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危机的成因

金融危机的成因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16 11:03: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危机的成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金融危机的成因

第1篇

随着经济金融化日益加深,现代金融危机以多种形式出现,甚至会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导致经济危机。所以,要从国际和国内不同角度探寻金融危机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思维进行创新,重构国际货币体系。

【关键词】

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

金融危机不是新生事物,自十七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九次波及范围巨大、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主要有:1637年荷兰郁金香危机、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1837年美国金融恐慌、1907年美国银行业危机、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1987年席卷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至2010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现代经济与金融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在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中,金融无时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金融化”。银行、保险、股市、汇市等在运营过程中不断累积风险,而金融创新、经济金融化又将各类金融风险叠加、放大,一旦出现局部动荡,就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出现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涵义

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资本外逃、股市暴跌、偿债困难、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并且金融危机越来越以混合形式呈现出来。金融危机爆发之际,往往正值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时期,国内普遍过度投资,信贷快速增长,金融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外部资金大量流入。而一旦爆发金融危机,整个经济社会就会遭受重创。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剧增,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区域内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规模缩减,经济增长减缓甚至出现停滞、倒退。人们对未来的经济预期更加悲观,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是二者有区别。

“金融”是以货币和资本为核心,与“消费”和“生产”相对应。“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消费”、“生产”和“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金融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种过程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一种结果危机。其次,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又有联系。从历史上看,在发生经济危机之前,通常先出现一波金融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消费与货币、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任何一个阶段出现矛盾,都足以导致货币资本运动的中止,从而出现直接的货币信用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当这种矛盾在较多的生产领域出现时,生产过程就会因投入不足而无法继续,从而造成产出的严重下降,导致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

二、金融危机的成因

(一)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据测算,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游资,这些游资又被称为“热钱”,是在市场上流动迅速的短期投机性资金。基于纯粹投机盈利的目的,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就会以各种形式入境,通常会进入易于产生泡沫的经济领域,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二)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过于追求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当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弱化时,这些国家为了保持增长速度,转而通过举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内在的经济发展乏力,还债能力不足,经济泡沫导致银行贷款的坏账剧增,不良资产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三)“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实施“出口替代”战略可以提高一国经济的开放度,也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国内经济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生产成本会提高,成本优势逐渐降低,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众多国家不约而同采用出口替展战略时,它们之间会产生恶性竞争乃至相互挤压;三是该战略也要与时俱进,尤其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必不可少,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无法长期保持竞争力,但许多国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

(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更加互相依存,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迅速,商品、信息、服务、资本、技术在国际间频繁流动,金融活动也趋于全球化。由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是自发性的,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也蕴含着高风险,蕴藏着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当国际信贷和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不可调和,金融危机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最薄弱的环节爆发。

三、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

(一)经济思维进行创新一是建立最基本的社会福利框架,废除泛福利化体制。二是加强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三是调整经济结构,鼓励实业投资。

(二)积极扶持金融机构一是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二是把妥善处理银行坏账,将银行的坏账打包、切割剥离。待银行复苏后再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则由政府出面埋单,将坏账清零。三是维护银行正常秩序,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出现挤兑现象时,及时注入资金,增加现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帮助银行渡过难关,增加社会信心。四是解决“资本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仅要解决金融体系内部的问题,更要解决经济结构中深层次的矛盾。

(三)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是实施产业振兴计划,扩大内需,培育市场主体,帮助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体渡过难关,降低税收,减轻企业负担。二是促进对外贸易,由于从事进出口行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通过增加出口退税,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提高出口竞争力。三是松动银根,降息、降低准备金率,增加流动性。

(四)重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其间几经变迁,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瓦解后,尽管美元不再承担兑换黄金的义务,欧元、日元实力逐渐增强,但是美元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而从宏观上看,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积弊也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次贷危机、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也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重构适应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货币体系势在必行。中国应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参加国际货币新体系的构建。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是美元、欧元、亚元(以人民币和日元为主的亚洲货币)三大世界主体货币三足鼎立的新体系。三大货币之间实行相对稳定的浮动汇率,各国货币与三大货币挂钩。

参考文献

[1]董彦岭,王菲菲.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政府救市政策的比较研究《.经济与管理评论》.2010.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房地产泡沫;房地产市场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3-0113-03

中图分类号:F832.45

文献标识码:A

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对孪生兄弟,世界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中国,而房地产业则受到显著影响。当前房地产业的困境,特别是房价的起伏很容易造成房地产泡沫被挤出或变小的假象,从而疏于防范并酿成大祸。

一、房地产泡沫

泡沫或泡沫经济一词,通常指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在市场经济中,通过各种手段,使得某种商品、某种资产或股票的价格猛涨,远离其实际价值。

这种猛涨形成的高价,并不能够长期维持,最终会像泡沫一样地破灭,它实际上是高速度、高消费带来的高价值而产生的违反价值规律、违背常规的经济现象。

现在我们对它的解释是:在市场经济中,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经历过连续的涨价过程后,其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经济现象。

所谓房地产泡沫是指由于房地产过度投机而引起的房地产价格突然攀升,与其使用的价值严重背离,脱离了实际使用者支撑的情况。由于房地产是由土地及其附属建筑物,即地产和房产所构成,而建筑物是劳动产品,其价格相对稳定,容易判别,所以房地产泡沫实质上是指地产泡沫。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对于整个金融业和国民经济而言后果是灾难性的、毁灭性的。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泡沫以及泡沫可能带来的金融危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二、房地产泡沫与金融的关联

