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7 09:51: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大量相关信息资料的浏览与参考,对济南市参加过NIKE杯高中篮球联赛的篮球运动员心理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了对高中篮球运动员比赛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得出在训练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能够进一步提高运动水平和比赛成绩的结论。
关键词 心理素质 培养 高中篮球运动员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济南市参加过NIKE杯的各高中篮球运动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报刊、杂志等获得有关心理训练的资料。
2.观察法:通过观察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有关情况,了解场上运动员的心理状况,以及进行分析运动员的心理反应现象。
3.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分析,获得资料,在总结以前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探讨高中篮球运动员在平常训练比赛中挫折心理的产生及调节方法。
4.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5份,回收率95%。
二、结果与分析
(一)造成影响运动员比赛心理因素的分析
1.主观因素
(1)双方的竞技水平:通过调查统计得知有86%的人认为当双方的竞技水平越接近,比赛就会越激烈,双方运动员都会全力以赴去争取赢得比赛的最后胜利。而当双方的竞技水平相差很明显的时候,竞技水平比较强的队伍就可能会出现轻敌的现象,以至于失去本该赢的比赛。(2)比赛的重要性:有73%的人认为比赛的重要性也是影响队员发挥的一大因素,比赛的重要性不一样,队员的心理也会有一定的改变,而这种心理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队员比赛中的发挥。(3)队友的发挥情况:有50%的人认为在比赛中队友的发挥情况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变化,比赛不是一个人的,只有拥有团队的配合,才能够赢得比赛的胜利。由于高中生现阶段的生理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易冲动,喜欢争辩,在比赛中遇到不利于自己的局面时往往无法自制,以致失去比赛的胜利。(4)对胜利的过分渴望:有43%的人认为,对胜利的过分渴望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会使队员产生焦躁的心理,一旦发挥不好则会影响全局。
2.客观因素
(1)场上思维的不集中:通过调查统计显示有86%的人认为影响高中篮球运动员心理因素最主要的就是精力分散,思维不集中,甚至思想不在比赛上。(2)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有54%的人由于对比赛中个人发挥过于自信,这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变化,把个人能力的发挥过于看重,这样反而会造成个人能力在场上无法正常的发挥。(3)教练员在比赛场上的暗示与调控:有19%的人表示,教练员在比赛场上的暗示与调控对他们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高中生篮球运动员无论是平时的训练,还是在比赛中的应用,都是在教练员的调控与指导下进行的。
(二)高中生心理训练方法
1.模拟比赛训练法
(1)模拟比赛内容:教练员可以先将队员进行分组,保证实力水平没有太大差距,这样使运动员的训练更贴切于真实的比赛,同时让运动员切身感受到由于实力接近所造成激烈对抗时,体力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性。(2)模拟比赛环境和气氛:模拟赛场现场的喧闹环境和比赛气氛,这样会使运动员产生一种适当的压力,借此让运动员以一种对待大赛的心态来对待这场比赛,把自己想象身处大赛的情形。
2.多样化心理训练法
(1)思维注意能力训练法:在训练过程中注重对思维注意力的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训练中要提高运动员对技、战术练习的思维注意能力的集中,提高个人对比赛和训练的兴奋度,才能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2)预见性训练法:要求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要有预见性。 随时应对球场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教练员强调防守中“人球兼顾”则是要求既要注意对手的投篮,又要注意他的突破进攻的可能性。(3)多样化的训练手段与丰富的训练: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手段与丰富的训练内容,开拓运动员积极想象思维的能力,培养运动员对各种突况的应对方法。(4)自我暗示训练法:运动员状态不好时,通过语言暗示摆脱不良情绪,促进运动员比赛中的更好发挥。(5)自信心提高训练法:教练员要让运动员在心理上形成敢于和任何球队相抗衡的良好心理素质,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
三、结论与建议
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高中生不仅要加强对身体素质的训练,心理素质的培养也至关重要。运动员良好心理素质对比赛的胜负是非常关键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往往因情绪不稳定而引起心理状态的起伏,影响技战术水平的发挥,从而影响比赛成绩。高中篮球运动员在训练中,应处理好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在大强度对抗的前提下,做到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合理安排训练的强度。技战术训练的安排要遵循实际情况下的心理变化规律。心理训练要遵循自觉积极性原则,个别对待与重复性原则,循序渐进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教练员要帮助运动员搞清这些心理技能训练的原理,使运动员最终自己掌握这些心理训练的技能,并能够自身独立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婧.篮球比赛与心理[J].四川体育科学.2004(04).
