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矿产资源审计案例

矿产资源审计案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14 10:28: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矿产资源审计案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矿产资源审计案例

第1篇

关键词:采掘业;外资政策;对外投资

中图分类号:F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2-0020-06 收稿日期:20009-09-01

本世纪以来,随着同际资源价格的上升,许多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纷纷调整其采掘业政策。受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价格一度出现较大的降幅,采掘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所下降,但随着国际经济的企稳全球资源价格很难再长期保持低位。基于我国长期发展的需要,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我同也并没有放松在全球范围内寻求采掘业投资机会的努力。

本文主要对本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采掘业外资政策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概括了各国采掘业政策框架主要构成,考察了采掘行业对外国直接投资准入和开业的管制,以及在确定采掘行业利益分配方面的单边政府行动和国际协定,最后总结了我国采掘业对外直接投资应该注意的制度层面上的问题。

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采掘业政策框架

制定适当的政策框架是确保政府从采掘业发展中获得收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那些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的国家来讲,其采掘业政策要能够确保其本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概括来讲,这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采掘业政策框架一股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otto,2006):(1)通过地质调查加强对本国矿产资源的了解。政府对矿产行业以及它们在本国和全球中的重要性了解越多,其对私人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谈判地位就越强。(2)确立矿产所有权管理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的法律框架。在大多数国家,国家是矿产的所有者;而在有些国家这一权利附属于土地所有权,还有一些国家矿产的所有权制度根据矿产的不同而不同。(3)矿产资源开采的管理框架。这一框架包括牌照的发放、界定勘探和开采的条件并建立矿权地籍簿。(4)管理工业采矿和私人采矿活动、国有和私有国内企业以及跨国公司的与矿产生产有关的政策。(5)收入管理系统。这一体系关系到矿产开采租金的分享和分配。取决于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这些租金可以对一个国家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6)与工人的卫生和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当地社会权利有关的政策。

需要指出的是,在制订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采掘业政策框架上并不存在统一的模式。各国需要将它们的采掘业政策融入到整体发展战略中去考虑,详细说明它们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由于矿产资源总有一天会耗尽,因此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矿业收入应该有适当的部分用于教育、卫生、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形成以及社会基础设施。为了保证解决方案的公平性,所有利益相关者――政府、民间团体、受影响的社群、丁会、行业和国际组织都应该参与到政策讨论和制定的过程中去。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降低跨国公司投资当地采掘业的风险来提高它们的谈判地位。如通过提供有关矿产禀赋更详细的信息,政府可以降低跨国公司的勘探成本;通过管理和财政政策,政府可以减少跨国公司的财务风险;通过提供更高的政治稳定性,政府可以减少跨国公司的政治风险。此外,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对发展中东道国政府消除他们和跨国公司之间谈判能力不对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采掘业的准入和开业

长期以来面向采掘业外资参与的政策一直在发生变化,且在不同国家和矿产类别之间差别巨大。对待采掘业准入和开业的态度既有对外国投资的完全禁止也有对跨国公司的完全依赖,其中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以及金属矿业在这方面存在的差别最为显著,且在这两个子行业中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上对准人和开业的限制也存在很大差别。

(一)石油和天然气:从传统的特许权到合作协议 直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全球石油生产都是由少数跨国公司的特许权主导。这种特许权是一种东道国政府和外国公司之间极其不平衡的金融交易,它使得跨国公司以相对较小的成本获得了资源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Omorogbe,1997)。随着殖民统治的解除,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诞生以及20世纪70年生在石油行业的普遍国有化,许多这种特许权协议也随之中止。

如今,在石油和天然气采掘领域的跨国公司活动主要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合作协议,这些合作协议的对象通常是发展中东道国的国有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尽管这些不同类型的协议存在类似性,但他们在一些重要的方面还是有所差别。当前最普遍的合约协议是现代特许权、合资、生产分享协议(PSAs)和服务协议。在主要的发展中石油生产国之中,2007年6月所有已知在执行的与跨国公司的合同中一半以上是生产分享协议。合资和特许权占41%,服务协议占2%,其余为其它合约形式。

在特许权、生产分享协议、合资和风险分担协议与纯粹的服务协议之间存在性质上的差别。根据前者,跨国公司依据合同条款和法律承担较大的风险且同时拥有一定的收入份额。根据纯粹的服务合同,东道国政府根据其提供的具体服务向跨国公司支付报酬。对于哪种合约形式对东道周最有利很难一概而论。由于各同资源的质量和国内专业知识水平的不同,在同一个国家之内对不同项目某种合约形式可以相对其它形式更合适。特定合约的影响由其内容来决定,合约的内容则取决于国家(通常由一家国有石油或天然气公司代表)和投资者(或投资者联盟)之间的谈判。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通常是发展中医药家中的同有石油或天然气公司负责这种谈判。

不同国家之间跨国公司参与石油和天然气采掘的程度相差很大(otto,2006)。根据一项估计,2005年来自发达周家的跨国公司只对全球已知石油储备的10%(主要在发达国家)拥有无限制的准人权,另外通过与国有国家石油公司合资对另外7%拥有无限制的准人权。其余的储备基本上是禁止跨国公司进入的。在许多国家包括石油精炼、石油化学产品、运输和经销等下游活动通常对外国投资更为开外。

从最近的政策变化来看,许多石油生产国倾向于进一步限制跨国公司参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和开采的程度。同时,来自新兴国家的新石油和天然气跨国公司的显著增加意味着那些仍然对跨国公司参与开放的石油和天然气项目面临更大的竞争。

(二)金属矿产:特许权和FDI投资促进 与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中的情形相反,在发展中国家特许权是跨国公司参与金属矿产开采的主导形式。矿业公司获得许可证从事矿产资源勘探,从而获得矿产开发的权利。许多国家的矿业法允许跨国公司根据与法律一致的矿业协议从事经营,对大型矿业项目尤其如此。在一些国家,适用矿业的法律由国家层

次和次国家层次的法律共同构成。

与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金属矿产行业的管制框架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如在非洲,在经历了国家所有占主导地位的一段时间以后,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放松管制和私有化的过程。整体上来看,作为校正宏观经济不平衡、刺激经济复苏和建立一种更为可持续的增长路径的一种方式,在非洲国家中自由化、放松管制和提高私有化的进程有所加快,这其中也有国际金融机构的推动。FDI投资促进是这种战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对FDI提供税收激励。在许多发展中同家中推动矿业制度改革的主要因素包括矿业发展不充分、缺乏勘探和投资的兴趣或能力、以及不断上升的外债。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给投资者提供信心和更好环境颁布了许多新矿业法,或对现有法律进行修改。

作为矿业法律改革的一部分,在大多数国家放松或完全废除了对金属矿产开采活动外资所有权的限制。20世纪90年代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大多数国家的矿业法出现了重大变化。在秘鲁,1991~1992年通过新法律改变了国有主导地位,新法律制定了矿业投资促进、以及国有矿业和石油公司的私有化。出于类似理由阿根廷矿业法律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巴西、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菲律宾,允许跨国公司在矿业企业中拥有100%的所有权。智利也对FDI放开,但仍保留了对智利国有铜矿公司的国家所有权。

当前矿业法的共同特点包括土地使用权安全性的提高、历史勘探报告的开放、勘探申请程序的完善和透明化、勘探区域的界定、争端解决条款和土地使用冲突的争端解决方式,许多国家还规定了在金属矿产开采行业与雇用国内或国外雇员有关的条件(Law Business Research,2005)。

