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0 10:02: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作物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农业植保;农业发展;乡村;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37
农业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础,也是各行业的源头。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较多的农村人口,农业产量不仅与农民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国家的稳定发展有密切关联。自然环境与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植保工作是绿色植物保护理念与防治措施的结合,开展植保工作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和产量[1]。近些年来,我国各地区都大力开展病虫害防治的植保工作,但限于地域条件和事件性质的制约,防治措施也有所不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对食品安全问题逐渐重视,而使用农药消灭病虫草鼠尽管会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会残留大量的农业,难以保证农作物产品的健康和安全,即便农作物产量可以提升,但是无定法达到增收的效果,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应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加大植保工作的贯彻,进行病虫草害的监控预警,提供合理的预防病虫害的措施,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条件下促进农业增产。
1 农业植保基于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1.1 农业植保能够促进农业增收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多种性质的病虫害,不同的病虫有不同的防治措施,如果未能进行及时的处理,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植保工作是对农作物所有生长周期进行跟踪观察,对农作物病虫害及时预报,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病虫害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治,可以促进农业产量增收[2]。
1.2 农业植保能够减少农作物农药使用量
农业植保的工作过程中,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对多发病害进行预报,在通过措施和检疫处理手段进行防治,从而减少了农作物管理环节农药的使用量,开展农业植保工作不仅可以保证农作物产量增收,还可以协调农业生产系统间的关系,减少农药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农业植保能够提高农副产品的竞争力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逐渐重视,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绿色农副产品更受到人们的青睐。通过农业植保工作可以减少农作物化学药物的使用计量,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增加产品的竞争力[3]。
2 加强农业植保工作的措施
建设生态农业,贯彻可持续发展使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农业植保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2.1 调查当地农业生产的情况
同时更新植保工作技术,严格按照绿色植保的要求,规范绿色防控技术,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加大力度倡导物力防控和生物防控技术,如色板幼虫、杀虫灯、杀菌灯等[4]。
2.2 植保工作可以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从而建立生态安全、有质感产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建立高标准的农作物病虫防治区,采用先进的施药技术,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药物,从而减少农药的用量、污染和残留,降低药物对农作物或环境造成的影响。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农药、药械、施药过程的研究,加大推广力度,通过更新设备与技术提高防治的效果。
2.3 农业植保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农业和农业
因此,开展农业植保的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素养,加大业务培训和学习,优化植保系统建设的基础,同时,设置先进的设备,确保植物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另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与操作水平[5]。
3 总结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是关乎到所有行业发展的源头产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系统性工程,农业植保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有这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开展农业植保的过程中,应做好植保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机制、生态环境优化等措施,促进农业实现绿色化建设,推动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孙娟娟.浅谈农业植保工作在乡村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3(22):90.
[2]赵贞玉,金锦实.农业植保工作在乡村的重要性[J].北京农业,2014(30):313.
[3]陈国华.农业植保在乡村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6(4):75.
[关键词] 农业植保 乡村 重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75-01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现代化农业建设进程中,农业产量提升及农业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农业工作的重点和中心[1]。乡村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体系的关键环节,其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受制于农药管理系统不健全,农业生产分散化等因素制约,乡村农业生产潜力难以得以完全发挥。农业植保在此形势下愈发凸显其重要性。
1 农业植保基于乡村的重要性分析
1.1 农业植保能够有效助推农业增收
农作物各个生长阶段会伴随有性质多样的病虫害,在具体的防治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不进行及时的防治及处理,极易影响农作物的产量。而农业植保工作通过对农作物各生长周期进行观察及跟踪,可以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报,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病虫害特征,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有助于乡村农业增产增收。
1.2 农业植保能够减少农作物农药使用量
农业植保工作中,借助于对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可以对农作物各生长周期面临的多发病虫害进行预报,再通过针对性防治及必要的检疫处理手段,从而可以减少农作物生产管理环节的农药使用量及使用频率,一方面可以保障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协调农业生产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减少农药给自然生态造成的破坏,促进乡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农业植保能够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及竞争力
现阶段,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安全质量意识的提升,农副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竞争更趋激烈,有机农业及绿色农业更受农副产品市场的青睐。而通过农业植保工作的及时跟进,农副产品可以通过病虫害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的方式,减少农作物化学药剂的用量,能够大幅度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在提高乡村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增强其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2 有效推进农业植保工作的措施方法探究
2.1 推行集中化及系统化的农业植保防治规划
乡村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分散性,要有效推进农业植保工作,应注重采用集中化及系统化的规划方案,通过打造乡村农业植保示范基地及农业植保专业化机构等途径,扩大农业植保的覆盖范围,在坚持全程服务,防治承包等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乡村农业发展规律,实行农业植保规范化运行。在农业植保防治规划中,应针对乡村农作物遭受病虫害侵害频率较集中的时段,统筹农业植保资源,在进行统一部署的前提下,进行农作物的集中供药、检疫、病害防治。而在具体的防治工作中,乡村农业植保单位应采用新的植保技术,药械,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以使植保示范区真正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2]。
2.2 完善乡村农业植保运行机制建设
首先,在农业植保的资金投入机制建设中,国家农业管理部门,各区域基层农业管理部门要拓宽农业植保资金的来源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乡村农业植保工作中。其次,在农业病虫害预防及农药使用管理机制建设上,要制定完善的病虫害预警、分析及应对措施,并对具体的实施流程及责任制度加以明确,通过植保技术人员下乡指导,乡村农业生产示范户培训学习等方式,转变乡村农业生产者的农药使用思维,减少及避免使用毒性及农药残留物较多的农药类型。第三,要做好乡村农技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业务水平,使其能够熟练运用农业植保机械及设备,并针对乡村农业生产者做好定期的农业植保讲座培训。
2.3 注重对乡村农业种植土壤及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优化改造
乡村农业植保工作要有效推进,发挥其应有的病虫害防治效果,需要对农作物生长的土壤进行改善,对前期遭受农药污染的种植土壤进行改良,恢复及提高土壤中的腐殖质及微生物的含量,以此保障农业植保工作的实效性。在农业生长发育过程中,种植土壤及生态环境中的微量元素及腐殖质能够对农药残留进行降解及吸收,可以增强土壤的活力,有助于乡村农作物保量增收[3]。因此,在乡村农业种植土壤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中,应根据乡村农业特点,着重做好农作物秸秆的处理工作,避免出现任意焚烧及随意丢弃等现象,一方面保护农业种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促使农业生产微生态系统各要素协调有序,另一方面通过土壤改良及处理,大力发展乡村高效、优质、安全、绿色农业及农副产品生产,提高乡村农产品的竞争力。
结语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一项有关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农业植保在乡村农业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极为突出。在乡村农业植保工作开展实施中,应做好植保规划设计、植保工作运行机制建设、农业种植土壤及生态环境优化等措施,推进我国农业尽早实现现代化,绿色化。
参考文献
[1]赵贞玉,金锦实.农业植保工作在乡村的重要性[J].北京农业,2014,(30):313.
