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1 11:14: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部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面对当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劳动观念淡薄、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的素质教育短板,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导致孩子们不劳而获思想蔓延的成因,并非只有学校教育缺失的一个方面,家长的教育引导之责同样不可或缺,否则,劳动教育或会沦入“5+2=0”的尴尬怪圈(是指星期一到星期五,孩子在学校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周六周日回到家里却由家长替代,造成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冲击与抵消)。
众所周知,“劳动”有别于其他教育课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孩子们对劳动本领的获得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不是来自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传道授业,而是需要其通过亲力亲为地操作去感悟,尤其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育劳动情感和劳动习惯。
但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许多家长却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陷入某种教育误区。比如,由过度溺爱导致的越俎代庖行为;以成年人的视角怀疑孩子的劳动能力,从而衍生出太多的不放心和不放手;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而形成的“学习是任务,劳动是不务正业”的观念扭曲等等。因而在一些不明智家长的家庭教育中,孩子们却难得有这种劳动机会。对于孩子未来就业意向的引导,不少家长更是只倾向于身居管理层的脑力劳动,而对体力劳动的“蓝领”却不屑一顾,比如“不好好学习就让你去扫大街”!
(一)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矗对侧重就业的学生进行一些职业预备教育。
(二)我国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也有不少曲折,但是总的情况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小学的开课率较高,初中次之,高中的开课率最低。
从现在开设的劳动技术课项目来看,可以发现“电子制作技术”、“英文打字”、“电工技术”、“电子计算机”等项目开设得较多。其原因是这些项目的科技含量较高或是与物理、英语等文化学科的教学有较密切的联系,可以促进这些学科的教学。另一方面,这些项目与学生的文化素质相接近,实用性又较强,开设这些项目的社会阻力较小,学生家长容易接受。
在中学开设的劳动技术课教学项目的科技含量的大小是目前争议较大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科技含量较高是指:学习这些技术需要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为基础,又不需要学生掌握高深的科学理论,而是与学生的文化水平相适应;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教学一些现代技术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当然,学习科技含量较高的技能,也需要一些基本劳动生产技能做基础,就是说,基本的劳动生产技能还是需要学习的。
主张在中学劳动技术课中设一些科技含量较低项目的同志,主要是从大纲的可行性来考虑的。他们认为目前一些学校未能开课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开设一些技术含量低的项目可以转变这种状况。主张在中学开设科技含量较高项目的同志认为,目前劳动技术课开设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认识问题,影响认识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二是经济与师资问题;三是劳动技术课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1.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从我们近期的调查来看,全国在高中三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开设劳动技术课的学校是极少数。三年级下学期开课的几乎没有。校长们公开说是为了应付高考与中考。很多地区反映,高考与中考的录取率是评定各地教委领导和校长政绩的最重要的指标,甚至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有的地区给学校规定了高考指标;有的地区,甚至对下属县市按高考成绩排定开会座次和发言顺序。由于劳动技术课不是高考与中考项目,有些地区甚至不进行考查,不少学校对劳动技术课采取应付的态度。就是劳动技术课开设较好的省市,应试教育的阴影也始终影响着劳动技术课的开设。
2.经济与师资问题
经济与师资问题是始终困扰劳动技术课开设的一个大问题。经济问题与地方的经济实力有关,也与中央和地方对劳动技术课的开设没有制定必要的政策有关。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设施与日常教学经费至今没有可靠来源,基本上是靠学校自己筹款解决。有些地方每年给劳动技术课拨专款,但据了解大部分用于购买计算机,真正用于劳动技术课的经费少得可怜。就是在一些劳动技术课开设较好的学校,劳动技术课的日常经费,特别是设备的维修费与学生的学具费的开支也感困难。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问题更为严重。劳动技术课开设十多年了,在我国的师范院校还没有这个专业设置。有些热心于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大学领导希望开设这个专业,得到的回答是我国大学的专业设置中没有这个专业,不能开设。大学不开设劳动技术专业也有客观原因,就是大学也没有师资和教材,特别是,由于现行大纲所规定的劳动技术课教学内容的科技含量较低,按现行大纲的要求也很难设计大学课程;另外,我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劳动技术课教学法,大学更很少有人来研究这个问题。如果现在大学还不来考虑这个问题,不投入力量来研究劳动技术课教师的培养,到本世纪末,劳动技术课教师的培养问题仍然提不到日程上来,这将影响到劳动技术课的开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劳动技术课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某些学校不开设劳动技术课不一定是因经济困难,很多重点高中就没有开设劳动技术课,或是以“程序设计”、“画法几何”(名为“制图”)代替劳动技术课。