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4 10:28: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进而关系到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因此,研究和探求适合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以及预期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以社会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依托自身可利用的办学条件,在特定时限内为学生达到一定职业人才规格要求所预设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较为稳定的施行范式。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市场的导向性。市场的导向性,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而社会用人单位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其职业能力(或技能)的要求会因时、因地和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这就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技术能力能及时顺应职业这种变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确保毕业生能顺利就业。
(2)培养目标多样性。相对不同的专业而言,就业为导向的目的就是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应根据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和专业特点来确定培养目标,可以是与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应用技术型(或职业型)人才”等。
(3)培养主体多元化。要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的有效衔接,必须引进社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行业企业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主体,又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确立培养目标及其规格时,应强调主体的多元化,坚持学校和行业、专业团体及企事业用人单位共同商定的原则,确保贴近社会需要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4)能力培养整合性。以就业为导向就是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来设计、开发课程,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5)产学结合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是实施产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取决于企业参与的程度,产学结合程度紧密与否,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不同专业类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需要不同方式的产教结合模式,以落实教学内容,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双方共同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6)培养模式多样化。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要根据自己专业特点,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同一专业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要根据行业和用人单位市场的要求和学生个人的特点,实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多样化。
(7)教学内容适应性。采用“双证”和“多证书”式教育,以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适应岗位需要为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和内容。这不仅要与职业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急需、够用为度,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创业和拓展能力需要的适应性知识,使高职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最根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活生生的有生命、有个性的人,是学习和成才的主体。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目标理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成为情感、理性和专业和谐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需求导向的原则。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及时主动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训练体系,尽量做到专业与职业“零距离”。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3)特色品牌的原则。办出鲜明的特色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高职院校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培养的人才必须有自己的特色。高职教育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专业设置还不够理性和完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都存在重复现象,相对热门的专业,不管是否具备条件,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抢着开设,从而导致没有自己的特色。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教育观念落后。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理论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知识掌握轻实践应用,重继承模仿轻发展创新。
(2)人才培养教育形式落伍。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从根本上走出传统的办学形式模式,基本上仍以校内教育教学为主,而校内教育教学又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中心,辅之以少量的实验教学,学生实践机会少。
(3)人才培养教育内容老化。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课程设置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人才培养教育方法陈旧。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唯恐理论分析不透彻,课堂教学重灌输轻训练,师生互动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学习能力发展缓慢。
(5)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由于高职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的培养,从而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
以上几个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举办高职教育经验不足、“双师型”师资缺乏、资金困难、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惯性等。高职院校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就高等职业院校而言,由于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性,职业岗位的多样性和技能要求的差异性等特征的存在,这就对高职院校提出了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不同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1)订单培养,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人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实践证明,学校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有利于教学过程中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对企业来说,培养出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企业运营成本减少;对学校而言,该模式利于专业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就业导向的优势。高职院校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有利于教学过程中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
(2)“学工交替”产学合作教学。“学工交替”产学合作模式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学工交替”产学合作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
(3)培养方案依托行业,面向社会。政府高度重视引导支持企业加强与高职院校的联系,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建立校外实训基础等。但对企业鼓励的具体政策还不健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高职院校,应该紧紧依托行业,主动争取行业部门的支持,鼓励企业在资金、设备设施、教学工厂、能工巧匠型兼职教师、校外实训基地等方面与学校加强合作,共同商议工学结合模式的改革方案。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以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为导向,依据“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重新规划设计课程,创新课程体系与课程形式、考核形式,彻底根治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压缩饼干式”的课程体系状态。要发挥自身的教学资源、师资等优势,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积极主动服务社会,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和谐发展。
(4)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验室和校办企业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最直接最基本最具可实施性的条件。政府要以法律、政策的方式强制性规定高职教育实验室建设规模、标准及更新制度,鼓励高职院校开办企业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要通过订单式培养、“预就业”“校企融合”等多种形式,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与公司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保证学生在公司企业有足量的实训实习岗位。实践性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比普通高校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与理论教学相适宜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
