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城市治理概念

城市治理概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21 10:16: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市治理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城市治理概念

第1篇

一、“做事”是课程建设的主旋律

南师大虞永平教授曾指出“幼儿园课程就是做事,做符合幼儿需要的事,适合幼儿天性的事,幼儿力所能及的事,幼儿能感受挑战的事,幼儿感受到趣味的事,幼儿能做有思维参与的事。”这要求我们必须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站在儿童立场,与孩子共同感知、体验、操作,获得真实的、有意义的经验。要想做到这些,首先,做事是要有计划的,目标意识不可少;其次,做事要有方法的,这需要我们思考适宜的课程实施策略,包括活动内容、实施方式、资源开发与利用、评价等;再者,做事需要全体参与的,每个人都可以并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需要每个人的认同,让每个人都能在此过程中成长,只有这样才有课程建设的精神动力,进而能逐步积淀形成课程文化;最后,做事是要追求质量的,这需要我们在过程中实践、诊断、思考、学习、调整,再实践,不断地、循环往复地进行。

二、“生活”是课程建设的实习场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我园一直秉承“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寻找课程资源,从现生活中让幼儿感受世界的美好和趣味。一方面我们合理、弹性安排一日活动。我园有15个班级、584名幼儿,在人员多、场地少的情况下,有步骤、有选择性地将一日活动部分时间安排自还给老师,采用个别时段固定、零星时段统整的方式,将“时间点”扩展为“时间段”,教师与幼儿自主安排、共同规划的方式。从横向的角度,保证统一的固定时段;从纵向的角度鼓励教师凸显主题活动背景下核心单元的实施,保证一日活动链的完整、连续。另一方面充分发掘每一个环节的发展价值,梳理每一环节幼儿的关键经验,在活动材料、资源、形式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通过“主题活动的精细推进”“四季之旅的精彩呈现”“交叉游戏的精致打造”“快乐有约的精心求变”提高一日活动质量。

三、“生长”是课程评价的立足点

幼儿能否获得经验、智慧的成长,教师能否得到专业素养的生长;课程能否获得质量的生长,幼儿园能否获得文化的生长,这些是进行课程评价的重要立足点。我认为好的课程是在实践中能不断催生新的生长点,让孩子、教师、家长能够投入到当前和不断生发的活动中。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时不是简单的舍弃,而是通过调查研究,梳理关于园本课程的亮点、不足以及改进建议,在此基础上扬长补短,“继承”“优化”,立足园所已有研究经验、现状等实现课程改革园本化,寻找课程的生长点,满足幼儿生命成长的诉求。

四、“游戏”是课程质量的保证书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具有“游戏精神、游戏态度”,并不断进行、优化“游戏实践”,是课程质量的保证书。在进行课程过程审议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明确不是要把所有的活动都用游戏来替代,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怎样把游戏精神、态度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尝试:

1.儿童立场确立――观察为先,行动在后

教师平时除了常态、随机观察,还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成立不同的观察行动组,有的围绕《指南》进行典型案例的收集、研讨;有的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观察;有在专家引领下的幼儿观察实践研讨等。在此过程强化教师主动观察的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观察能力。

2.课程内容梳理――儿童立场,自然融合

参照原晋霞教授指导的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思路,以儿童立场(兴趣与需要、学习方式和特点)将园本课程与朱静怡老师《能力发展课程》进行融合,关注内容、实施方式、关键经验之间的关系。

3.巧用空间设施――灵活机动,便于活动

对班级格局划分、桌椅摆放、空间利用等全面进行调整,在使用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如“巧用屏风和地面、灵活收放空间”等,但也同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如何摆放材料便于幼儿取放?怎样方便幼儿操作体验?怎样将丰富的资源融入各个区域中?自主游戏区与自带玩具区的资源如何更好地支持幼儿探索发现?”为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提供支持。

4.自主机会保证――发现幼儿,保证自主

一日活动环节中把活动自还给孩子,保证孩子有自主规划内容、选择材料、自由游戏的机会和时间。一方面保证区域活动、角色游戏、户外游戏的实践,同时将游戏精神渗透到一日活动的其他各类活动。如中大班自助两餐一点的逐步推进、自主游戏区的创建等。

5.丰富资源开发――调查分析,实践验证

第2篇

一、十年来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和成就

“厂网分开”和“主辅分离”取得实质性进展,发电领域竞争格局基本形成。区分竞争性和垄断性业务,对原一体化经营的国家电力公司进行拆分重组,成功组建两家电网公司、5家发电集团和4家辅业集团,实现了产权关系上的“厂网分开”和中央层面的“主辅分离”,发电领域的竞争性市场格局基本形成。2011年,对两家电网公司所属辅业单位成建制剥离,与四家辅业集团进行重组,形成两大新的辅业集团,标志着网省公司层面主辅分离改革基本完成。

对电力市场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厂网分开”基础上,相继开展区域电力市场“竞价上网”,大用户与发电商直接交易,一省范围内的多边交易、节能发电调度,发电权交易以及跨省、跨区电能交易等试点工作。通过探索,对推进电力交易市场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对市场化电价形成机制进行了尝试性改革。围绕电力市场建设和节能减排,进一步完善了电价政策。上网电价由最初的“一机一价”转变为“标杆电价”;为了引导节能减排,推行了差别电价、峰谷电价、阶梯电价和新能源电价;在电力市场建设的改革试点中,先后在东北区域市场推行两部制定价,在内蒙古市场推行双边交易电价。

