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油矿地质学研究

油矿地质学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14 10:28: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油矿地质学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油矿地质学研究

第1篇

【关键词】油藏 精细油藏 描述技术 现状 发展趋势

油藏技术主要用于油田的开采。由于油田都存在于地层结构中,因而需要采用一定的勘测技术对地层中油田分布的位置进行预测,油藏描述技术中包含的学科知识较多,其中包括地质学、地震学等相关的知识,而且也需要相关的计算模块对油气储量规模以及油气储层分布状态做出准确的预测。精细油藏技术主要是针对油田开发后期而言,其目的挖掘已开发油田的潜力,实现油田勘探作业的精细化。

1 国内精细油藏技术的研究现状

油田在开发一定时期后就会进入高含水期,此时油质较差,且需要专门的技术对油质进行凝聚,而且此时地层结构中油藏分布较为分散,局部却也相对富集,在地质结构中已经较难发现比较大片的剩余油分布,导致油田的采收率得不到明显的提升。而造成油田采收率偏低的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够对储集层的均质性做到较为准确的预测,因而需要引入精细化油藏描述技术,从而准确的预测出油质在三维空间内的分布规律,以及储集层的性质。

1.1 地震技术的应用

在油藏开采过程中,由于储集层的分布状态以及流体性质会发生显影的变化,从而储层体积密度以及地震速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此时地震反射波的相关特性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而在油田开发阶段,主要定期对不同位置的油质分布结构进行对比的三维地震观测,并且形成较为完善的地震观测数据,能能够初步的对地层中油气分布进行预测。如今,地震与广泛的用于地层精细构造研究方面,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四维地震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油田作业的精细化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助力,通过四维地震技术能够对油田注水过程中奇想变化等相关的油气分布范围进行准确的预测。

1.2 地质统计学的应用

地质统计学在精细油藏描述的技术中应用较为广泛,其核心工具为变差函数,其技术原理为现在较为合适的地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区域化变量的空间分布结构特征规律进行较为准确的估计,同时为保证相关数据的完整性,有必要对区域化变量的条件进行模拟。区域化的变量指的是在一定的地质区域内,某一空间所观测的出的地质参数往往存在着差别,且不能够运用简单的函数关系予以表达,不同空间的地质参数存在着一定的随机性,但是总体上却也存在着相关性。这种在空间内,既能够体现出连续性特点也能够体现出随机性特点的变量,统称为区域化变量。假如将空间几何区域内的变量关系以区域随机函数的形式来表达,并对区域化变量中的某一点进行取值,从而能够形成具有空间相关性的随机变量。地质统计学的网格化可以沿层面或其他界面插值。利用地质统计学可以得到更准确的模型,同其他方法相比,控制数据、控制数据与插值点之间的距离和方向、控制数据点之间的距离和方向、层面控制、连续性模型、数据的统计分布以及控制数据的不确定性程度都被被系统地运用到建模过程当中。一般来说,模型的建立会涉及到相关的应用软件。

1.3 层次界面分析与流动单元研究法

一般来说,剩余油田资源的分布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其多数存在于地层隔断中,隔断之间具有相互独立的特点,而且隔断体内部也并未被注水,因而这种隔断油质往往是油藏精细描述关注的重点,且是未被水体波及到的分隔体才能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而侧重点为未被物性波及的隔断油质。储集体的分隔性要远远超过其连续性,在对于分隔体研究时,应该分隔体从剖面上划分出来,储集体将会被分为小的流动单元,将最小一级的分隔体最大程度的描述出来,则是研究分隔体的关键所在。层次界面分析法在对系统进行研究时,并不像层序方法那样对海平面的变化特别看重,而是主要强调了系统论的观点,强调了系统的层次性、结构性,强调了界面的级别性。