【摘要】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及其内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三方面阐述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建议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及其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问题,有人才培养,就有人才培养的模式。但我国高校、学界及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并讨论人才培养模式,则是近20多年、特别是近几年的事。高校提出“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文育林1983年的文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中,其内容是关于如何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行政部门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做出直接表述,是在1998年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一是培养目标和规格;二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三是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四是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许多高职学校的市场调研不够,课程开发脱离市场需求,没有进行岗位能力分析,达不到企业等用人部门的要求。社会需求论证不足,市场调研不够就导致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随意性大,盲目上专业,造成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2.教学方法手段陈旧。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重视课堂教学、课本教学,过分强调教师讲授的主导作用。很多教学改革并没有深入企业、深入市场对专业本身的需求进行细致的调研论证,成了为教改而改,盲目删减课程,这对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是不利的。
3.教学经费不足,基础设施陈旧。
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上,国家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国家省市在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中职责不明确,许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不足。这就造成了高职学校普遍占地面积小,教学用房不够,仪器设备落后,教学现代化程度不高,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达不到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4.人才培养不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而学校缺乏政策支持与长期发展目标,使得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的实际运行只是某一点和某一时段的成功,远没有良性循环。大多数院校只停留在教学实习层面上的合作,企业界和学校双方不能相互深度介入,未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
三、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专业设置。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其专业方向应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要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设置复合型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三是要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一个专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人力、物力上的保证。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要特别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既要注意专业前景,也要考虑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要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2.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①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②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且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高职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屑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③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④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3.课程体系。
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当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4.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实用 校企结合
根据现代化经济建设对高层次职业人才的需要,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到2004年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已达1千余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60.5%,其规模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要牢牢抓住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紧紧把握“就业”和“实用”两个关键,打造就业型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2005年10月,国务院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到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导向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很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的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可见,高职教育“打造就业型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一办学目标融合了国家政策、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首先,打造就业型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一办学目标反映了国家政策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立足之本。
其次,打造就业型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一办学目标体现了高职教育特色。高职教育定位必须要准备,高职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高职教育长远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结构也不合理,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缺口十分大。其实就是就业教育,培养受社会欢迎的,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才。
最后,打造就业型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一办学目标切合了高职院校的实际。高职教育的发展经费短缺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这也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践操作型人才,对院校的实训条件要求非常高,经费的短缺,造成实训条件、实训设备的落后,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高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困难,我国教育体制长久以来一贯重学科轻技术,人们的就业观念对职业技术非常抵触,认为高中毕业生被高职录取是被打入冷宫,是高中毕业生一种“无奈”的选择。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就业者的学历要求盲目攀比,即使是技术实用型、技能操作型岗位也要本科以上学历,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最终会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职业教育的对象和条件,寻求一条合适的培养方法和途径非常有必要。本人通过自己的工作和实践,总结出几点培养思路,概括为“145”模式。
一、一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指以培养学生高等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在实际教学中,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上,针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明确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进行综合职业能力的分析,再发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能力模块,以此制定相应教学计划,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在培养方案上,坚持以专业课为主,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要保持在11,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打破学科体系,按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组合课程,课程内容的安排要充分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还要考虑学生所学知识的前沿性,以满足职业岗位的变换的需求。
二、四结合
四结合是指:注重数量和质量的结合;注重学历与岗位技术培训的结合;注重行业与学院培养结合;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注重数量和质量的结合指的是高职院校在扩招的形式下,学生数量增加,更应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规范高职院校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和教师队伍专兼职结合,社会相关行业参与学院实践教学建设等手段,来保证教学质量。
注重学历与岗位技术培训结合指的是高职学生在学院受高职教育的同时,还应受必要的岗位技术技能培训,攻读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并存的学习形式,缩短就业的适应期。
注重行业与学院培养结合指的是指的是高职院校要服务于行业,要依托行业,需要聘请专家、学者参与教学,是学生受到双师化教育。
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指的是构建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课程要相互渗透,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性和先进性。我个人认为,让企业利用自身现有的人力资源与设备资源与高职院校合作一起来办高职教育实践部分。从实际工作出发,通过实践摸索,高职学生可以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因为是直接接触到工作中的实际,能真正的学以致用。
世界上的职业教育强国,无论是德国的“学徒制”,还是日本的“学校制”,其办学主体都是企业。让企业负责实践课程,具体要做到:实践课程的设置、实训教材的编写、提供实训教师和实训教学用设施设备,指导学生的实践技能实施并负责考核评估。而学校则主要负责提供相应的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并指导企业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其次,现有高职院校既熟悉专业理论教学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十分匮乏,把企业请见来,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基础理论课有高职院校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专业实践课采取外包的方式,请企业优秀的技术工人担任专业实践课程的老师,根据企业实际生产需要,把学生安排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学生能真实在感受企业情境工作时状态。高职院校的教师同时也可以加强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