[2] 张.浅谈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03).
一、认识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一个宏观概念,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部分,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
2、重视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是对保障心理健康的各种措施和活动的总称,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障,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目的和结果。搞好心理卫生,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活动的效率;有利于完善个性,搞好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和文明素质。
二、心理教育的目标
1、认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教育要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达到健康的程度。心理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发挥积极的干预和影响,形成、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和教育的进步,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受教育者的健康不止意味着有强健的身体,还必须包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形成、维护和促进,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所以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优化育人环境
在心理教育中要善于优化所需要的育人环境,有意识地通过改善物质文化设施来净化心理环境。这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从而拥有良好的育人大环境,使全校师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文化环境的熏陶。和谐对优化心理环境至关重要,和谐的外部环境无时无刻不对心理产生着影响。学校对教室进行文化环境上的构建,是学生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的外部条件。
3、以宿舍为活动载体
寄宿制是中职学校的一大特点,学生有多一半的时间要在宿舍中度过,宿舍是培养、形成和维护学生良好心理的重要场所。如何让同学们住宿如住家,既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亲情,又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所有职业学校必须面临的课题。所以职业学校要以宿舍为载体,大力倡导宿舍文化,把宿舍管理制度巧妙溶入宿舍文化中,使学生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三、心理健康的任务
1、教会学生克制激情
中等职业学生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次小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也会为小的矛盾打的不可开交。这一切都说明了中职生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涨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决这一矛盾,就要经常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分析此时的心理状态,用案例和事实说服教育他们,使他们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静处理。
2、扩大信息视野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名人传闻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
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味的堵是不行的,年轻人就是要有大千世界,就要他们在实践中成长。我们一方面给予学生广阔天地,一方面又要有选择的教育引导,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提高正确筛选、吸收信息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融洽师生关系
中职学校不同于中学,老师常常跟着、象一个影子无处不在。而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每周值一次班,平时去教室完全凭自己的责任心,任课老师更是上课来、下课走,为融洽师生关系,学校应建立师生定期交流的例会制度,拓宽师生心理沟通的途径,要求班主任老师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家长联系卡,定期向家长报告学生的
进步,这样的结果能让学生体会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既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也丰富了教师心理教育的经验。
4、创造宽松心理环境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模式;模式创新
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其中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怎样才能对原有的课堂进行创新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样的形势下,高中在体育教学方面上也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改革,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良好状态,拥有完善的心理素质,用正确的人生态度面对自己的生活,这是体育教育应该负责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根据具体问题研究教学对策,最终实现教学改革,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高效率的教学改革。
一、高中体育教学进行创新改革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新课标改革的不断发展,创新式的教学模式普遍被人们接受,高中体育教学为了有效适应新课标的发展要求,也要进行课堂创新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创新精神。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看,教学方法较局限,运动项目较少,学生根本不能得到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对于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十分重要。
二、现今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教学不能很好地与课堂教学相适应。高中是学习知识的最好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青少年这一阶段,是人生中智力发展的有效时期,对于新鲜知识点的接收能力较强。但是,这一时期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因此,要在学生学习知识点及体育锻炼的时间上合理分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现今由于对知识点学习的重视,学校往往忽略体育课堂的教学时间安排,为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体育教学课堂逐渐被排挤。
2.高中体育教学中有关体育训练的活动项目较少。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活动项目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怎样对体育项目进行选择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但是,在现今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却出现项目短缺及落后的现象,每个地区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都趋于相同,具体活动项目也十分相似,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也较简单局限,样式较少,这样会降低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
3.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体育锻炼是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却很少注意体育训练的精神,最终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体育训练与心理健康联系在一起,缺少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创新的主要策略
1.对高中的体育课堂的教学方案进行有效的创新。
要推动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需要对教学方案进行有效的创新,要对教学方案进行创新,首先要对高中体育课堂的标准化要求进行详细的了解。高中体育课堂的主要目的是要促进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要在这一基本要求下进行创新才能有效符合新课标改革的具体要求。
2.在高中体育课堂上引入一些现代化的技术与信息。现如今的社会,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有所普及,而且在应用过程中也产生巨大效益。