关键词:新品种农作物;栽培;培训
中图分类号:S3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75
1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发展,农业管理的模式也逐渐的由粗放型向的集约型不断的转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有依靠数量的增长向依靠质量的提升而转变,使得农业的结构质量以及效益均有明显的改善,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实力逐步提升,对于我国农业以及相关栽培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工作,应当以提升农作物的单位产量为中心,促进农作物的产能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努力促进栽培技术的集成发展,并且应当关注对于农作物的优质、高产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不断的强化对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培训工作,会对农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的必要性
2.1 农民普遍不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依然相对不高,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较低。
2.2 农民缺乏市场意识
现阶段,农民已经摆脱了之前的小农形象,在农民中有不少的人可以融入市场中,依照不同时期的市场变化情况,而生产更适宜市场销售的农产品。有不少数的农民,借助于市场的优势,而开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不过,绝大部分农民,种植农作物时,不能很好的融入市场,这主要是因为:观念相对保守。很多农民仅仅会关注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可以借鉴其他人成功的一些方法与经验,全部的照搬照抄,而没有任何的变动,使得盲目跟风现象乐兀导致在市场中处于竞争劣势地位;因为农民大多不具备较高的素养,受制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在农村所存在的交易场所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面对开放以及广阔的市场之后,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缺乏相应的心理应对能力,不具备较强的市场意识,而且也不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
2.3 农民不具备教强的学习自主性
现阶段,大多数农民对于参加技术培训的意识远不够清晰与明确,参与技术培训的思想还需不断的强化。不少的农民进行农作物种植时,依然依靠以往的经验,不能自主的去学习一些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对农作物种植的管理方式依然落后,这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民不具备自主学习意识所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对农民进行新品种栽培技术的培训,从而更好的使新品种农作物得以推广种植,使农民掌握新品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单位产量,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3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方式
3.1 分片培训,现场指导
对于新品种农作物的栽培,应当通过分片的方式进行现场的培训与指导,依照当地的农业主导产品,努力推行“一村一品种”的培训方法。向农民推广新品种农作物栽培中的一些实用技术手段、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相应的法律与扶持政策等,使新品种农作物、新栽培技术以及新的播种方式得以推广,并对新品种农作物栽培的一些管理手段加以培训。
3.2 重点突破,带动发展
一些新型无公害蔬菜品种的栽培等,农民想种植却存在一定顾虑的,应当在经济条件相对好的区域,选择具有相对强接受力以及希望种植新品种农作物以增加收入的农民,来实行重点的技术培训工作,使农民掌握新品种农作物栽培中的一些管理手段、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并且,应当适当的发展一些新品种农作物种植的大户,使他们更好的起到带动作用,从而可以更有效的促进当地产业化发展。
4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的具体措施
增加宣传力度。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培训工作,是让农民致富增收的有力举措,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工作。因此,应当通过多种宣传手段,通过丰富多样、高效、高速的方法,对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宣传,让农民认识到掌握这一技术的重要性,使农民拥有学习技术的良好氛围,提高农民对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学习的热情。
5 结语
新品种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培训工作,要紧跟着我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方向,努力的提升农民的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杨焱.辣木栽培技术培训[J].热带农业科技,2015(04).