开设什么项目,不能从少数学校是否有条件开课来考虑,而应由中学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来确定。目前,由于中学劳动技术课所开设的项目是低层次的,科技含量较低,不少人士认为这些内容没必要在中学学习,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劳动技术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学校开课的积极性,也使得劳动技术课难于得到社会的承认。只有提高劳动技术课的科技含量,劳动技术课才能取得它应有的地位,地方和教育部门才愿意向劳动技术课投资。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辽阳市进行《英文打字》试教验收时,参加验收的乡领导在了解到学习英文打字的目的和作用后,当场拍板购买够一个班教学用的打字机。他们说,我们虽是受灾地区,经济比较困难,但我们乡要发展,需要掌握计算机和外语的人才。事实上,影响劳动技术课开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认识问题,既有领导的认识问题,也有基层的认识问题。某市在我国不能算是一个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近几年来教育部门投资3000万元购置了计算机(不包括学校自筹经费部分),每个学校30台,但劳动技术课教学却缺少必要的经费。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领导对两个学科的不同认识。
二、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
我国在小学、中学分别设立了劳动课、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这些课程的设立是我国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标志。由于生产的发展,对生产技术的要求,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特别是对技能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原来的教育对学生的技能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的状况,已不适应我国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生产比较发达的国家,早就开设了技术类课程,它与科学课程(理、化、生)是并重的。例如,西方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中岗位的淘汰率十分高,工作岗位技术含量也较高。最近,德国对失业人员的调查表明,失业人员中,以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作人员为主。我国由于生产的发展,已出现了因职工的技术素质不高致使先进设备无法使用和影响产品质量的现象。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对职工的技术素质的要求也将提高。生产的发展要求提高国民的技术素质,首先反映在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上,要求培养出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素质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生产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教育的提前量。教育工作不能等到需要某种人才时再着手培养,必须预测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提前为社会作好准备。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担负着造就未来劳动者的重任,应当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素质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生产发展的需要。
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劳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即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技术教育则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劳动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进而进行一些初级的职业技术预备教育,即培养他们的技能素质,使他们能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应当注意到,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两者还有个共同之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者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即劳动者的个性心理品质。
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的开设。技能素质包括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操作技术。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文化学科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属于必要的科学理论知识,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中所学习的技术理论知识也属于必要的科学理论知识;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中的操作技能则属于操作技术,它以动手能力为主。
