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5 10:13: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产后康复的训练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膀胱过度活动症;电刺激;生物反馈图像训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有这样一种病,虽然不庝不痒也不危及生命,但是会令人很尴尬很难受,使人害怕出门,出门不敢喝水,较大岁数的妇女会认为这不是病,是年龄大了的原因,年轻的妇女错误地认为是尿路感染而盲目服用消炎药,但病情始终得不到好转,无奈下只能用减少喝水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这种病叫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属于膀胱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俗称“憋不住尿”。2001年9月国家尿控协会(ICS)将OAB定义为:尿急、尿频和急迫性尿失禁等临床症状构成的症候群[1]。女性OAB全球患病率约为10%,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2]。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我院于2008年底引进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用于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也叫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取得了一定效果,特别是对上述产后OAB的康复治疗效果非常显著,统计从2010年5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止,用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人数为416例,其中OAB人数为32例,现就这32例治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5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从产后42天后妇女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416名患者中,筛选出32例OAB的患者,年龄24~36岁,平均30.2岁,其中产后第一胎为13人,占40.6%,产后第二胎为19人,占59.4%。主要症状为尿急,占32例,突然的排尿欲望,很难忍耐;自感尿频,占32例,少则每天7~8次,多则十几次,夜里起床超过2次,每次排尿量不多,
1.2 方法 一个疗程为10或11次,每周做2次,每次15~30分钟不等,选用膀胱不稳定性尿失禁的治疗程序,用去极化的长方形双相电流,使用阴道内专用治疗头,进行电刺激,电流量的大小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程度且不难受为准。
第一次:选用电刺激程序1。作用为抑制逼尿肌的活跃过度,时间为30分钟。
第二次:重复上述电刺激,再做一次巩固疗效,继续抑制逼尿肌活跃过度。
第三次:选用电刺激程序2。作用为阻断副交感神经兴奋信号传导到逼尿肌,抑制逼尿肌收缩,时间为30分钟。
第四次至第七次治疗均为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图像。时间为每次15到20分钟,教会患者分别学会盆底肌的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的训练方法,以及如何区分开腹部和会的收缩。
第八次至第十次治疗不再给电刺激,只给不同场景的生物反馈图像(如:上下楼梯,搬东西,抱小孩等),给尿急的生物反馈训练图像,以及A3反射的训练图像,让患者跟着图像训练盆底肌肉收缩以及在不允许情况下尿急时的憋尿反射,训练患者在增加腹压的情况下收缩盆底肌肉,同时抑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
在第三次电刺激治疗后,要询问患者的感受,对还有点总想上厕所小便者可加做一次电刺激,即第四次治疗重复第三次电刺激,继续抑制逼尿肌收缩。嘱这部分患者要从心理上主动告诉自己刚刚解过小便,没有尿,分散注意力,采取延迟排尿等方法会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效果不理想的建议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不再加做电刺激。
1.3 效果判定 ①尿急、尿频症状消失,能憋住尿,无咳嗽漏尿及尿失禁为治愈。②尿急症状减弱,尿频次数减少50%,咳嗽漏尿次数减少,无尿失禁为减轻。③尿急、尿频及咳嗽漏尿较治疗前无改变,有尿失禁为无效。
2 结果
经过三次电刺激治疗加生物反馈图像训练治愈者有19例,占59.4%。经过四次电刺激治疗加生物反馈图像训练治愈者有7例,占21.9%。经过四次电刺激治疗加生物反馈图像训练症状减轻者有5例,占15.6%。经过四次电刺激治疗加生物反馈图像训练无效的1例,占3.1%。总治愈率为81.3%,整个治疗过程无不适主述,且对治愈者一年后电话回访无复发病例。分析未治愈的6例均为临床症状比较严重者。
3 讨论
用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近几年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简便安全无损伤且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针对膀胱不稳定性尿失禁,即OAB,经临床观察,电刺激治疗效果非常明显。通过放置在阴道内的电极传递不同强度的电流,刺激经神经的传入纤维,通过神经元的连接至骶髓逼尿肌核,抑制逼尿肌核的兴奋性,再经盆神经传至逼尿肌,抑制逼尿肌的收缩;通过刺激神经的传出纤维,以增强提肛肌及其他盆底诸肌及尿道周围横纹肌的功能,加强对尿道和膀胱颈的支撑作用,提高尿道闭合压;电刺激冲动上行至胸腰段,使交感神经元兴奋,α-肾上腺素能使受体使膀胱颈部及尿道近段收缩,进一步增加尿道关闭功能,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膀胱底松弛,增加膀胱颈的封闭性[3]。通过第四次至第十次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患者学会掌握正确的盆底肌肉训练方法,在没有生物反馈设备的帮助下,能够自主正确地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而且这种训练站着坐着躺着都可以练,且不分周围环境,只要有点空闲时间,大约10分钟左右,注意力集中在盆底肌肉就可以进行锻炼,但肌肉锻炼是一个长期过程,需坚持一生。但对症状严重的OAB效果不理想。
总之,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的临床应用,为众多产后妇女及中老年妇女带来了福音,对因为尿急、尿频、尿失禁而给日常生活造成的尴尬和心理压力,能够通过仪器治疗而痊愈或减轻,为临床治疗又找到了一条好的途径。人们不必再为出门而不敢喝水,怕找不到厕所而难堪,害怕漏尿而不敢穿浅色衣服,怕出远门或不愿参加社交活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让广大的妇女能快乐、轻松地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参考文献
[1]杨欣.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11):894 -896.