3.适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体育教学的目的,除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外,还应该锻炼学生的思维及反应能力,这对学生的智力有开发作用,传统体育教学教师只是对所要学习的动作进行简单介绍,学生根本不能理解动作的基本含义。因此,创新型的教学应该让学生知道动作的基本要领,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在体育教师讲解关于跳高及跑步的体育动作时,应该针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对动作进行详细讲解,讲述所要进行跳高动作的基本规律及要领,学生听过讲解之后能够很好掌握身体的用力特点,将姿势做到规范,这样才能对学生的身心及智力发展起到作用。
4.进行小组之间的学习合作及交流。在高中体育课堂上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但是,这一模式只适用于进行课内教学,教师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将有关体育知识问题布置给每个小组,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用批判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将一些体育方面的专有名词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对这些名词进行查询及理解,然后与教师及同学进行扩展,了解体育知识,综合大家所搜集到的知识点,对体育知识进行深入理解,这样不但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让学生学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样能够有效适应学生不同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模式上也较灵活,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在应对教学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学内容,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以往学校不是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学校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其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过程,欲速则不达,难以一蹴而就。鉴于此,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相融合就成为教学创新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教学提供必要补充与支撑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是培养学生内在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软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学工作的支撑。其次,从某种程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学工作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其目的是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旨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德育教学工作则是为了教会学生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加强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则倚重于构建学生的自我认识、强化学生的自制力,从内容上补充了德育教学工作。
(二)德育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指路明灯
德育教学工作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指路明灯,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做指导方向。所以,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采取德育的“视觉”和“思维模式”去进行,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渗透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否则方向偏颇,心理健康教育易出现南辕北辙的境况。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学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学中,关键在于如何将二者融会贯通,从而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完成效果。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已是势在必得,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工作的契合点、互相借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将会成为实现学生心理需求和教育服务的必然选择。因此,作为德育教学的每一位工作者,都应该努力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学生的心理导师。对待学生的德育教学困难时,不是一味地呵斥或者强行禁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并遵循和利用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辅导学生,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一)科学看待学生心理问题
在学生在校期间,作为班集体的管理者,教师必须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现问题也大多是由心理的不平衡或者暂时性失意引起的,并不是完全因为学生的思想问题引起。此时,教师不能急于将问题定性,而更多的应该是仔细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透过表象分析内在原因,然后加以心理疏导和教育,让学生意识到问题并积极改正,形成强大的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
(二)创造班级良好心理环境
1.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本身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所以,学习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老师要不断完善个人品格,塑造健康的人格魅力。教师要做到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要多鼓励学生,给予学生关心,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
2.营造健康的班级氛围
有这样一种说法:给孩子一个和谐的世界,和谐的环境能塑造出孩子美好的心灵,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作为老师,用自己的真心与爱营造积极进取、文明向上的班级氛围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活跃身心,促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德育工作者应刷新认知,积极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心理需求,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班会、文艺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在各种活动中,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同时又充实了内心,从而加强了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同时,学校还可以多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针对学生的问题有问必答,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心理,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目的。只有教会学生创造性地把握思想道德原理,才能让学生在新的道德演变中减少迷失,从而不断融入社会发展的需要中。
四、关注个性发展、个别谈心与辅导
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也一样。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人而异,团体的指导有时难以达到最佳效果,需要认识到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个别学生及时进行心灵交流和辅导,对症下药。要想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该要耐心等待,如同春播种,秋丰收一般,要坚持不懈地去沟通,关注个性发展。
五、建立家长沟通机制
教育永远离不开学习和家庭,因此,心理健康和德育融合教学必须要结合两大阵营,密切配合,形成一股合力。这就需要老师掌握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等。及时地与家长互动,齐心协力地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德育素质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德育工作的完成,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多种途径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但融入不代表可以互相代替,只有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真正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完善德育教学的目标,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吴湘红.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78-79.