现代经济中,金融业的支持是房地产繁荣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说,没有金融机构的参与,房地产市场就很难正常运转。而房地产既是实体资产,在被炒作时又带有一定的虚拟经济的成分,容易产生泡沫并成为金融危机的催生剂。

(一)金融支持过度是房地产泡沫的主要成因

持金融支持过度说的学者通过研究日本经济泡沫的形成原理和全球房地产周期发现,金融自由化、金融管制的放松、信用工具多样性和复杂创新、金融机构违规借贷等金融风险的累加,是房地产周期波动加速和房地产泡沫形成与破灭的诱因。而银行信贷在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扩张不仅是造成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原因,而且在泡沫崩溃和金融危机中起了同样重要的作用。

换言之,就是银行的非理性扩张容易导致房地产泡沫。在现代的资本市场中,房地产和股票成为虚拟资本的两大载体,尤其是房地产业。

因为,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随着房地产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发商仅靠自有资金远远不够,其开发资金主要来源实际就是银行贷款。

但由于房地产位置的固定性、保值增值性和高回报率,使许多银行在贷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违反了政府的约束政策和有关规定,向开发商发放大量贷款,甚至不去验证其信用等级。

在金融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大量的资金涌向房地产市场,银行盲目追求信贷规模而忽略了投资项目潜在的风险,致使各种投机行为愈演愈烈。不断堆积金融风险,给泡沫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实际上,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就是因为金融机构与房地产市场的联系过于紧密,由此产生次贷危机并引发房地产泡沫,从而导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二)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金融危机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投入资金中约20%-30%是银行贷款,建筑公司往往要对项目垫付约占总投入30%-40%的资金,这部分资金也多是向银行贷款。

此外,至少一半以上的购房者申请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以上各项累加,房地产项目中来自于银行的资金竟高达61%。

可见,金融机构是房地产业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

因此,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灭,最直接的危害是加大了金融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根据金德尔伯格对17世纪早期至20世纪晚期各国发生的金融危机的研究,房地产屡屡在金融危机的爆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爆发的金融危机中都伴随着房价的剧烈波动。房地产泡沫引发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借贷市场的失衡引起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房地产价格急剧下降,造成消费者持币观望,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导致房地产企业经营极其困难,甚至破产。

由此造成金融机构的呆账、坏账的大量增加,大量资金撤离,并且进一步引起了金融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而使金融机构由点到面,逐个破产。因此,我国应引以为戒,谨防房地产泡沫破裂加剧金融危机。

三、在当前金融危机下房地产泡沫防范的必要性

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房地产业十分繁荣,甚至有些过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较大泡沫,很多人担心一旦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碎,中国的经济将受到重创,十分危险,甚至戏称“中国的房地产业绑架了国民经济”。

但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信贷紧缩,房企基本上都已经失去了融资能力并受到了显著影响。房地产业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土地购置面积、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和房价涨幅都出现了同比下降的态势。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以为房价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出房地产泡沫,从而泡沫防范的压力会减小。

但实际上当前房地产泡沫并不小,而且还有可能进一步被放大。得出这种结论主要考虑到两个方面因素:

(一)中长期内我国房地产的供求状况基本稳定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前几年流人的生产要素由于“时滞”的存在并不会立即减少房屋的供给。但生产成本、相关商品的价格及预期的变化,则会相应增加商品房供给。

因此,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短期内房屋的供给将会保持相对稳定。从长期看,房地产业仍将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供给将会稳中有升,而长期内房地产价格会涨落互见,仍旧会出现上涨的阶段。

(二)国家的内需扩大计划和地方政府对GDP的追逐

房地产开发商及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可以制造短期的经济繁荣,甚至可以把GDP描绘得更美。但从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金融监管严厉、金融市场发达的情况下,都会发生如此巨大的风险与危机。中国如果任由房地产泡沫吹大,后果也将显而易见。

因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房地产不是一个炒作投机的市场,对中国的绝大多数居民来说,是没有能力进入这样高房价的市场的。一个居民没有支

付能力的市场,如果仅是通过银行的金融杠杆来炒高房价、来制造短期的房地产市场繁荣、来增长GDP,那么这个房地产的泡沫一定会吹得比美国还要大。

四、房地产泡沫防范的思路与对策

在当前的形势下,防范房地产泡沫关键是把房价控制在相对理性的范围内。据资料统计,目前房地产项目中来自于银行的资金竟高达61%。

因此,防范房地产泡沫最有效也是最容易操作的方法是从金融领域人手,加强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信贷监管,抑制投机。

(一)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金融机构是房地产市场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控制其供给是达到控制房价上涨目的的必要措施。由于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难度不断加大。监管措施往往跟不上金融创新的速度,以至于导致监管的失败。

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因为商业银行贷款证券化使放款机构突破传统住房贷款“先存后贷”经营模式的约束而造成的。

因此,只要金融监管措施跟上金融创新的速度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二)完善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体系主要与银行制度有关,我国银行业是在金融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涉足房地产信贷业务的,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抵押制度和抵押保险机制目前还不完善,银行自身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过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低等,这些都会加大房地产信贷的风险。

我国银行业应当从基础设施建设人手,提高自身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金融监管部门应从制度建设人手,完善信用制度、抵押制度、抵押保险和抵押二级市场的发展,提高资本充足率,控制不良贷款率。

