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6 11:03: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公益活动的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各级职能部门没有合理确定职责范围。在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体制机制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帮扶措施等基本上缺乏统一步调,造成工作推进缺乏有机合力,存在资源浪费现象。二是各类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竞争机制,造成各县区之间产业结构雷同,基础设施衔接性较差。
2、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近几年来,**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总量虽然呈增长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2008年,全市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17%,比全国平均水平1.34%低1.17%,与新型工业化的高速发展相差甚远。低水平的r&d投入,导致多数工业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对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将制约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社会实践 公益教育 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一・公益活动与公益教育开展的意义
公益事业是当下中国呼吁全民开展的活动,是中国优良传统的延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无私奉献的表现,而我们当代大学生缺少的正是这种思想与观念,所以公益教育在大学里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传播无私奉献他人,投身社会实践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成人,成才,以及对社会的文明发展,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校开展公益教育与公益活动是高校教育一种崭新的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得到了政府、社会和学生普遍认可。高校通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处理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和事物的过程中锻炼自己,这些都是在学校内和书本里无法学到的经验。而且公益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触社会,体验社会的各个方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对学生的思想成长与观念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此可见,高校开展公益活动与公益教育对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能力培养起了很大的帮助,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明确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价值,明确自己的定位,避免了学生思想的空虚,与此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内在价值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实现自我价值,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2.学生思想的体现模型与价值载体
高校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与公益教育,通过给学生提供各样的活动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公益教育模式,有效的发挥学生进行社会公益活动的教育功能。在公益活动中,不仅能促进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了解社会,而且多种多样的公益活动可以使学生的社会公益思想得到升华,陶冶自身情操,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坚定的信念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高校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是对学生进行公益教育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环节,公益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明确当下社会形式,丰富自身经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实现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公益活动开展的问题与现状
1.公益教育的实践性不足
当下社会,公益活动与公益教育处在初级阶段,高校公益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例如西部支教,大型社会活动,自然保护区宣传,和当地政府开展合作等等,自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目前的公益实践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些高校的公益教育与公益活动依然停留在浅显的尝试阶段,也有许多高校的公益活动开展看起来红红火火,但是实际活动的实际效果与理想的目标差距很大。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最终导致公益活动走向形式化,使公益活动的社会价值无法完全体现。造成高校公益活动的形式化,实际效果差,无法使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有限,缺乏社会公益活动锻炼与培养等一系列问题。
2.公益活动开展的 资金问题
高校开展公益教育与公益活动,很多情况下都是高校单方面的决定与组织,虽然高校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和公益教育得到了社会与政府的认可,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多的支持。公益活动的特性是无偿,高校开展公益活动自然也是无偿活动,这就造成了物质方面与资金方面的短缺。全国的高校教育经费中并没有为公益活动的开展设立额外资金,这就意味着,开展公益活动的费用需要高校以及学生个人承担,这会很大程度上 打消学生与高校对公益活动开展的积极性,极大程度上的影响了公益教育的效果与实行。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其次是社会实践,因此学校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学生也是一样。
三・如何更好的开展公益教育与公益活动实践
1.公益活动创设要体现时代性,满足当代大学生需求
高校的公益教育与公益活动的开展,必然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就需要高校肩负培养现代化人才与高综合素质人才的使命,公益活动的创设方法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有禁口时代的脉搏,才能与时俱进,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较强的可持续性,才会被当代大学生认同并参与进来。所以在公益活动的创设上我们需要以当代大学生为主导,联系现实情况,进行开展活动,这样才会得到学生的响应。