此外,为了给投资者提供更多的确定性,许多发展中和转轨国家在向外资开放采掘业之外,进一步通过财政稳定条款来锁定政策的变化并签署国际投资协定(IIAs)。在这方面大多数重要的国际投资协定都是有关促进和保护外国投资的双边投资协定(BITs)。在许多矿产丰富的国家,过去十年内双边投资协定的数量增长迅速(PricewaterhouseCoopers,2006)。

(三)政策发展的趋势 如何正确看待采掘业准入和开业政策上的变化非常重要。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推动矿产行业管制自由化的背景是处于历史低位的矿石价格,以及许多背负大量外债的国家需要吸引外资来增加出口以获得更多外汇。那些以前对矿业实行过国有化的国家为了使外资相信新的投资不会遭遇以前同样的命运不得不提高了他们的承诺水平。从事后角度来看,在资源价格处于历史地位时迫于形势制定的一些矿业法律和谈判达成的一些矿业协议对外国投资还是比较慷慨的。在采掘行业对外资的管制自由化的同时,如何保障发展中东道国的长期发展目标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Campbell,2004)。此外,在发展中东道国谈判能力较弱的阶段,通过稳定化条款锁定税收收入以及在国际投资协定中一次为投资者提供过于强化的保护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作为回应,一些国家最近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管制框架来管理跨国公司在采掘业的参与。这一方面是对20世纪90年代过度自由化的纠正,另一方面也是随着资源价格上升东道国讨价还价能力上升的反映。早在十年前,一些专家已经预测到这种自由化的趋势可能出现转变。引用一位专家的话说:“当条件发生变化时,有理由假设发展中国家将会再次努力以任何可能的方式维护对其自然资源的‘永久’,而且由于这是他们的二次上阵,他们将获得更大的成功。长期来看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存在但会与民族主义理想相冲突的任何有条件的‘激励’或稳定化措施都可能证明是有问题的”(Omorogbe and Yinka,1997)。大多数国家最近的法律变化看来证实了这一预测的正确性。

三、采掘业的租金分享安排

在采掘业政府和跨国公司租金分享方面,不同东道国的安排各不相同。由于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要在政府和跨国公司租金分享方面取得完全的均衡并不容易。东道国政府在制定采掘业的财政政策时通常会面临两难的困境:如果税收太低,可能导致东道国税收收入流失;如果太高,又可能阻碍行业发展并降低跨国公司投资的动力。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每个国家都在探索适合其自身的政策安排。实践上不同国家和不同行业之间东道国政府所获得的租金份额差别很大。

(一)政策变化:从政府单边行动到国际投资协定 在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时期,许多国家已经采取行动来提高他们在采掘活动利润中的份额,包括在跨国公司参与下的行动,修改财政制度或合同关系。政府对采掘业的外资政策的改变并不是一种新现象,其背后是利益之争和双方讨价还价能力的改变。当然东道国政府的这些做法有时也会引起法律争议并导致由相关方面设置的特别事后仲裁法庭(Muchlinski,2007)。不过在许多案例中,已经进行国有化的东道国拒绝在仲裁法庭出现。专家对再谈判的适当性和合法性以及再谈判是否会促进一国的发展目标也持不同看法。一些专家认为再谈判要求可能违反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此只应该在异常的情况下提出折衷要求。而其它一些专家相信再谈判可能是有道理的,如在玻利维亚,再谈判作为一种“代表该国贫困人民利益的尝试”,以及在该国近期再谈判希望的私有化本身在法律上就是无效的,因为由于它们没有根据法律要求得到该国国会的通过。

国际法的冲突本质上来自于合约稳定性(合约的神圣性)和合约进化(对“环境根本性变化”的反应)这两种相互冲突的需求。包括稳定条款的合同将适用合同的法律凝固在其形成时生效的状态。引入这类条款的目的是确保体现在协议条款中的各方意愿持续适用。沿着这一思路,俄罗斯适用生产分享协议的法律保护投资者免受法律的变化,但指明了政府可以在无需保障投资者利益的情况下改变条件的特定例外。在其它情况各方可能自愿在合同中写入再谈判条款。

与更早期的单边政府行动和国有化浪潮相比,近期再谈判中增加的一个维度是国际投资协定的更广泛使用,其中关系最大的是双边投资协定(见表1)。虽然签署国际投资协定可以潜在增强吸引FDI的机会,但这也意味着政府放弃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其制度框架的某些自由。能源协定(ECT)也非常重要,由于其目标是通过创造所有参与政府遵守的共同规则来强化法治,能源协定对在东南欧和独联体转轨国家中的投资尤为重要。这是在能源行业,从勘探到终端使用,涉及对投资者和其投资的促进和保护的专门国际法律文件方面的唯一一例。

最近,一些国家中政府单边行动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双边投资协定和国际投资协定的扩散对各国和投资者的含义是什么?如果一国决心终止一项合约关系,国际投资协定也无法阻止这一行为,但存在

争议的情况下国际投资协定可以授予外国投资者通过国际仲裁要求赔偿的权利。因此国际投资协定提供的保护主要是针对外国投资者的“退出战略”而言的。此外,近期的经验还表明,国际投资协定赋予的保护范围取决于协定表述的方式,以及仲裁法庭对其的解释,这两者并非总是一致。

就政府而言单边行动的结果常常取决于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对那些拥有已经证实且具有高价值资源的国家,单边行动可能是从采掘活动中获得更多利益的可行方式。但并非所有国家都可以做到这一点。跨国公司对政府单边行动的反应也各不相同:一些公司将接受商定的解决方案,而其它公司可能通过法律措施获得经济补偿来保护他们的利益;还有其它一些公司可能完全退出谈判。

(二)未来的解决方案:累进税 在资源价格上升时期政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认为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以前的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它们的利益。据此,有专家认为可以设计一项适当的财政制度,政府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如资源价格的上升)逐步调整他们的份额,这样做可以不扭曲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原则上,累进税提供了引进高风险投资的灵活性,同时还能保证在采掘业利润提高时政府的利润份额也能获得相应的提高。

但是,大量研究表明许多采掘业的财政制度是累退而不是累进的,这意味着随着利润率的提高政府的份额会下降。一种解释与政府与跨国公司进行有效谈判的能力差有关。这部分是由于政府缺乏理解备选财政选择所需的专业技能;或者是在税收管理方面存在弱点。此外,一些政府可能不具有足够的能力来实施更复杂的税收形式。这一点对税收来讲尤其如此,对税收的管理需要稳健的申报和审计,而且还需要防止逃税措施,如低报收入和高报成本。项目的风险状况也可能影响税收选择。

此外,在财政体系中引入累进税并不是整个财政制度累进的充分条件,与财政体系其它部分的相互作用可能抵消累进因素。从政府角度来看,对投资者提供激励也会削弱矿业财政政策的作用,这些激励包括免税期或根据一般投资法向投资者提供符合鼓励行业或出口行业的地位可能。在政府财政政策缺乏一致性的地方,可能导致公司在不同税收计划之间的“摘樱桃”行为。

四、对我国采掘业对外投资的启示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对国外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将增加,这是矿产资源分布不平衡和经济规模扩大的必然结果。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矿产资源能够完全自给自足,只是利用国外资源的程度和方式不同而已。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只有钨、稀土等少数几种矿能满足国内需求,绝大部分矿产资源相对贫乏,像石油、富铁矿、铜矿、铬铁矿、铝、富锰、钾盐等大宗用量的支柱性矿产则严重短缺。在这种背景下,实施外向型矿产资源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外矿产资源,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截至2007年末,我国采掘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150亿美元,约占我国2007年末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亿美元的13%。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范围内采掘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有所下降,但我国并没有放松在全球范围内寻求采掘业投资机会的努力。