行业管理体制得到创新。组建国家电监会,在电力安全、市场秩序、节能减排、服务质量等方面开展电力监管,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业监管积累了经验。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组建了国家能源局,政府管理职能逐步明确到位。

农电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西部农网改造和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农电价格大幅下降。电网改造使农村生活用电价格由1998年的0.756元/千瓦时下降到2009年的0.539元/千瓦时。

二、改革带来的变化和积极影响

一是促进了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破除了独家办电的体制束缚,大大解放了生产力,2002年以来电力投资快速增长,一直保持能源工业总投资 70% 左右的水平。截止到2010年年底,电力装机达到9.6亿千瓦,比2002年增长2.74倍,大大增强了电力供应的保障能力。201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41999亿千瓦时,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力消费国。

二是提升了电力行业生产效率。在发电领域,竞争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不断下降,彻底解决了计划经济时期电站工程造价连年攀升、制约发展的老大难问题。2002年以来,在材料、设备价格上涨的条件下,发电工程造价降低40—50%;平均线损率从7.97%下降到为6.94%;全国燃煤电厂平均供电煤耗从383克/千瓦时下降到335克/千瓦时,已低于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

三是行业活力增强,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在多元主体竞争的格局下,企业创新活力不断激发,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不断提高。10年来,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国产化、风力发电、洁净煤发电、流域型大型水力发电等技术与运营管理已迅速领先于世界前沿发电技术。水电装机、风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均跃居世界首位,2010年底全部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比重达到26.56%,为节能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政策取向

10年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实践证明,“5号文”确定的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是促进我国电力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关键领域改革未能及时跟进,加之近几年出现的新情况,电力行业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累积,煤电矛盾深度发展,电荒频现,电力企业经营困难,厂网发展不协调,新能源并网消纳困难等,使得计划与市场、垄断与竞争的深层次矛盾表象化,已严重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新旧矛盾的交错并存,反映出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需要推进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实施输配分开,调整电力产业结构。国际经验表明,打破传统的纵向一体垄断组织结构是电力行业构建竞争性市场体制的基础,输配分开是实现电力市场有效竞争、电力双边交易、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是电力市场化改革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我国2002年开始实行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只是在发电领域实现了竞争,输电、配电、售电环节仍然维持了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形成了电网公司在发电侧和需求侧双边的“独买独卖”格局。由于输配不分和缺乏透明的输配电价,电力市场主体不完善,市场作用难以发挥,阻碍了电力市场化价格机制和煤电价格传导机制的形成,导致煤电矛盾不断加剧,电力市场不公平交易行为层出不穷。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必须继续推进电力产业结构重组,通过输配分开打破电网独买独卖的垄断局面,以确保电网无歧视开放和电力公平交易的电力调度和交易组织体系,为充分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供体制保障。

二是推进电价改革,建立市场化电价形成机制。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破解当前煤电矛盾的重要环节。目前电力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还由政府定价,输配电价尚未明晰,电煤价格到销售电价之间无法建立起市场化传导机制。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看,我国工业和商业用电价格在国际上已处于高水平,仅靠继续调高电价疏导煤电矛盾、解决电力企业经营困难的空间有限。电价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放开两头,管住中间”,属于自然垄断环节的输电价格和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属于竞争环节的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应由市场来决定。应加快推进电价改革,尽快形成能够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的电价机制,合理疏导电煤价格上涨因素,有效化解煤电矛盾。

三是放开民营资本准入,实现电力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电网建设仍然保持国有独资的产权形式,电力行业对民营资本开放的领域仅限于电源建设和发电市场,并且,民营及外资发电企业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也仅为4.82%,国有资本仍然占到95%以上。尽管国务院在2005年和2010年先后出台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旧36条”和“新36条”,但实际上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电力行业的隐形障碍仍然较高。由于电价机制扭曲,投资回报率难以保证,民营资本无法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已进入的民营企业近年来纷纷退出。投资主体多元化是解决电力供应短缺和促进电力行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应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投资发电、配电领域,培育和健全市场主体,进一步提升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水平,提高电力行业经营效率。

四是全面推行节能发电调度,建立市场化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当前的电力节能减排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带有较强的计划色彩,缺乏市场化的内生激励机制。我国发电调度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电厂或发电机组大致平均分配发电量指标的办法,大小火电机组不论能耗高低,都享有基本相同的发电小时数。这种平均主义分配发电量的体制和电力调度体制严重制约了市场在电能优化配置中的作用,导致高能耗产业的进一步扩张,影响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当前已在部分省份试点的节能发电调度办法,可打破传统的计划发电调度体制,形成一套鼓励先进、奖优罚劣的市场化运行机制,鼓励可再生、节能、高效、低污染的机组优先发电,限制高耗能、高污染机组发电,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助于催生节能、环保新电价机制的形成,建立起市场化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下一步,应在节能发电调度扩大试点的基础上,适时在全国全面推开。

第3篇

论文摘要:阐述CDIO的含义和文献检索课程的性质,从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师资三方面指出目前高职院校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不足,从转变教育理念、教师培训、改进教学方法以及重视实践环节等四个方面探讨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CDIO;文献检索;教学模式

一、CDIO的含义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从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这四个层面培养学生,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迄今为止,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DIO组织,其机械系和航空航天系全面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大纲,取得了良好效果,按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与企业欢迎。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迫切任务是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然而我国工科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的培养等问题。如今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除了要牢牢掌握既有的知识,还必须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不断地更新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必须具备对本专业、本行业乃至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大系统的理解、掌控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没有包含在传统的专业培养理念中的。因此,我们应该探索新的培养理念,在培养计划中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同他们的终生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大系统掌控能力一同考虑,使整个培养计划成为一个有机的集成体。