这些社会公益活动无一不是当下最热门的公益活动,与时代息息相关,以活动为媒介,传递正能量为目的,开展一些列的公益活动,不仅调动了当代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使其在参与中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提升。
2.搭建制度平台,拓宽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服务受众
首先高校应尽快制定针对公益活动的管理机构职责、指导教师职责、活动管理制度,解决公益活动多而无序的状态,理清管理主体与责任主体,完善分工,落实责任。其次在调研中,常见高校开展活动以慰问养老院、留守儿童为主要对象,服务对象单一,并且在服务单位,也有可能出现高校扎堆的现象出现,特别是以雷锋月尤为严重。因此我们提倡高校在开展公益活动时,可以将服务受众扩展到周边社区、中小学、医院,以义工志愿者的形式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扩展服务受众,高校组建志愿者团队,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深化公益教育的教育效果,与此同时学会团合作。
3.加深公益活动中对学生思想的教育
时间:2021年4月
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我国公益社会组织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救援队队伍的发展也很迅速,因其参与社会应急的热情高,活动范围广,抢险服务领域宽等特点,成为社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队伍不仅弘扬社会正能量,而且已成为应急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救援队主要性质就是纯公益救援和参加举办各种公益活动,发扬志愿服务和无私奉献精神,是辅助政府抢险救灾的一支重要的社会救援力量。但队伍管理松散,装备低下,资金缺乏,专业欠缺,保障缺失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对社会救援力量高度重视,培育力度逐渐加大,但大部分公益组织连对口的主管部门都没有,所以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维持队伍的发展基本上靠队员的情怀,因为需要用自己的收入补贴公益活动,这些实际问题已经阻碍了社会组织队伍的健康成长。
介休市目前有天龙救援队、蓝天救援队、斑马救援队等三支相对比较专业的民间救援队伍,几年以来从应急救援、应急保障、公益讲座、培训、防震减灾科学普及以及抗疫方面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蓝天救援队、天龙救援队先后获得介休好人奖,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结合在工作中碰到的各种情况,要更好地辅助政府、为人民群众服务,弘扬社会正能量,发挥公益救援力量,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短板。
目前社会组织存在的困难具体表现在 :
1、缺乏必要的救援器材和装备 ,比如常见的急救包、担架、除颤仪、救生衣,以及救援车辆等救援装备,还有用于运输救生艇的专用拖车,这些专业装备价格高,以救援队目前的经济现状,无力承担。
2.缺少装备安置仓库。随着添置的基本装备数量不断扩大,加之有些救援组织一直就没有办公场所和装备库房,救援队的救援装备无地存放。
3.缺失实施救援活动的保障机制。一是救援时间的保障,当灾害发生时,需要随时出动、立即救援,公务员及企事业单位职工身份的救援队员面临着出队与单位考勤之间的矛盾。二是队员生命安全的保障,应急救援本身存在安全风险,当意外发生时,对队员家属与整支队伍都将带来很大的风险。由于公益救援性质,目前没有足够的资金承担救援队员的商业意外保险费用。
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公益 审计 创新模式
一、我国社会公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公益的现状
社会公益,即是社会公众共同享有的利益。社会公益事业利国利民,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参与。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我国的社会公益事业在组织机构、人员数量、救助范围和捐助款物等方面,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的社会公益组织数量已经超过了49.2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6.8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2.1万个,基金会2 961个。2013年5月31日前,国内共有基金会3 158家,其中非公募基金会1 811家,公募基金会1 347家。在收入方面,以基金会为例,2010年全国基金会的收入总额为183.97亿元,2011年达到了447.11亿元。在公益支出方面,2010年全国基金会的公益支出176亿元,2011年达到256亿元。在开展的公益项目方面,主要包括扶贫济困、社会福利、救灾、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受益对象主要是贫困户、残疾人、失学儿童、疾病患者等群体。我国的社会公益事业方兴未艾,发展前景光明。
(二)社会公益存在的问题
1.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员数量不多,组织规模较小。从我国社会公益发展的现状来看,虽然公益组织数量不断增加,但从业人员数量相对较少,组织规模较小,与我国需救助对象的范围、数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距甚远。
2.社会公益组织信息披露不透明、不充分。《2012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在500家公益慈善组织监测样本中,年度透明指数在60分以上的组织有102家,占比20.4%;及格线以下的有398家,占比79.6%。说明我国慈善行业整体透明度不及格,其原因是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不透明、不充分,公众对慈善组织知之甚少。
3.社会公益组织监管不到位,公信力不高。2011年“郭美美事件”的发生,使中国红十字会的信誉受到社会的广泛质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些公益组织不到位的监督管理致使其行业公信力降低,在社会上的信誉度和形象大打折扣,值得社会公益组织深思和反省。
二、社会公益审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会公益审计的现状
我国的公益审计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在法律法规方面,1996年审计署颁布了《审计机关对社会捐赠资金审计实施办法》,旨在规范社会捐赠资金的审计监督;2004年实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每年要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上一年度工作报告(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2006年新修订的《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在公益审计实务操作层面,真正比较正式、规范且具有一定影响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对捐助款物所进行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此后,社会公益审计在对象、范围以及深度和力度等方面,都逐步得到发展和扩大。