关键词:土壤;肥料;可持续农业
中图分类号: S-0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50
俗语说得好:“万物土中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通过这句话不难体会到土壤和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粮食作为立国之本,不单单要重视粮食生产还要注意粮食安全,土壤和肥料是保证粮食安全和人们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土壤的合理施肥和培肥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农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土壤和肥料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作用
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在于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保证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提高与保持土壤肥力,持续协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为目标,同时以高产、高效和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传统农艺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农业可持续的发展,从而步入集约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土壤和肥料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基础。肥料作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保证高产的基础。整个农业体系中,提高土地的肥力不仅是发展的基础更是维护各种关系的关键。我国人均耕地较少,要解决粮食问题,就要想办法提高粮食的单产量。但我国耕地肥沃程度分布不均,其中,中低产耕地占总耕地的58%,耕地养分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再加上施肥技术相对落后,肥料的利用率过低制约了作物产量的提高。所以,持续培肥土壤和合理施肥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土壤和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土壤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各类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场地。土壤起着营养库、养分转化和循环、雨水涵养,稳定和缓冲环境的作用。同时,土壤还能持续供给农作物所需求的各种元素,充分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重要的物质基础,而肥料却是土壤养分重要的来源之一,因此,肥料便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基础,既物质基础。通过研究表明,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能够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作物产品品质,提高农作物抗灾害的能力。
2 土壤肥料利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与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农民在施用肥料的时候都忽视了有机肥,而过于依赖化肥,导致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土壤基础肥力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明显下降,土壤缓冲能力也随之下降,同时,各类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加剧,致使我国大部分耕地缺乏氮、磷、钾、中微量元素等。
耕地退化、流失、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每年减少近82万平方千米的耕地。自2006年以来到现在,我国耕地面积已经缩减到1.22亿公顷接近了1.2亿公顷的耕地警戒线。我国目前的耕地面积很难合理解决粮食问题,土地的承载力已经到达了极限。是否能保护好现有耕地,将直接影响农业发展的趋势。
目前,还面临着化肥十分短缺的问题,相反有机肥料却被白白浪费掉。当积极增加化肥投入并取得显著成绩的时候,又不得不面对化肥资源短缺的问题。农作物需要的氮磷钾元素,主要来源于不可再生资源,可以说是越用越少,而且还存在着分布不均匀、无法满足日益增长市场需求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的养殖产业日益壮大,产生的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数量越来越大,但是没有得到统一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不但给当地环境造成了污染还让大量有机肥料养分流失。
3 解决对策
增加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进行培肥。简单说就是对耕地进行保育工作,主要提高土壤均衡供应养分的综合能力,充分增加农作物体系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容量和强度。在贫瘠的土壤上施用有机肥,建立起良好的有机和无机结合科学施肥观念。做到根据土壤和所种植的农作物进行施肥,提高土壤均衡供给养分的综合能力。
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投入资金研发新型化肥,改进目前落后的施肥技术。以缓控释肥料为代表的新型肥料,其养分释放与农作物吸收同步进行,一次施肥可以满足农作物整个生长期的基本需求,有效减少肥料损失、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是未来肥料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利用3S技术对农田养分进行准确管理和精细施肥,按照田间每一单元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并施入适当肥料。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样不仅增加了农作物产品的收入,还保护了耕地环境。
论文摘要 论述了沼肥在农业植保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阐述了沼肥在培肥地力和植保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指出沼气的普及和推广,既解决了农村生活用能不足,又改善了农业植保生态环境。
1沼肥在农业植保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农村发展沼气有利于统筹解决并协调燃料、饲料、肥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大量的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和杂草落叶等原料经过沼气发酵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它不仅能生产出廉价的沼气,发酵后的残留物还是一种无菌、无污染的有机肥料。实践证明,发展沼气既开辟了有机能源,促进了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氮素的保存,又防止了环境污染及肥料的流失。反过来,沼气肥的增加又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沼气肥能为农作物提供氮、磷、钾、钙、镁、硫及微量元素,其丰富的有机质既能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起到改良土壤、提高植物保护的作用。土壤中80%~90%的氮素是以有机形态存在并保存在土壤中,土壤有机胶体与矿质胶体复合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改善a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和耕作性能,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常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可见施用有机质肥料,经常补充土壤中有机质和养分的消耗,对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增强植物保护、夺取丰收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3年来“生态农业”试点证明:用沼肥作基肥的地块,小麦白穗率为1.97%,减产1.3%,不用沼肥作基肥的地块,小麦白穗率为6.5%,减产5.5%。由此可知,沼肥既是优质肥料,又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还是植物的保护神。若连续使用,可使土壤疏松、结构改良、色泽加深、保水、肥力增强,提高农作物抗病害能力,可见农业要上新台阶必须注重培肥地力,发展沼气,开辟有机肥源,走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道路。
2沼肥在培肥地力和植保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1供给作物有机和无机营养,增强作物抗病能力
一是给农作物提供有机营养。农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某些有机质,如玉米可以吸收各种氨基酸、酰酸以及核糖核酸等,小麦能吸收赖氨酸及各种磷酸己糖和磷酸甘油酸。沼气肥中都含有此种养分可供给作物吸收利用。此外,施用沼肥后由于促进了微生物活动,产生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维生素B和沼酸、叶酸以及生长素等,可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健壮、增强作物抗病能力,减轻病虫害。二是给农作物提供无机营养。沼气肥中含植物所需的各种大量微量营养元素。沼肥中的无机养分,有的是呈游离状态可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如秸秆中的钾即可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其有效性约相当于氯化钾的85%;有的则需经过微生物分解释放出来后,才能被农作物所利用。