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都是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根据学生的知识和体能水平,小学劳动课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为主,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逐步增加技术知识的含量;在初中,则是劳动素质和技能素质的培养并重;到了高中,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和体能水平,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劳动素质,因而,高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为主,兼顾劳动素质的培养。总的来说,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术素质,使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技术理论和技能,掌握一些学习技术的方法,并培养学习技术的兴趣。还应注意到一点,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不属于职业教育,它们只能为进一步进行职业教育打下基矗但是,由于各地大部分学生不能升学,而要在当地就业(即使对北京、上海这样的地区来说,也是如此)。因而,培养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素质的学生,对当地劳动力的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同样还促进人的发展。勤工俭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方面具有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们从小就应该接受一定的劳动教育。由于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现在我们的学生,最缺乏的是劳动的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与社会实践的距离较远,对劳动光荣和劳动神圣很少有切身的体会。不仅城市学生如此,农村学生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劳动神圣,劳动光荣,加强对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对勤工俭学也有一些不同意见,但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进一步强化勤工俭学服务素质教育的意识,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现在孩子们参加劳动的机会很少,条件也不足。我们把勤工俭学坚持下去,要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勤工俭学,努力为中小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或基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创造条件。
二、以服务于农村“普九”大业、服务于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为着眼点,发展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
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服务,为“普九”和“普九”后的巩固提高服务。那种大规模的办产业的勤工俭学不是我们提倡的方向,要更多地把服务于农村推进和巩固“普九”、打赢“两基”攻坚战,服务于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我们的着眼点。
当前由于河北省人民群众的贫困面很大,贫困程度很深,缺乏基本的教育支付能力,适龄少年儿童就学首先面临的就是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问题。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是不能拖延和等待的,我们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承担起这个任务。怎么解决?大力开展勤工俭学就是一种有效的办法。通过养猪种菜,办好食堂,降低学生就学成本,减轻家庭负担,使孩子们能够在学校里吃上一点肉、吃上一些鸡蛋、多吃到一些蔬菜和豆腐,改善一点生活,改善营养,解决好生活困难问题,在校园中健康成长。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尽我们的力量,带着深厚的感情努力解决好这些问题。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历史、自然、经济和文化大不相同,即使是县、乡之间的情况也可能各不相同。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应突出农村特色。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校园有较多可供种、养的条件和空间,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不少学校校园、校舍闲置,如何运用好这些闲置资源开展勤工俭学,大有文章可做。农村中小学可以结合当地经济特点,积极发展养猪、养鱼、种菜、培育苗木等种养殖业,对内可以补充师生生活不足,对外可获得一定经济效益,这样投入少、宜操作、见效快,能使农村学校的特色得到发挥。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以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农业生产劳动。此外,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勤工俭学基地,引导周围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村实用技术。
馆陶县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成功实践,就是紧密结合本校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全县农村学校唱的是“农”字诀,做的是“土”文章。他们的勤工俭学因为条件限制,都是从小开始,即从小菜园、小果园、小猪厩、小苗圃、小鱼塘、小食堂开始,先做到种好菜、养好猪、栽好树、办好食堂,不因小而不为,不贪大求全。少数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生产规模大一点,科技含量高一点,也必须从小开始,逐步发展壮大。如果不切实际,贪大求全,好高骛远,则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勤俭办好勤工俭学事业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小琪”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两会”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县政府办:
根据要求,现将2020年我局“两会”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人大十六届五次会议和县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中,涉及教育科技和体育工作的建议提案共3件,主要集中在师资配置、留守儿童关爱、校外教育阵地建设上。做好建议提案办理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我局聚力“三高”扎实推进建议提案办理。目前,3个主办件全部完成,其中A类(已经解决)2件,B类(正在解决)1件,实现了按时办结率、答复率、满意率三个100%。