从本世纪以来,那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对利用它们的矿产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为了保证这一目的,除了通过谈判获得最优的收入份额外,东道国政府对采掘业跨国公司在促进关联、应对环境挑战以及解决相关的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顺应这一趋势,为提高我国采掘业对外投资的竞争力,我国政府和企业都需要作出相应的努力。

对政府来讲,在积极支持企业海外扩张以获得重大战略性资源的同时,政府应该促进企业海外活动的负责任行为。政府应该积极参与与采掘业有关的国际倡议,特别是EITI,以提高透明度。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金融和技术援助等方式来帮助东道国,进而提高本国企业在东道国投资的竞争力。此外,通过参加世界矿业部长论坛以及矿业、矿产、金属和可持续发展政府问论坛的会议,向东道国提供经验和知识,也是增强东道国对本国企业投资信心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2篇

战略风险评估是事关并购重组项目成败的关键。在分析并购重组项目战略动机的基础上,从银监会近期的政策文件以及经济评价的角度入手,探讨了项目战略风险评估的内容和方法,并进行了某海外项目重组案的案例分析。

〔关键词〕

并购重组;战略风险;经济评价;风险评估;协同

随着我国有色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显,新建项目逐步减少,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成为主流,而并购重组则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并购重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整合资源,获取协同效应,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其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因此,战略风险评估是事关并购重组项目成败的首要问题和关键问题。本文即是从资金供应方的角度探讨并购重组项目的战略风险评估方法。

1并购重组的战略动机

了解并购重组的动机是科学评估风险的前提。并购重组研究历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著名经济学家J.弗雷德.威斯通在总结1895年以来并购重组案例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并购重组的动因归纳为效率理论、信息与信号、问题与管理主义、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市场力量、税收筹划和再分配等7个方面。为贴近工程咨询实际,本文将上述动因概述为经营管理协同、财务税收协同、市场协同、低价投机、人利益5个方面:1)经营管理协同。主要表现为原辅材料、技术、人力管理等资源互补,如矿山与冶炼企业的重组。2)财务税收协同。主要表现为将外部融资转为内部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如吸引投资基金入股;或利用一方的税收优惠降低税负,典型的是资不抵债企业的并购。3)市场协同。主要表现为获取市场垄断、定价权或开辟新的市场领域,典型表现是同一行业的强强联合,如南北车合并;或生产优势与市场优势的结合,如一些贸易公司(市场优势)对矿山或冶炼厂(生产优势)的并购。4)低价投机。基于认为目标企业价值被低估的并购,如金融危机时基金或财务公司基于资本运作而收购矿产资源。5)人利益。管理层出于某种个人利益而做出的并购重组举动,如过去几年部分大型企业的大肆扩张有一定的人利益成分。上述动机中,经营管理协同、财务税收协同和市场协同具有明显的战略意图,而低价投机和人利益也有战略层面的考量,故而战略风险评估对并购重组项目尤其重要。

2战略风险评估角度

风险评估的角度需紧紧围绕动机展开,各种动机下的战略风险评估角度见表1(但不限于)展开。此外,对于资金提供方而言,评估战略风险还应考虑协同效应未能实现时,并购方可能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或退出策略。上述战略风险评估的内容与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可以提高项目的融资效率。

3战略风险评估方法

从评估角度分析,战略风险评估的目标是资金安全和战略目标(特别是财务目标)的可达性,注重资源的协同,具体的角度包括项目的市场、技术、经营管理及其他有形或无形资源,与工程咨询的理念相同。借鉴工程咨询方法(尤其是经济评价方法)可有效解决战略风险评估的部分问题。推荐的战略风险评估方法如下:1)经营管理协同角度。产业和战略的相关性可以尽职调查为基础,通过定性分析完成;额外回报可借助财务评价中的有无对比法、前后对比法计算。2)财务税收协同角度。可直接计算或通过财务评价计算。3)市场协同角度。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主要通过市场预测方法完成。4)低价投机角度。通过对比估值报告和审计报告判断,成长性可通过行业生命周期理论判断。5)人利益角度。可通过是否具有协同效应判断;价值增长的动力来源可通过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或敏感性分析来判断。并购方案中的退出策略对资金提供方控制资金风险非常重要,一般在协议中有相关的约束条款,相关风险建议由专业的法务人员评估。需要说明的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是战略风险评估的指导思想,而建立在大量尽职调查信息基础上的定性分析判断在实践中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定量分析只是验证和细化定性判断的结果。

4案例分析

某海外中资冶炼厂拟与当地另一大型采选冶联合企业重组,以期解决自身的原料不足及财务困境问题。重组双方的优势、劣势如表2所列。通过上述分析,可基本判断双方重组的动机是经营管理、财税和市场协同,且协同效益明显,战略风险较小,融资机构可重点关注项目贷款担保和还款架构设计。

5结论与建议

第3篇

关键词:ST上市公司;借壳上市;业务转型;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8.025

1.引言

众所周知,中国正面临着企业并购重组的大浪潮,而借壳上市又是并购重组的重要形式之一。民营企业往往产生在一些资本准人成本较低、行业发展要求不高的产业,大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李烨、李传昭、罗婉议,2005)。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实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了一项艰难的挑战,大量上市民营企业被ST警示,如何在退市危机中谋求新出路是摆在ST类上市公司面前的一大难题。

借着并购重组的大浪潮,ST类上市公司如果能抓住借壳上市的好时机,也许就能够摆脱泥潭,涅磐重生。回顾以往文献,一些学者对企业并购持积极态度。Pastena和Ruland(1986)指出,并购重组比破产清算更能为债务公司带来经济利益。Elizabeth Warren和JayLawrence Westbrook(2009)发现,绝大多数陷入财务危机和经营困境的公司选择了破产重整。一些学者对业务转型与企业绩效进行了研究。(王德鲁,宋学锋,2015)的研究结果表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实施的业务转型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和市场价值,而过度乐观的管理者所实施的业务转型将导致企业的财务绩效和市场价值下降。毕文静(2009)的研究结果认为,企业主营业务转型会降低企业绩效。

此外,相关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析并购活动。无效管理者替代假说说明了若公司管理层未能充分发挥公司的经营潜力,而另一管理团体可能会对该公司的资产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为从事不相关业务的公司间的并购活动即混合并购提供了理论基础。经营协同效应假说认为,公司可以通过横向、纵向或混合并购来提高经营效率和业绩。财务协同效应假说认为,公司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存在成本上的差异,由于外部融资的交易成本以及股利的差别税收待遇,公司通过并购可以实现从边际利润率较低的生产活动向边际利润率较高的生产活动转移,从而提高公司资本分配效率,同时也为混合公司的存在提供了现实基础。

纵观已有文献,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借壳上市与企业绩效,业务转型与企业绩效这两方面维度,鲜有人研究ST类上市公司以业务转型为目的的借壳上市是否能提升企业绩效,因此,本文的研究旨在根据相关并购理论,通过案例分析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证据支持。

2.借壳上市:业务转型的渠道

本文选取的案例公司*ST贤成首次注册登记日期为1998年8月28日,于2001年5月28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自2012年以后,由于受上市公司原控股股东涉嫌利用上市公司违规对外提供担保等事项影响,*ST贤成陷入金额巨大的违规担保及诉讼中,公司资金链断裂,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2013年5月23日,公司债权人向西宁中院申请对*ST贤成进行重整。

重整共分为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债权人分类、调整及受偿方案和经营方案。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中,缩股方案使*ST贤成的总股本由重整前1,601,845,390股缩减至198,925,752股,权益让渡方案使青海国投代替西宁国新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经营方案中,*ST贤成对核心子公司创新矿业实施了重整,并第一次提出了适时启动资产重组的决定。2014年7月21日,西宁中院裁定终结*ST贤成的破产重整程序。