(三)调整货币政策和房地产信贷政策

房地产业跟金融业的密切相关性,决定了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宽松的房地产信贷政策。

在流动性充裕、融资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如果投资投机需求都很旺盛,企业投资开发热情高涨,市场渐渐出现非理性繁荣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政策不能提前、有效地调整,那么房地产泡沫很容易产生。

因此,一方面货币当局通过货币供给、利率和信贷条件等手段调整房地产信贷流向。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合理控制和调控房地产信贷规模,防范金融风险。

(四)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监控和规范房地产业融资行为

拓展房地产融资渠道和培育融资机制是发展房地产融资、解决房地产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分散风险的重要内容。

第3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国际金融市场;金融创新;房地产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1-0070-04

2007年夏季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的爆发,迅速向全球蔓延。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不仅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且引发了美国房地产及其关联行业的衰退,拖累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尽管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联合干预措施,部分缓解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但危机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已经演变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次贷危机的发生,使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过程受到重大挫折,尤其是要重新认识房地产金融的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一、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何谓次级抵押贷款?一般地,根据信用等级的不同,美国抵押贷款市场分为“优惠级”(Prime)和“次级”(Subprime)两个市场,次级抵押贷款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信用级别较低和收入不高、不稳定的借款人。次级贷款主要分以下几种:第一,无本金贷款(Interest-only Payments),允许借款人在开始的5~10年无须偿还本金,只需支付利息;第二,支付可选择贷款(Pay Option),可以选择多种偿还方式,通常是可调整利率贷款,借款人可以选择多种月供方式,包括全额支付本金,只支付利息、无须偿还本金等方式;第三,混合贷款(Hybrid)即贷款合同执行初期采取固定利率,某一时期后再采取可调整利率的一种贷款方式。次级贷款抵押债券(Subprime MBS),主要是指以次级房贷为基础资产的证券,房地产金融机构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可以将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

次贷危机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美国房地产业繁荣的经济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强劲、长期利率处于低位、外来移民涌入、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金融背景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的浪潮,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放松金融管制的法律法规,为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次级贷款为信用低的人群购买住房提供了可能,因此受到普遍欢迎。互联网泡沫崩溃后,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而实施了长期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房价不断增长,其中,房地产金融产品的创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金融机构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次级贷款抵押证券,经过信用增强,由信用评级机构评级,最后出售给市场投资者。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条件下,投资次贷抵押贷款证券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受到机构投资者的追捧,市场规模迅速膨胀。据统计,美国次级贷款抵押证券的规模由1995年的650亿美元增长至2006年的1.3万亿美元,占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0.7%增加至2006年的20%。

近年来美国经济、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导致房价上涨的势头受阻。自2004年中期开始,美国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由1%调整至5.25%。因为美国大约75%的次贷合同都是采取可调整利率的,每2~3年就要调整一次。利率的重置使房贷利率不断攀升,导致贷款者还贷压力加大,越来越多的购房者不堪重负。受利率不断提高的影响,美国房市经过多年上涨后,从2006年中期开始冲高回落(如图1所示),房价的不断下跌使越来越多的人采取违约、停止抵押赎回权等手段逃避债务,引发了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不断萎缩,最终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危机。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价的冲高回落,导致以房贷为基础的证券资产的大幅缩水,根本原因是次贷市场过度发展的自我矫正,是由信用风险累计酿成的信用危机。以次贷市场的泡沫崩溃为契机,引发了西方国家资本市场资产价格的普遍下跌,造成资产价格危机。由于这场危机由房价下跌引发,因此美国房价的下跌程度,将决定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发展。

二、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

次贷危机不仅直接冲击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而且把美国经济引入了温和衰退的进程,进而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步伐。

金融市场上受到次贷危机直接影响的有商业银行、抵押贷款金融机构以及投资银行、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和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由于借款人违约,导致这些金融机构减记账面资产、提高资产准备金而遭受巨大损失。截至2008年5月,全球金融机构已经确认的与次贷有关的资产减记和实际发生的利润损失已经达到3 790亿美元。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8 533家成员银行,2007年第四季度总利润已由上一年同期的352亿美元降至6.46亿美元,下降了89%,是1990年以来表现最差的一个季度;2007年各家银行盈利约1 000亿美元,比2006年的1 450亿美元下降了31%;进入2008年第一季度,各家银行盈利总额由上年同期的356亿美元下降到193亿美元,下降了46%。次贷危机不仅沉重打击了美国金融业,而且迅速波及到全球的金融市场。IKB德意志工业银行率先宣布遭受次贷危机影响而发生重大损失,最后由德意志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联合救助,资金达350亿欧元,2008年2月德国政府再次提供150亿欧元的救助方案;英国第五大信贷银行――北岩银行因为次贷危机影响而发生挤兑现象,一共被提取了10亿英镑,英格兰银行向该银行注入资金,成为50年来最大救市,2008年2月最终还是被英国财政部收购,变成了国有银行;瑞士联合银行2007会计年10月报告称,受次贷危机影响,银行亏损超过30亿美元。2008年4月各大投资银行纷纷公布了亏损报告,其中日本瑞穗金融集团预估瑞穗证券2007年度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交易损失达39亿美元;美林公司宣布2008年第1季度净亏损达19.6亿美元,亏损大于预期,且为连续第三季度亏损,该公司第1季度资产减记总额超过了65亿美元,并将再裁员3 000人;花旗集团宣布,在冲减逾130亿美元损失后,2008年第1季度净亏损51.1亿美元,合每股损失1.02美元;东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预计,截至3月31日的1财年内,该集团在次级贷上的相关损失折合为9.21亿美元;瑞信2008年第1季度资产减值53亿瑞郎,财务状况因此转盈为亏,净亏损达到21.5亿瑞郎;摩根斯坦利2008年第1季度总的净收入下降至83.3亿美元,相比2007年同期下降17%,净利润为15.5亿美元,相比2007年同期的净利润26.7亿美元下降了42%;德意志银行也宣布近五年来首次出现净亏损。2008年4月份IMF出台的报告宣称,全球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预计超过1万亿美元。其后这一预测结果不断被调高,纽约大学经济学家Nouriel Roubini估计,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将达到2万亿美元。受次贷危机影响,截至2008年8月,全球超过100家大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资产减记和信贷紧缩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5 000亿美元。受次贷危机影响的主要金融机构如表1所示。