2.2提高土壤养分积累及供肥能力
一是沼肥养分在土壤中的积储,使土壤形成“养分库”。沼肥施入土壤后矿化速度较慢,可供当季作物利用的养分较低、残留在土壤中的养分较多,据“生态农业”试点可知,农作物的有机氮可为当季作物利用的只有30%,其中60%则残留在土壤中。二是沼肥降低化肥的损失率。施用沼肥能使化肥氮很快转成有机氮,这是因为施用沼气肥后为微生物捉供了丰富的能源,促进微生物对无机游离态氮的同化,从而减少了化肥氮的损失。在红壤田上的试验表明:化肥配合沼肥施用,虽然化肥氮的当季利用率下降,但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显著提高,化肥氮净损失率降低。三是沼肥促进土壤中生物固氮活性。施用沼肥可以促进细菌固氮活性,从而增加生物氮源。沼肥中的某些成分及降解产物也可以通过间接途径,促进蓝藻及其他光合固氮细菌的固氮活动。在试验中表明,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施用沼气肥,一季小麦的固氮效应分别比对照增加80%和70%,土壤生物固氮能力几乎与沼气肥施用成正比。
2.3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更新土壤腐殖质组成
施用沼肥可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改善有机质组成。沼肥施入土壤后提高了真菌的活性,而真菌同化碳的能力(同化率60%~80%)显著大于细菌(同化率仅20%~40%),因而提高了有机质在土壤中的滞留量。施用沼肥还能更新土壤有机质组成,提高土壤有机质的质量。据试验,施用沼肥土壤中活性有机质提高25%,总腐殖质含量提高11.1%,有机复合度提高60.1%,病虫害减少60%以上,长期施用沼肥的红壤土,不仅有机质总量提高,其易氧化有机碳也比对照高30%~90%,而氧化稳定系数则比对照降低10%~14%,易氧化有机碳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氧化稳定系数则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2.4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长期施用沼肥对土壤理化性状有良好影响,如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沼肥施入土壤后在腐解过程中能产生羧基一类的配位体与土壤粒状表面或氢氧聚合物表面的多价金属离子相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通过其表面的有机胶膜使土粒相互结合而形成团聚体,经脱水后逐渐稳定。在沼肥参与下的土粒团聚作用,可以形成疏松多孔的水稳性团聚体。用沼肥培肥红壤土,其中0.5~2.0mm的微团聚体分别比对照增加8.5%~20.5%。
2.5改良被污染土壤及植保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
施用沼肥可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壤中的腐殖质与
金属离子可形成水溶性或水溶性的络合物及螯合物,从而控制金属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及毒害,更重要的是秸秆、家畜人粪尿经过充分的厌氧发酵后变成了无毒、无菌、无污染的优质速效肥料,适宜的pH值有效充分地抑制了各种细菌的繁殖,还直接影响和控制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持留、降解、生物有效性、流失、挥发等。因此,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填入沼气池,通过发酵产出沼气用于生活,沼气肥施入土壤增加了有机含量及各种微量元素,防止了环境污染,提高了作物产量。据生态点证明:小麦施沼肥22.5t/hm2,病虫害减少60%,小麦增产1 500kg/hm2,玉米增产904.5kg/hm2。
3沼肥发展的前景
3.1通过沼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增强植保观念
沼肥虽然具有养分齐全、稳肥性好、后效长等优点,但养分浓度低、肥效慢,单独施用不能满足作物迅速生长和当季作物夺高产的需要。而化肥虽具有养分浓度高、肥效快的优点,但稳定性差,易流失,难于满足作物持续需肥的特点。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则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在以低品位有机肥为主的地方,施用有机肥的目的应以培肥地力为主,以化肥促当季高产。应大力发展养分较高的沼气肥,使沼肥能部分代替化肥及农药施用,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农业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目的。
3.2开辟沼气肥源,培肥地力,增强植保,提高经济效益
农村种植业中生产的秸秆、绿肥等有机物质,虽然可以经堆沤处理直接还田,但效益较低、病菌严重,还浪费了大量宝贵有机肥料使环境恶化。通过沼气厌氧发酵,既解决了生活用能,又增加大量有机质肥源,施入土壤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一、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对焚烧垃圾、农作物秸秆的管理。要切实提高垃圾和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禁烧”的有关要求,立即动员起来,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禁止在城区、城乡结合部人口集中地区、风景名胜区、环境敏感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范围等重点区域内焚烧垃圾以及农作物秸秆、落叶等各种产生烟尘的物质。
二、建设、环保、林业部门要加大现场执法力度,在上述重点区域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焚烧垃圾、农作物秸秆的行为。对重点区域焚烧垃圾、农作物秸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七条,一律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按罚款高限进行处罚;因实施上述行为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其他严重后果并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三、严格落实“禁烧”工作属地管理原则,明确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为“禁烧”工作责任主体。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要结合实际,迅速制定“禁烧”方案,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重点区域采取全天候、拉网式巡查等方式,对重点区域焚烧垃圾、农作物秸秆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要认真落实街道办事处包社区、乡镇包村、村干部包户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村(居)委会应将在重点区域禁止焚烧垃圾、农作物秸秆、落叶等纳入村规民约,切实把“禁烧”工作落到实处。
四、畅通举报渠道,充分发挥数字城管监督员监督作用,强化部门联动查处力度。各县(市、区)、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以及环境保护、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要设置“禁烧”举报电话,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要采取措施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对违法违规焚烧垃圾、农作物秸秆者进行举报。市、县(市、区)城管监督员要深入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加大巡查监督力度,发现在重点区域焚烧垃圾、农作物秸秆的现象,要及时上报同级城管指挥中心,并迅速派遣相关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以及环境保护、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到实地进行查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以及环境保护、环境卫生主管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禁烧”查处工作。
五、科学、合理处置垃圾、农作物秸秆,大力推广使用清洁燃料。各县(市、区)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辖区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确保垃圾科学、合理处置,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率。各县(市、区)农业部门要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利用途径,大力推广资源化利用技术,用实际效果引导、教育农民群众,转变观念,采用综合利用措施处理农作物秸秆。各县(市、区)住建部门要积极推广清洁燃料,提高城市气化率,减少大气污染。
关键词 农作物;配方施肥;原理;效益;问题;建议;云南镇沅
中图分类号 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232-02
近年来,随着化肥的大量施用,有机肥用量逐渐减少,不但使肥料利用率逐年下降,而且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破环了生态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肥料成本,发展可持续农业,就要大力发展优化配方施肥。优化配方施肥即在了解作物需肥特性的基础上,根据肥料的利用效率和土壤自身养分含量情况,合理确定肥料种类、施肥量、施肥时间的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肥料种类的确定。配方施肥要求在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科学施用传统的大量元素(氮磷钾)肥料,配合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做到平衡施肥。二是施肥量的确定。要根据作物的目标产量、肥料利用率、土壤地力水平确定肥料的施用量[1-3]。避免生产过程中出现肥料用量不足,产量低和肥料用量过多,利用率不高的现象。三是施肥时间及比例。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作物生长过程中对肥料的不同敏感时期,确定肥料施用时间及合理的基肥和追肥的比例。就镇沅县当前农业发展现状而言,做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系统工作是全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大内容之一。