二、工科院校文献检索课程现状

(一)课程性质

当前,全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高职生中普遍开设了文献检索课,文献检索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课程,主要讲授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现代信息检索理论、搜索引擎、各数据库原理和检索方法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如何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利用文献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加强学生情报意识,使学生懂得如何获得与利用情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传统教学的不足

传统的文检教学存在三点不足,首先,大部分文检课教师在授课时,重点是放在了讲解理论和方法上,教师逐个讲解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及检索技巧,再结合学生专业给出一些检索题让学生实践,学生纯粹为了完成教师的作业而查资料,对各个数据库不能融会贯通,对文献的消化、吸收方法不得要领,到毕业设计查资料时仍然不会利用信息资源,也不知道怎样获得原始文献。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情况都不理想,预期目的没有达到。其次是实践环节的不足。目前,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文检实习室,手工实习一般安排在图书馆的阅览室进行,用于实习的手工检索工具书数量非常有限,补充更新缓慢,电子资源的实习一般安排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平时是作为自由上机的场所,座位不足,机器损坏严重,网络速度较慢,可供检索的数据库、电子资源登录时间较长,影响检索质量,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一道实习题还没完成。第三,该类课程任课教师的学科背景有很大差异,在指导学生实践上水平不一。一个普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至少也有数十个,而担任文献检索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在图书馆中工作的,学科背景不同,有图书情报专业的,也有其他学科的。图书情报专业的教师对于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方法、检索技巧非常熟悉,但是对于专业方面的知识却存在一定的欠缺,其他学科出身的教师,对于专业知识非常熟悉,文献检索的检索理论、检索方法一般是通过课外自学和研究获得的,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不能将专业和文献检索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美国目录学教育课的总目标被规定为:“学生在完成大学的学习课程之后,应能有效地利用可得到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人员,以便为满足情报需求找到所需的资料”,借鉴这种成功的经验,就要对文检课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三、基于CDIO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教学各个环节的认识

首先要解决领导和教师的认识问题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文献检索课程与其他基础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将文献检索课程定为专业必修课。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掌握文献信息的获取方法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尤其是对于工科的学生来说,学习文献检索,获取文献资料信息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一项技能,要让学生真正明白,课堂教学是进行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学过程的基础,实践教学是完成教学计划的需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两者缺一不可,在理论的基础上指导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对教师进行培训,重视教师继续教育

一般高职院校的专业多达上百个,少则数十个,每个教师要讲授几个不同专业的文检课,而从事文检教学的教师一般是由图书馆的专业技术人员兼任,他们的学科背景不同,要设立专门的文献检索教研室,结合教师的学科背景给一个或几个相对固定的专业的学生授课,并对所有兼职和专职教师进行图书情报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提高他们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文献检索课还应该补充新生力量,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是网络环境对高校文献检索教师的要求,也是今后高等院校文献检索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

根据各章节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的具体情况,选用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时要结合检索实例,尤其是与本专业相关的课题检索实例, 注意把检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教给学生,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开展课堂讨论,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讨论巩固加深学生所学内容,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提高自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抓好实践环节,写好检索报告

实践环节是文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首先要有固定的实践场所,手工检索要有专门的实习室,保证有一个自然班学生所用实习工具书的种类和数量,网络数据库的检索要有专门的电子实习室,要有足够的实习用机,保证机器设备完好,数据库网络连接的畅通;其次要保证学生完成检索报告的质量,为了加强学生对文献检索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我们采取让学生自行设计并完成一个完整的课题检索,然后根据检索结果编制完整的检索报告。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设计检索课题,学生可根据学号从教师给定的检索课题中选择,教师给定的检索课题一般与专业相关,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制定检索课题,如果学生是自己制定的检索课题,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指导,以防学生制定的课题范围过宽或过窄。

2.利用检索工具进行检索并记录检索途径和检索结果。学生根据自己选定或设计的检索课题,查找资料,主动学习相关内容。在检索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各自学习的收获,也可以和教师进行探讨,然后利用检索工具进行实际检索,在检索过程中反复调整检索策略,记录下检索途径和检索结果,并结合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达到对知识的深入掌握与理解。

3.整理检索结果,编制检索报告。在一个数据库检索任务完成后,学生根据检索的途径、方法和结果,整理文献并编制一份完整的检索报告。

4.互动研讨,教师总结。在课堂上学生讲解他们的检索方法、途径和检索结果,讨论分析其他同学检索报告的优缺点,自己根据别人提出的修改意见,重新制定检索策略,设计检索报告。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对结果中的特殊问题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并在最后给出总结性讲解:如何将自己的情报需求转化为检索文献的需求,如何选择检索词,检索结果太多时如何使用位置算符、利用逻辑运算符ANDNOT增加检索词、利用下位词、使用精确检索等技巧缩小检索范围,提高查准率,检索结果过少时如何利用增加同义词、利用上位词、使用截词符等技巧来扩大检索范围,提高查全率等。

第4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陈荣(1963-),男,江苏大丰人,盐城工学院信息学院院长,教授。(江苏 盐城 22405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26-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目的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服务。

按照规划要求,“卓越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010年6月和2011年9月,国家教育部分别公布了第一、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盐城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专业是第二批公布的卓越计划实施专业。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经信委公布了江苏省实施“软件类”专业卓越计划实施高校,盐城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获批江苏省卓越计划。

本文根据盐城工学院信息学院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完善及具体实施情况交流实施卓越计划的做法、看法与体会。