[关键词] 顺产;剖宫产;盆底功能;康复
[中图分类号] R71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20-55-04
Effect of different delivery modes on pelvic floor fun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LIANG Caihong WANG Xianhua SHEN Songyan LI Xiaoyan LI Junling GENG Xiaorui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Zhongmou MCH Hospital,Zhongmou 4514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delivery modes on pelvic floor functional injury and rehabilitation. Methods 356 parturient women who were hospitalize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2 to June 2014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mong them,160 were with spontaneous delivery and 196 were with s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All of them were received Glazer pelvic floor surface EMG assessment scheme for rehabilitation.Bladder cervical mobility,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score and contraction times of pelvic floor muscle in 15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Bladder cervical angle and bladder cervical rotation degree of the cesarean sec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spontaneous delivery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Spontaneous delivery;Cesarean section;Pelvic floor function;Rehabilitation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逐渐老龄化,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成为严重影响女性围绝经期健康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据报道,我国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为25.8% ~ 35.3%,其发生及发展与妊娠和分娩有关[1]。研究表明,阴道分娩可不同程度损伤肛提肌、会阴神经及盆内筋膜等盆腔支持组织,相比之下,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组织损伤较轻。有研究指出,选择性剖宫产可保护盆底功能[2]。本研究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效果,旨在筛查盆底疾病高危因素,进而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356例产妇,均为足月单胎妊娠,其中顺产160例,选择性剖宫产196例。顺产组年龄21~39岁,平均(26.81.8)岁,孕周35~43周,平均(40.13.2)周,初产妇135例,经产妇25例;剖宫产组年龄20~41岁,平均(27.02.1)岁,孕周36~42周,平均(39.63.9)周,初产妇163例,经产妇33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及孕次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宫内发育迟缓、前置胎盘、羊水量异常、糖尿病史及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家族史。
1.2 研究方法
1.2.1 诊断标准 器官脱垂诊断参照《妇产科学》第7版诊断标准,采用尿垫试验,同时结合临床症状诊断尿失禁。
1.2.2 评价方法 (1)采用Oxford骨盆底肌力评分系统[3]对盆底肌力进行评分:毫无收缩记为0分;仅有抽动记为1分;仅有轻微收缩,未出现内缩上提及压迫感记为2分;普通收缩,有轻度内缩上提及压迫感记为3分;收缩正常,以手指向下按压可触及收缩感记为4分;收缩强力,有剧烈压迫手指感记为5分。(2)15s内收缩次数:产妇休息5min后嘱连续收缩15s,记录收缩次数。(3)采用会阴超声检测对膀胱颈角度(正常
1.2.3 康复治疗方法 采用手法按摩联合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方案[4]进行康复治疗,具体方法包括盆底肌功能训练及生物反馈。安排1名经验丰富的助产士对产妇实行“一对一”盆底肌功能训练指导,嘱产妇取平卧位,屈曲双腿,尽力收缩吸气持续5~10s,呼气时放松。每天训练3~5次,每次呼、吸气10~12次,训练末快速收缩3~5次,连续训练3个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时指导产妇自主性地抑制膀胱逼尿肌不正常收缩及收缩骨盆底肌肉。每2d治疗1次,每次30min, 连续治疗1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数据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形式表示,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产后膀胱颈角度和膀胱颈旋转度比较
剖宫产组膀胱颈角度明显低于顺产组膀胱颈角度,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产后膀胱颈角度和膀胱颈旋转度比较(,°)
组别 n 膀胱颈角度 膀胱颈旋转度
顺产组 160 94.23±12.67 27.06±10.12
剖宫产组 196 80.24±7.43 16.43±4.56
t 3.286 9.872
P 0.035 0.000
2.2 两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比较
剖宫产组产后阴道脱垂发生率为32.14%,明显低于顺产组的71.88%,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阴道脱垂 子宫脱垂 尿失禁
顺产组 115(71.88) 1(0.63) 10(6.25)
剖宫产组 63(32.14) 1(0.51) 9(4.59)
x2 55.625 0.021 0.479