次贷危机造成贷款抵押公司大规模破产倒闭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巨额损失,相应地,股票市场也不能免遭厄运。2007年7月19日,道琼斯工业指数达到历史新高,收盘14 000点,但是次贷危机爆发后,当年8月15日该指数已经跌至13 000点。其他国家股市,包括巴西和韩国等地的股市也深受影响,2007年8月17日韩国综合股价指数KOSPI当日跌幅达8.8%,香港恒生指数也在当日一度急泻940点,跌至5个月以来的低位,次日日经平均指数亦大跌874点,是7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经过近半年的冲击后,2008年1月22日亚太区股市再次大幅下挫,其中香港恒生指数当天下跌2061点,以点数计为历来最大跌幅。

三、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近年来中资银行加快了海外扩张的步伐,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在内的多家中资银行纷纷以参股、并购或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进军海外市场。随着次贷危机逐步深入,中资银行的海外投资损失逐渐凸现出来。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前者是直接投资次级贷款抵押证券而遭受的风险,后者是参股外资银行而蒙受的潜在损失。中国银行2008年第一季度季报显示,截至2008年3月31日,中国银行持有美国次级债的账面价值为44.28亿美元,计提的减值准备14.98亿美元;工商银行公布的2008年中报显示,截至2008年6月30日,工商银行持有的与房利美和房地美有关的抵押贷款证券27.16亿美元,计提的减值准备7.02亿美元;建设银行2008年中报披露,建设银行持有与房利美和房地美有关的债券账面价值32.5亿美元,持有美国次级贷款抵押债券面值2.73亿美元,共计提的减值准备共计6.71亿美元。民生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因为入股外资金融机构也蒙受了损失。2007年10月民生银行海外收购美国联合银行,目前美国联合银行股价跌至8美元左右,较民生银行17.79美元/股的收购价少了一半以上;国家开发银行因为收购英国巴克莱银行股权也遭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国家开发银行持有巴克莱银行3.1%的股份,收购价为7.2英镑/股,而当前巴克莱银行股价仅在3.3英镑左右,国家开发银行蒙受了较大的账面损失。

四、对金融创新的再认识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可以分为资产支持证券(ABS)和房屋抵押贷款证券(MBS)两大类,其中ABS又可以分为狭义ABS和抵押债务证券(CDO)两类。次级贷款抵押证券,顾名思义是指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房利美和房地美,全称分别为“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annie Mae)”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Freddie Mac)”,都是属于美国政府主办的企业,房利美和房地美这两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其业务占美国次贷市场七成的份额。它们将次级贷款打包成证券,在二级市场上出售,增加了资产的流动性,而且分散了信用风险,因此这一金融创新自1970年美国的政府国民抵押协会首次发行以抵押贷款组合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完成首笔资产证券化交易以来,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发展。

次贷危机使各国反思以证券化为标志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进程。第一,资产证券化使贷款机构将信用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金融全球化又将信用风险传递给各国的机构投资者。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全球化虽然降低了风险的集中度,在全球范围分散了信用风险,但是刺激了全球的信用膨胀。信用链条一旦断裂,容易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证券化使信用危机由银行系统扩展到了金融市场,对金融和经济的冲击有放大的效应,最终酿成国际性金融危机;第二,抵押贷款证券等金融衍生产品,割裂了产品本身与基础资产之间的联系,使得投资者难以对产品的风险进行客观评价,只能根据产品的历史业绩和独立评级机构提供的信用评级进行判断;第三,在证券化的收益分配链条上,由于独立评级机构、审计机构、法律咨询机构等第三方金融服务部门都是向证券发起人收取费用,这种利益结构必然会损害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低估抵押贷款证券的潜在风险,损害投资者的利益;第四,金融机构通过各种创新手段来逃避监管和信息披露义务,这些资产不必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容易造成监管漏洞,使金融机构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证券资产,加大了损失的可能性。

