目,可是一部分学生面临所给任务时经常会轻易地从网上寻求答案,而非先思考,如果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他们则不愿继续工作,更多的同学会找类似实验内容的代码,然后进行改写,但是在改写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主要是他们没有自己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思路,容易被网上的代码所左右,反而花费时间却最后是一团糟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实验过程中不允许学生上网,在课堂中让他们给出自己的思路,然后小组讨论,形成报告,然后再让他们开始编程,对于编程的实现方式不再干预。
现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式鼓励代码重用,但是前提是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去寻求帮助,在实验过程中,我始终给学生灌输此观点,实验课程结束后,学习普遍反映效果良好。
6 结束语
教学工作是个长期的相互的工作,但是我们都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就直接走向讲台,对课堂管理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找到合适自己又针对特定类型学生的管理方式是本人以后要学习的方向,努力使自己做到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
参考文献:
[1]韩慧,王春玲,孙俏,等. Java程序设计教学方法与考试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2):63-66.
[2]李兆峰,卜兀张得生,等.Java Web项目开发案例精粹[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6.
关键词:中职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应用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77-0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强优质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的目标,这是未来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成为国内各高校和教育机构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在硬件基础环境日趋成熟的条件下,资源建设,特别是优质资源建设将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热点,发展与教学密切结合的教育资源,促进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方向。
我校是第三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在重点专业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是重要的建设项目,为此,学校决定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易平台),在两年的时间完成开发全校网络学习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建设价值
1.1为专业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提升其课程及资源开发能力。数字化建设成果使专业教师在使用教学资源库进行教学过程中,能够接受到资源所传递的课程开发理念,企业、岗位信息,资源开发思路。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渐渐更新理念,渐渐提升课程开发能力,渐渐提升资源开发能力。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是院校专业发展的巨大推手。
1.2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学习资源。我校拥有4500多名在校学生,同时每年有8000人次左右的社会职业培训,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课程学习需要大量权威、完善、有效的学习资源。利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易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分享建设成果,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1.3满足学校中职示范校专业建设要求,推动专业教学改革。中职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成果是学校示范校验收能否顺利通过的重要因素,由于专业建设具有无形化的特点,从而如何将分散的、无形的专业建设成果进行统一的展示成为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问题。本项目数字化资源的建设,紧密联系学校重点专业建设验收标准,为学校提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素材建设3级一体化的学校专业建设展示平台,将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成果可视化,满足学校专业建设验收标准,同时推动学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1.4满足企业对职业人才培养需求,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根本就是为企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企业需要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切实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成长、发展。
所以在该项目的建设中,联合一批行业内著名或特色企业从实训室建设、实训课程开发、实训项目确立和实施、实习管理模式等方面共同建设,实现职业院校培养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满足企业生产需要,降低企业成本,实现共赢。通过教学资源库应用易平台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成果推广,最大程度、最大范围地实现学校与企业共赢、共发展,这才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根本动力。
2.建设内容
2.1教学资源数据库
2.1.1设计原则。资源数据库具有强大的系统性能,它以共享应用为核心,以实用、易用、好用三大主线为出发点,充分考虑用户的实际需要、操作能力和使用习惯,全面兼顾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和谐统一。既注重实效,满足用户的现实需要,又为系统的后续升级和扩展留有余地,大大提升了各项指标和整体性能:
开放性原则:支持国家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符合精品课程评审标准。
实用性原则:满足用户现实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做细核心功能,兼顾辅助功能,实现快捷、可靠的部署和使用,并节省投资。
易用性原则:各项功能一目了然,满足用户的使用习惯,易使用、易维护、易升级,实现"傻瓜"式的操作,将实施、培训成本和周期降到最低。
先进性原则:采用先进的技术架构,结构化程度高,扩展性、升级性好,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以起点信息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平台构建企业的综合性信息处理中心。
稳定性原则:系统从底层数据库到功能层经过严格测试,数据库稳定,功能顺畅,能在不同的硬件环境中长期平稳运行。