(二)社会公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公益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的公益审计工作并不十分理想,原因之一是社会各方面对公益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捐助人觉得,捐出款物是为了爱心,对公益审计并不关心;一些公益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认为,所得捐助款物任其支配,其他人无权干涉;一些审计人员认为,公益审计并不重要,没有必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
2.社会公益审计的法规体系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只有零散的规章、制度针对公益组织的财务状况审计。虽然1996年后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的公益审计规章和制度与蓬勃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并不匹配,与国外的公益审计法规体系相比,更是有很大差距。
3.社会公益审计的内容、方法、管理方式等比较落后。从公益审计的内容上看,以往审计重点主要集中在投资额大、社会比较关注、资金较为集中的重点资金和项目上,而对资金额相对较小、使用较为分散、涉及特定地区或特殊人群的社会抚养费、扶贫资金等的关注不够;从公益审计的方法上看,以往主要采用事后审计的方法,很少采用全程跟踪审计的方法;从公益审计的管理模式上看,以往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审计,社会其他各方真正能够有效参与公益监督的机会很少。因此,这几个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创新。
三、社会公益审计创新模式
(一)创新公益审计理念
1.要树立以“免疫系统”理论为指导公益审计的理念。审计具有“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在公益审计中,首先应发挥审计的免疫防御功能,即通过审计使社会公益组织免于被内外部环境或个人干扰、侵蚀或损害;其次应发挥审计的免疫监视功能,即通过审计对社会公益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研判和分析,为其提出纠正措施、意见或建议;最后应发挥审计的免疫调节功能,即通过审计使社会公益组织能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的危害成分,并加以适当调节和修复,以确保公益组织各项工作能够正常、健康运转。
2.要树立“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的公益审计理念。毫无疑问,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但监督只是手段,服务才是其根本目的。在公益审计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对社会公益组织各项活动及其收支状况进行审计监督,检查其履行公益责任及经济责任的情况,督促其遵纪守法,查错纠弊,改善管理;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审计的服务意识,以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公益组织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好公益事业的守护神和坚强后盾。
(二)创新公益审计制度
1.建立健全公益组织管理的规章制度。近年来,社会公益组织之所以出现许多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原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的部分条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公益发展的需要,应及时修订和完善。各级地方政府也应结合本地情况,积极制定和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公益政策和规定。
2.建立健全公益审计方面的规章制度。2011年12月26日,财政部、民政部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通知》,为注册会计师开展公益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2012年11月30日,中注协印发了《基金会财务报表审计指引》,指导注册会计师开展公益审计工作。但是,随着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形式、新情况、新问题,如微公益审计、网络公益审计、跨国公益审计等,为此,公益审计规章制度也应与时俱进。
(三)创新公益审计内容
1.审查公益组织内部各项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制度是规范行为、约束行为的保证。要注重审查公益组织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找出其管理盲点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审查公益资助计划的可行性以及项目预算的执行和决算情况。各项公益活动项目都应该是在有计划、有方案、有预算的前提下开展的。因此,要注重审查公益项目计划的可行性,项目预算的合理性,要将预算和决算相对照,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是否与决算相符,并评价项目的实施效果。
3.审查捐助款物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公益组织的主要活动是对捐助款物进行收支及管理。要注重审查捐助款物的来源是否合法,收到的款物是否及时登记并妥善保管,款物的发放是否及时到位,账务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捐助款物有无贪污、截留、挪用、冒领等现象。
4.审查公益资金的经济效益性和社会效益性。社会公益的目的是扶危济困、造福社会,公益活动注重的不是过程而是效果。因此,不仅要审查公益组织在资金分配、使用上的效益性,更要注重审查公益项目在社会上取得哪些影响和成效,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所做的贡献。
5.审查公益组织信息披露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信息披露是公益组织提高行业公信力的重要举措。因此,要注重审查公益组织是否按规定及时披露有关资料和信息,是否做到资料完整,信息可靠。
(四)创新公益审计方法
1.采用事后审计与全程跟踪审计相结合的方法。正常情况下,审计部门对公益组织一个会计年度后或某项公益活动后进行审计,以审查各项捐助款物的收支是否合法、合规等。对于一些特殊的公益活动,审计部门应当进行全程跟踪审计,即从接收捐助款物开始至公益项目结束,审计人员都要全程参与,同步监督。
2.采用全面审计与抽查审计相结合的方法。为对公益组织进行监督,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其进行全面审计,以审查公益组织能否始终做到财务收支和公益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但是,由于公益组织事务繁杂,审计力量有限,因此,审计部门可视情况,采取抽查审计的方法,测试、评价公益组织的运作情况。
3.采用日常财务收支审计与公益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审计法》第24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社会团体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还应开展公益效益审计,即重点审查社会公益组织是否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效益,是否真正实现了社会公益的根本宗旨和最终目的。
4.采用公益活动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审计人员在开展公益活动审计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政府相关部门及公益组织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要把对相关领导干部的监督纳入公益审计的范畴,一旦发现领导干部借公益之名搞违法违纪行为,应及时提请有关部门进行问责和查处。