三、五种能力
五种能力指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延伸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工作踏实肯干,能很好的适应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工作意识和协调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延伸能力,教学安排注重厚基础,宽项目,能适应岗位变动的需要,打下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掌握最新最前沿的实用技术,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爱岗敬业,能具有较强的创业思路和创业本领。
总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在方向上可以强调高层次,职业性、岗位性等特点,在培养途径上可以采取校企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次培养方式,在素质培养上,强调知识、综合能力相结合,这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所在。当然,高职教育决不能搞一刀切,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必要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求掌握职业技能,因此能与企业挂钩,我国的职业教育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才能培养更多大批的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法治视野 成人高等教育 人力资源开发 和谐互动
西方学者伯尔曼有一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话主要强调法律对于社会生活秩序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关切。[1]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全民参与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一环,其良性发展秩序将直接影响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向,关系到真正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公平正义。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中承担更大的责任。然而,如果法律没有在成人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领域发挥规范性作用,使之走上法治化道路,那么是难以形成成人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和谐互动关系的。
一、法治视野下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应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要求。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接着在1999年3月29日,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我国现行宪法,从此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用法治代替人治。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能例外。因此,法治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规范性作用,才能适应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要求,从而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第一,法治素养的培育必须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尤其必须对成教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法治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各行各业都越来越需要具有法治素养的高素质人才。[2]因此,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法治素养,这样才能适应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要求。为此,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必须增加法治素养的培育内容,尤其要对成教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使其成为合格的“四有”公民。
第二,坚持走法治化道路,打造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有利条件。依据法律规定,必须坚持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宽进严出、灵活多样”的招生制度,狠抓教育教学质量。部分成人高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先上车,后买票”,使一部分成教学生未通过国家成人高考就入学参加专业学习。这一方面严重地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严重地破坏了教育法治。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坚持走法治化道路,要求其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提高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的法治素质,剔除“乱招生、乱办班、乱发证”的害群之马,树立全面、发展、多元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观。只有坚持走法治化道路,才能打造成人高等教育品牌,树立精品意识,从而树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权威,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有利条件,最终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3]
第三,必须把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重“传统理论教育”转变为重“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过去的成人高等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的系统掌握,却忽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不利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为了适应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要求和新任务,需要探索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相适应的新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方式与途径。一是学校与企业、社会相结合,促进成教学生与企业的交流,促使企业和成教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二是将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结合,强调把成人高等教育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基础上,并且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
第四,增加人文素养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将工作伦理、心理调节等内容加入教学环节之中。市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具有现代竞争意识和积极开拓创新的能力。但是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数不愿或者不能吃苦,不能做到自我约束,并且视毁约、跳槽为常态,轻视对企业的忠诚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因此,必须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中增加人文素养所占的比重,还要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工作伦理、心理调节等教学内容。
二、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源开发所面临的困境。
尽管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现阶段面临着一系列困境。
第一,人才结构分布失衡,在人才竞争之下导致人才流失、人才短缺。(1)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卫生、经济、会计等专业技术人员占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等工程技术人员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复合型创新人才整体性短缺。(2)行业、产业和地区布局不均。例如,农业、林业、传统制造业等行业的人才严重不足。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85%集中在东中部地区。(3)产学研脱节严重。专业技术人员60%集中在国有事业单位,企业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一般来说,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静止的,而总是流动的,参与社会市场竞争,必然具备趋利避害的特性。因为,发达国家的科研条件和物质生活待遇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所以,人才流动的结果往往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第二,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制度在内的教育制度还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劳动者素质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教育服务”也被纳入服务贸易范畴。目前在144个WTO成员方中,有40多个国家(地区)在开放教育市场协议上签了字。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3条规定: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如军事院校)以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教育贸易服务范畴。它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所有WTO成员方均有权参与教育服务竞争。[4]在继续做好学历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与部门行业合作,发展中、短期培训和岗位培训的新机制,利用院校科技资源优势,对在职从业人员文化知识、科学技能进行再培训,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变成生产力,实现学习与生产相互促进,院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使成人高等教育不仅仅向着全民性、全员性发展,还向着实用性、实效性的方向发展。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和新技术的运用,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的出现,使得一些人被隔离在网络之外,而成为就业和发展的弱势群体。