P 0.000 0.885 0.489
2.3 两组产后盆底肌力评分及15s内收缩次数比较
剖宫产组盆底肌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5s收缩次数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产后盆底肌力评分及15s内收缩次数比较()
组别 盆底肌力评分 15s收缩次数
顺产组 2.0±0.1 2.9±0.2
剖宫产组 3.5±0.2 4.2±0.4
t 5.026 2.624
P 0.000 0.038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妊娠及分娩可在导致孕产妇身体机能改变的同时引起盆底肌肉牵拉、受压、肌纤维变形及肌力减退,严重者甚至出现盆腔器官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5]。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属于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受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率随妇女年龄的增加而升高。PFD临床特征主要为盆底支持结构损伤、缺陷及功能障碍,盆底肌力降低是导致PFD发生的重要原因。PFD虽不具备致命性,但它往往会成为患者的难言之隐,一旦延误疾病的治疗,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年龄、肥胖、尿路感染、盆腔手术及经阴道分娩次数等是PFD的高危因素。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阴道盆底组织对维持盆腔脏器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妊娠期间,由于子宫重量的增加及子宫位置的变化,盆底支持组织所承受的压力明显增大,再加上激素水平的变化,盆底支撑结构减弱,易诱发盆腔脏器脱垂;子宫体积变大挤压膀肌,使尿道和膀肌的位置上升,由于受到压迫,膀肌的容积减少,易引发张力性尿失禁[6];经阴道分娩,尤其是产程异常时,盆底解剖结构可发生复杂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妊娠期抬头挤压可直接机械性损伤盆底,与此同时,盆底拉伸延长使其发生去神经改变,进而间接损害骨盆肌肉。孕妇产后患有PFD属正常现象,有些身体素质好、自我修复能力强的患者,甚至可以不治而愈,但是不能因此忽视分娩对远期PFD产生的影响。因此,尽可能减少产后远期PFD发生,有效保护盆底功能是临床选择分娩方式的关键。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盆底肌力的恢复,其康复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盆地肌肉收缩能力,改善患者性生活[7]。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盆底肌肉锻炼、电刺激及生物反馈疗法等方法对盆底肌进行康复治疗[8]。其中盆底肌肉的训练应遵循重复性、疲劳性及持续性等运动神经元的康复原则,采用不同方法训练不同类型的纤维。通过不同强度的电流来激活惰性肌群的训练方法叫做电刺激法[9],其通常要配合生物反馈疗法,生物反馈能够模拟声音或视觉信号,判断肌肉活动是否异常,从而有利于产妇自主控制肌肉,达到更好的锻炼盆底肌肉的效果。盆底康复治疗是指在整体理论指导下对盆底支持结构进行训练、加强及功能恢复[10]。为增加盆底肌力,减少尿失禁发生,本研究采用手法按摩联合Glazer及Marinsff于1997年提出的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方案进行康复治疗,手法按摩以提拿法按摩股薄肌、短收肌及大收肌,同时配合足三里及三阴交等穴位按摩,治疗过程中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通过肌肉群自主收缩锻炼延长肌肉收缩持续时间,提高盆底肌肉收缩强度,增加神经功能及盆底肌肉肌力、弹性,促进盆底功能恢复[11]。
有调查结果显示,剖宫产对PFD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阴道分娩则是PFD的独立高危因素[12]。近年来,盆底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经阴道分娩导致的盆底组织结构改变及尿道移动度增加。本研究得到剖宫产组产后盆底肌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5s收缩次数多于对照组,表明剖宫产对盆底的损伤相对较轻,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据资料显示,选择性剖宫产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本研究结果一致[13]。盆底肌肉收缩在尿量控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其收缩强度及持续时间。此外,本研究中剖宫产组的膀胱颈角度和膀胱颈旋转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有待扩大样本量后进行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证明,不论是剖宫产还是顺产,其对孕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都是不可避免的。盆底功能下降可导致多种妇科疾病的发生,给产后妇女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顺产中,盆底功能的下降表现的更为明显,但这并不是不可逆的,通过产后进行合理的训练和治疗,产后妇女的盆底肌力可得到明显提升,经过坚持不断的训练,就可实现盆底功能的完全康复,降低远期复发的风险。值得一提的是,产妇的盆底肌力状况也是影响康复治疗的重要因素,对于产前盆底功能较低的产妇,需进行更多次的治疗[15]。因此,建议在产后早期就抓紧进行盆底肌肉训练,从而避免子宫脱垂、障碍、张力性尿失禁等疾病的发生,改善分娩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临床上发现,产后妇女普遍缺乏需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意识,应加大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提高产妇接受治疗的决心和对盆底功能的重视,从而提高患者的配合度,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相比于顺产,选择性剖宫产更有助于减少产后PFD发生,对盆底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属于一种较为理想的分娩方式。但无论哪种分娩方式,产后都需要积极进行盆底肌力的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不同分娩方式对于盆底功能影响及康复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5,31(2):169-173.