1 优化配方施肥的技术原理
1.1 养分归还学说
土壤为作物生长提供矿物质养分,作物生长在不断消耗土壤中的养分。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土壤中的养分不断减少。如果土壤中的养分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土壤将变得越来越贫瘠。虽然在实际生产中采用了轮作倒茬技术,但该技术仅依据不同作物对矿物质养分需求不同的规律,达到协调利用土壤养分,减缓土壤贫瘠速度的目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壤中矿物质养分逐渐减少的问题。为保持土壤肥力,要通过施肥的方式补充由作物带走的矿物质养分,实现土壤矿物质养分的平衡。
1.2 最小养分律
作物需要的养分种类多样,数量不同。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最小的养分种类。在生产中,要重视最小养分含量限制因子,适当增加最小养分含量,提高作物产量。
1.3 报酬递减律
在作物产量不高的情况下,增加肥料施用量,作物产量增加,肥料用量和作物产量基本呈线性正相关规律。而随着作物产量的不断增加,增加施肥量对产量增加的影响逐渐减小[4-6]。
2 推广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效益
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实施,有力推动了镇沅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巨大贡献。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经济效益显著
统计资料表明,镇沅县近5年实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生产区与传统施肥的生产区相比,粮食平均增产609 kg/hm2,增加收益267.25元/hm2。重点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分别增产518、529、685 kg/hm2,增产幅度分别达到9.7%、22.6%、8.2%。
2.2 技术效益明显
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后,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促进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协调了产量因素构成。相关资料表明,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后,平均施肥水平由2008年的240 kg/hm2减少到2006年的201.51 kg/hm2,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分别由2008年的29.8%、17.4%、43.1%提高到2012年的37.9%、25.8%、51.6%。从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协调产量构成因素看,一些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后,都表现出增产、增质的现象[7-8]。
2.3 改善生态环境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起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一是实施平衡施肥后,满足了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作物生长状况良好,抗逆性、抗病性增强,病虫害发生较少,减少了农药用量,减少了其对环境的污染。二是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较低了肥料损失率,减少了肥料对地下水及土壤的污染,调查表明:小麦、玉米的秆黑粉病的发病率下降83.4%,水稻胡麻叶斑病和白叶枯病的发病率下降到40%、23.8%,收到了增加农作物抗病性、减少发病率的效果。因而减少了农药的用量,减轻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3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技术推广普及率低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我国对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视,大部分省区的主要农作物生产区域都已广泛地、不同层次、不同方式地进行了以土壤养分普查、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主要内容的基础性研究。最近几年,云南省大部分农业系统单位(包括农业行政单位、农业研究单位、农业学校及农业推广部门等)都配备了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如电脑、测配仪器等。先后建成了 土壤配方施肥数据库、土地资源数据库等农业信息资源系统,这些数据库的建立为农业科研、生产、管理及新技术的推广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肥料与农作物产量之间的效应关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提出了生产类型区施肥模型和肥料配方模式。但就实际推广效果应用过程和效果来看,先进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普及率却很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推广经费紧张。在镇沅县,特别是乡级,项目实施过程中,办公经费、试验示范经费、宣传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二是技术推广队伍薄弱。特别是乡级,严重缺乏懂农业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村级相关人才更是奇缺,导致技术培训不到位、技术指导不合理、技术总结不客观、不实际。三是技术示范环节薄弱。镇沅县各乡镇农业推广部门,软、硬件设施缺乏,再加上推广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技术实施过程中,没有典型的项目样板,没有典型的示范、试验,无法对农户起到引导、辐射作用,推广效果大打折扣。示范、培训指导的严重脱节使技术推广得不到农户的大力支持。四是农民科技素质低。镇沅县是贫困县,属落后地区,很大部分农民对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了解作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种类和需要量,对新技术的理解、应用和掌握落实不到实际生产中。
3.2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区域性、适应性差
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是区域性很强的技术,同一农作物不同生产区和不同的农作物同一生产区、不同生产区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配方。镇沅县到目前为止,全县都是一种推广配方,没有形成立体性、区域性、科学性、适用性为特征的系统性推广。所提供的配方施肥模式单一,不能代表和运用于不同生产区和不同作物,只能适用于范围较小的生产区域。甚至所提供的配方施肥信息资源不健全,仅供参考,而不能运作和实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是一种动态变化的技术,也就是各农作物生产区域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土壤营养状况和生产要求及时地提供相关基数和参数,从而进行系统运作分析,提供科学的配方,最终进行作物施肥。目前,镇沅县各乡镇只有一成不变的配方施肥及有关信息技术体系模式,没有因农作物需求的营养元素和土壤营养元素变化而动态性的技术分析及模式。甚至有一些地区根本没有相关于配方施肥的技术体系模式,或只有一些大概的分析材料。云南省土壤配方施肥数据库软件开发至今,数据库里的运作基数和参数,没有因镇沅县及各乡镇的不同而进行补充、健全。从而,导致这个软件不健全、不具体,理论性强,实际指导性差,不能及时依据土壤营养变化状况和不同农作物生产要求对农作物进行配方施肥。对土壤营养及农作物需求的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进行跟综性研究,完善理论的真实性、科学性及指导性是全县推广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上的一个重大课题。
3.3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发展不平衡
农作物优化配方技术推广至今,在其实施过程中不难发现,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技术推广不平衡,乡镇之间差别较大。据镇沅县2008—2012年资料统计显示,全县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勐大、振太、恩乐)的主要农作物约40%的面积实行了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其技术推广资金和各种技术配套物资得到一定保障,技术指导相对到位,辐射面广;而山区、半山区乡镇的大部分区域,实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面积不到农作物总面积的18%,辐射面积小,增产增值少。二是农作物间技术推广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上,如烤烟、甘蔗、蔬菜等经济作物实施面积大;而在种植面积较大的水稻、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上实施配方施肥的面积则比较小。
3.4 技术服务环节严重脱节