2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展望

2.1 数字化技术以及模拟技术的应用

如今,计算技术以及软件技术的大力发展,对于油藏分布的描述多数要求具有一定的可视化程度,即能够较为准确地看出剩余油质的分布构造图。现代油藏描述技术多数是以油藏描述软件作为基础,而且计算机软件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工具,其能够对相关的剩余油的分布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目前国外一流的油质勘探方面的软件包括:SCM、GTM等相关地层模拟方面的软件等等,国内也包括诸如RICH油藏描述软件、三维地质模型软件系统(GMSS)等等。运用计算机软件对地质构造分布图进行预测,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真正的能够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利用,如一般的油藏描述软件能够中和应用地震、钻井、测井以及相关的地质研究数据作为基础,进行准确的油藏描述,通过软件界面能够对地质模型进行三维演示,同时其中也包括动态以及静态参数的分布。相关软件的应用实践表明,软件描述的有效性多对于早期油藏技术而言,但是对于老油田的精细化油藏描述就会稍差一些,而且在进行井间预测的过程中,对于预测结果的理论性过强,并未考虑到地质学家的经验。导致预测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此外,由于油藏数值模拟网格粗化和取向问题,使得数模计算结果比油藏描述粗糙得多,缺乏地质上的显示特点。而且多数软件应用存在着大量的随机建模。难以确定那个建模结果可作为参考,此时仅能使用地质模型进行检验修正。因而,未来需要开发出一种具备多功能、综合性、一体化的三维描述软件,它应该具有多种插值方法(尤其是随机建模算法),预测能力强,充分考虑地质家的经验和各种约束条件,功能强大,等等。

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的核心技术在于确定等时格架以及时间地层框架内沉积地层的分布类型。在一个基准面旋化过程中形成的岩石单元,岩石单元是一个成因地层时间单元,通过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和等时对比,分析不同级次的陆相地层内部结构特征,建立高分辨率地层框架,根据低级次旋回特征进行局部地层精细对比,可以为精细油藏描述提供基础。

3 总结

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油田在实际开采过程中所面临的地质问题也越来越复杂。精细油藏的描述未来的发展方向会朝着管理方式向多学科协同的集约化方向发展、描述过程向可视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研究向系统化、理论化、精细化和预测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东,方雪莲,胡廷惠.油藏精细描述关键技术及前景[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05)

[2] 贾爱林,郭建林,何东博.精细油藏描述技术与发展方向[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06)

[3] 王君,戴鸿鸣,范毅.开发中后期的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J].西部探矿工程,2006(07)

第2篇

关键词:油藏储层建模;三维可视化;VolumeViz;储层剖面

中图分类号:TP3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2-0166-02

作者简介:王家华(1945-),男,西安石油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油藏描述、储层建模、地质统计学、地质图形可视化、决策分析、风险分析、软件系统;陈雨馨(1987-),女,西安石油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

0引言

储层建模就是利用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取得的地震、测井、钻井等数据,结合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和数学方法来定量描述二维或三维储层的空间变化特性,是勘探地质构造的主要手段。而基于计算机图形学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了储层模型的更为直观的图像显示,既描述了地下复杂的地质构造情况,又反映了石油矿产等资源的构造形态和属性特征的空间分布,为进一步决策提供至关重要的实验数据支持。

Open Inventor (OIV)是在OpenGL的基础上开发而成的,它通过“搭积木”的方式来构造复杂的三维场景,使用户只花费很少的时间就可以构造出复杂、优美的三维场景。而在大量数据可视化方面,OIV的扩展模块VolumeViz能够实现超大数据集的交互可视化,支持海量数据集的转化和数据整合技术,同步进行超大数据的可视化计算,并采用了最新的GPU渲染技术,更高效地实现高质的可视化效果。其中,VolumeViz中海量数据管理器(LDM)组件能够将海量数据转化整合为内部文件,加速实时可视化。本文研究了VolumeViz海量数据转化技术,并结合实际数据实现油藏储层剖面图的绘制。

1储层数据转化

1.1多分辨存储的LDM文件

油气储层建模除了能使用钻井、测井数据外,还应使用反映地下储层属性的地震数据,用以弥补井数据的不足。目前存在多种地震数据格式,其中SEGY格式已成为记录地震数据的标准格式,它也是石油勘探行业地震数据最为普遍的格式之一。为了更为精确地实现储层模型的三维可视化显示,实际显示时会对地震数据进行插值以获得更高的分辨率,比如克里金插值。而随着需要处理的地震数据加大,插值后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会给三维可视化显示带来很大的挑战。为此,OIV的扩展模块VolumeViz采用一种新的文件格式,即海量数据管理格式(Large Data Management,LDM),它可以将包括地震数据在内的大规模数据按一定规则进行转化和重组,以实现快速遍历数据和加快实时三维可视化显示的目的。

与地震数据SEGY格式按道存储不同,LDM文件中的地震数据是按照多分辨分块八叉树结构将数据重组。八叉树是一种用于描述三维空间的树状数据结构,八叉树的每一个节点都表示一个正方体的体积元素,而将每个节点的8个子节点的体积元素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该节点的体积。常规八叉树只存储最深层叶子节点,而LDM文件则采用的是多分辨八叉树结构存储数据,即在不改变数据覆盖范围前提下,对不同深度下的叶子数据都进行计算并保存。当要求低分辨显示数据时,只需遍历浅层次叶子节点数据;而要求高分辨显示数据时,则必须遍历更深层次的叶子节点数据。