五、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启示

中国房地产金融化始于1991年,当时上海市参考新加坡的经验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到了1994年,全国大中城市基本建立了完备的住房公积金制度。1998年中国开始了以货币化为标志的住房制度改革,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此后住房货币化改革进程加快,个人住房贷款规模迅速增加。2007年国内A股上市的14家银行年报显示,14家上市银行2007年度个人按揭贷款增加4 582亿元,占当年总贷款比率5.5%。截至2008年第二季度末,全国各银行住房抵押贷款余额约3.2万亿元,占银行全部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为11%,占银行全部人民币资产余额的比重为6%,按揭贷款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信贷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2005年12月中国建设银行首推建元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产品,金额为3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41亿元,2006年4月国开行发行二期开元资产支持证券57亿元。随着国家开发银行2007年6月总规模80亿元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商业银行第二批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拉开帷幕。浦发银行在2007年9月发行了总额为43.83亿元的证券化产品,中国工商银行在2007年10月推出了总额41.21亿元的证券化产品。总体来讲,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仍处于试点阶段,市场规模很小,房地产贷款的二级市场还不成熟。

如上所述,中国房地产金融市场仍然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贷款主体是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具有收益稳定、质量优良的特点,成为各大银行优先发展的业务。而当前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低迷,景气下滑,令市场对银行的资产质量日益忧虑,房价波动成为房地产相关贷款的最大风险。深圳的房价大幅下跌使部分购房者“理性违约”,从而导致按揭贷款断供。据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统计,2008年第一季度按揭不良余额较年初上升0.81亿元至13.36亿元,不良率升至0.58%;中国人民银行北京营管部公布的2008年第2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6.9%的银行表示个人贷款的逾期客户数量增加,为1年来的最高占比。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质量取决于房价跌幅,在房价高位发放的按揭贷款面临更大的风险。由房价大幅调整而造成的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和房地产金融创新具有深层次的警示意义,一方面,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抑制投机需求,整治违规房地产开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遏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银行业在发放房地产相关贷款时应严格标准,如提高按揭贷款的首付比例、提高房地产开发贷款的自有资金比率等,以便在房价下跌的环境中,保持较高的安全边界。同时学习跨国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推动商业银行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进程,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分散风险、价格发现的功能,增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使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若谷,冯春平.美国次贷危机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2):7-11.

[2]毛军华,等.价值显现,尚待时机:银行业08下半年策略[R].中金公司7月23日研究报告,2008.

[3]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J].国际经济评论,2008,(4):32-37.

[4]Greenspan, Alan and James E. Kennedy. Sources and Uses of Equity Extracted from Homes[R]. FEDS, 2007, Working Paper No. 2007-20.

[5]Ronsengren, E.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Housing Downturn[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2008,(Jan)8.

The Causes and Impacts of Sub-prime Lending Crisis and Suggestions on Chinese Finance

Qiu Yunbo

(School of Financing, Central Financ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1, China)

第4篇

>> 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哲学思考 美国金融危机的思考及中国的应对 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 美国金融危机原因的深层次思考 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模式的再思考 美国金融危机的经济法思考 金融危机后的管理哲学 金融危机背后的“美国往事” 美国金融危机的性质 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 美国金融危机的政府因素 美国的金融危机何时了? 金融危机中的美国 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 金融脆弱性与美国金融危机:理论与现实的思考 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思考 浅谈美国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一种政治哲学的解读 以哲学的眼光洞察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下的消费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2-03-25.

[5]宋鸿兵称1万亿美元难堵两房窟窿,中国3000亿债券堪忧[N].时代周报,2010-07-08.

[6]过度创新与金融风暴[N].人民日报,2008-11-05.

A Reflection on the U.S. Financial Crisis

Han Qiang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金融创新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究竟是如何形成和爆发的,对全球经济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应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对其综述如下。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新自由主义盛行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理论根源。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授大卫·科兹指出,此次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物,也是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盛行结果。我国专家认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供给过剩与劳动群众有支付手段的需求不足矛盾的对抗性爆发。国纪平指出,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思想、以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强调“最少的政府干预,最大化的市场竞争,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新自由主义思潮对这一体系形成了极大影响,并最终导致危机的爆发。一些学者认为,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国际金融危机,是美国金融衍生品交易体系的过度投机及其管理失控所致,而这些正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放任政策误导的结果。此次金融危机意味着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破产。

(二)美国赤字政策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吴晓求认为,美国的消费理念与这场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脱不了关系,美国依靠美元的特殊地位向外过度举债发展,向内过度贷款消费,这种寅吃卯粮的消费模式和赤字政策最终给本国及全世界酿成苦果。杨圣明指出,美国实行的是赤字财政、高消费和出口管制的政策。美国资本及技术的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劣势决定其必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出口高科技产品,但美国在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却严格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导致贸易逆差与日俱增。为解决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美国在全球发行美元、国债、股票及金融衍生品,通过这种虚拟渠道使全世界的实体资源流入美国。这种美国生产货币、其他国家生产商品的局面是难以长期持续下去的,为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积累了金融风险。吴晓求指出,未能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之一。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社会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率,但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时就会导致危机产生。林毅夫认为,美国未能很好处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问题,而是用降息刺激房地产,从而造成更大的房地产泡沫。随着这一泡沫的破裂,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发展成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