5.采用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在当今社会,社会公众对公益的选择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关注日益彰显。除审计监督外,行政监督(如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公众监督、舆论媒体监督也广泛参与,形成了公益事业的全方位监督网络。审计部门要会同各方面、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各方信息来提高和增强公益审计的水平和质量。
(五)创新公益审计管理方式
1.调整和完善公益组织的年报披露制度。每年第一季度,各审计机构和组织忙于主营业务审计,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公益年报审计。为进一步强化对公益组织的审计监督,可适当调整现有的年报披露时间。
2.强化公益审计公告制度。审计公告是审计机关和审计机构法定的义务。审计公告必须做到全面、透彻、详实、准确,除涉及国家安全和商业机密内容外,都应当如实地向社会公布。公益审计公告除定期向社会公布外,遇重大问题或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应随时公告。
3.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社会公益“官民共治”。社会公益的特点是社会性、公共性和志愿性。长期以来,我国的公益事业一直是政府主导、民间组织自治。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公益意识的提高,社会公益应逐步“去行政化”,逐步放松对公益组织的控制与管束,增强公益组织的自治能力,广泛调动全社会参与公益、支持公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靠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公民监督来实现社会公益“官民共治”。Z
参考文献:
县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被国家扶贫开发办公室评为“国家级贫困县”。相对其他地区来说,扶贫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多年来,供电公司一直把履行社会职责、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活动,致力于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恪尽企业职责,千方百计的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解决贫困区域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取得一定成效。其中近几年来主要的公益活动有以下几项:
(一)捐资助教活动
每年教师节前夕,我公司都会为县城重点的中小学校送去资助资金10余万元,用于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及教学环境,为支持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一定力量。自以来,公司连续7年荣获全县“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特别是近三年来,出资8万元,为一小、二幼等小学校修葺校舍;又出资2万余元,为一中教师配备台灯300盏,为联合关小学教师配备台灯50盏,无偿为二中更换大容量变压器;今年1月16日,我公司又举办了“春节期间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公司领导带头捐款,全体干部、党员踊跃参加,共捐款18600元,并将款项全部用于特教学校和养老院的捐助慰问,给残障孩子和孤寡老人送去温暖和爱心。
(二)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项目
根据省市《关于做好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的工作方案》及县委基层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我公司大力开展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项目工程。自开展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以来,我公司已建设c类新农村电气化村60个,建设c类新农村电气化乡(镇)4个,总投资共计2200余万元。完成了两个c类新农村电气化乡建设任务和8个c类新农村电气化村的建设任务。今年确定了我县30个村为帮扶对象,计划投资943.4万元。现已有6个村领料开工,投资共计100余万元。
通过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既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府的惠民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广大农民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在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村环境的同时,可靠的供电极大支持了村民致富热情,促进了养殖业、农副业较快发展,增加了百姓收入,老百姓的生活逐步改善,人们对用电企业的满意率不断增加,公司的利益稳步增加,达到了企业和客户双赢的良好局面。
(三)亲民爱民活动
近年来,按照县委关于开展亲民爱民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公司成立了亲民爱民活动领导小组,公司领导通过当地乡政府、村委会,找到所帮扶的困难对象,深入到被帮扶对象家中进行走访,如实了解其家庭生活生产学习等情况,并详细记录,登记造册,建立帮扶台帐,制定帮扶措施。县亲民爱民活动中,公司31名中层干部共帮助11名困难学生,每人拿出1000元慰问金,每位学生得到3000元的无私帮助。每逢节日公司领导都会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到帮扶对象家中看望,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和资助金,为贫困户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与帮扶对象谈心,鼓励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鼓励贫困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并针对不同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共商脱贫致富的门路,帮助贫困学生搭建勤工俭学、顺利完成学业计划,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几年来,电力始终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各项社会救助活动,每年都筹措资金捐资助教,扶贫帮困献爱心。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们将立足公司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一如继往的把帮助弱势群体、扶贫助教、服务于民、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对公司公益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将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次性捐款、捐助活动,发展为长期性的帮扶活动进行下去,建立帮扶长效机制。
(二)每一次公益活动进行小结,每一阶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建立比较健全的工作台帐。
关键词:企业公益责任社会责任机制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责任