LDM文件特殊的存储方式具有以下3个优点:

(1)数据分块处理,加快存取速率。LDM文件中,地震数据被分成分辨率不同的小块,在绘制时根据不同分辨率的要求加载对应的块数据即可,不需要加载全部数据,而且并行处理算法可以加速块数据的存取,比SEGY格式有明显优势。

(2)数据结构空间相关,加快数据遍历。LDM文件中数据的八叉树存储结构具有很高的层间相关性,高效的树结构遍历算法就是利用这种高相关性很快搜索到指定数据库。

(3)绘制策略应用多分辨率思想。LDM文件将数据从低分辨到高分辨依次编码存储。在显示过程中顺序加载,先加载数据量较少的低分辨率数据,显示低分辨率图像;然后继续加载数据量更多的高分辨率数据,实现更高分辨率图像的显示,这种数据格式允许实现任意分辨率的显示。

以上优点使得LDM文件可以高速处理容量巨大的地震数据,实现数据的实时三维可视化显示,从而极大地改善了用户体验,这些都是SEGY格式文件很难做到的。

1.2LDM文件转换原理

地震数据SEGY文件是以三维栅格结构来存储数据的,即文件中的每个采样点都代表空间中某点的勘测数值。要想利用LDM文件实现数据的高效存储与显示,就需要将栅格结构的SEGY文件转换成多分辨八叉树结构的LDM文件,其转换过程主要有两个步骤。

(1)创建八叉树结构。

创建八叉树结构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所能申请的数据存储空间,如果空间充裕,可以实现最高分辨率的八叉树编码,此时的叶子节点就越小,可以绘制出精细的图像,但是遍历所需要的时间就会比较多;其次是在存储空间不充裕时,则只能对低分辨率的大叶子节点进行八叉树编码,在绘制时会损失图像分辨率,但其遍历节点会很快。因此在数据转化过程中,需要在存储空间和执行时间效率之间认真权衡。在OIV的LDM文件中,当原始数据中某一节点内采样点数目小于64×64×64时,就不再继续划分该节点。

(2)产生多分辨率数据结构。

第3篇

关键词:石油;采收率;技术

0 引言

我国一方面石油资源短缺,一方面石油采收率不高,开发过程中破坏性开采比较严重。我国陆上油田采用常规的注水方式开发,平均采收率只有33%左右,大约有2/3的储量仍滞留在地下,而对那些低渗透油田、断块油田、稠油油田等来说采收率还要更低些,因而提高原油采收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也是我国从源头节约石油资源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由此产生的对石油高效开采技术的需求也将更为强烈。分析借鉴国外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态势,将有助于我国的石油开采[1]。

1美国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

1.1美国石油开采技术发展过程

美国是最早投入石油开采与利用的国家之一,其石油开采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与世界其他大多数产油国一样,美国的石油开采技术发展也经历了自喷开采、机械采油、三次采油等发展阶段,其中机械采油是最常用的开采方式。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三次采油试验和应用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三次采油技术主要包括化学驱和CO2驱油技术,而CO2驱是美国应用最广泛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之一。因此,美国也是CO2驱世界上应用规模最大、提高采收率效果最好的国家之一。

1.2 美国石油开采技术研发现状

近年来,在低油价下,美国各种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的实施项目在减少,只有CO2混相驱项目一直在稳定增加。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有十分丰富的天然CO2气源,并在高油价下已经修好了3条输送CO2的管道,可以把CO2从产地直接输送到用地;另一方面,由于CO2驱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其成本大幅度下降,使一些较小的项目也有利可图,从而促进了CO2驱的发展。随着CO2价格的下降,CO2注入量有所增加,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增大。CO2驱的项目一般可提高采收率8%~15%(地质储量),生产寿命15~20年,成功的CO2混相驱预计每增产1bbl(桶,1bbl=159L(升))油需1.1万ft3CO2(立方英尺,1立方英尺=0.0283168立方米)。CO2驱主要集中在西得克萨斯州的二迭盆地,主要是由于该地区的石灰岩和白云岩特别适合于CO2驱,它又靠近几个主要的CO2天然资源的产地。