一、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

专业培养方案是卓越计划培养具体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实施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卓越计划能否正常实现的关键。自从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卓越计划实施的学校之后,学校便组织相关专业实施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成立专门从事卓越计划实施的教学管理机构“卓越学院”,组织学校、合作企业有关管理和专业人员组成卓越计划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卓越计划教学进行协调、研讨、指导。学校首先组织各专业的骨干教师,联合各专业实施载体的企业人员到有关学校、企业进行调研,交流企业、行业对专业技能、学生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仔细研究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结合卓越计划的框架文本,以原来的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与合作企业一起研究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培养方案。

在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为使培养方案符合专业培养规范及合作企业(行业)的基本要求,校企合作双方开展了以下工作:

1.给实施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以明确定位

我校是以工科为特色的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办学60年来一直致力于建材、化工、机械等工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建筑材料及建材环保机械相关领域已经为地方培养了大量颇有建树的工程技术人员,并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之一。进入21世纪,我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提升,办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办学定位仍然保持不变,仍然是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因此,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原则和要求,结合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专业的专业基础以及联合培养企业的基本情况,确定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知识,能够参与大中型软件开发项目,从事专业化软件开发或软件项目管理工作,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实用型的卓越软件工程师。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等工作,既有较宽知识面,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对社会需求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

2.专业培养方案要符合本专业的专业培养规范,课程配置及教学内容需要涵盖本专业需要的知识点——校内培养方案的制订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国家教育部主持下,大多数专业分别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在一批热心于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专家教授研讨下编制了相关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以对各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给予指导、规范。各专业规范阐述了该专业培养目标、规格的最基本要求,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在满足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下,根据其办学定位、自身条件提出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卓越计划的加入正是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原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造就一批致力于生产一线从事生产、管理、运营工程师的基础上得以加强。盐城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自然应该在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上下功夫。

在进行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时,各专业均根据本专业培养规范对卓越计划培养方案进行约束。在满足专业培养规范的前提条件下,根据我院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背景情况,考虑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对卓越计划实施专业教学计划的知识点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及课程知识点的前后关系进行整合,在满足专业规范知识点要求的前提情况下着重研讨、构建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环节。

对于通识类课程,学校组织专家探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法,将部分课程的教学活动形式进行调整,通过灵活多样的调研、读书活动、群团活动等实施课程教学,并获得学分。将少数课程改成具有必须获得学分的自学课程,采用提交学结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这些方法的采用有效压缩学生的课内学习时间,保证了后续基础、专业课程的正常开展。

对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对照本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根据课程教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确定各知识点前后的衔接关系,编制课程体系拓扑图。经过课程整合,该两个专业原来在两年半内完成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被压缩在两年内完成,为实施卓越计划提供了充裕的时间。[1-3]

本专业的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均包含了许多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前两类课程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辅以部分设计性实验,其课程的教学总时数均包含了课程实验教学课时数,采用实验室的开放保证学生实验教学的完成,这些教学环节也大多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让学生课后有事做,以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为专业课程实验大多容易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工程背景,其实验性质基本为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这些实验部分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完成,部分结合校企合作在企业完成,或者结合企业特定生产过程完成课程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因此,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有一部分属于实验的教学内容在校内实施,有一部分在校外合作企业中实施。至此,完成了卓越计划校内培养方案的制定。

3.研究专业培养方案与合作企业的对接,使学生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有对应的实习、实训机会和条件,保证到企业的实习时间——校外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合理制订卓越计划的校外培养方案,结合专业培养规范,将合作企业中具有代表性、通识性的技术、工艺培训材料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中,并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一道,深入探讨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时间、内容、实施的方法、考核的要求等具体细节,以保证培养方案实施的可行性、科学性。由于我院的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专业不像有些专业那样具备强烈的行业背景和优越的企业人脉资源,因此,在选择合作企业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背景,考虑实施卓越计划学员的容量、地理位置、环境及后备支持等因素,以保证卓越计划实施的质量与效率。

在与企业联合制订校外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合作培养的时间和培养项目载体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两个方面。按照要求,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在企业完成的教学总时间不得少于一年。针对企业培养时间的保证,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专业认识实习、单元项目实习、系统项目实习、岗位实习、毕业实习,甚至包括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放到企业中完成;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训、系统项目实践、职业素养培训、企业岗位实践、企业开发实战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放到企业中完成。对于毕业设计,由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未必能保证到位,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实施教学,保证实际教学的时间,又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校外实践教学项目的选择,需要考虑实施项目对专业的涉及面,让实施项目很好地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根据其培养目标要求,所选择的合作培养企业中有一家是专业从事示波器生产的厂家。大家知道,示波器是电子测量仪器中一种比较典型的检测、调理、信号处理、信号显示及其相关电子线路综合运用的电子设备,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可以承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许多的知识点。因此,本着以示波器生产为载体,从示波器的设计、分析、工艺流程到元器件的组织、插件、焊接、组装、调试、联调,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其中,学生通过参加示波器生产整个过程的实训参与,对本专业的目标、对象、就业的方向等建立了比较清晰的影像,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就业、择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软件工程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所选择的合作培养企业中有一家企业是面向电力、线缆、汽配等行业提供先进成熟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产品的企业。根据校企双方协商,在企业实施大型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经过软件架构、设计师的细化分解,让学生分组进入到单元软件的编制过程中,使学生结合自身所学,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通过企业方软件架构、设计师的现场讲课通盘了解工程软件的结构、需求分析、框架搭建、项目分解、项目协作等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得到进入工作岗位前的综合训练,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综合培训。