但是,破产重整只能缓解暂时的危机,并不能使公司具备持续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而公司一旦退市,⑹股鲜泄司股东的利益遭受巨大损失。因此,资产重组势在必行。2015年1月22日,*ST贤成于2014年7月4日启动的与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开展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经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审核后获得有条件通过。在破产重整和资产重组的双重作用下,上海证券交易所终于于2015年2月10日撤销了*ST贤成的退市风险警示。

经分析,贤成矿业的这次重组分为重大资产出售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两部分,且两部分的发生同时生效,互为前提。*ST贤成将出售其持有的全部经营性资产并以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荣恩科技有限公司等股东持有的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99.8034%的股份。由于本次购买的资产总额与交易金额孰高值392000万元,占*ST贤成2013年末资产总额148899.12万元的比例为263.27%,超过100%,并且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将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变更为肖融,所以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构成借壳上市。

由于贤成矿业的主营业务为矿产资源、天然气、水泥、水电、火电资源的投资、开发。重组方青海春天的主营业务为中藏药原材料收购、加工、销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两者的主营业务差距甚大,本次资产重组是一场典型的混合并购。

3.业务转型:借壳上市的动因

由于贤成矿业出售了全部经营性资产,所以青海春天是以借净壳的形式上市的。具体来说,本次借壳上市具有以下动因:首先,对贤成矿业来说,第一,贤成矿业资产重组,急需优质资产。根据营运价值论,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清算价值总会低于它的营运价值。贤成矿业原主营业务为矿产资源、天然气、水泥、水电、火电资源的投资、开发,在出售全部经营性资产后,贤成矿业一下成了空壳,急需新的资产使公司继续运作起来,以保证持续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贤成矿业迫切希望能在新的市场领域里占领一席之地,否则不能彻底摆脱财务危机。第二,贤成矿业之前的公司治理出现了问题,需要新的管理团体来纠正完善原先无效的治理。

而贤成矿业之所以选择青海春天为重组方,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青海春天的主营业务为冬虫夏草的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属于国家鼓励和重点支持的产业。虽然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不少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身体的保健,对健康的投资也已成为人们日常基本消费内容之一。因此,鉴于冬虫夏草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贤成矿业值得向此转型。第二,青海春天是冬虫夏草产业的龙头企业,公司经营风险小,市盈率高。青海春天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专注于综合开发、整合青藏高原特有的优势资源,其产品拥有全国性推广销售网络,公司业绩良好,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贤成矿业与其重组,正是看重了青海春天良好的价值创造力,能帮助贤成矿业走出低谷。

其次,对青海春天来说,借壳上市也是一项明智的决定。第一,通过借壳上市进入资本市场,拓宽了融资渠道,大量资金又可以用于产业建设,扩大公司规模,这一切都有利于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推动力,有助于青海春天在业务竞争和行业资源整合中抢占宝贵的先机,进一步提升青海春天在冬虫夏草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和行业地位。第二,在我国,股票发行是核准制,对IPO公司有着较高的要求,审批手续也极为复杂,且面临着较大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戴娟萍,2012)。青海春天与贤成矿业重组,借其壳上市,避免了IPO的风险。

总而言之,上述动因都是围绕业务转型展开的。借壳上市完成后,青海春天的优质资产将注入贤成矿业,帮助其实现业务转型,给贤成矿业带来新的生机。

4.企业绩效:借壳上市的效应

4.1市场绩效

为了测量此次贤成矿业以业务转型为目的的借壳上市是否是有效率的,本文利用事件研究法测量了此次借壳上市的市场反应。

本文选取了事件首次公告日2014年9月30日为事件基准日(t=0),选择[-30,+30]作为事件公告的时间窗,这样既充分考虑了资本市场吸收分析青海春天借壳贤成矿业的消息的预先性和滞后性,又剔除了较长时期内其它因素的干扰。然后本文运用了市场调整法来计算预期正常收益率。股票i的预期正常收益率为:Rit=ai+βiRim+εit。其中,Rim是市场在t时期的收益率,βi和ai是利用最小二乘估计法和参数估计期数据对上式进行回归的结果,估计期数据选取了事件窗口前[-200,-40]的160个日收益率。再用实际收益率减去预期正常收益率,便可以得到超额收益率ARit,ARit=Rit-αi-βiRim,累计超额收益率(CAR)为事件期股票i在t时期超额收益率的总和。

图1显示了贤成矿业被青海春天借壳前后股票市场上累计超额平均收益率的表现。由于2014年6月25日及2014年6月30日,公司实施了缩股方案和权益让渡方案,致使公司的总股本从1,601,845,390股缩减至198,925,752股,所以虽然公司的股价一下从停牌前的2.08上涨到了复牌时的17.59,其中除了市场对借壳上市的反应,还有缩股与除权的影响。为了避免除权造成的公司股价上升干扰我们对市场反应的判断,所以本文在测算CAR时,去除了复牌日也就是事件日那天的超额收益率。

但是,事件日随后几日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还是显示了良好的市场反应。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到事件日之前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基本为负数,说明公司的运营情况并不乐观,但事件日之后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并在第9日达到最高点48.2%,之后一直保持在30%左右,说明借壳上市给贤成矿业公司带砹苏的价值效应。

由于贤成矿业从2013年7月18日起停牌,直至2014年9月30日才复牌,期间停牌时间长达14个月,因此复牌后公司股价的上涨也有可能是受停牌时上证指数上涨的影响。为了避免这一干扰因素,本文又测算了停牌期间上证指数的指数收益率。经过比对,贤成矿业在事件日后30天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达到了0.4101,远高于事件日前30天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就算扣除停牌期间的指数收益率,结果还是为正的收益率。这一结果再次证实了贤成矿业借壳上市的市场绩效是良好的。

4.2财务绩效

本文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4大方面考察了贤成矿业借壳上市前后的财务绩效。由于借壳上市的首次公告日是在2014年9月,完成日是在2015年3月,所以本文测算了贤成矿业公司2015年第一季度的财务绩效,并使用了去年同期2014年第一季度的财务绩效与之做对比,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首先,从偿债能力来看,2015年第一季度的流动比率是2014年第一季度流动比率的5.2倍,资产负债率比2014年同期降低了73%。2014年第一季度的流动比率低于2,说明去年同期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缺乏保证,而今年一季度的流动比率超过了5,说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得到了明显好转,同时,资产负债率的降低也说明了这一进步。其次,从营运能力来看,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和资产周转率都有了明显的上升,说明公司的销售能力在增强。然后,从成长能力来看,由于公司2013年第一季度没有营业收入,所以无法计算2014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增长率,但根据已知数字,公司的收入增长率和资产增长率无论在今年第一季度还是去年第一季度都为负数,今年与去年相比也并无明显好转,说明公司的成长能力还有待提高。最后,从盈利能力来看,贤成矿业2014年第一季度的每股收益和总资产收益率均为负,2015年第一季度的每股收益和总资产收益率均转为了正数,说明公司的经营从亏损转为了盈利。

5.结论

贤成矿业自2012年财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之后,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3年快过去了,贤成矿业顺利完成重大资产重组,也成功走出了因违规担保而陷入的财务困境。2015年6月4日,贤成矿业公司正式更名为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变更为青藏高原天然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生产、销售及咨询服务;其他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矿产品加工、销售;经济信息咨询服务;实业投资及开发。从贤成矿业自一家*ST公司由于借壳上市而成功地拜托了退市风险,我们可以为今后的ST类公司提供以下的经验及其启示:

第一,ST类上市公司以业务转型为目的的借壳上市能够提升企业绩效。从本的相关测试来看,无论是市场绩效还是财务绩效,借壳上市都为贤成矿业公司带来了价值增值。鉴于借壳上市前,公司由于违规担保造成资金链断裂,管理效率差,经营能力弱,借壳上市后公司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都有了大幅的提升,故价值增值的来源来自于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以及替换不称职的管理层带来的效率的提高。

第4篇

[关键词] 绿色会计;环境报告;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3-0174-03

[作者简介] 张献英,安阳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河南 安阳 455000)

一、绿色会计理论的认识

(一)绿色会计理论和传统会计理论的不同。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是在修正和批判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为,长期以来传统会计理论只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资本及其运动,按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和复式记账这三大会计基本支柱对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由环境所引发的经济问题在此得不到答案。而绿色会计则着眼于高效利用资源,以人类的全部活动过程和整个生态环境资源为出发点,围绕着自然资源的耗费应如何补偿的问题,努力对环境管理中各个层次的职责履行情况作出确认、计量和报告,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会计理论对整个会计要素的界定。所以,绿色会计解决了传统会计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无疑是对传统会计的撞击。

(二)关于绿色会计的理论问题。绿色会计的理论问题应该是站在会计的角度来看待绿色问题和环境问题,用会计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去加以分析、思考,以解决发展市场与维护生态环境关系方面的予盾。主要包括:绿色会计的理论构架问题;绿色会计的实务操作问题;有关会计信息报告;绿色会计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绿色会计的理论构架。绿色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和利用的成本费用,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以自然资源环境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开展。作为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绿色会计应当建立一个由目标、假设和原则组成的基本理论结构体系。在这一体系的指导下,可以更好地开展会计实务的具体工作。绿色会计的理论构架可以借鉴传统会计理论结构的思想,结合绿色会计的特点加以构建。

2.绿色会计的对象、目标。绿色会计的对象大大突破了传统会计的资金运动,它所考虑的是除了资金之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在绿色会计下,会计要素须重新界定,资产中应增加“自然资产”,即全世界所共有的“特定财产”:空气、水、海洋、矿产资源、臭氧层等;负债中应将企业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加以确认;所有者权益中应将自然资本加人其中;在收入要素中除了确认传统的生产经营所得带来的收入外,还应包括企业在推行环保政策、积极治理污染时所享受到的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企业回收的“三废收入”;其他单位和个人缴来的环境损害赔偿费或罚金收入;以及实施环保措施后企业形象、信誉度的提高而带来的社会效益等。

3.绿色会计的目标。绿色会计目标同传统会计一样,也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就是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具体目标是组织相应的绿色会计核算,充分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

4.绿色会计的原则。与一般会计原则完全相同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与一般会计原则不尽相同的原则有重要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绿色会计在核算时,应将环境、资源因素按重要性进行排列,选取对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事项进行核算。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严格按照联合国设计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进行会计处理,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企业之间,进而国与国之间环境资源状况的比较,促进绿色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的可比性。与一般会计原则完全不同的原则有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充分披露原则。政策性原则是指绿色会计在进行核算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保政策和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正确处理企业与环境的关系。社会性原则是指绿色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充分揭示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的评价应以企业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相配比并取得社会利润为标准,站在社会的角度全方位地考虑企业的业绩,以便维护社会资源环境,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充分披露原则要求绿色会计在公布报表、提供会计信息时,必须全面、公正地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保护或者污染、损耗等情况,不得有意忽略或隐瞒重要的数据资料,使信息使用者发生误解。

5.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绿色会计的确认是将涉及环境的业务作为会计要素进行记录,并在会计报表中加以确定。传统会计的计量以在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原则,经济事项都能用货币计量。而绿色会计的计量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的计价上,包括许多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实行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多种计量单位并用原则。

二、绿色会计的实务操作

1.绿色资产的会计核算。绿色资产是指特定个体或企业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能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其计量的依据为:(1)由产权变动购入资源性资产的,应以购入价格或评估价格计价入账;(2)由人工投入形成的资源性资产,应以累计历史成本作为计量依据;(3)资源性资产消耗、转让、非常损失和其他损失,应按实际数额或平均成本数额削减资源性资产存量;(4)已入账的资源性资产,如有后期投入,应按实际成本入账。

2.绿色成本的会计核算。绿色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绿色成本应在企业会计账户体系中的“生产成本”账户中进行核算,并可在生产成本账户总分类账下设明细分类账户。当然根据绿色成本的不同情况,我们应当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分清影响环境的责任和承担的费用,合理、真实、准确地计算绿色成本。

3.绿色费用的会计核算。绿色费用是指某一主体(企业)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耗用资产的转化形式。只要绿色资产能够计量,耗用绿色资产进行经济活动发生的绿色费用也就能够计量。有些绿色费用构成资源产品的成本,可按财务会计的计量方法对其进行计量;而有些绿色费用虽然不构成资源产品的成本,但对其计价,可以从数量方面客观地反映生态资源降级的代价以及恢复的代价。

三、绿色会计信息报告

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现状和环境信息需要程度、现有的企业环境报告的缺陷以及财务报告体系的不足,建立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基本框架应包括以下六个要素:

1.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使用者与目标。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目标为向政府管理机构、当前和潜在的投资、债权人等环境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对于理智的投资、贷款以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对于那些充分了解企业经济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且愿意勤奋研究这些信息的人士,这些信息必须是全面和完整的。

2.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主体。我国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受环保政策的影响将日益显著,企业的环境风险将日渐增加。新的环境法规可能使企业产生潜在的环境负债,而企业一般倾向于低估可能发生的环境负债。这说明,如果企业没有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可能发生的环境负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从而不利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上市公司应成为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主体。

3.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应反映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如果把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主要使用者定位为政府管理机关、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那么,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应考虑这三类主要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有关企业环境报告内容代表了这些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在保留原有有关环境影响信息的前提下,我国企业环境应增加企业的基本概况与环境方针、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业绩与评价指标、环境审计报告等内容。

4.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模式。我国企业可以采用以下两种环境报告模式呈报环境信息:一是补充报告模式。补充报告模式的具体要求如下:在现有会计核算中增加与环境信息有关的会计科目,资产类增设“环境资产”科目,负债类增设“环境负债”科目,损益类增设“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等科目,在现金流量表中增设“环境活动引起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项目,并在财务报表的附注部分披露相应环境会计科目的会计政策和明细说明。在现有财务报告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增加有关企业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影响、环境业绩、环境风险预测等信息。在现有的财务报告中增加环境会计报表,如环境成本与收益表、环境业绩表、环境效益表等。这些报表应采用连续期间编制,以反映一定的变动趋势。二是独立报告模式。独立报告模式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乐于采用的环境报告模式。这种报告模式要求企业对其承担的环境受托责任进行全面的报告。因此,这种报告模式可以弥补我国企业现行环境报告的缺陷,使我国现行财务报告更加完善。独立环境报告模式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企业简介与环境方针、环境标准指标和实际指标、废弃物、产品包装、产品、污染排放、再循环使用等信息、环境会计信息(包括环境支出、环境负债、环境治理准备金、环境收入等)、环境业绩信息(环境治理与投资、奖励等)、环境审计报告。

5.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呈报。我国企业环境报告应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年度财务报告一并呈报。我国应尽快建立一个全国性企业环境报告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公布企业环境报告,加大企业环境信息报告的透明度。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由国家环保总局定期向中国证监会提供根据现行环境法律法规标准确定的重点污染企业名单,已判定的涉及民事案件的企业名单和已判决的涉及刑事案件的企业名单。中国证监会将根据这些企业名单监督有关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对于没有在财务报告中披露该类环境信息的公司,中国证监会应制定相关的规章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罚。