第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宣传工作是关系到成人高等教育自身定位、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工作,能够取得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立法工作,引导社会形成有利于促进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动员和激励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青年干部职工、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农民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主动通过参加成人高考进入成人高校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工作能力。对成人高校招生的宣传不能只停留在招生考试部门对招生计划、招生政策和考试时间的宣传上,各成人高校必须主动走上社会找市场,开设向考生答疑解惑的咨询热线电话或者网页,积极主动地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有效地宣传自己的办学优势、专业设置、就业方向及毕业生在社会的作用等信息,让社会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认同自己。总之,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促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开发。
三、法治视野下成人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和谐互动关系。
2003年2月14日国家教育部公布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提出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重大战略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中国是人口大国,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呢?面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需求,要改变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只重视普通高校学历教育显然不适应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实际,就必须重视成人高等教育。为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处理法治视野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和谐互动关系。
(一)法治视野下成人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和谐关系。
法治视野下成人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之间具有和谐关系。成人高等教育自从1978年在全国各地恢复以来,为了适应特定历史时期的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大专和本科专业人才,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作出了较大贡献。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一般是以满足学历教育为目标,即学历要达标,这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必然结果。调查表明,我国80%以上的成人是出于职业发展的动力而参加学习的。[5]这个时期的成人获得高一级学历,是政府要求达标,然后是自己想办法上学,是学习者主动要学,高校成人教育部门提供学习的机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学历教育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发展空间已经不是很大。可见,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是以学历教育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在办学模式向正规的本科教育看齐,结果导致成人高等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然而,现在的成人高等教育市场已经向我们敞开,已经把发展学历教育转变为发展非学历教育,加大学习课程的实用性,将课程教育同致富实际相结合。也就是说,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同人力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形成它们之间的和谐关系,才会大有作为,才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教育法治,积极参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推进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思想,坚持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服务的方向,拓宽教育服务领域,增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满足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多样化的现实需求。以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导向,应该以成人技能培训为重点,要坚持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培养出能够真正服务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各类人才,促进形成法治视野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和谐关系。总之,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再也不能以学历教育为主,因为成人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发财致富,而发财致富的原动力是科学文化知识,具体表现为成人的职业技术教育,因此,以技术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应该成为所有成教学生增收的重要生长点。
(二)法治视野下成人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互动关系。
1.解决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问题的核心战略是开发人力资源。从上述可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相互隔离、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此,解决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问题的核心战略是开发人力资源,也就是必须正确处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互动关系。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法治视野下成人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互动关系,导致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没有从成人高等教育方面获得多少支持,反过来影响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导致劳动力素质低下。大量的国际研究表明,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最重要的因素。[5]新世纪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对各种严峻挑战和诸多发展途径,应调整发展思路,也必须相应地调整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中最稀缺的就是知识资源,最大的制约因素也是知识资源。尤其农村贫困地区最稀缺的资本是人力资本,最缺乏的机会是获得教育机会,最缺乏的能力是知识能力。因此,通过开发我国人力资源,大力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法治化发展,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成人获取和交流知识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呼唤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必须最大限度地强化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意识,坚持成人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体化战略,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需要出发,明确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方向,设计成人高等教育模式,规划成人高等教育未来。成人高等教育要彻底摈弃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单纯教人学知识的偏颇做法,更重要的是培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最根本的一条是在重视成教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养成的同时,更注重成教学生精神品质的养成。因此,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呼唤成人高等教育改革。首先,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必须与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相适应。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成人高等教育能否走上良性循环的法治化发展道路,更多地取决于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程度高低。其次,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必须满足我国人力资源开发要求。为此,成人高等教育不能脱离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实际而盲目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必须端正办学方向,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学内容,以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为突破口,促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互动关系,从而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3.成人高等教育法治化是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现有的成人高等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然而,目前这样的成人高等教育已经很难适应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因为我国现有的成人高等教育几乎都是在培养城市需要的人才,很少考虑培养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现有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很难通往农村,致使中国农村成为被高等教育遗忘的角落。在我国,由于就业观的问题,一方面在城市里有高学历待业现象,另一方面在乡镇却存在低学历高用的问题,专门人才表现为“选择性过剩”,但从总体上说还是比较匮乏的。可见,我国现有的成人高等教育严重不适应新世纪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成人高等教育资源缺乏,其配置及其利用很不合理,造成闲置和浪费;教育行政部门基本上独家经营成人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考虑较少;成人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普遍较差;成人高等教育的单一应试倾向普遍存在;成人高等教育效率偏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上述问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相脱节,造成成人高等教育育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为了切实解决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优化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资源,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推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在巩固和发展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法治化,进而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是深化成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湘刚.论完整意义上的公民行政诉权的构建[J].政治与法律,2011,(6).