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存在的价值只在于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现代社会经济学提出企业应承担其社会责任。按照利益相关人理论解释:企业的生存依赖于与企业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因此企业对各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负有社会责任。Freeman(1984)将“利益相关人”定义为:“能影响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的个人或团体,或者受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影响的人或团体。”利益相关人具体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竞争者、政府、当地社区、环境、及整个社会关系等。
利益相关人理论虽然清楚的解释了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原因(企业不是独立创造利润,而是依赖于利益相关人),但是其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是非常宽泛的,有必要分类认识。Carroll(1979)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四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经济责任指企业必须进行经营活动,通过生产、销售、服务等创造财富,获得利润以获得市场生存;法律责任指企业必须遵守法律、制度的约束;伦理责任指企业在法律责任之外,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对企业的期望;Carroll解释的公益责任是社会对企业“酌情而定的期望”,可以理解企业承担公益责任是一种量力而行的自发行为。本文探讨的公益责任即是企业按照自身意愿,主动承担超出外部的要求的社会责任。企业承担公益责任的主要行为是以慈善捐助、设立基金、义务工作等方式从事有利于大众的公益事业。
比较公益责任同其它的企业社会责任,其存在显著的差异特征:
1.公益责任是企业的主动意愿。企业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时都有来自外部的压力,“经济责任”本身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有来自市场压力;“法律责任”的压力来自政府监管的强制力;“伦理责任”的压力来自社会舆论、消费者选择等方面。而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应属于一种主动意愿,来自外部的压力较小。
2.公益责任的内容不确定,具有差异性。公益事业是从整个社会角度帮扶弱势群体、改善社会福利,涉及教育、医疗、救灾、扶贫、环保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同其它的企业社会责任相比,公益责任的内容同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的关联性不大。应该说任何一项公益事业都不可能由单一的企业完成,也不可能对应为哪个具体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众多公益事业中,企业一般是根据自身的价值观,选择投入一些自己比较关注的社会公益事业。既使在同一项公益事业的投入中,企业选择的方式、投入的多少也是各自不同。因此,承担公益责任,一家企业可以选择为零,也可以是无穷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二、企业负担公益责任的逻辑性
由于公益责任是自愿性和差异性的,那么“要不要承担公益责任,承担多少公益责任”便成为企业伦理思考的问题。Friedman认为企业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将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而这些成本又带来股东、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的损失,既违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又降低整体经济效率。国内学者张维迎也认为“在一个完美无缺的制度下追求利润就是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如果要划分一个企业基本社会责任的边界,公益责任显然可以不在其列。增加企业成本,不能产出利润,企业为什么还要选择负担公益责任呢?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具有层次的,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将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低层次的需求主要是生存的物质需要,高层次的需求是社会关系、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从两个方面看,这个理论可以借鉴为企业行为的分析。第一,企业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个人决策,如果企业家个人的需求层次符合马斯洛的理论,那么企业行为应该具有相似性。第二,如果企业行为被理解为群体共同决策的行为,可以认为企业的需求是内部个体需求意愿的累加,同样也可以认为需求层次理论对企业适用。
借用马斯洛的理论分析,企业在已经建立稳定的盈利模式后,其对单一经济利润的需求将会有所减弱,而对获得社会尊重,社会地位,赢得社会权力的需求会有所增加。戴维斯(1960)认为:“商人的社会责任必须同他们的社会权力相称,对社会责任的回避将导致社会赋予权力的逐步丧失。”可见,自愿负担公益责任,正是企业满足社会尊重、社会地位、社会权力等高层需要的基本途径。
另外,企业负担公益责任能够提高公众形象,对企业品牌具有潜在的价值。受儒家思想中:“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观点影响,社会价值观念中都认同强者承担更多责任的道理。一方面基本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应该普遍承担的,比如纳税、保护劳动者权益、诚信等。另一方面,各个企业发展程度不同,生存难易不同,在市场中所处的强弱地位也有差异,优秀企业自愿承担更多的公益责任更符合大众的道德伦理。优秀企业在资金、人力、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对公益活动也能发挥较好效率,不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影响,还可以改善公共关系。“现代公关之父”艾维·李就提出:“凡是有利公众的事,最终必将有利于企业和组织。”可见,投入公益对企业长远发展也是有利的。
三、企业承担公益责任的现状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产生了一批的优秀的企业,据《财富》杂志2008年的统计,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已经有26家(不含港台地区),而最新的中国500强企业的年营业都已达到70亿元以上。企业在经营上成功的同时承担公益责任的状况如何?
1.企业负担公益责任数量增加。根据2006年对企业作的抽样调查显示,83.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77.7%的受调查企业捐助了慈善事业,90%以上的企业在最近一年里不同程度参加了社会公益行动。这个数据显示大部分企业已经具有公益责任意识,并且已经有实际的行为。从内容上看,企业对承担公益责任内容的认同度不同,依次为“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救助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捐助慈善事业”,这说明企业认识公益责任也是由身边向社会逐渐渗透的。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业,在进行社会捐赠上也存在差异,大型企业、上市企业、国有企业、盈利企业、处于成熟的企业捐赠相对较多。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性质对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存在影响,而企业经营依然是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