二、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高点站位,主动履行职责。建议提案体现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教育民生的真切关注。教育部门上下感同身受,满怀人民情怀,始终坚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履职尽责,主动承办,脚踏实地,努力把每一件建议提案办好,让一批师生或群众受益,让教育实实在在惠民利民。
二是坚持高标推进,严格办理流程。坚持局主要领导重点督办,分管领导跟进督办,局办公室全程督办。及时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完善工作方案,逐一细化工作任务、办理规程;局党委会每月“过堂”,办理汇报会逐件“会审”,局办公室对照时间表逐一“筛查”;明确基本流程,步步相扣,缺一不可;严格执行“答复意见书”格式标准,建立“层层把关”制度,确保件件达标过关。
三是坚持高质办理,强推事业发展。坚持将建议提案办理作为阶段性头等大事,紧紧围绕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认真梳理意见建议,聚焦热点焦点难点,有机融入全年工作重点。针对20号提案提出的“青少年校外阵地建设”,与当前研学实践紧密对接,着力打造县域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基地集群,作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综合性校外阵地的有益补充。针对30号提案提出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强化部门联动、动态化管理留守儿童档案信息,强化阵地建设、全方位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强化活动开展、多举措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针对61号提案提出的“城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多途径充实农村师资,近五年累计补充教师736人,其中2020年补充170人,大部分直接分配到农村学校;全力提升师资素质,组建首批县级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14个,引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扎实开展支教工作,选派331名城区学校教师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支教;出台《西充县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结对帮扶实施方案》,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切实做到教育理念联享、学校管理联抓、教师队伍联建、学生成长联育、教育资源联用、教育质量联提、问题矛盾联处。
三、努力方向
建议提案是代表履职行权、委员参政议政的具体实践。建议提案办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一是健全办理机制。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逐步健全一套可定性、可量化、可考核的建议办理工作机制。二是巩固办理成果。坚持“事要解决”原则,已经解决的要“回头看”、巩固成果形成经验,正在推进的要建立工作台账、定期通报进展。三是主动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切实加强沟通联系,进一步加压驱动、创新思路、务实举措,朝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接力奋进、奋勇前行。
特此报告。
一、指 导 思想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针对家教实际,有层次地举办家教辅导讲座,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生家长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继续规范家庭教育行为,开展好争当合格家长的活动,把家长学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工 作 重点
1、切实转变家教观念,认真履行家长职责,牢固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规范家庭教育行为,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2、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家庭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目的出发,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3、支持和帮助学生家长,认真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劳动教育和艰苦奋斗的教育。
4、对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应设法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并做好其父母对孩子的补偿教育,以避免家庭教育的脱节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具 体 工作
1、家长学校应根据社区、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年度的教学计划,并认真实施。
2、在认真举办家教辅导讲座的同时,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素质教育紧密配合,努力转变家教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观和价值观。家教辅导应分班作好调查、研究,仔细分析学生在校的情况,针对家教实际,认真举办家教辅导讲座。
3、与家庭密切配合,认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挫折教育。
4、向家长发放学习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省教育厅《四川省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四川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预防艾滋病、狂犬病、血吸虫病知识》等资料。
5、召开家长会,向家长通报有关情况,同时举行专题讲座,并继续向家求书面意见或建议,找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切合点、着力点,努力改进家长学校工作。
6、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协助学校继续做好外出打工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要求家长对孩子认真进行补偿教育。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名誉校长及校委会成员的作用,与村组有关人员共商家庭教育的大计。
7、认真做好3—6岁儿童的家长的辅导工作,切实加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