化学驱自1986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表面活性剂驱几乎停止。但应用聚合物凋剖仍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美国已把调剖和聚合物驱、钻加密井,水平井等列为改进的二次采油。特别是深度调剖,它已不再是单纯的增产措施,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代替聚合物驱,或与聚合物驱结合,使聚合物驱获得更大成效。它与聚合物驱相比,具有所用化学剂量较少、投资回收快等特点。其中新的深度调剖体系(胶体分散凝胶CDG)近几年受到普遍重视。这种凝胶是一种半流体状态,在地层中可以缓慢流动,由于聚合物浓度很低,不仅使成本大大降低,同时由于其粘度很小,不会使注入压力明显提高,因而进入低渗透层的量相对减少。并且由于是缓慢交联,可以更深入地层内部,大大提高了调剖效果。美国已进行29个矿场试验,其中19个获得成功。

尽管三次采油在美国发展比较缓慢,但美国能源部对提高采收率的基础研究仍十分重视,研究项目的80%资金由能源部提供。主要研究领域为:

(1)通过诊断和图像系统研究油藏岩石性质和岩石、流体相互作用对采油过程的影响。其中包括:应用X射线层析和核磁共振成像或其他技术在孔隙级别上研究岩石、流体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流体在岩石表面上的粘附或吸附趋势,即润湿性和渗吸对流体通过岩石流动速度的影响;在不同油藏条件下影响原油、水、气通过孔隙介质流动速度的物理化学因素;岩石孔隙级别内的过程与油藏内同一过程之间的关系,并如何应用这一关系提高采收率。

(2)开发或改善经济有效的采油过程。在气驱方面,主要是研究如何提高CO2的扫及效率以及提高在低于最小混相压力下进行气驱的能力(即近混相驱);在化学驱方面主要是开发廉价的表面活性剂和控制水流动的聚合物;微生物驱方面则研究可产生廉价表面活性剂、气体或聚合物的细菌;在重油开采方面主要研究可改善注蒸汽过程扫及效率的高温泡沫,开发新的热采方法以及把这些过程与水平井结合起来。在油藏模拟方面,主要是开发可在大型计算机系统、台式计算机或工作站都能预测油田动态的模器,以能让较小的石油生产者应用,该软件还要能模拟水平井采油过程[2]。

(3)探索烃类沉积系统的模拟方法和建立风险评价技术,开发便宜的可用于台式计算机或工作站的软件,研究新的算法以降低对硬件的要求。

(4)环保研究。主要是对炼厂排放颗粒的研究,减少环境污染,开发由于钻井、生产、管道作业造成土壤污染的诊断模型;研究油气勘探开发作业过程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和开发降低有害物质排放的廉价方法,发展油气废物的应用技术,包括如何减少废物以及取样、表征和处理方法等。在低油价下,美国政府仍然对三次采油的基础研究十分重视,每2年召开一次SPE/DOE(是指美国能源部下辖的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即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DOE即Department of Energy (美国)能源部)的提高采收率会议,为今后发展提供储备。

1.3 美国石油开采技术发展潜力和远景

由于二次采油的机理十分复杂,并有投资大、成本高、风险大等特点,因此各国对提高采收率方法的潜力分析工作都十分重视。美国在1976年、1984年,曾2次由美国国家石油委员会(NPC)组织几百名专家对美国各油田进行了潜力分析和预测,为美国能源部发展化石能源提供了科学依据。1993年又第三次进行了潜力评价,下面对这次潜力评价的结果作一简要介绍。

美国总的探明地质储量为5 330亿bbl,至1991年年底已采出1 570亿bbl,在当时经济条件下剩余可采储量为250亿bbl。这样,将有3 510亿bbl原油需依靠新的有效的采油方法才能开采。在这3 510亿bbl中可分成2类:一类是由水驱可以驱替,但在常规生产中,由于旁通或不与水接触而不能采出的可流动油有约1 130亿bbl;另一类是由于粘滞力和毛细管力而捕集在油藏孔隙中不能被水驱替的不可流动油,这部分约有2 380亿bbl。可流动油可用改进的二次采油(ASR)方法开采,如钻加密井、调剖、聚合物驱、钻水平井等,主要是尽量扩大扫及效率。这些过程成本比较低,并可快速提高生产水平。开采不可流动油则要采用CO2驱,化学驱、热力采油等三次采油方法(EOR),在扩大扫及效率的同时还要提高驱油效率。这些方法比常规方法需较大的投资和操作费用,才能够增产更多的油,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开发更为先进的提高采收率的技术与方法以增加可采储量[3]。