安全性原则:系统能有效防止外部各种病毒的攻击,内部数据具有多种备份方式,通过权限控制,具有严格、细致的访问控制,保证内部数据安全。
本系统采用B/S模式,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访问。
服务器端使用JAVA语言开发,采用SSH三层架构,高速稳定。
2.1.2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资源库建设采用分层设计,形成满足教师、学生、企业三方用户需求的三级教学资源框架结构,主要包括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素材级教学资源三大部分,如下表所示。
类别内容产出专业级教学资源专业介绍、行业标准、专业调研报告、人才
培养方案、专业办学条件、课程教学包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方案课程级教学资源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
演示视频、任务工单、学生手册、测试
习题、企业案例、仿真实训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数字化
专业课程、课程培训包素材级教学资源图片、视频、动画、实训角色
实训场景、案例、习题。………教学资源中心数据库素材库2.1.2.课程建设展示平台。课程建设展示平台提供课程简介、课程教学包、课程资源、精品课程展示等模块,重点展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项目进展与成果,为学生及社会人员提供学习资源;同时通过精品课程制作系统,利用教学资源生成精品课程,实现学校精品课程的申报。
序号主要功能1)课程简介:课程信息、课程特色、课程资源、教学师资等。2)课程教学包:分情景提供教学设计、学习手册、教学课件、演示录像、教学视频、任务
工单、测试习题等教学包。3)课程资源:提供该课程对应的教学图片、教学录像、企业案例、课程标准、虚拟实训等。4)精品课程:在资源管理平台添加相关资源后,自动生成精品课程展示网站,包括申报
材料、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特色、实践条件、教学师资、教学效果、第
二课堂、在线测试、在线交流等。2.2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教育理念,形成了融教学资源配备、教学过程管理、教学结果反馈为一体的闭环系统。基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课程教学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导航和学习导航功能,教学系统可以直接从资源共享系统中抽取教材、教案、课件、习题、实验以及教学素材等数字化课程资源,支持课堂互动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及其他多种开放式教学的组织形式,提供智能化的教学管理功能,为学校师生提供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信息化服务。
3.资源库内容建设流程
3.1资源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性强,需要学习者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我校通过上机实践操作完成学习任务。学校资源设计与应用的基本理念是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实用的学习资源,支持协作、交流与探究,倡导多种学习方式综合应用。以校本课程为核心,建设课程相关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围绕学习者是在校学生,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开发作品易脱离教学实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课堂实录案例库,帮助学生理解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实际状况。另外通过建立历届学生优秀作品案例库,起到示范、促进的作用;本课程资源全部开放,学校建立资料数据库分类管理,提供资源下载和上传功能,促进资源共享。
3.2资源采集。利用校企共建的形式,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利用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学资源,打造满足学校个性化教学需求的资源。学校教师可以提供资料,合作企业帮忙加工、设计,以及美化制作,或者由合作企业深入学校教学实训过程当中,直接与学校教师合作,密切配合,采集教学实训的第一手数据,真实反映学校需求。
关键字 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 离散数学 软件工程 课程整合
1 引言
计算机类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逐年下降,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经验的要求却连年升高,事实上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经验却逐年走低,已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在众多能力与经验中,编程能力与编程经验,是重要的能力之一。
学生在编程方面又如何呢?根据笔者在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及与用人单位的交流等活动中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的编程经验与编程能力并不乐观,很多学生面试时,连“冒泡”排序程序都写不出来……这使得我们去反思,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2 编程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与编程能力相关的课程是语言类课程,如C/C++、Java、Delphi、C#等,受考试方式的制约,对语言类课程的考试一直非常原始,信息产业部等单位组织的考试也是如此,大量死记硬背的试题,如单选题、多选题、是非题、填空题,这使得老师上课时特别关注细节,计算机语言课堂变成“文言文”的讲台了,忘记了“编程”这个宗旨。
与编程能力相关的课程,可能还有“软件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双方都必须有一定的编程经验,但是由于教学理念等诸多原因,此门课的教材多是高度概括的原理,对于没有编程经验的人来说,不可能引起共鸣,只能是“空对空”的说教,对编程能力的提高几乎为零!
编程能力是一种过程性知识,它必须通过大量的定向性较强的实训才能得以提高,而学生恰好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因此编程能力低下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3 编程训练所面临的困境
按照现有的办学模式与行政体制,我们不可能像职业院校一样对教学大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印度软件培训、北大青鸟、清华T型人才等社会上的编程培训项目进行课程置换,完全按照软件蓝领的模式进行培训,即使能实施这种方式,那将模糊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偏离本科教育的目标。
编程能力难以通过校企合作来提高。这是因为多数软件公司的规模较小,场地与设备有限,不可能容纳很多的学生去实训,另一方面软件公司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每个程序员都是满负荷运转,有空闲设备与场地,也没有人员去指导学生,更何况很多企业常采用“项目驱动”模式运作,一旦签了订单,便迅速召集人马,项目完成后这些人员又各奔东西,因此多数软件公司不愿对员工进行培训,更不愿意提供实习机会。
编程能力也难以通过毕业设计来提高。由于学生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找工作,不可能有较长的时间去参与一个项目,从需求分析做到测试,从开始做到最后,即使能找到这样的项目,可能难度太大,而无从下手,更何况要找到这样的项目是多么的困难!