[2] 于迎春,宋俊华,于凤.产科因索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1,12(2):88-91.
[3] 曹庆瑛.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自主收缩肌肉力量的影响及盆底肌力训练作用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0):987-988.
[4] 张艳,易念华,吴兰,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效果评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3(3):351-355.
[5] 李淑萍,李婕娜,王英红.盆底超声检查和盆底肌力评估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1):3520-3522.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6] 赖晓岚,陈茜,杨卫萍.产后妇女盆底肌力情况及康复效果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35(3):28-30.
[7] 胡孟彩,王锐,徐冬梅,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影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7):884-885.
[8] 刘湘晖,杜丹,黄淑妹.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2,39(6):613-615.
[9] 黄敬华,周蕾.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妇女盆底肌肉的影响(附100例报告)[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7(6):502-504.
[10] 王燕翔,孙鹏,王小云,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J].陕西中医,2011,32(7):887-889.
[11] 赵云,肖梅.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及预防康复治疗方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22(12):1012-1014.
[12] 张晓薇,曲坚.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590-592.
[13] 曹江霞,周燕.不同分娩方式对围绝经期女性盆底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1):4504-4506.
[14] 王春秀.2种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近期盆底组织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疗,2010(13):1-3.
【关键词】 盆底康复治疗;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功能训练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different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for postpartum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rehabilitation.Method:330 cases of primipara with symptoms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12 weeks after parturi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from Septem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5.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165 cases in each group,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they chosen as their intention.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biofeedback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elvic floor functional training of Kegel exercise cooperate vaginal dumbbell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the degree of incontinence score, 1 h urine leakage of urine pad test,the change of the perineum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nic testing and treatment effect after 3 month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Result:After treatment the indexes of both two groups changed better than before ,but those of observation group improved more obvious than which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ce; Postpartum pelvic training
First-author’s address:Qingyuan City People’s Hospital,Qingyuan 511518,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9.001
妊娠和分娩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盆底支持组织松弛而出现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最常见的是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 incontinence,SUI),使产妇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SUI发生时并未出现逼尿肌收缩或膀胱张力增加,笔者认为早期及时应用康复措施可部分甚至完全扭转病情[1-4]。近年来随着SUI研究的日益加深,多种治疗手段均被发现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非手术疗法为首选,其中接受程度最广泛的当属盆底功能训练或者生物反馈电刺激。本研究利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功能训练安全有效地改善了SUI的临床症状,对盆底功能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9月-2015年9月本院住院分娩的产妇12 070例次,其中阴道分娩7339例次。选取此期间分娩产后12周内出现尿失禁症状,经病史采集、专科体格检查、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排尿日记、尿垫试验、经会阴三维B超检测等综合检测评定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32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165例。观察组轻度112例,中度53例,无重度患者,年龄(23.5±5.3)岁,体质指数(26.5±9.6)kg/m2、