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是由若干密切联系的技术环节组成的一个技术整体。其中,及时对土壤营养状况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和生产要求制定出施肥配方是技术实施的前提;根据施肥配方生产出科学的配方肥料是技术推广的物质基础;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加强指导是技术得到推广普及的关键;农民按照配方施肥技术科学使用配方肥是技术推广的重要保证。镇沅县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目前存在技术服务环节严重脱节的问题。镇沅县目前推广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大部分农技推广部门只管测土配方,且测土取样点少、面小,肥料配方不合理。还有一部分农技推广部门没有相应的设备和相关的专业人员,无法测土取样,没有配方施肥标准。全县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很少与肥料生产厂家合作,对肥料生产和供应几乎不进行管理。测土配方与配方肥的生产及其服务环节上的脱节,是目前镇沅县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值得重视和完善的课题。
4 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发展建议
4.1 加强领导,协调好多方关系
实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要涉及农业科研部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化肥生产厂家、农资流通部门和农民等多个农业经济主体。涉及问题的类型有农业技术部门与农民之间的技术转让问题;农业技术部门测土配方与化肥生产厂家生产配方肥之间的技术协调问题;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与接受服务的农民之间的指导与实施问题等。因此,镇沅县农业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加强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领导,协调好有关经济主体的相互关系,把有关部门组织在一起,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党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处理好农作物实施配方施肥技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目前及今后,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的全面推广普及。
4.2 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做好技术推广
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一方面是土壤营养元素、农作物生态环境等元素及条件都是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作物生产肥料和产品价格都在变化。依照边际平衡原理,要在获得合理产量的同时,达到最大效益,确定作物生产需要的营养元素及其投入量。为做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在生产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推广体系建设。要结合土壤营养状况的变化和农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的变化,依据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加大加强这方面技术的系统培训学习,特别是乡镇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使技术在发展中得到更新,在更新过程中得到推广,从而转化为生产力。二是强化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要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技术的推广得到农民、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要确保一定的培训经费,做好点与面的培训工作;结合其他农业推广和培训项目,开展好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加强技术的实验示范,做好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工作。三是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好当地资源,保障技术的推广。实施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有2个重要的目标:第一,实现当季或当年的农作物高产、高收入,第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首先不仅要制定出系统的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实施计划,更要确保计划的实施。其次结合镇沅县实际情况,做好有机肥的积造和利用。有机肥的积造是一大优势,要加强有机肥积造技术的推广,积造更多有机肥,增加农作物有机肥的用量。再次实现有机肥与无机肥的科学搭配施用。有机肥与无机肥的科学搭配施用,可以全面供应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可以减少养分固定,进一步提高肥效;可以保蓄养分,减少流失;可有效调解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结构;可以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活力,为全县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打好基础。
总之,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是镇沅县目前和今后农业增产、增值的一项基础性技术,是实现和推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技术。在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如何根据当前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为农作物实施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制定一个科学的策略,保证技术真正落实,是摆在各级镇府、各级农业科研部门、各级农资生产和流通部门、各级农业技术部门和农民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5 参考文献
[1] 罗桂梅,王春霞.辉南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的主要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234-235.
[2] 陈菁华.土壤学南方本[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
[3] 邱富财.光泽县耕地土壤肥力现状与施肥建议[J].福建农业,2013(1):14-15.
[4] 胡续丽.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应用模式概况[J].北方水稻,2012,42(6):78-80.
[5] 许丽平.测土配方施肥典型做法及模式[J].现代农村科技,2012(22):47.
[6] 曾思洪,李道书,吴梅.浅谈彝良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2,32(8):129-130.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可收集利用资源量;可替代;化石能源;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 S2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168-03
Energy Potentiality of Crop Straw Resources in Shaanxi Province
LI Yi-chen KANG Wen-xing HE Jie-nan
(Faculty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Crop straw is an important biomass energy.Because of the lagged mode of thinking,traditional view and lag in technology,ect.,a mass of crop straw still cannot get efficient use,the use ratio of crop straw in Shaanxi Province was merely 30%,the 70% left was still abandon,burn or other inefficiency way to use,which resulted in the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and large abundant energy wast.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yield of crop straw in Shaanxi Province in 2011,used the statistical data,figured out the amount of available crop straw,and transformed the available crop straw into standard coal,and provided the basic data and decision reference for the use of crop straw in Shaanxi Province.Obtain was that if all of the collectable crop straws would be use of energy,calculated that the amount of collectable and available crop straw in Shaanxi Province in 2011 was 1 196.82×104 Ton,converted into 663.56×104 Ton standard coal,about 6.55 % of the whole energy cost in Shaanxi Province in the year.