[2]李湘刚.诉权理论与公民诉权[J].求索,2011,(2).
[3]陈晶晶.对当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制度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5,(1).
[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关于WTO教育服务贸易的背景资料,中国教育报,2002-5-1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物理学科 建设与改革
一、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紧缺人才。随着产业发展模式的变化,教育模式必须转方式、调结构,跟上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并能为新兴产业提供急需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物理学科目前存在着学科建设应用性成分不明显、高职特色不突出、“双师”素质教师匮乏、教材滞后、基地建设和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与当地产业结合、与企业挂钩的实训模式更是没有体现出来,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物理学科建设也要围绕新兴产业进行改革。
二、物理学科建设与改革的重点
1.学科指导思想,包括高职教育物理学科建设如何融入新兴产业发展内容,如何与区域经济建设密切结合问题,如何进行前瞻性人才培养,如何转方式、调结构,合理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研究,特别是注重教材差异化建设,充分挖掘教材内涵,不断渗透现代装备、新能源、新光源、交通、环境、信息网络等研究领域的内容,将物理学科置于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上。
2.凝练学科研究方向,突出高职应用性特色,为学科优势发展奠定基础。
3.解决好平台建设问题。要配齐学科发展配套的仪器设备,完善实验实训条件,搞好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为科研成果向企业推广和产业化做准备。
4.解决好学科队伍建设问题,包括物理学科创新型师资队伍培养问题、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建设问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问题、“双师”素质结构、团队的学术水平及学术研究问题。
5.完善学科项目建设问题,包括教科研项目与课题、优质课、精品课程、教材建设、优质资源开发、优秀教学论文等。
6.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三、物理学科建设与改革具体的实施办法
1.学科理念的现代化。在加强“三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
2.教材内容的案例化。高职物理学科的教材内容还没有完全摆脱抽象的理论知识、公式推导等,所以教材的改革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职业特点,删繁就简,够用为度,引入新知识、新内容,每章节后编写一些实际案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3.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经典理论的整体性与现代科技的合理取舍,充实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产业中的应用。在夯实物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物理知识的拓展与更新。
4.教学重点的职业化。在保证各专业方向所必需的物理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专业需要,对课程内容作分块删减,重点讲授与职业关系紧密的相关部分,对于一些关联不大的章节内容可少讲或不讲,物理实验的侧重点也不同。如土木工程、机械专业对具体问题的求解过程方面要求比较高,力学部分尤为重要。
四、物理学科建设与改革的创新点
1.通过凝练物理学科研究方向,更加突出高职教育应用性特点,体现高职育人特色。
2.通过学科队伍建设,打造新型师资团队,改变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加大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力度,带动教师双师素质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通过搭建学科平台,完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配齐学科发展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保证师生实训顺利开展,保证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4.通过物理学科建设研究,能够更加清晰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特点和人才培养特点,形成系统理论,并为其它学科建设奠定基础。
总之,物理教学在高职教育中是不可偏废的,但物理学科必须进行改革,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课程观,要紧贴就业市场,为学生的职业服务,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炳元 文春帆 物理(电工电子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任长松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牟大全 物理教学艺术与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12。
目前我国中医药高等学院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工作基本上是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很多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没有对自身的教育使命进行明确的定位。二者在育人层面上基本上没有实现协同合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上存在以下问题。
1.思想观念不统一
当前我国的中医药高等学院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专业课教师只负责专业课,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的职责,基本上将教书与育人工作完全割裂开来。这种分割式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道德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些中医药高等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状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如在日常的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迟到缺席情况基本上不闻不问,将学生管理工作完全交给辅导员。由于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缺乏交流与沟通,在课后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缺乏足够的互动,导致两者对学生的管理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3.体制机制的不统一
对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责任范围没有以工作框架的形式来进行科学的规定。专业课教师只重视科研工作,容易忽略教学工作,甚至很多中医药高等学院没有将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纳入考核中,缺乏一定的考核约束,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动力自然就会比较小。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在协同配合上自然就会显得比较生疏。
二、中医药高等学院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措施分析
1.合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学生步入社会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进而了解社情民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受课堂教学任务等因素的影响,专业课教师以理论基础以及专业技能见长,往往会忽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又是异常重要的,因而可以通过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合作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专业课教师负责理论知识的指导,辅导员担起组织管理的重任,二者通过协同合作来为学生提供科学的社会实践机会。
2.合力开展校园文化育人活动