新生儿体重(3125.23±439.36)g;对照组轻度
128例,中度37例,无重度患者,年龄(24.3±3.8)岁,
体质指数(25.9±9.2)kg/m2、新生儿体重(3236.23±389.36)g。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指数、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实行。
1.2 入选与剔除标准 (1)入选标准:①符合国际尿控协会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提出的关于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标准:指喷嚏或咳嗽等腹压增高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渗漏,轻度SUI:仅在咳嗽等增加腹压情况下会出现尿失禁;中度SUI:行走、从椅子上站立起来等日常活动下发生尿失禁;重度SUI:站立或休息情况下即会出现尿失禁[5]。②年龄≤40岁。③初产妇,单胎妊娠,阴道分娩。④分娩时孕周37~41周。⑤产后恶露已干净,子宫恢复情况良好。⑥能坚持治疗至疗程结束和按时复诊。⑦患者自愿参与项目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2)剔除标准:①既往有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性疾病者及产前患有严重的妊娠并发症;②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心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肿瘤等器质性病变;③阴道炎、盆腔炎及泌尿系感染、结石、尿失禁手术史等;④正在服用影响下尿路控尿功能的药物。
1.3 方法 两组均于产后12周内,恶露干净时开始接受治疗。(1)对照组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具体如下:采用法国PHENIX USB4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仪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主要为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生物反馈包括膀胱生物反馈、肌肉生物反馈、A3反射及场景反射等。首先选择压力性尿失禁的模式,在患者下腹部及阴道放置电极片及盆底肌肉治疗头,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精确设定电流(0.5~100 mA)和脉宽50~300 μs,通过治疗仪产生生物电流,对整个盆底肌群进行治疗,并指导患者按照治疗仪显示器上描记的肌肉收缩波形做持续收缩或放松阴道。一般治疗时间为20~30 min/次,2次/周,8周为1个疗程。(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盆底功能康复训练,由本院盆底康复中心的康复师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及Kegel运动配合阴道哑铃(盆底肌肉康复器)实施盆底功能训练的指导。具体方法如下:①对盆底功能障碍的利弊、盆底功能恢复的好处及盆底功能锻炼的方法和作用进行全面的介绍,让患者自愿加入治疗并且积极主动地接受和配合治疗。②每次盆底康复训练结束以后,嘱其返家后继续行Kegel运动配合阴道哑铃锻炼,即采用广州杉山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阴道哑铃,将其置入患者阴道内,让患者同时进行Kegel运动(有意识地收缩尿道、和会阴5~10 s后放松,间隔5~10 s重复上述动作),当患者可以保留10 min以上,在咳嗽、大笑、跑步等情况下仍不脱出后,逐渐增加阴道哑铃质量以增强患者阴道的收缩力,20 min/次,1次/d,8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继续坚持自行Kegel训练。
1.4 观察指标
1.4.1 盆底肌力 盆底肌肉恢复情况可根据盆底肌力评估反映出来,分别在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盆底肌力,参照会阴肌力测试法对盆底肌力进行评估,肌力分级共为6级[6]。0级:用手触摸时手指无法感觉到肌肉的收缩动作;1级:手指能感觉到肌肉轻微收缩,仅能持续1 s和完成1次;2级:用手触摸能明显感觉肌肉收缩,可持续2 s,并能完成2次;3级:肌肉收缩作用能使手指向上或向前运动,作用可持续3 s,可连续3次;4级:肌肉收缩有力,并能抵抗手指的压力,时间可持续4 s,可连续完成4次;5级:肌肉收缩有力,持续对抗手指压力可达5 s或以上,能完成5 次以上,肌力≤3级为肌力异常。
1.4.2 尿失禁程度评分 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分四部分,记录尿失禁及其严重程度,对日常生活、性生活和情绪的影响,满分21分。
1.4.3 1 h尿垫试验检测漏尿量 用称重法计算,先称卫生巾或成人尿不湿质量,患者小便后使用卫生巾或者尿不湿。佩戴后于10 min内饮用白开水或矿泉水500 mL,休息30~50 min后行下蹲起立、上下楼、原地跑步、弯腰拾物、冷水吸收及用力咳嗽、大笑等运动,运动后取出再次称重并详细记录。两次重量差值2 g及以下为轻度,大于2 g且小于10 g为中度,大于等于10 g且小于50 g为重度,50 g及以上为极重度尿失禁。
1.4.4 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测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VOLUSON730(经阴道三维容积探头,频率6~10 MHz),患者采用截石位,适当充盈膀胱,首先使用经阴道超声检查患者的子宫及附件的情况,启动三维模式,患者静息状态、张力状态以及缩肛状态下盆膈裂孔情况及耻骨内脏肌厚度。
1.5 疗效判定标准及随访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进行评价和随访。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尿失禁症状消失;显效:每天漏尿次数减少至50%以上;无效:尿失禁症状无明显缓解,漏尿次数无明显减少[7]。随访方式:盆底康复治疗中心复诊或康复师电话随访,随访时间:治疗结束后1、3、6、12个月,随访内容:了解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督促患者继续加强盆底肌肉锻炼,必要时接受第二疗程的治疗。