一、 培养学生的自信
海伦·凯勒曾经说过:“信心是命运的主宰。“自信心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一个自信的人更容易被别人相信认可;一个自信的人总是能够处变不惊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哪怕有很高的学历,很强的能力,也往往很难充分施展自己的本领,很多人就是因为缺乏自信而丧失了一些宝贵的机会。遗憾的是缺乏自信的人有很多。科学家研究显示,造成人们缺乏自信的原因是后天的,而不是先天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克服它,让更多的人拥有自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换句话说,学生的自信心从哪里来?最主要的是从教师的评价中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每个学生。事实上学生对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是特别在意的,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表扬或许会鼓舞激励学生的一生。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很注意运用“赏识教育”,尽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利用锲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以鼓励和肯定。哪怕是课堂上学生回答对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都给予极大的鼓励, “You are so clever. Good job.”之类的话语从不吝啬地送给学生。
我有个学生,是个纪律和学习都有很大问题的男生,上课很少安静地听课,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差生,抱着“我是差生我怕谁”的态度学习。上课时出于鼓励,我总是把最简单的问题留给他回答,他答对了,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一开始还管用,可后来敏感的他觉得每次提问他最简单的问题,有点不高兴,所以他拒绝回答我的简单问题。通过一番调查了解,我获知他比别人有能耐的方面——他居然会唱英文歌曲“Take me to your heart”。 有一天我在上课前热情地邀请他为我们唱那首英文歌曲,他很激动,很认真地为我们演唱,博得了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我对他说:“如果你的学习态度认真,你的英语成绩肯定和你的英语歌一样出类拔萃,胜人一筹。那天或许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一个差生接受到了全班同学赏识的目光,这是他从未经历过的感受,他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学习的热情。
二、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培养中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地成长。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各种竞争的机会,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竞争的氛围。比如,每学期举行一次英语演讲比赛;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学生每答对一个问题,就给该组加上一颗星,最后评出优胜组。记得在上牛津英语8A Unit 4 Wild animals时,在课堂总结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Can you give us some advice on how to protect wild animals? What should we do? What shouldn??t we do? 学生们纷纷抢着回答,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竞争气氛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学生参与竞争的心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三、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竞争固然是重要的,但作为一个现代人,更需要学会和他人合作。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渺小的,世界上很多事情只有通过和别人合作才能完成。只有懂得和他人合作,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我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是我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每节课free talk这个板块上,我作了这样调整: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每天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演讲,这样的话,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我事先布置“free talk”的主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准备,学习小组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发挥集体的大智慧,拿出最棒的作品。在课堂演讲时,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或小组成员集体表演。这样,他们不仅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更懂得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在合作互动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将来更好地工作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1.营造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
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学校和班级要经常组织和举办一些诸如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手抄报等文化活动。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就会使学科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二是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教师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同时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
三是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活动设计要多样化,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学生通过这些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举办定期讲座
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为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问题咨询和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信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诊断、分析、解释、评价,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施。因此,教师要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好本班学生的心理档案。此外,将心理学常识引进课堂,让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对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积极的意义。