分析结果表明,在现有技术水平和1993年的油价下不论是EOR或是ASR都对美国经济和能源有很大贡献。如在24美元/bbl的油价下,EOR过程可增加46亿bbl的可采储量,ASR技术可增加74亿bbl,二者相加相当于美国目前剩余可采储量的1/2。并且可以看出,ASR技术特别是聚合物驱和调剖对油价不太敏感,在他们评价的16~36美元/bbl的范围内,其聚合物驱和调剖增加的可采储量都为10亿bbl左右。这一方面说明这2种方法其技术已完全成熟,另一方面说明在低油价下它有相当大的应用前景。在ASR技术中加密井网受油价影响较大。如技术改进和提高,聚合物驱和调剖的潜力还要增加,相当多的加密井潜力将被聚合物驱或调剖所代替。在高油价下,聚合物驱与加密井网的潜力将大大提高,如在36美元/bbl时,ASR可增加可采储量126亿bbl。其中单纯加密井网增加可采储量只有17亿bbl,其他主要是加密井网与聚合物驱或调剖相结合的方法。EOR的潜力受油价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化学驱,即表面活性剂驱和我们所谓的复合驱。利用现有技术,当油价低于20美元/bbl时,化学驱潜力基本为零,即在这个油价下不能使用化学驱。只有在油价高于24美元/bbl时,化学驱才能得到应用,并明显受油价影响,即使油价高于32美元/bbl,其增加可采储量也不到5亿bbl。EOR技术如果进一步得到发展,其化学驱的潜力将得到明显提高,这说明化学驱的技术还不成熟,还未达到工业性应用的程度,还等待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油价的提高。CO2混相驱受油价影响较大,在油价低于16美元/bbl时,CO2混相驱的贡献也很小,当油价高于24美元/bbl或28美元/bbl时CO2混相驱增加的可采储量与油价关系就不大了,可达26亿bbl。其技术发展对其潜力的影响不大,说明其技术已经成熟,其应用程度主要取决于油价的高低。热采利用现有技术在油价高于20美元/bbl时,其应用潜力虽然也随油价的升高而增大,但与油价的关系并不像化学驱那样显著,它的潜力大小也随技术和油价的提高而提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当时低油价下提高扫及效率的ASR方法,如加密井网、聚合物驱和调剖等措施仍是提高采收率的主流方法;CO2混相驱在一定的油价下会有一定的发展,而化学驱其中包括复合驱应用的可能性很小,一方面其经济成本太高,必须在高油价下才能使用,另一方面其技术尚未成熟,风险比较大,还需在技术上进一步提高。但化学驱毕竟是一种高效率的三次采油方法,并适合一定的油藏条件,仍有进一步开发研究的必要。因此美国提高采收率的发展战略是在当时期间(在20美元/bbl油价下,利用现有技术),主要针对河流/三角洲沉积占主导的油藏、斜坡盆地和浅的大陆架油藏,利用ASR和EOR(主要是热采和CO2混相驱)技术;同时加强室内机理性基础研究,尽快使化学驱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估计在近10年内化学驱在矿场上的应用不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2 对我国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思考

2.1 地质特点是选择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基础

三次采油与二次采油或一次采油的明显不同之处就是前者的适应范围有限。比如,热采中的注蒸汽,它要求油藏比较浅,油层比较厚,原油密度和粘度较高;而注气混相驱则与之恰恰相反,它要求油层比较深,以满足混相压力,油层比较薄以减少粘性指数和重力超复,原油密度和粘度小,以易于混相。二者都要求油藏相对均质,而聚合物驱则对中度和较严重非均质更为有效,粘度要求介于二者之间。美国,特别是二迭盆地,属于海相沉积。原油密度很小,非常适合CO2混相驱,从而使CO2驱技术得到快速发展[5]。

我国东部地区除了CO2和天然气比较贫乏之外,其油藏主要是河流相沉积,非均质比较严重,并且原油密度和粘度较大,与天然气很难达到混相,因此,我国东部地区必然以化学驱特别是以聚合物驱为主;而西部地区原油较轻,其地质特点比较适合注气混相驱,则应发展注气技术。搞三次采油潜力评价也正是基于地质特点进行的。了解国外三次采油发展动向,必须首先注意其地质特征,切记不要盲目追随,一定要结合我国实际,有的放矢地发展三次采油技术。