(四)美元的全球流动导致金融危机全球蔓延。吴敬琏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逐渐成为国际主要货币,以硬通货形式遍布全球各地,形成了世界金融体系中的一个个小窟窿。在抛离黄金体系的情况下,美国货币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对应的财富,泡沫也因此形成,泡沫破裂时经济危机便会产生。吴晓求指出,以美元为主导的单级货币体系会带来全球金融体系结构性的不稳定,美国的GDP在全球份额中所占比例不足25%,但美元却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外贸结算的48%和外汇交易的83%。凭借这一特殊地位,美国可将国内危机转嫁给世界。通过经常账户的长年逆差,美元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向外提供的速度越来越快,美元金融资产也进入加速膨胀的渠道,当从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的现金又通过金融账户流回美国时,美国本土的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金融资产就会以同样的速度被创造出来,这一过程使美国的金融资产在全球范围内膨胀。如果将美国比作一支股票,运用金融资产总值除以美国GDP算出的市盈率高达30倍左右,具有一定的泡沫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资产价格上涨停止和泡沫破灭时,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便难以避免。

(五)金融监管和治理工具的缺失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吴颜指出,利己行为必须在一个约定俗成、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框架内活动。在华尔街,这个框架就是金融监管的法规,当“框架”有所扭曲时,在政府的支持和纵容下,华尔街的贪欲变得无限膨胀。师子奇对这种“贪婪”的膨胀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美国央行对抵押贷款标准的降低使相当一部分信用不佳的购房者通过贷款购买房屋;对评级机构监管的放松也增强了产品评级的主观性,评级机构的信用增级促进了次贷衍生品的热销,而市场环境改变后大范围调低评级又极大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加剧了市场恐慌;对银行和证券公司监管的放宽也使其将很多亏损的投资科目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以达到迷惑投资者的目的,而监管者并未制定更详细的规则打击这种有害行为。除美国金融监管的缺位外,全球治理的严重滞后也是金融危机成因之一。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风险扩散效应成倍扩大,客观上要求加强全球治理,改革现行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对资本流动性的影响。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加之市场信心缺失,使金融机构谨慎放贷,国际金融体系从原来的流动性过剩转变成流动性偏紧,许多欧美金融机构出现资金短缺。由于中国与美国利差的倒挂及我国经济的稳健增长,在早期次贷危机阶段,流入我国的资金不减反增,快速增长的FDI表明外资正加速流入中国。但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的走强及回流给中国带来了资本逆转的威胁。

(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贸易环境恶化:欧元大幅升值削弱了欧元区产品的竞争力。欧盟统计局2008年7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2008年5月份外贸逆差约46亿欧元,大大超过此前预测的10亿欧元逆差。日本财务省的2008年8月份贸易统计速报称,由于进口大幅增加、出口增幅微弱,日本2008年8月份出现了26年来首次月度贸易逆差,逆差额达3240亿日元。金融危机引起的美国市场需求收缩和人民币_升值预期同样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据我国商务部数据,2008年前8个月中国出口增长22.4%,同比回落5.4%。其中,对美国增长10.6%,回落6.1%,对欧盟出口增长26.3%,回落5.3%。

(三)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危机主要从两个方向对世界价格水平产生影亮:一是经济放缓抑制市场需求,缓解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压力。二是各国央行降低利率,将增加价格上涨的压力。据世界银行统计,2008年1~7月,全球各种初级产品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其中,能源价格累计上涨48.3%,非能源价格上涨19.4%,农产品价格上涨19.5%。而8~9月,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有所回落,与7月份相比,9月份能源价格下降23.5%,非能源价格下降11.5%,农产品价格下降13.2%。可见,在早期次贷危机阶段,第二种影响更大。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需求的萎缩使通胀压力有所缓解。

(四)对制造业的影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2008年10月大幅收缩,降到26年来最低点。欧元区制造业活动指数同期也跌至创纪录的低点,欧元区三个主要经济体的产出量、订单数及就业率均下降,欧元区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1.1,是指数建立11年来的最低水平。多数学者认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金融危机在给欧美发达国家制度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其他发达国家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使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08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基本停滞。据IMF测算,发达国家2008年经济增长1.5%,比上年回落1.1%,发展中国家2008年经济增长6.9%,比上年回落1.1%。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中国亦难独善其身。目前,中国经济总体开放度已超过80%,中国经济与美国及世界经济波动的同步性愈来愈高。2001年以后,中美两国GDP增长率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高于0.9。据经济学家估算,如果美国GDP增速下降1%,中国GDP增速将下降1%至1.33%。2008年10月上旬,国际投行高盛、瑞银、巴克莱的中国区经济学家纷纷发出报告,分别将2009年中国GDP增速调降为8.7%、8%、9%,明显低于以前的预期。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把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适度平衡。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核心原因在于过度的金融创新使虚拟经济的膨胀程度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载能力。逄锦聚指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先要妥善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则会产生经济泡沫。因此,应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积极发展虚拟经济,使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而不能相互脱节。钟茂初认为,当金融规模超过实体经济所需规模后,会加剧整个经济体系的风险。因此,各层面的债务应限定在理性范围内。李杨认为,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应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疏远化”倾向在国内也有所表现。如,债券市场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金融机构自身,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已经模糊,等等。因此,要切实加强金融业的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有充足的资本储备来应对危机。

(二)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弱化美元对全球经济的“捆绑”作用。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能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由于美元的全球流动将风险链条扩展至其他国家,使全球经济、金融都与美国“捆绑”在一起。林毅夫指出,金融危机暴露出现存国际金融体系的问题,应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改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机构。吴晓求指出,必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构建一个人民币、美元、欧元三足鼎立、有约束力、相互制约的货币体系。