这些是提高编程能力、积累编程经验,必须要面对的三个困境,这也是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最大区别。
4 提高编程能力的基本思想
让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时进行程序设计训练,将编程能力的训练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受到全方位的编程训练,进行移潜移默化的训练。“教书编程”人人有责,尽管彼此分工不同,各有侧重,但是必须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值计算(计算方法)、软件工程等课程通盘考虑,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从遣词造句开始,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编程训练的生态链,将课程学习与编程训练有机融合起来。
在课程学习中,设计相关的程序,以帮助本课程的学习,反过来通过课程学习,为程序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
5 具体措施
5.1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为了训练编程能力,必须学习一门编程语言。如C++、Java、C#,我们倾向于先学习C++,后学习C#或Java,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建立“世界万物皆为对象”,某些对象可以归纳为一类,类中的个体、样例、实例做为“对象”的思想。
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突破学生的编程恐惧心理。为提高学生编程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与上机训练中,可使用一些有趣味编程实例,如10000天后是星期几?韩信点兵问题、水仙花数、各种简单图形的打印、各种曲线的打印、Josephus(约瑟夫)问题、异或加密、猴子吃桃、素数判断与筛选等。
教师讲课时可以先演示程序的运行效果,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分析设计、给出设计略图,利用语言知识进行细化,直至给出源代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像师傅带徒弟一样,手把手地训练学生,最后再演示稍作变动以后的效果,并进行适当的分析与提示,让学生在课后去完成,以训练其阅读程序,修改程序的能力,相当于作文训练中的阅读范文与改写的过程。
5.2 离散数学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其思维模式与高等数学相去甚远,学习时比较费劲,为了减轻学习难度,加深理解,最好能用程序来演示与验证其定义、结论、定理。
为此需编写离散数学的辅助教材,将可利用编程来验证的知识挑选出来,给出每个知识的编程方案、数据结构、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关键代码,让学生在读懂“需求分析”与“设计书”的基础上,进行“完形填空”。
如集合论的编程,可以建立一个类ClassSet,其属性有maxCount(集合中元素的最大数目)、currentCount(当前元素数)、currentSet(集合的元素),方法有subSet、trueSubSet、EqualSet、powerSet……
这本指导书中的每个实验由任课老师讲解,与习题课穿行,使之与离散数学的教学融为一体,既作为辅助课程,也作为语言类课程的后续课程,可以巩固语言类课程的相关知识,为编程提供实训内容。
5.3 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源于数据处理与程序设计,该课程对于编程经验严重不足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原理,需先进行验证性编程。
老师在讲完原理并手工演算了部分实例后,应随堂细致地讲解如何在开发平台上编写验证程序,要细致到大多数学生可以编程实现。
在完成验证性编程后,可以进行“原理演示编程”实验,验证性编程实验,是为了帮助了解原理,而“演示性实验”是学生自己当老师,给其他人讲课,如果能把数据结构与算法讲明白,表示学生确实懂了,这些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原理。
这部分编程实验,老师不必在课堂上讲解,但要在实验指导书中写仔细,学生上机调试需编写实验报告,并且让典型学生发言,老师再适当点评,以正视听。
在完成验证、演示性程序设计后,寻找一些实际样例,在实验指导书中给出需求分析、数据结构设计、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并搭建起整个程序的框架,让学生参照相关文档,编写代码。
5.4 数值分析或计算方法
“数值分析”与“数据结构”有较大区别,“数据结构”研究数据处理中的经典问题,数据结构是重点,算法的复杂性与数据计算量并不大,而“数值分析”专门针对数据量不大但计算比较复杂的问题,精确的模型(如方程)已建好,研究的重点是“算法”,即在满足约束的前提下,寻找速度快或占用存贮空间少的算法,因此编程的侧重点不同,我们认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接受数值分析方面的编程训练,而不是只使用MatLib之类的工具软件。
算法的“验证性”编程与算法的“演示性”编程,可参考“数据结构”的方式进行。在验证性编程中不仅要给出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还要给出误差或精度值。
探索性编程,是指如调整敏感参数,记录其运行时长、迭代步骤,掌握获取正确结果的基本技巧,还可以给一些数据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如求解高微线性方程组、计算特征值、常微分方程等,以提高编程乐趣,也可从现行的函数库中选择一部分经典的代码,由学生改写。
5.5 组件编程
经过以上训练,多数学生应突破了恐惧编程的心理障碍,可独立编写一些小程序,也积累了很多小程序,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需训练学生编写大型程序,掌握模块化的编程方法,为此我们选用C++的改良语言C#,引入组件编程方法,将学生们积累的小程序封装为组件。
为此编写了《组件编程实训教程》,该书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在每章的前面介绍了使用本章知识的情境、场合,从而设计一个使用本章知识的真实任务,并将该任务分解成一系列的小任务,接着详细介绍完成这些小任务的操作步骤,学生对照教材可完成这些任务。
这个阶段的训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组件编程的技术,养成总结与封装代码的习惯,使学生在校期间能积累一些将来工作时用得到的模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软件重用的观念,为职业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程序员如果不会写组件,意味着编程水平难以提高。
5.6 软件工程
在前述训练中,学生应该接触了软件工程的相关理念,得到了比较模糊的印象,这时借助一个较大的软件工程的作业来讲解软件工程这门课,效果应该比一般“空对空”的说教理想,为此让学生做一个稍大的课程作业。
其背景是“计算机文化”课的Office操作题的考试,要求能获取考生对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所做操作的结果。
为此需编写《组件编程与软件工程》一书,按照组件编程的顺序,采用软件工程学的方式展开内容,介绍组件的开发过程,让学生感到使用软件工程学的方法,确实能给编程带来方便。
在该书中我们重点讲解Word的二次开发过程,而对Excel、PowerPoint、OutLook的二次开发只做重点提示,由学生类比完成。
6 结束语
将语言类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值分析、软件工程等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编程训练的生态链,环环相扣。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对于一个教学班级,这些课程最好由一位老师全程负责,以保证其连贯性。该教学方法成功的关键是“人”,老师必须投入极大的精力去编写各门课程的编程训练的教学程序、《组件编程实训教程》与《组件编程与软件工程》教材,并且需要经常性修改。
参考文献
[1] 杨晴虹.它山之石――印度InfoSys教学访问记.计算机教育,2006,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 教学团队 建设 人才培养 双师