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都认同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心理文化素质以及教师的道德素养水平,在教学上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校园文化也包括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不仅包括校风、学风建设,同时还包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学风占据主导地位,不管是辅导员还是专业授课教师,都在其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风建设得好,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文体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文体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为活泼的部分,不管是辅导员还是R凳诳谓淌Γ都应该积极参与学生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药高等学院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离不开二者之间交流沟通平台的搭建,当前我国很多中医药高等学院的辅导员与专业授课教师之间的职能是彼此独立的,这种独立的工作状态与局面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因而必须建立二者的合力育人机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进而提高我国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师资力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高等技术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10年,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约316万,招生人数约310万,在校生约966万。到2011年,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有329万人 ,招生 325万人,在校学生总数达960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人数的增加使得其经费需求相应加大,且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项以昂贵性为主要特征之一的教育形式,其所需的教育经费投入量也在不断加大,这就使高等职业教育必然面临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来源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寻求出路。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
当前,我国教育经费来源的渠道主要有国家投入、学生的学杂费收入、社会捐赠等几个方向。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经费来源的最主要的渠道,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约占全部经费来源的54%,学杂费收入占比也较高,约为36%,其他部分所占的比例较低。因此,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投入经费和学生的学杂费。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当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看,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以国家投入为主,能够保证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性,但从整体上看,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也存在一些固有的矛盾。
(一)国家财政性投入不足
职业教育是一项成本昂贵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形式,其成本显得更加昂贵。对发展中国家各项教育的成本研究结果显示,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本科教育成本的2.64倍。然而,2011年,国家对普通高等学校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4 023.5亿元,而其中高等本科学校为3 348.7亿元,占总投入的83.2%,高职高专学校为674.8亿元,占总投入的16.8%。在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数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学生人数大体相等的情况之下,这种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状况必然造成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不足。而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也比高等职业教育要高。如2010年,国家对普通高职高专学校的投入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5.38%,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6.94%。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得相对比较晚,理应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当前,我国仍然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更加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不足。
除了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相比所占的比例较低之外,从总体上看,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财政性投入只占全部高等职业教育总投入的54%,这个比例还是比较低的。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平行的美国社区学院教育,其办学经费约有87%来自于州政府税收、地方政府拨款和联邦政府。与此相比,可见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财政性投入之低。
(二)学杂费收入过高
由于教育经费不足,高等职业教育要为自己的教育经费寻求出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学费,这就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学杂费收入过高的现状。如2013年,广西医科大学普通本科生的收费标准为3 500元/年,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生收费标准为6 000元/年;北京大学的收费标准为5 000元/年,而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收费标准为6 000元/年。同等级的美国社区学院,对于本社区的学生的收费标准只有四年制大学的5%,非本社区的大约只有10%。与此相比,显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杂费收入比例过高。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对接受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学生适当收取学费”,学杂费收入在短时间内确实可以缓解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杂费收入过高反而会使更多的人排斥高等职业教育,造成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难现象。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来看,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杂费收入应该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三)经费来源比例不协调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整体比例不完善。从现在世界各国对扩大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方式上看,各国解决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发展校企合作。澳大利亚于1992年成立国家培训总局,协调行业与职业教育的联系,保证职业教育能够反映企业的需求。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苹果电脑、全国制造商协会等都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经费支持。虽然当前我国也开始鼓励企业积极投入职业教育,但现实却是我国的很多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从理论上来说,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术人才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是最合适的,也是最经济的,但由于企业对此认识不足,国家的政策具体性、优惠性不强,企业无法得到安全的保障,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企业来源比例不高。