5.动员家庭和社会,共同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情,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心。学校可通过一系列措施向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如以家长、学校的名义聘请心理卫生专家讲授心理卫生常识;利用家长会的时机适当进行心理卫生宣传,督促家长协助学校共同解决子女的心理卫生问题。学校从主动沟通、争取支持的立足点出发,积极加强同校外有关机构的联系合作,共同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心理环境,坚决抵制不良社会诱因对学生的侵蚀、毒害,确保广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沿着“四有”新人的道路健康成长。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1.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自信,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达到某种目标的乐观、充分的估计。拥有充分自信心的人往往不屈不挠,奋发向上,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成功。良好的自信心对一个人成就事业十分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是以名人为榜样帮助其认识自我、培养自信。教师多举名人成功的例子或多让学生阅读名人传记,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经常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二是鼓励学生多与自信的人接触交往,不断强化正面心理,坚持“我能行”、“我很棒”、“我能做得更好”,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三是指导学生确定恰当的目标。目标太低容易实现,不能提高自信心;目标太高不易实现,挫伤自信心。所以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指导学生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
【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就一定能通过各种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就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关键词】有效;思想品德;教育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少社会经验,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现象缺乏辨别能力。但他们模仿性强,好奇心大,对社会的各种信息,往往不论好坏全盘吸收,对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事情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使他们在成长中逐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在校园或课堂中缺少纪律概念,许多小学生缺乏爱心,动不动就出口成“脏”,在学校里喜欢打架,不尊重老师,破坏公物,上网玩游戏成瘾,没有好的行为规范……许许多多的不良习惯已经在不少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作为负责抓学校校风校纪的一名副校长,我深深地知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年来,我校坚持狠抓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良好卫生习惯、良好行为习惯,以此为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思想道德规范,形成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充分发挥了学校的教育职能,把学校作为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主课堂,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使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我们要努力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营造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
1.1 用良好的校园环境熏陶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设施,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努力实现校园的“三化”(绿化、美化、净化)和“三性”(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使学校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1.2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各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创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班队会、专题讲座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另外,要因地制宜,定期办好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电教设备向全体学生经常性地进行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1.3 抓好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为学校实施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1.4 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建立家校沟通渠道,优化家教“心育”环境。学校要努力构建家校“心育”良好环境,实施学校、家庭同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愉快的家庭环境。在家校沟通联系过程中及时、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并与家长配合,满足学牛自我肯定的需要,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良好的情绪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通过家教知识的广泛宣传,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使家长和教师目标一致,达成共识,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大合力。
2 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示范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种生动而行之有效的方法。老师应该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做学生的榜样。比如:老师不应该说脏话、不应骂人,不应该把自己的一切烦恼带给学生,让学生无端地忍受巨大的痛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一碗水端平”,不应该有偏心、偏爱优秀学生的思想。老师更不应该嫌贫爱富,在班内掀起一股比吃、比穿风,相反,应该教育学生勤俭节约,摆正学习的地位,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善于思考,充满自信的教师必能带动他的学生也拥有同样的品质。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 家长是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