一、团队简介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创建于1989年,是全国同类院校中最早创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院校之一,20多年来,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如今已经构建起了一支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梯队和学术团队。团队中包括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所占比例为82.0%,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为73.0%%,双师型教师占80.0%。
长期以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目标,着眼于促进课程系统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着眼于解决长期困扰与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着眼于密切跟踪社会需求和计算机学科发展动态,着眼于不断探索培养高端技能型IT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各施所长,从整体上提高育人效果。同时,教学团队也克服了传统教研室组织管理弊端,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当前,教学团队建设适应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整合教学资源,特别是有利于教师在课程教学上的跨专业合作,构成了以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为核心,以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对于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团队教学思路
团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学院办学思想为指导,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手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树立全面的学生观,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渗透素质和创新能力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思路是要与时俱进,从专业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求突破、求创新、求发展,完善与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相适应的办学模式。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团队结构优
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有标志性成果的教学团队。逐步提高骨干教师实践能力,聘请企业技术工程师优化队伍结构,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该团队拥有一批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团队成员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发展目标明确,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在长期的团队合作中形成了一种和谐、民主、团结的工作环境,建立起了稳定的教学骨干梯队。团队中有教学骨干力量,还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所代表的教学发展力量,形成多专业交叉渗透、人才互补的良好格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十分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坚持走实习、就业一体化道路,主动深入社会和企业(公司),在成都、绵阳等地积极开辟了实习就业基地。
良好的实验室建设是办好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坚实保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设有“嵌入式实训室”、“物联网实训室”、“软件工程实训室(1)”、“软件工程实训室(2)”、“软件工程实训室(3)”、“软件工程实训室(4)”、“Android实训室”、“计算机维护与维修实验室”等各类专用实验实训室。
四、教学工作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2)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团队式、实验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及情景教学等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团队中所有教师均采用项目化教学,100%教师开设了实训课程。
(3)开展实践性教学。立足行业现状,把握国际趋势,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4)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多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行教学质量量化考核,在每个学期末由学生、同行、领导分别给教师的授课情况评分。同时,制定了多项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和制度。
(5)以“高水平、高师德”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建立教师培训、交流、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了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学团队。教学效果好,团队教师教学质量网上评议优良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
五、教学研究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重视通过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近3年完成学院级教改课题10项,发表教改论文30篇,召开教学研讨会数20次。其中,团队成员主持的主干课程《单片机课程设计案例教程》已经打造成省级精品教材;《单片机原理与工程应用》、《JAVA程序设计》、《Android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C#程序设计》已经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资源课程,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六、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电力特色;Android;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王立国(1982-),男,河北邢台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与管理系,讲师。(河北 保定 071051)张建英(1974-),女,河北张家口人,张家口供电公司培训中心副主任,工程师。(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82-03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普及。2012年,全球智能移动终端出货量约7.2亿部,其中,谷歌Android开放平台架构的终端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同时,Android移动终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被大量应用,社会上以及电力系统为Android技术工程师提供了大量岗位。
高职教育的任务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要针对明确的职业岗位,为了满足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拓展专业人才的岗位范围,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注重行业特色。[1]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立足于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依托电力行业,并结合我院办学条件开设了移动通信技术(Android软件开发方向)专业,为社会及电力行业培养Android移动终端软件设计与开发的高技能人才。