在校外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找准项目、找准现场教学的载体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需要结合专业的自身需求情况,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找到合适的工程项目作为实施教学的载体。如果生产企业没有很合适的项目载体,也可以分解组合各个生产过程,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满足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要求,将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散插入到不同项目中,甚至是不同的企业中去。

4.保证实施卓越计划软硬件条件,包括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学师资、保证实施卓越计划的资金准备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校企合作双方在实验、实训基地上加大投入,以满足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一般情况下,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专业的基本教学条件均已经具备,卓越计划的实施实际上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专业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培养方案中有关实践教学的部分予以强化,对实践教学项目的建设上更多地考虑生产对象的需求,更多地考虑具体的实际生产过程。因此,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需要更多地借鉴合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在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更多地将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内容编制到实训环节中。实训项目的设置必须是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仅仅满足个例企业的需要,以使学生毕业后的适应面比较广,就业门路通畅。

实施卓越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配备专业培养所需要的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创办以来,我院一直重视年轻教师的工程化培训。从2008年以来,对年轻教师提出的要求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必须参与以工程项目为背景的项目实训,项目实施的周期不限。要求教师参与整个项目的调研、需求分析、软件架构、程序编制、软件测试、调试与运行的全过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必须参加以实际生产对象(电子装置)为依托的生产过程,参加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外协采购、工艺过程编制、项目的分解与组合,承担实际生产对象某个功能环节,完成该环节的设计、工艺、制作、调试,参加整个系统的联调、编制装置设计与调试报告。教师所参与的项目完成之后,要求编制完成项目总结报告,包括该教师所完成的部分内容及其运行情况。请校外专家评阅,给出评阅结果,并作为教师获得年度考核等及获得校内津贴档次的主要依据。通过四年多的实际操作,我院的年轻教师均轮岗轮训一次,极大地丰富了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充实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师的实际工程能力。在教师轮训的过程中,为丰富教师资源,我院聘请企业里具有实践经验又具有理论水平、善于表达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校外兼职教师,以外聘兼职教师的编制管理,预先和他们交流教学环节、教学要求,使兼职教师顺利承担并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为充实卓越计划的教师资源,实施教学过程中引进了一些具备实践工程背景的教师加盟卓越计划的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逐利的进一步强化,企业逐步失去原有培养人才的社会职能。但是,卓越计划需要企业的全程参与,需要企业承担实践教学环节,需要企业技术人员的额外投入,或多或少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行,需要学校对此工作有更大的投入,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保证卓越计划的实施。而教育部、教育厅在给予学校以卓越计划实施高校的“头衔”时,并没有额外给予高等学校以经费支持。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企业人员参与卓越计划教学过程的人员学校需要给予适当的报酬,以调动企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为此,学校针对参与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均给予了适当的经费支持,学院内部则通过与企业的项目合作,包括省、市级科研项目的申报、企业所属产品的更新换代、装备的技术改造、技术或新产品开发等,增强学校实施卓越计划教学活动的造血功能,维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赢合作关系。

5.实施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多次反复,不断完善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制订完成后,经过校内、校外、企业专家评审这三个环节多个回合,吸纳校友及合作企业方的意见,修改培养方案与专业培养规范相抵触的教学内容,修改并筛选与专业培养规范不能很好吻合的实训教学内容,调整与企业运作不相适应的教学实训环节,以使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得到校企双方的一致认可,保证卓越计划后续实施的可行性。[4]

卓越计划开始实施之前,校内的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娴熟有加。校外的实践教学因为是企业的额外事务,需要校内、外教师的广泛沟通、深入交流教学环节的各个细节,甚至包含实践教学过程中每天的安排、学生的住宿、吃饭等生活的琐事均要考虑到,毕竟学生要离开原来有一批服务人员为其提供学习、生活条件的环境,到一个相对陌生而又需要更多自理的场所中,进行一个比较新鲜教学过程。如果原计划的教学环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相冲突,就需要校企双方探讨教学环节的调整及实施的调整方案,以保证教学环节的如期实施。

二、项目的实施及实践的意义

软件工程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于2012年秋学期如期实施。目前,两专业涉及到与校企双方合作进行的教学项目主要是一些前期的基础项目,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认识实习、单元项目实习、软件工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训等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尚不需要企业更多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实施的时间也比较短,项目的进展情况、考核情况良好。今年春学期,学校安排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了为期1周的专业认识实习及2周的单元项目实习,安排了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了为期1周职业生涯规划和2周的课程实训。因为预先计划比较周密,学生在现场实习教学工作比较紧凑,工作量比较饱满,实习效果明显,学生收获颇丰,企业老师、学校老师评价及学生的反映良好。

目前正在规划今秋、明春两学期的校企合作培训、实践教学环节的计划与安排工作。随着合作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后续合作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时间比较长,势必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出现比较多的问题,需要合作双方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承担并高质量地进行卓越计划教学过程,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

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卓越计划才实施了一年,后面的路还很长、很艰辛,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解决、协调,毕竟校企合作进行卓越计划培养涉及到两个独立的体制、群体,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在双方协调后才能进行,出现问题也需要校企双方坐下来交流才得以解决。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合作给双方带来的一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学生的成人成才、专业技能的提高是不言而喻,具有在学校无法用黑板、多媒体传递的很多信息,对学生的专业规划、个人发展、价值观形成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束语

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的许多环节实施还有待实践的检验,随后的合作教学过程还有很多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加以完善与提高。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的建立还需要逐步建立与完善、丰富与发展,相关的教学配套措施还需要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建立,实践、实训场地等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总之,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一个逐步展开、逐步完善提高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梁万用,江泳,等.面向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5-86.