2.企业公益事业提升空间很大。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广泛地开始承担公益责任,但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和贡献还很小。《胡润2006中国慈善企业榜》共有50家上榜企业和基金,共捐赠41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8000万。上榜企业平均将其年销售收入的0.15%用作了慈善事业,而根据胡润百富介绍,国外前十大企业将其年销售收入的0.5%捐献给公益事业。美国富裕阶层的企业和个人,每年通过各类基金会提供慈善公益捐助达6700多亿美元,亦即通过第三次分配的财富,占到了美国GDP的9%,而我国只占到0.1%。中国自古就有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传统,在5.12汶川地震后,一个月内民政部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超过了290亿元,一些企业的捐赠额甚至接近企业一年的利润。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公益事业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3.企业对公益责任管理不成熟。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公益活动还属于临时性的,没有纳入计划性的管理,没有考虑到承担公益责任与公司的长远目标相结合,一些企业公益活动效率很低甚至适得其反。现代公益事业,已经成为一项企业、政府、非盈利组织、公众多方协作的系统性工作,企业必须学习掌握其中的运作方法。部分企业认为公益活动只要捐赠或赞助了财物就完成了,对于财物的去向、使用和管理情况并不了解。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只关注公益活动的新闻效应,甚至出现承诺之后不作为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形象。
四、完善机制,提升企业公益责任
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更多的支持社会公益,这既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现实需要。提升企业公益责任,不仅仅是企业或者企业家的意识提高的问题,而在于整个社会相应机制的完善,就此而言,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1.社会对企业公益责任的激励机制。公益责任基本的特点是出于自愿,没有人会喜欢“被迫的捐款”,对于公益责任不能以法律、行政、舆论的压力来要求,而应该以激励的方式来引导鼓励。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贫富差距拉大,在社会公众中有些潜在的“仇富”心态,认为企业有钱就应该多捐款,否则就是为富不仁。一些舆论也迎合公众的心态,对企业负面的报道比较多,比如:“我国企业99%没有参加过慈善捐款”“社会捐款70%来自港台地区,国内捐款仅占15%”等。不论这些数据是否准确,但是这样的批评反而造成了企业以及企业家不敢露富,更加不愿从事公益活动,制约了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心理行为学上认为赞美比批评更能改变行为,企业从事公益是就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和美誉,只要强化激励,企业自然会做得更好。
企业公益投入,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平衡。如果一个企业投入过多,必然会影响企业再生产,从而影响就业、税收和社会福利的增长。企业的公益责任不能是按照公益需要期望而增长的,必须保留企业自主决策的空间,社会应该鼓励更多的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适度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而不是鞭笞少数企业捐赠数量。
税收鼓励政策是提升公益责任的重要激励机制。在美国,税收制度就是公益事业的重要推手,一方面美国的税收制度极为完善,逃税几乎是不可能;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个人的公益投入都予以免税和抵税,这样大大加强了企业个人参与公益的意愿。
2.建立有效的公益事业运作机制。完成公益事业根本上是社会的工作,但是由于企业具有财力、物力、人力等条件,我们希望企业负担部分的公益责任。公益事业产生的效果如何,是企业选择公益责任的重要考虑,只有整个社会建立有效的公益事业运作机制,企业的公益投入才能产生切实的成果。
在我国,公益事业基本上还是政府工作的延伸部分。从一定角度上看,这样做十分有效,可以借用到一些政府资源和行政手段,也有利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但另一方面,这种体制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和其它组织参与从事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一些发达国家公益事业运作比较成熟,其机制值得我们借鉴。非营利组织是一些国家公益事业的主要承担者,其受大企业或者大企业家的资助,从事众多社会公益事业,扮演着捐助方同受助者之间的桥梁作用。非营利组织在公益事业中优势在于,它与企业捐赠方的委托关系使得其更加关心企业在捐赠时的要求,另一方面,其专业的定位使其在公益工作中的效率比企业和政府更高。要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需要建立相应的立法、监督等管理机制。
3.建立企业自身的公益管理机制。伴随公益责任的提升,企业自身对公益事业的管理机制也必须完善。从宏观上看,企业公益意识源自企业对自身使命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负担公益责任关系到企业的公共关系,从而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对此波特提出过企业战略慈善行为的观点,按照这个观点企业要从企业战略的角度选择慈善项目,对负担公益责任要结合自身情况做长期计划性的安排。从微观上看,具体公益工作中要提高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也需要建立起管理机制。现代公益事业管理已经日趋繁琐复杂,包括筛选项目、筹集资金、制定方案、追踪效果等等环节。企业要利用公益活动树立企业形象,还需要对开展公益活动时对传播的范围、媒介的选择、受众的特点等等进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国明姚青:非盈利组织:有效促进企业履行社会公益责任[J].广西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2007,(6)
[2]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2006,(2)
[3]刘文彬:基于效率内涵的企业社会责任边界假说[J].科技对策与进步,2007,(11)
[4]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家看社会责任[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 中国公益广告;美国公益广告;对比研究;存在问题;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1-0010-02
公益广告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与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其属于广告家族的一个分支,且现代社会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在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参与制作、投放公益广告被视为媒体成熟的表现,这是企业表现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1 中美公益广告的差异