一、专业定位与校企合作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新设专业论证不够充分,缺乏全面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不考虑自身条件、自身特色和未来社会的需求,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2]我院在专业开设前对区域经济、我院特色、行业需求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与论证,最终确定了专业的定位,并且结合自身条件选择了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
1.专业定位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根据移动通信技术行业发展及智能电网中信息通信技术的需要,针对移动通信和智能电网信息通信中智能移动设备程序开发与系统支持岗位,面向社会软件通用方向以及电力通信方向,培养具有Android系统移动智能终端及Java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技能,掌握Android平台软件及Java软件开发流程,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专业建设中的校企合作
我院在专业建设的初期就与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校企合作方案,实施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作”机制,实现了“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即我院与新龙公司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体。
移动通信技术与谷歌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加入了谷歌公司的“Android学术合作计划”,分享谷歌公司的优秀课程建设资源,参与谷歌公司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师资培养、大学生挑战赛、创新项目等。通过与谷歌公司合作,及时了解Android架构的发展与变化,培养师资队伍,锻炼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作为具有电力特色的专业,我院与电力公司人力资源与职工培训部门建立了长效沟通机制,定期交流指导专业的建设。我院定期派遣专职教师到供电公司下场锻炼,深入了解电力行业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岗位的职务需求,同时培养移动通信技术的师资队伍。学生顶岗实习与综合训练阶段,派遣学生到电力公司指定岗位顶岗实习。
二、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为了实现一定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容的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技能以适应生产世界的要求,还要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内在精神建构二者的有机结合。[2]
本着课程不仅是教育还是培训的目的,我院针对培养方案,经过与合作企业技术部门和培训部门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分为两条主线、六个阶段、四个方向(数据库、java开发、Android开发、电网通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既具有软件专业通用性,又具有我院的电力特色。在不同学期根据情况安排企业人员进行专业引导与教育、课程项目全程贯穿引导、素质拓展、心理讲座、职业素养培养等,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并由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考核。
1.教学内容建设
在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应用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依据通用性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将整门课程设计成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情境,既考虑到实用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一些毫无关联的小程序来理解与掌握程序流程,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一筹莫展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在开始学习程序设计时就理解未来工作中将要遇到的概念和问题,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本着“必需,够用,切实可行”的原则,力求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为目标。打破学科体系,以能力为主线,把理论、实践内容进行充分融合,把多种相关技术整合成一门课程,强化案例式教学和知识的模块化。
2.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建设
(1)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充分利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网络资源、电子平台和第二课堂等多种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学生和教师间均获得了良好的反馈。
利用一体化教室构建贴近实际工作的教学环境,课上教师讲完理论部分,亲自动手做演示,带领学生动手完成本次课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所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源代码等资源对学生全部公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手头的教材,及时复习巩固已经学习过的内容,预习新的章节。
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就是知识传播的过程,每学期会安排两次师生座谈会,由系部安排教师与学生代表进行沟通交流。除面对面的交流之外,电子邮件、BBS、E-mail和QQ、MSN等均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些手段,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请教和反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手段和进度进行调整,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2)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所有课程考核都是以能力为中心,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实训项目考核、单元测试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强调平时的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和作业;实训项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测试考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期末的理论考核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为了有效考察学生的项目能力、动手能力、理论知识、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在专业课考试方式的改革上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
首先,对传统笔试一考定终身难以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做了完善,加大了平时对学生考查的力度,设立了多处考查点,将平时上课的评价成绩纳入考核体系,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积累,而非考前突击。