孩子来到人间,看到的第一张面孔,是父母慈祥的笑脸;听到的第一个声音,是母亲温馨的呼唤;呀呀学会的第一个词汇,是“爸爸”、 “妈妈”。因此,英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合格与否,是孩子能台成功的关键。有些家长不注意自身的语言,张口骂人,闭口骂人,使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恶劣的语言环境中,久而久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会形成一个错误的印象,觉得这并不是什么缺点。还有的家长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整天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没有一点玩的空间,认为孩子考出好成绩就是一个乖孩子。孩子不听话、考试没考好,就是一顿打,使一些孩子不是成了“高分低能儿”,就是变得麻木不仁、自暴自弃了。由此可见,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父母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人父母要注意培养自身良好的思想品德,要注意培养自身健康的心理素质,要注意给孩子理性的爱,要注意掌握科学的家教理念和方法,要以自身的优良品质去教育和熏陶孩子,给孩子创建一个优良的环境。
4 挖掘学科的德育因素,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因为每一门学科都仃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教师不但要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等等。就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受到熏陶感染,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从而提高认识。
5 利用少先队组织,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
思想品质的形成都是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少先队活动中,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教师要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感悟,不断积累,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
【关键词】声乐表演;二度创作;心理素质;情感表现
一、声乐表演的本质
声乐表演是一种需要借助相关媒介展示作品,并通过演唱来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我们可以将表演分为两个创作阶段:首先是一度创作,即原作者通过自己的思想对作品内容进行创作,这样的创作可能来自作者一时的灵感,也可能是作者通过主题进行音乐创作;其次是二度创作,表演者在学习演唱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作者、年代、创作目的与思路的了解,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演唱,将原有作品加入自身的情感表达进行再度创作。二度创作可以通过对作品内容的丰富与情感的充实,使作品引起更多人的情感共鸣。
(一)表演者的演绎
声乐表演是表演者将作曲家的乐谱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给欣赏者的艺术表现过程。但表演者绝不应只是乐谱的传声工具,而是要准确理解作品含义并加上自身的感悟,进行属于自己的二度创造。声乐表演者要运用自身的情感理解对歌曲纸面上的符号进行演绎,这种演绎要精确到每一个音的音准、每一个小节的节奏、每一个乐句的呼吸,才能为不具有生命的音符语言赋予生命,才能将原本仅有“躯壳”而没有灵魂的乐曲变得活灵活现,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而如何将音乐的内容表现得让人感觉清晰可感,回味无穷,就看演唱者的表演水平了。演唱者在演唱时应融入自身的主观意识与创作热情,将每次表演都当作对作品的全新演绎,满怀热情对乐曲进行二度创作。演唱者应了解作品背景,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与美学倾向,并在不与原作理念相冲突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其中,表现自己异于他人的想法。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可以推动声乐表演的进步发展,而联系它们的纽带便是表演者与欣赏者,表演者传达声乐的内涵魅力,提高欣赏者的审美感知能力;欣赏者接收表演者的歌唱,并提出反馈意见,帮助表演者调整表演状态。当欣赏者融入演唱者描述的作品意境中,认可了表演者的演唱时,表演者才算完成了一首完整的声乐作品的表演。
(二)演唱的基本过程
声乐表演作为声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要通过演唱把感情、声音融为一体,对作品进行综合性演绎。演唱者首先要解决发声技巧的问题,通过阅读书籍,与教师交流沟通,发出柔和、低沉、明亮的声音。演唱时的感情可以通过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进行表现,演唱者将面部肌肉线条和体态变化作为情感载体,将表演情感表现于音符之中,这是声乐艺术表现的基本过程,体现了声乐表演融创造和表现为一体的综合性。
二、声乐表演中二度创作的特性分析
(一)具有时代性
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仅关注乐谱上的音符记号只能算作对作品的一度创作。要想完美地演绎曲目并进行二度创造,演唱者还要关注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音乐风格,作者本人的审美倾向等要素。如果是歌剧创作,演唱者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如果是诗词谱曲,演唱者就要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以及作者的生活体验。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声乐艺术的创作方法也日趋丰富,例如,西方的美声唱法与传统的民族声乐唱法相融合;流行歌曲运用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进行演唱;通俗歌曲运用戏曲中的某些演唱元素……声乐艺术创作突破原有的界限,融合了不同的音乐元素、音色表现、表演手法和风格,对此,演唱者更是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学习,掌握这些不同的演唱方法。
(二)具有创造性
声乐演唱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演唱者对歌曲的演绎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在乐曲基础上加入新的想法,但也不可过于表现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原作者的想法,要在二者之中寻求一种平衡。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拥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很多作品的内容与其想表达的情感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展现作品的原型并不是演唱的最终目的,演唱者应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构思意境,把每首歌曲都想象为一个故事,像创造故事般用自己的演唱对作品进行演绎。演唱是通过声音宣泄自己的情感,而对情绪色彩变化产生决定作用的则是音色嗓音的变化。以歌曲《越人歌》为例,它本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在近年里被人们进行了新的创造,改为一首声乐作品。著名歌唱家王丽达运用极其温柔、细腻、亲切的音色,像诉说故事一般为我们表现出爱情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那种喜欢而说不出的娇羞情感。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在演唱此首歌曲时,运用其高亢明朗而富于诗意的音色,将故事人物隐忍不明说的强烈爱意热情地表现了出来。这也就是二度创作要求的,通过演唱者自身的音色和高超的发声技巧,在原作者的创作想法上加上自己的独特见解,使同样的歌曲带给欣赏者不一样的观赏体验。再以歌曲《青玉案·元夕》为例,这首歌曲由李砚作曲,曲丹演唱。不同的演唱者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对这首歌曲进行不同风格的演唱,包括民族女高音、美声女高音、美声男中音、民族男高音等。在这首歌曲的演唱中,民族歌者运用细腻婉转的音色唱出如泣如诉的情感,有种女儿家渴望爱情的感觉;而美声演唱者则用厚重沉稳的音色营造大气磅礴的音色,将诗人辛弃疾心中郁郁不得志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虽然是同一首歌曲,不同的声乐演唱者给歌曲赋予了不一样的情感。