Key words corp straw;amount of collectable and available;fungible;fossil energy;Shaanxi Province
陕西省是农业大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农作物秸秆是指收获农作物的籽实后剩余的部分,主要包括谷类作物秸秆(如稻秸、麦秸、玉米秸等)、豆类秸秆(如大豆、绿豆等)、薯类秸秆(如甘薯藤、马铃薯藤、红薯藤等)、棉花秸秆、油料作物秸秆(如花生杆、油菜杆、芝麻杆等)以及甘蔗、麻类秸[1]。
著名的农民理性假说,即“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2],可见农作物秸秆迟早会成为农业高效利用的热点,但是目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效率还不够高,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仍为传统的燃烧方式处理,由于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在我国不是很成熟,人们普遍高效环保利用秸秆资源的意识不够强,所以用来综合利用能源化、工业化的秸秆资源比例并不是很大。且农作物的秸秆资源量目前还未列入有关部门的统计范围,可见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农作物总量的计算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在秸秆畜牧方面、秸秆焚烧方面、还田角度等方面计算出的秸秆资源总量都不同[3]。该文通过分析陕西省具体农作物耕种情况,利用《2012年陕西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通过计算农作物秸秆估计理论总量,计算出可收集利用的农作物秸秆量,最终计算出农作物秸秆作为生物质能源所能替代的化石能源量,并指出计算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1 陕西省秸秆资源的理论总量
1.1 农作物秸秆系数的获得
秸秆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经济系数法与草谷比法[4]。经济系数法又称收获系数法,指经济产量与地上部分的生物产量之比,其中经济产量指的是人们平时所理解的经济价值的主产品产量,如小麦、水稻、玉米等,收获系数越高,则农产品产量越高[5],目前我国农产品收获指数在逐年上涨,意味着粮食的经济产量在不断上升[6],有国外生物生理学家认为收获系数的上限为0.6[7],而生物产量则是地上部分的总重量,例如包括小麦、水稻、玉米籽实以及其秸秆的总重量。草谷比定义为作物的秸秆产量与经济产量的比值,即作物仍有利用价值的副产品与主要利用方式的主产品的产量比值,从定义来看就可以看出秸秆系数对计算农作物秸秆产量有着重要意义,由于草谷比法直观明确,大多数学者都使用草谷比法来计算秸秆的资源量,很少有人使用经济系数法,在此选用草谷比法进行计算。
草谷比也称秸秆系数,为计算秸秆资源总量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值是农作物秸秆的产量、(1-秸秆含水量)及(1-秸秆风干的含水量)之积与籽实产量、(1-籽实含水量及杂质率)及(1-国家标准水杂率)之积的比值[8],为一固定常数,由于地理位置、降水量、气候等因素的不同,农作物的含水量、存在杂质也不同,导致秸秆系数会有偏差。
由于草谷比是一个常数,目前我国学者对草谷比的研究也已经十分透彻,该研究通过参阅以往文献[9-12],根据王晓玉在《大田作物秸秆量评估中秸秆系数取之研究》中的研究,选取的陕西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系数如下:小麦1.27,水稻0.94,玉米1.10,其他谷类2.32,豆类1.36,棉花2.62,油菜籽2.57,花生0.86,其他油料作物2.63,麻类6.65,糖类0.34,烟草0.71。
1.2 理论资源量的计算
使用草谷比法计算农作物秸秆的资源量公式为:秸秆产量=经济产量×草谷比。
根据2011年鉴数据中给出的小麦、稻谷等10种农作物产品的产量,在2011年陕西统计年鉴中,粮食分类里分支夏粮与秋粮,夏粮中有小麦,秋粮中有稻谷、玉米、大豆。因此其他谷类=谷类总量-(小麦+稻谷+玉米)的产量。油料作物中,分油菜籽和花生2个下分支,因此其他油料=油料总量-(油菜籽+花生)的产量,然后通过这些数据计算出这12类农作物产品的理论资源量,具体见表1。可以看出,2011年陕西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共计1 689.15万t,其中小麦占30.83%,稻谷占4.70%,玉米占35.86%,其他谷类占17.17%,大豆占1.96%,棉花占1.05%,油菜籽占5.84%,花生占0.47%,其他油料占1.76%,麻类占0.02%,糖科占0,烤烟占0.32%。
2 陕西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可收集利用资源量
秸秆可收集资源量的定义是指在现阶段科技水平下,复合当前农作物收获的实际情况时,农作物秸秆的理论资源量与收获留茬、运输损耗等原因造成的不能利用的秸秆资源之差,并且现阶段并没有实际利用起来的那一部分秸秆资源也算在内,如焚烧、丢弃、留茬、还田的这一部分秸秆资源,虽没有高能利用,但仍属于可收集利用的范围。因此,在研究秸秆的利用与经济价值时,应将不可收集的部分排除,计算出可收集的秸秆资源量。
2.1 可收集系数
在秸秆收割过程中,会产生秸秆的留茬,并且在运输过程中造成损失,并不能完全收割所有秸秆,可收集利用量是指可以利用机械化收割以及人工收割的方法在田间收集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的最大数量。可利用的以及未利用的农作物秸秆均包括可收集农作物秸秆量内,机械收割的平均留茬高度为20 cm,人工收割的平均留茬高度为 10 cm[13]。
可收集系数的计算方法为:
ηi=[■×Ji+■×(1-Ji)] ×(1-Zi)
式中,ηi为i种农作物秸秆的收集系数,Li,jc为i种农作物使用机械收获时的平均割茬高度(cm);Li为i种农作物平均株高(cm);Li,sc为i种农作物手工收割的平均割茬高度(cm);Ji为i种农作物机械收割面积占所有收割面积的比例;则1-Ji为i种农作物手工收割所占所有收割面积的比例;Zi为收获、运输、囤积时造成的损失比例。
收集系数与草谷比一样,不同学者对收集系数的研究都会有不同的结果,此次研究通过对比以往文献,参考陕西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的相关政策,分析具体实际情况后,选用王亚静等[14]对农作物秸秆收集系数的研究数据,即小麦0.83,水稻0.83,玉米0.83,其他谷类0.83,豆类0.88,棉花0.90,油菜籽0.85,花生0.85,其他油料作物0.85,麻类0.87,糖类0.88,烟草0.90。
2.2 可收集农作物秸秆资源量
可收集的作物秸秆资源量即为农作物秸秆的理论资源量与可收集系数之积,通过之前对农作物的理论资源量的计算,与可收集系数结合,得出陕西省可收集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具体见表2。可以看出,2011年陕西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共1 408.02万t,其中小麦秸秆占30.70%,稻谷秸秆占4.68%,玉米秸秆占35.71%,其他谷物秸秆占17.10%,豆类秸秆占2.07%,棉花秸秆占1.13%,油菜籽秸秆占5.95%,花生秸秆占0.48%,其他油料秸秆占1.80%,麻类秸秆占0.02%,糖类秸秆占0,烤烟秸秆占0.35%。
2.3 可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量