其次,上机考试方面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以项目为单位组织考试题目,且多是一次考试布置一道完整的项目题目,综合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再次,针对每学期末的项目实训,采取项目组答辩的方式,除了对项目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评定之外,对每组的成员个体也要单独考查,从技术能力、团队合作到精神风貌、语言表达,都会有一个综合评价。
最后,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考核模式,由企业出题并派监考教师来考核学生,试卷或者上机项目由他们来组织评审,这样一方面题目更贴近真实,更贴近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教考分离。
3.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选取教材上尽量选用面向工作过程思想编写的教材,使用任务驱动,围绕工作任务展开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分析工作任务制订工作步骤,在实现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最终完成工作任务。教材中选用的任务和案例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代表性,选择了在程序开发中经常使用的功能作为程序案例,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项目开发中能直接利用相似的程序功能。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积极选取企业教材,并按照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与就业相结合,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另外,每学期期末的实训项目均来自企业。
三、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实践教学学时为1990个小时,占总课时的62%。所有实践课程都制定了相关课程标准。实践教学分阶段,循序渐进分为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岗位技能实训三种实训并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过程。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由我院与合作企业——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基本技能实训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承担,但其中的课程项目贯穿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在整个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完成1个或多个项目。专业技能实训以校内“双师型”教学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来共同承担。兼职教师主要是设计项目实训内容、提出项目实训要求,进行项目实训验收或答辩;日常实训过程的指导、辅导主要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来完成。岗位实训主要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的方式来承担教学工作。校内教师主要参与方案的制定、实训过程的检查和实训结果的验收;企业兼职教师(软件研发工程师)在企业内的实训基地(厂中校),按软件公司的开发流程,带领学生完成至少2个真实的软件项目,实现学生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2.实践教学条件
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2]我院根据专业需要,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公用实训室;二是班级综合实训室;三是专业特色实训室。每个实训室都由品牌机构成,并配置了完善的教学设施,保证了教学做一体化。
首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有6个公用实训室,根据每个实训室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不同,所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也不同。
其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成了4个班级综合实训室,该实训室具有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两重功能。平时上课保证人手一机,课堂练习以及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在班级综合实训室完成。阶段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根据情况可在班级综合实训室完成,也可在公用专门实训室完成。班级综合实训室的建成,为学生充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项目实践能力、创新性实践以及承接一些软件开发项目,起到了保障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最后,专业还建有一个专业特色实训室。实训室除了配置有PC机外,还配置有企业捐资和自购的多种型号、品牌、类型的Android系统移动终端设备,方便学生参与到一些承接的软件开发项目中来。
四、教学团队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3]目前,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师团队主要由10名校内专任教师和6名企业兼职教师构成。其中校内专任教师主要由博士、硕士组成,占教师总数的70%,主要负责教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理论相关课程;企业兼职教师主要由来自企业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构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主要承担职业素质拓展和企业实训等课程。
高职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刻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技能水平,对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从理论、实践操作到考核认证都必须达到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的水平。[4]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从建设初期就注重鼓励教师掌握新技术、新理念,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现场工作一年或半年时间进行调研、学习和锻炼。三年以来,专职教师下厂锻炼3人共计23个月,其中两名教师分别先后到合作公司软件开发部下厂锻炼半年,学习企业的开发过程、开发技术、开发理念;一名教师到电力公司下厂 11个月进行锻炼调研,了解电力系统的需求,尤其是智能电网的发展,以便使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发展与电力行业更加紧密的结合,为社会与电力行业提供服务。
五、结语
根据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域特点及电力行业背景,以Android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电网快速建设为契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多名学生在全国“蓝桥杯”大赛、“天翼华为杯”软件大赛、河北冀软“安博杯”软件大赛以及谷歌手机软件设计大赛上获得奖项;手机初级开发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作为电力系统下属一所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通过与电力公司进行合作,为电力公司智能电网移动终端培养了开发、维护人员,得到了电力公司的认可和好评。今后需要继续广泛调研和深入调研,紧跟行业人才需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魏怀明.具有行业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J].计算机教育,
2011,(12):26-28.