6.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审计。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不仅应包括企业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还应包括企业环境活动产生的财务影响和企业的环境业绩。这种新型的企业环境报告,无论采用补充报告模式还是独立报告模式,都应包含环境会计信息。企业环境报告服务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其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可靠性。企业环境报告的可靠性不仅取决于企业对环境信息的真实和客观的反映,还取决于这些信息的可验证性。企业环境报告质量的可验证性特征要求由独立的第三方对该报告进行审计。环境报告审计的作用在于提供公证:将环境审计报告包括在企业环境报告中有助于保证信息的质量,使环境利益关系人获得可靠的信息,有利于他们对于企业环境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了解和监督,有利于他们进行相关决策。

四、绿色会计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相当严峻。如果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不注意资源的保护与环境的治理,资源和环境问题将会进一步趋向恶化,并且从根本上制约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了措施。政府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来保护资源和治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加紧环境和资源立法,约束企业、促进企业保护环境,而建立绿色会计正是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绿色会计有可能得到更为有效地运用。因为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虽然其直接生产目的是盈利,但从整个社会生产的宏观目的来看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虽然也存在着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者利益的差别和矛盾,但从根本利益上看,三者是一致的。因此,绿色会计更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显示其作用。

为了使绿色会计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使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强化企业环境和资源意识,广泛开展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讨论和教育,以强化企业这方面的意识,促使其建立发展绿色会计。环保形势的严峻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开展环境保护,但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各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企业的环境保护会计处于同一水平,而应选择某些对整个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企业,或当前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企业,加强他们的绿色会计工作,并起到带头作用。尽管政府机构不能依靠制定统一的准则约束企业的内部管理,但是,政府的间接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只有形成对外报告的压力,才会研究环境因素,进而降低其经营对环境的影响。政府机构应尽快出台绿色会计应用指南,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的环境业绩考核指标,使经济实力雄厚、环保意识较强的企业在尝试运用环境管理会计时有一定的依据。在推动绿色会计应用的初期,可以考虑在旧系统运行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绿色会计体系,让新系统与旧系统并行运转,如果运转效果良好,可以考虑两套系统长期并行,或合二为一。如果一开始就考虑修改甚至颠覆原有运行系统是任何管理层和会计人员都不能接受的。目前,有关绿色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丰富理论,进一步完善理论。在进行案例研究时可以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环境敏感行业,如石油、电力、化工等企业,通过案例研究,提出可供同行业企业选择的应用方法。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有学者深入企业,开展案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案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继续加强。

五、结论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环境保护法律的相继出台以及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改革,为绿色跨及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环境是全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的共同财产,绿色会计是年轻的管理职能与管理学科,人们对其认识尚不十分深刻,然而其前景是极为广阔和光明的。要在实践中加强绿色会计,强化企业环境和资源意识,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使绿色会计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玲.关于绿色会计在我国未来发展的两点思考[J].财会研究,1999,(1).

[2]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白英防.加入WTO后环境会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4]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J].会计研究,1998,(5).

第5篇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企业社会责任含义 美国学者谢尔顿1924年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属于道德范围,并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应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需要的责任联系在一起。然而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机构基于各自的立场或者面临的问题分别提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定义。目前国内关于社会责任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周祖成(2005)、张彦宁(1990)、徐明棋(2008)从各自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作出不同的解释。通过总结不同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可以概括出企业社会责任共同理念,即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相应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生态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法律、环境、伦理以及其他相关的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范围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类企业社会责任。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首要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另一种是次要利益相关者,包括竞争者、政府、当地社区、环境、社会弱势群及整个社会。总结不同的学者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范围大致有11项内容:顾客、员工、股东、社区、环境、供应商、政府、债权人、管理者、社会、媒体。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依据

有些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认为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损害企业的利益。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不能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企业必定是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过程,其前提就是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许多影响因素如:企业与政府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自身的因素。从以上因素可以看出有些因素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重叠,即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内在统一的。

(一)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原因就包括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据美国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日本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有数据表明,中国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为7~8年。如何让企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家苦苦追寻的答案。当代的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给出了一个论断:企业越是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就越有能力永续经营并持续成长。

(二)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发展带来机遇。企业履行对顾客的社会责任为企业带来稳定的客户群,从而提升企业的业绩。其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使企业吸引更多的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重要资源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员工的权益、主动承担责任的企业更能吸引优秀人才,同时还能激励员工,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最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节约成本。企业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经历了一系列生产过程,消耗了大量原材料,所以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走低消耗道路的同时也是在节约成本。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保障 可持续发展会不断的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新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谋求社会的前面发展。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生产经营中考虑社会责任,处理与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自觉的承担社会责任,坚持诚信原则,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企业要不断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式扩张道路,通过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开发创新节能产品,从而降低其生产成本,达到成本控制、节约资源的目的。

三、公司战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途径

(一)公司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融合 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种竞争压力,也是一种获取竞争优势的手段。这就要求企业把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及战略管理相联系,形成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从而达到提升整个企业价值的目的。

当前许多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处在被动状态,企业很少主动承担责任,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更有许多企业甚至不履行社会责任,一切以利益为主,认为履行社会责任除了增加经营支出外并未给企业带来益处。管理大师Porter 也指出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效率低下的原因:企业家们只是泛泛而谈公益慈善,从未将其与企业自身的战略需求相结合。

(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作用 企业战略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企业各种资源和能力创造持续竞争优势。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使其能够在充分利用内部资源, 同时发挥外部资源的优势, 通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 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 将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三者有机结合。作为企业非市场战略之一的社会责任战略, 在发生经济成本的时候, 也为企业持续竞争和技术创新提供资源和机会, 是企业财务战略、竞争战略的支柱。作为企业长远战略的组成部分的社会责任战略, 在公司治理和组织制度、资金保障等方面均需要得到有效的保障, 同时确保每一项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与企业整体战略方向一致, 从而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司绩效双赢。

四、平衡计分卡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

(一)基于公司战略的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 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战略之中,同时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作出相应的评价。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型业绩评价方法为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提供了借鉴。平衡计分卡的突出特点是:将企业的绩效评价与企业的远景、使命和发展战略联系起来,以企业的战略为基础,提出了四个维度即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根据这种方法企业从战略角度出发,不仅财务指标要纳入业绩评价中,非财务指标也要考虑在内。

本文将会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适应性、系统性这6个原则。从国内外公认的企业社会责任范围中选出那些比较重要的内容,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可衡量的指标。同时结合平衡计分卡将这些指标分为四个维度,帮助企业明确社会责任。由此,企业管理者就能够判断出企业的目前活动是否达到已定目标并对这些活动进行绩效评估。

(二)指标设计 我参考黎友焕(2010)的总结和排名,从11个利益相关者中选出7个排位在前的相关利益者。由于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对于每个利益相关者的指标选择,本文将简要选举几个明细指标,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战略计划制定不同的指标。

第一,对顾客的责任。本文所指的顾客是广义范围内的顾客,包括不与生产厂商直接接触的消费者。企业是一个从事商品生产的盈利组织,企业要从顾客的消费中获利,必须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顾客负责。本文简要选出以下指标来衡量企业的责任:顾客满意度、质量抽查合格率、是否提供售后服务、是否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

第二,对员工的责任。企业对员工的责任有:按时向员工支付工资和福利、保护员工生命安全、为员工提供技能培训等。以上责任转化为指标:工资支付率、员工工资增长率、周最少休息天数、职业病发生率、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次数。