2.2 物料来源决定提高采收率发展的方向

从美国CO2的注气提高采收率的实例来看,物料来源决定提高采收率的发展方向。美国二迭盆地由于有丰富的CO2供应,适合发展CO2混相驱或非混相驱。而阿拉斯加由于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并且在近处又无销路,因此适合采用注烃混相驱。我国西部与阿拉斯加有类似之处,因而注气混相驱或非混相驱大有用武之地。在考虑各种提高采收率方法的潜力和制定提高采收率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物料来源这一因素,否则,将变成无米之炊。

我国东部地区从地质条件看,比较适合化学驱,化学剂(如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等)的国产化就十分重要。制定规划时,要事先考虑这个因素。

2.3 油价决定提高采收率的规模和时机

方法不同,风险程度也不同。三次采油是一个投资大、成本高、风险大、见效慢的采油方法,因此油价是对三次采油技术发展最为敏感的问题。1976年,阿拉伯石油禁运使油价大涨,美国政府极力鼓励三次采油,使三次采油技术迅速发展,三次采油项目数在1986年达到高峰。1986年以后,油价下跌,除因在高油价下已铺好CO2输送管道,前期投资已经花费,使CO2驱还在继续增长外,其他方法都在萎缩。在低油价下,宜采取技术相对成熟、投资较少、风险较小的方法,如聚合物驱、调剖等所谓先进的二次采油方法。复合驱,特别是三元复合驱目前技术还不成熟,风险也比较大,只有在油价高的时候才能采用。但它毕竟是一种十分有效且很有前途的三次采油方法,现在还需加强机理性研究,进行不同规模的先导性试验,暴露矛盾,做好技术储备。随着技术的发展,还可以使成本与风险降低,时机成熟可大规模应用。美国进行的提高采收率潜力与油价关系的分析研究值得我们借鉴[6]。

2.4 地质、油藏工程研究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

尽管在目前低油价下二次采油矿场试验和应用大幅度减少,但美国在地质、油藏工程方面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并且国家给予大量资助。这使人们认识到,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油藏描述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因此,美国一直把油藏描述作为科学研究的重点,并且主要为三次采油服务。三次采油是个极端复杂的采油方法,它需要化学家、地质学家、油藏工程师、测井、数值模拟等各方面专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现在许多矿场试验之所以失败,有许多主要是对地下地质情况认识不清。因此地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以及测井、试井等监测手段的研究非常重要。在这方面我们与国外的差距较大,必须迎头赶上,以提高我们矿场应用的成功率。

2.5 国家鼓励政策是提高采收率的保证

国外三次采油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鼓励政策,比如美国,为推动三次采油的发展,曾先后执行成本分担、不控制油价、暴利税优惠等鼓励政策,使1986年三次采油矿场试验项目最高达到512项。1986年后,一方面由于油价下跌,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取消了优惠政策,使得矿场试验项目急剧减少。特别是成本较高的化学驱,由1986年的206项降至1998年的11项。

2.6石油开采须更新安全理念

石油开采过程特别是深海油气开采,具有工艺复杂、生产条件要求苛刻、生产装置大型化等特点,因此,如何保障油气的安全生产成为全行业、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给全球海洋石油开采提出了一个严重的警示,使全球的海洋石油开采标准更加严格,对海上石油开采装备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海上石油开采技术装备在安全性与可靠性方面的要求。亡羊补牢远不如曲突徙薪,防患于未然是油气开发行业必须具有的安全警备意识。面对屡屡出现的原油污染,石油开采要建立严格的监控体系和完备的应急预案,制定严格的入行标准和相关政策。同时,要不断提高过程工业监测监视特别是在线监测的技术水平,加强技术的互相沟通与交流,进一步完善石油开采工业过程安全的管理水平。

3 结语

美国在石油开采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三次采油试验的国家之一,也是三次采油方法应用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美国也是CO2驱世界上应用规模最大、提高采收率效果最好的国家之一。这些方法比常规方法需较大的投资和操作费用。在这方面,美国充分开展了其经济界限研究,确定项目应用的投入条件,以取得经济效益最大化。美国的经验可为我国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楚泽涵,李艳华.从世界部分产油国提高采收率的措施看地球物理技术发展[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2002.

[2]许大星,赵凤敏,等.罗801块空气辅助微生物驱油研究与应用[C]三次采油技术.2003.

[3] 王端平.油气采收率技术论文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7..

[4] 王继耀.三次采油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4.

[5]姚 军.高含水期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