四、工 作 目 标要 求
1、幼儿园应对3-6岁的儿童家长登记造册,并要求参加培训,参培率应达95%以上,
2、按照《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的要求,认真考查、考核家长学校学员的学习效果,把家教辅导与跟踪调查、家庭教育与学生在校内外表现结合起来,根据考核结果,评选出合格家长,各班合格家长应达80%以上。
3、学校政教处主要负责家长学校日常工作,教导处、行政办、教科室等部门要积极配合,进一步抓好留守学生之家建设。
4、加强班主任工作,特别是班主任指导家长的家教工作,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到一致。
5、定期举行家庭教育辅导讲座,编写好家教辅导资料(教案),并认真进行学员的考勤、考核工作。各班主任应积极开展家教研究,并结合区级教育课题研究撰写好家教论文。
6、落实家访、校访制度,密切家校关系,班主任教师应结合学校课题研究在一年(学期)里定时或不定时地普遍进行一次家访,了解家庭教育环境,以检验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1戏剧教育
张伯苓先生不是文学家或艺术表演家。他一生献身教育事业深深体会到了“寓教于乐”﹑“寓德于乐”的教育心理学道理,所以在开办南开大学之初就非常重视戏剧的美育功能。他提倡戏剧目的是把戏剧作为美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手段。他指出:戏园不只是娱乐场所,更是宣讲所﹑教室,能改革社会风气,提高国民道德。首先,他希望学生通过戏剧表演获得一些深刻的人生感悟;他根据莎士比亚世界即舞台的观念,强调戏剧是人生的缩影,舞台上的演练能让演者获得许多的人生体悟,是走上社会的准备。1916他在《舞台﹑学校和世界》一文中说“:世界者,舞台之大者也。其间之君子﹑小人﹑与夫庸愚﹑英杰,即其剧中角色也欲为其优者﹑良者,须有预备。学校者其预备场也。”其次,他希望通过戏剧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并在角色的扮演实践中增强自信心获得满足感,同时获得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刺激表演者的成长和发展。再次,他还希望通过演剧活动让学生体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社会以及环境的沟通能力;以便更好的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2音乐教育
张伯苓的父亲久庵先生擅长琵琶并且对音乐有笃学精神,这与他重视﹑爱好﹑欣赏到实施音乐教育有重大影响。张伯苓重视音乐教师的遴选;南开的音乐教育造就了沈汀等我国老一辈的著名音乐家。
3环境教育
张伯苓先生的美育思想也体现在南开大学建筑的设计和建筑的颜色上。南开的校色是紫白色象征性的要求学生应具有高尚的情操﹑廉洁奉公的品德体现了美育的心理作用。在学校建筑的设计上他不仅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还重视建筑的文化属性和建筑艺术的美育功能;他非常重视校园美的整体性,有些建筑还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体现了寓德育于美育的原则。张伯苓先生认识到赏心悦目﹑整洁卫生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因此他重视校园环境美和学校建筑美。张伯苓提倡“镜箴自鉴”和“考美”。所谓镜箴就是在教学大楼和办公楼面对正门,竖一大镜,镜框镌有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要求师生,对镜自鉴,实际是对自己容貌美、心灵美、言行美的要求。启发自觉遵守纪律,自我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所谓“考美”。是对学生宿舍和教室整洁美观的考核。南开教育重视全校的美化。对学生宿舍、教室的整洁卫生、美观尤为重视。南开大学的美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强了学生奋进学习的力量;南开大学以美育促智育﹑德育﹑体育﹑方法取得了劳动教育的成效,并且已经体现在多数南开人的心灵美﹑言行美﹑和环境美中。
二、张伯苓先生美育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自身魅力
作为班主任,其自身魅力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对学生成长内驱力的激发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班主任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仪表魅力。我校从组建教师社团、礼仪培训、形体展示等方面做起,要求教师平时保持平和的微笑,以此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师生之间的拘谨。二是人格魅力。学校鼓励班主任多读书,尤其是多读班主任管理专业的书籍,以提升文化修养;开展学生最喜欢的班主任评选活动,激励班主任主动完善自我,提升人格魅力。三是学识魅力。我校以省级李玉娟名班主任工作室、恒真教科研工作室为载体,充分发挥名班主任、名师团队的辐射引领作用;开展恒真讲堂、教师素养大赛、班级故事演讲、班级案例分析、班主任研讨沙龙、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活动,切实提升班主任的学识魅力,全面打造魅力课堂。
二、建设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对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主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内驱力的激发,就是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实现自我教育、自主发展。1.物质文化建设———以景动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指环境布置,整体上要呈现出净(地面干净整洁)、齐(物品摆放有序)、美(布置美观协调)的良好效果。可设立照片墙,将大型集体活动中的照片进行展示,增加学生的凝聚力;设计板报、班级图书角等,能够推陈出新、群策群力。2.制度文化建设———以理服人。确定班级奋斗目标,制定好班级公约,设置小组表现量化管理表,增强学生的小组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律精神。3.精神文化建设———以诚待人。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学校鼓励班级分阶段不断推出班内多种“明星”,如体育、写字、表演、帮助同学、努力进步等各方面的;开展“最美班级”评选、“一班一品”特色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班级精神,营造良好的班风。4.行为文化建设———以“轻”育人。我校的行为文化体现在一个字———“轻”。这种“轻”体现在师生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老师平时的一举一动,比如课堂上的讲话、关门的动作、拿取物品的动作;学生在楼道的轻声慢步、阅览室的鸦雀无声、课间的彬彬有礼、入学放学的秩序井然等。这些细节折射出对人性的尊重和关照,这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根植于心的修养。