[2]谢东,.基于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80-83.

第5篇

县委政法委:

为切实加强预防防溺水安全教育,进一步落实防溺亡安全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溺亡事故发生,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要求,现将办事处防溺亡专项治理整改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整改会后,办事处党工委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以党工委书记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的预防未成年人溺亡整改领导小组,多次召开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推进会,书记、主任及各水域分管领导不定期对辖区水域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同时,要求各村、社区成立相应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并严格对照《春城办事处2020年预防未成年人溺亡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要求,抓好贯彻落实。

二、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办事处印制《致家长的一封信》、珍爱生命 预防溺水宣传彩页12000余份,制作宣传条幅40余幅,办事处及村、社区干部走村入户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及宣传彩页,并利用环保攻坚、脱贫攻坚大走访等工作深入学生家庭开展防溺水宣传,向每位家长普及防溺水安全知识,做到防溺水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提高辖区居民及未成年人防溺水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各村、社区利用LED显示屏滚动播出防溺水宣传标语。2020年5月28日,办事处综治中心、北城派出所、办事处妇联深入五中、六中、三小、七小开展“珍爱生命 预防未成年人溺亡”主题安全教育活动。

三、排查隐患,落实责任。各村、社区对辖区的沟塘河堰渠进行摸排,经排查,办事处共有水域87个(其中水塘81个、河渠2个、沟堰4个),游泳馆3个。危险水域7个、较危险的水域有4个,各村、社区已经对重点水域、危险水域登记造册,尤其对危险水域的责任主体进行确认,有塘主的签署落实责任书,属于村小队的和小队签署责任书。制作辖区水域“三色”水域管理图,标明辖区各水域具置,具体明确,做到情况清,底数明。排查辖区留守儿童44个、困境儿童10个,建立留守儿童台帐。

针对重点水域警示标牌不到位,没有按要求设置警示标牌尺寸、内容,“红、黄、蓝”警示标牌没有更换到位;救生设施少,标准低,部分安全救生设备丢失的问题。办事处在辖区内沟、塘、堰、河均放置救生竿、救生绳、救生圈等救生设施,并在救生竿上统一印制防溺水标识。现辖区共配置警示牌108块,全部表示清楚,三级责任人明确;救生杆150多杆、救生绳30根、救生圈52个并设置防护栏共计2838米、监控摄像11个、配置宣传大喇叭9个共同加强防控力度。

将村、社区水域巡防员也全部按要求整改安置到位,每天对各自属地水域进行巡防,在社区、村自己巡防自巡自查的基础上,巡防员也每天对水域进行巡防,每天巡防不少于2次;危险水域专人巡防,尤其是双休日、节假日及下放学的时间段;建立巡查队伍花名册,有姓名、年龄、住址、联系方式;建立巡防记录,有巡防时间,巡防水域,巡防报告,发现的情况等。每天一上报。

四、层层落实,管理到位。办事处与各村、社区签订防溺水目标责任书,村、社区与各村民组、段签订防溺水目标责任书。村、社区均成立不低于6人的防溺水应急队伍,并安排专人对辖区水域进行巡逻,建立巡逻台帐。严格按照红黄蓝三级三色水域管理标准,对辖区内水域不符合标准的警示牌进行更换,绘制辖区三级水域分布图。尤其针对在雨季之前之后再次对所在辖区全面排查存在水域,陌生水域,情况不明水域,对开挖地基塘、取土未回填塘、雨水沉积塘等摸明情况,登记造册。将办事处网格三级管理员人员及信息在重点水域、危险水域警示标牌上标明张贴清楚,通过“三级联动”发挥监管作用。继续在每个水域警示牌旁边放置1-2根6米以上防溺水救生杆,面积较大的水域,配置救生圈、救生绳,设立防护网、隔离栏。对缺失的救生设施也已经进行补充。

县防溺水督导组和办事处工作组不定期对辖区水域及游泳馆进行督导,发现问题立即下达整改通知并及时整改。

第6篇

关键词:治理;城市治理;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作为20世纪90年代流行起来的理论,“治理”(governance,也译为‘管治’)一词折射了当代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型。20世纪后叶,以国家为基本依托的统治体系开始动摇,继市场失灵后,政府也出现失灵,福特主义与福利国家的危机使人们意识到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国家主义都是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不完善抉择,政府、市场、社会的重新组合势在必行。治理理论就是对于社会转折造成的各种不可治理性(ungovernability)的回应。

2治理的理念

治理一词较早出现于1989年世界银行的关于非洲问题一份报告中,关于治理的概念有多种定义,其中较为广泛认同的是全球治理委员会给出的定义。即“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协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4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虽尚无统一定义,但通观各类定义,其概念中所具有的共通特征可简单概括为多元化、网络化、分权化、协同治理等。

城市治理就是治理理念在城市层面的运用和体现。在治理概念本身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的情况下,关于城市治理的概念目前自然也尚无一个权威的统一说法。尽管如此,通观各个学科的讨论,由于都是基于治理的理念来研究城市层面的问题,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一致,孙荣等将其概括为:公私合作、多元合作、效能公平、止于至善。