(三)构建适应金融创新和全球资本流动的新监管体制。林毅夫认为,此次危机的发生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风潮有关,应认识金融创新的风险,使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齐头并进。逄锦聚认为,由于金融具有特殊的运作规律,金融创新风险具有一定的严重性。因此,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在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预见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建立监管和防范机制。多数学者认为,除各国应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外,构建全球资本流动的监管机制也十分必要。汤敏指出,目前资本的全球流动规模和速度都在不断增加,过去20多年中,全球GDP年均增长了3.5%,国际贸易年均增长了7%,而国际资本流动年均增长高达14%,但对资本流动的监管却各自为政,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力度更差,因此建立一个高透明度的、有问责机制的、有效的国际监控资本流动的全球协调机制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现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平衡。唐双宁认为,此次金融危机要求有新理论的出现来指导金融实践,新理论的内核是阐述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辩证关系,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从长远看,“看不见的手”为“第一性”,“看得见的手”发挥辅助作用,但在某种特殊场合,“看得见的手”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逄锦聚指出,我们应认识并妥善处理市场经济自发发展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但也存在着市场主体决策分散问题。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应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重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第6篇

Ps:我们的寒假作业有一项是: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各国政府对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谈谈自己对这次金融风暴的看法和观点(论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论文,请各位有经验的读者给我提提意见,谢谢合作!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总结和疑问

1.总结

对于这次金融风暴的成因,我的观点是:这是政策有漏洞导致的全球性灾难。而对于各国救助措施我的观点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循序渐进,制定长远的计划,保证人民生活质量,并且尽快让企业恢复生产力,拉动经济的脚步。

2.疑问

1.起源于美国的金融风暴影响了许多国家,包括中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如欧美国家严重,为什么我们身边很多人都开始节俭,营业场所也开始降价呢?

第7篇

[关键词] 次贷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 危机成因 传导机制

一、危机成因

1.危机隐患。追根溯源,次贷危机同美国房产市场泡沫破裂密切相关。作为美国第一大产业,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很高。网络泡沫破灭和“9・11”恐怖袭击之后,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极大地刺激了美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导致美国房产市场的泡沫。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

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源于1997年索罗斯对泰铢的炒作,导致泰国汇率机制的转变并迅速蔓延。一些亚洲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2.发生背景――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经济波动的同步性和金融波动的全球化成为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助推器。Masson最早提出了季风效应,这种效应在现代金融危机传导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同样,金融自由化在提供提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的同时又增加了风险因素。政府部门和投资机构的风险意识淡薄,只看到了巨额的利润却没有想到今后可能发生的风险。金融自由化以后,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难度加大,给危机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二、金融衍生品在危机传导中的作用

美国次贷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的波动具有衍生品的性质。在次贷危机中出现的CDO等产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次贷风险,但也存在结构性缺陷。首先,基础资产面临信用风险时众多衍生证券将产生链式反应。其次,CDO等产品高度个性化,投资者依赖复杂衍生金融工具如信用互换来管理和对冲违约风险,市场难以为此定价。另外,对冲基金、银行等机构运用高杠杆比率进行融资,放大风险。外部环境发生改变后,次贷市场交易额仍以大约30%的速度递增,直到越来越多的借款人违约,积累起来的危机终于爆发。

亚洲金融危机同样与金融衍生品市场密切相关。当时在国际市场上游荡的量子基金等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及现货市场实买空卖、风险对冲,对东南亚各国货币发起多轮立体攻击,货币贬值后进行现货交割或对冲远期合约,获得高额回报。另外,它们在国际市场融资,由于杠杆放大作用,一国政府倾其所有外汇储备有时也难以与之对抗。投机者同时在汇市、股市、衍生品市场横扫东南亚。

三、危机蔓延――市场非理性成分与羊群效应

近年的危机常常在国内繁荣的假象下发生,具有极大隐蔽性。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重要原因。

首先,非理性的繁荣造成了市场的泡沫。早在危机发生之前就有人预见到可能引发危机的种种因素。克鲁格曼在1994年《亚洲奇迹的神话》中就预见到亚洲金融危机;次贷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在房价暴跌可能性下的风险。然而投资者或决策者的信心异常地高,他们只看到巨额利润,再加上国际媒体的推波助澜,投资者或决策者对这些风险因素置之不理,对市场的期望丝毫未动。长期景气掩盖了经济中的深层矛盾,偶尔的个人理性并不意味着整个市场的理性,人们只有在价格突变之后才可能警醒。

然而,人们无法推测预期何时转变,资产价格的涨落却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价格趋势之预期。这类预期常受到各种消息的影响,遵循“羊群效应”。危机初现端倪时,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变化造成信心危机,预期自我实现,引发金融恐慌。政府和公众都缺乏应急准备,陷于束手无策的状态。1996年,东南亚地区吸引了750亿美元的外资,1997年6月以后,市场传言亚洲五国金融市场将出现危机,外资减少到120亿美元。投资者的集体行动最终导致结果成真,金融恐慌进一步蔓延。

四、两次危机的思考

1.信用衍生品发展需谨慎。信用衍生品被认为是金融创新的胜利,在全世界都在惊叹信用衍生品给他们带来的财富时,次贷危机可能会让我们清醒。目前规模近30万亿美元的信用衍生品市场在金融市场信心受到次按市场地震的普遍打击之后,立刻遭遇“信用贬值”的冲击。欧洲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信用衍生品市场,承受的冲击会更严重。对中国来说,要严格防范衍生品风险,尤其是近期股指期货的推出要慎之又慎。