1.1 中美公益广告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对比
学术界公认公益广告最早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诞生的,当时称此类广告为公共服务广告或公德广告,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非盈利性质的广告。不过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故,美国那时的公益广告多是一些征兵广告或对反法西斯战争进行的公益广告宣传,还不具有现代公益广告的一般社会功能。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公益广告才开始具有了现代公益广告的一般社会功能。虽然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时就有铸鼎以榜示天下的方式来传播公益性质的广告(这种方式实际上已经算是早期具有社会性质的广告形式,同时也是公益广告的前身),但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形式的出现是以电视广告媒体形式播出的电视公益广告宣传为标志的。
中国一向重视大众传播媒介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以及社会稳定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尤其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政府更加重视大众传播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宣传思想与引导舆论的作用。不言而喻,作为大众传媒业组成部分的广告业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各种形式的广告大量出现在公众的眼前,公益广告更是在近几年大量涌现。
1.2 中美公益广告的主题特点对比
1.2.1 中美公益广告的选题侧重点存在差异
中国的公益广告主题更加注重社会类公益,其广告内容主要集中在环保与公德2个方面。而美国的工艺广告更侧重与健康、安全以及教育等方面。中国的公益广告除了上述两个侧重点外,对于将关注点投射到国家与社会的重大突发事件、非突发事件的报道与宣传,如2022年北京申冬奥会、反腐倡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等。而美国的公益广告更侧重于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其主要的广告选题。
1.2.2 中美公益广告主题选择的出发点不同
不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围观层面出发,美国公益广告的出发点都是确保每个独立的个体可以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即以个体的利益作为公益广告主题选择的出发点。而中国公益广告主题的选择则更多得从集体利益层面出发,包括国家、社会和团体的利益等。此外,在中国即便是针对个人的社会公德类公益广告,也多以“共建文明城市”“共建文明社会”“共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等集体目的作为选择的出发点。
1.2.3 中美公益广告主题选择延续性不同
美国在选取公益广告主题时更加注重时间上的延续性,在长时间内保证公益广告的一致性以及延续性可以确保公益广告的主题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与文化效应。中国的公益广告缺乏实效性,一般跟随时间与事件发生改变,一年之内有数个大型的主题活动,而下一年度又有另外数个大型的主题活动,即使有时会在主题上保持一致性,但在内容上也完全不同。因此,公益广告本身不具有时间层面上的延续性,品牌与文化就更无从谈起。
1.2.4 中美公益广告主题传播的系统性不同
美国公益广告主题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在一般情况下,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公益活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开展公益广告传播,从而形成了公益主题的整合传播效果。而中国的公益广告虽然在一定时期内针对同一主题,有不同形式的广告,但不同创作主体和媒体之间没有联系,各自为战,呈现出分散性和一次性的特点,更没有针对某一公益主题的整合传播。
1.2.5 中美公益广告主题对现实关注程度不同
美国的公益广告主题选择紧跟社会现实,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公众。而中国公益广告的主题从确定到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周期,并且除国家重大事件的专题类报道紧跟时事以外,其他类型的公益广告主题则与现实,尤其是与突发性的社会事件,联系不太紧密。
1.3 中美公益广告的运行模式对比
美国公益广告的运行模式。
美国公益广告主要采用的是以NGO(非政府组织)和NPO(非营利组织)为主导的运行模式,即以社会公益性组织(如各种形式的基金会、民间慈善团体、社会福利机构)为主导的运行模式。美国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与民间团体众多――例如,NRDC(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TNC(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FHI(美国家庭健康国际)、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基金会、克林顿基金会等,其中很多的组织与团体都具有对社会公益目标的追求。
2 发展中国公益广告的建议
2.1 中国公益广告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1 中国公益广告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1)中国公益广告数量很少没有成为体系规模,目前还没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广告传播效果。目前,中国公益广告与全国广告营业总额飞速增长的现实状况完全不成正比例,公益广告在中国广告总份额中所占比重,远远低于中国的商业广告。
2)中国公益广告的制作水准还不够高并且普遍缺乏创意,能够震撼灵魂、打动人心的广告作品不多。在各种新闻传播媒介刊出、播出的公益广告中,表现形式简单、表现风格单一、广告主题狭窄、广告创意匮乏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的反腐倡廉公益广告――《扬正气、促和谐、倡廉洁、树清风》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而具有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广告情感诉求明确、广告寓意深刻的创意性公益广告却屈指可数。
2.1.2 政府、企业和社会对公益广告的认识、理解存在问题
1)政府扮演角色错误,未将公益广告良好运营。
中国公益广告运行模式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广告行为,主要由政府部门负责,政府直接介入公益广告运作的行为过多,同时政府会加入过多的规定,让企业积极主动参与性较低。政府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组织公益广告的形式上,没有为公益广告制定良性化的市场发展机制。
2)企业的公益意识淡薄,对公益广告的认同度还不高,从事公益广告的主体不多。
目前,中国的公益广告从创意到基本上都是由CCTV(中央电视台)一家媒体来独立制作完成,形成了“一家独大”“一家独揽”的畸形发展模式。企业一直以来都把追求盈利作为直接的目的,片面地认为商业利益与商业价值才是企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却因此而忽略了社会利益以及应为社会承担的责任。
3)资金来源与政策保障不足,没有形成对公益广告的激励机制。