3城市治理理念之于城市的意义

3.1城市治理理念之于城市的意义

城市治理理论的首先提醒我们今后城市政府的改革应由原来单纯的行政改革转向治理改革。城市政府为实现善政的目标,之前的改革主要是行政改革,将注意力集中于政府行政内部,旨在提高行政活动的合理化和效率化。这在今后虽仍然是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实现善治的基础,但面对日益多样化的社会的需求,即便再善政的政府也同样会出现政府失灵。因此今后的城市改革不仅只是城市政府独善其身的行政改革,更应面向实现城市善治的目标,展开城市治理改革,即将包括市场系统、社会系统在内的多种力量纳入公共管理的视野,使其各司其位、各尽其职,公私合作、多元合作协同完成城市的公共事务的管理和运营。

4 基于城市治理理念的21世纪的城市规划

在世界由20世纪的现代社会向21世纪的后现代网络社会转换中,城市规划也需重新调整自身的结构体系,以应对时展。面向解决后现代网络型社会城市公共事务治理问题的城市治理的理念对于21世纪型城市规划体系的构建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城市治理理念日本建筑学会会长佐藤滋指出21世纪型城市规划应具有以下4点特征。

首先,应对地域性和场所性,在多样主体的相互作用下,实现城市空间的自然演化、生成。

其次,并非在事前确定城市的未来蓝图,而是通过城市的动态发展过程把逐渐演化生成的城市空间作为城市应有的面貌。

再者,挖掘城市的多样性、复杂性等,实现城市空间的文化魅力。

最后,为引导以上目标的实现,基于地域社会的自律性,来准备多样的制度和方法。

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仍是以行政主导为特点,新出台的规划法虽也在强调公众参与,各级政府部门也开始推动公众参与事业的发展,但目前的参与程度和范围、形式等都十分有限,甚至还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行政一元独大的状况依旧十分突出。所以目前的首要任务是限制公权力和创造利于公众参与规划全过程的规划治理体系。

感谢东京大学国际都市规划·地域规划研究室博士孙立对本文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的适用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吉田民雄(日).都市政府のガバナンス[M].东京:中央経済社,2003.

[3]王郁.国际视野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基于治理理论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孙荣,徐红,邹珊珊.城市治理:中国的理解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佐藤滋.「21世紀の都市計画の枠組みと都市像の生成『都市計画の挑戦[M].东京:学芸出版社,2000.

[7]孙施文.关于城市治理的解读[J].北京:国外城市规划, 2002(1):1-2.

[8]久隆浩(日).都市計画のバラダイムシフト[J].东京:日本都市計画学会・都市計画No.283:5-10.

[9]大西隆(日).参加型地域振興による格差是正[J].东京:日本地域開発センター・地域開発2007(11):31-35.

[10]Catlaw,T,J.From Representations to Compositions:Governance Beyond the Three-Sector Society[J].New York:Administrative Theory and Praxis,2007,29(2):225-259.

[11]吴缚龙.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城市管治.北京:城市规划,2002,(9):33-35.

第7篇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marketability and the modernized fast development, the community autonomous already became one important way which the community develops, but the community autonomous emphasis realizes community's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 community citizens participation start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with the social modernization, the urbanization cannot separate. However, in the modern city community, community's citizens participation also has like this such problem, these questions and the transition period social structure and appears the social question is close related, our country city community citizens participation realize truly also have heavy responsibilities.

关键词:转型社区治理公民参与

Key word:Reforming The community governs the citizen to participation

一、概念及背景

在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社区治理和社区公民参与已经成为非常流行的话语。那么它们的概念和定位是什么呢?广义的“社区治理”是指社区与国家和市场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社会互动方式。①而对于社区参与这一概念的理解,目前多内大多数研究者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即认为它是指社区成员自觉自愿地参加社区各种公共活动或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运作,影响社区权力运作,分享社区建设成果的行为和过程。在我国的城市社区发展建设中,实现社区自治式的社区治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而社区自治的主体就是社区公民,社区自治的实现需要真正地实现社区公民参与。城市社区公民参与的兴起和提倡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和城市化是紧密联系的。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我国城市的“单位制”社区开始瓦解,逐渐开始向社区制转变,社区就像一个小型的“社会”,逐渐成为介于政府和家庭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而社区缓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从微观的角度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居民不仅在物质生活和生活质量上的要求提高,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和政治参与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长。

二、发展中呈现的问题浅析

尽管公民参与在社区中兴起并成为社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处在这样一个转型期,各种类型的社区内的公民参与发展程度事实上是参差不齐的。一般说来,在单位型社区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的居民参与度较低,而在一些新型的商品房小区里的社区居民参与度则相对较高。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单位型小区的居民由于习惯了传统的纵向管理,因此,人们对于社区治理和社区参与的理解更多地带有自上而下的参与取向。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居民通常来说是由郊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组成,这类社区由于社区的发育程度较低,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人们在社区治理中的参与意识并不强烈。而在新型社区里的居民由于有较好的收入,参与意识较强,且具备参与的能力,因此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较前两者高。但是随着“单位型”社区的功能的逐渐弱化、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转向“社会人”,以及现代化的发展,单位型社区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的公民参与程度会逐渐地提高,而目前社区参与的不同发展程度正是中国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从城市社区组织来看,在社区内通常存在着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两种参与取向的组织。尽管在许多城市社区中,业主委员会、中介服务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横向组织进入社区大大地推动了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发展,但是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纵向组织作为政府在社区的代言人,在很多社区中仍然在发挥主导作用。这种社区的居民参与依然表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参与取向,所谓的“参与”只是一种政府动员、推动下的被动的参与,并没有发挥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实现自治的真正作用。