第三,对社区的责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区,企业在给社区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给社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构建良好的社区关系、改善社区环境就成了企业对社区的主要责任。该方面可以包括下列指标:就业贡献率、公益捐赠占收入比重、公共设施投入、社区科教文卫参与度。

第四,对股东的责任。股东是企业的出资人、投资者,企业应当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所以企业应当接受股东的监督、向股东提供真实的信息、向股东分配利润。虽然股东权益受法律保护,但股东利益的实现还得依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所以股东方面的责任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股利支付率、是否按时召开股东大会。

第五,对供应商的责任(债权人)。供应商向企业提供原材料,同时希望企业能按时付款,履行合同条款。所以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主要是及时偿付欠款。企业能否及时付款涉及以下几个指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企业信用状况、是否进行内部和外部审计。

第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自然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不自觉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企业应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这一方面涉及的指标有:矿产资源占用费、单位收入排污量、环保经费、可持续增长率。

第七,对政府的责任。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政府是财富的管理者。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合法经营、依法纳税。企业受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同时也受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所以企业对政府应该负有的责任指标有:税收上缴率、企业罚款率。

(三)利益相关者与平衡计分卡的结合 平衡计分卡分为四个维度: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可以将7个利益相关者与这四个维度结合,重新分配一级指标。平衡计分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结合如表1所示。

财务指标直观地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绩效,它是其他非财务绩效的指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主要考虑的利益相关者有股东、政府。其中顾客这个维度与利益相关者里的顾客一致,不需要重新选择。企业内部流程反应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过程,企业内部生产会影响到资源、环境。所以这一维度主要考虑的方面有产品的质量、资源成本控制、环境治理、创新能力。因此可以考虑其利益相关者有生态环境、供应商。 学习和成长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企业学习与成长要依靠员工,企业的学习与成长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同时企业也应该为社区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这一维度主要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就是社区、员工。

参考文献:

[1]冷凌、穆丽霞、王绍青:《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进与识别-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企业管理》2012年第26期。

[2]徐尚昆、杨汝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范畴的归纳性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5期。

[3]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期。

第6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会计;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的循环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进入了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推进阶段[1],我国会计的宏观环境开始逐步发生变化。会计环境的变迁是推动会计理论演进的主要力量,面对新兴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会计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特色需要,不能准确有效地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循环资源的取得和发出情况,也不能对企业生产消耗的环境资源做出确实有效的披露[2],这对于会计实践工作是一大挑战,基于此,循环经济会计应运而生。本文基于国内研究的视角,对循环经济会计研究的情况作一简要的述评。

一、循环经济会计的基础研究

我国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从整体来说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其研究的内容还主要在循环经济会计的基础研究,包括循环经济的概念、目标、对象、基本前提、基本原则、理论基础等内容。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概念。殷勤凡[3]提出循环经济会计,既是传统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又是循环经济制度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在循环经济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以自然资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三者的最大化为目标,以企业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为对象,有选择地运用会计学基本原理及方法,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反映和管理的系统。张彩平等[4]提出,循环经济会计是通过探求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价值运动的规律,总结形成系统化的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然后结合会计特有的方法将这些规律性的总结应用于循环经济实践活动中,实现循环经济与会计的结合。任英阔等[5]认为循环经济会计是指以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最大化为目标,以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企业与循环资源有关的经济活动为对象,有选择地运用会计学基本原理及方法,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反映和管理的系统。

可以看出,与传统会计相比,循环经济会计强调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结合,将循环经济思想贯穿于会计理论的全过程。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目标。目前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会计目标的论述,大都围绕殷勤凡的观点: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目标应是,从自然资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的综合角度出发,在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此外,它还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目标:一是科学核算企业自然资源使用减量化方面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引发的财务会计事项,合理反映和控制相关的支出;二是向企业循环经济会计信息外部需求方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三是向企业内部有关部门提供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财务信息,支持企业追求自然资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三者的最大化。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对象。殷勤凡、任英阔等认为是生产过程中与确保自然资源减量、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和谐相关(循环资源)的资金运动,包括需要保护并有能力保护的,与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可耗竭可补充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及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相关的资金运动。具体如森林资源、渔业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纸张、玻璃、水资源等。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原则。殷勤凡在传统会计基本前提的基础上,考虑循环经济会计的独特性,提出循环经济会计的六个假设:主体假设、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与其他计量并以假设、可界定性与可复原性假设、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稀缺假设、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假设。张倩[6]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会计实体联盟假设。殷勤凡、张彩平、阳秋林等在继承传统会计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原则:环境资本原则、代际和区域公平原则、依法调整原则、良性循环原则。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学科基础。任英阔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是循环经济会计的学科基础;殷勤凡认为生态经济学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资源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谐发展理论、社会成本与交易费用理论、绿色GDP理论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潘自强等[7]认为循环经济会计是诸多理论融合形成的边缘性学科,除殷勤凡所提出的学科外,还涉及哲学、逻辑学、经济学、管理学、数学中的部分相关理论。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方法。由于环境资源中没有凝结人类劳动,无法按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方法确定其价值,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因此殷勤凡、李长青等多为学者都提出了多元计量方法,即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可以将生物量度、物理量度、化学量度、实物量度等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结合起来反映资源和环境的信息。

二、关于循环经济会计核算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核算主要涉及核算范围、核算方法、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等。

殷勤凡在构建了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后,探讨了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范围:企业自然资源使用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财务影响;对企业执行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绩效的反映;企业生态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企业的生态环境绩效。对于会计要素的分类,殷勤凡在传统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增设了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权益和循环经济变动4个要素,从而构建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会计等式,即“循环经济资产(期末)=循环经济权益(期初)+循环经济变动(当期)”,实现点数据与期间数据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循环经济固定资产、循环经济无形资产、循环经济递延资产、循环经济长期投资、循环经济存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实收资本、循环经济销售商品收入、循环经济让渡资产使用权、循环经济成本与费用等10个会计科目,并对这些科目的核算进行论述,通过实例进行账务处理。

近年来,敬采云及其带领的团队对循环经济会计的核算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程静等[8]认为循环经济会计的目标关注了企业经济活动产生的外部性问题,要求进行环境成本内化核算,将企业的成本控制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以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之策。熊运莲等[9]对体现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思想的物料流转成本核算会计(MFCA)进行了研究述评。敬采云等[10]对废弃物再利用的会计核算具体范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和流程图的方式,探讨了废弃物在企业内部及不同企业间的成本归集和核算方法。敬采云等[11]认为,为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企业应专门建立资源成本控制系统,通过制定资源价格、节能标准,开展节能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任英阔围绕循环资源交易将循环经济会计要素分为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收入、循环经济成本、循环经济收益等5大要素,并对其的确认(概念、特征、分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刘晓东[12]认为可以把循环资源确认为循环资产,可以专门设置“循环资产”账户,反映循环资源的取得与发出情况,在进行核算时可以冲减成本。李长青[13]提出设立投入核算账户、资源利用核算账户、能源循环利用核算账户、能源循环效益核算账户、宏观效益核算账户、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账户。潘自强等提出在支出方面的核算上,除反映列支环境实际发生的费用外,还需考虑计提“循环负债”,形成类似于预提费用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专用基金。为避免计提循环负债而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或给企业提供隐瞒利润的机会,计提循环负债的费用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纳入会计利润核算。对企业所取得的利润则进行“利润分割”,即按比例分割为企业利润和资源环境收益,后者直接进入国家设立的专门基金统一管理,以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会计。周艳[14]通过改进现行的会计核算流程,计算出每个工序所产生的合格品的价值、不合格品(废弃物)的价值和废弃物外部损害价值。