三、声乐表演中心理素质的培养
要想把乐曲完美地呈现给观众,演唱者必须灵活、自由地运用自己的嗓音进行演唱。演唱者若出现紧张、拘束、怯场的情况,就可能浑身僵硬、挂不上胸腔、喉头上提,导致高音音准不足或者破音的情况出现,使演出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包含着音高、音量、音色以及音质的声乐艺术是一种听觉艺术。演唱者可以通过自己发声以及外界环境传导回的声音,以及向有鉴赏能力的欣赏者寻求观赏意见,来界定自己声音的好坏。
(一)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正确的演唱需要通过良好运转的发声系统来完成,良好的演唱状态与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密不可分。心脏跳动频率可以最直观地反映人的心理情绪变化,人的思想受大脑支配,当出现紧张情绪时,大脑将处于兴奋状态,心脏的收缩力就会加强、心率就会加快,这时候,大多数人的心脏频率会达到每分钟一百次以上,出现发抖、冒虚汗、恶心、晕倒等情况。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性格决定的情绪变化是舞台上的演唱者最不可控的因素之一,而要想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歌曲进行二度创造,演唱者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演唱者应该时刻为自己寻求表演途径,加强表演欲望的激发,在多个场合进行演唱试炼,积累实战经验。演唱者在演绎作品前一定要通过对作品的了解来增强自信,凭借自己的想象获得对作品的感悟。当出现紧张、怯场的情况时,演唱者应及时缓解此类消极情绪,通过深呼吸、集中注意力、潜意识提醒自己等方法,使自己进入积极又放松的状态。
(二)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
我国拥有大量音乐人才,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优秀的专业素质,然而,这些音乐人才的发展往往并未达到他们的理想状态,其中有外界的因素,也与音乐人才自身认知不到位有关。对于怯场、紧张的音乐表演者而言,他们需要认清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改善不良的心态,消除自卑的毛病。每个专业都有表现突出的人才,音乐表演者日常要多与专业人士交流探讨、勤于学习。同时,声乐表演人才应全身心地投入每一场演出,使同一首作品在每一次的演唱中都使自己和观众获得新的体悟。针对同一首作品,表演者断不可因为熟悉而减少练习次数,不可出现过于放松而忘词、忘动作等错误。嗓音作为声乐演唱者的乐器,演唱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对它进行保护,尽量避免大声用嗓子讲话,声乐演唱者要克制自己对具有诱惑力的事物的渴望,抽烟、饮酒要把握有度,减少对嗓子的伤害。
四、声乐表演中二度创作的要点探究
(一)对于声乐作品要进行深入的理解
表演者如果想保证声乐表演二度创作的质量,就要在表演开始前对原声乐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与研究。首先,表演者要分析原著创作的时代背景,对作品创作背后的历史因素以及时展因素进行精准把控与了解,并在二度创作过程中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保证表演质量;其次,表演者要对原声乐的词曲与乐谱进行有机结合,并进行基础分析,把握原创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及创作者的意图;再次,表演者要对原声乐的表现手法进行充分研究,体会原声乐作品的表达效果以及表现手法,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表现手法的多元化融合,充分展现原作品的美感与魅力。
(二)在进行二度创作时要把握好基本的原则
一方面,要尊重原声乐作品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在进行二度创作时,表演者要深入体会作品理念,对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赋予表演作品新的生命力。声乐艺术作品是时代产物,在创作之初是极具时代色彩、个人色彩以及历史色彩的,声乐表演者在对古典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一定要充分结合原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将时展所带来的审美上的变化与作品合理化的二度创作相结合,让二度创作遵循作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以原创为基础进行二度创作。“二度创作”与“一度创作”有根本不同,“一度创作”是作词者和作曲家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客观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我们将其称之为原创。而“二度创作”则是声乐表演者在尊重原创作品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理解和想法进行表演的过程,在进行二度创作时,表演者必须尊重原创。只有这样,声乐表演者在进行二度创作作品的表演时,才能既展现出自身的真情实感,又展现出原作品的内容与精髓,这有利于作品深层含义的进一步挖掘。
(三)在表演作品时要展现个人特色
声乐表演者除了要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以外,在进行表演时,表演者还要及时展现自身个人特色,这就需要声乐表演者做足前期准备工作,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出色的个人创造力,将自身的想象力与作品相结合。在实际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声乐表演者要将个人对作品的体验及创作灵感进行有机结合,让二者充分作用于二度创作过程,不断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新元素,这样一来,演唱者在表演时就能如鱼得水,在保证二度创作质量的同时,保证创作的艺术品质,为现场观众带来美好的听觉体验和壮丽的视觉冲击。
五、结语
声乐表演是一种歌唱与表演相结合的艺术,演唱者要充分认识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并通过对作品的透彻研究和自身的理解感悟,出色完成音乐作品的表演,为欣赏者带来良好的视听体验。
参考文献:
[1].简论声乐艺术歌曲演唱中的想象思维与创造[J].戏剧之家,2014,(03):130.
[2]尚欣华.浅谈声乐表演中的二次创作[J].黄河之声,2019,(13):55.
[3]朱宇婧,王诗晨.浅谈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20,(15):232-233.
[4]李安隆.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及情感表现[J].艺术品鉴,2020,(23):170-171.
[5]俞菁.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研究[J].北方音乐,2020,(18):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