除了国家财政性投入和学杂费收入以及企业来源之外,只有约10%是来自于其他方面的收入。从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上看,这个比例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数额是很不协调的。
三、改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措施
(一)加大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术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不可取代的。尽管国家近几年来也开始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都涉及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但必须要有实际的行动。在国家的实际拨款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同属于高等教育的行列,理应得到同等的待遇。特别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更加昂贵,其得到的国家投入应该多于普通本科教育。为了缩小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之间的差距,我国提出要打造示范性高职的计划。例如,陕西省从2008年开始启动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这个措施确实表明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如此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国家财政性投入是很有利的。就像普通本科学校划分为“985工程”、“211工程”那样,能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院校就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多的国家财政性投入。
(二)国家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
为了解决贫困学生因高等职业教育学费昂贵而难以入学的问题,国家提出了给予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在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人事部副部长王小初在发言中就提到:“要把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资助纳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范围”。而澳大利亚自1989年以来就开始在高等教育中实行学费援助计划――收入偿还贷款机制(银行为学生提供贷款,政府作为担保,学生毕业后分期偿还贷款)。进入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开始把这个收入偿还贷款机制应用于职业教育,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经费问题。在国家的直接财政性投入有限,学生学杂费高昂的情况下,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职业教育经费问题的最佳途径,既能解决学生面临的学费问题,也能解决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经费问题。
(三)减少学杂费的收取
纵观当今教育水平发达的国家,没有一个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收入像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那么高的。高昂的学杂费,可能会使很多贫困家庭的学生对此望而却步,即使国家提供了助学贷款,如果高昂的学杂费长期存在,也会降低人们对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看看我们的亚洲邻国韩国,韩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主要依靠政府和企业赞助,国家的投入比例与我国相类似,但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企业赞助等要占全部费用约49%,而不收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尽管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仍做不到免学费和住宿费,但是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即使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办学经费不足的困境,也不应该通过收取学生的学杂费来作为解决经费不足的渠道,而是应该通过其他渠道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
(四)鼓励企业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
企业发展所必需的高技能人才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所以企业有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企业投资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经费投入、购买教学设备、聘请师资等,还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半工半读的机会,这种工学结合的形式既能锻炼学生又能为学生提供经济收入。而校企合作的开展,不仅需要企业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还需要国家提供“有形”、“硬性”的法律、制度等各项措施,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才可能积极地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而当前我国开展校企合作主要的困难就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充分,国家的各项措施不够具体化,使得校企合作在运行中难以实现。因此,在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深入企业,使企业认识到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对它们自身发展的利益所在;而国家要完善各项措施,尽可能把措施具体化,而不是泛泛而谈;同时,可以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国家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者培训补贴,为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使企业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
>> 加拿大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加拿大职业教育学徒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加拿大社区学院教育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新加坡职业教育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有益借鉴 国外典型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浅析加拿大带薪实习教育模式对我国职教改革的启示 浅谈日本高等专门学校教育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澳大利亚TAFE教育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美国社区学院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启示 英国现代大学发展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加拿大移民职业教育政策对促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启示 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发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
[2] 范世森. 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及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 2009,12,Vol.13(6) [3] 田敏.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特点[J].教育与职业.第32期.
[4] 高职教育,百度百科,http:///view/6618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