2.机会与风险并存。随着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加快,全球联动效应的影响将会明显增大。全球危机的频繁发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美国财政部的一项研究表明,截至2006年6月,中国机构购入美国按揭证券增至1075亿美元,占亚洲同期投资美国按揭证券2260亿美元的47.6%。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也都表示持有一定的次贷资产,但都采取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故对整个业务影响不大。影响大小暂且不论,最重要的还是危机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流动性过剩,房价居高不下,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等。通过分析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可以让我们未雨绸缪。在当今的世界中,我国的机会与风险并存,中国必能吸取教训,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Carmen M. Reinhart & Kenneth S. Rogoff. Is the 2007 U.S. Sub-Prime Financial Crisis So Different? An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Comparison[J], February 5, 2008

第8篇

[关键字]欧债危机 金融风暴 机遇和挑战

2008年的金融风暴横扫全球经济,成为很多人的噩梦,四年之后,金融风暴对人们的影响已经逐渐退去了,然而,欧债危机却渐渐以野火燎原般的趋势燃烧到欧盟五国,对于欧洲各国来说,危机或许从未退去。

一、欧洲债务危机实质上是金融危机的第二个阶段

从概念上讲,债务(sovereign debt)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作担保,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向国际社会所借的款项。由于债务大多是以外币计值,向国际机构、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因此,一旦债务国家的信誉评级被调低,就会引发债务危机。欧债危机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金融危机所埋下的伏笔。2008年的金融危机,第一阶段开始于私营部门,标志性事件是雷曼兄弟的倒闭;而现在的欧债危机可以看做是第二阶段,从市场与企业的层面蔓延到了政府的层面,而标志性事件就是希腊的债务危机。总体来说,欧债危机就是金融危机的一种延续,即从私营部门的金融危机过渡到公共部门的财政危机。

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的评级,希腊的债务危机随即爆发;

2010年4月,希腊的信用评级就被调降至垃圾级;

2011年7月,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相继将葡萄牙与爱尔兰的信用评级调降至垃圾级,而此时,西班牙与意大利的信用评级也面临着被下调的危险;

2012年,欧债危机已在欧洲大陆蔓延了近一年的时间,欧盟的第三大国家意大利还是没能幸免。7月,评级机构Egan-Jones Ratings将意大利的评级从“B+”下调至“CCC+”,而法国和德国的前景也十分另人堪忧。

二、探索欧债危机的成因

欧债危机的成因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部分。

从外部原因来说,首先,金融危机诱发了此次的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纷纷推出了宽松的经济政策,而希腊政府的财政原本就处于一种弱平衡的境地,在受到冲击之后,更是依靠过度的举债来满足其国内的高福利政策,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严重的债务负担便成为了希腊的不能承受之重。

其次,评级机构的煽风点火,推波助澜也加快了债务危机恶化的脚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不断调低四国(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的评级。2011年7月末,标普已经将希腊评级从09年底的A-下调到了CC级(垃圾级),意大利的评级也在2011年被调整为负面,随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评级也遭遇了频繁的下调。评级机构的如此做法,引起了其他国家和民众的恐慌,使市场对这些国家失去了信心,事态逐步恶化。

尽管这些原因加剧了欧债危机,但是其内部原因才是此次危机的根本性原因。

第一,在欧盟内部,统一的货币下的国家竞争力的不同。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普认为,欧债危机的根源不是财政问题,而是欧元区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竞争力差距不断拉大的必然结果。北欧元区国家历来都有着高储蓄率和低通胀的特点,奉行重长线投资、轻即时消费的文化;而南欧元区国家的储蓄率通常为负值。换而言之,欧债危机不仅仅是因为南欧元区国家的消费太高,而是收入太少;也不仅仅是财政的问题,而是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的问题;

第二,欧盟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陷:欧元区虽然有统一的货币政策,但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主要服务于外部,维持低通胀,保持对内币值的稳定,而财政政策服务于内部,着力于促进经济的增长。这种缺陷就会导致当某成员国遇到外部的冲击时,它就难以根据本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和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因而也不能有效地维持低通胀,保持币值的稳定;

第三,欧盟各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实体经济空心化严重,经济水平不堪一击。南欧元区各国主要以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为主,第一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很小,由此产生的空心化使得各国经济结构像泡沫一样,在受到巨大冲击之后,依靠外需拉动的第三产业就瞬间坍塌,变为幻影。例如,希腊是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作为支柱产业,一方面,为了大力发展希腊的支柱产业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希腊对旅游业以及其相关的房地产业大力投资,其规模超过了自身的能力,引致负债提高;而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从08年底希腊的航运业开始进入周期低谷,景气度不断下滑,对造船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希腊这种典型依靠外需来拉动的支柱产业就会显得不堪一击。从总体来说,PIIGS五国(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是欧元区中相对落后的国家,他们的经济都是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旅游业。然而,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深入,全球的制造业正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南欧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而这些国家又不能及时地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结构显得十分脆弱;

第四,欧洲各国进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产物,随着二者的渐渐发展,使得抚育孩子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因此,人们对于生育的愿望也越来越弱,生育率便迅速降低。欧洲各国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间早,领先于其他国家,而出生率也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大概从20世纪末开始,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就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阶段。而从国际经验上来说,在众多的发达国家中,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却是日本,随之出现的是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政府债务不断增长。不得不承认的是,欧洲正在面临当时日本所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