秸秆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包括秸秆的肥料(包括秸秆直接还田与堆肥还田)、饲料、生活能源、原料、焚烧与堆弃。这是在当年生产环境下秸秆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在进行秸秆资源的能源转化量分析时,哪些秸秆资源适合转化,哪些秸秆资源应保持现有的秸秆利用方式成为了需要考虑的部分,以现有的利用方式来看,秸秆资源以生活能源、焚烧与堆弃无疑是低效利用方式,应全部转化为高效的生物质能源进行利用,秸秆作为工业原料的部分应维持现有利用方式,秸秆资源作为可直接进行加工饲料与肥料的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的生物特性,如果全部以能源利用方式进行转化反而不妥,应适当予以保留。经过研究以往文献,对比陕西地区的具体情况,使用Purohit等[15]对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的研究,选择秸秆资源用作适宜现阶段利用方式的比例为15%,即可利用量为85%。得出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秸秆可作为能源利用的资源量为:小麦秸秆367.45万t,水稻秸秆56.04万t,玉米秸秆427.37万t,其他谷类秸秆204.61万t,豆类秸秆24.81万t,棉秆13.51万t,油菜籽秸秆71.23万t,花生秸秆5.76万t,其他油料作物秸秆21.53万t,麻类秸秆0.30万t,糖类秸秆0.04万t,烟草秸秆4.17万t,合计1 196.82万t。
3 秸秆资源生物质能源转化
由表3可知,作物秸秆中碳含量在40%~50%,氢的含量在5.5%~6.2%,氧的含量在43%~45%[16],秸秆的平均热值为14 226 kJ/kg,比薪柴平均热值低15%,相当于标准煤热值的48.57%,因此转换系数比即为生物质能源的热值与标准煤热值的比值。
该研究选用韦茂贵等[17]计算的能源转换系数,即小麦0.55,稻谷0.46,玉米0.55,其他谷物0.56,豆类0.65,棉花0.62,油菜籽0.61,花生0.54,其他油料0.58,麻类0.60,糖类0.49,烤烟0.55,计算出可能源化秸秆资源量,具体见表4。可以看出,陕西省可收集利用的秸秆资源量转换为标准煤后得到的可替代化石能源量共663.56万t,其中小麦秸秆占30.46%,稻谷秸秆占3.89%,玉米秸秆占35.42%,其他谷类秸秆占17.27%,大豆秸秆占2.43%,棉秆占1.26%,油菜籽秸秆占6.55%,花生秸秆占0.47%,其他油料作物秸秆占1.88%,麻类秸秆占0.03%,糖类秸秆占0,烤烟秸秆占0.35%。
4 结论与讨论
陕西省2011年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有1 689.15万t,其中可收集的资源量1 408.02万t,除去合理的传统利用方式后,可利用为能源的秸秆资源量1 196.82万t,如果这些生物质能源全部用于化石能源转化将转化为标准煤663.56万t,当年能源消耗为10 128.41万t油当量,秸秆能源所具有的能源效益相当于当年化石能源消耗的6.55 %,虽然用农作物产量估算秸秆资源量并获得可收集利用资源量的方法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统计数据的不全面导致结果会有差异,朱建春等的研究中就列举出曹国良估算中国2005年主要农作物秸秆量为6亿t,而毕于运等估算出中国2005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为8.42亿t。张培栋等[18]统计出的农作物秸秆约为7亿t。其次草谷比的取值也存在差异,王宁堂等[19]在研究中选取的小麦、玉米的草谷比分别为1.44、1.38,同时收集系数也存在差异,李志刚等研究中,小麦、玉米、棉花的收集系数分别为0.64、0.85、0.91,而王亚静等的研究中小麦、玉米、棉花的收集系数分别为0.83、0.83、0.90,所以在计算过程中,如果同时选取最大草谷比与最大收集系数,计算出的农作物秸秆可收集利用量可能要比同时选取最小草谷比和最小收集系数得到的农作物秸秆可收集利用量多几十甚至几百万吨[20-23]。
5 参考文献
[1] 胡俊梅.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4):207-210.
[2] SCHULTZ T W.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Beijing:Comme-rcial Press,1987(3):29.
[3] 钟华平,岳燕珍,樊江文.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J].资源科学,2003(25):66-67.
[4] 毕于运.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6):41-43.
[5] SHEARMAN V J,SYLVESTER-BRADLEY R,SCOTT R K,et al.Physi-ologica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wheat yield progress in the UK[J].Crop Science,2005,45(1):175-185.
[6] 潘晓华,邓强辉.作物收获指数的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1):1-5.
[7] DONALD C M.In Search of Yield[J].J Aus Agri Sci,1962,28(3):171-179.
[8] 田宜水.解读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9(6):9-13.
[9] 徐秀娟,吴.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及综合利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11(2):39-43.
[10] YUAN Z H,WU C Z,HUANG H,et al.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biomass energy in china[J].Jnternational Jouronol of Energy Technology and Policy,2002(1):108-144.
[11] MOA/DOE.Project expert team assessment of biomass resource availab-ility in China[M].Beijing:China Enviromental Science Press,1988.
[12] 朱建春,李荣华,杨香云,等.近30年来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的时空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2(4):140-144.
[13] 李志刚,樊平,王世仙,等.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3):28-30.
[14] 王亚静,毕于运,高春雨.中国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适宜性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9):1854-1857.
[15] PUROHIT P,TRIPATHI A K,KANDPAL T C.Energetics of coal substi-tution by briquettes of agricultural residues[J].Energy,2006,31(8):1321-1331.
[16] 姚向君,王革华,田宜水.国外生物质能的政策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1.
[17] 韦茂贵,王晓玉,谢光辉.中国各大农田作物田间秸秆资源量及其时间分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7(16):32-35.
[18] 张培栋,杨艳丽,李光金,等.中国农作物秸秆能源化潜力估算[J].可再生能源,2007(6):80-83.
[19] 王宁堂,王军利,李建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途径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7(2):112-114.
[20] 田宜水,赵立欣,孙丽英,等.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583-586.
[21] 晋基凯,蔡强,陈刚.秸秆饲料的收割及储藏技术[J].新疆畜牧业,2013(1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