三、关于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

相比而言,关于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是比较多的。但大多集中在“应当披露”和“披露内容”上。殷勤凡、李恩柱、胡桂兰[15]、敬采云等的观点,可以将有关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总结为提出两种披露模式:

一是在现行企业财务报告框架中增加信息的披露模式,把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按其内容特征,分别纳入我国企业财务报告框架的不同部分后加以披露,即借助企业现行财务报告,提供循环经济会计信息。通过对美国财务报告框架的借鉴,殷勤凡认为,如果有必要,我国的“会计报表全部内容”可以由现行两个部分(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扩展为三个部分(加补充信息)。另外,循环经济会计信息不仅可在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中披露,还可以在企业上市时的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中披露。殷勤凡指出这种披露模式的优点是简便易行、操作成本低、面对的理论和实践的难题少。但缺点也明显:循环经济会计的独特性被掩盖而无法显现出来;对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较为困难;不利于循环经济会计的长远发展。

二是独立报告模式,即企业向循环经济会计信息使用方,提供单独编制的财务报告。胡桂兰认为应当由企业编制独立的循环经济会计报表和独立的报告来披露企业循环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敬采云提出对于循环资源,可以设置单独的“环境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表”来进行专门披露,可以明确地披露出企业利用循环资源的情况以及由此给企业以及社会增加的“名誉”价值,以便于准确地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表明企业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李恩柱认为独立的资源环境责任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循环经济法规执行情况,资源耗费与再生利用情况,环境治理情况,并对每种情况列出了细则。任英阔在借鉴环境报告书及相关信息披露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循环资源活动报告书的具体内容。

四、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绩效评价研究

张蕊[16]在分析循环经济对企业经营环境影响的基础上,讨论了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和战略经营管理,进而通过对传统的战略绩效评价原则进行扩展,提出了企业循环战略业绩评价及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徐利飞等[17]从“企业环境活动总体情况、企业资源利用减量化、企业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三个维度设计了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邢蓉等[18]以北京市2000—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从“经济发展、资源发展、环境发展、社会发展”4个维度设计了北京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共分三个层次18个明细指标,并通过熵权法为各指标确定权重。许乃中等[19]构建了基于生态效率——物质流分析的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模糊数学和灰色聚类方法分别建立了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模型,并以上海化工园区和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为案例,对其循环经济绩效进行评估。进而以上海化工园区作为标杆,针对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存在的资源效率偏低等问题,提出若干循环经济绩效改进措施。

五、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相比国外循环经济会计的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目前我国的情况尚存很大的差距。仅就循环经济会计实务看,国际上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就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首先,从实务层面看,循环经济会计的应用指南逐步完善。例如,日本发行了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三本指南和官方指导,为循环经济会计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20];英国的《环境会计:实务指南》则对企业外部成本的估算提供指引,更好的贯彻了循环经济会计成本观念[21];德国颁布的《环境成本计算手册》从企业的物质、能源运输与企业向环境输出产品与废弃物的流转平衡原理出发,以物理化学量单位计量各种环境负荷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核算环境成本,分析投入产出效果。其次,从操作层面看,许多国家都践行了循环经济会计理念并提出了相应的循环经济会计处理方法或准则。例如,美国就环境会计事项的处理提出了“EITF89-13石棉消除成本会计”和“EITF90-8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加拿大通过完全成本会计理念的贯彻,充分考虑了循环经济下环境成本、资源耗费成本的影响。再次,从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来说,联合国国际会计推荐的环境会计负债与财务报告模式下,在财务报表中单独设立披露项目:环境准备、退废准备、预期准备、环境效益、环境费用、或有事项评估中的污染等,在管理层的分析报告中也要充分反映企业的中长期环境问题。

我国目前的循环经济会计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会计实务方面都需要做扎实深入的工作。现阶段尤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和提高:

一是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对循环经济财务的呼唤。会计与财务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是财务的基础,为财务提供信息保障,财务以资金和价值实体的运动为会计的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等活动提供依据。因此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需要循环经济财务与之相呼应。

二是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需要“比翼双飞”。现有的研究大多是对循环经济会计的框架性研究,虽然涉及到循环经济会计的基础理论、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内容,但以介绍和借鉴国际的经验为主,很少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可操作性的研究,因此理论研究迫切需要结合企业实践,研究针对某一行业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方面相关成本的核算问题,以及披露循环经济相关信息,所取得的收益与负担的成本、面临的风险之间的权衡。

三是要建立循环经济会计制度,以法律规范的形式,从上到下明确循环经济会计的法律地位和核算与计量的标准、内容、方法,明确对循环经济会计审计的办法和标准,强制性地规定企业必须实行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和计量。构建循环经济会计发展的法律和政府行政保障体系,制订循环经济会计准则、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循环经济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标准或准则,并促进循环经济会计的国际交流与协调。在企业融资和科技革新方面,政府应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与优惠,比如优先发行循环经济债券、股票,政府给予财政绿色补贴,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增值税、所得税减免等;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商品化;研究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分离、回收和再循环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四是企业应树立环保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绿色企业文化以推动循环经济会计的实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连同企业文化并行发展。企业要配备具备专门财会人员,抓好在职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机构和人员的准入门槛,使会计能够适应循环经济核算和计量的工作需要。潘自强等提出企业自身要进行会计创新,以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是从人才培养层面来说,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企业会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满足循环经济会计对相关人员素质的要求,并提出,从长远发展来讲,应该调整和充实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增设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的课程。培养一批具有新观念、新专业知识的核算人才是循环经济会计顺利推进的支撑要素。

参考文献

[1]陈璐,张孝友.循环经济会计问题初探[J].财会研究,2010(23):26-27.

[2]李恩柱.循环经济会计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7(2):72-75.

[3]殷勤凡.循环经济会计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11).

[4]张彩平,阳秋林.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构建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2009(6):23-25.

[5]任英阔.循环经济会计的确认与披露研究[D].天津:天际商业大学,2010(5).

[6]张倩,孙乐.循环经济模式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构想[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5):

355-358.

[7]潘自强,阮婷婷.发展循环经济会计的相关探讨[J].财会月刊,2011(3):8-9.

[8]程静,敬采云.企业“双重”受托责任视角下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J].财会月刊,2010(4):5-7.

[9]熊运莲,敬采云.我国物料流转成本会计研究述评及其启示[J].会计之友,2011(3):92-94.

[10]敬采云,张廷婷,胡杰.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初探——以废弃物再利用为例[J].财会月刊,2010(36):10-12.

[11]Caiyun Jing,Jing Ge.The Adjustment and Main Point of Waste Reuse Accounting Based on Circular Economy[J].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ste Recycling, Ecology and Environment,2011(11).

[12]刘晓东.浅议循环经济的会计问题[J].北方经贸,2008(7):8-9.

[13]李长青.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研究[J].财会通讯,2010(8):22-24.

[14]周艳.循环经济会计核算问题浅析[J].财会通讯,2011(11):63-64.

[15]胡桂兰.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6]张蕊.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7(10):62-66.

[17]徐利飞,安明莹.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07(9).

[18]刑蓉,刘云.北京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12):53-56.

[19]许乃中,曾维华,薛鹏丽,东方,周国梅.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44-49.

[20]Japanese Environment Agency.Q&A For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Guidelines,2002(5).

[21]林军,王世安.循环经济新发展对财务会计的挑战和应对措施[J].财政监督,2011(9):45-4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理论研究和核算构建”(09XJA630003)和四川省社科“十二五”规划项目“低碳会计理论创新研究”(SC11XK0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