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盆底的肌力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肌力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该组肌力达4级以上者比对照组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1 h尿垫试验漏尿量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值明显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评分比较 利用IC-IQ-SF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尿失禁程度评分进行评估,发现治疗前两组尿失禁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8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尿失禁程度评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治疗前后经会阴三维超声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不同状态下盆隔裂孔前后径、横径、耻骨内脏肌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指标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较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两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尿失禁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组失访16例,无效1例;对照组失访22例,无效8例。观察组尿失禁治愈率77.18%,对照组治愈率67.83%,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产后尿失禁(postpartum urinary incontinence,UI)是指继发于妊娠及分娩的女性尿失禁,发病较高。研究显示:阴道分娩尿失禁的发生率为38.6%,其中压力性尿失禁的比率为30.5%,由于妊娠期间孕妇盆底的神经肌肉及胶原纤维在孕激素的作用下收缩力日渐降低,进而逐渐出现张力性松弛,为胎儿娩出阴道做准备[8-11]。分娩过程中尤其是第二产程,胎儿头部容易对盆底神经肌肉和纤维产生机械性的压迫和扩张,导致神经肌肉被过度牵拉,肛提肌在巨大的剪切力作用下功能受到严重破坏,超出生理改变所能承受的范围,从而出现真性SUI及阴道脱垂[12-17]。
本研究两组患者均接受生物反馈生物电刺激治疗,从1963年法国Caldwell博士首创“电刺激生物反馈”至今,该疗法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张。本研究利用其修复盆底已损伤的神经组织的兴奋性,以激活神经为基础促进了尿道外括约肌的收缩能力,使盆底肌肉的强度和弹性逐步增强,并提高尿道关闭压改善控尿功能。同时通过抑制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加强了膀胱的储尿性能,笔者也证实通过生物反馈生物电刺激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确实得到了有效的改善[18-20]。
研究中笔者对观察组患者增加凯格尔运动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凯格尔运动以洛杉矶医生阿诺德・凯格尔的名字命名,凯格尔运动的目的是加强训练以耻尾肌为主的盆腔底部肌肉,促进尿道和括约肌的功能,防止尿失禁和大便失禁。并在凯格尔运动过程中逐渐增加阴道哑铃重量以增强患者阴道的收缩力,让患者有意识地、节律性地收缩尿道、阴道及的组织,使肌肉得以锻炼,改善盆底肌肉组织的供血,提高肌纤维肌力。结果显示,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1 h尿垫试验漏尿量明显较对照组减少,盆底肌肉力达4级以上的患者明显较多,观察者组的盆隔裂孔前后径、横径、耻骨内脏肌厚度明显较单纯接受生物反馈生物电刺激的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治疗中康复师指导观察组患者通过观察显示器上描记的肌肉收缩波形,让患者迅速地掌握自主控制盆底肌的收缩和舒张的训练方法,避免出现腹肌收缩增加腹压的情况,使盆底肌肉收缩力量和张力得到加强,为膀胱尿道提供支撑作用,同时增强尿道括约肌的力量,从而提高疗效。因此,笔者研究中显示,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组尿失禁治愈率77.18%,对照组治愈率67.83%,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笔者加强随访,对增强患者治疗信心、督促患者治疗结束后继续加强盆底肌肉锻炼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两种不同的盆底康复治疗方案均有疗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功能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是最理想的方案,不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症状,还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改善其生活质量,而且安全无创、简便易行。所以笔者建议产妇产后及早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及时发现和干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对防治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岩峰.妊娠分娩与盆底结构损伤[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6):478.
[2]黄梅.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8):64-65.
[3]陈玉清,裴慧慧,陈蓓,等.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3):234-237.
[4]李环,吴瑞芳,光晓燕,等.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1):3699-3704.
[5]廖利民.尿失禁的评估//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下卷)[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7-8.
[6] Forsgren C,Lundholm C,Johansson A L V,et al.Vaginal hysterectomy and risk of pelvic organ prolapse and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rgery[J].Int Urogynecol J,2012,23(1):43-48.
[7]杨勇,王晓康,姚启盛,等.功能性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性压力性尿失禁[J].山东医药,2006,46(33):51.
[8]杨欣,郑虹.分娩方式对尿失禁发生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0):662-665.
[9]王秀梅,刘雪梅.三维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应用中的观察和评估[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2):147-149.