目前,中国公益广告与全国广告营业总额飞速增长的现实状况完全不成正比例,公益广告在中国广告总份额中所占比重,远远低于中国的商业广告。在现阶段,中国公益广告的发展缺乏良性的资金保障,同时适合中国国情的公益广告运行模式也还没有建立。作为引导和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其良性运行的保障,同时与传统的商业广告相比,公益广告从策划到投放各个环节都更复杂、收益也更少,这就导致了其在资金的运作上会有更大的风险性,从而也就更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其坚固、稳定的保障。
2.2 中国公益广告业在发展中需要改善的方面
2.2.1 中国公益广告在发展过程中自身需要加以改善的方面
1)努力提高公益广告在制作环节的创意表现水平,努力提升公益广告的视听感染力。
创意会给人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让人眼前一亮,从而引起人们的兴趣、引起人们的共鸣。无论是商业性质的广告,还是公益性质的广告,如果想做到有创意,叫人看过后过目不忘,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告语言要具有创意性。
具有创意的广告语言才容易为受众所记住。只有广告语言具有新意,让人耳熟能详,才能真正的达到公益广告的宣传、传播的效果。因为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除纸质媒介(如报刊杂志)易珍藏之外,其他媒介尤其是广播与电视媒介不易珍藏,同时它们还具有线性传播的特点――稍纵即逝,因此想要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一则公益广告,就必须在广告语上多下功夫。
第二,运用全新的创意思维。
一则公益广告想要给人带来感官上的享受,想要让人刻骨铭心、过目不忘,想要为公益广告注入新鲜的创意,就必须要拥有全新的创意思维方式。公益广告创意表现的元素雷同、单调、空泛,主要是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摆脱惯性思维,没有摆脱思维定势。
第三,加强公益广告的创新表现形式。
在公益广告的策划、创作、等各个环节,融入具有创意的元素,加强公益广告的创新表现形式。以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的《光影星播客,公益星主张》栏目为例。
《光影星播客,公益星主张》通过一些社会公众人物参与,在进行频道宣传的同时,向大众介绍了影片制作拍摄的背景,介绍公众人物的从业经历和感受,为社会提供一些正能量。而且,还会讲述参与由电影频道组织的大型公益活动的感受或是提出一种公益主张,并号召电视机前的观众积极地参与其中。
笔者认为,《光影星播客,公益星主张》这种将明星与公益广告活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方式就非常的新颖、独特,具有创意,利用明星效应,能够让观众与明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吸引观众积极地参与公益活动。
2)深入细致地了解社会公众的普遍需求,完善公益广告的题材。
由于受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一些社会极端、尖锐的事物(或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而且也较容易对西方的文化与价值观产生抵抗心理,但是人们对广告依然有非常高的心理期望。因此,深入细致地了解社会公众的普遍需求是公益广告创作的首要前提。
2.2.2 政府、企业和社会需要加以改善的方面
1)政府应转换角色。
公益广告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当中,政府的重心放在了组织协调上,直接参与公益广告制作的行为较少,甚至在有些地方,将公益广告的制作、播放等环节交给了社会机构进行运作,由于行为的目的不同,其目的发生歪曲,甚至成为一些机构的盈利手段。
与大众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政府需要监督控制大众新闻媒体刊播公益广告的原则与方向,除此以外还需要给予新闻媒体刊播公益广告的更多的权利,而不能替代大众新闻媒体刊播公益广告的自觉性与计划性。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应当根据每年公益宣传的主题及投放量情况做好全年度的公益广告宣传计划。
因此,公益广告是否成功取决于如何与公众实现良好的互动。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大众媒体、网络等新媒体面向社会大众征集公益广告的主体、公益广告文案或公益广告作品。首先,可以让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公益中;其次,也获取了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有哪些以及公众对公益广告的认识与理解。
总之,中国的公益广告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就必须切实结合中国的实际、中国的国情,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同时又具有中国发展特色的公益广告组织、运行、管理以及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理.2005年―2010年中美公益广告主题对比研究[J].中国报业,2013(1):51-54.
[2]张才宏.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性看公益广告的翻译[A].北方文学:下,2012(11):105-106.
[3]胡丹.Emmett Williams 诗“She loves me not”多模式话语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16-19.
一、评选范围
凡在市场内从事果蔬、粮油、水产、调料、餐饮、肉蛋禽及日杂百货等的各类商户,均可参加评选。
二、评选步骤
评选分:宣传发动、自荐推荐 、汇总评比、张榜公示、命名表彰五个步骤。
1、宣传发动(12月15日--12月19日):由市场维护班牵头开展宣传活动。采用广播、电视大屏幕、上门分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对“文明诚信经营户”评比活动的重要意义、方式方法、目的步骤等进行广泛宣传,吸引广大商户积极踊跃参与。
2、自荐推荐 (12月20日-12月24日):采取市场商户自荐或联名推荐、市场举荐等方式提交申报申请,并由市场结算厅初审,确定初步入选对象,上交办公室,参评商户须提交200字左右的申请材料,材料户需陈述清楚个人基本情况及自己从事的经营项目、规模、从业人员、每天经销量等情况。
3、汇总评比:(12月25日-12月26日)在初审基础上,召开总评会议,对照参评要求,严格审查,确定候选商户。
4、张榜公示(12月27日-12月30日)利用广播、电视大屏幕、橱窗报栏等对候选商户进行公示,接受顾客、员工和商户的意见建议,对公示期内外界意见较大者,取消参评资格。
5、命名表彰:对通过评选的商户,由__农产品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命名表彰,授予“20__年度文明诚信经营户”称号。同时邀请市、区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其事迹进行广泛宣传,以达到扩 大影响、增强社会认可度的目的。
三、评选标准
1、热爱市场、文明守法、诚信经营,全年无少斤短两、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问题。
2、自觉接受市场管理,按时交纳各种税费,无不良记录和举报。
3、爱护市场公益设施,积极参与市场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交易区内秩序良好,门前“三包”落实到位。
4、安全措施到位,邻里关系融洽,全年无治安、消防安全事故发生。
5、热心参与市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6、按规定及时检验计量器具。光明磊落,文明诚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7、头脑灵活,精明能干,善于捕捉市场信息,经营效益良好,对市场贡献大。
四、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