[2]苗耀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54-57.
关键词:工作过程;网络;技能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7-4148-01
信息化的企业需要两类人才:网络工程师、网站设计师,根据各方面人才市场数据分析,市场需求在增加,而我们的就业率却很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分析原因主要是现有的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不能符合企业要求,造成学生就业困难。据调查企业人士反映,前来面试求职的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编程和动手能力,需要经过6到12个月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这样一来,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成本负担,不得不投入有经验的工程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训新人,相当于企业投资对学生进行了一年的岗前教育。
解决就业突出问题的关键,是践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观,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方面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发动教研室骨干教师广泛开展社会调查,调研工作岗位、分析工作任务,确定工作岗位群,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专家座谈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进行描述;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归纳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并对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考核表等资料的编写;在学习领域中,根据职业能力设置学习情境;对学习情境进行细化,得出具体学习任务(学习子情境),由此制定出培养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
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观与以往在以下方面有很大不同: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从学科教育到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与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IT职业素质)相结合;从分科课程到综合课程(减少课程,进行整合,如计算机基础、组装与维护进行综合,JAVA与SQL SERVER综合);按照认知规律,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排序方法,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工作法进行。资讯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应该干什么,计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怎样采取行动,决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工作方法,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工作,检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检查任务是否完成以及完成的质量,评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出改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模拟工作过程。
教学方法:“角色换位,方法融合”, 角色换位指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方法融合指多种教学方法与六步工作法的有机结合。将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式团队学习法、开放性虚拟实训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入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中。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要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即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包括传统的电化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提高教育活动效率、增强教育功能、减少教学难度等方面的作用。如虚拟实验技术,提供模拟软件,让学生自主进行课程实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提供详细的教学录像,对技能进行直观的介绍,同时提供精品课、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详尽的课程资源。
考核方式:多年教学的实践证明,传统的考试方法不能满足本专业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真正掌握的要求,改传统的理论型的“试卷”考试方法为实践型机试和学生提交的“作品”的考试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测试。建立以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评制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学团队:教师素质的标准要求甚高,除了崇高的职业道德,丰富的知识底蕴,必备的传统教育教学能力之外。通过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之具备扎实的教育科学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为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提供强有力保障。
实训基地:为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验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到企业进行锻炼,真正了解企业,以便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校内建立较完善的、能够模拟企业环境的实验实训体系,使学生可以在实验实训过程中体验企业要求、锻炼职业素质,引导学生体会企业文化。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人口结构问题渐显,无论从学生、还是教师、学校各角度若不改革,道路会愈来愈窄。网络技术专业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市场的情况不断的进行研讨、改进和探索,促进网络技能型人才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支撑平台;实训课程
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什么都知道,却什么系统都做不出”的尴尬局面。“眼高手低”、“动手实践能力不强”这些语句是软件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最多的评价和抱怨。形成这种情况的根源是我们在计算机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对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目前不少学校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重视实践教学,着手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但由于实践教学的特点,我们在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不少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过程指导与资源建设的问题,需要构建高质量的实训教学支撑平台,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
1、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特点