三、小结

上述问题仅仅是从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社会内组织发展以及社区外来人口在社区参与上的困难来说的。事实上,在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意识、参与渠道、社会资本、政府和社区的回应度及效率等都是影响社区参与的因素。这些影响因素都造成了我国社区公民参与社区自治的不同程度的困难,这种困难主要体现社区居民在参与主体参与意识的薄弱以及参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的参与层次低。可见,我国要在城市社区的发展中实现真正的社区公民参与还任重而道远。在我国这样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社区现代治理的进程中推进公民参与仍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这一进程不仅仅有赖于人们观念的变革,更有赖于整个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变化。

第8篇

关键词 水系治理思路转变生态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河道治理的发展史

水是流动的,河道是不断演变的,水流与堤岸就是在不断的冲击与约束中前进与演变,破坏与再生,和谐而又矛盾。

人类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与水抗争及治水用水的斗争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遭受过巨大挫折,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从最初鲧堵复式治水到大禹疏导式治水,人类在治水对策上逐渐找到了相对有效的措施,但自然条件千变万化,为了生存,河道治理工程总是不断破坏、不断修建。我国漫长的治水用水史上留下了都江堰、郑国渠等泽被后世的水利奇迹、也留下一些利弊交织的巨型工程,比如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漳卫南运河水系等,当时极大地改善了航运条件,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但同时由于改变了水流的自然流向,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局部的洪涝灾害。

建国以来,国家加大了“兴水利、除水害”的投资建设力度,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对保障工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走了一些弯路,比如黄淮海平原地区的早期引黄灌溉,由于考虑不全出现了渍碱灾害,后来又大兴排涝,导致旱灾发生。我国水利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开展科学研究,掌握河道及水流的自然规律,综合分析、全面统筹,改被动防御洪涝灾害方式为“主动适应、和谐共处”的治理模式,初步建成各大流域防洪除涝体系,“黄河五十年安澜”是成功写照,平原地区也由单一的“排或引”治理模式转变为“引、排、蓄结合,渍涝旱碱综合治理”的模式。二十一世纪以来,又提出了水生态、水环境及河流生命等概念,在治理河道的同时,加强了环境保护、文化遗产、河流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考虑。

2城市水系治理思路的转变

从人类由游牧转向定居开始,人类就逐水而居。随着居住区的扩展及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城市逐渐形成,城市水系也开始出现。我国历来注重城市水系的建设,大多数都城及重要城市都有护城河及城中湖,或者整个城市临河而建,一些城市还建有遗留到现在的园林景观。当然古代水系建设的概念是模糊笼统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防御屏障,比如护城河;二是达官显贵消遣的需要,比如城市坑湖及园林景观。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水系治理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解决城市的防洪排涝,这是首要问题,也是生存问题。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安全问题,各级政府组织在通过市区的河道上兴建了许多防洪除涝工程,以减少日益严峻的洪涝灾害。第二阶段是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一些景观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成了一项重要需求,因此建设水面景观及滨河公园,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是这个时期城市水系治理的重点。第三阶段是综合治理、全面统筹,生态建设。随着认识的深入提高,结合河道治理中暴露出来的一些水质恶化等生态问题,以及多功能要求的需要,决策部门及广大水利工作者认识到:只有从统筹治理、协调推进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审视城市河流时,才会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我们在城市河流治理的实践与探索中,才能找到高效、科学的理念与思路。城镇水系作为人工和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是由无数个相关的子系统有机构成的。如果只孤立地着眼于单个水问题的解决,有时只能使整体水环境陷入更为严重的恶性循环。在城镇河流的治理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排涝和文化遗产、旅游等各种功能的有机结合,还要与城镇的园林绿化紧密相联,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城镇水系统的良性运转。这个阶段是城市水系治理思路趋向理性与自然的重要阶段,是人类从与自然抗争、征服自然向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维转变的过程,从过去只重视防洪排涝、治污,转向综合考虑防洪排涝、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多种功能,引入国际通行的多自然河道整治理念。

城市水系治理思路的转变体现了人类认识的升华。“综合治理、统筹兼顾、生态建设”的思路,着眼点在于不仅要考虑河道的防洪排涝基本功能,还要考虑河道的生态需求,避免传统的硬化手段,采取工程手段与生物手段结合;绿化景观建设不仅要考虑造景,还要融入城市的文化传统与旅游要求;不仅要考虑城区段河流,还要统筹兼顾上下游,这样河流的生命才能在不同的城市与地区之间延续,否则河流的生命将是割裂的。

3生态治理模式探讨

城市水系治理思路的转变,催生了河流生态治理模式的诞生,即从单纯的工程手段向工程与生物手段相结合的治理模式转变。

生态治理模式大致包括三方面的意思。一是在河道平面上要自然多变,体现天然特征,减少渠化痕迹。二是在河岸与堤防保护上要采用生态护坡,除了对河道的崩岸处、险工段采取工程手段治理外,岸坡防护避免全断面封闭,岸边种植水生植物,通过土壤与水体的交流,为生物提供生存条件,提高水体自净能力,避免水质恶化。三是上下游统筹考虑,保证河道下游的生态需求,以保证河流生命。

河道平面特征实现的主要措施:河道局部开挖扩展,形成水流平顺而又弯曲多变的河岸线;水面宽阔河段,挖湖造岛,丰富水面景观;河道两岸建设不同的绿化景观。安阳市洪水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及石家庄市西北部水系建设都突出了这种主题。

生态护坡方式根据河道坡降、水流流速等,可采用卵石护脚、草皮护坡,多孔材料护坡,或者采用缓坡、岸边种植水声植物等方式。对于流速大,冲刷严重的河道,也可以采用硬质材料护坡,在护坡后种植花草,覆盖在表面,掩盖其人工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