三、丰富班会活动
一、苏联有关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苏联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相继涌现了像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阿莫纳什维利等锐意教育改革的教育家。他们在教学与发展、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等方面作出了有价值的探索,在世界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苏霍姆林斯基,他作为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在长达26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个性发展的整体观和统一性。具体地说,就是用整体观点看待德、智、体、美、劳各育。他认为,德、智、体、美、劳各育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为个性全面发展服务。各育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各自又有本身恰如其分的地位。这就要求在整体思想指导下,互相协调,互相促进,不搞突击。苏霍姆林斯基把道德教育作为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主导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还将精神生活这一概念引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中,并且把它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指出:“学校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唤起个人的人格独特性。”他希望在学生不同的成长时期,无论是少年时期,还是青年早期,都能最充分地表现和发挥学生的天才和天赋。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师的天职就是及时发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才能和素质,及时了解学生的志趣,善于打开精神生活的领域,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所以,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应该成为德、智、体、美、劳各育的生气勃勃的载体,成为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一个有力的支点。
二、俄罗斯小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工作中的方法
近年来,俄罗斯教育领域在苏联中小学校实施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方面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国家经济结构逐步市场化的社会状况,依照1992年7月颁布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具体在课堂教学、课程结构、课外校外活动以及社会教育活动中更多地强调教育应该成为个性平等自由发展的条件,通过教育更多地体现出个性自由发展的优先性,强调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1.学校类型与课程结构的多元化。
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俄罗斯已经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中的科书、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局面,开始采用国家、地区和学校三级教学大纲。联邦一级分别制订了1~4年级、5~11年级的基础教学计划。普通学校的基础教学计划是联邦政府通过的国家标准文件,是国家教育标准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一般文化教程,具有国家意义上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等科的知识。计划中规定了各年级每学年教学的时间,每一周的教学任务,规定所学的教学科目,提供给学生选择的科目,选修科目,还规定了学生一周最大的教学负担以及由国家出资承担的必修课、选修课、个别辅导和课外活动等教学时数的总量。各地区和学校根据国家基础教学计划再制订适合本地区乡土特色和人文特点的教学计划。
在学校类型上,为了适应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根据学生的特长与爱好,在普通中等学校的高年级普遍开设了偏重某些学科的班级,以深化学习某些学科,像深化学习外语、人文、自然、美学、艺术、经济、商贸、师范等专业。在必修课以外的选修课上,内容多集中在具有世界文化价值和反映科学最新成就的学科和学说上。学校一般每周安排1/4的时间作为班级室外实地学习时间,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展览馆,或进行公益劳动。
2.课外校外活动。
不论是在原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课外校外教育工作都被列入教育部门的工作日程。它满足了学生课余时间的创造性和学习上更多的需求。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俄罗斯的校外教育机构已逾8000个。机构的形式有20余种,包括少年宫、少年之家、少年运动学校、少年科技工作站、少年旅行俱乐部、儿童公园、少年海员俱乐部、少年航天俱乐部、儿童图书馆等。这些校外教育机构分属地方政府机构、工会、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企业和其他团体。除常设校外机构以外,还有寒假暑假组织的青少年劳动、森林康复、读书和远足等夏令营。参加这些课外活动的学生人数达1000万人,约占普通中等学校学生人数的50%。学生们在这些校外教育机构里接受科技教育、劳动教育、美育等,并从周围世界(包括大自然)、科学、艺术活动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真诚,在丰富的活动中,欣赏人类的文化财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课外活动是一个学校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点缀,也不是学校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事情。学校低年级学生一般每天安排半天课外活动时间,下午学生按照兴趣和爱好参加刺绣、泥工、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编织等小组活动。
3.众多的社会文化教育场所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的重要基地。