[10]刘荣军,刘素云,郭小玲,等.盆底康复配合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2):1917-1918.
[11]冼海燕,袁瑷芹,陈丽琼,等.产后妇女500例盆底肌力情况统计及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广东医学,2011,32(21):2810-2812.
[12]燕铁斌,武少玲,郭友华,等.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尿失禁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25(11):286-288.
[13]刘颖琳,陈少青,王雅贤,等.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原则与个体化方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5):567-580.
[14]赵云,肖梅.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及预防康复治疗方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22(12):1012-1014.
[15]李晓霞,夏泳,郑琳.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训练疗法对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28(6):442-444.
[16] Abrams P,Cardozo L,Fall M,et al.The standardisation of terminology of lower urinary tract function:Report from the standardis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J].Am J ObstetGynecol,2002,187(1):116-126.
[17]寇金玲,党丽君,冯秀清.产后康复治疗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5):55-57.
[18]殷观梅,韩耀伟.不同干预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9):4919-492.
【关键词】 0~1岁早产儿; 运动发育; 运动发育指导方法
由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许多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得以存活。但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一些患儿可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运动发育障碍。获取和使用运动技能是反映儿童发育状况的要素之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危儿的运动障碍[1]。因此,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能明显改善其神经精神运动发育,提高智能水平,尽快赶上正常儿童的发育。本文对80例0~1岁早产儿进行早期运动发育评估与指导,随访至1.5~2岁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在本院出生的和外院来就诊的0~1岁早产儿共80例,建立定期随访制度,6个月前每月1次,6~12个月每2个月一次,1~2岁每3个月一次,于早期综合发展专科的早期干预门诊进行发育评估与运动发育指导。
1.2 方法 对0~1个月婴儿进行20项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1~12个月婴儿用北京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干预前后大运动功能评定分值和采用鲍氏《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2]。这种方法可以及早发现运动落后、反射、肌张力和姿势异常,了解婴儿神经运动发育过程。Gesell发育量表是经典智力发育诊断量表,适用于16 d~6岁儿童,该量表是儿童智力监测、制定干预方案及评价干预效果的理想量表[3]。根据儿童的运动发育规律以及该婴儿的实际运动能力进行抬头、竖颈、翻身、肘支撑、手支撑、坐位、爬行、直立位、行走以及平衡能力的被动手法训练,诱发主动运动的出现和正确姿势的建立。
1.2.1 大运动 0~1个月该期婴儿处于屈曲状态,可予婴儿抚触和按揉肌肉,利于四肢的放松;1~3个月开始进行头部稳定性训练:(1)抱立位头部控制训练;(2)取俯卧位诱导俯卧抬头;(3)予侧卧位及左右侧翻。4~6个月:(1)翻身训练:仰卧侧卧,仰卧俯卧;(2)坐位训练;(3)立位训练;(4)进行拉坐抬头;(5)俯卧抬头90度、左右追寻180度、时间3 min以上。6~9个月:(1)坐位训练;(2)立位训练;(3)爬行训练:匍匐爬行,手膝爬;(4)转移:坐位俯卧,坐位立位,仰卧坐位。9~12个月:(1)爬行训练;(2)转移;(3)立位平衡训练。12个月以上:(1)立位平衡训练;(2)行走训练:由扶站、靠站、保护下独站、牵手走(双手单手)、扶走、保护下独走到独走的训练。训练时间:除特殊标注之外,一般每项2~4次/d,5~10 min/次。Vojta法中的反射性翻身和腹爬手法4次/d,10~20 min/次。出现肌张力不协调的早产儿,同时还需要帮助其增强或降低肌张力。
1.2.2 肌张力 肌张力增高:(1)被动操以拉伸紧张的肌肉;(2)按揉上肢、肩关节、上肢肌肉、手掌,下肢后侧-内侧(缓慢而轻的按摩手法有镇静放松肌肉的作用);(3)做婴儿抚触,抚触上肢、下肢、全身。肌张力降低:(1)叩击肌肉:对四肢、躯干给予轻轻叩击,以提高患儿肌张力,可选用抑制性、压迫性、交互性和轻抹叩击等手法[4];(2)有力按揉肌肉:急速而重的手法可引起肌肉的兴奋;(3)上肢直手压迫性推压、下肢直腿压迫性推压;(4)仰卧-蹬腿,俯卧-蹬腿(学习腹爬)。