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实践课程的设置问题,要么局限于比较简单的实践活动,如大作业或课程设计。也有一些学校进行的是2~3周的专门实训课程,这类实践过程偏短,学生不能真正完成软件工程全阶段的工作;要么是项目过于庞大,如全真模仿商业产品的开发,开发周期可能长达一个学期,教师因为精力、时间分配不足等原因参与度有限,不能有效地全程指导学生实践,变成学生们“孤军奋战”,最后“掉落在泥潭里”,最终项目失败,匆匆结束,学生们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再从实践教学的特点来看,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它牵涉的知识面广,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涉及的事务性和管理性工作较多,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不同的教师对其重视程度不同,取得的教学效果差异很大,但对教师工作成绩考核却没有有效的横向比较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2、实践教学支撑平台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从2007年开始,我们着手进行教学计划改革,加大、加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力度,并特别重视实践教学支撑平台的建设。平台建设之初,国内尚无可借鉴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与国际著名软件公司IBM进行合作,在建设好硬件平台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完成了一整套软件开发全过程中各个过程所需要的系统静态原型、指导手册l、各种技术文档模板、各种关键技术课件、分别对应于教师与学生的管理制度及考评指标等资源,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支撑平台。在此平台的支撑下,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期8周的项目开发实训,模拟软件企业的管理模式,遵循软件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并在最后拿出一个符合业界标准的软件系统。经过4年多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实践教学支撑平台已经基本成型,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它的支撑下,全面的实训课程体系与指南也逐步改进成型。
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项目实训的方式,使学生采用工程化的方式开发和设计软件系统,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能胜任研究、分析、开发、设计、测试、管理等多种角色的专业能力。为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我们需要支撑平台的支持,要构建支撑平台,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2.1 实训课程项目时间及内容的选定
过短或过长的实训课程项目时间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时间过短,学生在软件开发各阶段的深入度不够,感受不深,所受的训练强度也不够,自然获益不多;时间过长,项目规模过大,学生浸没在繁琐的技术细节中,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专注度不能持续,也不利于把握软件过程各阶段的主要技术和目标。综合考虑,6~8周的时间比较合适,除掉最初阶段的可行性调查和需求调研外,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在6~8周的时间内完成需求分析、建模、设计、编码及测试这几个主要软件工程过程的工作,最后开发出一个接近于实用的软件系统。
实训课程项目内容的选定是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实训课程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实训项目内容的设计既要考虑想要学生掌握的技术,还要考虑项目的规模。我们通过与IBM公司的合作,将该公司的一个实际商业项目经过裁剪后作为实训项目的题目,以满足课程需求。
2.2 协作开发支撑平台的建设
我们充分利用IBM公司在业界领先的RSA(Rational Software Architect)和KAD(RationalApplication Developer)等软件系统,配合项目管理软件、Bug管理跟踪系统,基于计算机网络和服务器,架设起FTP、SVN、数据库及应用服务器,建立了团队协作开发支撑平台。这个平台不但可以进行Java EE实训,还可支持其他各种项目的开发实训。
2.3 “学习工厂”开发方式
在实训中我们采取了“学习工厂”的教学方式。“学习工厂”是国际工程教育界对于工程学科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教学方式。它以校内的工程实践学习环境为基础,通过工业界提供的设计项目,在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的双重指导下,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完成这一工程实践项目。在实训课程中,教师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由6~8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选出项目经理、技术经理、测试经理、配置管理员等角色,并保证每人都有一定的编码工作量。教师担任团队项目总监,持续跟踪团队的状态,了解进展,对明显偏差进行建议和指导。
2.4 基于项目驱动,基于问题学习
学生的工作和学习都是基于项目开发进行的。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包括沟通、技术等各方面的问题,指导教师一般不直接给出解决的具体办法,而是指导学生自行调研、查阅和学习,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2.5 完善的多指标考核体系
完善的多指标考核体系包含几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怎样全面、客观地考核实训课程的效果,表现在大部分学生经过实训后有多大的提高;二是怎样考核每个团队做出来的作品;三是考核学生作为个体对团队项目的贡献;四是考核教师的表现与所起的作用。从这几个问题出发,我们建立了实训的考核指标库。从实训课程最开始的各个时段,就按指标进行过程式考核。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由于前期太松懈导致后期项目不能完成或完成质量太差的现象。
3、平台特点
3.1 软件工程思想贯穿实训全过程
通过实训,学生充分认识到软件开发是件庞大而繁杂的事情,如果不应用软件工程的思想,项目会不可避免地失败。我们应该加强软件工程过程能力的训练,把一个开发周期分成若干个具有里程碑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输出必须通过文档的形式进行完整描述,而且其输出是可验证的。在开发活动的全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迭代式开发”等重要概念的深刻理解。
3.2 以“CDIO”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CDIO为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与运行(Opemte)的缩写,是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过程为载体,使学生通过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相应于这一方式,让学生在实训项目开发中调研、实践,建立起对问题的感性认识,促使其回忆、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经过综合分析与思考,再回到实际中解决问题,最终运行、维护所开发的系统。这样一种“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强的运用能力。
3.3 “因材施教”原则的有机应用
开发团队内不同的角色由不同性格特质、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学生承担,主要任务也各不相同。如项目经理的主要工作是“上通下达”,制订、监督、保证项目顺利完成,适合有一定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的学生担任,不一定承担大量的编码工作;技术经理则是团队中的技术中坚力量,不但承担主要的技术工作,还要负责其他组员的技术培训;测试人员则要保证软件系统的质量等。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得各类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积极地参与到项目实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