1.2.3 精细运动 纠正拇指内收:(1)用手指指腹按揉拇指大鱼际部以及手背侧合谷穴。(2)由拇指近端向远端做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关节活动,每次10~20 min,每日多次。(3)如果已经出现肌腱挛缩、肌肉萎缩等合并症也可用软布条或纱布牵拉拇指外伸并且使用8字固定法,或使用拇指套,使其拇指持续地外展,以便得到纠正。早期纠正拇指内收畸形可改善上肢整体功能状态[5]。进行手功能训练、双手中线活动、抓握(经常让婴儿手抓握各种不同感觉、大小、形状的玩具,加强对手的各种刺激,促进手部触觉)、拇食指、拇它指对捏、手腕部旋转、传递及手的对掌、对指等,手眼的协调能力。这些训练有利于手的功能发育,同时也促进智力发育。
1.3 家长的配合 家长积极主动的配合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尤其是患儿母亲的参与至关重要,对婴儿进行评估的同时,应多与其家长沟通,告知评估的结果,并详细讲解有关疾病基础知识,重要的是要手把手教会家长具体能改善其婴儿运动发育的训练方法,让其参与到整个康复程序之中,要求家长每天完成任务,积极在家进行大运动与精细运动的训练,努力争取最好的训练效果。
2 结果
GESELL大运动功能评定评分100分以上有75例(93.75)正常,85~100分有3例(3.75%)临界正常,85分以下有2例(2.5%)异常,Gessell大运动功能评定评分提高20分以上32例,提高15分以上36例,提高5~15分10例,总有效率为97.5%。经过3~9个月的早期运动发育指导训练后,其运动发育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
分析2例大运动功能评定评分85分以下异常的早产儿:1例合并严重高胆红素血症(黄疸持续的时间长),1例合并孕周29周+2 (孕周太短),2例均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易激惹,肌肉感觉过敏,在家训练时烦躁不安、哭闹,家长因此难以开展肌体训练,结果,3个月后发现训练效果都不理想,已建议转到神经康复科继续治疗。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脑循环功能不成熟,脑白质易受损从而影响小儿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导致运动发育障碍,运动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运动发育落后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表现出来。现代运动发育理论认为,运动发育是在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感觉系统和环境因素等各方面共同作用下而发生的[6],患儿全身各关节松动能纠正异常姿势,改善关节畸形,使大脑皮层得到全方位的信息刺激,并且能使大脑皮层损伤得到最快的修复。运动疗法通过主动或被动的训练刺激,经神经的传导,可激发大脑运动功能的建立及语言功能的成熟,有利于建立正常的运功神经条件反射,激发大脑的代偿功能[7]。众所周知,0~3岁是脑发育最旺盛的时期。神经发育学中脑的可塑性理论为患儿早期干预治疗奠定了神经解剖学基础[8]。婴幼儿在出生后2~3年内大脑成长最快,是接受外界各种刺激的敏感期,此时的树突和突触形成高度活跃,提示在预产期2~3个月前以及产后6~8个月后,脑具有高度可塑性[9],基于未发育成熟的大脑具有可塑性的原理,笔者对早产儿进行正确的诱导和训练,使其沿着正确的发育轨道发育,令其改善甚至避免因出生早产而引致的神经伤残后遗症。运用的早期运动干预方案特别强化了早产儿早期动作和运动的促进,并且更多运用了早期康复的手段解决一些早期出现异常神经的征象。早产儿脑部代偿能力强,修复能力高,这一时期及时治疗可以防止继发变性,从而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是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促使发育不完全的脑在生后进一步发育成熟,因某种原因使成熟和分化过程中脑的功能损伤得到有效代偿。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0~1岁早产儿进行早期运动发育评估与指导这种家庭与门诊相结合的干预方式,效果确切,可以通过早期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强化训练,大大提高早产儿的运动发育,并进一步促进其智能发育。这种早期干预方式,值得在基层儿童保健部门及社区推广和应用,从而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金宇,邹小兵.早期干预:发育行为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1-413.
[2]鲍秀兰.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66.
[3]游石琼.脑瘫高危因素与脑瘫患儿智商相关性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3,11(1): 135-136.
[4]林庆,李松.小儿脑性瘫痪[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90.
[5]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7.
[6]胡名霞.动作控制与动作学习[M].台北:金名图书有限公司,2003:81,93.
[7]曹杰晕.综合方法早期十预对中.重度新牛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后脑瘫的预防作用[J].妇幼保键,2010,8(8):212-213.
[8]窦月玲.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干预的研究[J].医学综述,2006,12(15):927-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